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精选12篇)
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 篇1
一、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国际金融课程通常是针对商学院本科生设置的专业课, 涉及非常广泛, 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 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解释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种现象, 并能够注重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总的来说国际金融学具备以下特点。
(一) 知识点覆盖面广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收支、汇率等基本理论, 了解国际储备的构成及管理方法, 学会几类主要的外汇交易, 并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方式及国际资本流动规律, 最终学会用所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各种国际金融问题,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 与实际联系紧密, 内容更新快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的发展,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多,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断发生着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也必然随着国际形势及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而不断更新, 及时地结合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最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 它们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因此深入研究其形成原因及预防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就成为国际金融课程中要研究的新内容。所以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需要不断地融入新事件、新理论,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与实际经济活动不脱节。
二、实践教学作为国际金融学辅助教学的重要性
国际金融学所包含的国际金融活动很大程度上都与汇率有密切的关系, 而经济主体, 不管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会进行外汇交易活动等。而已有的国际金融等课程更多的是阐述外汇交易等实践课程的理论基础, 而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增强国际金融实践操作能力, 具体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外汇交易的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外汇交易的方法、风险的分析和控制, 也要能够解读外汇行情、利用分析软件对外汇走势作出合理判断, 并顺利实现外汇买卖的即时与委托交易的模拟操作。目前国内仅有部分高校开展了国际金融实践教学, 而多数高校还是纯理论教学, 这样导致学生仅对外汇交易的理论内容有所涉及但没有系统的外汇交易应用方面的学习, 因此动手能力较差。
因此加强实践教学能够深化学生在《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中学到的投资的基本概念, 深化学生国际金融学理论教学中学到的汇率变动的基本概念和得到交易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通过外汇模拟交易的具体操作, 使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金融交易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常用词汇, 把握各类金融外汇交易的基本特点与交易常识, 进而更好地将国际金融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就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国际金融学教学设计形式多样化
(一) 理论教学
国际金融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其中涉及的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需要有很强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掌握, 所以首先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学, 只有在理论已经充分吸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不同的实训形式。教师应该有效地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整合相关理论, 选择板书、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详尽地阐释理论, 并且及时关注课堂学生反馈情况,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等形式更好地与学生互动, 从而让他们更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 为后续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金融实验室软件模拟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 仿真现实经济情况进行外汇模拟教学是最佳的教学方式, 因此学校建立金融实验室并安装相关外汇交易软件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训讲解每次实训的主要内容, 不同实训内容的注意事项及可能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使学生对即将要进行的实训有清晰的了解, 以便更好地完成实训内容。在外汇实训的现场指导中设定具体交易环节, 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练习。外汇交易相对复杂, 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多种不同的问题, 现场指导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并将常见问题记录, 以后补充在实训报告中供学生参考。这样的仿真模拟交易才真正做到了学生参与其中, 感受国际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事实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尤其是对手上的虚拟货币造成的影响。只有经历过才能更加理解国际金融市场学习的重要性。
(三) 建立实训基地
作为学生很少有机会到银行、证券公司和外贸公司等参加实践活动, 而这是学生了解金融机构和外贸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外汇交易特点的重要途径。事实上是银行、证券公司几乎不需要本科生进行外汇交易相关的实习, 所以高校如果能够联系大型外贸公司的资本运作部门建立实训基地, 应该说是对在校仿真模拟实训之后的一个最好的补充。目前这方面对各学校来说实施都比较难, 但是也有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一些实训基地的机会。另外还有个解决路径就是学生利用假期回老家的相关公司进行外汇交易方面的实习, 通过家乡的关系网适当地寻找这样的机会也是不错的方法。
(四) 开展专业讲座
除了丰富的课堂理论教学、新鲜的外汇交易实践教学以外, 高校在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地邀请外汇交易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汇交易专家应该是从事多年的实际外汇交易, 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通过讲座为学生讲解近年来外汇市场的发展比枯燥的课本描述历史发展更容易让人记忆犹新。尤其重要的是真正的外汇交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突然性的事件等的应急处理办法等, 这些知识是教师经验欠缺的重要部分, 因此通过专业讲座的形式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一堂课。
(五) 课后多渠道沟通
现在的90后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表现力都比较强, 这就需要给他们提供可以释放自己、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 他们也非常需要教师的认可。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 更要在课余时间跟学生有充分的交流互动。所以课后学生利用网络在宿舍学习, 教师采用视频会议或邮件联系的方式与学生沟通, 并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对已经学的理论和做的外汇实践进行总结, 真正做到吸收消化知识。
四、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要想实现国际金融学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从以上几方面努力, 不断创新教学形式, 鼓励授课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创新。但在实现以上教学形式创新的过程中也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 加强校企合作
正如以上提到的实训基地建设的困难, 作为实训基地本身能够加强教学效果, 所以如果能够以学校为平台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应该是比较好的方法, 当然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也应该能够想到为企业服务的措施从而使得校企获得双赢才能够长期合作下去。
(二) 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
很多教师本身理论基础非常扎实, 也能够进行虚拟的外汇交易等实践, 但仍然缺乏真正的实践。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在两种情况下有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投资决策, 因此授课教师加强实践操作非常重要, 这种可以通过去公司实习也可以通过自行开户进行外汇交易的方式。
摘要:国际金融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高校国际金融学的课程教学也越来越重要, 而国际金融学课程涵盖的内容很多都跟各种经济现象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进行国际金融教学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国际金融学的课程特点, 强调了实践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形式来增强教学效果的论断。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外汇交易
参考文献
[1]沈军, 王聪.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9, (02) .
[2]罗丹程, 宋连成.国际金融学课程“引导式”教学方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5, (08) .
[3]王俊.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7) .
