构想应用

2024-11-14

构想应用(共12篇)

构想应用 篇1

从目前我国的消防事业发展形势来看, 消防事业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发展进程。但是在消防技术的创新上仍然表现不足, 消防技术是影响消防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 创新消防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消防事业的长足发展, 大大降低火灾带来的社会损失。在进行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的研究时, 必须从实际出发, 强调消防技术创新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1 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现状

1.1 消防技术创新水平落后, 发展缓慢

从目前的消防事业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缺少消防技术创新的专门机构和专业的消防技术人员, 消防技术创新成果少之又少。这些都是造成我国消防技术创新与大部分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消防技术的大部分创新成果都是借鉴别国的研究成果, 缺少自主研发产品, 消防技术发展滞后, 消防技术创新能力差, 消防技术水平上不去, 直接影响我国消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

1.2 消防技术创新观念不强, 技术创新升级缓慢

在消防技术创新应用过程中, 消防技术人员创新观念不强, 在工作中满足于已有的消防技术成果, 缺乏创新意识, 很多消防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不强, 缺少对消防技术知识体系的系统学习和研究, 缺乏消防技术创新能力, 导致消防技术创新升级缓慢, 阻碍消防技术创新进程和消防事业发展。

1.3 创新实践滞后, 消防技术与应用脱节

任何技术的创新, 都是为了改善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而我国的一些消防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并没有真正地应用到实际的消防工作中去。严重阻碍了消防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使其不能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检验, 其存在的潜在问题得不到改进, 消防技术创新发展滞后严重影响消防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我国消防事业的长足发展[2]。

1.4 消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很多没有从事过消防工作的人对消防体制和消防技术了解甚少, 不能够志愿加入到消防工作当中。消防类院校在培养消防人才时注重消防管理和指挥, 而消防技术的创新能力却得不到充分重视, 消防技术创新人才少之又少, 阻碍消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2 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策略

2.1 构建消防技术创新的网络体系

在消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构建消防技术创新的网络体系有助于我国消防技术的技术交流和创新, 是促进消防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各个行业的行业操作过程中, 注重的通常为操作实施的规范化, 因此, 在消防技术发展过程中,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规范的网络体系,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进行消防技术信息交流与探讨, 扩大消防技术信息交流范围, 从而进一步促进消防技术创新和消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3]。

2.2 创造有利于消防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在目前我国消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些既定的消防政策已经不能够适应消防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 甚至有些政策已经阻碍和制约了消防技术创新的进步与发展。因此, 创造一个新的消防政策环境势在必行, 也是消防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有关部门不仅要注重消防法制的建设工作, 更要加强保护消防技术知识产权, 从根本上鼓励、支持更多的消防技术人才进行消防技术研究, 提高创新能力。另外, 不仅要从社会整体上创造良好的环境, 还要在消防企业内部制定促进消防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 创造一切有利于消防技术创新的发展条件, 促进消防事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4]。

2.3 加大消防技术创新研究的资金投入

为了使更多的消防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到实际消防工作当中, 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消防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为消防技术的整体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消防企业要在企业内部成立创新成果奖励基金, 加强培养相关消防技术人才, 提高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

2.4 大力推进消防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为了对消防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检验, 必须大力提倡将消防技术应用到实际消防工作中去,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检查技术创新成果能否达到预期的成效, 发现创新成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对消防技术进行进一步改进, 达到预期效果, 提高消防技术创新的实用性和可实践性, 在具体的消防工作过程中, 提高消防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促进消防技术创新应用发展和消防事业的发展壮大。

3 总结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 消防事业是我国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消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消防技术创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消防技术创新直接影响着我国消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消防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关键所在。本次研究从我国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现状出发, 提出了我国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的相关策略, 希望能够为我国消防技术创新应用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段耀勇.中国消防理念的发展与消防技术[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0, 12 (10) :120-122.

[2]姚斌, 殷友好.消防技术创新与应用构想[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2, 10 (02) :130-133.

[3]刘玉恒, 金洪斌, 叶宏烈.我国灭火剂的发展历史与现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1, 10 (02) :120-123.

[4]王虎儒.致力于开发绿色环保消防产品[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2, 10 (03) :140-143.

构想应用 篇2

一、导言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这一决定大大促进了我国高职院校中双证书教育模式的发展。所谓双证书是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不但能够获得学业证书(包括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还能通过接受实践教育与技能培训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我国的《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涉及到国家财产与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与工种,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只有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之后才能持证上岗。近两年来,由于简政放权的需要,我国行政管理部门逐渐废止了一些制约创新与创业的职业准入许可与资格认定证书。但是,对于教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涉及到重要公共利益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依然得以保留。而这些职业资格证书与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都有直接联系。这种背景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双证书制教学模式提供了客观条件与基础。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施双证书制的可行性

关于本科院校是否需要向实用技能教育转型的争论,从当前综合教育改革来看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结论。2014年以来,教育部开始引导并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型转变,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技能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即使是学术型高等院校也可以有一部分专业转向应用技术型专业。作为一级学科的心理学科通常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其中,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门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心理问题的应用性学科。解决问题、面向实践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基本特征,但是,在当前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培养单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与基础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差别不大,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是只注重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把相关科研实践与专业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导致大部分应用心理学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对自身专业提不起兴趣,又或是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导致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竞争力弱、就业率偏低、专业不对口等。

国务院提出要保障国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双证书”制度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这为解决应用心理学专业所面临的学生培养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即使是在学术研究型高等院校,其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实践也可以借鉴并实施双证书制培养模式,让本专业学生在获得本科学历与学位的同时,掌握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专业技能(如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教师教育技能、广告策划、市场营销等),进而提升其职业竞争能力,使毕业生减少专业不对口的抱怨。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通过四年本科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往往能够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但由于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实习情境和工作机会,所以一旦面临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通常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加以熟悉应用和发挥,难以有效地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真实问题。此外,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在所从事专业方面的职业道德素质上往往有待提高,职业道德不仅包括对职业角色规范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职业角色行为的实践,毕业生在前者往往不存在认知问题,但具体行为经常未能很好地遵循规范。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遍存在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图书室等资源匮乏是导致学生缺乏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无法从仅有的枯燥理论中培养出对学科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期待。本专业学生可以在学校对“双证书”制度政策执行过程中获取更多资源储备与实践机会,进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块“敲门砖”,使自身实践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尽管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却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无法做到游刃有余。在实行“双证书制”后,学生严格按照国家执业资格评定标准和各相关工种的资格评定标准,结合已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实地操作动手练习,从而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踏入实际工作岗位后,就能减少与新工作的实际磨合期限,进而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概述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应用心理学专业作为实践应用型学科,其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特点

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实践教学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在很多方面具有改进提升空间。教学内容泛化与专业贴合度不高致使学生难以形成统一的知识脉络体系。学生对学科重点知识的把握出现偏差甚至导致学习避重就轻的现象出现。教学方法与理念单一落后导致学生缺乏课堂积极性并降低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期待,教师也会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出现倦怠授课等情绪,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的低质量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失衡而造成教学真实性和公平性缺失。学生在填写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过程中的虚拟填写,导致学校无法获取真实的教学效果反馈意见,致使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科改进工作举步维艰。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内容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不仅要经过四年本科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同时也要完成相应实践教学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

1.心理学试验。是通过运用心理学测量仪器,对某些特定的心理学变量进行操控,从而得出某些心理学现象及其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心理学实验是以实验室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真正达到符合专业技能实践标准的一项科学实验。

2.心理学实训。即心理学职业技能实际训练,学生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学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活动。学校主要通过心理学实训增强学生基本应用服务与数据分析能力。

3.科研活动。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性地参加各类科学研究活动。通过参加科研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途径手段,并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科学意识的目的。

4.专业见习和实习。学生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观或从事实际工作的一种实践活动。专业见习和实习阶段是真正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核心环节,使学生达到专业应用技术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二者的融会贯通。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方法

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方法通常包含三部分进行:学期中,教师通常针对某一问题通过采取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进行论文式讨论、课堂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实验等方式来进行实践教学;学期末,教师通过集中安排课程设计与课程实训,并结合学生平时课堂成绩进行综合考评;毕业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以毕业论文(设计)为主要考查对象的终期实践考核,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一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以此来确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水平。

我国各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虽已按照教育部要求,设置一系列实践教学课程并配有相应硬件设施,但并非从应用心理学专业根本属性出发进行设计。这种“应急式”实践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从根本上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无法全方位发展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与职业道德素质。因此,提高学生基础实践能力、扭转被动“应急式”实践教学方法,亟待探索研究。

★ 职教教学管理论文

★ 职教银行专业教学论文

★ 职教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 浅谈夫妻店的证不是夫妻证论文

★ 职教隧道工程教学分析论文

★ 计划生育证

★ 互联网实践论文

★ 会计实践论文

★ 暑假实践论文

构想应用 篇3

4.以互动体验为中心的展示系统设计原则

以互动体验为中心,就是以吸引用户的参与体验为首要目标和中心,创造一种由用户进行选择和操作,并且能对用户的反应做出回馈的交互模式。

以互动体验为中心的展示系统,要以创造吸引用户参与互动体验的环境为中心,进行展示区域的划分、展台的设计和层位的布置。

将以互动体验为中心的展示系统作为展示策划设计的整合应用模式,就是不再为了设计层位而设计,而要以互动体验统领层位的形象展示、展台的产品展示以及参展商的宣传等各方面的策划和设计;就是要在展前的策划阶段中围绕企业的参展目标,思考如何用互动体验吸引更多目标客户,并采用尽可能多的各种先进手段去实现。

5.新互动体验展示方法的展望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互动体验方式外,在最近的上海双年展中,我们欣喜的看到很多艺术家奇思构想的作品是通过最新的互动体验方式来完成的,而这其中有很多极具创造性的新艺术作品可以给我们以启迪,为我们所借鉴,应用在展示的互动体验中。像下面的两个作品,观众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这无疑增加了观众参与的兴趣(图5-1.5-2)。

另外下面的两个作品.观众的参与行为会直接引起作品的变化,也激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参与兴趣(图5-3,5-4)。

我相信,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探索和进步.互动体验的方式也会更加丰富和精彩。作为参与展会的市场和设计人员,应该时刻留意这些变化,将最新的方式应用在自己的展示系统中,获得更多的关注。

