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程

2024-07-22

中职德育课程(通用12篇)

中职德育课程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思想逐渐多元化,社会道德观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特别对于中职学校我国教育部明确要求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中职生德育教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利用德育课程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摆在人类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位置,在各种教育中,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灵魂。社会的安稳、国家的富强、经济的高速发展等,这一切都需要就职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对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中职学校来说, 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中职生大部分是初中没有毕业就进入学校学习, 而且大都来自农村, 其文化基础和德育素质教育水平都存在一定差异。他们当中有些学生厌学心理严重,对于学习没有恒心;有些学生缺乏纪律观念,损坏公物、辱骂教师等现象经常出现;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缺乏集体荣誉感,经常违反校规;有些学生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缺乏分辨能力,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更加容易沉迷于手机和电子游戏,甚至产生暴力倾向,把社会不良风气带进学校。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2.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2.1重 智育轻德育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认为,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提高知识能力,加强智力教育才是学校发展的硬道理。德育教育仅仅是学生在生活中慢慢接受的一种意识, 与学校发展几乎无关紧要。智力教育好坏具有衡量标准,德育教育好坏却没有衡量标准。学校认为德育教育具有复杂性,执行非常艰难,大多数学校不愿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2.2重形式轻效果

对于中职德育教育,学校仅仅注重形式教学,宣传教育较多,很多学生认为德育教育就是在讲述道理,对生活不会产生影响。但是中职学生对于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如果实施实践课程,德育教育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2.3重 防范轻疏导

中职学校对目前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对学生防范意识上,特别在学校,教育工作者为学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目的是利用条条框框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大多数中职学校认为规章制度制定就能解决学生发展中的思想问题,拒绝德育教育的开展。近年来,中职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对学生选拔力度逐渐下降,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管理难度逐年增加,规章制度不可能解决问题。

2.4重学生管理轻教师参与

教师在对待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经常偏离到两个方向。第一,德育教育仅仅是班级主任和学生管理人员比较关心,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教育谈话;第二,任课教师大都认为自己以教学为主,德育教育与自身没有关系,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更认为学生德育教育与自身无关,大都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全员教书育人”成为空话。

3.如何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

3.1改 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德育教育课程做精心准备和安排,对话题进行巧妙构思和设计,教师更要对德育学习具有饱满的激情,运用鲜活的事例转变成活动化的教学模式,定期与学生之间开展研究性学习。

3.2营造良好的营造育人环境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 学校就是培养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最重要的地方。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能够发挥资源优势,更能够发挥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渗透性。良好的育人环境不仅仅是学校,家庭也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由于德育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配合完成的,社会环境更是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目前社会的发展速度较快,网络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进行协调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才能使得德育教育更加完善。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中职学校来讲,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中职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一定保障。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能够发挥“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在教育改革时期,我国对中职学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思想及新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体系与方法, 对师资队伍定期进行德育工作的培训。

3.4开展适应中职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相对叛逆,但是他们最大的要求就是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并且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学生接触的人群较为复杂,对社会中事物的判断力相对较弱,很可能导致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的产生, 这些学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所以,在中职学校必须展开培养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活动。

3.4.1进入学校之后 ,首先对学生进行军训教育 ,军训是学生入校时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基础。军训时期的学生能够锻炼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的能力,更可以使学生之间友好相处,班级和团体意识得到有效增强。

3.4.2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在开展班会过程中, 教师可以和学生采用交流的方式进行德育课程的延伸,更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为在班会上学生之间交谈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其学习形式更轻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3.4.3几乎所有中职学校每周都会举行升旗仪式 , 可以在国旗下开展演讲活动,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十分有效。学生经过周末休息非常兴奋,自我感觉良好,当鲜艳的红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整个校园都处在庄严肃穆之中,学生此时会产生无限遐思,引发内心高尚的情感意识,责任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

3.4.4中职学校每周抽出两节课时间开展德育教育系列活动讲座,可以以影片形式,也可以以歌咏比赛形式。时刻提醒学生要弘扬我国革命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高班级荣誉感, 这对于中职生道德水准的发展和培养具有一定的核心价值。

3.4.5在中职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教育活动 , 并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充分展现自身才华,进而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体意识。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加快, 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尤其是近几年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我国现今对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已经不再仅仅重视对其技能与知识的培养,而且对德才兼备型人才更加重视,德才兼备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任务。中职院校应当积极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调整,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加强道德行为规范的培养,使中职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中职德育课程 篇2

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课程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等优秀品质的关键,是培养合格公民、高素质劳动者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提升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是一件关乎职业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工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质量并不是十分理想。出现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手段单

一、课堂气氛沉闷等现象;教师倦怠厌教,学生缺乏积极性厌学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提高德育课程教学质量就成为德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原因和解决办法两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

1、对德育的概念本质认识不清,对中职德育课程的定位不准确。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引导学生正确地看、正确的想、正确的做。德育教育不是单纯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而应侧重于“做什么”“如何做”,“ 知情意行”德育教育的落脚点是“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的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相结合。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老师并没有贯彻落实这一思想,仍然坚持“为了教而教”“为了考试而教”把教学的中心放到了一些概念的讲解上,个人认为这是造成中职德育教学质量低下的罪魁祸首。

2、德育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德育教师的知识面狭窄,对某些专业的具体情况了解有限。新的德育课程改革要求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而德育教师面对的通常是多个不同专业的班级,这让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变得相对困难。另一方面,个别教师学习创新能力不强、工作态度不端正、随大流、离群索居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质量难有保证。

3、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僵化单

一、教学缺乏艺术性。教无定法,德育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的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情灵活的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也提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很多德育教师仍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经常发生,始终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模式僵化,造成德育教学质量低下。

