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2024-07-11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通用12篇)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篇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新时期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的环节, 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 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手段, 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双城区现有农技推广体系是比较健全的, 基本形成了市、乡两级农技推广网络, 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探讨。

1 推广体系建设情况

1.1 机构设置

区里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个, 双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建于1983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部设置:“七站二室”。即: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信息站、基层站、经作站、环保站、化验室、办公室。全面负责承担着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等工作, 是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部门。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24个, 都有办公场所, 行政隶属乡镇政府直接管理。

1.2 推广队伍

市、乡镇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共有各类技术推广人员177人。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职工63人, 其中, 管理人员1人, 具有正高级职称2人, 副高级农艺师技术职称的21人, 具有农艺师技术职称的17人, 具有助理农艺师技术职称以下的14人, 工人8人。具有本科学历19人, 大专学历34人, 中专学历2人, 工人8人。具有本科学历占总人数30.1%;大专学历占总人数54%;中专学历占总人数3.2%;工人占总人数12.7%。

50岁以上8人, 占12.7%;45~50岁9人, 占14.3%;40~44岁23人, 占36.5%;30~39岁16人, 占25.4%;25~29岁6人, 占9.5%;25岁以下1人, 占1.6%。

双城市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现有114人。其中:本科10人, 占8.8%;大专62人, 占54.4%;中专24人, 占21.2%;中专以下20人, 占17.6%。

高级农艺师5人, 占4.4%;农艺师33人, 占28.9%;助理农艺师25人, 占21.9%;助理以下18人, 占15.9%;无职称33人, 占28.9%。

50岁以上19人, 占16.7%;40~49岁52人, 占45.6%;30~39岁42人, 占36.8%;30岁以下1人, 占0.88%。

农业院校毕业45人, 占39.5%。

1.3 经费来源

市推广中心经费来源为市财政, 乡镇服务中心经费来源乡镇财政。

2 存在问题

2.1 经费不足。

财政只保证推广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农技推广费用等一点没有。由于农技推广是无偿为农民服务, 没有经营性收入。要想开展农技推广工作, 必须多方筹集资金,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

乡镇推广系统近几年的改革, 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断增大, 乡镇由114人技术人员, 其中农业院校毕业技术人员45人, 占总数的39.5%。

2.3 推广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市乡两级农技人员技术水平和生产实践能力均有待提高。由于知识更新很快, 农业科技不断发展, 必须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 并且多深入到田间地块进行生产实践, 这样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

乡镇级农技人员, 由于非专业技术人员多, 对农业技术了解掌握不够, 不能指导农业生产。

2.4 乡镇推广队伍不稳定

乡镇农技人员可以说“一人多用”,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使农技人员不能专心从事业务工作, 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2.5 农机与农艺脱节

存在农机和农艺脱节, 严重阻碍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 建议

为了确保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真正发挥农技推广的作用,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如下建议:

3.1 确保农技推广和办公经费。

只有经费保证, 才能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的开展, 才能真正提高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发挥农技推广人员作用,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整治和完善农技推广队伍

出台相关政策或文件, 限制或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农技推广行列, 净化农技推广队伍。

3.3 提高农技人员整体水平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修学习、深造等, 提高农技人员科技水平, 为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近几年, 我们注重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每年都要举办几次培训班进行培训)

3.4 确保农技人员从事本职工作

乡镇级农技人员, 不要“一人多用”, 要是从事农技推广人员专心从事本职工作, 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不要做多面手, 啥都懂一点, 啥都不精。

3.5 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作用

农业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科技意识, 具有现代农业理念, 率先应用新技术, 推广新技术, 是本村的种粮大户、高产大户, 是当代的新型农民。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3.6 实现科研与推广结合

要实现推广与科研有机的结合。要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 根据农民需要, 研究新的农业技术, 并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通过推广完善和检验科研成果。做到科研具有针对性, 具有时效性。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篇2

(二)围绕高新技术发展,加强人才培养。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在注重提高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加大高级专家的培养选拔力度。省每年重点培养200名左右高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认真落实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的选拔制度,培养一批农业科技推广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资助一批农业行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级农技推广专家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培训,举办专题学术研讨;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技推广专家开展推广课题研究。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与机制,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建设一支稳定高效、技术转化能力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三)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一是立足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机制,优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形成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技术骨干队伍,基本满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的需要。依托农广校、农技(机)校、农科教中心、农村科技示范基地等培训机构,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的培训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推广能力。帮助他们指导、带领更多的农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学历提升计划,每年定向培养一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着力从专科、本科、硕士专业学位三个层次培养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重点培养本、专科学历层次人才,强化在职培养,采取“进校不离岗,原待遇不变”的学习方式,就近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到201chazidian.com/Article/” target=“_blank”>事迹。在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向优秀人才学习、鼓励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良好社会氛围。

(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将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考核。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与有关方面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加强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人才队伍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文章来源http://文档大全 w w w.chazidian.com 5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篇3

创新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夯实农业监测预警基础

获取信息是利用信息的前提。农业信息采集就是利用多方法和多手段,获取所需农业信息的过程。我国传统的农业信息采集方法主要依靠手工填报、人工审核、逐级上报等方式进行,加上农产品数量大、生产地域广、流通轨迹多等因素,存在耗时长、投入大、成本高、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动态即时性信息获取难度更大。随着农业农村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信息调查采集方法已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和市场化改革对农业全产业链动态信息的需要。因此,加强农业信息获取技术研究,提高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最大限度地获取包含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市场等多维度的农业全息信息,既是农业监测预警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之一。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全面、及时、有效获取与农业相关的气象、生产、流通、市场和消费等数据,全方位扫描产业链过程提供了可能。传感器技术、移动数据采集技术、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等智能化数据获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监测数据的海量爆发,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消费过程、农产品市场流通过程相关数据采集能力,获取数据的时效性、动态性、准确性、针对性增强,数据信息实现了由“传统静态”到“智能动态”的转变。

针对不同农业信息数据的特点,其获取的渠道和方法差异较大,要研发适应不同条件的数据获取技术与设备,创新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夯实农业监测预警工作的基础。如研究适应农业生产多变化过程环境的数据设备化采集技术,研究可重组、自检测、可容错、恶劣环境适应性强的数据采集技术与设备,实现连续高密度监测,获得待测目标空间、时间和环境的动态变化信息;大力研究自然环境高适应性、生命对象高适应性与应用条件高适应性的智能化采集终端技术,解决数据的系统性、操作的简便性与价格可适应性之间的矛盾。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发的便携式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设备——“农信采”,具有简单输入、标准采集、全息信息、实时报送、即时传输、及时校验和自动更新等功能。目前已在天津、河北、湖南、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市广泛使用,并在农业部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试点工作的价格监测中推广应用。

创新农业信息分析技术,增强农业监测预警核心能力

信息处理分析是监测预警的关键技术方向。农业信息分析就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数据处理、模型工程、关联分析等方法,通过基础信息与即时信息、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的揭示,对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事件等研究对象作出评价、判断、推论、预测、预警的过程。

