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表达

2024-09-19

“人”的表达(精选5篇)

“人”的表达 篇1

摘要:“暧昧语”是日语中非常重要且独特的存在, 每个日本人都在有意和无意中大量地使用, 尤其是日本人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请求或拒绝的时候, 经常会用到。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 日语中的暧昧表达是非常重要且难以把握的部分, 因为暧昧语不仅是日语的一部分, 更是日本人性格、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日语中暧昧语的分析, 阐述日本人的“和”思想, 从而有助于深入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

关键词:暧昧语,日语,日本人,日本文化,和

一、暧昧表达的含义和“和”思想

1、暧昧表达的含义

所谓暧昧表达是指不清楚地说出来, 话中有话。一般暧昧表达所表示的含义并非是字面上的意思, 而是根据场合的不同而表现出话外的含义。暧昧表达的作用有很多, 主要是为了不引起对方的不快, 将话题更好的继续下去, 这时便会将一些拒绝的话语或者其他建议等带有消极、否定的话语委婉地说出来。暧昧语的另一个作用是谈话中的润滑油。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 有很多话是不需要清楚说出来, 这时便需要使用大量的暧昧表达。

2、“和”思想

“和”的观念是日本文化的中心论点, 是日本精神的核心, 更是日本人价值观的基础。所谓“和”有着“平和”、“和睦”、“和谐”以及“适合”等诸多含义。早在飞鸟时期, 圣德太子曾经在《17条宪法》中明确指出“要以和为贵”, 或许就从那时开始, “和”便成为这一思想便成为日本人的一种传统思想, “以和为贵”也成为日本人的一种行为准则。在生活中, 对于日本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和”更重要的了, 让周围人或者谈话对象难堪或困扰的话语, 是要尽量避免的, 这种行为是一种美德。总之, 日本人会尽量避免直接、带有冲突性的表达方式, 会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进行考虑, 选择间接、委婉的暧昧表达方式, 来达到人际关系中的“和”。

二、从暧昧表达看日本人的“和”思想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交流, 更重要的是感情的交流。从上文可以得知, 在日语中, 暧昧表达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所以日本人在说话时会尽量使用暧昧表达。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暧昧表达中的“和”思想。

1、特别的省略来体现“和”思想

省略是任何语言中都会有的一种表达形式, 一般是对一些大家都熟知的部分进行省略, 来达到更为简洁表达的目的。在日语中, 特别的省略是暧昧表达方式的一种, 在非常重视“和”的日语中, 省略的现象非常多。金田一春彦曾经说过:作为日本人说话的一种特点, 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 一些东西没有被说出或者写出是被允许的。他曾经评价日语是比汉语还要注重省略的语言, 因为日本人是生活在一种无法彼此言明的文化氛围之中, 所以繁多的省略现象加强了日语的暧昧性, 也使得日本文化中“和”思想被无形地蔓延开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自我强调的回避

贺茂真渊曾经说过日本人的优点中, 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从不过分强调自我, 他们会尽量弱化自己的存在感, 不会明显地站在他人对立的一面。这表现在暧昧语中便是当自己有着不同看法的时候, 不会直接说明, 会省略自己真实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 既可以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也可以让对方思考自己省略的内容, 给对方一个反应和思考的时间。例如:A在看电视, B觉得较为嘈杂, 这时B说:「ええ、ちょっと…それに、野球を応援な声がちょっと…」 (那个…电视里棒球的加油声有点…) 这里便是省略。

(2) 避免让对方感到困扰

受到“和”思想的影响, 当日本人想要摆脱对方一些事情的时候, 不会直接地说明, 而是使用省略的方法避免给对方带来困扰。这种省略方式可以更为柔和地将自己的请求说出来, 而不给对方过多的唐突和困扰, 例如, A想要邀请B去参加下周的送别会, 这时A说:「来週送別会をするけど…、都合はどうかな?」 (下周的送别会…, 你有空么?) 这里的省略就是一个给彼此时间和空间的用法。

