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表达(通用11篇)
物理表达 篇1
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学习活动中, 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学生表达能力的欠缺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问一句答一句;二是多用方言土语和生活俗语;三是废话连篇, 辞不达意;四是层次不清楚, 中心不突出。五是作业不规范, 无逻辑性。那么,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一、教师言传身教
首先, 科学规范意识。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它要求我们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是准确的和科学规范的。
第二, 精炼简明的表达意识。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制约,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必须是有的放矢, 不能东拉西扯, 挥马疆场, 任情发挥。教师的话语太多太长, 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茫然不知所措。教师要惜话如金, 少说为佳。
第三, 语言表达要有节奏感。教师如果在一节课内语气单调, 平铺直叙, 会使学生听了厌烦。教师可以借鉴音乐中一唱三叹的韵律手法, 控制好教学中语言的声调和节奏。使教学语言强弱适宜, 快慢适中, 抑扬顿挫, 使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协调合拍,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 当教师讲到难点时, 语速要放慢, 语气要加重;在讲到疑难之处时, 声调要提高, 尾音可以拉长。在讲一些枯燥的规律、定律时可以穿插一些曲故、笑话、物理学史, 让学生放松一下, 调节一下课堂气氛, 课堂效果会更好。
二、教育学生文学功底的自我培养
1. 要勤于读书, 善于积累。
人的一切底蕴皆来自读书。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人嘴里面能吐出一点幽默生动, 智慧联翩, 让人忍俊不禁的语言来。读书各有各的阅读爱好。但有一点是共性的, 那就是开卷有益。请记住, 只要开卷, 那一定有益!让读书丰厚自己的语言积累。
2. 读后思一思, 写一写。
其实我想, 大体上来讲, 人人都是有阅读习惯的。但名人与普通人质的区别就在读后做什么的问题上存在差异。读书和思考写作的时间只要我们去挤, 还是能够挤出一点儿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有这个读书的心态和愿望。书读得多了, 自己心中也有了东西, 也就有厚积薄发的资本。再表达出来, 则是很容易的事了。
3. 不断锤炼自己, 会有收获。
有了好的积累, 还不行。有的人悟性较好, 性格也活泼, 平时注意说话练习, 可能语言表达上没有什么问题。可有的人天性内向, 见生人就面生, 就脸红, 胸中的千言万语总是很难恰当地表达出来。有人把它形象地称为:茶壶里煮饺子, 倒不出来。这也是有的, 是真实情况。怎么办呢?这就要不断练习。要多说, 且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练。话音不标准的, 要听着广播, 听着录音练, 一字一字地去练。练完后, 再录成录音, 放出来, 反复比较, 时间长了, 就会有收获的。流利的语言是靠日积月累的练习而磨出来的。
三、明确什么是物理表达能力以及物理表达构成的基本要素
物理表达能力就是指:能用简明准确的物理语言 (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 来表达有关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一系列物理问题的能力。物理语言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特殊语言。物理表达能力实质上是理解和运用这种特殊语言的能力。关于物理表达的基本要素引用高考试卷的一句经典话语最为恰当不过:“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 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四、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语言表达能力
1. 充分发挥物理教材的潜在功能。
物理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物理语言表达的标准。在教学中, 我们要指导学生阅读物理课本上的内容,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本中精妙的物理语言, 它是如何展现物理现象、描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另外, 物理教材中编排了相当数量的物理论述题。其题型有举例说明物理现象的、解释物理现象的, 有推断物理规律的,
2. 对物理文字语言解析能力的培养。
物理的文字语言具有学科自身的特点, 每一句都言简意赅。它描述了物理现象, 表达了物理规律, 呈现了物理过程。通过文字语言这种载体, 准确地反映了物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条件、对象、及结论。
3. 通过写一章小结锻炼书面表达能力。
在过去的一年中, 每当一章内容结束, 我都要求学生写一章小结。让学生自己把一章的概念、知识、规律、难点、重点进行归纳、总结, 并写成书面的形式。学生通过一次次的锻炼, 规范了表达的形式, 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对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实践证明, 并不只有语文、英语课要写文章, 物理课也要写文章, 写好了物理文章, 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例如, 课堂之余, 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充分利用锻炼表达的题目。如以“磨擦力消失之后的世界”“假如没有惯性”“如果我乘坐在超过光速的飞行器中, 我将看到时间发生什么变化?”等为题撰写小论文, 一举多得。
物理表达 篇2
导入新课
打开“7.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ppt”课件,屏幕切换到第二屏如图:
先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总结给出相应的结论.把屏幕切换到第三屏,如图:
根据屏幕内容出现的顺序,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弹性势能的概念.演示几个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让学生们体会发生形变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势能,并再举几个例子,如: a.卷紧的发条
b.被拉伸或压缩的弹簧 c.击球的网球拍
问题: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应该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推进新课
把屏幕切换到第五屏,如图:
先给出猜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总结得出图中的两个主要因素.问题: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量.那么,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变化之间关系是怎样的?
