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的表达式

2024-09-10

I的表达式(共3篇)

I的表达式 篇1

甘草为古今方剂中配伍应用最为普遍的药物之一。方书之祖《伤寒论》中应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 书中113方用甘草者达70方, 占61.19%[1];近现代中医处方仍离不开甘草, 更有“十方九草”之称。甘草作用广泛, 疗效显著, 尤其在配伍过程中, 对药物毒性和峻烈之性的制约作用, 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我们前期研究[2]表明:甘草对药物代谢酶有显著的诱导作用, 并在与其它药物配伍时起主导作用, 提示药物代谢酶是甘草解毒、调和药性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探讨甘草影响药物代谢作用的分子机制, 本文应用美国Super Array公司药物代谢I相反应酶类PCR芯片, 筛选甘草诱导的人正常肝细胞L-02参与I相代谢反应酶系的差异表达基因, 并对其进行生物学分析。

1实验材料

1.1 药材

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药材经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春根教授鉴定, 称取甘草干燥药材20g, 粉碎后加10倍水浸泡30分钟, 煎煮40分钟, 滤出初滤液, 再加10倍水继续煎40分钟, 合并两次滤液, 制成浸膏。准确称取甘草浸膏0.0023g, 用1ml生理盐水定容浓度为2mg/ml。

1.2 细胞株

人正常肝细胞L-02: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理毒理实验室提供。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Real-time PCR芯片:美国Super Array公司;Super Array PCR master mix (Cat.No.PA-112) ;REAL-TIME PCR Array First Strand Kit-CO3;RNeasy®MinEluteTM纯化试剂盒:Qiagen;Trizol试剂:Invitrogen life technologies;其它试剂购自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ABI PRISM®7700 system;Nano Drop®ND-1000: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在25cm2培养瓶中常规培养L-02细胞, 细胞生长至对数生长期时分两组处理。甘草组:去除培养液, 加入4.5ml RPMI 1640, 再将0.5ml 2mg/ml甘草水提液加入细胞培养液中, 使甘草水提液终浓度达到200μg/ml;空白组不做给药处理。继续培养48小时后收获细胞。

2.2 基因芯片检测

2.2.1 RNA抽提、纯化与质量检测

采用Trizol试剂一步法提取总RNA;然后使用RNeasy®MinEluteTM纯化试剂盒纯化RNA;应用紫外吸收测定法检测RNA纯度, 使用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纯度及完整性。

2.2.2 合成cDNA模板

按照Real-time PCR Array First Strand Kit-CO3使用说明配制混合物, 42℃水浴5分钟后, 冰上放置至少1分钟。短暂离心后, 在离心管中依次加入BC3、P2、RE3以及H2O, RNase free, 移液枪轻轻吸打几次混匀, 42℃温育15分钟。95℃温育5分钟使酶失活。每20μlcDNA加9lμl灭菌水混匀, 置冰浴待用或-20℃保存。

2.2.3 实时定量PCR

将SuperArray PCR master mix 1275μl、已稀释的cDNA 102μl以及ddH2O 1173μl混匀制成混合液。取25μl混合液到PCR Array对应的每个孔中置于冰上, 设置实时定量PCR程序为10分钟95℃, 15秒95℃, 1分钟60℃, 将PCR Array置于实时定量PCR仪进行PCR反应。于40cycles后收获荧光。

2.3 数据处理

利用ABI PRISM®7700 system配套软件计算各张PCR芯片中每个基因的Ct值。最后采用ΔΔCt方法比较相应基因的表达量的变化。

3结果

3.1 总RNA抽提结果

抽提的RNA用分光光度计检测A260/A280的比值范围均在1.8~2.1;凝胶电脉结果显示28S和18S核糖体RNA的条带清晰, 比例约为2∶1, 说明RNA纯度已达到要求, 见表1。比较甘草组与空白组的基因谱, 绘制甘草组/空白组基因表达差异倍数散点图, 见图1, X轴为空白组数据值, Y轴为甘草组数据值, 黑色细线表示基因差异倍数在1左右, 黑色粗线表示倍数在2。

