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表达论文

2024-07-05

爱国的表达论文(精选6篇)

爱国的表达论文 篇1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中的重要章节, 这一章的教学广泛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流于表面, 走马观花, 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厚内涵和意义。为此, 本人在教学中引入历史视野, 对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传统追根溯源, 从家国一体的角度对我国爱国主义精神加以揭示和阐发, 使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爱国主义, 达到新的认识层次和高度,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展示具体的教学内容, 与同行切磋砥砺, 以冀抛砖引玉。

一, 爱国主义与国家概念紧密相连。“国家”概念的产生与西周的封建制密切相关。在西周封建制下, 贵族形成三个主要的政治层级:天子、诸侯和卿大夫阶层。“天子”字面的意思是天的儿子, 代表上天统治人间, 既然如此, 天子统治的范围即天所覆盖的土地, 是为天下, 故古人谓“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诗经·小雅·北山》) 。所以在理论层面上, 天子的辖域没有明确的边界。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土地叫“国”, 天子和诸侯赏赐给卿大夫的采邑叫“家”。“国”和“家”除都来自上层的分封外, 有如下共同点:都有一定的疆域和范围, 都有一定的人口, 都拥有对封地的治理权。由这样的“国”和“家”构成我们今天的国家概念, 国家即一定疆域、人口、政治权力的统一体。

与爱国密切相关的还有祖国一词。祖国指列祖列宗共同生活的地方, 即祖宗所在的国度。祖国一词中祖在国前, 寓意尊亲为大, 这反映出传统中国人核心的宗教信仰观念:宗法血缘信仰, 即以家族为核心构建起来的信仰系统。这一信仰往上追溯乃祖先崇拜, 往下延伸是传宗接代。所以这一信仰体系贯通神人, 接续古今。祖国乃父母祖宗之邦, 正折射出宗法血缘的信仰。国家与祖国的区别即在于国家是一个中性词, 是一个政治概念, 祖国则带有信仰、情感色彩, 成为文学诗歌常用语。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爱国主义的传统, 但内涵和特点各有不同。在中国宗法文化的背景下, 中国爱国主义传统的精神本质和精髓乃是家国情怀, 而其基础则是古人深厚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思想观念。在这种观念下, 家和国的本质是一样的, 家国密不可分, 家是浓缩的国, 国是放大的家。在这里, 我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来揭示这种观念。古代的皇帝自称天子, 即天的儿子, 那么天对于皇帝而言就是父, 即天父。在古人的宇宙观中, 天是父, 地是母, 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天地所生, 因此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大家族。这种宇宙大家族观是宗法血缘信仰在宇宙观上的表现。在此观念下, 天人关系被描述为父子关系。皇帝在天的面前称子, 尊天为父, 在大臣那里则被尊为君父, 古人自小读书时就被灌输一个理念:事君如事父。既然尊君为父, 大臣自然也就成为臣子, 即大臣对于君父应尽子道。君臣的政治关系被转化为父子关系。大臣到了地方官的任上被百姓称为父母官, 百姓也就相应成为子民。这样, 官民这一政治关系也被转化为父子关系。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就是以法治天下, 因而西方有强烈的法治精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以德治天下, 因而特重内在德性的修养。在所有的德性中, 百善孝为先, 历代皇帝都标榜以孝治天下, 而孝道同样源于家族关系之中。综上可见, 古代治国的根本原则和理念都转化自家庭家族层面, 这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根本表现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大学》中“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之说, 古人认为齐家必定能够治国, 甚至可以平定天下, 正是基于家国同构的观念。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观念也可以通过许多包含“家”“国”的成语表现出来, 如保家卫国, 国破家亡, 败国亡家, 国仇家恨, 爱国如家, 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 忧国忘家, 天下为家, 毁家纾国, 国尔忘家, 天下一家, 于家为国, 黼国黻家, 开国承家, 齐家治国等。

