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表达论文(共6篇)
聚焦表达论文 篇1
语文教什么?《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由此可知, 语文应该是教语言。我们应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 紧紧扣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走进言语深处, 关注表达形式, 触摸语言文字, 咀嚼文字精髓, 感悟语言散发出来的独特气息。
每一堂语文课我们都要以发展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 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 在日积月累中, 逐步、有效地 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
一、品读用字精妙, 一字一词总关情
教学《番茄太阳》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 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这句话时, 抓了这么一个品析语言文字妙处的问题:在写明明笑的时候, 哪个字用得很特别, 很新鲜? (追) 师追问:笑声没有脚, 怎么“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通过品读“追”字的精妙, 学生感受到明明的笑似乎一直跟着“我”, 是如此令人难忘, 令人回味, 也从而感受到明明的开朗乐观……
又如教学《爱如茉莉》“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 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中的“探”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探”换成“照”“钻”“射”等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 学生可以得出:“探”是把阳光当成人来写了, 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另一方面“探”更能衬托出气氛的静谧, 让人感受到当时情景的美好。
在教学中,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品字酌词, 不但能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和妙处, 更能提升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二、揣摩句段结构, 体悟不一样的表达
教学《鸟语》时, 有位教师对最后一自然段是这样处理的:出示“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 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我学到了 勇敢顽强 的精神……”。在学生初步交流自己的理解后, 教师点拨:前面的四字词语写出了鸟类的特点, 后面是写作者得到的启发 (教师再次出示句式, 用不同的颜色前后区分开来)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发现连续出现了“从……那里, 我……”的句式。教师点拨:这样由3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就是排比句, 显得整齐、有气势。那么, 仅仅只有“这些鸟儿”给我们启示了吗?学生说:不是的, 从后面的省略号中, 我们知道还有很多鸟儿给过我们启示。师出示三组词, 让学生连线, 并用“从___那里, 我___”练习说话。
再如一位教师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一文时, 采用想象补白情境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范式:人们面对如此狂妄的台风, 为什么还能谈笑风生?学生:有了小卫星的预报, 人们的防护措施好了, 堤坝筑高了。教师:借用生活中的情境展开想象 , 台风还会 发现渔船___, 学校___, 人们在家里___。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一个个叙说。
在以上教学中,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言语主体地位, 将学生的阅读注意点引向体会文本不一样的表达形式上, 从中揣摩一些规律, 习得一些表达方法, 丰富自己的言语认知, 完善自己的言语结构, 发展自己的言语智慧和灵性。
三、与作者、文本对话, 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课文教学中, 其实我们有很多与作者、文本对话的机会。我们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在学生写写练练上舍得花时间, 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比如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后, 教师可让学生模仿总分结构进行练笔;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写出彭德怀摘下军帽后对大黑骡子所说的心里话;学习《爱之链》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当乔依醒来……”为开头续写故事……
当课堂上教师关注的重心是“表达”, 教学的内容是“言语”, 实现的途径是“实践”时, 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 而这也一定能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聚焦言语,扎下表达的“根” 篇2
关键词:言语表达;条理性;有个性;准确性
