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共12篇)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1
高考是国考, 是我国广大群众非常关注的一件事, 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竞争、高风险、高利益的选拔性考试。高考能够为国家选拔专业人才, 促进教育功能, 维护稳定的社会关系等等, 还直接关系到万千考生的未来命运, 承载着无数家长和学生的希望。同时, 高考还能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学生的智力发育等, 这对教育的稳定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高考体制改革能够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高考体制的改革思路
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 因此两种高校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和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学生的智力发育和能力掌握都存在客观上的差异, 因此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致的高考制度, 使用完全一样的高考试卷, 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参加难度系数过大的考试, 就无法反映出这些学生学习能力的相对真实性, 不利于学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的施行。所以, 国家在相关教育规定中特别强调了高考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并且提出高考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 表明了高考体制改革的思路:第一, 分开进行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考试;第二, 健全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使学生全面掌握各学科知识, 避免出现偏科现象;第三, 个别科目实施一年多考的考试原则, 减轻学生的高考负担;第四, 完善高考招生名额的分配制度, 规范高考加分制度, 保证高效招生的公平公正;第五, 建立多条升学渠道, 为学生提供多次选拔机会。这样的高考改革思路才能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
二、高考体制改革与高校教育教学的关系
(一) 高考体制改革一定会引发高校教育的改革
高考体制改革对高校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体制改革方案中明确规定, 高中不再分文科、理科, 高考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这一决定会促使高校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 使文理科专业互相渗透, 从而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的综合化发展, 优胜劣汰, 提升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
(二) 高考体制改革会加快高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考体制改革中取消了文理分科,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定, 可以使学生有全面性发展, 同时又不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遵循了人才成长和高校教育的规律。高校教育的目标是, 为国家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综合水平、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并且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优秀建设性人才, 因此高校从前使用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应该着重发展跨学科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 高考体制改革会引发高校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从高校的教育角度来讲, 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就是高中教育分为文科教育和理科教育, 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等问题。因此高考体制改革取消高中教育中分为文理科的举措,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改变了高校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为高校培养新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高考改革能够将学生掌握的高中知识和大学知识联系起来。由于以往高中分为文理科的机制, 学生填报志愿时不一定全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这个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充满了功利性色彩。以往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专门学习高考会涉及到的科目, 因此学生们都非常偏科。高中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考试, 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选择, 高中知识和大学知识互相联系, 融会贯通, 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 高校招生体制的改革
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高校招生的质量。但是这不代表准许学校的标准越趋于一致越好, 准许入校的要求越高越好, 不代表越多学校实行的选取人才的标准就是越好的。因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发展特色和发展方向, 制定合适自身发展的人才选拔标准,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培养, 大力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进而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招生体制的改革能够增加学校和学生的选择机会, 从前高校除开自主招生的方式, 考试的科目和过程、招生的标准大体上是相同的。但是现在已经有所改变, 高考体制的改革内容, 提出了高校招生和录取应该是多元化的, 改变了一本、二本分类录取的方式, 使得高考和高校招生之间有了非常显著的区别, 高考的内容和高校的招生标准之间没有了明显的联系, 学生和高校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五) 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高考体制改革
高校肩上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因此, 在当今社会大力发展创业和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创新的背景下, 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系统已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但是根据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很难培养出跨学科的优秀人才。比如, 当前高校的文科专业教育的侧重点是, 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价值以及能否去做这件事, 但是如何去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的步骤等知识都是工科类专业要解决的问题。然而, 将来从事文科专业的学生, 对理工类的知识掌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结语
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逐渐具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要坚持依据高考体质的改革思路, 维护高考、高校招生和学生录取等每个环节的公正公平, 为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引导高校加强内部专业的全面建设, 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综合型的优秀人才, 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方泉, 叶志明, 叶红.高考改革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相互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12) .
[2]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02) .
[3]蒋己兰, 周启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与高校教学质量[J].长沙医学院学报, 2010 (02) .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2
一、印度的教育现状及改革措施
印度教育经过独立后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多数邦已实行“十、二、三”新学制。但由于印度两极分化严重,广大人民生活贫困;由于宗教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增长率过高,愚昧落后的现象很普遍。因此,印度的教育存在着许多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困难。例如教育浪费现象严重,文盲多,流生率高,印度独立后制定了不少扫盲计划,但收效不大,主要是由于经济落后,人口剧增.原有文盲没扫除,新文盲又不断增加;课程偏重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脱节,忽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操作课。一些活动、学习脱离就业的需要,学生离校后面临失业的危险;高等教育急剧扩大,盲目发展,超出国家经济水平的需要,造成大学毕业生过剩,人才外流等。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颇有一定的代表性。
2O世纪8O年代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年代。印度总理拉·甘地在1985年1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宣布。要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同年,印度政府发表了题为《教育的挑战——政策透视》的文件,并在全国广泛讨论的基础上于1986年制定了新的教育政策,即“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为印度今后的教育改革制定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根据《政策》的要求,印度教育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初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普及和提高14岁以下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提高初等教育质量。改革措施要采取最好的方法激励学生入学;规定了小学的基本设施;提出了系统的非正规教育计划。