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 篇2
依托金融行业探索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行业对其从业人员外语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凸显出既精通专业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培养既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善于外语交流、交际的外资业务实用型人才,是金融高职院校的紧迫任务,更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金融高职院校应从定位课程发展,突出学习者“学习力”的培养,推行新的英语教师培养模式,利用现代教学技能进行教学等方面入手,对金融英语教学进行改革;高职高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英语基础知识和金融行业专业知识进行特色教学,培养金融领域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作 者:李长华 徐辉 LI Chang-hua XU Hui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30刊 名:商业经济英文刊名:BUSINESS ECONOMY年,卷(期):“”(24)分类号:G740关键词:金融英语 高职高专 教学改革
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 篇3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168-04
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使得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越来越需要实现宏观和微观金融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同时金融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合理化。尽管包括华侨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对金融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但仍然存在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无法有效结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华侨大学作为中国两所侨校之一,其“一校两生”(即一个学校包括通过国家高考统一录取的内地学生生源和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境外生生源)的特点,使得本科教学相对国内其他高校更为复杂。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对华侨大学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建设既符合国内外金融学科发展趋势及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又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本科金融学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国内高校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国内诸多高校对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无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还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金融学科发展开始与国外接轨,但未实现宏、微观金融有效结合
从金融学科的发展看,19世纪以来,国外金融学科主要包括宏观金融分析和微观金融分析两大板块。其中,宏观金融分析主要研究货币的性质或货币价值的决定,包括“货币学”和“银行学”两大体系,相关的教材结合两个方面,构成了“货币银行学”,重点为宏观金融分析。而与宏观分析范式相对应的微观金融分析,则逐渐从货币银行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主要涵盖“公司理财”、“投资学”、“证券市场学”、“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等关于公司管理、资产定价、风险分散及管理等更为微观的课程体系。与上述两大课程体系相对应,高校在学科培养上也逐渐形成强调宏观金融的“经济学院模式”和强调微观金融的“商学院模式”两种教学模式。同时,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国际金融学科越来越偏重微观方面的分析,宏观金融学则渐渐被纳入宏观经济学的范畴。[1]目前,国外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微观金融。如美国一些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私募证券投资、金融状态分析、交易和证券市场、风险评估和管理、决策判定和心理;澳洲国立大学的金融方向课程包括基金管理、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公司价值评估、金融数据方法、金融统计、风险资本和权益资本等。由于微观方面金融学课程均需要很强的数理背景,因此很多高校金融专业课程均与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紧密结合。由此也体现了这些高校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数量化特征。[2]
在金融学科的发展上,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早期主要借鉴苏联金融学科的教育模式和相关金融教材,课程设置以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信用、银行理论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金融学科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很大的调整。[1]但传统的金融学课程设置仍然倾向于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等宏观方面。之后随着国外微观金融理论的不断引进,我国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也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大量安排微观方面的课程,如时间序列分析、博弈论、动态优化理论、固定收益证券、金融经济学等,从而完成了单纯以宏观金融为主到宏观、微观金融相结合的学科转变,缩小了与国外先进金融学科的距离。[2]
但我国金融学科在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实际结合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的问题:一是微观金融课程设置方面还不尽合理。宏观金融类课程作为传统的金融主导课程,在课程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已经较为规范,而微观金融课程相关方面相对不成熟,如何设置相应的课程,如何定位这些课程,如何避免与现有课程的交叉与重复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二是金融学教学缺乏与现实金融发展形势相联系的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现代金融体系运行中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不能真正理解,在案例方面主要取材于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体系的风险特征、风险管理等认识不足,也即金融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和可应用性。
(二)教学方式方法趋于多样化,但效果不佳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这方面国外高校走在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高校就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为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应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知识总量急剧增长,各国高等学校将其培养目标转向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国外高校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即摆脱了原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而注重对学生个性、创新精神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如采取交互式学习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同时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被大量用于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远程通信等先进通迅手段的广泛运用,则将教学进一步扩大到课堂以外。此外,对一些处于比较前沿的课程,国外高校采用若干不同专业教师联合授课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某一领域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对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则主要聘请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士授课,以使学生了解实际业务发展的最新情况及其运作过程。同时,国外高校还纷纷开设了金融教学相关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加强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由此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3]
当前国内一些高校金融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方式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也借鉴了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联合教学等方法。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大部分高校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于教学发展需要的情况。因此,继续推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式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仍是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学科教学效率和整体水平的关键举措之一。
二、华侨大学金融学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华侨大学借鉴国内高校做法,对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也面临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上无法实现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目前华侨大学金融本科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尽管在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等宏观金融课程基础上,引入了投资学、金融工程、保险学、债券投资、公司金融、期货投资等微观金融方面的教材,但微观方面的课程主要以选修为主,其重要性不突出,同时相关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现象,如投资学中涉及金融衍生工具、债券投资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为该门课程的重点之一,而这些内容在金融工程、债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中又出现,甚至在基础课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中也会出现,由此导致有些内容在每门课都讲或者每门课都没讲的现象。此外,在实际教学中也未实现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分析的有效结合,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较为缺乏。
第二,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新的方式方法尝试较少或效果不佳。华侨大学在金融教学方式方法上,难以逾越传统教学模式,仍出现主要侧重课题灌输,忽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问题,即使一些教师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也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正在试行的联合教学法,在相应的考试考核机制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由于金融实验室还在筹建中,因此金融实务的模拟等方面的实验教学还无法实施。
第三,由于华侨大学的“侨“特色,还面临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不能同时适应境内、境外学生的问题。和其他高校一样,华侨大学金融学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境内学生的基础和层次设置,教学内容所结合的现实问题除了国际热点问题外,主要是国内的经济金融形势,这种设置并不适用于基础较为薄弱以及未来主要回到各自所在地工作的境外学生。同时由于境外学生普遍存在数理基础较差的现象,因此也增加了微观课程的教学难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面临着如何调动不同层次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境内和境外学生的积极参与问题。
三、推进华侨大学金融学本科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应从当前金融学专业经典的课程体系出发,既要保留原有的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为代表的宏观金融类课程内容的教学,又要吸纳国外迅速发展且已是主流的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构建宏、微观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此前提下,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的金融学课程体系,课程的总体模式可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具体而言,可以设置如下的课程体系内容:
一是针对基础较好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如想要保研和考研的学生),在宏、微观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下,加强数理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其计量模型的应用能力,同时设置一套与相关课程相匹配的课程实验项目,尤其是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是对基础一般且主要走向就业岗位的学生(如基础较弱的境外生及其他境内生),可以相对弱化一些过于宏观和理论性的课程要求,强化金融营销学、个人理财、证券投资基金等应用性较强、与实际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更加注重股票交易、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金融资产风险分析等金融业务的模拟教学。在设置合理的考核机制下,学生可以在两类课程体系中自由选择课程,从而既有所侧重又有统一性。
三是结合华侨大学本身的特点,专门设立有关东南亚或境外学生所在地的金融制度、金融案例等方面的课程,主要针对境外生,但境内学生可选修,从而形成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
(二)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金融学科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更具实证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进行一般的理论分析外,还要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分析和判断。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推进教与学的互动
按照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除课堂讲授外,还可采用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讲座、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的有效结合,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与学同步互动。具体而言,对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采用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和报告等形式。如在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在相关理论教授之后,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选择一个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一个话题,或是国际金融相关新闻、热点问题等,做成PPT,并说明每个成员的分工合作情况,同时每个成员均作简短汇报,而其他学生则参与讨论和提问,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可促使学生认真、充分准备,以应对可能的问题和挑战,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种方式需要相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而对于公司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微观类课程,具有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采用案例教学、双师型教师授课、聘请实务部门业务人员授课等教学方式。
2.强化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
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微观类课程,三分之一左右的课时可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仿真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如证券交易模拟、期货交易模拟、银行支付清算模拟等,同时形成实验报告,从而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国际金融学等原来偏向宏观金融分析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也应加入实验教学环节,如在金融实验室中建立外汇交易系统和国际结算等模拟交易系统,从而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全面的教学实验软件,以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3.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相关的金融学科教育应该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学生只有置身于真实的经济金融环境中,才能感受金融业的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为此,除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单项的课程实验或者是在金融实验室的综合实训外,还需要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应积极寻求业界合作伙伴,与所在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使这些机构成为学生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从而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
4.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境内、境外生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优势比较,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金融学专业的境外学生,理论基础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理论基础通常较为薄弱,但这些学生的思维相对比较活跃、视野相对开阔,因此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提问内容可偏向可探讨的及与其生活密切联系方面的问题,在对这部分学生的作业要求方面,更多可以案例或讨论的方式,提高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港澳台等境外学生,可要求他们查询各自所在地区的保险发展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并以PPT、视频等方式在课堂进行演示,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境外生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境内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作业方面,可以要求提交调查报告,如对当地车险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保险购买方案设计等。
此外,要使前述教学方式方法真正发挥效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如使用课题讨论或报告的教学方式,若没有明确将其纳入考核范畴中,一些以考试为目的学生就不会积极参与,甚至出现有些学生敷衍了事的情况,因而有必要将学生的这些表现纳入考核机制中,激励其积极参与。具体可按一定的比例设置作业、出勤、期末考试的比重,如15%、15%、70%。为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同时在期末考试的设置上也应体现学生个性化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对于境外学生而言,在考核方面可以采取如设置较为简单的附加题的方式,降低要求,从而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总之,在国内外前沿院校的办学模式基础上,通过前述改革措施,以期能够构建起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定量化,并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体系,以奠定学生扎实而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同时,通过改革,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激活课堂气氛,形成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教学特征,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 注 释 ]
[1] 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4).
