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2024-10-22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精选10篇)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篇1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 从2009年开始, 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范围;认为开展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是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需要。[1]可见, 对于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为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地方农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人才的意义所在

地方农业院校对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为满足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目前, 农业推广硕士涉及的培养领域基本囊括了“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2], 而且对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与管理, 更加注重国家的方针政策、农业操作技能、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等知识的学习, 培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 在新农村建设的不同领域中能够应对复杂局面、总揽全局的专业型人才。地方农业院校的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为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尤其是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二、对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究

(一) 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鼓励教师到实际的农业推广实践中去, 接受农村发展的综合实践锻炼, 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改善和提升:

1.增强综合性学科意识。教师在农业推广实践中会发现农民素质、政府导向、相关政策、传播方式、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制约一项技术或理论的应用, 任何社会问题都不可能靠单一学科得以解决, 必须确立综合性学科的意识。关注农业政策的研究, 以及农民的需求和行为特点, 使得更多的农业科学应用到解决“三农”问题中, 建立更多的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

2.确立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应用型农业推广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导向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导向不同, 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更加关注的是学习者在学习实践中的问题, 从而思考问题的解决, 确立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开放的实践环境中, 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农业推广过程中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预防一些潜在问题的发生。

3.获得实践经历与经验。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的教育应重视实践经验和实践经历, 如果教师具有充分的实践经验, 理解理论的实践价值, 他们就能够形象地教授理论知识, 使理论作为抽象的思维在经验的基础上呈现更具操作性的实际意义。

(二) 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上的创新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为培养农业与农村管理机构、农业服务、农业技术等岗位的高层次应用型管理和技术人才。这些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职业实践经验丰富, 但是对于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教学中, 并没有把这一特点突出体现出来。实际上, 很多农业院校的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缺少能够适应应用型人才的优秀教材与案例, 有的培养单位甚至直接使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材或将其简化后使用, 或者将国外的教材和案例拿来使用。

建设适合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的综合性课程, 建立符合自己学科特点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这对于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内容的创新是十分有益的。

(三) 加强教学与论文指导体系的开放性

对于现有的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 学术性与实践性相隔离等这些问题, 建立开放性的教学与论文指导体系对于突破这一传统学术理念的束缚将是有效的措施。[3]“双导师”制是现在大部分学校都能够采取并且会继续扩大使用的措施, 校外导师的参与使得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体系更加具有开放性, 除了这些, 我们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增加外聘教师的比例。为了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加开放, 应用性更强, 实现农业推广硕士从学术型到应用型的转型, 加大具有实践经验外聘教师的比例是必要的。在论文选题指导的过程中, 也要把应用型专家放在突出地位。

2.在实践中寻找论文选题。应用型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 最重要是克服论文的学术倾向, 要从实践出发, 选择直接解决实践问题又适合个人能力与客观条件的课题, 这就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以及其性质和研究方法。研究者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选择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现实问题, 从中凝练出论文题目。这些实践性论文的完成, 就需要学生必须深入实践, 坚持调查和实证研究, 而不是对现有文献进行堆砌、描述和解释。

综上所述, 地方农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对于人才的自身发展、社会的实际需求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摘要: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小、质量低, 与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存在着巨大矛盾, 地方农业院校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中, 教学方法与内容、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与论文指导体系的改革, 对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翔.参与式教学在就业与创业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 2008 (8) :4.

[2]颜廷武.“十二五”期间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与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管理, 2011 (2) .

[3]李红昌等.研究生“全程问题导向学习模式”与知识迁移理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7) :50.

新形势下的地方农业立法 篇2

一、农业法制建设现状与农业地方立法任务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立法努力,尤其是近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领域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可以说,我国农业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一是以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中心,制定了农业法。二是以加强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制定了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行政法规。三是以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四是以减少农业自然灾难,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为核心,制定了防洪法、气象法、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行政法规。五是以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防治病虫害为内容,制定了种子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六是以规范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为导向,制定了乡镇企业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七是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宗旨,制定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从总体上看,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对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自成立以来的30多年时间,紧密结合本省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农业地方立法活动,截至2010年底共制定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和《甘肃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36部涉农地方性法规,内容涉及农产品质量、土地管理、森林保护、植物检疫、水利资源、渔政管理、畜禽防疫检疫、种子管理、农机监理和农业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地方农业立法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依法治农、依法兴农的进程,为甘肃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我们也必须看到,农业立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相比,尤其是同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客观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仍有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甘肃省地方农业立法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在立法反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协调把握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利益阶层关系,体现农业发展主体诉求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二是部门利益倾向还有待进一步克服;三是地方特色还有待于进一步突出;四是法规立项的论证工作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五是立法后评估机制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和研究。

随着面临的形势和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地方立法要更加自觉地找准发展定位,拓展发展空间,站在提高立法质量的高度,加强法律规范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避免原则性、笼统性、概括性的立法,告别数量扩张、急迫立法的粗放型发展时代,开启一个以良法善治为追求,更加注重立法质量的“精耕”立法时代,力争多出“精品”,为促进法律体系的丰富完善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农业地方立法几个重点

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农业与农村仍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挑战。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的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受国际市场影响,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农村土地利用率低成为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大问题;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增大;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等。我国地广人多,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尤其对于农业来说,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人文、传统等方面原因,各地都有自己特定的情况和问题,对于以农业为主的甘肃省来说,今后一个时期地方农业立法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高度重视和着力加强:

第一,针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研究制定规范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设施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第二,针对工业和城市建设滥占耕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等问题,研究制定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工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第三,针对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农民负担沉重和贫困人口增多等问题,研究制定规范农业投资、农村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护、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第四,针对自然条件严酷、农业灾害频发和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研究制定规范农业灾害救济、农业投入、农业保险、金融支农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第五,针对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管理法规较少等问题,研究制定规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保护和合理配置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作者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办公室综合处处长)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篇3

1949年前,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采用美国教育科研推广相结合的模式;1949年后, 开始学习苏联模式, 建立各级政府主导推广和农业科研院所负责研究的模式。这一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原有的教学、科研、推广相分离的模式显露出很多弊端, 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科研与推广脱离, 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 转化率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国70多所农业院校都开始科技推广实践和探索, 并形成了几种典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1.1 河北农业大学

20世纪80年代初, 为了解决河北太行山区的贫困落后局面, 河北农业大学承接了“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 把先进的农业知识传授给农民,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带给当地农村, 河北农业大学的师生带领太行山区的农民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成果, 改进农业生产方式, 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在教育、科研与推广不断融合的过程中, 河北农业大学逐渐开辟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太行山道路”。具体方法[1]:进行全面资源调查, 确定山区开发的总体战略及原则;在省、市、县、乡、村逐级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主体, 建立技术研发及推广体系;建立技术成果示范基地;培植示范户来影响周围村民;建立农民技术协会;兴办农业科技市场。除此之外, 还举办农民夜校, 对农民进行培训, 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到农村传播知识与技能。在这个推广模式中, 示范基地、科技园、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对农民增产增收作用尤其明显。“太行山道路”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广大农民中得到快速有效的推广, 既增加了农民收入, 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太行山道路”由开创时的科技进山、科技扶贫活动逐渐发展成为集农业生产、教学科研、农业推广于一体的高等农业院校科技支农新模式。