2、委婉的前置体现“和”思想

前置就是在和对方说话之前, 作为两人交流的润滑所使用的话语。日本人在传达自己想法的时候, 会特别注意不给对方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所以我们会看到日本人在说某件事情之前, 都会说一件与这件事情完全无关的话, 之后才逐渐进入主题。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和对方得到一种共同感, 并确定对方的心情是否适合接下来的话题, 这正体现了日本人的“和”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贬低自己的立场

在“和”的思想下, 日本人非常重视思考对方的立场, 贬低自己, 呈现出一种谦逊诚恳的形象, 给对方留下较好的印象, 从而更好实现自己的目的。例如, A在考试中得到了比较不错的成绩, 在受到别人的夸奖的时候, A说:「おかげさまで、友達が親切でわからないことをいろいろ教えてくれたんですよ。」 (哪里哪里, 还是多亏同学很热情的给我讲解我不懂的地方) , 在这里「おかげさまで」便是前置语, 如果不说这句话就会给人一种很自大的印象, 不符合“和”思想。

(2) 避免麻烦别人

日本人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帮助的时候, 会非常注重考虑自己的请求是否会对对方造成困扰, 这时便会通过特定的前置, 在加强委婉说法的同时, 避免给对方带来麻烦。例如, A刚来日本, 想要从B那里学习日语, 这时A说:「日本に来て初めてのことですので、ちょっと教えていただきたいのです。」 (我刚来日本, 还望你能多多指教) 。在这里「ちょっと」便是前置语, 使话语更加委婉。

三、结语

日本是非常重视“和”的国家, 而暧昧表达是日语中常见的委婉表达方式, 它在维护日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减少矛盾的发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对暧昧表达方式的了解, 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贺静彬.日本混成文化中的“和思想”探析——以「神仏习合」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8 (01) .

[2]芳敬绥.日本人式的构造[M].东京:大修馆书店, 2004.

“人”的表达 篇2

唐·李白《静夜思》

大意是: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2、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唐·杜甫《月夜思乡》

大意是:星星稀少月亮冰冷横跨天河,万物无声只有我独自唱歌。老家相隔千山万水数万里,晚上心里感触在他乡乡愁多。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大意是: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大意是:当月亮从海上升起来时,远在天涯的亲人此刻也和自己一起共赏月色。诗句写对着明月怀念远方的亲人。

5、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大意是:共看无上的一轮明月,理应伤心落泪,分居五处的手足骨肉,此时都有同样的思乡之心。

6、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大意是: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想念一个人的诗句

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3、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4、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5、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6、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7、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8、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9、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10、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11、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12、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席慕蓉《印记》

13、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14、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15、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1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1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18、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19、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20、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21、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22、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2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从委婉表达看日本人的语言心理 篇3

关键词:委婉表达,表达方式,语言心理

委婉表达是日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是日语语言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策略, 委婉表达在人际关系的协调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日语中的委婉表达类型多样, 这与日本人内在的语言心理是密不可分的。透析委婉表达, 挖掘日本人深层的语言心理, 有利于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一、日语中的委婉表达形式

“委婉表达”是指避开直接、露骨、断定性的说话方式, 含蓄委婉地进行表达。委婉表达在日语中随处可见, 常见的委婉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故意省略

省略是日语委婉表达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日本人一般不喜欢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有时通过故意省略来让对方心领神会。例如:

(1) 田中:晩ご飯、一緒にどう?

