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转化

2024-07-22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共12篇)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 篇1

近年来,我国各省都在注重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县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积极组织实施“绿色工程”,“效益农业”及重点农技推广项目,有力地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例如,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形成了省、市(地)、县、乡四级推广网络,有8 000多人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全省基本建成以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站为纽带,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为依托的全省基层农技推广网络。

一、农业技术推广转化的现状

目前,与农业技术推广转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1993年颁布实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法》,该法界定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范围、推广人员的资历要求和保障措施。此外,《农业法》、《种子法》等其他有关法律也保证了农业技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能够顺利推广转化。

(一)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情况

近年来,各地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一是改革管理体制,精简机构,设立区域站。一些地方在县以下设立覆盖几个乡镇的区域站或中心站,作为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派出机构。原来的乡镇推广机构,采取人员分流的办法,逐步脱离财政供养,走向市场,成为中介或开发经营组织。二是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竞争上岗,破除终身制。其核心是通过全员聘任制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等制度,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改革经营实体的经营体制,实行新的经营方式。主要是一些推广机构对所办的一些企业性质的实体,例如农资销售站进行改制,引入股份制和公司制,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广体制。一些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其他农业服务组织和涉农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合,由此形成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体制。

(二)现阶段新的农技推广形式

近年来一些新的农技推广形式不断涌现,为农技推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包括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星火科技专家大院以及利用农村信息化技术等形式。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新的形势下,把科技、资本、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有效措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有意义的探索。农业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是针对地方主导产业,由地方政府创造条件,科研单位和大学的专家、教授以大院为平台,直接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者手中和农业生产第一线,建立起科技直接进入农户的新通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则成为农技推广形式创新的一个新亮点。如海南省开通了“963110”短号作为农业科技服务“110”的统一号码,并设立了100多个基层服务站点,由省级农业科技专家顾问团和市县农业科技服务专家团为服务站提供技术支撑。一些涉农企业、农村科技能人也积极参与到服务队伍中来,形成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服务“110”队伍。

(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和职能划分

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分为多级,包括国家、省、市、县、乡等。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推广体系的主体,是直接面向农民、为农民服务的。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按专业领域分为五大系统: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经营管理。农业部门将县乡农业技术推广职能按性质分为四大类:一是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委托的执法和行政管理,例如动植物检疫、农民负担管理等。二是纯公益性工作,例如动植物病虫害监测、无偿对农民的培训、咨询服务等。三是带有中介性的工作,例如为农民提供产销信息,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四是经营性服务,例如农产品的贮、运、销,特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品种的供应等。

二、农业技术推广转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与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入,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转化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职能发挥不平衡

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是一种按照行政区域分行业和专业设置、行政方式管理、计划模式运行的推广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在推广运行中存在着行政倾向性强、市场导向性差、各自为政、推广责任不明、服务范围狭小、整体功能弱化的的弊端,未能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技术需求及市场需求。由于机构、职能设置不合理,在同一单位中几种不同类型的职能交叉,形成政、企、事不分的状况。在乡镇政府管理的情况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常被分派给非业务性的工作,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正常职能的发挥,也由于缺乏利益诱导和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推广人员的推广积极性,造成推广工作的低效。

(二)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信息不通畅

由于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综合服务功能较弱,流通不畅,使得一些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残缺不全。目前很多地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还主要靠基层,发展缓慢,数量少,功能差,服务价格高,还不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有效作用。例如河南省现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只有1/3还能正常开展工作,形成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此外,一些单位与基层联系不紧密,缺乏沟通与互动,造成很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浪费了科技资源。

(三)资金投入不足,农技推广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一般为0.6%-1.0%,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而我国还不足0.2%。哈尔滨师范大学李志教授对黑龙江安达等十个县做了调查,充分反映了乡镇农技推广经费保证严重不足,特别是贫困地区更为严重。安达等10个县195个乡镇,能完全保证正常工作运转的乡镇82个,只占42.1%,部分保证的34个,占17.4%,通过推广人员创收能解决的4个,占2.1%,通过创收仍不能解决的还有34个,占17.4%。多年来,由于县级财政投入不足、企业自身效益不好、投入能力差、风险投资机制尚未运行到位、申请科技风险贷款难等原因,使此项工作严重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近年来,资金匮乏与工作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少地方的农技部门化验、试验设备简陋,交通条件落后,许多乡镇连必要的培训试验都无法开展,使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困难重重。

(四)综合素质偏低,推广队伍难稳定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数量虽然庞大,但专业素质却较低。首先,没有按照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灵活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大量不具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被安排到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造成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全国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黑龙江省四个县的调查中,229名推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仅有171人,农艺师29人,平均一个县不足8人。其次,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由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普遍不足,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接受培训和更新知识的机会,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技术。同时由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较为艰苦而待遇普遍偏低,大量的农业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基层推广机构工作,从而造成基层推广机构人才断层,后继无人,推广队伍难稳定。

(五)农民素质偏低,科技推广普及难

当前,农业劳动力过剩,农业比较效益低,致使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差。此外,几千年来的小农生产方式,使农民养成了注重现实的意识和回避风险的本能,他们宁愿沿用效率低但比较保险的传统技术,追求低风险下的稳定收入,也不轻易选择具有较高风险的高效益,致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普及和应用滞后。

(六)推广手段落后,服务效果难提高

农民急需的科技服务和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局限于产前、产中服务,产后的销售、加工、贮藏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率、普及率较低,许多名、优、特、新、珍、稀产品的开发措施少,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进行推广的能力还很差,设备不足,水平低,技术人员不适应。

(七)非政府部门的推广机构参与度提高,但有局限性

近些年,非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发展较快,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1)一般的自给自足性生产由于商品化程度不高,对技术服务的需求很弱,非政府机构的参与程度不强;(2)一般的农田粮食生产所需的技术推广服务不多,由于农产品价值不高,非政府机构获利程度较小,因此从事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不强;(3)农业生产规模越大,对外部技术的需求就越强,就越需要非政府机构的参与,但目前很多农业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4)非政府机构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经常是免费的,但他们一般只注重那些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技术,对与企业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技术服务,尤其是对没有多少商品生产的小农户的服务领域,非政府机构一般不介入。

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转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

成果转化需要一定的投入来支撑和保障。农业技术推广转化工作,应列入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加大人、财、物力的投入。应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并且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包括利用信贷资金扶持、乡镇企业收入中以工补农资金、涉农企业赞助等社会集资及农业部门经营收入提成等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由于农业成果投资回收期短,风险低的特点,在加强政府监督和财务审计的前提下,应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尤其是在县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方面多做投入。

(二)创新推广模式,完善推广体系

要积极稳妥地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要充分调动科技机构、大中专院校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实行推广队伍多元化。要鼓励农业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实行推广形式多样化。

(三)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要尽快完善并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优惠政策,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均实行免税,大力宣传税收减免政策,并尽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要进一步利用法律手段放开搞活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三是建立激励制度,将科研人员在县域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与其职称或其它待遇挂钩;四是促进地方政府为科技成果转化制定配套政策,以鼓励科研推广人员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四)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提高科技人员的自身素质

农技推广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学技术推广的质量。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亿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一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之间的相互观摩、交流;二要建立培训基地,培训一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农民企业家,组织一系列与农业科技发展有关的农民科技企业家及不同层次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培养一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造就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推广专家;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开发农民智力,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五)发挥推广示范基地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多年的实践证明,推广示范基地对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显示度和辐射面积、促进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如黑龙江省已建立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场十几个,并逐年增加建设科技园区和示范带,但对全省来讲,从数量到规模还远远不够,应加大管理和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建设。此外,还要有计划地建立科技成果示范点,在农村多建立科技示范田、培养科技示范户,让农民都有“眼见为实”的机会。

(六)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方法,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转化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

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就是对农业技术推广结果以及达到推广目标的程度,运用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所进行的客观评判。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是科学管理和调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对农技推广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以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宏观调控和指导,调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织和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增强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水平,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桂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J].安徽科技,2006(2).

[2]许昕,王嘉,唐晓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2).

[3]朱志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6).

[4]全克清,唐顺英,朴银子.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县域经济发展[J].农业与技术,2001(12).

[5]张锡金,刘涛.齐世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山东农业科学,2007(1).

[6]高贵龙.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4(5).

[7]李友华,丛丹阳,韦恒.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特点及其绩效的评价方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2).

[8]李志.黑龙江贫困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J].理论探讨,2006(2).

