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改革

2024-07-10

金融机构改革(精选12篇)

金融机构改革 篇1

农村金融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近些年来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面收效甚微,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运作, 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 提高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办事效率, 监督其履行自身职责, 使它能够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三农政策”, 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10年7月,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 提出了金融产品以及服务创新的新方向和特点, 《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应该根据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当地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 开发具有针对性、可操作的一些金融产品以及服务。因此, 必须以市场化为改革方向, 以政策性作为合理的补充, 合理的防范以及降低金融风险, 用科学的方法防范化解法律风险, 坚持抵制防范道德风险, 强化操作风险意识, 加强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麦金农和肖最早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该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领域。国外农村金融的研究, 主要有两个重点的研究方向是政府发挥的作用、农村金融在减少贫困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出发, 构建农村金融的相关指标, 提出创造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实证和理论的角度讨论农村金融, 虽然方法存在差异, 但都得出了较为统一的结论:金融抑制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同时缓解金融抑制必须通过金融深化的途径。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在发展中国家各不相同, 金融深化的次序与路径可能会存在差异, 但利率的市场化与资本市场的开放被认为是金融深化的必然途径。

二、金融深化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发展模式选择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家帕特里克提出:供给领先模式认为金融资产与负债、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 主要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需求追求模式的主要观点是:经济主体会随着经济增长产生相应的金融服务需求, 为了满足客户需求, 要不断发展金融体系。需求方是金融服务强调的重点。

由于金融资源稀缺性,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都采取了金融供给领先的模式, 具体表现为金融资源配置在政府导向下都流向了城市与工业部门。我国农村金融政策也是遵循供给领先模式, 致力于正规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 按照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设的思路, 力图建立一个能够完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但从改革的成效看, 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都存在政策性业务,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没有彻底分离, 很难区分历史性包袱与自身经营性亏损, 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同时道德风险严重, 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利用中央银行再贷款支农, 掩盖了农村信用社内部风险管理不善、财务风险不严等造成的经营性亏损, 对中央银行货币操作存在影响。

(二) 金融制度创新上存在的问题

传统体制之内的改革和体制之外的经济增长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局限:产权制度的改革重视机构、忽略机制, 中介的地位明显高于市场;监管严苛、重监管轻发展使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发展严重乏力, 十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改革的过程中, 没有将更低的交易费用和更高交易效率作为改革目标。体现的主要是政府的意志, 国家经济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路径相悖, 虽然历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农村经济主体的产权关系, 但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却使其更加模糊。

(三) 农村金融政策目标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三农融资的困难、尽量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亏损额、抢占民间高利贷所占的农村金融市场份额。为了到达以上的目标, 政府通过建立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 进行利率市场化等利率改革争取占领更多的农村市场份额, 但是政府在制定的上述改革措施本身存在着矛盾:要解决三农的融资问题, 帮助农民甚至是贫困的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与提高利率、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商业化改革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比如, 农村信用社是以农村、农户、农民为主体的金融机构, 它主要是为农户服务, 为农户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 这就说明农信社具有一定的政策性, 但是农信社作为一个自主经营的机构还要考虑商业性, 这样农信社的政府政策性与市场经济中的商业性就导致了农信社的经营目标模糊。除此之外, 农信社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国务院在2003年农信社改革的方案中提出的方式主要包括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以及股份制这三个方式, 银监会主要赞成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但是在2006年举办的“全国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上, 金融制定与监管者又给农信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农村信用社应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 有特色的服务农村的社区行的金融机构, 认为合作制不再适合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 社区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最终的目标。政策的变化不定, 导致政策的实施者, 这些农村金融机构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会导致改革的成本大大提高。

三、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 鼓励适合农业切实需要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目前, 我国农村的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独立的创造金融产品成本高、困难大。可行的途径是研究外国和同业先进成果的基础上, 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改造出适合当地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例如中国农业银行推出的农机抵押贷款等, 由银行出资购买农机, 农民使用农机创造效益后还款。这都是针对农业和农民自身条件限制, 制定的贴合实际的创新产品。

(二) 建立以金融为核心的惠普合作体系, 发展金融合作集团

一方面, 可以选择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另一方面可以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如保险公司) 联合, 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的分享和利用, 降低创新成本, 合理利用资源, 加快新型产品创新速度, 产生规模经济, 更全面的满足客户需求。这样大大降低了农业贷款的风险, 保障金融机构和农民的切身利益。

(三)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建设, 提高员工服务水平

不仅要加强对金融专业知识的学习, 也要开展涉农知识培训, 更加详细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 起到降低成本、控制风险的作用。农业发展的现阶段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金融机构的选择不再停留在谁的贷款门槛低、利率低就选择谁的初级阶段, 而更看重贷款后的配套服务, 期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优势在农业发展上给予专业化的意见和发展规划, 帮助和扶持贷款人走上更高的平台。这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和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尹晨, 金川, 沈政达.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再解析[J].思想战线, 2012 (3) :79-83

[2]付俊文.农村金融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 (7) :57-60

[3]刘宛晨, 段泽宇.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以满足农户信贷需求[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8 (5) :26-29

[4]刘玲玲, 杨思群, 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06

[5]翟虎渠, 梅方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04

[6]黄宪, 等.银行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04

金融机构改革 篇2

11级政治经济学 杨丽丽

S110038

一、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一)金融机构含义

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泛指从事金融业务、协调金融关系、维护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机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一般包括:货币金融政策、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机构;金融业务的经营机构;金融活动的监督管理机构。

(二)金融机构体系的含义和作用

1、含义

金融机构体系,又称之为金融体系,是一个包括经营和管理金融业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组成的整体系统。金融机构体系是一种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各种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种金融中介机构并存的格局。

中央银行处于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环节,处于特殊地位,具有对全国金融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特殊功能。多数国家只设有一家中央银行,也有个别国家设有多家中央银行或金融当局。

2、作用

第一:改善资金转移质量的服务

(1)改善金融资产的期限限制。

金融机构可以同时向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不同到期期限的金融产品,因此,在金融机构的参与下,短期的资金供给有可能间接地支持长期的资金需求。

(2)增加了金融资产的分割性。

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出售金额不等的金融商品,可以达到吸引零散的资金供给来满足巨额资金需求的目的。

(3)分散金融资产的风险。

为了减少风险,金融中介机构可以直接对资金需求方的市场行为、财务状况、经营运作等方面加以监督。并且,金融中介机构还可以通过对不同风险资产的组合来降低资金风险。

(4)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金融中介机构提供的相当一部分金融产品具有高度的市场流动性,因而可以大大降低金融资产的交易成本。第二:提供经纪人服务

交易服务,金融咨询服务,资信评估、资金筹集的组织、投资项目的推销、保险和信托服务等等。

(三)我国金融体系的构成概况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包括:

1、中央银行与政策性专业银行;

2、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国及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3、外资金融机构、外国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4、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以上四个部分构成了我国金融的决策及执行、业务经营及监管机构体系。

二、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及演变

(一)建立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是通过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合并解放区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人银行与钱庄,以及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途径实现的。新中国金融体系的诞生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为标志。

(二)演变 1、1948——1978年,“大一统”模式的金融体系

在此阶段,学习前苏联的经验,经济、财政管理体系和金融体系都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从而形成了“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那时的唯一一家银行;它的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普设于全国各地,形成一张覆盖全国的金融网,此称其为“大”;“统”则是指银行实行了“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2、1979——1983年,“多元混合型”金融体系。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银行等金融机构迅速发展,金融体系包括的内容不断丰富,但我国在当时没有专门的金融管理机构,形成了“四龙治水,群龙无首”的局面。3、1984——1993年,“新型金融体系”。

1983年9月,国务院作出了《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决定》,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对一般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办理信贷业务,其业务对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其原有业务将由新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来办理,至此我国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领导)以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新型金融体系。4、1994年至今,“现代金融体系”。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金融体系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以专业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

第一:组建政策性银行。

第二:国有专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造。

第三:综合性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设立和发展。

第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改革。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撤销了原31家分支机构,成立了9家跨省区分行,在不设分行的省会城市设立金融监管办事处,撤销在同一城市重复设置的分支机构,并明确了总行、分行、中心支行和支行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权利和责任。

第五:建立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为了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先后建立了四家由国家投资的特定政策性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建行)、华融(工行)、长城(农行)、东方(中行),负责收购、经营、管理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部分不良债权。

(三)改革具体过程

1、建立独立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专业银行,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

1979年2月,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振兴农村经济和金融,再次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承办的农村金融业务全部移交给中国农业银行经营。

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社出来完全独立经营。1979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分设出来。

1983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是经济实体,是全国性的金融机构,除继续负担拨款任务外,可大量开展一般银行业务。

1984年1月,成了中国工商银行,承办中国人民银行原来所办理的全部工商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

