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精心预设而精彩(精选8篇)
课堂因精心预设而精彩 篇1
何谓“预测”何谓“生成”?预设是指预测设计,是教师在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教学活动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空白特征,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每个方面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与对策准备;而生成和构建,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而形成的各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科各界“新课堂”形式不断创新、不断多元化,“预设与生成”课堂亦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焦点.“生成性”课堂与新课程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理念不谋而合,而从现行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上课就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最理想的进程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按照预定的教案完成,教师不会希望“节外生枝”,而是期望学生按照教案的设想去做出问题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到预定答案的轨道上。对于学生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的火花,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精心设计的教案“随心所欲”的支配着教师和学生,不惊不喜。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广大教师要怎样有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课堂上多样化的动态精彩生成呢?笔者以苏教版初中语文的相关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自身做法,以期让“预设与生成性”课堂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紧扣教材预设,有效掌握生成
能否按照教师预设的教案形成理想的生成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和全面考虑,紧扣教材的预设是良好生成的基础。教材的编写是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进行的,教师要清楚教材对学生的价值导向,才能对教材进行全面、精细的解读。脱离教材的教学预设又如天马行空,教师脱离主旨地教,学生漫无目的地学,教学目标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生成当然难以尽人意。
要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游”,教师要在课前预设前深度把握教材文本,并在适度的引导和点拨下帮助学生生成深刻感悟文本魅力的能力。在教授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一课时,笔者在对“课文重点语句的感悟”这一教学环节时,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预先想好解决应对策略。文章中有两句话看似矛盾却有点睛之灵,文章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最在结尾又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笔者引导学生由“紫藤萝的美丽”发出去感受作者的“不由得”和“不觉”,学生也顺着“不由得”体会到作者的情不自禁,想到紫藤萝10 年前的命运,到现在的美丽,生命长河永不止息,作者加快的不仅仅是脚步,更是人生的步伐。教师预设的生成也顺利完成。
二、围绕学生预设,尊重自我生成
学生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是活生生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他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知识、见闻和思考进入课堂,使课堂上经常出现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插曲。而教师要做的,是要尊重这些插曲的生成,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学生身上,在预设之外的插曲发生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再加以正确适当的指导,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的课堂。
如在执教《童趣》一课,这是初中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于是笔者通过学生平常的学习语体慢慢过渡到新语体学习。笔者让学生欣赏如下两幅画后提提自己的想法:1、有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办;2、另一幅画面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多小时。
生1:图2小孩为什么对着砖头乱草发呆啊,很好看吗?
生2:图1小孩把蚊子放进帐子,不怕蚊子咬他吗?
生3:用烟就能熏死蚊子吗?
生4:他们真无聊,这样都觉得好玩吗?
师:对啊,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么无聊的事情,他们都能玩上半天呢?
.......
笔者故意用白话文为文言文的教学设置悬念,让学生不抗拒新文体的同时通过问题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步进入内容教学,让学生从熟悉的学习规律中慢慢生成自我新知识,构建新知识体系。
三、利用非预设资源,鼓励多元生成
预设与生成都是具有弹性的“,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是教学中重要的资源,它是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意料之外而又对教学有意义的信息材料的有效利用,如学生的疑惑、学生创新的思维、或者学生出现的错误等。新课程强调多元、动态的课程生成,为学生建构一个交流、合作和探索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此,教师能否及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非预设生成性资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为学生所用,能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如在执教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威尼斯商人》一课时,笔者重在引导学生关注安东尼的友情至上、鲍西亚的见义勇为等积极的人文主义,有位学生的提问却让笔者大吃一惊“:其实夏洛克挺可怜的,虽然他是个无情的大债主。安东尼和鲍西亚在遇到困难时都会有人出手相助,但是夏洛克因为是犹太人经常被人瞧不起。”笔者并没有回避学生的问题,而是赞扬学生的独特心思,然后顺势引导学生们一起探讨“可怜的夏洛克”,为什么那时候的犹太人地位低下,文中能找出什么证据证明“他们看不起犹太人呢?”课堂陷入一片沉思之后又掀起一阵热烈讨论,并在文中找到了理据。这样的一个小插曲,学生认识到了另一种人文主义,让自我的生成增添了课堂的精彩。
总之,弹性预设是教学计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晴之笔。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理性看待“预设”与“生成”,尽力把课堂营造成“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多元化发展的教学模式,为语文课堂注入新活力。
摘要: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是动态的,也是预设的,是师生遵循一定的预设多向、开放、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初中语文教学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生成“引导人、塑造人”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预设性”,但在预设与生成的过程中,很多不可预见因素会随着出现,可见,预设与生成这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静一动”的矛盾与统一,需要语文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其关系,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预设,生成,教学效率