从国际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看,创新信息分析技术是各国在农业监测预警领域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通用做法。如美国历来高度重视研究农业信息分析模型建设,通过持续创新发展,保证了研究模型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从而主导农产品国际贸易话语权。美国农业部开发的Baseline模型,综合运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技术等,能够分地区分产品对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进行预测,并覆盖率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24种重要农产品;IFPRI运用GAMS软件构建的农业贸易局部均衡模拟模型,对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等中长期预测及政策效果进行模拟分析。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也建立了一些大型的农业信息分析系统。如农业部的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国家粮食局的粮食宏观调控监测预警系统,商务部的生猪、重要生产资料和重要商品预测预警系统和新华社的全国农副产品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等,在实际中均有较好的运用。要提升我国农业监测预警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采用当前国际先进的智能化、系统化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具有中国应用特色的农业信息智能分析系统,以实现对农业生产、市场行情、供求形势、突发事件等相关数据的处理分析,有效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等造成的危害。针对农业信息分析工作量大、影响因素多、多学科交叉等情况,需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数学建模等先进技术,构建大型系统分析平台,实现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处理和分析的系统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提高预警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中国农科院信息所近年来坚持自主创新,研究开发了具有短期、中期、长期分析的大型智能复杂模型系统——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在机理分析过程中实现了仿真化与智能化,具有监测、模拟、展望和预警等功能,系统覆盖农产品市场主要品种,可全天候即时性开展农产品信息监测与信息分析,能够基本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多类型分析预警需求。

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技术,拓展农业监测预警功能

信息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的效率,某种程度上也左右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信息服务既是监测预警过程的重点,也是监测预警工作开花结果的重要途径。但从现实情况看,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影响农产品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信息服务技术落后、服务水平不高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信息智能服务技术,大力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既是强化拓展农业监测预警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监测预警工作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目标的必然选择。

农业信息智能服务技术,是在农业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紧密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助推现代农业科学化发展和兼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综合目标的有效技术系统,是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不同对象、不同需要,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服务而采取的有效技术。尤其是作物品种优化布局辅助决策技术、个性化推送服务技术、多源信息协同服务技术、普适性农业信息嵌入式服务技术、农业市场信息可定制服务技术、农业发展趋势展望技术等农业信息精准服务技术的应用,对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农业智能信息服务技术,将海量数据自动获取、智能预警系统自动处理分析形成的包括农产品流向、流量和农产品市场深度分析报告,准确、及时地送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才能实现农业监测预警的目的和作用。当前,特别要针对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个性化不强、精准性不足的问题,建立农业用户个性化需求分析方法,根据区域、品种、对象等用户需求特征,利用网络、短信等建立个性化、专门化信息推送服务和信息可定制服务,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为广大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同时,通过建立农产品平衡表制度和农业展望制度,运用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CAMES)等智能化分析技术,形成月季年度农产品供需形势展望报告,并以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固定形式对外发布,不仅能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促进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更能为政府部门掌握生产、流通、消费、库存和贸易等变化、调控市场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篇4

通常我们所熟知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是把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 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并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从而增加其经济收入。这是一种单纯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农业推广活动。而广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是指以农村社会为范围, 以农民为对象, 以农场及农家为中心, 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以改善农民生活为最终目标的社会性教育。广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不仅包含了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以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等。这类推广工作的重点包括:对成年农民的农事指导, 对农家妇女的家政指导, 对农村青年的“手、脑、身、心”教育, 即“4H教育” (Hands, Head, Health, Heart) 。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在农业技术推广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效, 而且会影响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质量。通过对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人员结构状况、人员综合素质情况以及队伍知识更新情况的分析, 认为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存在一些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

2 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现状

荆州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湖北省的中南部、长江中下游, 长江流经荆州地域约470km, 荆州辖沙市区、荆州区两个市辖区和公安、江陵、监利3个县, 代管洪湖、松滋、石首3个县级市, 总面积约1.41万km2, 市区面积约1558km2, 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 是川湘鄂经济纽带和长江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 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 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荆州市耕地总面积折合140.93万hm2, 水面463.03hm2, 属人多地少水面大的地区。荆州市2013年人口结构情况及农林渔牧业产值情况见图1、图2。

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技术人员的分配比例比较合理,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置也符合当地的要求,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社会人和企业人均占了一定的比例;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整体不高, 有待提高;队伍知识更新不够快, 需要加快步伐。

2.1 荆州市农业技术人员总体结构状况

荆州市2009年农村人口约422万人, 总体结构状况见表2。市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个, 配备人数为10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8个, 配备人数为201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19个, 配备人数326人。总机构数为126个, 总人数为537人。荆州市乡镇农技推广结构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乡镇一级农技推广机构有230个, 其中, 种植业设有202个, 农场种植业设有18个, 农场分场设有10个, 农技推广机构分配比例较协调。

2.2 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情况

2.2.1 学历结构情况。

荆州市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有94.3%接受过中专以上专业学历教育, 绝大部分人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 总体上符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岗位的要求。从图3中可以看出, 现有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 但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接受过专门的培训。

2.2.2 职称结构情况。

如表3所示, 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数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 无职称人员较多, 还不符合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在机构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高级职称人数比例较小, 须加强对人员专业知识的培养。

2.2.3 年龄结构情况。

如图4所示, 2013年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 41到50岁的人员占了较大一部分比例, 40岁及以下以及50岁以上的人员占了较少一部分比例, 总体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局面。尤其是40岁及以下的人员过少, 这样会导致机构队伍整体的老龄化, 需要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2.3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知识更新情况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世界, 为了达到我国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要求, 必须不断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充电”, 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对各县市农业局农业技术员调查显示, 近3年来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过知识更新培训的389人, 3年来累计参加培训达到30天以上的142人, 说明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培训体系比较完善。

3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制不顺, 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一是有的地方因为涉及到机构合并, 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到目前为止新的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 机构的具体人员也未落实。二是部分地区将人、财、物三权下放后, 原来的几个农业服务站合并成为新的农业服务中心, 旧的农业服务站的任务与新成立的农业服务中心分配的任务不对等, 导致上下失调, 出现了各行其是的局面。三是机构改革后, 某些地区的农业服务中心被当地政府当作行政事务部门, 去处理大量的行政事务, 致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没有得到重视, 基层农技推广无人问津, 推广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许多工作要靠县农业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共同协调完成, 这就增加了农业局和当地政府的工作难度。

3.2 队伍稳定性不足, 优秀人才不断流失

改革后, 部分乡镇将原有的部分农技推广站合并为一个整体, 成立了农技服务中心, 由于政府财力受限, 减编太多, 部分地区裁减了一些专业人员, 某些地区实行轮流上岗制。因此, 有的人被迫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个人事务, 有的自立门户从事农业技术咨询工作, 有的人因为基层工作环境差、待遇低, 陆续外出打工或自谋职业, 造成了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

3.3 农技人员的结构不合理

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某些类别的技术人员可谓人满为患, 而另外一些类别的技术人员可谓人丁稀少。二是知识水平偏低, 文化水平本科占5%, 专科占28%, 中专占52%, 高中占12%, 初中以下占3%。职称:高级不到1%, 中级占23%, 初级占60%, 没有职称的占16%。三是年龄结构偏老。51岁以上的占40%。这些不合理现象长时间存在于农技人员队伍中。由于受编制和经费等因素的制约, 人员进的少、出的多, 长时间基本上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很多相关专业毕业的新生力量苦于到处找工作, 而真正需要充实的岗位却又无人接替, 经费受限, 人员配备一直得不到更新。近五年参加短期培训的乡镇农技人员只占了极少数, 导致了部分农技人员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3.4 农技推广手段不强

因为缺乏必要经费的投入, 导致了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不全, 服务手段落后。特别是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拓展, 服务范围快速扩大, 缺乏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手段;在生态农业发展, 农产品标准化实施的情况下, 必要的技术检测仪器设备缺乏, 使基层农技服务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3.5 待遇低微, 矛盾突出