如何改变学生在语言表达中语序零乱、缺乏条理性,人云亦云、缺乏个性,言不由衷、表达不准确的问题?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从三方面入手,让学生不断地品赏言语表达,从中学会言之有序,言之有色,言之准确。
一、聚焦“文眼”,扎下有序表达之根
表达的语序零乱,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困扰着不少学生。教学中,我发现教材中的作品,言语条理特别清晰。而“文眼”则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教学时,一是可聚焦“题中之眼”,以开枝散叶法,点亮“文眼”,引导学生关注篇章表达的条理性。如,《彩色的非洲》围绕题目中“彩色”一词,篇章布局极具特色。教学时,我围绕“彩色”一词,巧设两问,层层剥笋:一问,非洲给你留下的最初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题中“彩色”一词。二问:作者怎样有条理地介绍各种彩色景物的?引导学生品读文章首尾两段呼应式表达,并关注“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段首句子,研读如何过渡。至此,围绕“文眼”作者如何以“总—分—总”方式构篇,如何运用关联词有条有理地巧妙过渡等,一一呈现眼前。不仅关注彩色的风光,更关注了构篇及过渡的表达。二是聚焦“文中之眼”,以上勾下联法,擦亮文眼。揭全文之旨在篇首的,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的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因此,我采用上勾下联法,点亮“文中之眼”。如,丰子恺在《白鹅》写道:“鹅的高傲,更表现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围绕此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不断地品悟:作者如何从不同方面有条理地写出鹅的高傲?如此拨开云雾,感受内容,更学习“言”如何围绕“眼”层层展开表达。
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抓住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或句,品之、悟之,便能为习得有条理的表达打下根基。
二、直面“文体”,扎下个性表达之根
人云亦云,个性化语言少之甚少,怎么办?细品教材,不难发现,不同文体的文章其表达是各具特色的:游记的言语常给人移步之感,如入其境;童话、神话、小说等文体,常以峰回路转式的表达,带来震撼……借助这些独特的表达,能有效改变现状。
可直面文体特点设问,抓住关键潜沉品味。如,教学《颐和园》时,我顺游记的特点启发:“作者游览了多处景点。他是怎样把我们从这一处带到下一处的。”引导学生聚焦每节首句“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等。品读后,学生明白了:作者运用了“走完……就来到”“从……下来”等词巧妙地移步、换景,将景点巧妙连接,让人如临其境,并在游记习作中实现了会说会写。可直面表达特色质疑,创设冲突引发品味。教学《桥》一文,我抓住此小说在环境创设上的表达特色,引发质疑冲突:作者在小说开头写道:“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原意是“雨很大,像从天上一下子泼下来、倒下来似的”,这样写不是更具体吗?但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通过对比、朗读等,学生渐悟:两字就成一句,简短的句、段表达,极富个性,鲜明地创设出独有的环境,强烈渲染出紧张、动魄的气氛。安徒生在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开篇为什么一直写“冷”?王尔德在《巨人的花园》里怎样描写童话中的花园,随着巨人的态度发生神奇变化的?这些都是学习个性化表达的重要素材。
教直面文体,才能让学生紧紧地抓住语文的缰绳,学习和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三、擦亮“妙语”,扎下准确表达之根
如何解决词不能准确达意、言不能准确由衷的问题?需要牢牢抓住表达准确、精妙的词句,反复品悟。教材中的范例不胜数。可这样做。
1.在更换中,擦亮一个“字”,品悟用字的精准
《和时间赛跑》写道“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短短一句话,连用了五个“了”字,作者为何不用“啦”“啰”,小小的5个“了”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情”。通过换一换,不难悟出其用词的精准。
2.在加减中,擦亮一个“词”,品悟用词的精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写道:“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地,那么……就……,但是,如果……就……。”句中的两次“如果”准确地写出了伽利略的推想。这样写有何好处?能否去掉?在减一减发现,去掉后,原意完全改变了。如何深刻体悟如何准确表达。《太阳》第一节“……其实,太阳离我们……”“其实”一词将传说与事实巧妙连接,也可用减一减的方法体悟表达。再如,《桥》一文中“像泼。像倒。”可让学生试着把句子表达得更具体些,体会运用短句之妙。
3.在想象中,擦亮一个“点”,品悟标点的妙用
小小标点,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形象、情感、意蕴,更是道不尽作者心中万般言语、万般情,可在想象画面中体悟用法。如,列夫托尔斯泰在《穷人》一文连用5个省略号表达桑娜的内心;《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写道“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为什么不用顿号或者感叹号?均可通过激活孩子的想象力,读出意,读出弦外之音,感悟准确运用标点的益处,学会使用。
只要不断地聚焦“文眼”,直面“文体”,擦亮“妙语”,就能引领学生含英咀华,吟咏精髓,品出有条理表达、特色表达、准确表达的真味,就能逐渐摆脱言无序、言无个性、言不准确的困境。
参考文献:
吉春亚.吉春亚“语文味”课堂[M].吉林音像出版社,2008.
