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2024-09-10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精选12篇)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篇1

农业发展靠科技, 科技推广靠体系, 随着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的提高, 对农业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切入点, 解决农业技术推广进村入户最后“一道坎”的难题, 必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并将之建设成为当前落实中央十三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实践载体。

1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1.1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组成

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有公益性质和经营性质2类构成。其中公益性质主要包括有市科技部门和农林部门所属的相关业务单位、镇农业服务中心、镇级兽医站等;经营性质主要有粮食、供销社系统所属的为农服务单位。

1.2 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状况

在公益性推广机构中, 县 (市) 级农业推广服务机构现有农技人员150人, 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129人, 其中高级职称18人, 中级职称55人;镇农业服务中心现有人员109人, 其中国家技术干部24人, 镇兽医站实有人员75人, 其中14人享受财政拨款。

1.3 现有推广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推广经费不足

县 (市) 、镇二级公益性农业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经费明显不足。县 (市) 级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年缺口30%左右, 使业务工作开展受到制约;镇农业服务中心经费缺口更大, 全市5个镇农业服务中心, 除三茅镇、新坝镇财政拨款比例分别达75%、50%以上外, 其他3个镇只有30%左右。全市兽医站75人, 仅14人纳入财政拨款, 大多数兽医站目前处于亏损运营状态。

1.3.2 人员结构不合理

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中, 粮油种植类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 而急需发展的农业产业, 例如特色水产养殖、名优果树蔬菜、农副产品加工等技术人才少, 特别是既懂专业, 又懂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更少。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中, 所学专业是关于农业种植业从事农技服务的比例不足1/5, 而且优秀人员还被选送到其他岗位, 使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服务能力下降。

1.3.3 农业科技项目实施困难

开展农业科技项目攻关、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机构的主要工作职能, 也是做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然而受资金经费投入的影响, 我市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 例如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农民培训工程等主要是依靠上级农林部门开展, 地方资金配套不足。

1.3.4 示范基地效用不明显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科技创新中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是我市农业科技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部分示范点、基地的带动效果却不明显, 一些示范园没有专业技术人员, 缺乏技术指导能力, 个别专业协会由调控经济宏观运行的部门牵头, 其创新、组织、示范的社会效果如何, 还要进一步探讨。

1.3.5 农业实用人才培养困难

由于我市农民收入以工资性收入为主, 在种植业内部又以各家各户自种自给的口粮田为主, 全市粮食种植大户所经营面积仅400 hm2左右, 不足粮食种植面积的1/12。除在少数特色农业产业, 例如水产、畜牧养殖、园艺种植等行业有少数年青人外, 从事农业生产者绝大多数为年老兼职人员, 加上培养教学、实验设备、示范基地的硬件资源不足, 制约着农村务农人员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

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必将出现一个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为适应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 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也应再上一个新水平。

2.1 按照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要求, 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

新一轮农业基层推广服务机构改革工作已经开始, 要按照国务院及省政府的文件精神, 确实做好新一轮改革工作, 把经营性和公益性的职能彻底分开, 做好培训和继续再教育工作,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切实履行相关职能,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2.2 提高科技三项经费比例,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市、县、乡三级财政都要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农业培训经费列入预算, 市、县二级的科技三项经费要按照不少于30%的要求, 切实用于农业。在实施粮食种植科技入户工程的同时, 地方财政要积极支持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 按照国家、省、市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做法, 根据本市农业结构调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项目, 例如渔业、园艺、林业等科技入户工作, 做好农业科技创新,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

2.3 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方面要制定政策, 鼓励示范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鼓励现有推广机构的专业人员结对挂钩, 提高园区的生产技术水平。同时要从政策层面加强对园区从业人员、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的专业培训, 提高其科学素质。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淘汰一些不合格的园区和示范户, 夯实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

2.4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培训, 提高科技素质

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除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外, 更要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 接受新技术, 拓展新技能, 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推广人才。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 一方面通过和科研院校联系,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开展培训, 另一方面, 整合社会教学培训资源, 特别是针对农业教育培训资源的不足, 加强关于农业实用人才培训资源的建设, 能随时随地开展农民急需的技术培训工作, 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篇2

【摘要】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着基础的物质支撑,尤其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业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地对农业部门投入资金,因而如何运用好这些资金,高产、高效地发展农业,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资金管理;审计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农业、农民、农村”的三农问题,已经日渐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在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扶持下,财政部门也加大了对农业建设的专项资金拨款力度。然而这些资金的去向和走向,如何使用,使用效率高低、效果是否理想,以及在操作中的合规性等种种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愈来愈多的关注。如何对农业资金进行管理,要实现怎样的管理,要借由何种方式进行管理,这种种问题都是强化农业资金管理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如果农业部门的资金管理无法满足要求,不仅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无法实现农业又快又好地发展的目标,也很可能会拖缓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可以说,对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既关乎整个农业基础产业是否能够实现高效快速的发展,也涉及社会其他群体的集体利益诉求,关乎农村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二、浅议农业部门资金管理的薄弱点

1、缺乏规范性,资金管理流程中充斥着不合规操作

一直以来,农业部门的资金管理常常或多或少地有些暧昧不明。从农业项目的立项,到项目的审批、资金的使用投向,再到资金的使用流程、使用效率,多数呈现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首先,有很多项目的立项不符合规范,没有明确地说明这个项目的目的和可实现性,有的单位甚至存在虚报项目以骗取经费的现象。其次,在资金的划拨阶段,往往不能及时到位。现行的层层划拨的体制,使得资金容易出现滞留,这种滞留有的是合理范围内的必要程序耗时,有的则属于不必要的拖延。不能一步到位的资金,给整个项目的开展带来了很大不便。除此之外,资金的流向也不能确定。专项资金的挤占、挪用时有发生,屡禁不止。例如,9月,河南省审计厅公布的审计报告显示,此前的一项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高达1.21亿元。其中就有446.4万元被主管该项目的河南省农业厅挪用。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笔款项被用作建设新的办公楼,而距离新楼不远处的老办公楼竟然被改建为一座商务酒店。这条新闻被媒体披露以后,河南省农业厅“知错速改”,迅速地补齐了挪用的款项。但是问题又来了,补齐的这四百多万又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从另外的那个项目移来的呢?民众心中不免有此疑问。此类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之前时有见诸报端。即使在整个资金的流转过程中,没有人为、恣意的侵占,但是由于缺乏完整、系统、合理的制度,使得在各环节的操作中,任意性行为屡见不鲜。而且有的项目要涉及跨地域、跨部门的合作,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统筹协调机制,故而在这个过程中,实施困难,耗时耗力。以上的种种问题,可能涉及到公共事业部门的运作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从事农业资金管理的大多数是一些基层的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所限,使他们在工作中无法达到更高的要求。

2、投资目标不明确,投资效果不明显

农业部门的资金到底用来做了什么,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但实际上,有很多项目并不能清晰地使人了解其最终的投向。也有很多项目,投向了明确的投资目标,但由于各方管理不严,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甚至最后无法实现目标,不了了之。同时,有的项目的配套资金不到位,使得项目实施困难,只能强行缩减预算,最终影响了投资的效果。造成这一现象的一部分原因是,在立项的时候没有经过认真、深入的调查与讨论,没有切实考量过项目的可行性,草率立项,甚至导致立项无效。同时,也不排除某些人、某些部门,借此机会骗取资金划拨,以做他用。一些地方政府可能出于某些政治性的考量,例如,为了平衡地域关系或者为了满足产业倾斜要求等,作出一些不合理的资金分配,使得投资效果很差。

