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活(精选7篇)
预设与生活 篇1
摘要:<正>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意外的美丽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告诉我们,课堂既包含静态的计划、安排,也包括动态实施的过程。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选择恰当的问题作为动态生成的“课眼”,使教师、学生的思想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所以说,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的价值在于预设下
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意外的美丽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告诉我们,课堂既包含静态的计划、安排,也包括动态实施的过程。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选择恰当的问题作为动态生成的“课眼”,使教师、学生的思想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所以说,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的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
一、品德与生活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实践类活动课程。课堂教学必须经过课前精心的筹划,备课时除了备教科书之外还要备学生,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教师在备课时要作好一系列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顺利有效的进行作好充分的预设,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动态生成———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生成性,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真实的课堂有时会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以外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教案照本宣科,而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反应作出积极机智的应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客观地说,精心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动态的生成则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预设策略
(一)教学预设应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赋予品德与生活课堂以新的要求,如果不认真钻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就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穿新鞋走老路。人们常说,意识决定行为方式,所以,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实际加以应用。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落实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具体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内容丰富详实,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整套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系统完备,井然有序,体现了高度的科学性;同时,教科书十分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听说读写各个环节无不贯穿着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始终关注教学主体自身的发展,引导学生坚持记学习日记,反思学习过程,参与形成性评价等。这些新课程理念都需要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预设时通盘考虑,并切实加以运用。
(二)教学预设应体现活化教科书的原则
教科书的处理、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预设要符合教学主体的要求。我们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每一堂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只追求形式,而要看学生真正能学到什么,掌握什么,怎样去学。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容量大,为不同程度的教学对象提供了灵活的选择,教师可以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有所取舍,合理增减教学内容,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内容的预设,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教学预设应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师在备课时全面了解学情,也是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预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发挥学习个体在品德与生活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使他们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认知水平、能力结构、课前准备都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预设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从教学对象的特点出发,预测学生的学习方式,预设出富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策略,体现品德与生活课堂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率。
三、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生成策略
(一)善于捕捉课堂生成契机,让课堂充满灵气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生成资源、提升资源的过程。在一般的课堂上,大家往往对课前准备充分的资源关注有加,而对课堂上突发事件生成的资源意识不够,在生成的契机面前手足无措。如果我们善于捕捉课堂上“生成”的契机,那么在这个最真实的情景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在互相碰撞,互相启发,就使得这“节外的小枝”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成为课堂上的一个亮点。
例如,在讲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新朋友新伙伴”一课时,学生们思考着怎样让大家喜欢自己。突然,男生小明跑到我面前说:“老师,小萌的鼻子流血了。”我急忙跑到小萌跟前帮她止血,并及时肯定了小明的做法就是在关心同学。这时,我意识到,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不正和这节课的主题目标相吻合吗?于是,我抓住课堂上生成的契机,把预设的“找朋友游戏”推后,调整活动内容,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同伴之间应该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纷纷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二)把握动态生成,引导教学中的“未知”
教学是一个开放、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当教师已有的文化知识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或教师已有的经验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就需要教师学会引导,把学生引导到有效的生成中来,根据学生不断“冒”出来的问题和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进行灵活有效的生成。
例如,在教学“保护书的方法”时,有学生补充了这样一个方法:如果书被水浸湿了,就可以把书放在冰箱里,大约两天后取出来,书就和原来一样平整了。他说的这种方法我从未听说过,有什么科学道理呢?我不清楚。这既是意料之外的问题,也在情理之中。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其中有什么道理?能不能推荐给学生?面对课堂上生成的这个属于我未知领域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应对或直接给一个“对”或“错”的答案,势必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弱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我没有草率地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先表扬他在生活中能随时收集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然后再把它转换成大家的问题,号召学生们一起做一个小实验,让大家共同来关注和思考,通过课下实践来考证这个方法是否有效。这样处理课堂上生成的“未知”问题,既肯定了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又激发了全体学生共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发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三)调整预设,注重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成机智
