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2024-09-07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共12篇)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篇1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 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 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 保证高效优质生产。

1 农村农业技术应用现状

1.1 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的成就

1.1.1 显著提高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

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对世界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 粮食、棉花、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农产品供应丰富, 为我国市场稳定和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 支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1.2 显著提高了农业产业竞争力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开发应用了大量先进农业实用技术, 显著提高了农业产业竞争力。突破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杂交油菜、航天育种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取得了盐碱地改良、病虫害综合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持续有效控制等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利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多种农林害虫取得明显成效, 森林覆盖率与水土保持稳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另外, 实施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改革, 编制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规划 (2009-2011) 》。2005年4月, 国家农业部与科技部牵头, 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05年农业部颁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2005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行动方案》。实施了农业科技培训工程。从2004起开展以“阳光工程”等项目的农村劳动力培训, 2004~2008年共培训1580万农业劳动力。2008年底在全国启动了基层农技人员大培训活动, 至2009年10月底, 培训各类人员80余万人。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然存在不足。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推广经费不足

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 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步履十分艰难,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1.2.2 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缓慢

目前, 乡镇农业站技术人员具有本科专业学历的人员较少, 技术人员平均年龄较高。受编制限制的影响, 近年来一直没有新进农业院校的毕业生, 严重影响推广队伍专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受经费缺乏的影响, 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速度缓慢, 队伍整体技术素质不强, 也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在生产上所急需的特产、养殖、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方面知识的需要。

1.2.3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并且缺乏“科技兴农”积极性、主动性

农民是农业技术推广对象, 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对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要求较高, 而现阶段我国的农民素质普遍偏低, 低水平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农民缺少足够的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同时, 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 对于新兴的农业技术, 大多数的农民采取观望态度, 不愿积极主动学习使用新技术。虽然有的农民愿意接受新技术, 但由于资金缺乏等问题, 自身没有足够能力去配备相应的农业设备, 这也影响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 农民缺乏“科技兴农”主动性还源于部分农业科技效益不高、收益不明显。

3 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重视“三农”问题,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不断强化。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对基层农业站基础地位的认识, 克服传统的大农业思想, 消除片面追求政绩和急功近利思想, 在明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职能的前提下, 扎实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发挥基层农业站在农业生产一线的作用。

农业主管部门要把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作为经常性的工作,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方式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通过骨干人员培训、举办技术短训班和技术讲座, 加强知识更新, 重点学习农村新兴产业方面的知识, 提高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 培养多面型人才。

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要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进行。要加强基层农业站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合作, 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和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 通过展示, 增强农民群众的感性认识, 提高农民群众对先进农业科技的掌握程度。要增强自身服务能力, 通过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及时为农业合作组织、农资经营组织、种植大户提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市场需求、产品购销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拓宽推广视野,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更好的掌握运用农业科技, 实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因此从根源上来讲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文化事业, 要在农村形成一种“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完善农村各种文化站、文化室的建设, 将农业科技寓于农业文化的发展之中。与此同时, 政府必须要积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广泛深入普及科技文化知识, 帮助广大农民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强化政府各部门的责任, 切实担负起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重任, 针对农村发展现状, 采用不同的科技文化建设方案,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社会各界齐抓共管, 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切实做好农村科技文化建设工作。

4 总结

在农村的发展中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行, 面对的困境有很多, 但只要政府和个人有坚定的信心, 必将克服所有的困难, 成功突破难关, 取得长久的成功和长足的发展, 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 带动整体的经济发展, 扩大资源面、扩大发展渠道和发展方式, 用最好的农业推广技术使农业反哺工业, 农业促进经济, 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保证农产品的高效生产, 实现科教兴农战略,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篇2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逐渐进入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在农业生产单位亩产不断提高、效益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却面临着环境污染加剧、土壤地力下降、病虫害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加速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让新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活动中,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南丰镇根据省、市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法规要求,积极创新实践,开创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新局面。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和再教育工作,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在服务形式上,建立技术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机制,结合实施科技示范县项目,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服务实力不断增强。在重大技术推广、设备应用上,政府配套资金鼓励技术方案实施,促进一些农业重大技术的普遍使用,较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办法

1.1 科技人员联村入户工程 南丰镇农业服务中心现有技术人员11人,与镇区各村实施网格化对接,一人负责一村农业技术指导工作。并结合省科技入户工程,每年发展示范户200余户,由技术指导员挨家挨户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和推广,通过实地了解查看,分析生产管理利弊,面对面、手把手总结经验,示范指导。通过培育示范户,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实现科技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建立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推广新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供给与农民科技需求的有机统一,推动现代科技与乡土知识的融合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带动了当地农户整体科技能力不断提高。全镇蔬菜主推品种覆盖率达90%,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覆盖率达到80%,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1.2 政府政策资金支持 在一些农业重大技术、设备、品种的推广上,为加快实施进度,镇政府配套落实了补贴和奖励资金。在农业机械推广上,截止2013年,全镇已拥有中拖83台(包括大棚王),手扶插秧机44台,高速插秧机54台,水稻直播机14台,收割机47台,机动植保机601台,静电喷雾机1325台,油菜移栽机1台,田园搬运机一台,撒肥机1台,田园管理机20台,大棚园艺喷雾用药机2台,蔬菜播种机1台,自走式起垄覆膜机1台,深松机2台,旋耕机56台,盖籽播种机19台,条播施肥机13台,开沟机35台,水田耙秸秆还田机83台,秸秆打捆机2台,水稻育秧设备2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3256千瓦。借助农业机械的使用,2012年水稻机插秧18600多亩,机插秧率达85%,水稻机直播(旱直播及水直播)4000多亩,机械化种植面积占全镇水稻面积的99.3%,基本淘汰落后的人工直播。在一些新优品种和重大技术上,镇政府加大投入,有力推动了常农粳5号、武运粳19号、甬优8号、扬麦16号等品种的覆盖面。新技术主要推广温室水稻育秧、机械化油菜种植、秸秆打包利用等新技术;继续示范扩大秸秆还田、果园套种绿肥、机插秧育秧及高产栽培、病虫草综合防治等技术;推广水稻壮秧剂、稻麦叶面肥、井A蛇床子素生物新农药。

