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共12篇)
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 篇1
一、我国农技推广的典型模式分析
1. 以科研教学为主导的推广模式
以科研教学为主导的推广模式, 是指依靠农业科教单位, 以项目经费为支撑, 同政府联合开展技术承包、咨询服务、成果示范、科研成果转让等活动。活动资金来源包括项目创收、政府项目支持、涉农组织 (或个人) 捐款等等。该农技推广模式包括“科教—农户—推广机构”、“科教—企业—农户”、“科教—基地—农户”3种运行机制。它以政府为宏观指导, 在科教单位的主导下, 吸引农户、涉农企业的广泛参与。该模式具有示范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特点, 但是经费支持较为不足, 科研单位与相关单位、地方政府尚未构建起稳定、完善的协调机制, 同时受科教单位目标调整的影响较大, 可持续性相对较差。
2. 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广模式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模式, 是指依靠政府的农技推广网络, 通过下达项目任务, 进行农业新产品、新成果、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在该推广模式下, 直接由政府农业部门领导相关组织机构, 由农业部门推广站、财政局负责农技推广技术的组织和落实。地方政府负责制定农技推广管理办法及引导、激励政策, 同时制定农技推广计划、远期发展规划, 并确立农技推广的工作重点、主要任务、总体目标。在该模式下, 以农技推广站、科研院所、农业院校为组织依托, 其推广经费来源包括国家拨款、地方投资、咨询服务费等, 推广方式有项目推广、技术承包、科技示范等。
3. 以NGO (农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 为主导的农技推广模式
在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下, 农村不断涌现出一批批经营技术能手、生产专业户、科学种植示范户。由于这些群体对农业技术有着迫切的需求, 所以大量有相同技术需求的农民自发组织成立农民技术协会。以NGO为主导的农技推广模式, 是指依靠农村民间农技组织, 农民发挥主体作用, 以科技人员为技术顾问, 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愿组建”的原则, 结合市场发展, 积极主动地寻求、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 发展当地新型产业、优势产业。该模式推广经费来源主要为会员集资, 通常将成本低廉、适用性强的技术作为推广重点, 采用示范方式, 在会员内部进行推广。该模式采用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方式, 有效凝聚了组织内部及外部的技术力量, 发挥着开拓市场、保护农民利益、降低市场风险的重要作用, 同时该模式还有利于扩散、开发、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
二、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的基本原则
1. 服务产业
在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必然。目前, 国家及省级政府都制定了地方优势农产品产业规划, 确定了产业优势区, 引导各地优势农产品逐步向优势区靠拢。以山西省为例, 临汾、运城、晋中的苹果都在国家农产品优势区规划之列, 山西省也确定了畜牧业、果业、中药材业的主导产业地位, 这些产业体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发展特点, 但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仍不能满足优势区农产品生产的需要。所以, 农技推广模式必须以区域的农业经济、人力资源及技术为出发点, 将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作为推广目的, 合理调整、整合农技推广机构, 使其为农业产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2. 明确职能
目前, 我国不少的NGO、农业企业都承担着一定的农业技术推广职责。现代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承担起重大疫病防除、病虫预报预测、关键技术推广、质量安全监督等重要职能, 对农技推广工作加以规范。农技推广体系应当与其他技术推广组织形成分工合作、扬长避短、共同参与、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良好关系, 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共同促进农技推广项目的稳步发展。
3. 服务农户
一直以来, 我国的农技推广工作都是将“村”作为推广对象, 而非单个农户, 针对生产中的问题, 也只是告知村干部, 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 对于农民是否掌握了该项技术则很少关心。农业示范也多以村为单位, 由村领导组织实施。实际上, 农户的农技需求才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他们才是农技的真正受益者、传播者、应用者, 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农技推广应把农户作为工作重心, 建立农技示范户, 让科技人员的指导落实到户, 真正实现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
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
1. 主体模式的创新
创新主体模式, 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在汲取各种主体模式优点的基础上, 进行利用、整合;另一方面是对原有模式进行改良, 以弥补原主体模式的缺陷。通过这两种方法, 对典型农技推广模式进行改良、优化, 可获得如下新模式:
(1) “NGO-政府”模式 该模式是政府负责寻找项目, 由NGO负责落实的推广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工作粗放、政府相关人员较少、科技网络完善、民间推广组织多的经济发达地区, 例如东部地区。
(2) “NGO-企业-政府”模式 该模式下, 政府给地区主导产业相契合的企业制定发展规划, 让企业享受一些优惠政策, NGO作为农民代表, 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 企业要为地方农民提供就业、科技服务、产品购销等机会, NGO监督合同的执行。若发生合同纠纷, 由NGO派出代表与企业进行谈判。该模式, NGO必须站在农民立场了解农民需求,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是与农民有密切联系的组织, 例如农民专业协会。该模式适用于农民专业协会运行机制完善, 且具备一定主导产业规模的地区。
2. 要素模式的创新
(1) 示范户模式 示范户模式是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技推广模式, 具有诸多优势, 以农民为主体, 对于新技术、新成果, 农民能够亲眼看到成效, 更容易相信和接受, 其示范效果更佳;示范户作为普通农民, 与农民有着更多的交流, 语言文化相同, 更容易沟通, 更容易让农民掌握新技术, 农技推广的接受效果更好;农民之间通过沟通、讨论, 积极参与到技术创新中, 更有助于技术本土化, 从而获得理想的创新效果;示范户通过参与培训、示范讲解, 逐步演变为科技人员, 有助于扩大农技队伍。在选择示范户时, 要选择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民, 以便于示范户了解、掌握新技术, 示范户应当具备乐于助人、威望高、人品好的品质, 同时居住地交通便利, 方便农民前来学习、参观, 以利于新技术的顺利推广。另外, 示范实验中的光照、土壤等自然条件应当具备典型性特征。在示范户模式中, 必须采用市场运行机制, 以保障模式的顺畅运行, 同时还要对示范户给予一定的技术风险补偿, 对于示范户提供的公共服务, 如解答农民提问, 要给予一定的劳务报酬。
(2) 信息加工模式 对于农民来说, 农技推广信息应当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可靠性、易获得性。由于培训农民掌握某项农业技术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 所以在进行农技推广时应当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 构建一套完善、科学的信息传播机制, 即农民根据自身的技术需求, 向信息中心索取相应的信息, 而信息中心通过网络、信息库等工具提取这些信息, 经过筛选以后, 根据农民需求、专家建议对其进行编辑加工, 并将最终的整理资料送到农民手中, 或发布到相关网站上。信息加工模式通过专人进行信息收集、处理, 有效降低了农民的学习成本, 减少了摸索时间。通过对信息加工、处理, 使信息的适用性、可靠性大为提高, 从而使农民错误使用信息的风险大大降低。该模式采用的信息分流传递, 使信息传递更加到位。
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 篇2
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不断创新仍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建设不完善,一线推广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共有在岗人员413人,其中市级34人,占8.2,县级137人,占33.2;乡镇242人,占58.6,乡(镇)站核定编制303人,在岗人员只占编制的79.9。各级农技推广单位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大部分农技人员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慢,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
(二)推广经费不充足,公益服务难以开展。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中心实行财政全额供给,但工作经费十分有限。乡镇农技推广站实行全额拨款的只占22.3,差额拨款的占40.9,自收自支的占36.8。有的乡镇不但自收自支,而且还要上缴创收任务。绝大多数乡镇农技站长期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局面。
(三)工作理念不适应,服务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目标大多还定位在高产量上,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对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技术储备的多,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够;技术推广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技术的环节上,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研究不够,致使技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运行机制不灵活,被动服务绩效差。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制约和激励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有的人无作用可发挥,有的人有作用难发挥。