3.2 基因芯片检测结果

在84条被检测基因中, 甘草组与空白组比较, 共有10条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其中, 有5条基因表达上调, 占全部差异表达基因的50%;而表达下调的基因也有5条, 占全部差异表达基因的50%。见表2~3。

3.3 表达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类

本实验结果表明, 甘草水提物对于人正常肝细胞L-02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全部发生在I相代谢中的氧化反应。其中, 上调作用主要体现对于非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 其上调基因数占总上调基因60%;而对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主要呈下调状态, 占总下调基因的60%。分类见表4。

在上调的基因中, 醇脱氢酶和CYP450酶相关基因占优势, 各占40%;下调基因则CYP450酶占优势, 比例达到60%。基因功能分类及基因差异表达见表5。

4讨论

药物代谢可以显著改变药物的药理活性, 抑制或诱导药物代谢酶是药物相互作用的主要机制。药物的代谢一般可分为两阶段, 即通常所说的“I相代谢反应”, 又称生物转化和“II相代谢反应”, 或称结合反应。药物的I相代谢是II相代谢的前奏, 大多数毒物、药物等进入肝细胞后, 常先进行氧化反应, 有些可被水解, 少数物质被还原。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作用, 一般能增加非极性化合物的水溶性以便于排泄, 同时也可能改变了药物或毒物分子原有的某些功能基团, 或产生新的功能基团使毒物解毒或活化, 使某些药物的药理活化发生变化, 使某些致癌物质活化或灭活。

氧化作用是I相代谢的主要反应, 在肝细胞的微粒体、线粒体及胞液中含有参与生物转化的不同的氧化酶系, 包括加单氧酶系 (混合功能氧化酶) 、胺氧化酶系和脱氧酶系。而氧化反应主要分为两类, 即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和非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存在于微粒体中的以细胞色素P450为重要成分的加单氧酶系, 是生物体的主要I相代谢酶, 参与多种内、外源物的代谢转化。在药物代谢相互作用中, 酶抑制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占全部相互作用的70%, 酶诱导引起的相互作用约占23%, 其它则占7%[4], 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美国Super Array公司药物代谢I相反应酶系PCR基因芯片, 包含药物代谢I相反应酶系相关基因84个, 其中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细胞色素P450主要基因42个, 非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醇脱氢酶、醛脱氢酶、黄嘌呤氧化酶、胺氧化酶等相关基因42个。芯片特异性好, 能定量检测相关基因mRNA表达, 其精度达实时定量PCR水平。本实验筛选出的甘草水提物诱导人正常肝细胞I相代谢反应相关10条差异基因中, 有关CYP450的基因就有5条, 分别为CYP2C8、CYP4A22、CYP4F3、CYP11B1、CYP24A1, 占全部有差异显著性基因的50%。此外, 还有醇脱氢酶、醛脱氢酶、黄嘌呤氧化酶、胺氧化酶等, 他们主要参与内源性物质的代谢。已筛选出的差异基因中ADH4、ADH7均参与醇脱氢反应, ALDH1A1、ALDH8A1则涉及到醛的氧化反应, XDH参与的黄嘌呤氧化反应, 黄嘌呤氧化酶用于代谢含有黄嘌呤基因和嘌呤类似物, 氧化反应是对应的尿酸衍生物。本实验初步从分子水平上, 提示了甘草影响药物I相代谢的作用机制及主要途径。然而, 甘草化学成分众多, 已有研究表明[5]甘草提取物18α-2甘草酸二铵可以显著诱导II相酶活性, 加快毒物和致癌物的排泄;一方面又可以抑制“增毒”的CYP450同功酶活性, 减少毒物和致癌物的代谢活化。因此, 以本研究模式筛选甘草主要化学成分对I相代谢反应基因的调控作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

甘草为临床常用中药, 在预防药物中毒, 调和药性方面应用十分广泛, 但长期临床应用是按中医理论和经验用药, 关于甘草的减毒作用机制目前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 缺乏药物代谢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深入的机理研究, 对其作用机制的内涵以及与物质基础的关系认识还相当模糊。药物代谢过程是影响药物发挥作用及产生毒性的过程。中药的配伍变化会直接导致药效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发生变化。因此, 对甘草解毒作用及机制尤其从药物代谢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中药安全性研究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章茂森, 樊巧玲.《伤寒论》中甘草配伍发微.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9 (4) :11.