6.结语

随着会展行业的日渐兴起,展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展示手段也不断翻新,参展商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这时候,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突出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们看到了更多越做越大、越做越高、越做越花哨的层位。但是,仅仅凭借展位的视觉轰动效应,除了会让参观者的目光多停留数秒中以外,并不能真正将观众吸引过来。这时候,经过精心策划,具有整体效应的互动体验式展示系统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会让观众产生很大的参与兴趣,进而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交流机会。

基于移动终端的档案管理应用构想 篇4

一、移动终端的分类

1.移动终端的硬件种类。(1)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是指这样一类手机,这类手机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第三方提供的程序,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时下流行的智能手机具备五项功能: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具有个人信息管理、日程记事、任务安排、多媒体应用、浏览网页的掌上电脑功能;具有类似电脑的开放性操作系统,可以安装更多的应用程序,使智能手机的功能可以得到无限扩展;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扩展机器功能;能够通过无线网络,在云端同步信息。(2)平板电脑。平板电脑是一种小型、方便携带的个人电脑,以触摸屏作为基本的输入设备。平板电脑的功能作用与智能手机相似,而由于其屏幕比智能手机更大,所以在便携性上稍逊,但明显优于笔记本电脑和个人台式电脑。不过正由于其大屏的特点,相较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文本阅读、图片观赏方面提供给用户更好的操作体验。2010年,i Pad使得平板电脑成为便携设备的主流。《2013-2017年中国平板电脑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平板电脑关键词搜索量增长率达到了1328%。

2.移动终端的系统种类。(1)iO S。i OS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苹果公司最早于2007年1月9日的Macworld大会上发布这个系统,首先使用在iP hone中,后来陆续套用到i Pod touch、iP ad以及Apple TV等产品上。i OS系统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简单易用:i OS系统界面相当简洁友好,即便是没有任何电脑使用经验的老年用户和幼童也能轻易上手操作。第二,功能多样:利用i OS的扩展性,在应用商店下载安装应用程序,可在设备内存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各类功能的添加,目前苹果应用商店拥有游戏、儿童、教育、摄影等22个分类,可以说覆盖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第三,安全稳定:从硬件和固件方面来说,i OS专门设计了低层级的硬件和固件功能,用以防止恶意软件和病毒;同时还设计有高层级的OS功能,有助于在访问个人信息和企业数据时确保安全性;从应用程序方面来说,i OS系统的源码模式是闭源的,任何APP在应用商店的上架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2)Android。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应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第一部Android智能手机诞生于2008年10月,并逐渐扩展到平板电脑及其他领域上。Android系统相较于i OS,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开放性。Android系统的代码是开源的,这就使得更多的移动终端厂商加入到Android阵营中来,开发各有特色的系统UI,进一步提升Android系统设备的性价比。进一步来说,源代码的开放也大大降低了应用程序的进入门槛,使得Android设备有着比i OS更丰富的APP资源。不过开源在给开发者提供契机和给用户带来实惠的同时,也造成了安全性的下降及用户使用体验的复杂化。(3)Windows Phone。Windows Phone是微软发布的一款手机操作系统,微软公司于2010年10月11日晚上9点30分正式发布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其前身是windows mobile。2012年6月21日,微软正式发布Windows Phone 8。2014年4月25日,微软正式收购通信产品巨擘诺基亚公司。相较于ios和Android,WP系统显得比较年轻,无论是硬件设备、系统,还是应用程序,都还未被用户广泛接受,但依托Windows的庞大用户群、微软各类电脑软件的高度成熟,以及诺基亚多年来累积的通信产品声誉,WP系统显然有着相当明朗的发展前景。

二、基于移动终端的档案管理应用技术背景

1.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是指借助一定的硬件设备,如个人电脑、扫描仪等,结合一定的程序软件,如图像捕获软件、录音录像软件等,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由于在运算、存储等环节中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解码等,因此也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数字技术等。

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管理并处理信息所能用到的技术的总称,它必须运用计算机、通信、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包括数据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交换、管理、存储、检索、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信息技术具有多维、即时、高效、丰富的特点。

3.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指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建立的一种信息技术,包括硬件、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而网络技术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网络的根本特征是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而新兴的云技术则在网络消除资源孤岛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使得处于云端(网络)的资源都成为日常的可用资源。

三、以 i OS 系统为例的档案管理 APP 功能构想

1.面向工作人员。(1)辅助预立卷。档案预立卷工作是档案收集的基础,也是保证案卷质量的前提。在这项工作中,档案管理机构的预立卷指导和案卷质量检查是两个重要环节,也是档案收集部门的主要日常工作。而借助档案管理APP,这两项工作得以更高质量、高效率地展开。在预立卷指导的日常工作中“,即时”是一个工作难点,部门兼职档案员往往积累大量的疑问来“等候”档案管理机构的指导,而档案管理机构定期的质量检查也面临着数量巨大、难以兼顾的问题。而运用档案管理APP,兼职档案员随时随地可向档案管理机构反映工作中的疑难,档案收集人员也能及时向兼职档案员做出反馈。(2)馆情监控。基于移动终端的档案管理APP可集成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利用这个功能,库房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检查库房情况,及时发现渗漏、火警等危害档案安全的情况。而远程传输监控系统一般具备报警触发时,向接收端反向拨号报警的功能,利用这项功能,库房管理人员即便不打开APP,也能即刻发现库房有外人入侵,并及时做出反应。(3)库房智能遥控。利用档案管理APP对库房进行智能遥控,包括智能灯光控制、智能密集架控制、智能温湿度控制等方面。通过智能灯光控制功能,在移动端既能远程遥控灯光的开关,又能对灯光的持续时间进行定时;通过智能密集架控制功能,在移动端既能远程控制密集架的开关,又能对所需案卷进行定位;通过智能温湿度控制功能,在移动端既能实时查看库房温湿度情况,又能在发生异常时及时进行调整。

2.面向用户。(1)公共服务功能。馆情概览。馆情概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档案机构介绍,二是业务办理简介,这是目前来说已有的档案管理APP已经达到的功能。以“广州市国家档案馆”APP为例,其主要页面包括场馆概况、语音导览、场馆地图、场馆攻略四个部分,基本已经涵盖了馆情的各个方面。业务办理。业务办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查询业务,二是预约业务。这是档案管理APP面向用户最实用的一部分。查询和预约互为关联,档案管理机构根据密级和保管年限,可按规定开放档案目录,而用户可随时随地在档案管理APP上查询到自己所需的案卷,再向档案管理机构提出预约办理。如此既简化了繁琐的办理手续,又为用户节省了办理时间。(2)档案宣传功能。对于渐渐习惯了电子阅读的现代人,档案管理APP是档案宣传的全新平台。档案管理APP用于档案宣传有电子展览和电子编研两种形式。电子展览是以电子形式来对档案进行展示,相比较传统形式的档案展览,电子展览的展示方式是多维的。而电子档案编研是由档案馆编辑撰写的电子形式的参考资料、档案文件汇编、史志类文献、学术论文等。这种以电子形式呈现的编研形式,不仅能够使用户即时查阅到所需信息,电子文件可搜索的特性,也使得其在查阅方面比传统编研形式更胜一筹。(3)交互功能。在交互功能方面,上海音像资料馆APP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摄像头扫描上海音像资料馆名片或“SAVA”标志,即刻观看音像资料馆简介视频,而扫描宣传册中带有黄框的图片,则可观看与该图片相关的视频资料。这种互动方式将部分自主权交予用户,用户得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使得档案的呈现方式更为生动、易于接受。

高考改革的构想 篇5

关于高考改革的构想 高考的好与坏一般可以定终身的影响太大了,虽然有别的途径接受教育,但是所花费的成本是巨大的。而且全国各地高考待遇的不平等,导致了大学良莠不齐,许多本有资格受此教育的学子却被夺去了那份机会……

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一个看重学生的分数,而忽略学生整体素质的制度。在当代中国实施了20多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其主要弊端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这种全国统一进行的、单一的书面考试的形式,不利于创新性、个性化人才的选拔,并导致了基础教育中片面的知识教育倾向盛行;第二,现行高考制度加剧、激化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之间的竞争,对青少年学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沉重的学习负担,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仔细分析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及其动因我们发现,后者,即高考给青少年所带来的过大的竞争压力,其实根源并不在于高考制度本身;至于前者,即现行考试制度和方法自身的缺陷,人们并非没有认识到,也不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这些替代的办法在我国现阶段还无法全面付诸实施。由此可见,现行高考制度出现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我们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单靠教育工作者或考试工作者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根治高考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的。高考对于其本应遵循的教育宗旨的复归,最终还需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当前人们对高考科学性的质疑和批评集中在:以一张考卷考所有人,难以满足不同类型高校的需要、不同学科的特点,有效地识别、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许多人强烈呼吁增加高考次数,兼顾地域公平,探索综合素质评价,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提高各省市自主命题科学性等。实行高校自主招生以及各省市自行命题进一步扩大可能导致的局面是:各种资源会比统一高考条件下更加便利地进入角逐:官员的权力、富人的金钱、知识阶层与高校的特殊关系,都会积极参与其中,最终在较量中失利甚至成为牺牲品的会是社会大多数,因为他们在这种角逐中注定成为弱势群体。若干年前实行的保送生制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教训。另外,由于介入考试各个环节的人员越多,保密工作的难度越大,泄密的危险系数就越高。因此,就国内高校的体制和管理现状看,资助招生要比全国统一的高考更难保证公平和公正。另外,一年多次高考分数“等值”难以做到公平,再者,综合素质进入高考,诚信与监督问题难以期望突变。

同时,高考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教育考试,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技术、方式或手段,而

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制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加强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组成部分。因此,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不能单打独进,必须与整个时代、社会以及教育自身的制度建设同步推进,必须与我国社会以及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脱离我国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实际去设计高考制度改革,包括引进某些国外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和方法,就很容易把人们引入某种误区或幻境。正因为如此,坚持从我国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现实水平出发,应当成为教育家探索和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过程中始终自觉坚持和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逐渐宽松,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逐渐加强。不失时机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对于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多样化的适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开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逐渐宽松,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逐渐加强。不失时机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对于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多样化的适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开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坚定改革的方向,通过理性、建设性、渐进性的方式,用改革的实践推进改革,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