2、建立中央银行体制

随着“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向多类型、多层次金融体制格局的演变,金融机构不断增多,是的金融领域中协调、疏导、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中国人民银行既要承担占全国银行业务比重最大的工商企业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还要担负对整个金融业的调控和管理工作,不仅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中国人民银行集剧透业务和管理于一身,也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3、在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组建其他商业银行 1986年交通银行重新组建,随后又陆续成立了10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的产生,对于加强金融业的合理竞争,促进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支持经济均衡发展起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4、组建政策性银行

1994年以后,一方面,为了解决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困难,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先后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

5、建立非银行金融机构

建立包括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投资基金等在内的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同时引进大批外国金融机构。

6、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

1990年和1991年组建的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得正式营业,标志着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94年顺利实现了汇率并轨,从这时开始,我国人民币官价汇率与调剂价并轨,建立了以市场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此,我国人民币开始向国际市场靠拢,人民币的汇率将主要由外汇市场的供求来决定。

1996年12月1日又顺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都标志着我国外汇体制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实现了市场化,也标志着我国的货币市场及利率及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目前我国金融已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题,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格局。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国家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金融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二是经营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三、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

(一)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 1.混业经营的概况

自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开始突破原有的专业化业务分工,开始走上综合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道路,即混业经营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放松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领域或资产组合的限制,允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更广泛的业务领域,实现相互之间的业务融合,特别是允许商业银行在经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的同时,经营证券、信托甚至保险业务,以减少对传统业务领域的依赖。此项改革的目的在于加强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使其能够为一般公众提供全面和完善的服务。

其次,专业化分工的突破还表现在同类金融机构之间互相侵入对方“领地”。

2、混业经营的原因

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务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不是偶然的,有着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原因。

(1)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走向成熟,使资金的供求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国债市场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资金分流。

(3)金融创新模糊了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的传统界限。面对激烈的竞 争,各金融机构为了扩大资金来源,又要避开限制,不得不设计出新的金融工具。

(4)新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个人和企业的金融应变能力,直接导致了新型金融工具出现,为金融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也对金融机构的规模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银行机构的并购浪潮 1.银行并购的含义及特征(1)银行并购的含义

指商业银行(金融企业)通过收购、债权、控股、直接出资、购买股票等多种手段,取得被并购方的所有权,而后者则失去法人资格(即被吞并)或改变法人实体行为(即使其成为并购企业的分支机构),或合并成为一个新的银行。并购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三种:合并、兼并和收购。

银行合并一般指一家银行与另外一家或几家银行联合起来成为一个会计实体,其中一家因吸收了其他银行而成为存续银行的合并形式。银行兼并是指一家银行采取各种形式有偿接受其他银行的产权,使被兼并方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经济行为。

银行收购是指一家银行通过在股票市场上有偿获得另一家或多家独立商业银行的经营控制权的方式,而使该银行的经营决策权改变的经济交易行为。(2)银行并购的特征

①从并购的目标来看,是以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并购

为了拓展业务领域、增加收人来源、扩大生存空间以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商业银行除了合并、收购和兼并其他的商业银行之外,还向证券、保险、投资、信托等金融机构展开并购。②从并购的形式来看,是由收购向合并发展。

③从并购的目的来看,是以获取控制权及新技术从而增加收益、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主。④从并购的规模来看,是强强合并组成超级银行。⑤从并购的区域看,是以美国银行为中心的辐射。⑥从并购的联系来看,银行业并购与工业并购相互促进。⑦从并购的结果看,是银行大型化、综合化和产融结合。2.银行业并购原因(1)规模经济

①可以增强公众信心,扩大市场份额 ②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优越的技术优势 ③可以产生业务范围广泛的规模经济 ④其他方面的规模经济(2)规避风险

(3)银行业务全球化的客观需要(4)银行业务范围全能化的客观要求 3.银行并购的利弊

银行并购这种市场交易行为对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1)银行并购对自身发展的利益 ①突破进入壁垒,拓展经营边界 ②获得高新技术,发挥技术垄断优势

③实现高效率扩张,扩大市场占有率及规模经济 ④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成本,分散风险(2)银行并购对社会的有利影响

①促进资产存量合理流通,提高资源整体的配置效率 ②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全方位服务社会 ③产融结合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④拯救低效银行,保持金融体系和社会的稳定(3)银行并购的负面效应

①银行并购可能导致过度垄断,从而降低效率 ②银行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运行效益 ③银行并购增加了风险及失业人数 4.并购的发展趋势

在利益的驱动下,那些有条件并购但没有完成并购的银行会继续执行其并购计划。但是,由于并购后又存在着诸多对银行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这种并购的进程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不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规模不经济

(2)规模过大会带来经营风险

(3)金融监管困难,需要更多的国际协调

金融机构改革 篇3

摘 要 如今,各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制已发展得相当成熟,而我国也在近几年中加快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建设,也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效果。然而在农村金融的建设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当然这其中有经验缺乏所致,也有管理体制所限,因此,要切实把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力援助,则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以国外的管理经验为参考,结合我国的实情,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体制。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 制度创新 制约因素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明确要求,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当前我国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型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为解决这些边远地区在生产生活的融资问题,以达到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并以“投资多元、贴近农村、治理灵活、高效运作、服务三农”的原则加快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诸多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力度不足。这主要源自于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而且农村资金互助社不得向非社员吸收存款的制度安排更加剧了这些金融机构的资金危机。而对于贷款公司,由于只贷不存,资金约束更为严重。

2.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选择性贷款现象严重。农村金融机构为降低其贷款风险并且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会采取选择性贷款。这就限制了其贷款的范围,一般的农户就很可能无法得到贷款,这必然违背了建立这些金融机构的初始意图,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3.金融创新能力不强。这个主要受限于农村地区欠发达的经济条件和匮乏的人才配置。例如:结算渠道不畅,支付结算和信息网络功能不完善和缺失,造成了农村资金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汇划难、汇兑难。

我国农村金融所面临的问题远不止这些,面对多方面因素引起的问题,我们需要从问题的根源着手,抓住问题的本质。

二、自己对于农村金融改革方面的一些建议

1.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政府需加大对农村金融的资金投入,重点扶持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以使其成为领导农村金融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农村金融机构地处偏远农村地区,分散而力薄,因此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势在必行,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达到资源的共享,并从很大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

2.完善准入、退出制度,积极促进良性竞争。垄断不利于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农村金融市场进出准则,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真正的农村金融竞争主体。

3.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农业保险是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农业灾害损失、创造良好农业生产环境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发生灾害的频率高、范围广、损失大,对于农户来说,这些自然灾害对其有严重影响。但在现阶段农民承担风险能力有限,发展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加以保护和支持势在必行。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例子。美国的农业保险体系是相当完善的。美国引进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经营,而政府在经营管理费和保险费补贴等方面提供很大支持。

4.推进农村金融业务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开发与之配套的新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关于创新的途径,一是创新服务领域,特别是中间业务领域,如广泛开展代收工资、代收话费、代收保费等服务;二是创新服务手段,如加快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和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各金融机构全国联网。在此基础上,加大ATM机、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载体的开发和推广;三是创新服务品种,例如联合贷款、小额贷款等贷款形式。

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探索,借鉴,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而加以改善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手段。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和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完善,构建新农村,加快促进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其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但大城市的金融服务相对成熟的同时,还有广大农村地区正处于金融服务的真空地带。然而,最根本的生产力就是农业生产力,当金融服务能深入渗透到农村地区,必然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而长远来看,受益的不仅仅是农村地区,当农业的生产力提高时,工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生产力必然会随之而提高。因此,推进农村金融的建设和发展,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

参考文献:

[1]年志远,马宁.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缺陷及其完善.经济纵横.2009.

[2]杨云聪,金麟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浙江金融.2009.

金融机构改革 篇4

温州金融改革对于温州本身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对于中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来说却具有探路者的作用。

With Wenzhou experimental area of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reform approved Wenzhou,which is a leading city of folk capital in China,thereby is becoming the pioneer of China's financial reform.The experiment of Wenzhou financia reform is the benchmark of China's financial reform.The success will establish a benchmark for the norm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folk finance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it will be able to find a breach for China financial system to break the monopoly of state-owned banks.

