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个性表达

2024-09-05

生活的个性表达(精选10篇)

生活的个性表达 篇1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潘自由指出:“写作就是在交际需要的前提下, 自主、真实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 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有创新就更好了。作文教学要关注作文的个性表达,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应当具有个性, 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 是用自由之笔, 写自我之境, 抒自得之情, 表自觉之意。

一、作文立意个性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正如说话一样, 心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话, 非由衷之言不发, 非真情实感不写。”《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既然作文是儿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 也应该是他们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 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多角度立意, 在作文中吐真言、发真情, 放飞自己的心灵, 展示多彩的童心世界。

例如, 一天早上课间休息时, 我们班上的许鹏翬同学气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 问我有什么事找他, 问得我莫名其妙, 只能告诉他说:“我没有找你呀。”他张口结舌, 摸着脑袋走了。到了中午课间休息时, 他又跑到我面前, 问我有什么事找他, 得到同样的答案后, 他脸都气红了, 大呼上当了, 嚷着要去找骗他的同学算账。我赶忙拉住他说:“你是班干部, 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哟。”“那该怎么办?我都快被气死了。”“我倒有一个主意, 把你的经历和你的气愤写出来, 我在班上念一念, 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他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便交来了一篇400多字的作文, 我把他的作文拿到班上去念, 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等我念完后, 骗了许鹏翬的四个同学主动站起来向他道歉, 也向我承认了错误。就这样, 一场干戈化为了玉帛。更让我惊喜的是, 我时不时收到这样感情真挚的作文, 也照例拿到班上去念, 同学之间的好多矛盾就这样解决了, 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这样的作文是在交际需要的前提下, 自主、真实地说, 真正体现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学生写作时是自由的、快乐的。

二、作文格式个性化

以前教作文时, 总有学生问:“老师, 开头怎么写?”“可以写哪些事?”“这样结尾对不对?”而我也总爱把写此类作文的一般格式告诉他们, 免得写的作文不合规格。所以写出来的作文总是千篇一律。后来, 我认真研读了有关作文教学的专著和《语文课程标准》, 才明白了自己走进了作文教学的误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 “多角度地观察”, “有创意的表达”。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的作文不同于作家的创作, 所以, 教师不要以任何的常规定律去捆绑孩子, 不要让学生有“作文该不该这样写”的顾虑。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给自己的文章寻找一个最有利于表达而又最符合自己个性的格式, 更好地展示自己独特的写作个性。

三、作文思维个性化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在文章的生成过程中, 思维活动一直贯穿始终, 并处于核心地位。没有个性化的思维, 也就不可能有个性化的立意、布局、语言, 也就没有个性化的作文。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要把鼓励想象、激发想象贯彻始终, 开发儿童的想象空间, 有意识地多让学生想想未来和未知的世界, 使想象力得到扎实有效的训练。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便会越来越广阔,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新意, 真正实现创新作文。

如有一个平时富于幻想的学生在写自己设立的节日时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每个人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幻想, 我的幻想是在每年春光明媚的3月5日举办一个风筝节。在这个春日融融、和风阵阵的日子里, 人们都不用再去忙碌, 大人不用上班, 学生暂时放下课本, 开店的暂停营业。家家户户扶老携幼, 带上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来到郊外, 一边欣赏春天的美景, 一边惬意地放飞风筝。春天的郊外分外美丽……人们快乐有序地给风筝装上马达遥控器, 让风筝飞上蓝天跟白云比比高低。刹那间, 天空中好像开满了朵朵鲜花, 真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有俊俏的‘小燕子’, 有美丽的‘蝴蝶’, 有妙趣横生的‘小丑’, 有银鹰般的‘飞机’, 还有什么也不像的小纸片。高高低低、漫天飞舞的风筝让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各式各样的风筝把蔚蓝的天空装点得像一个美丽的万花筒, 真让人大开眼界。听!快乐的小朋友一边放风筝, 一边还吟起了诗:‘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人们追随着风筝尽情地奔跑着, 欢笑着, 把轻松、快乐的心情伴着风筝放飞到高高的蓝天上。此时此刻, 春天的郊外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每个人的脸上绽放着花儿一般灿烂的笑容。”这篇文章写得清新别致, 富有鲜明的个性, 其原因不仅在于他对风筝节的向往, 更在于他个性化的思维, 运用联想刻画了举办风筝节时的快乐场面。

四、作文语言个性化

儿童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语言系统, 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套话语系统独特而富有情趣, 词汇虽然不丰富但很生动, 不够规范但有创意, 表达不精确但足以描述他们的生活。

例如, 有一个学生日记中写到:“哇!溜冰场的人可真多。只见场上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像燕子似的自由穿梭, 有一个大哥哥的溜冰技术很高, 特引人注目, 他一会儿正滑, 一会儿倒滑, 一会儿猛然抬起一条腿, 用另一条腿支撑, 来个精彩的‘金鸡独立’;时而动作悠闲, 像流动的曲线从他人身边滑过;时而迅速助跑, 如离弦之箭, 接着来个急刹车……脚上银亮的溜冰鞋被他控制自如, 简直就像一个花样滑冰运动员, 让我们羡慕极了。溜冰场是快乐的, 连摔跤也让人觉得别有一番快乐的情趣。有一些不熟练的滑手老摔跤, 但他们非常开心, 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最有趣的是, 有时这边摔倒一个还没爬起来, 好边又倒下一个;还有的人摔倒后眼看就要爬起来了, 但是却出乎预料地又滑倒了, 看着那吃力爬起来的样子, 好像在看滑稽的哑剧小品, 怎样能不乐呢?”读着这篇文章, 我仿佛看到了溜冰场上的一个个鲜活场面, 不禁也哑然失笑, 逗得同事们都来看我笑什么, 也拜读了这位小作者的大作, 感叹他观察的仔细、用词的精妙。