课堂教学过程富于变化,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构建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计划之外的教学内容,使课堂处于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这样,课堂教学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体现了品德与生活教师的教育机智。
在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好书大家看”一课的制作书签活动中,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书签上写一句鼓励自己读书或爱护图书的话。活动中,一个学生在书签上画了蔚蓝的大海和一叶小舟,却没有写字,于是,我请她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当她说:“我觉得知识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我要多读书,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时,我由衷地称赞道:“你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这名学生没有按照教师拟定的要求在书签上写出一句话,而是用自己最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多么富有创意呀!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奇思妙想和大胆的探索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为师者正是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儿”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这正是课堂教学中美妙的“生成”!于是,我在活动要求中又作了补充:“用图画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这样,更多的学生放飞自己的创意,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追求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有更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有更高的教学艺术。预设与生成,犹如一次美丽的邂逅,会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预设与生活 篇2
实践证明, 这种有别于传统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新做法, 由于精心的教学预设, 课堂内容丰富, 师生之间, 讲听相宜, 问答有度。但久而久之, 却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在更多时候, 面对简单问题, 学生齐声纳喊, 接触较深设问, 全班鸦雀无声, 于是, 迫于时间和任务的压力, 教师只能自问后自答, 学生则忙着接收。究其原因, 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表达能力各有差异, 仅凭短短几分钟的听课, 很难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并流畅地表达出来。常此以往, 终将回到教学老路———学生只是要被填满的溶器。
笔者认为, 这样的教学, 只是教师自身教学方式变革的初步尝试, 这种教学预设更多的是站在教师立场上进行的, 考虑学生太少, 依然是“目中无人”的教学, 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但它却是新课程改革必经的过渡阶段。
有专家认为, 只有有用的、有趣的、有效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才会带给学生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所以, 我深感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在改变自身教学方法的时候, 应更多关注学生, 把学生学习的目标动机、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并放眼社会生活, 巧妙预设, 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今年3月上旬, 我在进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四课时 (共8课时) 教学时, 正值我国2008年“两会”胜利召开。听新闻时, 我突发一个大胆的设想:何不结合这一重大政治事件, 调整教材进度, 先上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再上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先由学生课前自主探究, 然后教师课堂点拔总结。此想法经备课组讨论后一致通过, 于是我们按新思路开展教学。一个月过去了, 现将我的做法和一点感悟说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我的具体做法
1、将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共三课8框, 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提到第二单元之前上, 并将这一调整告之学生。
2、提前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1) 收集今年“两会”的有关材料 (侧重于“人大”) , 个人或小组学习均可, 给两周的时间, 同时针对第五课的课程标准,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学题纲。
(2) 阅读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 找出重点问题。
3、明确要求:必须人人参加, 两周后, 课堂展示学习成果, 开展交流活动。
4、借助学生自主学习成果, 开展课堂教学, 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想的依据
1、根据教学需要, 适时调整、整合教材, 是教师应有的课程智慧。
全国“两会”提供的社会生活大舞台真实而充盈, 远胜于将来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情境, 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引进政治教学, 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全国“人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影响, 感受人大代表的热情及履职情况, 这不仅有利于完成三维教学目标,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如此好事, 岂能错过。
2、教学活动的主体应是学生, 建立在学生自己已有知识、情感态度和经验上的学习会更有效, 更持久, 更有吸引力
“两会”期间, 各大媒体的报道资料甚多,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学生只要留心, 勤于动脑动手, 就会产生学习成果, 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这对于后来的课堂教学会产生积极作用。
3、这种调整不会引起学科知识逻辑上的紊乱, 恰恰更能体现第一、第三单元之间的有机联系。 (见预设自学提纲)
4、这样的教学调整不会引起教学管理上的混乱, 因为是备课组的统一行为。
三、教学反映
1、学生的表现令教师的教学信心倍受鼓舞。
课堂交流展示时, 85%的同学有学习成果, 大部分为文字、图片资料, 还有2个视频短片, 共涉及8个方面20多个问题, 大大超出了教师的预设题目, 而且有些是极有学习价值的,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课堂上, 当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交流学习成果时, 第一轮的各位代表阐述内容详尽, 条理清楚, 没有了第二轮的必要。若不是提前对本组资料做了充分的整理、归类, 是做不到的。
3、课堂教学顺利进入预设轨道, 学生反映灵敏, 教学效果较好。
在学习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时, 引出学生学习成果———“今年‘人大’的十六项议题”, 学生很轻松就理解了。
在分析全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时, 引出学习成果“人大议程”及“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产生”, 学生顿时开朗,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想法在学生头脑中油然而生……
总之, 课堂教学如顺水行船, 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三维目标轻松实现。
4、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第五课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收集信息、筛选分类、合作学习、成果共享的过程, 在此期间, 学生的辩证思维、语言表达、自主学习等能力均得到有效锻炼。
四、课后反思
