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心理(精选5篇)
聚焦心理 篇1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 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的环境, 构建和谐平等的集体已成为目前教育的聚焦之点。下面拟就创设良好心理发展环境的实施策略谈一些看法。
一、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中小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要解放学生, 必须先解放教师。彻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多个方面。作为教育管理者, 必须改革学校的管理模式, 改变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和办法, 彻底改变以考分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 把教师从“为考而教, 学生为分而学”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在管理过程中,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只抓“终端评价”的单一做法, 强化“过程控制”, 着重抓好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等几个环节, 重在评价工作态度, 奖励先进。对考试结果的评价, 重在分析原因, 总结经验, 帮助改进, 不比不压。教师的心理负担减轻了, 学习环境宽松了, 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个好教师良好的人格品质,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说, 为了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必须丰富教师的心理教育知识, 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增强疏导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的自觉性。
尊重信任学生, 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前提, 施教者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时, 不仅要有心理准备, 更要有行之有效的技巧。教师的扎实育人基本功, 还表现在深入学生的过程中, 能做到心中有人, 因人制宜,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 调整教学要求, 分类指导,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如果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十分有益。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形成家校共教合力, 创设和谐的生活环境
环境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 它能使人奋发上进, 也能使人颓废。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里的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宣传橱窗里一期期生动的内容, 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 使学生享受到美好的心理体验, 愉悦中受到教育, 形成积极向上, 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的良好心态。除此, 更重要的是必须营造关爱、和谐的心理氛围, 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良好的班风, 创建优秀的班集体, 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友善和谐的心理环境, 让每一个学生在班里中都感到愉快、享受温暖, 让每个学生都有“同学因我而快乐, 集体为我而骄傲”的心理体验。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养育态度都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 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 提高其科学育儿的水平。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教讲座、召开家长会, 帮助家长提高修养, 转变观念, 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 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家长开放日、家校联系卡等方式, 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 统一认识, 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创建一个和谐的环境。
四、着意提供实践体验, 创设有利成长的锻炼环境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环境,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 他们要能立足于社会, 必须有适应复杂环境的心理准备。达尔文曾说“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人总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中,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当今更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 竞争普遍存在于社会中, 当然也存在于学校, 班级和同学之间。我们要让学生适应竞争, 参与竞争, 并能在竞争中胜不骄败不馁。同学之间的良性竞争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和高度的进取心, 促进学生顽强拼搏, 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快乐;为学生承受和应对竞争中遭到的挫折和困难注入新的活力。因此, 我们老师和家长支持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 多吃点苦, 走点弯路, 碰碰壁, 受些挫折。“吃一堑长一智”, 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跌倒中长大, 在一次次的委屈中成熟, 只有这样, 学生的心理发展才更健全。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单纯的口头说教, 更应该通过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让每一个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感受、体验, 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
聚焦心理 篇2
一、运用正确的学习动机来培养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动机需要是推动学习者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内驱力,能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入主动的学习状态。但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并不是呈正的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即中等强度的动机,学习效率最高。过高或过低的动机强度,均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
1.选择适宜的学习任务,因材施教。据研究,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学习效率会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不宜过难,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为宜,题目设计由易向难逐步提升。笔者在教学中就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较轻松的学生,在要求他们完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其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提高其语文审美能力。而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是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之后再逐步提高要求。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法,会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成。