屏幕切换到第六屏,提出探讨问题.让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展开思考,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听取学生汇报,点评,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结合下面几屏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先给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微分思想.对于上述问题,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如在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曾利用v-t图象下梯形的面积来代表位移,如图:
所以,可以利用F-l图象下的面积来代表弹力做的功,从而得到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如图,此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屏幕切换到第十屏,展示对弹性势能的强调说明.实例探究
屏幕切换到第十二屏,给出本节的例题,如图:
先让学生分析回答自己的结论,然后给出参考解答.然后给出两个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
让学生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然后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最后请同学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参考如图
论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3
【关键词】 物理探究 语言表达 师生互动 互为主体
在新一轮的物理基础课程改革中,要大力倡导实施“物理探究教学”。许多物理教师对为何以及如何开展物理探究教学存在着一些困惑。本文从物理探究教学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探讨。
1.物理探究教学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科学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學活动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的过程,而且是重视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过程。实践证明,物理探究教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传统的教学由于缺乏对学生这两方面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是看科学、听科学,而不是做科学。学生由于对科学知识的来源缺乏了解,把科学知识看得很神圣,不敢怀疑,导致学生缺乏科学创新的能力。
2.物理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理念是物理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改革目标之一:改革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他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困惑的问题的时,要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3.在实施物理探究教学中,师生互为主体,注重物理语言表达能力
物理探究教学的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实际上,物理探究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指导下的发现过程。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物理探究中要以“师生互为主体”为中心,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从探究中学会学习。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探究,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此过程中,老师语言的设计,学生如何组织物理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下面从以下环节的实施对物理探究教学加以探讨。
3.1在教师设问中,注重启发诱导
物理探究教学是围绕某一具体知识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实施的每个具体步骤中,教师要围绕该知识点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设计,使之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某些观念建立起实质性联系。教师要充分发挥诱导作用,刻意加入方法、能力的渗透式培养,以通过教师的“变教为导”,来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而使教学深入到“以诱达思”的境界。
3.2在学生探究中,注重思维发展,培养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或通过实验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们会将取得的收获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并逐步丰富个人的探究成果。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培养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3.3在师生共探中,注重物理语言表达,学会在合作与交流中反思与感悟
这个环节着眼于“交流──互动”式教学的实现,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肯定还存在某些困惑,那么教师就要在这个环节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感悟,以便升华新体会的认识与观念。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学习、探究活动,探索出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思维方式。在这个环节实施过程中要着力于建构师生互动模式,强化学生的参与、投入意识,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产生教、学协调与共振,培养和发展主动、能动、促动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并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7~9年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2]吴永熙,张德启.试论物理教育中的课题探究教学.
[3]华长慧.教学创新:构建师生互为主体的平台.