二、改革创新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动力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的关键环节,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之后,深化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地把农技推广机构推向市场,又不能简单地以强调稳定而维持现状,应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按照“推广目标现代化、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一)推广目标现代化。就是农技推广要适应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的要求,加速农业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农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从而,为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推广队伍多元化。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1、市、县农技推广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以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承担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等公益性职能。
2、改革乡镇农技推广体制,建立跨乡镇的区域站。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和自然区域的特点,在县以下创办跨乡镇的区域农技推广站,作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承担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区域站的人员从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聘用,或从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下派部分工作人员。
一种创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篇3
摘 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立足于服务现代农业,加速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大学为依托,以大学专家领衔和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为骨干,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性试验示范站(基地),构建起从科技源头到“最后一公里”的快捷通道。在运行机制上,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大学专家与地方农技推广力量紧密结合,院校科技资源与政府行政资源和企业经济资源紧密结合,激活了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加速了最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区域主导产业升级和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探索形成国内独具特色的“西农模式”。
关键词:西农模式;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306.3;S-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借鉴国外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经验,以大学科技源头为依托,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永久性农业试验示范站,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取得显著成效,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零距离服务现代农业这一新的探索,陕西省称之为“西农模式”。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批示“应重视‘西农模式的总结和推广”。 一、“西农模式”的内涵及基本框架
“西农模式”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一个创造。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趋于多元,固有的由政府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方式已经难于适应这一现状,需要探索、寻找新的农业科技推广路径[1]。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国家财政部和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经过8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独具特色的“西农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大学为依托,以建设服务于产业的试验站为核心,以基层农技人员为骨干,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为目的,通过在农业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性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基地),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
“西农模式”的内涵和基本构架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1.就创新层面看,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建立永久性试验示范站(基地)是“西农模式”的基本特色,也是“西农模式”的核心和主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国家重点农业高校,拥有2 418名中高级农业科技人员,与67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有合作关系,具有多学科多专业人才优势、信息资源和技术成果。以前,西农大也搞科技推广,但多是零散的、短期任务式的,新校组建后,他们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将教学、科研与技术成果的推广结合起来,按照“建在产区、稳定队伍、长期坚持”的思路,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省内外建起白水苹果、清涧红枣、阎良甜瓜、眉县猕猴桃、西乡茶叶、安康水产、山阳核桃板栗、阎良蔬菜、海南作物育种、黄淮地区小麦新品种、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新品种示范等一批试验示范站(基地),采取大学科技专家常年驻站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一线服务,构成了快捷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服务网络。
2.就建设层面看,校市共建、院县共建是“西农模式”落地和长期坚持的成功之道,也是校地合作的一个创新。省内建立的试验示范站,学校投入专项经费8 000万元,产区县政府无偿提供土地532.4亩(学校原有土地172亩),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 700多万元。宝鸡市政府将西农大眉县猕猴桃试验站作为宝鸡市的试验示范基地。清涧县政府对西农大在该县建立的红枣基地,除无偿提供33亩土地外,还筹资900多万元建了一座3 000平方米面积的红枣研究中心大楼。榆林市政府每年给予红枣试验站20万元专项支持。安康市划出2 000亩水面支持西农大水产试验示范站科技研发。校地共建的“西农模式”,使大学的技术优势紧密地与区域产业发展融合,校地两个积极性协同发力,有效提升了农业科技化水平。
3.就制度层面看,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激励保障系统,是“西农模式”聚集人才走向一线的重要建设,是“西农模式”流畅运行的有力保证。为调动科教人员参与一线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西农大结合大学实际,创新岗位设置、职称晋升、津贴发放、表彰奖励办法,从政策导向、制度安排上为科技推广的持续、良性运转创造条件。一是专门设立了科技推广处,统筹负责全校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管理工作;二是在全国首创,在岗位设置中单列一项“推广类别”,确立各试验示范站的岗位编制,人员面向全校公开招聘;三是在职称晋升中单列出技术推广系列,设立“推广教授(研究员)”岗位;四是在“人才强校规划”中,专设“技术推广专家”,每年专列100万元经费,对入选者每人给予15万元奖励;五是实行推广专家驻点工作津贴;六是在学校表彰奖励系列中单设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奖项。这些激励政策的实施,为“西农模式”的流畅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西农模式”的运行机制
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隶属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的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这一垂直层级结构的推广模式,具有上下贯通,行政推动力强,动作快的优势[2]。“西农模式”是以大学为主导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模式,具有更雄厚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西农模式”作为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探索,在创新运行机制上重点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成功实践:
1.构建了一条从科技源头到“产业一线”的有效通道。长期以来,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阻塞的问题。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使农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在农民中普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西农模式”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一是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将试验示范站建在产业规模化程度高的中心地带,直接与产业和广大农民相结合。二是实施试验示范站带动示范村(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示范村带动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周围农户的多层带动制度,推进科技推广进村入户。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依托西农大和杨凌示范区科技信息资源优势,开设杨凌农业技术推广网,借助农林卫视举办农业科技专题节目;与各地电信公司合作,建立苹果、红枣、水产等区域产业信息网;与省委组织部合作,面向全省17 000个村党支部开办每月两期的农技推广电视专题讲座;建立以试验示范站为连接点的远程培训和咨询服务系统,缩短农业技术服务与产业一线的距离。