鈴木:今日はちょっと用事があって……。

(2) 橋本:今晩、飲みに行きませんか。

小林:あしたは朝早く起き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ので……。

日本人在拒绝他人的邀请时讲究委婉含蓄, 为了不伤害对方的感情, 采用故意省略的方式, 尽量避免明确的、直截了当的拒绝。

(二) 暗示

在某些情况下, 迂回曲折、暗示的表达方式, 往往会令谈话气氛保持和谐。

在打电话时, 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对方声音太小而听不清楚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日本人一般会习惯性地用“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お電話がちょっと遠いようなんですが… (原意:不好意思, 电话有点远) ”这样的表达, 而不会直接说“聞き取りにくいのですが (听不清) ”或“もっと大きい声でお願いします (请再大点声讲) ”。尽管两者传递的都是“电话有点听不清楚, 请您再大点声”的信息, 但区别在于:前者将听不清的原因归结于电话, 含蓄地向对方传递其声音有点小的事实, 而后者将其归因于接电话的人。采用前者这样暗示性的表达, 避免了直接触及对方的问题, 有利于营造的和谐气氛。

(三) 主观表达客观化

日语中常常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来代替主观判断和决定, 比较常见的是通过“~と思われる”、“~と考えられる”、“~ように思われる”、“~とされる”等之类的被动句式以及“~ことになる”等表示“非个人意志决定”的表达方式, 将主观意志和想法委婉地、客观性地进行表述。例如:

(1) 今の医療技術では、この病気は直せないとされている。

(2) この仮説に基づけば、実験結果は次のようなものになるように思われる。

(3) わたしは来月、結婚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した。

(1) 用客观叙述的方式, 表达了不太确定的信息, 说话留有余地。 (2) 被动形式“~と思われる/考えられる”的使用, 使说话者的主张“~と思う/考える”变得柔和, 使自己的想法、意见的表述显得客观, “~ように思われる/考えられる”与“~と思われる/考えられる”相比, 更加婉转、更加避免了武断的印象。虽然是由自己的意志决定的事项, 但不想向他人积极表达自己的意志时, 可以向 (3) 那样委婉地表达。

(四) 模糊替代断定

日本人在交际中常常使用“でしょう”、“だろう”、“ようだ”、“そうだ”、“みたいだ”“らしい”、“かもしれません”等表达方式, 例如:

(1) 田中:どれにしようか。

森山:これがいいだろう。

(2) 田中:こちらの方がちょっとおいしいようだ。

(3) 田中:もしかしたら、約束を忘れているのかもしれませんね。

以上表达方式避开了直接断定, 避免了主观武断, 使表达变得柔和、委婉, 起到了缓和语气的作用。

(五) 委婉表达禁忌

日语中与死亡、性、生理缺陷等相关的一些词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粗俗的、带有歧视性的, 因此受到人们的避讳, 常常用一些委婉的词汇来代替, 以此来避凶求吉、避俗求雅, 扬长避短。如用“あの世へ旅立つ”替代“死ぬ”, 用“お手洗い”代替“便所”, 用“生理”替代“月経”, 用“足が不自由な人”替代“びっこ”等。巧妙地使用委婉语来表达禁忌, 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委婉表达隐藏的日本人的语言心理

日语委婉表达是日本人的心理在语言上的反映。通过对日语委婉表达方式的考察, 我们发现日本人在语言交际中往往转弯抹角、含糊其辞, 不明确表达自己的主张, 说话含蓄、委婉。其语言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日本人的以下语言心理特征。

(一) 以和为贵

日本是一个岛国, 国土狭小、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灾害频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斗争以及稻作农耕的相互协作中, 日本人形成了对集体强烈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集团意识。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 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孔子的“礼之用, 和为贵”, 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以及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等“和”的思想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圣德太子在《十七条宪法》中提出了“和を以て貴しと為す”的主张, 积极倡导“以和为贵”。经过几千年的沉淀, 如今“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 并深深融入到日本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日本人崇尚“以和为贵”, 以“和”为最高美德, 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 并将其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为了避免摩擦、冲突, 为了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日本人说话往往转弯抹角, 含蓄委婉。

(二) “耻”

日本文化被称作“耻文化”, “耻文化”强调“他律”, “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耻文化”下的日本人特别注重世人的“目光”, 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时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了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们往往谨小慎微, 谨言慎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又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耻文化”下的日本人具有很强的自尊心, 同时“耻”作为一种外部规范, 对人们的语言行为又有约束作用。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日本人说话往往特别注意把握分寸、留有余地, 喜欢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三) 以心传心