1.3 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 南丰镇农业技术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窗口作用,建立了2个稻麦高产示范方,1个蔬菜高产示范基地,1个健康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并试验、示范新品种、材新料、新技术,为推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组织农民和技术人员、基层干部观摩学习,充分发挥示范样板作用。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田大户,建立高标准粮食、油料生产等主导产业示范区,联合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引导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构建新型农技服务推广形式,激活农技推广工作。

1.4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2013年南丰镇共组织市镇两级培训班6期,累计培训1000人次;编印、发放农业科普资料、告农户书施肥建议卡计8万余份次;召开农业生产现场会6次。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种养殖技术水平,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南丰镇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成效,虽然农业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农业推广知识主要集中在技术方面,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知识。还有一些农业推广办法流于形式,不能发挥真正的技术示范推广效果,目前农业生产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目前的办法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摸索出新的办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3.1 农业技术推广内容的更新和丰富 随着农田承包流转和城镇化的加快,农村务农劳力越来越少,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为5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再过几年,这一批劳动力由于年龄偏大将逐渐退出农业生产,年轻人大多又不愿意务农,农业生产面临短缺大量劳动力的情况。农业未来必由之路是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因此,必须加大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和相应的农业机械应用知识、公司化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现在农业生产中还存在肥料利用率较低、病虫害防治困难等很多问题,很多作物还没有标准化的管理标准,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得到解决。

3.2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者尤其是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者,肩负着长传下达的推广作用,直接与农民接触为农民服务。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和成败。相比较国外发达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和高素质的人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没经过系统的教育,还有部分缺乏扎实的实践知识。一方面要从农业高等院校吸收优秀毕业生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3 创新农技服务方式,狠抓农技推广效果 随着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探索形成了“农民手机报”、“农民网上培训”等手机和网络农技推广模式,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一步,在农技推广中,应更加重视内容的丰富性,增加多媒体视频展示及实际案例的剖析实践,让培训内容更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老百姓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学会实践操作,使推广获得最佳效果。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也应更具有展示型和模范性,示范基地不仅仅展示新成果效果,更应该展示如何使用,技术如何操作,成为传帮带的模范

窗口。

3.4 强化农民的科技意识,激励农民农业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的动力 一是要大力宣传运用农业科技成果致富的典型,引导和激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增强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意识;二是要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经济实力,增加农民采纳农业科技成果的条件和能力。农业生产中,农民的实践经验最丰富,有些技术水平高的农民也能摸索出新的管理办法和试验出新的品种,但是由于对农业知识产权知之甚少,分享这些创新知识又没有相应的报酬,因此缺乏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分享示范推广的动力。如何调动充分调动农民科技创新积极性和示范推广性。一是要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出的成果应及时申报专利,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让科技创新的农民从知识产权转让、开发中获得收益。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农业科技成果的完成人在推广示范中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王涛、程序。农业技术推广案例选编。中国农业大学。2006.123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篇3

关键词:公主岭;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23

1注重质量,严格培训

1.1 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群发及手机“农技宝”等信息平台,以及赶科技大集、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加大农机技术推广宣传引导力度,让农民、机手认识到农机技术培训的重要性,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1.2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以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工作目标,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员、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乡村干部的技术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1.3借力项目,提高水平

结合围绕农机项目的实施,组织好农民、农机手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农机手的认识水平、作业水平及掌握使用现代农业装备的水平。

2做好“三结合”,注重实效

公主岭市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工作中做到与农机项目、农时生产、安全生产相结合;在培训形式上,解放思想,做到理论讲课培训与现场机具演示实践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的综合效果。

2.1结合主要农时生产,组织好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紧紧围绕主要农时,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送技术下乡、培训到田间、服务到地头等形式,大力开展以“春耕备播、玉米机械化免耕播种、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机械深松”等为主题的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加强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从技术上保证农机作业的安全、顺利进行。

2.2结合农机安全生产,做好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结合春季开展的农机安全检验活动,深入到乡村基层,在开展农机手安全宣传教育的同时,对农机手进行技术培训,做到安全生产与技术推广两不误,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技术推广培训工作

公主岭市是农业生产大市,主要种植的作物是玉米,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公主岭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在近几年开展的农机新技术推广培训工作过程中,始终把玉米机械化免耕播种、农机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及玉米机收的技术推广做为重点内容培训,为全市提高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进程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了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得到充分利用和推广,转变思路,由以前的纯课上理论培训转变为理论与现场机具演示形式的实践培训相结合,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或接受新鲜事物强的农机手将新机具和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示范给大家,使广大参训人员听得见、看得着,增加了农机技术推广培训的直观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进程。