1.2 南京农业大学

20世纪80年代, 由于受农业推广体制的制约, 基层农业推广出现“网破线断”局面, 致使高校的农业新成果转化率低, 新品种难以推广;而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不断增多, 农村经济结构依然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南京农业大学开始组织专家教授, 以“科技大篷车”形式把先进的成果技术和新的品种送到农村, 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逐渐形成了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推广模式, 对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具体方式[2]: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教基地, 向农民直接示范和传播实用技术和知识;举办科技大集, 赠送和散发新品种等方面的科技资料;开展农业科技讲座和培训;进行现场咨询指导;开展实地考察与座谈。此外, 还通过网站、广播、电视和远程教育等形式, 向农民群众介绍新技术、新品种。多年来, 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大篷车”轨迹遍及江苏50多个县 (市) 、300多个乡村, 帮助一些农村建立了支柱型产业和主导产业, 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1.3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 通过建立校地共建、校企联合、教授创业、学生实践、培训村官等形式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推广[3]。2011年, 山西农业大学在继续全面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的基础上, 组织100名教授、200名博士和硕士、1 000余名大学生, 驻点包村包县, 开展科技服务下乡活动, 正式启动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具体做法:学校联系1个县市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区, 每个学院联系1~2个县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点。以优势产业为龙头, 以产业示范为目的, 围绕山西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17个产业, 协助当地做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规划和项目选择、技术支撑、专题培训等工作。目前, 全省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500多名专家正通过包县住村等措施, 重点解决农业科技转化率低、入户率低和贡献率低的问题。

1.4 湖南农业大学

从2005年开始, 在湖南省农业厅和科技厅的支持下, 湖南农大开始实施“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具体做法[4]:“在湖南省不同的经济生态区域, 选择100个种植、养殖、加工业的农户、企业或农民合作成立示范基地, 由湖南农业大学组织100个由专家教授、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的大学生组成的科技服务小组, 这些小组与示范基地制定3~5年的科技对接服务计划, 进行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的新型技术推广和示范, 并以他们为辐射源, 带动100个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即为100个服务小组对接100个示范基地, 这项工作被命名为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 简称“双百”工程。”“双百工程”在湖南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 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农业院校科技推广发挥了农业大学的优势, 促进了教学、科研、推广的紧密结合, 丰富了大学实践教学的内容, 增强了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改善了农民生活, 提高农民素质。

2 地方农业院校科技成果推广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农业院校在实际推广中具有很强的优势和生命力, 解决了很多农业生产的难题, 带动了地方经济产业化发展, 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实效。但由于相关制度和政策等多种原因, 地方农业院校科技成果推广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阻碍。

2.1 政府层面

高校虽然拥有科技成果、农业技术、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推广优势, 近几年政府出台相关文件鼓励支持农业院校参与农业技术推广, 但并没有专门的法律制度或资金保障, 也没有具体可操作性的细则。如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工程”, 主要依靠学校自身的投入和课题项目经费, 资金和法律问题是地方农业院校实施农业推广中最大的难题。此外, 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 有些地方政府对农业院校参与推广不太支持, 有时出现行政干预现象, 严重影响农业院校开展推广工作。

2.2 农村层面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效果。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新的科技知识和技术很难学会和运用。由于农村绝大部分有文化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 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文化水平很低的中老年人,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更加困难;还有部分农户对高校推广的技术不够信任, 这些都是农业推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此外, 我国农村配套服务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如农用生产资料供应不足, 价格猛烈上涨;市场监管不力, 出现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农村信息不灵, 导致流通不畅;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不高、高素质人才短缺等问题, 都影响到高校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2.3 高校层面

在农业院校内, 受评价体制的影响, 很多教师不愿从事科技推广工作。一方面因为高校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主要看发表论文和课题等级和数量等, 并以此决定教师的待遇和职称评定;另一方面由于推广不仅辛苦而且短期内很难见成效, 所以多数人都不愿意从事农业推广工作。教育主管部门这种“重成果、轻推广”评价体制导致教师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目前高校专门从事推广的人员比较少, 推广人员短缺也是影响农业科技推广效果的重要原因。此外, 有些农业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不是源于生产和市场, 新成果成熟度太低、适应性不强, 导致研究与推广脱节, 也很难推广。

3 优化我国地方农业高校科技成果推广的对策

针对当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问题, 借鉴国外大学农业推广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地方农业院校科技推广的经验, 建构地方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应从立法、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

3.1 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 强化农业高校科技推广作用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农业科技高校推广的保障, 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农业技术推广法》, 确立了由国家、省、地 (市) 、县、乡 (镇) 5级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 并配备有专职化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虽然对农业大学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在相关文件中也有提及, 但是国家的政策法规并没有把农业大学的科技推广纳入国家的推广体系建设中, 也没有相关经费支持。由于地方高校农业科技推广缺乏专项法律的支持和经费保障, 地方农业院校在科技推广中经常出现很多问题, 如经费欠缺、人员短缺、机构设置较乱、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侵权、科技服务承诺带来的法律纠纷等, 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 农业院校无法顺利开展科技推广工作。因此, 政府应修订《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农业法》, 并制定农业大学科技推广方面的专项法律法规, 将农业院校纳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明确农业院校在推广体系的地位、职能和任务, 强化农业高校科技推广作用。

3.2 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依托, 构建新型大学农业推广体系

为了解决传统的农业科研和推广体制下科研与推广相脱离的问题, 可以通过开展农业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 发挥农业院校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推广服务的优势, 建设以市场为引导, 以农业院校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推广新模式, 构建以管理为基础, 示范为核心, 信息和培训为支撑的模式。此外, 建立地方农业院校与地方政府长期合作关系, 明确新政府与农村发展研究院各自的权责与定位, 构建校地协同服务的新模式, 加快农业院校办学模式转变。

3.3 出台促进地方农业高校开展科技推广的配套政策措施

政府应出台促进地方农业高校开展科技推广的配套政策措施, 明确阐述资金的来源及其比例, 把大学农业推广经费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设立专项基金, 用于支持农业大学教师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示范与推广;配套政策可以考虑把科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工作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在职称评审中设立一个新的系列, 实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配套政策应明确新政府与农业院校各自的权责与定位, 农业院校拥有科技和人才优势, 可以考虑农业院校负责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 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协调和服务工作。

3.4 充分发挥地方农业高校培养科技推广人才的培训功能

农民素质的高低对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起着关键作用, 应利用农业高校拥有教育的优势。首先, 培养更多的基层农业推广人才, 解决当前农业推广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的难题。其次, 在农村中选择“意见领袖”即影响力很强的科技致富能人, 培养乡土型、实用型、复合型的农业科技人才。第三, 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现场指导、函授、夜大等多种教育形式,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力度。在教育培训内容方面, 不但要注重产前的技术服务, 还应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此外, 还需针对农村社会经济问题, 教育引导农民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合理规划利用土地, 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

3.5 改革农业推广人才聘用制度, 与农业高校培养体制对接

改革农业推广人才的聘用制度, 与农业高校培养体制对接。在聘用制度方面:一是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对专职推广人员应选择学历水平高、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二是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对于已聘用人员可通过脱产、远程教育、短期培训或学术报告等多种培训形式, 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结构。三是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农业学院的教师参与技术推广。在农业高校培养体制对接方面:一是培养更多的农业推广人才, 充实基层农业推广的队伍, 以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对科技推广的需要。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实习比重, 改变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一些与现实需要脱节的问题。三是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农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更贴近社会需求。

3.6 建立地方农业院校科技推广模式运行的激励机制

建立农业院校科技推广模式运行的激励机制, 把农业科技的推广纳入教师职责范围, 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绩效的指标之一, 建立公正科学的评价机制, 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 鼓励教授专家参与农技推广工作。具体建议有以下几点:一是将农业科技推广纳入农业院校教授和教师的工作职责, 并有一定的比例要求;二是奖励制度。对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 在评奖、评优方面予以优先对待;三是补贴制。应对从事农业推广的教师和专业推广人员给予工作和生活补贴;四是放宽职称晋升条件。在职称评审方面可考虑单列推广系列, 评审条件适当放宽, 使他们有晋升空间。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农业院校参与科技推广是一种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 是我国政府农业推广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该模式对促进我国农业院校体制改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摘要:在分析几种典型地方农业院校科技推广模式的基础上, 分析地方农业院校推广科技成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促进我国地方农业院校科技成果推广的优化对策, 主要包括重新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依托, 创新农业高校内部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推广制度体系等6个方面。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科技成果,推广模式,优化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博文.河北农大:“太行”新路科技支农[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5 (5) :66-67.