[2] 戴晓凤.中外金融学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5).
[3] 张亦春,蒋峰.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
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 篇4
1 独立院校《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使用的教材选择困难
现在《金融学》的教材品种良多,但是实际选择教材时却难觅适合独立院校的教材。市面上的教材或是为研究型教学所写,理论性过强,数理知识要求高;或是为高职高专的完全应用型所写,理论性要求过低,内容过于简单,缺乏针对独立院校状况而编写的教材。就现有的教材,从知识体系来看,有的教材过于重视宏观理论,微观知识如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等内容写得非常少;有的教材过于重视微观市场知识,大量将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知识纳入《金融学》教材,导致教材越来越厚,框架越来越大。
1.2 教学内容的选择困难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层次繁多。即使是《金融学》的前身《货币银行学》,也至少包括货币、信用、利息、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等内容。改成《金融学》后,更是将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金融与经济发展、资产定价、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货币体系等内容包括进来,俨然是一部体系庞杂的金融学小百科全书。层次繁多表现为宏观与微观的交叉,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理论与实践的交叉,面对有限的教学学时,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就是件值得研究的问题。
同时,由于《金融学》课程统领金融专业的后续课程,相当多的章节与后续课程内容交叉。这种交叉关系直接给《金融学》的教学带来一种两难选择:如果泛泛而谈,既吸引不了学生,也无法让学生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教师也没有成就感;如果详细讲解,则不免抢了其他专业课的内容,给后面专业课的讲授带来困难。
1.3 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金融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内容繁多,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泛泛而谈,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同时,伴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学生依赖于老师课件,上课只听不记,独立院校的学生学习自觉性稍弱,课后很多学生并不会去复习消化教师上课讲授内容,导致一个礼拜后学生听的内容已记不住一半,学习效率低下。
2 独立院校《金融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目前有些独立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应用而忽视基础理论的教学,体现在教学上表现为完全不讲理论性内容,比如说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等。但是,理论指导实践,学好理论知识才更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此外,独立院校的生源质量好于高职高专,学生具备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而且从学生的需求来看,独立院校考研与出国深造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因此只强调技术应用,而忽视基础理论教学是行不通的。所以,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一本院校的研究型,也不同于高职高专的应用型,应该既厚基础,也重应用,让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既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给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 建立适合独立院校的《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
由于没有专门针对独立院校编写的《金融学》教材,而教材的编写也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如何构建《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既要能反映《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又要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
3.1.1 反映金融学科的最新发展
金融是个发展迅速的领域,在教学中穿插介绍金融业最新的一些发展动态,有利于学生在系统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的同时,熟悉金融实际活动,不至于学的知识与面对的环境脱节。
3.1.2 协调与其他各专业课程的关系
召集金融专业后续各课程的主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
3.1.3 反映学生《金融学》的学习需求
根据“厚基础,重应用”的思想,综合考虑学生深造与就业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调整,在保持《金融学》基本知识脉络的基础上,研究各大院校的金融学考研要求与试题,研究各大金融机构历年笔试试题,将能够面向大多数学生讲授的知识点整理出来,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不适合面向大多数学生讲授的知识点(比如过于深入的理论,数理要求高的知识),则推荐相关参考书籍,鼓励学生自学。
3.1.4 平衡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
由于微观金融知识更具有直观应用性,所以在金融学的讲授中出现了重微观的趋势。但是宏观经济对金融微观主体与工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掌握好宏观金融理论,有利于更好地应用微观金融知识。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并重微观与宏观知识,既强调理论性,也强调实践性。
3.2 教学体系的建立
由于金融领域的迅速发展,反映金融学科最新发展的内容与反映金融机构需求的内容应该是不断变化的。为了适应形势,把《金融学》的教学体系分为基础性教学内容与扩充性教学内容两大块。基础性教学内容涵盖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相对稳定,在整体教学中约占80%;扩充性教学内容是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的内容,反映职业需求的内容,由主讲教师定期更新,约占教学内容的20%。
4 探索适合独立院校《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结合独立院校的教学状况与学生情况,笔者尝试探索适合独立院校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归结为4多法,即多提问、多举例、多对比、多练习。
教师上课多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与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多举例,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有助于学生理解那些枯燥的理论,有助于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理论去分析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金融现象;《金融学》概念繁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相近的或相对应的概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每一章教学结束都布置课堂练习,通过多练习这种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状态,又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上的误区和不足,以便及时更正或补充讲解。
5 探索适合独立院校《金融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
培养应用型人才一直是独立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各独立院校对实践教学是相当的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实践教学的实施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一个过程,包括模拟金融业务操作,但不仅仅限于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因此,在建立《金融学》实践教学体系时,除了设计上机操作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1 模拟操作教学
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模拟操作教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模拟式金融业务操作,使学生对实际金融业务产生切身感受,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金融学》的教学中,可以安排模拟证券交易的实验环节。
5.2 专题报告教学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包括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此借鉴案例教学方法,由主讲教师根据《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从实际经济金融活动中选取高度相关的经典案例,交由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予以汇报。但是不同于一般案例教学,分析的人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自己,由学生自己在课下搜集资料,讨论分析,最终形成成果做专题报告。这种案例通常并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学生分析的结果合理,学生能自圆其说,讲出道理来,就应该予以认可。通过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信心与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雪.独立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讨[J].知识经济,2009,(02).
