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精选12篇)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篇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新时期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的环节, 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 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手段, 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双城区现有农技推广体系是比较健全的, 基本形成了市、乡两级农技推广网络, 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探讨。
1 推广体系建设情况
1.1 机构设置
区里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个, 双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建于1983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部设置:“七站二室”。即: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信息站、基层站、经作站、环保站、化验室、办公室。全面负责承担着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等工作, 是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部门。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24个, 都有办公场所, 行政隶属乡镇政府直接管理。
1.2 推广队伍
市、乡镇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共有各类技术推广人员177人。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职工63人, 其中, 管理人员1人, 具有正高级职称2人, 副高级农艺师技术职称的21人, 具有农艺师技术职称的17人, 具有助理农艺师技术职称以下的14人, 工人8人。具有本科学历19人, 大专学历34人, 中专学历2人, 工人8人。具有本科学历占总人数30.1%;大专学历占总人数54%;中专学历占总人数3.2%;工人占总人数12.7%。
50岁以上8人, 占12.7%;45~50岁9人, 占14.3%;40~44岁23人, 占36.5%;30~39岁16人, 占25.4%;25~29岁6人, 占9.5%;25岁以下1人, 占1.6%。
双城市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现有114人。其中:本科10人, 占8.8%;大专62人, 占54.4%;中专24人, 占21.2%;中专以下20人, 占17.6%。
高级农艺师5人, 占4.4%;农艺师33人, 占28.9%;助理农艺师25人, 占21.9%;助理以下18人, 占15.9%;无职称33人, 占28.9%。
50岁以上19人, 占16.7%;40~49岁52人, 占45.6%;30~39岁42人, 占36.8%;30岁以下1人, 占0.88%。
农业院校毕业45人, 占39.5%。
1.3 经费来源
市推广中心经费来源为市财政, 乡镇服务中心经费来源乡镇财政。
2 存在问题
2.1 经费不足。
财政只保证推广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农技推广费用等一点没有。由于农技推广是无偿为农民服务, 没有经营性收入。要想开展农技推广工作, 必须多方筹集资金,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
乡镇推广系统近几年的改革, 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断增大, 乡镇由114人技术人员, 其中农业院校毕业技术人员45人, 占总数的39.5%。
2.3 推广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市乡两级农技人员技术水平和生产实践能力均有待提高。由于知识更新很快, 农业科技不断发展, 必须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 并且多深入到田间地块进行生产实践, 这样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
乡镇级农技人员, 由于非专业技术人员多, 对农业技术了解掌握不够, 不能指导农业生产。
2.4 乡镇推广队伍不稳定
乡镇农技人员可以说“一人多用”,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使农技人员不能专心从事业务工作, 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2.5 农机与农艺脱节
存在农机和农艺脱节, 严重阻碍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 建议
为了确保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真正发挥农技推广的作用,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如下建议:
3.1 确保农技推广和办公经费。
只有经费保证, 才能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的开展, 才能真正提高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发挥农技推广人员作用,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整治和完善农技推广队伍
出台相关政策或文件, 限制或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农技推广行列, 净化农技推广队伍。
3.3 提高农技人员整体水平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修学习、深造等, 提高农技人员科技水平, 为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近几年, 我们注重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每年都要举办几次培训班进行培训)
3.4 确保农技人员从事本职工作
乡镇级农技人员, 不要“一人多用”, 要是从事农技推广人员专心从事本职工作, 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不要做多面手, 啥都懂一点, 啥都不精。
3.5 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作用
农业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科技意识, 具有现代农业理念, 率先应用新技术, 推广新技术, 是本村的种粮大户、高产大户, 是当代的新型农民。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3.6 实现科研与推广结合
要实现推广与科研有机的结合。要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 根据农民需要, 研究新的农业技术, 并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通过推广完善和检验科研成果。做到科研具有针对性, 具有时效性。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篇2
研组认为,我县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很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及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引起上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由县和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构成。2002年机构改革后,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县植保植检站、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县粮油经作股、农环站、农业执法大队、县茶叶办、县柑橘办等单位,共有13 个机构,实有人数106人,编制数为108人。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是原来独立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共有19个机构,实有人数33人,其中干部身份14人,工人身份19人。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21人,中专及高中学历的11人,初中学历及以下的1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33人,其中中级职称19人,初级职称及以下14人。
二、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县现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与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不相适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机制运行失灵
2002年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隶属关系由原来的县管或县乡双重管理改变为乡镇管理,人、财、物(“三权”)下放到乡镇政府。县级业务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而大多数农技人员还要参与乡镇其他工作,出现多头管理现象,很多业务工作难以协调。机构改革没有适应基层的需要,农技推广体系断层,体系运行不够顺畅,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
(二)工作条件艰苦,经费严重不足
1、工作经费严重不足。部分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除有门面开展农技咨询服务外,没有集中办公的场所,有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虽然有办公室,但办公条件差,缺乏工作经费、检测设备、电脑和交通工具等。由于县农业局作为其业务主管部门,自身财力差,负担重,无力给予经费支持,而一部分乡镇政府又没有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列入了的数额也是微乎其微。乡镇财政不能保证农技站的业务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镇农技站存在靠经营谋生存,轻公益性技术服务的现象,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有效实施。
2、工资待遇无着落。我县自2002年对乡镇站所人员进行改革以来,乡镇农技站由乡镇管理,但所有上岗人员的工资都没有按照公益事业岗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标准执行,大部分乡镇农技人员津补贴不能落实,其他福利无从谈起。在岗的33人中仅3人为全额拨款人员,年人均县财政拨款8700元,其余30人为差额拨款人员,2006年、2007年财政拨款年人均5000元,2008年为7000元。他们的工作经费除了上级拨款外,要全部自筹,经费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社会保障严重滞后。我县乡镇农技站人员除1人未参保外,其余32人都于改革前参加了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并且 2003年6月以前的保险已于今年全部落实到位,但是,改革以后所有人员的保险已经全部转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按照我县相关文件精神,自2003年7月以后由乡镇政府落实在岗人员的养老保险金,该项工作自开展以来,由于财政困难等多方面的原因,仅有个别乡镇落实到位,大部分乡镇还在筹措资金,没有完全落实。5年来,全县共拖欠30人的养老保险金约51万元。至于其他福利如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则无从谈起。
(三)业务本末倒置,推广工作弱化
乡镇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管理错位,政事不分,过多抽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从事政府政务工作,造成服务功能弱化。据调查了解,我县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被抽调从事乡镇政府中心工作的现象极为普遍,有的乡镇还十分严重。有一半的乡镇农技人员平均每个月开展农技服务在10个工作日以内;有三成以上的乡镇农技人员对工作时间保障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四)培训工作滞后,素质有待提高
农技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后,乡镇农技人员普遍反映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明显少了,原业务主管部门与农技站已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业务部门想管也管不上,想管也无权管,造成业务主管部门与农技站的联系逐渐减少,对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相应减少,直接影响了他们业务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理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对乡镇农技站的管理,应规范到县乡共管、以县管为主的管理体制上来。但要真正实行这一个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县乡两级的关系,解决好相关的遗留问题,弄不好就会出现因财政包袱过重而“两不管”的局面。
(二)、落实人员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待遇
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按照国家对公益事业岗位工作人员待遇的相关规定与标准,把乡镇农技人员的各种待遇落实到位。