[9]郭翔宇.比较优势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 篇2

一、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推动创新要素向农村聚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服务农村民生改善,为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重点工作

(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

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构建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开展生猪、泡菜、薯类、家兔、茶叶、柑橘、食用菌和蚕桑8大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新启动实施奶业、山羊、高粱、烟草、猕猴桃、林竹、水产、肉鸡等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建立一批现代农业科技试点示范。筹备召开全省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现场推进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继续加强四川创新团队建设,重点抓好以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为重点的30个核心县,开展“四新”、“五良”技术集成与示范。(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畜牧食品局、省水利厅、省委农工委、省知识产权局等单位负责)

(二)切实加强新农村示范片科技推广应用

针对新农村示范片科技需求,在示范片核心区重点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加强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和推广应用。重点抓好“四新”:一抓新品种,建立与示范片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安全的新品种,选择适合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力争实现新品种全覆盖。二抓新技术,以增产、增收、节本、省工、节水为目的,实行良种、良法、良壤、良制、良机配套,推广粮食丰产、标准化种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力争实现新技术大面积配套。三抓新模式,创新耕作制度,推广轮作、间作、套种等多种模式,成片推广新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四抓新机制,着力探索龙头企业、农民、科技人员之间的利益联结,构建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围绕新村建设,在新型村落民居建造技术、乡村环境治理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示范,推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实现新突破。(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畜牧食品局、省水利厅、省委农工委、省财政厅等单位负责)

(三)启动实施“十二五”农作物及畜禽水产育种攻关

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扶优扶强,把加快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

为战略举措来抓,着力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安全的突破性优良品种。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育种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大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的扶持。加强种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即:由注重品种数量,向着力培育突破性新品种转变;由单一品种选育,向实现良种良法配套转变;由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为主体,向产学研联合推进良种产业化转变。启动试行农作物及畜禽水产良种转化推广奖励,拟开展3-4个品种试点,加快突破性品种推广应用。筹备召开全省农作物及畜禽水产育种攻关“十一五”总结表彰暨“十二五”启动大会。(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畜牧食品局、省教育厅、省知识产权局、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省畜科院等单位负责)

(四)狠抓现代农业基础性公益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

重点开展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及油菜、水果、蔬菜、林竹等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水稻镉超标的主要成因及防治措施、轻简高效栽培、持续丰产、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新型兽药及疫病防控、生物饲料、粪污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秸秆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中低产田快速改良及农田保护性耕作,林业生态修复、防沙治沙,农机装备,新型肥料、生物农药等农用物资,水文监测与预报、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水利信息化、水利现代化建设与管理、饮用水安全、水产养殖与水质保护、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病险水库加固除险、防汛抗旱减灾、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集成示范。(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畜牧食品局、省粮食局等单位负责)

(五)启动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

“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建设1000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每亩实现农业收入1万元,每个示范区实现农业收入1亿元,带动1000万农民增收。一是抓好50个园艺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园艺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我省“十一五”育成的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保障优质、高产种苗供应,力争五年内产业基地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二是抓好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要按照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五化”要求,在每个示范工程实施县建设1-2个千亩标准园,努力促进产业基地单产、质量、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三是抓好万亩示范区建设。每个示范工程实施县每年新建和改造提升2-3个万亩示范区,辐射带动3-5万亩生产基地建设。四是抓好农产品及产地镉污染综合治理科技示范。在成都、德阳、泸州和凉山4个市(州)的12个县建设36个示范区,每个示范区100亩,探索解决农产品及产地镉污染的综合治理措施。五是抓好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综合示范区建设。每个示范工程实施县新建1.5-2万亩节水灌溉示范区。六是抓好牧区节水灌溉示范县建设。每个示范工程实施县新建1000亩节水灌溉示范区。(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委农工委等单位负责)

(六)启动实施新增林业产值千亿示范工程

大力推进林板家具一体化、竹浆纸一体化、特色经济林一体化建设,到2015年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000万亩,建设100个现代林业产业基地示范片和50个林业产业园区,力争实现现代林业总产值2000亿元,比2010年新增1000亿元;农民每年从林业上人均获得收入1000元,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一是加强良种壮苗繁育。着力加快早实、高产、优质核桃、银杏、油茶、油橄榄等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大力推广巨桉、台湾桤木、绵竹等优良速

生树(竹)种,使林业产业基地的良种壮苗使用率达到100%。二是着力抓高产高效林培育。着力推广组培苗造林、测土施肥、生物防虫等实用技术,采取除草施肥、整形修枝、更换品种等措施,加快现有低产低效林改造,全面提高林地单位产量和效益。三是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要立足林竹资源,发展木竹和特色林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构建一批木竹家具、竹浆造纸、特色林产品加工园区。(省林业厅、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委农工委等单位负责)

(七)启动实施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工程

通过在全省生猪、奶牛、蛋鸡、肉鸡、肉牛、肉羊、肉兔、水产优势区域实施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省主要畜禽水产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5-20个百分点,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园区)占规模养殖小区(园区、场)总量的50%以上,畜禽水产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成为全省畜牧水产生产的主要形式,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畜牧水产业助农增收能力显著增强。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农户”共建养殖小区(园区、基地)发展模式,突出“五化”的示范内容:一是畜禽水产良种化。加快我省“十一五”育成畜禽水产新品种的示范推广,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水产良种,品种来源清楚、检疫合格。二是养殖设施化。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畜禽圈舍、养殖池塘、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三是生产规范化。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水产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四是防疫制度化。防疫设施完善,防疫制度健全,科学实施畜禽水产疫病综合防控措施。五是粪污无害化。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清洁生产。(省畜牧食品局、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委农工委等单位负责)

(八)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培训及科技普及推广工作

充分发挥重大农业科技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凝聚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积极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重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10个。探索建立有利于中青年专家快速成长的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围绕我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继续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实施丘区农民“双技能”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强化科技普及,抓好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送科技下乡、知识产权宣传周、中国专利周等重点活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站栏员”建设。深化林业科技推广行动,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深入实施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计划,促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增效。加快水产健康养殖、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节水、水土保持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科协、省林业厅、省畜牧食品局、省水利厅、省知识产权局等单位负责)

(九)推进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深化农业科研院所与涉农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区域和结构布局,积极转变机制,逐步建立以农业科研院所与涉农大学为主体的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学研究体系。以农技推广示范县、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围绕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增强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扩散和辐射带动能力,建立完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80个。探索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畜牧食品局、省水利厅、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知识产权局、省科协等单位负责)

(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的统筹协调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 篇3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06

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是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更是联系政府与农民的纽带,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入开展基层农业推广工作,能够在实现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同时,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受投入制约

一是没有稳定的机构队伍。一些地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因素导致推广机构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二是工作环境差。不仅基本待遇得不到保证,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也跟不上现代化需求,阻碍了信息的传递,农业服务范围难以真正覆盖至每家每户,农民农业技术难题依旧得不到解决;三是推广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1]。总的来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不在少数,而真正拥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却寥寥无几。在许多乡(镇)许多推广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培训,降低了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缺乏,地方政府也没有能力对推广队伍进行全方位的再教育和培训,致使推广队伍越发的陈旧老化,整体素质日趋下降。

1.2 科技成果同实际生产需求错位,影响推广效果

经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成果数量众多,但真正能推广应用的却很少。科研成果申报机制存在弊端,导致农业应用研究不立足于市场需求,易于直接投入生产的实用技术;申报奖项时,采取自下而上层层报奖的模式,一级接一级的虚假累加成果数量,导致真正的科研成果缩小了推广转化的空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研成果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在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高效化的趋势,由于市场需求发生了转变,就更加强烈需要有效的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但是,当前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推广机制过于单一,忽视了配套集成技术与整体技术的作用,不能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呼应,且又由于市场技术等信息流通不畅,使得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1.3 农民接纳农业新技术能力不高,增加了推广难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我国农业技术却相对落后。一是农业生产者大多聚集在农村,农业生产主体是农民,这些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新技术吸收能力有限;二是农民大多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有能力学习采用新技术,对于见效慢、投入高的新技术,只能望而却步,改用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如农药等;三是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使得大部分农户都受到小农意识影响,养成急功近利回避风险的本能,他们更愿意使用落后的传统技术,而不愿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有知识的有志农村青年都涌入城市务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

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政府应加强推广队伍的管理并予以财政上的扶持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各地方政府都应予以财政上的扶持。一方面,基本待遇得到保证,推广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推广工作当中;另一方面,只有改善推广体系的硬、软件设施,使得推广信息畅通,推广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管理实行竞争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使推广人员有忧患意识,能自主地提高自身水平及工作能力,并给有重大贡献的推广人员以加工资、破格提拔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鼓励推广人员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2.2 在现有生产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研

科研成果只有实际运用到生产上,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科研。鼓励农业科技研究时,应立足于当前农业生产需求,而不要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一方面生产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又浪费了人员及资金去研究一些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的成果。所以,政府一定要完善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对接机制[3]。

2.3 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政府要发挥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骨干作用,组织建立一支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改善推广观念及进行机制创新。一方面,净化推广队伍,对于在队伍中插科打诨、毫无实际能力的干部予以辞退。另一方面,广纳社会人才,一些农民由于多年经验积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农业技术却有着非凡能力,政府应破格录取,使之为农业技术推广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应大力鼓励成立民间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变成全民参与的公益性活动,拓宽农业技术推广渠道,鼓励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另外,农民由于文化水平限制,对新技术的接纳存在一定困难,政府应多加开展培训活动,适当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让新的农业技术真正为农民所用。

3 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明确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遇到的问题,制定计划,高瞻远瞩,才能更好地完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金明珠.浅析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5).

[2] 高启杰.中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1).