有一位作家说过:“童年是充满幻想的岁月, 儿童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意作家’。”著名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的东西, 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 肯定、欣赏他们的童话, 鼓励儿童把原汁原味的儿童话语写到作文中去。”细细品读儿童的作文, 你会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如学生强, 想象力不如学生丰富。

例如, 有一个学生这样写热闹的场面:“走过菜市场, 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 笑容可掬的店主、琳琅满目的蔬菜令顾客驻足留步。红彤彤的西红柿像害羞的小姑娘涨红了脸, 顶花带刺的黄瓜还披着一层淡淡的白霜, 修长的芹菜抖动着翠绿的裙子, 冬瓜活像胖乎乎的娃娃, 长豆角伸展着细长的身子悠闲地躺在地上, 宛如红灯笼的辣椒正向人们露出笑脸……新鲜的蔬菜上带着晶莹的露珠, 好似带着水晶项链。欢快的歌声与人们的叫卖声、谈笑声汇成一首快乐的交响曲。我和妈妈随着人流来到鱼摊前, 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在水盆中自由自在地嬉戏着;机灵可爱的小虾们摇着头上长长的须子, 透明的小眼睛在水里向外窥视着;螃蟹们舞动着那像老虎钳子似的大夹子踱来踱去地散步……啊!早晨的菜市场真热闹。”小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蔬菜和小动物们写得栩栩如生, 突出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儿童语言的特点。

总之, 我们要用儿童的眼光赏识儿童的作文, 用儿童的思想宽容儿童的作品,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真实生活,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吐露自己的心声。只有这样, 作文教学才有价值, 儿童才有可能对作文产生兴趣, 儿童的作文才能多姿多彩, 才能触动读者的心灵并与之产生共鸣。

钢琴演奏中艺术个性的表达 篇2

【关键词】钢琴演奏;艺术个性;表达

钢琴演奏艺术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含义,演奏者不同的艺术文化修养、性格气质特征等差异,和演奏技巧、音乐表现等艺术造诣等关注点的不同,会形成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演奏者表现出意趣各异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个性,即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演奏者也会因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心理状态以及乐器质量的好坏而呈现出优劣高下的差异。因此,钢琴演奏艺术个性的表达既是对乐曲总体构思的把握上,也表现在对作品细枝末节的技术、情感的处理上,抑或在演奏时手腕、手指的力度、强度以及节奏、节拍的掌握上等等。可以说,钢琴演奏中的艺术个性,是一种融演奏者生活感受、艺术态度及演奏技巧为一体的精神气质的表达,是忠于原作中基本思想情感,音乐风格等内涵中,又能融于自己的理解和思想,站在时代的审美观念基础上创造性地诠释历史的音乐作品,完善原作品中的艺术内涵与情感表达。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钢琴演奏者的艺术个性表达是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一种艺术现象。由于社会和演奏者自身的发展和要求,以及艺术的自律性等因素的影响,钢琴演奏者艺术个性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本文尝试从原作品的思想内容、演奏者的音乐感以及演奏者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三个方面来分析钢琴演奏的艺术个性表达构成的因素。

一、艺术个性的表达需符合作品的思想内容

钢琴演奏作为一种二度创作赋予了音乐作品的源远流长的艺术生命,但这种二度创作必须要符合原作的思想内容,即钢琴演奏要忠实于原作,演奏者应当依照原本的乐谱作为依据,并运用自身的相关能力,使作品之中的音乐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展现。钢琴演奏者不仅要在演奏上忠实于作曲家的乐谱,乐谱是音乐作品不同于别的作品的标记符号,凝聚看作曲家的思想情感、艺术追求、气质表达等内在的东西,是作曲家辛勤创作的充满智慧的劳动成果,忠实于作曲家的乐谱是每个钢琴演奏者艺术个性表达的前提;而且演奏者在艺术性上也要忠实于作曲家的乐谱,艺术性作为音乐作品总体性的艺术特征,是作者和时代凝结的产物,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因此要忠于乐谱中的音乐性,演奏者认真对乐谱进行练习的时候,应当了解作曲家的风格以及创作背景,并把握作曲家的时代特点以及社会特点,在这种前提下,将钢琴演奏与乐谱完美结合,这是演奏者二次创作的基础,也是艺术个性表达的前提。所以,要处理好音乐表演的时代性以及历史性关系,就要寻找到时代风格以及历史风格之间的平衡,只有这些方面之间紧密地结合,才能体现理想的艺术价值。K.G.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其著作《演员自我修养》中描述演员的创造角色的过程时说:“我们是全部从作者和导演那里得来的材料,都通过我们在自己心理复制这种材料,用自己的想象补充它,使它获得生命。我们和它融为一体,在心理和形体上都生活于其中;我们通过所扮演人物的热情和情感,创作出活生生的、典型的形象。”③演员出演角色的过程和钢琴演奏者表演过程如出一辙,在忠实于原作品的乐谱基础上,演奏者从乐曲中理解到的情感与自己亲身理解的、经历过的类似情感心理交融起来,才能在在演奏中自如地为每一段音乐配置图像与情节,才能使自己的艺术个性完美地呈现出来。