2.创造了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新机制。过去在农业院校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中,长期存在着“三分离”的问题。为了找到一种有效的形式,使建在产区的试验示范站成为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服务平台,西农大以改革思维创新体制机制:一是按照产学研、农科教“三位一体”的要求搭建平台,进行人力、设备、项目,资金等资源配置,使研究试验、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相结合。二是使试验示范站成为学校教学实习的基地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实践的基地。2006年以来,仅省内就有104个班3 200余名本科学生在试验站实习,200多名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在试验站做实践研究。三是将试验示范站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几年来,西农大与地方合作,在各试验示范站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余次,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印度等10多个国家的60多位专家,以及国内农业院校、研究机构的多位院士专家参会交流。目前,各试验示范站已分别与美国康乃尔大学、新西兰环球贸易公司及国内50多家农业科研院校、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3.创新了大学专家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为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大学专家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有机结合,西农大白水苹果试验站,创造出“1+4+4”的结合模式,即学校1名专家带4名县级技术干部和4名乡级技术人员。组建了一支由西农大7位苹果专家与白水县56名基层技术骨干组成的科技推广队伍。这支队伍采用抓好7个示范乡,辐射7个邻近乡,带动14个示范村和700多个示范户的方式,使8项苹果关键技术迅速得到推广。西农大眉县猕猴桃示范站,大学8名专家与眉县32名县、乡农技骨干组成8个工作组,重点指导8个科技示范村,带动400个示范户,大面积推广了猕猴桃栽培新技术。在这种技术推广体系中,地方的农技推广人员被正式纳入大学技术团队之中,统一分配任务,一起开展工作,同样发给工作补贴。真正使大学科技专家与基层农技干部融为一体,激活了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有力地提高了农技推广水平。
4.有效地将院校科技资源与政府行政资源和企业的经济资源对接起来。在这三者对接中,西农大以技术项目、技术培训为抓手,市县政府则以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保障为支援,而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则以土地和劳力投入为条件,三者联合,建立技术推广联盟,同心协力推广农业技术,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4]。自2005年以来,西农大已与80多个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村民间组织建立了这种合作关系,开展科技推广项目120余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00多期,培训基层农技骨干、农民技术员和农民35万人次。在宝鸡试验区合作育成的“线椒2001”等5个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26个省(区、市)和印度、乌干达及南亚五国[5]。眉县、周至已成为全国猕猴桃著名原产地,吸引联想集团有意投资4亿元,在周至建5万亩猕猴桃生产基地和5万吨容积的气调库。
三、“西农模式”的实践效果
“西农模式”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研发和良种良法推广,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在普及现代农业技术,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有力地促进了最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创新源头与农业产业需求的对接,示范基地与示范村、示范户的贯通,构建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快捷通道,促进了最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黄淮流域是我国小麦主产区,2008年以来,西农大在黄淮流域的河南、安徽、江苏三省20余个市县建立30个小麦新品种示范园,展示推介西农大20余个小麦优良新品种(系)。期间建立新品种展示园1万多亩,生产示范园及种子田10余万亩,促使“西农979 ”、“小偃22”、“陕麦509”、“西农928”等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在黄淮地区推广面积超过5 000万亩,增产粮食25亿公斤以上。“西农979”小麦新品种的选育者王辉教授荣获201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在黄淮及长江中下游油菜主产区,西农大在安徽的滁州、合肥、宿州、淮南,江苏的东台、盐城、淮安,湖北的荆州等市县建立了10个油菜新品种示范园。对西农大培育的近10个油菜新品种(系)进行展示推广,建立生产示范园及种子田3万多亩,促进“陕油8号”、“秦研211”、“陕油16”等国审油菜新品种在黄淮地区推广面积近1 000万亩,为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西农大眉县猕猴桃试验站,引导果农大力发展海沃德等适生优良品种,在果园管理中全面推行人工授粉、配方施肥、果园生草、合理负载等8项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全县优良品种占比达60%以上。2011年,全县猕猴桃产量32万吨,产值12亿元,分别较建站前的2005年提高了1.9倍和2.8倍。全县农民人均从猕猴桃增收4 600元。西农大安康水产示范站,从引进美国滤食性鱼类新品种匙吻鲟入手,在汉江库区推广网箱生态养殖,先后培训技术干部和农民8 100多人,使汉江安康库区网箱养鱼从2006年的200多口发展到2011年的24 000多口,水产养殖总产量由建站前的4 300吨提高到20 543吨,提高了3.8倍,使水产养殖成为陕南沿江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2.有效地推动了区域主导产业的升级。试验示范站建在农业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对产业进行全产业链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促进了区域主导产业大步升级。白水是陕西省渭北苹果优生区。以前由于果园群体结构不合理、早期落叶病和腐烂病严重、优果率低。西农大白水苹果试验站建立后,围绕“果品升级、果业增效、果农增收”三大目标,重点推广“以间伐为主的苹果树改形技术,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旱地果园肥水调控技术,以果品质量安全为主的生物、物理防虫技术”等三项关键技术,推广“金世纪”、“秦阳”、“粉红女士”等一批新优品种(系)和矮化密植实用先进技术,使优果率由建站前的35%提高到80%以上。全县52万亩苹果,30万亩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6万亩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2011年,全县苹果产值由建站前2005年的5.25亿元增加到15.5亿元。白水苹果生产的技术进步,带动了全省苹果产业的规模发展和产品升级。核桃,是山阳县的特色产业,但长期以来处于“鸟种、天管、人收”的自然状态,全县90%以上的核桃为自生自长实生苗,七八年才顶芽挂果,品质良莠不齐,市场商品率低[6]。西农大在山阳建立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后,推广高接换优、标准修剪、疏雄授粉等先进技术,使全县200余万株核桃嫁接了“西扶1号”、“香玲”、“西林3号”等核桃优良品种,亩产较原来提高了6倍,品质也大大提高。原来一斤核桃只卖七八元,现在的新品种一斤卖到20多元。单核桃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就增收300元。目前全县核桃面积已由建站前的20万亩发展到30万亩。
3.强化了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大学专家长年驻站产业一线,接地气,近实际,利于及时发现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有针对地进行数据采集、资料积累和技术研发,这也大大丰富了他们教学和科研的内容。使之多出成果,出好成果[7]。西安阎良甜瓜生产中,过去普遍采用火炕营养土钵育苗的落后方式,成苗率低、苗子弱、缓苗慢。西农大的专家在这里建站后,进行穴盘基质育苗的技术研究,总结形成了一套工厂化甜瓜穴盘基质育苗的新技术。获得了成活率高,不缓苗,雌花多,上市早的显著效果。目前阎良区已新建起11个工厂化育苗中心,新的育苗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该技术2010年通过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鉴定,已在全省瓜菜产区大面积推广。清涧县是大西北“红枣第一县”,全县枣林面积70余万亩,年产红枣15万吨左右。但红枣成熟期遭遇霪雨裂果霉变的问题,一直是影响枣农增收的制约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西农大清涧红枣试验站专家,先后从几十个红枣品系中选育出抗裂果的“方木枣”和“长木枣”新品种。采用冬枣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使冬枣的成熟期提前20天以上。同时与相关企业合作,研制出可自控温度的“红枣智能烘房”。一系列抗裂品种、抗裂技术的应用加上适时采收,有效减轻了鲜枣的裂果损失。在示范、试验的实践中,西农大的专家们也收获颇丰。据不完全统计,西农大自建站以来,已先后引进、展示国内外优良品种688个,选育审定新的良种18个。开展各项试验研究150多项,其中21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8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就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提出: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8]。“西农模式”是我国大学在构建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的积极探索,代表了一种方向,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本课题参与人员有:李雄梧、韩明玉、党文朗、刘谦光、邹志荣、郭加水、张正新
参考文献:
[1] 刘光哲.中美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比较研究 [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3):7277.
