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预设

2024-07-11

系统预设(精选10篇)

系统预设 篇1

1 系统概述

广播电视新闻直播是广播电视宣传最受社会欢迎, 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形式, 电视节目直播也是提高行业竞争力、扩大电视宣传影响力的关键, 直播必将走向常态化。传统的电视节目直播, 大型活动依靠预先设置现场和架设缆线传输完成, 突发事件则依靠卫星转播车作简单的视频连线, 受地域、环境、供电、现场复杂程度影响很大, 致使直播形势单一, 表现力差, 许多动态事件、突发事件难以进行实时的现场直播, 其根本性的制约因素是技术保障能力的缺陷, 解决技术保障缺陷, 或制约瓶颈的呼声在电视业界越来越高。

不断满足社会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 特别是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的实时现场报导, 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 也是面对激烈竞争环境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生存的关键, 而以广播电视直播形式的实时现场采访报道是其核心。非预设现场广播电视节目直播系统研究项目, 旨在解决广播电视节目直播技术支持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瓶颈, 它使多点直播, 快速移动跟踪直播, 以及诸如隧道、矿井、湖海、高山等事件直播成为可能, 从而弥补了架设缆线, 卫星等直播投入大、使用范围窄、运行费用高以及无法到达现场的缺陷, 也丰富了电视直播的表现力和视觉感染力, 为全天候的广播电视直播提供了功能强大、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该项目属于一项应用型系统设计创新性研究。

解决的关键技术为支持移动的无线广播电视级视音频接入技术, 并实现视距阻隔 (OLOS) 与非视距 (NLOS) 条件下安全可靠的图像、声音等传输。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优化频率, 充分利用了无线传输穿障绕障能力和提高频率资源利用率;二是采用先进的调制技术, 以提高抗多径衰落能力;三是采用高性能视音频压缩技术, 降低有效传输速率, 与先进的信道编解码复用等全数字技术以提高抗干扰能力;四是移动中继技术, 以解决空间严重遮挡, 实现二维坐标“S”型绕障和三维坐标任一图型的穿障绕障能力。

2 系统组成及拓扑结构框图

2.1 非预设现场广播电视节目直播系统主要单元组成

(1) 现场采集单元:由摄像机、扣板式数字微波发信编码单元或背负式数字微波收发信编码复用单元及高性能全向天线组成。

(2) 移动虚拟蜂窝中继站单元:由背包机、数字收信单元、数字发信单元、编解码、调制解调器复用、变频器、高性能全向天线或角度天线等组成。

(3) 车载式中继单元:由微波收、发信单元、编解码单元、调制解调器复用单元、变频器、高性能全向天线或角度天线等组成。

(4) 固定接收基站单元:由数字收信单元、解调解码器、计算机处理中心组成, 提供丰富的接口, 以便与卫星、光缆、微波干线、互联网、公共通讯网驳接。

(5) 直播平台单元:由计算机控制终端、视音频矩阵切换器、字幕机、编辑机及播出控制系统等组成。

(6) 系统语音指挥、GPS监控单元。

2.2 多种图像传输系统组网灵活, 满足射系统和图像接收系统可以灵活组成多种图像传输系统

见图1~5如果需远距离传输, 接收端还可提供与卫星、光缆网、微波网、互联网、公共通讯网的接口。

2.3 系统拓扑结构框图

(1) 采集现场至车载中继间直通的解决方案扑结构见图6。

(2) 采集现场至车载中继间严重受阻情况下解决方案拓扑结构见图7。

3 系统工作原理

3.1 现场采集单元

(1) 信号流程:摄像机将现场拍摄的数字或复合视音频信号送入MPEG-2编码器中编码后, 再送入COFDM调制器经变频后发射出去。

(2) 信道安排:关于信道安排, 考虑到使用现场的电磁环境情况拟在一个6M带宽内设置4~8个信道, 以便于根据现场的情况, 灵活地调制到不同的信道上来避开对传输信号的干扰。

(3) 功率设计:考虑到人体安全辐射的要求, 扣板式发射机采用全向天线以100mW功率发射, 背负式发射机发射功率按400mW~2W (可调) 设计。

(4) 供电:扣板式发射机采用12V电池供电 (和摄像机共用) , 背负式发射机采用12V电池供电或12V外接电源供电方式。

(5) 接口:视、音频输入采用BNC接口。

(6) 技术指标

工作频段:280~800MHz, 1000~1700MHz, 具体工作频段根据实际情况定制。

信道宽度:4/6/8MHz

压缩标准:MPEG-4兼容MPEG-2

压缩格式:MP@ML, 4∶2∶0

调制方式:COFDM, QPSKFEC:Viterbi (1/2, 2/3, 3/4)

保护间隔:1/32, 1/16, 1/8, 1/4可选

传输容量:单向一路D1图像、两路伴音 (达到或超过DVD效果)

输出功率:50mW~2W (可调)

传输距离:100mW发射模块约200m (非视通情况下)

2W发射模块约1km (非视通情况下) 视频输入:PAL/NTSC

射频连接口:50Ω, L16 (对天馈线)

视音频接口:RCA@75Ω不平衡。

供电电源:DC12V

工作温度:-25 70℃

工作湿度:80%

天线:高增益全向天线

3.2 移动虚拟蜂窝中继 (背包机)

在现场采集单元与车载接收单元无线链路发生阻断信号不能正常传输时, 采用移动虚拟蜂窝中继 (背包机) 可灵活地实现二者之间有效的联通。其技术路线的设计考虑:

(1) 信号流程:COFDM数字收信机将接收到的现场采集单元的信号, 通过ASI接口直接送入COFDM数字发信机发射给车载接收。

(2) 信道安排:为防止产生同频干扰, 收、发信之间采用不同的频率, 在车载接收端根据现场路由实际情况通过设置选择, 可选用现场采集单元信号或移动背包机信号。

(3) 功率设计:背包机收、发均采用全向天线, 发射机发射功率为400mW 2W (可调) , 发射距离可达12km (无阻挡) 。

(4) 供电:背包机采用12V电池供电或DC12V外接电源、AC220V供电方式。

(5) 技术指标

收发天线:全向天线

接收天线增益:>5.5dB

接收门限电平:灵敏度-103dBm (10-7BER@4MHz信道宽度)

设置接口:BNC

电源供电:AC220V, DC12V

发射功率:400mW 2W, 考虑距车载的传输距离≤1000m

存储温度:-45 75℃

工作温度:-25 50℃

工作湿度:相对湿度85%

背包机重量:≤10kg

3.3 车载式中继单元

(1) 信号流程:COFDM收信机将来自现场采集单元的信号或背包机中继的信号接收下来, 通过ASI接口或视、音频接口送入COFDM发信机, 经高增益全向天线将信号发射出去。各固定接收基站用COFDM接收单元将信号接收下来, 变成SDI或AV格式的信号输出。