(三)、合理设置机构,加强基层农技站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便于集中财力搞好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设施的利用率,本着交通方便、地理特征相近、产业结构相似、便于开展工作的原则,在条件成熟的地域成立区域片站。这将有利于:一是人力资源的整合。改革后,基层农技人员受到了最大限度的减员,全县19个乡镇和1个国有农林场,共保留农技人员编制37人,平均每个乡镇不足两人,根据乡镇农技站众多的职责和较为广泛的服务范围,在工作上表现为力不从心。通过区域建站,可以较好地调整人员分工,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可以有效地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将有限的建设资金用到刀刃上,更有利于配齐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如我县白云乡和皂市镇,蒙泉镇和夹山镇,楚江镇和二都乡、易家渡镇、新关镇等,不仅小气候差异不大,而且交通方便、产业结构相似,建立片站,不仅大量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而且还能使各种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完善。三是便于建立良好的试验示范基地,利于新技术的快速推广与应用。四是便于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与规范,有利于促进县域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的全面实施。
(四)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要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化的农技推广组织,鼓励和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要大力扶持并鼓励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分流的人员领办民营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经营服务实体。鼓励和支持供销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兴办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开展各类农技推广服务活动,加快形成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技推广格局,为普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供科技支持。农技推广机构要围绕我县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运行规律,为龙头企业开展全程科技服务,形成龙头企业建基地,科技人员搞服务,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三赢”的有偿服务形式。要大胆创新,把农业技术体系溶入到农业产业化企业中去,强化农技推广机构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基地,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产量高质量优的原材料,以提升自身品牌,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创办自身的科研推广机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五)加强技术培训,多形式、多渠道提高农技推广队伍及农民素质
1、要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定期培训制度。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财政支持、制度保证、定期考核等措施,促进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更新。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选送部分技术骨干进修。
2、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创新方式。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努力为科技特派员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篇3
“历史之谜” 现实的个人 历史唯物主义
一、前言
在我国,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1] 2002年以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农业推广进入体制改革和推广服务的社会化、信息化阶段,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农业推广和农业推广体系的涵义
农业推广的涵义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狭义农业推广,仅仅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生产;二是广义农业推广,指除了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和组织农民、培养农民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它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场及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三是现代农业推广,指在发达国家,农业已实现了现代化、商品化和企业化的基础上,从事农业的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水平已得到普遍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生产过剩情况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经营的效益。[2]
农业推广体系指农业推广的各级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农业推广体系作为农业推广和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除了制定有关农业推广发展政策外,还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以及对国家农业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国家财政是农业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和依靠。乡以上农业推广机构属国家推广机构,机构比较健全,推广人员多,技术力量雄厚,是农业推广的主力军。此外,科研、教学、科协和一些为农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也从事有关的农业推广工作。从农业部到各省、市、县、乡、村、村民小组分别建立了国家农业推广总站、市农业推广中心、县农业推广中心、乡农业推广站、村科技组和科技示范户,形成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化、经营管理七大专业技术推广网络。
(二)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业推广机构设置分散,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各专业推广机构分散设置,相对独立,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部门利益冲突问题严重,难以发挥整体优势;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同级农业行政部门的领导,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推广项目的选择和推广方式都要服从政府的要求,推广活动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3]上级农业推广机构只能在业务上进行指导,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2、资金投入不足,推广方式滞后
我国农业推广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发达国家一般为0.6%~1.0%,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而我国不足0.2%。[4]经费不足导致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缺少试验基地和必要的科研设施和信息网络,农业推广人员服务手段基本还是凭经验、用老办法指导农民生产, 例如有些地方病虫情报和墒情监测还是用肉眼和经验来观察分析,难以为技术推广和灾害预防提供准确数据。在推广内容上偏重狭义的农业推广,忽视了对农民行为的研究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广义和现代农业推广的作用。
3、推广人员和农民素质与推广体系的现代化不适应
由于缺少参加培训的机会,部分推广人员技术和知识单一化,主要从事粮食作物栽培、育种和管理的技术推广工作,而从事园艺、蔬菜等和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推广人员少,推广人员普遍缺少适应市场变化的创新精神,不熟悉市场,信息不灵。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更加低下,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和科学管理能力。推广人员和农民的上述状况显然与农业推广体系的现代化不适应。
4、科研、教育、推广、生产严重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农业推广工作是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农业推广与科研、教育密切相关,三者同等重要。由于当前的农业推广行政倾向过强,市场导向性差,致使教育功能不突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成果转化率低。据有关部门材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6 000多项科研成果问世,而推广应用的只有30%~40%,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大部分成果仍滞留在样品阶段和实验室或者试验田里,不能及时推广应用。[5]
四、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打破目前依附行政体制设置的单一格局,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职能分工,理顺县、乡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建立网络化农业推广体系。由各级政府牵头、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协调管理,使地方政府、农业推广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涉农的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样就可以保证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最佳资源配置,产生效用最大化的大农业推广体系。在信息传输机制上,由过去的“自上而下”转变为 “上下双向”和“网络式”的传输机制,由政府主导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二)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和农业推广方式
在投资机制上,改变以往单纯以国家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鼓励民间资金对农业推广的投资,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改变目前财政资金部门间分割、部门内分割、使用分散、安排重复的状况 ,逐步整合,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农业推广方式方法的创新上,要体现农民至上,农技服务转变为“农民需要什么推广什么”,实行双向的技术信息交流和思想观念沟通。继续发挥搞讲座、办培训班等传统方法和固定电话、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传媒的作用, 实施网络进村入户工程,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
(三)提高农业推广队伍和农民整体素质
农业推广人员是科技成果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媒介,要对推广人员进行业务综合素质培训,既要注重产中技术的专业培训,又要开设如农业推广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课程,使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对推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在职深造,基础扎实的可参加研究生班学习,基础较弱的可参加专、本科自学学习,努力提高推广人员的文化素养。在农民技术教育的形式上,采取集中、分散、远程、间接、示范等多种形式,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在教育内容上,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市场结合,要进行农业现代意识教育、技术常识教育、绿色证书教育,提高广大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四)坚持农科教结合,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推广与科技教育同步发展是现代农业推广的必然趋势,我们在强化政府行为的基础上, 要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发挥“三农”协作的优势。农业推广服务要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延伸到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储藏与加工、营销、市场信息、农业区域开发设计、农业观光、农村生活改善等领域。在重点转化国内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的同时,还应注重国外引进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要选择一些适应性好、成熟度高、效益显著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转化率,加速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眭克仁,陈红,眭睦.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学,2008,36(11)
[2]申静,张素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在问题与创新研究[J].畜牧市场,2009(9)
[3]秦亮生.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7)
[4]戴立新.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08 (6)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篇4
