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金融机构

2024-06-23

其他金融机构(通用6篇)

其他金融机构 篇1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以下简称“金融工具准则”) 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并结合我国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 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金融工具准则首次提出“金融资产”的概念, 并将其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中, 交易性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 下文就其在会计处理中特殊的地方与其他类金融资产作比较分析。

一、初始计量

按金融工具准则的规定, 金融资产在取得时都按公允价值计量, 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其他类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时的唯一差别体现在取得时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的处理上。对于除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的其他类金融资产, 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成本;而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相关交易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究其原因, 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属于金融衍生工具, 企业通常以短期获利方式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其所属的金融工具组合进行管理, 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主要目的是近期内出售, 因而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对于其他类金融资产来说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在市场上通常是作为短线投资的一种工具。由于保证金制度的存在, 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对投资的影响非常大。如一家企业持有的二级市场上的股票, 由于各种原因在数天内发生较大幅度的价格波动, 企业在此期间对其进行数次加仓或者减仓的操作, 最后的结果有可能是股票市价即公允价值变动为零, 企业也没有从这数次操作中赚取到差价, 但是这数次交易发生的交易费用却很高, 导致企业在没有获取收益的同时却付出了较高的成本, 即造成了损失。因此,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在其取得时不能计入成本, 而应计入当期损益。

至于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 一般将其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这与其他类金融资产是一致的。

二、后续计量

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在持有期间的账面价值以摊余成本计量, 并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 计入投资收益, 因此这两类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计量与公允价值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均以公允价值计量, 但是两者在会计处理上又有所不同。其中, 在资产负债表日,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是计入所有者权益的, 在会计处理上表现为根据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 再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出, 然后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将其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在会计处理上表现为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 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分析其存在差异的原因可知, 企业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像对持有至到期投资那样具有明确持有目的而不能随意处置, 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比,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缺乏灵活性, 企业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时间通常比交易性金融资产要长久, 因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现的公允价值变动往往可以认为是暂时性的, 此时就不将其确认为相应的收益或损失, 而是计入所有者权益中, 等到处置时再通过计入当期损益来确认相应的收益或损失。相反, 在活跃的二级市场上,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格时刻都在变化, 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仍未出售, 为了客观反映公允价值变动给企业损益造成的影响, 必须将其计入当期损益, 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会计期末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获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收入等, 均通过“投资收益”科目核算, 这与其他类金融资产是一致的。

刍谈附条件的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

蔡嘉廖颖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实务中附条件的商品销售主要有三种:附退货权条款、附售后回购条款及附融资条款的商品销售。在进行会计处理时, 应当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确认相关收入。本文对其中的难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附条件商品销售收入确认

确认营业收入通常是在向买方交付了产品、商品或提供了劳务, 满足了已实现或可实现以及已赚得两个条件之时。此时与交易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到买方, 卖方可以在账簿中确认收入。对一般的商品销售依此原则进行会计处理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是附条件的商品销售, 那么收入的确认将会变得比较复杂。本文将结合实例对此进行探讨。

一、销售合同中附有退货权条款

一项销售业务如果买方保留退货权, 当产品已经发出, 货款也已收到时, 形式上似乎销售已经成立, 卖方似乎可以确认收入。然而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在退货期满之前, 与该产品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并未转移到买方, 其报酬亦未转移到卖方, 因此不能按照传统的确认收入的方法来进行会计处理。在实务中有三种处理方法: (1) 销售时确认收入, 在实际发生退货时冲减已确认的收入; (2) 等到买方的退货权消失时才正式确认收入; (3) 销售时确认收入, 同时根据预计的退货率冲减已确认的收入。实务中采用得比较多的是后两种方法, 下文将结合

三、减值处理

金融工具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减值处理进行了专门的界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 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 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由此可知, 与其他类金融资产复杂的资产减值处理方式相比较,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不涉及减值问题的。

所谓金融资产减值, 指金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并进行减值测试。交易性金融资产不存在减值问题, 这也是由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性所决定的。

首先, 如前所述, 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是近期内出售, 这里“近期”通常是指少于一年或者一个营业周期又或者一个会计期间, 甚至更短的时间。而金融工具准则中的描述是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金融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但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很可能已经将某些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了, 自然也就不存在对这些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减值测试的实例分析这两种方法。

1.销售时确认收入, 同时根据预计的退货率冲减已确认的收入。这种方法适合企业根据以往经验能够合理估计退货可能性且确认与退货相关负债的情况。

例1:藏经阁公司经营图书的出版与发行业务。2008年1月1日, 该公司向学友公司发送一批教科书, 共计15 000册, 平均售价为50元/册, 该批图书平均成本为30元/册。销售合同约定, 学友公司应于2月1日之前支付货款, 在6月30日之前有权退还未销售的图书。图书已发出, 款项尚未收到。藏经阁公司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合理地估计该批教科书的退货率为20%。假定教科书发出时纳税义务已经发生, 实际发生销售退回时有关的增值税额允许冲减, 藏经阁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1) 2008年1月1日发出教科书时:借:应收账款877 500元;贷:主营业务收入750 000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27 500元。借:主营业务成本450 000元;贷:库存

问题。即使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仍然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 但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期限非常短, 是企业短期获利的工具, 价格变动非常频繁, 因此也不应涉及减值问题。

其次, 金融工具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 因此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来说, 其价值的变动都已经在发生时及时计入了当期损益, 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净利润, 这可以说是相当于在对其进行资产减值处理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戴德明, 林钢, 赵西卜.财务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胡欣.新会计准则体系下金融资产减值刍议.现代金融, 2007;6

[4].周萍.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其会计处理.国际商务财会, 2007;9

其他金融机构 篇2

关键词: 银行及其他金融企业笔试和面试(银行及其他金融企业笔试和面试(ZT)

终于把自己卖了。在求职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师兄师姐的帮助,在此非常感谢他们。同时觉得过来人的经验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此写一点自己的笔经面经,希望对以后找工作的师弟师妹有所帮助。

1、关于心态:

找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此过程中自信心可能会不断的收到打击,但大家一定要认清形式,暂时没有工作不是说明自己能力不行,而是一方面北京的竞争实在是太激烈,另一方面可能自己确实不太符合目前这些单位的用人要求,可能你“over qualified”呢,呵呵。到毕业时,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的。记得有一家面试企业的老总跟我说过“起码要经过20多次的面试才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当然他说的有点夸张,但是也说明了求职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煎熬”的。挺过来了,也就好了,好事多磨嘛!