1、适时调整教材内容, 丰富课程资源, 体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的转变, 充分说明了教师不光是教学工作者, 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2、紧扣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展开《政治生活》教学, 体现了学科特点, 使传说中“枯燥、抽象”的政治课变得有趣、有用、有效, “活”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3、教师在课程改革中, 要多思考, 在改变自身教学行为的同时, 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预设要早、要巧, 尽量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预设在教学之中, 并留足其自由驰聘的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实, 此次教学行为仅是个初步尝试, 如何更好地运用学生自学成果完成课堂教学, 还值得再推敲;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更好地完成第五课的教学目标等等, 这些都是我在下一轮教学中要再度探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华良: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教师成长》
[2]曾琦: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学生学习》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篇3
一.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对统一的、互补的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 两者相互依存。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需要预设, 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需要生成, 两者缺一不可。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 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时, 既要尊重文本, 又要尊重学生, 并引导学生与教师、文本进行自主体验性的交流。所以, 预设与生成就如课堂教学的左右两翼,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二)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对矛盾、对立的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重视显性的、标准性的目标, 而生成则关注隐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 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因此,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二.实现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
(一) 充分预设讲述, 促进有效生成
在实施课堂讲述时要注意:一、以学生为主体, 联系学生的生活;二、课堂讲述要生动有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三、课堂讲述要留有空间, 为学生思维和课堂生成留有余地。
以陈会社老师的《<声声慢>教学实录》为例。
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三个层面:诵读, 探究, 拓展。在教学中, 陈老师先让学生谈自己对诗句的感受, 旨在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学习。学生从梧桐的意象中联想到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 并用《红豆曲》“捱不完的更漏”解释李清照的愁绪,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接下来, 教师展示了密集型的梧桐意象, 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 使之认识到文学作品中意象和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结。通过合理的预设, 把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就生成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预设课堂提问, 生成教学智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生成的另一途径, 课堂上教师的问题都会或多或少蕴涵着课堂生成的可能。因此,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恰当地预设提问, 成了生成课堂内容的关键。
1.课堂提问要难度适宜
问题的设置要恰当, 有明确的出发点、针对性, 且问题要有价值, 经得起推敲。太难或太易的课堂提问都会使生成离课堂越来越远, 难以形成。
2.课堂提问要适当延伸
为了使课堂教学生成更加顺利, 需要通过课堂提问了解一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 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课堂提问要因势利导
对于课堂上教师的提问, 学生出乎教师意料的回答甚至是错误的回答都是正常现象, 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歪曲、出错的根源, 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更强的新问题, 从而化解疑难。
以步根海的《合欢树》为例。教师根据学生初读体验后的提问及时对大部分问题进行了完善、归纳、概括。如:教师提出“提醒的目的何在?”学生初步回答后, 教师进一步追问、提示:“还有没有?”、“思想背后有感情因素, 感情因素背后隐藏的是什么?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主要想解决的问题”。
(三) 做好讨论预设, 促进教学生成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生成的又一途径, 课堂上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因此, 教师要认真实施课堂讨论的策略。
1.划分小组要合理
课堂讨论首先要有讨论的群体, 如哪些学生一起讨论?多少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进行合理的搭配, 让不同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学习。
2.内容选择要恰当
课堂讨论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因此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可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3.把握时间要准确
教师要准确掌握讨论的时间, 依照课堂进程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而定, 让课堂教学紧凑有效、学生讨论落到实处。
4.整个过程要调控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对整个过程要进行有效地调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给予提示, 使学生能够将讨论进行下去;当学生畏难而退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评价, 使学生能够继续探究;当学生出现偏差时, 教师要及时纠正, 使学生回到正确的学习方向。
预设与生活 篇4
一、抓住预设的重点,全面深入地解读教材
1. 立足于教材,走出教材。
教材提供的范例或情境可能很经典,但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学生。教材展示的方法仅是解决问题的其中一个策略,这个策略可能很简洁,但不能否认在学生思维深处有着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解读教材时要穷举知识的“外延”,立足于教材,并走出教材。
2. 整体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
解读教材时,要全面了解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前后链接,追本溯源,探求核心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衍生,思考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和教材知识的前后因果关系与左右联系区别,设想联结的方法与途径。
二、突破预设的难点,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已有知识水平诸多方面客观、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不仅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还要了解学生的群体特征。因为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在长期的共同学习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各自的特征。因此,教师要熟悉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并据此选择更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
如,教学“小数乘法”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笔者对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A班学生能自主通过多种方法算出简单的小数乘法的结果,并能结合生活中的购物问题说明算理,而B班学生则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才能掌握简单的小数乘法。基于这样的情况,笔者对两个班级的教学目标重新进行定位:A班自主解决课本中情景图所提供的问题,并能在班内展示算理,然后再将教材第二课时内容整合,达到准确熟练地计算小数乘法的目的;B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购物情境、涂方格等途径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并能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法。