农业发展的好坏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业已经逐步实现了由粗放型发展多集约型的转变。但是, 在竞争极为激烈的今天, 我们必须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不断将更多、更加实用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去, 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做出其应有的积极贡献。事实上,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尚且不够完善, 甚至可以说与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较,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相对滞后了,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科技新成果的转化速度缓慢、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等。由此可见, 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
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 为了农业的发展, 我国一直积极致力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已经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逐渐推广了一些先进的、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 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正在逐步开展, 为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等。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还是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需要更加努力。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必要的资金支持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但是,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 政府的农业推广事业费不够, 推广项目费不够,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济实体创收收入也不高, 作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经费的主要三个来源, 情况都不够乐观, 就注定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1.2 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要想更好地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 就必要做好科研、技术服务与生产这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但是,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这三者依然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 尚且没有紧密地联合在一起,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科研攻关取得的一些成果没有办法及时进入农业生产的一线;生产者们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新技术, 加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等相关因素的限制, 也很难实现生产效益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3 来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原因
人是诸多因素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 因此,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积极性以及思想认识等都会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当前掌握的情况来看,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最为显著的表现就在于:
第一,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 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是从事与农业相关专业的, 自身对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 更别提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了。这样就会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也很难去就某一项技术的实施效果、是否值得大范围推广等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第二, 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很多人都是抱着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 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服务意识较为薄弱, 服务态度也比较差。
1.4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单一化
农业技术推广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科技部门往往就是根据自身的主观意愿去就某一项技术进行推广, 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从地区和农户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进行推广从;此外, 技术推广后的评估滞后严重。在某一项技术推广之后, 没有就推广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从而导致这些技术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1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资金的投入
资金是重要的保证, 没有足够的资金, 就无法更好地展开科研;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也就办法将已有的科技成果推广开来。因此,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尤为重要。此外, 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为了有效保证资金的投入和使用, 必须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相关部门和领导各司其职, 共同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2.2 注重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事实上,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此, 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让他们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 进而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 如定期开展培训与交流等, 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让他们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专家, 能够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进行解决, 进而充分发挥出他们应有的积极作用。
2.3 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
农民才是科技的最终受益者, 因此他们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能力极为重要。为此, 要高度重视农民的文化科技教育, 特别是加强对科技项目示范户及农民技术骨干的技术教育。
摘要:近些年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农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尤其是随着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成员国之一, 我国的农业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 在看到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我们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的话, 势必会对未来农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文章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希望能为尽快实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吴立锋.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 :368-369.
[2]刘会, 孙英焘.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 2010, (15) :6-7.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篇5
为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市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加速了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情况
按照农业部、省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要求,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自2008年启动以来,经过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宣传动员、公开竞聘、检查验收五个阶段的工作,改革已全面完成。2009年8月以双政发[2009]14号文件下发了改革方案,并及时上报,经过一年多的推进,改革已基本完成。这次改革,由市编办重新核定了编制,全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全部实行竞聘上岗,定岗定责,人员统一归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管理,并纳入市财政开支。目前,全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稳定,素质较高,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加速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改革后,市、乡镇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共有各类技术推广人员180人。其中:市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职工73人,包括:技术干部62人,管理人员1人,工人10人。在技术干部中具有正高技术职称的1人,副高技术职称18人,具
1有农艺师技术职称的28人,具有助理农艺师技术职称的14人。乡镇农业中心现有推广人员107名。其中,技术干部103人,工人4人。在技术干部中,副高1人,农艺师32人,初级42人,无职称非专业人员29人。
在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做详做细思想工作,消除改革的负面影响。此次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涉及到全市广大农技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稳定的大局。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把做详做细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从全市农业、财政、人事等相关部门抽调12名专业干部,成立了4个工作组,分片包乡镇推进改革工作。对竞聘上岗、人员安置等敏感问题都实行民主座谈,充分尊重基层干部的意见,体现群众的意愿,尽量避免产生矛盾和问题,诱发不稳定因素,全市改革过程十分顺利,没有出现任何上访。
二是开展多层面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虽然本次改革中人员上岗本着专业对口的原则,但是仍有部分新充实到推广体系的基层农业技术员,有的不是农业专业出身的,有的以前没有从事过技术推广工作。为了更好的做好农技服务,在人员到位后,重点加强了乡镇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培训与重点业务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对乡镇118名技术人员集中培训了一个星期,然后把他们分成5个组,到中心植保、土肥、推广各业务站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业务培训,使基层技术人员全面了解掌握了农业生产的各项技术,培训结束后,又进行了结业考试,合格的允许上岗,不合格的继续学习。真正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指导的业务骨干。
三是健全机制制度,实行严格管理。在改革中引入竞争流动机制,全面落实人员竞聘上岗制度,农技人员实行全员聘用,3年一聘,竞争上岗。同时,加强了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对农技人员实行考评和任期考评制度,并把考评结果、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与工资、奖金挂钩,以绩付酬。以此调动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创新服务形式,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为了充分发挥市乡两级技术人员作用,提高技术推广实效,在组织开展常规技术培训的同时,不断创新技术服务形式。一是开通农技110热线服务,随时解答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二是加强了现场技术指导。在春耕、夏锄等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全市200余名技术人员全部深入到田间地块,进行现场指导。三是开通农技直通车。市农业中心配备了台农技直通车,为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工作提供了方便。四是做好技术示范。在每个乡镇都建设了千亩示范田,向农民集中展示深松整地、大垄覆膜、大双直及小垄密植的先进技术及高产栽培模式,便于农民参观、学习、效仿。