[3] 邵法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趋势[J].农村经济,2005,(09).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 篇4

1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体制不顺畅

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用的是根据行政区域来进行专业设置、计划模式运行、以及行政方式管理的一种推广管理体制, 在推广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市场和技术需求, 往往存在着推广责任不明确、市场导向性差、行政倾向性强、以及服务范围小等问题, 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转化率不高。再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往往承担一些非业务性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转化效率低下, 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1.2 推广转化体系不健全

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 受人们思想觉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农村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 社会服务功能弱化, 信息流通不畅,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转化体系不健全。在大多数地区, 农业技术的推广转化主要依赖于基层, 发展较为缓慢且功能较差, 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 往往出现人散、线断、网破等的不良局面;还有一些单位和基层之间的联系较少, 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使一些农业技术被束之高阁, 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

1.3 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和保障, 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转化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 投资比重难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情况更为严重。近年来, 随着经济形势的日益严峻,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的工作需要与资金匮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很多地方农技部门的实验化验设备落后, 交通条件较差, 给农业技术的推广转化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1.4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综合素质较低

虽然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庞大, 但是综合素质较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人员配置不合理, 没有根据产业特点与资源优势来安排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使大量不专业的人员进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专业水平较低。其次,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呈现出知识老化、人才断层的现象,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转化缺乏成效。同时,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待遇较差且工作条件艰苦, 很多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致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 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

2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技术推广转化策略

2.1 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想实现农业技术推广转化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做后盾, 因此政府应当将其纳入到农业建设整体规划中去,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这就需要政府成立农业技术推广转化专项资金, 并且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转化力度。同时, 由于农业科技成果风险较低且回收期较短, 因此可以在加强政府监督与财务审计的基础上, 尽量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增加资金投入。

2.2 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要想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转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就需要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 实现农业技术推广转化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具体来说就是要积极推动当前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使广大农民、企业等一些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技术的推广转化工作中去, 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国家为主体, 并且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互结合的一种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同时, 还要更新工作观念并创新工作机制, 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以及技术转让等多种途径, 来实现农业技术推广转化工作方式的多样化。

2.3 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首先, 要完善和落实有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 对于农业技术开发、服务、咨询、转让等进行免税, 加大税收减免政策宣传力度, 并尽快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其次, 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活跃农业技术市场,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此外, 要完善激励机制, 将科研人员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成就与待遇或者是职称挂钩, 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同时, 地方政府要制定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配套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鼓励科研推广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2.4 努力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转化的效率, 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想做好农业技术推广转化工作, 就必须要努力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 要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来加大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 使推广人员树立农业技术推广转化意识, 努力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其次, 要建立培训基地, 加大对农民企业家、专业农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培养一批具有丰富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的高级推广专家。此外, 要注重对推广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使他们树立强烈的职业道德心和责任感, 尽心做好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

3 结论

农业技术的推广转化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需要涉及到多个方面, 并且由于影响因素较多, 因此往往会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转化工作质量和效率低下。为此, 在努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今天,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 并创新工作模式, 努力摆脱以往农技推广转化工作中的局限, 实现农业技术推广转化工作的新突破, 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桂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J].安徽科技, 2006 (2) .

[2]朱志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 (6) .

[3]高贵龙.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贵州农业科学, 2004 (5) .

[4]全克清, 唐顺英, 朴银子.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县域经济发展[J].农业与技术, 2001 (6)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5

2006年2月发布的《农业部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遵循“突出重点、择优支持、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的原则,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简称“科教司”)、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简称“中心”)和项目单位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负责项目实施工作。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加速农业、林业、水利等科技成果(以下简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国家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以下简称转化资金)。为加强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提高转化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转化资金的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管理。

第三条转化资金是一种政府引导性资金,通过吸引地方、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等渠道的资金投入,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的前期性开发,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有效支撑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投入保障体系。

第四条转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当按照国家扶持和保护农业、加强农业科技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遵守有关财务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择优支持、科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能

第五条科技部负责制定和发布转化资金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审议转化资金运作的重大事项,批准转化资金的工作计划,审定转化资金支持项目,会同财政部下达项目预算,并对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财政部负责审批转化资金预决算,参与审议转化资金支持重点、项目指南、工作计划及资金运作的重大事项,参与审定转化资金支持项目,联合科技部下达项目预算,对转化资金运作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七条科技部、财政部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以下简称有关部门)成立转化资金工作协调小组。科技部和财政部分别为正副组长单位,农业部、水利部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参与审定项目指南、推荐专家和协调重大事项等工作。

第八条科技部和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聘请具有一定权威的技术、经济、管理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转化资金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提出咨询意见。

第三章支持方向和重点

第九条转化资金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地域性强、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围绕《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支持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农业生产大面积应用和工业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

第十条转化资金的支持重点:

(一)动植物新品种(或品系)及良种选育、繁育技术成果转化;

(二)农副产品贮藏加工及增值技术成果转化;

(三)集约化、规模化种养殖技术成果转化;

(四)农业环境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技术成果转化;

(五)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成果转化;

(六)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成果转化。

第十一条转化资金不支持已经成熟配套,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支持有知识产权纠纷的项目,不支持低水平重复项目。

第四章支持对象和支持方式

第十二条转化资金支持对象主要为农业科技型企业。

转化资金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科技成果的持有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申报转化资金项目。以服务于农业、农村,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公益性强的转化资金项目,可由科研单位和大学承担。

第十三条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项目承担单位的特点,转化资金分别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注入方式给予支持:

(一)贷款贴息:对已具备一定产业化能力,具有市场前景,有望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一定效益,并已落实银行贷款的转化资金项目,采取贷款贴息方式给予支持。转化资金贴息金额原则上不超过第一年到位贷款所应支付银行利息的总额,并视不同情况予以贴息。

(二)无偿资助:对具有较大社会和生态效益,或不易直接取得市场回报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资金项目,采取无偿资助方式给予支持。转化资金资助总额一般不超过200万元,重大项目不超过300万元。

申请无偿资助的转化资金项目,申请单位应匹配一定的自筹资金。

(三)资本金注入:主要用于支持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后续创新能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行业技术进步有较大促进作用,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项目。

有关资本金注入项目的申请、立项及管理、参照科技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本金投入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对申请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的转化资金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二年。第五章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十五条科技部、财政部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转化资金项目指南,提出支持重点及申报要求。

第十六条申报转化资金项目的单位应具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依法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并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开发业绩。

第十七条转化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来源包括:国家或国务院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省(区、市)]农业科技计划所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及企业、科研单位自主研究开发形成的农业科技成果。

第十八条转化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二)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或良好市场开发前景;

(三)技术水平高,核心知识产权归申报单位所有;或者属于已经引进吸收但需中试国产化、以利于掌握其核心技术的技术成果;

(四)科技成果必须经省(区、市)或国家有关专门机构认定或审定。

第十九条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填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并编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区、市)科技厅(科委)。

第二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或省(区、市)科技厅根据转化资金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并对项目申报单位的资格、项目的先进性、真实性以及转化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在申报书上签署推荐意见后,报送科技部。

第二十一条科技部将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审查不合格的项目,当年不得再次申报。

第二十二条对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经评审认定合格的项目,纳入科技部项目库管理。同时,提出当年安排项目建议清单,由协调小组进行认定。

第二十三条评审专家由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和地方推荐,并由科技部、财政部聘任。

第二十四条经认定的项目由科技部、财政部审核批准,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第二十五条经批准的项目将根据科技部科技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由科技部主管单位同项目承担单位签定项目合同。

第六章项目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科技部根据实际需要,编列转化资金项目管理费预算,经财政部核批后,由科技部负责具体管理和使用。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组织项目、开展项目评审、进行监督检查等工作发生的支出。

第二十七条批准立项的项目,其项目经费的拨付,按照国家财政资金拨付的有关要求,直接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

第二十八条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经费。单位财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转化资金要与其他资金来源统筹安排,并单独设帐核算。不得将转化资金用于金融性融资、股票、期货及捐赠等支出。

第二十九条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项目运行实行跟踪管理,科技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结果可以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三十条科技部依据项目合同,对项目执行情况实行监督。各有关单位要自觉接受和积极配合监督工作,接受监督检查。对监理、评估不合格的项目,可采取缓拨、减拨、停拨后续资金或中止项目合同等措施。第三十一条因项目承担方原因造成的合同中止,项目承担单位须立即进行财务清算,交回转化资金余额,并提交审计意见。

第三十二条项目完成后,科技部将组织进行项目验收和绩效考评。凡未通过验收的项目,科技部、财政部将视情况予以通报,除不可抗拒因素导致项目未能通过验收的情况外,该项目承担单位今后不得申报转化资金项目。

第三十三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固定资产及知识产权,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三十四条科技部受理社会对转化资金项目有关问题的异议,并对有较大异议的项目进行调查,会同财政部提出处理意见。对弄虚作假、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的行为,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七章附则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 篇6

关键词: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措施

一、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机制尚未健全和成熟,地方农业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和涉农协会等之间科技与推广工作的衔接与合作缺少实质性的进展,部门、区域、协会、涉农企业和学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彼此之间的融合和互动效果尚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致使经济、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还比较薄弱

相对于国家重点类农业院校或科研院所,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在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业高等院校,其拥有的人才资源、设施设备资源和资金投入等各个方面都非常欠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还非常落后,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差,导致转化率低下。

(三)科研导向存在偏差

在科研成果评定上,论文发表层次与数量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认为SCI、EI论文发表越多,就代表你的研究水平越高。这种导向上的偏差,带来了高校科研重论文轻应用,重成果轻转化的尴尬局面。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近几年来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数据表明,高等院校用占全国16%的研发人力、不足10%的研发经费,产出了全国66%的国际论文,而这些论文包括科研项目的成果真正用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比例非常低下,大部分论文和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纸面上,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没有真正的落地生根,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四)科研选题偏离生产

由于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项目主要来自国家各部委、省、市政府的各种基金、项目,使得大部分农业高校科研人员投入过多精力用于面向政府项目的申报、论证、检查、验收、鉴定等非研究性工作,没有很好地面向农业生产和市场的需求设计课题,忽视了市场需求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导致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存在极大困难。再加上政府项目绝大部分还未能完全与生产、需求和市场相对接,多为基础研究项目,应用型研究项目的比例偏少,因此这些科研项目完成后取得的科技成果,也就难以应用于农业生产,难以更好的服务于市场需求。

(五)农业高校的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动力不足

农业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他们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工作和学生工作之余,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后续的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上来,并且,农业高等院校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重视不够。由于农业科研成果的特殊性,一些直接经济效益不高,但是社会效益大的优秀科研成果很难通过市场推广出去。一些应用前景较好的科研成果,却由于教师、科研人员对技术、需求、市场和农业生产不熟悉,导致了这些优秀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加上农业科技成果社会公益性强、经济获益较慢,而使用成果的主体多为实力较弱的农民和中小涉农企业,它们无力支付高额的成果转化费用。