[2]汤国辉, 送科技下乡, 促科教兴农[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2) :85-87.

[3]王宇雄.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1) :62-64.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地方高校;产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63-03

我国地方高等院校在社会职能中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重要[1]。培养高级人才、发展科学与服务社会、密切服务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成为地方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地方高校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农业)之间的合作,对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迫使落后、低效的传统农业转型为低碳、环保、高效的新型农业,这需要大量的实用的农业科技参与构建;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地方农业必须拥有过硬的技术和产品,这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因此,地方高校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建立地方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平台,地方高校与当地农业建立更切实高效的交流机制,使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更开阔通畅[3]。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具目的性、方向性和具体化,应用型教育的个性和特色更鲜明、突出[4]。而且,借助农业、农企的平台,通过大学生实习、就业、技术入股等方式与市场沟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步伐,能够催生一个“来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良性互动机制。

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场所,地方高校具备的自身特点和较大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最独立、最自由的一环。加强地方高校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同步共建,成为高校和农科服务体系高效服务“三农”的重要保障。部分地方高校逐步建立起“项目推动、信息服务、技术技能培训”的“三农”服务模式[5],如“杨凌模式”、“寿光模式”等的成功充分验证了地方高校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同步共建的重要性[6]。本研究在对广西贺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地方高等院校与农科服务体系的共建经验,以期为相似地区的农科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贺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贺州市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地,是广西的农业重点地区,被誉为“两广菜篮子”。贺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9℃,年均降雨量1535.6mm,年平均降雨日171天,年无霜期320多天,非常适合发展种植、养殖业[7]。近年来,市政府围绕农业为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县、乡两级农服机构、畜牧兽医站为基础,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用人才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公益性农服体系基本健全,县级农业科技服务单位27个,乡镇农服中心94个,主要负责农业技术指导、培训、咨询等公益性服务。

目前主要存在一下四方面问题:

1.各机构管理松散,无统一目标与行动,自行其是。市县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目前无法协调各站(如粮油站、经作站、土肥站、植保站)、农科所、高校之间的关系;教育、科研、推广、生产体系之间缺乏配套性协作。比如,地方搞农技推广活动时往往各自为政,开展单项技术推广时各县乡也缺乏协调;多数科研人员热衷于室内研究,追求“短平快”的项目,以发文章评职称为重,不愿从事大田试验。

2.经费不足。由于人力成本和物价飙升,已使农技部门投入的经费严重不足,正常农技活动常被压缩或取消,科研成果被搁置,也导致服务盲区的出现。另外,有的农技推广单位无心技术推广,而是忙于赚钱,推广科技项目时高价收费,给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带来了不良影响。

3.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员配置结构呈倒三角形,全市县乡两级共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253人,其中县一级农技人员占70.3,乡镇一级占29.7,村没有配备农技员,技术推广工作则由村级班子负责。机构管理松散,人员配置不合理,专业指导断线,导致服务滞后严重。

4.服务质量低。服务形式单一,服务项目少,服务时间短,是农科服务中最常见的三大弊端[8]。当前贺州市的农科服务缺乏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规范化、系列化、长期化的服务。服务方式不能做到“科技-农业-贸易”一体化,往往只是针对其中一点来开展“突击式”、“重点式”的活动。而且在服务体系中,缺乏标准化服务的规章规范,导致各种服务基本上都变成走过场。

二、地方高校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同步共建的合作模式

1.人才联合培养,产学无缝对接。培养人才是高校最主要最传统的功能[10]。贺州学院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素质好、技能强”为目标培养应用型农业人才,在为地方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通过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同步共建,充分了解区域经济、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接轨。根据学院与农服体系的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强化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园林技术、食品专业等学科专业课程的调整,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以农服体系为平台,建立多渠道的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实践教学基地;鼓励教师改进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在实习实训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此外,学院要整合农业类专业教师队伍和设备资源,建立本地区专家库,加强校外专家、能手与学院师生的交流、合作,推动学科的进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从而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农服体系服务质量。

2.联合攻关科研项目,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市政府的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向高校开放和倾斜,贺州学院积极参与地方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进行科研课题的合作研究,共同承担项目攻关工作。贺州学院与市科技部门、农业部门在本地特产“芳林荸荠”的产业研发上开展了广泛深入而又系统的研究,在荸荠的种苗组培、种植技术、保鲜技术、加工处理、废弃物利用技术、市场开发、品牌战略、乡土文化等多方面开展了“一条龙”式的产学研究,在种质优化、优质高产、市场销售、食品加工与开发、经营管理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农业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学院还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自主选题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同时,通过派遣由贺州学院优秀教工人才组成的广西自治区级的“科特派”科技人员,将贺州学院的科研成果与本地规模较大的农场、养殖场、加工厂等企业直接对接,与农服体系紧密结合,提高了科技服务质量和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率,为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持下,贺州学院建立了乡、村级产学研基地,深入农村,在乡(镇)、村集中办班,根据行业特点和农民需求,确定职业技能培训模块。开展学术讲座和示范,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高新技术、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致富能力。

3.建设校内基地。贺州学院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占地320亩)、桂东特色植物繁育基地、食品开发研究中心,改善科研、教学实验条件,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学习-生产”顺利过渡,无缝对接;同时对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进行引进和示范,逐步建成贺州市高新农业试验、示范的窗口。通过农服体系,高效地传达农业信息到各级终端。

三、完善地方高校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同步共建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对促进农业发展十分重要,而地方高校对保障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康发展不可或缺[11]。地方高校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同步共建不仅要力求满足所有农业生产者的需求,与不断完善的农业市场格局相适应,还要与高校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地方高校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同步共建机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1.提高农科服务科技含量,增强农服体系工作职能。在现代农业中,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农业新技术和农户的科技素质[12]。现行各种基层科技服务机构非常有必要进行一次有效整合,在各行政村设立常驻的农村综合科技服务站。服务站的人员由高校教师或大学生轮流担任,保证“岗在人在”。服务站主要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方方面面的科技、信息和管理服务,包括推广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在管理上进行指导、提供产品营销和科技信息服务等。同时,要力所能及地指导和帮助农民提高素质。

2.促进人才流动,调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人员结构。在加大对现有农技人员训力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厚实的人力资源,充实农业科技服务队伍。通过“换岗”的形式,使高校教师、实验员与农服体系的人员进行岗位临时调动,增加双方的了解和交流,采长补短,提高工作实效。

3.进一步促进政府决策与本地高校科研有效互动。地方高等院校在申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中有较明显的劣势[13]。地方政府在科技计划、科研项目上应加强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开展良性互动,这既有助于地方高校科研力量的培育,也有助于提升当地科技服务质量[14]。以学校的宏观调控为主导,把地方高校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整体性、有序性、目的性和产业的效益性有机结合,在构建适应于当地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同时,发展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共建体系的新模式。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变农业科技与开发由政府出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研究,农户受益的模式,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和高等院校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经费投入、成果评价、项目招标及激励奖励制度,确保高等院校农业科技研发在规范、共赢环境下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王永刚,杨昭.城市化背景下提升地方高校研究生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市地方农业高校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6):38-41.