二、农技推广工作情况
近年来,为巩固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地位,全市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的新
思路、新途径。全市农技人员勤奋工作,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取得显著成效。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环境。##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建于1983年内部设置:“七站二室”。即: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环保站、基层站、经作站、信息站、化验室、办公室。全面负责承担着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等工作,是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部门。为了改善办公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008年多方筹集资金对中心,辟址新建。新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办公楼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招待所、食堂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锅炉房、库房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并更新了部分教学和实验仪器设备,使技术推广和实验能力大大增强。
(二)开展科技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素质。为了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科技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围绕高产高效先进农业技术以及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集中培训,农业中心每年冬季,利用两到三天时间对各乡镇农技人员进行培训,培训120余人,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讲课,采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授课,直观、清晰、易懂。巡回讲课,农业中心和乡镇农技人员深入到村屯进行巡回讲课,受训人数12000多人次;电视讲座,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电视讲座。每年电视讲座10余次,受训人数
达到15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每年发放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农田灭鼠技术资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资料,农技110宣传资料,《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等5万余本;农技110热线服务,每年农技110热线服务200多次;六是技术指导,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深入到田间地块技术指导,针对农民及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以问答式、互动式等方式进行培训,打破以往走过场、教师一言堂、满堂贯的传统模式,真正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三)创新推广模式,推广农业新技术。
一是推广玉米双高栽培模式。大力推广玉米大垄覆膜、大双直、小垄密植三大高产栽培模式,每年推广面积达到200万亩,平均亩增产250公斤。
二是开展全面农田灭鼠工作。2010、2011年连续两年开展全面农田统一灭鼠工作。防治面积达668万亩次,防治效果显著。挽回粮食损失约4亿斤,挽回经济损失达2亿元。
三是开展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2009-2011年连续三年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达到100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达1.2亿斤,挽回经济损失6000万元。
四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承担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面积150万亩,亩节本增效50元,总节本增效7500万元。
五是展示农业技术,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充分发挥农技推广部门的自身技术优势和推广主渠道作用,给农民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篇6
1.伊春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成立于1987年,多年来,特别是在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林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把为广大农民和务农职工开展科技服务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在抓科技培训、科研创新、新技术推广、咨询服务、示范园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科普培训等多学科、宽领域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为解决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伊春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涵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和技术人员的配备。目前全市设置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34个,其中市级推广中心1个,县(市)级推广中心2个,区(局)推广机构12个,乡(镇)级推广机构19个。从总体上看,市、县(市)两级推广体系建制基本完善,工作状态完好,机构设置是市设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县(市)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9个区(局)中12个区(局)有推广站设置;19个乡(镇)有17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全市农技推广系统编制180个,实有农技推广人员153人,其中市级推广人员62人,县(市)级推广人员54人(铁力市28、嘉荫县26),区(局)级推广人员22人,乡(镇)级推广人员15人。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我市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暴露了一些在新形势下与现代化农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一是区、局推广机构严重空缺。全市19个区、局保留推广站建制的只有12个区局。二是推广人员力量不足。推广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乡(镇)和区(局),全市19个乡(镇)的17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编制34个,实有推广人员只有15人。19个区(局)推广编制30个,实有推广人员22个,其中有5名非专业技术人员。三是队伍老化、人员匮乏。全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普遍存在人员匮乏,知识老化,技术断层,专业干部比例少,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四是推广经费不足。目前全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开展公益性推广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财政,通常也只是负责推广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单位的水电费等日常开销,没有额外承担任何基本的公益性职能的经费,推广事业费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状态,经费不足导致农技推广部门成了有钱养人、无钱做事的地方。五是运行机制落后。主要是部分区(局)农技推广机构不独立,职能包涵在区(局)农业局中,农技推广人员也多是兼职,推广人员经常被安排干农业局的中心工作,无法保证把全部精力用在农技推广工作上。缺乏科学的激励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导致推广人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被动服务绩效差。
3.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议
为加强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我市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恢复完善区(局)、场(所)推广机构建制和配齐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上,建立起完善的基层推广体系和技术过硬的推广队伍,使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并能从中发挥重要作用,下面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3.1明确公益性职能
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市、县(市)、区(局)、乡(镇)、场(所)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农业标准化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防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等。
3.2恢复完善推广机构设置
3.2.1恢复撤销的区(局)推广机构
每个区局都应有专门从事农业和多种经营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对7个没有推广站建制的区局要尽快恢复建立,配齐人员,以满足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
3.2.2配足配齐专业技术人员
我市尚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制的12个区局编制30个,实有推广人员22人,其中还有5名非专业技术人员,这就要求各区局尽快配齐配全。南四局是我市农业和森工多种经营企业,且其中铁力局、双丰局、桃山局等三个林业局农业规模较大,应按要求核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配齐专业技术人员。
3.2.3健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乡镇农业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应尽快解决。结合我市实际,依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可选择在乡镇范围内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综合设置、由县级向乡镇派出或跨乡镇设置区域站等设置方式,也可以由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乡镇派出农业技术人员。
3.2.4增加场(所)农业推广机构设置
场(所)是我市区别于农区特有的一种基层行政建制,过去一直以木材生产为主,近些年随着林木资源的匮乏以及天保工程的实施,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和森工多种经营生产上来,农业和多种经营生产现已成为我市林区人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其生产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我市林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因此,建议各区(局)都应该在场(所)设置推广站,并根据本地农业和多种经营生产特点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3.3充实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针对当前我市专业人员比例少,且知识趋于老化,缺少林下经济方面的专家等实际情况,一是为适应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强化食用菌管理和服务职能,急需充实食用菌方面的专业人员。二是为适应森林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充实林下特色种植业专门人才。主要从事野菜、野果和药材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推广和服务工作。建议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增配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食用菌、多种经营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在稳定现有农技人员基础上,积极改善农技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并促进其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3.4建立强大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较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科技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一是各级政府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财政每年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其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二是建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项目的研究和推广。三是涉及农业的重大项目要在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经费。四是积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资金特别是工商企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事业。
