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常见问题剖析

2024-07-11

中职德育常见问题剖析(精选5篇)

中职德育常见问题剖析 篇1

案例描述:

2015年9月份以来,我部月考核得了第三次三等奖,和上学期一等奖不可同日而语。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退步非常大,学校的行政扣分和保安扣分高居不下:课堂教学检查情况不容乐观,教室、寝室7S也是一团糟糕。面对这一现象,作为德育主任,很是着急!所以专门召开了班主任座谈会,讨论对于现在专业部考核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同时也进行了学生座谈会,畅谈现在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形象违纪情况以及违纪原因等。

通过调查初步发现,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形象着手监督最为合适。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保安扣分”。告知班主任某一周起保安扣分第一次的要写500字的思想汇报,第二次违纪开始要加一级处分,直至劝退。做法是告知班主任让12月7日当天保安扣分的学生于周二上午第一节课到科办会议室写思想汇报。等学生都到齐后,先让学生回答扣分的具体原因,具体原因包括公交车没赶上、公交车路上堵、睡懒觉或睡过头而迟到以及胸卡未挂、校服未穿等。 通过讨论后,再让学生回答面对此类原因我们该怎么办?学生很踊跃,也表了态,表示以后不再扣分了。我也为学生作了总结。一是不要睡懒觉;二是现在坐的公交车班次如果要迟到那就再提前一个班次;三是穿好校服,出门检查好胸卡;四是如果发生了以上问题要及时联系班主任。补充说明二周内因特殊原因请假也是允许的。在开好讨论会后,我让学生填写违纪学生思想汇报表,写上姓名、班级、违纪事件、违纪原因以及违纪说明500字(一字也不能少)。写完经我查阅符合要求的才算通过。经过连续三天的教育工作,学生的500字违纪思想汇报已是厚厚一叠,相应出现的是“保安扣分”每天大幅度减少,由原来的每天40人次减少到如今的每天2人次,因此学校考核扣分也由原来的每天40多分下降到现在的1到2分。实属惊喜!

措施初见成效。我又开始了第二、三、四步。第二步是“行政扣分”。做法基本与前者相同。不同的是,要确定具体的违纪学生,因为部分扣分指向不明,如“某某班晚自修讲话”。对于此类行政扣分,提出明确标准,也说明意外情况,一旦教室卫生、纪律、7S扣分中没有明确对象,那么就由当天的班级值日班干部来承担。这无形中也在给值日班干部明确职责。同样,寝室扣分如果没有明确对象也是由班主任去调查清楚,如查不出违纪者,最后都由寝室长来承担。一周后,我部的行政扣分也有了显著下降,在12月27日的行政考核遥遥领先于其他的专业部。第三步是监管课堂违纪现象。第四步是校服未穿以及校服改小脚裤的现象。以上四步,其实抓的是学生的意识和形象,这也是我们德育工作的重点所在。

这一做法坚持两周后,得到了班主任的肯定。不少班主任反映:“这段时间以来,老师在与不在,学生都能积极地自觉学习, 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班主任也能逐渐从繁杂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

此新规则实施一周以后,在全科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和后续工作,包括:

1.班主任、学生座谈会。

2.值日班干部一日常规管理培训。

3.寝室长职责培训。

4.教室7S检查。

5.科办值日老师会议,统一课堂检查要求和具体操作流程。

6.向学校申请学生胸卡专业部自制的权力,提出胸卡改样要求。

7.直接联系厂家,由科办管理校服的更换。

8.及时处分符合处分要求的学生,并将处分文件发到每个班级。

通过1个月的努力,我们专业部的月德育考核成绩迅速提升到二等奖,再到第二个月的时候,考核成绩已经提升到了一等奖。“500字的思想汇报”的德育管理效果是明显的,值得推广。

案例分析:

本次违纪学生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

1.能很好地抓住教育违纪学生的时机——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以德育处分加以明确。

2.能根据学生实际违纪情况采取团体交流和单独辅导的方式进行指导教育。

3.能把事情做实做细,并能坚持原则。

4.能有序地开展各线的违纪学生教育。

5.能针对学生实际扣分情况,对学生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和指导。

6.能打破常规,实现校服的购置科与厂对接,省去科转校、校转厂两大环节。

案例反思:

1.开学以来出现如此多的扣分情况和违纪学生,暴露了专业部德育管理松散的一面。作为德育管理者没有抓实抓细,从而导致大量的扣分,以至于考核成绩很差,值得反思。

2.作为德育管理者,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行为、形象违纪特点, 及时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制度。

3.班主任要对班级班干部进行岗位职责的培训,培养并提高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

4.“500字的思想汇报”让违纪学生在陈述过程时,重新认识自身的问题,结合原因分析,给学生以警醒、反思的空间。

案例启示:

1.管理学生要严格、细致,后序教育做细、做实。

2.德育工作重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3.学生管理依据制度、坚持原则。

4.管理者勤于整理,从违纪原因入手,分类管理。

5.打造常规的从属管理团队,实现班主任、值日、值周、学生会四维一体的管理网络。

参考文献

张宇.中等职业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3.

中职德育常见问题剖析 篇2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教育类型,在为社会发展培养基层劳动者,特别是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德育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分析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分类号】G71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德育的主渠道,是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和社会要求的基础课程,主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教育类型,在为社会发展培养基层劳动者,特别是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转变,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普通民众的重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目前,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自身的的品德素养问题,二是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概述如下。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素养方面

1、文化基础薄弱,思想存在误区。由于国内高考的形式与压力,以及家长、学生、社会对于大学的认同和舆论导向,大部门家长和学生都认为,上职业学校是因为考不取大学,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因此,没能进入大学校园的这批学生,很顺利成章的选择了就读职业学校,文化课成绩相对不高,文化基础薄弱。因此,中职院校内的德育课很难受到重视,对于开展德育课存在一定的难度。

2、学习不够主动,缺乏职业规划。中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考上更好的院校而来此就读,因此,他们对于学习缺乏热忱,也不够积极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就读中职院不情愿,对于学校的课程安排听之任之。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职业规划,认为毕业以后找一份工作就可以了,对于未来的职业并不憧憬。因此,学生的素养对德育教育的开展存在着一定的阻碍。

3、心理素质欠佳,自控能力不强。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教学经验分析,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普遍不佳,有些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会出现孤僻、叛逆、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班主任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另外,学生的自控能力也亟待提升,大部分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很难全神贯注听讲。这些对于中职院校德育课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实施方面

1、德育目标过于理想。通过走访各大中职院校,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直接照抄照搬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对学校德育目标的要求,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目标。没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教育,很难引起学生的接受和共鸣,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只是理论上的教授,很难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启发和教导,理论与现实不能很好的结合,理想目标和具体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结合学生实际,使得德育课教学效果欠佳。

2、教育途径狭窄单一。大部分中职院校开设的德育课,教授方法和途径单一,基本上是老师讲授,是生硬地灌输道德理论,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对德育课兴趣全无。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对德育课程资源的深入研究和挖掘,课程内容上忽视了职业理想、信念等的培养和启发,浪费了众多优秀的德育课程资源,课堂教授的内容也比较片面。另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目前大多还只是局限于学校内部,德育向家庭、社会的延伸还做得不够。因此,对德育课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减损。

3、教师自身存在不足。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大都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低,科研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另外,在德育课教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需要,只重视对学生的管理而轻视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不够,缺乏对学生的基本尊重,做不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仍是理论教条、生搬硬套,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正确德育观念。职业教育要转变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而忽略德育教学的观念,并且也不能只是作为完成教学任务来开德育课,而要把思想政治水平当作能力来开展教学,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所需的素质全面的人才。

(二)制定合理德育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不但要体现对学生基本品德素养的要求,更要强调学生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从而使学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选拔标准。具体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在选择制定德育目标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考虑到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倾向性、职业倾向性,在德育目标中突出涵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品质、职业纪律、职业能力素质等在内的“职业素养”特征,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学校德育的突出位置。

(三)拓宽课程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一是要加强和改进德育课的内容、方式、手段,使之贴近中职学生生活实际;二是要改变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社会现象,自觉提高道德认知能力;三是要丰富课程资源,重视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研究,关心中职学生成长;四是要充分利用中等职业学校特有的德育途径,包括职业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等,在实习、实训期间,利用企业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熏陶。