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篇2
一、课堂教学中如何理解预设和生成
(一)关于预设
1.什么是课堂的预设呢?说简单点,预设其实就是一个教师课前备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还包括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以及相关的应变策略。)教学预设具有目标明确、结构严密、操作性强等特点。
2.预设其实很重要。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为实现这些,预设当成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想上一节满是“生成”的数学课,我们自身在课前的设想应是相当丰富的。而这些对教师的人格、文化等方面的素养要求也是相当高的。
(二)关于生成
1.何谓生成?生成即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因为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你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并且是推动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因素。
2.生成可以预设。预设和生成并非水火不容,有你无我。弱化预设,过分强调生成,或者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都会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不可捉摸、听由天命的境地。教学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的世界,是有规律可循、有章法可依的,生成可以预设。因此我们的预设,首先要正确估计学生的认知起点。只有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备课,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一想学生们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会提出什么问题,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把可能出现的情况纳入自己的预设。预设的目标过低而不敢突破,则使课堂教学平淡,缺乏挑战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当生成的活动比较精彩时,生成的目标有价值时,我们应该敢于利用生成性资源,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3.生成需要引导。生成,仅仅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么简单吗?事实是,如果我们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生成”,可能出现的仅仅是表面热闹、而缺少深化与升华的课堂情景。这样的生成无疑是浅层次的。很多时候,在文本分析与拓展中,会有一些需要提升的环节,光靠学生自己的人生经验是无法“生成”的,必须靠老师去引导,去点燃。
二、如何把生成的课堂变得精彩
(一)捕捉生成亮点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老师的一句:“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认同他,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教师顺水推舟,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
(二)学会尊重学生
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即使这个方法是不正确的。以自己的“发明”方法为快乐,即使这个“发明”不能称得上是发明。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理解数学,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而这一切,也许会让我们成人的眼睛迷茫,甚至不屑。我们应小心翼翼的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
(三)及时调整课堂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因此,生成往往是学生不满足于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做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说影响深远。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的生成,并及时的捕捉住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一句话,精彩的生成来自精彩的预设。
课堂因精心预设而精彩 篇3
“平行四边形性质 (2) ”一课的内容是在教完平行四边形概念、探索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性质之后, 继续研究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以及探索“平行线之间距离处处相等”这一规律。 (华师大版八 (上) P98-99)
一、教学目标
教学之前, 笔者设定该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 平行线之间距离处处相等。
2.能力目标:能运用上述两点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语言美;领悟数学知识能使人在处理问题时更有灵活性, 体验生活中某些做法的公平性,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能使人明理;数学学习的探究步骤可以由直觉到猜想、再验证、证明, 从中体验逐步追求完美的数学精神。
二、教学方法
以问题教学法为主 (问题贯穿整个过程) 。
三、教学过程
(一) 回忆上节课内容:教师在黑板上、学生在稿纸上同时画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教师在黑板演示, 用硬纸片的平行四边形模型绕中心旋转180度后, 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一些性质 (如边、角、对称性等) , 然后提出新问题, 引入本课。
问题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何特征?
提醒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进行猜想或度量验证。之后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验证 (旋转法) 猜想, 并给出证明 (全等三角形) 。在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性质时, 较多学生能说出图中相等的线段, 但不知如何用精确的文字进行叙述, 通过阅读书本后, 才说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按常理, 此知识点探索到此结束, 笔者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进行了延伸。首先, 问学生如何理解“互相平分”?解释为:两对角线之间, 你经过我的中点, 我也经过你的中点;其次, 又问学生, 你们在此是否感到“互相平分”之语言精辟, 这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这是数学中的“语言美”, 是数学语言的至高追求, 最简单的四个字, 简洁明了地充分说明了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之间的关系。如此解释之后, 众学生面露笑容, 表示同感。
张奠宙教授告诫我们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 数学美无处不在, 而学生对数学美的感悟是很有限的, 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引领学生去感悟、发现数学美, 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的有效方法,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能力, 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为了让学生能自动生成“平行线之间距离处处相等”这一知识, 笔者创设了以下情境:
师:大家是否看过奥运会的游泳比赛?
