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预设与生成

2024-09-23

课堂预设与生成(精选12篇)

课堂预设与生成 篇1

“预设”最早来自于逻辑学。它是一种没有明确地、直接地表现出来的语言。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是指教师按计划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果进行的理性清晰的设计, 对课堂中可能产生的走向进行预测性思考。“生成”与“预设”相对, 是师生在教学互动中促成学习者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建构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对统一的、互补的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 两者相互依存。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需要预设, 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需要生成, 两者缺一不可。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 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时, 既要尊重文本, 又要尊重学生, 并引导学生与教师、文本进行自主体验性的交流。所以, 预设与生成就如课堂教学的左右两翼,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二)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对矛盾、对立的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重视显性的、标准性的目标, 而生成则关注隐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 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因此,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二.实现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

(一) 充分预设讲述, 促进有效生成

在实施课堂讲述时要注意:一、以学生为主体, 联系学生的生活;二、课堂讲述要生动有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三、课堂讲述要留有空间, 为学生思维和课堂生成留有余地。

以陈会社老师的《<声声慢>教学实录》为例。

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三个层面:诵读, 探究, 拓展。在教学中, 陈老师先让学生谈自己对诗句的感受, 旨在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学习。学生从梧桐的意象中联想到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 并用《红豆曲》“捱不完的更漏”解释李清照的愁绪,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接下来, 教师展示了密集型的梧桐意象, 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 使之认识到文学作品中意象和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结。通过合理的预设, 把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就生成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预设课堂提问, 生成教学智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生成的另一途径, 课堂上教师的问题都会或多或少蕴涵着课堂生成的可能。因此,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恰当地预设提问, 成了生成课堂内容的关键。

1.课堂提问要难度适宜

问题的设置要恰当, 有明确的出发点、针对性, 且问题要有价值, 经得起推敲。太难或太易的课堂提问都会使生成离课堂越来越远, 难以形成。

2.课堂提问要适当延伸

为了使课堂教学生成更加顺利, 需要通过课堂提问了解一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 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课堂提问要因势利导

对于课堂上教师的提问, 学生出乎教师意料的回答甚至是错误的回答都是正常现象, 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歪曲、出错的根源, 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更强的新问题, 从而化解疑难。

以步根海的《合欢树》为例。教师根据学生初读体验后的提问及时对大部分问题进行了完善、归纳、概括。如:教师提出“提醒的目的何在?”学生初步回答后, 教师进一步追问、提示:“还有没有?”、“思想背后有感情因素, 感情因素背后隐藏的是什么?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主要想解决的问题”。

(三) 做好讨论预设, 促进教学生成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生成的又一途径, 课堂上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因此, 教师要认真实施课堂讨论的策略。

1.划分小组要合理

课堂讨论首先要有讨论的群体, 如哪些学生一起讨论?多少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进行合理的搭配, 让不同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学习。

2.内容选择要恰当

课堂讨论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因此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可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3.把握时间要准确

教师要准确掌握讨论的时间, 依照课堂进程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而定, 让课堂教学紧凑有效、学生讨论落到实处。

4.整个过程要调控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对整个过程要进行有效地调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给予提示, 使学生能够将讨论进行下去;当学生畏难而退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评价, 使学生能够继续探究;当学生出现偏差时, 教师要及时纠正, 使学生回到正确的学习方向。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预设、合理生成才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预设与生成 篇2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不上无准备的课,不上准备不充分的课。在上课之前,我们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时,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把握要准,对学生学习中可能要碰到的问题估计要足,对班上学生的学习状态要了然于心,对课堂教学的整个走势要精心设计,这样的教学预设才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在教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感到自己对课文已烂熟于心,教学时自得得很。想不到在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时,有位同学问“老师,为什么在表现泥墙根一带有无限乐趣时,作者用‘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而不用‘油蛉们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我感到课文中的句子应该改一改,这样句式也比较对称了。”这个句子原本备课时是准备引导学生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的,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于是,我迅速调整教学思路,启发大家想一想:从音乐美的角度看,课文中的句子和这位同学的改句,哪个更能写出昆虫的叫声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更能体现泥墙根一带趣味无限?学生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还是原文语句更具有表现力。虽然句式上感觉没有改句那么对称,但是一种代表了昆虫的单声部、一种代表了昆虫的和声,更能给人以美感和乐趣。

充分预设,就是要对课文的所有问题都理清了,文章精妙处统统悟透,胸有成竹才能从容不迫,引导学生合理生成。

课堂教学预设,对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障碍要有充分的估计,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童年的朋友》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作《童年》的节选,文中外祖母的形象也刻划得十分鲜明。但由于国别、时代以及阅历的限制,学生对我与外祖母的深厚情感比较难以理解,教学时,如果仅仅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可能很难激起同学的情感共鸣。为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搜集高尔基生平资料,了解高尔基的成长经历,这样大家对外祖母给童年高尔基的关心与照顾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入课文去思考外祖母这一形象,就能理解“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的内蕴了。