3、监管不严,效率低下

目前,对于农业部门的资金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地、高效的监管体系。正是由于某些方面的监管缺位,才导致了农业部门资金运转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有的单位对于监管的意识淡薄,监管流于形式。这种情况下,资金的投向、运作以及项目的最终实现都无法得到保障,很容易出现资金的浪费和流失。有的单位虽然有进行监督管理的意识,但是缺乏能够进行有效、有力监管的体系和部门,对于监管部门的权责考虑不周,权限授予不足,监管活动显得苍白无力。无监管,就会导致无效率。在监管方面的缺失,往往是以损失资金的运用效率甚至项目失败为代价的。监管的缺位,权责的不明确,使单位和个人缺少必要的激励和约束,在整个资金的运用过程中,容易出现道德风险。而对于跨地域、跨部门的合作性项目,更需要全面的、系统性的、严格的监管。原因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部门,本来就缺乏一个统一的组织和约束,且更容易出现利益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加大了各种风险和人为性失误的可能性。例如,某直辖市农业局财务处在负责本局内部财务管理的同时,还要向同级的财政局报送年度预、决算数据。且该农业局同时使用着财务核算软件和财政局统一下发的预、决算软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预算、核算和决算不可分割、联系密切,具有程序上的衔接性。但是该农业局财务处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不同系统之间的差异,将这个整体的流程认为的分割开来,各阶段的数据无法流通,也无法互相控制,使得财务处的信息不能共享,被信息孤立。

三、初步探索农业部门强化资金管理的可选切入点

1、建立科学地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管理程序

要加强农业部门的资金管理,首先要建立科学地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现代农业以不像古代社会的农业,规模化、科技化是趋势,也是要求。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不足以满足现在的农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模式。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设计合理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结合农业部门自身特点、兼顾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高效地实现资金的管理,是一个意义重大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严格地遵照已经制定好的章程进行管理。做到有例可查、有条可依,将权责清晰地落实到每一个人。迫使每一个人都尽全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出现纰漏的时候,能够确保可以找到负责人,依据公平查处,而不是互相推卸责任,这对提高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严格执行程序并不代表程序必须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相反,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对已建立的程序和规则进行实时的反馈和讨论,以发现与实际不符的地方并及时加以协调改进。

2、提升员工专业水平,实现更加专业化的管理

资金管理就难以避免和财务问题打交道,因而管理人员的专业性非常重要。如果让缺乏必要专业素质的人从事资金管理,可能会导致会计错误等各种本不应该出现的失误。应该做好人员上岗前的资质审查,上岗以后也要有计划、持续地进行岗位培训和在职教育,提升整个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对于资金管理的各个流程和环节,应该从专业的角度,通过专门的制度进行专业化控制。克服以往的随意性和任意性,是根治农业资金不合规管理的前提。严格各项资金划拨的各级审批,严格权限授予,严禁越级划拨、手续不全进行划拨,从制度上杜绝挪用、滥用农业资金、浪费、侵占等问题,是一条可行之路。

3、提高审计效率,严抓监管质量

在对农业部门的资金的管理过程中,要严格审计程序。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并可以以第三方审计作为有效的补充。从物资的采购,到后期项目的执行,都要进行严格的验看,必要时可采用公示制度,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对于前期的招标活动,要依照严格的资质要求,履行严格的程序,进行公开招标。对于项目进行过程中的费用的报销,要使用合规票据,按要求报销,禁止虚报、多报。农业部门的专项资金应该指定专人管理,并由单位一线领导直接负责。对于整个资金的运用过程,应该建立可以量化的绩效考评制度。负责人在对项目资金负责的同时,也要对监管质量负责。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地纠正和补救,而不是一味的隐瞒或互相推诿。对于进行中的项目,应该安排专门的监察小组,跟踪项目情况,实时监管,并及时反馈信息。

四、结论

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最基础的产业,尤其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的发展是否能满足十三亿人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国家现行的政策和方针,扶持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势在必行。在这个过程中,农业部门的资金应该如何加强管理,是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高玉阁: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刍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3(6).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篇3

近年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办学方针,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开创了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院实施、多方受益的办学新模式,与众多知名企业单位建立了广泛而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彻底打通学生就业通道,形成了“以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多层次、多类型教育并举,相互贯通”的办学新格局,成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是我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创新就业服务理念

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个毕业生及家庭的切身利益,同时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招生规模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一方面努力探索和创新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积极从完善就业政策措施入手,不断改进就业工作考核方式,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办学中,学院领导要求教师增强就业服务意识,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全程化与专业化,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其次,积极开拓就业市场。组织校园招聘活动,发挥校园就业信息网络的枢纽与桥梁作用,为毕业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服务。此外,学院不断提高职业咨询与指导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就业信息。例如就业渠道、就业政策、毕业生就业手续等。

为进一步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就业,学院为他们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建立了贫困生信息数据库,制定贫困生就业细则,提供集中性、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及重点推荐就业,为贫困生铺设了“就业绿色通道”,切实有效地帮助贫困生落实就业岗位。

就业服务创新,应当从人才优化入手。为此,学院在优化就业服务人才培养结构上采取了诸多有效的措施,并计划在未来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探索新型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根本上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以增进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打造高质量就业平台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无疑是落实就业服务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实践中,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思路,结合就业指导开展创业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自治区等创业及职业规划大赛,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仅2012年,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就多次组织毕业生参加就业双选活动,组织小型专场招聘活动百余次,组织大型公益招聘活动一次,不仅帮助本院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为兄弟院校及用人单位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同时,学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就业与创业信息平台。一是进一步完善传统的就业推荐平台。要努力改善校园招聘环境和条件,尝试举办由自治区教育厅牵头、学校承办的大型人才招聘会,不断提高校园招聘会的层次和影响。按照“小型、分类、安全、有序”的原则,继续开展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突出专业特色的小型专场招聘会,确保招聘会举办的场次和规模不能少于往年,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双向选择平台。二是建立健全网络就业推荐平台。进一步加快就业工作数字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掘和开发就业网的丰富功能,积极发挥校园就业网的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招聘活动,突显就业工作在信息方面的科学化、程序化。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网上信息服务制度,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资源丰富的信息平台,逐步实现校内“信息共享、政策发布、指导咨询、网上招聘、远程面试”五位一体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建设目标,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多种服务,为毕业生就业发挥实质性作用。三是加强毕业生自主创业平台建设。创业就是最好的就业,毕业生在给自己创造就业职位的同时,还会给他人创造就业职位。为此,学院全面加强创业教育,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加快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指导、政策扶持、项目论证等服务,搭建起了良好的就业、创业平台。

实践表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坚持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并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开拓就业渠道,切实提高就业满意度,实现了学院就业工作的新发展与新高度。

全面提高就业满意度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就业存在着总体水平不高、发展空间小、薪酬待遇低等现实问题。为此,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指出,高职院校应当审时度势,主动开拓创新,不断强化服务,实现就业工作目标从单一追求高就业率向切实提高就业满意度的转变,打造优质就业品牌。

为此,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具体工作中围绕“提高就业满意度”进行了不懈追求,尤其是在困难学生就业问题上,还专门建立了困难学生就业档案,采取了跟踪式就业指导与个性化服务。

例如,该院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并积极向就业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推荐困难毕业生;实行教师帮困奖励制度,对帮助困难学生实现就业的老师进行奖励;对顶岗实习一个月以后签定就业协议仍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召回”制度,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充分保障。

为了切实有效地促进毕业生就业,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就业指导工作前延到大学一年级新生,将“大学生就业导论”以及“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作为一年级新生的公共必修课。为了保障与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学院安排教师参加培训,组织指导老师参加专业培训,推动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在就业指导的普及性、专业化和个性化上下功夫。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和科技文化活动,利用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指导讲座、知名校友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价值观,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积极营造浓厚的面向基层就业的氛围。

与此同时,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调整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大力实施订单教育,与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30多家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以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建立了广泛而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每个二级学院都与数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共同体,每个专业背后都有强大的企业群作支撑,每年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有2000多份用人订单,大大保障了学生就业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学院一方面主动向社会推介毕业生,以走访、邮寄等方式向用人单位介绍学院毕业生的情况,并在学校网站上公布毕业生信息,为用人单位考察、选拔人才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学院就业部门广泛收集就业信息,采用添加网络连接的方式,全方位、多渠道收集当前就业信息,为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充分的信息保障,使学院真正实现了招生、就业形势两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八年达到95%以上,位居新疆同类高校首位。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篇4