构想应用 篇6

关键词:化学 非师范专业 实验技能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237-01

非师范专业的设立是师范院校迈向综合性大学道路上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打破了师范院校培养单一师范生的僵化格局,使师范院校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社会对某些紧缺型人才需求的局面,与此同时也扩大了师范院校的生源,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不可否认的是,师范院校中的非师范生具有其他综合性大学中同样专业的学生而言,确实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非师范生能够在重师德,为人师表的教育理念中得到人格的熏陶,此外师范技能也得到了充分的训练[1]。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非师范生的就业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所以,如何提高非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了师范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实验是化学专业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应对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盐城师范学院的王亮[2],赣南师范学院的钟平等[3,4]均提出要充分利用师范院校的实验设施,提高非师范生实验、实践技能。

通过改革实验项目,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在提高非师范生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拓宽其思维,进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其创新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1 化学非师范专业实验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项目设置刻板化

目前,对于化学实验的项目,大多是配合理论课程而设置的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项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由于验证性实验均有较为固定的实验方案,就使得学生养成了做实验只需翻书照做,而不动脑的习惯,对于实验原理也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就使得学生成为了机械的操作员,而这也会最终导致学生在面临就业单位考核时,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2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将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写在黑板上,或以PPT形式呈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通过对原理,步骤等的讲解,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也就无法灵活处理实验步骤中的细节问题,比如:实验步骤中需要加KI,但实验室没有KI,能不能用NaI代替,如果没能正确理解实验原理,学生就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而最终就会导致实验课失去了其训练的目的。

1.3 实验考核制度较为陈旧

目前,对于实验课的考核,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验技能考试两部分,而在实验技能考试中,大多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而这个实验项目多为简单的方案设计实验,缺乏应用性,虽然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评价体系或许还不够,由于非师范学生在就业中面对的多为企事业单位,而这些单位对本科生的要求是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评价学生实验技能是否合格,不能仅让学生也应该以应用型技能作为考核标准。

2 非师范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构想

2.1 更新实验项目设置,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为了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味效仿已知步骤而缺乏思考的现象,需要更新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训练目的。所以,在实验项目设置中,可以将实验项目分为改良性验证实验和开放式方案设计性实验两类。针对验证性实验而言,由于传统验证性实验均有特定的实验方法,学生只懂照搬方法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通过改革,可以筛选出具有一定训练点的验证性实验,对其实验方法进行探索改良,例如:针对盐酸-氯化铵双组份测定实验中,采用的是甲基红为指示剂,但此指示剂颜色变化不易观察,可以让学生通过指示剂筛选,得到最佳的指示剂。另外,针对实验项目中的方案设计实验,可从目前学生科研项目中,挑选出合适的项目,打破传统的实验时间限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从方案设计到结果处理整个过程。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其今后综合性实验的完成奠定基础。

2.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多年实践证明,仅仅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实验课教学只会让学生机械性地操作而缺乏思考和理解,导致有些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不能对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通过改革,使得教师以讲解实验原理为主,淡化对实验具体步骤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对原理的理解,自行分析拟定实验具体步骤,包括称取,量取试剂的量,具体实验条件的控制等。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3 完善实验考核制度,以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实验的考核是对学生实验素质的综合评价,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能够适应社会生产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对于学生实验素质的考核也应该以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进行衡量。

应用型人才首先应具备的是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所以在平时考核中,着重通过课堂巡视的方式,规范学生的操作方法,对屡次纠正仍不能正确操作的学生予以扣分并留下单独培训。此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更高的要求是需有一定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在期末考核时,除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还可用工厂中分析人员常做的工作为实验题目对其综合能力进行考评,比如给定一个样品,让学生用相关国标对其进行质量评价,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结语

面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实验环节,培养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应用型技能就更加重要而必要。将非师范生实验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才能与社会需求接轨,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金国峰.论师范院校非师范生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2(8):42-44.

[2]王亮.浅议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基恩能够培养的途径[J].科技信息,2007(30):325,381.

[3]钟平,刘红波.高师应用化学非师范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探索研究[J].江西化工,2008(2):137-138.

构想应用 篇7

语言测试目前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近几年来,与语言测试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各种语言测试(包括母语水平测试、外语水平测试、语言教学的评估与测试等)不断涌现,常模参照测试与标准参照测试、客观性测试与主观性测试、经典测试理论(CTT)与项目反应理论(IRT)此消彼长,互相促进。从与语言教学的关系看,语言测试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至某种教材的测试;另一类是不专门针对任何具体教学,而是着眼于人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水平的测试。前一类大致属于标准参照测试;后一类大致属于常模参照测试。

目前在我国内地围绕新的课程标准而开展的各种课程评估就是针对具体教学目标的评价,测试手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还包括观察、记录、问卷调查等,评价内容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类似的评价在我国台、港、澳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在开展,而对中国语文科的评价则是我国特有的领域。课程评价最显著的特点是针对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这类评估基本上属于标准参照的范畴,当然,教学评估有时也采用百分等级或年级当量等方法,这就属于常模参照的范畴了。测验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判断、填空、选择和简答等题型为主的客观性测验;另一种是以整合信息资源、完成实验任务、书面习作等形式为主的表现性评价,也就是主观性测验。课程评价最重要的作用是对教学的反馈,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参考,具有衡量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并间接表明教学和学习的得与失等作用。可以说,课程评价越来越成为一切有计划、有目的的各科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人群的各种语言水平测试近年来也方兴未艾,比如我国的“汉语水平考试(HSK)”“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美国的TOFEL等。这些语言测试都是独立于任何具体教学的水平测试,其着眼点是人的语言能力以及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及掌握的程度等。在绝大多数较大规模的语言测试中,出于对测试条件、测试效率、测试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一般都以客观性试题为主,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当然,对于这种状况,一直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赞成的一方强调客观性测试的信度,强调测试内容的典型、广泛和平衡;不赞成的一方指出客观性测试的效度不够理想,不能真实反映应试人的水平和能力。这些争论虽然各执一端,都不尽全面和合理,但是客观上却推动了语言测试向更深的方向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书面作文的计算机评分系统,诚然这样的系统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完善。

当然,任何一种测试都是为特定目的服务的,比如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其中的“知识与技能”范畴主要是评价教学活动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内容、是否达到了某种教学要求等。而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着眼,全面描述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行为表现,以及这种行为表现在层次和程度上显现出的差异等,则并不完全属于课程评价的范畴。HSK是一种标准化的语言水平考试,评价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对象明确,用途明确,评价范围和评价指标主要是听力理解、阅读理解、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等,而识字写字、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等内容则没有列入初等、中等的考试范围,只有高等汉语水平考试中有作文和口语。

在我国,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国家级测试目前只有“普通话水平测试(PSC)”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HZC)”。“普通话水平测试”根据自身的测试目的,其测试内容绝大多数针对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等所占的比例并不大。“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则主要针对应试人在阅读、书面表达等活动中能够掌握和运用规范汉字的数量,以及运用的正确程度和准确程度,词语、句子等较大语言单位只是作为汉字出现的语言环境,服务于衡量汉字应用水平的需要。这两种测试都属于中文应用能力测评的范畴,但还不是全面的中文应用能力测评。与此同时,各种外语测试在我国却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已经把某些外语测试定为资格认证和考核的依据或指标,例如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等。反观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针对本国人、本民族语言的测试和认证开展得十分普遍和广泛,例如在美国,有许多机构提供衡量学习者英语能力的测评服务,而且这些测评已经成为他们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现象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也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因此,根据汉语汉字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学习者、使用者学习和使用汉语汉字的规律和特点,研制全面衡量学习者、使用者使用中文水平的测评系统,已经到了必须起步的时候了。

二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中文应用能力测评”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标准化的中文应用能力测评体系,这个系统应当包括中文应用能力等级标准和测试大纲,包括试题、试卷、题库和评分标准等。整个系统应当具有标准明确、操作性强等特征,能够通过测试的方式对中文学习者和中文使用者的中文应用水平提供客观的描述和评价。

“中文应用能力测评”的对象理论上涵盖所有中文学习者和中文使用者,其中既包括母语为汉语的人,也包括母语非汉语的人。测评对象的中文程度从零起点一直到熟练准确使用。其中零起点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语言零起点,指的是母语非汉语的人在学习中文之前的状态;另一层是文字零起点,指的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学习汉字之前的状态。前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零起点;而后一种是特定含义上的零起点,姑且称之为准零起点。因此,测评标准和测评方法应当充分考虑这两种不同情况,明确对象,明确任务,加强针对性。

零起点和准零起点在测评内容方面既有互相重叠的部分,也有彼此独立的部分,其中最明显的差别应当是口语和汉字。相对而言,零起点的测评内容大致是口语重而汉字轻;准零起点则是汉字重而口语轻。这种情况与作为母语的中文教学现状和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中文教学现状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这两类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就存在着明显差别,这些差别从我国部分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文教学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台港澳地区)的中文教学对比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当然,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中文教学,测评内容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是作为衡量中文应用能力的基本测评指标应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例如口语交际(包括聆听理解、口语表达)的测评指标、阅读理解的测评指标、书面表达的测评指标等,都应当是由低渐高的统一序列,只不过不同的应试群体在中文应用能力的不同侧面各有其特殊的表现,因此测评内容的构成应当适应这种特殊性。

如上所述,“中文应用能力测评”是要建立一个最基本的、统一的中文应用能力测评体系,其中包括由口语和书面语两大部分构成的综合测评标准,同时根据需要,口语和书面语两个标准序列也可以独立使用。这个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标准化的测试手段,并根据应试人在聆听理解、口头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不同部分的测试表现和所获得的分数,应当能够推断并描写应试人在现实语言生活中使用中文时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建立中文应用能力测评体系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它应当能够把静态的中文知识和动态的中文应用规律统一到使用者身上,通过对使用者中文应用能力和中文应用水平的标准化描述,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学习中文和使用中文的不同层次或不同阶段。这个体系能够为针对特定人群或针对某些特别范畴的中文类测试提供基础性参照。与此同时,测评的后效也将通过为各类中文教学提供测评服务而显现出来,等级标准、测试大纲以及相关的中文知识序列和不同水平人群典型的言语表现等将会与现阶段的中文教学产生交互影响,促进中文教学向着更加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另外,由于中文相对于其他语言的特殊性,中文应用能力测评在试题类型、试卷构成以及测试方法等方面一定会形成自身的特色,从而使语言测试这门科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