[5]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
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 篇5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及形式,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因此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也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作 者:韩莉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当代经济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CONOMICS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国际金融 课程 教学方法 改革
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 篇6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基本思路
金融是经济的中心,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因其涵盖的知识点较为广泛,对课程教学实用性要求较高,尤其是随着国际金融活动一体化趋势的日益迫切,对金融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已经成为未来金融学发展的趋势。为此,结合金融学课程教学实际,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课程体系、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思路,为提升金融学课程教学实效而做出有益的尝试。
一、推进教学改革是金融学专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现实要求
金融学的发展与金融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在近三十年的金融政策变革中,我国金融市场越来越国际化。无论是证券、保险、信用等金融交易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迅速发展,在无国界的金融大环境下,一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将关系到世界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金融业的发展在开放与包容中更趋国际化。外国银行在中国市场享有同等国民待遇,跨国金融机构可以在国内开展金融服务,国内金融机构也可以在本土和海外延展新业务,参与到国际金融竞争中。由此形成的金融大格局、大发展,对我国金融学科教学与改革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尤其是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转变上,将成为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金融理论的建立源自上世纪50年代,从金融学由宏观的抽象理论向技术化、微观化、实证化方向的过渡,其面临的经济学理论将成为金融学课程改革的内驱动力。随着现代经济学成果的不断涌现,如资产组合理论、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等流派的出现,刺激和拓展了从微观视角来探讨金融学发展研究,尤其是金融市场和微观企业行为的关系探讨,都需要从金融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如会计学、信息学、财务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在金融学中的渗透,将经济分析、电子商务、金融软件技术与设计等融为一体,由此对多学科知识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金融学发展的显著特征。
自中国加入WTO的那一刻起,中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在国际法与国际惯例的法律要求下来进行,也就是说,金融学与法学的融合是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前提,也是维持国际金融市场规范化交易的基础,在国际金融游戏规则中,各国金融业只有充分利用国际法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才能够实现合法的理财目标。由此加强对法学的学习,将成为金融学科课程改革的必要前提,并在金融学与法学的跨界结合中来促进金融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微观金融学,尤其是金融工程学的发展,将金融学与数学连在了一起,从金融业务的具体划分来看,对于资本市场中资产选择与理财活动,无不建立在相应的数学模型基础上,而运用和掌握这些数理模型就需要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补充中来完善,如利用数学知识来设计和开发金融工具,从而将金融学与数学建立了跨界融合。信息技术是现在,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特别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学中的应用更为广泛,也深刻的改变着金融业的运行方式,而全面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对于实现金融业的信息化、电子化和系统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国外金融学教学实践的借鉴与总结
研究国外金融学教学改革实践,对于我国金融学发展及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一是对教育改革的思想观念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进行分析。在金融学教育实践中,传统教育理念下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步向以能力培养为主过渡,并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明确“专门型人才”的重要性,并借助于学科知识与实践应用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并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团队协作与知识共享要求。二是在既有教学目标下保持课程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上的灵活性与动态性。特别是在金融学课程设置上,国外院校在课程容量上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特别是国外高校主管部门对课程开设权的放开,让各高校能够结合课程专业发展需要,不多调整课程体系来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如美国金融学专业课程以每年5%的淘汰率摈弃旧课程,以9%的更新率来融入新课程,即使是未淘汰的课程,教师也会根据教学需要来进行动态调整。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将金融学学科建设与社会发展相一致,还能够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生缓解社会对学生能力不足的矛盾。三是在课程总体设置上,确保专业课学习之前能够全面实施前导课程教学,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高级课程之前具有相应的理论和前导知识基础。如在学习银行与信用课程前,需要对学生进行微观经济学及宏观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并指导学生会应用财会相关知识。对于开设的相关选修课程,都有相关的前导课程为选修前提,以引导学生从中选择有益的课程,以提升学生选修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质量。四是对于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上,融合多方面、多学科的基础课程。金融学与经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在常规金融学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必修课,另一方面设置相应的专业选修课。从课程授课内容上来看,不仅要体现专业必修课的重要性,还要从专业选修课上丰富课程安排。如除了货币、信用、银行概述外,还有投资学、金融机构概述等知识,这些多样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有助于学生从客观实际与本校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从金融学前沿发展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金融学知识的全面认识。五是国外金融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为我们开展课程教学提供了借鉴,特别是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不仅对课程知识进行全面直观的呈现,还能够从学生的参与实践中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六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化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师资人才是促进高校金融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金融学行业取得卓越成绩的金融人才,他们既有丰富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又能够从金融发展实践中来引导学生客观、准确的认知相关概念和知识,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操性,为满足高质量的课程教学目标提供了智力保障。
三、推进高校金融学教学改革发展的有效思路
3.1 明确“大金融”时代培养国际型、市场型人才发展目标
金融业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成熟,对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悉经济金融实务知识的专业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高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必须要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从“大金融”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上来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满足金融市场服务专业人才方向来提高培养质量,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强化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充分发挥金融学科专业特色,促进综合型人才的有效供给。
3.2 强化课堂体系建设,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
推进教改重在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化趋势下,对于过去制度约束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分析,难以适应金融学微观化研究的发展倾向。因此在金融学科课堂体系建设上,强化对微观金融专业课程的拓展,让学生从知识实践中逐步增强微观金融理论和应用实践,以满足未来金融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国际化是金融学课程设置必须满足的条件,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上,国际化视野是考核金融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大对国际金融理论和相关业务知识的介绍,如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课程;在国际法规方面,加大对国际经济法、主要国家金融法律、国际性贸易组织的运作等;在国际交流上,侧重于对国际礼仪、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谈判等学科知识的融合。
另一方面,从其他著名院校金融学课程中进行借鉴,如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加大国际营销、国际金融市场学等课程,来增强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国际意识,并对自身校内教师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优势专业”和“教学特区”,增强课程安排的灵活性。注重金融课程与相关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特别是与法律、数学、外语,及信息技术的交叉。对于金融学课程中的数理模型分析,都是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强化多学科互补与融合,为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新型金融学工具奠定坚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在金融学课程体系构建上,要凸出两个方向,一个是金融货币、证券、银行相关课程;另一个是保险与精算学课程。从两个体系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平衡好各模块间通识专业课程必修课、选修课的关系。
3.3 强化对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创新与应用
金融课程教学因其知识点广、实践性强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上更需要从创新中来改善。案例教学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创新,在注重理论阐述与逻辑辨析的基础上,融入具体、直观的实例,更加强调课程教学实践与实证分析,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案例教学将现实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创新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声图并茂的全新授课方式,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技术途径。如在课程实践环节教学中,借助于信息网络平台,从课程实验、专业学习、及社会调查等方面来融入动手与分析训练,还可以借助于模拟教学情境来引入多角色教学,从而提升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的思维能力。
3.4 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注重师资队伍梯队建设
师资是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关键,在当前金融业日新月异的新背景下,积极从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加大师资人才知识结构的全面升级,通过进修、培训、参与课题等方式来提升队伍水平;另一方面引入高水平师资人才,特别是专业性、实践性并重双师型人才,以推进教学队伍整体能力的全面提升。(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潘晴,刘立平.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2]马巾英. 论国际性金融危机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07).