(六)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欠缺

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要想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过小试、中试等几个阶段,而农业高校的大多数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转化经费投入,使得科技成果难以进行中试,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已经成功转化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高校自筹的56%,靠国家财政拨款的26%,而風险投资仅占2.3%[5]。成果转化前期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进行中试,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二、农业高等院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措施

(一)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是实现科技成果顺利高效转化的根本保障。国家或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理顺各种关系、畅通转化渠道、提高转化效率。地方农业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要充分整合涉农企业、相关单位、涉农协会和兄弟院校等各方资源,彼此间充分合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质量。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力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应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力度,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为其提供相关人才资源、设施设备资源等,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三)制定必要的激励和考核政策

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科技成果鉴定以及科研奖励等方面,将开展产学研项目研发、应用型课题申报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纳入其中,并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在整个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改变以往只重论文轻成果、重科研轻转化、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其次,在利益分配上,要加大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分配比重,加大对从事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走出校门,积极向农业生产一线推广新技术、新理念、新成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

(四)以农业市场需求作为科研立项的基本依据

农业科研立项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即要以农业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样的农业科研立项才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没有市场需求的供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要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做好,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紧紧围绕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研究要始终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打破传统的从选题立项、科学研究、成果鉴定到奖励申报的一条龙观念,杜绝农业科技项目在选题时的盲目性和重复性研究,要深入农业生产实际,做到科研目的性强,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矛盾和问题,使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小结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绝大部分来自于农业高等院校,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农业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使农业科学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才能更好的提升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2):40-41.

[2]吴毅贵.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若干问题思考[J].科技信息,2011,29

[3]龚完全,熊正德,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分析与改革思路[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130-131.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 篇7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业技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随着高新技术进入农业生产加工领域, 我国农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优良品种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先进的农机具提高了生产效率, 各种良种改善了作物品种,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农户有意识地选择和吸纳农业科技, 目的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地获得经济利益, 简单地说, 就是实现家庭利益最大化。因此, 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日益高涨, 期待科技的运用能够带来更多的实惠。电脑农业推广模式是把众多农业技术专家的知识输入电脑, 建立一套科学的程序, 用电脑模仿人脑进行推理决策, 对各种单项的农业先进技术成果进行综合组装配套, 给出一个易于操作、科学明了的答案。鹤峰是全国民族地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的16个试点县之一, 开发和推广了10多个电脑农业专家系统, 以农业信息网为纽带, 把农民、企业、部门、政府、市场连接起来, 形成一张互连互通的信息网。但是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问题。总体而言, 目前我国的农业虽然已取得重要进步, 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 而发达国家已达到80%。

1 影响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需求因素分析

1.1 农户兼业化因素

兼业化水平是影响农户技术选择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 兼业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农业以外的收入 (如外出打工收入) 越高。由于担心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往往会对新技术采取观望态度;另一方面,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农户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低, 从而导致对农业科技傻瓜化了, 对劳动力要求不高, 这样的农业科技很受农户的欢迎;如果费时费工, 农民会进行机会成本的比较。按2011年农民工每天平均收入约60元计, 在农业生产上时间投入的预期收入低于打工收入的话, 农民可能会放弃农业操作。鹤峰县由于村里年轻人大多出去务工, 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 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又不高, 相对来讲老年人思想固执, 接受事物慢, 对于电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极为有限的, 电脑农业系统知识很难真切切地运用到每家每户。因此,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兼业化因素对于农业科技服务选择的影响是可正可负的, 依技术类型而定, 但总体上是负相关的。

1.2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文化程度低的农户常常需要经历学习和模仿的过程, 多为新技术采用的跟随者和落后者, 本身的求知欲望, 对于接受新技术的快慢和成功的可能性也有重要的影响。目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群占农村总人口的8.09%,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2.22%,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07%, 这表明农村人口中约90%左右文化素质较低, 是我国文盲半文盲的主要集聚区。这一中国国情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很难直接通过农民之手顺利地吸收转化。

从表1可以看出, 文化程度集中在初中阶段, 还有就是高中和小学阶段, 对于电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极为有限的, 熟练运用电脑太难。这样, 电脑农业系统知识很难真切切地运用到每家每户。

1.3 农户和生产经营条件因素

农户自身的经营条件如耕地面积、机械设备、农户总收入、人均纯收入、非农收入、劳力强弱、经验多少、社交能力等。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 除去各种消费后, 平均每人年结余1000元左右, 绝大多数农户没有能力购买新技术而有能力购买的也不愿“自己花钱, 大家受益”。再者农户经营地块过于细碎, 不利于土地集中管理, 不利于农产品质量提高。规模过小和土地的细碎化限制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经营, 农户难以获得专业化的好处, 也不能进行节约劳动型的机械化生产。经营条件好的, 一般采用新技术就快, 小规模农户经济相对加大了农户高新技术投入成本, 使得农业科技推广的增收效果不明显, 从而降低了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如土地规模大, 采用新技术的收益与成本之比也大, 技术的推广速度很快.社交能力在技术的推广传播中也很重要。农民个人的社交能力和拥有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也影响到农业新技术的传播进度。

鹤峰汪家堡村产业结构仍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然而生产机械化程度低, 无论效益还是资源利用率都较低。汪家堡村茶叶种植园推行机修、机采、机防“三机”建设后, 大量节省了人力物力, 提高了种植效率, 也看出了更多先进农具的引进需求缺口。多方筹措资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才能保证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保障电脑农业能稳步推行。在茶叶加工方面, 仍停留在小作坊阶段, 不成规模且加工精度不够, 农民迫切要求进行老茶园改造和科技培训,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所以需要加强科技培训与项目管理;改造老茶园, 建立无性系标准茶园;建成大规模茶叶加工生产基地, 猪-沼-茶循环生态平衡基地。这样才能逐步实现生产环节向产供销一体化转变, 农业科技推广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转变”的目标。

2 影响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的供给因素分析

除了农户对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仅有少部分商品化程度高、转化快、甚至呈“不推自广”的态势。但大部分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高, 难以与生产对接, 不易或不能转化, “推而不广”。

2.1 新技术本身的特征因素

主要包括新技术的推广后的效益、技术的复杂性、见效的快慢、新技术配套技术的供给能力、技术的适用性以及技术采用的风险。新技术推广后的效益是新技术能否被采用及实际采用程度的关键所在。一种技术能够替代另一种技术, 它必须在生产上能够增产增收。或者能够节约开支, 减轻劳动强度等。见效快的技术成果比较容易引起农户的兴趣, 一般容易扩散。如良种、化肥、农药等。见效慢的技术则相反。简单的技术, 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一般扩散较快。复杂的技术, 需要培训和农民的学习、理解、消化, 一般扩散就慢。技术的适用性, 对传播速度快慢有重要影响。对于不适用和暂时不具备推广条件的技术, 传播速度就慢.新技术配套技术的供给能力主要指与该技术相关的投入品供给能力和社会服务体系, 也与国家政策及推广系统有关, 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是新技术能得到顺利采用和推广的重要保证。

鹤峰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是通过计算机把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农业专家的经验组装配套, 对需要解决的农业问题进行解答、解释或判断, 给出一定条件下的最佳种植方案, 由技术人员进行选择后, 交给农民“照方抓药”。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始数据库不完整, 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采集各方面信息入库。如:老百姓想学加工茶叶工艺, 无处可询, 尤其是名优茶的加工工艺, 产品附加值有待加强提高。其次, 缺少更多的图片、视频等直观易学的教学内容, 使村民一看即懂。并且, 实现专家系统软件的本地化, 把专家的技术和经验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制定符合本地的农业技术软件, 对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 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2 技术信息与沟通渠道问题

在农副产品日趋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 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 但农民对市场经济表现出畏惧和盲从的心理, 一方面是“怕”字当头, 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不敢尝试。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表现出畏惧心理, 大面积土地进行传统农作物种植造成重栽重种, 连年减产;另一方面是项目选择没有个性, 看人家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农民对市场的畏惧和盲从从根本上说是市场信息和反馈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 或者说农民无法得到市场信息。农户是否采用某种新技术与他对该种技术的了解程度相关, 尽管某种技术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但不了解甚至还不知道这种技术存在的农户不可能采用。沟通渠道是人们相互传播信息的途径或方式。一般有大众传播媒介和人际沟通渠道两种。大众传播媒介一般有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 它可以使某种信息传递到众多农户, 因而在新技术采用的初期更为有效, 使潜在的采用者迅速而有效地了解关于新技术的信息。人际沟通渠道指在两个或多个个体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方式, 包括农户与推广人员的沟通以及农户与亲朋好友和邻居的信息交流, 现场示范, 沟道的效果不但取决于传播媒介的种类, 也与农户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有关, 同时也与推广人员和农户自身的个性、社会关系、任务、知识、期望、经验、感知等因素有关。

在电脑农业推行中, 农业专家系统积累的农情资料毕竟有限, 上网查资料是农村现代农民首选, 需要强化互联网的推广。在对鹤峰汪家堡村的胡良才村长访谈的时候他语重心长的谈到, 现在很多村民都了解到了电脑网络的好处, 但是网络连接成本太高使很多村民望而却步。降低互联网连接费用成了强化互联网推广的关键, 由政府出面与电信、联通等网络运营商进行协调, 适当降低上网成本, 使更多拥有电脑的村民家庭能通过互联网自主的解决问题。并且, 基于专家系统的丰富和互联网的推广, 更需要建立信息交换平台, 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鹤峰现有的专家系统主要还是使用的单机版且集中于产前, 产后的很少, 有了互联网络以后, 村民能把自己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自己搜集到的信息, 发布到信息平台上去, 共享经验。将生产信息与销售信息融合在一起, 实现产业对接, 形成产业链。我们可以看下面一个表格, 在对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方式统计中, 大部分家庭还是采用最原始的销售渠道。

