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教改

2024-10-04

中职德育课教改(精选10篇)

中职德育课教改 篇1

德育教学工作是中职学校教育活动的主战场, 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问题。然而, 有许多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 使得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老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 厌学现象比较普遍, 甚至部分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是来学专业技能的, 德育课学不学都无所谓。那么,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 增强德育课教学效果, 让德育课堂不再沉闷, 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 是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亟待探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树立新的德育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前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制约着他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中职学生是国家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 他们的思想道德将直接关系到国家产业大军的素质, 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改革开放浪潮洗涤下, 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迁;中职学生的思想、行为在新的时代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 教师的教学思想要不断优化, 改革传统德育思路及模式, 与时俱进, 树立新的德育理念: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观念;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 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索问题、探求真理。这样, 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变“厌学”为“爱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新德育模式

中职德育课理论性比较强, 概念、原理比较抽象, 单靠教师空洞的理论说教,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差。因此, 教师要大胆进行教改探索, 创设新的德育模式。

(1) 项目教学法: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把书本知识与当前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设置一系列小课题, 以小组作为一个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进行团队学习, 在活动过程中以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任务。例如:在学习《爱岗敬业》内容时, 先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走出课堂, 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自己父母单位或其他行业有哪些爱岗敬业的先进人物事迹及反面案例, 然后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讨论:“今天不爱岗, 明天就下岗;今天不敬业, 明天就失业”。之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最后点评。这种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主线, 教师为引导, 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 创造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德育模式。

(2) 坚持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以情境为中心, 以活动为中心”。要想使德育课不再沉闷, 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 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 结合专业及学生实际情况, 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 在学习《形形色色的职业价值取向》这部分内容时, 组织一场全班同学参与的拍卖会, 名叫“拍卖你的生涯”的教学活动。老师发给每人一张纸, 上面打印着“豪宅、一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用卡、一门精湛的技艺、三五个知心朋友、一张免费旅游世界的机票……”。今天要拍卖的东西, 就是在座的生涯;一个人的生涯就是你人生的追求和事业的发展, 它可以掌握在你手中, 生涯从属于你的价值观。现在我象征性地给每人一万元, 然后把纸上的诸项, 裁成片, 一一举起, 开始拍卖, 出价高者可获得此项生涯。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 群情激昂, 竞争激烈, 真正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社会跨入了信息化时代。在德育课教改中, 教师如果未能利用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 那将是非常遗憾的。因为, 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把枯燥的德育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它那声情并茂、音视频同步、感染力强, 生动、奇妙的课堂意境, 给德育课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 在学习《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时, 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用一根绳子吊在气球两边的两个人, 都以另一个人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维持生命的系统之中。这样, 学生就感到好奇, 对知识产生渴求。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借助它那光、声、色俱全的特殊功能,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科学地评价学生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 还存在着“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评方法, 这种方法使本来就对德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更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 必须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

(1) 创设新的考试形式。考试形式要多样化, 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 大胆尝试开卷考试、随堂考试和口试, 如写一些小论文、演讲比赛、辩论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施展才艺的平台, 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 获得一种能力, 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 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2) 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中职生的评定不能单一地以考试成绩来论英雄, 应针对不同学生,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尽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 充分肯定其特长;客观、公正、科学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应实现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二是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 三是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综评相结合。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德育课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一切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 都可以大胆尝试,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意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8].[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8].

试析中职作文教改重点 篇2

1建立作文教学改革运行机制。教改的前提条件是学校教学与科研部门充分认识教改的目的、意义及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因此建立作文教学改革领导组织,部署并组织实施应用文教学改革尤其重要。作文教学改革应当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开展,并得到行政的有力支持,通过作文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明确作文教学改革时间表与进程表,引导教师按时按序开展作文教学改革。

2引导老师更新作文教学观。课程改革,首先应该是教育教学观念的改革。只要观念转变了。更新了,行动自然会跟上。否则,所有的改革政策、方法都不会奏效,即使有所变化,也是表面的、被动的、滞后的。要切实转变作文教学应该按阅读教学理论组织的传统观、主管部门没有统一要求。何必自找麻烦的保守观、学生素质有限,作文教学无论教什么都不会有好效果的无用观。

3引导学生重视应用文体写作。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关键在学生,让学生自身感受到学习应用文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是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①组织学生搜集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应用文运用实例。引导学生切身体会其在就业成才、社会交往中的作用。②邀请职校就业成才典型、用人单位领导到校举办讲座,让事实说话,使学生明白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至关重要。③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就近开展专题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好应用文对顺利就业和成才不可或缺。④结合学校、学生活动实际,组织写作及运用比赛,营造氛围,通过竞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二、应用文教学的建议

制定《作文教学改革方案》,根据方案编写《中职生应用文学习指导》,语文教师应当将应用文的写作纳入到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去。在应用文的写作实践中有机地贯彻写作理论,而不是重复初中已接触过的写作理论,使学生通过写作课的训练,真正学会写作常见的应用文。

1以学科组为单位,从学生写作基础出发,根据文体写作要求,分年级确定学年、学期应用文写作训练项目。

2同一年级的应用文训练由备课组长负责召集所属人员开会讨论。确立一学期的应用文训练项目。一般情况下,组内每个同志都要负责一至两个应用文体的集体备课召集任务。

3集体备课的教案必须是电子文档,以供同组的人员作个性化的修改。

4集体备课前,召集人必须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从学生的未来工作与发展需要出发,确立训练的重点、难点及方法和过程。

5提供给全体人员讨论的集体备课教案必须包括以下内容:课题、学习目的(含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方法、学习具体内容(含原理精讲、格式要求、范文引路、训练步骤及资料库)。