2.中等教育改革除了继续扩大儿童接受中等教育机会外,重点发展“标兵学校”。设立标兵学校是为了使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有机会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更快地成长,特别是对那些来自全国各农业地区的天才儿童,这样做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和平等,更重要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改善学校教育。“标兵学校”实行寄宿和免费制度。
3.高等教育改革的最主要方面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包括大力发展自治学院,成立学术人员学院。成立鉴定委员会以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价。此外.印度还努力发展开放高等教育,以确保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积极帮助发展高等教育和扩大高等教育经费的社会来源等。
独立至今,印度已颁布过三份关于国家教育政策的文件。然而,政策的制定与颁布,只有在得到全面的、真正的贯彻时才会起到它们应有的作用。这些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挥太大作用,年复一年累积起来的入学、教育的质量、数量和财政支出等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二、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是好的.但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中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问题之一是教育经费缺乏,严重妨碍教育的发展。这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全国性的中小学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教师待遇过低,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现有的教师队伍不稳定且素质不高,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尽管中央制定了对教育投资的倾斜政策,一段时期内加大了教育投资的力度,但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问题之二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偏低。不少地方盲目追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由于学历教育中把关不严,出现了办学过乱的情况,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与素质水平严重不符,对国民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潜在威胁。
问题之三是基础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转为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是整体教育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环节。它不是单纯的升学教育,还要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打基础。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升学教育”到“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很普遍。
问题之四是教育体制仍需完善。从2O世纪8O年代到现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二十多年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制度改革中的指导原则定位存在偏差,教育改革追求社会效率和功利、忽视乃至回避了教育公正的问题,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教育体制。以大学体制的改革为例.概括地说,迄今为止,改革有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方面是高额的学费。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社会底层家庭其子女缺乏学习的动力,因为即使他们成绩再好,他们也承受不了高额学费的负担。这些年来,考上了大学却因没有钱而无法上大学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些学生或者其家长还因此甚至走上了自杀之路。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找工作困难,而公司找不到有用的技术工人。教育应该配合这种经济发展趋势,我国有基础研究成果,但很多还没有转化成为产品。即使可以转化成为产品.也没有好的工艺水平。这和德国、日本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教育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缺乏高技能的工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这种制约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会越来越明显。
三、印度教育改革给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国与印度相似点极多,都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国,独立时间相近,人口众多。印度教育虽然还没有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毕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要从印度教育改革发展中汲取经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印度政府一直在努力进行教育改革,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极力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尽量为所有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改革时应该学习借鉴的地方。
我国教育的发展要避免印度教育发展的不足。印度虽然抓住了机遇进行一系列改革,但是由于经费、人口等问题,教育政策收到的成效不大,教育失衡的现状仍然很严重.我们对印度教育发展多持批评态度,认为其基础教育十分薄弱,高等教育发展过度,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
教育改革,谈来谈去,关键还是在于建立好的体制。教育改革的动力来源于政府,毕竟教育资源掌握在官员手中。如果改革进行不下去.就需要有人推一把,让改革动起来。稳定为上,利益集团,个人业绩的考虑……造成很难改革的局势。逐步的改革很困难,会碰到相当大的阻力。一旦改革就必然伤害一些人的即得利益,触动一些教育体制的传统弊病,没有政府的配合改革也难以成功。就像ahouseofcards,一栋用扑克牌搭的房子,要想逐步地改造,抽掉任何一张扑克牌,整个屋子可能就会倒塌。整体的改革又不符合实际,可以用“试点”的方式来做比较合适。不影响已经存在的系统,但是如果做得成功,每个学校都会有压力和动力来改革,就像深圳的例子一样。从最有价值的科系做起,试点学校不能有过去的包袱,可以从新干起,可以作为某某大学的二级学院,也可以作为教育部隶属之外的学校(例如:香港的大学,美国名校)在中国的分校。
教育改革缺乏社会制度支撑。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体制改革,而教育体制改革又必须依赖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应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我国的教育改革目前仍是“带着脚镣跳舞”,体制问题成为教育改革中无法回避的结。如果不试图解开这个结,那么所有的改革都将难以深入。
教育改革要兑现改革的承诺 篇3
这一改革内容,是对三年前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确定的高考改革思路的进一步重申———《纲要》提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包括“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略微不同的是,提到了“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明确“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在笔者看来,高考改革必须以考试招生分离为核心,如果不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只是在考试科目、考试形式上做改革调整,将很难打破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切实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
推进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把目前已经尝试的90所高校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脱钩,将自主招生移到统一高考之后,并把统一高考的功能从目前的选拔转为评价即可。在统一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大学可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申请成绩要求的考生可自主申请若干所高校,大学独立进行录取,每个学生可以获得多个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样的考试、招生方式,就做到了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同时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如果操作成熟,就可以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改革考试、实行一年多次考,最终形成多次考试、多次选择、多次录取,建立起全新的多元评价体系。这种考试、招生方式,就是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招生的方式,已经运作多年,实践证明并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的难题。
从目前的高考改革思路来看,虽然再次提到了考试招生相对分离,但是,改革的落脚点还在考试改革,包括统一考试、减少科目、一年多次考,都是在不改变集中录取制度前提下进行的。这样的改革效果尚需观察。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过去20年的高考改革,一直在高考科目上做文章,从7门到6门,再到3+X,可应试教育的局面未有改观,原因在于高校在录取时还是按单一的分数从高低结合志愿投档录取,录取中每分必究。再减少科目,能起到改革效果吗?再就是,推进一年多次考,应对应多次录取才有成效,否则,多次考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进行排序录取,还是为一次集中录取服务,非但不能减轻学生焦虑,反可能增加学生的焦虑。
所以,新一轮高考改革能否真正深入取决于是否切实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这也考验教育行政部门是否真正放权,因为实行考试招生分离,要求政府部门把考试组织权交给社会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把考试选择权交给学生,要建立全新的考试招生格局。这也是国家教改《纲要》颁布三年之后,高考改革迟迟不见具体方案,没有实质性改革举措的根源所在。
显然,怎样推进教育行政部门放权,将是改革的攻坚战。在笔者看来,高考改革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这会陷入“放权”的悖论,而应该建立新的改革机制———由全国人大、地方人大讨论、审议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一方面广泛听取民意,另一方面则监督政府部门依法放权推进改革,否则,改革就可能一直悬在空中难以落地。