金融机构改革 篇5

1..(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能不能突围,能不能闯关?事关社会各界对未来中国经济和改革的信心。马云这些天就有点像被摸成惊弓之鸟,他前阵在一个论坛吐槽说,“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李克强总理2014年3月28日在沈阳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谈到:“要相信市场,相信老百姓有无穷的创造力”,“新兴业态我们没有经验,你别上来一棒子给它打死”,“有时候它们是惊弓之鸟”,“不要让人家说,政府的手闲不住。只要哪儿出现个新东西,你都要去摸摸它”。政府压根就无权摸!必须明确告诉官员,他想摸也无权摸,把官员的弓收了,老百姓才不会老像惊弓之鸟!也就是说,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

材料二:

注:2013年我国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43.9%、46.1%,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 2013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比去年下降3.7%。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体现的政治学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并针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14分)

26分)

(1)(12分)

①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1分)政府要适应新情况,正确履行职能,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2分)材料中政府相信市场,不随意干涉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对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体现了这点。(1分)

②政府的权力是由法律授予的,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2分)政府要依法行政,合法行政。(1分)材料中强调政府“政府压根就无权摸”、“法无授权不可为”体现了这点。(1分)

③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2分)要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1分)材料中政府“想摸也无权摸,把官员的弓收了”体现了这点。(1分)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最多不超过本题总分)

(2)(14分)

信息:材料反映了我国2013年GDP、投资、出口和消费总额都在稳步增长。(1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万元GDP能耗下降,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分)2013年经济增速放缓,稳增长的压力较大。(1分)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外贸中所占比重偏低,外贸结构有待优化。(1分)

措施:①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1分)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1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分)

②通过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2分)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1分)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1分)

③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2分)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最多不超过本题总分)2.(26分)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及融资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探索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

材料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使中国改革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规划要求,该试验区的任务措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完善法制保障。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各项举措的依据。(14分)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就如何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以促进自贸区的发展提出建议。(12分)

2.【命题立意】本题以改革为背景,利用金融机构改革和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的两则资料,考查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与论证问题的能力。

【答案解析】本题设置了两个小问题,第一问从金融体制改革切入,考查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非公有制、商业保险等相关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考生需要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第二问从自贸区改革切入,考查了政府、人大等一系列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参考答案】(1)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4分)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机构,有利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3分)(若考生答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可给2分)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有利于规避风险,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分)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应加强宏观调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4分)

(2)政府积极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公共服务。坚持依法行政,按照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的具体要求,推进法治化管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立法机关完善立法,为自贸区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为政府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每点3分,共12分)

3.(32分)我国新的金融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近年来,名为“宝”、“通”、“赚”等的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不断涌现,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利用这些“宝宝”理财产品,用户可以享受到比银行存款高的利率。

(1)结合材料,说明大量资金涌入互联网理财领域,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7分)互联网理财产品引起很大争议。

反对声音“XX宝”(图15)把公众的钱从银

行吸出来,拉高存款利率,然后再以某种存款

方式把钱存回银行,推升了社会融资成本,应

当取缔。

支持声音“XX宝”让民众体验到了便捷的网上理财服务。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宝宝”们的冲击,可视为对商业银行发起的一种挑战。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政府面对这种争议时,应该怎么办。(12分)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很多是国有控股银行;民间资本独立创办商业银行,准入审批相当困难。国有控股银行往往青睐于大型企业,而急需信贷资金支持的中小微企业却难得贷款甘露。2013年我国允许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包括经营“宝宝”产品的一些民营企业,也排在申请银行牌照的队伍中。

(3)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允许民间资本创办银行有什么经济意义。(13分)

(1)价值规律可以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由于互联网理财产品利

率比银行存款利率高,投资者购买收益增加,会吸引社会资金流入互联网理财领域。(7分)

(2)①政府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求真务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

法,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进行调研。(6分)

②政府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监管,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6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3)①这有利于中小微企业融资,解决银行业信贷资源配置的不公和失衡。(4分)

②有利于银行业打破垄断,激活市场竞争,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提高服务水平。(3分)③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4)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人认为:“国外的成功经验,是我国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的现成良方。”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12分)

要求:理论运用得当,逻辑清晰,论述合理。(4)①对该观点应辩证认识。(2分)

②矛盾有普遍性。国外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难题的一般做法,可以为我国借鉴。(2分)③矛盾又有特殊性。我国各地条件与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尽相同,不能盲目照搬他们的做法。(3分)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我国应在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普遍经验的指导下,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具体分析。(3分)

水平分:

表述完整,条理清晰,逻辑性强。(2分)

表述完整,有条理。(1分)

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材料一:创新无处不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有创新空间。某机床集团成功研发智能化运动控制系统,给数控机床装上了“国产大脑”,站在了世界机床行业的技术制高点,去年销售额达到180亿元,成为行业世界第一。某公司通过对汽车外形、系统等工业设计的改造,使旧车摇身一变有了时尚造型,为国内外200多家客户提供创新增值服务,其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近30%,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设计产业化集团。某手机生产企业首创了“互联网手机品牌”模式,用互联网模式研发、营销、销售,颠覆了手机行业的传统做法,企业高速成长,市场份额迅速提高。

材料二: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08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8年6月,历时3年制定而成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以来,全社会知识产权总体水平取得长足进步。2013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首位。

(1)结合材料一,概括我国企业创新所呈现出的特点,并用经济生活知识阐述创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意义。(14分)

(2)结合材料二,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我国是如何推动创新的?(12分)

4.(26分)(1)特点:企业创新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1分)企业创新的方式有科技创新、设计创新、盈利模式创新,创新方式多样化;(2分)创新体现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1分)(或企业创新与企业成长有机结合,可给1分)

意义: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1分)通过创新促进技术进步,企业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技术优势。(3分)通过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完善产品的外观设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形成品牌优势。(3分)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形成独特的盈利模式,形成竞争优势。(3分)

(2)党通过会议,提出战略和作出部署,来加强对创新的领导。(3分)党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根据我国经济实际,通过科学执政,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3分)

国务院履行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创新。(3分)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科学决策,制定促进创新的政策。(3分)

5.(26分)2013年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元年,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一经推出更是以凌厉之势搅动着传统的金融业,同时也引发社会各界普遍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表一:2014年3月10日几款投资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情况对比表

分地区将定期存款的主要品种利率上调了10%,推出利率上浮到顶活动。

表二:余额宝自上市以来用户数量、资金规模增长示意图

材料一:类余额宝产品实质上是一种货币基金产品。余额宝们受到追捧,除了互联网营销的巨大效应、方便灵活的存取方式和便捷舒适的使用体验等优势外,最根本的还在于目前我国的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倒挂,使得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高于银行长期存款利率成为可能。余额宝们的“屌丝逆袭”,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必将加速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

(1)分析表一和表二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认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14分)

材料二: 余额宝自上市开始起就伴随着巨大争议,而2月21日央视评论员钮文新发文呼吁取缔余额宝则引爆了新一轮关于余额宝所代表的互联网创新金融产品的讨论,并且延续至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呼吁国家在完善金融业政策时应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鼓励科技创新,坚持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而央行行长周小川3月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态不会取缔余额宝,但他认为过去没有严密的监管政策,未来相

关政策会更完善一些,这意味着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无疑将加码。

金融机构改革 篇6

关键词:温州;民间金融;改革;利率;信用体系

温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级市,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浙江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我国民间金融比较发达的地区。温州经济以发展民营个体企业这种产权清晰的私有经济作为地区经济主体,并取得了极大成功,许多商品在全球市场上都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年,温州部分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和企业出走现象,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不良影响。从2011年11月温州全面启动“1+8”改革方案到今年三月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民间金融市场急需规范化,透明化。

一、温州民间融资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温州的民间金融活动在解放前就已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第三产业和农村家庭工业迅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从正规金融机构很难取得融资,而温州个体工商也快速发展,在民间积累了巨额资金,出现大量的暂时闲置资金。因此,温州民间金融得到快速发展,民间借贷规模大幅增加。进入新世纪,民间借贷活跃,融资形式更加多样化。一方面,手中储存大量富余资本的工商业者找不到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多数中小企业依赖者面见借贷市场,使得民间金融风险逐步积累。

温州的民间金融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民间互助资金会,又称为“会”,是是温州民间盛行的具有互助性质的民间金融活动。通常,是有一个会头,邀集十名左右的亲友、乡邻,约定大家定期各出一定数目的款子,轮流交由一人使用;使用的先后,第一次交给会头,以后一般需要竞标。第二,叫做“钱中”。起初是为借贷双方牵线搭桥的中介人,后来逐渐发展为经营存贷款业务的职业货币经营者。私人钱庄是“钱中”的机构化。第三,民间自由借贷。主要是个人私下相互借贷和中小企业向个人借贷,其中以个人相互借贷为主,近年来企业借贷也非常盛行。

其运行具有以下特征:

1.融资活动具有信息成本优势和较强的道德约束力。温州民间融资一般没有抵押或担保,完全凭借款人或中间人的信用。由于民间金融活动信用双方相互知根知底,有效地解决了融资中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同时信用双方血缘、亲缘的社会关系,使债务方又受到很强的道德约束力,不会轻易违约。、

2.温州民间融资属于小额信贷,其利率、期限灵活,具有明显的市场化特征,非常适应个人、企业的临时性资金需求。温州民间金融基本上是一种小额信贷,这当然与其是非正规金融有关,不过重要的是小额信贷容易分散风险。