机构改革后, 除县级单位的事业经费有所增加外, 乡镇一级基本保持原有的经费状况, 并没有改善基层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某些农技推广站只顾及在职人员的工资, 离退人员工资的拨付遥遥无期, 不能使退休的老同志安享晚年;部分农技推广站出于整体考虑, 只拨付了部分老干部和年龄大的人员的工资, 在职人员的工资并没有发放, 长时间拿不到工资, 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 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4 新形势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对策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 解决“三农”问题, 必须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 必须建立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提高队伍整体综合素质, 调整人才结构, 优化人员配置, 保证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与现代农业农村社会发展相协调, 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相适应。

4.1 加深对农业和农业科技工作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深化改革开放、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项举措, 其中在农业方面提出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这就提醒我们无论任何阶段、任何时间都不能忽视农业。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农业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的不可或缺的功能, 再发达的国家也不能没有农业, 再发达国家也不能忽视农业, 我们要真正把农业摆在正确合理的位置。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 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载体, 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翻开历史的卷轴, 我们可以看到: (1)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核心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 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我们需要依靠这支队伍去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2) 要靠这个服务体系去实现荆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的优质高产, 完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服务体系, 实现农产品的贮藏保鲜、深加工的先进技术。 (3) 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中, 仍有大量农民要靠农业维持生计, 农民实现大幅度增收仍然需要科技的支持, 大量的工作仍然要依托这批基层农技力量。 (4)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农业发达国家, 都把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配套、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同时进行, 使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定要与国际接轨。

4.2 改革机构设置, 理顺管理体制, 优化推广队伍

严格控制基层农技人员数量, 实行事业编制管理, 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划入县市农业局管理, 并通过严格招考程序鼓励农科类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站工作, 并依相关法律提拔工作出色的人员到乡镇机关工作。这样不仅为其提供了晋升机会, 而且还让其他农技员看到了提升的希望, 对工作也有了更多的认同感。这样有利于优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提高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激发其工作热情。

4.3 加快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步伐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一支热爱农业、熟悉技术、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技队伍, 是搞好农技推广的重要条件。针对当前农技人员素质不高的特点, 农业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对县、乡、村镇农技人员进行有计划的集中且系统的培训, 使各级农技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一是基础知识培训。主要对象是村级干部和农技员, 在短期轮训中灌输大量的农业知识, 由各县 (市、区) 培训中心负责。二是转岗培训。为了适应农业调整的需要, 通过培训合理调整农技人员内部专业人员的比例。三是继续教育的开展, 通过短期进修、自学考试、脱产学习和函授等多种形式开展知识更新教育和学历教育。

4.4 稳扎稳打求发展, 重点建设在乡村

要继续抓好乡级站的“三定” (定职能, 定机构, 定人员编制) 工作, 尽一切可能让农业部门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归队, 鼓励广大农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乡级、村级站工作, 及时清除不符合职称要求的人员。在村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上, 应当至少做到每个村能配备一名农业技术人员。

4.5 营造好环境, 政治上关心

大胆提拔重用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农技人员, 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领导群体科技素质的整体水平, 又为科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广阔的用武之地, 这对于调动他们搞好农技推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对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现状分析表明,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年龄有老龄化趋势, 队伍整体知识老化, 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只有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 改革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并推广人员优胜劣汰机制, 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云飞.荆州市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 2011, (1) :51-54.

[2]刘在洲, 汪发元.基层农业技术员待遇与工作状况的相关性分析——以湖北省基层农业技术员情况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10) :71-80.

[3]马刚等.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关于苏州市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J].上海农村经济, 2006, (5) :59-65.

[4]申红芳, 王志刚, 王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与其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基于全国14个省42个县的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 2012, (1) :65-79.

[5]金英, 陈伟.诸暨市镇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 (11) :80-96.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篇5

工作完成情况报告

县政府:

今年6月博罗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事宜的通知》(博机编[2010] 29号)和8月县政府办发电《关于做好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博府传[2010] 127号)文件以来,各镇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工作。但是,有的镇改革工作整体进展仍较缓慢,县农业局为全面及时掌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于10月27日至29日由我局党委副书记朱伟良带队深入各镇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完成的主要工作

1、挂牌方面。目前,按规格完成挂牌工作的镇有:泰美、石坝、柏塘、龙华、长宁、福田、园洲、横河、公庄、石湾、湖镇、罗阳和杨侨等13个镇,未完成的有观音阁、麻陂、杨村和龙溪等4镇。

2、定岗定员方面。目前各镇已按要求将定岗定员名册上报县编办。从报送的情况来看,县编办核定全县17个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编制总人数为231名,实际使用编制数213名,空编人数18名。据统计,各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工作总人数为89名(含部分镇农办),其中属公务员身份人数为13名、农技站编制人员数37名、其它编制人数12名,三类编制合计62名,占实际使用编制数的29%;另26名不属任何编制(编外人员),还有1人有财供但无编制。当中有专业-1-

技术职称的有32名。(详见附件)

3、独立办公服务场所方面。据调查,原农技站办公楼大部分都被镇府占用、出租或被用作计生服务站等其它用途。目前,仅福田、杨村、石湾和园洲仍在使用或部分在使用外,其它镇的农技站办公都由镇政府统筹安排,大部分设在大院内,有的还和农办等部门合署办公,没有独立的办公室。

4、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方面。目前,仅有园洲镇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示范基地,其余各镇都没有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二、我县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员编制被挤占严重,出现在编不在岗、在职不在岗和在岗不在编等现象严重。在岗又在农技站编制的仅有37名,占总编制数231名的16%;而且在岗人员还要负责镇包村包队、调处纠纷、计划生育等非本职工作。特别是福田镇3人当中仅站长1人才有编制,且是计生专业队自筹编制,也就是说福田是唯一全额挤占农技站编制的镇。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业务素质低、非专业人员比重大。据调查,目前在从事农技推广岗位89人当中仅有32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36%,占总编制额的14%。多年来几乎没有学农业专业的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来,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老化、知识陈旧、出现断层。

3、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和设施设备保障不足。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生活补贴,由镇府统筹外,其它必要的推广基本经费普遍没有被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和供给。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及相关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技术指导、农民科技培训等都没有经费来维持;二是引进、实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都缺乏经费;三是检测设施设备相对落后。目前镇级农技推广主要靠上级农业部门项目经费来运作。

4、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除个别镇外,大部分没有独立办公场所,更没有实行对外挂牌办公,以及大部分镇没有建立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三、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粤府[2008]24号)精神和要求和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县”建设标准,结合检查中存在问题,我局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1、各镇应确保有足额编制员额在农技推广工作岗位上,同时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低于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没有达到的要求的镇,要把学历高、真正有才华、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调整到农技推广队伍,优化推广人员结构。

2、对空编的镇,由县人事部门统一安排,县农业部门配合,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和要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在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但不在编人员。

3、切实解决好推广人员业务素质低等突出问题。要结合实际,抓

好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对没有取得相应学历和非农专业的人员,要通过培训提高,达到专业人员上岗要求;对学历高、能力强但专业不对口的人员,工作一定时间后要给予技术职称认定,以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从而逐步解决我县基层推广人员学历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等问题。

4、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投入。《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建议将从事公共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人员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保证其人员的福利待遇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实验、示范、培训等经费。

5、县财政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力度,以“三有”建设为目标,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三农”的能力。安排专项资金帮助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配备独立的办公场所,实行对外挂牌办公,配备必要的监测、培训设施及试验示范基地等,为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提供必须的基地