2.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

政府主导型的科研体制决定了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取向是面向政府和上级, 而非面向农业经济本身, 导致农业科研立项缺乏市场导向, 取得的科研成果大多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和中试阶段, 距转化为大规模生产仍有距离。[6]而且行政干预较多, 农业科技工作人员和农民群众完全服从于政府的安排布置, 一切为了完成各项农业科技推广任务, 不考虑其所能达到的经济社会效益, 严重挫伤了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对于科技成果推广的积极性。此外, 现阶段我国农业领域涉及的农、科、教三大系统属于不同行政部门管理, 三者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合作, 导致农业科技成果传播渠道不畅, 经济社会效益无法实现。

电脑农业作为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载体, 是一件新生事物, 从领导到农民, 从机关到农村都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 何况由民族部门牵头推广电脑农业, 更是如此, 再加上电脑农业的推广又是一项复杂工程, 离不开涉农部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配合。部门协调配合不够, 是民族地区电脑农业推广应用的一大困境。

3 加快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思路

3.1 政府主导推进农业科技推广

3.1.1 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稳定承包权, 活化使用权。

通过土地租赁、承包权转让、承租反包、反租倒包、地股等使用权流转的形式, 促进土地的集中使用, 减少地块分割的状况;在加强统一服务的基础上, 实行连片种植,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 扩大外部经营规模;发展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极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 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 用利益机制连结起来, 实施一体化经营的一种新农业组织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关键在于要有科技含量高, 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 在于建立科技创新和辐射力强, 能依靠科技进步, 不断提高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龙头企业。为此, 一要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自己企业内部的科技开发机构, 二要推动科技进步对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的渗透, 以全方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样, 鹤峰山大人稀, 推广电脑农业, 仅靠试点的样板带动作用, 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气候。为此, 抓住龙头企业这一农村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 利用其强大的辐射作用来推广电脑农业, 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电脑农业在龙头企业的推广应用, 既提升了公司基地科技管理水平和基地农户的科技素质, 也畅通了各公司产品信息渠道, 提高了企业利税率。如长友公司、白果茶厂等龙头企业, 通过电脑农业安装监控管理系统, 会对生产、加工流程实现全程监控、管理, 即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同时不断为企业二次开发了香菇、茶叶等专家系统, 规范和提高了企业生产技术措施, 实现了企业和基地农户双增收的目标。

3.1.2 政府以财政经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 如通过信贷、企业资助、以工补农、农业部门经营收入提成以及社会捐赠等形式筹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及时采用投资、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和风险投资等形式支持成果转化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风险基金。商业银行应对符合信贷条件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积极发放贷款。

鹤峰大力推广电脑农业, 需要资金做后盾。一是专家系统后期的开发, 原始数据完善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让更多的农民可以用电脑来解决问题, 雇佣更多的人来进行信息采集工作, 完善各平台系统的建立。二是搞好乡镇推广站的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 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 使农业科技人员安心工作,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工生产基地的投资, 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进运出畅通无阻, 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劳动效率。四是加大示范户小额担保贷款力度, 扶持示范户创业致富, 带动周边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3.2 强化信息服务、加强市场指导

农业服务部门应承担起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 把它纳入到农技推广的范畴。一是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 应以农业服务站为依托, 配备专门人才组成信息咨询服务机构, 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从省到市 (地) 到县要增加投入, 建立计算机网络, 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市场供求预测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三是在对农民培训农业技术的同时, 向农民发布市场信息和讲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 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 引导农民种植。鹤峰县培训重点为广大种养大户、购销大户、服务大户、科技示范户 (示范户选择标准:有一定文化及专业素质, 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 。通过适用专业技术与相关知识培训, 提高其科技、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目前农户欢迎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依次为现场示范 (93.5%) 、技术承包 (81.5%) 、定期咨询和培训 (57.4%) 、物技配合 (35.2%) 、信息服务 (19.4%) 、农业投保 (3.7%) 。这表明, 农户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比较感兴趣, 一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搞好现场示范是很重要的。

对鹤峰燕子乡的实地调研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 当地的烤全羊大户向建宏, 就是以示范形式带动乡民致富的典型, 向师傅通过电脑农业获得种养, 烹调, 加工技术。向乡民免费发放母羊, 再收购小羊, 再进行加工生产, 自己致富的同时更带动了其他的乡民共同奔小康, 也让乡民体会到了电脑农业的实处, 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因此应建设电脑农业推广应用示范点, 加强和指导示范基地、示范农户建设, 扩大电脑农业推广示范应用率, 把点上的示范与面上的推广有机结合起来, 以点带面, 以示范促进推广。

3.3 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大作用, 必须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基础, 逐步建立多形式、多功能、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一是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政府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为主导, 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多元化协调发展。鼓励农业科技研发部门、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相关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协会、中介机构等, 针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重点环节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工作。二是鼓励农业科技型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服务工作,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农业科技型企业一方面使农业科研部门和科技推广部门所开展的工作与获得的盈利挂钩, 激发他们根据市场和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另一方面使得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直接经过市场配置进入农业生产实践环节, 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性和有效性。如:电脑农业在推广工作中应强调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分工合作。电脑农业是一项覆盖面广、规模大、面向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 纵向上承省地有关部门, 下联乡村农户, 横问涉及农业、科技、财政、民政、民委、扶贫等部门。电力部门要解决通电用电的问题;电信部门要解决好通信问题;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情况资料收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和应用以及农业信息的发布;科技部门主要负责农业科技知识和电脑知识的培训工作;民族部门主要负责综合协调工作。只有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各级各部门都不图虚名, 多干实事, 真正形成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电脑农业才能得到大力推广。

3.4 促进成果供给与农民需求的无缝对接

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通过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引进推广新技术等一系列有效手段, 使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农业技术与农民实现无缝对接, 促使农业较快发展。组织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有偿服务, 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在科技成果推广上, 坚持典型引路、市场化运作, 着重抓好高效立体种植。良种普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多项实用技术的引进应用, 大力推行镇工农业标准化, 以及有机农业生产和工厂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根据鹤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 应有针对性地开发专家系统软件, 对已开发的各个产业的专家系统进一步修改完善, 提高软件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从而提高软件指导和解答能力, 使其适用于农民, 也使电脑农业切实为鹤峰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支柱产业建设和民营企业发展服好务。并且以“田间”作为农民技能培训的主课堂, 作为农民技能实践的主阵地, 将技术、信息、资料送到田间地头, 在农民家门口办培训班, 实地传授技术, 既节省了时间, 又极大地方便了农户, 而且很有实效。还要建设一批电脑农业推广应用示范点, 把点上的示范与面上的推广有机结合起来, 以点带面, 以示范促进推广。如结合农业企业的基地建设, 建设电脑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学校、科技服务站, 培养带动能力强的电脑农业科技示范户, 搞好现场示范, 使供求双方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丁自立, 焦春海, 郭英, 等,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 2011年第01期.

[2]陈时生,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05期.

[3]刘战平, 陆远如,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年第07期.

[4]李素敏, 王春敏, 赵晓雷, 等,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成因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 2009年第12期.

[5]杨辰海, 李岩, 尹庆珍, 等,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内因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 2008年05期.

[6]高山, 范兴奎, 肖扬书, 等,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 2007年第01期.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 篇8

1 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现状

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已形成比较有效的体系, 运作方式较合理, 通过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等方式, 提高科技人员积极性。因此, 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培植了一批科技成果, 增强了农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效果[4,5]。但从总体来看, 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不完全吻合;投入经费不足;推广体系不健全, 中介机构功能不完善;农民需求动力不足;农业科研人员结构性失衡等。

2 发展对策

2.1 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 组建培训中心, 对农民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组织科技致富能手到各地进行科普宣传;推广绿色证书制度, 使取得技术员职称的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结合实施星火计划, 进行专题讲座, 培训专业人才。

2.2 进行农业技术组装创新

组装各单项技术, 并加以推广;围绕粮食、畜牧、水产、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进行攻关, 使其形成规模化效益。

2.3 抓好典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

首先, 以乡、镇为单位, 在主要产粮区和城市郊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 通过完善组织机构, 制定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及优惠政策, 积极组织农业科技培训,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6]。其次, 建设星火技术密集区, 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4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 夯实基础, 构建网络, 健全农技推广体系[7]。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三是注重建设科技情报信息系统, 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交流会, 尽快将科技信息送达农民。四是建立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的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组织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成立科技服务小分队, 在农忙时节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采取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偿等实行责权利挂钩的形式, 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有效结合。

2.5 有效行使政府和农业技术部门职能

各级政府要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予以重视, 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水平。成立相关领导小组, 加强组织领导与制度创新, 构建合理的激励与考核机制。

2.6 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农业科研事业, 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科研、推广单位工作积极性, 结合实际, 制定优惠政策。为了资助科教兴农成果转化推广活动, 相关部门每年要拨出科教兴农专项活动经费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专项活动经费。此外, 要求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 用于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摘要:在综述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现状的基础上, 总结了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以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现状,对策,浙江省

参考文献

[1]张月蓉.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初探[C]//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土地学会, 1990.

[2]詹慧龙, 胡明文, 刘燕.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利益主体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 2002 (1) :33-36.

[3]曾希柏, 胡清秀, 于双民, 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1 (3) :58-62.

[4]申忠海.关于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杨凌示范区战略作用的思考[C]//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解放思想论坛文集.西安: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3.