6每个教师在采用集体备课教案教学时。要注意从个人的教学风格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切不可走入教师讲——学生练——教师改——教师评的老套中去,而是要注重比较教学、启发教学、分层教学。尤其是在评阅中要灵活运用多种评改方法。如分组评改、互评互改、面评面改、示范评改等,将学习评价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三、应用文教学质量的检查

(1)平时的作文训练以应用文为训练主线,学生每学期作文平时成绩以5次应用文训练的平均成绩及平时作文的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综合评价。

(2)考查、考试中作文考核的内容为平时训练所涉及的应用文体。

(3)对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质量的考核除了看平时学生在每个学期的成绩外,还要看学生在求职、就业时的表现予以综合评价。

四、应用文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是在教学形式上。从单纯的讲和练转变成师生研讨、互动,共同生成;二是在教学内容上,把陈旧的内容不断更新为与时代生活息息相通的素材:三是在教学阵地上,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四是在教学实践上从校园走向社会:五是在教学手段上,从纸上谈兵到办公自动化、多媒体、网络等综合运用。

五、应用文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考

以应用文教学为主线的作文教学改革。一是集中了众人的智慧的集体备课,避免了教师在教学中单兵作战,确保了改革按既定的方向开展:二是面向实际需要的专题训练,使得教师易于把握训练目标,落实训练过程,训练效果得以体现;三是作文评阅方法的改革,使得教师不再疲于批阅作文,教师的工作量压力明显下降。

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确实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做到学有所得:一是每个阶段的训练项目都是将来工作或生活中常用的文体,学生不会再感到学无所用;二是每—个应用文体都是可以把握的,学生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无从下手;三是在情境化的应用文训练过程中,学生会感到这些文体的应用离他们很近,作文其实就在身边,学生不再视作文为难事。而是把作文视为一件有意义的学习任务。

中职英语教改问题研究 篇3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 在这个世纪里高新技术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改变, 新产品令人目不暇给, 新材料令人眼花缭乱, 新工艺令人为之欣喜。更令我们中职教师们高兴的是21世纪也给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 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悄然兴起, 并很快风靡全球, 令所有的教师为之兴奋, 令所有的学生为之疯狂。这就是项目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大工业社会与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基础之上的必然产物。这种以项目、任务、工作过程 (工作流) 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一改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病,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旨, 以塑造勇往直前的性格为目的, 以鼓励学生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宗旨, 是真正能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的不二法门。

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

谈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以及项目教学法, 就不能不谈到一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全世界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伟大的德国教授费利克斯·劳耐尔 (Felix Rauner) 。费利克斯·劳耐尔教授于1941年生于德国, 是一位教育学博士, 任职于德国不来梅 (Bremen) 大学, 是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 (ITB) 的创始人, 同时也是国际职业教育研究组织UNIP、INAP、CAPIRN的主席。他就是项目教学法之父, 他率先提出并后续发展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是目前全世界高校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费利克斯·劳耐尔教授针对德国, 也是全世界各国的传统教育与未来学生们到社会中所接触到的实际社会中的工作场景完全脱节的现象而制订出来的一套以真实场景展现未来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的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教育出来的学生们有对未来职业的极高的适应能力, 而且还有着对未来工作中的挑战的极高的抗压能力, 并且还有着在未来工作中不断创新、勇于实践的我们这个时代所最值得提倡、最值得追求的精神。

3 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的绝大多数中职教育机构中,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教学, 都是仅仅作为公开课或公共基础课甚至是选修课, 没有被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英语的教材只注重书本上的固定场景的教学而忽略了实际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因此, 在我们对毕业后的学生们的跟踪了解发现, 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弊病是虽然学生们在学校掌握了教材的内容, 但是, 在实际情况中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 许多同学在工作中均会出现看不懂外文的相关技术说明书或者在服务过程中听不懂外国朋友们的对话。所以以固定场景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们毕业以后要面对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

4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在中职英语教改中的运用

4.1 对英语教学法改革的运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就是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们在下面听、记、背的方式, 而变为出现在学生们的眼前的就是各种工作场景、各种工作场景可能会遇到的人、各种现实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举例来说, 涉外酒店专业的英语教学就可以通过教师精心从世界各国的经典影片中截取其中的有关酒店服务的一些片段, 为学生们播放, 在播放到客人下车或客人来到酒店说了第一句话以后, 暂停, 然后由学生们思考怎么与客人进行沟通、对话。上课之前, 教师需要先为同学们介结这一课的背景资料以及可能用到的句式句法以及某些对话例句。也可以通过几位教师来配合, 扮作不同的入住酒客的客人, 由学生们来接待、对话。这样就真实地再现了学生们以后面对的真实的社会中的场景。这种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把课堂引向社会, 把社会引入课堂。

4.2 对考评方法改革的运用

从广义上来说, 外语测试是一个评价过程。它不仅包括考试 (测量) , 还包括了对考试成绩的解释 (价值判断) ;它不仅测定一个人的外语能力 (认知因素) , 也测定他的态度、动机、兴趣 (情感因素) 。目前, 虽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指导和推动了中职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但在考试和评价方式方面, 中职英语课程仍沿用传统教育的方式, 以测定认知因素为主;仍然沿用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方式, 考试能较好地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但却无法测量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热情和态度, 以及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也就是说, 脱离了以能力本位的本质特征, 无法对学生的外语素质作出合理的全面综合的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需要运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指导和推动外语测试改革, 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4.3 对英语课程改革和教材创新的运用

一直以来, 中职教学课程结构采用的是学科体系的框架, 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 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时序”串行的情况, 但课程内容却是根据结构庞大而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的。不仅专业学习的宏观内容的编排采取了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 而且各分科课程本身, 即微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现在及今后, 随着对外技术交流的发展成为独立的高品生产者、经营者。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是为了在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下培养学生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本文通过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和目前中职英语教学现状的介绍与分析, 探究了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运用于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进展, 并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3]舒运祥.外语测试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1.[3]舒运祥.外语测试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1.

