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疑问生成课堂精彩

2024-06-23

巧用疑问生成课堂精彩(共9篇)

巧用疑问生成课堂精彩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 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面对各种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如果善于捕捉并及时将其纳入临场设计之中, 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就能使课堂生成出人意外的精彩。如何有效利用生成资源呢?本文以课堂教学为例, 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借质疑, 以生成促高效

学生的疑问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生成, 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 截取有效生成, 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时, 我把鹳雀楼的图片投影到屏幕上, 并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交流感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诗人这时已经在二楼上了, 可还要‘更上一层楼’, 这样楼就应该有三层, 可图上为什么只有两层?”莫非是挂图有误了?我愣了一下, 马上意识到这是个教学的契机, 接着说:“是图错了呢, 还是诗写错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大家都在认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接着点拨:“‘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是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想法呢, 还是写诗人登了一层还要再登一层的行为呢?”于是,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可能这句诗是诗人一边上楼一边想到的。”有的说:“也可能是诗人上了楼, 觉得这楼不够高, 看不到远处的景色, 所以希望有第三层。”……课堂显得动态而高效。

对于课堂中的学生质疑, 我们该如何面对?我觉得应该是:追求和拥有教育智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该能根据学生的反应, 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使自己和学生能够平等交流;其次, 面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猝不及防的问题, 教师不应敷衍了事, 而应该因势利导, 充分“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引领学生不断创新、直到成功。

二、抓错误, 以生成促思维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信息传输交流过程, 在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 随时可能出现错误的信息。学生中的知识错误和思维方式的错误是另一种常见的课堂生成。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时, 当我让学生交流对人物的点评时, 一位学生说:“我认为白骨精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她两次都没有把孙悟空赶走, 但她都没有泄气。”对此答案, 我没有立即给予评价, 而是等该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讲完后, 反问道:“白骨精不泄气是为做好事, 还是干坏事呢?”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白骨精越不泄气, 干的坏事就越多, 于是, 不好意思地笑了。其他同学马上补充回答, 白骨精的不放弃其实是一种诡计多端、狡诈贪婪, 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水到渠成。这一教学环节中, 受思维局限性的制约, 学生起初只考虑到了白骨精的行为表象, 而没有顾及行为的后果, 这种感悟显然是错误的。我的追问激发学生思考, 意识到自己观点的错误, 自然而然地明辨了是非, 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正确的方向, 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面对课堂的错误生成, 教师要独具慧眼, 引导学生在思考、争论中领悟,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掌握思考的方法与技巧。

三、设悬念, 以生成促拓展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这是新课改倡导的教材观。课本知识的“生长点”是隐性的生成形式, 却是进行课外拓展的优秀素材, 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师生共同学习, 共同成长。例如, 在教《詹天佑》时, 我先利用多媒体放映一座座现代化的铁路, 最后将镜头定格在一座铁路上,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这是什么铁路?”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看图片, 让学生说明这条铁路的特征, 再体会课文中的“人字形铁路”的作用和詹天佑设计修建铁路的艰辛, 让学生亲手去画一画两种开凿隧道方式的示意图和“人”字开线路的示意图。接着, 我再问:“这样设计, 有哪些好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 很好地理解了文章。这种策略不仅可以延长教学时空, 丰富学生的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展现生成教学的核心精神。

四、多对话, 以生成促成长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 和学生一起学习, 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知识也是重要的课堂生成内容, 教师此时要做学生, 要有虚心学习的胸怀和勇气, 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 课前我准备了与本课有关的一些星座的资料。当教完课文后, 我迫不及待地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这时有学生追问:“老师, 前面我们学到的牛郎星、织女星在什么星座?”“老师, 北斗星是什么星座的?”没想到, 学生对星座的知识如此好奇, 我一时语塞, 脑中怎么也搜索不出这么多天文知识。我觉得很惭愧, 这类知识实在太多, 我了解得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于是我如实“交代”, 并引导学生:“今天, 我们学了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 但有更多有趣的大自然的文字课文并没有写出来, 我建议同学们回去查出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 明天我们就来一个大汇总。”于是, 学生在课后利用课外书、网络进行收集整理, 交流时让我大开眼界, 受益匪浅。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也有人形容课堂生成是“无法约束的美丽”, 这句话反映了课堂生成的随机性和复杂性。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后反思, 提炼引导课堂生成的有效方式, 激活语文课堂, 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动态生成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东六小学)

巧用生成资源,打造精彩课堂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是在预测与实践中发展的,只有预想和实践相互协调,才能提高课堂效率。预测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而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突发的很多小状况,这些生成资源,使课堂教学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对此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虽然生成资源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有时候甚至会扰乱课堂教学秩序,但生成资源是最宝贵的,这些资源不是教师先知先觉的静止的资源,而是语文课堂中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互动中生成的动态的信情况。虽然生成资源稍纵即逝,但它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体现。教学中教师如能及时捕捉,巧用利用,必会使课堂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精彩,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利用生成资源,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呢?