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 篇7
一、高校金融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金融学》课程是介绍金融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教学内容要尽量反映我国金融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金融学》内容包括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利率、信用、外汇、金融市场等基本知识, 理论内容较为丰富, 课堂教学主要讲授金融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使学生能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术语。金融学教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和数学基础上的学科, 与数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联系密切, 课程内容与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内容存在着交叉和重复, 金融学课程开设之前, 基本上已经开设过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 在政治经济学里已经讲过货币的形成与货币制度等内容, 在西方经济学里已经讲过利率、信用、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内容, 因此需要删减重复的内容, 增加证券、保险、基金等微观金融学的内容, 重点介绍网络银行、电子货币、消费信用、民间信用、商业银行改革以及混业经营等内容。金融学教学内容一是要讲究实用性, 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 需要整合金融学课程内容, 减少理论性较强的宏观金融学内容, 增加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微观金融学内容, 向学生介绍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投资理财、金融工具、投资分析、资产评估、金融风险管理以及银行兼并与收购等金融理论;二是教学内容要具有时效性, 金融学研究对象是当前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货币活动及其运动规律, 与现实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金融实践活动推动金融理论快速更新, 教师应将金融学教学与金融学科和金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密切关注金融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热点话题, 及时补充课堂教学内容;三是教学内容要具有实践性, 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比重,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 加强金融学实践教学,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
金融教学是将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融会贯通,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金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金融学教学方法改革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与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可以运用“启发式”、“案例法”和“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金融领域热点问题, 提倡教学互动,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分析, 教师进行总结, 加深学生对所学金融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开展案例教学法, 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典型金融案例,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金融知识和理论, 从多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具体案例,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金融视野,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情景模拟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图片、文字、表格、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为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情景学习空间, 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为一体, 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活动中愉悦身心, 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 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高校金融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金融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桥梁, 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有效途径, 加强金融学实践教学, 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处理金融实务的能力,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具有开放性、直观性和动态性, 教学内容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可以在财经模拟实验室进行股票、外汇等模拟交易, 通过浏览国内外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实时行情, 对股票交易、外汇买卖等模拟经营业务进行实时操作和行情分析, 通过模拟操作训练, 使学生熟悉股票、外汇等操作流程和运行规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学校一是应当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为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方便, 加强与各种金融机构的联系, 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学习, 让学生熟悉各种金融交易活动操作流程, 完成实习环节任务,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为将来从事金融工作打好基础;二是加强校企之间合作与交流, 学校可以邀请校外金融专家为学生开设金融讲座, 向学生介绍金融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社会热点问题, 扩充学生知识面,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也可以经常安排专业老师到金融机构去学习和调研, 校企双方共同研讨金融市场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加强金融学教学改革, 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精通、知识渊博、治学严谨, 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开展金融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是金融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主力军, 是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和培养金融人才的承担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一是教师要将教学研究与学科发展联系起来, 密切关注金融学科发展动态, 及时把新的金融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 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同步进行;二是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密切关注金融前沿理论变化和金融市场动态, 积极申报科研课题, 参与金融合作项目, 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三是创造条件让教师到各类金融机构挂职锻炼和实地调研, 熟悉金融业务运行流程, 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 提高金融业务操作和实践教学能力;四是增强积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金融行业专家举行讲座, 讲解金融热点, 解读政策走向, 使教师及时了解金融业的发展动态, 增加金融实践知识;五是根据金融学专业的需求, 加大物质投入,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优秀人才, 通过公开招聘和鼓励教师进修、访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 优化师资结构,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 必须要建设一支既懂金融理论又懂金融实务, 结构合理、知识丰富、基础宽厚、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金融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金融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社会经济发展和金融业改革有力地推动着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金融学教学改革要以金融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出发点, 提高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为金融领域输出更多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金融学教学改革过程中, 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 密切关注金融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和社会经济热点问题, 帮助学生运用金融知识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和微观金融现象, 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宽厚、专业精通、知识面广,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参考文献】
摘要:金融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高风险行业,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推动着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要以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专业精通、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昌臣.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的创新研究[J].大学教育, 2013
[2] .谢太峰.金融实践教学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3
[3] .孙方娇.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J].上海金融, 2013
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 篇8
关键词:金融学,计算机网络,实践,改革方向
《金融学基础》作为金融学科的基础和核心课程, 在世界经济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现实背景下, 研究货币、信用、银行以及相关问题。系统阐述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及其运行规律, 客观介绍了世界上金融学基础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际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有大量的关于现实存在的经济、政治、人文、地理甚至自然等等事件的发生与金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需要学生在懂得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加以分析消化, 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实际运用这些金融知识。所以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剖析书本, 更要理论联系实践, 改革金融学的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
一、《金融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更新较慢, 内容枯燥, 与实际情况有差距。
目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浪潮还没有结束, 局部战争、美国信用评级下降等因素, 又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经济衰退。在我国金融业日益融入国际环境、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深刻领悟现代金融的内涵、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自觉加强金融监管, 从而有效规避金融风险, 对金融理论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再教学过程中不断添加新的元素。而我们实际教学用的金融学教材普遍存在更新过慢, 内容过于陈旧等问题。教材中有很多金融理论完全是西方国家的金融理论, 和我们的国情不符。造成的现状是学生觉得学的都是老古董, 枯燥乏味, 与现实情况有差距。存在“学不学都是一样”的思想, 不利于国家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2、配套教学设施跟不上, 影响学生学习和理解所学内容。
《金融学基础》该门课程不仅涉及到大量的案例, 也涉及大量的操作, 学生如果仅仅通过教材想要真正理解金融的理论及运作, 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即使考试考的好的同学, 也仅仅是记住知识, 而不是理解知道。要理解概念和理论, 必须研读大量案例, 尤其是最近发生的实事;还必须借助于现在的科技手段——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每天发生的新闻, 关注世界动态, 通过计算机网络虚拟平台, 来模拟股票操作, 模拟外汇操作。这样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也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学校配备计算机网络, 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上网操作的平台。
3、教学方法以老师讲课为主, 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金融学基础的理论部分以老师讲授是肯定的, 但金融的大部分理论需要学生联系实际去理解, 要不然就是空中楼阁。比如讲到外汇市场是比较特殊的市场, 一天24小时, 分分秒秒在交易的, 而且外汇交易的活跃期分几个阶段, 有的甚至在深夜。如果老师光说这样, 学生只是单纯的记忆, 没有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让他们自己上网查地图、配上世界时间, 再让他们看外汇交易, 他们会发现世界真的很奇妙, “世界经济一体化”并不是一句空话, 任何国家发生的事件对世界经济都存在一定影响, 而且影响非常迅速, 这也方便他们深刻理解金融尤其是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是经济的先行器。也便于启发他们思考, 有效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实践环节难度较大, 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轿弱。
首先, 实践环节在时间的安排上和学校安排的正常教学时间有很多冲突。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股票市场的交易时间不同步, 而且要观察学生的实践需要一个连续性, 这个连续性目前学校也不具备, 因为学生的课程安排是很紧凑的, 不可能单学一门金融学。
其次, 金融学比较特殊。要实践的话, 一类是要了解银行体制, 最好是进银行实习。但现在的银行不可能一次容纳那么多学生, 是不现实的;二是股票外汇市场实际操作, 这需要有实际的资金支持, 而作为学生来讲, 没有工作, 何谈资金, 所以只能模拟操作, 但模拟不等于实际, 他们还是有一定差距。
最后, 即使实践了, 但效果较难评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导致了学生分析金融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二、《金融学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中国的国情需要学校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中国的GDP在不断增长,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我国的银行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极其缺乏, 有很多高素质人才是从国外引进的。迫切需要高校培养适合适合时代发展的金融人才。如果在金融基础学科——金融学基础上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何谈金融风险、金融工程这类艰涩难懂的内容呢?