[4]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4]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中职德育课教改 篇4

【关键词】技能大赛 职业教育 英语教学实践 影响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职业技能大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制度逐渐深入人心。根据2012年国家教育部的规定,英语被列入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文化教育项目之中。

如今,全国英语职业技能大赛已经发展成高标准、高水平的大赛。作为中职学生及英语教师交流学习、拓展视野、展示才华的一个重要平台,它推动着中职英语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展现了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着力于中职学生创新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及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服务于当代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需求。

作为技能大赛唯一一个语言类技能竞赛,英语技能大赛通过“在线测评”、“情境交流”、“职场应用”及“职业风采”四个环节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和评价了学生对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参赛选手除了要具有扎实的英语读写能力,掌握良好的英语表达和交流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快速应变能力、把控能力等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仪容仪表和气质形象,口语竞赛对参赛选手整体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真正达到突出考查选手英语应用能力的作用,通过竞赛内容体现未来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在连续四年指导学生参加省市级英语技能大赛及近两年协助组织省市级技能大赛和国家选拔赛的过程中,我体会到,职业英语技能大赛是一个职业英语教育理念转变的重要契机,它对当代英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英语技能大赛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转变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大赛方针推动中职英语教育理念由“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进而实现“以理论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转变,变学科本位的评价观念为能力本位的评价观念,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偏重传授知识向注重职业技能训练转变,加强实践教学,使“教”、“学”、“用”成为一体,相辅相成。

二、英语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满堂灌”的“填鸭”教学模式。理论接受能力普遍较弱的中职学生显然无法适应这种“先单词、再句型、重语法、析全文”的教学方法,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不少学生在“枯燥”“难学”的英语课上难以集中注意力,英语也成为许多中职学生最头疼的学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众多职业英语教师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出发,职业技能大赛正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平台。

“情境交流”及“职场应用”两个环节重视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强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评委之间的互动,体现了语言的交流功能。由于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在这两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阐述自己的立场和观念,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对学生张扬自我个性需求的尊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当注意到学生这方面的需求,并想方设法令其得到满足。尝试改变以往死板、单调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将学生从被动倾听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积极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来,成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等互动式教学法都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英语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内容的转变

“尽信书不如无书。”从赛题的内容及选材来看,技能大赛试题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和专业,是学生熟悉的题材,更方便学生参与、融入。这就使得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更为积极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主动去迎合学生的爱好和需求,不再只注重词汇和语法,对课本教材照本宣科。另外,教材内容也开始有了更为精细的划分,不同的专业之间各有各的侧重点。这就要求中职英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有意识地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引领学生进入相应的情景,面相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需求,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转变不但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各自的工作岗位,更好地融入社会,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的基本要求。

四、英语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笔试成绩,造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专注于词汇、语法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自身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出现了所谓 “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学生往往只会做题,却开口困难,无法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纵观技能大赛各个环节,不仅包含传统的笔试考核——“在线测试”环节,也有对于学生思辨能力、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及职业素养考查的“情景交流”、“职场应用”及“职业风采”环节。评价方式由单一的笔试成绩转向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中职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将平时的课堂活动同笔试成绩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技能大赛从多方面影响着职业英语教学的实践,“倒逼”中职英语教育进行改革,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国家对技能大赛的重视可以看出,今后的职业教育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改初探 篇5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一)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内容变化大。

近几年会计电算化教学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长远的教学规划。从较早的亿能达、金蝶、管家婆到用友T3、思诺, 几经更改, 均以应试为目的, 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难以适应企业的需要。与此相对应的是, 教师一直在适应新的教学内容, 难以积累教学经验, 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二) 教师队伍较混乱, 缺乏实践经验。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中职学校财会及财会相关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 部分是原有会计理论教学教师转为会计电算化教师, 计算机理论及方法不扎实;部分是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的青年教师,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对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不太清楚, 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按其所学教会学生一步步操作, 照本宣科。

(三) 教材不符合教学需要, 缺乏相应的训练素材。

虽然会计电算化教材版本众多, 然而更像是操作说明书, 或者产品实用说明书, 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 遇到新问题便无所适从, 缺乏相应的训练素材, 仅有课本案例作为训练, 学生严重缺乏训练。

(四) 教学软硬件 设 施 较 落后 , 无 法 适 应 日益复杂 的教学需要。

会计电算化离不开计算机和财务软件。目前, 教学软件普遍采用各财务软件公司商品软件演示版, 无法完整展示财务软件的各项功能, 无法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与实际差别太大。财务软件一般文件较大, 需要较高的计算机配置, 学校机房部分机器无法满足需求, 造成卡机情况, 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 中职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 学习主动性差, 影响教学正常进行。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 缺乏相应的知识结构, 较难理解财务软件的各项功能;在校中职学生多为“90后”, 个性较强, 纪律性不高, 部分学生贪玩, 不爱学习, 甚至扰乱课堂, 以致教学经常被打断, 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

(六) 教学评价方法不科学。

会计电算化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在现行评价方法中, 要么以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作为本课程的评价标准, 要么以平时表现作为评价标准, 无法准确评价教学效果。这种考核方法仍然是应试型的, 与企业需求差别较大, 并且主观性强, 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改善措施

(一) 明确教学目标。

以会计从业资格证为首要任务, 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作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以目标为准绳,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使教学有的放矢。

(二) 强化专业技能, 提高教学水平。

笔者参加了福建省首届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在福州用友授权服务中心进行实践, 积累实践经验, 发现对提高教学水平有极大帮助。

(三) 改革教学方法。

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主动归纳教学内容, 改变原来按部就班依教材学的做法, 注重原理, 注重流程, 注重理解, 使学生不但熟悉软件操作流程, 更理解内在原理,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在购销存模块教学中, 采用流程图教学法, 将复杂的业务操作转化成直观的流程图, 让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掌握、熟悉软件,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再因为模块的切换而晕头转向, 能够根据流程、原理找到解决办法。