二、演奏者的音乐感是艺术个性表达的基础

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而言,音乐艺术属于声音艺术,感受是声音艺术最重要的基础,想象、理解与领悟以及长久的训练而形成的音乐感是实现钢琴演奏个性化音乐表现的心理基础,钢琴演奏者运用自己的乐感去感受音乐作品丰富的内涵,而人与人之间的音乐感的差异,或许与天赋有关,也与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有关。因此,一位优秀的钢琴大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声音的感受和把握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演奏技法的前提,如巴罗克时期的钢琴音乐具有严谨的结构、庄重的特点,古典主义钢琴音乐具有宏大深远的思想内涵;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重视内在情感的表达与宣泄等等,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给予人的感受不同,钢琴演奏者要比常人更具备这种敏锐感受艺术的能力。同时,钢琴演奏者必须掌握科学的演奏技巧,通过指尖、手臂以及身体多种器官和心灵深处的感受力的完美交融,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训练,对手指下键的力度与速度的准确性和变化有充分的了解,将自己的心里感受与整个身体的姿态、动作取得平衡。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演奏者的音乐感中也包含对自身以及音乐作品的情感性把握,所以说,强调音乐感受的最终目的,就是感受作品之中的情感感受以及音乐感受,并使之进行良好的融合。情感是音乐艺术的最高精神内涵,她支配演奏者的心理状态,赋予演奏者鲜活、个性的动作语言、敏锐的思想以及丰富的情感。音乐的感情是在声音之中表达出来的内容,好的音乐离不开演奏者音乐感的综合表现,离不开情感的润色,没有情感的音乐就像僵尸一样,只有形体而无生命力,可以看到演奏者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心理感受的表达,但同时也离不开演奏者熟练的技术。

三、钢琴演奏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每一種乐器专属于自己的表演技术是由手指运动系统的生理操作能力和大脑认知系统的心理操作能力两个部分组成的,它们共同承担着把乐谱符号物化为音乐表现的任务,手指运动系统的生理操作能力包括手指的准确性、速度、力度等,大脑认知系统的心理操作能力包括大脑的注意分配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手指之间独立运动的快速动作频率来自手指肌肉伸张与收缩的协调程度和神经中枢兴奋与抑制的协调能力。④因此,要提高钢琴演奏技术应当将大脑认知系统的心理操作以及手指系统的生理操作这两方面能力进行整合,通过大量的训练和台上演出,使两者达到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钢琴演奏的艺术性是指演奏者通过演奏技术表现出来的音乐感受力以及表现力,其中包括演奏者的文化修养以及审美感受等综合能力,如上述分析的心理感受力、情感性等等。钢琴演奏者只有将演奏技术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才能表达出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如果只强调演奏技术性而忽视艺术性,钢琴演奏将无艺术个性而言,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表示:“一切伟大的作曲家和演奏家‘都是在那个被他们破坏的程式的废墟上建造新的大厦的,他们的伟大并不在于他们获得技术的空壳,而在于他们的知识和他们对作品内在意义的把握’。”⑤钢琴演奏者要妥善地处理好演奏技术和艺术之间的联系,在演奏的过程中加入自己最为真实的感情,用心灵去弹奏作品的每一个音符才能塑造独具一格的艺术个性。

钢琴演奏中艺术个性的表达与原作思想内容、演奏者的音乐感以及演奏技术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相关,是一种与演奏者的精神气质、生活感受、演奏技巧以及艺术态度等众多方面进行融合的艺术表达方式,可以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生活性,是原作中内容与形式在当下的补充与完善,是作品在艺术上的升华和高度的发展,也是演奏者即兴处理的再创作的精髓展现。(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注释:

①吴肖静,杨秦生.论钢琴演奏中艺术个性的体现[J].文化艺术.2012,1(12):182

②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63~164

③[苏]K.G.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第1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48

有创意有个性的自由表达 篇3

一、同一活动, 多种拟题

新课标一反传统作文教学的常规, 提出“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 同时强调“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 自由表达”。一个“自主拟题”, 一个“自由表达”, 就把作文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自主拟题, 实质是让学生自主选材, 自主立意;自由表达, 实质是让学生自定写作方法, 自由地遣词造句, 畅所欲言。为了使学生能自主拟题, 自由表达, 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 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确定作文训练内容, 多角度地启发学生选材立意, 多方面地指导学生布局谋篇。

当然, 学生自由命题作文也不是毫无目的地进行, 特别是高年级, 而是受到文体、题材等多方面限制的。具体地说, 就是要求教师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让学生进行作文。例如:为了让学生就班上组织开展的一次登山活动写一篇作文, 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回忆那天的登山活动情景, 交流登山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 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 使学生沉浸在那欢乐的登山活动之中。教师适时提议:“能否把这难忘的经历记录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只要是与这次登山有关的都可以写。”即变教师命题学生做为学生自己命题自己做, 同学们自然欣然接受。紧接着出示习作要求:“根据登山活动过程, 或描写动人情景, 或叙述难忘经历, 或抒发真情实感, 或表达启示感悟, 总之, 什么印象最深, 感受最真切就写什么, 而且题目自定。”同学们激情高涨, 所拟题目新奇多样, 如《登秀峰》《登山那天》《登山的启示》……这样, 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生活、选取题材、挖掘主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 只要真正做到教师命题作文与学生自由命题作文的合理结合, 学生就能乐于作文, 其作文水平的提高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二、同一题目, 多种立意