中文应用能力测评首先能够满足中文学习者和中文使用者自我衡量的需求,在测评结果报告中通过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使应试者了解自己的中文应用水平,确定今后的发展目标,使他们参与测评、学习中文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同时使他们掌握和使用中文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其次,中文应用能力测评还可以满足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教学或其他需求,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掌握某些受测群体或个体使用中文的能力和水平,为他们的各种决策服务,例如测评结果可以对各种中文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反馈,对某些行业录用人员、审核人员资格提供参照性标准,等等。另外,测评标准、测评范围和测评方法等还可以根据特殊领域、特定范畴的需求衍生或开发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子系统,比如针对某种行业群体的专业性测评等,从而满足某些方面的特别需求。因此,本项目作为中文类测评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它的社会影响以及使用价值将是巨大和深远的。

三 研究框架的初步构想

建立中文应用能力测评系统的科研工作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制中文应用能力等级标准;第二部分是研制中文应用能力测试大纲;第三部分是编制试题、试卷,确定评分标准及细则,建立题库等。

研究工作的重点及相关步骤是:

1.运用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观念和方法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文语料进行用字、用语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在遴选语料过程中着重当代文献资料,其中既包括全社会通行的一般文献,也包括适应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课本和读物;既涵盖内地的中文应用现状,也涵盖台、港、澳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应用现状。按照不同类别对语料进行汇总处理,最后对来源于不同类别语料的基本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字、词等的出现频率及分布情况为指标,拟定初步的量化界标,从语言文字应用的实际出发,为制定等级标准提供划分等级的客观依据。

2.研究和分析若干种中文教学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既重视作为母语的中文教学现状,也重视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中文教学现状;既关注内地的中文教学,也关注台、港、澳及海外的中文教学。研究和分析的重点是各学习阶段、各年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并在研究分析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具体化,特别是细化语言文字的各项要素和各项知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为制定等级标准提供划分等级的客观依据。

3.了解部分人群掌握和使用中文的一般水平,例如我国(包括台、港、澳)的中小学生(包括民族聚居地区的学生)、大专院校学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行业人群、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中文的人士等,通过调查、测验等方式,界定用于中文应用能力测评的内容范围,研制用于测评的知识指标和能力指标,明确应试群体具有等级差别的测验表现和行为表现,并对这些表现进行标准化描写。

4.研究分析当前通行的中文课程评价体系和已有的包括中文在内的各类语言测试,根据本项目自身的目的充分发掘和借鉴其中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并通过比较、筛选、补充、完善,逐渐形成自己的完整体系。

5.综合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按照口语和书面语两条主线,确定聆听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测评范畴,建立用于测评的中文知识序列和中文应用能力序列,并以此为基础研制等级标准,研制试题、试卷及测试大纲,建立题库。

研究工作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如何廓清中文应用能力测评与中文教学课程评价以及适用于特定目的、特定人群的中文类测试的关系;另一个是如何综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中文教学现状,综合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母语背景的人掌握和使用中文的一般水平。针对这两个难点,本项研究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测评目的是着眼于一切中文学习者和中文使用者掌握和使用中文的能力,而不针对具体的课程标准和特定的人群;同时也要明确各种用于教学的课程标准以及不同人群掌握中文和应用中文的现状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因此,语言学、语言教学、语言测试等领域的已有成果,特别是汉语本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可以成为中文应用能力水平等级划分的科学依据。此外,不同人群使用中文的现状,以及整个社会对不同人群中文应用能力的评价与需求,则可以成为等级划分的客观依据。

确定中文应用能力水平等级,实际上就是建立一种评价体系。而建立语言水平评价体系,首要的是明确在现实言语生活中交际活动的主要任务类型和具体情况,词语、句子以及语法规则等自身的特征及其使用状况,然后把这些因素的区别性特征依照实际情况和科学系统的分析,逐渐固化为层次性特征,例如简单的交际活动和复杂的交际活动,简单的语言形式和复杂的语言形式,等等。这些具有层次性特征的交际活动和语言形式就可以成为评价语言使用者能力水平的依据和参照。依照上述层次性特征构建的语言水平评价体系,应当具有以下几方面主要特征:第一,语言能力的综合性评价与单项能力评价并重,既针对使用者使用目的语的一般能力水平,也针对听、说、读、写等不同领域或范畴的能力水平;第二,言语交际任务与语言要素并重,既着眼于交际活动所需要的完成既定任务或实现预期目的的能力,也着眼于使用者驾御不同语言成分和语言规则的能力;第三,能力水平的层次性与连续性并重,既注重不同能力水平的区别特征,又注重它们之间的连贯及序列特征,由入门至纯熟,环环相扣,渐次上升;第四,理论依据与实际需求并重,既以语言学、语言教学与测试等理论研究为指导,也从实际调研中获取数据、了解社会需求,使评价体系的针对性、实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从上述几方面的思考中不难看出,建立中文应用能力评价体系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每一种关系所涉及到的对象都是互补的,而不能简单看成是对立的。在实际操作中,它们一定有矛盾的情况,但是究其实质,它们都是构成完整的评价体系所必需的,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每个部分都与相对的部分互有关联,互相补充。惟其如此,才能构成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评价体系。

下面是建立中文应用能力评价体系的初步构想:

名称可定为“中文应用能力水平等级”,总体上分为四级:入门水平;基础水平(或称初级水平);进展水平(或称中级水平);熟练水平(或称高级水平)。

各水平等级的综合描述大致如下:

入门水平:在比较熟悉或特定的情境或语境中,能够用有限的较常用词语和简单句进行非连贯性交际应答。词汇量在1000以下。根据需要,能够看懂或写出有限的较常用词语,用于简单的交际目的。能够应对最基本的自我介绍、问路、购物等交际问题,但听、说的语速都比正常语速明显慢,且常常需要重复。

基础水平:在特定的情境或语境中,或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和话题内容方面,能够用一定范围内的基础词语和完整句子进行简单的连贯性应答。词汇量在1000~5000之间。能够理解书面形式的简单句子或由它们构成的片段,能够用比较简单的句子或简单句的组合进行书面表达。能够应对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中的一般交际问题,如个人爱好、习惯、家庭情况、生活环境等,听、说的语速比正常语速稍慢,有时还需要重复。

进展水平:在自己的工作、学习领域或一般性社交场合,能够顺畅、连贯地进行表达和交流。词汇量达到5000~10000左右。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并能以片段或短文的形式进行连贯性表达,书面表达的准确和熟练程度往往因体裁而异,显现出受体裁制约的痕迹。能够应对交际中的绝大多数问题,明显脱离了对情境和语境的依赖,听、说的语速趋于正常,且能在非正式场合承担目的语与母语(或自己熟悉的语言)之间的一般性话题的翻译任务。

熟练水平:在各种交际场合,均能够以多种表达方式灵活、恰当地进行表达和交流。词汇量超过10000。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和深层含义,并能根据需要以各种类型的文章进行书面表达。能够应对交际中的所有问题,比正常语速稍快的听、说任务也应付自如,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一般性话题方面,能够承担目的语与母语(或自己熟悉的语言)之间的正式翻译任务。

各水平等级内部,根据我国和国际上目前影响较大的几种语言水平等级资料,同时参考我们将来在实际调研和试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再细分若干层次,例如入门水平1、入门水平2、入门水平3等等。表1是参考包括汉语、英语、日语、德语等若干种语言的若干种水平等级资料,并经过小范围调研和征求专家意见后,初步形成的一个样例。这个样例还需要通过更大范围的取样、收集数据、统计分析之后,再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中文应用能力水平等级的试行标准。

入门水平主要针对从零起点或准零起点起步习得或学习中文的人群,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大致相当于内地幼儿和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学生;基础水平主要针对已经达到入门水平的人群,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所能达到的程度大致相当于接受内地小学教育的中高年级学生;进展水平主要针对已经达到基础水平的人群,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所能达到的程度大致相当于接受完内地小学教育并正在接受初中教育的学生;熟练水平主要针对已经达到进展水平的人群,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所能达到的程度大致相当于接受完内地高中教育并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或者从事有关行业工作的从业人员等。

按照《中文应用能力水平等级》的预想框架,中文应用能力水平测试显然应当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测试结果应当是客观的、稳定的,而且也是有效的。与此同时,测试系统应当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简明、实用。要建立这样的测试系统,首先必须处理或解决好以下一些关键问题:第一,测试的范围,特别是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第二,测试的形式,特别是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选择及其比例;第三,评分的依据和标准,特别是主观性试题的评分标准;第四,测试环境与语言应用环境的关系,主要是测试中的作答任务与现实言语交际活动的相关性;第五,测试结果的解释及利用,主要是应试人测试分数差异性的认定以及测试分数的意义。

第一个问题涉及到语言本体研究、语言测试理论以及现实言语生活中语料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等。首先,语言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就建立在语言研究和测试理论的基础上,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研究已经为构建测试内容的总体框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语言测试理论关于能力水平的描述、内容信度的界定等也为测试内容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其次,由于语言的应用性本质,衡量人的能力水平不能只注重静态的语言材料,如语音成分、词汇、语法成分等等,同时还应当重视动态的语言生活,也就是现实语言生活中语言应用的状况,特别是不同类型、不同交际情境的语言素材以及这些素材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和规律性。

第二个问题与测试的目的、性质以及预期的效率等都有关系。客观性试题由于测试内容覆盖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信度可靠、阅卷过程简捷等特性,在一般情况下,是较大规模测试必然采用的一种形式。主观性试题由于更能发挥应试人的主动性、能更准确地反映应试人的能力水平等特点,现在已成为一些较大规模测试选用的趋势。应当认识到的是,客观性试题阅卷相对简单,但编制试题的要求很高;主观性试题编制试题的要求相对简单,但阅卷评分则比较复杂。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应当在整个测试系统中各司其职,互相补充。

第三个问题主要涉及语言文字的静态规范和动态规范等。这里面既包括社会上通行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以及全体使用者的约定、习惯,也包括绝大多数使用者的评价、态度,等等。因此,评分的依据和标准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关键是这些依据和标准一要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二要明确告知应试人和测试的使用者。

第四个问题主要涉及对现实语言生活的研究以及试题内容和作答任务的针对性等。一般认为,测试就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应试人反应的一整套程序。因此,语言应用能力测试中所创设的情境,以及要求应试人完成的任务,应当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现实状况是一致的、接近的,应当尽量避免背离交际情境、交际任务的情况,比如要求应试人描述初生婴儿的感受这一类作答任务显然就值得怀疑,并且也是难以被接受的。当然,这个问题与测试的目的性也高度相关,比如一种考察想象力的测试,如果设置类似的问题则是可以考虑的。