2、现实的需要也要求金融学课堂改革, 突出金融学的实用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的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水涨船高。从现实的需要来讲, 人们需要知道我手中的钱通过怎样的投资渠道能获得更大的回报, 而不单单是存在银行。如果投资其他的理财品种收益是多少?而承担的风险有多大?单靠课堂上讲的金融理论和现实脱节较大, 没有太多指导性, 因此迫切需要改革金融学的教学, 突出金融学的实用性。
三、对《金融学基础》课堂改革方向的几点建议
1、尽量选择切合实际的教材。
金融学基础的教材品种繁多, 要求高职高专类学校尽量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层次选择教材。选择的方向力求结构新颖, 内容务实创新, 能准确体现现代金融的内涵, 反映我国最新的金融发展的动向。每章都应有本章的学习目标和相应的案例、阅读材料, 有课堂实训, 能增强学生对金融基础理论的领悟;每章都应设置课后小结、思考题和案例分析,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金融理论有更深的理解。
2、逐步改善单一的课堂教学, 引入多元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埋头记笔记, 没有太多时间思考问题, 引入计算机网络后, 丰富了教学内容, 一些较难理解的艰涩的概念都能通过网络展开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金融软件, 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学生想要了解每天都发生了哪些事件, 而哪些事件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影响的, 这迫使他们行动起来, 关心国际新闻, 也关注国家大事, 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
3、通过模拟操作量化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
金融学的所学知识有一部分可以通过金融的模拟操作来实现, 如模拟股票操作、模拟外汇操作、模拟期货操作等等, 这些模拟操作会在他们的平台上每天都更新新闻, 模拟一个操作环境, 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环境中的新闻找到操作的切入点, 进行操作。学校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操作模拟盘, 通过亏损或盈利的多少来量化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小结
《金融学基础》作为专业课,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不是让学生记得金融理论, 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了金融理论之后, 能运用于实践, 取得好的成果。俗话说“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在学校, 只有通过良好的教学过程才能较好的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 金融学基础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需要不断摸索, 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刘旭东:《金融学概论》,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6。
[2]丁述军:《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证券期货》, 2011 (07) 。
[3]房燕:《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 《中外教育研究》, 2009 (3) 。
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 篇9
1. 未进行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教学
在多数财经院校中并未实行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习特点来分层分类的教学方法。金融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许多财经院校将它作为非金融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非金融专业涉及专业广泛, 如工商管理、酒店管理、国际商务、税务会计等。每个专业学习的专业内容有所不同, 要求学生对金融学这门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同时部分基础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是重叠的, 如西方经济学中失业与通货膨胀与金融学中的内容有所重复, 在教学过程中, 部分学生感觉知识重复出现, 丧失了学习兴趣, 同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只有从各类学生实际需求出发,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进行不同层次教学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 教学模式单一
虽然, 目前教学方法相比以前有所改革, 但还是以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主。金融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 理论性很强, 在传统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往往觉得内容枯燥, 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 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是考试迫使自己“感兴趣”。目前课程教学中, 教师通常采取“讲授法”, 将每节课一讲到底, 学生只是单纯地记下笔记勾画重点, 以便应付期末考试。这种低效、单一的教学方式仅仅顾及了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 使课堂缺乏思维的力度。不仅没有让学生学会科学思考的方式, 甚至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更严重的后果是有些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后, 出现实践能力差、思维方式单一、创新能力弱等不利情况, 使得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3. 重视理论, 轻视实践
这种传统观念使得在非金融专业的金融授课中教师仅仅强调了理论知识的传授, 往往采取被动接受式为主要教学方式, 课堂上严重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 也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实践教学对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和素质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促进作用。
4. 任课教师实践能力欠缺
显然, 任课教师自身具备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质量有直接关系。在就业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 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源头上看, 首先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各高校正在逐渐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但在多数高校金融专业中这种教师资源依旧十分缺乏。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1) 目前高校招聘的青年教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生, 他们从学校到学校, 从课堂到课堂, 缺乏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实践案例背景。 (2) 高校的扩招加重了教师的教学任务, 在专业理论教学任务的重压下, 往往对实践教学应付了之。同时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师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方法, 相比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上在高校“重科研轻实践”的观念下, 多数教师选择把有限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影响了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使得自身实践能力没有提高。 (3) 由于受到如学历要求、工资待遇等多因素的制约, 使得聘请校外金融从业人员为兼职教师非常困难, 而从事银行、证券、期货等行业的专业人员往往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 对各项业务流程和新型金融产品都非常熟悉, 能够通过自身丰富的经验,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1. 实行分层次分专业的教学方式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合理组班开设课程。由于非金融专业学生对金融学知识掌握深浅不一, 以及后续所学的专业有所不同, 在分层次教学中, 将同一专业同一层次的学生尽量安排在一个班级中, 方便教师能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如果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同在一个班级学习, 教师难以清楚了解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很难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进行指导性教学。在课程讲授中, 前文提到由于非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复杂广泛, 存在有些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 针对于此, 可以将金融学课程开设在其专业课之前, 同时将重叠的知识内容告知其后续学习的专业课授课教师, 使得不仅节约授课时间, 也避免了学生觉得课程内容重复乏味。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研究性大学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灌输, 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技术创新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而如今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显然是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型大学的教育目标的。应该意识到必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不能只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要构建多方面的课堂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型教学和实践案例教学, 使得学生对金融课程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培养积极主动性, 不只是通过埋头记笔记的方式, 同时通过亲身参与和互动思考增强对金融知识的掌握。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目标不同, 选择恰当多样的方法, 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非金融专业学生在学习金融学时, 授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 激发学习热情, 使用多样化的教学课件和丰富的课堂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增强课堂互动、设置疑问、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成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甚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模拟实训
课堂教学中, 非金融专业学生仅仅通过理论知识难以对金融学产生学习兴趣。借助金融实验室, 通过模拟实践教学, 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金融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如模拟股票或者基金交易市场, 学生以虚拟货币的方式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买卖交易, 在实践中学习金融知识, 了解金融市场, 激发对金融学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参与, 结合网络金融信息, 去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变化和国家宏观金融政策方向。通过这种方式, 使学生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4. 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
首先, 高校招聘时优先考虑具备一定金融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其次, 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可以为教师提供工作实践的平台, 教师选择恰当合适的金融工作岗位进行实习。再次, 设立教师实践保障机制。对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师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最后, 学校在聘请校外教师时应该更加注重金融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 对学历要求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张琦.教学研究型大学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辽宁经济, 2011 (12) :80~81
[2]方永丽.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探析[J].北方经贸, 2012 (4) :163~164
[3]阿茹娜.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2 (9) :36
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 篇10
社会对于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需要认真审视当前金融学专业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社会形势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正确认识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 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培养具有高专业水准的就业人才, 这是当前我国各大高校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金融学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意义
采取实践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水平,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 而大学生是否能够在毕业后融入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指标。在金融学教育中, 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因此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深的理解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大学生对金融学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这样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1]。在实际的教学中, 金融学教师可以采取模拟实训、社会实践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 使大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基本技能, 进一步增强心理素质, 从这可以看出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大学毕业生具有更好的就业能力[2]。此外, 实践教学的开展符合金融市场的需求, 金融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 且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后, 迫切需要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主要是指对金融衍生产品、工具等相关要素重新进行组合, 这样的创造性变革需要大学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而实践教学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由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金融学专业中, 开展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当前我国金融学实践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 没有给高校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如果高效能够给大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可以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一般来说将学生安排到校外基地进行实习后, 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并且还能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 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自身的能力。这样大学生就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 有针对性提升自身的能力, 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 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但是用人单位为了能够保证资金安全, 或者保证资料数据的保密性, 通常都不允许学生接触重要的部门以及科室, 特别是在金融机构, 这样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能深入的了解金融专业[3]。由于高校不能给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 只有一些学生能够有机会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 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自己找单位实习, 非常的分散, 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 根本就没有实习的机会,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果[4]。