二, 在宗法血缘信仰下, 中国人特重自己的小家, 每个中国人都对自己的小家充满、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情感和关爱。中国人的奋斗不是个人主义式的, 而是家族本位主义, 即光宗耀祖, 封妻荫子。由于普通百姓没有受到正规教育, 胸怀和境界往往局限于小家的范围难以推扩出去, 这导致我们民族一个根本弊病, 即公私分明。中国人在家族内部往往德性较好, 孝父慈子, 兄友弟恭, 而一旦越出家族范围, 置身公共域场, 就会感觉周围的人事环境与己无关, 因而公德观念淡漠, 公德素养偏低。林语堂曾专门论述过中国人公共精神的缺失:“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 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 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1]在西方人看来, 恰恰社会公德体现真正的国民素养, 因而感觉中国人缺乏教养, 国民素质低下。究其原因, 就是中国人的德性有私德和公德之分。正因为普通百姓往往限于私域 (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 , 因而古人特重公私之辩, 希望藉此引导人们由私达公。最具代表性的即《礼记·礼运》篇对理想社会 (大同之世) 的描写:“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方式则是“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即要把自己在小家中的行为感受推扩出去, 做到推己及人。儒家强调家族亲情是人伦道德的始源和根基, 即《孝经》中“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但人又不能仅限于这一层面, 而应延伸、超越之。这种精神与《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心章句上》中“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论语》中“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

普通百姓精神的超越性不足, 对小家的感受很深, 但对宏观公共层面 (国、社会) 体察不足 (这同样不能一概而论) , 难以贯通家国, 但由于他们缺乏正式教育, 不能代表中国爱国主义的正统和主流, 真正代表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层。他们从小饱读圣贤之书, 胸怀开阔, 境界高远, 眼界宽广, 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和担当精神, 能够主动将家、国联系在一起, 形成深沉的家国情怀, 而这正是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精髓和本质。所谓家国情怀, 即将家、国融为一体, 把国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去看待。在宗法文化背景下, 中国人最爱自己的小家, 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爱国如爱家, 就能将国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 这是仁民爱民的思想基石;当一个人可以爱国如家的时候, 就会将国家、国土、朝廷、君王当作父母一样, 为保卫他们不惜舍弃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当一个人爱国如家, 就会将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视为家史族谱一样珍视和保全。

这种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 这种精神可以通过许多名人名言来领略, 这些名言之所以能流传千古, 不是语句优美, 而是因为发自肺腑。如岳飞“以身许国, 何事不敢为?”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 (《报任少卿书》)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病起书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曹植“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 李希仲“当须徇忠义, 身死报国恩。” (《蓟北行二首》)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扬子江》) 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日知录·正始》)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吉鸿昌“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种源于内心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应学习和继承的。

三, 课堂最后的结论是, 爱国并不空洞, 爱国从爱家开始, 爱家从修身做起。一个有修养的人才懂得怎样用正确的方式真正去爱自己的祖国。上述内容学生深感兴趣, 自觉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学秩序良好, 课堂气氛活跃。通过上述内容的讲解, 学生深受感染和启发, 对爱国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最重要的是了解到爱国主义并不空洞, 知道自己应当如何去落实爱国主义, 所有这些都是以往的教学内容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57.

爱国的表达论文 篇2

2.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 戚继光

3.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怎样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4. 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6.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7. 所谓爱国心,是指你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对于这个国家,应当比对其他一切的国家感情更深厚。——爱尔兰剧作家 萧伯纳

8. 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唐韦应物《寄畅当》

9.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10.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匈牙利诗人 裴多菲 《我是匈牙利人》

11. 匈奴不灭,无以家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12. 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 闻一多

13. 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 林耐

14.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 列宁

15. 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

16.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 何香凝

17.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18.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当代女作家 冰心

爱国的表达论文 篇3

杜甫 (712-770) , 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 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三十五岁时他抱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 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 参加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 杜甫被迫困守长安十年。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唐肃宗在灵武 (今宁夏) 即位后, 他只身前往投奔, 最终, “麻鞋见天子, 衣袖露两肘”的杜甫得到了拾遗的官职, 但好景不长, 他因上疏营救宰相房琯触怒皇帝, 被降职到华州 (今陕西华阴) 做一个很小的官, 从此便永远离开了朝廷。