一、科技创新成效明显

1. 科技成果数量多、等级高

2011年, 全院获国家、部省成果奖17项。其中,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占全国农业类的12.5%, 也是我省唯一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单位;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占全省农业类的66.7%;另外, “马铃薯优质高效配套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还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高异交性优质香稻不育系川香29A的选育及应用”———聚合了川香29A香味与雄性不育保持基因, 解决了香稻不育系育性稳定的技术难题:川香29A花时集中与柱头高外露性状的聚合, 突破了香稻不育系制种产量低的技术瓶颈;川香29A优质与产量配合力的协调改良, 同步提升了杂交香稻的产量和品质。该成果在2010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基础上, 2011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该成果明确了我国玉米高产的基本规律, 提出了玉米产量潜力突破的途径与关键技术;确定了我国主要区域玉米高产高效生产限制因素与技术优先序, 创新了一批玉米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和技术模式, 构建了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主体技术模式和“作物生产信息化平台及其服务体系”, 建立了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该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甘蓝型油菜JA系列不育系的创制与应用———建立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油菜现代育种技术体系, 提高了育种效率;创制了新型JA系列胞质不育系11个, 不育性稳定彻底, 弥补了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波里马 (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雄性不育胞质育性受温度影响的不足;利用JA系列不育系育成了高产、高油、广适新品种9个, 待审定组合3个及后续参试组合14个。该成果于2011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通过15年系统研究和大面积示范推广, 以种植模式创新为突破口, 研究和推广了9套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新模式;选育及筛选新品种20个;研究改进马铃薯生产关键技术6项;通过“三带三突破”创新推广应用机制, 实现了四川马铃薯由一季春作向春、秋、冬多熟种植转型, 形成了马铃薯周年生产、周年供给的产业链发展格局, 为推动四川马铃薯总产2009~2010年跃居全国第一位做出了直接贡献。此成果获得201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一批新品种和新技术成为区域性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

2011年度全院通过审定或认定的新品种共41个, 其中通过国家或四川省审定或认定的品种数占全省的37.1%。国家审定或认定的品种有8个 (水稻2个、玉米1个、高粱3个、小麦1个、甘薯1个) ;四川省审定的农作物品种共计25个 (水稻4个、玉米4个、马铃薯1个、油料3个、蔬菜3个、食用菌4个、高粱1个、大豆1个、花卉4个) ;在重庆、广西、贵州、江西等省 (市) 审定的农作物品种8个 (水稻7个、玉米1个) 。

优质稻川优620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56.83kg, 比对照冈优725增产2.90%, 米质达国颁二级优米标准, 堪比泰国优质米;川优727整精米率61.9%, 长宽比3.2, 垩白粒率23%, 垩白度1.9%, 胶稠度50mm, 直链淀粉含量22.5%,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通过国家审定;泸优9803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86.3kg, 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0%, 增产点比率78.6%, 通过国家审定。玉米龙特999和汉玉1号在2008~2009四川省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514.7kg, 分别比对照川单13增产10.1%、14.4%, 达突破性杂交种标准。川芋802平均单株薯块重379.0g, 大中薯率67.8%, 淀粉含量16.5%;区试鲜薯平均亩产1 404kg, 比对照川芋56增产15%。

川苦10号苦瓜区试平均亩产3 649kg, 比对照增产37%, 瓜短圆锥形, 绿色, 表皮光滑、梗大, 适宜运输。蜀萝8号是热萝卜杂交品种, 区试平均亩产3 420.7kg, 比对照增产12.3%, 外形美观, 商品性佳, 熟食带甜味, 口感好。川耳4号是从野生毛木耳菌株中经系统选育而成, 2011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川耳5号是以AU2和黄耳10号为亲本, 通过单孢分离获得单核体, 配对杂交构建杂交种, 经系统选育而成;榕金1号是从川金菇3号的白色变异菌株中筛选获得的优良菌株。茶树新品种乌蒙早持嫩性强, 发芽整齐, 芽形肥大、满披白毫。在四川茶区产量较福鼎高17%以上, 抗寒性强, 茶多酚含量为22.4%, 氨基酸含量为4.2%, 水浸出物含量为51.8%, 可溶性糖含量为3.2%, 咖啡碱含量为4.0%。用其制作的名优茶香气高、滋味鲜醇, 特别适合加工芽形名茶, 尤其适宜加工高香带毫型扁形名优绿茶。

在农业部正式公布的2011年农业主导品种中, 川麦42和成单30入选。在推选的80项主推技术中, 我院研制的西南地区稻茬麦免少耕栽培技术、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西南玉米雨养旱作增产技术、油菜根肿病综合防治技术等成为主导技术。

3. 学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我院作物所、水稻所、植保所、园艺所和土肥所共5个所争取到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西南稻区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西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及种质创制、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4个, 西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长江上游油料作物科学观测、南方坡耕地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 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分别占全省的50%和33.3%, 这为我院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平台基础。新都试验基地占地2 563亩, 旨在打造成为“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科研试验基地及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 基地总体分为科研试验区和科研产业区, 集创新、转化、产业化三位一体。

4. 科技竞争力和显示度不断增强

2011年,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副省长钟勉等多位领导先后视察了我院科研基地。中央和省级媒体多次报道了我院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十一五”期间, 据农业部对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综合科研能力的初步评估, 我院多个研究所进入了全国前百名研究所行列, 显示了在农业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我院研究所的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在“十一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及综合试验站站长考核中, 我院有7位专家排名前3位。在“十二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种植业领域, 我院拥有16个科学家岗位和15个综合试验站, 科学家岗位数量居全国省级农科院第二位, 科学家岗位和综合试验站数量占全省的50%和30.6%。

鉴于我院“十一五”期间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 在科技部对“十一五”期间执行国家科技计划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的表彰中, 我院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在2011年10月15日召开的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第二届四次理事会上, 我院被评为2010~2011年度先进单位, 为获得此荣誉的7个省级农科院之一。2011年10月25日, 农业部科教司、共青团中央农村青年工作部联合发文公布了全国98家“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我院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全国只有8家省级农科院获此殊荣。

二、成果示范推广取得新突破

1. 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示范推广取得成效显著

2011年我院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在全省示范推广8 094万亩, 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占全省的40%左右。其中, 川香9838、Ⅱ优602、川香8258等水稻新品种在省内推广1815万亩;成单30、蓉单8号等玉米新品种在省内推广985万亩;川麦42、川麦47、川麦39、川麦55等小麦新品种在省内推广865万亩;川油58、川油37、川油33、川油58等油菜新品种广1 830万亩;川薯168、川芋56、川芋117等薯类新品种在省内推广875万亩, 占全省薯类种植面积的40%左右, 其中, 马铃薯占80%以上;以川杂棉、蔬菜、果树、菌、桑、茶叶等经济作物新品种在省内推广125万亩。

在全省集成示范推广水稻轻简高产栽培新技术、水稻节水覆膜综合增产技术、玉米超高产种植技术、稻茬麦半旋高效播种、玉米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油菜机播、柑橘留树提质保鲜、马铃薯工厂化雾培脱毒快繁技术、蔬菜间套高效种植技术、名优茶加工技术等以及果、蔬、茶、菌、蚕桑、花卉、中药材、水产等特色产业技术与农化产品示范推广共3 059万亩。

2. 建设和完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和专家大院,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在进一步完善与地方联合共建的广汉、崇州、简阳、宣汉、中江等5个综合型中试熟化基地和20个果树、蔬菜、食用菌、茶叶、蚕桑、棉花、水产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 以及青神椪柑、资中血橙、中江油桃等21个专家大院的基础上, 2011年又续建宣汉、崇州、中江3个成果综合型的中试熟化基地和新建蒲江绿色农产品、德阳旌阳区无害蔬菜2个综合型中试熟化示范基地, 以及江油等10个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3. 院地合作实施中试熟化工程, 创造了一批高产典型, 带动了区域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水稻、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粮油作物分别在全省不同的生态区创造了最高单产纪录、大面积四川或西南及南方高产纪录。我院专家不断总结经验, 形成规范的技术标准, 在大面积上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不断上新台阶, 带动了区域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我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 水稻