二、温州民间金融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效应

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因和世界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都客观上迫切要求我国金融体制尽快实施改革,而温州民间金融融资的特色、内在运行机理,对于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示范效应。

1.温州民间金融有利于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

从当前来看,对民间金融很难进行有效监管,不过我们可以以金融改革来促金融结构的优化,建立多元化、多层次、能够满足各种经济类型融资需要的金融服务体系。国有金融机构大多服务于国有企业、大企业,而民间金融天然地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相匹配,这些“草根金融”主要依托地缘、亲缘的信用体系,靠较高的利率来弥补规模小和风险高的劣势,发展这些“熟悉本地、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的中小型民营金融,有助于填补大银行系统存在的“服务盲区”,促进金融资源配置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与效率。随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性金融市场结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合作和融合也将成为一种趋势,他们将共同促进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

2.温州民间金融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温州民间金融的旺盛生命力和其具有广泛的资金动员力,就在于它的市场化利率,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创新,对商业银行改革来说,就存在于利率,只有把利率市场化,才能更好的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从美国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过程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增加银行间的竞争,同时融资成本的上升也使得银行必须注重投资效益,从而有利于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分配,有利于提高经济整体效益,对温州民间金融的研究就对此有很大的价值。

三、对温州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考:

1.建立县级以下信用体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中国目前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银行业资产与证券、保险资产之和的比值大约为9:1。而其中存款向大银行集中,资金向城市集中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县域经济、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效率过于低下。

其解决办法是降低银行业进入门槛,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设立或参股中小银行,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应当有配套的改革制度设计,可以参考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经验,首先设立存款保险机构,让该机构不仅承担担保兑付功能,而且像欧美那样赋予其日常检查和监管职能,有了这个机构即使并非全额保证,人们也会在便利的前提下乐于将现金存入中小银行。如果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渐放开存款利率限制,中小银行就会普遍用高息揽存的方式同大银行竞争。但当存款成本不能覆盖风险时,中小银行大面积猝死的现象就极可能发生,这就要求有一个机构能承担存款兑付责任,但在现有的监管框架下,银监会、央行都无力承担,所以只有存款保险机构可以用经济手段市场化机制来承担,要通过加快证券市场和保险业的发展,分散银行风险,多种金融工具相互配合,从而达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目的。

2.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切实改善实业投资环境

要解决当前金融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需要了解整个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与金融安排之间的关系,只有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金融体系。现在政府的财政力量有限,对大国企的支持必然要靠低息贷款来实现;同时,由于资金需求大,大银行才有能力满足这样的资金要求;并且,为了保证大银行有足够的存款,就必然要遏制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因而,要真正化解现有银行的呆、坏账,发展健康、有效的股票市场,并根据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特性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前提是在我国类似温州民营经济环境的区域内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搞活区域经济,切实改善实业投资环境。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是我国当前最有竞争力,能够创造最大利润的主要企业形态,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能最快的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提高低收入人群包括农民的收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最快的完成资金的积累,要素禀赋的升级,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立储蓄投资转化核心机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速度,积极为民间社会资金顺利进入投资领域拓宽渠道、扫除障碍。加快金融业改革步伐,促进银行业平等有序竞争,为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增强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信心。

3.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大力发展证券市场

目前,效益比较好的大多不愿意发债券、股票。效益低下甚至亏损的企业, 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发债券和股票获准难。一些企业认为, 发债券是企业经营不善的表现而发股票则会造成股东过多,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大多数企业都认为,采用申请银行贷款或向社会借贷的方式等间接融资的方式远比发债券或发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方便的多。而且现在的信贷体制也制约着证券市场的发展。

发展温州金融市场, 应该是逐步完善, 循序渐进。一是要处理好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关系。二是要从实际出发, 发展证券市场要与经济格局相适应, 市场调节的比重要相对多于计划经济。三是要在加大改革分量的同时, 坚持一切通过试验, 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再逐步推开。应以一级市场为主, 按二级市场规划。从其内容构成看, 应该既包括短期资金市场, 也包括长期资金市场。从其活动层次来说,应该既有用于聚集资金的证券发行市场,也有旨在保值盈利的证券交易市场并且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和发展股票交易市场。从选择对象上来看, 应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对国计民生有影响的企业为重点,应适度降低债券发行的门槛。选择的企业, 以收益率比较高, 社会风险相对少一点的为突破口。办理证券的金融机构以现有金融机构为主, 尽可能不增加新的机构。可主要通过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增加品种等。在现有的企业债券基础上,适当增加可转换债券、共同基金债券等。

参考文献:

[1]唐吉荣:从温州民间融资发展看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研究,2012(01).

[2]高 原:浙江温州民间金融运作模式调查与分析,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05).

[3]陈 婷:温州金融改革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4).

金融机构助力供给侧改革浅析 篇7

而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我国经济增长也呈现出了疲软的态势, 自2015年以来股市和汇率的波动, 使得外界对中国经济的硬着陆产生了担忧, 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内消费者的信心。自2014年11月, 央行已经六次降息, 并多次采取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 但是国内经济增长仍呈现下行的态势。通过促进国内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观点再次受到重视, 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 消费的增长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确实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经济增长也是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 中国的消费增长一般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而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目前, 我国经济下行呈现出的是结构性和体制性的特点,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经济下行的趋势, 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 并不是盲目的刺激需求。推进供给侧改革, 从短期内看是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快速增长的现实需要, 从长期看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一、供给侧改革中金融机构的作用

金融机构在我国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金融行业及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方向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特别是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供给, 需要在结构侧上做进一步的调整。例如,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推动改革, 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构建新的经济增长平台, 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以促使中国经济平滑增速换挡。

二、商业银行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 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对银行产品的创新、业务的导向和服务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商业银行在引导贷款资金远离产能过剩、债务过剩、资金效率低下行业的过程中应当发挥积极作用, 引导资金资源投向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的企业和行业领域。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寻求与产业发展契合的增长点, 并不断的提升和完善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并不断的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动力。

目前, 作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新出口,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在不断的加快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 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缓解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 预期会产生显著的正面效用。现行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资产主要是通过核销, 成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 为拓展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渠道, 可以探索式的批准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领域实施债转股的试点。虽然债转股方在短期内不会成为不良贷款处置的主要方式, 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方式可以加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出清速度, 长期来看, 有利于淘汰产能过剩、债务过剩、效率低下的企业, 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三、证券业企业

实现总供给结构优化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 而资本供给的优化对总供给的结构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良好高效的资本市场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证券企业在资本市场发挥着资本流动的引导作用, 在该过程中可以提高资本供给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证券业企业可以通过发展股权众筹、股权与产权交易市场等措施, 以达到提高资本增长的数量, 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并合力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目的, 并满足不同规模、不同阶段企业的多种融资的需求。

提高资本增长数量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资本增长的质量。通过保护投资者权益, 和激励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的资本持续供给, 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除此之外, 证券业企业在协助维护资产市场稳定方面也应积极发挥作用, 因为在供给侧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 该波动会导致企业杠杆率的不断上升, 是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幅度增加, 这一变化将会影响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稳定。因此, 证券企业就需要积极研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国家政策导向, 引导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向, 并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 及时的识别在改革过程中的风险,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断风险向实体经济供给侧传导。

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和丰富经验, 因此, 这些企业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金融支持的作用。一是在供给侧改革的“去产能”过程中, 对钢铁、煤炭等过剩行业进行淘汰、整合、转型、升级, 对于经营困难, 高耗能高污染, 以及技术水平低下的企业,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进行政策性破产或市场化处置。二是对于发展前景较好, 科技含量较高但是融资困难的优质企业, 在在供给侧改革的“去产能”过程中, 可以探索式的实施“债转股”, 以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有效的降低这类企业的财务杠杆。三是可以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金融优势, 在供给侧改革的“去成本”过程中, 通过以“存量+增量”“金融+产业”“债权+股权”“自主资金+结构化融资”等金融手段, 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金融服务。

五、保险业企业

由于市场利率化使得银行存款以及理财的利率不断下降, 其下降幅度要快于保险类产品, 这必然使得保险类产品主动或被动承接储蓄资金转移, 这使得保险类企业的保费规模将会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因此, 保险业企业应当抓住这一机遇, 不断的开发多元化的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保险类产品, 并结合保险私募基金、股债结合、优先股、资产支持计划创新其资金运作的方式, 进一步拓展其承接转移资金的能力。

六、互联网金融企业

互联网金融企业, 因其服务具有普惠性、多元化、便捷性、灵活性等特点, 通过解决传统金融环境下的信息不对称, 并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改善了金融领域的有效供给短缺, 改变了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匹配的现实, 并成为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通道之一。随着对资金流数据的高度掌握, 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重点发展互联网支付、网络理财、众筹融资等, 依托电子信息技术, 将金融服务细化落实至零散小额账户, 凸显“低净值客户”的价值, 为社会资本特别是沉淀资金进行有效投资搭建渠道, 直接改善“供需错配”局面;