[2]潘英伟.袁冬平, 陈卫平, 等.以HPLC法测定附子甘草配伍对丙米嗪血药浓度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 2009, 36 (1) :102.

[3]冯年平, 狄斌, 刘文英.药物代谢研究与中药现代化.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3, 5 (2) :5.

[4]千叶宽, 小林力.代谢过程.药局 (日) , 1998, 49 (1) :53.

[5]杨静, 彭仁秀, 孔锐, 等.18α-2甘草酸二铵对大鼠肝脏细胞色素P450和II相酶的影响.药学学报, 2001, 36 (5) :321.

I的表达式 篇2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实验试剂

肾系膜细胞(HBZY-1,中国典型培养物包藏中心CCTCC),兔抗大鼠IκB-α多克隆抗体(美国CST),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美国Calbiochem),总蛋白抽提试剂盒(美国Chemicon),BCA蛋白定量试剂盒(美国Pierce),ECL Plus化学发光试剂盒(英国Amersham),Trizol(美国MRC),Taq DNA聚合酶(北京Bio Dev),d NTP(美国Promega),DNA分子量标准(北京Tlangen)。

1.2 细胞培养和分组

大鼠肾系膜细胞株HBZY-1常规培养于含10%小牛血清的低糖DMEM中,培养条件37℃、5%二氧化碳。所有实验细胞在体外扩增均不超过15代。在DMEM培养液中加入以下不同的处理因素,将细胞分为7组:(1)正常对照组:5.6 mmol/L的葡萄糖;(2)甘露醇组:5.6 mmol/L的葡萄糖+24.4 mmol/L甘露醇,渗透压对照;(3)10 mmol/L葡萄糖组;(4)20mmol/L高糖组;(5)30 mmol/L高糖组;(6)30 mmol/L高糖组+MG132(1μmol/L)组;(7)5.6 mmol/L葡萄糖+MG132(1μmol/L)组。分别作用48 h。

1.3 We s te rn Blotting测IκB-α蛋白表达

取实验终点细胞加蛋白抽提液,吹打,4℃离心,取上清用BCA法测蛋白浓度后SDS-PAGE电泳,转膜,封闭后加兔抗大鼠IκB-α多克隆抗体(1︰1000)和α-Tubulin内参抗体(1︰5 000)4℃过夜,次日加HRP标记的羊抗兔Ig G孵育,ECL-Plus化学发光显影,Bio-rad紫外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进行吸光度扫描。实验重复3次。结果以IκB-α蛋白与α-Tubulin蛋白条带吸光度比值进行统计分析。

1.4 实时定量P CR测定IκB-αm RNA及泛素m RNA

取各高糖组细胞用Trizol提取总RNA,取总RNA5μL为模板反转录成c DNA,将反转录成c D-NA加入探针行荧光定量PCR,β-actin做内参,引物与Taq Man探针由Ta Ka Ra公司合成(见表1)。反应条件:94℃2 min,预变性;94℃20 s,变性;60℃40 s,扩增45个循环后绘制动力学曲线得CT值。扩增重复3次。各组基因与内参基因的CT值差为△CT,再将各组的△CT与对照组的△CT相减得△△CT,结果以2-△△CT值进行统计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高糖对大鼠肾系膜细胞IκB-α蛋白和m R-NA表达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IκB-α蛋白的表达下降(均P<0.05),具有浓度依赖效应;各高糖组IκB-αm 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露醇组IκB-α蛋白和m 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高糖对大鼠肾系膜细胞泛素m RNA表达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泛素m RNA的表达增加(均P<0.05);甘露醇组泛素m 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1)各组与A组比较,P<0.05;2)各组与A组比较,P<0.01;3)E组与F组比较,P<0.01