充分的预设,就是要充分考虑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能力之间可能产生的“间隙”,从而找到学生的“最近接受区”,促使他们以最便捷的路径迅速地消除这种间隙,以达到对课文理解的最佳境界。课前预设,一定要注意把握文体特点,让各种文体异彩纷呈,让学生学不同的文体都能独有感悟。比如《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要透悟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你就得让学生闭上眼睛,静下心来,把自己设计为徐志摩,让现实回到遥远的年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作者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康桥?说说你的感受并感情朗读。”学生们纷纷说出了“寂静的康桥”、“艳丽的康桥”、“梦幻的康桥”、“多情的康桥”、“娇羞的康桥”、“伤感的康桥”……根据文本进行分析阐述,通过朗读来表现。这样结合了学生个体感受的每一个答案都是合理的,而他们生发的争论却形成互补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和鉴赏,理解了诗人于一片微波柔情中飘洒的超凡脱俗的清澈灵秀之气和徐志摩独有的性灵美、生命情调。此时,学生逐渐进入诗的状态,他仿佛正置身于康河边,望着脉脉的流水,万千感慨涌上心头——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什么叫充分预设?就是要因文而异,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内容的文章,这些内容,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积累尚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光凭书面语言文字的阅读或教师口头的语言介绍,很可能辞不达意或者有所挂漏,影响孩子对科学知识和客观世界的正确理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比如《巍巍中山陵》这样的课文,没到过南京、没游过中山陵的孩子只从文字上去领略,那得到的印象是平面的、枯燥的,因此,教学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穿插一些介绍中山陵的音像资料,那给学生的印象就是立体的、多维的、可感的,远比单凭文字信息所达到的效果要好。其它如《神舟五号航天员出征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宇宙里有些什么》等,都应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背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更宽裕的发展空间。

什么叫充分预设?就是要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空间,创造优秀的条件。其实,语文学科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学科,要使这种“生机”得到充分张扬,必须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有一个充足的了解,从而能根据学生实际,根据课文优势,采用相应的课型,合理地推进课堂的走势,以求收到较佳的效果。《皇帝的新装》课文亮点很多,比如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语言材料的精美传神、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等,教学时,根据学生实际,可采用不同的课型:①诵读课型,通过听读、分组试读、分角色朗读、吟诵美读等方式,让学生理清故事、感受人物、体味语言、悟出情感等;②演读课型,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演读课文;③练读课型,先让学生研究课文的写作特色,然后再展开想象,为课文续写结尾。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洋溢情趣的课堂,只有师生在课堂上进入“心灵撞击”的境界,内蕴的情感和潜能才会充分地释放:视野会显得无限广袤,思维也显得空前活跃。课堂教学中教师准确及时地抓住这样一些契机,不仅会延展课堂的时空、获得意外的惊喜,更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增益智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主体意识,增强自主信心,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因此,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长,从而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精彩。一次有关细节描写的市级作文指导公开课,课前预设的流程为:出示有关细节描写的精彩片段——分析、引出细节描写的概念——明确本节写作训练目标——介绍细节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写作练习。为此。老师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作了充分的准备。上课那天在大礼堂,来了许多听课教师,放眼一望,黑压压一片。学生们坐在前面,明显的显得紧张,难以进入正常的上课状态。怎么办?按预设走,还是利用现场资源及时生成?教师机智地选择了后者。他向同学们发问:“今天上课与平时上课你觉得有哪些不同?”学生们纷纷回答:“上课的地点不同,平时在教室,今天在大礼堂”;“听课的人数不同,平时只有同班同学,今天还有那么多老师听”;“上课的心理感受不同,平时上课很自在,今天上课很紧张”。老师又进一步发问“今天上课很紧张,怎样紧张?大家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心里很慌,扑通扑通直跳”“身上感到热,手心都出汗了。”“我感到很冷,腿一直打哆嗦”“我觉得有许多眼睛在背后盯着我”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情绪慢慢放松下来。老师及时引到学生明确,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学生互动中的大胆超越和即兴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只要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紧张的运转状态,他们的智能火花就会时时迸发,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对此要及时发现,着意运用,以寻求意外的教学成果。

人无完人,教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以前这是令人不甚尴尬的事,然而现在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观念,把这一不小心的错误变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或与预定目标巧妙对接;或坦承错误,以多种方式组织学生予以辨析并改错等,都能使师生从错误中共同走向进步。教师知错就改的精神、师生改错及发现真知的过程,都会在学生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英语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篇3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给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时空余地。”注重课前精心预设,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思考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使英语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涌动生命的灵性,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重视教学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生成”是相对“接受”的一个思考活动过程,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其次,预设再充分,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这就要教师注重设计一些有弹性的教学预设。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基础上预设。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可以使教师捕捉和接纳学生的经验与创造。杜威斯说过一句话:“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认为最理想的教学活动就是完成预设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曾几何时,我们对待课堂中生成资源的态度和我们对待生活垃圾颇为相似。我们认为垃圾就是废物,必欲弃之而后快,而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没有所谓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我们对待课堂中生成资源的态度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以前,我们一味地讨厌、惧怕“生成”,对它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殊不知,只要我们尽可能地将其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就能让全班学生都受益。

二、英语活动的设计要关注开放生成的课堂

1、在对话中“生成”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如在教学Hobbies时,教师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词组draw pictures, listen to music, play basketball, play football等,来表达出学生真正的业余爱好。如果自己的爱好不会用英文表达可以用中文来说,刚好有一个学生说到拍照,顺便引出要教的词组take photos,那么我们教授的内容就可以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生成”。

2、在适度拓展中“生成”