〔2〕张禧,邓良基.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与启示——以四川农业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办学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2):12-15.

〔3〕刘玉环,闫盆吉.地方高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走特色兴校之路——以河西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2,(1):74-75,80.

〔4〕乔孟涛,焦昆,孟许峰.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影响分析——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2):9-11.

〔5〕温小林,张玉军.镇江市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重构研究——以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2,(3):73-76.

〔6〕孔玲玲,吕德宏.寿光县域产业发展布局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2,(8):234-235.

〔7〕唐政,陈小香.贺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2,(23):82-83.

〔8〕陈俊红,李红,周中仁.城乡一体化趋势下北京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思路[J].广东农业科学,2013,(2):223-225,232.

〔9〕丽军,宋敏.中国农业专利的质量:基于不同申请时期、申请主体和技术领域的比较[J].中国农业科学,2012,(17):3617-3623.

〔10〕周晓唯,赵轩轩.我国农业专利发展落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6-100.

〔11〕杜华章.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0,(1):66-70.

〔12〕胡中应,余茂辉.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2):140-144.

〔13〕王丹.透视“农消对接”谈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优化——以沈阳市为例[J].农业经济,2013,(2):111-113.

〔14〕张豆豆,刘鹏凌.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2012,(7):1619-1621.

鼓励完善地方特色农业保险 篇5

在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方面, 《规划》指出, 要鼓励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 加强考核评价,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扶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完善登记和管理办法;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政策;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 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鼓励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发展, 探索推进涉农保险发展;探索完善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此外, 《规划》还指出, 要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 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 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加大地方病、重大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 提高农村卫生安全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 完善并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河北地方特色农业网站发展浅析 篇6

近几年, 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农村地区涌现出很多不同于传统耕作农业的新模式新气象,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特色农业经济。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提高本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真正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已是河北农业生产的大势所趋。同时, 许多代表地方特色农业的农业特色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特色农业信息化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而特色农业网站又是特色农业信息化的领头雁。河北特色农业网站极大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特色农业网站建设现状

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 全省各地特色农业网站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先是宣传了地方特色产业, 扩大了影响, 提升了产业知名度。沧州市的中国枣网、河北衡水大营皮毛网等多个特色农业网站, 有力地推介了该市枣、裘皮等特色优势农产品。

其次是促进了特色农产品流通, 保障了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大营皮毛网利用网站平台, 积极引导会员企业开展网上贸易, 据不完全统计, 自网站建立以来, 会员单位通过中文大营皮毛网签订合同860多份, 总额3.6亿元, 有力的促进了皮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会员企业衡磊皮毛厂原以加工猫皮褥子和裘皮童装为主, 企业规模小, 知名度不高, 通过大营皮毛网站进行产品展示、发布供求信息, 开展网上贸易, 当年就在网上达成了6000件裘皮童装的生产销售合同, 年增产值100多万元, 利税30多万元。近几年来, 会员单位通过英文网站与外商达成进出口合同定单20余项, 总金额达18亿元, 会员企业河北中星裘革有限公司、河北恒兴裘皮有限公司、河北风东皮草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利用中国大营皮毛网开展兔皮进出口贸易, 每年从西班牙、法国、愈大利等地中海国家进口、销售生免皮3000多万张, 交易金额2.7亿元, 缓解了由于国产家兔皮资源不足造成的生产原料紧缺的状况。

2 问题和不足

目前特色农业网站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站宣传不够。一些特色网站建成开通后, 网站建设单位未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等媒体作多方位的宣传, 导致网站知名度低, 上网者少, 利用率低;二是网站信息资源不够。决定网站价值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从数量上看, 大多数特色网站信息量勉强达到2000条, 从质量上看, 实用价值大的信息还不多, 不能全方位、深层次反映特色产业, 没有做足“特色”这篇大文章。有的网站栏目信息得不到及时增加、更新;三是人员配备不够。大多数特色农业网站运行管理缺乏专业、专职人员, 只有1~2名兼职人员, 存在职责不明、精力不够等情况;四是信息共享程度不够。大多数网站没有建立与其它网站、单位共享信息的机制, 没有很好地从网上手动采集相关信息, 更缺乏利用网站操作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实时下载及多站发布的功能。由于以上原因, 特色网站在引导、壮大特色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效用尚未充分实现。

3 采取的措施

3.1 整合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网站建设的难点, 也是网站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必须加以突破。建立河北省农业特色网站联盟, 会员之间加强链接和推荐, 互联互动, 增强横向交流。各行业名牌网站之间共享商务资源, 共同维权, 强强联手, 共谋发展。同时, 为展现河北省农业经济特色网站风采, 推广优秀网站成功经脸, 保护品牌特色网站, 改变农业特色网站条块分割多、缺乏互通互补的现状, 可由省相关部门成立“河北省特色农业中心网站”。最终实现“一网行行通行行通一网”的目标, 并由该中心网站牵头成立“河北省特色农业网站联盟。

3.2 加强信息采集

信息资源是衡量网站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信息采集是网站建设长期和艰苦的一项工作, 各特色农业网站要在信息采集上下大力气抓紧抓好。一要组织发动、共同参与。网站信息是多方位、多层次的, 仅靠一、二个专职人员是做不好网站信息采集工作的, 特别在网站建设初期, 要动员建设单位内部各部门力量, 共同做好信息资源收集工作。二要建立队伍、责任到人。要保证网站信息资源供应, 提高网站质量, 发挥网站作用, 必须建立一支由网站专兼职人员和基层信息员组成的信息采集队伍, 网站专职人员可以负责几个综合性栏目的信息采集、上传, 其它栏目根据内容, 指定兼职人员负责。要在特色农产品重点生产乡镇、农产品经营加工企业、专业协会等市场竞争主体中设立信息员, 负责基层信息的采集、上网。三要利用网络、采集信息。网络是信息的海洋, 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宝库。各特色网站要经常浏览国内外相关网站, 通过手动和应用抓取软件等办法, 采集相关信息上网。要通过链接, 将其它网站或某个栏目作为特色农业网站的某个栏目。

3.3 加强网站应用

一要深入基层, 了解信息需求, 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就目前来看, 特色网站要在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信息方面下功夫, 促进特色产业科技含量提高, 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要关注产业发展新动态、产品价格新变化, 在提供分析预警信息方面下功夫, 降低特色产业生产经营风险, 引导结构调整;要在提供供求信息服务方面下功夫, 促进特色产品网上销售和流通;二要加强网站促销功能。中国蔬菜市场网目前在网上大蒜交易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各特色网站要认真吸取其成功经验, 有条件的网站要具备网站交易功能, 积极探索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三要多渠道做好网站宣传工作, 提高网站知名度。通过网站、电视、广播和简报等媒体, 对网站地址及网站特色加以宣传介绍。加强对成功典型的总结、宣传, 增强网站吸引力。

摘要:利用农业特色网站, 促进农业生产,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打造地方特色农业, 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关键词:地方特色,农业网站,网站联盟