[5]张玉梅.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策略研究[C]//2004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北京:中国农学会, 2004.

[6]马同富.关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思路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 2004 (4) :316-318, 321.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 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现状,问题,影响因素,对策,河北省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多年来, 河北省农业科技战线始终坚持立足省情, 围绕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 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上强化引导并倾注精力, 结合实际推进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 取得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为全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1]。实践表明,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转化应用于农业生产环节, 才能转变成现实生产力[2]。为了摸清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现状, 有针对性地解决成果转化与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01年10月组织有关人员, 深入省内科研院所、县乡村农技推广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进行实地访谈, 对11个区市、83个县的农技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对策。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现状

1.1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逐步完善

据农业部门统计, 截至2010年底河北省有县级农技推广单位1 518个, 乡镇级1 322个。乡镇或区域性推广机构拥有办公及必备仪器设备的机构为1 192个, 拥有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单位有845个, 全省实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3 167人, 其中县乡级20 670人, 占89.2%, 县乡基层人员中, 高级技术职称的占6.2%, 中级职称的占19.5%, 初级职称的占27.8%, 初级职称以下的占46.5%。

1.2 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渠道初步形成

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调查显示, 89.7%的农业科技成果选择通过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进行转化推广, 选择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进行转化推广的分别为60.6%、56.8%、49.7%、44.9%。说明河北省已经形成以基层农技推广单位为主渠道, 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为补充的“一主多元”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渠道。

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初显成效

2007—2010年, 全省登记省级农业科技成果1 281项年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0项以上, 面积近666.67万hm2全省已建立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951个, 年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万个 (项) 以上。2010年平均每个基层农技推广单位引进新技术4.3项, 新品种4.3个, 新设施1.套;推广新技术2.1项, 新品种3.1个。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有很重要作用”的占54.4%, 认为“有一定作用”的占41.3%, 而认为“有点作用、没有作用或有负面作用”的只占4.3%。在对当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进行整体评价时, 认为“非常好”的有5.5%, 认为“比较好”的有53.9%, 认为“一般”的有38.4%, 认为“不好”的有2.2%。调查结果表明,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速度在加快, 科技成果对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日益增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效促进了河北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3,4]。但从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情况看, 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仍存在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差、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速度慢、基层农技人员数量少、科技服务水平偏低、转化推广经费不足和科技成果推广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

2.1 推广机构条件较差, 成果推广速度较慢

一是办公和技术设备数量不足, 配置能力差。没有电脑的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占9.9%, 仅有1台电脑的占60.6%, 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区域站占15.0%。电脑配置比较低, 内存小, 网速慢, 不能及时获取或者传递信息, 严重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化验室或检测室的占28.4%。二是交通工具明显落后, 服务范围小。基层区域站或乡镇站农技人员下乡服务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电动车或摩托车, 极少部分区域站有汽车。根据农业科技人员对交通工具的需求调查显示, 由于跨乡镇设置区域站后, 农技人员的服务半径增大, 79.7%的农技推广人员认为现有的交通工具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亟需配备现代交通工具。

2.2 农技人员数量较少, 推广服务水平偏低

一是农技人员数量不足, 工作强度大。在调查的区域站中, 农技人员在5人以下的占46.1%;6~10人的占26.6%。区域站每位农技推广人员负责的辖区比较大, 小于10个村的只占14.8%, 11~50个村的占41.7%, 大于50个村的占43.5%。农技人员少、服务范围广、工作强度大势必造成服务工作不到位,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效果。二是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年轻人员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小于35岁的人仅占22.7%, 35~45岁的占52.4%, 大于45岁的占24.9%。总体来看, 30岁以下的农技人员仅占人员总数的8.7%, 这说明河北省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后继乏人, 充满朝气和创新意识的年轻农技人员培养不足。三是队伍文化水平不高, 整体素质差。不仅表现在文化程度和职称偏低, 还表现在缺乏有效的后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32.4%, 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13.6%, 24.4%的人员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现有农技推广队伍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队伍不稳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占55.3%, 2万~3万元的占37.1%, 大于3万元的仅占7.6%。71.1%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人才缺乏, 64.1%认为待遇低, 人员留不住。

2.3 转化推广经费不足, 成果推广效率不高

一般发达国家农业推广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6%~1.0%, 发展中国家约为0.5%, 而我国不足0.2%。由于财力限制, 政府投入不足, 实行由政府提供无偿服务为主的农业推广方式, 难以组织大规模的、持续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活动。调查显示, 98%的农技推广站经费全部用来发放人员工资, 没有成果转化推广专项经费。农业科技人员认为国家支农政策的最好方式依次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科技服务、补贴农资和种子, 直接给现金的方式排在最末位。

2.4 激励机制欠完善, 工作积极性不足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过程中, 县级政府部门制定奖励政策的只占35.6%, 在农技推广单位中, 对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行为有奖励制度的有54.1%, 还有近1/2的单位没有制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激励政策, 造成大多数科技人员有得过且过的思想, 难以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献身农业、服务农民的热情。

3 影响因素

3.1 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体制不顺

资料显示, 我国每年研发的农业科技成果约7 000项, 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1/3, 与发达国家70%~80%的转化率相差甚远。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水平与全国水平相当,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领导重视程度低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调查问卷中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重要程度排序问题的调查统计结果是, 领导重视及政府应增加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2项得分最高, 分别为1.81分和1.77分, 领导重视远远超过其他选项排在第1位, 这说明领导重视程度是关系到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效率高低的最重要原因 (表1) 。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部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 农科教

协作仍未能建立起互利合作、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特别是有些科研、教学单位为自身经济利益着想, 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尤其是重大成果, 宁可小规模进行推广, 进行有偿转让, 也不愿意利用技术推广部门的网络体系和力量进行推广, 让广大农户分享利益;有些合作常常因为不能合理分享利益而弄得不欢而散, 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

3.2 成果偏离市场, 成熟程度不高

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 科技计划和项目内容的导向性基本是由下达项目计划的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导致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取向不是面向市场和农业生产实际, 而是面向政府意愿, 加上“长官意志”、“人情关系”定课题, 且缺乏严密的技术论证程序, 很容易造成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脱节。由于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科技成果鉴定验收流于形式, 造成科技成果偏离市场需求。调查显示, 农业科技成果主要应用在种植业和畜牧业, 而作用日益明显的农业生物技术与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还比较缺乏。

3.3 转化方式单一, 推广渠道不畅

目前建立的以政府主办的专业推广机构为主体、专群结合、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纵向模式, 多属公益性政府行为, 这种推广体系和运作机制未能使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发生普遍的直接经济联系, 容易造成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脱节, 与农民需求脱节, 转化方式单一, 最终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艰难。从近年生产推广实际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仍处于办班讲座、道听途说的传统阶段, 有1/4的乡镇尚未建立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基地, 在已建立的试验示范基地中, 仍存在示范品种和示范技术较少的问题, 没有从根本上建立与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民需求相适应的技术传播模式, 推广渠道不畅[5]。

3.4 农民素质较低, 接纳能力不强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使用者, 其科技文化素质决定科技意识和采取科学技术的积极性。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农村隐性失业现象明显, 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 留守劳动力呈现妇女化、老龄化和低素质化趋势。据有关资料, 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群占农村总人口的8.1%,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2.2%,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1%, 过低的文化素质影响着农民科技意识的形成和对科技成果的接纳能力[6]。因此, 农业科技成果很难直接通过农民之手顺利地吸收转化。

4 对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应用的全过程, 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教育和推广单位的通力协作, 需要农业企业、民间组织和农民群体的广泛参与。

4.1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管理体制, 对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至关重要。一是对农业科技课题立项、审批和验收制度进行改革, 在项目立项、审批环节除听取科技人员、相关专家和管理人员意见外, 还要听取基层农技人员及农民群众的意见, 确保科技成果能满足农民生产实际需要。对重大项目实行论证招标制, 鼓励多部门联合攻关, 对产学研结合项目优先予以立项支持。二是对科技经费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和不定期审计制, 采取全额资助、差额补贴、经费后补助等资助形式。三是对科研机构的人事及分配制度进行改革, 允许科研机构自主决定岗位设置和人员聘任, 鼓励科研院所、企业探索薪酬分配、技术入股, 加快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技术资本化进程。四是对社会效益显著、知识产权不易保护的公益性科技成果, 建议采取政府买断的办法, 以保护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加快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4.2 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健全的农技推广体系、完善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推广方法, 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保证。因此, 要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程, 切实解决认识不到位、编制难落实、经费没保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如优先评聘职称、上调或增加工资补贴等, 鼓励农技人员到基层工作;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等方式, 选拔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 实行资格准入制度, 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推广能力;明确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 剥离经营性服务职能, 避免出现职能错位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调动农业技术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4.3 建立农科教结合新机制,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效能

借助各级政府行政推动力量, 推进农科教协作、产学研结合, 实现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各方优势互补, 缩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路径;在充分发挥河北省农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各类专家顾问组作用的基础上, 尽早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与国家体系涉及河北的38个产业相衔接, 以弥补河北技术力量不足, 带动省内农业科技团队赶超国内先进水平;借助科教推专家协作优势, 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高产创建示范方和教育科研创新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和推广方式方法的研究,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协作方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等。

4.4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探索多元化投入新机制

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逐步实现政府无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应逐步增加投入力度, 每年筛选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和推广。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量和资金投入规模, 设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专项资金, 每年对科技成果推广规模及成效进行评估和验收。吸引金融机构设立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专项贷款产品。完善配套措施,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采取税收、贷款优惠等措施, 提高农业企业对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投入的积极性。鼓励龙头企业、个人和社会力量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进行投资。

4.5 强化科技成果应用展示, 培育实用型技术创新队伍

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结构进行引导和调整, 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 应该把重点放在实用型科技成果的研究和推广上, 使农业科研和生产脱节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通过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综合展示基地、成果转化基地、教育科研创新基地等途径, 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和田间地头, 及时了解掌握农民及生产需求, 找出限制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 在后续的科研和教学中加以完善解决。通过技术展示, 产生一批新的实用技术创新成果, 锻炼培养一支实用型农业技术创新队伍。

4.6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农民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 他们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 决定着科技成果被接受和应用的程度。因此,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必须对农民进行分类培训。一是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农机手、机防手、沼气工、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等生产性服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对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及村干部等重点生产人员的培训;三是对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和科技成果的农民给予适当补助, 减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带来的风险。四是建立健全农民教育体系, 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实际和特点, 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培养一批农村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威, 王志成, 李会来.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0) :291.