4、对德育课的认识存在误区,经常被轻视。中职德育课程属于基础课又区别于基础课,从性质上讲应该从属于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侧重点不同,普通教育侧重于“是什么”“为什么”中职教育则侧重于“做什么”“如何做”。这就对中职德育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受传统学科分类的影响,师生包括很多学校领导认为德育课是副科、是可有可无、能砍就砍的学科,他们只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师资配备、课时分配等方面轻视德育课。提供给德育课老师的培训机会和科研资源非常有限,德育教师提升综合素养的途径非常狭窄。另外,德育课的课程性质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大量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但是德育课程相关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5、德育教育的教育途径被人为缩小。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德育老师的事,而应该是全员参与的大工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三全”原则,做到事事都育人、时时都育人、处处都育人。但是在很多学校,仅仅靠班会课和德育老师的德育课来进行德育教育,好的习惯好的行为自然难以养成,德育的目标也自然难以实现。

二、提高中职德育教学质量的几点反思建议

1、加强研习《德育教学大纲》,明确中职德育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定位。更新教学理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中职德育课程服务于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扣这一思想,立德树人是德育课的第一要务;中职德育教师应该积极的融入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杜绝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德育的本质和落脚点是“育德”、是“做”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

2、拓宽知识面,提升自身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做肚里有货的德育教师;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信条、教学主张、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做富有智慧的管理者;端正工作态度、克服倦怠思想、提升师德境界,做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做快乐的、富有激情的教育者。

3、丰富教学内容,正确看待教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立足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从年龄特征上看,中职学生处于抽象思维不足,形象思维富足的阶段,他们对课本上生硬死板的理论知识不太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大量积累利用课本外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案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大课内外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动起来,做到“做中学”,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落实德育课的目的。

4、提升教学的艺术性。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喜欢的课堂应该是适宜、有用、有趣的课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建设这样的课堂呢?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立足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首先,要注重导入的艺术。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头讲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开讲一般从“情、趣、疑”入手。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

其次,要注重语言的艺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兴趣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运用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避免学生出现听觉疲劳,易于学生把握住教学重难点,完成学习任务。

再次,立足学情,选择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法的选用必须根据授课班级的学生情况。中职的学生抽象思维不足,形象思维富余,他们更愿意接受形象的事物,能让学生做的就别让他们说,能让他们说的别让他们听,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能让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巧妙的将德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以“小”、“近”、“亲”、“实”为原则,假、大、空的教学案例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5、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袁贵仁部长曾经说过“有教无类”,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提出来,要人人出彩。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不好的学生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对于问题学生。他们并不是没有优点的,只是我们缺乏发现优点的敏锐感。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生,“千里马常有”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伯乐。

6、创新德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过去我们评价德育教学质量,往往只看重学生考了多少分,其实这一做法是片面的并不能反映德育育德育智的功能。新的教育理念规定衡量学生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应该从学生参与态度、广度、深度方面综合评价。课堂的有效性要从效果、效率和效能三个方面评价,相对于成绩,更应该突出行为习惯的培养。改变考核方式,实行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

怎样把中职德育课程教活 篇3

一、活举事例

笔者认为教授这本新教材应做到“活”,方法要活,思路要活。“活”之一不拘泥于形式,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实际,运用身边一切可以运用的事例与条件,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讲授货币与商品时,很多同学都会对纸币的概念与产生的缘由不甚理解。在讲授纸币的概念之前,笔者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百元的人民币,举至头顶,说:“同学们,这张纸币我们都认识吧。我们可以用它到国内任何商店里买到价值100元的商品。但是这张纸币本身是否值100元呢?”

同学们都能回答出来,显然100元的纸币仅看它自身的价值是不值100元的,而前文我们学习了人们用20斤大米和一把斧头进行交换,因为它们耗费了等量的人类劳动,即它们具有等量的价值。因此它们能够实现交换。

但是一张百元纸币与100的商品两者耗费的人类劳动是不对等的,为什么能实现交换呢?这时笔者指出,人们用纸币实行交换,人们需要的并不是纸币本身具有的价值而是纸币所象征代表的价值。这样引出纸币的概念“纸币是由国家法定发行的货币符号”,学生就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了。同时笔者还指出纸币能够在市场上流通、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是以国家的信用为担保的,并引出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个概念。

二、活解提问

笔者还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备课本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应使学生能从烦闷的说教中找到乐趣,让德育课堂成为学生激发思维,展现能力的舞台。“活”之二应能很好的应对学生在课堂中突然提出的问题,应能做到处变不惊,对学生的大胆提问进行鼓励,结合实际适度发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探究。

记得在讲授到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时,在讲完了书上提的价值决定价格,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笔者认为可以引出价值规律的定义及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了。

可这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双耐克生产的篮球鞋与一双功能质量差不多的普通篮球鞋价格却相差那么大呢?按理说,耐克生产一双篮球鞋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应当低于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应当低于一家普通鞋厂的个别劳动时间,耐克篮球鞋的价值不是应当更小,价格不是也应当更低吗?

这是个好问题,在给予这名同学鼓励与赞扬之后,我提出了品牌。而书本上是没有提到品牌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也没有提到品牌的价值之所在。笔者就结合供求影响价格,指出一种商品品牌的产生是要经过一代人或几代人辛勤劳动与努力才获得的。其价值应当是一种长期劳动的累积,因此品牌本身应当具有较高的价值。

而品牌之所以成为品牌,又是因为其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与追捧,因而品牌商品与需求之间就存在供小于求的事实,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品牌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因此耐克篮球鞋的价格会高于普通篮球鞋的价格就不足为奇了。讲完之后,同学们都有了顿悟之感,脸上释放着原来如此的表情,笔者看着也感到欣然。

三、活教活用

笔者认为不仅要能在课堂上活教,还要在课后活用,活用经济政治常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学习观的正确引导。笔者在中职学校除了担任四个平行班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工作之外,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针对班里部分同学上课睡觉玩手机等不良行为,特别召开了一次主题为“纠正不良行为,端正学习态度”的班会。

笔者假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任何一个正常的消费者走进任何一家商店,都会在付完钱后买走某件商品。我们不会扔下钱后,什么都不买走。没有这样的消费者。可是我们中很多同学在交完一学期几千元学费后,每天只是趴在课桌上流口水见周公,每天只是玩手机锻炼拇指。一学期下来什么知识也没有学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花钱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买走。这是种很愚蠢的行为。我们到商店购物时花了钱必然会购买走某件商品,我们来到学校其实就是一种消费,可为什么我们花了那么多钱却不想买走某种商品呢?