用函数表达式化解物理图象问题 篇4
[例1]一辆轿车在平直的马路上以某一初速度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恒定的牵引功率, 其加速度a和速度的倒数 () 图象如图1所示。若已知轿车的质量m, 则根据图象所给的信息, 不能求出的物理量是 ()
A.轿车的功率
B.轿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C.轿车所受到的阻力
D.轿车运动到最大速度所需时间
[解析]先对轿车进行受力分析, 求出a与之间的函数关系表达式, 由P=F·v, 和F-Ff=ma得出:, 故a与是一次函数关系, 由图象和函数关系表达式可求出图线斜率k, 由k=, 可求出轿车的功率P, 由=0时, a=-2 m/s2, 得:-2=-可求出轿车所受阻力Ff, 再由P=Ff·vm可求出轿车运动的最大速度vm, 但轿车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无法求出轿车运动到最大速度的时间。[答案]D
[例2]一木块放在升降机底板上, 随着升降机从静止开始竖直向下运动, 运动过程中木块的机械能与木块位移关系的图象如图2所示, 其中O-s1过程的图线为曲线, s1-s2过程的图线为直线。根据图2, 下列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
A.O-s1过程中木块所受合力一定是变力
B.s1-s2过程中木块可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s1-s2过程中木块可能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D.O-s2过程中木块的动能可能在不断增大
[解析]先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 求出E与s之间的函数关系表达式, 由动能定理可得:, 即, 选初始位置为零势能点, 则
就代表木块发生位移s时的机械能。故有:E=-FNs, 而-FN就表示E-s图象的斜率。O-s1过程中的图象是曲线, 故FN是变力且逐渐变大, 合力减小, 表示木块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A正确。s1-s2过程中的图象是直线, 故FN恒定, mg也恒定, FN可能在O-s1段末增大到与mg相等, 合力为0, 此后匀速, 故B正确, C错误。而在O-s1段末FN也可能增大到小于mg的某个数值后恒定, O-s1段速度增大, s1-s2段木块做匀加速运动, 速度也增大, 故D正确。[答案]ABD
[例3]先后用同样材质做成的橡皮条彼此平行地沿水平方向拉同一质量为m的物体, 而且两次橡皮条的伸长量都相同, 物体m在橡皮条拉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加速度a与所用橡皮条的数目n的关系如图3所示.若更换物体所在水平面的材料, 再重复这个实验, 则图中直线与水平轴线间的夹角θ将 ()
A.变大B.不变
C.变小D.与水平面的材料有很大关系
[解析]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由牛顿第二定律:nF-Ff=ma得, 故a与n是一次函数关系, 其斜率, 而F和m均恒定不变。[答案]B
物理表达 篇5
关键词:心理学;表达性艺术;角色任务;物理量;情景
本人在从事物理课堂教学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心理学知识。表达性艺术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咨询方法,来访者表达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来访者的心灵成长过程中,指导师主要的作用是陪伴、观察和恰当的引导。这一观念,与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理念非常相近。心理咨询中常用的表达性艺术形式主要有:绘画,沙盘,意向对话,家族系统排列,情景剧。本人主要借鉴了情景剧的方法,让学生充当物理量的角色,引导他们变化、走动、体验,从而让观察者和体验者突破难点,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一、参照物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机械运动的定义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对于初步学习物理的学生来说,受生活经验的影响,习惯上认为建筑物、树木这一类的物体是静止的,以其他物体为参照物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学生的难点。如两个并肩行走的学生甲和乙,以甲为参照物判断乙的运动状态。找两个学生按照问题情景在教室前面并肩行走,其他同学观察他们之间位置的变化,感受他们的相对静止,同时感受他们相对与黑板课桌等物体是运动的。
仅涉及一个研究对象、一个参照物的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判断。但是一个问题中涉及三到四个物体,学生就不容易判断了。如,“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向东行驶的甲车里的乘客感觉乙车行驶,那么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乙的运动状态怎样?”这个问题的前一部分甲车为运动物体,后一部分甲车是乙车的参照物,乙车相对于树木的运动情况有三种可能。有些学生能够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为了清晰地呈现出来,找三个同学展示,一个同学担当树木的角色,一个同学是甲车,一个同学是乙车,开始我什么也不指导,让这三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示,随着他们三个的展示其他学生就开始指导,这三个学生就自然展示出乙车相对与树木的三种情况。(相对于树木静止,相对于树木向西,相对于树木向东当比甲慢)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在台上的三个同学有体验,下面观察的同学既是指导者又是观察者,在观察的过程中自然就明白了三者的关系。
二、照相时像大小的调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得出的,但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特别是照相机拍照时像大小的调节。三个学生分别担任三个角色:被拍摄物体,镜头,底片。展示像大小调节时,这三者的位置关系:底片的位置不动,像由小变大时,被拍摄物体靠近镜头,镜头远离底片,生活中叫做镜头前伸,像由大变小时相反。
学生自己的体验,明确了镜头前伸使像距变大像变大,镜头后缩使像距变小像变小的调节过程。有一组学生展示时,当底片的学生把双臂搭在前面学生(镜头)的肩上,指导学生发出指令像变大,被拍摄学生先移动,当底片的学生发出了旋转调焦环的声音,当镜头的学生移动,形象直观融进了学生的理解。
三、体会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
在学习力的概念时,学生虽然能够通过拍桌子感受到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是当我说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学生都反对,并举例反驳我:我被一个同学打了,我们受到的力不一样大,我受到的力比他受到的力大,因为我感到特别疼。这个学生的感受获得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同。此时,我要求所有的学生握紧拳头伸出来,同桌两个掌握分寸对打几下,谈感受。对于刚学习物理不到三个月的初中学生来说,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的难度,经过这样的体验,有利于他们对两者关系的理解。用坚硬的拳头打击别人软弱的部分,导致被打击者受伤,我们受到别人欺负时,我们用最坚硬的部位迎接,受伤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分析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时,有些学生难以判断。如,用手提着拴有水桶的绳子,水桶中装满水,手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很多学生回答是:水桶。其实手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绳子。三到四个学生展示体验:这几个学生坐成一排,最边上的一名学生推他身边的学生,被推的学生身体倾向其他几个学生,学生感受:谁推的我?他们的回答:身边的人。判断作用力的施力物体,从相近的物体中确定。
四、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