事实上,不独高考改革如此,此次《决定》提到的其他改革,比如“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这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改《纲要》中都曾明确提到,但这之后却没有实际行动,就连新建的南科大,最初宣布去行政化,结果却变为由深圳组织部门为学校公选局级副校长。再比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其中义务教育不设重点校重点班,是2006年《义务教育法》就明确规定的内容,这已经不是改革的内容,而属于依法治校的问题了。
我国的教育改革在2010年制定教改纲要时,就已经达成了改革共识,当时大家希望教改纲要能落地贯彻,不能成为“墙上规划”,现在三年时间已经过去,实质性的教改了了。现在《决定》再次重申改革的内容,但愿这次能动真格,真正深化推进,以啃硬骨头的勇气兑现改革的承诺。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4
体育教学从广泛意义上讲就是指通过课堂的教学, 使学生们能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 学生们通过这种方法锻炼身体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当今的体育教学方法一直沿用着旧式的教条式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机械的灌输体育知识, 不能掌握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样就造成了对体育知识的了解不全面, 从而导致了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造成了不必要的身体损伤, 减小的体育运动所造成的良好的影响, 旧式的体育教学采用死板的方式, 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 是否愿意接受, 接受的程度是否达到了自我进行锻炼的标准, 这些后果很严重, 只有接受了正确的指导, 才能体现出体育运动的价值和良好的影响。在本人对“大连财经学院”的运动前准备活动一项调查过程中发现,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的同学中, 直接进行活动不做准备活动的同学达到了96%, 简单活动下 (这里指准备活动时间不超过2分钟) 的同学达到了3.7%, 而完全做好准备活动的同学紧紧有0.3%, 这数据表明, 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准备活动, 也就是说在课堂上, 教师教条式的授课内容, 让学生们根本不懂每一个步骤的意义, 如果换个角度来讲,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说明准备活动的主要原因, 列举出具体的事例, 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准备活动的意义, 也就能积极的去做好准备活动, 从而减少伤病的发生。
二、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1) 体育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革才能在将来使体育改革的方向不会重新走回过去的旧路, 体育教学的根本在什么位置呢, 教师,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力量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使体育知识传播到学生当中去, 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研究集体练习和自我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近些年, 一些年轻的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加入到教师的行列中, 给教师队伍带来的新的理念和生机, 但是, 不可避免的弊端也逐步体现出来, 年轻教师没有工作经验, 对因材施教做的不够准确, 对学生的不够了解导致了体育教学容易走入误区, 但是新的理念有带来的老教师所不具备的良好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把老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年轻教师的新的理念结合到一起, 从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来适应现如今体育活动的发展。定期的组织新老教师的交流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定期的进行各大学校之间的交流会让教师能更清楚的认识到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基本状况, 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 锁定一个正确的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深化教学及课程结构和内容, 利用各种因素、手段, 为体育教学改革服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这就是说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 结合教学改革精神,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从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出发, 制定出符合教学改革, 学生成长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新大纲也对此有了要求。
2) 进一步确立体育教学的目的,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光是灌输体育知识, 是指导学生能够掌握并实际应用体育知识, 现如今的体育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该加入自己的创新模式, 特别是高校的体育教师, 应该有一套自己的实践理论, 怎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能把所要教学的知识融于活动中,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就掌握了知识, 这样才能印象深刻, 在将来自己独立锻炼活动的时候能够好好的应用所学的知识。宽松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设备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体育教学不光是内在的一些原因, 外在同样重要, 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各大高校可以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大力提高体育教学的环境, 只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齐备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靠体育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体育教师要发挥最大能量, 注意人力、设施资源的开发。我们可以动员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学生、校医、及当地校外的体育名人为教学改革服务, 起到督促、帮助、榜样的作用。设施资源是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增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体育教师要与领导多沟通, 结合实际, 有计划, 有步骤配齐体育器材, 发挥作用。
3) 理论知识的教学, 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比外在的一些因素要重要, 只有理论知识达到一定程度了, 学生才能对所要参加的体育活动有足够的了解, 只有深层次上的理解才能正确的发挥此项体育运动的作用, 例如:一个学校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可以进行篮球对抗比赛, 但是对深层次理解不够透彻, 这样只能是学生们能够完成一场比赛, 但是如果此校同学能够理解篮球的内涵, 也就是集体活动同学之间的配合, 那么这个学校的篮球比赛就会上升到一个高度, 和其他学校进行友谊比赛的结果肯定也大不相同。所以一项体育运动不光是能让同学进行运动, 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论知识教学, 进而使学生们学会相互的配合, 相互的鼓励帮助, 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而这个素质不单单指的是身体素质, 还包括心理素质的提高。
4) 一专多能的教学方式, 现在各大高校进行了选课的教学方法, 这是教学改革上的一大突破, 但是这种上课的方式也有其弊端, 比如:一个同学喜欢足球, 这样就早就了他一直选足球课, 而当他结束了体育课后可能还不知道羽毛球、网球是怎么回事, 这个弊端的存在是一直以来体育教学的一个特点, 要解决这个弊端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 第二课堂, 普及班等等, 各大高校针对这个弊端的解决方法不同, 但是效果都是一样的良好,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制定好解决的方法利用哪一个, 然后培养教师对其他项目的知识掌握程度, 从基本上对学生进行教学, 使学生对其他的领域也有了解,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多能”, 而学生本身喜欢的项目可以根据学生的本身水平和自身素质逐步增加教学内容, 达到“一专”。
三、总结
当今社会是知识急剧膨胀的社会, 不改革就会被时代的车轮丢弃, 不改革就跟不上时代的形式, 所以只有不断的改革提高自身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才能使全民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 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重在体育教育改革, 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不能改变。
参考文献
[1]林志超.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周登蒿.学校体育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教育教学改革设想 篇5
一
学校的改革,归根到底是教育教学的改革,触及到学校改革的本质和核心。这是因为教育教学承担了一所学校的质量,承担了一所学校的发展,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做为一所职业学校,尤其做为一所民办职业学校,质量的提升,人才的培养又必须放在市场上加以检验。因此,社会是否满意,用人单位是否满意,将是评价和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尺度。这就要求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以社会、以市场、以竞争来思考安排教育教学改革。因此,本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条基本思路是“跳进去,再跳出来”,即深入研究目前我校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影响我校发展的滞后原因,然后放在当今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看清职教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找准教育教学存在的症结,从而形成针对性强,措施得当,目标明确,效果明显,内涵发展的改革实施方案。
二