3.5创新农技推广管理体制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篇7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现阶段, 部分农业技术人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认识不全面, 不了解农业技术最新理论与成果, 对农业发展方向认识模糊, 外加功利思想的影响, 不喜欢学习与农业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 更不愿意深入田间, 导致农业劳动力偏向于中老年;由于中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 受教育程度有限, 对新技术以及新理论的认识较少, 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1]。
1.2 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 国家以及社会各界愈发重视农业建设, 并增加了在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资金投入,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需的人才、机械设备和技术等, 均需要资金的支撑, 导致推广经费投入不足[2]。
1.3 管理体制缺少可行性
现阶段,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管理体系以从中央到地方为主, 但在农业技术的实际推广活动中, 涉及较多的部分, 时常出现人事分离的现象, 缺少专业化管理, 推脱现象十分普遍, 协作能力缺乏, 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影响了农业建设的正常进行[3]。
1.4 职能错位
因技术人员自身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认识不全面, 职能模糊, 在具体的工作活动中, 无法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职能, 不能合理应用技术职能, 这不仅造成了农业技术的浪费, 还消耗了较多的资源[4]。
1.5 机制缺少灵活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 国家出台了许多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政策, 同时在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下, 编制了许多新型技术理念与现代技术体系;但因原有农业发展思想的束缚, 虽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拥有成熟的理论, 但在实践活动中, 无法有效落实各项推广工作, 而机制缺少灵活性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5]。
2 加强对策
2.1 增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加强推广体系建设, 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主性以及创造力, 构建一支热衷于农业生产、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的农业技术推广团队, 大大促进推广体系的建设。为消除农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推广体系建设的限制, 应加强培训, 认真学习最新理论知识, 明确农业发展形势, 转变工作观念, 改善知识体系, 不仅要全面掌握原有技术知识, 还应积极推广新型农业技术[6]。另外, 还应从根源着手, 在研发单位以及高校中合理融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充分应用先进技术手段, 加大宣传力度, 让人们认识到推广农业技术的重要价值, 明确农业发展形势, 构建合理的奖惩体制, 鼓励年轻力量主动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行列中, 增加农业队伍中的年轻力量, 形成农业技术试验基地, 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结合。
2.2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强大、稳定的资金支持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顺利建设的物质保障, 为此, 政府应增加在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7]。首先, 应增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投入, 设置奖学金等, 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队伍中, 增强科学素养, 为技术推广体系的可持续建设储备优秀人才;其次, 政府应增加在技术改进中的资金投入, 积极引入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成果, 着重增强创新能力, 明确地区差异与问题, 适当改进, 合理应用。
2.3 完善体制
一是改进推广体制。参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方针政策, 找准契机, 明确发展方向, 逐步改进推广体制。从中央到地方, 积极推广法制建设, 为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二是加强管理。加强管理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创新的有效手段, 因此, 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 应融合可行的基层推广管理体系与科学的运行制度, 借鉴优秀企业以及代表性地区的管理手段, 积极变革, 找到不足之处, 综合分析, 编制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2.4 增加装备的技术水平
推广设备是影响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此, 应增加装备的技术水平;利用先进科技成果,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建设;构建合理、可行的集监管、检测以及预警等为一体的推广服务体系, 切实增强风险预警能力, 增加农业产品的安全性。
3 结语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如此。因此, 国家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建设, 为改善农民生活现状, 推动农业发展进程, 应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农业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张茜, 王小新, 曹忠尚, 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农家科技, 2014 (8) :18-18.
[2]李国伟, 李艳萍.试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农家科技, 2013 (12) :44-44.
[3]刘慧扬.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 2011.
[4]汤红梅.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投入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5]孟伟.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6]王峰.农业技术推广对促进农民增收作用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0.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篇8
1 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创新体系建设的意义
1.1 推广创新体系是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的必然要求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个行业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在农业方面, 我国的发展模式并不科学, 发展力量不够强劲, 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不够健全。我国的农业要想取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就必须改良技术, 让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支撑, 这直接要求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以最快的速度建立, 利用体系创新满足新时期的农业发展要求[2]。
1.2 弥补原有推广体系的缺陷
目前, 我国的农业进入到重要的转型时期, 在改革方面卓有成就。但是在发展的前提下,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 原有体系无法适应当下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 必须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 使其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支柱, 弥补原有缺陷。
1.3 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主要纽带
科学技术虽然是第一生产力, 但技术只有在现实生产中得到应用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就是让技术成果能够与现实生产真正相连, 让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 利用试验、示范等手段传到各个农业区域, 让每一个农民或者农业研究者能够了解、掌握它, 让技术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现实动力, 全面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的重要支柱。
2 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创新体系的建设方式
2.1 从体制入手, 进行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符合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 现阶段, 从整体上看, 我国的农技推广较为单一, 较为落后, 与现代农业无法适应, 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重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我国在之前的推广上, 体制基本上就是依靠国家, 依靠政府, 这种推广体系局限性很大, 且效果并不明显。因此, 应要求政府进行引导, 让多成分、多形式的体系融入进来, 建立起有偿与无偿服务共融的创新体系, 让更多科研单位、学院学府、中介组织以及农民扶持组织参与进来, 从事经营性的服务。同时, 政府对其进行扶持与指导, 让各类企业与政府相互补充, 形成一个综合发展的推广格局。
2.2 从机制入手, 进行农业技术服务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主要是要求其从内部管理与外部推广运行两方面入手, 首先要对其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内部管理的重点在于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人员, 要求对其设立奖惩制度, 目的在于激励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 调动起工作兴趣, 保证每一个参与研究、参与推广的工作者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同时, 要对人员考核进行量化与细化, 重新设定考核目标、考核标准。
其次, 对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推广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 农民是农业技术实践的主体以及需求的主体, 这就要求必须要调动农民群体的需求性, 让他们了解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认识到他们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农业技术, 使他们有主动获取相应的农业技术的兴趣, 促进体系的建设。
最后, 有关部门要对技术推广进行全程服务, 无论是产前还是产后都需要对农民进行指导与帮助, 让农业技术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2.3 从资金入手, 利用资金投入实现创新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创新体系要想顺利得到建设, 必须要有资金作为支持, 这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各市县的经费紧张等问题, 建议各市的农技推广机构要立足本土, 积极争取国家级的农业项目, 参与到农业项目的建设中来, 最大可能的争取资金, 促进推广体系的建设。以我国某市为例, 该市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争取到农业部科技示范场、中国农业技术中心专用小麦节水调肥示范工程、本土野生大豆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农业虫害入侵的防范与祛除项目等。这几个项目的顺利参与直接拉动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在增加亮点的同时实现资金存储, 顺利建设起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 直接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助力。