2.3 MG132对高糖条件下大鼠肾系膜细胞IκB-α蛋白表达的影响

与30 mmol/L高糖组比较,30 mmol/L高糖加MG132组IκB-α蛋白的表达下降被明显逆转(P<0.01);5.6 mmol/L葡萄糖+MG132组较正常对照组IκB-α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UPS是一种高效和高度选择性的蛋白降解途径,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内,约80%细胞内蛋白质通过UPS降解[2],泛素化修饰已被公认为是真核细胞内仅次于磷酸化的最重要的信号调节机制。UPS由泛素、26S蛋白酶体及多种酶系统组成。泛素(ubiquitin)是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保守多肽,其首要功能是共价结合细胞浆内错误折叠或半衰期较短的蛋白,通过酶级联反应形成多聚泛素链,从而进行蛋白质的识别、修饰及降解[3]。FERNANDES等[4]发现氧化应激可上调视网膜上皮细胞UPS活性;AKARSU等[5]发现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血清的泛素水平增加,且神经蛋白降解增加参与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RUSSELL[6]和MASTROCOLA[7]报道高糖可通过UPS导致肌肉蛋白降解增加;均提示UPS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由此深入研究UPS与糖尿病并发症之间相互关系,有助于了解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机制。

NF-κB作为与DN发生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活化后,释放下游多种细胞因子及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合成大量胶原,导致DN的发生[8]。其中IκB-α降解对NF-κB通路的调控至关重要,而IκB-α的降解与UPS密切相关[9]。国内杨旭等[10]也报道慢性肾衰竭大鼠中Ub m RNA表达均显著增加,UPS显著活化,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可明显抑制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小球硬化程度,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提示肾间质纤维化与UPS活化有关。UPS是否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与IκB-α的关系少见报道。

本研究发现,在高糖环境中,泛素m RNA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高糖可激活UPS途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IκB-α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而IκB-αm RNA的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糖可致IκB-α蛋白降解增加,并不致IκB-α蛋白生成减少;且高糖条件下加入MG132后,系膜细胞IκB-α蛋白的表达下降被明显逆转,提示高糖通过上调UPS途径导致IκB-α蛋白降解增加,阻断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可明显抑制高糖导致的IκB-α蛋白降解。由此作者推测:糖尿病时高糖激活UPS致IκB-α蛋白降解增加,使IκB-α不能有效地抑制NF-κB,导致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而成为DN发生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糖可增加大鼠肾系膜细胞泛素表达,上调肾系膜细胞UPS,促进IκB-α蛋白泛素化降解,而高糖激活肾系膜细胞UPS的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高糖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Iκ B-α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 将大鼠HBZY-1肾小球系膜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设立正常对照组(5.6 mmol/L葡萄糖)、高糖组(包括10、20和30mmol/L葡萄糖)、甘露醇组、30 mmol/L高糖加特异性泛素蛋白酶体阻断剂MG132组及5.6 mmol/L葡萄糖加MG132组,作用48 h,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IκB-α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高糖组IκB-α及泛素mRNA的表达。结果 各高糖组Iκ B-α蛋白的表达下降(P<0.05),具有浓度依赖效应;各高糖组Iκ B-α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高糖组泛素mRNA的表达增加(P<0.05);30mmol/L高糖加MG132组较30 mmol/L高糖组Iκ B-α蛋白的表达下降被明显逆转(P<0.01)。结论 高糖可增加大鼠肾系膜细胞泛素表达,上调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活性,增加Iκ B-α蛋白泛素化降解。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高糖,肾小球系膜细胞,Iκ B-α,泛素

参考文献

[1]叶夏云,钟建庭,刘丽,等.交叉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6):704-708.[1]YE XY,ZHONG JT,LIU L,et al.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RP,IL-6,TNF-a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J].China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7,17(6):704-708.Chinese

[2]VON MIKECZ A,CHEN M,ROCKEL T,et al.The nuclear 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visualization of proteasomes,proteinaggregates,and proteolysis in the cell nucleus[J].Methods MolBiol,2008,46(3):191-202.

[3]AGUILAR RC,WENDLAND B.Ubiquitin:not just for protea-somes anymore[J].Curr Opin Cell Bio,2003,l5(2):l84-190.

[4]FERNANDES R,RAMALHO J,PEREIRA P.Oxidative stressupregulates 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 in retinal endothelialcells[J].Mol Vis,2006,12(6):1526-1535.