2、关于职业规划:

找工作不要太草率,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同时还要考虑家长的意见和自己gf或bf的意见,毕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做好职业定位以后,就要为之持之以恒的努力,要相信付出总会有汇报的。在工作过程中,可能有很多诱惑,比如说,可能有很好的企业给出了很高的薪水,但如果你自己觉得不喜欢这个行业,那么请你不要为之浪费精力(本人就曾毫不犹豫的据掉了一家年薪开出13w+提成的企业,当然,当时投简历以及笔试面试也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精力,现在想想不值得),因为薪水是暂时的,五年十年以后不一定谁赚得多,而且工作不仅是为了钱,工作中的满足和事业上的成就感也是很重要的。

3、关于准备:

这包括具体笔试面试前的准备和为自己职业目标长期的准备。面试笔试我后面会讲,关于职业目标长期准备,我是从大四下星期开始的(本人小硕),包括收集心仪单位的信息、考试面试题型等,也包括外语准备。找工作中外语还是特别重要的,我的英语笔试完全没有问题,口语比较差,但一定要记住,口语是可以准备的,经过短期努力应付面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口语比较差的同学也不要担心,好好准备就可以了。

4、关于面试着装:

面试金融企业,尤其是北京的金融企业,请一定要穿正装,不要标新立异,而且发型最好要严肃一点,不要太休闲那种,女生化妆不要太浓,自然一点就好了。好多同学会投资几k买职装,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反正我买西服领带等全部行头花了1k左右(可能不到1k吧,没有自习计算过),我觉得只要整洁一点的正装就行了,面试就那么短的时间,面试考官是不会在意你的衣服是什么牌子什么质地的。当然,如果你的经济条件很好,也可以买一些品牌的职装,量力而行就行了。笔试时没有必要穿职装。

5、关于网申:

网申,尤其是外企的网申,会耗费特别多的时间精力,如果你不是特别想去外企,我个人认为可以放弃,因为即使你申请了,在申请过程中你可能觉得反正不一定去,随便申申得了,殊不知随便申申肯定没有机会的,那你的随便申申岂不是也是白随便了,呵呵,即使侥幸过了,外企的面试笔试等特别麻烦,你去还是不去?这是一个问题,所以网申前请你考虑清楚。当然,如果你特别想去外企,网申也要注意,千万不能随便申申,open questions一定要认真写,仔细检查,要求你写1000字你最好写满,毕竟这是你叩开外企大门的第一步。同时

建议你把自己网申填写的内容留底,一来其他外企网申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二来面试中很有可能会问道你填写的内容和你的open questions的答案。当然,中资的网申也应该留底的。

6、部分金融企业笔经面经:

前面罗嗦了半天,现在步入正题,说说我面过的几家金融单位的情况吧,当然很多过去一段时间了,我尽量说的具体一点:

中国人寿股份:

笔试就是行政职业能力加性格测试和一篇英译中,没有专业问题,我觉得都很简单。面试不难,中文是一些小的案例,非专业的,我记得以下几个:

举一个你主动学习并取得成功的例子;

主管经理出差了且联系不上,这时来了一个大客户,这么大的业务需要经理做决定,你如何处理;

有两项任务,一项是事务性的,有固定的方法和程序,但很费时间,一项是没有经验可循的,需要自己想出处理方法,但一旦找到正确方法,会很快的解决,你和你的同事自愿参加任何一项任务,你如何选择,为什么;

你的一个同事把一个重要数据搞错了,使得你们这个团队受到了上司的谴责,你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件事情;

„„

英语面试很简单,就是让你读一段英文文章,然后马上说出其中文意思(我读的是关于这次海啸灾难的),然后随便问几个诸如专业啊、研究能力啊、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因为准备过了,都很简单的。

人行省分行:

我只参加 了笔试,自我感觉考的很好,具体题目其他人帖子里也说了,而且我觉得题目肯定年年不同,所以也没必要再赘述,主要是考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东西,而且偏重宏观经济学,所以大家把最基本的掌握了就行了,会考一些银行的基本常识和社会热点,但考的不多,而且如果你是学经济金融的,应该都知道。题型有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等,都很easy的,时间也很充裕。

北京银行(原北京市商业银行):

据说这个银行待遇特别好,而且将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发展前景很好,因此我也投了。先是删选简历,然后在笔试前会有一个面试,很简单,就是自我介绍,不问任何问题,估计就是见见人吧,笔试考的也很简单,有一些行政职业能力的题目,有银行基础知识、社会热点问题、一篇英译中(说北京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一篇英文作文(关于电子商务特点、发展趋势等)、一篇类似于申论的1000字作文,几个题目选一个,好像有合作与竞争关系、银行风险管理、中外资银行怎么开展业务等。

外管局外汇业务交易中心:笔试考cfa的东西,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提前了解一下cfa一级的题型等,另外会设计一些国际金融和外汇管理的知识;

中国银行:

今年好像还没开始,但我以前参加过总行考试,考的很全面,经济、金融、计算机、会计等,会计财务方面考的很多,经济法也会考很多题目,金融经济倒不是很多,计算机就考几道二进制等的换算,很easy的,不过会计财务方面感觉不准备还是很难答好的,但准备了就会答的很好,因为都考的很基本。法律知识也是如此,所以要早做准备。

中国工商银行:笔试就考一些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的东西,会有一篇英译中和一篇中译英,速度一定要快,时间很紧张。面试分两轮,第一论是专业知识和英语口试,专业知识根据你所学专业和所报部门来问,七八个考官轮番发问,很tough,但不要紧张,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压力面试,不仅看你的专业知识,更看你面对压力和困境时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

力,把你知道的说出来就好了,不知道的千万不要乱说,因为你的面试官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说错了就真的是贻笑大方了。英语会问一两个问题,一般不会是专业问题,如果你碰到问你专业问题,你就认倒霉吧。第二轮是你所申请的部门领导们面你,面试形式不定,有的部门喜欢小组讨论,有的部门喜欢一个一个来。最终录取时也会一批一批的发offer,录取比例大约二面会淘汰一半,很残酷。工行的整个招聘很规范,也很公平。

中国农业银行:

农行一直效率特别高,但今年有点例外,怎样例外大家可以版上看,我就不赘述了。农行笔试三张卷子,英语题量特别大,有人说考GRE题目,我没考过GRE,不知道GRE是什么题,但感觉题目不难,就是题量大,会考一些金融银行专业的知识,还有10篇难度相当于6级的阅读,绝大多数人做不完,做完的也是阅读匆匆看了几眼就选了,我们参加考试的英语平均分为40左右,所以考完了大家不要觉得没希望了,其实大家都一样,除非你英语特别特别牛;然后是专业课,专业课中还会不时出现英语的题目,但我感觉都很简单,专业课主要是西方经济学的知识,银行的东西多用英语来考,有单选和多选两种题型,很多人说比较难,但本人运气比较好,考的不错,呵呵。接下来是行政能力,由于可以用计算机,所以很简单很简单,估计大家都做的特别好。面试就一轮,小组讨论,会发给你案例,有20分钟准备时间,可以把自己的思路简单归纳写在发给你的纸上,这张纸要回收的,所以不要写的太乱,面试一般10个人一组,先每个人自我介绍,鼓励用外语,然后每个人按顺序陈述对本案例的看法,然后自由发言,但也要先举手,得到考官同意才能发言,偶尔考官会问你问题,但很少问,如果他问你问题,说明他对你比较有兴趣吧。发言一定要注意控制时间,不然考官提醒你,你就失掉了印象分了。平常要注意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和概况能力,对面试农行很有帮助。面试的案例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等,每天题目都不一样。

另外还面过一些金融单位,但好像前面已经有人把面经等写的很详细了,我写出来大同小异,就不在此罗嗦了

中国银行笔经

还剩一个星期,怎么通过中行BT的笔试?虽然我不是什么名校出身,也没有什么超高智商,但短期对付考试的招数还是有的。1.英语:优先解决快速阅读,4篇常规阅读和完型。快速阅读就找六级真题里的,7+3,只做前面7个选择就够了,先看问题,再看阅读,因为6级英语还是很简单,所以就算没过6级的同学练练也应该可以全对。4篇常规阅读的问题设置是考研英语的类型,所以你看多久6级都是没有用的。因为是机考,你抱着卷子做和在电脑上看感觉差很大,直接下载一套考研阅读100篇之类的,每天4篇,找个感觉,考研阅读注重对每段话的归纳能力,一般是根据一段设置一个问题,最后一个全文的。完型也是6级,混个语感,一天一篇。剩下的单选,改错,排序,凭语感。中行的英语玩的是心理战,机考,题量大,时间短,烤糊的人都是对题型不熟,心理素质不好的,最后一个星期每天按这样复习,至少上去你不会紧张,状态一好,自然就过了。

2.行测:备考国家公务员的同学就没什么好说的,这个实在简单。如果你没有复习国家公务员,如果不是超高智商,就别急着做国家的试卷找打击了,就做模拟的,1天1套。最好找周围备考的同学听听诀窍,时间分配是关键,数学和资料分析很重要。我做题快,我的方法不是很可取。

3.综合:如果你没有认真看宏观经济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

其他金融机构 篇3

虽然业界对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下简称“公共服务体系”)一直存在争议,但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和虚拟性等多样化、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并存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而且“学习超市”、“数字化学习港”和“学分银联”等隐喻也逐渐被认可。本文基于连锁经营理念,比较分析了公共服务体系与连锁超市、快餐店、网店和网校的经营与管理,探讨了公共服务体系的连锁经营与管理模式。

【关键词】公共服务体系;连锁经营;学习超市;学分银联

【中图分类号】G40-0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9—458x(2011)03—0031—06

自1999年我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68所试点普通高校网院和中央电大的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累计招生约1000万人,毕业生约500万人,年度招生规模达到160多万人,在读生规模超过400万人;非学历培训每年也有数百万人次。这么大规模的学生群体,主要由网院、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及8000多个校外学习中心(点)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特别是奥鹏、弘成和知金等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社会化的公共支持服务;一些地方电大探索构建区域性公共服务体系;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以及一些企业网络大学也已具有行业性公共服务体系的雏形;一些门户网站(如学习港,http://www.xuexigang.com/)开展了虚拟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自考系统也在尝试建立全国性网络助学服务体系。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和虚拟性等多样化、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并存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而且“学习超市”、“数字化学习港”和“学分银联”等隐喻也逐渐被认可。

本文基于连锁经营理念比较分析了公共服务体系与连锁超市、快餐店、网店和网校的经营与管理,探讨了公共服务体系的连锁经营与管理模式。

一、连锁经营理念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经营模式和制度,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企业,以一定的形式组成一个联合体,通过企业形象的标准化、经营活动的专业化、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复杂的业务活动组合成整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的一种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连锁经营是零售业的经营革命,也是服务业及其他许多行业的经营革命,具有经营的统一化、标准化,范围广、渗透力强,扩张速度快、成功率高,便于迅速实现国际化、集团化,价格方面竞争力强等特征,分为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等类型(见表1)。连锁经营具有制度优势、效益优势和竞争优势,其体系包括批量商品经营体系、标准化分店组合体系(标准化拓店体系)、物流配送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连锁信息系统、连锁经营技术系统、连锁店经营管理体系及连锁行销体系等(王吉方,2007)。

教育服务业既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支撑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产业(高新民,2007)。教育服务产业的个性特征主要源于教育性质的双重性,即:教育功能的社会与个人本位的双重性;教育服务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教育服务价值取向的公益性和经济性的双重性;教育运行的政府行为和非政府(社会、个人)提供的双重性(张伟江,2005)。网络教育隶属于服务业,遵循服务业的基本规律,服务是其产业本质,其服务产品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征,是“准公共产品”,包括顾客、服务人员、服务互动、设施设备与环境等四个要素(武丽志,2007)。公共服务体系不是网络教育产品的提供者,提供的服务既不属于“公共产品”也不属于“准公共产品”,是一种有偿服务,是为办学者和学习者提供的一种“共用服务”(任为民,2008)。基于现代服务业的角度,顾客是学习者,网院是资源提供方,公共服务体系第三方服务提供方(陈德人,2008),是网络教育产业链中的一个中间服务环节,主要提供共性的服务,建立公共的网络教学、管理与服务环境,直接面对学习者提供支持服务,实施系统运作(李林曙,任为民等,2006)。

简单理解,公共服务体系其实就是一个资源共享的概念,可以用“数字化学习港”来表征,就像现实世界中的超市连锁店(张尧学,2007)。由此可见,公共服务体系体现了服务业“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也适用于连锁运营与管理模式,应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和行为、市场运行机制、第三方服务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平衡和协调教育社会性、公益性功能与网络教育服务业商业性、盈利性追求,实行服务主体和办学主体的分离,并接受政府监管以及来自办学机构和学习者的双重监督和消费者维权(张尧学,2006;施志毅,2007)。