中职德育常见问题剖析 篇3

【关键字】中职;教师;心理问题

一、中职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变化日益剧烈教育改革逐步深化,职业学校教师更是与社会转型密切相关,要不断面临专业的变换和新课程的教学。同时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及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等对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家长以及学生对老师也寄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新时期职业学校教师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职业信仰不够坚定,缺乏奋斗目标。一些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定位出了偏差,对工作的意义评价过低,缺乏职业理想,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经不起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职业心理倦怠,缺乏成就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斤斤计较,虚荣心强,经常怪上级无能,责备同事不友好,整天忧心忡忡等。工作任务繁重,身心疲惫。对人和事缺乏耐心和包容,动辄争吵责骂,行为具有攻击性。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付出很多,加之持久的工作压力容易导致教师工作倦怠,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使其工作热情受到损耗,并成为教师厌教和教师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最终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甚至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损害。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尽快解决教师整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提高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中职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中职学校教师地位较低,管理体制不完善

中职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教师的劳动强度与所受待遇不相称,在住房、医疗保健、子女就业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很多地方《职业教育法》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普高持续升温,职教门庭冷落,普教与职教的差别日益突出, 随着职业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实践性教学力度的加大,更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压力冲击着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再加上职教经费投入不足与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中职教育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缺陷,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校长负责制变成个人说了,工作环境不稳定,导致全员聘任制操作不规范,使许多教师心里忐忑不安;考核制度不完善,导致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工作越来越消极;忽视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有些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而日益严重。

(二)中职教师工作负担重,教育缺乏理论指导

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职学校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教师既要上课,又要负责招生。学校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一会儿搞全员聘任,一会儿搞学历达标, 一会儿搞“双师型”教师,一会儿搞末位淘汰,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教育现实反差巨大,由于学生素质差,素质教育理念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导致社会、家长、学生本人对中职学校产生严重的偏见,中职学校教师在校辛辛苦苦,到社会上却自惭形秽,甚至连自己的工作单位也不敢大声对人讲。由于情绪低落,觉得学生难教,纵使拼命努力也是徒劳,因而埋怨学生,责怪家长,工作中不求创新, 只求无过,缺乏动力。

(三)中职教师职业素质低,心理失衡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很高,而教师的自主权却很小,教师只能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传授知识,即使自己有创新能力,也很难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下付诸实践,个别教师对金钱、荣誉和地位的过分看重使他们对平淡的教学工作感到厌倦,由于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与现实,目标不切实际,自我实现和自尊的需要过于强烈,导致心理失衡。家庭生活负担过重、夫妻之间缺乏理解,都是困扰教师心理的因素。有些教师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不清楚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既缺乏心理保健知识,又不会寻求心理帮助,导致心理問题日益严重。

三、解决中职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构建激励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心理问题

构建客观、公平、合理的激励与制约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积极引导教师重视心理问题。应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让教师感到工作有方向、做事有劲头、前程有奔头。要营造理解、信任、和谐、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使教师处处体会到领导的关心与爱护。要帮助教师摒弃落后的观念,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要引导教师树立合理的物欲观、幸福观,不盲目攀比物质生活与工作环境,不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做学生的榜样;使教师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早发现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开展集体活动,优化教学环境

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减轻教师的负担,优化环境,增强工作乐趣。学校应不失时机地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教职工集体活动,优化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教师身心健康。每年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公司实习,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教师实训课的教学经验,让老师掌握最先进的行业信息,缓解工作中的紧张沉闷和单调的气氛,使教师的身心得以放松。在充分树立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基础上,学校领导要给予教师更多的独立思考与钻研的时间,减少形式主义的要求,保持教师稳定的情绪,增强教师工作的乐趣。促进心理健康。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让教师生活得舒心,工作得顺心,形成和谐、融洽、相互尊重、努力进取的良好氛围,使教师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心理反应,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我修养

要转变观念,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健康向上的工作、生活态度。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愉快接受教师身份,积极待人,乐观看事,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自大狂妄也不妄自菲薄。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职教事业的重要意义,树立强烈

的事业心和崇高的职业理想。这是一个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根本动力。其次,扩大社交空间,学会自我调节及时释放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再次,教师要转变观念,平等待人,乐观看事,正确看待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和不如意。从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验成就感。最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盲目攀比物质生活,不追求不切实际的生活目标,以良好的心态适应自己的角色,通过自身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以优良的工作成绩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暴杰,如何解决中职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04:77-79.

[2]李小丽,河南省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4:33-36.

[3]吴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及工作压力状况调查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7:25-27.

[4]吴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教育探索,2005,10:95-97.