4典型案例

2014年,结合农机深松作业项目,公主岭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在项目实施过程前、中加强技术培训。一是组织举办专业技术人员、主管农业乡镇长、重点村干部、农民群众和农机手参加的农机深松整地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内容包括深松整地的意义、好处、深松作业标准、深松机具的使用与调整等理论知识,为深松作业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二是举办作业机手和质检员培训班1期,内容包括深松作业机具操作技能、基本农艺要求、作业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加大对作业机手和质检员的技能培训和鉴定力度,做到全员持证上岗,切实提高农机深松作业质量;三是在秦家屯镇召开农机深松作业现场演示会2场,通过2家不同生产企业的深松机械现场演示观摩,让学员和农民对农机深松作业补贴政策、深松的优越性、作业效率、深松效果、深松机具的使用与调整技术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加深了学员对深松作业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为推广农机深松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4月,公主岭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在朝阳坡镇召开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会和现场会,重点就保护性耕作的意义、技术工艺、操作规程、实施效益等内容进行了培训。公主岭市各乡镇主管农业的副乡镇长、各基层农技推广站站长及农机操作人员和农机管理、技术人员等共计300余人参加了培训和现场观摩。通过培训和现场观摩,使农机手和农民朋友们加深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2014年全年这样的培训会和现场会共举办了6次,培训农民、机手及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印发《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机化节能减排技术》等宣传材料、培训教材共1.5万份、光盘600张,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18.24万亩。

5成效分析

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的培训,使大家掌握了农机化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和农机化新技术,提高了服务农机化工作的本领。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了农民、机手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认知度,激发了农民购置使用新型农机具的热情,促进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通过玉米机收、机械化免耕播种、机械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培训,培训了一批新型农机具操作手,使农机操作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使全市的玉米全程机械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通过举办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和机具现场演示活动,通过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同时也为农机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确保农机项目顺利实施。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 篇4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这对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对科学技术在农业中进行推广和应用,可以将其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科教兴农的新形势下,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和高效合理的运用,可以有效的确保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实现,而且对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农业技术推广的涵义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对其概念进行分析。狭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其更注意对农业生产的改良,利用先进的技术为手段来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农业活动通常以服务式或是行政命令的形式进行开展,从而将新技术和具体的操作方式传播给农民,指导农民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实现农民生活的改善,并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经济收入水平。从广义上来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进行理解,其更强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中的农业推广,更注重通过将方法和技术推广给农民,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这种推广是以教育作为主要方式,以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理论,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应用,能够确保农民更灵活的运用知识和技能,更好的培育了农民自我决策能力,对农村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和进步。

2 我国当前主要农业推广模式

2.1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在该种推广模式中,农民发挥着主导作用,以技术员作为推广的主要骨干力量,通过农村各种民间协会及技术研究会共同组成而成。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与市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对各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推广过程中,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示范,从而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会员进行传播。以会员劳动义务奉献及会员集资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和农民三位一体的管理运营模式为基础,通过自愿组建及自我管理和服务,从而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这个共同体内,不仅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农民自身利益的维护,而且对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及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新技术的引进,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对传统农业的加快转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2 科教单位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农业科技推广以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作为主导,通过与当地政府进行有效的联合,从而实现成果转让、技术承包、咨询和技术开发等。项目资金多以政府经费资助、创收经费资助及个人捐款资助等为主。以科教单位、推广机构及农户为模式进行技术的推广。在整个推广工作中,科教单位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以引导为主,从而充分的发挥出科技单位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优势。实施首席专家负责制,这可以更好的选择基地需求性人才,为后续科研项目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科教单位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下,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且科技示范带头作用较为突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具有稳定的协调机制,确保经费的重要支撑作用,这样才能确保科研的可持续性,确保科技目标的实现。

2.3 企业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在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中,其主要是由企业来负责投资,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主要由科技专家来进行提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通过对一定规模和稳定的土地作为主要场所,开发、引进和实验科研成果,并进一步积极整合政府、科技、市场、企业和农民这几个重要因素,从而形成灵活有效的成果转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企业对其进行主要管理,同时还需要与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等方式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公司作为龙头,并进一步通过对科学家及农户的产业链进行有效联系来进行运作,形成产销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利用这种推广模式可以有效的联合分散的农户,增强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风险的抵抗能力,能够更好的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4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在这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运行过程中,其主导以农民为主,技术人员作为该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主要骨干力量,主要由农村各种民间协会和技术研究会组成,并与市场进行紧密结合,这对于区域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在这种模式实施过程中,应用具有较强适用性及较好经济性的技术,并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人员的示范作用下,从而加快新技术的传播。在资金来源方面,一般是通过或劳动的义务奉献以及会员的集资来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农户”的管理运营模式,在自愿组建及自我管理、服务的基础上达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并开拓了农产品市场,不断开发和引进新技术,降低了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加快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步伐。

2.5 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作为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其以上级下达的项目任务为主,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及对技术方面的需要来进行新技术、新成果及新产品的推广工作。其推广模式主要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及农户为主,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政府主要对宏观指标和管理工作进行负责,同时还出台相关的政策,对各项任务、目标及工作要点进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及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对政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不利于吸收社会力量和资金,而且与市场的衔接也不够紧密。