6、由县督查办牵头,县编办、人事和农业等相关部门参与组成督查组,深入各镇开展一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专项督查,特别是要加强对建设工作进度较慢的镇的指导,要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为基层出谋划策,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确保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确保我县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县”。

附件:博罗县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情况表

博罗县农业局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篇6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新农村建设;作用

一、经济推动作用

农业部门通过推广农业技术,实现科技创新,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主要包括政府、农民和企业。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以新农村的建设情况和各地的发展水平为根据,进行技术组装,并据此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进行示范,从而取得良好的成果,再将其进行推广到更广阔的范围。农业技术推广是技术创新,是通过推广模式将具有实用性的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切实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以此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二、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设,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应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农业知识,向农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吸收营养,补充人才,建设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科技队伍。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创造有文化、有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强技术培训是完成推广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应该充分合理利用有效时间,举办培训班,对农民加强技术培训。同时还可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建立一些示范田,进行现场指导,以此帮助农民实践学习。还可以利用电视讲座等形式,积极宣传农业新技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科技知识,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做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实现科学种田,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技术推广,同时满足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新农村建设想要获得良好的成果,就要合理解决三农问题,其衡量标准是农民是否得到了实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终点。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为了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传播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多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首先农业技术创新得到广泛的传播,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得以提升,以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得农民能够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得更优质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成果。其次,农业技术推广给农民提供了更多有利的信息技术,保证农民可以根据市场供需的具体情况,调整生产投入,生产出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使农民可以自我提高获利水平。再次,农业技术推广也包括为农民提供发展机遇,农业实现增产,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但是引导农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投入到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的行业中,以此获得额外的收入,也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新途径。

四、大力推广高新技术

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要求,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这就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断提供更多为农民带来实惠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加强实地考察,掌握国内外的农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切实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将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给农民,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体化。

五、依靠国家惠农政策

国家实行的惠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整合资源,引进技术,积极争取国家的补贴项目,从而有利于农民获得更多的优惠。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该始终将为三农服务作为核心,争取更多的项目,将其作为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最大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

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对待农业技术推广,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力度。首先应该构建区、乡、村和科技示范户的一体化网络。区级应该积极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乡镇应该加强重视试验示范的推广,充分发挥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根据乡镇产业实际情况,确定区域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并分配专业人员,发挥人才优势,更好地为产业服务。同时,还要加大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力度,积极培养科技示范户,让其在农业科技运用上,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农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科技辐射作用,并发挥高校示范园区内的科技示范作用。科技网络的完善,能够全面提高科技成果的贡献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发挥作用。

七、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乡风文明等内容,只有农村人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文明,才能够造就更加文明的乡风和整洁的村容。伴随着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快速发展,其内容并不是单纯地技术传播,而是针对农村各个年龄段的群体和知识层次的咨询服务。以人文知识为主的软科学技术传播使农民的观念得到有效改善,以此适应技术改革和现代社会的不断变迁。

八、协调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既包括为生产服务的硬科学,同时也包括为人文服务的软科学,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业技术进步,农药被广泛使用,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农业技术带来了良好的生产效率,农药消灭了害虫,但是农药的长期使用,让害虫产生了抗体,而且农业技术也会打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会对生产环境造成破坏,甚至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形成了威胁。科学发展观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包含其中,新农村建设将生态良好作为目标。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人们非常重视生态问题,有很多新技术都是以生态良好发展为主要目标,其中也有很多是为了生态发展,制定的农业管理力理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论。

九、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农业先进技术,改善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农业技术推广能够更新农村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种植方式,尤其是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技术推广,促使粮食稳定增产,确保农村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适当控制耕地使用,间种农作物,以此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率。

十、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构建实现新农村建设,才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所以说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家福.浅谈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6).

[2]殷广峰.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J].江西农业.2016(17).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篇7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经济支柱,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持续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新需要。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原动力,只有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使其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民带来利益创新,推动我国农业向标准化以及科学化方向发展。

2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形式主要是从中央到地方,但是在进行农技推广的过程中,很多部门都有管理的职能,人事分离的现象十分严重,各个部门之间容易出现互相推脱的情况,缺乏相互协作,这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阻碍了推广工作的进度,不利于农业建设。

2.2 职能错位、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不能认清农业推广体系的相关职能,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没有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应用,这样不仅浪费了农业技术,同时也浪费了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在很多地方也没有得到相关的提高和完善。

我国受到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导致一些农业技术推广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落实到实际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机制不够灵活就是其中最大的问题,机制的死板导致在落实推广工作的时候很难对号入座,新机制的应用需要很多时间。

2.3 缺乏推广经费

在实际推广工作中,装备完善、技术研发以及人才培养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保障,很容易出现推广经费不足的情况,阻碍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施。

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

3.1 完善基层推广机构

基层推广机构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完善基层推广机构,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引导、科学处理,将先进的管理知识运用到基层推广机构中,提高机构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3.2 强化基层推广机构的管理

建立和完善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制度和体系,在管理方面,要积极学习先进企业和先进地区的管理模式,不断开拓创新,纠正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详尽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还要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应用到推广工作中,使推广机构的管理体系向标准化和系统化方面发展。同时,还要运用网络技术,建立专门的推广网站,拓宽推广渠道。

3.3 更新推广方式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工作重点,要逐步放在创新体制结构、创新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进行完善,对农业局的管理和指导方面上,要更新推广方式,强化考评考核和绩效管理,对农民、乡镇政府以及农业局3方实行科学的考核制度,建立责任制度、实行岗位管理,规范推广体系,确保有效的履行职能,保证新型推广方式顺利进行。

3.4 加强推广队伍建设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推广团队做基础,因此要做好人员招聘工作,积极吸纳高素质的推广人员,聘请资深的农业专家对推广人员定期进行农业知识和推广技能的培训,组织推广人员到先进地区进行学习,完善和丰富他们的推广技术。比如山东省,为了强化农业技术人员的推广能力,建立了网络信息平台,组织员工进行网络学习和交流,大大丰富了推广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农业知识。

3.5 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政府要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人才培养计划,并不断吸纳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推广体系中。同时,政府还要加大资金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并且针对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进行改良,使其更适应本地区的农业实际水平。

4 结语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在农业发展中,农业技术也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科技建设,推广农业技术势在必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前提和保证。

摘要: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推动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推广农业技术成为当前的重要事项。本文主要针对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篇8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现阶段, 部分农业技术人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认识不全面, 不了解农业技术最新理论与成果, 对农业发展方向认识模糊, 外加功利思想的影响, 不喜欢学习与农业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 更不愿意深入田间, 导致农业劳动力偏向于中老年;由于中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 受教育程度有限, 对新技术以及新理论的认识较少, 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1]。

1.2 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 国家以及社会各界愈发重视农业建设, 并增加了在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资金投入,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需的人才、机械设备和技术等, 均需要资金的支撑, 导致推广经费投入不足[2]。

1.3 管理体制缺少可行性

现阶段,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管理体系以从中央到地方为主, 但在农业技术的实际推广活动中, 涉及较多的部分, 时常出现人事分离的现象, 缺少专业化管理, 推脱现象十分普遍, 协作能力缺乏, 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影响了农业建设的正常进行[3]。

1.4 职能错位

因技术人员自身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认识不全面, 职能模糊, 在具体的工作活动中, 无法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职能, 不能合理应用技术职能, 这不仅造成了农业技术的浪费, 还消耗了较多的资源[4]。

1.5 机制缺少灵活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 国家出台了许多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政策, 同时在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下, 编制了许多新型技术理念与现代技术体系;但因原有农业发展思想的束缚, 虽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拥有成熟的理论, 但在实践活动中, 无法有效落实各项推广工作, 而机制缺少灵活性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5]。