二、公共服务体系与连锁超市的比较分析

“苏宁”是中国领先的3C家电连锁零售企业;“沃尔玛”是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商;“奥鹏”是全国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典型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连锁经营理念(见表2)。

假设一个顾客要购买空调,可以通过最方便的苏宁连锁店或苏宁易购网上商城购买;在连锁店或网上商城,有众多生产商提供的多种品牌空调供选购,并可享受由连锁店和空调生产商共同提供的导购及其他服务;送货等共性服务由苏宁提供;安装和使用指导等专项服务可由生产商、苏宁或其委托的专门机构提供;政府部门监管产品和服务质量。苏宁(主要提供连锁店、物流、售后、客服等)、生产商、政府等共同确保了顾客“交易”顺利实施,特别是苏宁的连锁经营体系确保顾客得到“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如果一个顾客到最方便的沃尔玛连锁店购买日常用品,更关心的是可选商品的价格、质量和多样性,“交易”主要在店内发生并由连锁店提供相应服务,至于所选商品是如何配送以及生产商与沃尔玛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是顾客所关心的。

对于一个想报读网络教育并获得文凭证书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奥鹏的学习中心、门户网站或Call-Center进行报名咨询,基于公共服务支撑平台选择报读的网院和专业,进行相应的课程学习,多种方式获得网院、公共服务体系及学习中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最终通过国家统考后获得文凭证书。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顾客,网院提供的网络课程资源即商品,公共服务体系及其学习中心提供第三方“共性”服务,政府组织的统考即质量监管措施之一。

由此可见,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管理和运营模式,与连锁超市具有可比性。都包括了顾客(学习者)、商品(课程)、生产商(网院)、服务提供方(公共服务体系)、连锁店(学习中心)、监管方、系统平台及物流配送等要素,并形成连锁经营体系。但是,网络教育的支持服务具有时间滞后且持续时间长的特征,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在“交易”(入学注册交费)后,学习支持服务刚开始,而且要持续几年或更长才能产生效益,而且还要考虑其“公益性”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问题,不是简单的“退换货”就可以解决遗留问题的。因此,对连锁学习中心的设置和管理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的要求更高,是虚拟和现实世界的结合,必须建立合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三、公共服务体系与连锁

快餐店的比较分析

连锁快餐店是指经营同类商品和服务的同一品牌的快餐零售店,在总部的组织领导下,采取共同的经营方针、一致的营销行动,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销售的有机结合,通过规范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联合。“肯德基”是规模大、发展快的世界知名快餐连锁企业;“正一味”是韩式风味快餐连锁企业;与之相比,公共服务体系有相似点,也有特殊性(参见表 3)。

与连锁快餐店相比,公共服务体系更复杂:一是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既包括直接面向学习者的服务,也包括与网院的合作,且“网院”更多是甲方;二是网络教育服务周期滞后且时间长,学习中心的“撤销”必须解决好学习者的遗留问题,有可能涉及社会稳定问题,而在连锁快餐店更多是一次性的即时“消费”;三是公共服务体系的总部不仅仅承担连锁运营与管理功能,而且还需要通过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直接为学习者和网院服务;四是连锁快餐店的“交易”和服务主要发生在连锁店内,而网络教育的支持服务则由学习中心、网院及公共服务体系总部等多方协作提供,层级更多;五是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不仅涉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还包括主要通过多网络传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而资源与服务是相互依存的;六是人才培养质量是网络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建立自律、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立体化质量保证体系,但目前政府对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不明晰且争议较多,社会大环境对文凭过度看重,自律又涉及多方利益,且牵涉数千个不同类型的学习中心。

四、公共服务体系与网上商店的比较分析

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整合引发了经营革命,如“淘宝网”是业界知名的个人交易网上平台和网络零售商圈;“当当网”已发展成为综合性中文网上购物商城。数字化学习的服务概念与现代服务业中其他基于网络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应用服务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无论信息流、物流还是资金流都有相同的内容和流程(见表 4)(陈德人,张尧学,2009)。具体而言,他们之间的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见表 5)。

淘宝网、当当网等网上商店具有汇聚消费者群体庞大、产品丰富、物流便捷、节省成本,且全天候、无区域限制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剔除“库存”,减少“硬广告”,增加网上支付方式,创造购物文化和导购导航资讯。依托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网络教育也具有招徕学习者群体广泛多样、可供选择的课程丰富、网上学习便捷、节省成本、无时间和区域限制等优势。在电子商务领域,出售商品的过程需要服务,“交易”完成后需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如保质期)继续提供服务;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需要提供的是一个周期时段而不是一个时间点的服务,知识传授过程完成,服务提供方才结束服务(陈德人,张尧学,2009)。商户在淘宝网和当当网上开的网店也相当于公共服务体系的学习中心,直接面向消费者服务;又兼有商品提供方的角色,这些商品并不一定是网店生产的,也不是由第三方(淘宝网和当当网)统一采购的,第三方对网店的管理和约束比较“松散”,主要提供商品及服务的流通服务。公共服务体系对其学习中心必须统一管理,学习中心服务的“网络课程”也必须由公共服务体系统一获得网院的授权,学习中心只是第三方(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终端”,公共服务体系及其学习中心提供的不仅仅是网络课程及支持服务的流通服务,也直接参与对学习者的支持服务。

五、公共服务体系与培训网校的比较分析

目前,一些大型行业企业青睐网络远程培训,一些认证考试的助学性网络远程培训也自成体系,如:“中华会计网校”是正保远程教育集团旗下品牌网站(其他还包括医学教育网、法律教育网、建设工程教育网、自考365等),被誉为“会计人的网上家园”,主要从事网络远程会计考前培训,依托网络平台直接为培训者提供服务(并不设立实体型学习中心),其招生、报名、交费、选课、学习、辅导、答疑和交流等主要流程均在网上实现,并根据网络远程培训需要,成立了教学服务、客户服务、课件技术和网站开发等部门。“华夏大地教育网”主要为国内外个人与集体会员提供涉及自考辅导、管理培训、语言培训、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网络教育课程和多层次的学习支持服务,特别是推行了“网络+面授”混合式助学模式的“自考网上学堂”,包括围绕教材与考纲的知识组织、讲解、补充、答疑与指导;学习过程计划与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过程的跟踪、记录、评价与反馈;创设学习氛围与维持学习动机;满足探究与个人发展需要等目标。网络助学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最大化、形式多样化,不但满足了不同个体的需求,另外也降低了教育成本和学习费用(武法提,王建民,2008)。