三、以学定教,让课堂实际“块移动”
板块式教学预案,在对教材和学生充分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使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成为可能,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例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流程重点预设为两大板块: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借助三则情境图提供的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较多的与正比例知识相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学生立足小组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理解的深入。
四、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让教与学和谐共振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回归。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时,教师更应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和设计者的作用。教师应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学生的活动方式包括针对学生的问题导学、互动策略、展示方式等的内容。在预设中,教师应对每个探究点提供探究的路径或方案,让学生根据方案逐个解决问题。
预设与生活 篇5
1 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对预设和生成存在误解, 他们或是过度预设, 过分强调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或是过度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 放任学生自流, 甚至主张“非预设性教学”, 取消备课。这些都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
动态生成是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 备教材、备教法、备各个环节的衔接、备学生 (备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生成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不断变化的信息, 它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充满生机, 它使师生间、生生间充满互动, 在语言情境中共同推进教学过程。因此, 教师要从备课预设中发现不同层次同学的潜能, 并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好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新资源。
可见, 预设强调教师的设计和安排, 彰显教师的主导性;生成强调学生的活动和思维, 彰显学生的主体性。生成, 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 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要辩证统一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 合理预设:注重预设中的角色转变
教师备课中的预设是在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 对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教与学的方法和新教学资源的生成与应对作出具体的设计, 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成长, 对学生进行引导启迪, 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激励者, 其预设应体现新课标理念, 尤其是要注重预设中的角色转变。
(1) 引导者作用的预设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指导学生自主发现的引导者。据此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求知;使学生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从观察和分析事实出发, 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 领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参与者作用的预设
教师应由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据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 精心创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任务型学习情境, 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提问,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预设回答内容, 从中尽可能发掘新的教学资源, 促进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 促进者作用的预设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据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 发掘学生的不同潜能, 个性化地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推进各种语境下的学习进程, 创设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教学情境,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 促使学生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 取得有效、高效、长效的学习效果。
(4) 激励者作用的预设
课改要求教师由教学效果的裁决者转化为合作探究的激励者。据此教师要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 关注暂时学困生, 激励每个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增强学习积极性。
3 动态生成:关注生成中的引导发展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动态生成是对教育过程充满可变性的概括, 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不拘泥于预设, 而要根据课堂生成智慧地应对, 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产生新的教学效果, 营造一种“形散而神聚”的教学氛围。
(1) 关注学生, 为生成营造空间
资源动态生成的前提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创建。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 以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师应精细创设问题情境, 以调动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追求成功的愿望, 建立优势心理场, 为生成营造有利空间。
(2) 合理预设, 为生成创造空间
富有弹性的预设, 包括时间、过程和教材的弹性, 这些弹性为生成创造了巨大空间。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 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增删, 探究性的主题也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地替换。
(3) 轻松课堂, 为生成拓展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 预设是必需的, 但同时是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 教师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在预设时就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给生成拓展空间, 特别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更要“大气”, 不求老师一厢情愿、滴水不漏式的预设, 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
例如, 笔者在每节英语课开始都设有On duty这一环节, 同时提出有关问题来训练同学们的听力。在学习牛津版7A Unit5 Grammar“Asking wh-questions”时, 在On duty的环节中, 王同学构思了一篇以My hobby and my study为主题的短文, 内容如下:
My favorite sport is roller skating.It is very interesting.It is almost fi ve years since I began to learn to roller skate.Roller skating is good for our health.However, I have a lot of homework to do every day.I spend so much time doing my homework that I cannot find any time for my favourite sport.I really fell bad about it.I don’t want to give up all my hobbies because of my homework.