2.建立一种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美国心理学者麦克里兰研究并测量了三十多个国家的儿童读物,发现在高度发展的国家里,儿童读物中有较多的关于成就和成功的内容,一个社会形成的高成就动机的氛围有益于其成员成就动机的提高。家长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好的班级读书,一方面是这种学校、班级有好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你追我赶的成就氛围。我们语文教师更应努力在班级中创设这种竞争氛围,并激励学生主动地创造这样的氛围,这样,学生在竞争中自会提高成绩,提高兴趣。
二、把握学生认知心理规律,激发学生兴趣
注意力是心灵的唯一门户,知识的摄取,只能经由这扇门。但注意力不是稳定不变的,很多外界或内在的刺激都有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中吸引开,大大影响学习效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学习目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1.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日新月异”的。人的认知心理有个经济性原则:凡是熟悉的、认识的事物,人们的注意度就不高。不然,只会将人的心理弄得疲惫不堪。只有那些新鲜的、尚未见过的事物才能引起人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审美疲劳。平常我们语文教学的常规模式经常是老师讲,学生回答,偶尔加上一次讨论。这么熟悉而枯燥的模式,对学生的冲击并不强烈,若能以较新奇的形式出现,则会引起学生的惊奇感和新鲜感。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让学生借助听筒听听自己的心跳声;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先让学生观看与课文配套的影片,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在教学《口技》时,先看口技表演,让学生直观感受口技表演的逼真……将学生置于艺术的情境之中,他们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2.运用内驱力受阻原理,吊足学生胃口,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生理心理学认为:“人或其他动物的一种内驱力如果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任何刺激都不能再引起它的注意。另一方面,一种内驱力受阻抑的时间越长,它会变得越迫切,而引起相应行动的刺激范围也越宽广。”(《生理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也曾提出“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老师的教学,也应该像海面上移动的冰山,把“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学生自己去想象和探索,让学生有所期待。就如我们在看电视时,电视节目往往会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插播一段广告,或干脆第二天再播放,这种故意使内驱力受阻的形式,使人的注意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更能激起人们观看的欲望。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时,我拿着听筒问学生想不想听听自己的心跳声?当学生都说“想”时,我故意卖关子,说“谁能在这节课上表现好我就给谁听”,这样一来,学生来劲了,上课很认真,积极举手发言,都争着做最好,希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三、丰富学生第二课堂,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心理学的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心理学的根本概念,人的心理在人的活动(包括游戏、学习、社交、劳动等)中形成,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又在人的活动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第二课堂存在的必然性,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又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之源。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当前语文教育这两个迫切的问题》)这说明语文学习应该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第二课堂”,在“大语文环境中”学习语文。
1.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是语文创作的源泉,生活为语文创作提供了千里沃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个人在婴幼儿时起就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在活动中领会和成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突出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可以让学生积累“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把教学环境置身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强化生活意识,课堂上大胆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解决,激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根据自己对人物不同心理的把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组织编排小品剧,学生们思维活跃,积极投入,他们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的表演、富有创造性的采访,将皇帝、大臣、小孩三个鲜明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学生们强烈感悟到皇帝的昏庸腐朽、不务正业,大臣们的虚伪,小孩的天真无邪、无私无畏,同时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nlc202309082003
2.融入社会,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语文,提高兴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坚持在活动中陶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春天到了,我们可以组织春游,让学生置身于山水,体会语文的博大精深;学习戏曲,开展一次“戏曲大舞台”活动,让学生学唱黄梅戏,学唱越剧,体会中国艺术的源远流长;学到苏东坡,带学生参观位于丁蜀地区的东坡书院,感受一代名人的千古豪情。社会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生活处处是语文。
四、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技巧,促进兴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中不乏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保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学习技巧,将会使他们轻松学习,从而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提出了一条非常著名的遗忘规律,称作“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这表明我们的知识呈现先快后慢的遗忘速度。从这一规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为了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就应及时复习。有效的复习时间安排是: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第二次复习,当天晚些时候或第二天。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左右。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左右。第五次复习,半年左右。这样就能使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减少遗忘。