英语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英语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Unit 1Welcome back to school时,说到国家的名称时,有些学生在下面按捺不住,用中文说:I’m from … 韩国,朝鲜等等,我顺势就把这些单词教给学生们,并且把这些国家的国旗的意义也介绍给学生听,学生们都听得很认真,觉得很有意思,并且我请学生们在课后收集他们感兴趣的国家名称和国旗意义,学生们兴趣很高。过去我们往往把这样的随机拓展看成是不“紧扣教材”而加以否定,而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当得到肯定。因为在自主学习中,“旁枝逸出”是完全正常的。现在,我们认识到了英语学習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陆游在《示子遹》中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适度的随机拓展,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丰富性。当然,拓展不能离题太远,要避免那种过度发挥。

3、在创造中“生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如果能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长点”。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课堂教学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我们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估计过低。而我们的种种不放心和不放手,最终将导致学生思想翅膀的退化而永远不能高飞。英语教材基本上每一单元的内容教完后都可以拓展,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的词汇。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创造,这些地方就成了课堂的“闪光点”,而学生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课堂上预设与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方向,教育价值的大小不同,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所以,教师在课堂的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既要大胆猜测,放飞想像,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我认为一节课它体现的生成应该更多的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生成,因预设而精彩。而那些“不曾预约的精彩” 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

课堂预设与生成 篇4

一、抓住预设的重点,全面深入地解读教材

1. 立足于教材,走出教材。

教材提供的范例或情境可能很经典,但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学生。教材展示的方法仅是解决问题的其中一个策略,这个策略可能很简洁,但不能否认在学生思维深处有着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解读教材时要穷举知识的“外延”,立足于教材,并走出教材。

2. 整体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

解读教材时,要全面了解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前后链接,追本溯源,探求核心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衍生,思考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和教材知识的前后因果关系与左右联系区别,设想联结的方法与途径。

二、突破预设的难点,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已有知识水平诸多方面客观、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不仅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还要了解学生的群体特征。因为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在长期的共同学习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各自的特征。因此,教师要熟悉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并据此选择更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

如,教学“小数乘法”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笔者对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A班学生能自主通过多种方法算出简单的小数乘法的结果,并能结合生活中的购物问题说明算理,而B班学生则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才能掌握简单的小数乘法。基于这样的情况,笔者对两个班级的教学目标重新进行定位:A班自主解决课本中情景图所提供的问题,并能在班内展示算理,然后再将教材第二课时内容整合,达到准确熟练地计算小数乘法的目的;B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购物情境、涂方格等途径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并能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法。

三、以学定教,让课堂实际“块移动”

板块式教学预案,在对教材和学生充分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使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成为可能,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例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流程重点预设为两大板块: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借助三则情境图提供的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较多的与正比例知识相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学生立足小组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理解的深入。

四、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让教与学和谐共振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回归。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时,教师更应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和设计者的作用。教师应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学生的活动方式包括针对学生的问题导学、互动策略、展示方式等的内容。在预设中,教师应对每个探究点提供探究的路径或方案,让学生根据方案逐个解决问题。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论文 篇5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

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如在教学“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

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寻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设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例

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精彩的课堂需要预设与生成 篇6

[关键词]方程 天平 平衡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25

在“‘学程导航·活力课堂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题研讨会”上,我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认识方程”一课。吴老师以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环境组织教学,使教学呈现出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生长的愉悦、发展的快乐。下面,我撷取吴老师教学中的几个精彩片断,与大家共同探讨、分享。

片断一:提出研究的问题

课始,吴老师问学生:“听说过方程吗?对方程,你了解些什么?你有哪些问题?”在学生回答后,吴老师归纳出以下问题:(1)方程是怎么表达的?(2)什么是方程?(3)方程能解决什么问题?(4)方程有什么用处……

片断二:玩摆放水果的游戏

吴老师结合纸制天平,先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分别表示出天平两边相等和不相等的情况,然后在天平右边托盘放入300克的砝码,并追问:“天平左边托盘应该放入多少重量的水果呢?”学生放入180克苹果和120克香蕉,吴老师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式子)表示出这一过程。接着,吴老师让学生继续进行放入水果和取走水果的操作,并启发学生用式子表示出来,如180+□=300、180+x=300、180+x>300……

片断三:认识方程

师:刚才我们在操作天平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况?

生:两种,平和不平。

师:对,不管是向哪边倾斜,总之都是不平。你们能够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生将式子分成等式和不等式两类)等式中又可以怎样分类?

生:将只有数字的式子分成一类,把含有字母的式子分成一类。

这里,吴老师通过分类、归纳、比较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同时区分方程与其他式子的不同。

片断四:心中的天平

出示题目:a-15、9.8+0.2=10、80+□=120、5y=35、n+17>27。

师:这些算式,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吴老师在学生回答后取走纸制天平,让学生调出心中的天平,并出示情境图:将一壶装有2000毫升的水往两个暖壶倒满水,再往一个200毫升的水杯倒满水,正好倒完。吴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正好倒完”这个关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来表述心中的天平,从而列出方程2x+200=2000,实现了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

片断五:结合方程讲故事

吴老师让学生根据方程30+x=100讲生活中的故事,并让学生分别创造一个乘法、除法、减法的故事。“一个渔夫捕了一堆鱼……”“爸爸有350元钱,每次掉的钱一样多,最后剩下50元……”“一瓶牛奶有300克……”这里,吴老师让学生创编故事,巧妙地把方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既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又加深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反思:

课堂教学中,吴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探索新知创造条件;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敏锐地捕捉学生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稍纵即逝的教学契机,不着痕迹地加以指导、点拨。

1.经历生动的学习过程

课堂上,吴老师引导学生从天平平衡或倾斜状态中发现等量关系,并记录下不同的式子,让学生经历了生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实际体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这样教学,学生建构的不再是呆板的数学,而是充满灵性的数学。

2.享受智慧生成的乐趣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挖掘、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才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清晰辨别属于方程的式子,吴老师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现场辩论,使学生发现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教学,学生印象深刻,概念清晰,享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上,吴老师充当一名组织者,提供学习材料,提出学习要求;充当一名引导者,提示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探究;充当一名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体会……这样教学,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能力,使课堂真正焕发出活力。

一种建构的课堂,一种生成的课堂,如此精彩,我徜徉其中,品味其间无穷的魅力。

课堂预设与生成 篇7

1 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对预设和生成存在误解, 他们或是过度预设, 过分强调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或是过度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 放任学生自流, 甚至主张“非预设性教学”, 取消备课。这些都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

动态生成是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 备教材、备教法、备各个环节的衔接、备学生 (备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生成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不断变化的信息, 它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充满生机, 它使师生间、生生间充满互动, 在语言情境中共同推进教学过程。因此, 教师要从备课预设中发现不同层次同学的潜能, 并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好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新资源。

可见, 预设强调教师的设计和安排, 彰显教师的主导性;生成强调学生的活动和思维, 彰显学生的主体性。生成, 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 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要辩证统一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 合理预设:注重预设中的角色转变

教师备课中的预设是在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 对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教与学的方法和新教学资源的生成与应对作出具体的设计, 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成长, 对学生进行引导启迪, 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激励者, 其预设应体现新课标理念, 尤其是要注重预设中的角色转变。

(1) 引导者作用的预设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指导学生自主发现的引导者。据此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求知;使学生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从观察和分析事实出发, 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 领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参与者作用的预设

教师应由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据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 精心创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任务型学习情境, 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提问,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预设回答内容, 从中尽可能发掘新的教学资源, 促进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 促进者作用的预设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据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 发掘学生的不同潜能, 个性化地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推进各种语境下的学习进程, 创设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教学情境,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 促使学生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 取得有效、高效、长效的学习效果。

(4) 激励者作用的预设

课改要求教师由教学效果的裁决者转化为合作探究的激励者。据此教师要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 关注暂时学困生, 激励每个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增强学习积极性。

3 动态生成:关注生成中的引导发展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动态生成是对教育过程充满可变性的概括, 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不拘泥于预设, 而要根据课堂生成智慧地应对, 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产生新的教学效果, 营造一种“形散而神聚”的教学氛围。

(1) 关注学生, 为生成营造空间

资源动态生成的前提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创建。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 以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师应精细创设问题情境, 以调动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追求成功的愿望, 建立优势心理场, 为生成营造有利空间。

(2) 合理预设, 为生成创造空间

富有弹性的预设, 包括时间、过程和教材的弹性, 这些弹性为生成创造了巨大空间。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 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增删, 探究性的主题也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地替换。

(3) 轻松课堂, 为生成拓展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 预设是必需的, 但同时是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 教师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在预设时就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给生成拓展空间, 特别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更要“大气”, 不求老师一厢情愿、滴水不漏式的预设, 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

例如, 笔者在每节英语课开始都设有On duty这一环节, 同时提出有关问题来训练同学们的听力。在学习牛津版7A Unit5 Grammar“Asking wh-questions”时, 在On duty的环节中, 王同学构思了一篇以My hobby and my study为主题的短文, 内容如下:

My favorite sport is roller skating.It is very interesting.It is almost fi ve years since I began to learn to roller skate.Roller skating is good for our health.However, I have a lot of homework to do every day.I spend so much time doing my homework that I cannot find any time for my favourite sport.I really fell bad about it.I don’t want to give up all my hobbies because of my homework.

接下来教师以who、when、where、what、why、how等来提问。在这过程中, 学生自主提供课堂资源, 教师利用课堂生成灵活提出问题, 并在后续的课堂阅读中, 让学生用“wh-”相互提问, 课堂异常活跃, 师生配合默契,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 动态生成就是把课上出现的新话题作为教学的新契机, 适当地扩展语料, 给教学创造生成的机会, 既能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实践能力, 又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情绪感受。这样就把教学预设转化成了教学资源, 课堂也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综上所述, 预设是前提, 生成是关键, 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 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课堂上, 只要教师能善于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问题随时提出, 有感受随时发表, 教师因势利导, 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 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 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 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 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那么, 我们一定能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矫艳春.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11 (11) .