一、关注课堂,捕捉细节

课堂教学是教学实施的主阵地,短短的时间内凝聚着思维的火光、情感的交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一个小插曲、小意外都能使整个课堂活起来,这需要教师很好的把握。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促进者、指导者,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比如有的学生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在下面搞小动作,有的学生喜欢课堂上小声讲话等,教师要关注这些动态,瞬间捕捉,对这些新生成的素材合理运用,营造精彩课堂。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很多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爱慕虚荣。但在大家趋于统一的见解中,有一个学生声音很小的说菲利普夫妇值得同情。这样的评价与大多数学生的看法不一样,教师抓住这一细节,让他说说为什么这样评价?学生认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菲利普夫妇很值得同情,他们家境困难,只能趁着周末一起到海边散步,这怎么能说明他们虚伪呢?他表达自己的看法后,其他同学纷纷议论起来,这时可以让学生展开人物评价交流会,促使学生全面的评价人物,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二、认真倾听,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动态变化的,教师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完全预料学生的思想观点,所以为了使课堂教学能锦上添花,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特别是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质疑的声音等,及时判断,合理取舍,从而将学生的想法变成生成资源服务于课堂。倾听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快速的作出反应,并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整个课堂都在预设中进行,但课文探究完后,一位学生对“爸爸”的细节描写产生了质疑:“爸爸为什么举起他的手,看上面的指甲?难道从指甲上可以看出病入膏肓?”有的学生说这个细节多余,有的学生还发表了另外的看法:作者文化造诣很深,不可能写多余的文字。学生尽情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断的迸发出一些新想法,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巧用生成,激发兴趣

语文学科涉及的范围广,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语文教学中包含很多与生活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伟大的悲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所有的成功都是伟大的,但所有的伟大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今天我们看看悲剧————非成功,伟大在何处?学生带着疑惑走进文本,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激发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加深了。

四、善待错误,演绎精彩

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有人说错误也有美丽的地方。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学生最真实、最朴实的经验与思想,当遇到错误时,教师如能巧妙处理,能使错误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应善待错误,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将课堂推向高潮。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学生在评价骗子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骗子是不对的,有的认为骗子也有值得肯定得地方。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讨论骗子的行为是否值得肯定,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如认为骗子的行为是正确的一方,理由在于骗子揭穿了皇帝、大臣的虚伪,给皇宫贵族一个巨大的打击。如果经过这次事件后,皇帝不在沉溺于着装,而是关心国家大事,骗子不是就有功劳了吗。而反方认为骗子确实有值得肯定之处,比如智慧,但骗子的行为却让人瞧不起。如果将国王和骗子都把自己的聪明用到国家大事上,必会造福百姓。这样学生越辩越明,课堂教学洋溢着智慧。有主题针对“说话要有针对性,善于打动别人”,有学生对这个主题认识不深,发言时啰啰嗦嗦,重点不突出。多次教师不能直接批评,可以让其他学生找出发言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处理问题能让生成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应对意外,机智教学

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特别是一些偶发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灵活应对教学中的意外,从而调整教学思路,给学生带来别样的课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一些意外的出现可能会阻碍课堂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重新设计教学活动。如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安排的过程中,窗外飘起了雪花,学生很是兴奋,都欣喜的望着窗外的雪花,注意力完全分散,课程秩序被打乱。见此情景,教师打破了课堂教学计划,带学生到操场上停留片刻赏雪,回到教室后让学生围绕“雪”写一篇感想,这必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动态生成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巧妙运用生成资源,能演绎精彩课堂,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当然运用生成资源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教师必须关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运用自身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有效捕捉,合理取舍,从而充分发挥生成资源的作用,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孙爱侠.初中语文课堂中生成资源的有效应用刍议[J].现代语文,2012(12)

[2]倪晓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探析[J].语数外学习,2013(12)

巧用动态生成 演绎精彩课堂 篇3

一、充分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可以暴露出他们思维中的错误, 这个错误可以当作一种生成性资源, 教师加以巧妙地运用, 会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 生成无限精彩。

例如:一个车间要加工468个零件, 工人每小时加工52个零件, 经过8小时, 还剩多少个零件没有生产?