公元759年, 关内大旱, 杜甫辞官西行, 带着家眷流落到秦州 (今甘肃天水) 、同谷 (甘肃成县) 一带, 靠拾橡栗, 挖土芋过日子, 由于生活无法维持, 他不得不再次长途跋涉, 搬家到四川, 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住了下来。不到三年, 成都军阀发动叛乱, 又逼得他四处漂泊。幸而好友严武被派来镇守四川, 在严武的保荐下, 他做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 他失去依靠, 便离开成都, 此后又辗转流离于蓟州、江陵、岳州、衡州一带。公元770年冬, 饱经忧患的杜甫在穷困潦倒中病逝于湘江上的一条小船里, 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如此坎坷的人生路上, 给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面貌, 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的深沉热爱。

一、杜诗的爱国情结表现在对劳动人民的一贯同情中

杜诗组诗代表作“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集中揭露了唐代兵役制度的黑暗, 深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和不幸。《石壕吏》更是形象地描写了官吏夜晚抓丁的暴行, 并通过老婆婆之口, 声泪俱下地诉说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但诗人又怀着沉痛而矛盾的心情, 劝人民为平息叛乱去参军:“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更可贵的是当诗人因幼子饿死而惭愧、悲痛时, 他看到的不只是自己一家, 而是由此“默思失业徒, 因念远戍卒”, 想到了比他更痛苦的人。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由自己“床头屋漏无干处”想到天下穷人, 渴望得到“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而他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见, 杜甫的同情心深深地蕴含在他的诗作中。

二、杜诗的爱国情结表现在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中

当山河破碎时, 杜甫低唱着:“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春望》) 大乱初定, 诗人又高兴得热泪纵横:“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临终之时, 诗人还念念不忘国家和人民, 在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里, 写下了“战血流依旧, 军声动至今”的感人诗句。至此, 我们不禁被杜诗中崇高的爱国情感所震撼、所感染、所激励, 而杜诗也因此成为历代诗作的最高典范。

三、杜诗的爱国情结表现在对统治者祸国殃民罪行的深刻揭露和谴责中

杜诗《兵车行》《前出塞》等集中反映了人民对不义战争的怨愤, 谴责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诗中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皇帝, 表现了诗人敢于为人民说话的勇气。又如诗作《丽人行》, 无情地揭露了玄宗宠妃杨玉环及其兄妹不可一世的骄横气焰, 以及他们丑不可闻的荒淫生活, 这些都是同时代的诗人不曾写或者不敢写的主题。

总之,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 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 无论是写生民疾苦, 怀友思乡, 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 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 深深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表达爱国的诗句 篇4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4、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7、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8、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神采奕奕造句

9、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

10、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

11、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1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1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16、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就义诗》

17、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18、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19、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金错刀行》

20、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王勃《滕王阁序》

2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2、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23、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

2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

2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2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

27、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写怀》

28、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林安邸》

29、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30、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其一》

33、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岳飞

34、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3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7、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3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39、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40、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41、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4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43、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44、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45、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46、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4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8、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49、宁不知倾城与倾国。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5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5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52、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

5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5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5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5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8、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59、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0、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6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62、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

6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64、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65、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

6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

67、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6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6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70、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7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72、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7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7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7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7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7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

7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79、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80、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济翁

81、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82、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

8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84、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8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6、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记南征诸将》

87、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之蓝关》

88、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三》

89、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

90、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91、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

9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3、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9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9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96、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

9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98、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99、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10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01、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陆游

102、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立春日感怀》

103、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10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05、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陆游《关山月》

10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10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108、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09、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11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11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11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

113、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14、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过若松町》

115、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

116、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读陆放翁集》

117、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18、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11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2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2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12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

12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25、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126、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27、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28、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129、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130、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13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

13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安乐》

133、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13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13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

13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13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138、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爱国的表达论文 篇5