目前以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为主的组织主要以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院校以及农业科研院等为主,其主要职能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的普及,属于事业单位和非营利性组织,政府作为主要投资主体,在推广工作中更多体现的是政府的意志,而且多以种植业类为主。

3 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主要以政府、科教单位、企业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主导,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对新技术、新知识及新技术的的推广运用,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这不仅能够确保农业的丰产,同时也能够实现农民的增收,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龚华.福建省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比较与优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2]周益巍.大学生村官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篇5

中级经济师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与职能(Z)

农业技术推广(内涵):使用试验、示范、宣传等手段,将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实践转移和扩散,是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过程,是联系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生产技术开发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

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催化和反馈两个基本职能。

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程序(S)

1.选定推广项目

2.推广试验

3.示范

4.推广

5.反馈和改进研究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L)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实施技术推广的组织机构和农业新技术的潜在使用者;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既包括农业科技成果,也包括制度设计。

高效率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满足条件:

1.推广体系应该像研究体系一样社会化,由公共部门管理和支持。

2.推广组织应该统一化。

3.推广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4.推广体系应该与研究体系密切联系,注重沟通和信息交流,使农业科学研究更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情况(L)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与农业结构调整 篇6

关键词:农业工程;农机推广;农业结构调整

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现状分析

“三农”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地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我乡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为了给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并提出了以下“三项措施”:首先,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积极稳步发展优质水稻、优质玉米、优质小麦,确保全县粮食面积稳定在20000亩,总产量6000吨左右。油菜播种面积4800亩,产量440吨左右,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其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紧紧围绕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提高烟叶生产水平,加快完善烤烟基地的水、电、路及烤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全乡实现规范种植、规模种植,确保完成烤烟种植面积和烟叶收购任务。大力发展种植大蒜、辣椒等特色经济作物;最后,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抓好以打狗窝为重点的种草养羊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积极抓住今年我地种草养牛项目实施契机,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使生态畜牧养殖业向多元化发展,推进养殖结构升级。

二、农机化推广现状分析

我地从2005年起开始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同时地方和国家也给予该地三农问题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特别是最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再次明确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地位和组组作用。截止到2010年底,该县农业机械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其基本情况为:首先,农业装备总量在不断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了220千瓦,其中轮式拖拉机有超过500台,变形式拖拉机超过了500台,旋耕机的发展速度较快,其总量已经超过了850台,水稻插秧机接近100台,农业排灌机械超过了3000台,植保机械和收割机分别超过了600台和50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超过了5000台;其次,农业作业量大大提升。完成机耕面积超过了145000亩,机械脱粒35000吨,截干还田20000亩,机灌面积超过了135000亩,植保面积超过了2000亩。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但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该县的农业机械推广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农业机械发展不平衡,机械使用效率不高,存在旋耕机设备多,而田间作业量少的问题,小型的机械设备多,而大中型的耕作机械较少,坝区的机械设备多,山区的机械设备较少等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的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三、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做好农机推广工作

1、加强和完善推广体系建设。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作为国家设立的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来说,既要为政府的宏观决策当好参谋,同时又要深入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既要推广现代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和技术,又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应该切实加强对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研究单位的联系,利用农机推广网络的优势,为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最新的信息需求、营销策划和培训指导,不断的拓宽农机推广服务领域。

2、更新观念,扩展推广技术。农机推广的技术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坚持技术推广工作先进性、适应性和成熟性等原则,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由机械技术推广向着增收转变,由重点推广生产技术向既要推广生产技术,又要推广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方向转变。由推广单项的技术行者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成套技术转变和延伸。由重点推广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向着推广经济作物畜牧业以及农业产量加工机械化技术转变和发展。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不断扩展农机技术推广的范围和领域,从而更好的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机推广提出的要求。

3、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农业化机械技术推广和应用应该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律,按照市场的额需求和经济市场的效益来确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项目以及推广的内容,打破传统的那种只是推广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的机械化局面,向满足现代需求以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方面转变和延伸。此外,农机机械化技术推广还应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可以采用多种推广形式,可以考虑采用有偿服务,租赁等形式,同时还可以考虑建立农业机械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较低的经济投入换取较高的产出,使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出现一个新的局面,真正的做到发展农业现代化,并不断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四、结语

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推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应该制定出相应的发现方向和发展的重点,切实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机机械技术推广的需求。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篇7

关键词:农业技术,作用,技术推广

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而提高现代化农业发展速度和效益, 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 通过推广试验田、种植技术培训及技术咨询等科学服务方式, 使农业技术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实现农业产业基地市场化,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1 农业技术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现代化农业发展已经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 因此, 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农业新技术引领现代化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农业技术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应用, 在提高农产品产量、改良品种的同时还节约了人们的劳动成本和强度, 对保护耕地环境有重要作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仅仅依靠可有资源促进现代化农业增长的单一方式转变为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等多个方面, 有利于突破资源和市场对农业发展的限制, 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因此, 为了发展现代化农业, 为农民增收利益, 必须要依靠农业技术在农村、农民及农业上的跟进推广和应用。