[2]贺晋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8) :370-371, 375.

[3]刘照亭.江苏省镇江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障碍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 2011 (5) :591-593.

[4]朱迟, 刘顺, 匡恩俊.战研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 2011 (11) :262-263.

[5]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 2011 (5) :55-58.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 篇10

1 农业科技术成果及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通过试验、研发和应用、示范推广到研制新的产品、工艺及材料, 发展新产业的一系列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对前期科研与技术开发所取得成果的延续。在本文中, 农业科技成转化限定在农业的各个研究领域范围, 通过试验、研发和应用、示范推广等系列过程, 所得出的可以推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提高农村农业信息化水平, 且经济和社会效益较明显, 经过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评审或鉴定的, 具有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结果。其体现的主要形式为把农业领域的有潜力的、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类别上一般有基础类型、应用类型和开发类型等成果形式, 这几种农业科技成果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但在农业成果转化的过程以及研发的市场化产品拥有共性, 如:在时效上,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时间相对较长且一般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另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条件、动力相对复杂, 转化条件上有多样性、选择性特点, 原动力上有市场性及服务的社会公益性特点。

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科技部坚持“转化一项成果、熟化一项技术、实施一个项目、提升一个企业、发展一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基本原则, 从2001年开始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以下简称农专资金) 专项计划。通过政府引导性资金支持来吸引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开发和金融机构等单位资金投入, 主要来扶持农业领域科技成果大规模生产及进入市场前的前期研发, 以达到成果适应市场经济, 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目的, 促进科技创新, 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2 河南省农转资金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2.1 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及时有效熟化和转化

随着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农转资金项目启动, 河南省各级科技、财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积极宣传, 大量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申报踊跃, 经专家严格评议, 省科技厅、财政厅联合审定, 截至2013年, 河南省共获取国家农转资金支持项目达260项, 占全国总资助项目的3.7%, 获资助金额16520万元, 位居全国农转资金总资助金额前列, 科技成果涉及种植业、畜牧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生态环境与节水、农业装备与信息等技术领域, 争取到的项目数量、资金总额均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 河南省年度获得国家农转资金支持情况如下图和下表所示。

河南省获得国家农转资金年度资助情况变化图

为促进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河南省于2004年特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财政每年拿出70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与示范, 2006年省科技计划体系改革, 设置了成果转化计划, 并将星火计划700万元并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整合后每年共有1100万元用于这个计划, 初步建立起政府财政投资、信贷支持和企业自筹等多渠道投入, 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企业及项目区农民等多主体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大力促进了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走向正常化和规范化。截止2013年, 我省共支持318项成果得到熟化和转化, 资助资金达9640万元。科技对河南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已分别达到45%和40%左右, 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1) 构建了三级投入保障体系。设立农转资金成果转化计划以来, 河南省新乡、濮阳等8个省辖市设立农转资金专项, 郑州、洛阳等部分省辖市对国家农转资金项目实行了1∶2或1∶1相关资金的匹配, 项目承担及协作单位均按承诺对所立项目实施了资金匹配, 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立体投入保障体系。

(2) 与相关国家和省科技工作和计划进行了结合。在实施过程中, 农转资金专项注重与国家相关科技计划, 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 省科技惠民计划、科技攻关计划以及省重大专项等相衔接。在支持的农转资金转化项目中有60%以上来自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

(3) 大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进入生产领域。据统计, 截止2010年河南省共转化推广农业新品种8070个, 新设备2.5万套, 新材料3700多种, 新技术新工艺4800多项, 建立中试线、生产线9000多条, 获专利授权10179项, 建立试验示范区6万多个, 良种推广面积近13亿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吸引大量单位自筹、企业资金, 并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注入该项工作。国家级的大奖全部来自于该转化类项目, 如我省农业科技界三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玉米新品种郑单958和浚单20) 都是在国家转化资金项目扶持下迅速、大面积的推广后获得的大奖。如今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两个小麦品种矮抗58和郑麦366在审定当年即获得国家、省转化资金支持。

通过农转资金项目的研究、实验、示范和培训等过程的实施, 各项目能够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新的探讨和提升, 项目实施单位科研和研发能力得到提升, 转化能力得到提升, 了解了市场需要、产品基层信息和实施示范区域, 清晰了研究成果到市场的转化具体过程。

2.3 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

农转资金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三者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2001~2010年期间, 转化资金支持的项目中各类企业立项数将近占了一半, 鼓励企业建立和投入研发中心的积极性, 推动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紧密协作, 促进了涉农科技企业的发展, 加快了农业的组织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 累计使转化企业获得产品销售收入283亿元, 技术服务收入1.2亿元, 利润71亿元, 缴税12亿元, 创汇2.7亿美元。

合作方通过选定合作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等形式, 共同开发和推广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 提高了涉农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自主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 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产学研项目的实施, 科技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成为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在动力, 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区、各单位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 形成了全省范围内的良性互动。如河南省科学院生物所承担的国家2003年度转化项目“白阿魏蘑菌种及栽培技术实验研究”, 采取“研、产、销”一体化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使该项目技术迅速在全省得到推广, 仅种植规模在100万袋以上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就有6个, 其中清丰县种植规模达到1500万袋, 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局面。

2.4 培养了人才队伍

农转资金转化项目在执行期内吸引了大量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实践一线, 推动了农业科技新成果及时、有效得到转化, 对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素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类农业科技项目的引导和实施, 培养出了一批在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科技管理等不同岗位、不同层面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人才队伍。

(1) 先后设立了中原学者、创新人才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 吸引了高端人才从事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 通过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 推动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大批科研人员创新转化两不误, 涉农科技企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开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多元化的新局面。

(3) 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培育大批农村乡土人才也逐渐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形成了“飞鸽牌”和“永久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队伍互动的新格局。

据统计, 截止2010年已完成监理验收的项目在执行期内农业企业新增就业人数高达27.5万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9448期, 累计培训1387.9万人次, 带动农民2284万人, 新增就业人数77万人次, 同时培养了农业领域大批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河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

目前, 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突出体现为:

(1) 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据统计, 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 每年生产出200~3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 其中省级成果转化项目35项, 国家的24项, 星火6~7项, 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比重为42%, 但相比发达国家达到60~80%而言则相对较低。另一方面, 真正能够应用于生产、产生实际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 而我省仅为30%~40%, 受农民欢迎易于应用的成果仅占10%左右, 有40%~60%的成果在应用中有一定技术难度, 还有30%的左右的成果农民不愿意接受。

(2) 成果转化主体单一。目前我省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高校占据农转资金项目转化的主体, 涉农企业在申请项目数量上还没有优势, 没有充分发挥科技型涉农龙头企业在成果转化中对农民的带动作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企业相联合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提升。

(3) 成果转化渠道单一。河南省每年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 (包括国家、省、市三级项目) 仅有5000万元, 每年能够支持的项目百十项左右, 不到应支持成果的5%, 也不到申报支持的20%, 而目前的农转资金转化的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能够相匹配的资金相对较少, 与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差距很大, 使得大量农业科技新成果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转化, 导致潜在的农业生产力不能发挥应有的科技支撑作用。

(4) 成果熟化程度不够。科研院校项目的立项大多数是由课题小组申请后获得的, 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而确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 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学术上的价值, 对于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 研究、开发、推广的可能性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关心较少, 造成农业科研选题与生产结合不紧, 农业科技成果结构失衡, 偏离市场需求, 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

4 进一步做好河南省成果转化工作的建议

当前, 我省正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实现河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做好河南省成果转化工作, 首先要客观对待我省在国家农转资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河南省“三农”科技需求, 以优化提升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 完善政策, 加大投入, 创新机制, 整合创新成果, 集成配套转化一大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技术成果, 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 积极推动农转项目资金总量的增加。收集外省农转资金项目实施信息, 学习借鉴经济发达省市成果经验。一方面继续争取国家、省、市财政投入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扩大项目支持数量, 从财政专项资金和贷款贴息等方面对经过认定的转化项目给予扶持, 增强支持力度。二是继续深化科技与金融的合作, 积极带动地方财政、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投入, 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 依托项目实施, 吸引更多的企业、农民和信贷资金, 增加转化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三是进一步整合科技、农业、综合开发等科技投入, 以及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等投入,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合力。四是创新投入方式, 采取后补助、优秀项目滚动支持等多种形式, 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转化创新性强、技术水平高的转化项目, 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

(2) 进一步推动成果转化方式创新, 鼓励产学研结合。近年来, 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重点支持了一批涉农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取得了良好成绩, 产学研结合已被证明是推进科学研究同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 促进农业科技研究与市场相结合、提升成果的实用性。着重引导科研人员选题深入实际和市场, 把当前农业发展需要与未来发展目标相结合, 根据地区实际特点, 因地制宜地制定研究课题, 并根据实际生产力变化特点, 客户机发展的新动向对课题不断修改、完善, 使农业科研选题实现“商品化”、“市场化”, 使农业科研机构与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利益挂钩, 提高科研人员选题的积极性与实用性, 在考虑先进性的同时, 要体现其可转化性, 体现社会和经济的价值。

(4) 创新体制机制。在进一步改革完善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 加快农业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主体的培育,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体系。要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传播和使用监测机制。建立和规范成果评价和交易机制, 建立规范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规范的交易平台, 保障成果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下实现交易, 保障成果研发机构和转化主体的共同利益。对公益性成果要建立由政府主导, 成果研发机构主持, 科技推广部门、科技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共同协作的成果转化机制。建立采用农业新技术的激励机制。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保障机制。六是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机制。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渠道之一,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受到了农业和科技部门的广泛和高度重视。本论文在分析了2006年以来河南省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实施成效的基础上, 总结了农专资金项目推广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 并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给出进一步做好推广国家农转资金项目工作的建议, 以期推动科技引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成果转化,转化资金,农业科技,科技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敬华, 贾敬敦.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年第17期, 125-127.