日本文化是“体察文化 (察しの文化) ”, 是尽量减少语言的交际, 通过察言观色等实现沟通的文化。日本人崇尚“以心传心”、心领神会的交际方式, 对语言期待不多, 常常点到为止。

单一民族的同质性, 共同的语言文化背景, 造就了日本人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 并使他们养成了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 给他们的交流沟通带来了诸多方便, 很容易形成语言上的默契。人们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表达就可以很轻松地做到“以心传心”。当不赞成对方的意见、主张或拒绝对方的请求、邀请时, 他们一般不会直说或明确地回绝, 而喜欢用省略、暗示、模糊等不明确的语言表达来间接、委婉地传递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在含蓄、朦胧中实现交流沟通的目的。

(四) 体恤他人和内敛自我

受稻作文化及集团主义的影响, 日本人十分看重与周围人“和”, 习惯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 时刻不忘关怀体恤对方, 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 维护他人的体面, 不令对方难堪。

在日本社会谦虚至上是美德, 过度的自我主张和个性张扬会遭到打压或排斥。内敛矜持、谦虚谨慎, 是日本人得以在集团中生存的重要条件。“出る杭は打たれる (枪打出头鸟) ”“能ある鷹は爪を隠す (真人不露像) ”俨然已经成为多数日本人的处世哲学, 因而含蓄委婉、含而不露的委婉表达也就受到了人们的钟爱。

(五) 逃避责任

委婉表达的使用一方面可能是为了不伤及他人, 另一方面也是自我保护的“盾牌”, 是日本人的一种趋利避害或掩饰的心理需求。

日本人不喜欢直截了当表明和陈述自己的看法, 常用客观叙述的方式来代替主观判断和决定, 说话多采用留有余地的委婉表达方式, 这一方面展现了日本人的谦虚谨慎、尊重他人、尊重客观事实的优点, 但同时也为他们逃避责任提供了方便。“大家都那么说”“不是我个人的观点”似乎成为他们的“挡箭牌”。

三、结语

委婉表达是日本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 它反映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同时也折射出了日本人的语言心理。潜伏在委婉表达方式背后的以上语言心理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的语言行为, 左右着他们的语言交际。正确理解和把握日语委婉表达背后的语言心理, 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实现沟通。

参考文献

[1]芳賀綏.日本人の表現心理[M].東京:中央公論社, 1979.

[2]稗島一郎.言葉の心理[M].東京:北樹出版, 1994.

“人”的表达 篇4

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陈词滥调。华兹华斯生活于欧洲工业全 面发展的时期,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所谓的资本文明和冷漠的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及人们明显的拜金主义,使得诗人开始远离城市的生 活。再加上他接触到了法国卢梭关于“自然神”和“自然人”的 思想,他更加厌恨这个毁坏了自然美的工业社会。他开始长期隐居 于自然,创作了大量赞美自然与人之和谐关系的诗歌。

一、概论诗人与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其核心思想是要人们认识到

人类的可贵,提倡人们追求现实生活,追求人的个性的解放和人的 自由平等,重视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们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 相处。农村百姓的生活,农村百姓的辛苦劳作是华兹华斯关注的对 象。他的代表作《孤独的割麦女》就是一个典型。诗的主人翁—— 割麦女表面上看起来很孤单很寂寞,然而她的内心却是善良的,勤 劳的和坚强并且热爱生活的。在诗《孤独的割麦女》中,诗人以在 高原上一边收割一边放声高歌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年轻姑娘作为该诗 的中心,通过对年轻姑娘的一系列的描写,在平凡的诗句中蕴含 了诗人对劳动人们无限的爱。以下将逐一分析每一诗节所涉及的人 文思想。