2 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用于生产的农技资金短缺

农民属于低收入群体, 手中的可流动资金较少, 因此, 对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导致大部分农民没有资金支付新农业技术的使用费, 农业技术不能被农民应用。在零成本的条件下, 农户在可支付的能力上选择一项效益较好的技术成果利用, 不会对农村技术科研部带来经济上的制约。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使新技术的成本增加, 农户只能放弃新技术的应用。即便有农户反馈个人的需求信息, 但会增加其科研的成本和时间, 不利于现代化农业技术应用获利, 大部分农户的土地资源比较分散, 导致无法使用机械作业或其他综合农业技术, 影响农业技术在现代化农业中的有效利用。

2.2 农户农科文化程度低下

随着知识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 农科技术不断更新升级, 农民对新的科技型产品不能有效了解和吸收, 导致在使用过程中未能按照操作标准进行, 不能发挥其良好的效能。因文化程度较低, 缺乏对农业经营管理科技意识, 导致新技术得不到他们的认可, 不能被有效应用, 制约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

3 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 应根据农民的需求变化和推广经验规律开展灵活多样、全方位的技术推广工作, 打造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推广服务模式, 争取提高农业技术的利用率;也可建立农业技术核心示范田基地, 发挥农业技术的示范、先导作用, 利用核心示范基地的成效吸引更多的农民前去了解咨询并掌握其农业技能, 促进粮食增产, 农民增收。针对农业技术应用与农业上的问题, 邀请上级相关方面的专家做现场指导和建议, 对农业技术指导员集中培训, 调动更多人员农科学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了有效提高农业技术的利用率必须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 利用现代化媒体, 打造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使农业技术深入民心, 增强农民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公益性组织, 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 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对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撑。面对新农村变革的发展形势需求, 有必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区、乡、村3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点, 坚持农技改革创新, 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步伐的建设, 提升农业技术公共服务能力, 进一步推进农技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应用, 发挥其增产、环保、增收等效能。

3.3 加速农业科技进步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利用农业科技成果改进农业生产模式, 以科技信息化模式提高劳动成果转化率;依靠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 推广优质、高产、多抗的物种, 并选用经济、增效的种养殖技术, 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 提高耕地质量, 建设有机质肥沃土壤, 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随着农产品结构多样性、农业科技知识化及设备多样化发展, 农业科技要以现代化科技代替或提升农业技术为目标, 走自主科技创新路线, 建设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任务和要求。利用多样化的智能媒体平台, 推进农业技术信息化发展, 提高农产业的信息管理和利用水平, 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推进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提高农业多样化、优质繁育发展, 促进农产业循环利用, 减少环境污染并增强产品效益。推进新材料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最终实现农产业的高产优质和农民的经济增收。

3.4 明确农业科技推广的方向和目标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与发展 篇8

1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 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 我国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38亿元, 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82%, 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亡率每降低1%, 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87元, 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 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 如果我国通过推广先进技术, 使我国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将节省成本193.5元/hm2, 共计节省成本252亿元/年;如果使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节省成本69元/hm2, 共计节省成本90亿元/年。

(1) 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 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 但我国不足0.2%, 人均经费更少, 致使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 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2) 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 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 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 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 在农业内部, 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 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 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 导致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 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 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 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 消费需求多样化, 品质高端化, 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 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 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 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转为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 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 不能满足农户对生产技术的需求。

(4)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 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无法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 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5) 农民居住地分散, 组织化程度低, 村委组织功能弱化, 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 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 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2 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2.1 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1) 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 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 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 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 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 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因此, 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 改变“你给的我不要, 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 让农民自己选择, 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2) 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 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 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 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 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 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 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 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 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 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 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 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 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 带动农民跟进。福建南平市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措施, 它能使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 而长期有效的合作, 也实现了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2.2 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 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1) 创新农业推广体系, 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 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 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 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 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的技术推广等服务工作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组织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改制或精简后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 可以兴办经营实体, 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2) 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 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使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重视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吸收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 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 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 推动跨地区、跨专业推广机构的横向协作, 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 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3) 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 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 降低其在技术市场中的交易成本, 提高推广效率。农业推广体系直接面向经营规模小、高度分散的农户进行高新技术推广, 成本高、效果低。单个农户直接参与农业技术市场交易, 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 技术交易成本非常高。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形成技术推广站 (农业科研单位等) —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 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联接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 以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 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从“技术推广站 (农业科研单位等) —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这个技术转移过程来看, 一是合作制度保证了成员在技术获取过程中费用较低;二是其组织制度保证了各成员在选择决策中的主体作用, 保证了技术的适用性;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聚集了更多的能人, 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更高。从“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这个技术扩散过程来看, 农民自己传播农业技术, 其产生的良好效果是其他推广组织、手段难以替代的, 主要原因在于传播者也是农民, 具有与他人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结构, 了解当地实情和农民实际。因此, 容易为农民所认同和接纳, 特别是如果他们在接受信息后再加以利用, 并取得良好绩效, 这种“再传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所以通过农民专业协会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 实用性强, 费用低, 影响大, 实际效果显著。

2.3 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能否更好的发挥作用, 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 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1) 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 并逐步制度化增加财政支农资金中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要利用“绿箱”政策, 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按照WTO的原则, 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 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 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2) 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 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 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同时, 要抓好农民技术培训方式创新。要重视对农业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 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措施。要深化农村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 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 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在加强农民教育的同时, 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式。我国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 又相对保守、狭隘, 要改变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需要通过事实进行演示。因此, 要创造条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开展示范性农业技术培训, 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3)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 直接为“三农”服务, 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素质, 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4) 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 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目前, 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足, 技术中介组织、技术商业公司、技术承包商等发展远远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要, 农业技术市场性组织所承担的功能仅限于技术产品交易的功能和部分信息传播的功能, 而在技术推广方面还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 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 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障;要通过各种途径发布农业技术成果、专利等技术转让信息, 密切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同时, 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 提高农民对技术传播媒介的信任度, 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组织, 促进技术推广市场化进程。