目前,网校只能开展网络远程培训,而网院还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与网校不同,公共服务体系自身并不生产资源,只整合资源,也不直接办学,只为网院办学服务;依托公共服务支撑平台能够实现网上报名、交费、选课、学习、辅导、答疑和交流等主要流程,但目前招生宣传、生源组织、支持服务、学籍管理和考务组织等仍不同程度依托实体型学习中心。或许将来虚拟性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基于网络实现所有的公共支持服务,全程网络化虽然有点“极端”,但这也让一切简单化,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易实现与学习者之间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直接沟通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六、公共服务体系的连锁

经营及管理体系初探

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大有发展潜力的连锁行业,行业之间的融合还将催生新的行业。基于连锁经营理念,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的连锁经营及管理体系。

一是公共服务体系的连锁经营战略,包括品牌战略、运营和发展战略、竞争战略、企业形象战略等。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准确市场定位,这是前提。

如奥鹏的战略是从最基本的为学员提供学历教育的学习平台向提供技能、培训证书的学习平台转化,并逐步成为学习资源的汇集者、学习信息的交换中心、学习者的聚集中心,最后实现“Edutainment”,即寓教于乐式的学习与生活态度;弘成致力于向处于启动初期、迅速发展阶段、初具规模阶段或稳步运营阶段的网院提供包括技术、运营管理、资金及市场推广在内的整体服务模式;知金倡导借用“美食城”的发展理念,采用连锁经营的模式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及相关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培训。

二是公共服务体系的连锁营销策略。

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营销活动传播信息,帮助学习者了解和认识网络教育,扩大知名度、激活网上学习需求、促进报读网络教育。其中,广告宣传应该遵循教育部和网院的规定,并考虑网络宣传方案(如搜索引擎竞价、门户网站广告、网络媒体软文、即时通讯软件、虚拟社区宣传等);营造好良好的外部公共关系,包括与学习者、网院、政府、媒体等多方面的关系。

三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学习中心设置策略。

首先,要做好学习中心建设规划;其次,要开展学习圈调查,了解学习需求;在选定地址前,还要根据学习中心建设标准进行评估,关注依托单位的实体资质、设施环境、组织机制、服务能力、质量保障及研究能力等。目前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受政策影响较多,涉及多方利益,引起业界较多争议,而且地方所有的管理体制和部门所有的企业体制导致难以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快速发展。

四是学习中心的设计与布局。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各学习中心的标准化、统一化和规范化,进行统一形象塑造。

如奥鹏要求各学习中心使用统一形象识别系统,有具体的设置标准和布局要求。特别要求学习中心的基础设施及附加设施、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够吸引学习者“舒适、便捷”学习,提高使用效率。而且,奥鹏、弘成和知金都建立了一批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

五是商品即网络教育课程资源的管理。课程资源是网络教育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公共服务体系要在了解学习者需求的基础上,确定课程资源定位与组合,及时“进货”和“补货”,即获得更多网院的授权,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并加强管理。其中,课程资源的目录体系及导航要方便学习者选课,并可通过多网方式传输及多终端下载和点播。

六是连锁物流管理。

公共服务体系既通过实物运送有形产品(教材和光盘课件),也在网上传送无形产品(网络课程),以及信息流和资金流。其中,信息流是网院和学习者之间的桥梁,“无缝”是关键,如奥鹏的远程接待系统(Call-Center)集学习者管理、学习支持、学习指导、信息查询、技术支持、学生咨询、投诉、受理和反馈等服务为一体,并管理和跟踪注册、答疑、讨论、考试等学习过程;网上支付则有效解决了资金流问题。

七是公共服务体系内部管理。

有效的内部管理是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首要前提,包括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财务管理及企业文化等方面,部门管理、业务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走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大势所趋。功能定位决定系统架构及管理与运行方式,根据公共服务体系(服务运营方)与资源提供方(教育主办方)、教育需求方、政府监管方及网络运营方各自的职能分工,内部管理要以学生网上学习和支持服务为中心协调好运营总部、区域管理中心和学习中心的关系,并充分发挥远程接待中心信息传输反馈功能;渠道服务、学生服务、产品资源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三大业务群,因此,在总部的治理结构上,既要重点考虑核心业务的部门设置,也要兼顾内部财务、培训、研究和质量等部门,同时还要考虑与合作网院的业务部门对接。如奥鹏的组织结构包括学生服务中心、渠道服务中心、考试服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IT中心,以及财务部(商务部)、研究院、市场部、人力资源部(培训学院)、质量推进小组及办公室等。

参考文献

[1] 陈德人,张尧学. 数字化学习港:构建面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 陈德人. 教育向现代服务业升级[N]. 人民政协报,2008-3-11(D6).

[3] 高新民. 教育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柱性产业——从现代服务业视角看教育[Z]. “现代教育服务业与数字化学习港”高端论坛,2007-9-20.

[4] 李林曙,任为民.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现代远程教育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结题报告[R].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

[5] 任为民.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电大教育发展[J]. 中国远程教育,2008,(9).

[6] 施志毅. 从教育服务的市场机制选择谈现代教育服务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远程教育,2007,(11).

[7] 王吉方. 连锁经营管理——理论·实务·案例[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8] 武法提,王建民.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J]. 开放教育研究,2008,(3).

[9] 武丽志. 远程教育服务论纲[D]. 华南师范大学,2007.

[10] 张伟江等. 教育服务产业研究:拓展与运营[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1] 张尧学. 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J]. 中国远程教育,2007,(1).

[12] 张尧学. 远程教育在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中发展[J]. 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6,(3).

收稿日期: 2010-12-30

作者简介:曾海军,博士生,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100875)。 马国刚,博士,教授,常务副院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57061)。 范新民,硕士,研究员,副院长,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350007)。

责任编辑池塘

其他金融机构 篇4

1. 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

区域创新系统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IS) 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被提出, 并得到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 (Philip Nicholas Cooke, 1994) 教授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库克、布拉茨克和海登里希 (Cook, Braczyk&Heidenreich, 1996) 主编的《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的作用》一书认为, 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组织体系, 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此外, 阿西姆 (Asheim) 、卡希奥拉托 (Cassiolato) 、Wiig and Wood和卡尔森 (Carlsson) 等其他诸位学者, 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国内的专家学者也纷纷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 具有代表性的有:冯之浚 (1999) 主编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一书认为,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某一地区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构成的创新系统。黄鲁成 (2000) 认为, 区域创新系统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 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 (创新的机构和组织) 、非主体要素 (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刘友金 (2001) 在《基于行政区划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一文中认为,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内与技术创新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直接相关, 并具有内在相互关系的创新主体、组织和机构的复合系统。