2 加强对策

2.1 增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加强推广体系建设, 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主性以及创造力, 构建一支热衷于农业生产、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的农业技术推广团队, 大大促进推广体系的建设。为消除农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推广体系建设的限制, 应加强培训, 认真学习最新理论知识, 明确农业发展形势, 转变工作观念, 改善知识体系, 不仅要全面掌握原有技术知识, 还应积极推广新型农业技术[6]。另外, 还应从根源着手, 在研发单位以及高校中合理融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充分应用先进技术手段, 加大宣传力度, 让人们认识到推广农业技术的重要价值, 明确农业发展形势, 构建合理的奖惩体制, 鼓励年轻力量主动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行列中, 增加农业队伍中的年轻力量, 形成农业技术试验基地, 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结合。

2.2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强大、稳定的资金支持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顺利建设的物质保障, 为此, 政府应增加在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7]。首先, 应增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投入, 设置奖学金等, 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队伍中, 增强科学素养, 为技术推广体系的可持续建设储备优秀人才;其次, 政府应增加在技术改进中的资金投入, 积极引入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成果, 着重增强创新能力, 明确地区差异与问题, 适当改进, 合理应用。

2.3 完善体制

一是改进推广体制。参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方针政策, 找准契机, 明确发展方向, 逐步改进推广体制。从中央到地方, 积极推广法制建设, 为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二是加强管理。加强管理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创新的有效手段, 因此, 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 应融合可行的基层推广管理体系与科学的运行制度, 借鉴优秀企业以及代表性地区的管理手段, 积极变革, 找到不足之处, 综合分析, 编制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2.4 增加装备的技术水平

推广设备是影响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此, 应增加装备的技术水平;利用先进科技成果,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建设;构建合理、可行的集监管、检测以及预警等为一体的推广服务体系, 切实增强风险预警能力, 增加农业产品的安全性。

3 结语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如此。因此, 国家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建设, 为改善农民生活现状, 推动农业发展进程, 应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农业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张茜, 王小新, 曹忠尚, 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农家科技, 2014 (8) :18-18.

[2]李国伟, 李艳萍.试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农家科技, 2013 (12) :44-44.

[3]刘慧扬.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 2011.

[4]汤红梅.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投入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5]孟伟.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6]王峰.农业技术推广对促进农民增收作用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0.

试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篇9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

1.1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将农业实用技术的科研成果传达给农民,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向科技化应用变革。传统农业由于缺乏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对时节、温度、气候等要求较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有效改进农业对于外在条件的要求,使其不再受传统农业弊端的影响,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1.2建立新型农业产业

农业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更能促进农民创新思维的产生。比如“无土栽培”、“彩色农业”等新模式的出现与发展,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给农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改变了农业发展的固有模式。

1.3为技术改进提供建议

技术推动农业发展,同时农业也能推动技术的不断改进。通过对技术的实际应用,农业会体现出不同效果。针对经济效益可以给技术改良反馈建议,使技术不断精进;利用更精进的技术发展农业,使技术与农业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推广人员人数不足

我国地大物博,又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村分布散落,很少有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专业人才,现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多为产品生产者,数量较少。并且由于有些农村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对外信息交流程度差,一直缺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导致偏远地区一直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此外,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项公益性的服务活动,对于酬劳的管理一直以低薪酬为主,导致很多技术推广人员迫于生计不得不转行。

2.2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力度小

农业技术需要经过大面积实验来确定该技术可否被应用,但是政府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一直不足,有很多技术因为资金投入不到位,导致无法应用于生产,并且由于技术改良也需要资金,使得在改进中因为缺少资金而放弃改进的现象频繁发生。前期投入不到位、后续资金接不上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一大难题,影响农业发展。

2.3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不足

农业推广单单靠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完成推广活动,现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很多网络媒体都有技术推广的信息,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缺乏,导致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依然以推广人员实际讲解为主,既浪费时间,也影响普及。并且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一般推广人员对于技术的推广都以一次性为主,农民接受程度低,不能一次性吸收全部内容,缺乏对技术的全面了解。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探讨

3.1提升农民科技应用意识

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是加强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认知。政府应该设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内设专业培训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农民认识到现今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并从农民实际文化情况出发,不断宣传技术对于提高产量的重要性,让农民了解多方面技术改良知识,使农民不局限于固有的传统生产模式,将技术与农业结合的重要性灌输到农民思想中,并且提升农民对高新科技的运用能力,教会农民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查找农业技术信息,以网络为依托,完善推广体系。

3.2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资金投入,通过询问农民意见,了解当地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适合当地的农业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二是加大对农民的鼓励制度,农民对农业更加了解,可以自主研发出适用于农业的技术内容,而对于农民自主研发的农业技术应该大力推广,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有利于农民之间的交流,提升农民自主推广意识,使其适用于农业生产。

3.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推广人才队伍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篇10

国外主流国家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实行政府领导的农业推广组织体制。美国、印度、菲律宾是政府和农学院的合作推广制, 法国、日本、荷兰、德国等实行政府和民间并存的组织体制, 法国是政府和农业生产者协会联合推广制, 日本、荷兰推行政府和农协组织双轨推广制, 德国实行政府、农会、私人咨询机构并存的农业推广制。英国是农业部领导的农业开发咨询服务制, 丹麦是由民间领导的农业推广组织体制的国家。国际上根据机构性质, 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府组织为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二是政府领导, 农业大学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三是私人公司或者非政府组织为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

综观国外的农业推广服务组织体系, 有较稳定的推广咨询服务队伍, 有正常的活动经费, 有固定的实验示范场地和设备, 有较好的推广教学条件, 对所有农户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能较好地执行国家农业总体发展计划、规划。

我国实行以政府农业部门设置的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 由科研、教学单位、农民组织、有关支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科技参加的社会化服务推广体制。农民自发成立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 一般会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科技群团、公司的指导帮助。全国已有80万农民技术员, 200万科技示范户, 各种专业研究会140万个。

2 凤庆县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发展现状

2.1 凤庆县农技推广组织发展概况

凤庆县于1953年建立农业技术指导站, 1954年改称农业推广站, 1975年改为农业技术推广所。1974年, 全县大力建设“四级”农业科技网, 县级建有农业技术推广站, 公社建立农科站 (当时已有农经服务站, 农机站和畜牧兽医站) , 大队设立农业科学试验站, 生产队设立农业科技小组。1982年全县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 “四级”农业科技网随之解体。1983年以后, 各区镇又先后成立农科站, 隶属农牧局管理, 部分村相继建立了农民联办的植保专业队, 茶叶、畜牧专业协会等组织。1987年县级农科所改为县农技中心站, 1988年全县15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财权归属乡 (镇) 政府管理。2007年将原有的农科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站、农经站、茶叶站归入农技服务中心, 实行县、乡共管。2011年13个乡镇都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原乡镇农技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林政资源管理站和水务站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人、财、物“三权”划归乡镇管理。

到2012年末, 全县187个行政村, 设有农技推广服务站点186个 (含自然村设置) , 聘用农科员、兽医员、农机员、农经员、蚕桑辅导员、烤烟师傅、甘蔗农务员、咖啡农技员等农民技术人员共978人, 其中, 取得农民技术员职称的仅20人。建有产业协会138个, 归科协及民政管理, 发展会员21 949人, 年内参加农函大学习培训4 300人。采用“协会+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 发展专业合作社组织33个。