2011年我院有一大批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在生产上示范推广并取得显著成效:杂交水稻新品种“德香4103”在达县平均产量达到739.42kg/亩, 最高达782.93kg/亩;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技术在省内外示范推广120万亩;“川南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在泸县3 000亩核心区、10万亩示范区示范推广, 其中高产攻关田实现杂交中稻突破800kg/亩。

(2) 玉米

继2008~2010年我院分别在宣汉县的单块田、万亩、30万亩玉米面积上创造了西南及南方地区的玉米高产纪录之后, 2011年宣汉全县30万亩玉米整建制高产创建亩产达600kg以上, 再次创造了西南地区整县制大面积玉米高产纪录, 形成了科技成果“点、片、面”的“宣汉玉米高产推广模式”, 促进了宣汉全县粮食增产增收, 全县整建制推进玉米高产创建走在全国前列。对此, 蒋巨峰省长和钟勉副省长先后作了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的重要批示。

根据省领导的批示, 2011年在甘孜州丹巴县、泸定县, 凉山州的盐源县等地示范推广“宣汉玉米高产创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盐源县3亩超高产攻关田, 平均亩产1 218.0kg, 再次创造了西南及南方玉米高产纪录;1.8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 平均亩产719.1kg, 大大超过了600kg的产量目标。在丹巴县1.5亩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1 158.3kg, 创造了西南高原玉米高产纪录;百亩核心示范片平均亩产957.95kg;3 000亩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814.3kg, 比2011年全县平均亩产294kg增产1.8倍;2011年再次得副省长钟勉同志要将玉米推广的“宣汉模式”在我省更大面积上推广应用的批示, 以带动四川不同生态区特别是甘、凉两个民族地区的玉米大面积高产。

(3) 小麦

继2009~2010年在江油分别创造亩产591.9kg的西南区小麦高产新纪录, 210亩平均亩产645.5kg、最高田块亩产达到710.7kg之后, 2011年进一步加大了示范力度, 建立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其中, 7块小麦田平均亩产578.7kg;大面积1 122亩的千亩高产示范片, 平均亩产537.9kg, 较2010年全省小麦平均单产270kg高99.2%, 创造四川千亩小麦平均亩产首超500kg的全省及西南高产纪录;1.12万亩小麦示范片亩产达到415.3kg, 较2010年全乡生产水平提高了近20%。

(4) 马铃薯

继2009~2010年我院分别在金堂的200亩、25亩冬马铃薯核心示范区创造了我省冬马铃薯平均亩产2 600kg、3 085kg的全省马铃薯高产纪录之后, 2011年在峨边冬作马铃薯高产示范核心片亩产达3 895.8kg, 创造了四川省单个田块冬马铃薯高产纪录, 每亩纯收益达6 001.6元;1 100亩核心示范片平均亩产达2 189.5kg, 创造了四川套作冬马铃薯大面积高产纪录, 每亩平均纯收益达3 310元;5 895亩集成示范的“冬作马铃薯—水稻”双高种植模式, 平均亩产2 80.3kg。峨边县大力发展冬作马铃薯经验, 为彝族贫困地区增粮增收提供了样板, 副省长钟勉同志作出重要批示, 要进一步在彝族地区及四川冬作马铃薯区示范推广应用。

(5) 油菜

区 局强化农业资金管理工作材料 篇5

局强化农业资金管理工作材料

农业专项资金是指由各级预算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安排的,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要求,完成农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项农业事业发展目标,具有专门用途和绩效目标的财政资金。对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有关法规明确规定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烈山区农水局针对涉农资金逐步增大这一特点,为确保各项惠农资金专款专用,防范于未然,杜绝腐败事件发生,针对涉农资金使用和监管特点,制订了有效的防范措施。具体汇报如下:

一、加强警示教育,警钟长鸣。

通过开展全局警示教育工作,不仅让全局干部职工在精神层面得到一次洗礼,更清楚了干好本质工作的意义。警示教育会上区纪委栗书记通过讲政策,讲道理,举例子等方式,深入浅出的给全局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风廉政警示教育课。并通过参观市警示教育基地,从感官上更加深入地了解腐败的过程以及对家人、单位、社会产生的危害。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所拥有的自由。

二、加强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规范资金运行质量提高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杜绝暗箱操作,让专项资金成为“阳光资金”。

一是农业专项资金应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程序进行规范运作。农业专项资金投向要做到重点突出,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支出需要,项目的申报要集体研究,项目的确定要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实行公开招投标,实行公开透明和“阳光作业”。

二是农业专项资金支出应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将专项资金拨付实行专项专户直达项目实施单位或提供商品、劳务供应商,减少专项资金的滞留环节,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支出项目,必须全部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实行政府集中采购。

三、加大农业专项资金检查力度。

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必须要建立健全全方位、立体式的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体系,我局积极配合区财政、审计、监察等单位,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切实把好每一道关口,搞好农业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与跟踪问效。同时建立事前调研制度,针对实施检查任务时每项专项资金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专业知识欠缺、检查盲目性较大等问题,在实施检查前,邀请熟悉检查内容的专业人士对相关专业知识、政策、规定、容易发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对被查涉农项目的机构设置、人员、资产、收入状况进行摸底调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检查质量。我局加大对专项资金检查的宣传力度。通过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条件,保证政策、制度的公开、透明,增强社会各界对农业专项资金检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四、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工作作风。

在规范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过程中,我局加强监管干部知识学习,熟练掌握农村工作以及财务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增强工作技能。探讨建立新的监管运行机制,加强日常监管与重点相结合的监管新机制。并完善服务机制、制定服务措施。从管理的角度提出对农业人员和专项资金管理建议,真正做到了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规范农业专项资金的运行环境。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篇6

强化指导服务 抓好生产恢复 减轻灾害损失

入汛以来,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我国南方地区降雨过程多,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汛情来势猛。特别是6月30日至7月3日鄂、皖、苏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南方多地遭受不同程度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据中央气象局预计,7~8月长江中游、江淮、江汉、黄淮、华北东南部、东北东南部等地降水偏多2~5成,部分地区流域汛情和农业灾害偏重。为此,农业部高度重视,再次下发通知,紧急部署当前农业防汛抗灾工作。

一是及时安排部署,强化责任落实。目前,正值主汛期,是秋粮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农业防汛抗灾的关键时期,农业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农业部门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充分认识当前防汛抗灾工作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自觉把防汛救灾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及早安排部署,加强指导服务,科学有效应对,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思想到位、责任到位、指挥到位,服务到位,努力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的目标。

二是加强分类指导,搞好生产恢复。迅速组织专家评估灾害影响,根据不同受灾程度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制定完善分区域、分作物的生产恢复技术指导意见。组织农业部门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重灾区、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灾情,因地制宜落实救灾措施,指导农民搞好生产恢复。要加大机具和人力投入,及时疏通沟渠,抢排明水,排涝降渍,尽快修复水毁农田。对受淹的水稻,要及时查苗、洗苗、扶苗,加强肥水管理。对旱地作物,要及时中耕松土,壅土培蔸,喷施叶面肥,促进恢复生长。对因灾绝收地块,要结合农时季节和地区特点,指导农民及时查苗补苗,因地制宜改种补种。指导养殖户尽快修复受损生产设施,及时清淤消毒,净化水质。要根据改种需要,及时调剂调运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疫苗等生产资料,为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提供物资保障。

三是加强疫情监测,做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受高温高湿天气影响,动植物疫病及鱼类病害暴发风险较高。要加强病虫监测预警,重点防范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大力开展统防统治,充分利用大型高效植保机械,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病虫危害。要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做好因灾死亡牲畜的无害化处理,确保灾后无大疫。做好鱼病监测,发现疫情及时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四是加强指导服务,帮助灾区解决实际困难。密切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会商,加强重大天气变化的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各地及早落实防灾减灾的各项措施。加强应急值守,坚持主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强化灾情调度,实行灾情日报制度,及时反映洪涝灾情和防汛救灾工作进展。要组派工作督导组和技术指导组,深入重灾区,采取包县、包乡、包村等形式,落实责任,强化服务,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全国病虫测报体系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在西宁市召开