为提高接收信号电平, 保证信号的质量, 在固定基站接收端可考虑采用高增益定向角度天线和空间分集来提高接收电平。

(2) 信道安排:为防止产生同频干扰, 收、发信之间采用不同的频率, 选用高性能滤波器来提高隔离度满足传输要求。

(3) 功率设计:车载收、发均采用全向天线, 发射机功率为1 10W (可调) , 发射距离可达1 25km (在市区有阻挡情况下1 10km) 。

(4) 供电:采用DC12V外接电源或AC220V供电方式。

(5) 接口:收、发信机视音频输入输出采用BNC接口, 码流接口可采用ASI接口, 也可考虑增设SDI接口。

(6) 技术指标:

接收天线:增益>10dB全向天线

发射天线:高增益全向天线或定向角度天线

发射功率:10W, 距固定基站的传输距离 (非视距) 10km左右, 可根据实际情况定制。

载波数量:1705 (2K模式)

系统延时:约500ms, 支持≥100km/H移动速度传输

调制方式:COFDM, QPSK

编码方式:MPEG-2@MPEG-4

图像解析:水平:720, 垂直:576

信道宽度:4/6/8 MHz

传输容量:一路视频、两路伴音 (不平衡/平衡)

电源供电:DC-12V、AC-220V

移动速度:时速≥70km/h稳定接收

带外抑制:>40dB

供电电源:AC220V@DC12V

整机功耗:<100W@输出功率10W

3.4 固定接收基站单元 (多信道同步分集信号处理单元)

来自COFDM接收系统的数字码流SDI或AV信号通过数字微波网、光纤网、卫星将信号传送到中心机房计算机处理中心, 计算机对来自不同基站接收点的信号进行同步、优选等控制处理后, 送入直播控制平台。

3.5 直播平台

来自多信道同步分集信号处理单元的数据或AV信号经过直播控制平台, 上载到硬盘播出机房就可进入播出系统播出。

4 关于电磁防护

电磁防护在本研究项目中亦是我们重要关注的方面, 按照我国规定 (GB8702-88) , 在系统设计时, 我们充分考虑了对电场强、电磁强度、频率特性、辐射累积量与锋值量可能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实际测试值为:

由表1中可以看出, 对于背负式、车载发射设备的测试符合 (GB8702-88) 2.1.1、2.2.2、3.1.1条款。

关于电磁辐射标准, 可以说是安全的, 即便于此, 为消除使用者顾虑, 拟选配专用防护头盔和防护背心做为使用者自选防护工具。

5 项目优势及市场前景

根据目前情况, 现场直播一般还是采用传统的事先预设即采用大型转播设备, 进行摄像点位预设, 传输缆线预设等方式。该方式机动灵活性差、运行成本高, 尤其对突发性事件应急能力差, 使用范围窄。而本项目主要针对突发事件或不可预测的事件的发生, 在第一时间实时的, 甚至在视距阻隔 (OLOS) 与非视距 (NLOS) 条件等复杂环境下实现环网传送, 能够把现场实景高质量传送到目的地。由于该系统体积小、重量轻、安装使用便捷、成本低廉、可用性强, 可提供三大系列, 十多种类型。在各级广播电视台、应急指挥部抢险机构、公安、消防、部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 亦有良好的出口前景。

6 应用领域、推广价值

本系统独创现场实时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现场直播无线解决方案, 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便携、易于操作、安装使用便捷、重量轻、体积小, 反应迅捷、机动灵活、低成本运行和在非预设状态下的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可以广泛地在各级广播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新闻采集, 亦可广泛地在应急抢险机构、公安、消防、交通、反恐、防震救灾、等领域应用, 能够及时地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可靠的现场信息资讯, 以便尽快掌握了解现场的有关情况, 便于对现场紧急情况的指挥、调度处置。

测试仪表:LZT-1150测试时间:2009.7.9

测试仪表:LZT-1150测试时间:2009.7.9

因此, 非预设现场广播电视节目直播系统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广阔的市场推广价值。

7 结束语

非预设现场的广播电视节目直播系统, 为系统设计创新型应用性研究。很好地解决了抗多经衰落、抗干扰, 非视距传输问题为广播电视节目直播 (视音频信息采集) 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改变了电视直播形态, 丰富了表现形式, 特别是为复杂环境下的直播提供了全天候的技术支持, 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国内外亦属领先技术, 其多系列、多型号的设备, 又为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差异性的应用空间, 同时该设备资效比高, 携带使用方便, 支持等群组网, 快速移动等特点, 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和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摘要:本文介绍了移动数字视音频直播系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旨在解决广播电视节目直播在技术支持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瓶颈, 它使多点直播, 快速移动跟踪直播, 以及诸如隧道、矿井、湖海、高山等事件直播成为可能, 从而弥补了架设缆线、卫星等直播方式投入大、使用范围窄、运行费用高, 以及无法到达现场的缺陷, 也丰富了电视直播的表现力和视觉感染力, 为全天候的广播电视直播提供了功能强大、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主要由新闻采集单元, 信源信道编码压缩单元, 穿障绕障系统, 现场编辑平台, 移动虚拟蜂窝中继站, 收发传输单元, 播出平台组成。可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部队、公安、消防、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具有广阔地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移动数字视音频直播,多点直播,快速跟踪直播

以预设促进生成,借生成完成预设 篇2

一、课前有效预设

1、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它同样也要求有教学方案设计,但这种教学方案的设计要求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的分析和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目标要有弹性空间。这样的弹性方案虽引入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但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也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摩擦出创造的火花,涌出新的问题和答案。

2、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和自主开放的空间

教师决不应再独霸课堂,而应努力营造民主的、支持的、接纳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课堂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教师也易于把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师生、生生、生本互动达到至高点,促成课堂教学资源不断生成,使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不断得以实现。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凡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体验,教师此时只是学习条件的创设者和引导者、问题的激发者、讨论的组织者和平等参与者。

二、课堂精彩生成

1、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

在课堂上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不是静止的、复现的“镜式反映”,而往往是结合了自己独特体验后的一种重新构建。教师要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解读,注意激发各自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架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让学生通过互动对话,巧妙启发,生成发展。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生本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主题。我让学生进入一个虚拟的聊天室——“爱心聊吧”:自选角度,用“——我想对你说——”的句式,与文本进行对话,说说自己读了本文后的感受。有学生说:“老羚羊我想对你说,你的自我牺牲精神让我感动。”有学生说:“镰刀头羊我想对你说,你的组织领导才能让我非常敬佩。”也有学生说:“小羚羊我想对你说,你们的生命是老羚羊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为我们羚羊族的繁荣而努力。”还有学生说:“猎人我想对你说,你们太残忍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和它们和睦相处。”这样,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借鉴,生成了对文章多重主题的理解。