此外王稼琼、王核成、宁熙、陈光、王永杰、罗守贵、甄峰、胡志坚、苏靖、潘德均、盖文启、刘曙光、周亚庆和张方华等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描述。

综合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 可以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 (1) 具有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 (2) 以生产企业, 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和中介机构为主要创新单元; (3) 各个创新单位之间通过相互关联, 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 (4) 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 并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产生影响; (5) 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 本文将区域创新系统定义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通过向生产系统中引入创新主体性要素、资源性要素和环境性要素等新要素或其新的组合, 创造出新的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

由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和内涵, 可以得到区域创新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 区域客观性。任何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中, 都存在着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地方政府和中介组织等创新主体性要素, 也存在着物质、人力、信息、技术和知识等创新资源性要素, 还存在着制度、法律、政策、市场、社会文化等环境性要素, 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联系。区域创新系统主要针对本区域的特色和客观实际情况, 培育技术开发、转移、应用、扩散能力和相应的经济社会支撑体系。 (2) 协调发展性。区域创新系统以技术创新服务于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 把技术创新内化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同时, 注重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从而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 (3) 动态演进性。区域创新系统尽管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 但由于自身的自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各区域创新系统间的竞争和协同, 使得系统处于一种动态的演化状态。 (4) 系统开放性。区域创新系统是介于国家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之间的中观层面的创新系统, 通过系统的协同来实现创新。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只有开放系统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才有可能从外界流入足够大的负熵流, 才能降低自身的熵增, 保证系统的有序性, 增强系统的整体功能。区域创新系统和其他许多系统一样是一个开放系统, 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输入、输出关系, 存在着一个不断发展和进化的演变过程。

二、高等教育机构与其他创新行为主体的互动关系

国内外有关区域创新活动行为主体的提法不尽相同。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 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行为主体应包括企业、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和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这些行为主体通过各自主体功能和优势的发挥及其之间的协作关系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中, 企业是区域创新系统中最活跃、最核心的部分;政府在整个创新系统中为其他主体提供组织领导、营造环境和配置资源等服务;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和知识库, 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力量;中介组织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加快信息资源的流通和社会资源的整合,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区域创新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每个创新阶段的跨越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能促进区域创新的顺利实施和快速发展。下文将具体分析高等教育机构与其他创新行为主体的互动关系。

1. 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的关系

主要通过人员交流、知识流动、资金流动、技术流动、委托研究、合作研究、人员培训等方式, 开展互利互惠的合作。

2. 高等教育机构与科研院所的关系

通过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的双向流动、合作研究、合建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培训高级科研和教学人员等形式, 促进最新科技知识传播和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

3. 高等教育机构与中介组织的关系

高等教育机构与科研机构是创新体系中创新成果供应者。但要使科技成果最终走向市场, 它们还受到资金等资源的瓶颈约束, 其结果是: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 另一方面有许多企业非常需要这些成果。而科技中介组织的出现, 则为这些成果提供一个公共平台, 使这些创新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成为可能, 并能向创新提供者反馈创新需求的信息。

4. 高等教育机构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在整个创新系统中为其它主体提供服务。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向高等教育机构投资为其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也可以通过制定区域创新活动规则, 为区域创新系统有效运行提供服务, 协调高等教育机构与其它各主体间的活动等。

5. 高等教育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关系

区域内的金融机构通过对本地的高等教育机构、企业和研究机构等提供资金支持, 可以加速区域内新思想、新知识或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产出, 加速区域内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加。

三、高等教育机构与其他创新行为主体的联结机制

高等教育机构具有培养人才、科研开发及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但是,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 高等教育的上述三大职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即在高等教育内在职能中应开发并强化技术创新职能。技术创新职能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社会资本的协调作用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打破高等教育机构历史上形成的相对封闭性, 通过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和金融机构等的实质性参与和一体化合作, 将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在技术创新职能导向下进行全面的协调和有机的整合。但是, 这种协调与整合必须要建立起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

在一定的区域创新环境中, 高等教育机构等创新行为主体为了实现物质、人力、信息、技术和知识等创新资源的充分交流、互补及共享, 必须建立相应的联结机制。

1. 合作动力机制

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与正常运行, 需要创新行为主体具有稳定而持久的动力。区域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创新主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动力与外部动力。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学习需要以及各自的发展潜力是各创新主体进行合作的基本内在动力;市场竞争力、社会资本的感召力以及政府的推动力等是系统创新行为主体进行合作的外部动力, 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合作动力机制。

2. 协调控制机制

区域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信誉程度和文化基础等方面的差异, 使其在创新合作中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为了消除区域创新行为主体间的矛盾, 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 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下两方面的协调控制机制。 (1) 正式控制机制。该机制的构建主要从政府和中介组织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方面,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要规范创新系统中各创新行为主体的行为。主要运用正式的规则、目标和制度来规范各创新行为主体的行为, 以确保合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 发挥中介组织的协调作用。中介组织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辅助者, 在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中介组织可以有效地传递市场中的信息, 促进区域创新行为主体间的信息共享。并可以发挥中介组织对各创新行为主体的协调作用, 促进创新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2) 社会协调机制。在运用正式控制机制的同时, 还要运用社会资本作支撑对合作过程进行协调。良好的社会资本能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使创新行为主体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迅速地获得创新资源, 从而可以平等且公平地进行合作创新以及创新成果的交易与扩散, 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创新的风险和费用, 增强合作关系的灵活性, 进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

3. 利益分享机制

为使区域创新行为主体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合作, 必须设计一种能实现各方多赢及利益共享的机制。 (1)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市场机制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调整利益分配格局, 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感。 (2)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利用政府引导建立通畅的利益沟通渠道和完善的反馈机制, 综合地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节等多种方法, 及时合理地处理区域创新行为主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增进其利益沟通。

4. 创新保障机制

为了使区域创新行为主体提高对创新活动的控制程度, 减少创新风险, 需要建立创新保障机制。 (1) 创新主体保障。是指创新主体通过掌握与创新活动有关的信息进行相关决策的权力, 以及通过建立与有关部门机构与个体进行各种形式的联盟, 实现创新活动的顺利展开与成功运行。但这种保障的程度应该适宜, 否则会徒增创新成本进而导致创新能力的下降。 (2) 社会服务保障。是指由区域性社会服务机构从事与创新活动相关的研究与开发、生产、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产业化服务活动, 实现创新服务保障体系与创新其他活动的合理分工。但这种保障的程度应该与创新主体的发展相适宜, 否则会导致创新生产与创新服务的不匹配, 反而会抑制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和内涵的梳理, 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机构与区域创新系统中其他行为主体的互动关系, 建立了高等教育机构与其他创新行为主体的联结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机构,区域创新系统,行为主体,联结机制