问题一提出, 学生很积极, 连平时不大发言的同学也举起了手:468÷52……这样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在同学们的嘲笑声中, 老师走上了讲台, 制止了学生的哄笑, 平静地说:“这道题他不是不会做, 只是没有做完, 我们应该听他把过程讲完, 老师很欣赏他与众不同的想法。”在老师的启发下, 同学们理解了468÷52=9 (小时) , 现在已生产了8小时, 还差9-8=1 (小时) 完成, 52×1=52 (个) 。这时, 同学们恍然大悟, 接着又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鼓励大家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它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 所以这种错误不失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动态资源。

二、展示学生动态生成的思维过程

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不按照教师的思路走, 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 这些奇特的想法是对教师教学设计甚至是智慧的挑战, 但是, 这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理解, 多一些欣赏, 多一些机智, 多一些宽容。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一课时, 我就利用学生所熟悉的分学具情境导入, 引出问题:一条彩带平均分给两个人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创造一个数或一个符号把一半表示出来, 黑板上出现了以下表示方法:丛、双、半、朋、1/2、0.5、21……我惊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再用语言加以表述, 更是我所想不到的:“丛”, 用“从”表示两个人, 下面的横线表示一条彩带;“21”, 2表示两个人, 1表示一条彩带;“1/2”, 2表示2个人, 中间的短横表示一条彩带……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促成了学生的自觉生成, 不但表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意识, 而且使学生加深了认识分数1/2的过程, 也让我了解了孩子们头脑中的数学世界。

三、巧妙地处理答案中的“意外”生成

教学中, 教师往往对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是满意的, 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高兴的, 但对于那些令自己想不到的, 甚至是尴尬的答案, 就会表现出手忙脚乱, 一时不知如何处理。教学中出现的这种尴尬, 只要我们能冷静地加以处理, 也可以变成一种宝贵的动态生成。例如:在学习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中, 有这样一道题:五年级 (3) 班同学集体去划船, 公园规定每条船限乘4人, 现租6条船, 问这个班共有多少人?于是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算式: (1) 6×4=24 (人) 。 (2) 4×6=24 (人) 。教师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但有一个学生却举手说:“这个班有可能只有22人吗?”这是大家未曾想到的问题。但教师没有继续按照预设的流程进行教学, 思考一下后, 又把这个问题抛给所有学生:这样的想法对吗?”这个学生说:最后那条船不一定坐满学生。这句话一下子使大家豁然开朗。于是继续引导:“那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有几种可能?”学生的热情又被激发出来了, 从而继续讨论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

四、巧用教师教学中的失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 这需要教师借助自己的灵感进行恰到好处的应变, 把它变成动态生成, 使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 课本中用“想一想”的形式让学生编出1的乘法口诀。学生也能联系“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等来推理: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 那么1个1还是1, 也就是1乘1得1, 由此推出“一一得一”的口诀。根据学生的归纳, 我板书:“一一得一”并随手把“1×1”的得数写上。突然有个学生说:“老师, 你写错了!”这不就是1×1=1吗?哪里错了啊?哦!原来把1×1=1写错成=2了, 所以学生说我错了。但转念一想, 不如将错就错, 用它作为例子给学生一个提醒。“请大家谈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把乘法当成了加法。“你们的作业中也有这种情况:5×3=8。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认为是粗心, 把得数写错把乘法做成了加法, 没有熟练做乘法, 还记不住口诀。于是我继续追问:“如何避免计算乘法时出现这种错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熟记口诀”、“细心检查”……抓住瞬间的失误调整教学, 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 学生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改正错误。

巧用疑问生成课堂精彩 篇4

一、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文本,对文本有独到的解读

我们在备课时常说:要潜得进去,浮得上来。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深入浅出,对文本的解读要到位。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叫《触摸春天》,课文讲的是一个名叫安静的女盲童在春天的一个早上来到花园里,在那儿她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并将意外捕获的一只蝴蝶放飞了。课文里有这么一句话:“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个句子描述了安静放飞蝴蝶的过程,但是有个学生站起来质疑:安静是个盲人,眼睛看不见东西,她为什么还在张望?这个问题生成得好,在学生看来,书上的描写是矛盾的。从字面上看,的确是矛盾的,盲童怎么能看得见东西呢?既然看不见,为什么又要写张望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并互相交流、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重温“穿梭在花丛中的安静”“悄然拢住蝴蝶的安静”“张开手指放飞蝴蝶的安静”……经过思考、分析,学生明白了:虽然安静的眼睛失去了光明,但她的内心是敞亮的。在她的心里,和正常人一样,正常人能看到的东西,她内心也能感受得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为了让学生走进主人公安静的内心世界,我当场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安静在张望,你觉得她看见了什么?学生把对安静的认识及自己的想象相结合,得出了各种回答,如“安静看到了漂亮的蝴蝶飞翔的样子”“我看到了美丽的安静,一个热爱生活、拥抱生活的安静”等,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老师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是创造精彩课堂的基础。