第五个问题主要涉及对预期应试群体的调研和试测数据的整理、分析等。预期应试群体就测试的实施而言,就是测试对象。对这个群体进行调研,主要涉及几个方面:一是相关的背景信息,比如他们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学习中文的时间,等等;二是目前中文教学中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三是不同职业、不同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中文水平的需求等。这些基于实际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与测试对象在试测中的表现进行比较和参照,就可以使不同应试人群的测试分数显现出特别的含义,同时也使不同分数的差异性得到体现,例如初中学生或文化程度与此相当的应试人,他们在试测中所得分数的分布情况、集中趋势等;还有他们的分数分布状况与小学生所得分数的分布状况之间的关系,等等。

按照以上种种思考,构建中文应用能力测试框架,既要注重理论研究,依照科学规律开展工作,比如语言学、教育测量学等领域的探究;同时也要注重现实语言生活的调研,比如相关人群学习中文和使用中文的现状,以及社会上对有关人群中文应用能力的预期和要求,等等。整个测试体系应当包括听、说、读、写及综合运用几个方面,由聆听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几个分测验构成。根据需要,各分测验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使用,以满足不同的应试群体和使用测试的机构,满足有各种需求或目的的测试使用者,例如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口语表达分测验衡量口语表达能力,使用聆听理解分测验衡量聆听理解能力,也可以同时使用这两种分测验衡量口语交际能力。

四 研究工作的现状、规划及预期成果

这项研究从2004年11月国家语委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中文应用能力测评可行性论证”项目通知书起正式开始启动。课题组在项目指导组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几方面的工作:

1.收集了现阶段我国内地中小学语文课本、香港中小学中文课本、海外儿童及成人中文课本、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教材和中小学生课外读物、报刊文献等若干种;同时收集整理了中文教学方面的若干种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收集整理了教材中的教学要求和学习重点,以及教学中的测验、练习、学生作业等资料;并且建立了部分数据库作为项目研究的基础资源。

2.课题组会同有关专家对相关行业和职业从业人员及学生中文应用现状问题进行了多次研讨,并编制了针对政府机关、一般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学校的有关人员、教师和学生中文应用能力的调查问卷三种,准备进行问卷调查并汇总、分析数据,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3.收集整理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港、澳地区等数十种语言测试文献资料,其中包括美国的SAT(英文、数学)、中文AP、日本的日语能力考试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中文考试等。

4.针对阅读理解测试、书面表达测试问题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多次研讨,初步形成了阅读理解测试、书面表达测试的考查框架,并编制了一部分用于试测的中文阅读和书面表达试题,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确定了上百道试题,准备进一步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开展一定样本量的试测工作。

5.访问了美国、日本、香港等地的有关高校、学术机构和团体,了解了他们在语言测试、中文教学与测试领域的科研情况,并向他们介绍了建立中文应用能力测评框架的总体构想以及现阶段的进展情况;同时接待了这些国家和地区语言教学、语言测试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语用所进行学术访问,与这些学者及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渠道和机制。

关于下一步研究工作的要点,我们的设想是:

1.进一步收集相关语料,扩充基础资源,完善各种数据库。

2.用编制好的调查问卷和阅读理解、书面表达部分试题,选择几个省市开展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写出调研报告。

3.根据调研情况,召开不同规模研讨会,重点研究建立等级标准等问题。

4.以初步形成的阅读理解测试、书面表达测试考查框架为基础,建立并完善听、说、读、写全方位的总体考查框架,并进一步补充试题,构建题库管理、运行系统,完成标准试卷若干套。

5.确定评分标准及规则,确定导出分数体系,并明确分数的差异性及其意义。

6.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合作召开研讨会、出版相关论文集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7.研制中文应用能力等级标准、中文应用能力测试大纲等,形成比较完整的测评体系。

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预计有:

1.中文应用能力等级标准。

2.中文应用能力测试大纲。

3.试题、标准试卷及考核要点、命题规则等。

4.评分标准、评分细则及阅卷评分系统。

5.题库的管理、运行(包括生成试卷)系统。

6.调研报告、论文及论文集、专著等。

园亭居宅设计的构想、理念和应用 篇8

感知是心理的最初阶段, 也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知有一定的规律,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不能不考虑这些规律, 这在古今中外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和理论中不乏许多典型的例子。同样, 在李渔的《闲情偶记》中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李渔主张,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注意整体感知。他认为, 建筑群体之间的审美是相互影响的, 他曾引用“一家筑墙, 两家好看”的俗语来说明这一道理。在室外要注意建筑群体的整体, 在室内同样要注意装饰风格的整体和统一。例如在石洞一节中, 讲到如何把石洞和与石洞相连的房屋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构想,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讲到假山里的洞如果很窄, 转不开身, 可以把它和房屋连通, 为了使屋与洞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觉整体, 可以“屋中亦置小石数块, 与此洞若断若连, 是使屋与洞混而为一, 虽居屋中, 与坐洞中无异矣。”如果在洞中再进行一些仿照天然洞穴滴泉的设计, 则更会使人自然协调:“洞中宜空少许, 贮水其中, 而故作漏隙, 使涓滴之声, 从上而下, 旦夕皆然。置身其中者, 有不六月寒生, 而谓真居幽谷者, 吾不信也。”这样, 山石、房屋、滴泉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觉整体, 使人感到这好像是一个天然的洞穴, 身临其境, 可以领略到一种林泉之乐。

在感知的主体和背景的关系上, 李渔同样主张要把他们作为一个知觉整体来设计, 主体要和周围环境相协调, 背景要能很好地衬托主体。在石壁一节中, 讲到为了使人感觉石壁的高峻, 必须设计好衬托石壁的背景:“壁后忌作平原, 令人一览而尽。须有一物焉蔽之, 使坐客仰视, 不能穷其颠末, 斯有万丈悬岩之势, 而绝壁之名为不虚矣。蔽之者维何?曰:非亭即屋, 或面壁而居, 或负墙而立, 但使目与檐齐, 不见石丈人之脱巾露顶, 则尽致矣。”

在窗户设计中, 李渔主张要把窗户的外框形状与窗外的景物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他曾津津乐道地谈过一种“便面窗”, 将扇面的艺术造型应用到窗户外形的设计上, 而用“借景”的方法将外部的自然景物摄入到窗户之中, 将窗户的外形与窗外的景物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知觉的整体来观赏:“则过目之物, 尽是画图, 入耳之声, 无非诗料。”李渔并把这种居宅所用的便面窗, 扩大到船舫:透过船仓的便面窗, 船外的景物印入窗户, 就形成一幅幅不断变化的“便面山水”;而从船外看船内, 又可以透过船仓看到船中的人物、几席杯盘, 使人联想到这“亦是一幅扇头人物”画。李渔对此设计十分得意, 说:“此窗未设以前, 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 则不烦指点, 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人在观看窗外的景物时, 如果既要看到景物, 又要看到窗框的形状, 眼睛与窗框间必须有一段恰当的距离。李渔谈到有一种“山水图窗”, 就是窗外实景影入窗中, 犹如一幅山水画, 李渔认为, 这种窗户的设计就必须考虑到人们视觉距离的心理规律。房子要有一定的深度, 如果房子太浅, 人的视点距离窗户太近, 就不易形成对窗户内框与窗外景物的整体感知:“凡置此窗之屋, 进步宜深, 使坐客观山之地, 去窗稍远, 则窗之外廓为画, 画之内廓为山, 山与画连, 无分彼此, 见者不问而知为天然之画矣。浅促之屋, 坐在窗边, 势必倚窗为栏, 身之大半出于窗外, 但见山而不见画, 则作者深心, 有时埋没, 非尽善之制也。”

环艺设计中的色彩配合也必须考虑人的感知规律。强烈对比的色彩易于使人感知, 而互相接近的色彩则不易被人区分。李渔在讲到“蕉叶联”时, 为了使字迹明显、典雅, 他指出:“蕉色宜绿, 筋色宜黑, 字则宜填石黄, 始觉陆离可爱, 他色皆不称也。用石黄乳金更妙。”“此匾悬之粉壁, 其色更显, 可称‘雪里芭蕉’。”对“手卷额”的用色则认为:“额身用板, 地用白粉, 字用石青石绿, 或用炭灰代墨, 无一不可。”

在黑白二色的配合中, 必须注意明度的对比。李渔曾讲到一种虚白匾, 将木板镂空, 使两面相通, 然后“贴洁白绵纸一层于字后, 木则黑而无泽, 字则白而有光。”这种匾的设计必须考虑环境的光线明暗:“但此匾不宜混用, 择房舍之内暗外明者置之。”否则不易被感知。

刺激物各个成分的相互影响以及主体的某种生理和心理的原因, 可以使人产生某种错觉或联觉,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不能不考虑这些心理因素。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错误的知觉, 例如由于对比作用, 会使人产生大小错觉, 将大的物体与小的物体放在一起, 小的就会显得更小。为此, 李渔认为, 房屋的大小必须适宜:“堂愈高而人愈觉其矮, 地愈宽而体愈形其瘠, 何如略小其堂, 而宽大其身之为得乎?”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其他一种或多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李渔对此也多有论述。如前面讲到的置身于人造石洞之中时, 山石、滴泉的环境会使人产生“六月寒生”的温度感觉。而到贫寒人家里, 空间狭小, 看了周围的环境, 又会使人产生一种压抑、窘迫的感觉, 进而产生忧伤的情绪:“造寒士之庐, 使人无忧而叹, 虽气感之耳, 亦境地有以迫之, 此耐萧疏而彼憎岑寂故也。”为此, 他主张贵人家的房子不要造得太高:“吾愿显者之居, 勿太高广。”

人的感觉不仅有视觉, 还有听觉、嗅觉等, 李渔认为, 对屋里的陈设布置不仅要考虑视觉效果, 还可以考虑其他的感觉效果。如讲到如果把有香味的鲜花巧妙地设于蚊帐之中, 则可以在夜晚安静的环境中享受到馨香的美好感受:“白昼闻香, 不若黄昏嗅味。白昼闻香, 其香仅在口鼻, 黄昏嗅味, 其味直入梦魂。”李渔认为, 这样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若是, 则身非身也, 蝶也, 飞眠宿食, 尽在花间;人非人也, 仙也, 行起坐卧, 无非乐境。”