再如,现在的学生一背书就觉得辛苦,其实,只要做到劳逸结合,尤其是注意科学用脑,就能让我们花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多的记忆量。一般而言,人的大脑一天有四个记忆高潮。清晨起床后,大脑经过一夜休息,此刻学习一些难记忆而又必须记忆的东西较为适宜。这是第一个记忆高潮。上午8点至11点是第二个记忆高潮。此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旺盛,精力充沛,大脑具有严谨而周密的思考能力。第三个记忆高潮是下午6点至8点,不少人利用这段时间来回顾、复习全天学习过的知识,加深记忆,分门别类,归纳整理。睡前一小时,是记忆的第四个高潮。利用这段时间对难以记忆的东西加以复习,不易遗忘。正确地使用这四个记忆高潮,则对我们的文科学习非常有帮助。
用心理学知识武装我们的大脑,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学生只有乐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的教学之中,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大放异彩。
聚焦心理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入选标准:(1)神志清楚,积极配合者;(2)行乳房全切术的女性患者;(3)无精神障碍或精神病史者。年龄29~74岁,平均45.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9例,中学37例,本科及以上4例。
1.2 方法
将新入院的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排号,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心理护理,实验组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两组均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于术前进行评估,随后实验组给予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心理护理,出院时再次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进行评估。
聚焦解决模式采用五步法:(1)描述问题:对即将手术的患者进行评估,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估,并对患者即将行乳房全切术的感受予以描述并记录。同时了解患者应对问题的思维方式。(2)构建目标:总结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充分应用患者的思维方式,确定目标,引导其回忆以前的经历,寻找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之道。(3)探查例外:曾经有过的对此问题的“偶然”解决方法(那种曾经使患者摆脱困境的方法),促使其再次发生。(4)实施反馈:共同探讨,强化患者的回忆,增强其对“成功”经历的借鉴。(5)评价:患者出院时再次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进行评估并记录。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由Hamilton于1959年编制。它是精神科中常用的量表之一,包括14个项目。按照全国量表协作组提供的资料,总分超过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小于6分,为没有焦虑症状。一般以14分为分界值。
2 结果
2.1 术前HAMA评估(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χ2=1.02,P>0.05
2.2 出院前HAMA评估(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在诊治过程中,不但具有一般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负担,而且承担着女性性征(乳房)丧失造成的巨大心理冲击,其反应有时甚于癌症本身,这些影响将贯穿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全过程。同时,也对患者的婚姻、家庭、工作及社会角色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并对患者家庭成员的心理造成影响。因此,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全方面的综合防治,能够使患者增强对相关信息的认识,做到角色的合理转换,减轻焦虑,稳定情绪,纠正可控性危险因素,提高遵医行为,从而顺利完成治疗。有研究发现,对于存在焦虑及缺乏难以应对危机能力的患者,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患者的危机应对能力显著提高,并能帮助患者建立许多情绪体验[3]。所以,聚焦解决模式建立在对患者自身资源的利用上,将干预的关注点集中在与患者共同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上,从而达到患者自己期望的结果。护理工作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还应包括对患者自身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培养,调动各种资源来维护健康。护理的关键是帮助患者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解决影响患者健康的问题,最终达到康复目的。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原则是以人为中心,寻求和发展患者内在的潜力和自身资源,培养患者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关注患者积极的一面,增强患者的自信。同时注重患者的复原能力,要求护士的角色应当从对疾病的护理转向帮助患者提高适应能力和促进康复。护理的重点在于患者、护士和社会三方面的改变,超越局限于个体的护理,着眼于社会护理和护理文化,激发患者的行动、参与和承诺,所以护理应当强调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的反应。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χ2=13.61,P<0.01
摘要:目的 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心理护理,尤其是降低患者焦虑心理的效果。方法 将乳腺癌手术患者随机排号,单号作为对照组,双号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心理护理,实验组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两组均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于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随后实验组给予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心理护理,患者出院时再次使用HAMA进行评估。结果 实验组焦虑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聚焦解决模式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有效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或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聚焦解决模式,乳腺癌,手术,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孙惠琳.乳腺癌患者情感障碍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调查研究,2007,15(10):122-123.
[2]李晓华,吕秀艳,栾明霞.乳房切除患者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2007,15(20):95.