二、教师对语言应有独特的敏锐性,注意引导课堂生成

课堂生成性问题,往往是学习者个体对教材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中国语言文字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形成了独特丰富的内涵。教师除了要准确把握文本的语言特色外,还要对文本语言有独特的敏锐性,善于从文句中挖掘潜在的东西。小学语文二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我不是最弱小的》,讲述了一个叫萨沙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以及另一个孩子在花园里玩,下雨了,爸爸把仅有的一件雨衣让给妈妈,妈妈又把雨衣让给萨沙,最后萨沙觉得自己不是最弱小的,把雨衣盖在了娇嫩的蔷薇花上。妈妈问萨沙为什么这样做时,萨沙说因为“我不是最弱小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通过“让雨衣”这件事告诉人们保护弱小、帮助弱小是每个人的责任。领悟到这层含义,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但我觉得只理解到这层意思还远远不够,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值得学生去领悟。于是我要学生反复诵读这句话——“我不是最弱小的”,并引导学生读的时候做到声音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终于,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这句话除了每个人有保护弱小的责任外,还要做一个不甘示弱,不言放弃的坚强的人。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善于解决随机生成的问题,还要围绕课堂问题的生成,引导学生的情感、道德生成。

三、教师要构筑较全面的知识体系

课堂是个动态过程,生成的教学资源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如何在问题生成时恰当地引导学生解决,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而教学智慧源自于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一次上课,学生在讨论世界之最时,有的学生说:“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大家对这个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偏偏有一个男生提出反驳:“世界最高峰是塞班岛上最高的山峰塔泊超山,据说这个山峰位于世界上最深的海沟,1万多米的马利安纳海沟上,从海上看这座山不高,但它延伸到太平洋海底,如果从海底算起,却是全世界最高的山峰。如果将珠穆朗玛峰移到这里,珠峰将被淹没在2000米的水下,所以说珠峰不是最高的。”

原本“世界的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这个答案不是问题,但是有学生对此答案进行了挑战,全班学生的目光都投向了我,他们急切地想知道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答案。这是个随机生成性问题,该学生把山峰与海沟的概念搞混了,山讲的是“高”,而海沟讲的是“深”。于是我先让学生明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山的高度是如何定义的?山的高度是从海平面算起,而海沟深是从海底部算起,区别了这两个概念,问题也就解决了。课堂因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存在差异,往往会生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注意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才能巧用课堂生成资源,成就课堂精彩。

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会欣赏学生

课堂生成性问题,既是学生暴露各种困惑、错误、矛盾的过程,又是学生展示学习智慧,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开拓创新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如在上二年级语文《农业的变化真大》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选读自己喜欢的参观内容—谈感想—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第二小节的内容时,一名学生提出:“为什么讲解员阿姨的话不用双引号、冒号标出来?”原来书上是这样写的“讲解员阿姨介绍说,他(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良种,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这个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上是有较大难度的。我没想到会有人提这个问题。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同时把该句改用双引号、冒号的方式呈现出来。经过讨论分析,学生明白了这里只是讲述讲解员话的意思,而不是原句。这个课堂的生成给了我启发,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疑解疑。随后我调整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将原来的教学设计变成“参观内容—谈感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增加了质疑解疑环节,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同时也享受到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问题的生成往往出现在短暂的课堂瞬间,而这也正是成就课堂教学精彩的瞬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观念,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智慧,巧用课堂生成资源,成就课堂精彩。

巧用动态生成 演绎精彩课堂 篇5

一、精彩, 在意外中生成

在新课程理念下, 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是正常的。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 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 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花的涌动。教师要善待意外, 让“节外生枝”服务于教学, 使课堂教学收获不曾预设的精彩。

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 教师在出示“黄海海战”图的同时, 多媒体屏幕上渐渐出现“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一诗句, 接着中间又跳出四个字“精忠报国”。这时有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言说:“老师, 我记得‘精忠报国’这四个字好像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呀!”接着另一学生也站起来补充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母亲为其刺的字, 难道岳飞和邓世昌是相同的吗?”面对这两位学生的意外发言, 笔者故意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 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同时又在脑子里飞快地思考应对之策, 果断地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 开始就黄海所处的地理环境、国防意义、黄海及朝鲜半岛在历史上的地位、黄海海战概况进行分组探究。通过探究, 学生们懂得邓世昌的英勇行为是爱国主义表现, 值得后人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不仅使学生解答了学习疑问, 还让他们学会了合作学习的方法, 体验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上任何一堂课, 我们都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 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是不可能完全预见到的。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 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是正常的。所以, 当产生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 我们教师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 通过引导、启发, 借自己的教学机智捕捉到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 及时进行课堂调整, 发现其中的奥秘, 挖掘探究的深度, 往往能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悟, 掀起课堂教学高潮, 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二、精彩, 在错误里生成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 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由于受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等限制, 在课堂学习中, 学生必然会出现困难和障碍, 产生一些偏差甚至错误的认识。此时, 我们教师不仅要宽容错误, 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 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开启智慧, 迈入知识的殿堂。