刺激物的持续作用可以使人的感受性降低, 所谓“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就是这个原因。李渔认为, 在居室的陈设中, 就要考虑如何避免在刺激物长期作用下感受性降低的特点, 否则“既不闻其香, 与无兰之室何异?”为此, 他提出不能一直处在芝兰的香室之中, 主张“有兰之室, 不应久坐, 另设无兰者一间, 以作退步。时退时进, 进多退少, 则刻刻有香。”

综上所述, 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对环境艺术如何遵循人的感知规律方面进行了很有见地的论述, 尽管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心理内容与李渔已大不相同, 但他的这些论述, 却仍可以给今天的环艺设计师们以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构想应用 篇9

智能电网顾名思义就是有智慧的电网, 与传统电网相比存在自己的优势特点以及目标, 具体是自愈性, 希望无论电网中发生任何的突发事故, 智能电网都可以解决并且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智能电网也希望末端的电力的用户能够形成与电网相适应的交互形式使电网更加去满足用户对电能的需要, 以及客户的不同的需求都尽可能的满足。智能电网是能够防范网络的攻击并且能够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各种危害。智能电网的改进能够提供21世纪所需要的电能质量, 智能电网对电力系统进行优化目的是使资产和设备得到最好的应用。智能电网能够在发电和储能方面的选择上进行协调, 智能电网也对电力的市场化的进一步实现做出重要的贡献。对智能电网的结构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它的特点以及实现的目标所形成, 需要综合考虑对终端用户进行控制以及对总体配电系统进行合理的配置以使系统的性能能够达到最佳, 这样才能够达到所希望的稳定性以及最佳的电能质量。智能电网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性工作效率以及系统的灵活性, 支持高比重的分布式电源。智能电网从目标以及特点都比传统的智能电网要有优势所以研究智能电网的实现是非常有意义的。

2 智能电网所需的主要技术以及新型电网元件的介绍

智能电网所需要灵活的拓扑结构, 为了去实现对智能电网系统中每个成员的实时监控以及信息间的交换需要开放体系并且高度集成的通讯系统。需要先进的传感以及测量技术能够去实现对比如分时电价远程监测以及用户侧管理等相关方面的更快更准的系统响应。智能电网还需要高级的电力电子设备超导和储能技术, 先进的系统监测方法是实现快速诊断和事故下的准确解决所需要的。当然高级的运行人员决策辅助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去实现智能电网的这些优势以及目标, 一些新型电网元件也纷纷研究出来为了去满足不同的需求, 本文简单介绍了一些新型电网元件以及将它们应用于智能电网中能够带来的优势。而新型的电网元件包括高温超导电缆HTS (hightemperature super conductor) 、超导储能装置SMES (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ge) 、故障电流限制器FCL (fault-current limiter) 、复合导体 (composite conductor)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ACTS、高压直流输电系统HVDC、先进的表计基础设施等非常多的新型技术。

3 高温超导电缆应用于智能电网的构想

首先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高温超导电缆, 它是应用无电阻的、可以去传输高的电流密度的超导材料作为导电体的并且可以去传输较大的电流的一种电力设施。它的优势在于它体积小、重量轻、损耗低并且传输容量大, 可以用来去实现更低损耗的、更高效率的、更大容量的输电。使用高温超导材料的高温超导电缆所引起的损耗低, 不用使用绝缘油, 不会带来环境的污染, 这样对于电力成本方面也会相应的降低。考虑到高温超导电缆的这些优势, 我们可以将它应用于发电机到变压器、变电中心到变电站、地下变电站到城市电网端口这些相对的短距离输送电力的场所, 而应用于其他的电力场所也会相对而言减少很多损耗。不仅如此使用高温超导电缆传输电能时的传输容量也大大提高, 能够显著地节约占地面积和空间, 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高温超导电缆能够显著的降低电力系统的损耗, 快速的提高电力系统的总体效率, 可以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将高温超导电缆代替现有的地下电缆的趋势也是不可阻挡的, 因此我们致力于将高温超导电缆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中, 这样就给智能电网带来十分可观的优势以及经济效益进而实现智能电网的构想。

4 超导储能装置应用于智能电网的构想

简单说明超导储能技术 (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ge, SMES) 就是利用超导线圈中产生的电磁场把电磁能先储存起来, 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把相应的电磁能返回到电网或者其它的负载中, 对于储存充放电时间很短的脉冲能量是十分有效果的。超导储能技术的储能效率是非常高的基本可以达到95%, 主要原因是超导线圈的电阻几乎为零, 线圈中储存电能基本是零损耗的。超导储能技术的核心是超导材料, 而超导储能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它具有简单的结构, 没有旋转机械部件以及不存在动密封的问题, 这样一来设备的寿命比较长;由于储能的密度比较高, 基本能够达到108J/m3, 可以形成较大功率的系统;因为装置的响应速度比较 (1~100ms) , 在调节电压和频率时就相对快速并且容易;装置没有噪声的污染, 并且维护起来相对的简单。现代的电力系统由于缺少能够大规模快速存取电能的器件, 在安全稳定运行的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超导储能装置不但可以调节系统的阻尼力矩还可以调节系统的同步力矩, 它作为一个可以灵活的进行调控的有功功率源, 对于系统的滑行失步以及系统振荡失步的解决是有一定作用的, 可以将系统扰动消除后暂态过渡的过程大大的缩短, 使系统稳定的状态迅速的达到。超导储能装置对于减少发电机出力变化对电网的冲击以及减少负荷波动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它的应用可以改善供电的品质, 可应用于敏感负载和重要的设备, 对于配电网内产生异常或由于主网受到干扰而引起配电网向用户供电时产生的异常等问题起到解决作用。超导储能装置由于响应速度快, 对于不稳定电力对电网的冲击能够最大程度的解决。对于解决风电或者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的问题, 超导储能装置是十分有效的。它的高效的储能特性可作为备用容量能够储存应急的备用电力, 对于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是十分有意义的, 这些优点正是建设智能电网所需要的, 因此将超导春能装置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5 灵活交流输电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的构想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总体来说是将最新发展的电力电子技术以及现代控制技术应用于高压输变电系统, 通过改变高压输电网的相位、电压以及线路阻抗这些参数还有网络的结构可以对输电线路进行直接的控制, 这样它可以代替传统的机械电子以及电磁的控制手段, 这样可以使交流输电系统的功率的可控性有高度的提高, 这样一来系统的网损以及发电的成本就会降低很多, 而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能够大幅度提高。灵活交流控制器是基于晶闸管包括移相器、先进的静止无功补偿器、可控串联电容、动态制动器、带载调压器、故障电流限制器、以及其他我们正在致力于去研发的产品的集合。由于具有控制灵活方便、响应速度快的优点, 将灵活交流输电控制器应用于智能电网带来的好处十分显著, 例如可以提高电网的传输容量, 能够按照需求合理的控制电网的潮流这样能够使潮流分布尽可能的去最大限度的实现符合客户要求的最优化指标, 不仅如此对于系统的电压稳定性、暂态稳定性、中长期稳定性的提高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的应用有效的降低了阻尼低频功率振荡以及次同步谐振, 能够限制短路电流, 有效防止连锁故障和类似大范围停电事故的发生, 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些都满足智能电网的需求, 对于智能电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降低了电网中的电能损失, 节约了发电所需的成本。灵活的交流输电系统支持电网的自愈, 支持交互的电网, 能够优化电网的运行, 还可以兼容分布式发电, 通过构想灵活交流输电系统应用于智能电网建设所带来的好处, 可以了解到发展灵活交流输电技术是十分有意义以及有前景的。

6 结论

本文简单的介绍了新型电网元件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的构想, 未来的智能电网发展成为主要趋势, 它的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 而如何实现这些优势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研究发展, 新型的电网元件技术为智能电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将这些新型电网元件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 我们可以实现智能电网更加聪明更加灵活更加健康更加友好更加负责, 可以给绿色节能环保资源最优化配置防灾减灾等各种方面提供坚强的支撑。当然现在要做的是去想到更好的办法将新型电网元件的功能研究并且最大程度的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 这条道路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施婕, 艾芊.智能电网实现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9.37 (19) ;1-5.

[2]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 (9) ;1-4.

[3]陈树勇, 宋书芳, 李兰欣, 沈杰.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 2009, 33 (8) ;1-3.

[4]吴俊勇.智能电网的核心内涵和技术框架[J].电力电子, 2010, 1;1-5.

[5]佘贻鑫, 栾文鹏.智能电网[J].电网与清洁能源, 2009, 25 (1) ;7-11.

[6]高红, 陈继军.灵活交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广东电力, 2010, 23 (9) ;1-4.

[7]谢开, 刘永奇, 朱治中, 等.面向未来的智能电网[J].电网与清洁能源, 2009, 25 (1) ;7-11.

[8]徐建, 邱晓燕, 汪兴旺.超导储能技术对智能电网电压稳定的影响[J].四川电力技术, 2009, s1;8-13.

[9]李勇, 刘俊勇, 胡灿.超导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于展望[J].四川电力技术, 2009, s1;7-16.

[10]李海滨, 李雪, 胡富静.超导储能技术在现代配电网中的应用研究[J].技术与市场, 2012, 9;5-9.

[11]张俊莲, 金建勋.高温超导电缆技术探讨与应用[J].华中电力, 2006, 06;2-9.