职业道德、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构成了职业教育的三大板块。职业道德是灵魂,文化知识是基础,职业技能是本质。这三大板块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合格的专业人才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否则,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认识,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三足鼎立,齐头并进。在学生教育方面,形成有梯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格局,学会做人,有理想、有道德。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正因为这样,就业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既然如此,教学改革就必须以就业为中心,以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着眼点。彻底改变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重新思考,规划学校的教学改革,重新审视教学定位,课程设置,内容传授,时间安排以及教师配置。唯有此,教学改革才有基础、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培养的学生才能经受用人单位的检验,做到“首岗适应”,又为以后“多岗迁移”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三
教学改革就我校而言,又各有不同。
中专教学必须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我市职业教育时提出的“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做到“教、学、做”合一,在贯彻09年教学实施计划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突出礼仪,计算机和实用英语的训练;做到教学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一点、知道一点、理解一点、掌握一点、运用一点。不歧视和放弃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严格的管理中,在充满关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和多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深奥为浅显,在“教、学、做”中让学生既学会有关知识,又潜移默化的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在几年的积累中掌握了一门技能。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教学的出了点和落脚点。
大专的教学,必须严格执行大连电视大学等办学单位下发的教学计划,在保证授课质量的前提下,加大礼仪、计算机和实用英语的教学和训练力度。要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品味,塑造他们的内在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代表学校的品牌,是学校质量的体现。
不管是中专教学还是大专教学,都要体现灵活,自主的办学特点,所以,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决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贴近市场、贴近用人单位,灵活而机动地开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以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学改革的源头就是市场,就是社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当社会需求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做出积极的响应,而且是未雨绸缪,早有准备。因此教学改革要研究市场,了解市场,改革才能搅活一泓春水,这才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改革。
要聘任年富力强的教师到我校任教,要对现有的教师队伍做一调整,选聘职业道德好,组织能力强,知识广博,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授课效果明显的教师到我校任教,逐步形成一支操守好、业务精、能力强的队伍。所聘教师手续完备、资格齐全、身体健康,要建档立册。学校要关爱他们、关心他们,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办公和教学环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把他们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之中,让他们融入这个集体而不只是上完课就走人,完全游离于这个集体。这是教学改革也是学校整体改革所必须考虑的,否则,一切美好的愿望,将会逐渐暗淡。决不能忽视这支队伍,他们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四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6
一、当前中职语文评价扩教学一般采用的方法
中职教育工作者对中职语文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改变了过去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但就如何让中职语文教学起到更好的效果,当前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它们都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局部探讨,所以解决问题不彻底,均但都存在一些缺陷,所以不能做到全面推广。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两种,一是以教材为本,按照普通高中的方法进行教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保留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老师教起来也轻车熟路,可以让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学到较为全面、系统的语文知识,但是走老路又使大部分语文基础差的学生望而生畏、倍感枯燥,从而不配合老师的教学。在期末检测评价的时候,又会产生许多的不及格者,如果采用题库形式让学生临阵磨枪,这样又使教学和测评完全分离,今后学生的学习又失去了一种约束,形成恶性循环。另一种模式是完全抛弃了书本,或者是虽有课本,但完全放弃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把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游戏课,这样的教学不光教师备课、教学都很吃力,而且学生开始还觉得比较新鲜,后来也就失去了兴趣,并且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将来不能很好的体现,同时期末评价检测更是不好组织。为了改变现状,语文教学就应从评价方式,评价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这四个方面入手,做到内容和形式统一,评价和教学统一 ,今年学什么,期末考什么让学生一开学就知道,把非智力因素纳入测评之中,让每一位学困生都能通过努而及格。
二、中职语文评价及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改革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
为了在教学中体现中职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人文性特点,凸显其工具性特点,应把语文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1、在中职语文教材中选取理论知识教学的篇目进行教学,并确定为考试篇目。上毎一篇课文时,重点讲授下列内容:弄清课文的结构和主旨,掌握文中出现的字词和常用的明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弄清作者的朝代和对他的评价、著名的代表作。对从所上过的课文中选取段落进行简单分析。中职语文教材中其它的篇目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和自习课中的学习材料。
2、选编常用应用文进行教学。主要教学下列应用文:请假条、条据、书信、通知、会议记录、便条、自我介绍、申请书、合同、民事诉讼状。
3、开展语文综合素质提高训练教学。朗诵、说话、演讲、辩论、语言类文艺节目表演。
(二)改革中职语文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1、在讲授课文时,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可以采用让学生当老师的做法,指导学生上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授应用文时,采用任务驱动法,先布置任务,再指导学生写作,再选取典型在全班修改,进行巩固。
3、在教学过程中除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外,应加强语文能力培养,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4、通过指导各种展示、竞赛以提高优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5、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益,让音、视频资料走进课堂,让电影进走课堂,让学生通过手机上网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三)改革中职语文的评价检测的方法
改变过去期中、期末两次静态的检测办法,改为贯穿整个学期的动态检测,变过去单一的检测模式为立体化的检测模式,真正做到以测促教,以测促学。
1、每学期初科任教师就把各项检测内容和检测方式以书面形式向学生公布,并经常提醒学生,让学生知道这学期自己哪些应重点掌握,哪些撑握,哪些知道。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向学生公布,让学生知道学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那些是重点。
2、组成考核内容的考评小组,定期对学生的笔记、作业、上课的参与程度进行考核,期末汇总。
3、确立补考制度,对期末考试失败的同学进行补救性考试,以促进学生在今后积极参与教学中来。补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下学期开学一段时间后进行,给足学生复习准备时间;二是进一步调低检测标高,讓绝大多数通过补考过关; 三是学生交少量补考费,避免学生不重视补考,达不到促进其端正学习态度的目的。
4、鼓励并指导语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参加活动在素质展示或竞赛,展示或竞赛中获奖的同学有上限10分的奖励分,奖后分总分不超过100分。
5、调整语文检测和考核的标高,使95%以上的同学能一次性卷面考试合格,如卷面考试不合格人数过多,应及时安排更低难度的补救性考试。
6、严肃考纪,做到检测标准可低,但检测过程要严,对考试作弊者一律视作成绩不合格,参加补考,从而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中职学生以学习技能为主,专业课时的比例很大,语文等文化课等所占课时比例较小,但作为中职学段应该具备的语文基础和能力又不能降低。语文素养的高低关系着学生今后与人沟通、专业成长、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中职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创新、努力探索新方面法、新途径,让学生尽可能的成长。本人认为通过转变对学生的评价观、成才观,改革评价模式和内容,调整评价和教学的关系,那么中职语文教学会有更大的突破,从而带动所有基础文化课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7