为进一步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与管理工作,6月16~17日,全国农技中心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全国病虫测报体系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植保站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中国植保学会有关专家共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全国病虫测报体系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推进全国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中国植保学会、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有关专家围绕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做了大会报告,青海、新疆、山西、江苏、山东、广西、河南、湖南、天津、四川、陕西等省(区、市)大会交流了本省测报体系建设与管理情况,与会代表还重点研讨了“十三五”时期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达成了共识。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篇7

一、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中各类主体技术创新的动力生成机制

所谓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是指由农业技术发明、农业技术首次商业化使用和农业技术扩散三个基本环节构成的农业技术创新链从其某一基本环节出发, 顺次经过其他基本环节, 最后回复到起始环节的过程。从本质上讲, 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是通过其构成环节之间的有机衔接, 不断完成农业技术发明向成熟农业技术转化和成熟农业技术向农业生产系统的植入, 从而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活动过程。[1]因此, 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是发挥农业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主渠道。从构成主体看, 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主要包括政府、农户、农业技术发明主体、农业技术首次商业化使用主体等。上述主体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动力, 才能产生与农业技术创新相关的行为。

1.政府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支持条件的动力生成机制

(1) 创造有利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是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的必然选择。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 仅仅依靠市场难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也无法解决外部性、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农业技术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使得仅仅依靠市场无法保证相关主体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供给”。因此, 创造有利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是政府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 更好地履行其经济职能的必然选择。

(2) 培育相关主体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政府化解“三农”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三农”问题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瓶颈”, 解决“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技术创新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必然选择。农业技术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示范、带动能力, 使以其为核心的农业技术创新链充满生机活力, 并使相关主体的竞争力增强、获利水平提高, 进而强化他们的农业技术创新行为, 并使农业技术创新链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更高层次的循环, 最终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坚实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因此, 培育相关主体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政府化解“三农”问题的最佳切入点。

(3)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面临的共性问题, 为提高政府扶持工作的效率提供了可能。各类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均不同程度地面临资金不足、合作机会少、创新人才供给不足等共性问题, 使得政府充分认识到:如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帮助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解决上述问题,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 从而逐渐化解“三农”问题。这将有利于提高政府支持农业技术创新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工作的效率, 进而增强政府支持农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2.政府之外其他主体做出农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动力生成机制

从图1可以看出, 政府之外其他主体技术创新的动力生成机制为:

(1) 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是内在驱动力。政府之外的其他主体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主体。当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目标时, 他们就倾向于做出技术创新决策, 反之, 他们就会做出否定技术创新的决策。当然, 技术创新既不是他们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必要条件, 也不是其充分条件。所以, 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只是为他们作出技术创新决策提供了可能。

(2) 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和科技进步是外在动力源。即市场需求的拉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和科技进步的推力是政府之外各类主体作出技术创新决策的外在动力源。

(3) 内部支撑条件的状况。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整个技术创新过程需要良好的内外协作条件, 其中, 主体内部的资金条件、人力资本条件以及创新管理水平等对其技术创新决策都有很大的影响。当主体内部的上述条件有利于技术创新, 并使主体通过技术创新能获得某种竞争优势时, 就能推动主体做出技术创新决策, 反之则反。

(4) 外部支持条件的有利与否。良好的外部支持条件不仅有利于主体改善内部支撑条件, 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 而且, 可以降低主体的技术创新风险, 提高其技术创新获得的预期收益, 从而有利于主体作出技术创新决策, 反之, 则会制约主体作出技术创新决策。

综上所述, 对政府之外的其他主体而言, 当外部吸引力、内部支撑条件和外部支持条件都有利于技术创新时, 他们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内在动力就会转化成实际动力, 即他们就会作出技术创新决策。

二、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中各类主体的技术创新动力强化机制

由图2可知, 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 不同主体都参与同其他农业技术创新链中同类主体之间的竞争, 在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技术创新“产出物”, [2]Cm表示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成本, Cd表示其实施成本, 二者之和构成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总成本。

Pl×Ql-Pa×Qa= (Cm+Cd) /Q ②

②式中Pa、Pl分别表示主体落实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前、后销售单位产品 (包括无形的技术产品) 的预期价格;Qa、Q1分别表示主体落实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前、后产品的预期总产销量 (假定产量等于销量) 。等式左边表示经济主体采用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个别价值;Cm、Cd和Q的含义同上。等式右边表示经济主体采用农业技术创新政策后的个别成本。

①、②两式说明, 只有当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总价格等于其总价值, 且经济主体采用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个别价值等于个别成本时, 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供求才能实现均衡、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政策效应的最大化, 并强化政府和其他主体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2.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技术发明进入商业化使用阶段的价格支撑条件

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技术发明成果能否进入商业化使用阶段, 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技术发明的销售价格;二是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采用发明成果后所产生的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三是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后所产生的农产品的销售价格。[3]只有上述三类商品的价格合适, 才能处理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技术发明主体与采用主体之间的关系, 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关系, 进而协调三类主体之间的关系, 带动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技术创新过程。因此, 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技术发明进入商业化使用的价格支撑条件可用公式③、④、⑤表示。

undefined

其中, Pm=K×ii=1 (1+i) T/[ (1+i) T-1] +Cm ④

③式左边第一项表示农业技术在其寿命期限内每年所产生经济效益的累加值, 其中, Sn表示第n年的市场规模;Bn表示第n年的单位利润;T表示该发明的预期寿命周期 (右式中含义与此相同) ;d表示贴现率。第二项表示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的发明成本, 其中, Y1表示直接成本, 主要包括资料费 (含调研费) 、原材料费、人工费、设备费、管理费、水电费等;Y2表示间接成本, 包括为推广该发明的展示费、广告费、人员培训费、转让发明的技术服务费等;Y3表示知识产权成本, 包括引进技术的转让费、专利申请费等;W3表示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发明的风险成本, 三项之和表示包含正常利润的农业技术发明成果的价格。Pm和Qm分别表示第n年第m个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采用发明成果后所产生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和销量;Cm为该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销售成本的总和 (其中不包含农业技术发明转让费) 。

④式中, K表示包含正常利润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发明的价格;i表示折现率;Cm的含义同③式。

Pmf= (PmQmd+Cmf) /Qf ⑤

⑤式中Pmf表示采用农业生产资料后农产品的价格, Qmd表示农户生产该农产品时购买上述生产资料的数量;Cmf为农户生产和销售该农产品的成本 (其中不包含购买上述农业生产资料所发生的费用, 但包含正常利润) ;Qf是农户预期采用农业生产资料后销售农产品的数量 (假定它等于该农户对该农产品的产量) 。

公式③、④、⑤联合说明:只有当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能够补偿其生产技术的获取成本以及其生产和销售成本, 而且农户采用该农业生产资料后所产生的农产品的价格也能补偿其购买该生产资料以及生产和销售其农产品的成本时, 才能协调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技术发明主体、首次商业化使用主体和农户之间的关系, 进而发挥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技术不断被生产和消费, 并且被植入农业生产体系, 并发挥价格机制对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中上述主体技术创新动力的相互强化作用。[4]

3.农产品加工 (储存) 技术发明进入商业化使用的价格支撑条件

undefined

其中, Pl=K×i (1+i) T/[ (1+i) T-1]+Cl ⑦

⑥式中, Sn、Bn、d、i、T、Y1、Y2和Y3的含义与④式中相同;undefined表示农产品加工 (储存) 技术的发明成本;W3表示农产品加工 (储存) 技术发明的风险成本;K表示包含正常利润的农产品加工 (储存) 技术发明的价格;Pl和Ql分别表示第n年第l个农产品加工 (储存) 主体 (包括农户或农产品加工、储存企业) 采用发明成果后所产生的加工农产品 (或所供储存农产品) 的价格和销量;Cl为其生产和销售成本的总和 (其中不包含农业技术发明转让费, 但包含正常利润) ;N表示采用农产品加工 (储存) 技术发明成果的主体总量。