七、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金融监管

金融机构改革 篇8

(一) 将金融发展理论分为八个部分并进行了详尽分析

其分别是:金融深化论;内生金融增长理论;制度与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开放理论的新进展;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理论;金融发展、贫困减缓与收入分配理论;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反思, 等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江春教授的这本专著对金融发展理论的介绍及分析在国内可以说是最新、最全面的。此外, 该书所列出的600多篇外文文献也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全的, 这本身就能为国内学者从事金融发展及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提供很好的指引。

(二) 在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轨国家金融

改革及金融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炼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结论是: (1) 一国金融改革后的金融体系能否大力支持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改革能否成功以及金融发展能否持续的关键; (2) 一些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转轨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该国的金融体系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支持不足, 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金融自由化。

(三) 在对近年来金融发展理论若干最新进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提炼出了具有重大启示意义的新观点

其主要包括: (1) 金融发展要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需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 (2) 金融的核心功能是帮助企业家重新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进行“创新”活动; (3) 金融发展帮助穷人的最好方式可能并不是直接贷款给穷人, 而是通过改善要素市场 (包括劳动力市场) 和产品市场的运行, 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 (4) 一国可以在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加快金融发展让穷人间接受益来不断创造本国的比较优势; (5) 金融开放既是削弱既得利益集团负面影响的巧妙方式, 也是推动国内改革并减少贫困的重要途径等。可以说, 在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全面回顾及反思的基础上所提炼出来的这些观点是该书最有意义的地方。相信这些新观点将会对中国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及金融发展提供重大启示或借鉴。

(四) 在理论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了金

融的实质及功能, 并对如何促进一国的金融发展及经济增长提出了十分精辟的见解

其主要包括: (1) 金融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生产性活动。“金融”是人们通过“现在货币”与“将来货币”之间的交易, 使资源从收益或效用较低的地方流向收益或效用较高的地方, 从而增加或创造效用并增大财富的活动, 这一观点与金融是“虚拟”经济活动的提法完全不同。 (2) 权力制衡的政治体制是金融发展的基石。只有建立权力制衡的政治体制, 才能形成“企业家主导”的市场经济, 真正实现公平竞争;才能建立真正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中央银行, 真正形成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 (3) 只有在“企业家主导”的市场经济中, 金融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支持企业家创新活动的功能, 从而实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这一观点与作者长期以来一直强调的“产权制度是金融发展的基石”的观点既一脉相承, 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金融机构改革 篇9

一、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农业与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而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很典型的不发达的、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体系。目前构成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三大金融机构, 作为主要面向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 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政策金融、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格局。除此之外, 邮政储蓄机构、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农村合作基金、小额信贷以及非正规的民间私人借贷组织等也在农村从事着一定的金融活动。

虽然, 农村中从事农村金融的机构并不少, 并且近几年农村各类新型金融机构也较快地发展, 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处于低层次、低水平阶段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完全改变。

1. 农村金融机构布局十分不平衡。

形式上看:20世纪90年代初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农行和农发行政策金融各司其职、彼此分工且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实质上。自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 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和资金纷纷撤出农村地区, 许多基层支行变成只揽存不批贷的“储蓄银行”, 用于县区及以下乡镇的贷款总额直线下降。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 其支持农业发展职能名不副实。邮政储蓄机构通过农村机构, 将大量农村资金抽走。而在本轮农村金融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 其诞生地和经营网点一般也是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和集镇, 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服务的金融机构十分有限。

2. 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 服务水平都相对较低。

在业务品种上依然以存、贷、汇老三样为主。目前,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逐步多样化, 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与龙头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并存;普通的存贷款服务与各类银行卡的支付结算和理财等服务需求并存, 而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很难使这些方面得到有效的满足。

3. 小额农贷业务基本上仍由农村信用社一家独揽, 农信社机构成为普通农户唯一资金支持者。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 不但国有商业银行及农发行等大银行不愿意发放农户小额贷款业务, 就是后起之秀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也有“嫌贫爱富”的苗头和迹象, 即对城镇工商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态度比较积极, 而对普通农户和农业贷款需求缩手缩脚甚至于“退避三舍”。

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小额贷款业务的制约因素

1. 农户信用观念差、信贷风险大、放贷成本高。

在农信社业务开展之初, 由于之前政府部门教育引导不力、信用社宣传教育不够以及农民自身诚信意识不足等原因, 导致部分农户对小额农贷的认识误差。致使导致农信社资金无法及时回收, 使整个农村信用环境一落千丈。较差的信用环境会给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造成很大的风险, 及于此, 其他金融机构一直视农户为信用边缘群体。信贷风险大、放贷成本高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更甚者, 某些金融机构对于开展农户小额贷款的业务是望而却步, 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持续发展。

2. 农村贷款担保制度缺失, 制约了小额贷款的发放。

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 银行是否贷款取决于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而我国农村小额贷款难, 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担保和抵押品。由于多数农户家庭经济规模小、经济状况差、缺乏有效的抵押品, 而很多农村中小企业都是小规模经营, 注册资金较少, 可用作银行贷款抵押的资产不足, 同时知名度低, 实力有限, 往往由于无法提供有效抵押和担保而得不到银行小额贷款资金的支持。

3. 农业保险机制缺位, 增加了金融贷款风险。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农业大国, 我国平均每年有近5亿亩农作物受灾, 而灾难损失目前仍然主要依靠民政部门实施的政府灾害救济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进行补偿。这两种灾难补偿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由于经营农业风险太大, 保险公司大多不愿开办农业保险。这样金融机构更不愿意冒险贷款给农业, 农户的小额贷款业务也出现缺位。

4. 农村小额贷款管理成本较高, 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较低。

一是银行通过实地检查、电话访谈、抽查账户交易记录等方式开展贷后跟踪检查, 监控资金使用情况的成本较高;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 对于后续贷款资金真实用途及预警信息很难采集。这些就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5. 政府监管流于形式、实效低下。

目前, 我国已建立起农村小额贷款监管体制。依照有关规定, 金融机构开展业务, 依法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 与投资人实施并监管。但实际操作中, 由于县一级的银监局办事处已撤销, 当前具体的监管任务都交由各试点成立的地方政府各部门联席的管理部门执行。而这些管理部门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致使监管流于形式、实效低下。

三、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农业小额贷款业务的设想

1. 提升金融机构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内驱力。

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过于偏重开拓大客户信贷业务。然而, 同业竞争过于激烈, 其只能采取降低放贷门槛 (下调利率和放低文件审批等) 措施, 来赢得所谓的大客户, 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有效补偿和防范;对于贷款集中度问题进一步恶化, 最终只能采取贷款收回或资产转让手段处理。故而, 农村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业机构应当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 发挥自身优势, 把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促进该项业务的发展。

2. 积极有效探索银企合作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模式。

金融机构应当利用自己信息收集这方面优势去积极了解和扶植当地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 开展产业化龙头企业 (基地、专业合作组织) 服务工程,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产, 进而刺激农户信贷需求。在此基础之上, 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化与农户相结合的贷款发放模式。

3. 创新担保方式, 运用多种担保方式防范、分散和转移风险。

对于农户而言, 缺乏有效担保手段是其无法取得足额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担保创新方面, 在不违反法律前提下, 对于财产权益归属清晰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 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当前, 农户联保、担保公司担保、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抵押、农村住房宅基地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在一些地区已经得到推广和应用。农村银行机构应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 通过贷款与农业保险结合方式, 分散贷款风险, 及时弥补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而导致的损失。

4. 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运作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战略发展尝试建立事业部性质的农村小额贷款专营机构, 建立独立的信贷审批机制、风险定价机制、成本利润核算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专业化的农村小额贷款人才队伍, 加强自身的小额信贷运作管理,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建立合作风险补偿机制, 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宏观风险源主要来有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行业分析和信贷风险等;微观层面风险源大体有合作协议风险、道德风险及运营风险等。为维护金融机构与农户合作的可持续性, 政府应考虑建立合作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金融机构与农户合作风险补偿基金”。该资金部分可以交由政府财政支付, 每年设定提取的特定比例数额, 市县级政府要再辅助于相应的配套措施对此机制进行支持。该补偿基金实行专款专用, 专用于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增量进行相应的风险补贴, 对涉农贷款风险控制较好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等。以此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6.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 增强贷款诚信保障。

在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培养农民信用意识, 提高农民信用观念等方面, 政府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将农户的借贷信息录入征信系统, 出台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另一方面要及时进行政策方面的相关宣传教育, 使诚信还贷的观念深入人心, 逐步培养、强化农户的信用意识。