构想应用 篇10

一、管理会计在医院的应用状况

目前, 我国医院的内部管理还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痕迹, 观念落后, 效益不高, 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正确的市场竞争观念。主要表现在:

1.财务管理责任不明确。医院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在财务管理上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一直没有明确, 致使财务管理人员责任不明, 工作积极性不高, 动力不足。

2.医院财务只局限于“报账型”的财务工作。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相对局限而又单纯, 只限于完成机械单一的记账型、算账报账等工作任务, 对医院经营效果缺乏总结和分析, 财务资料等信息未充分利用, 未能为医院提供决策依据。

3.内部管理风险突出。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业务素质不高, 内部管理不善, 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制度, 没有将风险意识引入财务管理中。

4.成本费用管理不当。成本核算方法没有考虑有关的竞争性成本和获利性成本以及存货缺货成本、机会成本等, 导致成本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失控。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医院运行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壮大都要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影响, 下面从内、外二个方面分析研究影响管理会计在医院运行的原因。

(一) 医院外部环境影响

1.经济体制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 医院作为非营利机构不能独立地进行投资决策, 最大和最重要的投资项目由政府做出决策;其他投资项目由有关部门的部长或负责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 给医院经营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就没有任何意义。经营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更重视一些行政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 而不能重视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 从而造成了管理会计在医院中不能普遍应用。

2.传统文化势力的影响。 (1) 会计工作的地位低下。一些会计人员和领导认为, 会计就是算账、报账, 至于管理、经营决策, 那是领导的事。财务会计工作一直是会计人员工作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管理会计则成了副业, 甚至干脆抛在一边。 (2) 经营者的“家长意志”。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封建专制制度, 等级观念比较严重, 造成了领导者的“家长意志”。虽然管理会计利用各种信息, 经过各种计算分析得出最优方案提供给领导者, 但往往被搁置一边。 (3) 一些消极文化思想使得管理会计难以实施。管理会计在评价业绩时要求赏罚分明, 但是许多经营者深受“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的思想影响, 这就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作用事倍功半, 从而影响它的推广应用。

(二) 医院内部环境的影响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单位内部管理决策服务的, 单位的内部环境对管理会计普遍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企业经营决策者的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当局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懂得经营, 更要懂管理, 其中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而现阶段, 多数管理者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2.会计人员的影响。全国1200万会计人员中, 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及10%。由于会计人员素质跟不上, 就使他们没有能去实践管理会计。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学习过一些管理会计知识, 但并不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 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管理会计在医院中的普遍应用。

3.会计电算化的影响。现阶段, 计算机在我国医院中的应用程度不高, 利用率也比较低, 即使在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医院中, 其应用也仅仅停留在事后算帐的水平上;同时, 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的软件开发严重滞后, 使得管理会计一些复杂的公式和模型没法运用, 从而消弱了管理会计的作用, 造成了管理会计在现阶段医院中应用缓慢。

4.医院会计核算的特殊性。传统的管理会计仅局限于大量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本都趋于稳定的产品, 由于医院核算对象不仅有药品, 而且面对的是不同病种的患者, 并且目前尚未有核算医院财务管理的专业会计, 这也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把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理论逐步引入医院会计管理中, 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三、管理会计在医院实施构想

1.增强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意识。能否成功推行管理会计, 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参与, 推行是一句空话。通过参加管理会计培训班, 使主要领导增强管理会计意识, 不断完善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 可为顺利推行医院管理会计打下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据调查表明, 单位领导不重视被列为影响管理会计应用的首要原因。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 领导已经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领导没有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 他们将不会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 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恐怕也难以发挥作用。事实证明, 如果企业领导具有了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 他们就会自然地考虑到会计人员在预测、计划等方面的作用。

2.培养医院管理会计人员。从现有财务人员中培训专业管理会计人员, 通过培训, 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 才能架起一座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才能促进管理会计的运用。就基础教育而言, 应在大中专院校、成人教育以及广大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中进行广泛的、深入持久的管理会计基础教育, 不但要让这门课的知识深入人心, 还要培养他们应用管理会计的能力。

3.组建医院管理会计科。组建医院管理会计科应与财务部门平行, 管理会计科必须配备初具管理会计知识的干部和会计人员, 并由院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 如定期提高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 适时列席部分院级工作讨论会等。专业人员可以具有熟悉医疗业务具体过程的医务人员与具有一定管理会计业务能力的财务人员共同担任, 以便在具体预测、决策和控制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精确, 避免走弯路。

4.开展医院经营财务专题分析。 (1) 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性分析。针对近几年连续不断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回顾和再评价, 尤其是银行信贷投资效益分析, 为今后医院基本建设立项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 医院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大力加强对各部门人力、物力消耗使用的控制是提高经营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各科室实际人员费用及材料消耗的统计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消耗指标, 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 物资采购预测和决策分析。医院每年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资金金额巨大, 任何盲目的设备采购和药品库存积压都将给医院带来资金上的浪费和周转困难。因此, 事前做好预测分析工作, 制定资金使用计划, 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4) 大力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论证项目的可行性, 把财务管理中货币的时间价值、机会成本等概念引入到项目的论证中, 大大提高了项目分析的报告质量。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 进行设备购置大型固定资产更新, 可以适度地进行负债经营, 充分地利用负债资金对医院带来的好处。

四、结论

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其主要的特点是参与决策的作用, 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尽管目前普遍推行尚存在不少问题, 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会计制度的确立, 管理会计必将为大多数人所认可, 在医院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毋庸置疑的, 各单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合理应用, 不断探索, 总结提高, 使管理会计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管理会计理论自从20世纪70年代起引进我国以来已有20年的历史, 但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 全国医疗体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在深入开展, 医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增强生存与竞争意识, 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 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管理会计,构想,应用

参考文献

[1].孟凡利, 王翠春, 王健, 杨公隧.管理会计应用:现状、问题与应有的改进.会计研究, 1997 (4)

[2].冯巧根.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会计研究, 1997 (7)

[3].孟焰.论管理会计的规范化.会计研究, 1997 (3)

构想应用 篇11

关键词:卫星通信;超视距;真值测量

中图分类号:TN9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025-02

1问题提出

目前,试验场用于真值数据实时传输的测量手段主要是有线网络、无线电台、无线局域网3种。然而,有线网络只适应于陆基,无线电台和无线局域网通信距离为视距,不能满足试验场超视距真值数据实时传输的要求。

随着高精端武器系统的不断发展,未来试验对试验场测量真值要求具有大跨度、高精度、实时性、多目标等特点。目前试验场远距离真值测量能力比较薄弱,提高试验场在电子干扰条件下高精度定位试验能力,完善试验场远距离实时差分处理方法,提高试验场动平台试验精度和效率是适应新时期试验鉴定工作发展的大趋势。

2主要用途及构设方法

2.1主要用途

系统主要用于舰艇作战系统试验任务真值实时传输;其次完成试验场的其它岸基雷达、电子战、通讯对抗等试验任务中真值数据超视距实时传输。具体用于多目标的精确定位、数据互传,目标指示与引导;被试品指标考核的快速判断,为试验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系统采用机动基准站和动态目标站的方式。其中机动基准站采用车载式,动态目标站采用分别安装在目标上的方式。

2.2预期功能

预期功能:①具有卫星(GPS、GLONASS、BD-2)定位、测速、授时功能;②具有卫星实时差分、事后精密差分解算功能;③具有向动平台中心实时发送信息功能;④具有实时记录、航迹实时显示和事后回放功能;⑤不同数据格式转换功能;⑥具有网络数据传输、网络引导、串口引导、目标指示、辅助决策功能;⑦具有系统自检和故障诊断功能。

2.3预期达到的主要战技指标要求

2.3.1卫星定位精度

单机定位精度:≤10 m(RMS)

网络差分定位精度:≤0.1 m+2 ppm•D

载波相位差分精度:≤0.01 m+1 ppm•D

实时定位精度:≤0.1 m+2 ppm•D

事后处理精度:0.04 m+1 ppm•D

测速精度:≤0.03 m/s

授时精度:10-6 s

数据记录更新率:1 Hz、10 Hz、20 Hz

2.3.2冷热启动及重捕时间

冷启动时间:<40 s

热启动时间:<10 s

重捕获时间:<2 s

2.3.3记录器

容量:≥ 4GB

2.3.4卫通数传系统技术特性

接口:RS-232C

接收机天线:卫通通信专用型天线

数据传输最大容量:≥480 byte

数据传输更新时间:≤1 s

误码率:≤10-5

2.3.5工作环境温度

工作环境温度:-40~+55 ℃

存放温度:-40~+85 ℃

2.4对外信息接口要求

系统设备接口采用标准数据接口,数据格式满足试验场数据处理格式要求和《试验场试验装备互联约定》《试验场测控信息实时传输规范》。

2.5其他要求

2.5.1电磁兼容性

系统在舰艇复杂电磁环境工作过程中,其它设备正常工作时,保证双方互不影响。

2.5.2使用维护性能

系统应具备操作安全可靠,使用维护、维修方便的特点,接插件等应具有开敞性、可达性、可视性。

2.5.3可靠性要求

充分考虑设备的应用环境和条件,突出质量第一的原则,确保设备可靠。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大于200 h;系统连续工作时间24 h;系统平均故障修复时间小于0.5 h;使用寿命大于10年。

3初步构想方案

3.1系统组成

系统有1套车载机动基准站、若干套动态目标站、辅助设备和相应软件组成。其原理图,见图1。

其中,车载机动基准站包括卫星接收机(定位卫星信号接收天线、电缆)、机动基准站数据链(通信卫星接收天线、电缆)、

机动基准站显示指控模块等组成;动态目标站包括卫星接收机(定位卫星信号接收天线、电缆)、动态目标数据链(通信卫星接收天线、电缆)、动态目标显示指控模块等组成;多套动态目标站中的一套作为动平台中心,用于目标信息汇总和辅助决策。

图1系统组成原理图

3.2系统工作流程

车载移动基准站定位后将差分改正信息发送到通信卫星,通信卫星向各活动站播发差分改正信息,各活动站将本站的位置、航向、航速等信息发送给通信卫星,通过卫星播发给指挥舰,指挥舰收到各活动站信息后计算本舰相对于各活动站之间的方位距离等真值,与被试品测量值进行实时比较,实时得出试验初步结果。指挥舰可以将试验过程中的航路调整、试验初步结果等信息通过通信卫星发送给各活动站,从而实现指挥调度。

3.3试验场可行性分析

通信卫星可以为海事卫星或专门申请的试验通信卫星(如北斗二号),卫星容量及信息传递由地面卫星控制中心统一调配。目前海事卫星已经成功应用于军队及国内民用机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超视距通信是卫星通信最大的优点之一,北斗二号通信定位卫星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广泛的应用于军民用户。

在试验场外场超视距特别是海上超视距试验中,最好的通信数传手段为卫星通信,它不受外场场地的限制,可大大降低地面同频干扰,为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

4结束语

卫星定位实时传输系统在试验场真值测量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是试验场超视距数据测量与传输的必然要求。

参考资料

1 吴晓进等.GPS理论与应用(上).西安导航技术研究所,1999

2 李 跃.导航与定位.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 言 中等.卫星无线电导航[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

4 王 钰.船载GPS姿态系统数字滤波算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9

Satellite Positioning Real-time Transmission System In Experiment Field True

Value Measure Of Applied Speculation

Yang Jingbao

Abstract:This text Chien say on trial field for outfield super sighting distance measurement of urgent requirement, put forward in keeping with on trial field super sighting distance true value measurement and deliver task solve method, and to test field of feasibility take into synopsis analysis, get conclusion.