语文课堂有效预设与机智生成 篇8

一.课堂预设与生成不良现象

其一, 为图省事, 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都事先作预设。在“课堂教学预设”的时候, 也往往只借助手头的教案或学校统一发放的教学参考书, 不加改动或略作改动。由于没有很好地“吃透”课标和教材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必然导致所作的预设是肤浅笼统, 更谈不上对知识的生成了。

其二, 没能摸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技能。在这种情况下预设的问题要么难度过大频频难住学生, 要么难度太浅激发不出学生智慧, 课堂冷淡。这样课堂教学就不能循序渐进, 更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其三, 没有吃透自己。课堂是动态的过程, 课堂上在师生互动的激发下, 能生成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 大大扩容了文本内容。然而, 如果对课堂预设的内容不是了如指掌, 预设不到位, 关注不到“细枝末节”。

其四是, 在课堂推进过程中缺乏随学情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的教学机智。

二.课堂预设与生成原因探究

究其根源, 就是课堂教学缺乏预设与生成的意识, 死板教条, 甚至“独断专行”。教师只顾“按部就班”推进自己的课堂预设。而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偏离预设的问题, 不是避而不谈, 就是批评责备, 甚至训斥学生:只管把老师讲解的记住就行了!好一点的做法是把问题推到课后再讨论———课后大多也是早把此事忘到九霄云外了, 不了了之。其实, 这类教师的这种专制做法, 暴露了他心灵的不自由。心灵上的不自由必然让他不敢越“教参”雷池一步, 课堂内容缺乏创新, 更不必谈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考试暴露出学生有“盲点”了, 再急忙“缝补”。浪费了最佳的教学时机且不说, 它给学生带来的其它方面的负面影响, 不可估量。

三.如何实现课堂中的效预设与机智生成

特级老师李镇西博士的语文民主化教学理念中, 就十分强调课堂预设与生成效果, 给一线教学工作者诸多启发。

在他执教的人教版《荷塘月色》一课中, 他的教案设计程序是这样的: (1) 学生自读一遍课文——— (2) 师生交流对朱自清生平的了解———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交流感受。但在课前, 就有学生询问他本专题学习重点是什么, 他想: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的第一篇课文, 应该先引导学生把握单元学习重点, 从一开始树立单元学习的观念。基于此, 他上课先是引导学生关注单元要求:“整体感知, 揣摩语言。”让学生围绕这八个字思考、讨论, 他在讨论后总结的一段话:“同学们注意, 所谓阅读, 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说完这话以后, 发现自己说的话题已经说到通过揣摩语言进入作者心灵, 正好学生也跃跃欲试, 于是, 要求学生“把自己放进去”朗读, 然后各自谈体会。最后, 才引导大家回过头来交流各自对朱自清的了解。

这样的生成, 简直是“乾坤大挪移”, 充满课堂机智, 教案实施的程序一下子变成了这样: (1) 学生讨论单元教学要求——— (2) 学生朗读课文并谈体会——— (3) 师生交流对朱自清生平的了解。这堂课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提倡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要求得到充分体现。师生都把课堂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 教师教学有了针对性, 该讲的地方讲得更充分, 更深入浅出, 易于学生掌握, 布置学生作业也有了针对性。真正达到了教师精讲, 学生精练。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速度快, 学生掌握生成的速度也快。

灵活预设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注重课堂教学生成效果的教师, 心灵总是自由开放的。上海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说过:“有人曾问我:‘为什么你的教学设计常常有些新意?’我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很少看教参。”基于此, 节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大胆地把课本外的、能激发学生上进心、激活学生心智细胞的充满浓厚现代生活气息的“活水” (李镇西推介给同学们的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 引进课堂, 让课堂内的一方“池水”具有最强的活力。“没有现代教材, 培养现代人就是一句空话。”这值得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反思。

感悟生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篇9

关键词:预设条件,生成时机

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下面就如何做到充分预设与有效生成谈一些看法。课堂预设是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的课堂教学策略,预测教学目标,是一种教学预案。课堂生成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思维碰撞而形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一、充分预设的条件

有效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要想避免教学低效、盲目的生成,预设至关重要,只有预设充分科学才有高效的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欲达到预设的精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是教师预设的前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教教材,而是要学生依据教材理解课程标准,以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依据课标对教材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加工与包装。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教材挖透、挖深,多角度地理解教材,找准与新课标的结合点;还要博览群书,关心最新的生物科技动态并及时整合到教案中,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这样才能使预设具有前瞻性。

2. 潜心研究学生,是教师预设的保证。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预设的内容如是学生熟练掌握的,教学将是低效的,如预设内容远远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教学将是无效的。通过课前书面、座谈等多种形式的调研,了解学生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向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突破教学的难点,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预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如此,教师才能做出更为有效的教学设计,杜绝无效、减少低效的课堂生成,促成高效的课堂生成。

3. 科学预设教学环节,保证学生对知识“咀嚼回味”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老师的讲解及提问在某些方面不要太到位、太完美,留有余地让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应该是老师要精讲少讲,给课堂留足、留够生成所需的时间。

案例:《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片段。在讲完温度、PH、酶浓度、底物浓度等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后,出示习题:下图表示的是在最适宜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请解释在A.B.C三点时该化学反应的状况。(2)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0C,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请画出变化后的曲线。(3)如果在B点时往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请画出相应的曲线。

在评讲完该题后,自我感觉设问得比较全面,学生掌握得也较好。在讲完所有知识后,还余有5分钟,我让学生互相疑问、交流。在此过程中,有一位同学问如果在B点时温度升高100C曲线会发生如何变化?此时对我来说有耳目一新之感,在短暂的思考后,引导学生画出了变化的曲线,之后又让全班同学学习这位同学的质疑方法。如没有最后5分钟的留白,此类有创意的问题是不会产生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每节课最后的5分钟留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在课堂知识预设时,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有效生成的时机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共识下,“生成性教学”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捕捉生成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中的有效生成常出现在如下时机:

1. 将错纠错生成。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会到会、从懂得少到懂得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出错儿是正常的。学生错误的暴露往往是动态生成的良好时机,优秀教师善于引导,使学生将错误和正确两相对比,让学生自行判断,得出结论。例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学生写反应式总是出错儿。光能写成太阳光能、叶绿体写成叶绿素、多写酶、用等号、产生的氧气用放出符号、反应物水写成7个、生成物水写成1个等。这时我就让学生去分析为啥不能如此写,例如日光灯的光也可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中含有酶、氧气中的氧来自生成物水等。通过学生的自行辨析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对该反应式加深了理解,大大降低了出错率。

2. 组织参与探究生成。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而生物课程中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常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探究中充满生成,生成又赋予探究新的内涵。案例:《探究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进程中,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不同的酸碱度是否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影响?”我回答说:“你提的问题极有创意,它是该实验的一个无关变量,是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你可以设计实验去探究。”该同学经与同组同学交流,很快得出了把浸过酵母液的滤纸片换为普通的滤纸片,其余与课本相同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是:PH=9的烧杯中,出现了明显的气泡;PH=7的烧杯中气泡不太明显;PH=5的烧杯中没有发现气泡。从而得出酸不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碱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结论。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妙招”其实就是学生的创新,是学生在课本原有实验基础上的深入思考。教师能巧妙地将学生的“发难”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理念,收到了预料之外的好效果。

3. 在激情争辩中生成。

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早或不合时宜地作出评价,可能就会压制、扼杀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和做法,当学生产生不同的意见时,教师不妨首先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让自己认为有理的各方先互相争辩,这个争辩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评价、不断改进的过程。例在讨论“酶特异性实验的设计”时,涉及到对因变量的检测,有的说用菲林试剂,因为实验现象明显;有的说用碘液,这样方便,符合实验的简便性原则;有的说还是用菲林试剂,因为用碘液只能检测淀粉是否被分解,但不可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等等,最后得出用菲林试剂而不用碘液的结论。我们必须看到,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方向,教育的价值不同,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上灵活地捕捉生成机会,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并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服务于课堂的有效教学。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会有有效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从这个角度讲,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上下工夫,还应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自如地处理各种“意外事件”。

参考文献

[1]王永胜.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高中生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预设与生成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篇10

课程改革与高效教学要求我们要时刻聚焦高效课堂, 关注师生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高效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有机体, 其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 是高效课堂的核心。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 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两者要互补共生。

课堂是目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最重要的载体,课程改革与高效教学要求我们要时刻聚焦高效课堂,关注师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高效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教学载体,其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高效课堂的核心。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要互补共生。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师只重预设而轻视甚至忽视生成的课堂教学现状,要既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注重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一、预设的高效性

预设包括对教科书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包括对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到的其他变数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与相关的应变策略。

1. 前提———学生高效学习方法和意志品质的养成。

高效预设必须源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笔者作为地理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特点分析发现,由于中学生受情绪、意志、爱好以及家庭期望、高考科目设置、教学方式等影响,导致学习动机差异很大。在受远大志向激励的“主动型”、受偏科影响的“被动型”和受考试制度影响的“应付型”三个类型中,“应付型”所占比例很高。通过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特点分析时发现,由于部分教师对教科书处理不当、教法呆板、语言枯涩,加重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厌倦心理,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通过对学生学习地理的意志品质特点分析时发现,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调控力、持久的注意力、在学习小组中的助他力长期不理想,考试前学生往往产生焦急、畏惧心理,失去学习的耐心,缺乏学习的目的性、坚韧性和自控力。可见,高效预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和意志品质。课堂上,通过“国家大事我了解”“重大决策我清晰”“焦点事件我分析”“环保理念我实施”等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在课堂学习环节中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各环节的目标解读、自主探究、科学用时、知识落实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参与意识、自我调控意识、协作意识,通过长期训练让学生学会科学利用时间,善于总结和分析,积极为小组和他人提供个人支援,时刻注意倾听,将所学知识记录整理。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意志品质的学生,才能在教师的高效预设中实现高效生成。

2. 保证———课堂科学分组。

高效预设需要对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设计,在目前大班教学的环境下,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高效生成,科学地分组并实施分层教学预设成为必然。分层教学预设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将班内学生以综合素质成绩分成4至5人一组,要求保证每组学生的综合素质基本相当,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能够符合正态函数分布。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素质自我分工协作,轮流负责查找资料、讨论记录、交流回答、问题书写。学生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下,能够动态持续地锻炼小组成员的不同技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展特长、弥补不足,实现自我发展。

3. 载体———整合教科书与设计“导学案”。

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一标多本”为教师课堂预设提供了更广泛的思维载体,也要求教师由以往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教,教科书成为课堂学习的资料。鉴于此,教师可对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将其中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导学案”的自学内容,包括概念填空、地名填图、常识判断,以满足学生现有发展区的需求。再将教科书中的重难点、原理、规律设计成“导学案”的合作探究内容,包括现象剖析、原理阐释、观点辩论, 以满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求。“导学案”并非简单的习题集, 它是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学生的多元发展为目标的, 体现预设的高效性。