(四) 加强学生管理,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会计证通过率, 掌握实际操作能力。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优化措施

(一) 明确教学目标, 培养实用型会计专业人员。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 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员是学校的主要任务。会计专业更应当以此为主要任务。现阶段, 笔者认为, 应当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作为会计人员的上岗证书, 会计从业资格证应当作为首要目标。如果缺乏这个“敲门砖”, 那么再有能力, 也无法从事会计工作。会计电算化作为考试科目之一, 理应十分重视。我们应当研究考试规律, 强化辅导, 把帮助学生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首要目标。

2.根据企业需要, 指导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考试只是敲门砖, 而真正的能力在于能否运用财务软件处理实际问题, 这才是企业的需求。因此, 学校应当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 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

3.培养具有会计特长的学生, 参加相关竞赛, 打造学校品牌。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学校也不例外。会计专业办学门槛较低, 竞争激烈。为了增强竞争力, 应当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各种竞赛, 以赛促学, 打造学校品牌。

(二) 加大对软硬件投入, 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 改善教学条件。

会计电算化离不开软件和硬件, 而对于中职学校而言, 相对缺乏资金支持, 软硬件便成为软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有些教学内容便无法顺利实施。因此, 加大电算化教学软硬件投入, 如认知企业运行的沙盘、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VBSE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 等各种设施 , 为电算化教学提供应有的教学支持。

笔者认为, 可以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 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 主要用于手工会计实验;另一个是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维护。另外, 应突出仿真性和实践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 就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性教学。

(三) 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而且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我国中职教育起步较晚, 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 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 教会计的教师没做过会计。中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笔者认为, 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交流。

1.让老师走进企业。鼓励并积极支持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 到实际工作部门锻炼, 熟悉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业务, 提高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笔者参加了福建省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在企业顶岗实习, 获益匪浅, 不但熟悉了财务软件的操作, 而且深入理解了其原理, 还了解了企业的情况, 提高了教学水平。应当大力增加此类项目, 让老师走进企业。

2.让企业走进学校。可聘请企业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或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学校和企业的交流, 一方面积累经验, 另一方面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 使学校教学更切合实际, 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拉近学校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四) 加强学生管理,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针对中职学生个性强, 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低, 甚至扰乱课堂纪律, 影响课堂质量的问题, 应加强学生管理,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教师 手中的 “平时分 ”, 通过 “平时分 ”作为激励手段, 给学生压力, 同时也给学生动力。

2.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通过班主任, 了解学生特点, “因材施教”。

3.严格课堂纪律, 对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严肃处理。

4.采用适当的激 励方法 , 树立典型 , 鼓励多于批评 , 增强学生自信心。

(五) 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效果。

会计电算化作为新兴学科, 不能按照老的办法教学, 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发掘学生的兴趣点, 指导学生通过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介寻找相关学习资料。

2.采用现代教学 手段 , 通过多媒体教学 , 用更直观 、动态的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3.播放电算化教学视频, 用“专家之手”进行教学。

总之, 会计电算化教学是一个系统课题, 需要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配合。同时, 会计电算化教学是动态教学, 要根据企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爱华.浅谈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成功 (教育) , 2011 (04) .

中职德育课教改 篇6

一、当前大力发展技能大赛的职业院校现状及利弊分析

在教育部提出要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和评价作用, 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之后, 各类职业院校掀起了开展技能大赛的大浪潮。

(一) 技能大赛带来的优势

以往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因, 中职类学校办学经费存在大量的缺口, 各种实际操作设备难以配齐。职业院校可以技能大赛为契机, 添置用于技能训练、日常教学的各种软、硬件设备,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另外, 技能竞赛的开展也使得职业类学校往技能课、实操课方面倾斜。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 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二) 技能大赛引发的弊端

由于技能大赛的大规模组织, 部分学校出现了“为了比赛而比赛”的局面, 有的学校甚至把比赛当作一项例行任务来完成, 仅在大赛前几日对学生进行短期的集训, 大赛之后便不管不问, 有的学校则为了拿到技能大赛的金牌, 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 将学校大部分人力、物力都集中在技能大赛上, 而对日常的教学不加关心, 造成了本末倒置的情况。这种不重视与过度重视的情况都不是技能大赛举办的初衷。技能大赛的举办应该是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种手段, 而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

二、“以赛促教”改革带来的学习模式转变

(一) 专业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变化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授课。而技能训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在实际操作训练中,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能成为主导, 这样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以及为学生解答训练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辅助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均以导师的身份存在。

(二) 集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由于技能训练中, 学生实操的环节较多, 这就加大了学生实际动手训练所占时间的比例,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处于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地位。在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逐渐形成独特的学习习惯及风格, 而且具有创造性思维, 而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正是我们一直要探寻达到的目标, 可以作为普通课堂的蓝本。

三、“以赛促教”改革带来培养目标的转变

(一) 教师的培养

技能竞赛的开展为教练提供了大量走出去的学习机会, 市赛、省赛、国赛的赛前培训使得教练不仅有机会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 而且能了解到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长了知识, 开了眼界, 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学。同时, 经过培训的专业教师对本行业的动态有了更深的认识, 目标和方向都较为明确, 更容易取得相关行业的资格证书, 成为具有“双师证”的专业教师, 从而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 学生的培养

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 更要兼顾熟练的操作技能, 这与当前要求的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的理念是一致的。根据学生参赛的要求, 学生不仅需要拿到竞赛项目规定的要求, 有各行各业的资格证书, 而且还要在竞赛中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 才能实现竞赛与考证的双赢。同时, 由于鼓励学生实践,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 在动手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在技能训练中, 项目教练及心理辅导教师还对学生在训练中遇到的技术和心理上的困惑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及心理学知识支持, 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加过硬, 抗挫折能力也更强。如果类似的做法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会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四、“以赛促教”改革带来的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重新定位