2、在引导感悟中生成

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所谓引导感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对文本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朗读、品味、分析;引导学生去把握、领会语文内涵和语言形式。只有读懂文本,才能动态生成知识。还是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我在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后,引导学生感悟:“读课文,可以读出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可以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也可以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故事。”这番话引发了学生的感慨。有学生说:“老羚羊让我想起了母亲,让我想起了母亲无私的爱。”有学生说:“老羚羊让我想起了白衣战士的奉献精神。”也有同学说:“镰刀头羊让我想起了国家领导者的卓越的组织才能。”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于是我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问:“你是从文中的哪个段落或哪个句子感悟到的?”于是,学生在我的引领下再一次深入文本感悟文章语言所传达的情感。

3、在“质疑-探究”中生成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质疑-探究,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通过质疑-探究,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一段独特经历,我们无法预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要充分发挥文本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并且注重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始料未及的体验、出现的偏差甚至与预计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将其作为一种新的、不可重复的、可开发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生成新的知识,有新的收获。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孔乙己的“长指甲”问题值得研究一下,因为“孔乙己不讲卫生”。当时全班学生都大笑起来,我望着满脸通红的他,随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我慎重对待的问题。如果对他一味简单否定,一定会挫伤他今后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于是,在同学的笑声之后,我表扬了这个同学的独特“见地”,并适时调转话题:“既然大家都不认同他的看法,那么你说说这句话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在经历了几分钟的沉默之后,有学生站了起来:“我认为写孔乙己用‘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就将孔乙己极为高兴的样子具体化了。”“我认为这句话中的‘长指甲’是一处很妙的细节。因为一般养着长指甲的人都是不干活的,所以这处描写更符合他好吃懒做的个性。”……听着学生七嘴八舌又颇有根据的议论,我庆幸自己的抉择。这样,在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中,新的知识又生成了。

4、在创造中生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如果能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长点”。学生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课堂教学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我们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估计过低。而我们的种种不放心和不放手,最终将导致学生思想翅膀的退化而永远不能高飞,那将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在教学结束时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孔乙己生活在我们现代,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一下子,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展示他们的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加深了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的把握。

5、在适度拓展中生成

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如果学语文过分强调“以本为本”,只是读教科书,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可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语文教学不能太急功近利。适度的随机拓展,既可以有效地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课后加强实践反思

系统预设 篇3

文化作为一个存在的状态, 时刻作用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文学小说作为对社会文化的想象性重现, 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具体想象空间, 让读者在思维之城中畅游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 电影作为一种真实地虚幻之物, 将理想或幻想的社会展现在观众眼前, 让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想象中的世界, 这可以说是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社会, 作为本真的存在, 我们无法超越, 更无法改变, 但电影却可以肆意的改变现实的存在, 制造未来, 改编过去, 而这也正是科幻电影的独特之处。

在经典的电影理论中有两种关于银幕的隐喻:爱森斯坦、爱因海姆等形式主义者把银幕当成影像成形的画框;巴赞、克拉考尔等现实主义者把银幕当成包括边界以外的世界的窗口。而现代电影理论, 因为拉康的镜像理论, 把电影看成一面可以从中看到人类自己的镜子。拉康认为, 人类的个体心理具有一种类似于镜子的功能, 而科幻电影呈现的是对现实社会的想象的仿像, 也像一面镜子, 在不停的确认“他自己”, 并与母体区别开来, 然而, 这一切在电影中的尝试又都回归到社会的元点——原本的存在机制。

作为对未来社会的一种预设和假想, 电影人制造了未来的真实。科幻电影作为对现实真实空间的想象的仿像, 战警类电影中罪犯与警探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结构, 历来是此类电影的叙事原动力。作为一种假设, 未来我们无从知晓, 但通过这些科幻电影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亘古不变的性格, 人性的伪善和虚伪。美国导演马考·布莱姆比拉1993年导演的《超级战警》 (英文名《Demolition Man》) , 可以说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的预设, 将现实世界中警匪之间的二元对立结构作出了新的构建, 对邪恶和正义之间的斗争作出了置换性的尝试, 使这部电影与众不同。

在电影作品开始的序幕部分, 第一镜头是远景景别, 镜头运动方式是推镜头, 画面构图的前景是一排正在燃烧的挺立的广告牌之类的东西, 远处还有几处有火光, 同期声是空中的螺旋桨声音和地面警笛声音, 镜头运动的起幅位置是从离地面较高的空中进行的, 电影字幕是:1996年——洛杉矶, 进而展现神勇了警探突入匪巢抓罪犯的场面, 而这一切都在预示着1996年或者当时洛杉矶这座城市时常都是处于这种局面之中, 总是有坏人作乱, 警察有逼不得已在维护社会治安的过程, 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隐患因素。因此, 才有人设计了电子感化教育程序, 在零度以下环境中, 冰冻肌肉, 以潜移默化方式感化人, 训诫人类。

随着电影作品叙事的展开, 转眼洛杉矶城, 已经进入2032年, 这座城市已经是科技超级发达的, 社会系统中一切都发生了转换, 城市界限趋于消亡, 人们进入大同, 然而这部着眼于表现警察的作品, 在作品主体部分开始的时候, 通过赫丝丽警探的口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状况的厌倦, 警察的工作就是每天的循规蹈矩的问候监狱的典狱长, 所谓的罪犯的状况, 而这些罪犯, 都是在冰冻状态之中。

如此有序的稳定的表面化的社会状态, 这一切的根基都是来自于卡陀博士的行为工程学的训诫感化, 表面化的仁慈, 对罪犯的训诫感化都利用电脑设计的感化程序, 通过将设定好的机械电子程序数据, 输入到服刑的罪犯大脑中, 这些感化教育程序各种各样, 比如在, 这些感化教育程序是否真的能够为人类提供一个未来发展的正确思路呢, 电影也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说明这种思路是错的。因为当社会进入一人独裁之时, 没有什么力量能够约束他的权利时, 他只会被自己所设定的工具杀死, 而杀死独裁者的工具将构成对人类的危害。在电影结尾, 人类社会又回到了矛盾重重, 但这却是真实的世界。

二、稳定的社会系统的预设, 对现实的二元转换

虽然电影作品没有给我指明未来的发展, 但是我们却在这里看到人类社会文化机制的存在, 在罪犯以费尼士 (Simon Phoeix) 为代表的邪恶罪犯与维护正义的警察之间的二元对抗, 以及下水道地下黑暗社会中的所谓正常社会的异类危险分子与卡陀利用电子科技欺骗大众营造的虚假和平社会之间的种种对抗, 都对社会构成系统、文化构成系统及语言运用系统作提出了挑战。

首先是社会构成系统二元转换, 社会系统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秩序, 稳定的社会系统是大家渴求, 但是在电影中存在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是地上世界, 由卡陀完全控制, 这个世界看似很文明, 彬彬有礼, 秩序井然, 但这个世界缺乏活力;另一个世界是艾加·佛南德里领导的生活在下水道里的地下世界, 这个世界时一个无秩序的世界, 所有人之间是平等的, 领导本身也没有想要成为领袖, 只不过是为了寻求食物, 在和地上世界对抗的过程中, 成为一个领袖。地下世界和地上世界之间的联系就是——食物, 在电影中强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地上文明世界被独裁了, 独裁者本人充斥着贪婪、欺骗、滥权, 而这一切民众却一无所知。这构成了民主与独裁的二元对立。只有当表面的和平和公正被揭穿它罪恶的面纱之后, 真正的民主和公正才得以重建。