2.2 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存在的问题

2.2.1 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基础建设滞后

在“村改委”换届以来, 因为村集体没有钱, 村级服务站点成了“四无单位”, 无牌子、无标识、无办公服务场所、无实验场地和设备。乡镇给经费就设, 不给经费就不设。

2.2.2 配合乡镇开展公益性职责上缺乏经费保障

村级农民技术员归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聘用管理, 但是, 在开展公益性职责中基本没有任何经费补助, 乡镇发给的工资每月仅有50元, 连电话费都不够, 而且经常要跨年度发放。

2.2.3 现有农技推广服务站点缺乏农技人员

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很少回乡, 农技人才短缺, 没有具备现代农业科技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 大约60%的农技推广服务站点是由村干部、个体户兼任, 而且公益性职责分散, 无专人负责。

2.2.4 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比较分散, 人、财、物有限

农科员、兽医员、农机员等各自为政, 各吹各的调, 形不成一个拳头, 整体效能下降。因此, 改革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势在必行。只有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加强指导, 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和市场化运作的需要。

3 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是农业技术传播与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它的特点是由村集体和农民共同开办的民间服务机构。因此, 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应当包括村集体和农户共同举办的经营性农业技术服务部、科技试验示范点以及专业协会组织等实体。农技推广员 (农民技术员) 既是新技术引进的宣传执行者, 同时又是与农民站在一起反映诉求、新技术推广结果的反馈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做好公益性职责, 进行技术宣传、指导和培训, 完成技术推广措施, 为农民提供技物配套服务。各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和项目要落实到基层, 由村级农民技术员和示范户一起去完成, 他们的认识影响着农民的行为, 同时他们率先使用技术也存在风险。因此, 村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地位特殊, 是我国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就像农技推广员与农民之间的“传送带”, 关系农业技术推广成败的关键, 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执行者, 又是农业推广服务的受益者。

村级农技推广员主要发展四个作用:

1) 完成农技推广功能, 开展技术宣传、指导、培训和技术承包服务。

2) 配合乡镇农技推广员开展项目实施, 完成试验、示范等技术承包职责, 包组包户进行服务。

3) 承担本村病虫害观察记录, 农业灾害预测预报, 及时上报异常情况, 做好农业执法的基础性工作, 及时发现并阻止生产中乱用添加剂和农药等行为, 为维护食品安全服务。

4) 带头参加新技术推广应用, 提供信息, 交流经验, 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4 建设中国特色的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

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村农技推广服务站点, 笔者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4.1 必须依法规范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

目前, 科协和民政局的管理仅限在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技人员职称评定, 农函大学习等。应当依法理顺关系, 围绕突出七项公益性职责规范服务行为, 一个村内的不同站点, 能够合并则尽量合并, 集中发挥人才、资金、技术优势, 杜绝相互竞争、力量内耗。每村办好“一个农技推广服务站点”, 应当统一名称和标识, 牌子为“××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站) 点”, 无论是农科员、畜牧兽医还是农机员, 统称“农业技术推广员”, 要整合村级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 将民办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 纳入站点管理, 壮大农技推广队伍, 形成一个整体的农技推广服务站点, 增强服务功能。

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 对农技推广组织稳定, 落实试验场地和工作地点的村委会应当给予项目经费保障, 而站点不落实的村不能给补助。

4.2 建议将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建设纳入行业的管理范畴

村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建设必须依靠项目支持和上级投入, 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应当加强对村农技推广服务站点的工作指导, 把村级作为服务阵地, 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 围绕县级首席专家负责制, 乡镇级岗位责任制, 村级服务承诺制, 形成县、乡、村“分层负责、上下联动”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制。在村级设立农户服务台账, 由村农技推广员登记服务内容和时间, 乡镇每月检查一次, 并由被服务的农户签字认可, 作为服务对象参加综合考评农技人员的主要依据。在配合乡镇完成公益性职能基础上, 村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应当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把开展经营服务职能作为主要内容, 逐步实现有偿服务。

4.3 建立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责考核制度

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应当与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和聘用村农技推广员签订责任书, 并将试验示范项目和责任措施分解到村农技推广员, 制定综合考评方案, 由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村民委员会和服务片区农民代表共同组成考核组, 考核分值比例为:乡镇占30%, 村委会占30%, 农户代表占40%, 考核结果作为“以奖代补”兑现奖惩的依据。

4.4 建立村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建设经费投入机制

明确村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建设实行“民办公助”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逐步落实村级农技推广员待遇, 提高协助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活动的补助标准和额度。依据所承担的公益性职责大小由财政给予补贴, 财政补贴要纳入年初预算, 参照全村农户数, 上年度绩效考核为“优秀”补助标准每户3元;考核为“合格”的补助标准为每户2元;考核为“一般”的补助标准为每户1元;考核不合格的不给予补助。各村可以按经费数额确定农技推广人员, 1 000户以下的村设1人, 1 000~3 000户的村设2人, 3 000户以上的村设3人。

4.5 加强对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的指导培训

要结合年度推广计划和重大项目的实施, 制定村农技推广员培训计划方案, 组织参观考察和短期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培训首先应当安排村农技推广员参加, 培训内容简单明了、主题明确, 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考试。对村农技推广员培训情况应当纳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内容, 与工作考核及项目经费挂钩。总之, 提高农技推广员的素质关系到农技推广工作的好坏, 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守国, 宫少斌.农业技术推广[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2:2-33.

[2]高启杰.农业推广学案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25, 35, 165-170.

[3]周培建, 平先良.探索综合建站模式构建高效服务体系[J].中国农技推广, 2013 (7) .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篇11

1.伊春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立于1987年,多年来,特别是在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林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把为广大农民和务农职工开展科技服务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在抓科技培训、科研创新、新技术推广、咨询服务、示范园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科普培训等多学科、宽领域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为解决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伊春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涵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和技术人员的配备。目前全市设置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34个,其中市级推广中心1个,县(市)级推广中心2个,区(局)推广机构12个,乡(镇)级推广机构19个。从总体上看,市、县(市)两级推广体系建制基本完善,工作状态完好,机构设置是市设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县(市)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9个区(局)中12个区(局)有推广站设置;19个乡(镇)有17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全市农技推广系统编制180个,实有农技推广人员153人,其中市级推广人员62人,县(市)级推广人员54人(铁力市28、嘉荫县26),区(局)级推广人员22人,乡(镇)级推广人员15人。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我市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暴露了一些在新形势下与现代化农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一是区、局推广机构严重空缺。全市19个区、局保留推广站建制的只有12个区局。二是推广人员力量不足。推广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乡(镇)和区(局),全市19个乡(镇)的17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编制34个,实有推广人员只有15人。19个区(局)推广编制30个,实有推广人员22个,其中有5名非专业技术人员。三是队伍老化、人员匮乏。全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普遍存在人员匮乏,知识老化,技术断层,专业干部比例少,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四是推广经费不足。目前全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开展公益性推广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财政,通常也只是负责推广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单位的水电费等日常开销,没有额外承担任何基本的公益性职能的经费,推广事业费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状态,经费不足导致农技推广部门成了有钱养人、无钱做事的地方。五是运行机制落后。主要是部分区(局)农技推广机构不独立,职能包涵在区(局)农业局中,农技推广人员也多是兼职,推广人员经常被安排干农业局的中心工作,无法保证把全部精力用在农技推广工作上。缺乏科学的激励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导致推广人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被动服务绩效差。

3.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议

为加强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我市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恢复完善区(局)、场(所)推广机构建制和配齐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上,建立起完善的基层推广体系和技术过硬的推广队伍,使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并能从中发挥重要作用,下面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3.1明确公益性职能