[2] 陈建华.关于构建“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思考 [J].湖南农业科学,2010(4): 56.
[3] 冯华.农业科技,还要迈几道关[N].人民日报,20111225(5).
[4] 卜洪震,龚元石、卢凤君.中国农业大学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合作形式与运行机[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1):6567.
[5] 宝鸡日报评论员.科技发展是农业发展根本出路[N].宝鸡日报,20120309(3).
[6] 王百战,易同民,杨前进.农科推广 泽被三秦——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阎良、山阳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 [N].科学时报,20071119(7).
[7] 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J].求是,2012(5):3336.
关于农业技术人员创新推广的思考 篇4
1 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1.1 推广的经费不足
在农业的推广的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经费的问题。由于经费的不足,一些公益性的服务,类似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等活动都难以开展。对于这种活动,农民一般不会选择自己出钱,所以,这种公益性的工作一定要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部分的乡镇不仅仅要依靠自己的创收来弥补支出,而且还要上缴一定的计划任务。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农业技术的推广部门长期处于一个“无钱养兵和消极打仗”的局面。在相当程度上,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不足,所以导致了一些活动无法得到开展。
1.2 推广的力量的薄弱
我国农业技术的设备水平落后,推广单位的技术装备跟不上发展,服务的手段落后,而且大部分的农业技术人员思维能力差、相对封闭,与外界的接触较少,所以导致知识的更新速度慢。所以其在观念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等方面都显得相对的不足,这样的情况根本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技的推广的要求,这样影响了整个科技的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创新。
1.3 对市场的把握不太准确
市场是整个产品的终端,产品的最终归宿是要走向市场的。于是,这就造成了需求和服务之间的巨大裂缝。这也就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研究不足,对一些具有特色和巨大的市场的农产品把握不够。这样在需求和供给2个方面出现了巨大的裂痕,这样直接影响到了农业技术的推广的实际效果。
1.4 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行整体机制出现问题
由于我国的整体上运行机制的问题,农技的服务大多十分的被动。由于长期以来的行政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问题存在,缺乏一个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的机制。这样导致了工作数量上多少的差异和质量上好坏的差异,这样的结果就是有的人没有什么作用可以发挥,有的人的作用很难得到发展,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整个推广工作的开展。
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变化路径
目前情况看来,传统的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已经明显趋于落后,已经不能够满足整个市场对质量的要求。随着农业向着产业化经营方向的发展,农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向外界提供原材料的产业,而是一个向着加工拓展,并且提高整个农产品的附加值的产业。在这个时候,采取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对农产品的存储、包装等技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在这一个阶段,农产品由相对短缺的情景走向了基本总量的相对平衡。并且由于其结构性的相对过剩,也将对农业技术推广从需求的领域走向了提高竞争力的境地。
2.1 农业技术推广的创新发展
2.1.1 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模式创新
其主要的创新方式有2种:集思广益,充分吸收各个推广主体的优缺点,加以组合之后重新利用;对优良技术进行改良,克服一些主体的相对弱点,进行一些模式的优化。
比如政府+NGO(非政府组织)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跑项目,NGO(非政府组织)负责进行实施。在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工作方式粗放的民间经常推广这种模式。政府需要给予企业一定的待遇,农民与企业之间签订一定的协议。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为一些贫困的农民提供一些科技的服务。这类NGO(非政府组织)的组织代表参与企业的群体与企业进行谈判。当然,也要求NGO(非政府组织)组织与农民进行紧密有效的结合。比如一些专业的技术协会等也是按照上述的机制进行运行的。
2.1.2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设计
市场机制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诸多的优点,可信力强。都是农民亲眼所见,这样更加容易相信同类,所以在接受起来就相对简单;示范户与技术的采用者的语言、文化背景大体相同,所以沟通起来相对简单。群体效应显著,这样技术更加容易被农民所掌握;农民之间相互进行沟通,这样在群体的参与之下,更加容易使得技术本土化,再这样的情况之下,创新的效果更好;示范户接受了培训,并且为农民进行讲解,从而成为了科技人员,这样更加有利于壮大整个科学队伍的建设,以此来弥补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
信息的加工模式。信息对于农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其需要具有可获得性、易获得性、可靠性等特点。对于农民的培训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因此,在进行农业推广的过程中必须要改变原来的信息传递的方式,这样才可以建立起来完整的信息传递机制。
3 总结
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对于农民来说具有相当巨大的意义,无论是在手段的创新、信息方式的推广等方面都具有相当巨大的价值。其增产无论是对作物的产量,还是整个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培养和提升农业人的科学素质,积极推动、引导科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与传播,从而使得整个农业的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 篇5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
(一)创建区域农技站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陇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人口25万,土地总面积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7万亩,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
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机构设置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7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
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1988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7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2-3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78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57台套,价值16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3-4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22人,配备区域农技站。22人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7人,技术员5人,技术工人8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
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
区域性农技站作为县级技术推广机构与乡镇农技站联系的纽带,在完成县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对辖区乡镇农技站的技术推广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组织乡镇农技站,协调与乡镇的关系,并参与实施辖区乡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三田”建设、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主要技术推广工作都以区域站为主导力量组织完成。
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 篇6
【关键词】农业推广;创新;思路;
本文认为农业推广体制创新的总体思路,应该主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改革需要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