在电影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一个词——革命, 被重新定义, 一个看似文明世界被一个低劣的世界所推翻, 被叫做“革命”。

社会构成系统的转换, 还表现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国家机器——警察身上, 在影片中, 警匪世界发生转换, 罪犯开着高级、电子时代的警车, 而警察开着世纪古董——二十世纪的精品车, 与罪犯展开了殊死搏斗, 并最终致富了罪犯, 维护了社会的和平、安定。

其次是文化构成系统的二元转换, 未来发达社会的文化系统, 本应该是丰富多彩, 但在电影中展现出来的未来社会的文化却被毁灭了灵性, 消失了很多, 只残存下来二十世纪的大众文化中的垃圾——广告歌曲, 这在二十世纪却是可以称作垃圾的噪声, 但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来的却是截然相反的景象, 未来高度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社会, 青年人却以听曾经的广告歌曲为乐, 并把这作为对二十世纪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幻想途径, 来感味体验以前人们的快乐生活。然而这在电影中也被叙说成为一种怀旧的时尚, 成为大家广为互相交通流传的经典。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对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另类解读, 经典是资源匮乏的时代产生的, 怀旧是被说成是无知的人, 盲目模仿的行为。而这种文化垃圾被保存下来的原因, 也正是因为它不带有任何具体的实践性的思想意识形态的表达, 所以作为独裁者的卡陀才没有禁止人们去领略它的回忆之力, 但对于我们每个电影观看的主体——观众, 却会引发阅读思考的空间, 对文化的本身的思考和文化的含义, 以及文化的作用的思考。

第三是语言运用系统的转换。海德格尔说:“所有存在着都栖居于语词之中”, “语词缺失处无物可以存在”。语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语言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历时性的语言的发音和词语的拼写方法都是相同的, 但共时性的言语本身的规则和限制增多, 看似文明的进步, 但实质是文明的倒退, 语言系统的流失, 导致了人对世界认识的错位。在《超级战警》里, 计算机限制人们的言语规则, 但却使语言没有生机活力。电脑机制语

从艺术接受心理上谈楚漆木雕刻艺术

张淑萍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接受心理逐渐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同样充满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活动, 它甚至会极大地影响或改变美术作品的内涵。美术的接受心理首先表现为过程性。一方面, 接受者确是受着作品意义的某种牵引而走向创造者的原始状态;另一方面, 接受者也在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实现主体的某种内在承诺 (包括思想、情操、价值观和审美观等) 。

关键词:接受心里;过程性;自律性;自主性;立体主义

古老的阿波罗神殿上曾经铭刻过这样的神喻:“认识自我”。二十世纪上半叶, 在美术活动中, 接受心理逐渐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同样充满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活动, 它甚至会极大地影响或改变美术作品的内涵。

美术的接受心理首先表现为过程性。一方面, 接受者确是受着作品意义的某种牵引而走向创造者的原始状态;另一方面, 接受者也在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实现主体的某种内在承诺 (包括思想、情操、价值观和审美观等) 。因而有可能丰富和扩大对作品意义的心理反应, 总之, 过程性既是一种心理反应的规约性, 也是一种开放性, 正是规约和开放的相互作使我们一步步地接下来近和充实作品意义的审美把握。例如:1965年出土于江陵望山楚墓的《木雕座屏》。通高15、横长51.8厘料, 由一扁平的底座和方形的平面构成, 座宽不过12厘米, 屏面公3厘米, 在这个小小体积里, 雕刻家用透雕、圆雕、浮雕相结合的综合工艺, 雕刻出凤、鸟、鹿、蛙、蛇等, 计55个生动活泼的动物, 屏上有透雕的凤4只, 鸾4只, 凤鸾分布在屏面主要的位置上, 两两相对, 透雕鹿4只两两相对, 小蛇15条, 也是用透雕的手法制成, 屏面上共有动物27只 (头、条) , 都是通过撕咬, 争斗而相互联系起来, 他们反映的是原始时期人兽共处之情境, 虽然屏面似乎反复描绘了激烈的撕杀, 但丝毫没有震撼人心的血腥气, 倒像一个打逗嬉闹的乐园, 这些动物理或追逐, 或喙咬, 或相互虬结, 或纵横奔驰, 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楚人身上原始的情感没有褪尽, 初民的思维往往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所以他们才具有人类童年的情怀, 创造出人类童年的心像。

其次是自律性, 所谓自律性是同他律性的相对的, 它标志着接受主题的自愿态度或自由状态, 如康德所说:“不可能有任何法则能强迫一个人认为什么东西是美的, 什么是不美的, 强加的外力往往会导致非审美反应的祸根。外在的东西如是不被内心的逻辑所认可, 永远是外在的。”以虎座飞鸟为例, 它由风鸟、鹿角、虎座构成, 尺鸟在上, 昂首嘶鸣, 背插一对权桠张扬的鹿言与现实人类话语之间的转换, 电脑机制话语已经控制了社会一切, 而电脑机制话语完全是由电脑程序控制, 操作制作电脑程序的人就是独裁者——卡陀, 在电脑程序中没有对罪大恶极的罪犯费尼士 (Simon Phoeix) 作出道德驯化, 反而在他的训诫程序中加入了很多谋杀程序和学习格斗程序, 并且指引他去危害社会, 从而让人们更加害怕, 更加愿意接受他所制定的稳定社会机制, 然而这一切都被喜欢或者习惯说粗话的警察——约翰·斯巴达给打乱了, 并且也导致了他所制定的语言运用规则的崩溃。

海德格尔认为, 人不是语言的主人, 语言也不是人的工具;人不识语言之外, 而是在语言之中;不是人支配语言, 而是语言支配人。对于无权制定话语运用规则的人, 话语权显然并不重要, 因为其操持的话语本身已经失效。因此说“粗话”代表向历史的回归, 也标识了人的回归, 话语系统的反向传播, 也说明了世界交换的错位, 语言革命带来了社会革命,

三、结语

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是来自构建社会体系的文化本身, 角, 一对翅膀处于胁下而轻拍, 足下为劲健的虎座, 关于虎座飞鸟构成的意义, 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鹿角是龙的象征, 表明它是龙凤共身神物, 足下踩虎表明除恶辟邪的含义。也有人认为它是古代神话中风伯飞廉的形象, 其意义在于招致风伯, 让它接引死者的灵魂上天, 两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除从它的出土地的民族关系中找答案, 还可以从这两种观点接受者心理找答案。认为是辟邪, 可能是因心目中的守护神的组合, 造成安全、祥瑞的感觉。认为是引灵魂升天, 可能是接受者被雕塑升腾感的造型, 所感动, 从而引发接受者内在的、或多或少呈现分离甚或颉颓状的表层意识和深层无意识沟通或融汇。