3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与改革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 使农民由被动变为主动接受农业科技

首先, 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体系结合起来, 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 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力度, 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 要加强宣传, 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再次, 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 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 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 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3.2 抓好科技示范, 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

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 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 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 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 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 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 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 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 用活生生的事实, 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 应用科技致富。

3.3 加强技术培训, 使农民科学应用科技

根据目前农民素质现状,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就日照地区而言, 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3级网络 (区、镇、村) 、3个层次 (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 、多种形式 (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等) , 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 可根据农事季节, 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 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 提高其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 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3.4 搞好配套服务, 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实惠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 将产前的项目筛选, 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纳入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 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 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 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 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 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 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 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3.5 优化运行机制, 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实力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农技推广部门搞活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 农技推广部门要改革旧的推广模式, 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 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 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立足推广工作的优势, 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化肥统测统配、植保统防统治和农产品贮运加销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 开拓农技推广产业化服务领域。农机人员要走出机关大院, 深入基层, 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 开展个人或集团技术承包, 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 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 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 使基层推广机构不断巩固和提高。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元, 胥和平, 刘冬梅.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J].求是, 2003 (17) :46-48.

[2]杜青林.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N].学习时报, 2003-11-24.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篇9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概念,作用,现状,对策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1、狭义的农业推广:

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 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介绍给农民, 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生产中应用, 从而增加产品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活动。狭义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是技术指导。

2、广义的农业推广:

是狭义推广的拓展和进步, 其内涵既包括狭义推广的产中技术指导, 又包括产前咨询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 还包括教育培训农民和组织农民经营。广义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是教育。

3、现代农业推广的涵义:

应用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采取培训、咨询、成果示范和物质服务等形式, 将农业新成果、新消息, 扩散普及应用到三农中去, 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三农综合发展的一种专门活动。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是咨询与沟通。

二、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1、在科技成果传播中的纽带作用;

2、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的促进作用;

3、在新科技成果推广中的创造作用;

4、在提高农民素质教育中的教育作用;

5、在制定农业方针、政策和农业发展计划中的参谋作用, 是农业科技成果质的再完善;

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三、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1、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短缺, 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由于地方财政和领导重视情况等多种原因, 导致对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研投入不足, 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服务性无法高效实现。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机构臃肿, 设置分散;二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三是年龄结构、知识层次都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四是队伍青黄不接, 难以补充新鲜血液。农民素质偏低, 应用科技难以普及。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科技意识差, 不能主动接受和运用农业技术。

3、服务环节单一, 推广效果难以提高。

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很好的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 推广效果差。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现代农业经济与科学技术应用密不可分, 可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科技投入的比例很低,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四、现代农业中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1、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 创新推广体系运行机制。

一是明确公益性职能, 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 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测, 资源和环境的监测, 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二是合理设置机构, 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 根据当地农业特色、森林资源、水利、财政等情况, 因地制宜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三是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 改革用人机制, 实行人员聘用制度, 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 完善考评制度, 改革分配制度, 搞好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2、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推行有效的技术推广服务方式。

一是放活经营性服务, 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 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二是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 支持农业科研、教育、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实现推广形式多样化、推广内容全程化。

3、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 完善推广经费保障政策。

一是保证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 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 并纳入财政预算。二是统筹规划, 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三是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自主创业, 对他们创建经营性技术服务实体, 可以优惠使用乡镇推广机构的经营场地, 并享受现行政策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

4、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 规范推广行为。

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 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 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行为,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制度, 完善信用自律机制。

5、抓好科技示范, 做好市场型农业技术推广试点工作。

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 政府必须加强引导, 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 发展市场型农业技术推广的龙头企业, 加大扶持力度, 引导一部分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科技推广型的农业企业过渡, 按照市场化运作,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同时可以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 用活生生的事实, 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 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6、加强技术培训, 努力使农民素质尽快适应现代农业推广的需要。

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 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 提高技术接受能力和运用农业技术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和平, 孟俊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 2007;10

[2]闫敖宏.现阶段农技推广的特点及现状分析[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12

[3]徐彬, 里日斥, 揭筱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及新发展思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 (4)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篇10

一、农机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机械化是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农业技术的载体, 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的机遇期, 建设现代农业的积极推进, 农业机械化发展明显加速。据2010年统计资料, 南宁市农机总动力390.33万KW, 拥有各类拖拉机14.12万台。其中大中拖新增254台, 比上年增长8.92%;联合收割机2520台, 水稻插秧机2009台, 甘蔗收获机械3545台。发展情况表明, 全市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改善,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农业机械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二、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农机化技术推广是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机推广体系是政府引导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重要力量, 在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通过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前, 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 而我国的转化率尚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拥有量的增长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任务艰巨, 任重道远, 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作用