一番旁征博引后,让所有同学进行讨论并争相发言。运用现学的经济学的理论并联系实际,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单纯大而空说教会更加令学生震撼,也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班会课结束后又对部分同学进行了个别谈话。之后笔者多次暗中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

中职德育课程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篇4

一、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进行分层教学

在中职教育中, 教学目标的确立, 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所在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 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达到目标, 而教学目标的多层次是中职德育分层教学的基础。在中职德育分层教学中, 应该依据不同的条件对教学目标的范围予以确立, 最终通过德育教学课程的开展,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提高。我国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 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所以, 为了实现德育分层教学效果, 则必须将德育目标和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有效结合起来。通常情况下, 在中职教育中, 专业教学目标是根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等内容来确立的, 而中职德育目标则是由相应的教学大纲来确立, 具体而言,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 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 在计算机专业和旅游专业学生德育教学中, 首先都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而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目前的就业发展方向, 在德育中重点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观, 让学生明白, 在信息时代中, 绝不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随便窥探别人隐私或者损害他人利益, 而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 德育方面则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服务观, 让学生明白, 在将来走向旅游行业时, 要学会给予客户更多的尊重, 从而表现出德育教学的差异化和层次化。

二、以课程为依据进行德育分层教学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不同的教学课程往往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所以可以将课程为依据进行德育分层教学, 具体而言在中职德育教学中所选择的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情况进行职业规划,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但是,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 其对自身个人情况以及社会经济行业发展情况认识不够深入, 为此, 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通过各类事实和数据让学生对现代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人才需求状况有一个深入了解, 然后教师要对学生自身做出客观的评价, 然后指导其进行职业规划, 这些都是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和职业理想的重要基础, 也是中职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 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从而在中职学习阶段就开始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而且, 在培养自身道德的同时, 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 从而不断完备个人素质。通过相关内容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更快的得到社会的认可, 进而更好的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 加强学生对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提供学生的认知能力, 这也是完善其个人品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哲学与人生》教学, 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生, 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生中所存在的各类事物, 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使其认识到人生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在参加工作后, 肯定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 但是, 不能因为遇到了挫折就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梦想, 自己应该做的就是克服困难, 不断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通过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 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其能够在步入社会后更好的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以教学方法为导向进行德育分层教学

在中职德育分层教学过程中, 首先可以采取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教师自身往往是德育教育的最好体现者, 因此,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 教师通过一言一行所表现出的个人品德往往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则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如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很随意, 无视课堂教学纪律, 如果经常迟到早退, 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 作为中职教师, 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 注意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 通过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在不知不觉中规范学生的自身行为。其次可以采取榜样激励的方式进行德育教学。在中职教育中, 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播一些先进典型实例信息, 教师通过多方搜集和整理, 将那些在就业过程中得到理想工作的学生的相关事例进行报道, 也可以对企业家个人职业发展与成长情况向学生讲述, 从而为学生产生较大的鼓舞, 使其更好的完善自己。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那些因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较高而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名人轶事, 通过这种方式促动学生大的内心世界, 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 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经验, 就中职德育课程分层教学的相关内容展开了探讨, 具体的分析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分别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进行分层教学、以课程为依据进行德育分层教学、以教学方法为导向进行德育分层教学等。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 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 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淑艳, 赵仕英.论情感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J].大连干部学刊, 2011, (04) .

中职德育课程 篇5

摘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教学目的,其中肩负着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德育融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最终达成教育学生负责任地使用计算机的教学目的。本文从课堂教学、教师自身、网络及德育教育出发,探讨如何将学科与德育进行整合,以达到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德育 教学学生

计算机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该课程在职校各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把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穿插、渗透到教学中已成为教师必然面临的课题。根据学生特点,以和风细雨方式,渗透德育教育。笔者以职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为例,浅析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思想品德因素,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发掘出这些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地的教育。将爱国主义,文明风尚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科教学中。

介绍计算机发展史,让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事业整体发展还很薄弱,距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了解我国计算机现状,知道 “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在研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CPU的制造方面,我国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龙芯”芯片,它以其低成本、低功耗的技术闻名于世。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介绍北京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最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通过事例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鼓励他们从小立志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为学生布置操作任务时,要注意尽量选取与时事相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有自己的评论。如:在制作电子板报、网页、动漫作品时,可以以“歌颂祖国”、“美丽的家乡”、“环境”、“职业生涯规划”等作为主题。这样他们不仅能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搜集、整理资料和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很多有意义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培养了某种意识和素养。

在进行单调的实操训练中,将实操目标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甚至前途命运相联系;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整个课堂气氛澎搏向上。学生不仅明确了学习目的,更规划了人生,树立了远大理想。

二、深入挖掘教材创设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

计算机课程早已成为职校各专业的必修课,机房的管理与维护更显重要。这些高新科技设施常因其精密性而易损坏,学生也会因其操作不当或者出于好奇心理,而有意或无意地导演“恶搞键盘”“乱点鼠标”“随意拷贝”“拿删除他人文件取乐”等恶作剧。对待学生的不良信息行为,教师应尽量保持客观和中正态度。一方面,通过说理诱导和榜样示范等教学方法,实现信息道德教育在“情”“理”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反复强调一些规范的操作规程,如:正确的关机步骤;及时保存数据;分类存储文件;保持安静,注意清洁。用一些警示的语言:随便删除他人的作品是不道德的;随便抄袭他人的劳动成果是可耻的;来感化学生幼稚的心灵。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

教学中常要求同学们要团结合作,互帮互学完成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记录每一位学生或小组完成作业的情况,并适时地设计一些随堂“小竞赛”,将比赛结果列出高手排行榜,增强竞争意识。利用网络,多媒体及时展播作业,增进交流;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引入课堂。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竞争性以及互助合作的好品质。