最后是自主性, 指接受主题在任何特定视觉艺术前所引发的各种各样的心理过程, 一方面固然和作品的内涵的深度有关, 也就是说, 作品也规约着反应的大致方向;另一方面也同接受者的意识状态及深度不无关系。在以前我们所理解的雕塑, 不过是由长、宽、高三维构成的体量, 即空间所环绕的体量之组合, 但当二十世纪初, 受立体主义绘画的影响, 立体主义雕塑家把雕塑看成组合空间的构成, 从而使雕塑和自然容为一体。借助现代立体主议理论, 再来看楚国雕刻艺术。拿湖北江陵一号墓出土辟邪来说, 其总长69.5、粗约6至5、头高40.5、腰高31.5、尾高32厘米, 出土时还缠裹着锦衾的残迹, 可见这是一件倍加爱护的物品, 它用一根委蛇纠曲的权根雕成, 主根的一端雕成虎头, 头上昂, 嘴微张而露齿。另一端雕成蛇尾, 蛇尾卷曲。四根分支作为足部, 本具有兽类游走、扑腾之状, 却被雕刻家雕成了竹节, 动物为植物合于一体, 这大概是公见的。四根竹节上又分别镂刻了蜿蜒的蛇、鸣叫的蝉、噬雀的蜥蝎等等, 这就更奇妙了,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些事物, 却被和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辟邪以树根作为媒材, 将数个动物的“故事”与神物的“巡游”加以有机的组合, 较之楚国的青铜艺术, 乃至将要介绍的楚国绘画艺术, 更鲜明地体现了原始初民才具有的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 即对天或者说对空间的追求, 除此之外, 楚漆木雕刻中, 那些或是四向伸展的形态, 或是平面透雕的形式, 都体现了空间与物象的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邵学海著名.《缴情浪漫——楚国的艺术》.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丁宁著《美术心理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3]邵大箴著.《西方现代美术思潮》.1990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文化形成的机制是社会符号化的表征, 无论在科幻电影中, 还是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只有通过对作为社会本身存在状况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机制的理解, 来把握社会构成系统的变化。科幻电影是由当下的人们在现实的基础上所作的改编和另造, 如此预设的社会系统不具有任何实践性和革命性, 但是在作品内容呈现的意识形态的却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对现实的社会具有相当程度的反思。

参考文献

[1]《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法].克里斯蒂安·麦茨著.王志敏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2]《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英].斯图尔特·霍尔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一版.

[3]《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黎萌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

当预设遭遇“围堵” 篇4

在执教人教版必修三《祝福》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中关于祥林嫂的死有一段对话:“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穷”不会是死的一种具体方式,那么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是在风雨之夜冻饿而死还是绝望之际主动踏上死亡之路?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

这是一个精彩的问题:一是切入角度新颖,见学生之所未见,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实,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一般对祥林嫂如何死不会特别注意,问题出乎他们意料,能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二是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思维空间大,不管是哪一种死亡方式,在小说中都能找到思考讨论的依据。三是问题容量大,学生阐述的理由能涵盖文本的基本内容,认为祥林嫂冻饿而死,可以从祥林嫂与我的谈话、肖像描写、众人对她的态度、环境描写等方面入手;认为祥林嫂是自杀,既可以着眼于她的绝望、生的无趣,也可以着眼于她性格中的刚强和反抗精神。分析祥林嫂的绝望时既可从正面看她人生的不幸遭遇,也可从反面看到她生命力的顽强。

笔者一直自鸣得意于这个预设。但是,在最近的教学中,一个一贯爱插嘴的学生又突然说“是抑郁而死”,全班学生哄然大笑,因为不是预设的内容,笔者一笑了之。但是事后细细思考:“抑郁而死”不也可以是一种死亡方式吗?这也是学生一种合理的阅读体验啊,为什么当时一笑了之呢?像这样很值得提出来和学生分享却又没能提出来的问题还有没有呢?显然是有的。可见,有些内容因为不是问题设计的重点就淡出了课堂教学的视野。

问题预设的背后是对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预设,心理学家坦恩鲍姆曾经检讨自己的教学:“我过去一向是欢迎最广泛的讨论的;但是,现在我才知道,我还是要求并期待我的学生了解指定给他的课文和讲授材料。更糟的是,我虽然欢迎讨论,但是在一切都说完做完之后,我首先还是要求班级得出与我的思路一致的结论。”

一直自鸣得意的问题不但束缚了笔者,更束缚了学生多元的阅读体验。这不禁让笔者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预设以及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

一、预设不是生成的“堡垒”,而是“指南针”

有些教师认为强调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就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过多、过细的预设必然制约教学的生成,因此主张预设要简单,生成要放开,一味追求即时的生成。结果是课堂教学严重脱离文本和教学目标,教学中充斥着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时间制约性。

如某位教师在执教《塞翁失马》一课时,有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塞翁丢失的是白马还是黑马”时,教师有些兴奋,马上抓住这一哲学层面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结果是一堂课就在争论“马的黑白”中过去,变成了一堂哲学课。因此,课堂上如果一味追求即时的“生成”,就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有时候还可能会显得浅显、浮泛、低俗,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有效的预设正是课堂生成的“指南针”,为课堂的有效生成指明方向,不让课堂活动“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二、预设不是生成的“保姆”,而是“催产婆”

精心预设是科学生成的催化剂。预设时,教师应该考虑一至二个生成的预设出在什么生成点,什么地方、哪个环节、哪个知识点、用什么方法去引发生成等,从而达到预设生成的目的。

如执教《祝福》,对祥林嫂闹着不愿改嫁给贺老六的情节,怎么理解她的出格?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和他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笔者预设了“出格是她反封建礼教还是她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这个分歧点(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某一问题产生的不同见解或看法),并设置课堂小辩论环节。经过辩论,达成共识:祥林嫂因受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所以她形式上的反抗,实质恰恰反映出她受礼教思想毒害之深,反抗越出格,说明其中毒就越深,突出了文章的悲剧主旨。正是借助学习过程中的分歧点,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从而找到促进课堂生成的良好契机,通过分歧点的预设,来有效地催化生成。

为了能有效催化生成,在预设教学板块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1)不要太复杂、太紧凑,要有“弹性区间”——留出生成的时间和空间;(2)要便于临时根据需要调整和增删,为生成“提供方便”;(3)分出“小板块”,便于教学时根据学情选用。课堂教学正应当在充分周密的预设下精心诱导生成,如此,生成才会精彩纷呈,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预设不是“紧箍咒”,而是“金箍棒”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一旦不听话,唐僧就念“紧箍咒”,借此来控制神通广大的孙猴子。预设绝对不是教师用来控制课堂生成的“紧箍咒”,而是一根促进课堂生成的切中教学要害、威力无比的“金箍棒”。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经过多次筛选,最终寻找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信息,从而设计成那个“关键问题”。这一原则要求教师经过多次教学实践,寻找学生的“感点”,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从而促发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系统预设 篇5