一、高校教学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的运行机制一般可以表述为:以学科建设为中心, 以教学科研为基础, 以培养优秀人才和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目标, 以良好的后勤服务、文化氛围、对外交流和思想政治工作为环境[2]。高校的运行机制系统而复杂, 高校管理必须营造良好的环境, 以使高校正常运行和发展。而高校的教学运行机制主要涉及教学活动中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及其管理问题:一是培养方案编制活动;二是能够保障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资源配置活动;三是培养方案的实施活动;四是培养方案服务对象需要的满足及其过程管理问题。目前, 我国高校教学运行机制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刚性,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3]:一是培养方案中内容太多, 特别是讲授内容太多, 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太少;二是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专业、课程) 的余地太小;三是面对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和变化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做出及时调整和变动的能力太低;四是课程广泛性或总量太少, “可拼装性”低, 难以在学科专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 也难以应对经常变化的社会需要;五是由于管理制度僵化, 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活动的空间太小, 多数教师基本上都是仅仅在某个专业领域 (一般为二级学科口径) 内进行活动, 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环境条件困难。因此, 教学运行机制改革就是要把这五个方面刚性机制变为柔性机制, 使我们的整个人才培养活动建立在一种游刃有余的环境中, 实现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发展和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目标。
教学方法改革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方法改革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要鼓励支持教学方法改革, 就要把常规的教学运行刚性管理变为柔性和服务性管理。对教师, 要充分调动其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 以激励为主;对学生, 通过教学方法改革, 建立创新思维培养的教育环境, 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动手能力;对教学过程管理, 要主动积极创造条件, 方便、高效地服务于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充分相信教师、尊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评价, 要做到客观、公平、公正、科学评估。
二、建立教学方法改革“三优先”激励机制
学校要从激励机制入手鼓励教师自觉地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鼓励教师深入研究所任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从教学工作量、评优晋级、教学成果奖等方面对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师进行激励, 建立教学方法改革“三优先”激励机制。
1. 教学工作量奖励优先。
教学方法改革要求教师对所主讲的课程有系统的研究, 尤其要在课前对教学方法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 这会比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的准备工作量大得多, 备课难度大得多。因此, 凡是采用教学方法改革授课的教师, 经学校组织评估认定后, 建立优先给予任课教师所任课程一定教学工作量奖励的机制。
2. 评优晋级奖励优先。
只要教学方法改革得当,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 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其教学效果和质量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因此, 凡教学方法改革效果好的教师, 在诸如优秀教学质量奖、教学名师评选、优秀教师评选等评优和工资晋级方面, 建立在同等情况下优先评优晋级的机制。
3. 教学成果奖励优先。
绝大多数教学方法改革在校内或校外一般都具有先进性, 通过精心研究与实施, 可以形成推广应用的教学成果。因此, 凡采用教学方法改革授课的教师, 其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达到教学成果奖的理论水平、创新要求和应用效果, 则要给予优先奖励, 建立起教学方法改革成果优先评为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并推荐上一级教学成果奖励的机制。
三、建立教学方法改革服务投诉机制
有了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三优先”激励机制, 还必须营造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环境和条件, 否则也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学校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主动服务, 使教师愿意、乐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要建立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主动服务和投诉问责机制, 如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设置障碍、不支持、不配合、不主动提供方便的部门和个人进行问责。
1. 主动服务制度。
现代大学的管理重心目前一般由校机关下移至学院, 学院实行实体化运作, 学校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内部政策、筹措与分配办学经费、监督评估和提供服务等手段对学院实施管理, 总体趋势是淡化行政管理, 强化服务管理。在推进教学方法大改革的过程中, 尤其需要主动服务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要建立主动服务制度, 确保教师教学改革方法的顺利实施。如每学期开学初, 任课教师上交完学期授课计划后, 学校教务处和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应认真审阅教师授课计划, 对提出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课程, 主动为任课教师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属于学院要提供条件支持的, 由学院与教师沟通主动提供;属于学校教务处提供方便、建设相关工作环境的, 由学校教务处主动登记并联系相关学院和教师以提供相应服务。
2. 投诉问责制度。
建立和执行投诉问责制的最终目标就是建设责任机关, 防范职能部门和学院管理部门教学服务责任事件。问责制度不是单纯地对干部职工进行责任追究, 更在于工作前的监督指导。所以明确责任划分, 强化责任意识, 构建以预防教学责任事件发生为主, 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投诉问责制度是学校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按照权力与责任对应的原则, 正确认识职权与职责的关系。通过宣传教育, 强化“责任机关、服务机关”意识, 各个权力运作主体在思想上必须明确, 自己的权力是公共权力, 是代表广大师生根本利益的权力, 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根本利益的责任。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增强了, 履行职责的能力也就相应增强, 教学责任事故、事件也就可以降到最低限度。问责制的前提就是信息公开。因为问责制度是一系列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整合体系, 它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所以, 必须满足广大师生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要建立多渠道、高效率的师生投诉体系, 形成互动的动态问责, 保证问责制度的全方位执行。
在教学运行机制改革中, 如对实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任课的教师, 涉及上课地点调换、上课时间调整、考核方式变化等情况, 学院和学校教务处应主动提供方便;凡需要提供一定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课程, 学院和学校教务处应主动迅速提供条件和经费支持。否则, 任课教师可以向学校监察处投诉。监察处收到投诉后要迅速查明情况, 对相关学院、部门和个人进行效能监察和问责。
四、建立教学方法改革评估机制
在实行教学方法改革“三优先”激励和服务投诉问责制度的同时, 要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规范性、先进性和改革的效果建立评估机制, 如学校对所有提出教学方法改革的课程和任课教师要开展课初、课中和课后评估。凡成立了教育教学评估处 (或评估中心) 的学校, 可由评估处组织专家专门开展这项工作, 没有成立评估处的学校, 可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教学督导专家组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课程的评估。评估结果作为“三优先”奖励的依据。
1. 课初评估———教学方法改革方案评估。
教师在开课前一般要制定学期授课计划和撰写教案, 并要向学院提交。对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课程, 任课教师同时要提交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方案。学院组织专家组在开课初对教师提交的课程授课计划主动进行评估, 对有教学方法改革的授课计划 (含不规范的授课计划) 进行重点评审, 评审结果向相关任课教师反馈, 并进行指导。同意列为教学方法改革的课程, 应主动为任课教师创造条件, 需要学校教务处提供方便和解决改革环境条件的课程, 学院应在集中报送学期授课计划给教务处备案时单独列出课程清单和提交教学方法改革方案报告。
2. 课中评估———教学方法改革实施评估。
实行教学方法改革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状况如何, 教学条件是否具备, 学生是否欢迎, 需要学校进行过程指导和评估。一般当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课程进行一半时, 学校评估中心或教务处就可以组织专家组将教学方法改革的形式、内容、效果、学生和同行的反应等作为主要评估内容进行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向任课教师反馈, 并进行交流指导。
3. 课后评估———教学方法改革效果评估。
教学方法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的课程是否达到了改革的目标, 需要在课程结束后,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提高、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授课实施过程情况、教师发表相关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论文或总结报告等由学校评估中心或教务处组织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结果向相关任课教师反馈, 同时由学校相关部门对教师进行奖励和推广应用成功的教学改革方法。
(王成端, 四川理工学院副院长、教授, 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针对高校教学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不利于教学方法大改革的问题, 提出了从教学工作量、评优晋级、教学成果奖等方面建立对教师教学方法改革“三优先”激励机制、教学方法改革服务投诉机制和评估机制。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激励机制,服务投诉机制,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浩歌.教学方法改革何时突破重围?[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06) .