聚焦心理 篇4
聚焦解决模式 (Solution Focused Approach) 是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充分尊重个体, 利用个体自身资源和潜能,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的心理干预模式[6,7], 已在临床护理领域得到广泛运用[8], 该模式不同于传统问题解决模式。传统模式注重寻找问题的根源来建构解决方案, 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等疗法对个体消极的心理情绪、身心体验给予排解[9,10,11], 但个体相对缺乏自我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现代护理不仅仅是帮助个体解决问题, 而是如Mc Allister的六项护理原则中所指出, 问题和力量是并存的, 寻求和发展个体内在潜力和自身资源是关键[7,12]。本研究打破以往传统干预模式, 运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 目的是探讨该模式在家属心理护理方面的效果, 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4-7月山西某三甲医院120例抑郁症患者的陪护家属, 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120例家属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其中男49例, 女71例, 包括父母54例, 配偶40例, 子女例18, 兄弟姐妹8例;平均年龄 (46.0±9.0) 岁;文化程度:小学10人, 初中53人, 高中40人, 大专及以上17人。两组家属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患者的纳入标准: (1) 符合ICD-10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2) 排除器质性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家属的纳入标准: (1) 患者的直系亲属且与患者长期共同居住; (2) 年龄18~60岁; (3) 既往和目前无精神疾病; (4) 言语及理解力正常, 能完成量表的填写; (5) 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不愿参与研究者; (2) 有严重躯体疾病无法参加者; (3) 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参加, 主动要求退出者。
1.2方法
1.2.1干预方案 (1) 入院当天护士做好入院宣教, 和患者、家属建立信任关系; (2) 邀请1名专业心理治疗师和2名精神科护师参与干预措施的制定; (3) 依据分组情况由研究者本人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 (4) 选择安静环境, 采取面对面交谈的形式, 每周干预2次, 每次30~40 min, 详细记录, 干预持续5周, 共10次; (5) 干预前后采用SAS、SDS量表进行测评。
1.2.2 干预措施
1.2.2.1 对照组按照传统问题解决模式给予常规心理护理, 即通过寻找问题的原因确立解决方案。当家属描述他的内心现在很痛苦时, 首先询问是什么原因导致, 例如家属可能是因为对疾病的治疗、护理方面不了解, 感到不知所措或力不从心, 也可能担心患者的日后恢复情况等, 护士针对以上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方法: (1) 心理支持:护士主动关心家属, 给予安慰和支持, 鼓励其勇敢面对现实;热情询问其需求并尽量满足。 (2) 情绪疏导:当家属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时, 鼓励家属倾诉内心体验并表示同情与理解;教会他们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如哭泣、听音乐、冥想、阅读、深呼吸放松等;转移注意力, 如看电视、与人聊天、散步、发展一些兴趣爱好等。 (3) 改变不良认知:护士向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耐心简答其疑问, 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1.2.2.2 试验组运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 该模式具体包括以下5 个步骤。 (1) 描述问题:与家属交谈了解遇到哪些问题, 暂不追究问题的原因, 而是了解家属曾为解决这些问题做过哪些努力或具备哪些解决问题的资源, 以此增强其信心。如家属诉说自己内心很痛苦, 可以提问“你曾用过哪些办法来解决?效果怎么样?谁关注过你?其他人为你提供过好的解决办法吗?”, 此阶段至关重要, 需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 取得家属的充分信任, 为以后的干预奠定基础。 (2) 建构具体可行的目标:在描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奇迹探讨, “假设问题解决, 其状况与现在有哪些不同”, 以家属描述的目标作为护理前进的目标。如护理人员可提问“如果你心情很好, 你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你会做什么?”, 家属的回答正是心理护理将要达到的目标。 (3) 探查例外:目标确立后与家属继续探讨过去类似这些问题是否解决, 被偶然解决时的状况如何, 帮助他意识到自己曾努力过且结果是满意的, 明确改变现状是可能的。此阶段可通过组织座谈会, 家属之间交流分享成功经验,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通过不断的探查例外, 引导他找到解决问题简单有效的途径。如最近你感觉哪天心情相对好一点?你是怎么做到的?通过提问可引发家属去思考哪些办法可使过去的“例外状况”再次发生。 (4) 给予反馈:根据上述探讨后家属发现了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曾经的努力, 护士及时给予称赞、肯定等, 以此增强实现设定目标的可能性。此阶段护士需将之前记录的内容做进一步整理, 准备下一阶段的评价。 (5) 评价进步:护士采用刻度化提问让家属澄清自己所取得进步, 使他朝着期望的目标扩大进步。如“假如你期望的状态是10 分, 你对过去和现在分别打几分?”一旦发现他在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 即使进步一点点, 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例如“你这样做真不错”, 帮助他朝着期望的目标扩大进步。总之, 干预期间将家属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按照严重程度进行逐一干预, 一个问题解决后继续解决下一个问题, 家属的心理状况随着问题的解决循序渐进地发生改变。每次干预结束后要真诚地感谢家属的配合, 告知下一次的干预时间, 以便于家属在下次干预前做好准备[12]。