唐君毅先生认为“所谓人文思想,即指对于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人之文化及其历史之存在与其价值,意愿全幅加 以肯定尊重,不有意加以忽视,更决不加以抹杀曲解,以免人 同于人以外、人以下之自然物等的思想。它发自人,而其对象 亦是人或属人的东西”。它以人为对象,把人作为主

体存在,关注人性的提升,关注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人 们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真、善、美的理 想境界”。

“人”的表达 篇5

关键词:自动词,他动词,可能表达,人的视点,物的视点

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 日语中的自动词和他动词既有容易理解的一面又有难于掌握的一面, 易于理解主要是由于在汉语和日语的动词中都存在自动词和他动词 (汉语中通常被称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难于掌握则是因为中日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及文化因素等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可能表达上, 由于受母语的影响, 不论是及物动词或者是不及物动词均已“能”来表达可能, 然而在日语中则有着很显著的差异。因此日语自他动词在可能表达上的使用, 让很多日语学习者困扰。本文试从“人的视点”“物的视点”分析对应的自他动词的可能表达, 目的是帮助日语学习者正确使用自他动词的可能表达。

在日语动词中, 只有意志性动词后接「 (ら) れる」或者「ことができる」构成其可能态的表达, 而无意志动词多为自动词一般不要接「 (ら) れる」或者「ことができる」, 本身也可表示可能。

一、日语中自他动词的分类

日语自他动词的分类对于进一步论述自他动词的语态具有重要的意义。日语中的自他动词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自他动词对应型, 自动词和他动词具有相同的词根或者是词干, 且以对应形式出现。例如:開く―開ける、始まる―始める、入る―入れる、動く―動かす。

2.自他动词非对应型, 自动词和他动词不具备相同词根和对应的关系, 互相独立而存在。例如:自动词いる、ある、行く;他动词作る、読む、話す。

3.自他动词同一型, 同一个动词兼具有自动词和他动词两种功能。例如:つぼみが開く―心を開く、良い芸術に触れる―悪い噂を触れて歩く、影を形に伴う―友人を伴う。

二、日语中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可能表达

动词的可能态是表示有情物所具有的某种能力或可能性。森田良行把可能态分为「能力賦与」和「困難な事態の実現、許容」两类。可能态的表达形式与当事人的意志、愿望有密切的联系, 使用可能态动词的先决条件是该动词是意志性动词。无意志动词不能表达当事人的意志或者愿望, 所以不具有可能表达。例如:

1.私の歯は丈夫ではないから硬いものが食べられません。

2.林さんは長年日本に生活したので、日本語が話せる。

3.もう寝室の門限が過ぎたから、外へは出られない。

由此可知「食べたい」、「話したい」、「出たい」的愿望下讲述这种愿望实现的能力或可能性, 即如上文说使用可能态的先决条件是, 该动词是意志性动词。由于他动词一般都是意志动词所以他动词一般都可以使用可能句。当对应型的自他动词出现时, 会有两种可能表达, 一是他动词的可能态, 二是自动词句来表达可能。

三、从“人的视点”和“物的视点”看自他动词可能表达的使用差异

(一) 对称型自他动词的可能表达的使用差异

当专注于“人的视点”表达某人对某物的动作时, 则使用他动词的可能表达, 他动词的可能态的背后有动作主体使其实现的强烈愿望或意志;若专注于“物的视点”表达动作承受体的变化或者结果时, 则使用自动词的可能表达, 自动词的可能表示的是超出这种愿望或意志的客观状态或现状。

例如:

1.ドアが開きません。/门打不开。

2.両手がふさがっているので、開けられません。/由于双手塞满了东西, 不能开门。

3.どうしても車が止まらない。/不论怎么做, 车都停不下来。

4.私は止め方を知らないから止められない。/由于我不知道如何停车, 所以停不下来。

当我们在上外教的会话课堂上, 会有这样的情景, 想要打开窗户或者门却打不开的时候, 我们经常会说“ドアが開けられません。”但是外教表示这是一种不地道的日语表达。此时应使用自动词的可能表达“ドアが開きません。”那么何时使用他动词的可能表达呢?当我们手里拿着满满的物品, 无法开门的状态时使用, 例如:“両手がふさがっているので、開けられません。”当我们驾驶的车突然失控, 虽然拼命想让它停下来却无法停止的时候不是使用他动词的可能态「どうしても止められない」而是使用自动词句「どうしても止まらない」更先自然。如果是由于驾驶者缺乏驾驶经验不知如何停车或者受外界条件的限定时则使用他动词的可能表达「私は止め方を知らないから止められない。」

由此本稿将对应型自他动词的可能表达如图1所示:

对应型自他动词的可能表达

(二) 非对称性自他动词的可能表达

寺村秀夫指出:“能够与可能态连接的动词一定是表示意志性动作的动词”。他动词一般都具有意志性, 所以具有可能态的表达。但是自动词按照意志性分类有可分为具有意志性的自动词, 如:「行く」、「来る」、「会う」、「遊ぶ」等。

1.来週の月曜日、ホテルのロビーで林さんと会えます。/下周一在宾馆的大厅能和小林见面。

2.子供たちも市中心の公園での運動施設が遊ばれます。/孩子们也能玩公园里的运动设施。

1、2句皆表示具有意志性自动词的可能表达, 非意志性的自动词, 如:「ある」、「いる」、「飽きる」、「降る」。不论是对称性非意志自动词还是非对称性非意志自动词都具有可能含义。非意志性自动词表示根据主体的动作导致的事物变化或结果, 而且表示的是超出某愿望或意志的客观状态或现状。而他动词的可能态的背后有动作主体使其实现的强烈愿望或意志。自动词的可能态表达如表1所示:

(三) 日语自他动词同型的可能表达

对于同型的自他动词即一词两用的动词来说, 可分为两种情况来对待。作为意志动词时从“人的视点”出发, 强调自身的能力或者外部的条件可以使用他动词的可能态, 作为非意志动词时从“物的视点”, 强调物体本身所有的性质、状态或者是动作过程及结果时则使用自动词句。如表2所示:

在自他动词的使用上, 经常产生误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中日文化及思维的差异, 日本的地域环境, 人与自然一体化的情节渗透在语言上体现了一种“静态性格”, 这种“静态”是一种在自他动词使用中倾向于使用自动词, 日本人倾向于从结果和客观的角度。即“物的视点”来看事态的发展趋势。日本人以“以心传心”的方式与人交往, 当从“人的视点”出发强调主观的动作时日本人一般会选择使用表达承担责任的他动词。所以我们在学习运用日语的自他动词时, 不但要学习语法上的异同, 还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日本文化。笔者从“视点”看自他动词的可能态的使用希望对日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另外自他动词与使役态, 被动态的误用也常常困扰日语学习者, 由于篇幅有限, 将作为今后的课题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淑芝.实用日语语法[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4:45-46.[1]李淑芝.实用日语语法[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4:45-46.

[2]张威, 山冈政纪.日语动词及相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116-124.[2]张威, 山冈政纪.日语动词及相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116-124.

[3]张麟声.常见误用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81-91.[3]张麟声.常见误用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81-91.

[4]周平, 陈小芬.新编日语2[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181-182.[4]周平, 陈小芬.新编日语2[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181-182.

[5]李伟, 田谧.中日文化在自他动词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 2012, (4) :60-64.[5]李伟, 田谧.中日文化在自他动词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 2012, (4) :60-64.

[6]庵功雄.新しい日本語学入門[M].東京:株式会社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 2007:128-139.[6]庵功雄.新しい日本語学入門[M].東京:株式会社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 2007:128-139.

[7]日野資成.ベーシック現代の日本語学[M].東京:株式会社ひつじ書房, 2009:142-152.[7]日野資成.ベーシック現代の日本語学[M].東京:株式会社ひつじ書房, 2009:142-152.

上一篇:科学家与逻辑学家探讨下一篇: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