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 由于项目教练还兼任专业科目的日常教学工作, 所以技能训练的辅导时间有限, 这就使得教练必须探索出一些科学、高效的方法, 来协调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的关系。

(一) 技能训练常态化, 日常教学技能化

技能大赛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学工作, 应该纳入日常教学中来管理, 从而达到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两不误。在以技能大赛引领日常教学的职业学校, 还应该制定良性的教研奖励制度, 对有技能训练任务的教师, 学校应折算相应的课时补贴, 同时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中给予评优、评先、年度考核方面适当倾斜。

(二) 竞赛内容课程化, 课堂内容项目化

技能竞赛的开展, 还可以促进学校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如果学校将技能训练的相关课程, 开设到第二课堂和日常教学中去, 形成职教的特色教育, 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日常教学和第二课堂中学到必要的技能知识, 而且可以为技能训练的学生梯队提供充足的后备军, 同时又能满足行业、企业对在校学生的实践技能标准。技能训练强调过程项目化, 将训练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的项目, 当所有的项目完成时, 技能训练的课程就完成了, 技能训练的项目教学化管理为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只有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好项目任务及多个预设问题, 才能达到高效课堂。

综上所述, 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制定、学校大力发展的技能大赛, 具有行业最新的动态, 不仅能引领和评价常规教学, 而且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同时, 技能大赛的项目面向职校学生, 符合学生专业, 能与行业、产业需求准确对接, 理应成为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

摘要:近些年, 技能大赛作为职业院校教学风采的展示平台受到政府、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主要通过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开展技能竞赛的利弊, 阐述“以赛促教”改革带来的学习模式、培养目标的转变、对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重新定位等启示, 说明了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制定、学校大力发展的技能大赛确实是引领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技能大赛,以赛促教,成果转化,师生角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陈炳和.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9) :36-37.

[3]肖海慧, 邓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6) :154-155.

[4]陈炳和.学生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9 (8) .

对中职数学教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篇7

一、强化初中基础数学内容的系统梳理与弱化中职学习任务的完成

据相关测试、调查统计, 中职的学生中, 约30%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或尚好, 约40%的学生存在明显的缺陷或不足, 约30%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其间差距之大令人吃惊, 且伴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 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与巨大基础差异相对应的是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及认识水平之间的差异, 很多同学“望数生畏”, 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齐加尼克现象突出。对此, 如果我们不给予高度关注, 而急于引入中职数学学习内容, 一味地为完成中职阶段学习任务而赶进度, 往往适得其反。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多数情况下, 提高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因此, 在中职教育的起始阶段, 适当降低教材的起点, 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复习初中基础数学内容, 不仅有利于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 还可以使他们在复习的成功体验中有效增强学习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为整个中职阶段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事实上, 先研究适合于低水平学生发展的教材内容, 然后随着学生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扩充, 是国外数学教育中较为常见的原则之一。我们注意到职高新教材已注意了这方面的改革, 与传统教材相比, 新教材淡化了学科本位思想, 降低了教材的起点, 注意了初中与中职内容的衔接。

二、适度降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首先, 中职数学教学需要统一性的约束与考核。数学作为中职阶段教育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 对人的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对后继学习的基础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多年来, 我们统一规定了中职数学学习的内容。其次, 中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 需要我们关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这是由于中职专业类型繁多, 不同专业对数学要求差别很大;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很不平衡, 起点高低跨度很大, 且非智力因素水平相差甚远;第三, 学生努力的目标也不尽相同, 有的立志于对口升学、继续深造;有的倾向于全面发展, 从事融智能与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就业;有的希望扬长避短, 从事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就业。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提高教学的成效。总之, 由于学生巨大的数学基础差异, 需要我们在统一性的基础上, 加强教学内容针对性的改革。我们将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的数学、实用的数学、发展的数学。基础的数学是中职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 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最基本内容, 意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使统一要求最终得以落实。实用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就业方向学生的专业特点而选学的数学内容。实用的数学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强调实用性, 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尽管在难度上高于基础的数学, 但由于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 强调学以致用, 故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 为学生所接受。发展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学有余力的学生或有志对口升学的学生, 拓展、加深学习的数学内容, 意在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数学学习能力, 为进入上一层学历学习作准备。这样, 整个中职数学在兼顾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针对性的基础上, 分成了两线三块。一条线是就业方向, 他们学习基础的数学与实用的数学。少数技能性较强的专业, 甚至可以只学基础的数学。另一条线是对口升学, 他们学习基础的数学与发展的数学。

三、淡化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由于教师自身的经历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我们在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应用性之间常常自觉与不自觉中重视或倾向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而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常常关注不够。其实对中职数学教育而言, 我们更需要关注后者。因为职高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其特点是直接面向社会, 而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职高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化水平。长期以来, 我国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冲击与影响, 往往是掐头、去尾、烧中间, 而这种病态延伸到职高, 往往使职高数学教育面临中间烧不熟, 头尾难立足的尴尬局面。因此, 职高数学教育要摆脱困境, 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与束缚, 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 特别是围绕专业的相关应用。这样既可以扬长避短, 又可以通过学以致用, 使学生学有兴趣。事实上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改所极力倡导的。