参考文献

[1]陈辉徐根兴: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途径与选择[M].北京: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12

[2]刘曙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1

[3]胡志坚苏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 1999 (6)

[4]王核成宁熙:硅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区域创新网络[J].经济学家, 2001 (5)

[5]刘友金黄鲁成:基于行政区划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企业经济, 2001 (3)

其他金融机构 篇5

第十三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聘用外籍专业人员须达到《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单位资格认可标准》:

一、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状况

1.聘用单位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够协调本单位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工作。

2.有固定的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工作,涉及其它职能部门的工作也有明确的分工,有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

3.管理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4.为外籍专业人员配备业务素质良好的中方合作人员。

二、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状况

1.外籍专业人员管理制度健全,外籍专业人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

2.聘用目标明确。

3.有教学(科研)评估和鉴定制度。

4.有请示报告和统计制度,按时上报各种材料和统计报表。

三、工作和生活的条件。

有基本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基本的外事接待、安全保卫能力(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具体标准)。

四、聘用经费的保障

1.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经费有保证。

2.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人均年经费不低于本地区规定数额。

3.外籍专业人员的工资能保证其基本生活开支。

五、聘用外籍专业人员渠道情况

有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合法渠道并了解其主要业务活动情况。

第四章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申请和审批

第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的外事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各部委的教育管理部门是所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聘用外籍专业人员工作的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外事办公室是本地区聘用外国文教专家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

第十五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达到我国对聘用外国文教专家单位资格认可的标准,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取得《资格认可证书》后,方可开展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工作。

第十六条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申请和审批依据以下程序:

一、拟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向其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或部委的教育管理部门提出资格认可的申请。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的外事主管部门或国务院各部委的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受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关聘用外籍专业人员资格认可的申请,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后,送申请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外事办公室办理资格认可手续。

国务院各部委的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委托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代办所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资格认可手续。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事办公室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依据国家外国专家局、外交部、公安部联合颁发的《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单位资格认可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有关标准,对申请单位审核认可后,报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

四、国家外国专家局审定批准申请单位的资格认可,签发《资格认可证书》,必要时与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审定。

第十七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须经主管部门批准其办学申请正式注册后,方可按照上述程序申请聘用专业人员。

第五章处罚

第十八条对聘用外籍专业人员单位的处罚有警告和吊销《资格认可证书》两种。警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事办公室及聘用单位的主管部门批准,报国家外国专家局备案;吊销《资格认可证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事办公室及聘用单位的主管部门提出,报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同时抄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国家外国专家局也可直接实施各项处罚。

对聘用外籍专业人员单位的处罚主要依据有关法规和《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单位资格认可标准》,处罚细则另行制定。

第十九条国家对聘用外籍专业人员单位实行年检注册制度,获当年注册的《资格认可证书》为有效证书。持未获当年注册的证书或无证书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属非法聘用行为,由公安部门依据相关法规执行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已获有效《资格认可证书》的单位与外方合办不具有法人资格的非独立设置的教育机构,需聘用外籍专业人员时,不需另行申办资格认可证书;与外方合办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设置的教育机构,聘用外籍专业人员时,须另行申办《资格认可证书》。

第二十一条境外组织和个人在我国境内开办的招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聘用外籍专业人员,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国家外国专家局负责解释。

其他金融机构 篇6

一、性质分析———本是同根

(一)其他资本公积的性质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将资本公积明细科目进行了“精兵简政”,减少为两个,即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与其他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主要反映的是直接计入到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而由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构成了其特色组成部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是净利润,它只是一个暂存科目,待收益实现后,一部分要转入“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属于其他综合收益;另一部分要转入“股本溢价”,属于投入资本。

(二)其他综合收益的性质其他综合收益“崭露头角”是在2009年6月11日,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中指出,企业应当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其他综合收益正式出现在准则正文是在2012年《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征求意见稿)》中,在第四章利润表第三十一条中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与“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同时对“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列报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2014年1月26日发布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财会[2014]7号),增设“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定义、分类及列报进行了修订与完善,此时,其他综合收益才“解放”及“独立”,真正意义上登上会计舞台。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反映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扣除所得税影响后净额相加后的合计金额。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体现的是已确认未实现的那部分利得与损失。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体现了全面收益观,为投资决策者提供更客观,真实的财务信息。

通过两者性质的分析,可知两者都属于“权益派”。只是在引入其他综合收益之前,这部分利得与损失一直由“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集中管理。其他资本公积“分离”及“下放”的一部分“职权”改由其他综合收益“接管”,体现了全面收益观与决策有用观。

二、内容比较———求同存异

(一)权益性交易的界定《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第30段规定中提及权益性交易:“不会导致丧失对子公司控制权的母公司所有权份额的变动,应作为权益性交易进行会计处理(即与所有者以其所有者身份进行的交易)。”权益性交易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与所有者之间的交易,如企业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等;另一类是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的交易,如从合并报表角度而言,母公司与子公司少数股东之间发生的交易等。因此,判断权益性交易的重要标准是:该交易是否是企业与所有者以其所有者身份进行;该交易是否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两者须同时满足。确切而言,如果是与所有者的资本交易,反映的是权益之间的交换和博弈,则属于权益性交易;反之,则不属于权益性交易。

(二)其他资本公积反映的内容第一,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且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来的账面价值差额。第二,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间差额。第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第四,可供出售外币非货币项目的汇兑差额,将该外币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当日的即期汇率计算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差额。第五,套期保值(现金流量套期)因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部分。第六,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这种支付方式是企业为了换取职工或其他方提供的服务,用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作为对价进行的交易。在可行权日之前,企业按照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可行权日之后,最终要转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该项其他资本公积实质上是职工或其他方为获得权益工具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而预先付出的代价,是对企业的一种投入,属于权益性交易。第七,可转换公司债券初始确认中权益成份的公允价值。可转换债券中的权益成份来源于债券持有者具有在未来按一定的价格购买股票的权利,即由债权转为股权的选择权。该选择权实质上属于转股权的价值。债券持有者预计未来股票市价会高于转股价的情况下,通过行使转股权能够获得收益的权益,因此愿意支付高于负债成份的购买价格。多支付购买价格的部分则为权益成份的公允价值,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待行使转股权时再转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此时,转换权的行使将使债权人成为企业股东,属于权益性交易。第八,企业由于公共利益进行搬迁而收到政府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对其中弥补企业损失或支出的部分作为政府补助,剩余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实质上,剩余部分相当于政府以所有者身份对企业的投入,属于权益性交易。