三、通过教师自身的素质熏陶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在校园活动中,教师自然成为学生的第一审美对象,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更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一位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思想品德教材,所以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掘出教材的思想性,并机智灵活地找准学科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孔子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特别是对于新世纪的中学生,在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立定坚定的信息毅力前,更容易由“偶像崇拜”和从众心理驱使,模仿“偶像行为”。教师就是要做有心之人,提高自我修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面对青春期个性化的中学生,教师要保持豁达的心胸和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学生如亲子般的关怀,对不良信息行为循循善诱,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的“皮革玛丽翁效应”。

四、在正确引导学生上网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大都喜欢上网,不论是局域网还是国际互联网,给他们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要教育学生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

做到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健康有益的网络活动。在中学阶段,主要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其次培养交流能力,介绍学生进入一些健康的聊天室或参与一些与中学生有关的论坛。教师有意识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和视频.使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

身的文化素养。能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育人优势,学生学了上网后,可设立自己的电子信箱和QQ号码,利用聊天工具与学生交流、谈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可互建家校电子信箱,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建立学校自已的网站,班班能够上网。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及专业特点建立个人空间,博客;甚至网站,论坛。让我们的校园不仅周围被美丽的荔枝林所环绕,而且每一间课室内都有一道“绿色的风景线”。

中职德育课程 篇6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活动体验;教学策略

德育课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法制、心理教育,塑造良好道德及健全人格的重要课程。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德育教学模式单一、学校重专业训练轻养成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中职德育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后靠”的尴尬局面。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对在校566名做了一次关于学生“德育课心理诉求”的问卷调查,希望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得到启示。

一、测试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职业学校中,有部分学生早已形成德育课 “可有可无”的固定化思维,这是造成他们课堂参与感较差,学习德育课兴趣不浓的根本原因。而更多的学生则是对现行的德育课模式有所排斥,因而课堂表现不佳,学习效果不理想。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学生期待的德育课模式也渐渐浮出水面,学生希望德育课是贴近他们生活的,能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引领他们审视自我的全新模式,而这种教学最可贵之处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二、“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内涵

从这一次的调研出发,我查阅了国内外很多的德育教学的资料,发现“活动体验”教学模式正是学生期待的新型德育课模式。其实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活动体验式教学早已是实施道德教育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注重通过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进行自我教育与反思,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中以卢梭的“自然主义”、杜威的“学中做”、和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等理论更具有代表性。在吸纳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开始探究 “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

所谓“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中职德育教育要求以及德育课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德育教育目标、结合中职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创设、主题游戏、实操训练、课外主题活动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多角度多层次的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去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感受,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并内化优良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的课堂模式。

三、进行实践教学,增强德育说服力

实践教学是应当注重注意的,因为区别于其他普通教育机构,中职学校更贴近于社会,学生提早进入实习阶段,更快的适应社会。那么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进入社会初期阶段,对于很多事情的处理能力如果没有得到一定的锻炼,那么初入社会的学生会显得茫然。例如:在教学“机械与设备”时,教师应当让学生首先将基础知识方面牢牢掌握了,因为只有有了知识基础才能更好的提升,接着要让学生明白机器是一体化的,不是单独零件发挥全部功能,需要学生们共同去合作完成,在工作中应当注重哪些细节方面,如何灵活的运用机器。老师还可以通过网上例子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一些社会形势。例如:讲解“职业选择的竞争意识”时,要让学生更容易的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式,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重要的资料,让学生有着初步的了解,接着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一次,去“面试”一次,这个面试可以由教师组织,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就业的情形。注重实践的相关教学,才能提升德育的实用性,增加说服力。

四、开展团队教育,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社会是一个整体,人在社会中只有合作才能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正如马克思说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生活是离不开社会的,因此团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中生活。学科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也需要合作。例如在核电商务与旅游专业上德育课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德育课的教学,比如让学生去调查一次旅游的满意度,来认知在实践中,旅游过程中应到注意的方面,有哪些方面需要着重注意的。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独自完成,但是在汇总报告时,需要学生在一起进行讨论,综合多个人的建议,最终完善出一个实践报告。学生在讨论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完善,在不断的讨论中学会如何去在团队中与其他人相处。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实践课中,让学生共同操作一台机器,去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机器是一个整体,独自一个学生是不能完美的操作一台机器的,学生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机器的功能。展开团队教育,学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后自然也会学习如何更好的在团队中发挥自身能力。

五、注重学生体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实践是最为重要的,理论知识是为实践做铺垫,为实践指明一条方向。然而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情况,学生由于心理发育还没有彻底完善,因此面对这些体验时,如果有一些负面情绪,处理不好的话对于身心的成长是有着阻碍的。因此在注重体验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情绪。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课内的实践是有限的,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是有限的,学生需要更多的体验,接触社会中的积极方面,才能更好的发展身心。学生从社会中调查职业道德的现状,学生需要自己去写调查报告并且加以总结,在学期末还可以将所有的报告拿出来进行一次汇总,让学生去总结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学到了什么。

总之,中职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不断的加快,作为培养一线工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的优秀人才,从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赖志奎N方善森主编.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M].杭州大学出版社.

[3] 罗燕红.中职德育专业化教学策略探讨[]].陕西教育,2012.5.

[4] 姜苹.中职德育课体验式教学方法探析[J].理论博览,2013.