中职德育常见问题剖析 篇4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操作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更好的结合,才能取得更好效果[1]。尤其是外贸单证这门课程,本身的操作性就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是需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重视理论的教学,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就能熟练地进行应用。但是实际上学生对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在掌握的过程中本身就比较困难,教师如果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重视的话,学生很难将知识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也是为什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很好,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还是十分低下的主要原因。

1.2 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教学方式和手法没有新意

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现在大力的推行素质教育,各个学校也在不断的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可以说形式不仅多样,同时内容也十分丰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或是限制,还是有很多教师没有将教育改革是的实质进行落实和完善,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因此教学的质量也很难得到更大的提升和进步[2]。

1.3 外语教育与专业课程没能得到很好地结合

一般情况下,外贸业务中所涉及的单证英文的偏多,并且很多环节中都是要求用专业的术语进行表述,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中职院校更应该多开展英语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师的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讲英文更好的融入,同时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讲英语水平和基础都有限,所以在进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成绩和效果,两者的结合也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中职院校外贸单证的教学。

1.4 教学过程缺乏业务的连贯性和总体性

在外贸单证的课程中,不仅包含着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和货款的结算等相关的知识,同时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更注重学科之间的连贯性和总体性[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将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很好的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学了这个、丢了那个,得不偿失。同时由于学生对外贸单证的工作缺乏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2 解决的对策

2.1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以外贸单证课程中的理论为教学的基础,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中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对本节课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践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才能进一步得到锻炼,加强了对本节课内容的巩固和记忆[4]。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实验地点的开发和建立,通过统一、集中地练习,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更加系统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外贸企业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实践的考核,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单证的制作,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满足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得到锻炼的部分,同时学生也对实践有了更深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2.2 创新教学方式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教师更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通过更加先进的方式对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和完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多采用多媒体设备和先进的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新的教学方式。这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增强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像是教师在进行海运提单的填制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学生不仅不会觉得枯燥,还能让学生对填制外贸单有着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极大的促进了中职院校中“外贸单证”教学的整体质量[5]。

2.3 加强外语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

对于学习外贸课程的人来讲,英语就好比是一把钥匙,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也发挥这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就必须加强对英语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英语的融合,在课堂上尽量避免出现全程进行中文进行讲解,对比较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进行外贸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能用到的环节,教师一定要加强英语的使用,让学生对英语的讲解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就对英文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在课程中涉及到的专业性名词和术语,教师也要尽量保证用英文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表达,这样学生在学习到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各个知识点如何用英文进行表达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见对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4 注重知识的连贯性

“外贸单证”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的培养,将知识进行更好的贯穿和连接,通过知识和知识之间的紧密结合,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外贸单证”所涉及到的环节,将知识更哈奥德组成相应完整的体系。

3 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我国中职院校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在“外贸单证”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且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不断研究新的解决办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对今后中职教育中外贸单证教育起到更好的提升作用,全面提升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进步和发展,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开始研究和应用新的教学课程,“外贸单证”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课程。这种教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向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更强的中级单证操作员,但是由于这种课程的教学方式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文章针对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中“外贸单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我国相关的教育教学能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中职,外贸单证,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陈葱.浅谈中职"外贸单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6):154-155.

[2]梁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观下的中职外贸单证实务教学[J].中等职业教育,2011,13(8):29-30,34.

[3]蒋芳芳.浅谈中职外贸单证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策略[J].新课程,2015(24):134.

[4]秦勇.浅析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经济师,2011(1):164-165.