7. 改革农村金融管理体制, 加强农村信贷业务监管。

金融存款锐减倒逼金融体制改革 篇10

一、央行垄断存款利率

长期以来, 存款利率由央行定价, 利率没有真实反映资金市场价格;银行凭借准垄断地位, 长期占用企业和民众低成本资金去赚取高额利润, 而民众只能无奈接受存款资金贬值和财富缩水之苦;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公司及民间各类融资性公司因其快捷、灵活、高回报等服务优势正日益加速银行存款分流, 这实质给银行敲响了经营警钟, “一家独大”、靠高息差“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返, 将倒逼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提高存款利率等手段来稳住存款资金, 这实质上把银行巨额利润分了一部分给企业和广大民众, 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企业和民众财富贬值, 使企业和民众经济利益不致受到更大损害。

银行服务收费项目多、标准乱成了久治不愈的顽症, 广大消费者深受其苦。而互联网等新兴金融业态出现, 不仅服务效率高, 收费低廉, 把更多方便和实惠带给了广大金融消费者, 也日益赢得广大民众的信赖和积极参与, 把大量结余资金转入其中, 这实质给银行多收费项目、高收费标准以当头一棒, 银行为稳住存款并保持存款竞争优势, 不得不认真落实《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 服务收费行为更加规范, 减少存贷款业务办理中的不必要收费, 这样可降低总体服务收费水平, 使民众能从中受益。尤其是商业银行会从存款锐减中感受到传统存贷款业务经营巨大压力, 从而化为加快经营转型的动力, 加大研发中间业务产品力度, 为企业和民众提供更多物有所值、灵活多样的中间业务服务产品, 既能让民众分享金融改革发展成果, 也能进一步提高银行服务便捷性、灵活性, 增强吸引客户资金能力。

二、利率市场化为银行提出新挑战

随着贷款利率放开和存款利率即将全面市场化, 为资金向高利率流动提供了金融环境, 资金从银行涌出流向收益高的产业领域, 已是大势所趋, 任何行政人为力量都无法阻止。有专家担心存款流出银行后不会注入实体经济而加剧金融风险, 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社会资金都蓄积在银行, 反而会促使银行把更多资金投向房地产、产能过剩等产业, 更加大产业泡沫风险和金融风险。而且, 也可预见银行资金流失在今后将成常态,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面对如此存款流动趋势, 存款利率不全面放开都是不可能的了。同时, 由于存款利率全面市场化可能会引发金融行业的重新洗牌和动荡, 为确保金融稳健, 不发生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制度》的推出已呼之欲出, 刻不容缓!

三、互联网金融改变存款市场分布格局

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14年1月份金融统计报告, 当月全国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 同比少增2.05万亿元。随着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开始蓬勃发展, 金融机构的一般性存款向金融同业存款的转化更为便捷, 而这可能是1月份“存款去哪儿了”的主要走向。进一步说, 在互联网金融影响下, 我国银行一般性存款增长将会明显放缓。

理论上, 在特定时期内, 有以下恒等式:新增人民币各项存款=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现金净投放-一般性存款转化。恒等式的经济含义是, 贷款派生相同数量的存款, 现金投放是存款的净下降, 而一般性存款转化, 实际上是转化为同业存款。将等式进行变换可以得到:一般性存款转化=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净现金投放-新增人民币各项存款。将1月份的数据代入可以得到:一般性存款转化=1.32万亿元-1.79万亿元- (-9402亿元) 。由此可以知道, 1月当月全国一般性存款转化大约为4700亿元。据专业人士分析, 在1月30日除夕前夕, 余额宝存款规模已经突破3500亿。两者数据大致吻合。其内在机理是, 一般性存款转入“余额宝”成为天弘增利宝基金在银行体系内的“同业存款”。按照现行金融统计制度, 同业存款计入M2, 但不计入各项存款。从1月份货币供应量情况看, 当月M2增长13.2%, 高出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速1.9个百分点。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存款并不会凭空消失, 只不过是转变为其他的统计口径。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一般性存款增长将会放缓。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下, 银行一般性存款收益较同业存款收益率明显偏低。而基于网络代销基金模式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存款市场的分布格局。过去几年, 理财产品的蓬勃发展, 使得一般性存款的波动更加频繁。为吸收存款, 增加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往往将理财产品的发行设计在月末或季末。由于理财产品发行期将对资金冻结, 冻结期间的存款仍在一般性存款范畴内统计, 使得商业银行具备了调节月末和季末存款的手段。而“余额宝”可实现即时转换, 不存在资金冻结期, 且“余额宝”相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具备收益率优势, 未来一般性存款向类“余额宝”账户转化的趋势将进一步确立。在这样情况下, 可以合理预期未来我国银行体系的一般性存款增长将会放缓。

由此将带来两个问题: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将会明显上升, 存贷比对信贷规模扩张的约束作用将会增强。事实上, 商业银行已经感受到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为应对“余额宝”的挑战, 工行日前在浙江地区试点推出“天天益”理财产品, 近一周年化收益率为6.131%, 1元起购, 整元购买;支持24小时购买和赎回, 赎回资金实时到账。平安银行推出“天天盈”、广发银行推出“智能金”, 也属于同类产品, 主要与“余额宝”争夺活期存款。此外, 一般性存款的减少, 将会提高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目前, 监管当局仍以一般性存款计算存贷比, 还没有根据新情况变化将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的计算范畴。由此不难推论, 随着一般性存款增长的放缓,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空间也将明显缩小。

金融机构改革 篇11

金融消费者保护成为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众多的改革举措中,力度最大的当属美国。2009年10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计划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A),将目前分散在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等机构的监管职权集中到消费者金融保护署,致力于保护美国金融消费者免受不公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滥用的侵害。CFPA的具体职责包括:负责在信用卡、储蓄、房贷等银行交易中保护消费者利益,防止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制止“不公平的条款和交易”,要求所有放贷人必须向借贷人提供标准、简单的贷款合同,确保消费者获得清晰全面的信息,并将对条款复杂的贷款进行严格的审查。

根据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英国金管局(FSA)监管金融服务业的四个目标包括:维持市场信心;增进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了解;适度保护消费者;打击金融犯罪。针对金融欺诈,英国金管局提出了金融产品的“合适并且合理”(fit and proper)原则,并在金融危机后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加强对贷款人的保护。2009年11月1日起,FSA加强了对银行以及房屋互助协会与客户日常接触的监管,从直接信贷、支付、存款账户到交易和利率变更。重点包括:一是信息披露前置,要求对潜在客户充分相关产品和服务披露信息。二是提前通知变更,对利率等关键条款的变更要提前通知客户。三是除非银行能给出充分理由,否则未经客户授权的交易无效。四是从2010年2月1日起,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五是如果客户实际借贷金额超过其预期借贷金额,银行必须将超额部分归还。2010年1月,FSA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确保按揭贷款人免受欺诈,包括:不得对提前还款收取费用和利息、要求公司必须考虑借款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客户的还款必须优先用于偿还欠款而不是罚息等。第二,加强事后投诉处理的信息披露以及消费者赔偿。2010年1月,FSA宣布将要求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金等金融机构在2010年8月31日前公布如何处理消费者投诉。在半年内收到500起及以上的金融机构,需要对如下问题进行两年一次的披露:投诉数量和处理数量、两个月内处理结束的投诉占比。FSA还提出加快银行破产后金融服务赔偿计划(FSCS)对客户的赔付期限,客户在7天内得到赔偿,并且简化赔偿的程序,要求不考虑存款人的贷款额度进行总额赔付,提前向客户说明参与赔偿计划的产品。第三,把是否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目前,平等对待客户(TCF)是FSA对零售金融产品的监管导向,将平等对待客户(TCF)计划融入整个监管框架。要求公司在2008年底满足要求。从2009年起,TCF被纳入英国金管局的ARROW评级内容。第四,加强事后追偿和惩罚。2009年7月英国财政部公布的《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提出,对那些给大量消费者造成损害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消费者有权向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金融机构追讨损失。FSA对一些采取高压销售策略、不能公平对待消费者的公司进行惩罚甚至关闭,对证券欺诈加强消费者警示和案件查处力度。

为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并且提升非上市投资产品的销售及营销的行业标准,新加坡金管局(MAS)加强对非上市投资产品之销售与营销的监管,包括未在许可交易所进行交易的债券(包括结构性票据)、单位信托(也被称为集体投资计划)以及人寿保单(包括投资挂钩人寿保单)。具体包括:金融机构要确保营销和广告资料提供公平及平衡的产品内容,向投资人提供所购买投资产品的及时且重要的更新信息等措施,并对复杂投资产品的销售制定了更严格的标准。2009年4月,MAS制定了关于确保董事会和高管在公平销售中责任的指引, 指引制定了衡量公平交易的标准。公平交易适用于投资产品的选择、营销、销售以及咨询,同时还适用于售后服务以及投诉处理。