四、淡化数学学习的结果与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数学教育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 重知识、轻实践, 重训练、轻能力, 这使得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雪上加霜, 没有过程的结果, 他们理解不了、接受不了;没有应用的知识, 他们缺乏兴趣、巩固不了。其实, 从普高到职高, 数学教育的功能已从“筛”变为“泵”, 已从以应试为主, 转变为以提高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 淡化数学学习的结果。首先, 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可有效弥补中职学生数学基础的薄弱;其次, 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便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有利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获得知识, 提高对一般规律的探究能力;第三, 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便于更多的数学问题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使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第四, 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便于数学学习向数学活动转变, 有利于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 克服学生因基础薄弱而带来的心理障碍, 消除自卑心理, 重新确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事实上, 注重过程、淡化结果是很多国家数学教育的普遍的做法。如英国的数学教育, 从数学教材到教学活动的组织都突出学习过程, 注重学生的数学活动, 特别是探究活动。无论何种类型课, 很少是教师讲学生听, 而往往是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一系列活动, 如实验、游戏、讨论,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获取知识。他们对知识点, 对各种数学结论包括公式、定理、法则等远远不及我国数学教学那么重视, 不仅数量少而且对于记忆的要求也不高,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GCSE考试, 许多基本公式, 都附在试题前给出, 他们更看重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对一般规律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当前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我们注意到与传统教材相比, 职高新教材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如新教材对“数学的内涵、外延”有较多篇幅的叙述 (注重了知识的发生过程) , 但落实到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 仍然是最基础的部分。

五、常规数学教育与数学教育的区别化改革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考核下的常规数学教育模式, 且至今仍然沿用。而在当前多元智力理论的背景下, 这种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不足, 甚至错误。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 人的智力有九种, 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这九种基本智力, 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智力弱项, 也有自己的智力强项, 数理智力因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加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数学基础的巨大差距, 这方面, 中职的学生更为突出。如果我们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忽视这一巨大差距, 仍然沿用常规化教学, 势必事与愿违, 使更多中职教育的学生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因此, 我们提出数学教育的区别化改革的设想。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不一等因素, 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教学, 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 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 不断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以求得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具体包含:建立区别化大纲 (从低到高来编制数学大纲、教学内容上实行层次组合、教学进度与课时计划允许弹性) , 制定区别化教学目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教学要求) , 探求教学组织区别化策略 (量力而行, 实行提问、练习、作业层次化) , 实行教学评价区别化等。区别化教学改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 有了经常性的成功体验, 从而使他们学有乐趣、学有兴趣、学有成效。

应当看到:中职数学教学改革, 虽势在必行, 却任重道远。而笔者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辨析, 将有助于我们理清改革的思路, 明确改革的方向。

摘要:当前, 中职数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 因此, 中职数学教学改革已势在必然。本文通过五个方面对中职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解析与思考, 有助于我们理清改革的思路, 明确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改革,差异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桂林: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中职德育课教改 篇8

关键词:教学实践,中职,英语教改

目前, 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 尤其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英语教学改革也正成为职业学校极大关注的话题。作为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师, 须对当前中职英语的教学情况及时总结, 积极探索, 通过积极开展英语教学实践, 促进中职英语教改进程。

一、因地制宜, 改革教学目标和要求

目前, 中职英语教学主要的目标和要求总体是科学的, 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普遍性特点。但我国经济发展明显内地、南方强于其他地区, 经济强省的外企多于其他省区, 对英语水平的目标要求也自然是不均衡的。我们不妨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因地制宜地制订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体现出“教”与“学”所取得的实际成效。

二、改革、统一和完善现行教材

目前, 市场上的英语教材种类繁多, 但要找到非常适合当前社会要求, 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用英语教材很少。初步调查发现, 相对于中小学、大学来说, 中职院校所使用的英语教材是最不统一的。当然中职英语教学有自身特点, 但对于公共英语课程来说, 大家还是希望教材尽量统一, 便于同行们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我们期待着一套内容上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让学生学起来感到“实用”, 教师教起来“适用”的中职公共英语教材的出版。其内容可以更丰富些, 并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教师们实施于教学中。

三、改革教学观念

没有先进的思想观念, 便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实践。如果教学观念滞后, 就不可能有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故教学观念的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

改革观念就是要转变过去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只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 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应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备好教材, 更要备好学生, 课堂教学内容要适宜, 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并注重课堂实践环节的设计, 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革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法是执教者根据英语教育的基本规律所采用的一种语言教学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的。采用了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能有效。改革教法的目的就是要把过去的知识传授型的方法和不适合新教材的教学法改为功能交际法, 以便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五、改革评估检测

1. 教学与评价。

教学与评价两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教学的目的, 是指在拟定的教材范围内, 采取或选用最适当的方法, 达成预定或预期目标。教学评价的作用, 不仅是在学期中间或学期终了, 评定学生学期成绩, 而另外更积极的意义是, 具有诊断学生学习困难所在, 以供辅导、补救之参考;可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成效, 或作为教学方法和教材改进的参考资料。可以刺激鼓励学生学习, 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编制的, 反映教学, 反映学习, 也激励学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也可成为教学活动的指引。理想的教学评价具有推动正常教学的功能, 相反, 如果评价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材, 不但无从检验教学, 明了学习实际状况, 严重的反而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低落。

2. 评价的原则。

一份优良的教学评价测验试题, 不论是由谁来设计的, 都应遵循实效性、可行性、易操作性和可鉴别性的原则, 从而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性。通过测评, 能够测出我们想要测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语言能力。科学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保证。

3. 评价要领。

在教学评价测验中, 教师必须忠实于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试题宜以评价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重点。注重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 英语教学最后目标, 乃是获得实际听、说、读、写的能力。可是目前评价, 听和说的能力几乎都没有兼顾到, 能听、能说却是当前迫切需要, 如果在各种测验中, 都有听、说的测验, 哪怕简单些, 都会促使教学的合理化, 这样就很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英语语言的评价本来就不能完全靠纸笔测验来评定, 如能加上日常考查学生在实际环境的语言应用能力, 则其成绩将更能反映他的真正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松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04, (7) .

[2]赵江.浅谈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困惑和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4) .