一、通过杰出建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从古至今我们有许多建筑, 有的历史悠久、气势宏伟, 如万里长城;有的虽饱经历史的风霜, 却依然见证着历史的岁月, 见证着民族的沉沦与崛起, 如圆明园。在讲解这些建筑的时候,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 将这些杰出建筑制成精致的图片, 在课堂上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到万里长城并为她的雄伟壮观而无比自豪的同时, 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去激发学生勇于进取, 为国争光;而当学生面对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涌起一股悲愤之情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教导他们不忘国耻的同时, 引导他们面对屈辱历史, 在发泄我们心中的愤懑时, 更应该以清醒的头脑去分析历史背后的必然与偶然, 剖析我们在历史中所暴露的缺点, 不断地探寻今后的发展道路, 既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身上重演, 又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身上就此“中断”。

二、通过乡土旅游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文化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材料。乡土旅游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加里宁说, “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 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此话很有道理。

几年来, 我们从听课中发现, 中学生对乡土文化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进行乡土文化教学, 可以把旅游资源讲近了, 把旅游概念讲活了, 使学生通过对家乡旅游发展的认识, 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 更紧密, 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临沭地处东部沿海, 源远流长, 有悠久的历史, 在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重视和加强乡土旅游教学, 可以使《旅游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如学习《旅游概论》第四章《旅游活动构成要素》中的“旅游资源”一目,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阅常林钻石之乡的乡土教材中《苍马山风景区》一节。让学生知道, 苍马山是我们临沭著名的景点, 我们的学校就坐落在苍马山脚下;也可以引用钻石之乡的传说, 体现了我们临沭人的淳朴, 是我们临沭人民的骄傲。学习《旅游与旅游业的影响》一章时, 教师可讲述乡土文化教材中的“拴马石与秦王柱”、“永远的丰碑--滨海烈士陵园瞻仰”、刘少奇故居等内容。它由近及远地使学生懂得, 临沭人民的斗争是中华民族斗争的一部分。也可联系乡土历史的相关内容, 说钻石、柳编, 论板栗、甘薯脯, 评述这些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为祖国赢得声誉的工艺品和特产时, 学生会激荡一种民族自豪感。学习这些内容, 会使学生激动不已, 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学生中潜滋暗长,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培养, 是空洞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三、寓爱国教育于参观游览的活动之中

在课堂之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把课外的活动与课堂的教学紧密结合, 才能收到潜移默化、入情、入理、入脑的效果。

活动是一种符合青少年心理、性格特征的动态教育。我们还适当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附近的一些地方如“永远的丰碑--滨海烈士陵园”、刘少奇故居、北沟头遗址去参观游览, 使学生接受到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爱国的表达论文 篇6

师: (板书两个大字:爱国) 同学们, “爱国”这个词, 你们早就熟悉了, 老师要给你们提个问题:一个人, 做了什么事才算爱国?

生:死!

师:所有人的死都是爱国行为吗?

生:不!应该是为祖国而死!

师:对, 那应该叫“为国……”

生:为国捐躯!

师:那些为了祖国的利益, 在战场上英勇杀敌, 壮烈牺牲的战士们, 都是为国捐躯的爱国英雄。

生:老师, 还有在奥运会上得冠军, 那也是爱国!

师:说得好, 那应该叫“为国……”

生:为国争光!

师:让我们来看看《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课中的少年是怎样爱国的。

分析:闪光的“小”动作

师: (略读课文前半部分, 然后提醒学生) 从“那些人继续喝酒、聊天”开始,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就要开始爱国了, 大家要一字一句认真阅读。 (继续朗读课文)

师:文章在少年大义凛然的话语中结束了, 就这么简单。谁能说一说, 他是怎样爱国的?

生:他用钱砸那些喝酒的人!

师:在生活中, 我们也用钱砸喝酒的人, 那是不是爱国呀?

生: (意识到自己的回答不够严密) 他砸的那些喝酒的人侮辱了他的祖国。

师:好, 你能用“因为……所以……”把这句话重说一遍吗?

生:因为喝酒的人侮辱了他的祖国, 所以他把钱砸向他们。

师:说得好!请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在这句话上:“一旁的帘子突然拉开, 一把硬币扔了出来, 劈头盖脸地砸在这些人的头上、肩上。”这句话, 写出了这个少年一连串的…… (一边说一边提示, 做拉帘子、扔硬币的动作)

生:一连串的动作!