阅读教学要聚焦语言文字表达 篇3
一、推敲精当的用词。
古人为文往往是“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斟字酌句, 反复推敲, 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如今教材里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 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等用词之妙, 准确把握其丰富的内涵, 提高遣词造句的技巧。比如《景阳冈》一课有这句话:“武松见大虫扑来, 一闪, 闪在大虫背后。”教学时不妨设问:面对老虎进攻, 武松为何“闪”而不“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推敲:从速度看, 怎么样?“闪”动作快, “躲”比较慢。从心态看, 怎么样?“闪”体现勇敢, “躲”含有胆小之意。从动作看, 怎么样?“闪”显得轻快灵活, “躲”有点笨手笨脚。从策略看, 怎么样?“闪”是主动避开凶猛的老虎, 寻找对付良策, “躲”是被动逃避, 无奈之举。这样多角度比较、揣摩, 学生对武松的个性特点有了深刻认识。
二、赏析娴熟的表达。
娴熟的表达技巧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课文的表达技巧既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 又包括象征、对比、烘托、正面或侧面描写、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表现手法。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表达技巧, 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 为学生提升表达水平和技巧积蓄能量。比如, 《詹天佑》一课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塑造了高大的人物形象, 颂扬了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满腔的爱国热情。 (1) 社会环境, 表现爱国热情。帝国主义列强“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并以“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 他们就不再过问”来要挟清朝政府, 中国人“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置身这样的环境, 詹天佑“不怕嘲笑, 毅然接受了任务”, 不但为中国人争了光, 长了志气, 而且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2) 语言描写, 反映一丝不苟。为了修好铁路,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 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 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品读话语, 体悟詹天佑有怎样的思想?这表现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作风, 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 极端负责的态度。 (3) 行动描写, 突出吃苦耐劳。“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 扛着标杆, 背着经纬仪, 在峭壁上定点、测绘……白天, 他攀山越岭, 勘测线路;晚上, 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詹天佑为什么这样做?这突出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 身先士卒的作风, 战胜困难的意志。 (4) 心理描写, 体现一心为国。“遇到困难, 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 不但惹外国人讥笑, 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詹天佑的内心独白, 活现出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一心为国争气的坚定决心, 这是他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教学时抓住相关句段,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品味, 赏析并总结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 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
三、揣摩精巧的结构。
结构就是作者在动笔之前对文章进行全盘考虑, 勾勒出整体轮廓, 理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文章讲究不同的谋篇布局:或讲究前后呼应, 或巧设悬念, 或构思新奇, 或结构巧妙, 或开篇点题, 或卒章显志或详略得当。精巧的谋篇布局是言语形式的综合体现, 是最具语文性的内容之一,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必须高度关注, 引导学生用心揣摩, 汲取养分, 为生所用。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 其结构别具一格, 独具匠心:一是倒叙开头, 由果溯因———“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由结果引出原因。二是空行标段, 层次分明———记叙的四件事情各自成段, 以空行标明, 一目了然;三是前后照应, 结构严谨———巧用首尾、对比、互补等多种照应方法, 使文章结构紧凑;四是篇末总结, 突出中心———结尾解答了开头的疑问, 揭示了人物特点, 点明了中心。教学时紧扣课文的精巧结构, 设问引思:课文怎样开头、结尾?几个故事之间怎样衔接的?以引导学生揣摩作者为什么这样谋篇布局, 提升语文素养, 更好地用于言语实践。
聚焦表达论文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提升
“言语品味”,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把金钥匙。那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如何来结合学生的年段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年段学习特点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以聚焦小学语文课堂的“言语品味”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做一些尝试呢?通过我平时的积累,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低段年级:教师主导,典型语言引导表达