2.4 从人力资源入手, 完善培训体制以便提高整体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全面审视观念, 最好要从农民的需求以及农村的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 利用互动启发的方式引导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思考问题, 进而自行提出解决对策, 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农民们的生产技术水平。主要的操作渠道是派遣专业农业技术员深入乡里, 了解当地概况, 对主要的农户进行知识培训, 并建立其专业的推广小组, 由国家派遣的专业人才结合当地勤劳肯干的农民群体组成。针对这些群体, 该市或者该县要全面予以支持, 定期对他们进行知识培训与技术实践培养等, 在保证其具备过硬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 教给他们推广技巧, 帮助当地建设起专业的推广体系。
另外, 如果有一些技术较好且思维灵活的带头人出现, 完全可以将他们送到当地的专业院校进行进修, 丰富他们的知识层面;或让他们下到一些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参观学习, 将他人的优秀技术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 灵活的组合在一起, 丰富推广体系, 让农业技术真正的实现“规模实践”的理想。
3 结语
本文在立足国家发展现状的同时, 对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创新体系的建设进行了系统分析。由于我国的农业正处在转型的特殊时期, 农业技术需求不断增加, 建立起服务创新体系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的发展, 对我国整体经济的提高有着现实价值。因此, 我国必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农业技术服务进行创新发展, 认识其重要性, 完善其体系, 最终实现农业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管叔琪, 王光宇.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与创新[J].公共管理, 2013 (7) .
试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篇9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
1.1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将农业实用技术的科研成果传达给农民,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向科技化应用变革。传统农业由于缺乏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对时节、温度、气候等要求较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有效改进农业对于外在条件的要求,使其不再受传统农业弊端的影响,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1.2建立新型农业产业
农业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更能促进农民创新思维的产生。比如“无土栽培”、“彩色农业”等新模式的出现与发展,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给农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改变了农业发展的固有模式。
1.3为技术改进提供建议
技术推动农业发展,同时农业也能推动技术的不断改进。通过对技术的实际应用,农业会体现出不同效果。针对经济效益可以给技术改良反馈建议,使技术不断精进;利用更精进的技术发展农业,使技术与农业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推广人员人数不足
我国地大物博,又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村分布散落,很少有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专业人才,现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多为产品生产者,数量较少。并且由于有些农村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对外信息交流程度差,一直缺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导致偏远地区一直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此外,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项公益性的服务活动,对于酬劳的管理一直以低薪酬为主,导致很多技术推广人员迫于生计不得不转行。
2.2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力度小
农业技术需要经过大面积实验来确定该技术可否被应用,但是政府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一直不足,有很多技术因为资金投入不到位,导致无法应用于生产,并且由于技术改良也需要资金,使得在改进中因为缺少资金而放弃改进的现象频繁发生。前期投入不到位、后续资金接不上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一大难题,影响农业发展。
2.3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不足
农业推广单单靠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完成推广活动,现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很多网络媒体都有技术推广的信息,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缺乏,导致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依然以推广人员实际讲解为主,既浪费时间,也影响普及。并且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一般推广人员对于技术的推广都以一次性为主,农民接受程度低,不能一次性吸收全部内容,缺乏对技术的全面了解。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探讨
3.1提升农民科技应用意识
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是加强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认知。政府应该设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内设专业培训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农民认识到现今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并从农民实际文化情况出发,不断宣传技术对于提高产量的重要性,让农民了解多方面技术改良知识,使农民不局限于固有的传统生产模式,将技术与农业结合的重要性灌输到农民思想中,并且提升农民对高新科技的运用能力,教会农民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查找农业技术信息,以网络为依托,完善推广体系。
3.2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资金投入,通过询问农民意见,了解当地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适合当地的农业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二是加大对农民的鼓励制度,农民对农业更加了解,可以自主研发出适用于农业的技术内容,而对于农民自主研发的农业技术应该大力推广,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有利于农民之间的交流,提升农民自主推广意识,使其适用于农业生产。
3.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推广人才队伍
探析建设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篇10
关键词:农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析,多元化
粮食问题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 而科技是提高我国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重中之重, 通过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实现了低成本化, 快效益化。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基本保证,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 存在较大的问题, 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如何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来适应新的挑战, 是我们急需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今年国务院颁布的一号文件重点突出了要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而且新修正的《农业技术推广法》, 也明确提出了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求。如何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呢?笔者认为, 要进行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做给农民看, 领着农民干, 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力求满足农民的需求, 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1.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类型
1.1.1 以政府组织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由各级政府为主导、农业行政部门分管, 自上而下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 财政事业拨款是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 现在正全面向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很大部分地区基本改革到位。
1.1.2 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体系。
农业科研部门为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换为现实生产力, 主动投入到农业生产, 有的采用与地方政府或农村合作组织合作进行成果转化。经费来源渠道很多种:自筹、协作单位出资、政府拨款等。
1.1.3 以农村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体系。
农民技术协会是以农民为主, 吸收部分科技人员做技术顾问, 自发寻求新技术, 新品种, 谋求高收益的经营组织, 适应众多农户的要求, 经费一般由会员集资, 也会采取股份制融资来逐步扩大队伍。
1.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成绩
1.2.1 推广新技术, 提高科技贡献率。
我国农业在国际上地位空前提高, 粮、棉、菜、肉、水产品等总产量均为世界首位, 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 保证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1.2.2 促进农业增效, 帮助农民增收。
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 从整体上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 不仅促进农业增效, 而且也使农民增收, 迅速实现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
1.2.3 开展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通过科技信息宣传、现场指导, 开展技术培训班等实现科技知识入户到家, 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等综合素质。
1.2.4 参与执法监督,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开展全国疫情普查, 配合农业局规范农资市场, 科学指导用肥用药, 保护农业环境,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2.5 进行条件建设, 体现公益性职能。
各地市均陆续进行条件建设, 建立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 维持推广队伍相对稳定, 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职能定位不明晰
公益性技术推广、执法监督管理、经营性服务混成一体, 导致农技推广力量分散, 农技人员的精力无法兼顾, 而且许多地方对农技推广改革仍然是“三权下放”、综合建站, 机构设置不合理, 出现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的局面, 工作效率明显较低, 更为严重的是某些偏远地区出现了只经营不推广的现象, 几乎所有公益性农技人员都在以不同形式进行经营创收。
2.2 机构设置不合理, 机制不灵活
2.2.1 政府主导的推广体系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完成各级政府的技术推广任务, 并没有考虑农民是否最需要这些技术。农民往往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推广技术, 这就难以发挥其在应用科技方面的主动性, 甚至有些农民还对推广技术产生了抵触情绪, 因而推广技术实施效率低下。
2.2.2 内部机构独立设置, 造成资源浪费。
我国各地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 有种植业、畜牧水产业、农业机械、经济管理四大类, 都分别独立设置, 都以本部门的推广任务为主来实施对乡镇农户的技术推广活动, 并且在实践中忽视农民的需求, 各部门之间相互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 形成地区间分割, 即本地区所推广的技术由本地区的技术人员承担, 外地技术人员不能到本地区推广。并且这所有推广体系分别对农民实施农业推广, 不但不能充分发挥整体优势, 而且使各项技术难以综合应用于生产, 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2.2.3 双重管理和属地管理, 加大管理成本。