由于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同时又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和压力与固体物体不同。特别是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很多学生难以区分,认为不论什么情况下,两者是相等的。其实,液體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只有特殊情况下与液体的重力相等。大多数情况下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与液体的重力不相等。原因是容器的形状不规则,容器侧壁对液体产生了向上或向下的作用力,影响了液体对容器底部的作用力。
如图甲由于容器侧壁对液体产生了向上的力的作用,导致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的压力小于液体的重力;图乙中:由于容器侧壁对液体产生了向下的力的作用,导致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大于液体的重力。
五、用电器的串联和并联
学习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学生担任。电源、开关、用电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路元件。学生在自主讨论进行展示时,还确定了正负接线柱,电源的正负极。对电压表的并联,学生利用了两点间的拥抱,串联用到了手拉手。小组之间也用这种方式解决难点,若是哪个学生不明白,就要求他担任角色,别人指导电路的连接。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通过观察、交流或者思考学到了新的东西的时候,那种愉悦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达,只觉得胸中的愉悦不断地溢出来,充满所有的空间,周围全都是明媚阳光,全都是鸟语花香。我相信学生也需要在这种愉快的体验中感悟、交流、推理、收获,让物理学习成为快乐的学习。
参考文献:
贾馥茗.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世纪图书出版公司,2006-12.
(作者单位 山东省桓台县世纪中学)
物理表达 篇6
一、转变观念, 凸现学生主体, 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氛围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有两个显著特征, 即:摒弃从众心理, 人人乐于在参与中体现自己的观念和价值。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发现有独到见解而又不敢发表的同学, 让他阐明自己的观点, 认真地寻找证据, 积极地参与讨论。这样不仅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而且每个人都不知不觉融入到讨论中, 克服了羞怯、畏惧、茫然、懒散, 改变了从众心理, 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 本人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这节课的教学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伏安法测电阻, 如图所示, 两种电路均有误差。若在图 (a) 中电压表数为6伏, 电流表示数为1A;图 (b) 中电压表读数为5.76V, 电流表示数为1.2安, 求待测电阻R的阻值 (电源内阻不计) 。
学生略加思索之后 (a, ) 其中一位 (b) 同学报出了答案为5.76Ω, 理由是图 (b) 中电压测的是R的准确电流, 用R两端的准确电压除以通过R的准确电流, 自然得到R的阻值。回答得似乎很有道理, 因而赞同的同学很多。此时我追问:“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同学?”没有人应答。我巡视之后发现还有一位算出了5.8Ω的结论, 我让他阐述一下自己的思维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进一步分析、总结并回答错误形成的原因所在, 同时教育学生要认真、独立地思考问题, 不能人云亦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风采, 突现自己的个性。这样的课堂就像一片任思维自由翱翔的天空, 自然就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精心设问, 引发学生兴趣, 给学生搭建表达的舞台
不言而喻, 课堂上教师精确的设问, 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只有经过了积极思考, 学生才有表达的话题, 才有表达的内容。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精心设问就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例如:初三物理讲到“沸腾与蒸发”一节时, 精心设问可按下述程序进行:教师在讲台上放一盏酒精灯, 然后举起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燃烧吗?”“会。”“那么, 用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当然会。”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 待纸盒湿透了, 到出水, 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 结果纸盒没有烧起来。学生说:“这有啥稀奇, 纸盒湿掉了当然不会烧起来。”教师问:“为什么纸盒湿掉了, 就不会烧起来呢?”此时学生已处于几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急切等待教师的解答。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教师这时来讲授内容, 教学效果必会大大提高。
三、巧妙启发, 引导多向思维, 让学生表达的观点敢于求异
教师应善于开拓多条思维之路, 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去思考和探索, 这样才有话可说, 有问题可研究。比如, 在中考复习过程中, 复习到“密度”这一内容时, 有一个重要知识点“密度”的测量, 本人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测量固体的密度试验中, 根据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其中物体质量可用天平直接测量, 也可用弹簧秤间接测量;体积可用刻度尺测量, 也可用量筒测量, 将这几种方法进行组合, 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就有了4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定一粒花生米的密度呢?一粒花生米的质量和体积都很难测量, 这就要用到浮力知识。用盐配制成盐水溶液, 使花生米恰好悬浮在盐水溶液中, 这时根据浮力有关知识可知:盐水的密度和花生米的密度相等, 可以通过测盐水的密度间接测出花生米的密度。不仅固体密度测量方法很多, 液体密度测量方法也很多。如:分别测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来测量液体的密度, 用密度计直接测量, 用海尔法 (连通器原理、液体压强知识) 来测量等等。另外, 也可启发学生来测气体的密度。如用天平法测气体的密度:首先用天平称出一空瓶的质量m1 (空瓶内充满空气) , 接着用天平称出装满水的总质量m2, 再用量筒量出这瓶水的体积V, 就可算出空气的密度为P气=p水- (m2-m1) /V。
物理表达 篇7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物理实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观察, 把发现的现象演变为一个科学问题, 这就需要对现象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们的思维变得开阔, 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二、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内涵、公式适用范围等的学习
教材中, 许多公式、定义、定理等叙述都是很严密的, 是训练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好材料。学生在真正理解知识内在结构、逻辑上的关系后才能熟练背诵。例如在欧姆定律的学习中, 要用到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学生还要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解释。解释实验结果, 也是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探究对晶体加热时其温度变化的特点, 发现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停止加热, 但温度不变。该现象表明, 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吸热。这既是对结果的解释, 也是对规律的描述。