與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点,指的是在农业推广体制创新中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新观点。同时要用科学的观点,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农业推广体制的创新,具体来说,农业推广就是要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采取措施来稳定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地位,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改进自身弱点,更好的为农业和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根据中共中央相关规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改革的基础上,推行农技服务组织的多元化发展,并进行农技推广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成为农技推广机构的一个重要原则,农业推广组织作为一个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单位,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农业推广应该注重其职能的发挥。此外,农业推广组织应该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进一步推动科研单位、农民合作单位,高校以及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为它们的合作,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从而形成国家兴办与国家扶持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因地制宜,妥善处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是农技推广的第二个基本原则。进行农技推广机构和管理体制,要在创新机制、优化队伍上做文章;农技推广单位要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与切实需要,来进行农业推广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不搞一刀切、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市场的需求,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开展技术服务,鼓励农技推广服务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更好地满足农民增收的需要。
2 .加强农村推广体制与实践性理论结合
实践是振兴农村经济一个重要指导原则。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教育密切结合,这是多数农业推广工作中都介绍的经验。在日本,日本的政府就把农民、搞科研的单位、高校等组织有效的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科研、推广与生产的有机统一,在美国,美国政府通过以大学为基础,将大学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了农业推广当中,既提高了农业推广的效率,又节省了农业推广的费用和成本,这些有益经验,都值的我国的农业推广进行借鉴。
3.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农村推广机制创新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目前农业推广的内涵正变的越来越丰富,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推广经验,结合本身实际,我们完全可以把农业推广工作做的更好。农业推广不仅仅是推广技术、确保技术能够应用,然后发挥出应用的作用,同时农业推广还应该注重其他作用的发挥,比如为农业提供教育、培训、咨询的机会,通过这些使他们能够在思想上认识到农业推广的作用,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农业推广的实惠。
农业推广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应该保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农村环境、资源利用程度的保护,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充分利用农业信息技术,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推广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然农业推广也不例外,信息技术为农业推广带来了思想的冲击与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因此本文认为,我国的农业推广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通过整合网络资源,丰富网上的农业推广资料与信息,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可以将关于农业的科学知识,技术以及经验向广大农民传授,网络是个大平台,可以通过它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而提供农业推广的效率。同时利用网络,还可以促进农村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多种形式市场的形成,事实证明网络信息技术,必将成为农业推广的重要工具,它也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5. 发挥农业协会的作用
经验与事实证明,农村推广组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从而进入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是一种先进的农业推广合作模式,它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肯定。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农业技术协会的作用,采取法律的措施来明确其地位,利用政策和配套措施,大力发展其他能够为农民、企业提供更好服务的农业合作组织,本文认为农业合作组织形式上的创新对农业推广改革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用开放的思维来进行农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只要是能为农民带来更好服务的,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繁荣的,有利于农业推广成果有效展示的形式,都是我们能够接受并推广的。
相信通过这些措施,一定能使农村技术协会不断完善和良性发展,从而使其在农村市场经济中发挥更有效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 篇7
1.1 经费不足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主要来自于三方面, 分别为农业推广事业费、技术推广项目费及农业推广机构提供的经费, 前两部分所占比重偏高, 虽然我国财政投入日渐增多, 但同期工资水平不断增涨, 投入与工资的增幅度差距较大, 增加的经费未能满足推广人员的工资需求, 影响了推广活动的开展。
1.2 队伍不稳
目前,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流动性较大。多次改革与调整后, 一些推广人员特别是高素质推广骨干选择其他行业, 而现有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意识落后, 知识体系陈旧, 实践能力偏低, 难以满足工作需求, 制约了新技术的转化、推广及创新[1]。
1.3 政策欠缺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缺少可靠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支持, 因法治欠佳, 导致技术外流;为了获取更多利益, 频繁出现骗农、坑农等事件;同时, 新品种缺少专利保护, 致使农业技术创新、应用等人员的合法权益均未能得到合理保护。
1.4 体系落后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等均有着急迫的需求, 但现行的推广体系过于落后, 阻碍了先进技术的有效推广。同时, 既有的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不符, 具体表现为:推广模式受计划经济影响, 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 市场调节与竞争机制匮乏。
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与创新方法
2.1 转变理念
为了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各部门及人员均要改变理念, 树立新的意识指导推广工作。首先,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推广工作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逐渐将推广机构发展为农业综合咨询服务机构。同时, 结合各地区农村情况, 摸索针对性的推广体制, 将公益型活动转变为公益与市场结合型, 在管理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 提高推广的经济性与适应性。另外, 技术推广形式应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 借助不同的推广主体, 激发其推广热情。政府应积极构建推广平台, 满足不同推广主体的需求, 如科技市场、科技推广专员、农业科技园、技术示范场等。
2.2 加大投入
农业技术推广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为了保证相关活动的有序开展, 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 并综合考虑各因素, 如农业产值、农村人口、农业耕地等, 为其提供足够的推广经费。另外, 投入经费的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其中培训经费、示范经费等所占比重应不断增加。
2.3 建设队伍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借助资格准入制度, 保证选聘人员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与良好的职业素养。而且实践中应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与交流机会, 使其转变理念、创新方法, 从而为推广工作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2.4 完善法律
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于20世纪末, 其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法律保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及农业结构的调整, 此项法律的不足日渐显现, 为了适应新时期技术推广的需求, 相关部门应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改与调整, 使其内容更加具体, 主体更加明确, 进一步增强其操作性与权威性。
2.5 健全体系
我国农业推广体制应具备多元性与层次性, 坚持政府主导, 细化各部门的职能。如政府管理部门承担执法职能,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专业性工作。同时,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涵盖不同的主体, 如企业、组织等, 特别是龙头企业, 其拥有人才、资金等优势, 待其参与推广后, 不仅利于企业发展, 还可促进农民增收。另外, 此类企业应与科研、教育及推广等部门保持紧密的联系[2]。
3 结语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受经费、人员、体系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其工作开展困难重重。但相信在充足的资金、稳定的队伍、完整的体系、健全的法律的支持下,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成效将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刘恩才, 李淑清, 于和之.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探讨[J].农业经济, 2005 (2) :29-31.