参考文献

[1]朱秀岩,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J].中国热带农业, 2006 (03) .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篇7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捷,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对社会的影响。根据CCNIK发布的《2014 年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 年12 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不断扩大,占比达27.5%,规模达1.78 亿。同时,“.CN”域名年增长2.4%,达到1 109 万[1]。在我国网民和网站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日益为现代农业所关注和运用。

为保障和促进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将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二五纲要提出了“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的具体任务,从而将通过信息化的途径促进农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信息化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都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农业网站正是重要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之一。现在,全国各级政府农业部门网站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数量,上至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下至地级、县级农业部门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一些乡镇也有农村信息服务站。与此同时,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各类行业网站、科教媒体网站和企业网站大量兴起。中国涉农网站具有数量大、品类全、结构完整的特点,这些网站在满足农民信息需求、推进农业信息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网站内容通常包括三农新闻、政策法规发布与解读、行政审批与在线服务、市场行情分析预测、农业技术知识与农民就业信息等,基本上涉及到了农业、农民、农村的各个方面。

对于还处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时期的国家来说,科技与信息使得传统的产品供求模式和生产目标发生改变,信息化的发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在农村人口占46%的我国,信息化仍未充分发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对政府农业部门网站的建设,使农民及时获得准确的政策、市场与技术信息,将非常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降低各项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促进农产品的流通,使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种植、生产及销售各个流程更为紧密地衔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从而达到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建设政府农业部门网站是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当地农业部门网站的发展水平与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相互关联的,从而对这种关联进行经济学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综合国内外网站的评价研究,学者们已提出的衡量方法有网站自动评价法、网络可用性评测法、网站链接分析法、网站框架评价法和对应分析法等。由于各种评价方法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1997 年Peter[2]为了分析一定时期内相对关注的网站平均被引情况,首次提出网络影响因子(WebImpact Factor,以下简称WIF),这被认为是网络信息计量学诞生的里程碑。

WIF的概念源于引文分析的测度指标———期刊影响因子[3]。此后,众多学者指出,WIF体现了信息资源在信息交流中被人民所重视的程度,如田红梅等都在针对不同类型网站的评估研究过程中使用了WIF,而且大部分结果均表明,WIF对评价网站质量和网站影响力有重要价值。

杨涛[3]在各种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中进行比较和研究时,发现以网页总数为分母的网络影响因子的整体表现要优于其他各种的网络影响因子,而且WIF与各种大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最为相关。段宇锋[4]基于网站被链接频次的方法,以网络影响因子作为评价的依据,对美国商学院网站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认为WIF对评价网站质量和测定核心网站具有重要价值,可以用来作为评估网站的依据。

田红梅[5]基于链接分析,将WIF运用于对学术性核心网站的评价,发现WIF可以用来分析在一定的时期内相对关注的网页情况。通常,影响因子越大,网站的学术影响力就越大,质量就越高。因此,网络影响因子从信息的利用角度,体现了信息资源在信息交流中被人们所重视的程度。王宏鑫[6]通过对公共图书馆网站的研究,发现WIF在各自网络指标中可信程度最高。

沙勇忠[7]在利用网络链接分析及网络影响因子对中国省级政府网站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用WIF与各省市自治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可见,网络影响因子对评价省级政府网站具有重要的意义,WIF具有很强的评价能力。而宴尔伽[8]通过对省会城市政府网站的研究,发现WIF与政府网站排名是具有相关性的。

王知津[9]提出了以链接分析为核心的评价指标,其中包含:网页数,即该网站内所包含的网页总数;总链接数:用搜索引擎搜索到的与某网站存在链接的网页总数;外部链接数:用搜索引擎在该网站外搜索到的与该网站存在链接的网页数。网络影响因子=总链接数/网页数。他认为网络影响因子越大,网站的学术影响力就越大,质量就越高。

以上研究中均采用网络影响因子对网站进行评价。如果一个网站相比其他网站重要程度更高,那么在网站规模相当的时候,其被链接和推荐引用的次数也应当比较高。利用这种方法来评价一个网站,比单纯的定性分析也更具有说服力。

一个网站所拥有的网页数越多,信息含量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网站的规模。而处于WIF定义中的分子“总链接数”,则反映研究对象的被认可程度。在网络环境中,指向目标网站的每一个链接,都被认为是对目标网站的一次投票,效果类似于对传统文献的引用。而网站自身所拥有的网页多属于导航性质的链接,主要用于网站内部的信息组织,而与网站影响力无关。所以,用搜索引擎搜索到的该网站存在链接的网页总数除以该网站所拥有的网页数,能够有效地消除网站自身规模的影响,能够反映网站网页被链接的平均水平,即网站的平均影响力大小。

考虑到网站评价的科学合理性原则和实用可行性原则,本文最终决定基于网络链接分析对农业部门网站进行质量评估。所谓链接分析法,就是运用网络数据库、数据分析软件等工具,利用统计学、拓扑学和情报学方法,对网站的网络链接自身属性、链接对象、链接网络等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在链接分析中,上述不少学者是利用WIF对网站评价进行测度,大部分认为WIF对网站评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最终选取WIF对我国部分地区农业部门网站的建设质量进行评价。

基于农业部门网站的链接分析结果,我们研究其与农业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可能的相关关系。具体方法是用网络影响因子作为衡量网站建设的评估得分,用当地的人均农业总产值来衡量农业发展水平,最后对农业部门网站的建设质量和地方农业发展水平的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

二、数据选取与模型选择

从科学角度说,我们的研究应该选择农业产值比较大的省份。根据从2003 年到2013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提供的数据,农业产值排在前列的省份有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江苏省、四川省、湖北省和湖南省。考虑到样本规模需要适度又充分,本文选取了这七省内的下辖市(名单取自各省统计年鉴)作为研究对象,城市总数为102 个。其中有山东省17 市、河北省11 市、河南省18 市、江苏省13 市、四川省18市、湖南省13 市和湖北省12 市。

中国软件测评中心每年颁布的 《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中对国家部委网站、省级(副省级)政府网站、区县级政府网站进行了质量评估。但遗憾的是,该报告中缺乏对各地区具体部门网站的评估。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网站评价机构有Amazon公司的Alexa、Forrester Research公司等,这些机构均能提供专业性网站评价服务。但同样,由于这些第三方评价机构收录网站个数有限,以及取样的网站规模(这些机构所收录网站通常规模较大)所限,无法从这些较科学、成熟的评价体系中直接获取样本网站的评估结果。因此,本文将进行独立评估。

评估网络影响因子所需要的网络链接的数据都来自于搜索引擎,因此,搜索引擎的选择在网络链接的测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能够提供中文网站链接情况的搜索引擎有:Alta Vista、Alltheweb、Northlight、Google。 其中Northlight服务需要付费,Alta Vista在国内不能使用,考虑到可行性的问题,我们选取了Google搜索引擎。以新浪网(www.sina.com.cn)为例,利用Google测其链接数的具体检索式为:

利用上述检索式,我们对这102 个城市的农业局网站(或由农业局承办的农业信息网)在Google中进行了检索。分别得到了各市农业部门网站的网页数、总链接数。通过计算二者比值可得该网站的网络影响因子,并用此变量作为衡量农业部门网站建设质量的评估得分。为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和科学性,本文对样本进行了筛选。首先,由于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之间差异较大,本文将各省的省会城市剔除;其次,考虑人口规模。因为我国共有约300 个地级市,农村人口占到6 亿。单从取样的102 个地级市来说,城市人口规模从100 万跨度到1 000 万都有,为了保证样本数据的连贯性和可比性,我们将劳动人口在250 万人以下的城市样本剔除。其中包括东营市、莱芜市、鹤壁市、三门峡市、自贡市、雅安市、鄂州市和张家界市;最后,还剔除了网站在2014 年末改版、无法打开页面、或网页信息不全等情况下的样本,其中包括东台市、乐山市(两市均无政府官方农业部门网站),宿迁市、保定市(此两市农委网站数据无法从Google获取),济源市(该网站的robots.txt文件存在限制指令,数据无法从搜索引擎获取)和广元市(该市于2014 年底前后改版)。所以102 个样本中,实际有效的数据为81 个。山东省14 市、河北省8 市、河南省14 市、江苏省11 市、四川省13 市、湖北省10市和湖南省11 市。