[2]张雨.浅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5-10.

[3]蒋丹平, 王敬华.创新管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以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例[J].中国农村科技, 2011 (3) :62-64.

[4]胡小鹿, 刘伟, 刘开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政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 2008 (5) :47-49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 篇11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对策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实现的。当然,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把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资料统计,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0%-80%,而我国仅为30%-40%,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诸多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农业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应用转化,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研究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薄弱

广大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其文化素质和对科技的认知与接受能力,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还比较低,农村劳动力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传统的生产习惯在农民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使农民很难接受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信息,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

1.2 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落后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能否物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应用于生产实践并产生效益,实现中间传递任务的便是农业科技推广。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推广人员的考核机制、推广工作待遇与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与农业科研、教育部门脱节,使一大部分生产中急需的科技成果虽已研究完成,却因体制障碍而不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使科研成果的流通十分艰难。

1.3 农业科研选题脱离农业生产实际

农业科研立项与农业生产实践相脱节,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盲目追求成果数量,在科研立项时只考虑项目能否研究完成并顺利结题,而对于成果完成后能否顺利推广转化等因素考虑的较少。二是为了确保项目能够获得立项,过于贪大,造成项目无法完成, 或者取得的成果难以适应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生产需求。使科技成果无法转化而游离于生产之外。

2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2.1 引导农业科研选题源自农业生产

农业科研单位应从科研选题抓起,确保应用研究选题来源于农业生产。确定研究开发项目要以农业生产需求为前提,使研究成果从研究开始就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引导科研人员要深入生产实际,掌握生产需求,在选题时要结合当前与长远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选好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还要结合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完善研究内容,体现“课题研究过程就考虑到了课题应用”的意识,使研究成果易于转化。同时,要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推动农业科研选题逐步实现“市场化”。这样在立项之初,农业科技成果就会适应客观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实现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相统一。

2.2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的教育和培训

科技培训是提高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科技素质的重要形式。重点要放在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技术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的培训,尤其是大学生“村官”任前培训、任职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创业型和技能型人才培训,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民分析、运用、应对新技术的能力。各级农业教育机构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必要措施,强化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技,变被动接受科技为自觉采用。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 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

2.3 改革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明确公益性定位,改革评聘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和工资政策,改善基层推广工作条件。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大力促进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的协作,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一个稳定、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队伍,建立多元化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协调发展新体制。

2.4 探索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2.4.1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鼓励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优势产业,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围绕产业链条集成、熟化、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开展科技成果示范与推广工作。也可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培训、技术指导,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是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与实用技术的“集散地”。

2.4.2 项目带动模式 以各种科研项目的实施为载体,引导应用研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把人才、技术和资金集聚到农业生产一线,带动农民或企业积极参与,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吸纳农民或企业的建议,一方面保证了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另一方面更易于农民或企业掌握技术,易于接受和应用。

2.4.3 农业技术合作开发、技术入股和转让模式 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将拥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合作开发、技术入股或转让的模式在农业企业进行转化,实行有偿服务。这种模式有利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但要求技术成果具有一定的成熟度和市场占有率。投产过程中,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要进行全程技术指导,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并可获取部分服务收入。

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涉及许多方面,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所以有必要整合现有研究成果,提出符合当前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切实解决农业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庆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1-4.

[2] 黄西川,霍丹.科技人员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6):87-92.

[3] 陈毛华,曹流俭.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673-3674.

[4] 石明权,陈宏.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2):83-88.

[5] 王天生,王瑶.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4,23(2):39-41.

作者简介:李承实(1961-),女,吉林延吉人,本科学历,延边大学科研处科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通讯作者:夏广军(1973-),男,吉林通榆人,硕士,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科学专业讲师,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农业技术推广转化 篇12

我们在从事农业科学工作中, 在农业科技推广和科研成果转化两个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但在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有关环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明确这些问题的现状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措施对工作的进一步顺利开展十分必要。

1 农业科技推广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与问题

1.1 重科研轻推广

由于当前科研单位职称的晋升、绩效的奖励主要以科研成果的考核为主, 因此科技推广人员受困于出成果难、升职称慢, 科技推广工作普遍存在“走过场”、“忙应付”的情况。

1.2 支持少经费缺

目前, 科研单位普遍存在对科技推广工作关注少、经费投入力度小的情况,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1.3 机制旧步调懈

近几年的科技推广工作中, 科技示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 而我们大部分单位缺少与涉农企业联合进行科技成果推广的想法。与这些企业联合, 恰恰可以快速有效地推广我们的科研成果, 使其尽快形成产业化。

1.4 成果闲市场远

一部分科研成果是为科研而“科研”出的成果, 在应用到生产时便缺乏价值, 市场认可度低, 审定过后就束之高阁。以上问题便是由科研与生产脱钩, 科技与市场脱节造成的。

1.5“包装差”“不说话”

“酒好也怕巷子深”, “老王卖瓜也需夸”。现在我们一部分科研单位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很多, 但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成果的包装欠丰满、对技术的宣传较缺乏, 很少有人了解这些成果。

1.6 少帮手缺伙伴

科研成果的推广离不开行政手段的支持, 目前一些推广活动缺乏相关行政部门的协调, 使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1.7“孩子娇入园难”

一些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区域性, 它只是适宜某个区域的优秀品种, 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推广人员及时地、全面地、深入地调查市场, 准确地的寻找到目标切入点。

2 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措施

2.1 综合规划科技推广战略

根据农业科技领域的门类和研究方向特点, 深入生产、实际调查, 根据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 突出重点解决生产中的重点问题。

2.2 建立科技示范区

要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区的作用, 把它办成科研单位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平台。将科研单位各所的科技成果定期展示, 邀请山西省以及全国各地涉农部门、农口企业的领导参加、观摩, 并在各地建立二、三个展示分中心。在建立展示中心方面, 广东省农科院做到了全国前列, 可以借鉴学习他们的经验。

2.3 召开新品种交流会

在科技示范区展示过程中, 适时地召开新品种、新技术交流会, 吸引全省、全国的同行及相关人员参加, 再次扩大影响, 从而提高科研单位新成果推广的力度。

2.4 统一组织参加全国性的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发布活动

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加经费支持, 将科研单位的新品种在全国有偿展示、宣传, 还可以增加其知名度。

2.5 制定或修改有针对性的考核措施

应用性研究科研人员要参与配合科技推广工作, 其职称晋升、任务指标考核要与科技推广工作挂钩, 以促进科技人员多实践、多了解市场, 以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育种目标与育种思路。对于专门的推广科研人员, 应在职称评定、晋升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建议制定专门的推广人员考评体系。

2.6 将科技推广与加工企业密切结合

在农业产业链中, 产后加工企业对于新品种、新技术的认知程度高、接受快, 科技推广工作通过与该类企业联合, 形成科研—企业—农户的体系, 以企业订单的方式, 增加农民使用新成果的信心, 从而使新成果可以更快地得以推广。如对于高粱新品种的开发, 山西省高粱所采取与企业联合的形式, 通过与汾酒厂等酿酒企业的联合, 与酿酒企业签订酿酒专用高粱基地合同, 使高粱新品种出酒率高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推广面积迅速增加。甜糯玉米开发紧紧抓住了大型鲜穗加工企业这个龙头, 利用其种植基地推广新品种。只要企业高层认识到的好品种, 企业采取订单形式直接进行大面积推广, 缩短了推广周期, 见效非常快。

2.7 树立集约化经营典型

结合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鼓励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的精神, 可选择一些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种植企业承担新成果的试点工作, 为土地流转到少数人手里时进行科技推广工作积累经验、树立样板。而对于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种植企业, 鼓励其走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认证的道路。通过对其种植产品进行相关认证, 树立品牌优势并以此为典型予以推广, 以适应当前对绿色食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2.8 鼓励科研组参加全国新品种的审定推广

一些新品种不一定适合本省区域种植, 但适合在某个特定区域推广, 因此将此类新品种大量参加外省的示范试验, 进行外省的审定推广, 加快推出新品种的速度。

2.9 加大农科院科研形象和科技成果的媒体宣传度

建立科研单位科研形象和科技成果宣传平台, 充分发挥电视、电台、网络、期刊、报纸的宣传作用。加大科研单位科技活动、科技新成果发布的新闻宣传力度, 是提升科研单位科研形象和知名度的有效手段, 尤其要重视科研单位网络的宣传作用。网络宣传有范围广、成本低、时效快、受众多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进行科技形象、科技成果宣传, 特别是以图像、视频的方式宣传,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应多与大的门户网站合作, 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宣传效果。

上一篇:幼儿园教学艺术下一篇:科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