题目确定以后, 就是如何立意。如果硬把学生的思维套在教师的框框里, 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路, 只会导致全班作文大同小异, 甚至千人一面, 走进公式化的死胡同, 压制学生的创造性, 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 还抑制了学生的活跃思维, 所以, 教师在学生确定作文题目的同时, 应及时启发学生:同一个题目可以从多种角度立意, 重在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下来。再以登山活动为例, 有的同学通过描写登山途中所看到的景物, 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有的通过叙述登山活动经过, 抒发自己将得到的人生感悟和启迪———做任何事, 要想获得成功, 必须脚踏实地, 付出艰苦努力和辛勤汗水;有的则通过记叙登山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互相鼓励等好人好事, 颂扬集体主义、团结友爱的精神, 突出“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这样同一题目多种立意, 既启发了学生思维, 又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们还从人们对环保问题关注、对现代生活热爱、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为农村生活增添活力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立意, 读来亲切感人。通过这一点, 使我们感悟到学生的习作因想象而精彩, 他们的生命因想象而色彩斑斓。

三、同一感情, 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 一是指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内容, 写真话, 抒真情;二是指让学生自由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 或记叙, 或说明, 或议论,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写。

确定了文章的中心后, 就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 即如何布局谋篇了, 而结构的安排是否巧妙, 又直接影响思想感情表达的程度。教师在作文指导过程中, 应启发学生借鉴平时学习过的范文, 根据不同题材确定不同的表达方式。再以登山活动为例, 同是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有的按游览的顺序, 一步一景, 字里行间透出对大自然的热爱;有的喜欢按“总述———分述———总述”顺序写, 首尾呼应,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有的采用记叙文的方式, 也有少数同学用儿歌的形式。同学们根据个人喜欢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就说作文的开头, 同一题目, 表达同一思想感情的学生, 开头方法有多种:如以《登山》为题的同学, 同样是写登山比赛内容的, 有的从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开头:“星期三上午, 我们学校五年级以上的同学举行了一次登山活动”;有的截取登山中最精彩的镜头开头:“加油!加油!登山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还有的采用回忆的方式开头:“登山活动虽然结束了, 但活动中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仍然浮现在我的眼前……”同样, 结尾也采用了多种方法, 如首尾呼应法, 启发性结尾法等等。

儿童的作文原态与个性表达 篇4

1、童情的缺失——虚假化。叶圣陶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作文要“感情真实”。但遗憾的是,小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胡编乱造十分普遍,动辄就搞“五子登科”——推车子、抱孩子、领瞎子、捡票子、让位子。写“父母”不是选取“父母冒雨送伞”,就是选取“父母宁可穿破衣服也要给我买学习用品”;写“老师”的不是选取“老师到我家帮我补课”,就是选取“老师挑灯批改作业”。为了得到一个高分,甚至编造父母双亡、离异、残疾,不惜拿父母的命运作假设。作文和做人,在求真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此,儿童的作文虚假化不仅影响了儿童的作文能力。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2、童真的流失——成人化。儿童的面庞是最有生气的面庞,儿童的情感是最朴素的情感,儿童的思想是最灵动的思想。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制订的成人化作文评价标准起了误导作用,使我们教出来的小学生一拿起笔来,就似乎成了成年人,想成人所想,说成人之话,表成人之情。

3、童话的散失——僵硬化。平时,与学生们随意交谈的时候,他们的语言富于幻想,富有朝气。然而,一到作文时,取而代之的是冠冕堂皇的公共语言,基本按照成人的喜好在说话,虽然四平八稳,甚至无懈可击,但说的不一定是他们自己想说的话。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我们的作文教学的指挥棒出了问题,总喜欢把自己的语言强加给儿童,把儿童不太成熟或显幼稚的语言当成笑话扼杀掉。

4、童意的丧失——机械化。古人云:写作要使学生“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然而,许多教师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为了所谓的“不跑题”,一味地以“标准”要求儿童的作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也可谓细之又细,如何开头,如何承接,如何结尾,都有规矩;如何写事,如何写人,如何写景,都有格式。再推荐大量的“优秀作文”作为仿写范例。学生很多时候是为了作文而作文,他们经常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一些材料按一定的格式组装起来,形成立意相似、构思类同、表达接近的“孪生”作文。这些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套作”,尽管非常规范,但毫无生气,很难令人产生共鸣。这种机械化作文的背后是植根于教师的价值观一元化、审美观一元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学生作文的思维层次和具体的表达,使本该充满灵气的儿童作文成了一种“机械”产品。

二、关注作文的个性表达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应当具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

1、童心无忌——作文立意的个性化。作文,是儿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该是他们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可是,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习惯于树立“意义”的灯塔让儿童仰望,把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异变成为毫无生气的技能训练,这样的习作教学必然远离作文的本原。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常能听到学生无奈的叹息或无力的反抗:老师,我没事可写!学生们真的无事可写吗?其实不然。现代儿童的生活接触面比起他们的前辈不知扩大了多少倍,他们缺乏的只是大人们需要的所谓的“有意义的事”。正是为了这类“有意义的事”,我们顺手把孩子们的思想清理干净了,然后“越俎代庖”,塞进去一些“好东西”。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小学生在一篇有关“牛”的文章中写道,牛不爱干净,身上脏兮兮的,还写牛身上的毛病多,结果遭到了家长的反对。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重新立意构思,定位为赞美老黄牛的奉献精神、吃苦精神,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并不觉得它是陌生的,而是似曾相识,因为我们身边甚至自己经常在演绎这样的故事。

2、童趣盎然——作文思维的个性化。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在文章的生成过程中,思维活动一直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没有个性化的思维,也就不可能有个性化的立意、布局、语言,也就没有个性化的作文。一位小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雨”:“听着雨欢快地唱,便伸手抓雨,却什么也没有,扑了个空,我那只手可能是个特别的漏斗,过滤了心急的雨滴,留下了略带冰凉的小水渍和攀在手背上摇摇欲坠的小水滴。”这段文字可谓写得清新别致,富有鲜明的个性。其原因不仅在于她对雨的喜爱,更在于她以个性化的思维,运用联想,刻画了“如漏斗般的小手”“心急的雨滴”“调皮的小雨滴”三三个形象。其中,一个“攀”字写出了小水珠欲滴犹留的情状,显得活泼可爱、俊俏灵动。试想,倘若不是具有个性化的思维,这类的描写是很难写出来的。所以,作文必须有“我思”的切人。只有“我思”的触角才能掀开“我”周围的各种迷茫,使作文成为“我”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