如在教学“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 笔者出示了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教科书, 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中所犯下的罪行, 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纷纷发言, 慷慨陈词, 诉说着内心的愤怒。其中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要去找日本人报仇, 打到日本去, 杀光日本人, 让他们也尝尝当年中国人受到的痛苦。此时此刻, 学生是群情激愤, 课堂学习与预设目标出现了偏差。然而此时, 笔者并没有就此作罢, 而是采取“反面纠正法”, 进一步问:“如果我们这样做, 又和当年侵略我们的日本人有什么两样呢?”一阵沉默之后, 大家小声地议论着, 交流着, 最后达成共识:我们不能这样做, 否则会伤及很多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生命, 还会让无辜的百姓遭受我们以前同样的痛苦。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是不能做这样的历史罪人的……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 他们的思绪又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明白今天学习这段历史, 不是为了报仇, 而是为了记住这段历史, 激发起我们自身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把祖国建设好, 让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望着学生们豁然开朗的神情, 笔者不由得顿生感悟:我们的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那教师该怎么处理呢?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 学生常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教师要巧妙地加以引导, 张扬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精彩, 在尴尬中生成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 人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 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 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 这些“即兴创造”的随机事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如果处理得当, 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 令“尴尬”不再尴尬, 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如在教学“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时, 为了让学生对春节的风俗有更深的了解, 笔者特意播放了反映中国东北农村的过年影片──《过年》的剪辑片段。当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欢乐气氛中时, 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中国的过年有什么好看的, 不就是铺张浪费吗?”课堂顿时一片沉默, 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尴尬的“不和谐音”打乱了。就在其他学生为之担心的时候, 笔者并没有大声斥责学生, 而是对这位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加称赞, 接着请学生们思考:春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会特别高兴特别铺张呢?这“春节”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 最后让学生明白春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并且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笔者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 因势利导,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在充分赞赏学生思考的前提下给学生以陈述理由的时间和空间, 再引领他们过渡到课堂教学主题上来, 使两者有机融合, 原来平淡的课堂因此而精彩。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上出现一点预设之外的情况, 往往带给我们的是意外的精彩、别样的美丽。这正是新课程追求的价值取向, 也正是新课堂的生命力所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过程是多变的,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有预设但不能囿于预设, 而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变化及时调整预设, 走出预设, 超越预设, 在关注学情、注重变化中, 引导生成更多的“未曾预设的精彩”。

四、精彩, 在质疑中生成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课堂教学, 再也不是一味“师问生答”的模式化教学。在课堂上,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会发表一些让人措手不及的奇谈怪论, 这使很多教师不知如何应对。面对学生思维敏捷、有创造性的“插嘴”, 教师既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 也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 而应认真倾听,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智慧启迪智慧, 以生成应对生成。

如在教学“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 笔者强调要“严禁捕杀野生动物”, 有学生提出:“在一定条件下, 捕杀野生动物也是对它们的一种保护”。笔者在惊愕中请这位学生做出解释, 他说:“在非洲津巴布韦的一些村子里, 村民们可以饲养大象, 可以向来到村里看大象的游客收费, 甚至在收取游客一定的费用后允许其捕杀大象。尽管允许捕杀大象, 津巴布韦的大象数量却一直在上升。与此同时, 非洲其他地方尽管一直禁止捕杀大象, 但由于偷猎活动屡禁不止, 从而使大象的数量下降了一半。”学生们听后一片哗然, 这个事例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强烈兴趣。笔者抓住契机, 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大家一致认为, 要想有效保护野生动物, 关键是要调动起人们保护动物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中, 教师面对学生的种种独特体验, 从尊重学生的发展出发, 挖掘出丰富的课程资源并产生积极的互动, 课堂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

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思维水平有差异, 生成的问题各种各样……教师有的放矢及时引导, 或现场点化或随机联系或敲定重点, 学生的提问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逼近最近发展区并逐步深入, 有的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如上述的“在一定条件下, 捕杀野生动物也是对它们的保护”以应对教师的“严禁捕杀野生动物”的质疑, 难道还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质疑吗?不, 它是对问题的开发、选择与重组, 是对个体潜能的唤醒、挖掘与呵护, 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这样的建构, 摒弃了灌输, 是有效生成和发展的源泉。