关键词:语用学,预设,焦点,会话含义

一、简介

在20世纪的80年代早期, 语用学已经连同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和语义学一起成为了语言学的重要分支部分。语用学的理论和实践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教学当中, 然而很多研究语用学的学者和学生对于语用学当中的某些概念产生迷惑和不解。笔者试从语用学中的预设和焦点、语用预设和会话含义出发, 对比分析两组的不同, 并试图找出其中的异同点。

二、对比与分析

(一) 预设与焦点的对比和分析

将预设和焦点进行对比的第一人是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在他1970年出版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分析》一书中, 他将预设和焦点的区分进行了如下对比。

1. Is it WANG who draws the picture?是老王画的这幅画吗?

2. No, it is LAU who draws the picture.不, 是老刘画的这幅画。

从例子当中能够看出, 倘若以正常的语调读出上述两例, “老王”必然承接了 (1) 中的焦点, 从而才能够得出 (2) 中的回复。乔姆斯基预设“老王”和“老刘”是信息中的焦点, 而“画的这幅画”是一个预设, 也就是说, 例一和例二的焦点不同, 预设却是相同的。这就说明了“焦点是一个在语句中带有声调的短语, 然而预设是由带有变数的焦点的更迭而产生的”。从而乔姆斯基进一步得出了这种信息是由于表层结构而决定的。然而从1、2例中, 我们也能够得到一个结论是焦点和预设是由深层结构决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便是, 焦点是深层结构的主要介词的谓语动词, 而预设是嵌含在句子里面的。

但是被赋予焦点的短语也并不一定就能同其深层结构相联系。如例3到例6。

3.Is he asked to look for a man with a blue cap?

4.No, he is asked to look for a man with a blue COAT.

5.No, he is asked to look for man with a BOOK.

6.No, he is asked to look for a LADY with a dog.

7.No, he is asked to FINISH the task as soon as possible.

8.No, he is SIMPLY warned to look out for a criminal.

例子当中很明显能够看出, 句子中的焦点可以由cap变为a blue cap, 也可以变成a man with a blue cap, 甚至将焦点不断地扩展, 变成to look for a man with a blue cap, 亦或者变成asked to look for a man with a blue cap, 如果想举更多的例子, 自然可以就句子的本身再进行不断的划分。

总而言之, 预设的使用和焦点的对比在某种情况下是相对比较特殊的, 很多人会因此而感到困惑, 然而预设是表层结构的特征之一已经成为了人们所能达成的共识。

(二) 语用预设和会话含义的共性分析

关于预设和会话含义的区别, 首先需要对二者的概念进行一定的区分。用通俗的话来讲, 所谓预设就是指说某句话的前提是什么, 这个前提是在上下文的内容当中所提到的, 或者说是人们都有这个共识的。然而会话含义内涵的意思相对更加广泛, 它包含着隐藏在对话当中的各种不同的意图, 以及句子所能表达出来的字面意思。语用预设和会话含义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一致的, 具有一定的共性。交谈双方具备相类似的知识背景。即为, 交谈的双方能够在交谈的同时, 因为共享的相同的知识背景, 不需要多余的解释便能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思。这一点无论是预设还是会话含义当中都需要具备的。

例如:

甲:几点了?

乙:反正老师还没下班。

这段对话乍一看上去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倘若对话双方的背景知识当中共有“关于老师上下班时间”这一概念, 这段对话对于参与者而言就能够互相理解了。由此可见, 在无论是预设还是会话含义当中, 共有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 对于交谈双方而言都是相当必要的, 否则话语不能够正常进行, 只可能不断地处在一个询问和回答的尴尬循环当中。

三、结语

在语用学的应用当中, 由于它的多变性和广泛性, 使得能够被应用到各种领域, 然而焦点和预设的问题, 以及预设和会话含义的共性分析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语用概念之间的巧妙联系。笔者认为只有通过细致的划分和认真的学习, 才能够将语用学的各种概念熟记于心, 并且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系统预设 篇6

一、抓住预设的重点,全面深入地解读教材

1. 立足于教材,走出教材。

教材提供的范例或情境可能很经典,但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学生。教材展示的方法仅是解决问题的其中一个策略,这个策略可能很简洁,但不能否认在学生思维深处有着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解读教材时要穷举知识的“外延”,立足于教材,并走出教材。

2. 整体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

解读教材时,要全面了解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前后链接,追本溯源,探求核心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衍生,思考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和教材知识的前后因果关系与左右联系区别,设想联结的方法与途径。

二、突破预设的难点,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已有知识水平诸多方面客观、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不仅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还要了解学生的群体特征。因为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在长期的共同学习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各自的特征。因此,教师要熟悉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并据此选择更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

如,教学“小数乘法”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笔者对所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A班学生能自主通过多种方法算出简单的小数乘法的结果,并能结合生活中的购物问题说明算理,而B班学生则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才能掌握简单的小数乘法。基于这样的情况,笔者对两个班级的教学目标重新进行定位:A班自主解决课本中情景图所提供的问题,并能在班内展示算理,然后再将教材第二课时内容整合,达到准确熟练地计算小数乘法的目的;B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购物情境、涂方格等途径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并能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法。

三、以学定教,让课堂实际“块移动”

板块式教学预案,在对教材和学生充分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使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成为可能,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例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流程重点预设为两大板块: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借助三则情境图提供的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较多的与正比例知识相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学生立足小组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理解的深入。

四、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让教与学和谐共振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回归。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时,教师更应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和设计者的作用。教师应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学生的活动方式包括针对学生的问题导学、互动策略、展示方式等的内容。在预设中,教师应对每个探究点提供探究的路径或方案,让学生根据方案逐个解决问题。

系统预设 篇7

1 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对预设和生成存在误解, 他们或是过度预设, 过分强调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或是过度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 放任学生自流, 甚至主张“非预设性教学”, 取消备课。这些都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

动态生成是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 备教材、备教法、备各个环节的衔接、备学生 (备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生成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不断变化的信息, 它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充满生机, 它使师生间、生生间充满互动, 在语言情境中共同推进教学过程。因此, 教师要从备课预设中发现不同层次同学的潜能, 并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好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新资源。

可见, 预设强调教师的设计和安排, 彰显教师的主导性;生成强调学生的活动和思维, 彰显学生的主体性。生成, 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 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要辩证统一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 合理预设:注重预设中的角色转变

教师备课中的预设是在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 对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教与学的方法和新教学资源的生成与应对作出具体的设计, 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成长, 对学生进行引导启迪, 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激励者, 其预设应体现新课标理念, 尤其是要注重预设中的角色转变。

(1) 引导者作用的预设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指导学生自主发现的引导者。据此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求知;使学生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从观察和分析事实出发, 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 领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参与者作用的预设