3、童笔生花——作文形式的个性化。每一部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如同它的内容是具体的独特的“这一个”一样,它的形式也是具体的独特的“这一个”。这是美学的基本原理。黑格尔说:“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即由于它包含成熟的形式在内。”《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多角度地观察”,“有創意地表达”。

4、童言灿烂——作文语言的个性化。童年是充满幻想的岁月,儿童并不像成年人那样现实,他们更多地生活在物我一体、精神现实不分的状态。因此,他们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一堂语文公开课,教师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学生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学生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学生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其实,教师课前准备的答案是:“花儿开了,因为春天来了。”

著名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肯定、欣赏他们的“童话”,鼓励儿童把原汁原味的儿童话语写到作文中去。对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中所犯的错误,要持宽容的态度。儿童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话语系统,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套话语系统独特而富有情趣,词汇虽然不丰富但很生动,不够规范但有创意,表达不精确但足以描述他们的生活。

生活的个性表达 篇5

一、揣摩语言个性,感悟表达意境

教材中的文章,语言表达个性鲜明、各不相同。如李汉荣的散文《山中访友》,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凭借的是新奇的构思及其丰富的想象力。老舍的《猫》,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尽显主人的无尽疼爱,依托的是风趣亲切、朴实流畅的语言。阅读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文章的表达个性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去揣摩作者的语言个性特征。通过具体、典型语句的研读,感悟作者的用意、表达情感和表达效果,尤其是语言个性对表达效果的正效应。

在教《珍珠鸟》时,我就抓住作者语言细腻的个性特征,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对“小家伙”浓浓的爱怜之情。

(出示课件)“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师:“读着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要与别人交流?”

生:“作者很喜欢这只小珍珠鸟,称它为‘雏儿’。”

生:“作者很疼爱这只小珍珠鸟,称它‘小家伙’。”

生:“从‘哟’这个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很惊喜。”

师:“是啊,冯老先生的文笔可真是细腻啊!从他的用词就能感悟到要表达的意境。这样的语句还有吗?”

生:“作者还写了小珍珠鸟的可爱。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生:“作者还写了小珍珠鸟的灵巧。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轻易’这个词写出了小珍珠鸟的灵巧、机灵。”

又如,在教学《猫》时,我发现文章的语气词对表现作者情感意境的拿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透露出作者对猫的无限怜惜与疼爱。如果把这些语气词删去,语言个性和表达效果就黯然失色。我做了如下设计:

师:“文章第一段中的语气词特别多,轻声读一读,感受一下它们的作用。”(出示课件)

生:“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师:“如果把这几个语气词删去,又会是怎样的呢?读一读吧。”

生:“感受不到作者对猫的疼爱之情。”

生:“没有了对猫的亲昵感!”

师:“哦,原来作者用的这些语气词是大有用处呀!真是别具匠心。”

二、模仿个性语用,习得表达技艺

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目的是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和技法,最终为“我”所用,提升表达水平,培养表达特色,形成表达风格。所以在感悟文章语言个性后,教师应创建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训练,或模仿、或比较、或补白、或拓展,把名家的语言艺术内化为自己的表达技艺。比如,《珍珠鸟》一文中的句子“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是学生进行模仿表达的极佳“母句”。我让学生模仿冯先生的表达个性,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小珍珠鸟在屋里的活动情景。

生:“这小家伙一会儿落在窗台上,一会儿落在窗帘架上……”

师:“嗯,你想象出小珍珠鸟活动的两种画面。你看,冯先生不但写出了小珍珠鸟落在哪里,还写出来小家伙在那个地方做什么。你也模仿这种方式说说。”

生:“这小家伙一会儿镇定自若地站在窗台上,用红嘴梳理着背上的羽毛,一会儿倒挂在窗帘架上,好奇地望着屋里的主人……”

师:“好极了,这就有了大作家的味道了!学得真快!”

通过这样的模仿实践,学生能较快习得名家的表达特色和技巧,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准。

比较语言、比较语用特色也是进行语言运用深化的有效途径。如《珍珠鸟》的开头写道:“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结尾写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这种“头有劲尾有味”的方式使得文章主题鲜明。课上,我请学生想想,还有哪些文章也有这样的特色?

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反复出现‘课题’这句话,突出了修路者的决心和勇气!”

生:“《乡下人家》的结尾那一句是总结,又突出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向往。”

生:……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够感悟到篇章架构的表达效果,也能够在习作时模仿这样的谋篇布局,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

三、集百家之长,创造表达个性

学生感悟名家表达个性,模仿他人表达技艺,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强化和提升。学生平时的日记、小练笔、习作等都是融合的契机。在平时的小练笔时,我总是引导学生进行有个性的表达,或对学生的一些个性鲜明的表达手法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交流、分享,在学生中营造个性化习作表达的良好氛围。如在学习了《乡下人家》《牧场之国》等课文后的一次习作时,我暗示学生多模仿自己喜欢的大作家的写法,模仿名家的语言特色来创作,这样,习作一定更加精彩。一位学生写道:

我的梦想是长出一对翅膀。

我要飞到田野上,看看庄稼有什么需要。如果它们需要阳光,我就用我健壮有力的翅膀扇走乌云,让太阳出来,洒下温暖的阳光,让庄稼尽情地进行光合作用;如果它们需要雨水滋润,我就用我健壮有力的翅膀扇来乌云,让淅淅沥沥的雨水为庄稼解渴,让庄稼喝得足足的、饱饱的,让庄稼长得结结实实的。

我要飞到小河里,用我那健壮有力的翅膀扇走漂浮在小河上的垃圾,让被污染的小河水恢复干净,让小河水清澈见底,让河里的小鱼小虾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让小朋友能够在小河里快乐地游泳。

我要飞到月球上,在月球上栽花、种树,让月球上有人类需要的氧气。这样,我们地球上的人就可以搬到月球上去居住,让地球减少一些负重,减轻地球的负担。

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有一双翅膀呀!