(一) 科技应用的桥梁

一项新技术、新机具、科研成果, 必须通过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实践, 进行相关的技术试验, 并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情况下, 进行可靠性、经济性、适应性等对比试验, 从而找出在生产应用中的差异情况, 进一步确定其在相应区域应用的适应性。因此, 通过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实践活动, 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情况, 才能将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机具、新装备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因此,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是先进的新技术、新装备等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二)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新技术、新机具、科研成果必须进行技术试验、技术示范和推广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才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 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 研究问题, 发现问题, 并将在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向科研、教育、生产等部门进行反馈, 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不断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 而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 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此,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经费不足

不少地方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 严重影响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近年来, 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加大了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力度, 但是对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投入资金有限, 对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化技术推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推广工作方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 很多地方采取一般性的宣传示范方式, 推广的内容还局限在产中以及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服务上面。但是,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逐步转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 农业增长方式由投入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 所以, 农业机械化要为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 新形势的发展对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在推广的方式和内容方面要改革创新, 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 人员素质不适应发展的要求

目前, 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存在着推广人员少、年龄偏大、人员素质偏低、人员知识更新慢等问题, 影响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 装备不足

由于经费不足, 不少基层推广机构开展推广工作, 所需的试验、检测设备和仪器等装备配置不足, 仪器和设备老化、陈旧落后, 推广手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五、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经费的投入力度, 进一步改善农机化技术推广条件和手段, 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 拓展推广服务领域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应转变观念, 努力拓展推广服务领域。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应由农业生产的产中环节向产前、产后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领域延伸,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 开展联合协作推广

发挥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的网络和技术优势, 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的联系, 开展以产学研推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方式, 使科技开发和应用与生产实践结合更加紧密, 使生产实践上的需求等信息及时反馈,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四) 提高推广队伍素质

一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为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吸纳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二是为在职人员创造条件加强继续教育, 不断充实与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

农业机械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农机化技术推广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主体力量。只有通过农机化技术推广才能将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具, 有效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因此, 必须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充分发挥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作用, 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摘要:阐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浅析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探讨了当前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机化技术推广,现代农业,对策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陈时生.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M].现代农业科技, 2010 (5) .

[3]张宝文.论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M].中国农机化导报, 2007 (.6) .

[4]谢洪钧.改革创新建设新型农机推广体系[M].农机科技推广, 2003 (3) .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篇11

关键词 绿色农业;农业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

1 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相关概述

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只是单单从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并没有考虑到以自然环境为主的生态经济层面。所以,应大力提倡绿色技术创新,使常规农业逐渐转向绿色农业,让绿色技术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保证。从近年来绿色食品发展的势头分析,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农业,构建绿色农业体系可以拓宽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还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2 基于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的农业技术推广

2.1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推广途径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环境质量,生产过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质量允许范围内,安全质量指标符合《无公害农产品(食品)标准》的农、牧、渔产品(食用类,不包括深加工的食品)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产品。广义的无公害农产品包括有机农产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绿色食品及无污染食品等。

首先,无公害蔬菜基地选择在水源灌排方便,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空气无污染,交通条件好,远离城区的农业生产区域,面积在66.6 hm2以上,连片种植,实施统一管理。其次,科学选择种子,一般选取抗病虫强和抗逆性较强的优质高产品种。在播种前,需晾晒蔬菜种子,并采用药剂混合温水消毒处理种子中的病菌,将土壤中的病原菌,杂草,虫卵等使用土壤杀菌药物消灭干净。同一类蔬菜种植方可以水、旱轮作为主,避免连茬种植。一般根据蔬菜的品质特性、气候特征及栽培方式等合理选择蔬菜种植时间,避免田间积水而影响菜苗生长可采取小高墒栽培方式,播种时合理控制种植密度的话可保证菜苗间能保持一定的光照,菜苗株间的湿度可得以降低,在菜苗种植过程中对病株或病虫株进行清除可有效预防或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再次,培育壮苗:茄果类适合9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育苗移栽,次年2月大苗移栽,豆类早春栽培应育苗,在第一片真叶展开时移栽,对极易感病的冬瓜、西瓜、西红柿等可采用嫁接育苗。加强育苗期温度管理,合理调节苗床温度,培育壮苗,预防苗期病虫害。最后,栽培管理:无公害蔬菜种植灌溉技术原则为沙土壤以常灌为主,粘土壤以是深沟排水为主,低洼地以小水勤灌为主。在夏季种植时需多灌,但要合理控制灌水量,轻度萎蔫少灌,严重萎蔫多灌,一般9∶00及18∶00为最佳浇灌时间段。施肥方面以有机肥为主,可根据蔬菜生长需要适当选取其他肥料,保持生长土壤具有充足的肥力。如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有特殊的养分需求,可在实践论证后选用适量的复合肥或有机专用肥。

2.2 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

无公害蔬菜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型蔬菜,能充分发挥蔬菜的营养保健功能,在目前绿色农业的影响下,更应积极推广无公害蔬菜病虫防治技术,尽可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经济、社会及环境三大效益。

3 农业技术利用途径建议

3.1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深化绿色农作物是宝贵资源的认识

近年来,绿色食品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绿色农业”发展铺垫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然而就目前绿色农业实际发展状况分析,在理论体系方面缺乏系统性。

3.2 提高农作物品质,科学调整绿色农业结构

绿色农业应围绕高效农业技术、农蔬产品安全质量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制定与绿色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标准,不断扩大生产覆盖率。