通过这样的学习, 使学生从“记忆的理科”转向“探究的理科”, 从“单向教学”转向“合作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 强调探究问题, 而不仅仅是了解问题的答案;是批判性思维, 而不仅仅是记忆;是在情境中理解, 而不仅仅是获得一点信息;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互动和分享思想和信息, 而不是无益的竞争。
三、有利于学生理清应用物理知识, 处理物理问题的思路
近几年中考的命题要求中都出现了“适当增加开放性题目”的要求, 而且简答题、材料题的增加和实验题的标准答法, 都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初中学生由于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题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 每次考试, 这几个题型的失分率也是最高的。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形, 看到题目, 有很多学生都感觉会做, 但等到批改结束, 才发现处处都是问题:答题次序混乱、重复表述、原因导不出结果等。
通过书面作业, 能够使教师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锻炼学生语言能力, 理清物理思路。规范的物理作业格式, 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推理能力尤为重要, 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质量。
通过对物理书写格式规范化训练和对特定物理符号代表的特殊含义的训练,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哪些是条件, 由这些条件可以推出怎样的结论, 进而理清自己的思路。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科学探究不同于接受式教学方式, 它是对并不确定的预期结果所进行的探索, 在这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因而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和解释也会有所不同, 这就要求学生明确表述自己的观点。
首先, 学生应能够准确表述自己的想法。交流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表述的内容能被别人所理解, 因此, 学生要将自己所要交流的内容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 还要进行各种其他方面的思考。例如应该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构思、组织和表述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论。
其次, 当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不同时, 或者自己的想法别人暂时还没有想到时, 应该与别人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有错误时, 要勇于承认、放弃或修改自己错误的地方。分析别人观点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地方。尊重他人, 还表现为认真体会别人意见中的道理, 当发现别人意见中的合理因素时, 应尽量吸收到自己的探究方案中来, 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培养学生学会与掌握物理语言,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教学中, 学生如果能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思考, 把现象转化为问题, 并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这样就会有助于学生理清物理思路, 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
物理表达 篇8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1. 使学生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 并乐于倾听
要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对正常的人际交流和知识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思维活跃, 乐于表现, 课堂上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还没有讲完题目要求, 学生往往就纷纷举手回答, 这虽然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也折射出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审题, 久而久之, 就会使学生养成审题马虎, 性情浮躁的习惯。倾听可以使人全面掌握对方所要表达的信息, 并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当学生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时, 就会形成一种耐心倾听, 乐于倾听的好习惯。
2. 为学生营造倾听的氛围
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习惯, 更体现了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氛围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也是学生认真倾听的前提条件。而良好的倾听氛围可以使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 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 也可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从而使知识在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传递。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实验, 提供学生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机会, 从而为学生营造倾听的氛围。例如, 在进行惯性实验时, 拿出一只圆柱形的玻璃杯子、一块平硬纸板以及一个玻璃弹珠。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 学生除了观察外, 也还需要倾听, 然后在分组实验时, 同伴间进行交流。有交流, 必然有倾听。久而久之, 学生的倾听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3. 教师要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倾听兴趣