[2]赵怀让.论高等学校的运行机制与管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3) .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8
关键词:日本,教育改革,中国,日语教学,改革
二战后的日本的教育改革曾针对战后的日本国情, 在1947年颁布和施行了《教育基本法》, 这部《教育基本法》奠定了日本教育理念中民主、和平的基调。到了21世纪, 日本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并在2006年颁布和施行了新的《教育基本法》, 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日本教育理念的核心, 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日本教育体系的连贯性, 提出了许多针对日本国情、振兴日本学术的新观点和新举措。
一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举措
日本最新的《教育基本法》对于日本当前的教育情况和今后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 制定了新的教育理念, 并且提倡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 对日本本国的学术研究加大投入, 同时积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具体的教育改革举措如下:
1. 将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日本教育改革的理念核心
在最新修订的日本《教育基本法》第二条、第五项——教育目标中有明确阐述教育理念的条款, 即“尊重传统和文化、热爱培育传统和文化的我国和乡土, 同时, 尊重其他国家, 培养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态度”。这与我国的在教育改革方针上的大方向不谋而合, 爱国主义教育所号召的是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热爱,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坚持为国家的崛起而学习, 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效忠于自己的国家, 为学生的学习事业提供一个永不枯竭的推动力。另外, 日本将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日本教育改革的理念核心, 还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本国的文化, 因为只有重视传统文化, 才能帮助本国文化更好地走向国际化, 在国际化的大潮中保持独立的、优秀的本国思想传统, 才能使自己国家的文化在国际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有一席之地, 尊重自己国家文化也是尊重别国文化最主要的前提。
2. 培养适应国际潮流的新型人才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 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地球村”的理念也几乎被每个现代人所接受, 然而“地球村”虽然将每个国家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 但是国家仍然是最主要的经济文化发展单位, 任何一个国家要在这个“地球村”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都需要拥有自己强大的人才储备, 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分到更多的资源来进行进一步的发展。日本在教育改革方面深谙此理, 提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策略, 这与我国的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相同, 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还要使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国际潮流接轨, 使学生不论日后职业的方向, 还是在职后各个方面的能力, 都能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准, 从而为本行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也使从业单位和本国的行业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从而更好地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
3. 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
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已经在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中基本达成了共识, 尤其是在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终身学习更显得不可或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倡导, 能够促使每一个公民都根据社会逐渐提高的能力要求, 主动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和补充, 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而对于本国, 甚至国际社会而言,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坚持终身学习, 那么社会发展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 实现社会发展和个人能力的大幅提升。
在日本的教育改革过程中, 对于终身学习的倡导从未停止过, 在最新修订的日本《教育基本法》当中, 已经对终身学习这一理念进行了完整和明确的规定, 即“每一个国民为了能够磨炼自己的人格, 度过丰富的人生, 必须在一生中, 利用所有的机会, 在所有的场所, 进行学习, 谋求实现能适当发挥其学习成果的社会”。这一法律规定不但是一种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倡, 更在日本的整个社会当中落到了实处。提高日本国立大学的开放程度, 这一举措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向社会全面发放, 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在职人员, 使他们能够得到专业的进修,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 同时还开设了多元化的选修科目, 使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另外, 还为学校和企业关系的密切化搭建了桥梁, 建立了委托培养及研修生制度, 使学生能够将在校所学的知识在企业中充分地发挥出来,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企业的社会实践当中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 拓宽自己的眼界, 这也是对终身学习理念的一种充分发挥。此外,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学习环境都在不断地增加和完善, 使学习氛围更加浓郁。可见, 日本对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并不是纸上谈兵, 而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设施和理念传播体系的, 这也为日本的国民教育和文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日本教育改革对我国日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1. 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我国开设日语本科专业的高校不断增加, 而日语的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日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介绍日本的传统文化和现状, 却忽视对日语教学目标的强调。日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促进中日两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 从而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可见, 学习日语在实现个人学习意愿, 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促进中日之间的友好合作交流, 发展本国的经济文化, 一旦日语教学失去教学目标, 仅为了学习而学习, 那么将会使学生逐渐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 这样的日语专业人才难以承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更无法实现中日两国的共赢互利。
2. 培养满足实际需要的日语专业人才
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方向越来越趋近于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高等院校的学生大多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已经逐渐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课堂, 教师的讲解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的时间, 至于学生是否喜爱这门课程, 是否理解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都没有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 而语言类的课堂, 要培养出听说读写的全面能力, 就需要改变原本的教学习惯, 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 因材施教, 同时提高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学习, 使所培养出的日语专业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成为日语水平和中文水平兼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 完善对日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
终身学习理念适用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专业, 对于语言类学科的作用更为明显, 日语学习与中、英文学习并无不同, 多学多练多积累自然会提高。由于学生缺乏日语学习的语言环境, 教师在日语课堂上应该增添多种教学手段, 更重要的是学生应当提高自身对日语学习的日常积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自学日语已经不是一件难事, 网络上不仅有国内一流大学的日语学习在线公共课, 还有日本的日语教学公开讲座, 同时日语的学习软件, 手机客户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化,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进行课外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日语水平和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新世纪的发展,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都成了一个国家兴旺繁荣最不可缺的两个因素, 日本则是一个通过教育兴国手段, 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典型国家。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不仅仅应当被我国的日语教学改革借鉴, 还可以为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在日语的教学活动中, 我国的教学方式还不能完全摆脱中文课堂教学的习惯, 因此为了提高我国日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实现高校培养出的日语专业人才能够学有所用, 成为能够在中日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真正发挥作用的人才。这就需要中国的日语课堂能够充分了解我国和日本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 掌握市场对语言型人才的需求, 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了解这个语种国家的教育, 培养出与其要求同步的人才, 从而能够使这些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更好地融入这个国家的教育环境中, 去更好地接纳和吸收新的语言知识, 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语言型人才, 更好地为促进两国之间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彭瑾、俆敏民.『JF日本語教育スタンダード2010』与我国日语教育改革——以高等教育日语课程标准的比较为切入点[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3 (2)
[2]王霞.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脉络、主题与当代形态[J].现代教育管理, 2014 (7)