文章虽稚嫩,但可看出名家大作的语言表达艺术对小作者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评析时我表扬了该学生,其他同学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语言大师的表达艺术是长期语言实践积累的结果,其间的表达艺术是小学生借鉴的“源头活水”,是小学生极其珍贵的“表达营养”。教师要积极发掘教材中名家的表达个性,引领学生去揣摩、去剖析、去感悟、去模仿,吸取其语言表达之精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之素养。久而久之,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长期实践,小学生的语言表达个性定然会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生活的个性表达 篇6

在教育范畴内, 在语文课堂中,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 如何在行为上阐释学生的独立个性呢?——课堂表达的自由。学生课堂的本质可以归纳为“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内化课堂的知识、语言文字的领悟, 感情容纳等;外化学生的思想感情, 则需要学生的表达。因此, 课堂的表达就是学生展现其独立个性的主要方式。

一、语文课堂学生表达的现状

课堂表达是学生展现独立个性的主要方式,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大都是通过言语方式来进行表达的。

(一) 表达思维的束缚

学生的表达大都是由教师提问后开始进行思维运作的结果, 他们接受教师的提问, 经过整理后表达出来, 这一思维过程的本身就对学生的表达做了限制。关键是教师还会附加许多条件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控制并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学生初步的创造性回答早已胎死腹中, 跟随着老师的条件整理自己的理解, 忽然发现只有这唯一的途径可以回答。

(二) 表达语言的匮乏

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了, 再有语文天赋的孩子也会变得单一。学生的语言也就成了“被控制的开放”——教师给予一定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学生可以有所谓的“畅所欲言”。学生多种多样的语言掩盖了他们思维的统一, 教师沉醉于学生欢快的语言表达中, 但仔细分析却是“换汤不换药”, 只是换种说法而已。

(三) 表达的理性化倾向

诗人的语言是丰富的, 是感性的。“人天生都是诗人”, 这是对孩子语言的最好溢美, 恰恰说明了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孩子的语言是丰富并带有自己独特个性色彩的、诗意的, 是出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语言, 是一种有质地的语言。然而, 听听语文课堂中孩子们所表达的用语, 具有极强的理性化倾向, 他们的语言与成人已没有太大的区别!

二、对“自由”的阐释

“自由”是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语, 诗人的解释是诗意的, 哲人的解释是智慧的, 包孕了一切的思想, 其主要表现于思维的自由和行动的自由。思维自由是行动自由的基础。

(一) 思维的自由

思维的自由主要表现在具有独立思维的权利, 有主题、目标地进行思维以及思维的表述权。

1. 独立的思维

独立的思维意味着自己有选择思维目标的权利, 并经过自己的努力进行个性的思维, 这不允许任何人打扰其思维的过程, “权利可以控制一个人的行动, 但却无法控制一个人的思维。”但独立的思维并不意味着“隔绝”。

2. 有主题、目标地进行思维

思维如果缺乏意义, 那就不存在自由可言。而有主题、目标地进行思维便是保证思维意义的存在, 否则思维便会流为形式。

3. 思维的表述权

有了独立的思维, 必须辅之以表述的权利, 如果缺乏表述, 那思维的就只能是禁锢的, 慢慢也就缺乏其应有的活力。

(二) 行动的自由

在思维自由下的行动理应也是自由的, 但从表述开始就已经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 到了行动就更不能彻底地“自由”了, 而必须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来协调自己的思维, 才能最终付诸行动。但我们必须依然追求行动的自由。

三、语文课堂学生表达自由的表现

(一) 运用自己喜欢的、易被大家接受的语言

在语文课堂中, 学生很少使用平时生活中的语言, 他们经常使用课堂语言, 它与学生的生活语言有着很强的联系, 是生活语言给了课堂语言的来源和基础。生活语言所具有的丰富性、趣味性、广泛性等都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语言产生共振, 因此, 学生的课堂语言, 应该与生活语言一样丰富多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习惯的语言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这样的语言也是最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的。

(二) 能提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由的表达要求思维有一定的聚集能力, 即课堂中学生的表达要与课堂内容相关, 无关的问题只是说明学生思维的混乱, 导致表达的无相关性。因此, 课堂表达自由要求学生所表达的内容与课堂内容有很大的相关性。

(三) 能表达与大家或老师不同的意见

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 用童眼去观察生活, 用童身去体验生活, 他们的人生体验在不断丰富着。在与课堂相关内容的前提下, 要求学生能表达出与学生或教师不同的看法, 这是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分散性的表现。只有“自由表达”, 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

四、在表达自由中走向个性独立

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 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中学生被动地以最大限度地来接受教师提供的知识, 使自己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成为复制知识的传声筒, 丧失了个性思维的发展, 丧失了创造性的发展, 失去个性情感的体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由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 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 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思想, 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

生活的个性表达 篇7

写作活动, 是充满人性美、充满快乐的情感体验、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失落了学生个性的作文, 是没有灵魂的作文。

其实, 小学生作文做到个性化, 应当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因为每个孩子本来就有着独特的个性, 就像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外貌一样。小学生年龄虽小, 但他们的内心世界的丰富不亚于成人。, 小学生的作文不难回归到抒发个性、自由表达的本真。这也是时代的召唤,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如何使小学生的作文达到个性化呢?