研究表明, 学生倾听的效果取决于对倾听内容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 加入激发学生兴趣与日常生活实际相关的实例, 以吸引学生, 例如, 在讲述液体压强的时候, 可以课前先导入几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实例: (1) 生活中我们为什么没有见过活的带鱼? (2) 拦河坝为什么要建成下宽上窄的样子?这些实例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使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描述,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使学生的倾听能力逐渐体现在日常行为中。指导学生专心、耐心、细心、虚心倾听, 吸取别人的优点, 修正己的缺陷, 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 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 培养学生的言语智力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辩论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要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将课堂交给学生。物理作为一门然科学, 有很多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知识点。例如, 讲述“光的折射”时, 让两名学生演示渔民叉鱼的情 (用橡皮泥捏成鱼, 将大头针绑在小木棍上作渔叉) 。果发现渔叉总是叉不中鱼, 总是叉在鱼的上方, 这样学们的兴趣油然而生。这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前的习, 结合物理原理说说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在表达中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对学生的回答, 给予正面评价
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给予正面评价,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这对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例如, 在讲述“气压”时, 教师会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并请两位力气的学生对拉两半球。学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还是不将两半球拉开, 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发言。对于答不够完美的学生, 教师要对其回答正确的部分给予定, 然后再设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从而找出题的原因, 使学生的思考更加全面, 思维更加严密。
3. 开展小组讨论, 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
小组讨论是现今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参与、竞争与合作能力具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能用简明准确的物理语言来描物理现象、阐明物理规律。因此, 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 使物理语言得到锤炼。尤是“恰好不相撞”“轻质弹簧”“恰好为零”等物理短语理解, 一个学生不理解或讲不清楚, 可以拿到小组进讨论。在小组讨论中, 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然教师也要扮演好“放牧者的角色, 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物理表达 篇9
关键词:物理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谐课堂,科学评价
美国著名的演讲大师戴尔·卡内基曾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只有15%取决于他本人的智力和技巧, 而另外85%则取决于沟通的能力、讲话的技巧以及说服他人的能力。”众所周知, “想得清楚的人未必能说得清楚, 说得清楚的人必定想得清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中学物理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是物理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动手操作”已成为现在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作为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思想载体———语言就显得更加重要。《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交流合作、评价与分析概括能力, 这意味着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物理语言表达更科学、准确、更符合逻辑, 那就需要培养。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语言表达的能力呢?就这个问题, 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物理教师必须注重物理语言表达的专业化, 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
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语言的科学性与专业化, 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 准确地表述科学概念、科学定理, 清晰地阐明概念, 叙述规律。例如水“沸腾“了, 不要说成水“开了”, “弹簧测力计”不要再说成“弹簧秤”;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语要准确把握, 是“高低”还是“强弱”, 是“大小”还是“快慢”, 是“相同”还是“相等”。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律”时, 不能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位置交换, 这是物理语言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要求。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区分生活用语和物理语言等。
此外, 教师还要成为学生的“语言督察员”, 善于发现并矫正语言表达中的不足,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严密性、逻辑性, 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办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分析物理现象或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结论时, 往往容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不分前后, 不分因果, 比如, 在叙述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时, 说成“物体的质量与物重成正比”;在研究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其所受拉力的关系时, 说成“弹簧受到的拉力与伸长的长度成正比”。另一种错误是得出的结论缺少成立的条件, 结论不严密。当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 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得出结论时, 就应该先交待结论成立的条件。比如,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 物体间压力越大, 产生的压强越大”;“当物体间压力一定时, 接触面越粗糙, 滑动摩擦力越大”。无论学生是口头回答, 还是书面表达, 对表达不完整、不严密、不科学的地方教师应及时纠正, 使学生懂得一些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尽可能少出错。
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 重在平时积累。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若师生都能重视, 教师又能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 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与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也有很大的关系。课堂上, 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乐于表达。