生:看过。
师:比赛场地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游泳池。
师:起点线和终点线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 (长方形对边) 平行。
接着, 我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平行线, 任意取两点 (如图A、B) 作为起点, 假设同学们也来参加比赛。
问题2:请在图中画出自己的比赛路线 (并加上适当的标记) 。
令人惊喜的是, 上黑板的两名学生在所画线段中, 各自标记了如图的两个直角标记。此情此景下, 学生对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便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规定“平行线之间距离”概念便水到渠成, 并很快得出了一个结论:“平行线之间距离处处相等”。
问题3: (对刚产生的知识应用) 早上起来, 早餐时分长方形煎饼 (如图) , 切了两块, 刚好有AB=BD, 问你将选择△ABC一块还是选△BDE一块?
立即有学生回答说, 随便哪一块都一样。 (有较多学生此时还未决定)
师:为什么两块会一样?
生:两块的面积相等。 (仍有学生困惑, 明显△BDE长一些)
思考之后, 学生顿悟:等底等高的两三角形面积相等。
问题4:如图, 梯形ABCD中, AD∥BC, 对角线AC, BD相交于点O, 问图中有几对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经思考, 学生中认为2对、3对、4对的都有。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写出了S△ABC=S△DBC, S△ADB=S△ADC, S△AOB=S△DOC, 随即又请学生说理, 在解释S△AOB=S△DOC时, 学生用S△ADB-S△AOD=S△ADC-S△AOD进行了说明, 立即有学生补充:也可用S△ABC-S△BOC=S△BDC-S△BOC来说明。 (课堂气氛活跃)
反思: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着从教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实践中, 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2.由于学生在讲述自己的想法和理由时, 笔者对学生的表述大加赞赏, 令我忽略了学生中还有认为有4对三角形面积相等的情况。本想追问其想法, 突然忘记, 从而忽略了这一错误的生成, 也许这位学生已经明白了一切, 也许仍有他的想法, 这是我感到遗憾的地方。
(三) 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 特设以下问题:
问题5:早餐时, 4人平分一个平行四边形煎饼, 试用多种方法解决。
于是学生就忙了起来, 笔者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展示, 情况如下:
学生讲述自己的理由 (回答如下) :
(1)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2)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也可用全等三角形辅助说明) 。
(3)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4) 过平行四边形对称中心的直线把平行四边形面积等分, 然后再等分。多数学生对第 (4) 种方法有异议, 经讨论后, 达成共识:若平行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时, 且过中心的l1与l2垂直时, 可以成立。
说实话, 第 (4) 种方法不在本人的预设当中, 虽然该学生设计有错, 但更应获得表扬。因为他的思路很活跃, 课堂上笔者对他作了如实评价。这位学生在错误之处被老师挖掘到了值得肯定的一点, 得到了很大的鼓励。不仅如此, 笔者就此“生成”与同学们进行了探讨, 画出了经过中心的l1后, 究竟是否存在l2, 同样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四等分?事实上, S1+S2已肯定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只要有S1=S2时就能成立。虽然一时无法知道怎样画, 但完全可以确定它的存在性。
也许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 (特别是公开课上) 对学生这样错误的生成感到有些讨厌, 但我认为大可不必, 甚至欢迎学生“出错”。这样的出错, 难道不认为又提出了一个更精彩的问题吗?
接下来, 又有学生展示了另类方法, 依次上黑板画图, 如:
等, 不再一一枚举。
总之, 学生的参与是广泛的, 热情高涨。
最后在本课的小结中, 除知识点之外, 还有学生总结出了“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性质也可以推广应用到平行四边形之中, 即“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对图形的性质探究过程可以从观察猜想开始, 再设法验证, 然后证明, 这一数学探索过程是学习任何新知必须坚持的习惯。反思: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的, 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 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课堂因精心预设而精彩 篇4
“生成性”的课堂,已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建构“生成性”的课堂呢?
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精彩的生成。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1预设——生成的天然保障。
关注“生成”并非舍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同样如此。精心预设能预测到更为丰富的“学情”,预设到更为复杂的“可能”,从而预定出更为周全的策略。所以,要想让课堂真正互动生成起来,我们在预设教学环节的时候,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学生的心思,走进学生的心灵,考虑更多的如果。
如:《卜算子·咏梅》预设方案片段
师:自由读这首词,你喜欢梅花吗?为什么?(生回答。)
可能出现的情况:
(1)喜欢她的美丽。
师:(引导)词中怎样描写她的美丽的?(引导生诵读。)
(2)她不怕寒冷,非常坚强。
师:(引导)说说冬天的景象。(风、雨、冰、雪……)词中是怎样描写的?并联系其美丽的形象,突显坚强。
(3)她是报春的使者。
师:(引导)想象她是怎样呼唤百花的?说说春天来临的烂漫景象。
(4)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她还是那么默默无闻。
师:(引导)回忆梅花的美丽与功劳,说说她在烂漫的春天里,看到百花盛开,心里是怎么想的?