师:请把动词圈上。 (学生在课本上圈出“拉”、“扔”、“砸”三个动词) 你们想一想, 这个少年做这些动作的时候, 怀着一种什么心情?

生:他特别着急!人还没下床呢, 就把钱扔了出来。

师:他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生:他不想听这帮人侮辱自己的祖国, 着急打断他们的话。

师:有一句俗语, 叫“把书吃透”, 你们知道这个“透”字是什么意思吗?

生: (纷纷回答) 学会、弄懂、理解……

师:你们对这三个动词的理解, 就是把书吃透了。文中没写着急, 也没写愤怒, 可是, 你们透过“拉”、“扔”、“砸”, 已经感受到了此刻这个少年的心情。

师:前文已经介绍了, 这个孩子非常需要钱, 因为他在马戏班里没有赚到钱, 他的衣服太破了, 他还想给父母买点礼物, 但是, 一个在国外经受了两年折磨的孩子, 深深地知道祖国是多么可亲, 祖国是多么温暖, 把祖国比作母亲, 绝不是一句空话。此时,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胜过了对金钱的渴望之情, 所以, 他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继续分析“跳下床”的“跳”, “站直了身子”的“直”)

师:理解文章, 要能够抓住小情节、小细节, 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宝藏;创作文章, 要善于运用小情节、小细节, 表达你的思想感情。既然大家已经见识了意大利的爱国少年是怎样爱国的, 那么, 让我们再回到刚上课时探讨的爱国话题。

拓展:爱国“小”事

师: (板书:把“意大利”说成“当代”) 现在,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变成了“当代的爱国少年”, 假设这是一个征文题目, 你们打算把生活中的什么人物、什么事例写进这篇作文呀?

生: (在沉默中思考)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想, 如果现在有日本鬼子侵略中国, “爱国”就容易了, 逮住几个鬼子, 不就爱国了吗?如果有外国往咱们这里扔炸弹, 也好办, 接住炸弹, 再给他扔回去。 (学生笑) 可惜啊, 现在是和平年代, 想保卫祖国, 杀敌立功, 也没有机会呀!如果你真这么想, 那就不对了。刚才, 我们通过那个意大利孩子的一连串动作, 已经看到了他的爱国精神, 其实, 在座的各位同学, 个个都是当代的爱国少年, 你们做过许多爱国的事情, 可是, 你们没把那当回事……

生:现在好好学习, 长大报效祖国!

师:说得好, 但是这只是你的远大理想, 我们写作文需要的是具体事例, 最好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生:老师, 我有事例!学好外语, 能跟外国人交朋友, 这就是爱国……

师:你跟外国人交过朋友吗?

生:交过呀。有一次, 妈妈带我到市场买菜, 我看见一个外国人在买菜, 可是他不会说中国话, 那个卖菜的也不会说外语, 他俩都很着急。我已经学好几年英语了, 就给他们当翻译。虽然翻译得不太流利, 但是那个外国人终于买成菜了, 临走的时候, 他一个劲儿夸我。

师:你帮助外国人, 就是在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少年的美好形象, 他回到自己的国家, 一定会对别人说, 中国小孩“Excellent”。

师:我们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也能表现爱国精神。

生:在饭店吃饭, 索要发票, 不让他们偷漏税!

师:你说得太好了!不仅是吃饭要发票, 只要是消费了, 就应该索要发票, 不给商家偷漏税的机会。税款上缴国家, 国家用这些钱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生:北京奥运会期间, 学校组织我们去沈阳奥体中心观看美国女足与新西兰女足的一场预赛。虽然场上的比赛异常激烈, 但是我心中惦念的却是另一场比赛———中国女足与阿根廷女足的较量, 她们正在天津比赛呢。比赛过程中, 突然, 看台上传来“中国队, 加油!”的呐喊声。我被弄懵了, 这里不是美国队与新西兰队的比赛吗?怎么可能有中国队呢?我扭头向喊声传来的方向望去, 没错, 人们正在挥舞着五星红旗, 高喊着:“中国队, 加油!”原来, 人们在为远在天津的中国队加油, 我也跟着大吼一声“加油”。后来, 中国队果然战胜了对手。

师:我们虽然不能参加奥运会的比赛为国争光, 却可以为中国队加油, 这呐喊声一定拥有神奇的力量, 它穿越山河, 飞进了中国队员的耳朵里, 让她们士气大振。看来, 中国女足的胜利也有你的一份功劳!