要培养学生的物理语言表达能力, 必须要让学生开口表达, 愿意表达, 善于表达, 而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常见的方式。课堂上, 可能学生会因为对所学的物理知识吃不透, 缺乏自信, 不愿表达, 也不敢表达。对此, 我是这样做的, 可以先让学生说给自己听, 说给同桌听, 说给学习小组听, 最后说给大家听, 帮助学生逐步的建立自信, 要给每个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 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还能触发灵感, 强化思维,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物理教学不仅仅调动学生想表达、敢表达, 还要不断引导, 让他们会表达、善于表达, 使之说到点上。作为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不科学、不专业的问题。
三、科学的评价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 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 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至30%, 而当他受得激励时, 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教师课堂上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评价, 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着直接的作用。
学生也好胜, 希望自己的意见能被人了解和受到尊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展思想品格中的“闭锁性”, 又常常妨碍他们主动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师提问时, 他们可以作出清楚的陈述并引以为荣, 但要他们主动表述自己的意见时, 却往往内心激动但难于启齿, 怕说错受到讥笑。因此, 在平时教学中, 要通过提问、讨论、派代表发言等方式, 对不太难的问题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培养他们敢于说、响亮地说的习惯。对于学生错误的或不完整的回答, 教师可请有不同见解的学生陈述其理由, 展开多层次, 多角度的争辩, 从争辩和讨论中让学生明白是非, 让学生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从而找出错误的原因, 使回答更严密、完整和合理。
物理表达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语言表达;培养策略
传统教学中,课堂多是遵从老师的主体地位,学生以倾听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设定,但是,对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却十分不利,很容易导致学生在面对教学内容时,只求高分,而忽略自身素质的发展与锻炼。所以,在初中物理的课堂上,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语言表达,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理解来进行自己的阐述,进而达到素质教学的目的。
一、在初中物理课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合作,顺应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实现良好的互动。
当然,在物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并不一定非要拘泥于某个知识点的讲演上,只要是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相关的物理思维的方法,都可以运用进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自信心是重要的大前提。很多老师在授课中喜欢运用幽默的语言,来让学生融入教学环境中来,这是一种很好的授课方式,一方面能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会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但是,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着标杆的作用,所以,在进行讲述时,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毕竟初中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良好的环境才能熏陶出高素质的人才。在通过物理课堂进行语言培训时,老师也要加强自身在这方面的能力。
二、从课堂实验方面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老师常用的教学手段。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在实验方面的观察能力,进而推导出相关的物理知识与概念。但由于学生观察能力有限,在实验总结中,往往难以抓到实验重点,多数时候只是简单观察实验现象,不能够对实验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所以,老师在进行实验的讲解中,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帮助他们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进行有关电流和电阻这一内容的学习中,老师可以根据实验引出相关的概念和公式。在实验开始时,老师在滑动变阻器上连接几种不同的金属线,制作简易的电路。比如像铁丝、铜丝和铝丝三种,在电阻线路长度相等的情况下,老师接通电路,通过电流表的对比,可以得知不同的金属材料有不同的电阻率;然后在同种金属材料中,分别改用不同的长度和横截面,以此来进行实验,综合各项结果,老師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语言总结,讲述自己通过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不要害怕学生犯错,只要他们大胆发言,都值得表扬,可能有些学生的总结不够全面,老师可以积极引导,最后帮助大家总结出R=ρL/S这一电阻计算公式。
三、通过小组点评,总结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最为直接的锻炼方式就是课堂讨论,只有在讨论中学生才能将自己的学习想法表达出来,并且通过大家的点评,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及时进行改正。但由于传统教学的束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愿意做个“乖宝宝”,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教学认识。所以,老师要想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进步,不妨让学生根据课上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小组讨论,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对老师的讲授内容进行总结。
例如,在初中声学方面学习的课尾,老师不妨让学生以小组结合的形式来对课上的内容进行总结,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大家的总结内容进行互相点评,在沟通交流中,对于教材上所涉及的内容,如声的发生、声的传播等内容进行巩固复习,学生也可以互相设置一些问答形式的问题,通过对方的阐述,进一步加深影响,这样双方都能在交流中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老师不妨鼓励学生站到讲台上对自己在整个讨论过程中的收获进行阐述,这样,既能帮助大家对内容进行回顾,还可以锻炼学生演讲的能力,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总之,在初中的物理课堂上,老师不要简单地认为一门理科的学问同语言表达没有任何的关系,而要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以期达到共同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目的。只要我们教师以开放的姿态,并结合实际,让学生养成敢于表达、勤于表达的习惯,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定能开拓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赵海芝.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D].苏州大学,2012.