剖析美育和德育关联 篇5

一、美育思辨“美育”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他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灵,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美育在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近代可追溯到王国维、蔡元培著作中的阐述。在理论界和教育实践中,很长时间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种视美育为智育、德育等教育形态的辅助手段或途径的观点。多数人简单地理解为在课表上开设一两节音乐课和美术课就是美育。近几年来,应试教育这根无形的指挥棒又把千军万马引向升学的独木桥,于是,美育在许多的学校已形同虚设,甚至被忘得一干二净,原因是考试一般不涉及美育的内容。因此,重新审视美育,界定其内涵,恰当地认识其特质和功能,确立现代美育观念,并以此为基础指导美育实践是相当必要的。首先,美育具有情感净化功能。美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美育实践,不但可以丰富人们的情感,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抑制和克服消极、邪恶的情感,使人的思想纯洁化、高尚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格。具体地说,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要求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充分感受,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激发他们的美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使他们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上全面地健康地成长。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乐(yue)”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他在《论语·泰伯》中说人的品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也同样强调美的教育,他在《荀子·乐论》中说:“乐(yue)者,圣人之所乐(le)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yue)而民和睦。”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大力提倡美育。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他还提出了学校要“体、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对近现代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其次,美育是一种能力教育。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古罗马的贺拉斯提出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就是美育与道德教育统一的思想。蔡元培在1912年担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就把美育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他又响亮地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的否定,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因此,加强学校美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及当今学校德育的困惑所谓德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灌输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正确评价。它主要是通过说服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言行产生一定的规范性,最终使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走向“内化”,成为受教育者观念意识的组成部分,并在行为上自觉服从之、遵守之。德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三项内容。道德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既是行为准则,又是善恶标准。大则表现为对某种价值观、人生观标准的遵从,如我们赞扬张海迪“身残志坚”,是“生活的强者”、“青年的楷模”,以及重义轻利、廉洁自律等观念;小则体现为对日常行为准则的遵守,如不能随地吐痰、公共场所不应大声喧哗、讲究文明礼貌等。然而,走进各类学校,简单地进行一下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想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学习差的学生不思学习、不求上进,或沉溺于网络、或结伙斗殴;而学习好的学生不少是只顾学习、不问他事,以至于教室无人扫,垃圾成堆,自私和势利充斥着他们的心灵。学校的一位老师不幸患病住院,诊断为肝癌晚期,当校长把这一不幸告诉给学生时,这个老师教的班级的学生第一反应是:他们的课谁来上?却没有一个学生询问老师的病情,更无人提出要去看望老师,这种冷漠、自私的心态难道不是德育的失败吗?虽然像这样的孩子不会是多数,但这也给教育者敲响了一次警钟。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原因何在?一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使有些学校淡化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死板、方法单一,偏重于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被学生接受,更难抵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负面教育的影响。现今的小学、初中,乃至大学大都开设了思想政治课,也制定了诸如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等,但其内容大多是要学生怎么样做,不许或严禁做什么等。这样,学生往往无法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表面接受而内心反感。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彻底改变德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三、德育与美育的区别和联系(一)德育和美育的区别。首先,两者性质不同。德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注重培养人和对社会的服从。美育是一种解放性教育,注重发展人的个性。德育强调的是人的意志品质与道德修养方面的规范性教育。它关注的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般道德原则,通过社会舆论和社会习惯来实现对个体言行及内在意志品质、价値观念的约束,使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尙情操。如学生守则、校规、诚信观念、道义观念等。从总体上来说,德育侧重的主要是对受教育者理性方面的培养,使受教育者以理性的精神力量对个体作出符合逻辑的判断,并决定付诸行动与否。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维护作用,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而美育强调的是一种感性的教育,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的感性生命领域得到表现和升华,同时在作为人的感性生命力得以自然舒展之时还可以自由地张扬个性,使个体的审美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其次,两者的实践过程不同。一般来说,德育主要是靠灌输和说服来实现的。即通过令人信服的观点和逻辑严密的阐释过程,以及生动、形象的恰当例证,使受教育者明了是非曲直、善恶正邪,从而接受教育者倡导的观点,确立符合社会一般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晓之以理”的教育过程。而美育则是一个“动之以情”为主的教育过程,它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对象诱发受教育者的各种审美功能,从而获得个体心灵的满足和升华,是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自然而然的发自内心情感的认同过程,这一过程拒绝以任何强制手段达到目的。