二、生成的高效性

生成是一个变化中的动态过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进行精当的设置处理,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通过整合与创生丰富自己原有的智慧,实现高效生成。

1. 手段———利用“导学案”监控生成过程。

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可以按照探究思维发展过程,在导学案中划分为探索体验、论证假设、案例反思三个步骤,步骤中标有时间分配、学习方法提示、相关知识资料、学习结果总结等,学生利用“导学案”,借助学习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组内主动探究,小组分工查阅资料,记录发言,各组负责人随时将组内共同感到疑惑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供组间交流。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科学地监控学生知识生成过程,记录学生知识生成中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进行精讲点拨。在“导学案”中还可以设计小组评价表,各组从参与程度、完成水平、学案记录等情况,按照等级要求互评打分,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控。在“导学案”引领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鼓励学生发言、记录学生问题、把控探究气氛、掌握教学时间、解决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实现高效生成。

2. 基点———利用有效评价将生成落到实处。

教师在课上利用5至10分钟,有效评价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掌握情况。学生有针对性地做检测题,各梯度题目要科学选取,力争做到每课必清,及时发现学习漏洞。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高年级学生应侧重于能力的培养。检测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将生成的高效性落到实处。教师在实施有效评价时还可以创新方式,如开展演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寓有效评价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3. 发展———增加生成的深度与广度。

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教师要为合作默契的小组、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拓展延伸题目,满足“优秀生”及“中等生”的最近发展区需求。在保证重点知识落实的基础上,学生课后基本无书面作业,各小组针对课上讨论仍存疑惑的问题和拓展延伸的问题,进行自主建构和深入探究,教师适时根据“木桶理论”生成评价结果。

三、预设与生成在高效课堂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学生思维的延展。

高效生成不仅指在课堂上动态的目标实现,更应注重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由于目前学生学习课目偏多,各科之间的学习方法及教学安排差异性较大等,学生在课后的执行力偏弱,甚至时常出现搁置问题现象,教师应积极做好引导和监控,促进学生实现思维延展。

2. 反思、优化、调整预设。

高效课堂应最大限度地允许学生犯各类错误,如知识性错误、方法性错误等,教师应珍视学生的错误并及时反思,将其作为重要内容补充到新“导学案”中。同时,教师对学生有意义的独特见解要给予“扩大”,让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在“节外生枝”而确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出现时,教师可以随时改变课前预设的教学方向。

3. 初高中知识衔接。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52-01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

课堂教学改革中预设与生成 篇12

学校的整体改革, 包括学校领导的管理改革, 教师的教学改革,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改革。领导是脑袋, 手脚的变革包括课程改革、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改革。不能简单把教学看成是课程的手段, 那样容易把教师看成是执行者。教师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找到自己应该和可能的发展。在没有研究、没有思考的环境中, 人们对所从事的职业很容易会产生倦怠。

今天的主题是教学。教学的问题非常多, 不能和整个教育改革区分开。这次是提要式、思想式的交流, 重点是对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对当前教育改革处于深化时期问题的基本认识

改革进入深水区, 突出问题是要把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都要关注到。均衡发展主要着重对学校的资源投入, 内涵发展主要涉及教育的内部改革。教育改革最基层的单位是学校, 我们要推进学校的改革是整体改革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改革。我们把均衡发展看成是宏观的, 是领导层的事情;把内涵发展看成是微观的, 是学校的事情。那么, 如何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呢?

均衡发展对资源的调剂是对学校持续发展的冲击, 如校长3年必调整、教师三分之一要调动, 带来的弊病比好处要多。在内涵发展方面, 我们提出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完成了学校整体改革的扎根研究, 今年开始进入到生态式推进。核心学校和自愿参与的学校, 要实现生态式的互动。一个人靠别人扶着发展, 是发展不起来。在生态区的领域里, 要提高学校的内生长力。试着用近10年的时间, 走出均衡与内涵一致的学校发展之路。

深入反思和进一步整体规划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前提。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多年了, 看看家长等外界人士, 反映出来的更多的是批判, 而教育内部许多人还在自我欣赏。旁观者对教育的评价是大量的谴责、讽刺、失望, 但是报纸上是莺歌燕舞一片。我们要反思、要总结, 不要仅仅满足于展示我们的成功。到了今天, 我们要反思以后的潜入、深入。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我们教育上的热闹不少了, 需要深入反思和在反思基础上的进一步策划, 做好我们能够做好和应该做好的事情, 这样才能呈现出新的质的教育的面貌。

看了期刊上几十篇课程方面的文章, 思想的展示还在文章之中, 感觉课程领域在这些年非常丰富, 观点很多。有些是视角不同, 有些是关注点不同, 有些是认识程度不同, 也有偏“左”观点的产生, 这是由于没有对观点进行深入分析而带来的问题。我们从事理论研究的人, 也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也在对我们自己的研究做一个反思和策划, 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都要有一个转换, 这样才能持续发展。

二、从辨析基本问题探讨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 不只是方法和手段的问题。现在我们一些学校领导忙得很, 累得很, 弄出很多花样, 让学校生活变成了碎片。如果真的做教育,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就需要反思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 到底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当下最风行的是有效教学。有效的前提就是对目标的把握, 很多文章对目标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要从现实中走出一条通往理想的道路, 可能还是要搞明白, 改革的主目标是什么?