低段年级的阅读教学可以立足典型语言进行言语品味,积累言语经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谓的典型语言,指的是在言语形式上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比较规范,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语言。比如“胖乎乎”“亮晶晶”这些ABB形式的词组;“堆雪人”“打雪仗”这些动宾关系的词组;比如“难道你能一辈子依赖父母生活吗?”这类反问句;比如“牵牛花,请你快快发芽,让王奶奶也能看到鲜花吧!”这类祈使句……。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老师们都可以立足这些典型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品味,积累言语经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低段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典型语言,对这些典型语言进行言语品味,读懂其表达形式,进行仿说仿写,达成典型语言的运用,能最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初级的、规范的言语经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学期,在我所授的低段的《王冕学画》一课中,我就抓住了“滚来滚去”(abac)这一类型的词语,引导学生品味荷叶上露珠的调皮,并进行了此类词语的积累,这样既进行了典范语言的言语品味和积累,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还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典型句子“王冕看得出神,心想,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多好啊!”体会王冕对湖里荷花的喜爱之情,并用“(),心想,要是( ),那多好啊!”的典型句式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愿望;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结合板书“不灰心、天天练习、认真”用“只要我( ),我就一定能()。”的句式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
二、中段年级:师生互动,学习方法逐步提高
中段年级的阅读教学可以以文本为例,师生互动,教师以扶为主,扶放结合,引导学生在言语品味中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本校的王小凤老师上的中段的《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研究课中,她是这样以文本为例,以扶为主,扶放结合,引导学生在言语品味中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1)结合“语言”,导入课题。①出示:“语”字,请生用“语”字组词。②补充“()的语言”,进行词组练习。③齐读课题。(2)、训练“语言”,整体感知。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用横线勾画出书中告诉了我们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师相机板书,并请生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结合板书和课文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3、精练“语言”,指导仿说。精练“语言”这个环节的第一步: 以第二三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仿说。(1)現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两种语言,请大家齐读,边读边思考这两小节有什么相似或相同的地方。(2)抽生交流,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相同之处。(3)请生结合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这两个小节再说一个小节。精练“语言”这个环节的第二步:以第四五小节为例,指导朗读、仿说,体会语言的魅力。(4)课件出示第三四小节,同样是大自然的语言,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请生齐读,你发现了这两个小节有什么奥秘吗?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反问句、比喻句、拟人句,使表达更为形象生动。(5)请生结合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这两个小节再说一个小节,注意用上反问、比喻、拟人,使表达更为形象生动。
再有一堂我前段时间听的苏教版的中段的《雾凇》一课,这堂课的教者也是以文本为例引导学生在言语品味中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堂课中,老师抓住了文中的重点段落(即描写雾凇形成的段落)作了如下的设计:(1)扶放结合,引导学生掌握品味词语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先用课件出示雾凇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什么叫雾凇;接着,老师出示字典和文中对雾凇的解释,抓住“过于饱和的水汽”一词,请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所见过的“过于饱和的水汽”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过于饱和的水汽”的词语(如弥漫、涌向、笼罩、淹没、模糊)进行了言语品味;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小结正确理解词语的方法(一是查字典理解词语,二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抓关键词语和比较句子,引导学生品味句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首先请学生自己去找文中的关键词交流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学生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本文中抓关键词的方法(一是抓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最初,逐渐、最后;二是抓文中的叠词,如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比较句子,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体会到了文中语言的生动、形象,为学生在以后的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作了较好的指导。这堂课的教者也为我们作了中段年级师生互动,扶放结合,引导学生在言语品味中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作了较好的示范。
三、高段年级: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共同提升