一、找准定位, 创设宽松自由的作文教学的氛围

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 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 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 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 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定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 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气, 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因此, 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差异, 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 消解写作的神秘感, 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

二、开放时空, 寻求广阔灵活的作文教学的渠道

1放飞想像与幻想, 让学生享受习作的乐趣。

作文的过程, 其实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而人类的种种发明创造无不经过想像而产生。

作文需要想像, 而小学生正以想像见长。所以, 作文起步教学必须基于此而顺于此, 引导学生朝着“在作文天地无拘无束地放飞创造和想像”的方向起步, 而不是一开始教学, 就让他们走进模式, 走向技能, 放弃自己想像的自由和权利。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 想到地面下的情形, 想到花卉的用处, 想到昆虫的语言, 他想飞上天空, 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像之鸟一旦高飞, 脑中就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每写一次这样的作文, 想像力便得到一次锻炼, 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 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想像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就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在习作指导方面, 我逐渐转变了重心, 重点不再是指导学生该怎么写, 不该怎么写方面, 而是激活学生的生活“储备”,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打开他们的话匣。少了限制, 少了要求, 尊重学生的第一感触、第一想法、第一体验, 真正地把主体地位让给了学生。这样以来, 学生的习作才是鲜活的, 充满个性的。

2关注生活与积累, 让学生的“平时练笔”成为一方乐园。

我们都知道, 教材中设置的“口语交际与习作”, 是按一定的系统、写作知识技巧布点设计的, 单靠这一些训练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写作的技能技巧凭借一两次训练是很难形成的。丰富的知识、经验、阅历、感受, 才是写作最重要的根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多渠道大量地接收新思想、新信息, 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随信息不断地积累和内化, 学生思想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写作起来自然会越来越兴致勃勃。

我们十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与积累。写作训练的重心从课内移向课外, 与课堂作文相比, 我们更注重学生平时的练笔、日记、周记等。让这一片园地成为学生“袒露童心”、“体验童趣”、“抒写童话”、“释放童真”的乐园。在这一片乐园中, 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与积累、个性与特长,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想写多少就写多少, 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把写作的自由与权力还给学生, 让学生体验写作的自由与快乐.

叶圣陶老先生在《文章例活》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水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 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素材。问问学生吃的、看的、想的什么;看看学生穿的、玩的、用的什么;听听他们谈的、叹的、唱的什么。作文的题材就会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

3尝试综合, 跨学科作文的探索。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 学习中处处是作文。作文教学可结合在各科的教学之中。如:指导学生给自己的美术作品写说明, 给自己的电脑作品写设计意图说明, 给他人的作品写鉴赏;数学学习一得;在常识、生活与活动、思想品德等学科中更是蕴藏着无究的写作素材资源。

三、优化评改,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我们追求学生作文的“个性化”, 首先我们对学生习作的评改必须具有个性化, 必须下大力气改变“学生写, 教师改”这种传统单一的评改方式, 可以尝试使用师评生改、集体评改、学生互相评改、学生自我评改、“诊断式评改”、“鉴赏式评改”等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评改习作的能力。

每篇习作, 都是学生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 故而, 评改过程必须坚持鼓励为主, 多发现一些闪光点, 对于文中的一些问题应采用“商量”的语气, “合作”的办法来解决。

倡导个性化表达实施个性化阅读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表达,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学的主线,有人批评现在的互动教学是表面热热闹闹,课下学生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能力提升。但是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以学生的表现与思维能力提升为衡量标准的。如果我们热闹的互动课堂,能够让学生有个性的表达出有一定道理独特的质疑、思考与解读,那么提升学生人文性的有语文味的课堂也可以算是流光溢彩,可圈可点的有个性的阅读课堂。

一、精致预设点燃学生个性表达的火苗

阅读教学就是要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并在与文本的比较、理解中进行碰撞,从而获得阅读的深入、思考的严密的阅读思维与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教学的预设,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学习的重难点进行碰撞与发现直至获得个性的阅读与表达的生成。如在“离情别意的绝唱”《长亭送别》的学习中,我们会将人物的分析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而分析中,我们总会对威逼张生“上朝取应”老夫人多加指责、否定,甚至一无是处的批判,认为她是封建思想的卫道士,试图扼杀自由婚姻的刽子手。那么,我在教学的时候,就让学生思考旧社会一个达官贵人家的千金小姐嫁给一个没有地位和稳定收入的穷书生,结果会怎么样呢?于是学生们从自己生活常识的角度思考——这样的婚姻是没有很好物质保障的;然后,让学生对戏剧中的“老夫人”这一形象分析的时候,学生们会觉得老夫人有眼光,是为了女儿终身着想的有个性、有创新色彩的解读。当然,学生这样的思考还需要他们组织语言来合理地有逻辑的表达。课前预设是教师对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流程清晰呈现的思考,我们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注意可以让学生思考深入、深刻一些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有思考和想表达的情感,如果我们再给以宽松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善说,既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又能激起他们的表现欲和表达欲,从而有“意外”的理解和解读,在教学效果的生成中产生意外的“精彩”。

二、赏识鼓励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情感

赏识教育能让每个学生有被重视的感觉,有积极进取的信任。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学会等待与期待,鼓励学生们质疑与释疑,从而提高他们语言组织与运用能力,获得表达个性、表达水平的提升。