接下来教师以who、when、where、what、why、how等来提问。在这过程中, 学生自主提供课堂资源, 教师利用课堂生成灵活提出问题, 并在后续的课堂阅读中, 让学生用“wh-”相互提问, 课堂异常活跃, 师生配合默契,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 动态生成就是把课上出现的新话题作为教学的新契机, 适当地扩展语料, 给教学创造生成的机会, 既能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实践能力, 又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情绪感受。这样就把教学预设转化成了教学资源, 课堂也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综上所述, 预设是前提, 生成是关键, 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 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课堂上, 只要教师能善于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问题随时提出, 有感受随时发表, 教师因势利导, 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 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 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 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 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那么, 我们一定能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矫艳春.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11 (11) .
品味预设与生成的精彩 篇6
1. 精心预设,“预约”精彩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而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情分析等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备课要备学生”。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在预设时,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显露”的信息,而且要善于发现其“隐藏”的意义,着力追求教学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在课前精心预设、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成”,从而“预约”别有洞天的精彩生成。
例: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内容,笔者进行了如下两步教学预设:
第一步:分组操作,主动探索。
具体做法:按每4人一组的要求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每人发给同样大小的纸片,让其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和8份,用红色水彩笔分别涂出1份、2份、3份和4份的颜色,再让他们分别写出涂有红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大小,并把这几个分数按一定顺序写在一起。
问题设置:(1)仔细观察涂色部分,想想看这几个分数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2)认真研究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和分数的大小,想一想什么变了?怎么变化的?什么没有变化?(3)用一两句话概括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观察、独立思考、体验感悟、小组合作研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第二步:合作交流,主动完善。
具体做法: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每组选派发言代表,交流本组研究过程和思维成果,其余学生则在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从而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思维和研究成果。此时笔者相机利用学生得出的关系式“”,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 (或除以) 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 灵活调控,引领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钟启泉教授曾说:“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面对动态课堂中出现的“节外生枝”、“旁逸斜出”的现象,再优秀的教师也很难做到“全程控制”。当教学不能按照预设而展开时,教师就需要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进行灵活调控,敏锐地捕捉那些不期而至的生成点,灵活“变更”教学环节,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从而演绎出精彩纷呈的成功课堂。
仍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笔者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进行新课教学时,大部分环节都能按课前的预设有序进行,学生也顺利地归纳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但对于“0除外”的情况,学生并未能按预设的情况而说出,学生对此也不甚理解,此时的教学进程陷入了僵局。情急之下,笔者灵活地将安排在下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判断题提前让学生练习:
(1)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分数的大小不变。 ()
(2)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4,分数的大小不变。 ()
(3)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通过对以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判断题的对比练习,学生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中“0除外”的情况有了较深的理解,教学的难点自然被突破。
3. 评价激励,和谐精彩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要逐步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通过评价激励建立起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放心大胆地面对教师、面对同学、面对教材、面对自己提出自己心中的诸多疑问,从而促进动态生成发展,展示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具体评价要求为:(1)尊重动态生成,予以积极鼓励。(2)积极评价结果,促发成就感。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二者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课堂教学就难以获得精彩生成。如果说“精心预设”体现了教师备课的独具匠心,那么“动态生成”则是师生智慧互动火花的展现。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只有巧妙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两者间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有效平衡,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的言语、数学智慧的火花、生命的气息与情趣,从而展现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
[1]沈坤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思考[N].教育信息报, 2004.