(三)其他综合收益反映的内容其他资本公积反映内容中1—5项与其他综合收益第二类列报相关内容重合,属于其他综合收益。这部分其他资本公积主要是非权益性交易,不是企业与所有者交易的结果,是由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反映的是资产与负债增值或减值的动态变化。其他资本公积反映内容的6—8项,是与所有者的资本交易,属于投入资本。这部分其他资本公积是权益性交易,是企业与所有者交易的结果,反映的是权益的交换和博弈,是所有者权益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是其他综合收益特有的项目。它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目“外币折算差额”下单独反映,虽然不属于其他资本公积反映内容,但是符合其他综合收益的理念。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是一种未实现损益,企业在处置境外经营时,列示在所有者权益项目、与该境外经营相关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会自所有者权益项目转入处置当期损益,因而属于其他综合收益。

由上可知,其他资本公积反映内容中,以权益性交易为“岔路口”,形成两个“支流”,一条“支流”是权益性交易结果产生的其他资本公积,转到“股本溢价”,属于投入资本;另一条“支流”是非权益性交易结果产生的其他资本公积,最终要转入当期损益,属于其他综合收益。同时其他综合收益也有自己特有的组成项目: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因此,两者在反映内容上有一定的共性与交集,但不完全重合。

独立后的“其他综合收益”作为一级科目,与“资本公积”有平等的地位,此次准则的修订,将“其他综合收益”从“其他资本公积”中“解放”出来,主要负责由非权益性交易结果产生的原先计入其他资本公积的1-5项内容,不再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中暂存和过渡,其他资本公积只负责6—8项内容(权益性交易结果),即“其他综合收益”和“其他资本公积”一起分工共同经营计入到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的业务。

三、报表列报———推贤让能

(一)其他资本公积的列报其他资本公积作为二级明细科目,没有其单独列报的信息,而是通过“资本公积”总体反映,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

(二)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2014年1月26日发布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财会[2014]7号),以准则的形式对“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和列报进行了修订和进一步规范。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报项目中,均有其他综合收益的“足迹”。首先,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类增加一名新队友———“其他综合收益”,它是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中“解放”出来的一部分,用来负责直接计入到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非权益性交易),位于“库存股”与“盈余公积”之间。其次,在利润表列示项目中新增“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与“综合收益总额”,列在“净利润”和“每股收益”之间,同时,采用列举法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进行了说明,总体而言区分为以下两类:一是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二是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最后,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为体现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所有者权益变动横栏中,除了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库存股”、“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外,相应地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该部分数据来自于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类“其他综合收益”上年年末余额。纵栏的“综合收益总额”项目,数据取自于当年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与“净利润”项目。

由两者在报表体系中列报可知,其他资本公积的“地盘”在减少,其“地位”不断在“削弱”,而其他综合收益的“势力”不断“入侵”与“扩张”,日渐彰显其“霸主地位”。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科目分类上———增强“其他综合收益”归属感会计科目是根据会计要素的归属而划分,为完善与延伸会计要素体系,准则中增设了“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并进行会计处理,有利于财务报表的编制。其他综合收益有其特殊的性质,一方面属于“权益派”,另一方面反映未实现的收益,因而在“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列报中均有其“足迹”。但在实务中“其他综合收益”可能面临这样的困境:在所有者权益类与损益类科目之间摇摆,缺乏一定会计要素理论根基。

在我国,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与利润作为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而糅合在利润与所有者权益要素中的利得与损失并不是基本要素。目前,利润表由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构成,而随着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推广,综合收益概念的引入,传统的三要素利润表实质上已经演进为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与综合收益五要素构成的综合收益表。因此,传统利润要素已经不能反映新利润表的结构与内容。

如果将利润要素拓展为综合收益要素,同时增设利得与损失要素,明确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其他综合收益),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科目,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与损失,属于损益类科目。因此,“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将在会计要素“理论土壤”中实现“本土化”发展。

(二)内容反映上———权益性交易是重要的划分依据界定权益性交易的范围是区分其他资本公积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客观标准,同时,会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将客观标准和职业判断相结合,增强对其他综合收益的理解和辨识度。一般而言,由于权益性交易产生的原先计入其他资本公积的项目则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如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等。

(三)报表列报上———集中列报、各司其职其他综合收益活跃范围较广,目前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报项目中,均有其他综合收益的“足迹”。在填列相关数据时,会计人员常常不清楚调整和变化后的利润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导致表之间相关项目常出现数据不符合的情况,严重破坏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如果在利润表集中列示其他综合收益,即非权益性交易,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只列示与所有者相关的交易,即权益性交易。既可以改变其他综合收益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开列报的状况,同时也可以正确区分其他综合收益和其他资本公积。

五、结论

综上所述,其他综合收益与其他资本公积从性质上看本是同根,即表示计入到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从内容上看,两者有明确的分工,其他综合收益的内容包括非权益性交易产生的原先计入到其他资本公积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其他资本公积反映与所有者的资本交易,即权益性交易结果;从列报上看,两者在报表中各司其职,其他资本公积推贤让能,在报表体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几乎难见其踪影,而其他综合收益单独列示,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

其他资本公积是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所有者权益即企业净资产,实质上是企业利润的积累。净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在传统利润表基础上,列示其他综合收益,突破了实现的观念,全面揭示了收益的来源。其他综合收益的单列,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看,增加了利润信息含量,净化和绿化了利润,提高财务会计信息透明度;从理论和目标上看,会计以决策有用观目标为支撑,根据绿化的利润信息,投资者在进行评价和决策时,会更关注利润表中的其他利得和损失,进一步巩固了以资产负债观为核心计量收益的理论基础,同时推进了决策有用观目标的实现;从报表层次来看,标志着我国报表模式由传统利润表向综合收益表一表法的演进。

在利润表“新常态”环境下,理顺其他综合收益和其他资本公积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列报质量和财务会计信息透明度。

摘要:其他综合收益是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中分离的一部分,而其他资本公积反映的内容比较繁杂,致使实务中常常将两者混淆。其他资本公积反映的内容,从本质上讲,一部分属于投入资本,另一部分属于其他综合收益。本文将从科目性质、内容反映及报表列报三个方面分析其他综合收益与其他资本公积的关系,同时对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上一篇:安全技术架构设计下一篇:巧用疑问生成课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