中职语文教改杜郎口模式初探 篇9

关键词:兴趣 创新 激励 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075-01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使得中职语文教育的地位显得更加举足轻重,对于职业院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更是势在必行,它是职业教育成败的点睛之笔,也承托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自2011年下半年,我院积极推行杜郎口教学模式,结合本土实际,我们践行了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1 以兴趣为契机,为学生打造本土化杜郎口模式

杜郎口中学的第一堂课上是不教授教学内容的,教师主要通过游戏和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乐趣。结合杜郎口经验,我的第一堂语文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由老师做自我介绍,让学生谈谈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其次让学生到讲台前大声介绍自己,接下来是“做动作猜词语”的游戏,学生两两一组pk,这个游戏迅速激活了课堂气氛。“奇思妙想”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诗意的语言讨论“语文是什么”。“甲骨文猜生肖、趣解成语、读宝塔诗”等环节个个让学生趣味昂然。最后,我又让学生大胆到台前领读语文课堂激励口号,整堂课上贯穿着欢笑与掌声,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大增,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次课上,我们会选出一名同学当督导员对学生发言情况及违纪情况做记录并打分,由学生主持人若干名驾驭课堂,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方式有个人自学、同桌对学、小组合作展示或讨论等,我们把学习的环节也设计成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重、难点设计成“抢答升级”环节,课堂就是同学们游戏的舞台、展示的天堂、比拼的疆场。

2 以创新为驱动,为学生呈现多彩课堂

学生喜欢接受刺激和新鲜的事物,这一点无可非议。如果让他们总是品尝同一种果子,再好吃的果子也会失去诱惑力。课堂同样如此。因此,我总是在备课环节下苦功,创新教学思路和教法,让学生在变幻的活动中体验到语文课堂的丰富与精彩。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有小品模仿表演、电影片段模仿、辩论会、面试模拟现场、新闻直播间,还有文学欣赏、诗文诵读大赛、传统文化鉴赏、“我的音乐之旅—— 最美歌词大pk”等。在丰富而新颖的活动中,学生学得不亦乐乎,玩得不亦乐乎。在电影模仿课上,我让学生欣赏电影《甲方乙方》中葛优等演员的一段表演视频后小组合作表演,学生们演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仿照“仆人”角色拖着长腔与“地主”对话,惹得全班拍手叫绝;有的学生仿照“仆人”样子,不惜自毁形象也在脸上粘了一个痦子;还有的同学仿照“地主”角色画了两撇小胡子……学生们精灵搞怪的演出让语文课堂别具一格,充满了欢声笑语。

3 以激励为诱因,为学生增加自信的力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鼓舞和唤醒”。职业学院的学生大多在小学、初中屡次经历失败的打击,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已经让他们中的部分学生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总是及时激励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找回失去的自信。一次批作业时,我发现一位学生流露出消极厌学的倾向,我留心记下了他的名字。课间,我与他谈心,发现其实这位同学是个非常认真的孩子,只是性格比较内向,不愿展现自己。我鼓励他也上台当主持人。看到他有些为难的样子,我说:“我给你时间,我愿意等到你主动上台的时刻。”我发现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他“阿文”,于是我也这样称呼他,渐渐地,他上课时愿意抬头听讲了。有一次上课,听同学们说那天是阿文的生日,我和同学们一起为他送上了生日的祝福,阿文显得特别开心。那堂课,他自告奋勇上台当了一回主持人,我激动地鼓励他:“阿文,你做得很棒!”在阿文灿烂的笑靥中,我品尝到了幸福的味道。原来,学生们可以带给我如此的惊喜,原来,他们只是需要我的一句关心和问候!

4 以德育为先导,为学生栽下感恩的种籽

教育要想到一辈子的规划,要从小就扎根,绝对不是只顾眼前。这就需要引导孩子们氤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其心灵的净化与提升。我们设计了以“感恩”为主题的课程,通过询问学生“你向父母问过安吗、你知道妈妈喜欢吃什么东西吗—— 妈妈知道你们喜欢吃什么吗?”引入话题,告诉学生:“香九龄,能温席”,通过父爱母爱的故事唤起潜藏在学生内心对父母的爱。我们让学生饰演“父与子”的小品,通过角色互换,学生对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谈感受的时候,有的同学想到母亲为自己的付出,眼圈红了;有的同学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不孝行为,看得出,这些都是发自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感悟。接下来,我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着手,告诉他们,想要尽孝就从现在做起,从对父母的恭敬态度开始做起。每次课上,我都会问一问“这个礼拜,你又做了哪些孝行?”引导学生从最简单最细微的小事开始学会关心父母。一个懂得孝道的孩子,他的内心也会是澄净而善良的。

在教改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学生对固有的环节会失去初始的兴趣,有部分同学参与度不高、个人练习的机会偏少等,这还需要我们在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打造高效精彩的语文课堂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改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基层中职一体化教改的推进与思考 篇10

一、基层中职课程一体化教学课改现状

(一)在教学模式上

1、课改面对举步难的困境

基层职校多数从普教改制而来,职业教学制度起步慢,教学模式混合,争议胶着。普教制度下的职业教学模式,课改勉强冠以“案例、项目、任务”等名称,实质还是“普教改良版”。改革进程遇到来自强大既得利益者的阻力。

2、课改遇到操作难的困扰

教材、实训场室等职教资源匮乏,技能教学课时不足。教师开展具有职业特征的课堂教学困难重重。

3、课改碰到找人难的困惑

符合既熟悉课堂管理,又能示范技能,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少。教师素质跟不上教改的需要。

(二)在教学内容上

1、课程职业内容针对性不明显

教材普遍以知识的逻辑性为线索,难以适合工作过程的职业教学,特别是中职层次的技能教学。

2、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缺乏

尽管课程实行了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或岗位任务教学,但是教师难以做到综合的职业判断和工作分析,测评随意性大,保障不了课程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效果。