[2]蒋守彬.驾驭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策略[J].内蒙古教育, 2005, (05) .
[3]魏军, 姜秀琴.解读课堂的预设与生成[J].教学与管理, 2005, (04) .
[4]储广林, 褚丽萍.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J].江苏教育, 2006, (04) .
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 篇7
一、精心设计, 诱发生成
1. 精心预设, 让精彩如约而至。
生成与设计并不矛盾。有些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担心课堂上学生的答案不符合自己的标准, 影响课堂教学进度, 使教学进程偏离教学设计, 因而不敢设计学生讨论的环节, 使学生失去了发表个人见解和即兴表达的机会, 或者在设计讨论环节的同时也设计了学生的回答, 使学生陷入教师的“圈套”。这些影响或阻止生成的做法, 无疑是在扼杀灵感、消灭智慧。在教学中, 我们应精心设计可能产生生成的环节, 给生成留一份期待与盼望。
2. 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但同时这种预设应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所决定。因此,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最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给生成留足空间。
3. 板块式预设, 随机生成。
好的预设彰显着丰富的生成时空, 致力于助推每个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初出茅庐的新教师, 应尽量备教学详案, 并对细节做多个构思;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 可进入相对自由状态, 预设教学的大思路、大环节, 并根据教学现场随机调整教学行为, 生成有效教学;对教学有充分把握的教师, 教案则可“心中有, 笔下无”———“似备非备”, 甚至“无教案”。教学方案的设计是一种粗线条的板块式设计, 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师生间的对话交流, 尊重因学生个体差异而临场生发的多种思想, 灵活调整教学行为, 随机生成。教师应宽容学生思考的突发性和偶然性, 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生成, 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有效发展。
二、生成完成预设
1. 错误迸发生成。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 不允许学生犯错误, 就将错过富有成效性的学习时刻。”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要抓住时机, 留心捕捉随时闪现的错误, 并善于化解、巧妙利用, 把错误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 促进课堂生成。语文课堂有效对话资源的生成还有赖于“出错”。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这种差异本身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课堂上,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见解, 要不怕学生出错, 要允许学生出错。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 除了肯定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 更要通过对话启发诱导, 助其重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有时候, 恰恰是学生一时的“错”引出了问题的真实面目。为此, 教师要把学生的错误视为难得的对话资源, 追究根源, 努力剖析错误背后的东西。教师可以站到学生的立场上去“顺应”他们的认知, 把握其错误认知的运行轨迹, 弄清出错的真正原因, 让学生在对话中形成认知冲突, 并经过语言的交流来分析和判断, 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
2. 随机整合出新。
为了使教学尽可能完美, 课前教师需要从多维度预设教学过程。例如: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课前, 教师的思维主要表现为分析性, 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 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
进入一年级下学期, 我们不难发现:识字量增多, 难度也加大了, 这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了。刚开始实施教学时, 我预设的目标是学会一课中的所有汉字 (有时是6个字, 有时有10个字) 。一段时间下来, 我发现学生们学得很吃力, 对学习汉字的兴趣也逐渐降低。于是, 我果断地将每课的识字量变为6个字, 并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识字能力和水平上, 努力帮助学生建立识字的愉悦和轻松感, 慢慢使他们产生识字愿望。不久之后, 学生识字热情高涨, 我又将识字量重新调整为全课所有汉字, 学生也能轻松应对。根据学情随机整合出新,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师生的双主体作用。
3. 放弃预设, 创造生成。
课堂教学中, 总会遇到很多始料未及的“意外”。教师要善于捕捉、判断、重组教学信息, 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 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动态生成。完全预设的课堂可能是秩序井然的, 但也许会缺少活力;生成的课堂或许会给人凌乱的感觉, 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突破原先预设的框框, 敢于为生成而放弃预设。
【预设与生活】推荐阅读:
目标预设与生成05-21
课堂预设与生成09-23
有效预设与课堂生成06-07
预设与生成的对话10-05
高中数学的预设与生成05-23
反思课堂的预设与生成06-15
课前预设与动态生成09-08
语文课的预设与生成08-07
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10-01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论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