2. 金融专业实践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
大多数高校在对教师进行年终考核的过程中, 主要是根据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考核, 或者是根据教师的理论教学时数进行考核, 在职称晋升上同样如此, 因此绝大部分教师并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 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主要是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一部分高校经常缺乏师资,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教学任务非常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根本就没有时间到有关单位进行业务培训, 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学习机会, 因此在校的金融教师除了具有高学历, 以及扎实的理论知识, 实践能力依然有所欠缺。当然也有部分学校在聘请教师的时候, 也聘用了金融机构的专业人才对学生进行教学, 但是这部分教师又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在实际的实践教学工作中, 效果也不显著。
3. 学校的模拟实训内容缺乏多样化
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教学的时候, 主要是单一的训练学生的基础操作程序。真正的实训需要使学生自主操作金融业务软件, 比如让学生操作证券交易软件, 又或者让学生自主操作保险业务软件。这样才能使学生灵活的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快速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果在实训的时候, 仅仅要求学生模仿教师进行操作, 这样的一种机械式操作训练, 将会使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 有碍于学生发挥自身丰富的想象力, 使学生失去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这种形式的模拟实训基本上不可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5]。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不仅需要具备概念技能, 还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与交际能力, 这不仅是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基层的管理者也要具备这样的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技能还能良好的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是绝大部分高校在设计模拟实训内容的时候, 并不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创新思维等相关的能力, 在模拟实训内容缺乏多样性的情况下, 很难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的金融学人才, 因此学校的模拟实训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 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针对金融学实践教学问题提出的改革对策
1.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基地
在大幅度扩招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情况下, 学校需要寻求与更多的用人单位合作, 不仅只是将合作目标停留于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相关单位, 否则将会有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实习单位, 从而降低学生的实习热情。所以高校应当想方设法寻求更多的合作单位, 从而给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单位, 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实习机会。这就需要适当转变观念, 在寻求合作的用人单位时不能只将眼光放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相关单位, 而是应当扩充视野, 可以适当与小额贷款公司等进行合作, 或者与期货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而为了使学生能进入保密性较高的金融机构岗位进行实习, 学校应当在学生实习前加强诚信教育, 使学生了解诚信在岗位中的重要性, 强化双方的合作关系, 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同时保险公司等用人单位在不断完善体制后, 采取相关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情况下, 可以给学生增加一定的重要岗位, 使学生接触到实际性金融岗位。同时学校也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建设模拟实验室, 给学生提供专业的业务操作软件, 这样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可以接触到相关的金融操作, 使学生能够尽快熟悉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工作, 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利于毕业生尽快的融入社会[6]。
2. 提升金融学实践教师的综合素质
只有提高高效金融学教师的整体水平, 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分批安排金融学教师到相关的金融机构中进行业务培训, 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不脱离实际, 如果教师有足够的能力并且金融机构许可的情况下, 可安排一部分实践课的教师到相应的岗位中从事实际性的工作, 通过这样的方式, 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 而且还可以强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此外学校应当聘请实践操作技能过硬, 且金融基础知识扎实的相关金融机构人员到本校担任教师, 当然大部分的金融机构人员一般都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 因此学校可以提供给这些人员相关的理论知识培训机会, 使他们熟练地掌握金融学科的理论知识, 最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7]。
3. 适当增加校内模拟实训的教学内容
在金融学专业中,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 而且需要掌握熟练地掌握金融业务操作程序, 因此校内模拟实训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当然使学生掌握金融业务操作技能也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如果在实践教学中, 只是机械式的要求学生进行程序化的操作训练, 剥夺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将会使学生失去创造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 要求学生模仿单一跟着教师操作, 完全与教学理念相违背, 因为当前主要是坚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设计出多样化的模拟实训内容, 逐渐摆脱单一性的实训课程, 最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性金融人才, 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
结束语
在金融学专业的教学中,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使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符, 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金融专业水平, 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而这需要学校重视实践教学, 引领教师针对当前存在的实践教学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最终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亚欧.深化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成功 (教育) , 2011, 08 (07) :50-55.
[2]刘国买, 谭轶群.基于提高就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04 (12) :163-165.
[3]饶育蕾.金融学专业全方位教学改革方案设计与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 2013, 05 (04) :240-243.
[4]李琴英.金融业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4, 12 (10) :66-70.
[5]刘祥伟.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07 (11) :180-183.
[6]刘国买, 谭轶群.基于提高就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12 (15) :74-76.
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 篇1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学;教学改革
一、金融学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融体制不断的创新,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教育工作者也要适应当代潮流对相应的课程进行改革,金融学是经济学门类中的一支重要学科,也是财经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统金融学的教学出现诸多不适宜现代的地方。现就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几个方面探讨目前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来探讨适应现阶段的金融学教学改革。
现代金融的发展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具有了新特点及新趋势,伴随着这些新特点和新趋势,传统的金融机构经营的理念也必将发生新的变化,他们不是保有观望和止步不前的态度,应该积极跟进重视“数据”“效率”“服务”“体验”的互联网思维,不是一味或者单纯地模仿互联网化,而是将互联网思维与金融服务有机结合、不断创新。互联网企业拓展至金融服务领域内时,应该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仍是金融,对风险。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代金融业要求的人才是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市场型、国际性、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而在我国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市场需求,给我国具有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金融人才重任的金融教育机构带来严重挑战,面对新世纪、新金融的冲击和挑战,有必要对金融学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从是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学科建设还是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竞争意识的培养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与现有的金融学科建设水平和世界金融学科前沿之间的差距不断地扩大。在大众化金融教育的基础上要努力培养一大批实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培养面向地方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二、当前高校金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脱节,培养模式过度单一
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各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过于宽泛,通常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广阔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高级金融人才”,该培养目标很难体现不同层次人才的区别,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金融运行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起来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除需要从事金融研究及管理的高级人才,还需要大量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部分教学内容陈旧
现阶段金融专业教学中存在三大不足和脱节现象。第一理论与实务严重脱节。现有金融专业的教学理论教学明显重于实务教学。在各校开设的金融专业课程中纯理论类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等课程占有大比重,本应具有较强实务性的课程如国际结算、金融市场等,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理论多于实务。由于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大多数具擅长于理论教学同时又没有从事过实际的金融工作,缺少实践经验相应缺乏进行实务教学的基础。第二教学内容与现代发展脱节。现阶段我国金融专业教学的内容与时代发展结合不到位,使得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难以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第三是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脱节。各大高校没有给予职业道德教育以同等的重视,像金融法规、金融行业职业道德这类的法律及伦理修养课程在一些高校几乎是空白。直接导致近年来金融犯罪上升。
三、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对金融学教学改革归纳为几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融体制不断的创新,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计划正在全国各高校逐步实施 ,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一)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是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质素的重要基础。在课程的整体设置中应该加强并增设实务性的课程。由于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可以聘请金融机构中有丰富经验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家担任客座教师,当然往往要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处理和解决各类问题,因此课程的设置要研究并重新整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经济理论、金融理论层出不穷,现有的教学内容日显陈旧,有的甚至应被淘汰,因此必须对对应的教材做同步的改革,教材的内容要紧扣现代、融合前沿、增添现代经济研究的成果,内容同时要与国际接轨 ,编写出适应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型金融教材。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形式应力求多样 ,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理论讲授形,在国外许多名校金融专业都普遍采用的推广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专题讨论等。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上的能力。在我国金融专业起步较晚,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未形成规模体系,案例组织教学上较差。对于课堂上教师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也应精讲少讲。我们应压缩讲课学时,留给学生较大的独立学习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金融学方面学校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立社会实践课程。社会实践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教学计划当中的,把学生投至于真实的金融经济环境中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无法得到的工作体验和学到课堂无法学到的知识。
(三)利用互联网强化实践教学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進中以教师为中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基本理论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主要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置。教学手段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当今互联时代将现代教学技术和科技成果充分用于教学,要创造条件开发和推广运用计算机模拟、计算机仿真、CAI软件等各种教学软件提高教学效果。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是急需要解决的事情,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非常重要,这需要通过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合作,巩固、扩大和发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下大力气巩固现有的校内外各类实习基地,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要根据金融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条件,建立有效的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还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文辉,孙红果.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6(01).