[5]AKARSU E,PIRIM I,CAPOGLU I,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electron-eurographic changes and serum ubiquit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1,24(1):100-103.

[6]RUSSELL ST,RAJANI S,DHADDA RS,et al.Mechanism ofinduction of muscle protein loss by hyperglycaemia[J].Exp CellRes,2009,315(1):16-25.

[7]MASTROCOLA R,REFFO P,PENNA F,et al.Muscle wastingin diabetic and in tumor-bearing rats:role of oxidative stress[J].Free Radic Biol Medicine,2008,44(4):584-593.

[8]MEZZANOL S,AROS C,DROGUETT A.NF-κB activation andoverexpression of regulated genes in human diabetic nephropathy[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4,19(10):2505-2512.

[9]NATOLI G,CHIOCCA S.Nuclear ubiquitin ligases,NF-kappaBdegradation,and the control of inflammation[J].Sci Signal,2008,1(1):1-4.

I的表达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住院患儿74例。其中心脏超声诊断为PDA,并排除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及重度窒息的新生儿37例为观察组。根据是否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将观察组分为合并NRDS组(8例)和无NRDS组(29例)。NRDS诊断标准:①早产儿生后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②胸部X线特征性改变:两肺透亮度降低、支气管充气征、白肺。根据是否使用过呼吸机分为使用呼吸机组(16例)和未使用呼吸机组(21例);根据有无使用多巴胺分为使用多巴胺组(8例)和未使用多巴胺组(29例)。将其中具有同样性别分布、胎龄的新生儿37例作为对照组,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及重度窒息者,其中早产儿2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例,肺炎8例。

1.2 观察指标

1.2.1 资料收集

建立病例资料表,记录患儿性别、分娩方式、胎龄、出生体重;记录NRDS、机械通气及多巴胺使用情况;记录患儿PDA的转归。

1.2.2 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

使用飞利浦SONOS 5500超声仪器,超声探头8 MHz。在生后7 d内对有心脏杂音或者皮肤青紫的新生儿进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PDA内径大小、分流方向。

1.2.3 c Tn I与CK、CK-MB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生后3~7 d抽取静脉血3 m L检测c Tn I与CK、CK-MB。c Tn I采用化学发光法,正常参考值:<0.02μg/L。检测仪器使用BECKMAN Dx I 80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试剂采用其配套试剂盒。CK、CK-MB采用干化学法,正常参考值,CK:30~135 U/L,CK-MB:0~25 U/L。测仪器使用强生V5600干式生化仪,试剂采用其配套试剂盒。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各项指标进行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改用中位数M,四分位数间距Q(P25,P75),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资料及分组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胎龄、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方式、合并NRDS、使用机械通气、使用多巴胺者所占比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中PDA自愈10例;使用布洛芬关闭成功2例、失败1例;未处理24例。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c Tn I、CK、CK-MB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c Tn I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CK、CK-MB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c Tn I:肌钙蛋白I;CK:磷酸肌酸激酶;CK-MB:磷酸肌酸激酶杂化型

2.3 观察组亚组的c Tn I、CK、CK-MB的比较:

观察组中使用多巴胺组与未使用多巴胺组c Tn 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观察组中合并NRDS组与未合并NRDS组c Tn I、CK、CK-M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观察组中使用机械通气组与未使用机械通气组c Tn I、CK、CK-M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注:c Tn I:肌钙蛋白I;CK:磷酸肌酸激酶;CK-MB:磷酸肌酸激酶杂化型

注:c Tn I:肌钙蛋白I;CK:磷酸肌酸激酶;CK-MB:磷酸肌酸激酶杂化型

注:c Tn I:肌钙蛋白I;CK:磷酸肌酸激酶;CK-MB:磷酸肌酸激酶杂化型

3 讨论

PDA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新生儿PDA可通过手术结扎、导管介入、口服布洛芬、输富含血小板的血浆等多种手段得到治疗[6,7,8]。但多项研究指出,新生儿PDA存在很高的自愈率,故新生儿PDA是否需要干预以及何时需要干预都存在较大分歧[9,10]。有意见指出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变PDA(hs P-DA)需要进行临床干预,而诊断hs PDA需要较为复杂的临床及心脏超声标准[11]。肌钙蛋白及CK、CK-MB是心肌损害的很好的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与hs PDA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12]。