在选取度量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变量时,本文采取的是当地的人均农业产值,在原农业产值的基础上除以当地总人口所得。采用人均农业产值而非农业总产值的目的是消除由于不同地区人口规模差异带来的影响。相关数据如表2 所示:

我国各个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地域文化以及政策导向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既有差异又各具特色。整体上可划分为东部、西部和中部三大经济地区。而在本文取样的七省中,河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属于东部地区,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属于中部地区,四川省则属于西部地区。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政府农业部门网站建设质量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运用统计数据做实证检验,构造一元回归模型如下:

Mi=C+C1Gi+ε

其中Mi表示i城市农业部门网站的网络影响因子,我们用此变量作为衡量该网站建设水平的评估得分;Gi为i城市2014 年人均农业产值,ε 为随机误差项。利用eviews软件,通过对上式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建立农业部门网站建设质量和地方人均农业产值间的线性关系。首先,基于原始数据,取七省全部81 个城市的样本进行计量回归。然后再根据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三、基于原始数据的回归分析

使用eviews软件对原始81 个城市的网络影响因子及各地人均农业产值数据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 所示。

从表3 可得,回归系数均为正。从总体上的实证结果来看,各地的农业部门网站建设与该地区的人均农业产值呈现出正相关的联系。结果定量地验证了农业部门网站与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促进作用的理论。从t检验中的P值为0.000 可知,原假设是显著的,即农业部门网站质量的回归系数不为0,总体回归通过检验。根据数据制出关于网站建设质量与人均农业产值的散点图,如图1 所示。

尽管从拟合结果来看,两个变量整体上存在着正向的联系,但上述方程的拟合优度R^2 仅为30%,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较差,这一线性方程不能很好地描述二者之间的关联度。从回归系数来看,所得的回归系数值为0.002 126,其经济含义为人均农业产值每提高100 会导致农业部门网站评估得分提高0.21 分,在样本总量81 个城市中,符合这一趋势的城市比例约为30%。

东部地区各市回归结果所得的系数也为正,且每个t检验结果也均表明检验通过,回归系数是显著的,不为0。与全部样本回归的结果相比,东部地区所得的回归系数值更大,人均农业产值每提高100 时,网站评估得分将提高0.26 分左右,拟合程度也更好,从30%增至38%。东部地区34 市的农业部门网站建设质量与人均农业产值的散点分布与回归如图2 所示。

从散点图上的分布来看,这两个变量的确存在着正向相关的关系,但是回归分析得到的线性方程拟合程度较差,尚不能很好地描述农业部门网站建设质量与当地人均农业产值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这与总体样本的回归结果是相同的。

然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则有一些差异。两地区t检验的P值分别为0.006 5 和0.691 4,西部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回归系数有较大的可能为零。此外,两个地区的拟合优度较总体和东部地区更低,分别为0.20 和0.01。所以我们无法证实在这两个经济区域中,农业部门网站建设质量与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业部门网站绩效评估得分与人均农业产值的散点分布图如图3 和图4 所示。从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和分布图来看,我们无法直接得出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西部地区的相关性明显要低于中部地区。

四、基于分层归类的回归分析

不论是对七省中的总体样本进行回归分析,还是将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样本分别回归,所得的线性方程对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都比较低,这说明以上计量结果还不足以证明农业部门网站建设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存在着促进关系。但是从散点图的趋势线中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正向联系。为了更好地描述和证实二者的关联度,本文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借鉴前人的分层分析方法,通过将样本点分布的分散性降低来研究变量间的相关性。

对总体81 个样本做以下处理:首先将城市按照人均农业产值降序排列,以每9 个城市为一组,然后分别计算出每一组的平均农业部门网站评估得分与平均人均农业产值。再利用(1)式,将数据带入方程式中回归。同样的,我们也对东部、中部的样本做这样的处理,但是考虑到分区域样本量较小,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以每5 个城市为一单位进行分组。由于西部地区只包括四川一个省的数据,分组的话样本量过小,故未对西部地区做分组处理。所得结果如表4 所示:

从表4 可以发现,在各地区分组之后,回归系数的变化并不明显,但是拟合优度均有显著幅度的提高。以总体样本为例,分组前的拟合优度只有30%,而分组后的拟合优度达到了75%。此外回归系数表明,人均农业产值每上升100,农业部门网站评估得分将增加0.24 分。从图5 总体样本分组回归后关于农业部门网站建设质量与人均农业产值关系的散点图也可以看出来,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回归情况也大致相似,拟合优度分别从38%、20%上升到60%与62%,回归系数表明,当人均农业产值每上升100 时,农业部门网站的质量评估得分将分别增加0.25 分和0.15 分。以上两部分回归的P值也均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回归系数是显著的。

为了进一步分析样本数据,对总体样本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样本数据分别求均值,所得结果如表5 所示:

用总体样本分组后的数据对照上述总体样本的均值来看,中部与西部的一些城市在人均农业产值与平均水平相当时,农业部门网站得分却较大幅度低于均值。为了探寻原因,我们将眼光聚集到这些城市上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几组中的样本有多个城市在中西部地区,而且还包含像邯郸市和达州市这样的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往往自然资源富集,城市的发展和生产与资源开发密切相关。这些城市在样本数据中的特点则体现为,人均农业产值非常高,但农业部门网站评估得分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为了使样本更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我们比照这几组的处理,对其他组的城市也进行了排查,将一些带有明显特征的资源型城市从总体样本中剔除。所以,本文一共剔除了济宁市、张家口市、淄博市、泸州市、邯郸市、达州市和平顶山市这7 个资源型城市,以及苏州市这样由于经济发达,人均农业产值排在最末,但网站评分确能排在前十的城市。

同时,根据比对和观察,考虑到网页数也会对WIF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而网页数主要与网站的更新速度及规模有关,而我国政府网站租用服务器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政策的指引下,存在频繁更换服务器或域名的现象,会造成各政府网站之间网页数差别较大,也导致对网站进行评估时带来偏差。所以我们还将网页数低于1000 的网站样本剔除,其中包括徐州市、安阳市、益阳市、日照市、郴州市、湘潭市、娄底市和岳阳市共8 个城市的农业网站。

在剔除了这16 个城市后,我们对剩余的65 个样本再次进行分组回归(6 个一组,一共11 组,最末5 个样本归入最后一组)。所得结果如表6 所示:

与剔除样本前的回归结果相比,表6 的数据表明,t检验说明回归系数是显著不为零的,而且拟合优度从0.75 上升至0.82,证明这一线性拟合方程式能够较好地描述政府农业部门网站建设质量与地方农业发展水平之间的正相关联系。两者间的散点图如图6 所示。

除了发现资源型城市,我们还可以从表4 各地区的数据均值中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部门网站建设质量越高,网站的评估得分也越高。其中,东部地区的网站评估得分高出中部的网站评估得分1 分左右,且东部和中部的网站评估得分也显著高于西部。