浅谈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篇7

现阶段我国中职德育教学模式, 仍旧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 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接受课堂知识。所以, 我们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外, 还应充分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平台,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 以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为核心, 以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让学生走近书本, 走出课堂, 主动参与, 走向社会, 在“解决问题”中分辨是非善恶, 坚定职业理想, 培养职业情感, 从而把职业道德知识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职业道德意识为导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素养

当前, 中学教育外部环境纷繁复杂, 各种功利思想的诱惑和侵害, 使中学生极易迷失自我甚至道德沦丧。 但是上德育课绝非简单的针对于就业的思想塑造, 更不是为了谋得一份职业而装腔作势, 而是对一个人思想境界、道德水平以及心理素质的教育, 德育教学并非是技能与技术的灌输, 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灵魂的启迪和塑造。它主要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现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上、功利和诚信的选择上、人与人相处的方式上、看待问题的态度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困境中生存的毅力上、对待非公平待遇的理性处理上等, 这些教学内容无论是在未来的工作中、生活中还是社会交往中, 都是中职学生必将会面对的, 学生只有学会科学、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 才能真正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水平。

二、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手段, 保证德育课堂的实效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热火朝天, 学生在下面听得无精打采;教师空洞的理论说教说得头头是道,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这样的情况使得中职德育教学效率低下。在现阶段教学中, 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 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 模拟学生进入职场后可能遭遇的职业情境, 引发学生对职业道德选择的探讨, 使学生收获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 在这些宝贵的探讨和体验中, 学生的思想自然会发生转变, 形成了职业人的心态, 用最合适的方式处理一切事物, 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教无定法, 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德育教材上的理论, 转化为学生固有的思想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真正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知荣知耻。

三、以道德实践活动为平台,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要走出“书斋”, 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里进行,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 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校要倡导、组织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 参与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学校还要利用实训实习活动, 强化学生职业技能, 培养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 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 中职德育要适应职校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学校要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努力培育德才兼备的新型劳动者。

参考文献

隐性课程在中职德育中的价值 篇8

目前, 我国中职学校已经普遍开设了德育方面的显性课程。但由于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教学越来越难进行, 尽管中职学校不断探索新的德育方式、方法, 实效仍不尽如人意, 难以使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因此, 为了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 必须重视隐性课程的价值。

隐性课程的内涵

隐性课程 (Hidden Curriculum) 这一术语是由菲利普·杰克逊 (Phillip Jackson) 在其专著《课堂生活》 (Life in Classrooms) 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一般指教育者有意或无意地将渗透于正规课程中的或以其他形式存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等非学术性因素传递给学生, 并使学生在无意识学习情况下受到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课程形态。

隐性课程的基本特征

隐蔽性 隐性课程不像显性课程那样有计划地、公开地、理性地施教, 而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 如需要、兴趣、期望、态度、情感等来影响学生。它绕过意识的障碍,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以隐藏的方式把有关思想、政治、道德、认知、情感和审美等方面的教育目标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和活动过程之中, 使学生在无声无息中接受教育。

广泛性 学校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校风班风、规章制度等所承载的精神文化, 以及由学校的建筑布局、花草树木所构成的物质文化无不包含着隐性课程的教育因素。无论是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还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思想观念的形成都渗透着隐性课程的影响。

愉悦性 隐性课程偏重于情感和意志的学习, 具有寓教于情、寓教于景、寓教于乐的特点, 它能把教育要求和经验隐含在教育者有意无意创设的各种具体生动的情境中, 让置身于其中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接受隐性课程所传递的教育要求和人生观、价值观。

持久性 隐性课程的持久性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 作为隐性课程载体的校园物质环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 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持久的;另一方面, 学生在潜意识的长期熏陶下, 往往会形成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如价值观、人生观等, 影响其一生。

隐性课程在中职德育中的价值

对道德认识的导向价值道德认识是人对是非、美丑、善恶的理解与把握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判断能力, 对一个人的道德观起着内部指引和导向作用。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 从物质环境到文化传统、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举止仪表到教室的装饰布置, 都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信息, 给学生以暗示和引导。由于身心限制、知识不足和缺乏社会经验, 中职生的道德观相对模糊, 容易产生片面的道德认识。各种隐性课程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向学生渗透着价值观念, 规范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特别是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念并存, 中职生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模糊性和不稳定性的情况下, 隐性课程因素的价值导向功能尤为突出。隐性课程的导向价值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校物质环境的导向。教育者的意志可以通过校园设计和景点布置来表现, 从而树立一个导向, 激励学生为之努力。如可以在校园里塑造几尊名人雕塑, 设立艺术画廊等暗含学校的教育思想、规范、价值取向。学校的建筑如校舍、宿舍、食堂、图书馆等的设计都应体现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二是学校精神氛围的价值导向。学校的校训最能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 也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学校校园文化的开展、各种活动和竞赛的举行, 既反映了学校的追求, 也体现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对道德情感的陶冶价值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 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是激发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的内部驱动力量。传统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效果之所以不理想,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于关注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情感乃是道德信念的核心和血肉, 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伪君子。”在道德情感被不知不觉地激发和熏陶的过程中, 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才能深深地根植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逐渐树立和发展成为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并慢慢地在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 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中职学生情绪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丰富, 又常常表现为不稳定、欠成熟、易冲动失衡、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特点, 隐性课程正是通过创设、选择、利用学校的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氛围, 在活动和交往中, 有效激发主体的内在动机、内在生命体验, 让主体在由各种关系构成的道德情境中产生情感, 积累、孕育情感体验, 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对道德意志的激励和磨炼价值道德意志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生活目的而行动时所做出的自觉的积极进取或坚忍不拔的自控能力, 是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隐性课程对道德意志有非常强烈的激励和磨炼功能。具体说来, 一方面, 是学校物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建筑和校园景观布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育者的意图和目的, 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树立了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方向和目标, 激励和推动学生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校内的名人雕像、纪念碑、艺术景观等潜含着学校教育者的思想、规范和价值观, 为学生努力塑造一个个学习楷模,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时时激励他们以此为榜样,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奋斗。如某校树立孔子的雕像, 时时提醒学生要向孔子学习;树立革命烈士纪念碑, 使人学习先烈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一切的高尚情操。另一方面, 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及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和期望都会引导和激励学生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中职生的专业课教学中也可渗透道德意志的激励价值。如在高速钢的热处理过程中, 需要对毛坯反复锻造, 才能打碎脆性的莱氏体组织, 降低脆性危险, 再通过回火、退火来获得高硬度和高的红硬性, 才能形成优质的高速切削刀具。讲解此内容时, 强调从毛坯到成品的过程中, 高速钢必须经过反复锤炼, 才能获得高性能的使用价值, 成为合格产品。此时,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指出, 人从刚出生时的自然人成长为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人同样需要千锤百炼, 克服各种困难。只有通过各种途径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实现自我价值。因此, 我们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对行为的约束规范价值行为表现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外在标志, 隐性课程可以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发生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由于学校中的物质文化环境、规章制度、师生交往等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目标, 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大德育环境。因此, 可以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 使他们自觉感受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这种环境中, 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道德主体, 从而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 而不带有任何逆反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接轨, 加速了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如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 学生会被一种真诚、民主、积极向上的气氛所感染, 从而养成以诚待人、懂得尊重、体贴他人、遇事为他人着想的行为习惯。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这种约束机制是通过文化控制、价值熏陶来实现的。比如, 一个喜欢乱丢垃圾的学生来到一个洁净、有序的教学环境, 就会不知不觉地收敛自己的行为, 环境“同化”了他, 约束了他。又如, 教师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 他们的博学与好学精神将为学生树立榜样, 他们的文化底蕴, 其自律、自主、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将为学生品德生长提供现实的“范本”。