1.2.3效果评定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DS) , 可反映家属有无焦虑、抑郁症状及严重程度。其中SAS量表由20个与焦虑有关的条目组成, 采用1~4级评分, 没有或很少为1分, 有时为2分, 经常为3分, 总是为4分。评分方法:将20个条目的评分相加得粗分后乘以1.25取整数部分得标准分, 其分界值为50分, 50~59分为轻度焦虑, 60~69分为中度焦虑, 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量表由20个与抑郁有关的条目组成, 评分方法同SAS量表, 其分界值为53分, 53~62分为轻度焦虑, 63~72分为中度焦虑, 73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评分越高, 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13,14]。测评时由统一培训过的护士讲解测评要求, 家属独立完成。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以表示,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国内常模SAS、SDS评分分别为 (41.90±2.60) 分、 (41.40±1.83) 分。干预前, 两组家属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均高于国内常模,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两组评分均降低, 且试验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抑郁症是精神科很常见的情感障碍疾病, 在2014 年上海召开的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 有专家指出, 我国抑郁症患者达3000 万, 自杀率高达15%, 导致许多家庭的日常生活、社会功能都受到影响, 在国内有研究提示家属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1,8]。有鉴于此, 社会在重视抑郁症患者的同时应该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 但是目前社会未设立专门为家属心理服务的机构, 所以护理人员有必要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家庭心理护理。张旭静等[15]认为家庭心理治疗可以改善家庭沟通模式, 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朱水华等[13]研究也表明家庭心理治疗与干预, 可改善家庭功能, 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有利于患者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在采取传统问题解决模式进行心理干预后, 家属的抑郁、焦虑情绪得到缓解, 但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发现, 若只是单一地通过寻找问题的原因来建构解决方案, 往往会忽略有利的事情的发生, 而且家属面对的一些如家庭经济困难、患者治疗显效慢等问题通常短时间内不能完全解决, 反而很容易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 这与骆宏等[8]研究中所阐述的一致。另外, 很多家属片面地认为患者的状态好他们就好, 表现较为被动, 而抑郁症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情绪常常不稳定, 家属极易受到患者情绪的影响, 产生了焦躁, 恐惧、担忧的情绪, 反过来又影响了患者的治疗, 整个家庭陷入不和谐的氛围中, 一些家属感到很失落, 甚至对干预持应付的态度, 导致干预后期遇到很多阻力。运用以聚焦解决模式为基础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缓解个体的焦虑、抑郁情绪, 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6,17]。家属在心理干预的第4、5 次后, 逐步学会了积极的、正确的心理应对模式, 面对问题能够发挥自身潜力并利用已有资源, 既调动了家属的积极性, 也教会了家属在今后生活中如何应对困难, 其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可见该模式与其他心理干预模式相比, 干预时间的长短及次数对于治疗并非十分重要, 寻求和发展患者内在的潜力和自身资源, 培养患者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是关键[18,19]。另外, 护士与家属的深入沟通也使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支持的温暖, 减轻了无助感, 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 在干预过程中大多数家属对该模式持积极赞成的态度。
综上所述, 聚焦解决模式较传统心理护理能更有效缓解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 充分说明该模式在心理护理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此次研究未进行出院后的干预效果随访, 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抑郁症患者家属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陪护家属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 对照组按照传统的问题解决模式给予常规心理护理, 试验组采取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价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 两组家属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均高于国内常模,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试验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 能够有效地缓解家属的焦虑、抑郁症状。