上述分析发现,就总体样本而言,农业部门网站建设质量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确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这一关系在根据人均农业产值水平分组后体现得更为显著。就各个区域而言,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晰。通常由于经济发达地区有更加丰厚的经济基础,能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从而更有利于农业网站的建设,更有助于农业发展。如江苏省和山东省,当本地经济比较发达的时候,政府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更高,对相关项目的扶持力度较大,财政资金投入更多。

另一方面,在不够发达地区,农业产值占其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较大,但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该地区日趋增长的信息需求,尽管农业部门网站建设质量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在西部地区表现得较弱,但提升农业部门网站建设对当地农业发展的促进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所以对两变量相关关系的探究仍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结论与思考

本文基于我国81 个地方城市的原始面板数据和分组数据,对地方农业部门网站评估得分变量与当地人均农业总产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地方农业部门网站与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度。但囿于水平和时间问题,文章尚有许多不足和可改进之处,对此有以下思考。

1. 关于样本选取。本文最初选择的城市样本是农业总产值排名前列的七个省份的下辖市,其中涵括了省会城市、副省会城市和地级市。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不论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信息化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会导致样本在分布上比较分散。所以我们不仅用人均农业产值来衡量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同时还剔除了省会城市与劳动人口在250 万以下的城市。而区、县相对于上述城市区别更大,故也未将其纳入回归样本。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扩大样本量,比如可选取农业总产值排名前十五名的省份中的所有城市,从这些样本中,挑选出省会城市、副省会城市,将同一行政级别的城市分为一组进行回归,探究其地方农业部门网站与地方农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度。

2. 关于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本文选取网络影响因子作为评估一个网站建设水平的变量,使用人均农业产值来衡量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地方农业部门网站建设质量与地方农业发展水平的关联度。

关于衡量当地农业发展水平的变量,本文还尝试过以当地的人均农民纯收入和人均农业产值的增加值来分析,但是带到方程中回归后都未取得理想的结果。本文猜想,农民纯收入受到了原农民家庭经济条件、财产财务和人口素质的影响,而农业产值增加值最新只能得到2013 年的数据,与农业部门网站建设的即时性不符合。所以人均农业产值能够更好地衡量与农业部门网站建设相匹配的农业发展水平。

本文选取网络影响因子衡量网站的建设质量,而事实上,内部和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等变量在网站评价体系中也有重要意义,这些指标都属于网络计量学的学科内涵。但存在的问题是,目前仍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网络计量学是在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逐步形成的一门学科,对其研究不过十年的时间。至今,在网络链接研究领域还没有取得如文献计量学三大定律那样为所有研究者所共同认可的理论研究成果。此外还缺少完善的研究工具。目前多数学者所作的链接分析是基于商业搜索引擎的,但是商业搜索引擎不像SCI是专门为引用分析而设计和开发的,相比SCI商业搜索引擎被用于网络计量学分析时,主要存在覆盖率低和稳定性较差这样的缺陷。

从回归结果来看,西部地区的结果并未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非常显著,这说明可能农业发展水平只是影响农业部门网站建设的变量之一,还包含许多其他的因素。比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等。从社会因素来看,人才结构、地域文化、舆论倾向和传统习俗决定了当地民众对农业部门网站的接受程度和使用偏好;从政治角度来看,国家与当地的政策导向,负责领导人的施政目标,个人偏好、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等,决定了地方政府部门对网站建设的重视程度,而农业在当地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又进一步影响地方农业部门网站的建设。从本文的样本数据和回归结果中也能够发现,就地区而言,两变量之间的关联度在更为发达与开放的东部比相对落后和封闭的中西部地区更显著;就城市而言,经济水平更优、发展更强更快的城市在网站建设方面也优于还在发展中的城市。

3. 关于分析方法。本文在分析地方农业部门网站与地方农业发展水平关联性的时候,只是就其结论进行论证,并未具体探究两变量之间互相作用的因果关系。地方农业部门网站建设与地方农业发展水平是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从理论上来说,这两者间是存在良性循环的,但是不同城市在这两方面的发展不一定是同步的。本文所采取的横截面数据既无法体现这种发展上的时序性,也不能体现两变量间具体的因果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通过时间序列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分析。

4. 关于农业信息化。不少学者研究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基于此研究基础,本文探究了地方农业部门网站和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事实上,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涵盖内容比较广泛。对一些农业发达的资源型城市,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利用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运用相关政策,进一步分析如何将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方式。

摘要:信息化的发展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以我国七省中102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建立回归模型,探究地方政府农业部门网站的建设质量与地方农业发展的相关关系,基于总体样本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的经济区域分别进行回归。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农业部门网站建设质量与人均农业总产值正相关。就总体样本和东部区域而言,人均农业总产值每提高100,网站评估因子将提高0.21分和0.26分。而且,这种关联在按照人均农业总产值水平进行分组归类后更为显著,拟合优度达到75%,再剔除一些农业产值较高的资源性城市和网页数出现异常值的城市之后,拟合优度可达81%,这一计量结果定量地证实了地方农业部门网站与地方农业发展之间的关联度。

临汾市发布2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 篇8

大麦是新兴工业的重要原料, 其商品价值高于小麦。山西省大麦栽培历史悠久, 是大麦需求大省, 近年来, 山西省大麦产量逐年下降, 其根本原因是大麦品种单一, 栽培管理技术不科学、不规范, 出现产量低、品质不稳的现象。《冬大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总结了大麦优质、高产和稳产的栽培技术经验, 品种特征特性, 田间鉴定、抗逆性鉴定等多项研究成果, 对冬大麦的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各生育时期的病、虫、草害的防治、收获、品质分级、生产档案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这2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由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起草, 临汾市质监局积极工作, 组织临汾市相关专家对2项标准进行了逐字逐句审查, 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标准起草组征求各方面意见, 先后修改3次并最终形成标准正式文本。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篇9

农行阜新分行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有关经济工作方面的思路和部署,通过加强与市发改委、项目办、招商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和项目业主的对接,及时获取招商引资、项目入驻及建设进展等有关情况的信息,为有的放矢地支持好阜新的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近3年来,该行在支持入驻阜新的大唐能源化工、鲁花浓香花生油、巴新铁路、风电等重点项目和产业龙头企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该行还通过成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大力开办小企业简式快速信贷业务等途径,设身处地地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截至今年8月末,该行已为10家小微企业累计投放贷款3.3亿元。

为践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惠及民生,

农行阜新分行不断强化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以推进惠农卡普及和农户小额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了“惠农通”工程建设,倾情为“三农”服务。近3年来,该行累计投放农户贷款3.2亿多元,支持了近6000余户农户的生产和经营。截至今年8月末,该行县域地区各项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50.1%;共发放惠农卡17万余张,人口覆盖率达到50%以上,农户覆盖率达8096;共建立惠农通服务点625个,布放农商通580台,“智付通”2998台,搭建了行政村全覆盖的电子金融服务网络,使自身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实现电子机具行政村100%全覆盖的金融机构。

截至目前,农行阜新分行已实现城保资金、新农合资金、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代收电费、联通话费、移动话费、农村有限电视收费、福彩等8个项目的代理业务,不仅解决了农民小额存取款、转账结算等基本金融需要,还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更方便地参与到农村商品流通中来,促使农村物流、资金流、政策流、信息流实现了有效融合,有力地支持了民生工程建设。