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即由县农业技术推广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 以乡镇政府为主, 行政主管部门为辅, 有些地方还由双重管理变为属地管理, 也就是三权下放, 农技推广人员的人财物的管理权由县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 农技推广人员的日常工作要服从乡政府的指派, 而且有的地方办站的方向却被政府引导到自负盈亏方向, 由全额拨款变为差额拨款, 甚至自收自支。现在虽然进行了改革调整, 农业行政主管理部门为主导, 乡镇政府辅助管理, 但还是属于双重管理体制,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是需要通过政府来进行, 这种管理体制对于县乡双方的权限很难协调好, 无法形成推广合力, 加大了管理成本。
2.3 激励机制不完善, 推广效果不明显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一般都是领导下计划, 定项目, 然后拨经费, 由于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 推广人员推广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 并不注重推广效果, 更加谈不上帮助农民在生产上做决策和进行技术推广教育, 并且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2.4 投资强度低, 经费保障不足
我国在农业方面投入少, 发达国家一般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 但我国却不到0.2%。近几年来, 国家大力重视发展农业, 加大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稍有改善, 但还是严重不足, 投资缓慢, 与目前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不相适应, 也无法保证新阶段的农业发展, 而且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经费大部分是用来发工资, 差不多只有10%的经费直接用于推广活动中, 然而就是这10%的经费在某些地区还出现截留现象。
2.5 人员待遇和条件建设不到位, 推广积极性不高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最基层的单位, 都是直接与农民面对面。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偏低且落实不到位, 和其他部门的事业单位人员待遇无法相比, 并且在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 90%以上的没有试验基地, 70%没有固定的办公用房, 更谈不上办公设备与交通工具了, 即使具备少量的设施设备, 也大多数是设备陈旧, 服务功能低, 严重影响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影响农技推广效率。
2.6 人员素质不高, 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严重
人才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 目前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比较少, 而且素质相对偏低, 专业知识和知识更新培训严重缺乏, 存在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现象。无法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 无法有效地、及时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而且, 农技推广人员人均负担的农户数高于发达国家, 我国高达800人, 而美国只有300人。
2.7 农民接纳现代高新技术能力差, 成果推广转化难
我国虽然实行了九年义务制教育,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 但农村留守人员以中老年 (50岁以上) 劳动力为主, 占留守劳动力的80%以上, 受当时环境的影响, 他们的文化素质极低, 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随着劳动力工价的提高, 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价格的提高, 粮食收购价格低, 比较效益极低, 导致广大农民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 只有他们认为将来的收益高于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技术, 而且新技术有比较高的风险, 因而在选择上都十分谨慎, 直接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
2.8 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从1993年就开始颁布实施, 随后不断修正, 但由于重视力度不够, 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规定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在实际执行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没有落到实处。
3 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必要性
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中, 农业科技在农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农业在产品需求上、增长方式和增收途径等方面都明显与传统农业不同, 供给和需求主体呈现多元化, 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新要求, 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科技兴农,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体制, 建设高效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才能适应不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才能再创佳绩。
4 如何实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4.1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 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优化结构原则, 建设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各种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4.2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施保障
4.2.1 完善投资机制。
加大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调整投资结构, 强化国家拨款的主要渠道, 进行统筹规划, 确保现有经费不减, 按国家规定给予推广人员建立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明确公益性机构农业技术人员的待遇。明确各级财政投入的使用方向,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一线人员的经费补贴, 保证日常推广工作的连续、稳定地进行。
4.2.2 切实加强领导。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断加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责任感, 切实加强领导, 利农利民做到实事办实, 认真学习农业技术知识, 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管理, 创造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氛围。
4.2.3 完善法律法规, 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法制化。
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 要真正以法制保障作为基本前提, 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具体责任, 细化处罚措施, 实行双向制约化管理, 让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成为法定职能。
4.3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体实施
4.3.1 明确定位。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进行明确定位, 真正做到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专业化。
4.3.2 推广主体多元化。
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两个《意见》的落实, 整合现有的资源, 在此基础上, 明确了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现阶段,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主要有:政府专门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民组织和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四大类别。
4.3.3 科学合理设置机构。
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 坚持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合理设置推广机构, 种植业、畜牧水产业、农机要因地制宜进行整合综合设置, 农村经营管理系统将不再列入此体系, 并且明确县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 让推广人员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农业技术推广上。
4.3.4 合理配置技术推广人员,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根据职能和任务, 明确公益性人员的合理配置, 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的培训, 不断强化知识更新, 根据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定期进修, 公益性和经营性人员不定期沟通交流等方式, 来提高他们在新发展阶段的推广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3.5 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农民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业技术的应用, 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我们要在服务“三农”的原则上, 不断强化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 设立咨询服务窗口、建立网络科技书屋、建立示范基地、定期发放科技信息小报、尤其是进行农业广播电视教育 (其覆盖面最大, 而且是最经济实用的方法) 和入户指导, 重点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并且注重多项技术的培训, 培养出农业综合型人才, 让新技术更好更快地融入千万家。
4.3.6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
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引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鼓励各地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 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科研院所和相关农业学校来参与其中, 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 加快推进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
4.3.7 推广形式要多样化。
(1) 技术推广人员主导方式。以推广员为主角, 实行垂直管理, 农民可以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直接向推广机构人员咨询; (2) 农民参与方式。主要是组织农民参与其中, 引导农民和推广人员共同解决问题, 提高推广效果; (3) 培训指导方式。技术专家给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 技术推广员培训指导农民。 (4) 项目带动方式。一般指在国际援助等重大项目和国内重大项目的支持下, 在特定项目区实行特殊的推广机制;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选定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设立专项资金, 加大投入, 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开展推广工作,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无论实行哪种推广方式, 都务必进行规范化管理, 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真正做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专业化服务。
5 结论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建设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充分认识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坚持国家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根本宗旨, 因地制宜, 建设多元化主体和推广方式, 提高推广人员和农民的综合素质, 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 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兆贤.切实做好农技推广大文章[J].山东农业 (农村经济版) , 1996 (05) .