⑦式中, K表示包含正常利润的加工 (储存) 农产品的价格;i表示折现率;Cl的含义同⑥。

⑥、⑦两式说明, 只有当加工农产品的价格能够补偿其加工技术的获取成本以及其生产和销售成本时, 农产品加工技术才能进入首次商业化使用环节, 并不断扩散。同样, 只有当储存后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能够补偿其储存技术的获取成本以及该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成本时, 农产品储存技术才能进入首次商业化阶段, 并不断扩散。上述两类技术的首次商业化使用和扩散, 能协调它们的供求主体以及农户之间的关系, 从而强化他们的农业技术创新动力。

四、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中各类主体技术创新动力强化机制运行的政策建议

1.强化农业技术创新支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根据前文的分析, 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支持政策供求均衡的两个条件中, 相关经济主体对其个别价值和个别成本的预期是关键。只有当他们对自己按照政策要求行事的预期个别价值高于预期个别成本时, 才能增加按政策要求行事的主体总量, 从而增加农业技术创新支持政策的总价值, 并使农业技术创新支持政策的总价值大于或等于其总成本, 最终使农业技术创新支持政策能够有效落实。为此, 政府在出台农业技术创新支持政策时, 一方面, 应该充分了解民情、民意, 增强政策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以提高相关经济主体的预期个别价值;另一方面, 政府可适当增加对相关经济主体的补贴, 同时, 健全和完善政策落实过程的风险防范体系, 以降低其预期个别成本。[5]如西部退耕还林中对农户的补贴以及各地政府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 对促进西部退耕还林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强化政府之外其他主体之间协同关系的政策建议

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技术发明或农产品加工储存的技术发明进入首次商业化阶段涉及到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技术发明或农产品加工储存技术发明主体、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农业生产资料消费主体和农产品消费主体, 这四类主体共同形成一条前后相继的“供应链”。如何利用价格机制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 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技术发明或农产品加工储存的技术发明能否进入商业化使用阶段的关键。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 首先, 应该了解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技术发明主体或农产品加工储存的技术发明主体、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和农业生产资料消费主体所在行业的平均利润以及农产品消费主体的期望价格 (这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技术发明或农产品加工储存的技术发明能否进入商业化阶段的关键约束条件) ;其次, 要了解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发明或农产品加工储存的技术发明主体、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和农业生产资料消费主体的生产成本及其相互关系;最后, 在农产品消费主体的预期价格一定的情况下, 通过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 协调上述供应链中前三类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保证他们获得行业平均利润的基础上, 最终农产品的价格能低于农产品消费主体的价格预期;或者是在保证前三类主体获取行业平均利润的基础上, 按他们之间正常关系形成的最终农产品价格与其消费主体预期价格的偏差, 给予消费主体一定的补贴, 形成最终农产品的均衡价格。

参考文献

(1) 卢东宁.农业技术创新链循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 孟令杰.农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3) 牛宝俊.农业技术经济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 费广胜, 迟爱敏.供求均衡:农业科技服务的逻辑起点[J].农村经济, 2009, (03) .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篇8

“十一五”以来, 四川各级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培育了一批突破性品种, 推广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 为全省粮食总产“五连增”、油菜籽总产连续十年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2012年, 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 全面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 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广, 大力推进四川现代农业发展上新台阶。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1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一是推进农业科技管理创新。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和对农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评价标准, 推动科技与生产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对公益性农业科研的支持, 充分发挥市 (州) 农科所 (院) 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源和力量,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加快优新品种选育和高效技术集成, 推进生物、农机及工程技术融合, 选育一批效益好、高产优质、竞争力强的优良品种, 集成一批推动主导产业提质增效的配套技术。三是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切实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意见, 启动实施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 狠抓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逐步形成省、县、基地三级协调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 做大做强种子企业, 巩固提升“川种”优势。

2 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认真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意见》 (川委办[2011]29号) 精神, 推动“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落实, 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条件、机制“四到位”。一是加强机构建设, 确保职能履行。进一步强化乡镇农技推广公益性定位, 整合农技农机综合设置, 全面落实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农机管理与技术推广等岗位设置。二是理顺管理体制, 实现管人与管事有机统一。建立“服务在乡、管理在县、双重领导、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三是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全面推行人员聘用管理制度, 实行人员资格准入和农技职 (执) 业资格证制度。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促进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服务能力提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 鼓励农科大学生到乡镇服务。四是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服务效能。建立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制度, 激发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活力。创新方式方法, 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服务基层,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3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训

一是抓好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完善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引导高等农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结构, 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的能力。依托农业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 培养一批中青年农业科研优秀人才。二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部署, 积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 加强村级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三是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 整合培训资源, 加强基地建设。依托阳光工程等农业项目, 大力培养职业农民 (种养大户、农场主) , 加强农机操作、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涉农人员培训。支持各类优质培训资源进村办班, 举办农民田间学校, 紧扣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技能。

4 扎实抓好农业科技服务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篇9

1.1 技术资料和相关的文件采集的不够完全

由于农业经济技术科研院所都是以搞农业科研技术为主要任务的地方, 担负着我们国家和省市的重大科研项目工作, 这些搞科研的人员对进行科研工作时的资料信息都比较重视, 然而他们却不能够理解档案的收集对这些科研工作有更为严格的保存方式, 根本就没有对档案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他们的思想当中, 自己研究的项目内容一定要放在自己身边才是最安全的, 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拿档案工作当回事, 所以也就不愿意他们手里的资料交于档案室内进行整理归档, 有时就算给了一些资料, 但根本就不够完整, 因此, 也就无法全面的反映出单位重要成果的全面性, 这样也难免影响到档案资料存储的质量。

1.2 在一些文书和资料存档流程中也是有漏洞存在的

有很多的部门和单位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并不是专职负责此项工作, 由他们来负责文书档案资料的采集、整理、装订和归档的各项工作。并且这部分兼职档案员根本就不能固定一这一岗位上, 流动性很大, 他们各自的文化水平不相同, 在工作的性质上也不同, 而且对档案管理知识又了解的少, 又不能够做到让其长时间的负责, 所以这些人也不能够认真的去学习这项工作, 在工作中, 就会出现该归档的没有归档, 不该归档的还归档了, 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 再有就是多年来在各部门中, 没有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过, 就使得很多具备保存价值的资料和文件不能够及时完整的进行归档, 使后期的档案工作出现层层困难。

1.3 档案人员配备及成文过程中呈现出资源上的铺张浪费

在平时的工作中, 凡是各类起草之后的各部门的文书材料都要由专职人员进行打印、整理和下发, 最后才能归档。而且在各机关单位中, 都是各负其责, 各自管理各自的文件资料, 互不交差, 相互帮助更是谈不上, 工作上根本就谈不上协调, 这种工作的形式, 难免会造成人员配备上的浪费, 也体现出了机关单位工作中的杂乱局面。农业经济技术科研院所在科研时资料的印制过程中有着更严重的浪费现象。一个项目的起初到最后评审结束要经过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而且要经过许多职能部门的协作, 其中就会有材料的起草、打印和再修改再打印的一系列的工作, 时常出现印刷重复和印废的现象, 每年就这些类的纸张印制不知道要浪费掉多少, 经费的花销到底会有多大, 没有人过问此类事情, 其实这种财物的浪费也是非常之大的,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努力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善。

2 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档案管理

2.1 努力强化档案管理机制, 从档案人员的管理意识抓起

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对各类文件的归档工作制定出各项实施细则, 使工作人员都能有章可循, 不致出现不该有的错误。在规章制度中要明确标出归档文件资料整理办法和档案存储的范围以及保管期限的具体条件, 加上不予存档文书的管理手续等的有关规定, 在制度的要求中还要涵盖有文件收和发时的登记、查阅时要有记录。明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要求使得我们的档案工作能够更好做出成效, 让人们真正的认可这一工作的重要性。