3、课程教学理实内容结合度差

学习任务封闭,达不到开放性学习任务的效果,知识迁移和技能熟练效率低。学用不一致,无法达到学做结合,教学做一体的效果。

(三)在教学效果上

1、学生毕业上岗适应期长,独立工作能力差

据有关对“企业认为学校专业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示:认为专业教学贴近企业实际情况,工作后用得上的比例为37%;理论多、动手少的占29%;学得多,用不上的占24%。这说明学校在专业教学中还是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实操技能训练没有成为专业教学的常态,难以做到面向就业市场。

2、学校专业课程学习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差异大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看重中职生的责任心,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这种“活动”中才能培养的能力在现有的课程教学中缺失。说明形成关键素质能力的教学方式,针对性不强,难以达到社会期望。

二、推动基层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几步策略

(一)避空谈,转换单一的课程教学观

(1)缓解围绕变革引发的争议。选择本校办学时间长、报读人数稳定的专业先行先试,接纳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保证改革顺利启动。

(2)避免“洋跃进”带来的“消化不良”。选择国内先进学校已成功实施的成熟课程展开示范。绕开基层专业建设和教材开发滞后这道障碍。

(3)降低苛刻的课改实施条件。选择具备简易条件就能开启的课改,尽量让教师在“做中学”中践行“一体化理念”。

(二)显成效,促使课改放大效应的发生

(1)学生体验新学法,学习的习得能力提高。学生学有所成,就能孕育认同感,改善学习兴趣。

(2)教师感受新观念,职业的执教能力提升。教师教有所得,就会产生成就感,调动积极性。

(三)稳常态,期待后发优势带来蛙跳效应

西方国家课堂教学模式从“讲授型”过渡到“活动型”,用了100 多年时间。在这场漫长的攻坚战中,基层中职的课改需要坚定的信念:以踏实务真的态度逐步积累经验和技术,让处于摸索阶段的劣势逐渐转变为优势。需要有所期待:“从在落后中产生的收益只要足够强大,就会形成蛙跳趋势”。

三、加快基层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

(一)项目引领,突破一体化教学课改的屏障

每个学期从专业计划中选择一门核心课程做示范领跑。以会计专业为例,选择《企业财务会计》课程,采用《企业财务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单项实训》、《企业财务会计综合实训》作为该课程教学的基础教材。分三个阶段实施教学:

第一阶段是理论课教学与单项实训课结合,采取“学中做”同步教学。该阶段的教学目标以学生认知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实践能力,体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良好的直观认知思维。通过对单项实例的工作目标细化,让学生掌握学习财会技能的方法。

第二阶段是以实训为主导的理实结合,采取“做中学”同步教学。该阶段的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技能为重点。教师由“主角”慢慢演变为“导演”。主要教学工作是把知识分解到单项实训中,形成“任务载体”。

第三阶段是以“岗位工作过程”为载体的综合阶段,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期末安排为期一个月,带有“工作领域”课程内容的分岗、轮岗实训活动。让学生体验“企业情景”,自主学习,拓展其岗位责任心、合作能力,强化素质。

(二)以评促改,加快常规制度形成的步伐

职业教育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仅局限在示范、重点、省级或高职等资源充裕的学校。受条件的制约,先天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基层中职,颠覆或跨界实现职业课改的难度太大。简易化实施理实一体教学能跨越许多限制,通过不断增加实操内容的课程评价权重,明确目标,分专业、分课程落实任务和责任,逐步细化项目要求,渐进式改造教材、教室、教法,从而建立起一套可监督执行的新制度。

这种“闭门式”理实一体化教学,虽然是浅层次、低水平,但实用。基层教改在传统学科教育的基础上改造升级,有利于新旧制度的含接。

四、促进基层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简捷易行的理念,偏平化的管理仅适合一体化课改初期,在理实融合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扩大它的内涵,分析和理顺当中的层级结构关系。

(一)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教学与普通高中教育的一体化教学,相同的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不同的是前者是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一体化,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突出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术能力。后者是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一体化,以知识理解为主线,培养学生验证理论的探究能力。

(二)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

抛开它们之间联系不讲,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两者在教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如何把中职生的知识与技能,透过学法与教法的设计无缝结合,产生有效的一体化课堂值得我们思考。

(三)现实和虚拟现实

从当前基层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度、政策导向以及业界发展动向来看,信息和通信技术推动边远地方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互联网+教育”应用空间巨大,制约理实情景再现的关键,在计算机强大的虚拟现实处理能力面前迎刃而解。基层一体化教学是时候思考引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了。

(四)学生学习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作用是判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在教与学一体的环境里,恰当地运用教学评价的导向、鉴别选择、反馈、咨询决策、强化和竞争功能,才能保证理实一体化课改的调节和完善在公正、公平、科学、客观的前提下顺利进行。该思考引入社会、职业、行业的技能标准,进入到评价体系中。

(五)教育成本和教育费用

降低生师比,缩小班级规模是一体化教学的要求。一旦落地,意味着教学的成本直接增加,教育免费政策下学习费用递减,资源投入得不到补偿,课改陷入举步维艰,无以为继的局面。教改原地踏步高耗无效,再加上放弃成本,学校、学生、企业步入三失境地。如何平衡教改投资的得失值得深思。

中职学校一体化课改步履艰难,基层至今无法常态有效地实行,除客观因素外,来自于教学习惯、利益偏好、制度束缚等方面的软阻力也不少。从认识到位,到执行到位,这里需要有一个制度性的深层次变革。

摘要:基于练内功,应时势,稳发展的思路,对一体化教学在基层中职推行遇到的挫折进行梳理。尝试在“想该做的,做会做的,干能做的”朴素逻辑下,精准推进。在项目引领、以评促改的带动下,构想一体化教学持续的可能性。

关键词:基层中职,一体化教改,推进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候延霞.浅谈职业学校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J].职业,2007,(3)

上一篇:创新构想产生下一篇:乳腺外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