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市、县(市)、区(局)、乡(镇)、场(所)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农业标准化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防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等。

3.2恢复完善推广机构设置

3.2.1恢复撤销的区(局)推广机构

每个区局都应有专门从事农业和多种经营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对7个没有推广站建制的区局要尽快恢复建立,配齐人员,以满足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

3.2.2配足配齐专业技术人员

我市尚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制的12个区局编制30个,实有推广人员22人,其中还有5名非专业技术人员,这就要求各区局尽快配齐配全。南四局是我市农业和森工多种经营企业,且其中铁力局、双丰局、桃山局等三个林业局农业规模较大,应按要求核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配齐专业技术人员。

3.2.3健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乡镇农业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应尽快解决。结合我市实际,依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可选择在乡镇范围内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综合设置、由县级向乡镇派出或跨乡镇设置区域站等设置方式,也可以由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乡镇派出农业技术人员。

3.2.4增加场(所)农业推广机构设置

场(所)是我市区别于农区特有的一种基层行政建制,过去一直以木材生产为主,近些年随着林木资源的匮乏以及天保工程的实施,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和森工多种经营生产上来,农业和多种经营生产现已成为我市林区人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其生产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我市林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因此,建议各区(局)都应该在场(所)设置推广站,并根据本地农业和多种经营生产特点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3.3充实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针对当前我市专业人员比例少,且知识趋于老化,缺少林下经济方面的专家等实际情况,一是为适应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强化食用菌管理和服务职能,急需充实食用菌方面的专业人员。二是为适应森林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充实林下特色种植业专门人才。主要从事野菜、野果和药材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推广和服务工作。建议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增配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食用菌、多种经营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在稳定现有农技人员基础上,积极改善农技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并促进其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4建立强大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较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科技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一是各级政府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财政每年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其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二是建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项目的研究和推广。三是涉及农业的重大项目要在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经费。四是积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资金特别是工商企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事业。

3.5创新农技推广管理体制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篇12

关键词: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农业推广服务

日本的民办农业推广体系———“农业协同组合” (以下简称“农协”) 向它的会员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指导和农家生活指导两方面的服务。由于日本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是农协会员, 因此农协被称作是日本第二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于该体系的研究能为我国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以及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带来重要启示。本文将在介绍日本农协机构的基础上, 分析日本农协农业推广服务体制的建设现状, 并总结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课题。

1 日本农协的概况

二战结束后不久, 在联合国军总司令部GHQ的指导下, 日本于1947年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经过60多年的发展, 日本的农协组织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地方性组织和全国性组织在内的完整体系, 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最具代表性的农协组织之一。

农协开展着各种各样与农户的农业经营或生活息息相关的业务。其主要业务有: (1) “营农指导事业”。农协除对农协会员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和农业经营指导之外, 还负责指导农协生产部会及开展土地利用调整等业务。 (2) “生活指导事业”。负责对农协会员开展生活设计的制定、生活改善、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指导。 (3) “销售事业”。对会员所生产的农产品实行共同销售。 (4) “购买事业”。对农资产品 (肥料、农药等) 以及生活必需品 (日用品、家电等) 实行共同购入。 (5) “信用事业”。开展包括储蓄、借贷等服务在内的金融业务。 (6) “共济事业”。开展有关人寿和财产方面的保险业务。 (7) “利用事业”。农协设置了众多农业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 以供会员们共同使用, 比如选果场、大型卡车、农产品加工设施、超市、集会所、图书室、加油站等。 (8) “厚生事业”。农协设置了医院和诊疗所, 对会员提供保健和医疗服务。除此之外, 农协还开展耕地改良、水利设施整备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业务及高龄者福利事业等。

农户通过农协销售自己的农产品 (销售事业) , 销售农产品后所得的资金会自动被打入到农户在农协所开的户头上 (信用事业) 。然后, 农户在农协的指导下订立下一步的营农计划、进行农业生产 (营农指导事业) , 并通过农协购买所需的农资材料、借贷资金 (购买事业和信用事业) 。农户购买农资材料的费用会自动从其农协户头上扣除 (信用事业) , 扣除后的余额就成为农户的生活费。而从生活费中扣除农户加入农协保险事业的保险金 (共济事业) 、通过农协所购买的生活用品的费用 (购买事业) , 再付完其它生活设施的利用费 (利用事业) 、医疗费 (厚生事业) 之外, 余下的就成为农户的定期存款。农协将农户的定期存款借贷给农业相关企业, 从中所获得的利息一部分成为农户的存款利息, 剩下的差额就成为了农协的经营费用。

农协内部设置了不同的部署来开展以上的业务, 并且为了业务能够顺利展开, 农协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分部或是分店。农协会员也不仅仅停留在利用农协服务的程度上, 还在农协的组织下成立了许多不同的会员组织, 开展自主活动, 以配合农协的各种业务。比如“西红柿部会”、“苹果部会”等, 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的会员聚集在一起成立专业部会, 这些专业部会的会员一起接受农协营农指导员的指导, 一起制定生产、销售计划, 一起参加农作业以及农产品的发送业务。除此之外, 还有以村落为单位成立的诸如“农家协会”一样的会员组织, 召开村落座谈会等讨论有关改善农业经营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事宜。还有很多农协设置了以青年会员为主的“青年部”和以妇女会员为主的“女性部”等。

农协体系还在都道府县和全国层次分别根据业务的不同设置了多种联合会, 自下而上形成了紧密的垂直连接关系。都道府县联合会是以各都道府县内的基层农协为会员, 全国联合会则是以都道府县联合会和基层农协为会员。近年来, 农协和其他一般企业的竞争日趋激化, 为了加强农协的竞争力以及促进农协经营的合理化, 农协系统开始了基层农协的合并运动, 甚至出现了如奈良县和冲绳县这样整个县的农协合并成一个大型农协的情况。与此相应, 农协系统也在推进着都道府县联合会和全国联合会的统合, “农协—都道府县联合会—全国联合会”的三级体制正逐步向两级体制转化。

除了以上所述的综合农协以外, 日本也存在专门从事畜牧业、园艺、桑蚕等领域的专业化经营、不开展金融业务的专业农协。在日本, 综合农协占据主流地位, 综合农协截至2013年3月末共计738个, 会员总数 (截至2012年3月末) 共计为983万人, 其中正会员467万人, 准会员517万人。一般在同一地区只能设立1个综合农协, 而专业农协的活动不受区域限制, 在同一地区可以设置数个相同领域的专业农协。与综合农协相比, 专业农协会员数量要少得多, 经营规模通常也较小, 至2013年3月末日本共有专业农协1915个。由于专业农协不从事金融业务, 所以, 专业农协的会员通常还同时加入同一地区的综合农协。

2 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理念和地位

正如“没有指导事业就没有合作社事业”、“没有学习活动就没有合作社运动”所言, 农协在理念上将营农指导事业和生活指导事业看做是提高会员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两个事业。农协组织是会员为了提高自身的农业经营水平和生活水平而自发结成的组织。因此, 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是以支援和指导会员为了改善农业经营水平而自主进行协同活动为宗旨的。换言之, 农协组织需要唤起会员自发地、而不是被动地改善农业经营, 并且促进会员从单个的行动转换成协同互助的活动。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不仅仅只是对会员进行特别的教育或研修, 更不仅仅是某项技术的推广, 而是从教育的角度, 通过会员参与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农协组织的运营活动或是利用农协开展的各项业务而展开的。因此, 从广义上来说, 营农指导事业不单单是营农指导部门或营农指导员来实施的, 而是由整个农协、农协所有的职员以促进会员农业经营的改善和区域农业的振兴为目标、在推进农协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推进的。