创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探讨 篇8
农机技术推广是将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转化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 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 是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和新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农机技术推广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机化事业中有以下3个作用: (1) 桥梁作用。实践证明, 一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其推广工作是关键。人们对科研成果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推广起着桥梁作用, 推动人们去认识, 也把人们的认识和感知反馈到科研部门。 (2) 验证作用。农机新技术的推广过程, 就是生产实践的过程。新技术、新机具能否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推广工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又是一个进一步探索和试验的阶段。 (3) 推动作用。推广工作就是在试验、示范取得成果以后, 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 扩大新技术的应用范围, 借助于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速成果转化。
2 新时期创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2.1 创新农机技术推广思路
推广思想与意识是影响农机技术推广创新的主要问题。要实现推广思路的创新, 重要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眼勤、脑勤、腿勤、嘴勤, 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推广项目等传达、推广经费等着拿 (上级下达) 、成果验收等着查 (上级检验) ”等传统思路, 转变为主动联系项目、扩大政企联合拿经费, 并不断地总结、分析各项法律法规, 恰当地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 提高与市场的紧密程度, 千方百计地为农民服务。
2.2 创新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
试验示范是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应用的重要前提, 是农机技术推广最核心的任务。目前, 这个任务完成得还不够好, 与亿万农民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例如, 在很多地方, 农民选购农机具缺乏正确的信息引导, 从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购置的农机特别是作业机具是否经济适用、安全可靠不得而知。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往往不能向农民提出购机指导, 农民靠在各自生产实际中摸索的经验选用机具和技术。这种状况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因此加强试验示范成为当务之急。建议各地以农业部确定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重大农机化技术为参考, 结合本地区生产实际来确定若干项示范推广机具和技术, 组织技术骨干加以实施。向农民推广前, 尤其要坚持试验先行, 取得第一手数据, 再组织大范围的示范推广。技术推广不仅推广新机具, 更要推广新技术。通过建立试验田, 先行摸索, 积累经验, 之后推而广之。
2.3 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与农机科研的衔接
科研成果是技术推广的源泉。近年来, 农机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得到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越来越多的关注。课题研究和成果评价越来越看重推广的效果, 科研资源出现向推广倾斜的趋势。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要主动迎合这种变化, 积极参与行业科技和成果转化类的科研项目, 提前学习、提前介入, 增加技术推广的超前储备和技术含量。
2.4 创新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
先进的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应用, 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融合, 才能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坚持农机与农艺融合, 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各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要加强与农业推广机构的沟通联系, 了解需求, 加强合作, 以玉米、水稻、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研究为重点, 从作物品种、农艺模式、种植模式入手, 研究探索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技术体系和工作机制, 提出工作方案, 联合组织开展理论研讨、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各项活动, 共同探讨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的途径和措施。
2.5 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要大力宣传农机技术推广的地位和作用, 大力宣传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应抓住当前国家重视农业的有利时机, 利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科技换代、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等政策, 使农机推广系统达到“四化” (推广技术标准化、示范带动基地化、推广手段现代化、项目实施规范化) 、“三有” (有场所、有基地、有手段) 、和“四一流” (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 的目标。
2.6 创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机制
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 篇9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1.1 推广体制不完善
四川甘孜州的土地肥沃, 自然资源良好, 但是其一线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小。同时由于甘孜州位于偏远地区, 发展比较落后, 因此, 拥有的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信息交通闭塞, 无法与外界良好的进行技术交流。这一系列因素使甘孜州的农业发展受到阻碍, 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1]。
1.2 推广工作者素质不高
四川甘孜州的农村情况与其它地区类似, 大多数年轻劳动力都进入了城市, 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幼童。他们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经验进行耕种, 由于文化程度不高, 所以, 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吸收、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 无法实现种植地的高产、优产。另外, 部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水平不高, 没有经过系统地培训, 同时, 从事于一线工作的基层人员数量少且没有相关福利保障, 为推广工作带来困扰。
1.3 推广资金不足
一些地区还是会出现挪用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现象, 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停滞不前, 同时资金的短缺会导致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无法正常发放, 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的建议以及发展趋势分析
2.1 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构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内容上的改革创新不仅适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还适用于未来发展趋势。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首先要以人为本, 以生产者的需求作为推广的最终追求, 适应社会农业的发展需求。其次, 体系的构建要注重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专业素质的培训以及综合服务素质的培养, 确切地把技术推广落实到每一步。最后, 通过不断地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使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 促进生产产量化, 带动农村经济增长。
2.2 完善人员配置结构
体系再完美, 也是要依靠人力资源进行调配管理, 因此, 人员配置结构的安排是关键。人员配置结构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合理地调整资源,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人员配置结构达到最优化。同时, 创新管理制度, 取消终身制, 不定期地采取抽查、考察等管理模式, 建立以岗定人的选拔制度, 最后完善考核机制, 创新分配制度, 将工薪与业绩画上等号, 以此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甘孜州在农业推广中, 选拔了约1400 多名农牧科技人员与1300 多个贫困村开展帮扶行动, 完成基层农牧技术培训827 次, 全州农业科技入户率高达90%以上。在这方面上的改革创新不仅适用于农业发展, 将来还可以运用在其它领域[2]。
2.3 将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各环节相结合
随着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 农业技术已经充分运用于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 同时, 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仅局限在粮食作物上, 还向水果、花卉、畜牧、水产等产业进行拓展。近几年, 四川甘孜州以“院州, 校州”农业科技作为发展契机, 不断地展开农牧业科技大推广, 开展青稞, 牦牛、藏猪等优势特色资源技术集成项目27 个, 成功培育小麦、玉米、康巴芒果等6 个新品种, 同时还创建了农业高产高效范例13333.33hm2, 全州完成地膜覆盖量达到6666.67hm2。四川甘孜州的成绩向我们展示了, 农业技术的推广应该与农业的生产环节相结合, 这适用于未来农业发展趋势[3]。
3结语
总而言之, 农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支柱, 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农业发展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因此, 为了促进我国农牧业产业的发展, 要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进行改革创新, 使其适用于现代农业发展, 同时也适用于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姚泰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与改革创新[J].农林牧渔, 2014 (66)
[2] 龚如斌.以农业科技园为载体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J].河南农业, 2015 (4)
农业机械化推广模式的创新研究 篇10
我国政府在三农事业方面一直非常重视, 尤其是近些年来,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更加迅速, 在这样的形势下, 积极的对农业机械化进行推广, 扩大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范围, 是非常好的时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带动了农民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也并非一帆风顺, 农业机械化推广模式还有待创新, 这样才能够更加快速的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与进步。
1 当前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农技人员认识不够, 农民的农机科技观念不强
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 对于现代农业的认识也不够彻底, 尤其是在农机推广方面, 还有很多欠缺, 我国农民在这些具体工作方面还有问题, 一部分的农业地区连一些最基础的设施都没有, 甚至是有一些农机单位的工作人员已经放弃了这项工作, 开始另谋他路。这非常不利于农机推广的进行。
1.2 推广经费