教师应由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据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 精心创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任务型学习情境, 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提问,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预设回答内容, 从中尽可能发掘新的教学资源, 促进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 促进者作用的预设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据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 发掘学生的不同潜能, 个性化地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推进各种语境下的学习进程, 创设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教学情境,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 促使学生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 取得有效、高效、长效的学习效果。

(4) 激励者作用的预设

课改要求教师由教学效果的裁决者转化为合作探究的激励者。据此教师要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 关注暂时学困生, 激励每个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增强学习积极性。

3 动态生成:关注生成中的引导发展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动态生成是对教育过程充满可变性的概括, 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不拘泥于预设, 而要根据课堂生成智慧地应对, 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产生新的教学效果, 营造一种“形散而神聚”的教学氛围。

(1) 关注学生, 为生成营造空间

资源动态生成的前提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创建。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 以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师应精细创设问题情境, 以调动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追求成功的愿望, 建立优势心理场, 为生成营造有利空间。

(2) 合理预设, 为生成创造空间

富有弹性的预设, 包括时间、过程和教材的弹性, 这些弹性为生成创造了巨大空间。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 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增删, 探究性的主题也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地替换。

(3) 轻松课堂, 为生成拓展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 预设是必需的, 但同时是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 教师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在预设时就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给生成拓展空间, 特别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更要“大气”, 不求老师一厢情愿、滴水不漏式的预设, 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

例如, 笔者在每节英语课开始都设有On duty这一环节, 同时提出有关问题来训练同学们的听力。在学习牛津版7A Unit5 Grammar“Asking wh-questions”时, 在On duty的环节中, 王同学构思了一篇以My hobby and my study为主题的短文, 内容如下:

My favorite sport is roller skating.It is very interesting.It is almost fi ve years since I began to learn to roller skate.Roller skating is good for our health.However, I have a lot of homework to do every day.I spend so much time doing my homework that I cannot find any time for my favourite sport.I really fell bad about it.I don’t want to give up all my hobbies because of my homework.

接下来教师以who、when、where、what、why、how等来提问。在这过程中, 学生自主提供课堂资源, 教师利用课堂生成灵活提出问题, 并在后续的课堂阅读中, 让学生用“wh-”相互提问, 课堂异常活跃, 师生配合默契,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 动态生成就是把课上出现的新话题作为教学的新契机, 适当地扩展语料, 给教学创造生成的机会, 既能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实践能力, 又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情绪感受。这样就把教学预设转化成了教学资源, 课堂也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综上所述, 预设是前提, 生成是关键, 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 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课堂上, 只要教师能善于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问题随时提出, 有感受随时发表, 教师因势利导, 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 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 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 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 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那么, 我们一定能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矫艳春.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11 (11) .

系统预设 篇8

一、精心预设, 自主生成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 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 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盐需溶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 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学生的数学成绩差, 往往是从对数学的厌倦开始的。如果我们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所教学的内容,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 分析数量关系, 掌握解题思路, 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求知欲, 进而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这一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报数, 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然后让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再坐下)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同学站起来两次, 有些是一次。”

师:“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生:“报6、12、18、24……的同学。”

师:“报6的同学为什么站起来两次?”

生:“6既是2的倍数, 又是3的倍数, 所以两次都站起来了。”

师:“因为6既是2的倍数, 又是3的倍数, 所以我们就说6是2和3公有的倍数, 叫做公倍数。 (板书:公倍数) 刚才还有报哪些数的同学也站起来两次?”

生:“12、18、24……”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12、18、24……也是2和3的公倍数, 在这些公倍数中, 你能找出最大的一个和最小的一个吗?”

生:“不能找出最大的, 可以找到最小的是6。”

师:“两个数的公倍数没有最大的, 有最小的, 因此我们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时, 通常只研究最小公倍数。 (师在“公倍数”前板书“最小”。) 由此揭示课题。这样的情境不花哨, 但扎实、有效, 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自主生成的思维火花也能在情境中绽放。

二、灵活预设, 动态生成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 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 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 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

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教学的基础上, 还需要做一个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在教学中要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 这样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创造出发展的、增值的、生动的课堂和精彩的生成。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 教师在让学生简单复习面积的概念后, 给学生提供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时, 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的, 长方形的面积只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来。”“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此时, 该怎么办呢?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 选择“对猜想的验证”, 并利用手中的这些学具来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意义, 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弹性预设, 创造生成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 必须在弹性预设的基础上, 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 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来推进。教师做预案时, 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体现弹性要求, 其次, 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要有弹性。因此, 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些预备内容外, 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反应, 及时捕捉并利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有用课程资源来调整教学内容,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一课, 学生可能对结语中“任意”一词难以得出, 教师可预先作好两种设想:1.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得出, 此时教师可以顺水推舟, 给予“重锤”, 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 让学生自己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a+b>c, a+c>b, b+c>a。2.学生不能得出, 等待也无妨, 可留到变式练习时, 利用反诘法, 让学生自己悟出“任意”一词的必要。例如当学生判断“长为2厘米、6厘米、4厘米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时, 教师立即追问“那我倒不明白了, 2+6=8, 8厘米比第三条4厘米还长, 怎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多地预设各种可能,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创造性生成。

精心预设 精彩生成 篇9

【内容摘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在这一理念下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和创造性;其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研究。因此在动态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在重视教学预设性的前提下,关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有效解决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很重要。本文阐述了为什么关注生物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如何有效应对生物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和应对生物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生物课堂 生成性问题

生成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生物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教学设计有限,教学过程善变,课堂教学要重视预设,更要重视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巧妙的应对,以促进课堂的动态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生命的关爱。同时,它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现专业化成长,有助于深化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改变传统预设式教学的弊端,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

一、为什么关注生物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的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学中注意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思考和讨论问题,有的老师还编写了学案,让学生完成后讨论,甚至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有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得问题加以引导,使之成为整节课的一个亮点。但在笔者的听课过程中,有一部分老师在教学中,对于上课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不闻不问,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把教学任务完成,或者对于上课过程中生成的问题简单处理,如讲这个问题不是我们本节课讨论的或者讲这个问题等大家到了大学以后再来讨论等等。这样处理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时间久了,我们的学生不再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了灵性。生物课堂是一种开放性的课堂,生物课堂中涉及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涉及到人的生理、生命等现象,生成性问题在生物课堂中无处不在,它使课堂充满智慧、情感和生命活力。关注生物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是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变革学习方式的需要,整合教学资源的需要,追求真实教学的需要。

二、如何有效解决生物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

经过几年的学习整理、摸索和不断改进,笔者觉得要解决生物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学习激情。

1.搭建平台,关注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的心智活动,因此,教学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就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施。课堂的动态生成固然无法全然预知,但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相距不远的知识基础、社会阅历、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这些“预料之中”就来自课前的充分预设,充分预设才能预约生成的精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教材

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有很多板块的设置,如果我们利用的好,在课堂上能产生很多好的生成性问题,例如教材设置的问题探讨、资料分析、探究性实验、旁栏思考、拓展题、与社会的联系等。例如笔者在上人教版必修一《ATP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一节时,让学生对问题探讨中三个思考题进行讨论。

①呼吸作用与物质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

②呼吸作用能够像燃料在体外燃烧那么剧烈吗?