领导的大力支持, 会给档案管理工作增加非常大的分量, 也使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减少许多的阻碍。这在日常的收集整理中, 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档案材料质量和来源的完整性, 不至于科技人员的不信任的心理, 使得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当然, 在工作中, 我们更应该做好自身的学习和进步, 向领导和业务人员宣传好我们档案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它对单位今后工作进程的影响力, 明确档案工作存在的价值, 强化人们的档案意识, 让人们对档案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 以利于我们工作的圆满完成。

2.2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更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素质

档案工作虽然不象其它科研工作的专业性强, 但是, 这项工作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 也可以说这项工作要求业务人员综合素质一定要很强, 必须得有较强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 要不断的学习, 与时俱进。在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是不能自我满足的, 不能以这一工作的业务知识不深就放松了学习, 面对当今世界的信息化来讲, 对档案管理者已经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必须要学习使用新的技术手段, 改变一些旧式的管理办法,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把学习做为我们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尤其是农业经济技术科研事业的发展, 业务性强, 科研资料繁杂,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档案的管理上, 还要了解农业发展状况, 多学习, 多思考, 多研究, 并运用新的档案管理办法, 更好的档案管理服务, 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摘要:当前, 农业经济技术方面的各科研院所中和一些党政机关的管理中, 已经积攒了大量很具有收藏价值的档案文书资料, 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 而无法全部的收归到应该放的档案室内。因此, 改变目前档案管理的模式, 努力创建适合各农业经济和科研技术院所的档案管理模式, 使之更好的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优质信息资源, 以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篇10

畜科公司董事长邝声耀介绍了研发中心的发展状况, 杨朝波副厅长一行参观了畜科生物研发大楼、现代化生产车间和先进实验室, 并深入调研了畜科生物疫苗生产情况, 对畜科生物研发中心的现代化工厂及高精尖的新产品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希望进一步强化自主研发, 把企业做大做强, 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新技术平台, 为畜科生物疫苗的研发生产提升核心竞争力。

杨朝波副厅长一行与畜科生物研发中心———华神生物制品公司主要经营者、骨干人员及专家进行了亲切交谈, 并给予了诚恳的建议, 畜科生物研发中心负责人阴文奇着重介绍了华神生物制品公司与四川农业大学共同研制的产品猪伪狂犬病活疫苗SA215株 (扑伪优) , 这是国家863计划重点科研项目, 为国内首创, 全球唯一消灭猪伪狂犬病的尖端生物武器, 该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新兽药证书。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篇11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发展是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对于农田水利系统的建设而言,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建立的工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提高对农田水利事业的建设水平,从而为农业经济化的建立提供充分的保证。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35

对于我国经济建设而言,农业发展是最核心的经济基础,在农业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国的发展现状而言,由于我国地域较为辽阔,水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是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中重要的问题。虽然,在整个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农业设施的建设为整个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整个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制约性的因素。所以,在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的建立过程中,应该逐渐认识到水利系统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制定科学的解决措施,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现状

1.1 对农田水利建设服务的认识不到位

虽然在现阶段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很多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的系统并没有充分认识。随着农村经济化的逐渐改革,我国水利工程中农业水费的收取逐渐从行政事业型收费转变成经济性的收费,因此,其原有的思维也逐渐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改革过程中,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了相关的规定,水利工程水费主要是根据管理权以及使用权进行个人利益的收取,而由政府来收取相关的费用是不合理的。人们对于这些观点的看法都逐渐忽视了资金内容的投入。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内容建立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农业粮食的生产、地区防洪、抗旱等问题的分析,这些项目的出现都需要收取工程水费,因此,在现阶段水利工程的建立过程中,就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改革理念,从而为水利工程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1.2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核心性内容,但是,一些水利工程的建立却逐渐老化,甚至已经超出了使用的年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应用于小型农场的水利工程建设,所以整个配套的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农业技术的逐渐发展,人口增多但是耕地却逐渐减少,要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性效率,就逐渐成为水利工程发展中十分困难的问题。因此,要想在根本上保证农业经济的逐渐发展,就应该提高农业技术的生产能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田的水利工程建设。在农业建筑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投入性内容的不同,就会使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应该逐渐优化农业建设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整个农业水利工程的建立提供充分保证。

2 优化农田水利建设服务的基本对策

2.1 强化农业水利服务的工程投入

在农业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三农”目标的建立,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强化水利资源实现生态化的环境,最终受益的都是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的基本生活。对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而言,应该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念,按照基本的发展理论,依据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资金内容的投入的根本意义,为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充分的保证,同时也为农村经济树立科学的发展方向。

2.2 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及服务的创新性水平

在现阶段农业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逐渐强化组织内容的建立,实现专业化的农业技术运行,通过与群众管理内容的充分结合,应该建立科学化制度运行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也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市场运行机制,降低水利工程的成本运行,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核心性内容,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明确水利工程管理的权利以及基本的义务。在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内容建立的同时,应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水利工程发展理念的建立,强化工程维修养护的基本体系,而且,也应该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强化专业人员的组建,优化基本的发展理念,从而为整个农业经济化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农业发展过程中,为了逐渐强化农业中水利工程的建设,就应该坚持以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充分考虑现代化科技的发展需求,建立合理性的发展理念,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展现农业技术的现代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应该明确认识到农田水利的发展现状,组建专业化的水利工程队伍,强化工程维修的基本理念,在根本上保证农业事业建设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莉.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

[2] 贾悦仙.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现存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1):183-184.

[3] 张跟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13.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 篇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对于落实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2006年以来,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我市农业机械化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目前, 全市有农业机械化工程科技项目5个 (保护性耕作项目、花生生产机械化项目、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项目、设施农业机械化项目、玉米精量播种项目) , 农机科研人员上百人, 承担农机装备的技术开发和农机化科研工作;拥有镇级农机化管理、服务部门和机构, 开展规划、管理、监理、培训、推广等工作;有上百家农机企业和农机合作社组织, 从事农机制造、维修服务。到2011年上半年,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8.9万kW;农用拖拉机达到2.6万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850台;联合收割机1214台;机引配套农具3.4万台套。从全市看, 农村运输、农田灌溉、小麦生产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玉米、花生、薯类生产机械化也有了大的进展, 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了80%以上, 形成了教育、科研、管理、服务等庞大的支撑体系,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和保障作用。

一、强化农业机械化支撑的意义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首要条件

农业要实行产业化, 向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方向发展, 就必须逐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水平, 因此就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多年来, 招远市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在逐年减少, 而农副产品的数量却逐年增加, 可以说, 没有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支持, 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农作物种植、农业运输、机械脱粒、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诸多环节, 到农业设施建设和抗灾工程, 以及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园艺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化工程, 农业机械化都发挥出了先进生产力的作用。

2.农业机械化是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出口贸易和消费市场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把握农产品品质已延伸到了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 直接贯穿在田间管理、收获、收购、加工、包装、运输、检验直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

在小麦玉米免耕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植物保护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 离开机械化是无法实现的。对于农副产品加工、储运、转化增值新技术, 更离不开机械化。

3.农业机械化降低了作业成本, 使高效农业得以实施

农机化作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根据对比试验, 农业机械与人畜力劳动生产率之比平均为20/1, 即农机化工效是人畜力的20倍。在部分生产环节和作业条件好的地方, 农机化工效更高。

花生机械覆膜与人工作业相比, 作业效率高出十几倍, 节约塑料薄膜5%以上, 每公顷平均作业成本可节省60~150元, 而且作业质量高。花生机械收获, 每亩只需付作业费40元, 而雇人工作业则每亩2个工作日, 按每个工作日40元计算, 每亩需付作业费80元, 机械收获每亩比人工节省40元, 同时, 采取机械收获作业, 可使其损失率小于1.5%, 花生果破碎率小于1.5%, 亩产量要比人工作业增产4~5 kg, 增加经济效益约20元/亩, 两项合计可使用机户每亩增收60元。