香港证监会在2009年9月25日公布了《建议加强投资者保障措施的咨询文件》,在金融产品的售前阶段、销售产品过程中及销售产品后的披露方面均作出明确要求。在销售手法上,要求中介机构销售包含衍生工具的非上市结构性产品时,必须先了解客户对衍生产品的认识。同时为投资期长及缺乏二手市场的产品设置了“冷静期”,投资者若在此间改变投资决定,在扣除合理的行政费及任何适当的市值调整后,可退回投资本金和相关佣金。

保护投保人利益仍是保险监管机构的重要职责

在保险监管领域,金融危机后期各国监管机构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投保人的保护。针对近年来投保人利益主要受到健康和医疗保险欺诈的问题,美国保险监督管协会(NAIC)特别加大了对该类问题的查处力度。2009年9月,英国金管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信贷保险(Payment Protection Insurance ,PPI)持有人的利益。该保险对贷款人意外失业或生病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形进行保险,能够有效转移银行信贷风险。在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失业率上升,PPI的赔付率显著上升,如2008年10月上升了113%。但近年来关于PPI的销售误导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一次缴费信贷保险(single premium PPI,即在贷款结束后需一次缴清保险费及由此发生的利息)。贷款人并不完全理解一次缴费信贷保险的赔付范围和保险费率,而且事后由于其条件苛刻很难获得赔付。FSA勒令停止了一次缴费信贷保险业务,并要求公司处理投诉并赔偿被误导的客户。

为更好地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2009年5月澳大利亚审慎监管机构(APRA)出台了一系列征求意见稿,拟按照审慎标准510、520、310等全面加强对人身保险公司的监管,这些审慎标准涉及审计、精算、公司治理等方面。针对危机对保险业的影响,日本金融厅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2009年6月8日,金融厅为了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修改了监管方针。二是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大和生命保险类似的事件,金融厅将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标准。2009年8月28日,金融厅公开向社会征求关于修改偿付能力管理规定的意见。三是对保险机构投资的金融产品风险进行更加严格的评估。2009年底,新加坡金管局提出了两项加强保护投保人利益的举措。一是提高保单持有人保护基金 (Policy Owners’ Protection Fund)的赔偿比例,对所有人身险、意外险和健康险的负债提供100%的赔偿。二是在寿险公司破产的情况下保持保单的持续性。

借鉴及启示

各国和地区监管当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表明,加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被置于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有力的消费者保护措施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储蓄、促进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信心,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金融体系。总结上述改革措施,基本上围绕以下内容:

第一,销售环节的市场行为是重点。各国监管机构普遍要求金融机构加强销售售前阶段、销售产品过程中及销售产品后的披露。关于产品的说明要求简洁、易懂,要说明在市场双向波动的情况下可能的损益,同时产品条款的变更也要提前通知投资者。

第二,强化消费者投诉信息披露。一些监管机构还加强了消费者投诉信息披露,要求金融机构披露投诉处理进展。

第三,完善追偿和事后赔偿。赋予了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事后追偿权,完善法律救济,同时提高对消费者的补偿。

第四,加强消费者教育。各监管当局将继续强化消费者教育,对一些欺诈案件,监管当局在公开媒体及时予以警示。

这些措施不仅是未来一个时期,各国监管当局关注的重要内容,也为我国进一步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金融机构改革 篇12

1. 金融机构法人治理建设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 亟待疏通自主定价的“源头”。

近年来虽然我国金融机构都通过各种有力措施不断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并在法人治理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 四大国有银行已实现股权多元化上市, 股份制银行更加规范, 城乡信用社通过改革有的转制成商业银行、合作银行, 有的虽未转制但已初步建立起了“三会一层”的治理架构, 法人治理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够完善, 仍存在着“行政化”的影子, 一长独大、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仍然存在, 职责不清, 权责制衡机制并未充分实现, 董 (理) 事会下设的利率定价委员会并未真正有效的发挥职能作用, 尤其在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定价委员会有的有名无实, 出现了利率定价由几位领导研究拍板决定的现象, 这在源头上阻碍了利率定价工作的开展。

2. 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模式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 亟待改进差异化定价的“位子”。

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一般采用总分行的机构设置模式, 利率定价权往往集中在总行, 分支机构不管规模有多大、路途有多远在利率定价上基本都属于总行的“终端”, 没有差异化自主定价的权力, 这与利率市场化颇有差距。而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权更是集中在联社, 基层信用社等营业网点被约束在联社设定的“条框”中, 不能越“雷池”一步, 僵化死板。并且农村信用联社大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利率定价部门和管理部门, 利率定价“缺位”, 缺乏专门的部门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需要。

3. 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主观意识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 亟待增强积极定价的“习惯”。

由于长期受利率管制的影响, 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利率执行基本上持“等、靠、看、要”的态度, 缺乏自主独立定价的意识, 虽然在2006年人民银行以银发[2006]8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发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板的通知》文件推动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 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定价工作仍然有些似是而非, 仅简单地划分了几种贷款类型不同类型执行不同利率, 并未真正树立自主定价的意识。当利率市场化脚步临近时, 中小金融机构还未完全从利率管制的“影子”中走出, 对利率自主定价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颇感不太适应, 盲然失措。尤其对存款利率定价更是无所适从, 基本上“清一色”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 存款利率自主定价成了吸收存款的一种手段。

4. 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 亟待提高利率科学定价的“本领”。

近几年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基本上处于资金的“卖方”市场, 资金的垄断地位养成了利率定价的惰性, 不管利率制定的高或低贷户只能无条件接受,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利率科学定价能力的养成和锻炼。当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到来, 当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科学定价已成为必备的“硬”条件, 利率定价能力越来越重要, 但此时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却因为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定价机制、没有成熟的定价方法、没有必要的定价测算模型、没有完善的市场利率预测模型与利率风险应对机制、没有一批专业的利率定价人才等面对利率定价显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和无耐。

5. 金融机构利率定价信息来源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 亟待建立利率定价客户信息“数据库”。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数据信息系统建设还不成熟, 客户信用数据积累时间短, 关键信息缺失。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发放的企业贷款多数为农村中小型民营企业, 经营管理不规范, 财务报表随意性较大, 要收集真实准确的信息比较困难。而且贷款农民不像企业那样能够提供会计财务报表, 能够通过相关指标进行现金流量、财务状况等深入分析, 再加上农民居住比较分散, 要得到完整的有实用价值的定价信息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贷款利率定价的难度。同时, 金融机构缺乏对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等关键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也不利于利率的准确定价。

6. 金融机构利率定价外部环境基础条件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 亟待提供利率定价的“配套设施”。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社会环境总体上跟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金融机构利率定价外部环境基础条件还不够发达健全, 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国金融市场还比较落后, 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还不够规范, 金融机构也没有全部参与到上述市场中, 这对于金融机构利率定价参考价值不大。二是我国市场基本利率的培育还需进一步深化, 虽然目前我国培育推出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 简称Shibor) , 但其代表性和实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金融机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金融机构对其运用还很有限。三是当利率全面市场化后, 银行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变大, 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银行风险都由国家最后承担, 国家又缺少银行退市的必要机制, 这也影响到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7. 金融机构利率定价电子化程序化水平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 亟待提高利率定价的“科技含量”。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利率定价主要依靠主观判断和手工操作, 电子化程序化水平较低, 科技化含量较少, 很容易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失误利率”等问题, 不利于上级的监督和管理, 上级不能及时监测到基层利率定价情况, 结果出现利率定价的“一管就死, 一放就乱”的现象。

8. 金融机构利润来源渠道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 亟待构建资金运用“多元化”格局减少利率定价的“顾虑”。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利润有至少60%以上来源于存贷款利差收入, 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利润中存贷款利差收入占比更高,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渐次推进, 这种收入格局将随着存贷款利差的逐步缩小而改变, 迫切需要走资产多元化经营运用的路子, 扩大中间业务收入, 在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且比较稳定的前提下, 全面实施利率市场化。

二、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可能产生的风险

1. 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 利率定价容易不理性, 造成金融机构间“存款大战”、“贷款大战”等不正当竞争。

当金融机构以利率市场化为托辞, 不断提高存款利率, 以此来增加存款份额, 这种不计成本的“变相”提高利率, 无异于饮鸠止渴, 得不偿失。当金融机构以利率市场化为借口, 不断降低利率, 以此来巩固贷户, 这种“挥泪热卖”“吐血促销”的方式, 最终会害人害己, 贻笑大方。正是由于这些不正当的竞争, 金融市场秩序将会受到极大挑战, 不利于金融业的整体稳定和安全。

2. 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 不能实现差异化利率定价, 容易造成客户资源流失, 市场份额丧失。

在利率市场化下, 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传统的属地性融资、投资习惯被打破, 银行与客户的合作方式会发生巨大变化, 贷款对象将自由选择不同的银行贷款, 存款客户也会有目的性的选择不同银行存款, 不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将面临客户资源流失、市场份额丧失的风险。