第二, 到底是要知识, 还是轻知识、重发展, 如何处理好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生发展的关系问题。我们要看到, 知识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潜能。

第三, 教学的特殊性,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这些年我们非常强调教学要联系生活, 教学要回归生活。教学和生活一样吗?如果一样, 何必要教学。要特别注意到教学的特殊性, 否则就忘掉了教学的任务。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 许多人将教与学当成对立的两极。把“教学”两个字当成一个词来理解, 才是做好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第四, 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话, 我们的想法就不能成为实践的力量。

(一) 课堂教学过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变“预设与执行”为“预设与生成”。

很多文章中有一个混淆, 把传统教学看做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怪胎, 特殊状态下结出来的怪胎。我们的传统教育要比“应试教育”全面、深刻得多。中国的改革还是有一批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负责任的人, 所以不能简单化的把传统教育变成“应试教育”的代名词。

预设是教学不能丢的。不能说强调预设就是传统, 不强调预设就是现代。预设就是在学校中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过程。人类的事情, 没有预设是做不好的。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没有预设是不行的。现在的预设与传统的预设不同, 内容、指向不同。原来把预设完全变成执行, 预设成了写教案, 过渡词, 估计学生的回答……认为最漂亮的预设, 就是预设的东西在执行中完全实现。改革要强调的是, 预设要与教学中的生成结合起来, 找出预设和生成的内在联系, 从完全的确定、简单的实现, 转变为有变量有偶然性, 这样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过程。

生成, 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 强调的是个人知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都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个体知识生成的过程。“后现代课程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当代教育家多尔来中国八次, 不认同我们的合作是改革, 我很奇怪。他说小孩子合作和做的事情, 是老师给的, 学生只是解决问题。多尔认为连目标都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来。我们拼命在讲后现代, 后现代认为我们不是在做后现代。“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词, 仅从学生的角度, 可能就是建构性的。建构的生成是一个全新的, 没有经验。间接经验的生成应该是理解, 而不是完全的建构。在交流的过程中, 不断的生成是一个群体意义的生成。

(二) 目标的预设和生成。

作为教师, 要为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创造空间, 不要期望在目标中把一切固定死, 要有弹性, 留空间, 不是死板的、固定的、僵化的。要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新的目标的生成, 因为每一个阶段都有出现新的目标, 对原来的目标进行补充、新化和降低, 对目标提出的合理性提出矫正。

这里有一个问题,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教学设计当中, 目标有几个明确的表达, 有分层次的表达, 有积累性的表达。教师要思考, 学生原来的基础是什么, 我们要提升什么, 我们的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支撑?我们提出的教学目标不是每一次都是崭新的, 只有一节课一节课讨论, 才能更清楚为什么要制定目标, 依据什么制定。为此, 教师要做两方面的研究, 第一个方面, 对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研究;第二个方面, 对学生状态的研究。

先说第一个方面, 对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我们要对整个学科的育人价值进行研究, 看它对一个人的精神发展的价值在哪里。要看到, 每一门课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不同的价值, 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表层, 技能系统。比如知识系统结构、方法工具等, 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层面是看得见的, 可以定量分析的。过去是一段一段地分析, 现在要求的是对整个学科的分析。

第二是中层, 符号系统。每一种学科都为学生认识、理解世界提供了一套符号系统。所以, 我们对学科系统的认识要把握对符号系统的认识, 比如思维方式, 数学和语文、音乐、舞蹈都不一样。

第三是深层, 价值系统。科学教育的价值就是求真。既要有发现, 又甘于做平常的工作。价值体系不能化为学生内在的东西, 还是停留在表层。每一个学科都是对人类的认识和能量的聚集, 如果我们只是从符号层面去把握, 就会看不到创造。因此, 要从符号转回为生命状态, 培养学生创造的内力, 让学生对人类的生命、文化的创造有一种敬畏, 读懂他们, 丰富自己, 这样教育才有人文价值。我们的教学, 要让学生能够发现一些没有发现和还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为他们加入到创造的生力军做准备。

多尔的说法, 每一个目标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不能认为后现代的观点在任何学科、任何时候都可以用。三个层次的分析都要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说。知识在教学中无疑是目标, 但同时也是手段, 是发展学生的手段, 通过怎样教、怎样学来实现学生的发展。不能不学知识, 问题是怎么更好地、更有意义地开发知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教学是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人的一种力量, 不只是具体的职业角色, 而是一个出色的人的力量。这一切都需要优秀教师来完成, 而不是单纯的熟练教师。

再说第二个方面, 对学生状态的研究。

一是基础性。学生对这个课相关的内容已有的基础是什么。二是差异性。首先是认知风格的差异。西方的奋斗目标是风格化、非同质化, 比如实行走班制等等, 但偌大的中国能够这样实施差异教育的有多少学生?这一类学校只属于精英贵族学校。要从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校出发, 探索同质而有效的教育。其次要认识到, 差异不只是问题, 差异是财富。在常态班, 教学的重心有高有低,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表达, 是课堂生成的资源, 就看教师是否有智慧去利用这些资源, 使之成为生成的重要动力。最后, 还要关注对学生发展性的思考。要对学生有类型分析, 然后再深入到全班。真正做到全体的差异关注, 可能更多涉及的是深层次思维的分析。

上一篇:企业规模选择下一篇:大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