[3]彭瑾、徐敏民.对我国日语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之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4 (3)
[4]许艳、黄余霞.我国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
用教学改革推动考试改革 篇9
2010年9月, 我在开展VB教学时, 将作品教学引入到VB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教学中, 用一个个有趣的教学范例来提升学习VB的兴趣, 如用“猜数游戏”的作品来开展随机函数、条件语句的教学, 作品的界面如图1。该作品的功能是单击“请点击产生随机数”按钮, 程序会自动产生一个0~99之间的整数, 在相应的文本框中输入你猜的数字, 如果不正确, 程序会输出“太大”或“太小”的判断结果, 同时在猜测次数中加1, 如果正确, 程序会输出“正确”, 同时输出猜的总次数。
又如, 用VB制作“拍篮球”的动画作品。开展时钟控件、图像控件加载图片及条件语句的教学, 来引导学生运用VB制作动画, 作品的界面如图2。该作品的功能是:运行程序后, 单击“加快”按钮, 手拍球的速度也会加快;单击“减慢”按钮, 手拍球的速度就会慢下来;单击“退出”按钮, 结束并退出程序。
通过这样的作品教学,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VB的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了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但是由于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的一些历史原因, 会考或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人员往往会出一些判断题、选择题或填空题, 较多地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但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程序调试能力等。
那么, 能否将学生喜欢的VB作品引入并改造成能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的题目呢?我对相应的考试命题做了探索。例如, 下面是一道对实际课堂教学作品进行改造后的某年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题。
试题类型:上机操作题。
素材准备:在VB文件夹中存有test.frm, test.vbp,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打开“VB”文件夹中的“test.vbp”, 该VB程序的功能是:单击“加快”按钮Command1;手拍球的速度就会加快;单击“减慢”按钮Command2, 手拍球的速度就会慢下来;单击“退出”按钮, 结束并退出程序。
完成以下操作:
(1) 将命令按钮Command1的Caption属性值设置为“加快”;
(2) 运行程序, 发现篮球只拍了一次就停止, 单击“加快”或“减慢”按钮, 篮球也没有动。要求:检查程序, 修改该语句, 使程序能正确运行。最后, 保存窗体文件test.frm和工程文件test.vbp。
这道改造试题, 其第 (1) 小题考查学生对VB控件的属性设置能力;第 (2) 小题考查学生VB程序设计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样的考查避免了学生在学习VB过程中的死记硬背, 达到了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初衷。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10
一、合理规划课程内容设置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内容设置,除了要重视基本的物理概念外,还要掌握基本的电路原理以及学生分析的方法。教师在讲解分析方法时,可以通过利用分立元件组成的基本电路来进行,而针对集成电路,其分析计算的目标应放在电路的外部特性和应用上,尽量淡化电路内部以及集成电路的特点。在讲解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内部原理时只需简要说明即可,重点讲解外部特性与参数。分析电路的关键之处便在于将非线性器件与线性模型靠拢,即在特定环境下,使非线性器件与线性模式等效。例如,在二极管电路分析过程中,便可采用理想模型,这样二极管在导通或截止时便与短路等效,也就是上述所说的非线性电路与线性电路等效,方便学生分析并计算电路。分析由集成运算放大器所组成的理想电路时,便可采用“虚短”“虚断”等方式进行分析,与之前也属同一原理。除此之外,还能在这部分内容上做进一步的优化,如合理地调整该部分的讲解顺序。通常情况下,该课程首先是为学生讲解分立元件及电路等内容,然后才是集成电路,而采用上述方式便可先向学生介绍关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相关内容,并由此引出线性模型的概念,学生通过模型来对集成运放电路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模拟电路的熟悉程度,并加强与之前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加强例题和习题环节,突出重点,让学生听懂能做
开展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教学,讲解例题与习题是整个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中,模拟电子线路课程的课时被压缩得十分严重,紧张的课时使教学只能将重点放到理论讲解上,而很少有时间再在课堂上进行习题联系。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课后不知该如何做题或做何种题型。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即便课时紧张,在课堂教学时也应设置习题练习环节,分明教学内容主次,重点选取学生能听懂并能理解的教学内容。在进行习题和例题讲解时,面对紧张的课时,教师不宜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而应遵循传统,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这样反而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课后为学生布置难度适中的习题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并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而提升学生的考试通过率。由于各专业学生所面临的专业要求不同,因此,教师应将作业习题细化,不要求学生掌握全部知识,只是挑选符合学生当前专业要求的习题供学生练习,以此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而突出学生的学习重点。
三、综合案例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模拟电子线路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虽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但终究是一门注重实践与应用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放在了理论部分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学生的学习目的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除此之外,学生往往在通过考试后便将课堂所学抛诸脑后,学以致用也成了一纸空谈。只有结合实际案例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授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多单元电路搭建的完整电路的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完相关教材内容后应继续安排综合案例课时,通过讲解与分析综合案例整体电路图,使学生对电路的读图与分析能力再上一个台阶。常用综合案例包括超外差式收音机、多功能电子锁、函数信号发生器等。函数信号发生器是一种能产生如三角波、方一波等多种波形的信号发生器。其电路以振荡器和波形变换器为主。由集成运放构成的积分器与迟滞比较器所组成的振荡器经由RC无源积分电路产生三角波型号。而波形变化器能将二极管、三极管等非线性电路转换为正弦波,进而简化了电路方案。实践证明,教学在分析与讲解整体电路后,能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自身读图和分析电路的能力。
综上所述,改革模拟电子线路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电路以及元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而掌握分析的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摘要:模拟电子线路是电子专业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近年来,该课程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具体论述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结合教学实践,从而推动教学改革更好地进行。
关键词:模拟,电子线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曾鹤琼,胡骏,熊琼.模拟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旬刊,2013(11):187-188.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性;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0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围绕新课标要求,并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深思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努力挖掘教材内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语文教学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只有自主学习,才能记忆深刻,学会思考,获得丰富的体验。阅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会阅读的学生,他不会只侧重于某一方面,而是广泛涉猎。学生接触的不应只有教材,还要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拓宽视野,获得丰富的语言资源。有效的阅读需要边读边思考,不能漫无目的地去读,要既能和作者产生共鸣,又能大胆质疑,对书中的观念主动思考、探究,以挖掘到更深层次的内容。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深化教学成效的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活动,一切以学生的情况为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依靠图片、声音、视频等功能,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姿多彩、灵活多变,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最重要的是要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教师不再是学生课堂的主宰者,而转变为学生的辅助者和合作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针对阅读指导课、作文课等来说,要想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要为学生呈现大量的内容,这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借助课件丰富的图片或者视频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的使用方便、快捷、灵活,充分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灵活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固定化,首先是教学字词,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逐段讲解。教师按照课前的思路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来概括中心思想,这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课,没有任何的交流互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发展,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想方设法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通过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让学生在欢快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根据学情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以及多层次的问题启发、小组合作讨论、课本剧表演等,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打造高效课堂。否则再优秀的教师也不会打造成功课堂,教师的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水平方面,还得想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能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在这样灵活的教学环节的推动下,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二、进行改革的原因