[2]詹浩勇,冯金丽.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实训教学优化探析[J].对外经贸. 2015(11).
[4]汪连新.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5(32).
[5]苗志刚.金融学网络实训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河北大学 2011.
[6]丁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学》课程改革探析[J].亚太教育. 2015(19).
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 篇12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全球化的进展,现代大学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的思想和理论日益从理想概念逐渐转变为现实,使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面向时代,更加贴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行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外资银行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因此,金融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特别是外语的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社会上既精通专业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也更显缺乏。如何培养既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善于外语交流、交际的外资业务实用型人才,是金融高职院校的紧迫任务,更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要改变目前高职英语滞后的现状,就必须广泛了解社会及个人的需求问题。一方面是个人对英语的需求,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人们对英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又有了新的认识,对英语的需求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是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涉外业务增多,金融行业对各岗位人员的英语能力和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开设金融英语课程显得十分必要。“金融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作为现在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就不少大学的情况看,这门课的教学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在当前愈来愈重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背景下,讨论这门新兴课程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二、金融英语课程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
金融英语课程的目标一般为:培养学习者的金融专业英语语言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处理与金融有关业务的能力。要求学习者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金融专业词汇、短语和语言特点,掌握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能够阅读英语金融专业文献和金融函电,能够运用英语开展业务操作和对外交流活动。这一课程目标既有总括性又有具体性。前者是学习者将来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考虑国家、社会和未来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考虑学习者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为适应社会和职业而做好准备;后者是使学习者掌握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所需要的活动工具和行为方法方面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考虑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目标,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和学习者不同阶段学习所要达到的标准。
(二)语言知识和能力融会于专业知识和能力
金融英语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知识和能力融会于专业知识和能力。从一方面来讲,语言知识和能力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的有关知识和语言理解与表达方面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听、说、读、写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培养较强的语言能力,是学习语言的必然要求。金融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当然具有英语语言的一些共性,因此,学习时必须注重英语语音、语义、语法的学习和英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另一方面来讲,专业知识和能力是指从事金融业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知识方面包括:金融学科的核心层,即金融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必备知识,如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学、保险学、金融会计学、金融法学等;金融学科的基础层,即金融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相关知识,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金融学科的公共层,即金融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常用工具,如统计学、法学、写作等。能力方面可分为学科、理论能力和实务、实践能力。“语言知识和能力融会于专业知识和能力”这一金融英语课程的主要特征,决定了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既要注重语言,又要注重专业”。
(三)重视体验,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金融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从根本上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主要表现在: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基本功能是交际(包括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只有用于交际,它才具有社会价值,也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学习的关键是重视体验、强化实践、学以致用。虽然金融学既属于理论学科又属于应用学科,但金融英语却应归属于应用学科,用英语从事金融业务本身就体现了突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金融英语课程涵盖了诸多金融业务操作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既是实践的结晶,又需要现在和将来进行反复的实践。
(四)突出新颖性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金融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越来越多地以英语语言形式呈现给社会,不断为金融英语课程内容提供“新鲜血液”。金融英语有责任也有义务及时汲取这些“新鲜血液”,迅速反映金融理论与实践的新成果,通过不断调整、更新课程内容,跟踪金融学科发展的前沿,传播最新的金融发展动态,介绍最新的金融创新品种和技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语言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化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必将通过借鉴、吸收其他语言的思维表达方式使自己获得不断的发展,因此金融英语必然充分体现其新颖性。
三、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一)定位课程发展
金融英语是一门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是英语语言教学领域新崛起的分支学科,又是英语与金融业、金融学和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习者需要达到在不断发展的金融业使用英语的目的。金融英语是培养造就国际化专业人才的主要课程之一。虽然它在我国的教学和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很快。目前我国金融业急需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熟练掌握从事金融实际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必将激发广大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从而掀起学习热潮。
(二)突出学习者“学习力”的培养
强化金融英语课程建设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作用,突出学习者“学习力”的培养。促使学习者树立新的观念。帮助学习者掌握信息化的学习方式。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和发展媒介,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络、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上课堂等,不仅能够提供丰富、详实、地道的金融英语学习资料,而且可以充分照顾到学习者的多层智力倾向和认知风格差异,强化个性化学习,突出信息沟通的交互性,使学习者有足够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度。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从依赖老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自觉的学习主体。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提供信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不断以创新的思维、新的理论和观点去熏陶学习者,通过让他们独自探索和相互交流,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课程目标的激励作用。课程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如果目标定得合理,其激励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如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意识,促进学习者体内知识能力和外化知识能力的培养等。
(三)推行新的英语教师培养模式
专业英语阶段的关键是要有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因为它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外语知识,有出色的外语运用能力,而且还要有其他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有关的理论知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阶段英语课应由英语教师担任,专业课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外语教师视具体情况予以配合和辅助。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学习新专业,因此要建立一个稳定的专业教师师资队伍。
(四)利用现代教学技能进行教学
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非常符合外语教学的特征。当专业课教学用新的教学软件展出时,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它是外语教学及双语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教学改革是推动学校教学创新的最重要手段。而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外语教师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从微观环境来看语言是信息的承载体,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当人类社会进入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的21世纪,语言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中不仅没有削弱其作用,相反却无不时时处处地体现其变化的特征,凸显其在各个国家、民族之间交流时发挥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必须密切关注语言变化态势,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跟上时代变化潮流。
与此同时,高职高专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特色教学,针对金融行业的具体岗位要求,结合英语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金融领域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为国家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毕业生,为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RobertT.Kiyosak,i Sharon L.Lechter.Rich Dad,Poor Dad[M].Published by Warner Books,New York,1997,1998:74~105.
[2]IanMackenzie.Financial English[M].Published by Thomson-Learning,2002:3~6.
[3]徐宪光.商务沟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周仕东,郑长龙.当代西方综合理科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8).
[5]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