[2]李翔.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解说理题能力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7.
[3]周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 数理化学习,2014(7):67.
物理表达 篇11
1 物理量的观测过程
观测过程是个收集观测数据的过程,可用如下方式进行。对于空间所有点,均同时进行足够长的等长时间段T的观测,物理量的平均值可以通过把每个点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逐点累加再除以全空间数据总个数得到。设某点i(x,y,z)共收集到了ni个数据,依次为a1,a2,……,ani。把在i(x,y,z)点的所有观测数据加和记为ρi,如式(1)。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对不同的观测点,获得的数据个数和观测值大小不一定相同。所以,ρi的大小与观测点的位置坐标有关,也可以写成ρ(x,y,z)。因此,某物理量在空间i(x,y,z)点的观测值ai可记为(2)式。这里ni可以写成n(x,y,z),在粒子经常出现的点获得的数据多,在不常出现的点获得的数据少。同理,ai可记为a(x,y,z)。所以,某可观测物理量的平均值表示为(3)式。
若保留“运动轨迹”的概念,就实际观测过程来说,并非任意时刻都能观测到某点对应的物理量,只有当粒子运行到这一点所在的坐标上的时才可观测到对应物理量。单位时间内仪器采集数据的个数总是有限的,设仪器每隔s秒进行一次读数(如果粒子在这个时段s秒内没有经过此点,则得不到数据),则空间两位点采集的数据个数比,等于总观测时长T时段内,粒子在两位点停留的累加时长比,与仪器采集数据的间隔时长无关。收集到的观测数据的个数与粒子路过此点的频次和每次停留的时间成正比,即空间某点i(x,y,z)处观测数据的个数n(x,y,z)正比于粒子在此点停留的时长累加t(x,y,z),设比例常数为w,则有(4)式。对于某固定点,波函数在此点的概率为Pi,假设粒子在空间任意点停留的时长累加t(x,y,z)正比于波函数在此点的概率Pi,设比例常数为k T,则有(5)式。对空间各点的停留时长进行加和,应该等于时间段的总长度T,即得(6)式。由此,把(5)式写为(7)式,(4)式写为(8)式,物理量的平均值可写为(9)式。对空间某点,每次“塌缩”所需的平均时长可按(10)式计算,所以任意两点的感受一次“塌缩”所需时长比与两点处波函数模平方成反比。
2 物理量观测值表达式的数学形式
若用(11)式来表达物理量a在某点的观测值(为a的对应算符),则方程(9)可改写为方程(1 2),这样可得熟知的观测值表达式。因此,(11)式作为物理量观测值的表达式是合理的,这是本文的要点之一。
3 结论
本文通过粒子在某点i(x,y,z)停留的时长累加t(x,y,z)正比于波函数在此点的概率P(x,y,z)的假设,给出了物理量平均值的计算表达式,也给出了物理量在空间某点观测值的数学表达式。
摘要:为把波函数的塌缩与实验观测联系起来,通过“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段内空间某点位置通过实验获得的某物理量观测数据的个数与波函数在空间该点的概率成正比”的假设,得到了物理量平均值的表达式,给出了一个意义更加明确的物理量观测值的数学表达式。
关键词:塌缩,物理量,波函数,平均值
参考文献
[1]周公度.结构化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9~162.
[2]沈小峰,陈浩元.物理学发展是概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4:82~92.
[3]王杰芳,李玉晓,贾瑜等.量子物理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0(2):91~94.
[4]Bernard D E.The Quantum Theory andReality[J].Scientific American,1979,241:165~165.
【物理表达】推荐阅读:
你要表达什么用英语怎么表达?12-03
所以你想表达什么用英语怎么表达?10-21
做运动两种表达方式用英语怎么表达?06-10
具象表达07-18
时尚表达07-20
网络表达01-17
表达现状01-17
舆论表达01-19
表达障碍05-15
旅游表达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