对人心理品质的完善价值一个人在注重知识积累和理性发展时, 也要注重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隐性课程以各种物质文化要素的互动交流不知不觉地创设了校园的“小社会系统”环境, 每一个学生都以主体的角色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感受和体验着他所遇到的一切。在这种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下, 学生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心理品质, 形成自己的人格。学生的心理品质包括道德意志、处世态度、同情心、责任感、合作精神等。正规显性课程的理性传授很难建构这些品质, 而隐性课程则可以在各种层面, 以各种方式, 利用各种活动情境,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行自主判断、独立思考, 从而推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慢慢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高尚的人格。对后进生, 应给与他们充分的尊重、信任和理解, 细心呵护他们的自尊, 扶植他们的自信。在课堂上尽可能使用鼓励和赞美的语言, 婉转地提出批评和建议, 设法把批评像三明治一样巧妙地隐藏在两片面包之中。笔者相信, 教师的言谈举止、宽容的胸怀、良好的修养, 就是一门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 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 达到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孔凡芳.从课程的基本要素看隐性课程的界定[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24) .

[2]吴丽萍.隐性课程的“场”效应[J].教学与管理, 1996, (3) .

[3]王兆珍.开发德育潜在课程:当今高校德育新的突破口[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1) .

[4]李伯黍,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6]戴彩虹.隐性课程因素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价值探析[J].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05, (7) .

中职德育课程建设基本原则研究 篇9

一、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国家兴衰, 重在人才。道德素养是人才规格的命脉。关于道德的认识, 总是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苏格拉底和孔子都致力于道德教育。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就是美德, 是节制与正义的结合。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人君子”的道德教化目标, “仁者爱人”的道德范畴体系和“为仁由已”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于道德的含义,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 可以作如下界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价值体系, 是通过社会舆论、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以及适当必要的行政手段, 调解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同时, 道德也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 是一种目标, 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道德是人才发展的根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受制于多种因素, 如社会各种需求关系, 社会总的经济发展状况, 劳动者自身的素质等。在劳动者的素质中, 会做人比会做事更重要, 道德素养的高低决定人才发展的高度。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范, 培养学生解决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及集体关系的问题, 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学生时期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其步入社会后的道德表现。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评价往往不太乐观:文明礼仪欠缺, 言行不得体, 不虚心好学。劳动观念差, 时间观念不强, 迟到早退, 无故旷工现象普遍存在。不够敬业, 责任意识不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 是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劳动者, 德育教育占据学校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德育课程建设是课改的主线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 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 对接职业标准, 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 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坚持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德育课程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劳动者的有利途径, 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中心位置。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 应努力体现以人为本, 突出时代特色, 强化本土化, 重视实践性等基本原则。

三、德育课程建设突出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 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本,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意愿与特长, 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 认可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大多数中职生是以学习失败者的身份步入中职学校大门的, 心理上的失败感较强, 很少得到教师尊重。缺少学习动力, 自信心不足, 生活和学习目标不明确。面对中职学生特殊群体,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要充分尊重、关心学生。首先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状,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激励学生主动思考,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幸福, 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其次, 中职德育课程建设要重视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 疏通不良心理,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业爱业、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职业人品质。

四、德育课程建设要突出时代性特色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加强中职学生道德建设, 就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高度概括和凝聚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 集中阐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 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是新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南和行为准则, 也为中等职业学校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中职学生的道德建设, 培育中职学生高尚精神境界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断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五、德育课程建设要强化本土化特色

德育课程建设本土化是指中职德育课程建设要根据我国国情、各地区、各行业、各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 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从社会实际、产业需求、学校实际、师生需求出发, 提出符合学校发展的理论设想、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德育课程内容选择上应突出学校特色, 通过校规、校训等蕴含的育人哲理, 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熏陶,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 利用学校、产业、企业、社区等不同的德育教育载体, 变德育为“看得见, 摸得着”的切身体会, 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德育课程评价需摆脱知识测验的单一方式, 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与变化, 强调过程性评价。

六、德育课程建设要体现实践性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道德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统一发展的过程, 是内化的道德观念外显的过程。因此, 德育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在中职培养模式的改变过程中, 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的联系更加紧密, 德育课程建设必须以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职业为核心。实践表明, 职业道德规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握和理解, 而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吃苦精神、纪律精神等也一定要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才能很好地认识、理解、养成和内化。实习实训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实践载体。

黑龙江李爱波宁文晶吴林柏

参考文献

[1]冯晓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问题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4.10.

[2]郑金洲.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7.3.

[3]刘春雁.新形势下中职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黑河学刊, 2010.9.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8.