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并不是缺乏课程资源, 缺乏的是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和常规课堂内突然出现的有效课程资源, 尤其需要积极对待, 及时抓取。想说、好动, 多给他们一些空间、时间, 让他们自由畅快地表达, 再加上教师聪明的“引领”, 就会生成课堂教学中精彩的一刻。

巧用动态生成,精彩数学课堂 篇6

一、巧用生成, 顺势而导, 教学新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 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 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要捕捉到真实、可贵的教学信息, 就要走进学生,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加强行间巡视,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有意识的采集样本, 及时获得不同学生的各种信息, 并根据学生生成的信息巧妙的处理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努力促成符合学生真实状态的学习互动。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提问:“同学们会画圆吗?你打算怎样画一个圆?”学生回答可以沿胶带一圈画一个圆, 用个铅笔系绳子旋转一圈画一个圆, 当学生提到可以用圆规画圆时, 我顺势让学生拿出圆规来, 认识圆规, 并让学生试着用圆规在作业纸上画一个圆, 在学生画圆时我来回巡视, 根据学生画圆的情况我找了一些典型的学生作业, 首先投影呈现两个画的不成功的圆给学生看, 并让学生分析画的不成功的原因, 然后呈现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画的圆有的大有的小, 学生思考得出是因为圆规两脚张开的距离不同, 接着让学生在圆上画出圆规两脚之间的长度, 认识半径。并提问如何让全班同学画出的圆一样大, 学生指出如果圆规两脚的距离一样长, 也就是半径一样长, 画出的圆是一样大的。我让学生以3厘米为半径再画一个圆, 进而体会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种教学形式与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的“以学定教”是相一致的。

二、巧用生成, 验证辨析, 明晰正误

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学生难免会生成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生的错误是教学中一种宝贵的资源, 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插曲, 它显现出学生的真实思维, 反映学生在构建知识和构建能力体系中的障碍。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利用和发挥错误这一教学资源, 真正挖掘出蕴藏在错误背后的内涵, 化错误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化错误为教师教学的智慧, 将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在学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后, 不少学生往往难以判断一道题是用乘法解答, 还是用除法解答。如例题 (1) 学校有足球60个, 篮球是足球的14, 篮球有多少个? (2) 学校有足球60个, 足球是篮球的14, 篮球有多少个?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 我组织学生对这两题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题目中的异同点, 开展意见不同的两方辩论。通过比较、辩论, 学生总结得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相同的, 都要先判断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找出它们的数量关系。不同点是在分数乘法应用题中单位“1”的数量是已知的, 而在分数除法应用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

三、巧用生成, 比较思路, 开阔思维

课堂中我们施教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个性、有思想的“人”,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会有错误, 也会有一些精妙绝伦的想法。所以作为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亮点, 不要轻易否认学生的想法, 要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 通过适当、适时的点拨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开阔学生的思维。

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后, 遇到了这样一道题:“将一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 切成两个一样的长方体, 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近一分钟后, 张伟紅第一个发言:“我是这样想的, 将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一样的长方体, 每个长方体的宽为3厘米, 长和高还是6厘米, 因此我列式为3×6×2+6×6×2+3×6×2。”仝家驹随即站起来说:“我也是这样想的, 每个长方体的宽为3厘米, 长为6厘米, 高还是6厘米, 但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 因而可以将张伟红的算式化简为3×6×4+6×6×2。”我点点头肯定了她们的想法, 然后继续启发大家思考:“虽然有四个面和另外两个面的大小不一样, 但是它们是有联系的。大家再观察图想一想, 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呢?”教室里顿时沉静下来, 过一会儿, “数学小王子”蒋峰站起来说:“我觉得可以列式为6×6×4。”我故作疑惑地问:“这是什么意思, 你能解释一下吗?”蒋峰说:“将小长方体的左、右、上、下四个小面看成两个大面。因此可以列式为6×6×4。”我赞许地点点头说:“蒋峰能够将几个面联系起来思考, 有创意, 很巧妙!”徐子豪举手说:“我觉得还可以这样列式:6×6×6÷2+6×6。”我反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看懂徐子豪的算式吗?”“看懂了, 是用正方体表面积的一半, 再加上切开后增加的那个面的面积。”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但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推进, 课堂生成性问题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超出教师的设想。所以作为教师必须随时洞察教学过程的各种现状, 提高驾驭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能力, 灵智应对课堂生成性问题, 是教师必修的功课, 是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出生动的、活泼的、充满活力的智慧课堂。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各种信息经常会以不同形式, 不间断并且不经意地传递给教师和同学。这些来自学生的信息, 有些可以在事先的备课中预设, 但更多的则是无法预设的。教师要及时把握课堂上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 以灵动的教育机智巧妙处理生成的信息。只有这样, 学生发展的潜力才能得以释放, 思维的水平才能得到实质性提升, 才能成就出生动的、活泼的、充满活力的智慧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巧妙处理,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江苏教育出版社.