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与时俱进,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教育的发展演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同时对教书育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另外,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社会建设者,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要非常重视。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决定着自己的未来发展,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分数为中心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了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教育改革就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下产生的种种问题,用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纠正学生的学习思想和习惯。学生只有维持积极的情感,才能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只要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接受的就比较快,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真实实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学会了学习。
三、改革后的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的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对教学内容也更感兴趣了。教师的传统观念得到更新,在教学中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激发了学习热情,学习成绩自然能提高,并且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愉快的、轻松的,厌学现象明显减少。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整堂课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四 、关于改革的思考
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有立足之地。教学模式的改革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在改革中要参照传统教育,取其精华,不断地实践和创新,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美丽的光彩。
五、结语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和实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注重其学习能力培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活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丁良月,王进高.关注个性走进生活注重过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型[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2] 朱爱兰.全面树立新型理念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问题[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1(10).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12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尺度和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依据和方向, 就不能说明教学质量的优劣, 就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因而,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教学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科教育是“学科导向”的教育,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学科教育基础之上的静态化评价体系, 其强调的是学生对于学科概念、定义、理论等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 以学科结构为基础;每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科”负责, 其特点是在学科体系中学习, 与工作缺乏直接的联系;课程设计按照学科系统化知识构架, 按课时节次由教师安排。学科教育中虽然也有实验、实习、实训课程的安排, 但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性课程, 并没有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能力本位”的理念, 建立在这种教育模式上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必然是以“学科”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通过学院主管领导、系部领导、教学督导组、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等平台实现的, 评价体系的核心主体是教师而非受教育者———学生, 教师“教”的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 而很少关注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而学生是“观众”。评价的内容涵盖了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 (是否采用多媒体) 、作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课堂教学效果、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评价的主要方法与形式就是教师课堂教学自评、学生测评、系部与学院测评、督导组测评等课堂教学评价, 具体地讲就是听课。评价项目包括教学态度 (仪表教态、教学准备、教学组织) 、教学内容 (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 、教学方法手段 (讲课思路、板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手段) 、教学效果 (学生反应、课堂效果) 、特色等;评价的结果就是给教师打分, 以教师课堂讲授得分和学生考试成绩, 作为评定合格课、好课、优质课、精品课、教学名师的标准。评价的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年度考核、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条件之一。在此评价体系下, 教师为“教”而“教”, 学生为考试而学习, 受教育者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获得一纸文凭, 而并非某种能力的获得。“教师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高分低能”, “上课抄笔记, 下课背笔记, 考试考笔记, 考完全忘记”等现象频频出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使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 特别是综合职业能力的获得。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 学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已经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客观上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学科教育的“学科”属性, 强调的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即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 注重掌握技能、知识, 获得合理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 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 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 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以典型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基础;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对某一部分的学习内容负责;其特点是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 与工作有直接的关系;课程的设计是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化实践性教学为基本点, 学生有安排学习进程的空间。“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决定了职业教育是“行动导向”的教育, 具有职业化特征与实践性特色的属性。因此,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是动态化的评价体系, 以“实践”为中心展开“学中做, 做中学”。评价体系的核心主体不再是教师, 而是学生;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而教师则是“观众”。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企业、项目、工作过程和社会为平台;评价体系的载体不再是讲授式课堂, 而是实践中真实的企业情境;评价的内容不是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而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基于职业分析的学习领域课程构架;基于“能力本位”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不是作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期末考试成绩;而是项目计划、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完成质量、项目评价与反馈;评价的方法是加强各学习环节的评价, 注重阶段性评价与总体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企业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理论知识评价与实践操作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 借鉴企业对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方式,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评价的标准不再是教师课堂讲授“教”的好坏, 而是学生获取职业综合能力的大小, 即企业、用工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
职业教育改革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 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的成功与否, 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健康、稳步、快速地发展, 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能否不断提高, 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为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而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
摘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 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学科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职业教育职业化特征和实践性特色的矛盾日益凸显, 改革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1) .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08-25
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探析论文09-05
用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论文10-24
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论文07-02
后现代教育理论及英语教学改革论文09-09
教育改革论文刘涛07-29
教育教学方法改革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