4.农业机械化是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保证

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和经营规模, 而在一定条件下, 经营规模的扩大也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以, 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目前, 招远市土地资源有限 (耕地65万亩) 而农副产品品种、数量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只有农机化的不断发展, 农民向其他行业的转移才有可能。农业机械化有助于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是农民增收、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条件是规模经营, 提高劳动生产率, 就必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不可能以人畜力作业为主来实现农业产业化。

5.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

从我市情况来看, 农业机械化减少了农产品的损失。要减少粮食和果品蔬菜的产后损失, 降低农产品在贮存和流通环节上的损耗, 要保护好农产品安全, 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干燥、保鲜、贮存、加工机械化和设施化。

另外, 农业机械化能有效抗御自然灾害。我市自然灾害较多, 水、旱、风、雹、霜、病、虫、草、鼠害一应俱全。一般年份, 我市水旱灾害发生面积占农田面积的30%, 2009—2011年, 我市连续干旱。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成为无灌溉条件地区抵御干旱的希望。农机和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研究, 已成功地推广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 推广秸秆还田, 免耕播种, 耕作蓄水保墒、覆盖保墒, 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 增强蓄水保墒能力, 使有限的天然降雨在作物的生长期内均衡利用, 增产效果非常显著。实验证明, 保护性耕作技术, 可使我市作物产量增加10%以上。植物保护机械化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草、鼠害, 并且喷洒药物均匀, 使用药量不断下降, 而且该项技术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成果而引起的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可持续发展以及危害人身健康等问题。

二、农业机械化支撑体系的现状分析

2006年以来, 我市的农业机械化有了很大进步, 当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了良好势头, 但从总体上说, 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①农业机械的种类及结构不合理, 除农用动力、小型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之外, 其它机具比较少。如:小麦免耕播种机、花生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②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低, 一些农业机械的性能较差, 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技术要求, 如玉米穗茎兼收机械、精量播种机械等。③农机化服务组织体系不健全, 专业化分工不细, 如服务组织手段单一、服务项目少、组织化程度低等;农产品收获后加工处理发展严重滞后, 产业化链条短, 加工转化增值低。具体分析如下:

1.尽管小麦的田间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 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和高性能的施药机械, 市场需求量大, 需要加紧研制、开发改进, 以进一步提高全过程的机械化水平。

2.在玉米生产过程中, 目前的机械化水平还很低。从种子精选、间苗、田间植保到茎穗收获, 机械化作业环节不够完善, 有的甚至是空白。目前, 我市玉米联合收获机数量逐年增多, 已达到379台, 对于抢农时, 保两季作物播种起了关键作用。但还存在工作可靠性、作业效率、秸秆回收等问题。

3.花生是我市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相对其他作物, 花生的生产环节多, 劳动强度大, 迫切需要发展和推广机械化技术, 包括机械耕整地、机械铺膜播种、机械植保、机械中耕追肥、机械收获。我市佳山农机厂、佳平农机厂生产的花生铺膜播种联合作业机一次可完成碎土、筑垄、施肥、喷药、播种、铺膜、覆土等多道工序, 推广前景看好。花生的收获机械主要有花生挖掘机、花生复收机和花生摘果机等, 其中我市大秦家镇泰山农机厂生产的花生挖掘机应用的较多, 但花生联合收获机械还亟待开发引进。2009年, 青岛宏盛花生联合收获机在我市辛庄镇马连沟村进行试验示范, 效果很好。2010年, 花生联合收获机已在我市推广应用。2011年, 通过购机补贴我市已推广引进8台青岛宏盛花生联合收获机。

4.招远市素有“金都红富士王国”的美誉, 栽培面积和产量以及果树科技成就等均居全国前列。苹果生产的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其产值仅次于粮食和蔬菜, 位居全省种植业产值前列。由于分散种植, 不利于果树生产机械化, 在中耕除草、植保、施肥、果品分级等环节基本上还是以人力为主。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 果品生产机械化必须得到重视。

5.我市水果和蔬菜的产量增长很快, 但由于加工技术和产业化滞后, 每年大约有1/4的水果和蔬菜, 因缺乏贮藏及加工手段而烂掉。由此而带来的农民卖果难和卖菜难至今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苹果生产绝大部分仍沿用分级板进行人工挑选, 采用普通纸箱、网袋、塑料袋、编织袋包装, 采后48 h内不能入库, 多以初级产品形式投放市场。毕郭官地洼村是我市甜瓜和西瓜生产基地, 但机械化程度不高, 采择、运输管理仍以手工为主。

三、强化农机化支撑能力的对策建议

当前, 我市农业的发展面临两个挑战:一是要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提高国际竞争力。按照上级部署,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保护和提高粮食安全性, 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搞活农产品流通, 开拓农村二三产业;为此, 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的支撑力度。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和重点将实现战略性的转移:由小麦生产机械化转向玉米生产机械化;在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逐步转向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在发展产中机械化的同时进一步向产前、产后延伸, 重点开发产前种子加工、产后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业废弃物加工利用的工程技术;由狭义的种植业机械化研发向农林牧渔广义的农业机械化拓展;由生产建设为主转向生产建设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并重;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发展, 加强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液压技术、航空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 提高农业装备的技术含量、性能和质量,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 要重视教育培训工作,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管理和劳动者大军。提高教育、科研、管理和生产战线上农业机械化人员的素质, 是强化农业机械化支撑能力的决定因素。现代化的农业, 离不开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 而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首先要靠人来开发、管理和操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教育事业的投入, 要分不同的对象, 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2.制定符合我市特点的农机化政策, 为强化农业机械化的支撑能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客观地说, 这几年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在逐步加大, 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 减轻农民负担,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农业机械化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 支持农业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要像扶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那样重视对农业机械化支持, 一要择优扶持, 建设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中心;二要在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上给予倾斜, 在资金上给予保证;三要加强集成、中试、示范基地建设, 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四要对发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机械设备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信贷贴息, 扶持节水农业、养殖业机械装备的开发, 对于大中型农用装备的更新、购置以及引进要给予重点扶持,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提供动力保障。

3.加强科技创新, 实现科研、生产、推广的有机结合, 进行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开发与攻关, 提高科技支撑力。要组织农机推广站、农机化学校与高校联合攻关, 解决生产中机械化的突出问题, 争取在玉米生产、花生、果蔬生产、农产品加工、养殖机械化方面有新的突破, 开发出适应地区特点的农业机械系列产品。今后我市科研的主要领域有:

(1) 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在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和机具基本能满足需要之后, 要加大力度, 重点研制开发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和适用可靠的机具。玉米是我市第二大粮食作物。作为饲料之王的玉米, 种植面积将进一步增大;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市场前景广阔。

(2) 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随着农业结构、种植结构的调整,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将逐步扩大, 相应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提上议事日程。结合我市的实际, 重点研发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果蔬生产机械化技术、畜牧及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等。同时, 应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加紧地膜回收等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做到收旧利废, 减少环境污染。

(3) 节水旱作农业工程技术。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研究开发和集成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和雨养旱作农业工程技术作为重点安排实施, 大力发展喷灌、滴灌、渗灌和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新设备。根据不同条件推广田间行走式喷灌、平移喷灌、圆形喷灌和田间移动式管道喷灌机具, 广泛应用节水灌溉的新技术、新成果, 与现代生化技术、农艺技术有机结合, 形成高效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4)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是利用环境控制技术从事动植物生产的农业, 因此, 工程技术在设施农业技术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市耕地资源、水资源双重匮乏, 发展设施农业是一项节约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措施。要搞好现代型温室、节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标准化建设, 加快大棚温室内机械耕整地、节水灌溉、工厂化育苗、机械移栽、无土栽培、植保、收获等各项作业环节的机械化进程, 应用高新技术实现温室内环境控制自动化、智能化。要重点研发工厂化、集约化的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的快速发酵、消毒、除臭以及有机基质加工成套技术和设备, 为发展集约高效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提供技术支持。

(5) 生物灾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从世界植保技术发展形势看, 近期虽仍以化学防治为主, 但农药主要是向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多品种、少用量的方向发展;施药机械主要向高效、安全、精量、对靶、智能化发展。

上一篇:I的表达式下一篇:财务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