营农指导事业在农协展开的各项业务中占有特殊地位。因为农协的其他业务, 比如农畜产品的共同销售、加工、生产资料的共同购买以及金融、保险业务都是限定在流通过程中, 只有营农指导事业是与农户的生产过程直接相联系。通过营农指导事业使会员的农业经营得到改善, 也就意味着有可能使农协的“销售事业”和“购买事业”得到进一步扩大。并且, 通过农业经营指导, 会加强农户对农协的信任, 从而进一步使农协组织自身和协同活动得到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营农指导事业对农协自身以及农协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营农指导事业的重要性虽然被承认, 但是它在农协内部究竟应处于何种地位一直未被明确。直到2001年, 日本对《农业协同组合法》进行了修改, 将营农指导事业定为农协的第一事业, 从法律上承认了营农指导事业为农协开展的众多事业中最基本、最应该重视的事业。农协试图通过加强营农指导事业的法律地位从而达到强化营农指导的目的。

3 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主要内容及体制

3.1 主要内容

行政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是以与生产有关的技术指导为中心的, 而农协的营农指导活动是农协为会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仅开展生产上的技术指导, 还必须适应农户的各方面要求, 开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和供应活动、土地利用的调整 (借贷等) 业务、以及指导税务申报等有关经营指导方面的工作。营农指导事业的主要内容如下: (1) 有关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方面的指导。 (2) 制定所管区域农业振兴计划的同时, 指导各农户制定与此相应的营农计划。 (3) 对主要的生产手段———土地进行集体整备。 (4) 根据“适地适作”的原则, 建立大规模生产体制, 使农业生产形成产地化。 (5) 指导本地区地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及推进本地区的复合经营。 (6) 为了统一农畜产品的品质引进优良品种、统一栽培或饲育的标准。并根据农户的营农计划, 指导农户参加生产资料的共同购买、引进农业经营资金。 (7) 为了统一农产品的规格, 组织共同选别和共同检查。 (8) 指导会员按照各自专业进行组织化生产, 相互交换有关栽培或饲育的技术知识, 从而提高会员的技术和经营能力。 (9) 培养农业继承者等农业、农村的主力军。 (10) 支援会员的组织活动, 培养农民带头人, 养成会员的协同意识, 促进农协运动的发展。

3.2 营农指导事业的体制

营农指导的事业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公共团体和上级农协的补助金或助成金、向会员征收的会费、农协其他事业的盈利以及大型机械、公共设施等的使用费。其中, 补助金和农协内部的其他部门的盈余为营农指导经费的主要来源。

农协设有营农指导员, 营农指导员是活跃在营农指导事业第一线的技术推广员。营农指导员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营农指导事业计划的实施效果。营农指导员的作用是向会员农户提供其所需要的农业经营、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近年来, 营农指导员的业务范围正在逐年扩大。日本农协中央会《2003年度营农指导员的活动分析调查报告》中指出营农指导员的业务范围及其比率依次为“营农指导业务”31%, “有关生产部会的业务”12%, “农产品的收发业务”11%, “销售业务”10%, “有关行政方面的业务”8%, “其他”28%, 从中可以看出营农指导员业务内容的多样性。另外, 2011年度平均每个农协设置营农指导员19.9人, 仍有3%的农协尚未设置营农指导员。营农指导员的人数从1985年开始持续减少, 至2011年为止人数为14414人。这和近年来伴随农协的合并而产生的人员大幅削减成正比关系。为了提高营农指导员的专业能力, 农协系统实施了《营农指导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2000年前是由各都道府县的农协中央会负责实施, 2000年以后日本全国农协中央会开始实施全国统一的考试。但是到2003年参加日本农协中央会统一考试的只有17个县, 甚至还有几个县连县级认证考试也并未实施。因此, 营农指导员中考取了资格证的比例只占总数的18% (日本农协中央会《2003年度全日本农协活动统一调查报告》) 。营农指导员的业务也根据农协规模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同时营农指导员的编制也并无统一标准, 参差不齐。

因为营农指导员的整体人数在逐渐减少, 所以为了有效的发挥营农指导事业的功能, 农协纷纷对营农指导体制进行了改编。伴随着农协大规模合并的进行, 合并后的农协把所管地区划分成几个区域, 在各个区域设置了“营农综合中心”。这是一种通过对营农指导资源进行集中配置来加强营农指导的整体能力的体制。在“营农综合中心”, 会根据各区域的农业发展情况, 配置数名不同专业的营农指导员, 并在同一地点集中设置农机中心、育苗中心、选果场等各种基础设施, 从而方便会员农户的利用, 使之成为本区域营农指导的大本营。

另外, 如前所述, 为了有效地进行营农指导, 并充分地让农业经营者反映自己的意见、发挥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作用, 农协成立了各种作物的专门部会。在规模大的农协里甚至会设置10个以上的部会。同样, 关于各种基础设施的管理和运营, 农协设置了由会员组成的运营委员会, 并指导会员来进行自主运作。农协还选出部分优秀的农业经营者担任营农顾问, 辅助营农指导员的工作。营农指导员负责对这些组织、会员的活动进行指导、提供支持。

除了基层农协的营农指导之外, 都道府县的营农指导支援体制包括在47个农协中央会中设置的营农指导部门和在农协全农都府县本部及农协经济连中设置的有关技术指导的部门。它们对基层农协所进行的营农指导提供支援和指导。同样, 专业农协也对会员进行农业技术指导, 专业农协在都道府县的联合会相应地对专业农协的营农指导活动提供支援。另外, 为了促进本地区相关部门的合作, 进一步推动本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 各地设置了由普及指导中心、土地改良协会、农业委员会、行政部门、农协等相关部门构成的“地区农业振兴协议会”。农协通过这些组织与其他相关部门讨论并协调农业推广事宜。

4 农协营农指导事业所面临的课题

目前, 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所面临的课题, 一个是如何确保事业经费的问题。营农指导事业给农协带来的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营农指导事业的费用大部分来自农协的其他部门 (金融、保险事业) 的盈余。这在其他部门的盈利增长时期也许不成问题, 但是一旦其他部门盈利下降, 甚至亏损, 农协内部对各部门的盈亏实行严格管理时, 尽管法律上规定营农指导事业是农协的第一事业, 尽管营农指导事业的重要性被无数次强调, 营农指导事业依然会成为经费消减的对象。因此, 经费的确保仍然是农协营农指导事业所面临的一大课题。另外, 农业经营不断分化, 既有大规模、企业化的农业经营, 也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营。农业经营的分化使得对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同时营农指导员由于业务范围的扩大、业务内容的多样化以及营农指导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实施的不彻底等原因, 专业水平较低。今后, 农协营农指导员资质、能力的提高, 以及如何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营农指导事业, 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最后, 一直以来政府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和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都是相互补充、互相协同地对农户进行指导。但是伴随着日本行政和财政的改革、农协合并的展开, 政府部门的普及推广员和农协系统的营农指导员的人数从整体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普及机构和农协的业务所辖范围也都在不断扩大。这些都使得普及推广员、营农指导员和农户的接点日趋减少, 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的合作体制都在一步步弱化。因此, 如何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的新的合作体制, 加强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 这不仅是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也是摆在所有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面前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河野直践.协同组合入门[M].日本:创森社, 2006.

上一篇:中职德育常见问题剖析下一篇:规模化猪场的疫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