③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还能够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吗?

通过讨论,学生提出:呼吸作用一定需要氧吗?呼吸作用不能够像燃料在体外燃烧那么剧烈,那它是怎样进行的呢?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2)巧妙设置问题

巧妙设置问题,便于生成,好的预设的问题应是开放的,是学生急于、便于、乐于思考的,是便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答案绝对不是唯一的。

例如,笔者在上人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节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农场经营者,种植了一些粮食作物,栽培了多种果树,同时还饲养着优质的家禽、家畜等。你将利用那些与信息传递有关的措施来提高各类农畜产品的产量?

还例如,笔者在上人教版必修三《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想一想,这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没有关系?为什么?怎样防治糖尿病?

这些问题既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巩固本节所学内容,又有一定的开放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思维,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我们异想不到答案。

2.巧妙处理,促进生成

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偏好和个人愿望,要信任学生,信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能力,相信学生的独特想法与见解。对于那些反映了学生关注点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顺水推舟应对法,及时的捕捉其中的动态资源,相机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推进。例如,笔者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若在离体的神经纤维的中央给以刺激,如下图所示,则各部分电位又如何变化,电流流向及兴奋传导方向又会是怎样?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在下图中标出膜内外电位情况、电流流向及兴奋传导方向。

在师生讨论这个问题完成时,有个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①局部电流在向前传递的过程中,兴奋部位和已恢复静息部位之间能不能形成局部电流传回来?

②局部电流在向前传递的过程中会不会越来越弱?

我感觉这两个问题问的好,我立刻组织学生对这两问题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把它。对这两个生成性问题的完成,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拓展,又解决很多同学心中的困惑,虽然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但却收获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勤于反思,优化生成

教学反思是教学常规中的一项基本要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链条上一个必需环节。怎么反思呢?首先要反思内容,从理论方面是指教师对教育信念,教育方法、教育结果的反思;实践方面是指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结果等的反思,把学生的各类信息进行重组,形成新的教学契机和教学生长点。其次,要反思方式,一般来说反思有学习式反思,交流式反思,研究式反思。总之,反思是为了促进应对策略的有效性,使课堂生成性问题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以促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有通过系统深刻的反思才能体会自己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不断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促进自身教学智慧的不断提高。

三、解决生物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注意事项

当然恰当、合理的捕捉生物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并科学、合理的处理生成性问题,是使我们的课堂生动、高效、实效的有力保障;同时也应避免以下几种情况发生。

1.脱离教学目标,随意生成

在生物课堂上一个学生提出一个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没有甄别和合理引导,学生在这个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问题上其中纠缠不清。分散学生学习精力和时间,偏离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

2.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不闻不问,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只是按照自己原来既定的方案实施课堂教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完全置之不理,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为原则。认为只要不按照老师指定道路走下去的,就认为是胡思乱想,甚至是捣乱、为难老师。

3.只关注学科性知识的生成,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生物课堂上只要是与生物学科关系不大的,一律不讲,学生也不准探究、讨论。凡事都到课后去研究,去问其他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有怀疑,也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面对生物课堂教学中不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教师要积极应对,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厚积薄发,努力提高对生物课堂生成性问题的驾驭能力。自觉地给学生创造开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科学、恰当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呵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生物学课堂才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这样才能让生物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成为真正不可预约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2] 郑晓. 预约“生成”精彩纷呈:高中生物生成性课堂教学初探[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10).

精心预设, 引领生成 篇10

一、精心预设, 为学生智慧生成启航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 有了有价值的生成, 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 那么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 这样培养学生显然成了一句空话。所以, 在教学中, 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 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 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 则可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 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 不要简单地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 然后就不了了之, 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 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地研究, 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 则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因此, 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 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 老师都会很重视, 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长此以往, 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地吐露出来, 这时想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都不现实了, 这正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

就拿《桂花雨》一课来说, 小琦君既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 又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不觉得累吗?课前如果预设到答案有累与不累, 教师就能临阵不乱地启发:“累, 虽然觉得累, 心里却感到非常的开心。”“不累, 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简单预设, 虽然对于一般教师来说已经驾轻就熟了, 但精心设计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大胆取舍, 引领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捣乱”是孩子的问题体现, 这也正是我们教学的切入点。课堂上我们应该尊重孩子, 多倾听, 少批评指责, 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善意的玩笑, 困惑的焦点, 理解的偏差, 观点的创意, 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以他们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创设能激发他们表达热情的教学情境,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捕捉和利用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曾经听过特级教师徐善俊执教的《赤壁之战》一课。课文学完了, 徐老师问学生:“大战结束了, 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同样, 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 如果你是曹操, 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这时, 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 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 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课堂的气氛“凝固”起来。只见徐老师先是一笑, 既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 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 但是, 你说曹操回去以后, 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 行不行?”这一问, 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 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我想, 正是徐老师在课前有了很好的预设, 激起了他的灵感, 才会游刃有余地化险为夷。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寻准课堂生成切点

“问题从学生中来, 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课堂上, 我们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思路, 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巧妙地把课堂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发挥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力, 让学生设计并展示“自己心中的卧室”, 引导他们人人参与, 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师生互动, 生生交流中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 而是积极思考, 勇于创造, 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与感受。让他们因学习而快乐, 为快乐而学习, 无论是个性还是认知能力都得到发展。

四、“预生”有机融合, 促成课堂别样精彩

美国科幻小说家坎贝尔说过:“优秀的科学幻想家应该是个放风筝能手。幻想犹如风筝, 飞得越高越好, 但不能离开手中的线。这手中的线, 不是别的, 就是逻辑思维的科学性。”课堂生成也只有立足文本, 才能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不至于成为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 有些教师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由, 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明显错误“视而不见”, 一味地“尊重”, 盲目地追求“生成”, 追求“奇异”, 而忽略了教育的“价值引导”。

如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 当老师让学生交流自己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时, 一位学生说“我是敬佩白骨精的。因为他两次没把孙悟空赶走, 都不泄气。”此时, 教师没有及时给予评价, 也没有为了肯定学生而进行所谓的发展性思维, 而是等该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讲完后, 反问道“白骨精不泄气是做好事还是干坏事呢?”学生一下明白了白骨精越不泄气, 干的坏事就越多, 这位学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 又重视了价值取向的引导, 使学生明辨是非, 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让课堂焕发出了别样的精彩!

【系统预设】推荐阅读:

新闻预设05-08

管线预设06-10

科学预设06-18

研究预设07-10

预设07-11

预设条件08-15

预设生成08-18

动态预设08-19

充分预设09-22

预设提问11-06

上一篇:气固两相流下一篇:学生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