中职德育课程 篇10

关键词:职教形势,德育课,评价机制

面对21世纪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 我校为切实发挥德育课的功效, 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 在德育课程评价机制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全面评价,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社会对人的要求是全面的, 对人的发展的评价也应该是全面的。全面发展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 反而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成为爱学习、会学习, 爱生活、会生活的人。

1. 素质评价, 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许多中职生错误地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 掌握一门技能就可以了, 其它课程并不重要。这种想法和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使评价发挥“健全人格”的作用, 在素质评价里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作为考核的项目, 引导学生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2. 自我评价, 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增强责任感。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理想方法。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6-19岁之间, 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其中包括自我评价。评价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自我认同、自我排斥等一些情绪体验。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 达到对自己正确认识的目的, 从而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产生学习的动力。笔者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及调查、观察、分析认为, 中职生经历了中考带给自己的冲击, 备尝了由于学业不佳而受到的冷落, 加之自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意志力薄弱, 一些学生自卑心很重, 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不会, 从而自暴自弃。也有一些学生知道应该干什么, 但不能坚持, 学习大多时候都是停留在口头上, 而且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学生也有一定的自卑心理, 他们往往把学业不佳归结为环境的影响。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学习。学生不能进行正确自我评价的共性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为谁学, 学什么;学习态度上缺乏义务感, 紧迫感和自觉性, 责任心不强。这些正是教师需要加以认真引导的。

正确的自我评价就是用正确的学习目标不断激励自己的学习动机, 并对学习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教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 自觉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利用课上课下各种机会, 善于观察和处理, 随时检查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 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使学生自然地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从而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 在自我反思中增强责任感, 增强学习动力。

3. 互相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

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鼓励同学们进行互相评价。这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 也是给自己重新定位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 帮助学生发现、认清自己, 正确认识他人, 有利于同学关系的和谐, 有利于树立新的目标。

二、分层评价,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体现在智力、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 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而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评价, 有可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蒙上一生的阴影。学生有共性, 也有个性, 统一的评价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评价机制改革过程中, 我采取了如下的办法:

1. 日常评价, 在课堂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自信并不断超越自我。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冷眼下有牛顿, 你的皮鞭下有瓦特,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说明教育是一个情感投入的过程。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宽容学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根据教学内容不同, 适时开展一些课堂活动, 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示, 优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自身的弱点, 之后会精益求精, 完善自我, 产生不断探求新知的动力;而有着某些方面不足的学生也会通过这个舞台, 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时时带着一种对成功的向往, 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 分层考试, 让学生在选择中体验成功。

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 对知识的吸收, 运用有很大差别, 同一水平的考试内容往往让学习困难的学生难以有成功的愉悦。考试时采取不同的试卷, 实行开卷、闭卷两种方式。闭卷内容是最基本知识点的考核, 开卷内容延伸到学生生活领域, 国家政治生活领域, 谈观点, 谈看法, 谈措施。考试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

3. 改革考试, 让学生在考试中感受快乐。

在评价过程中, 我们注重对学生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 体现在考试中就是多了研究型考试。考试时间由一两个小时到几周不等, 试题内容体现时代性、开放性、生活性,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或者答案不唯一, 留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体现创新精神和个性化品质。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测验题目:联系自己及学生实际, 请您谈谈中职生如何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联系所学知识, 说说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有哪些?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学生在不断思考中, 也在一步步成长。德育课教学的目的, 不仅仅是一张试卷的分数, 而是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起着指南针的作用。

三、品德评价, 激励学生积极上进, 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与行为习惯

“德”在我国培养人才的标准中, 始终排在首位。要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必须让其了解德育课的意义。在评价机制上可根据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要求, 对学生的品德表现进行褒贬、判断、鉴别与评价。对学生好的思想行为及时的给予肯定性评价, 能使学生在内心积聚起积极向上的自豪感, 增强学生积极追求美好品德的愿望;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性评价, 能使学生认识到其思想行为的危害性、危险性, 使其产生强大的精神压力, 甚至产生羞愧感, 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 从而增强克服不良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决心和动力。在评价内容中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劳动与学习态度、上课纪律等统筹考虑, 不再仅仅是理论的测试。品德评价的主要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总结性评价。

四、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断增强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廉姆·卡耐基曾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 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师及时恰当的激励性评价, 能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自觉地对学习产生内在的求知欲望, 师生也会达成一种和谐的默契, 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操作过程中, 可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 以小见大, 有的放矢, 通过各种方式, 用“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 并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让学生在这种评价中不断增强自信, 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建构“激励场”, 在特殊的场景中, 学生会油然产生自豪感, 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从而激发最大的学习热情。

例如, 面对难以管理的班级, 我采用了竞赛的方式, 和班长分块管理, 并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效果出奇得好, 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 学习热情高涨, 学生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 学会了自我约束, 增强了自信。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探微 篇11

【关键词】德育;素养;方法;质量;评价

一、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探索

1.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过程,学生仅仅被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到把学生的学习当成外部知识信息主动汇入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当成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体验和参与过程。因为一切外在的影响,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追求欲望,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能够激发起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引发他们真诚而深刻的情感,才能真正起到沟通理解,进而受到教育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观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创造性,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营造民主和谐的德育环境氛围

德育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和谐民主,将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会使他们自觉不自觉的融入课堂,有利于他们展示个性表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品质的形成,这是德育对素质教育的有力回应和支撑。除此之外,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间的互信互动合作交流,有利于师生、学生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也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生成和个体品德的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民主和谐的德育环境氛围,要求教师切实尊重学生,平等交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讨论问题,让课堂充满活力,形成敢于说话,认真讨论问题,积极追求真理的氛围。

3.多种德育活动并行

对于德育课而言,课堂教学不应是唯一的教育形式。思想道德修养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德育课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更多的取决于学生实际运用践行的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品德养成。因此,德育课教学要更多的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感悟、意识意志的锻炼和行为的养成,鼓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

二、德育课堂教学评价

德育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全过程及课堂教学的直接结果进行的综合价值制定。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价是提高德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评价信息的反馈,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教师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优劣,并加以强化发挥。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明确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做到不断优化德育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顺利完成德育课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1.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统率全课的整体性目标,教学目的的正确确定,是顺利实现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关键。评价要点是:符合教学大纲规定和教材要求的知识范围,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实际,重点突出,明确恰当。