聚焦心理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32例梅毒病人为对照组, 其中男18例, 女14例, 年龄18岁~69岁 (38.6岁±2.8岁)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5例梅毒病人为观察组, 其中男20例, 女15例, 年龄为20岁~67岁 (37.9岁±2.6岁) 。所有病人入院当天均经梅毒血清学检查, 再联合其临床症状体征, 确诊为梅毒, 诊断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该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病人不存在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不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 内容涉及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对症护理、环境护理等内容。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聚集式心理干预, 根据病人的个人情绪特征实施针对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1 恐惧焦虑型
由于自身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且担心疾病的预后状况, 梅毒病人会表现出恐惧、焦虑心理。另外, 病人害怕世俗的眼光而产生耻辱感, 同时也担心病情泄露对自身及家人形象的影响, 进而加重病人不舒适主观体验。护士应全面审查病人的情绪表现, 结合自身多年临床经验, 向病人介绍梅毒病因、治疗措施、预后及日常注意事宜, 以消除病人的消极情绪。护士可邀请治愈的梅毒病友给予现身说法, 分享经验和心得, 以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护士鼓励病人正视疾病, 告知保护病人隐私是医务人员应尽的职责, 以消除病人的顾虑。
1.2.1. 2 易怒烦躁型
对此类病人护士首要任务就是使病人放松心情, 指导病人进行情志行为训练, 包括腹式呼吸和全身肌肉放松训练。腹式呼吸:指导病人取平卧位, 左手置于腹部, 右手置于胸部, 病人用力吸气, 左手感受腹部上抬至最高点处, 屏气数秒, 再缓慢呼气, 右手感受胸部上抬至最高点处, 屏气数秒, 呼气与吸气时间比为1∶1, 呼吸频率以3/min~5/min为宜, 每次训练10min, 早晚各1次。全身放松训练:指导病人取平卧位, 由面部肌肉开始, 依次过渡到颈部、背部、腰部、胸部、腹部、双上肢及双下肢肌肉, 依次收缩及舒张, 每次训练15min, 早晚各1次。另外, 当病人出现情绪波动时护士可保持适当忍让及沉默, 给予病人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进而建立护患信任。
1.2.1. 3 沉闷消极型
此类病人的内心较为脆弱、内向, 常表现为拒绝治疗及萌生轻生想法, 情绪容易出现悲观、沉闷, 其心理压力较大, 为自己的行为感受懊恼后悔。责任护士需站在病人的立场上为其考虑, 通过冥想训练指导其心理放松, 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进而缓解悲观情绪。另外, 护士需动员家庭成员给予病人支持, 通过家属之间的鼓励与安慰, 使病人感受到温暖, 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摆脱孤独、绝望的情绪。
1.2.1. 4 后悔紧张型
此类病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颇为重视, 当得知身患梅毒后, 一方面对自身行为后悔不已, 另一方面对家庭产生深深的内疚感, 导致病人陷入无法自拔的悔恨状态。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的面部神态, 应用柔和的言语向其介绍病况及治疗方案, 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另外, 通过对病人肢体的抚触按摩, 分散其注意力, 并提高其心理舒适度和安全感。若病人情绪波动起伏明显, 护士可指导病人对着录音机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情绪, 必要时给予肢体安慰及精神支持。
1.2.2 观察指标
(1) 两组病人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均接受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测评。其中SAS量表评分标准:50分~59分为轻度焦虑, 60分~69分为中度焦虑, 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量表评分标准:53分~62分为轻度抑郁, 63分~72分为中度抑郁, 大于72分为重度抑郁。 (2) 两组病人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均接受Barthel量表测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测评内容共涉及进食、洗澡、修饰 (洗脸、梳头、刷牙、刮脸) 、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用厕所 (包括擦、穿衣、冲洗) 、床椅转移、平地走45m、上下楼梯, 共10项。根据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活动能力的等级划分, (1) 良好:Barthel总分>60分; (2) 中:40分≤Barthel总分≤60分, 指病人躯体存在功能障碍, 日常活动需有所依赖; (3) 差:Barthel总分<40分, 指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存在完全或明显依赖。
1.2.3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取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3 讨论