高段年级的阅读是高段年级教学的重点,就一篇课文而言,学习的内容可以涵盖字、词、句、段、篇到修辞方法、写作特点,文本内涵以及拓展训练等,但在实际教学时我们不能面面俱到。这时,我们就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取舍” ,长文短教,引导学生在言语品味中品味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在我们的平时的高段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长文短教,引导学生在言语品味中品味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前段时间听的《鞋匠的儿子》一课,可以给大家一定的启示。这堂课中,教者作了如下的设计:(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交流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课件出示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3)由学生所提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入,让学生自读、勾画、批注参议员们对林肯的态度以及参议员们为什么想羞辱林肯。(4)重点出示林肯说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揣摩林肯言语的智慧:①学生自读,批注林肯的话有什么丰富的内涵。②二人小组合作有选择地互读一段林肯的话,并交流自己的批注。③全班以二人小组形成进行汇报,选一段林肯的话一人读文中的句子,另一人交流批注。④老师从学生的发言中适时进行点拨,整合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既读懂文章言语的表层信息,又能领略到文章言语的内涵信息,品味语言的魅力。整堂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言语品味中品味语言的魅力,在汇报交流活动中精彩纷呈,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提高。
结合学生的年段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年段学习特点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以聚焦小学语文课堂的“言语品味”入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较大的提升!以后,我会继续在以“聚焦本体”为指导思想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探究、总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聚焦表达论文 篇5
英语书面表达的重要性人人皆知, 它是大多数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2014年高考即将来临, 高三进入了全面的复习阶段, 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是备受高中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在高三英语复习指导中的尝试与探讨, 与同仁们交流。
一、把握命题特点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基础。
高中教师在总复习时, 一般是在一轮复习时, 按照每一单元的单词、短语、课文、语法等过一遍的套路, 结合这一单元的中心话题, 设计一篇作文;二轮复习时也即是专项训练, 复习书面表达时, 多数教师多是给几篇文体的模板或范文, 让学生背诵, 以便在考试时套用。这样, 或许不失为省时省力的做法, 但收效不是很大。
要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复习效率、使学生书面表达的复习和指导切实到位、有效, 把握书面表达的命题特点是关键。高考书面表达的命题特点有4个:
1、形式多样化。以前多是汉语提示, 现在多由汉语提示转向图表提示、辅之以汉语提示。要求考生先理解图表的含义, 再写句成文。
2、体裁多样化。高考的书面表达既可能考查应用文如通知、书信等的书写, 也可能是记叙文如图表作文、日记等, 也可能是说明文如人物介绍、活动评论等。
3、突显交际性和实用性。考试的内容多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为主体, 是学生熟悉的或以后可能遇到的事情, 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亲身经验, 使学生有话可说。
4、富有时代特点。近几年来, 英语书面表达的素材和命题话题十分接近现实生活, 因此, 今年及以后的高考英语作文仍然会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或将来的生活为主, 兼具时代特点, 有开放性的发展趋势。
只有把握了高考英语作文的命题特点, 复习及训练时才有可能有针对性, 精心设计作文训练, 使训练有效、高效。
二、“授之以渔”掌握应试技巧是得高分的关键。
明确了命题特点和方向, 再根据文章的类型, “授之以渔”掌握应试技巧、明确如何写、如何谋篇布局是关键所在。
1、图片作文。这类作文相对于原来的话题作文而言, 是开放型作文。给出一幅或几幅图片、图表, 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 学生可以自由想象、独立构思、适当发挥。对于这类题的写法无非有两种:一是直接揭示图片内容, 二是阐明寓意或得到的启示。常用来概括图片的主要内容的句子有:As we can see in the picture.../From the picture, we can see...等;或以The picture is to tell us that.../The picture mainly shows...等。
2、提纲作文。这类作文不同于图片作文, 提纲作文要求考生根据短文提示、要点提示或表格提示等, 紧扣要点、理清内容层次之间的关系, 稍加思考、润色即可成文。这类作文务必掌握文章的开篇句、连接句和结束句的巧妙运用, 使之文道俱佳。开篇句通常有With the development of.../In my opinion...等简洁明了的句子;连接句常用The main reason why...is.../Besides, we shouldn’t ignore that...等使文章上下文浑然一体;常用In short words, we live in an age of challenges.等句子将一篇文章画上圆满的句号。
做到这些, 学生再拿到一篇书面表达题, 便可以沉着应考, 不会出现绕其道而行之, 或不知如何写起、干脆放弃的现象, 更可以避免少失分、不失分。
三、掌握应试策略是得高分的保障。
应试技巧是得高分的关键, 那么应试策略是得高分最基本保障。
1、审题务必仔细。认真仔细研读所给的图画、图表、要点、注意事项等, 确定文章的体裁、把握文章的主题、理清要点之间的联系等非常重要。有些考生粗心大意, 由于审题不认真仔细, 导致跑题、偏题、文不对题等;或者造成体裁误用、要点不全、层次混乱等严重失分现象;有的仓促作文、提笔就写, 以致句法混乱、语句颠三倒四、单词漏写错写、语法错误百出、主次不分明、不知所言等现象屡见不鲜。
2、发挥切记适度。学生在认真审题后, 构思文章的框架, 即如何开篇、怎样连接段与段、如何巧妙作结, 结束全文等都不可忽视。最应引起学生注意的是发挥务必适度原则, 否则会画蛇添足。发挥的句子一般在3到4句话, 且务必与内容密切相关、并使用自己熟悉的词语或句型, 否则失分得不偿失。
应试策略有很多, 如语言就简避繁原则、开门见山原则、标点符号正确运用、语法结构的规范、俗语俚语的有效使用等, 都可以使文章平添不少色彩。
聚焦表达论文 篇6
一、多维解读,发现文本秘妙
我们不妨梳理一下人教版教材中比较典型的关于革命英雄人物这一类文章:人教版教材从四下开始安排这一类题材的文章,而且一连选了三篇,比重很大。同时,随着年段的增高,文体也开始多样起来,第二学段有记叙文,第三学段编排了议论文。从单元导语中,我们看到编者反复提出了搜集资料这一要求,我想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的历史体系,拉近学生与革命年代的距离。从课标中,我们又明显感受到,两个学段都注重主要内容的概括及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内容,但第二学段更重在理解、感受与积累,到了第三学段,增加了要求,让学生了解表达顺序,关注细节,学会描述,更多指向了语言的表达与运用。