巧用疑问生成课堂精彩 篇7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预设,引导“生成”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做学生的知心人。“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生成性。在设计教案时,必须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做到预设的准确、恰当。如教学《统计》时,出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图后,让学生充分观察,并相互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看到这幅情境图,你认为大象最想知道什么?

生1:它想知道来了哪些客人?

生2:它想知道小猴来了几只?

生3:它想知道小狗来了几只?

生4:它想知道大家给它送了什么生日礼物?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很快地投入到统计小动物的活动中,兴高采烈地进行统计。面对丰富多彩的情境图,学生想知道的肯定很多,出现的随意性也就很大,把问题预设为“大象最想知道什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自然而然会为大象想想“来了多少客人”、“都送了哪些礼物”等,下一个预设的活动———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也呼之欲出了。

二、教师要善待意外,捕捉学生奇思妙想,演绎思维精彩

教师要善待“意外”,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智慧之花闪耀光芒。如我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按照预设程序,在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读一读书中的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两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里怎么有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此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暂时放弃组织学生练习互化的环节,对学生说:“是啊,这里为什么会有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教材的老师多写了?”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展开交流,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锐。就这样,学生在字斟字酌的探索中,深入参与分数化百分数方法的分析、解释以及例证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三、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如教学活动课“鸡兔同笼”问题时,当出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各有鸡兔多少只?”题目时,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的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二只脚,每只鸡都砍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掉二只脚,每只鸡砍掉一只脚,44只脚少了一半就是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教师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学生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由大家讨论、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由于教师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四、教师要善作“引领者”,促进课堂思维生成

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内容,虽然教师课前未预设到,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师要及时地补充,机智地生成。如教学“量角”一课时,我请学生思考:把一个180度的角三折后,所成的角是多少度?学生读了题目后,有学生对题中的“三折”的意思提出质疑,吴老师在课前没有预设到,学生这么一问,她就及时补充了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这时,课堂上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1.对折再对折,平均分成四份;

2.平均分成三份;

3.对折、对折再对折,三次对折,平均分成八份;

4.在对折的基础上,再折二次,共折三次,平均分成 6份;

5.连折三次,平均分成四份。

听了学生这么多的意见,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来理解“三折”的意思,在这里,正因为教师机智的面对动态生成,采取了恰当的教学策略,才凸现了学生的个性,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因此而丰富、炫目。

巧用疑问生成课堂精彩 篇8

一、利用课堂生成, 巧妙地为教学服务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有很多无法预见的场景。所以, 在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执行教案, 更应注重学生参与活动, 及时利用“预约生成”的智慧, 让它绽放生命活力, 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使“生成”成为课堂上的一个亮点, 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 获取丰富的情景体验。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 不妨让学生自己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圆, 学生纷纷动起手来, 一段时间过去了, 大部分学生画的都很好, 但问题也就出来了。有的同学把纸给划破了, 有的同学画的圆不封闭, 有的画成椭圆等等。这时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案教学, 应及时调整方案。可以问大家:“大家画得都很认真, 为什么有的同学画不好呢?”“你认为在画圆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难点是什么?”及时抓住这一机遇, 把问题又一次抛给学生, 让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得失, 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你一言, 我一语, 道出了画圆的方法, 并且明白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虽然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还是要教的, 虽然学生的“课堂生成”打乱了老师教学的正常顺序, 但是,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所以, 我们应在预约生成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从学生的错误中, 提取有效的资源

学习中存在疑问是常见的, 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说明其正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所以, 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我们要认真对待, 并就问题的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加以筛选归类、整合, 从中找出重点问题, 并利用这些价值的问题, 深化拓展教材, 丰富教学内容, 并及时为学生解惑, 从分析问题中反思、调整教学行为。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时, 发现学生刻度外圈、内圈不分。当学生出现这些错误时, 教师不能讽刺挖苦, 而应该抱着感激的心态, 因为是学生的这些典型错误在提醒着你:教学还不到位, 还应该改进。在征得这名画错学生同意的前提下, 可以把这名学生画的结果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出来。同学们指出他的错误后, 再讨论他为什么会画错?让同学们帮这名学生搞清错误的原因:原来是这名学生画角时, 在量角器上数刻度时数反了!然后让这个学生自己当场再画一个正确的角, 并鼓励和感谢他。