不足有的区 (县) 财政紧缺, 很多地区经费不足, 在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时候, 大部分的经费都是由单位自行收取和支付的, 由于长时间缺少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 一部分的乡镇事业经费会被财政克扣, 这就导致资金也常常被挪用, 这样以来机械化经费就更加难以落实。
1.3 在大部分
的农机队伍中, 人员的职业专业素质不够, 因为没有参加过专业化的培训, 所以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 实践经验也很少, 基层单位人员编制不够, 力量也十分微薄, 在农业科技以及管理队伍上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和补充, 对于农业机械的操作都不熟悉, 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化的发展要求。
1.4 有一部分
地区的农机设备种类不齐全, 结构不合理, 无法与实际农业生产相匹配, 合适的小中型农机少, 比较适合常规粮食作物的农业机械比较多, 而针对当前农业结构调整、满足常规特色农业发展需求的机械非常少, 针对产前产后的机械相对较少, 服务领域还有待拓宽。
1.5 由于作业
成本比较高, 农民对于机械化操作的热情也不是很高, 再加之目前农业机械所使用的机油价格也在不断上调, 因此, 一部分的农民往往会放弃使用农机产品。
1.6在很多乡
镇中,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即便是确定了相关体系, 但是也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 特别是针对三农服务这一块, 网络化服务更是匮乏, 农机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得不到有效发挥, 导致了服务水平与农机服务现代化水平不相协调, 从而极大的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2 农机推广的对策和创新模式
2.1 全面提高我国农机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实现农机推广模式创新的过程中, 提高农业推广退伍的整体素质, 要建立多渠道, 多形式, 多层次的推广模式, 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 财务培训以及在职培教育的方式, 推进人才素质的提高。要积极开展培训, 鼓励他们自学, 为其提供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要以市场经济理论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最为重点, 并在新型农机具操作技术方面的推广力度, 要从根本上提高农业队伍整体素质。
2.2 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农业机械化服务是促进农业推广的基础, 工作人员应该深入到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并能够充分依靠其优势, 拓宽其服务区域, 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前提, 有效的进行产业结构配置, 从而实现管理与经营的一体化模式, 现阶段, 我国要以乡镇为中心, 展开农机服务网络, 建立立体化的服务体系, 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
2.3 加快农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现阶段, 我国农业产业化结构还有待优化, 要应该向着更加深层次的方向开展, 这是促进我国农业特色化的有效方法, 将粮油生产向着经济作物、畜牧业的全方位方向转型。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实现的速度, 农业部门就应该坚持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尽快对农机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 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农机调整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作物和农畜产品生产的重点环节以及瓶颈环节来进行, 加快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 投资少。见效快、农民买得起、用得起的经济实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要坚持大、中、小机具相结合, 走质量、效益并重的路子。
2.4 加大农机推广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产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尤其是在各级乡镇中, 政府应该给予物力以及人力上的大力支持, 这个时候, 可以采取银行贴息以及低息贷款的方式推动农业机械化推广, 也可以采取股份制, 将现阶段我国农机推广中存在的资金问题进行缓解, 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 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 农业生产也必须要沿着机械化, 现代化的方向开展, 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之举, 但是受到农村经济落后, 技术人员少, 农机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低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推广模式, 积极培养推广人才, 加大资金的投入, 这样才能够与我国农业机械化要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金安拉姆, 李茂华.新时期创新农技推广模式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02) .
创新推广模式 普及农业科技 篇11
10月13日上午,在滑县城关镇贾固村的一块花生田里,在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指导员魏凤梅、尚红艳的指导下,李现令等几位农民正在把麦种倒进机播耧,以每亩8.5公斤的播量,把包衣种子均匀地播在畦间。李现令等几位农民一边播种,一边向技术指导员讨教技术问题……这是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
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构建了科技入户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棚架断层问题,完善和充实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县粮食产量逐年增加。2003年以来,连续6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被树立为全国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一面红旗。
一、构建“五三二0”体系,确保科技转化工作落到实处
在县农业科技服务大厅,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指导员孙彩霞正在通过电话解答农民咨询的小麦春季施肥问题,其桌子上放着一叠叠农广校教师自己编写的农业科技“明白纸”,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供农民取阅。县农业科技服务大厅是滑县在实施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时,创造性地构建的“五三二0”农技推广新体系中“三级阵地”的一部分。“五三二0”农技推广新体系的“五”系指“五级”组织。即“县农业科技推广协会”、“县专家组”、“乡(镇)技术指导组”、“村科技行动小组”、“村辐射带动小组”。“三”指“三级阵地”。即县“农业科技服务大厅”,乡“科技服务站”,村“科技文化大院”。“二”系“双层”网络。即完善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农技站、村科技专干组成的行政性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以全县100个科技行动小组、1000个辐射带动小组为基点的新型农技推广网络。“0”即“零”距离对接。实现了科技人员与农户、科学技术与生产、放心农资与农田的“零”距离对接。“五三二0”体系的建立,确保了科技转化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实施“1231”战略,全面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2009年2月,在县农技推广中心帮助下,滑县禾丰植保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的成立象征着“1231”战略“一体两翼”中一体(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合作社设6个村级机械化防治专业队,配备了180台套车载喷雾器及其配套设备,建起了一支装备精良的农民专业病虫害防治队伍,构成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翼是创新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全面推行以聘用制和考评制为核心的内部管理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和综合考评制,创新以目标管理和百分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奖励与制约机制,以调动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另一翼是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建立了“三电合一”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触摸屏幕咨询系统、“QQ”网络视频、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咨询系统,大大提高了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了经验型技术指导向数字型技术指导的转变,全面提升了技术服务能力。强化“三个推进”。在全县强化推进粮食作物主导品种的推广,强化推进粮食增产主推技术的应用,强化推进农民科技教育主体培训的开展。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优质专用率达到100%。实现“一个目标”。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均衡增产的目标。
三、培养科技示范户,增强基层推广力量
针对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农民接受新技术以模仿为主的特点,结合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全县狠抓示范户“三个能力建设”,使他们掌握一套高产集成栽培技术,并率先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自主创业致富。示范户成为“土专家”后,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周围农户,逐渐形成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新模式,增强了基层农技推广力量。2006年以来,城关镇贾固村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种植业、养殖业、沼气三管齐下,入选了央视七套“魅力乡村”的评选;留固镇程新庄村已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高平镇在前留香寨、苗西等示范村的带动下,已成为全县最大的温棚蔬菜种植乡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种植模式已趋形成。科技推广普及的另一项成果是,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如:滑县白道口镇西河京村的科技示范户黄国兴,被村民誉为“农业土专家”、“科技迷”、“农业致富带头人”。2008年,他作为农民代表,光荣地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圣火传递。城关镇东孔庄村科技示范户王贵海,2008年10月荣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2009年7月20日参加了首届“两岸乡村座谈——大交流背景下两岸基层农业交流与合作”活动,并围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服务”进行主题发言。
四、实行示范培训一体化,促进了高产创建活动开展
一是为强化技术示范,改“指导农民干”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农民树立样板,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学着做、跟着干。按照有区域代表性、基础条件好、便于示范、便于农民参观学习等原则,滑县农技推广中心在交通要道旁,设置了万亩高产高效示范区、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和新品种展示田。二是实行了“三包”责任制,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技术指导员包服务,重点推行“一集成六统一”高产创建模式。“一集成”即将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精量半精量播种、节水高产、氮肥后移延衰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推广。“六统一”,即统一供应主导品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培训指导,统一机耕机播,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订单生产。上述措施的实施,确保了高产创建活动落到实处。2008年6月7日,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等省市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对留固镇后五坊村小麦攻关田中张天然农户的1.57亩小麦进行现场实收实打测产,经过丈量、机收、称重、除水和除杂,最后折合亩产708.5公斤。