[2]启洲.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0.
[3]张萍.中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 2003.
[4]谢建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4.
[5]贺福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11.
[6]陈朋.基于农户视角下农技员推广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 201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篇11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发展;农村工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8.01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涉及农业技术信息的搜集、农业技术应用方式以及现有技术推广与反馈体系的建设,整个推广体系的建设对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农业产量的提高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现阶段,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效率的低下以及农村工作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农业技术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农业发展跟不上农业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有的技术体系以及农村工作条件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不断促进农业发展有着显著的必要性。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的结合现有的条件,探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以保障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不断的提升。
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切入点
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以及农业工作的实际条件,梳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切入点,为探究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供相关的参考。
1.1农业技术信息的搜集应是首要切入点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强化首先在于农业技术信息内容的充实,如果农业技术信息更新不及时,最新的信息没有能够很好地被推广部门所获取,则整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的强化缺乏最基本的内容保障。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相关人员首先要从技术信息的搜集切入,探究相应的完善对策。
1.2农业技术信息的传递是推广体系强化的关键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关键在于技术的推广,因此在探究相关对策的同时,研究人员应当从推广体系的强化角度进行切入。以现有的农业工作条件为参考,随时探究强化农业信息传递的对策与方法,继而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得到最为直接的支持。保障在现有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能够发挥其基本职能。
1.3人员队伍建设是农业技术传播与交流反馈的重要保障
农业相较于其他产业来说,其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的传递渠道以及信息的传递方法也非常的有限,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其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仍然十分巨大。因此在现阶段工作环境下,除了建设基本的技术信息库以外,相关单位还应当积极的加强基础农业工作队伍的建设,以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推广人员保障农业技术的及时传递,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高效作业。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结合以上的分析,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强化应当从技术信息的搜集、技术的推广以及工作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切入,以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挥其促进农业发展的现实作用。
2.1建立农业技术信息库,随时保障技术信息的更新
技术信息库的建立不仅可以随时保障最新农业技术的更新推广,还可以实现新旧技术的比较推广,使得农民可以在现有农业作业条件下,依靠工作改进来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这种情况下,农业技术的推广更加容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更容易发挥。
2.2以农村实际条件为参考,建立多渠道信息传递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强化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技术推广渠道的单一化,因此在探究强化建设工作对策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积极的重视推广机制的建设,从农业传单、教育手册分发渠道的建设,到农业技术人员下乡开课等各种形式来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强化,继而降低技术学习的难度,使得农民通过最为简单的形式掌握最新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真正从工作层面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
2.3提升基层干部队伍与技术人员的素质,保障农民随时获得农业技术再教育
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是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积极的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以及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得与农民直接接触的基层人员能够掌握信息搜集、信息简化、信息传播以及信息反馈的能力,继而通过基层工作人员将最新的技术信息传递给农民,并通过最为简单的方式让农民掌握最先进的种植技术,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影响力。
3结语
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以及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从现有的条件来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应当从技术信息搜集、技术传播以及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因此在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时,相关单位要加强农业技术信息库建设,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建立多渠道信息传递机制。最后在通过基层人员的培训,不断强化技术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以扩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影响力,真正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
云南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速 篇12
2015年, 我省分别组织水稻、玉米、油菜体系和水稻、蔬菜、土著鱼协作组的高产技术联合攻关, 促成玉米体系与奶牛体系深度合作青贮玉米研究, 加强马铃薯体系与蚕桑体系、甘蔗体系的合作套种研究, 促成水稻体系与水稻协作组强强联手。研究并提出破解“天花板”和“地板”双重挤压困局的路径选择——“极量创新”, 组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新品种新技术协作攻关组研究制订了玉米、水稻、油菜“极量创新”方案。着力打造农业科技的“云南映象”, 玉米体系在会泽县者海镇石河村百亩核心高产示范区, 种植杂交玉米“云瑞505”品种, 平均亩产1132.07公斤, 创全国海拔2000米以上玉米种植区高产纪录。油菜体系在临沧市博尚镇综合技术示范创造了早熟油菜千亩连片最高亩产298公斤的全国纪录。
同时, 水稻体系集合各方技术力量, 在丽江永宁乡开展高寒稻区极量创新攻关, 通过新品种审定4个, 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7个, 引进新品种展示436个。蚕桑体系选育家蚕新品种2个, 试验示范桑树新品种2个、示范面积15600亩, 家蚕新品种11个、示范32000盒。推广“大蚕十五日养蚕法”, 成本收益率提高10%以上。甘蔗体系进行了甘蔗地膜覆盖节水灌溉、配方缓释肥、节水灌溉与地膜覆盖抗旱栽培等试验示范, 集成了创新甘蔗抗旱栽培综合技术。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荐阅读:
202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指导意见08-0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08-02
农业技术体系08-0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06-08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07-26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07-11
广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09-24
农业推广体系05-24
农业推广学体系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