3. 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 盲目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 最终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健康发展, 竞争力下降。

在利率市场化下, 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资金成本, 并提供有竞争力的资产价格, 可能面临净利差缩小, 这样我国以利差收入为收益主渠道的金融机构利润会出现下滑的趋势, 资产收益率下降, 甚至出现全面亏损的可能。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利率预测机制, 金融机构将不能准确把握利率政策的动向、基准收益率曲线的移动与变化等, 这会导致资产定价管理中利率风险增加, 导致资产贬值、经营成本提高、不良资产增加, 竞争力下降。

4. 由于对利率市场化的不适应, 金融机构资产定价能力不足, 容易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低下。

在利率市场化下, 金融机构如果定价能力不足, 一是反映到贷款项目上是有限的资金流向了风险高的项目, 一些低劣产业项目经过“包装”铤而走险获取信贷资金运转, 最终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 影响银行的安全稳定。二是表现为价格失真, 市场形成的资产价格可能并不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 也不能充分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 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低下。三是金融资源错配, 国家限制的行业、产能过剩的行业、环保不达标的企业等却极易取得信贷支持, 进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产生的积极作用

1. 有利于提高社会诚信意识, 改善信用环境, 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贷款的差异化定价, 诚实守信、和银行合作关系良好的贷户能获得利率的优惠, 降低融资的成本, 在逐步获得客户认可的基础上, 使客户认识到信用程度、综合贡献度高、和银行合作关系良好在银行的贷款利率执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促使客户努力提升自身的信用级别, 提高综合贡献度, 从而有利于提高社会诚信意识, 改善整个社会信用环境, 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2. 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核算能力, 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实施利率定价后, 金融机构可以全面掌握每笔贷款的成本、管理费用、风险溢价回报、税收及目标利润, 全面掌握每笔存款的成本、管理费用、运用成本等, 规范了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操作, 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 提高了其盈利能力分析管理水平, 从而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改善其经营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机制,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促进其稳健发展。

3. 有利于融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提高银企、银农、银商的合作共赢。

金融机构利用在存、贷款利率定价方面的自主优势, 通过存、贷款利率在不同客户间的差异化应用, 有利于稳定和发展优质客户, 特别是在贷款营销时对黄金客户起到有力的吸引作用, 从而构建核心客户群体, 保证其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合理有效。同时企业、农户、工商户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银行与其合作, 在其融资成本较低、资金来源有保障的前提下, 正常稳定发展, 从而建立良好的银企、银农、银商的关系, 实现银企、银农、银商的合作共赢。

4. 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加强法人治理, 提高综合竞争力。

为满足利率市场化的需要, 金融机构加强法人治理建设成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因此, 完善法人治理, 形成规范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运行机制, 形成责、权、利相互制衡统一的经营管理机制, 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从而不断提高其综合实力, 取得长足发展。

四、金融机构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发展适应利率市场化

1. 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加快构建和完善利率市场化配套“基础设施”, 为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打造良好的“硬”环境。一是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的构建和规范工作力度, 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等金融市场做大做强, 进一步向下扎根其分支机构, 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中, 亲身感受利率市场化的洗礼和沐浴。同时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通过其自身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督检查, 不断规范其运行机制, 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有序、规范、科学。二是积极做好市场基础利率的培育推广工作, 主要是进一步修订完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 简称Shibor) , 使其公示的各项利率指标更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指导性, 让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和愿意参照Shibor利率定价。三是尽快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通过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为利率市场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四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企业、个人征信管理制度, 加大对企业和个人征信信息的收集和录入, 广泛开展征信系统的运用, 推动征信系统的发展。同时, 应加大对社会评级机构的鼓励和扶持, 为金融机构资产定价提供更充分可靠的信息来源。五是建立有效的银行资产二级市场, 对贷款等产品进行更合理的再定价。允许和鼓励银行将信贷等资产用标准或非标准化方式进行转让, 从而形成银行资产二级市场, 这将有利于对贷款等产品进行再定价, 形成更合理的资产价格, 增加银行的竞争力, 如住房抵押贷款证券 (MBS) 市场、抵押贷款凭证 (CLO) 市场、不良贷款转让与证券化市场等。

2. 金融机构应加强法人治理建设及分支机构设置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教育, 通过自身“强身健体”为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解决根本“阻障”。一是金融机构继续按照现代银行制度的标准加强法人治理建设, 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更应加大法人治理建设力度, 尽快建立科学高效的股东 (社员) 大会、董 (理) 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班子分工明确、协调合作的责、权、利相互匹配、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 各行其责, 不越位、不缺位, 一切以职责及规章制度为准则, 真正蜕去“行政化”色彩, 避免“一长独大”及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发生, 从源头上肃清利率市场化的障碍。二是加强对分支机构及内设机构利率定价的授权和管理, 设立专门的利率定价、监测、分析、管理的内设机构, 专门研究制定科学的贷款定价制度, 搜集、积累、分析与利率定价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及时制订和调整利率定价政策。同时授予分支机构足够的利率定价自主权, 给予分支机构一定利率浮动区间, 并建立总行、分支机构、客户经理、业务人员四级利率定价授权机制, 真正为差异化利率定价、个性化利率服务给予机制上的保障。三是加大对员工利率市场化的培训和教育,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利率定价对金融机构的重要意义及深远影响, 实现对利率市场化认识上的飞跃, 从而树立自主定价的意识, 形成自主定价的习惯。四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对利率定价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可以引进或挖掘专业定价人才, 另一方面可对现有人员通过举办培训、赴外学习交流等方式培育专业定价人才, 为利率定价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和人力保障。五是成立利率定价行业自律组织, 一方面加强对利率定价有关事宜及经验的交流与协作, 另一方面加强利率定价的自律, 约束和规范金 (下转第200页) (上接第198页) 融机构的定价, 避免定价中的不正当竞争, 并共同抵御利率定价的风险。六是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 加大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力度, 拓宽客户信息收集范围, 尤其要将客户的关键信息录入数据库中, 还要对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等关键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真正为利率定价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撑。

3. 金融机构应积极建立健全利率定价的机制和运行规则, 以过硬的利率定价“本领”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及利率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 需要有一套严密、科学、权威性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一是要建立有效的市场利率预测机制, 金融机构应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利率预测机制, 对利率政策进行准确把握, 有效预测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动向, 为资产定价提供依据。二是要建立符合各金融机构自身实际的利率定价模式方法, 根据经营环境、竞争策略、管理水平及经营目标等, 可选择成本加成模式、基准利率加点模式、客户盈利分析模式等定价模式, 也可三种模式混用, 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修订利率定价方法, 逐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三是要实施差异化个性定价, 对市场和客户进行细分, 针对不同客户、不同贷户, 在综合考虑其与自身的依存关系、其信用程度、资金用途等为其量身定做“利率套餐”, 真正靠利率定价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四是要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价机制, 制定规范科学的内部评级标准, 加大内部评级力度, 通过内部评级为利率定价提供可靠可信的依据。五是要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 对经营成本、资金成本、管理成本、费用成本、风险成本等进行详细认真的测算, 加强成本费用分摊, 加强成本核算, 加大成本控制力度, 提高利率定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六是要建立利率风险预警机制, 定期通报利率市场趋势, 通报利率变动对业务经营产生的影响, 根据基准利率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引导自身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结构, 规避利率风险。七是要建立利率风险应对机制, 应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通过对资产负债组合的调整, 建立起有效的利率风险免疫机制。同时, 通过创新发展各种信用衍生品工具 (包括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利差期权、信用联系票据等) 来对冲可能的利率风险。

4. 金融机构应尽快建立利率定价系统, 不断提高利率定价的科技含量, 为利率市场化构建强大的“免疫系统”。一是要尽快研发出利率定价管理系统, 并加大其推广应用力度, 只要将客户相关利率定价信息输入到系统中, 即可生成一定的利率, 这样既可保证利率定价的一致性, 又可有效的防止“关系利率”“人情利率”“失误利率”的发生, 减少利率定价的随意性。二是要加大对利率定价的监督检查力度, 构建起纪检、稽核、监事会、理事会四位一体的内部审计检查网络, 对利率定价进行突击式不定期检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纠改, 确保利率定价的合理、合规。

5. 金融机构应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逐步构建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另一片天地”。金融机构要逐步改善利润来源主要依靠存贷款净利差收入“一枝独大”的局面, 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服务方式, 大力开拓中间业务市场, 不断丰富中间业务品种, 做大做强中间业务, 不断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在利润中的占比, 以防止利率市场化风险给金融机构利润收入造成的重大影响, 实现金融机构利润来源一手抓存贷款净利差收入, 一手抓中间业务收入,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曙元.利率市场变化[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 (1)

[2].黄金老.中国利率市场化——意义模式[j].国际贸易, 2012 (2)

上一篇:高压电路设备下一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