总结:论“小”

师:著名作家郁达夫有两句话说得极妙:“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其实, 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 有着无数的“沙”与“花”, 这些小事物一点儿都不渺小, 透过它们可以让我们认识大千世界, 了解人生百态。意大利的爱国少年是通过“扔”和“砸”的动作表现的, 我们当代少年的爱国精神是通过学好外语、索要发票、为中国队加油这些日常小事展现出来的。现在, 谁能用一句名言告诉我们“小”并不渺小?

生: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师:这是荀子的名言, 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在于点滴积累。

生: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师:也许刘备早就知道, 一点小小的好事就能表现爱国精神。 (学生笑)

生: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 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

师:哈, 这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公益广告的广告语, 通俗易懂, 家喻户晓, 也算名言了。好, 那就让我们从这堂课开始, 让伟大的“小”在我们的心中扎根, 从小事做起, 从小处抓起, 做一个阅读有妙招, 写作有技巧的“小”专家。

备课笔记

推开一扇窗, 再推开一扇

当我捧读鲁迅杂文的时候, 鲁迅先生就在我的面前, 在夜色笼罩的寒冷屋子里, 他皱着眉头, 指间夹着烟卷, 正在“吧嗒吧嗒”地吞云吐雾;当我翻开丰子恺散文的时候, 子恺先生就坐在我身边, 他的案头散发着墨香, 他一手挥舞画笔, 一手抚着胡须, 肩头坐着可爱的小猫阿咪;当我阅读王小波随笔的时候, 王小波与我面对面, 大大咧咧地翘着二郎腿, 嬉笑怒骂, 皆成妙文。

每一篇文章都是有生命的, 只要你不是简单地把它当成冷冰冰的文字, 而是怀揣一颗爱心去体味。净空法师开垦菜园, 栽种蔬菜, 他把满园青菜当作自己的朋友, 一边浇水施肥, 一边跟它们聊天:“我精心照顾你们, 你们好好成长。”结果, 他园子里的青菜, 不仅碧绿诱人, 而且味道鲜美, 当地的菜农都甘拜下风。语文老师教学生学习课文, 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那就像菜农种蔬菜一样, 只把蔬菜当作蔬菜, 他的蔬菜永远也没有鲜活的生命、鲜美的味道。

翻开散发着墨香的课本, 你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了吗?阅读抑扬顿挫的语句, 你倾听到迷人的旋律了吗?品味生动传神的细节, 你领略到佳作的绝妙了吗?如果你拥有这些美妙的感受, 你就不是在教授语文, 而是在享受语文。一位陶醉在语文天地里的老师, 怎能被“教学参考书”束缚了手脚呢?面对一堂堂生机勃勃、探索不断的语文课, 学生们又怎能不对语文充满热爱呢?

如果说, 一本语文书是由一篇篇美文垒砌的厚实的墙壁, 那么, 老师的讲解与引导就是在墙壁上推开一扇扇窗户, 让学生看到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阅读《意大利的爱国少年》这篇课文, 我发现的风景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字:一个小孩, 一件小事, 一连串的小动作, 却表现了热爱祖国的伟大主题。轻视生活中的小事物, 使学生作文无米下锅;忽视文章里的小细节, 使阅读分析无法深入。“小”是阅读写作的金钥匙, 为了让这把金钥匙握在同学们手里, 我引领学生从“爱国”这个大话题谈起, 引出课文中的小故事, 细致分析一连串动作背后隐藏的浓浓的爱国情, 最后,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变成了“当代的爱国少年”, 不仅使学生们提升了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也提升了作文选材能力, 还提升了爱国情操。

上一篇:微型车制动盘失效分析论文下一篇:企业级Web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