第三,两者的教育形式不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德育最好采用形象化、艺术化的方式来进行,并在其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以避免说教的单调、枯燥。而美育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和具体可感的形象与形式,在审美感受中,使受教育者获得审美体验、感动、领悟的同时,也获得了思想境界的提升。如果说有效的德育活动方式是“寓教于乐”,使受教育者发掘出“乐”背后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那么成功的美育活动应当是“以乐为教”,在受教育者获得对审美对象美的内涵、美的形式的创造性感受、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教育目的已经获得了实现。如果片面地将艺术作品当作“思想教育的教材”向受教育者强行的灌输,这本身既违背艺术实践的规律,又抹煞美育的特点,片面挖掘、强调思想道德意义很可能导致受教育者的厌倦和逆反心理,正是“欲速则不达”。第四,两者的社会功能和原则不同。德育主要是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它要建立和维护整套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美育主要是着眼于保持人(个体)本身的精神的平衡、和谐和健康。德育强调的是现实功利性原则,侧重于对社会价值尺度遵从的教育,使人适应社会现实,培养人的责任感、义务感,在规范中求得个人、团体、社会的和谐一致,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利益。美育倡导的则是理想性原则,侧重于具有个性的理想主义的超越精神,使人在超越现实的前提下追求理想,推动现实的发展。如在欣赏音乐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欣赏者会为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感动不已,但其目的并不是引导人们去“殉情”,而是感受对纯洁、美好的爱情追求,使个体的灵魂得以净化,产生对高尚、纯洁的情感生活的赞美、向往和珍惜,以及对一切反人性的封建婚姻的唾弃。因此,视美育为德育的工具与手段,或将二者混为一谈,以德育代替美育,以美育取代德育的观点和作法都是片面的。在明确二者差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功能而共同完成人的完善发展的教育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各个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了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2](二)德育和美育的联系。德育和美育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前者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后者主要通过诱发、引导实施。教育手段不同,目的是一致的。首先,德育给美育以丰富充实的内容,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通过美并利用美进行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美育本身也包含着荣辱观、羞耻感等德育因素,但并不等于德育。再说,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本身虽包含着必不可少的伦理道德的因素、善的因素,特别是对社会美的评判,往往同善恶的道德感紧密相联,因此,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另一方面,美育的强烈的感染力是一般的理论教育所不具备的,它具有独特的情感优势。因为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容易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审美状态是道德状态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为道德实践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上,一个连最基本的美丑都不分的人,是不会有高尚的道德观念的。柏拉图说过:“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行。”[3]因此,在他的美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以音乐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从幼年的成长时期就培养出和谐的心灵状态及恰当的情感世界,这样对儿童成年后理性世界的发育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趋于完整和谐。狄德罗曾说过:“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必然会堕落。”[4]反之,一个内心充斥了低级趣味的人,很难在道德人格的发展上达到高境界。第三,美育和德育在培养个体的人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平衡发展方面具有协同作用。感性与理性协调和平衡的人才是正常的人、健康的人。情感过分压抑或不能得到正常满足、发展,极有可能导致心理变态、精神异常和人格扭曲。负面情绪或畸形欲望恶性泛滥,正常理性丧失,终将走向道德人格的严重残缺。几年前发生在北京骇人听闻的“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中,三个少年犯罪人都生活在情感生活极不正常、极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长期以来,情感世界的缺失导致了阴暗的心理和病态的人格,最终只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置道德、法律于不顾,坠入犯罪深渊。从道德角度看,适当约束人的感情世界(包括情感)是正常的和必须的。青少年的情感世界丰富、敏感、易变,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他们认识事物有相当明显的情绪化色彩,对此,一方面需要必要的德育说服和引导;另一方面,美育应充分发挥其情感净化功能,通过美育实践,帮助人们培养和发扬积极、健康的情感,抑制和克服消极、邪恶的情感,使人的思想纯洁化、高尚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格。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育,往往有对异性产生微妙的情感变化,这是青春萌动的正常现象,是走向成熟的开始。但是,他们毕竟从感性到理性世界都处于相当不成熟的时期,无法达到对自我或对周边一切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也无力承担这种情感变化背后负载的责任,甚至情感失败后的伤痛。面对这些问题,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指导学生以更理性的态度审视情感,正确对待、约束自我情感,从而走向成熟。例如:一位教师通过以含蓄优美、富于哲理性的语言和学生笔谈,以自然恰当、充满爱护和信任的谈话与学生沟通,在无伤害教育中,使学生将朦胧的“早恋”情感以理性的方式重新审视、约束,转化为正常的友情。[5]这里,教师是使学生的感到世界和理性世界走向平衡的疏导者和提升者。有的教师对此采取的方式是简单而粗暴的,不是采取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相结合的疏导方式,其后果不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就是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美育宗旨相悖的。第四,美育追求的最终功利性目的是高尚的善。“真实的善是每个人的心灵所追求的,是每一个作为他一切行为的目的。”[6]在这一点上,美育与德育的要求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美的最终目的是体现为善,善代表了人类普遍的追求,德育对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意识的培养,也无一不是指向“善”这一目的。因此,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美和道德是亲姐妹。”[7]马克思也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8]这种功利性不是以立竿见影的效果显现,更不是以物质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培养人性普遍“善”化的高尚情操为终极。

上一篇:资源化处理下一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