(一)赏识让学生想说敢说

表扬是一种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激励的手段。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控制学生的话语权,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有发现有思考。如在《最后常春藤叶》教学中,我们肯定会总结“欧亨利式结尾”,学生可能一味接受其好的方面,我们可以让他们自己说说这样结尾的好处。学生说了,我们可以让他自己继续思考完善,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的作答怎样才有说服力。另外,还要注意关注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说得好的表扬思路清晰、条理井然;说得差的要肯定其可取之处,如勇于发现展示自我。而对有新意的解读可以让大家一起学习体悟。

(二)确定可个性表达的话题

还是“欧亨利式结尾”的好处分析这一问题,我在让学生们都一致认为其使得故事既在情理之中,又让故事发生突转生成意料之外的好处之后,提出这样的文章写的多了,你会有什么感受呢?思考欧亨利写作中为什么总是用这样的结尾呢?这样可能引发学生颠覆定型思维,从老套缺少变化等方法获得个性的解读。另如《陈情表》的解读也是如此,晋武帝读了李密《陈情表》之后为什么要嘉奖李密呢?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以及《陈情表》的内容做个性表达。

(三)让学生获得个性表达兴趣

我们还要设置情境,让学生借助文本结合生活体验——常识与思考。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仅仅是悼念亡妻吗?生活中人物对往昔美好产生思忆多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如此,学生能够联系苏轼被贬、仕途失意进行个性的解读和表达。

三、重视指导让学生个性表达精准有力

个性表达需要合理、深刻且新颖独到。因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更需要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理有据地说得清、道得明。

(一)提升对问题的深入认识的能力

认识要精准,搞清楚个性表达的思路,形成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苏轼的《念奴娇 ? 赤壁怀古》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苏轼为什么在众多的“豪杰”中选取周瑜作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学生第一思维就是与赤壁有关,然后会在苏轼自己的处境与周瑜的意气风发、备受重用的对比中获得深入分析的角度,从而认清楚苏轼赞誉周瑜的实质,获得个性表达的深度。

(二)获得个性表达深刻表述的能力

在对文本的阅读与问题分析的时候,对问题的本质有认识之后,还要有深度。如最近月考题语文附加卷中“以《氓》为例,谈谈《诗经》文学性的具体体现”这道题,很多学生知道对作品文学性解读的方向,但是却没有表达好,原因在于不知道先确立表达的观点然后结合《氓》的内容合适阐述文学形象的塑造、表现手法、表达手法和赋比兴的特点,导致概念化、脸谱化的个性表达。

个性化表达 篇9

所谓个性化表达,是指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依据自身的习惯、阅历、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种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使文章的情节变得生动有趣,人物特点也会更鲜明突出。在阅读时,同学们一定要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去品析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你在伞里吗

□白丽娜

雨渐渐大了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地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实在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的,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脊背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战栗!

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已经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用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女儿的小手夹得更紧了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一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专项训练】

1.请从语言的个性化表达方面分析“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而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又可以看出“妈妈”与“女儿”分别是怎样的人?

解题思路:个性化语言的作用,往往会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或所记叙的事件体现出来。因此,同学们在答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审清题干,梳理情節,具体概括,标清序号。

【拓展练习】

2.你是怎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的?

解题思路:回答这类题目时,应先整体把握全文,再准确地理解句中的关键词语即可。

强化独特体验促进个性表达 篇10

究竟怎样强化学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呢?

一、留心观察,丰富见闻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可以获得写作的灵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1. 多角度观察。

同样一种事物,看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地认识事物,增强内心的独特体验。如《画杨桃》一文,正是由于作者从不同于他人的视角观察,才画出了五角星形状的杨桃。

2. 抓细节观察。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着力点放在对描绘对象的观察上,才能准确把握描绘对象那些可见、可闻、可触摸的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才能通过细节描写挖掘出描绘对象所蕴含着的丰富内容和精神内涵。如《我的爸爸》一文,作者从跟爸爸朝夕相处时大量的生活细节中,撷取了爸爸“大学毕业”都不会看表这一细节,通过这一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的重复出现,把爸爸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盼望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心愿暗含其中,也把爸爸敬业、勤业的精神呈现了出来。

3. 抓特征观察。

一个学生在《初春》这篇习作中写道:“……今年的早春‘雨雪’不少。你瞧,雨中有雪,雪中有雨。雪,并不是雪花,而是像米一样的雪粒;雨,也不是雨滴,而是到处飞飘的水星儿。它撒下来是雪,一落地便成雨;飘下来是雨星,落下地却看不见。这样的‘雨雪’,固然使路滑,使衣湿,但它却哺育着生命——这不也是春天的信息吗……”小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人,他对家乡“塞外山城”的初春景色,不但观察得十分仔细,而且把握得十分准确,写出了塞北早春与众不同的特色。

小作者从塞北变化无常的雨雪天气里,感受到了“春天的信息”,体味到了“万物在复苏和生长”,“多少生命正在这里萌动”。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对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的赞美和向往。

二、勤于动脑,积累素材

习作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阐明观点的依据,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倾吐便有了内容,写作起来便会得心应手。积累素材有两条途径:

1. 从生活中积累。

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习作材料的源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生活,获得大量直接的生活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又内化成为自身的独特感受,最终使个性表达成为可能。

2. 从阅读中积累。

叶老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既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祖国的语言的同时获取多种知识,又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感情受到熏陶,促使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三、展开想象,细心体味

想象是习作的翅膀,是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培养学生习作中的想象力,可以点燃他们创造的火花,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视角去调动生活积累的感受,从而写出富有特色的好文章。

上一篇:信息网络侵权下一篇: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