2.教师讲授内容

讲授内容要科学、准确,能正确理解、选择和组织教材,评价要点是:概念、原理、观点的讲述正确无误,准确清晰,并能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体现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新旧知识联系紧密;内容充实、充分,思想有一定高度,知识有一定广度和深度;教学举例说明符合观点要求,切合实际,具有启发性、典型性和说服力,新颖具有时代气息。

3.教学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课教学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也是德育课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它应包括课堂结构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评价要点是:发掘教材的思想性,讲授的理论观点要正确、鲜明。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或用理论加以分析说明,或用实际事例印证理论。并注意利用讲授中联系实际营造的言语情境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追求。讲授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知识密度要适当。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说明社会实际问题,改变注入式,提倡启发式,引导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对问题的热烈讨论,并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说明正确的行为方式,使课堂主动活泼,和谐协调,最终达到课堂的教学目标。

4.教学能力

主要指教师业务水平和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评价要点是:恰当地组织和处理教学环节,应变能力强,善于因势利导。在课堂语言上表达准确、简洁、生动、流畅、和顺、富于情感。教态稳重大方,认真耐心,循循善诱,自然亲切,板书工整简要,设计合理脉络清楚,让学生易看易记。

5.教学效果及特色

德育课应有它自身独特的特点,一个好的德育教师和一节好的德育课应及时反映课堂效果,那就是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如果一节德育课顺利地上下来,并能吸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认真听课与参与,那么也说明了德育课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正是这种特色吸引了学生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它的评价要点主要是指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对课堂的反馈。完成了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对课堂教学有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反应。教学中发挥了教师自己的创造性,教出了自己的特色,就说明了德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和德育课堂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吕忠萍.论中职德育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从教师的角度[J]. 广西教育. 2009(12)

[2]李云.中職德育教师与课程资源开发[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0(02)

[3]温绍金.全纳教育理念与中职德育教学[J]. 中等职业教育(理论). 2010(09)

[4]沈水金.“角色扮演”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33)

中职德育课程 篇12

一、德育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1. 提高德育课程教学信息化水平的需要。

德育课程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并不高,仅局限于PPT等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而“翻转课堂”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模式,它充分运用互联网,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随时、随地观看和学习德育课程,并且充分运用暂停、倒退、重播、快进、控制等软件操作,让学生能自主控制学习进度,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 丰富德育课程教学手段、促进师生角色转变的需要。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仍然以教师传授为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不但让学生感到厌学,也使教师厌教。而“翻转课堂”让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是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教学流程。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就得以完成,课上主要是以小组协作学习以及教师答疑解惑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是资源的提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主要负责个别化指导和答疑解惑,学生则是主动内化知识的自主学习者。“翻转课堂”丰富了德育课程的教学手段,促进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3. 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成效的需要。

德育课上,学生虽然掌握了充分的道德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但是学生往往缺乏道德体验和感悟。“翻转课堂”将部分课堂教学内容转移到课前完成,课堂则以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深度交流为主,将知识学习与学生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并促使学生在互动中达成新的、内在的共识和体验,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德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职德育课程中“翻转课堂”的实践

与中职文化课和专业课相比,中职德育课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强调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在中职德育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需要完成三个步骤:

1. 微视频制作。

微视频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网络视频。微视频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实录,它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不宜超过10分钟;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常在简短的视频里面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因此,微视频往往是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课堂引入等教学环节进行设计,通过录制PPT、典型案例或教学示教片段,集中解决一个问题。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德育内容就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学校课题组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渠道来获取德育课程实施中使用的微视频资源:一是自行设计和拍摄;二是通过网络下载。教师制作视频常用的方法是将PPT课件转成视频,即将已有的PPT课件资源,利用PPT自带的录音功能,边演示边进行录音讲解。全部制作完成后将PPT另存为视频格式。

根据德育课程教学的特点,丰富的网络视频为德育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德育课程教学提供了大量故事性视频和鲜活的案例。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再第二次加工网络视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与逆境”一课时,学校课题组选取南非总统曼德拉和澳大利亚励志演说家力克·胡哲的人生经历作为教学素材,并从互联网中搜索关于二人成长的故事视频,然后进行二次简单加工后进行教学。通过视频带来的视觉震撼和背景音乐的感染,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顺境和逆境,如何用健康的心态引导自己的人生发展。

2. 课前学习任务安排。

课前学习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完成微练习和微反思。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学能力与自控能力较差的现象,让学生在课后自主观看微视频进行学习,无异于放羊,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微视频的使用效果,学校课题组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微练习和微反思等教学辅助资源。通过微练习,巩固视频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微反思,让学生记录尚未理解的内容或其它相关问题。教师通过学生微练习和微反思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课前学习的质量。德育课程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因此评价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不仅要关注量的完成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会与反思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掌握情况。

在德育课程中,引导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的目的具有多样性。课前学习任务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引言环节,启发学生学习新内容;可以是重点、难点的相关链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贮备;可以是直面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为课堂上教师对重点、难点的深化做铺垫;还可以是新内容的简要介绍,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心理准备。总体而言,课前学习任务是将原来课堂上的部分讲授内容,转移到课前完成,教师则在课堂上通过总结、点评等方式将知识进一步深化。

3. 课堂教学优化。

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者。教师要提前一周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并在上课前充分了解学生课前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微练习和微反思,教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进行梳理,并进行“解惑”。例如,在教学“面试中自我介绍”一课时,学生通过观看如何进行自我介绍的知识点讲解和选自网络的优秀案例视频,完成个人自我介绍微练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深入讨论,每个学生进行自我优缺点的介绍,并选派学生代表上台进行自我介绍,其余学生以招聘者角色进行点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不仅强化了自我介绍的知识要点,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三、思考

“翻转课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部分学习内容转移到课前完成,使教学聚焦在知识的深化和提升上,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德育教学实效性;同时由于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翻转课堂”尚难以彻底实现“翻转”,而只能局限于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上。

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是“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重要平台,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体现在教师对视频的制作和使用上,更体现在信息化学习平台的建设和使用上,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学习终端观看视频、完成作业和参与讨论,最终达到学习目的。

上一篇:金融规划下一篇:快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