地方农业技术推广 篇10

一、加大农业中长期信贷投放, 促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公共事业欠账多、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弱、农业农村金融失血多, 这是困扰“三农”的突出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建设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举措, 但地方财力有限, 在建设这些项目时往往“力不从心”, 普遍面临着财力不足的窘境。面对这种情况, 农发行适时推出的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契合了当前各地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方向, 解决了地方政府建设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 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普遍欢迎。农业中长期贷款不仅带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还有效缓解了农村金融“失血”的问题, 起到了引导资金回流农村,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二、农业中长期信贷是中央对农发行业务发展的要求, 是大局所需、责任所在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农发行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等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 是执行国家的政策需要, 是农发行肩负的历史责任, 也是加快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农业中长期信贷支持新农村建设

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是农发行着力拓展的项目贷款, 实行“政府推荐项目、农发行独立审贷”的银政合作模式。以符合国家支农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项目为业务发展重点, 通过与市级政府融资平台合作, 择优支持县级政府主导的项目, 实现银政全面合作。在贷款项目选择上, 向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等“民生项目”倾斜。一是向涉及农田水利、水库除险加固、农业生态和农村饮水、农村路网电网信息网等大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支持。二是对农村公共事业等重大民生工程, 如贫困农民保障住房、农村道路及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项目进行优先支持。三是对“三供两治”项目, 即治水、治污、土地整治等政府重点关注、具有重大支农效果的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在贷款利率上, 执行基准利率, 并采取担保或抵押为主的信贷方式, 最大限度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 农业中长期信贷是中央对农发行业务发展的要求

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 中央对农发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宏观环境的利好使农发行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 要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并明确指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农发行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抓住国家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 全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提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三、农发行多措并举, 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

以大庆农发行为例, 全行始终坚持“全行抓发展, 重点抓项目, 中心抓效益”的经营理念, 努力实现大发展、快发展、有效发展。为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发挥好农业中长期信贷的支农作用, 大庆农发行结合“市强县弱”的经济发展状况, 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信贷支农政策, 确定了信贷发展规划。

(一) 合理确定信贷业务发展规划, 实现多元化发展

大庆是个石油城市, 粮食产量少, 但是工业化程度高, 政府财力好, 可支配财力多。根据这一实际, 大庆农发行把支持地方政府的非经营项目作为重点, 确定了两个三年发展规划:

1.2008年制定了第一个三年业务发展规划。实现了3年内商业性贷款翻两番达到30亿元。2008年开展了“三个十”活动 (十项重点工程、十家重点企业、十个重点品牌) ;2009年实施了“2552”营销工程 (2个超亿元的大项目, 5个超千万的农业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 5个超千万的农村基础设施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每个县行2个超百万元的农业小企业) ;2010年确定了以市区营销非经营性大项目为重点, 四县营销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为目标, 抓市区带四县, 上下互动, 形成以大客户、大项目为支撑的客户体系, 打牢可持续发展基础。

2.2011年制定了第二个三年业务发展规划。实施“433业务发展战略”, 即在考虑每年商业性存量下降10%因素的同时, 通过增量贷款的有效覆盖, 确保贷款纯增10亿元, 每年均衡增长4亿元、3亿元、3亿元, 在未来3年内贷款规模达到70亿元。并使贷款结构持续优化, 商业性占比60%、政策性占比40%。

(二) 高端营销、高端协调, 实现对政府重点项目的支持

2010年大庆农发行抓住市政府大力实施项目建设的有利契机, 由市行行长亲自带队和政府主要领导汇报, 和项目主管部门对接, 营销大项目, 支持地方建设, 做到了高端营销、高端协调, 取得较好效果。全年支持地方政府涉农大项目10个, 投放农业中长期信贷19.83亿元, 分别是:大庆市东城水库、水厂项目、大庆庆南新城建设项目、大庆庆北新城建设项目、大庆泥草房改造项目、玉米膜下滴灌项目、大庆妇女儿童医院项目、庆南新城大同区建设项目等。此外, 还支持15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小企业的发展。几年来, 不仅自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得到了省行和地方政府的认可和嘉奖, 而且凸现了农发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提升了农发行在地方政府中的地位, 树立了农发行的良好形象。

(三)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农业中长期信贷有力支持了地方新农村建设, 如大庆市东城水库项目, 已建成挡水坝18.09km、引水渠1km, 供水能力达到日供水13.32万吨;新建输水线路长5234m、新建提防18公里, 增加库容110万立方米。大庆市东城水厂项目新建净水厂1座、自来水管线13千米, 能够解决50万人的饮水问题。大庆玉米膜下滴灌项目, 在大庆市五区四县内新建290万亩玉米膜下滴灌高标准农田, 该项目每亩增产800斤, 每斤玉米按0.8元计算, 亩增产值640元, 扣除各项费用, 项目使农民亩纯增加收入420元, 该项目总增收12亿元。大庆妇女儿童医院项目为以妇产科、儿科为主要专科特色, 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预防、急救、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妇女儿童医院, 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设计床位500张, 日门诊量2000人次, 项目建成后承担大庆市及周边地区妇女儿童各类疾病的诊治和危重疾病的抢救工作, 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标准。大庆市庆南、庆北新城工程是大庆市实施“东移北扩”城市发展战略的第一步, 是实现大庆市“特大型城市、生态园林型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的重要一步。还有各县自来水项目、污水处理项目、路网、电网、信息网等民生工程。

(四) 农发行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凸现, 在地方政府的地位明显提升

农发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 切实履行职能, 不断加大支农力度, 在支持地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好评, 树立了农发行建设新农村银行的品牌形象。2010年末, 大庆农发行在全市15家银行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被大庆市委、市政府授予金融单位突出贡献奖。

四、面临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一) 面临的问题

2010年6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2010】19号) , 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 并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 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文件明确要求, 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清理, 对自身有稳定现金流的政府融资平台整改为公司类法人, 按照商业贷款进行管理;对没有现金流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今后不得继续融资。此后, 银监会为贯彻落实国发【2010】19号文件, 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 (银监发【2011】34号) , 文件要求新增平台贷款不得接受政府以直接或间接形式为融资平台提供担保和承诺, 平台必须有覆盖贷款本息的足额现金流, 且融资平台必须纳入银监会的监管名单, 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及产业规定。对存量平台贷款必须落实抵押担保, 充实第二还款来源。

国务院和银监会从降低政府债务的角度出台了相关文件, 限制了地方政府向商业银行的融资, 从而规避了地方政府融资量过大、债务负担过重的风险。但是, 文件的出台也为农发行向新农村建设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带来了困难。

(二) 对策建议

农发行是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 成立以来以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 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己任, 发挥了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支农作用。但是在国家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大气候下, 监管部门下发的监管要求对农发行执行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符合农发行业务发展和监管要求的《政策性银行法》, 以规范监管部门对农发行的监管要求。目前, 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政策研究, 与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及方向都会相应发生变化。农发行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银行有必要研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 适时推出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信贷品种、融资方式, 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是必须准确把握政策。农发行是政策性银行, “政策是资源, 是优势, 是机遇”。准确把握政策不仅是国家赋予的职责, 也是发展的良机。譬如2010年初大庆市政府重点发展了几个大项目, 但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市区几家商业性银行受资金限制无法给予融资。面对这样的情况, 农发行及时向省行进行了汇报, 在得到上级行的批准后, 全力支持了地方政府的项目建设, 既实现了中长期贷款的迅速发展, 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可。

三是有效解决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担保问题。依据现行的政策, 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需要落实担保, 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项目多是政府大工程, 具有项目融资大、期限长、收益慢等特点, 因此, 落实担保较难实现。鉴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项目多是惠及民生的政府工程, 建议将农发行承贷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方式以信用为主。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下一篇:心理训练的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