血清生物标志物如肌钙蛋白、CK、CK-MB最早应用于成人心肌梗死的诊断[13]。肌钙蛋白是肌钙蛋白T、I、C组成的复合物。其中c Tn I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Trevisanuto等[14]研究显示在新生儿脐血中可检测到c Tn T,但检测不到c Tn I,说明新生儿体内的c Tn I均来自于自身,不受孕母的干扰。Mc Namara等[15提出由于PDA时降主动脉内血流窃向肺动脉,引起降主动脉内血流减少,全身动脉包括冠状动脉灌注不足,造成心肌缺血和c Tn T水平上升。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在c Tn I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 T-n 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PDA会导致心肌损伤,造成c Tn I水平明显升高。临床上,若新生儿生后3~7 d内c Tn I水平升高,则需密切关注患儿是否存在PDA开放。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提示肌钙蛋白诊断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CK、CK-MB[16]。推测原因是其不仅存在于心肌中,也存在于骨骼肌、脑组织和胃肠道平滑肌等处,其受到多种因素干扰。而c Tn I是心肌唯一特异的心肌蛋白。故在心肌损伤时c Tn I较CK、CK-MB更为敏感。本研究显示在观察组c Tn 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同时,两组之间CK、CK-MB水平无显著差异,也说明了这一点。

多巴胺可提高新生儿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从而减少主动脉内血流窃向肺动脉,提高主动脉血压[17]。新生儿PDA由于左向右分流,使得全身动脉血流减少,可导致患儿动脉收缩压、舒张压下降,临床上使用多巴胺的概率增大[18,19]。本研究显示在观察组中,多巴胺组与未使用多巴胺组在c Tn I水平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推测由于临床上PDA患儿应用多巴胺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患儿动脉血压降低难以维持循环,而动脉血压下降则可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流减少,进而造成心肌损害引起c Tn I水平上升。多巴胺组肌钙蛋白水平更高,说明肌钙蛋白与心肌损害明显相关,更易出现多巴胺用药指征下的循环问题。

观察组中合并NRDS组与未合并NRDS组、使用机械通气组和未使用机械通气组的c Tn I、CK、CK-M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RDS导致低氧血症,而使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往往也是临床上出现低氧血症的患儿。低氧血症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Trevisanuto等[20]的研究发现NRDS早产儿的c Tn T水平明显增高。Distefano等[21]的研究也有同样的结论。推测本研究由于病例数目较少未能得出阳性统计学结论。

综上所述,PDA可造成新生儿心肌细胞损伤,导致血清中c Tn I及CK、CK-MB水平上升,而c Tn I较CK、CK-MB更为敏感,更能反映新生儿PDA患儿的心肌损害情况。新生儿早期c Tn I水平高的PDA患儿更易出现多巴胺用药指征下的循环问题。

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新生儿血清肌钙蛋白I(c Tn I)与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杂化型(CK-MB)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将2014年1月2016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治疗的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37例患儿列为观察组,按照是否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否需要机械通气、有无使用多巴胺再将观察组分成不同亚组(NRDS组和无NRDS组、使用呼吸机组和未使用呼吸机组、使用多巴胺组和未使用多巴胺组)。选择同胎龄、同性别分布的无心脏结构畸形、新生儿窒息的同期住院患儿37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于生后3~7 d内检测c Tn I、CK及CK-MB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观察组c Tn 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CK、CK-M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使用多巴胺组患儿c Tn I水平显著高于未使用多巴胺组(P<0.05)。观察组中合并NRDS组与未合并NRDS组、机械通气组与未合并机械通气组的c Tn I、CK、CK-M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出生3~7 d血清c Tn I水平较高的新生儿需密切关注是否存在PDA开放。c Tn I能反映新生儿PDA患儿的心肌损害情况,较CK、CK-MB更为敏感。c Tn I水平较高的PDA患儿可能更易出现多巴胺用药指征下的循环问题。

上一篇:学校生活质量下一篇:强化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