3.3 结合实际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首先,加强农产品生态化发展,成立农产品监督管理机构,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的认证和管理。其次,完善农产品科技化的推广,开展科技入户下乡活动和农技推广服务,完成科技支农对口帮扶示范户,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宣传培训,发放各类技术宣传手册,为农民开展免费技术培训加强示范带动作用的良好发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推广才能扩大农产品的规模化发展。

4 结语

总之,绿色农业是一种农业发展上的新型模式,与其他农业生产技术相比,绿色农业理论下的农业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突出综合效益和远期效益,相关部门应加大绿色农业体系下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政府应给予强有利的财政支持,要明白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财政资金的投入是保证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也是鼓励农民生产信心的途径,从而实现农户经济效益和政府社会效益双丰收。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篇12

1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因素制约,具体分析如下:

1.1人口压力大

1.1.1人口总量大

据统计,截至2015年初,我国人口总量超过13.6亿,人口总量大,而我国地貌特征丰富,地形多变,加之近些年来工业污染程度加剧,适宜作物种植的土地面积再度缩小。此消彼长之下,我国对单位面积粮食的出产量要求上升到极高的程度。

1.1.2农业人口数量大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重很大。但大部分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较小,采用的耕作方式也是以传统的人力耕作为主,现代型机械化生产尚未开展,生产力普遍低下。

1.2自然资源不足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不到全球人均水平的1/2。作为农业灌溉中重要因素的水资源,其分布区域也不均衡。

1.3缺少资金投入

在市场经济运作下,国家财政投入重点都放在非农行业中,这就导致了农业技术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足,基础保障程度低。

2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方法

2.1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技术创新源于新式农业技术的研发。在新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资金,以自然科学为基础,通过科学实验和实地对比考察,分析外力作用对作物生长状态的影响,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只有用于研究试验的资金充足,才能保证科研链条不断裂,在不断的研究改进中创造先进的农业技术。

2.2培养农业技术专门人才

在投入必要的资金后,国家还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知识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才,确保研究手段和试验方法的切实有效,使农业技术创新少走弯路,减轻财政压力。在这一方向上,可以派遣有潜力、农业知识基础扎实的农学人才赴农业技术先进的国家深造,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理念,以丰富我国农业知识体系。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想真正改进生产技术,单单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技术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和创造新作物新品种,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世界上极富盛名的杂交水稻技术,是我国农业专家袁隆平及其开发团队自主研发的农业创新技术。从1965年开始,他利用杂交优势理论,历经8年深入钻研,在1973年成功创造出三系杂交水稻种,解决了水稻三系杂交这一历史性世界难题,为中国的农业技术水平进步开创了先河,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袁隆平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优秀的农业技术研究团队,也离不开他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不断探索。袁隆平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实践,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观察每一期水稻的生长状态、防病害能力和发育性状等作物属性,他将这些因素集中汇总,制成水稻生产考察报告,并在下一期水稻种植中尝试改变外界环境和内部机制,试验改进效果,终于成功研发了杂交水稻技术。

3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

随着农业技术创新进程的深化,如何真正实现技术推广,使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创新技术应用于全国各地区,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但在实际的扩散过程中,却出现了区域性隔绝、农民观念落后、信息传播障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3.1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水平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对象,农民的文化水平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的实际效果。受到历史与国情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教育程度与文化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农民的低文化素质不但阻碍了农业技术创新,还减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领导机构可以通过多途径提高农民素质,例如: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农村切实进行,提高农民的文化基础;开展农业知识培训班,创办职业技术中学,丰富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知识,让农民认识到创新农业技术在生产实际中运行的必要性。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素质,才能确保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

3.2建立信息传播系统

一个形式多样、信息更新速度快、科学高效的技术信息传播系统作为信息扩散的媒介,是21世纪信息时代提供的便利条件。农民通过该系统了解丰富多样的生产技术,就会联系自有土地的生产作物特性和地形特点,购买到先进且实用的生产技术。同时,该信息网络可以分设咨询反馈版块,鼓励应用相关技术的农民在网络上呈现技术的优势与弊端,在相互交流中丰富自身知识技能,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

3.3降低技术应用风险

农民在了解一些创新技术后,由于尚未进行实际生产试验,对此技术的运作成本、生产产量等因素都持有怀疑态度,即使有应用新技术的动机,但由于风险考虑,放弃了提高产量的机会。为了减少甚至消除农民运用新技术所承担的风险,推广部门要建立一套将种植试点查验、技术应用咨询与技术优势讲解相结合的服务体系,让农民通过技术试点实地考察了解新农业技术对作物种植产生的改变。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讲解,让农民了解新农业技术的优势,对新老技术进行比较,从而加强农民对新技术的认可度。这套服务体系,将农民的技术选择和技术应用置于一个系统有效的科学理论基础上,促进新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3.4鼓励农民进行自主技术研发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灵光一现地产生技术改进的想法。政府和国家要在民间引导形成“尊重人才、自主创造”的理念风尚,鼓励农民进行自主技术研发,这种来源于生产实践的技术革新想法更易于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在技术拓展过程中可以极大地减少运行阻力。

农业技术是农业水平发展进步的基础,将农业技术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对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农业创新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吸收世界先进农业技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农业技术。通过建立农业技术信息传播网络系统,能使更多农民接触到新技术,并逐渐接受新技术,真正实现农业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推广,推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摘要: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总结了推动农业技术提高的方法,并提出了如何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案,给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上一篇:巷道支护设计下一篇:员工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