构想应用 篇12

关键词:云技术,频率规划,应用融合,模式创新

1 引言

近年来, 云计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一种可以将计算资源变为公用服务的技术理念, 云计算具有改变传统软件系统架构和用户使用习惯的潜力。然而云计算技术需要与实际业务应用有机结合才能使其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旨在简略阐述云计算技术的基本特点, 然后以广播电视频率规划工作为例, 着重就云计算技术在特定业务领域的应用结合做一些分析探讨。

2 云计算简述

2.1 云计算服务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软件系统而言, 服务模式创新是云计算非常重要的特性。如图1所示, 云计算服务架构主要包含自下而上三种服务模式:Iaa S (基础设施即服务) , Paa S (平台即服务) , Saa S (软件即服务) 。Iaa S是指将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和存储资源等基础设施以服务的形式交付用户, 也就是说该模式仅提供基础资源租用服务, 与运行其上的具体业务联系并不十分紧密。Paa S可以理解为一个经过配置的软件开发环境, 它是在Iaa S的基础上增加操作系统和特定软件服务栈, 将配置好的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用户, 用户可基于该层服务做更高层次的业务开发。Saa S是一种直接面向个人用户的软件服务模式, 它通过公共网络将部署好的业务软件系统以在线应用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用户只需基于瘦终端通过服务账户接入即可使用, 无需安装或配置较为复杂的软件系统环境, 因此Saa S具有多租户和易用性等基本特点。

2.2 云计算关键技术

按照云计算的三层服务模式来讲, Iaa S层主要是通过虚拟化、池化技术将CPU、内存、硬盘等硬件资源变成可动态调配的服务资源池, 借助Web技术灵活方便地提供给用户按需使用, 再通过资源调度、负载均衡等技术实现对动态服务资源池的管理和分配, 如图2所示。

前面提到, Paa S层是将基础开发环境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该层主要采用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以及异构服务组装等关键技术, 实现在分布式环境下将基于不同架构标准的服务根据统一的服务组装描述文档进行组装, 形成支撑更高级服务的能力。Saa S层是将软件系统部署在公共网络上, 以在线应用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用户只需通过网络, 即可使用, 而无需关心软件系统本身, 如常见的视频渲染云、医疗云等, Web技术、虚拟桌面、数据分析及终端适配等是Saa S层的主要支撑技术。

3 广播电视频率规划

3.1 频率规划的特点

频率规划是广播电视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它是依据相关规范要求将某一频率指配给某项指定用频业务的过程, 同时还需要根据业务的发展变化情况对当前频率的分配方案及时进行调整优化, 避免频率间的相互干扰。对广播电视行业来讲, 主要有地面数字电视、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中长波广播规划等多种类型。

频率资源不可再生, 制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前瞻性的指配方案是频率规划工作的核心任务。同时, 频率规划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性特点, 因为规划方案合理与否不能依靠工程建设去验证, 而必须是在前期进行周密细致的测算论证, 对覆盖需求和传播模型进行仔细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可以说数据量大、计算密集是频率规划工作的显著特点。

3.2 频率规划业务现状

目前广播电视频率规划工作是根据国际电联推荐的电波传播模型, 综合考虑频率使用的实际需求, 通过试算分析结合收测验证的方式开展的, 主要采用CHIRplus_BC、Wrap等主流频率兼容分析软件。目前, 这些软件都是单机版系统, 基本架构都是由核心控制单元Kernel、电波传播模型计算模块、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GIS) 几部分组成, 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首先, 用户需要设计建立本地数据库, 对所有入库的台站数据表进行关联管理, 通过ODBC接口向核心控制单元Kernel提供数据源。其次, 用户需要开发GIS系统接口, 使Kernel可以通过该接口调用GIS系统后台对台站地理位置数据进行空间计算处理, 同时还需要开发电波传播模型计算模块单元与Kernel的数据交互接口, 由Kernel调用相应模块完成场强计算、干扰分析、频率扫描、覆盖分析等试算任务, 再经人工审核后得出结果。然而, 不同频率规划软件对电波传播模型的实现方式完全不同, 计算结果常有所差异, 数据格式也大都为专用格式难以相互兼容, 且当计算任务量较大时, 计算效率常常因为受单机性能所限难以令人满意。因此, 借助云计算技术构建一种能够提供高效快速计算和标准数据接口的试算分析手段, 将可能对频率规划工作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4 频率规划走向云端

4.1 构建频率规划云

探讨广播电视频率规划的云化应用, 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将传统的频率规划软件系统迁移部署到云计算平台上, 构建起云端的频率规划平台, 向用户提供方便获取、即时使用的规划试算分析服务。这就需要对传统的规划软件进行分布式改造, 使其摆脱单机版模式, 满足云服务“泛在”的技术特点。对用户而言, 可以将台站信息、计算数据存储在云平台的数据库中, 不仅可以免去用户对本地数据库、GIS系统的管理维护, 而且当用户使用其他计算机或异地使用时, 都无需再进行重复的安装配置、数据录入等, 只需接入频率规划云就可以灵活方便地开展频率指配、覆盖分析、干扰试算, 以及网络优化等工作。

4.2 规划云服务模型

解决专有业务系统向云计算平台的迁移部署问题是影响系统能否顺利实现云化服务的关键。这需要对业务系统的自身架构进行分析解构, 一般来讲, 具备分布式处理、计算密集、数据量大、子系统间松散耦合这些特点的业务系统比较适合于云化部署。因为具备这些特点的系统, 其本身架构与云计算架构匹配度较高, 系统改动程度较低, 易于向云平台迁移, 业务部署过程也相对简单, 可以更有效地借助云平台的优势提升业务系统的服务能力。

以目前主流的Hadoop云计算平台来说 (见图4) , 其工作机制是在计算资源虚拟化、池化的基础上, 由平台核心控制模块Hadoop core中的主节点Master node (图中大虚线方框) 根据计算需求发布控制指令选择调度某些独立的从节点Node1、Node2等 (图中小虚线方框) 参与相关计算任务。

在频率规划分析软件中, 不同的电波传播模型, 如自由空间模型、Okumura-Hata模型、ITU–R.P.1546、ITU-R.P.526等计算方法及侧重点都相对独立, 相互关联程度较低, 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 转化成为不同的计算模块, 部署在云平台的多个从节点上, 由主节点根据用户需求, 调用不同模块完成计算任务。我们可以构划出频率规划云平台的基本服务模式如图5所示。

最上层Saa S是面向用户的频率规划公共服务窗口, 场强计算、频率扫描等功能以Web服务的方式向用户开放使用, 用户发起HTTP请求, 经认证通过后即可使用服务, Saa S层接受用户计算请求并通过数据接口将指令传递给Paa S层。Saa S层的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和管理用户服务信息和Paa S层反馈的计算结果数据。

中间层Paa S是部署频率规划云平台软件服务的核心层, 主要由核心控制单元Kernel、台站数据库、GIS模块和一组电波传播模型模块构成, 各模块间通过统一的内部接口进行数据交互。当收到来自Saa S层的计算指令时, Kernel将自动分析计算所需硬件资源数量和调用涉及的电波传播模型模块参与计算, 并将计算结果写入Saa S层的数据库中。值得一提的是, 在频率规划工作中, GIS系统在台站覆盖区域分析、位置规划分析、覆盖人口分析等方面, 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实现一个具备频率矢量空间数据加载显示等基础应用的GIS系统, 首先需要实现坐标参考系统、空间对象模型体系等底层支撑功能, 若要实现DEM数据的加载显示, 还需要设计动态投影转换系统、地形晕渲算法等内容, 开发工作量很大, 而且存在各种GIS平台之间的数据格式不兼容、接口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可以想象将GIS系统作为标准模块纳入云平台后, 将为用户提供相当大的便利。

Iaa S作为云平台的底层硬件资源层, 主要实现对异构服务器、异构存储设备等硬件资源进行服务封装和虚拟化处理, 抽象出一个统一的服务资源池, 并根据Paa S层指令弹性调度和提供资源, 保证计算任务的高效快捷。其中, Iaa S层资源调度是指把m个异构可用的资源分配给n个相互独立的应用任务, 使得任务总完成时间最短和资源利用率最高。智能化资源调度是云计算相较于单机版系统的一个重要差异, 其理念是从网格计算的资源分配调度演进而来的。不同的是, 云计算面对不同的业务应用会对应不同的服务质量, 所需的资源也有所不同, 因此云计算的资源调度更为复杂, 目前有很多云计算环境下的资源调度算法, 在此不作赘述。

4.3 应用场景举例

为验证服务区内, 特别是复杂地形下广播电视覆盖网的实际覆盖效果, 需要在服务区边缘进行场强测量, 然后将测量数据带回才能进行分析处理, 无法做到现场处理及时发现问题。如果借助频率规划云平台, 用户则可以将测量数据通过4G等移动通信网络回传至云平台进行实时分析试算, 根据试算结果及时调整传播模型计算技术参数, 为在交通不便及地形复杂地区开展覆盖规划验证、实时收测分析提供辅助手段。

5 结束语

广播电视频率规划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规划, 实现对有限的频谱资源进行高效利用。云计算作为一种整合计算资源、弹性化调度且使用方便的技术模式, 能够为频率规划工作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云计算在广播电视频率规划领域未来应用结合的前景, 但是对实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还需仔细研究, 循序渐进逐步开展, 不能一蹴而就。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供读者参考:第一, 从非核心业务模块开始, 可考虑首先从GIS可视化展示、数据管理等非核心功能开始部署, 待辅助功能模块运算正常后再将覆盖场强计算、兼容分析等核心功能移植上去;第二, 从引入部分云计算关键技术开始, 云计算本质上来说是多种成熟技术的创新组合, 实际应用中也应遵循“先成熟、后创新”的原则, 先从虚拟化、多节点并行计算、资源调度等开始, 待成熟后而将Map Reduce、HDFS等逐步运用进来;最后, 云计算的实践应用重在前期细致周密的规划设计, 在实际部署建设前使用Cloud Sim等云计算仿真工具进行规划预演验证可有效提高建设方案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陈康, 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 2009 (5) .

[3]陈全, 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 2009 (9) .

[4]孙红云, 等.GIS技术在无线电波场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第十届中国测绘学会学术年会, 2006.

【构想应用】推荐阅读:

重建构想07-31

政府构想08-01

教育构想08-13

战略构想08-17

课程构想08-20

商业构想09-14

国家构想09-19

研究构想10-29

设立构想11-02

开发构想12-02

上一篇:餐饮企业成本控制下一篇:测绘专业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