五、通过科技推广普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于农业新科技、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全县粮食生产逐年增产,2004年粮食总产20亿斤;2005年21亿斤;2006年23亿斤;2007年25.98亿斤;2008年小麦平均单产499.2公斤,总产达84.9万吨;2009年小麦平均单产519公斤,总产89.7万吨,连续6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由于全县农民科技种田水平显著提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85%以上,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优质专用率达到了100%,科技贡献率达到49%。
浅谈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探讨 篇12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机向现代农机转型, 目前正是转型的关键时期, 随着以机械化为代表的农机科学和生物技术革命, 技术创新领先的技术和机械化技术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农机生产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提高农机机械化的结构, 提高质量, 扩大农机在农机技术领域的应用, 已成为发展农机的新路子, 发展农业、发展农机、进行农机信息技术变革, 各种农机技术和农机设备综合使用, 促进新的领域形成发展。各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应当认真落实中央文件里面有关农机科学和技术教育的有关要求, 认真学习会议讲话的精神, 加快改革和创新的步伐, 提高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机科技进步, 促进创新, 提高转换效率的应用效果, 提高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 加快转变农机科学和技术的应用, 并对破解“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使农机技术可以为农业发展、为农民的农业实用进行服务, 以便为农机发展起到重要的验证和维护的技术支持, 并可以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 促进其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执行中的主导作用, 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促进农机技术的有效推广, 促进农村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必须重视农机技术。政策已起到了重要的推力作用, 对推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 使农机和农村实现持续、全面和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进行农机推广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政策的有力实施, 按理说农业生产应该是受到农民的重视, 但事实恰恰相反, 农业生产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不升反降, 这与农业生产的产能较低有着必然的关系。购置农业机械的各种用户再也不是集体为主, 而是逐渐成为单个农民的个人行为;集体举办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逐步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而市场化的发展, 使得农业机械出现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的宣传、示范和服务;农民从以往的在农机使用中追求数量转变到了专注于追求质量和效率;农业生产逐步转向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变化的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机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目前我国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在全国的各省、地区的都陆续建立了省级推广站, 成立了县级的农机技术推广中心, 并在以乡镇农技站为纽带的基础上, 组织实施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
3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构成
3.1 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包括:调整城市和县农机技术推广的专业组织, 进行农机技术推广, 成立农机合作组织,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协调, 创新县、乡 (镇) 农技站机构设置, 设置一个区域中心, 比如说成立中心农技站, 或找有竞争力的农技站进行带头, 为农户提供专业的服务, 也可以进行跨区域的合作, 这也是进行农机机构调整、行业整合的一种方式。
3.2 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实行政府统一系统管理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以及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 并鼓励开发和推广统一的政策和法规, 进行统一管理, 在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有目的性的优化配置, 并采取措施促进农机科学和技术的竞争和发展。在政策上, 政府要找出具体的扶持措施以保证农机机构的技术力量。在资金上, 政府应积极协助农机机构筹措资金进行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只有得到政府的支持, 才能保证农机技术的有效推广。
4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困难
4.1 技术要求和供应远远落后, 农机技术推广项目更新缓慢
由于农业生产缺乏技术要求, 很多农民对农业市场需求的理解还仅限于种子化肥等物资方面。有的农机机构也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导致农机科技信息反馈没有实效, 对农机科技的研究和新技术开发、转让, 科研部门的供应和需求补偿要求也高, 造成研究和推广之间的不匹配, 使很多新技术不能及时、快速的地传递到农民的手里。
4.2 农技推广人员分布不合理
在农村的很多贫困乡镇, 由于乡镇级专业技术人员不能承受农村的艰苦条件, 纷纷跳槽, 致使乡镇一级的技术人员大量减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多种指导特别需要, 但是现实的情况确是乡镇一级人员短缺, 现有人员的文化低水平不高, 而且人员经常变化, 很多乡镇的设备简陋, 严重影响了行业的性能提升和技术发展。
4.3 技术推广组织陈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利用土地资源, 想多收获。他们有权决定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很多地区农民根本不考虑整个地区设施农机的方向, 积极性都在于种什么作物能取得较好的收益, 而对于粮食作物却不重视, 使得粮食的推广和应用新农机技术的积极性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 简单的计划这种主要手段已经过时, 使得农机推广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4.4 政府型的推广形式面临危机
在过去几年中, 农机技术推广, 都是以业务任务指标的形式由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给县和乡镇的农机站组织和实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无论是进行农技信息的推广还是组织农技技术实施和农户进行使用, 当发现有利可图时, 就会积极响应, 积极组织人力进行全面的实施;但是一旦发现促进该项目无利可图, 组织者、实施者也就不会有热情, 也不会大力进行农机技术推广, 导致这方面工作仅仅限于文件、宣传, 却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也就收不到什么效果。
5 如何进行创新农机技术的推广
5.1 建立和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多渠道投资
对农机推广起到根本性的变化, 鼓励更广泛的行业, 发挥自身优势, 促进农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建立实体, 特别是在农机科技投入和资金严重短缺的县镇等, 可以成立乡农技站股份公司或农机科技服务公司, 以弥补缺乏资金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运作,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手段, 大力进行各种农机新技术的推广, 号召应用新机械。
5.2 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进行农机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都应该成为农机科技成果输出的渠道。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技术创新, 鼓励科学和科技人员实现创新项目,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产权机制等, 这样可以提供科学持久和有效的技术创新, 促进高新技术创新, 对新一代农机技术推广和农机产品的使用, 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持。
5.3 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鼓励促进农机科技人员的技术技能和良好的服务, 对农技推广人员采取激励奖励制度, 鼓励更多的员工具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 利用先进的工作设备进行农机技术示范推广。
5.4 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加强继续教育, 通过不同层次的全日制学习与信息服务, 以及其他形式的短期培训, 使得农技推广人员,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掌握现代技术, 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农机技术需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让更多的科学和技术人员从事农机技术推广服务, 为这些技术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重点培训懂技术、善管理、会管理的农机企业家。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农机从业人员和预备役人员的技术培训, 培养出一批掌握并应用高科技农机新技术的农民和技术团队, 并逐步通过示范、引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并随时进行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6 结语
综上所述,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是促进农机科技创新和改革的出路, 这就要求各级农机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与科研、生产单位联系, 以建立一个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新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系统网络, 丰富社会功能, 从而直接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新机械, 为农民增产增收做出贡献。
摘要:农机推广是我国为发展科技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举措, 核心问题是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以及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把农机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实际中去, 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 对农机技术的新时期的有效开展, 如何创新农机技术, 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农机技术推广机制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参考文献
[1]郭伟, 刘平海.浅论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1) .
[2]马艳梅.浅谈如何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 2012 (20) .
[3]赵明晶.关于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 2006 (04) .
【农业技术的推广创新】推荐阅读:
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11-10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06-26
农业技术推广06-28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08-14
推广我国农业技术05-14
乡镇推广农业技术10-11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07-15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05-10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05-31
农户农业技术推广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