三、调整教学策略, 利用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不完全是“计划”的课堂, 它应当是“市场经济”的课堂。所以, 要根据学生心理、情感、知识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可以允许与预设不一致或者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出现, 这都是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中, 偶尔的失误甚至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失误或失败正是进行再次教学时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此时, 教师应及时进行分析, 改进教学实践, 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给学生出题:计算39×11, 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具体是怎样算的?生1:用竖式计算, 结果得429。生2:39×10=390, 39×1=39, 390+39=429。生3:先算40×11=440, 再计算440-11=429。对生3说的算法, 确实感到有点意外。因为这种算法是课前没有想到的。于是质疑:你怎么有这个想法呢?得到老师的鼓励, 生3就自信了许多, 同学们也格外认真地听生3说自己的想法。可见, 课堂中老师注意到这个稍纵即逝的意外状况, 并能利用这个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 让它成为自己课堂教学的亮点, 借机拓展, 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建立平价机制, 把评价艺术化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总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生成, 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 就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 安排学生摆小棒。要求学生按规定摆好小棒并说出它们的倍数关系, 第一行摆4根, 第二行摆2根。然后通过增加、减少小棒的根数来改变倍数关系。这个意图是让学生明白, 可以在第一行增加4根, 得到8是2的4倍, 也可以把第二行小棒去掉1根, 得到4是1的4倍。也就是只要第一行的小棒根数是第二行的4倍即可。但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在第一行去掉3根, 第二行增加2根, 就是第二行是第一行小棒的4倍。此时意识到并没强调非要把第二行作一份, 完全可以把第一行作一份, 两行有倍数关系即可。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教学资源, 于是决定提高要求, 同桌的两人合作, 重新摆小棒找倍数关系:请右边小朋友摆小棒, 想想怎样使你摆的小棒根数与左边同学摆的小棒根数有倍数关系。最后, 大家共同参加到活动中去, 一起摆小棒找倍数。同学们积极性高涨, 在动手实践中, 进一步巩固了新知, 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让学生动手找不同的倍数关系, 学生的潜能得以进一步的激发。这种开放的教学活动,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促使他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 我们对生成应如何把握?现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关键词:动态生成,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刘继业.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态[J].教学月刊, 2007, (10) .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 2009, (10) .

巧用疑问生成课堂精彩 篇9

关键词:动态生成;资源;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是师生双边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一堂优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灵活与智慧,突显出语文教学的多彩斑斓。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巧用动态生成资源,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基础。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就如何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提出了若干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巧用动态生成资源的必要性

1、课堂是师生教与学的主战场,师生之间的思维沟通是激活课堂氛围的重要基础。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意见及时反馈,为课堂教学资源的生产创造了条件。教师一是依托思维的沟通,巩固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二是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反应,让动态的生成资源成为有效教学构建的重要元素。

2、动态生成资源具有推动力,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动态生成资源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时性,让教学的走向成为知识传授、问题解决的重要过程;另一方面,动态生产资源基于教学而产生,具有强大的思维启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与调整了课堂教学。

3、传统的语文教学僵化,禁锢于千篇一律的教案。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一是提高了课堂教学灵活性,二是为探究性教学创造了有效条件。这样一来,语文教学以多元化的教学形态呈现,在优化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同时,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从本质上推动了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

二、小学语文动态生成资源巧用的策略

1、捕捉课堂亮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践行好“生本”理念,捕捉课堂亮点,激活课堂活力。首先,动态资源更指向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其次,课堂亮点的捕捉,一方面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增进了师生双边互动的有效性;最后,在动态生成教学模式中,“突发状况”成为推动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让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亮点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2、挖掘思维突触,强化对学生的引导探究。小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语文的魅力,并挖掘思维突触。课堂教学“风平浪静”,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缺乏教学着力点的支撑。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动态生成资源,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拓展生成领域,实现师生充分交流互动。师生良性互动的构建,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在交流活动中,强化了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为动态资源的生成与利用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互动让课堂生成资源更加具有激发性,有助于引导教与学良性开展;另一方面,生成资源的领域更加广泛,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都成为动态生成资源生成与利用的主体,强化了有效语文教学的构建。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需求,有着现实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与调整,在于如何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巧妙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构建有效语文教学,这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邵艳丽;如何构建小学语文动态生成的课堂[D];华东师范大学;2008,(11).

[2] 于世华;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设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4,(12).

上一篇:其他金融机构下一篇:课程的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