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前,自己读着读着,内心涌起强烈的敬佩之情,文章描写的五位壮士令人感动,令人敬仰。我想,编者将其作为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上册意图何在呢?于是又读了单元导语,明白了编者是想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还要培养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和学习整理的能力,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其实五年级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认知起点与前期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与经验。我联系以前四年级学过的这一类文章,如《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黄继光》,发现都是写一个人的,而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写一群人。有了这样的发现,再聚集人物,推敲这篇文章写人的表达特色,发现作者在描写不同人的时候,除了运用到外貌、动作、语言等写人常用的方法外,还发现,第2自然段中是分别描写人物的,到了第4自然段又发生了变化,是将班长马宝玉作为典型来写,其他人物泛写,这就又发现了点面结合的写作秘妙。最终我站在语文本位的角度确定了教学重点,把目光聚焦人物,关注表达。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既去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情怀,又习得写一群人的方法。
像这一类革命题材的英雄叙事,一般都以英雄人物为核心展开情节,强调在完整的情节和故事中融入悲剧精神,突出人物和故事的悲壮性,以起到感染人的效果。我们在解读这类题材的文本时,一定要聚集人物,多维解读,以敏锐的目光关注语言,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架起人文性与工具性连接的桥梁。
二、品味语言,情思交相辉映
1. 基于内容,关注表达
如特级教师蒋军晶发现《夜莺的歌声》最大的表达特色就是人物的对话,即“说”的多种表达方式。但他在上课时,依然是贴着内容进行。在初读课文后,他让学生谈谈对小男孩和军官的印象,并找找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接着将学生找到的语句在屏幕上一一出示,让学生抓住其中一个特别有感触的语词谈谈感受,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人物间的对话描写,同时进一步进行比较提示语在前、中、后不同位置的表达方法与作用。最后让学生任选一个角色,选择一种提示语的位置,尝试语言实践……
蒋老师用课例向我们证明,在指向表达的阅读中,理解依然是必要的,是与“运用”的分量等重的。这样,不仅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读懂内容,感受形象,受到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促进个人语言和言语技能的习得。
2. 遵循文体,落实语用
关于革命英雄人物这一类文章,大部分是记叙类文体,但到了第三学段,开始出现文体的变化,《为人民服务》就是议论文。这是小学阶段出现的第一篇议论文。教学时教师要有足够的文体意识,遵循文体特征,才能更好地立足语文本位,落实语用。
【林莘老师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
生:这是一篇议论文。
生:这篇课文没有事例,只讲道理。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板书:议论文)
师: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议论文、演讲词,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大多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迎刃而解。我现在抽其中的3段请你们来读一读,既想了解你们预习的情况,还想和大家一起寻找每段的要点。
我们看到林老师在课始就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将阅读焦点指向了“文体”,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
【林莘老师教学片段二】
A.播放一组张思德干活的镜头。
B.播放孤儿表演节目后兴奋地喊他“爸爸”的感人画面。
师:这哭着绝食的哑巴老头儿不是张思德的父亲,但最后老头儿却把他当作了亲儿子,请注意这样的细节———(播放他为老人找老花镜、戴老花镜,老人喜极而泣的镜头。)
师:怎么样?见着张思德了,最打动你的是哪个镜头?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看到的、想到的。希望说出你心中的感受、心底的声音。
生:我喜欢他不停地奔跑的镜头,因为这一平平常常的动作,说明他一生都在不停地为人民服务。(全场掌声)
生:我喜欢张思德帮助哑巴老头的镜头,有一个细节,是张思德为老人戴眼镜,从这一动作中,可以看出张思德饱含深情、细致周到,充满了对老人深深的爱。
师: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就是一个个典型的事例、生动的事例!刚才你们在说镜头,就是在说例子,就是在举例子。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的———(生:为人民服务)。
师:同学们,文中哪句话让你心动呢?联系你的生活,也来写一写,可以试着用上今天我们学到的引用、对比、举例的方法。
(生写话)
王崧舟老师曾在评课中赞叹林老师善于用“引用”的方法学习“引用”,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对比”,又用“举例”的方法学习“举例”。学生从理解内容到语言实践,水到渠成,自然无痕。
3. 搭建支架,静动转化
任何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学习了某种阅读方法或知道了某种表达特色后,在语言实践中并不会运用。这时,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搭建支架,把学生静态的学习转化为动态的输出。
如教学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我发现文章运用了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像文中第2自然段写到爸爸有时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他为什么这样做,读者不明白,到了第6自然段,作者写到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诸如这样前后照应的地方还有很多。教学时,我们应努力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并搭建支架,创设情境,促进练习,实现“输入”与“输出”的转化。如可以这样搭建:又一个四月二十八日即将到来,此刻,我们站在李大钊爷爷的塑像前回忆八十八年前的那一天,我想告诉李大钊的父亲……请用上“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学生练笔有的放矢,有效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