梅毒是临床上常见的性传染疾病, 该病隶属于性病范畴, 病人往往是因不洁的性生活导致感染。该病不仅使病人生理状况受到不同程度伤害, 更是会使其心理备受折磨。此外, 病人出于对社会舆论及伦理道德的担忧, 在潜移默化之中会出现恐惧、焦虑、紧张、悲观等消极情绪, 这将会明显降低病人治疗依从性, 并影响其病情预后[3]。随着新型医疗模式的转变, 传统护理已经从简单的疾病护理向身心护理过渡, 而病人也对优质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聚焦式心理干预实际上是优质护理的具体体现[5], 梅毒病人是一群较为特殊的人群, 其心理状况更为复杂, 因此, 践行该护理模式显得更为关键。本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聚焦式心理干预所产生的临床效益。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干预后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聚集式心理干预在缓解梅毒病人负性情绪方面成效更佳。本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梅毒病人常见的4种心理特征。 (1) 恐惧焦虑:出现这种情绪的溯源事件在于病人过分担心自己疾病预后, 同时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高额医疗花费也会引起焦虑。若这种不良情绪持续蔓延, 会刺激交感神经张力增强, 导致偏头痛、恶心、头晕等症状的出现, 不利于病情恢复[6]。针对此类群体, 护士应采取启发式沟通方式, 以通俗易懂的言语向病人介绍疾病的系统知识, 帮助病人形成正确的认知期待, 进而减轻消极情绪。 (2) 易怒烦躁:此类群体心理较为脆弱, 因自身病情进展及心理压力共同作用导致思想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性变化, 进而出现不寻常的举止行为, 可能会对社会及家庭造成危害。对于这类病人, 护士采取情志行为干预, 即通过腹式呼吸及全身肌肉放松训练的方式使病人身心得到有效放松, 借助重复多次练习, 使病人暴躁情绪趋于平复。 (3) 沉闷消极:这类群体大多因为一时冲动采取不洁性行为导致染病, 他们常会自觉愧对家庭及配偶。另外, 病人担忧家庭及周边好友知道真相后出现排斥或背叛行为, 同时也担心将病毒传染给家庭成员,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病人疏远周边人群, 进而出现孤僻或独处的性格[7]。针对这类病人, 护士首先从家庭成员着手, 充当家属与病人之间协调者的角色, 鼓励家属给予病人更多的关心、支持, 并用爱去感化病人, 使其感受到家属的理解和包容, 进而促进其社会功能及人际交流圈的早日回归, 利于情绪的疏导, 形成正能量。 (4) 悲观绝望:这类病人常担心病情会出现反复发作, 即使生理得到痊愈, 但其心理上仍会感觉自己病入膏肓, 进而出现悲观、消极情绪[8]。因此, 针对此类病人群体, 应当给予讨论式心理疏导, 通过制造某一个相关话题引导病人展开讨论, 并予以错误认知纠正, 引导其调整积极健康心态, 面对现实中的具体病况, 努力适应病情发展和环境变化。同时可对病人四肢末梢进行按摩抚触, 提高心理安全感,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人的情绪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引导病人积极、乐观地面对病情, 并可以为他们带来希望。随着梅毒病人负性情绪的改善, 病人对待生活的方式也变得越积极, 即病人的躯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提升。在本研究中亦证明该观点, 观察组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 (P<0.05) , 进一步表明注重梅毒病人生理性疾病治疗的同时, 更不能忽视其不良心理状况的预后康复。
综上所述, 聚焦式心理干预应用于梅毒病人能有效改善其负性情绪, 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摘要:[目的]观察聚集式心理干预对梅毒病人负性情绪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32例梅毒病人为对照组, 开展常规护理;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5例梅毒病人为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聚集式心理干预。两组病人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均接受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及Barthel指数量表测评, 并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梅毒病人实施聚焦式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其负性情绪, 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梅毒,聚集式心理干预,负性情绪,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龚小琦, 罗萍娟, 韩思敏.梅毒病人的家庭支持及心理状况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报, 2008, 15 (8) :84-86.
[2]岳文化, 关艳波, 杨子.妊娠合并梅毒的心理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8 (5) :136-137.
[3]张铭玉, 李绥, 丁淑娟.焦点式心理护理在梅毒病人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2) :146-147.
[4]张瑜, 马晓燕.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梅毒病人药物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7) :24-25.
[5]Housman B, Bellary SS, Walters A, et al.Moritz Heinrich Romberg (1795-1873) :Early founder of neurology[J].Clin Anat, 2014, 27 (2) :147-149.
[6]Sakai K, Fukuda T, Iwadate K, et al.A fatal fall associated with undiagnosed parenchymatous neurosyphilis[J].Am J Forensic Med Pathol, 2014, 35 (1) :4-7.
[7]Waugh M.Changing patterns and progress in venereology[J].Clin Dermatol, 2014, 32 (2) :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