有了精心的预设,面对生成,教师才能镇定自若,从容自信。应对自如。
2呵护——生成的理性土壤。
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暴露各种疑问、困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学生展示、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宽容学生,更应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向学生学习。
生成是动态的,学生生成的状态又不同,因此,它容易被忽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对学生多一些欣赏,启动教学机智,敏锐地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点。如:教学《郑成功》一课时,我发现一位学生正低头画着什么,走进一看,原来他在课本插图上郑成功的眼睛下面画上了眼泪。我顺势引导学生深化文章的思想内容。于是,学生有了各种精彩的回答。有的说:“郑成功流的是激动的泪,经过郑家军的浴血奋战,宝岛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看到台湾人民如此高兴,郑成功怎能不激动呢?”有的说:“郑成功流的是欣慰的泪。在他的帮助下,高山族兄弟学会了新技术,郑成功心里感到欣慰。”这是课堂即兴生成的环节,因为教师的细心,建构了教学资源,并以此为载体,搭建平台,鼓励学生释放情感,表达见解。
从教师方面讲,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还要去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提升生成。
《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紧扣课题,围绕“励志学画”这个重点来逐层叙述,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在突破重点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板书课题时,我这样写:“徐悲鸿立志学画”,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这时,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老师,您把‘励志’写错了,不是‘站立’的‘立’。”“对呀!”学生一致表示赞同。我故作惊讶:“可我们通常都写成‘立志’呀,难道书上写的都是千真万确的吗?”教室里一片沉寂,只有翻书的声音。不一会儿,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我刚查了字典,字典上没有‘励志’这个词,可能是书上写错了吧?”“不对!‘立志’就是立定志向,‘励志’从字面上解释含有‘鼓励,勉励’的意思。‘励志’一词让人体会到徐悲鸿的决心很大。”“‘立志’可以理解成立定志向,不也能说明徐悲鸿的决心很大吗?”“对呀,我也很赞成这位同学的看法,‘立志’和‘励志’的意思本来就是很相近的嘛!”见学生又是一阵沉默,我趁机扇了一把“火”。于是,新一轮的探究开始了,有的学生从第一节中的“刻苦努力”体会到徐悲鸿在受到外国学生嘲笑前就曾立志成才,被激怒后他“更加发奋努力”,悟出“励志”比“立志”决心更大。有学生画出了写徐悲鸿奋发努力的句子,证实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由此体会到徐悲鸿立志决心大。有学生发挥了想象,徐悲鸿在法国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时、他总是不断勉励自己,一定要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因为他总是不断勉励自己,从不动摇自己的志向,所以,用“励志”比“立志”更加恰当。
看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我不禁暗喜:这不就是语文教师一直期待的境界吗?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书让学生读。话让学生讲,问题让学生提。尽管如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仍很重要。“水不激不发”,在突破重点时,不妨设计一两个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品读文字。上一案例中,我故意出错,后又质疑“难道书上写的都是千真万确的吗”,使学生改变了“教师为上,书本为上”的观点,增强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当学生在两个词语意思是否一样产生分歧时,我又趁机“点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了感悟“励志”、“立志”哪个更恰当,他们主动地走进课本,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深深地悟,因此,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面。
教师要经常性地回味和咀嚼自己的教学过程,让得失会心,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知识,又对自己本身如何教学进行了一次“回授”。我们更要作出书面的记录、分析、反思,多开展集体性的研讨、将课堂教学真正做为自己研究的事业来对待。勤积累,多反思,你就能更敏锐地捕捉住有效的生成资源,把师生的积极互动延伸到尽可能宽广的领域。我们强调要充分利用动态资源——学生学习中生成的种种因素,使课堂在动态生成中焕发生命的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动态资源与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课中的“巧妙点拨”是分不开的,可以这样说,精心预设+巧妙点拨:生成精彩。
课堂因精心预设而精彩 篇5
一、精彩的导入,激发兴趣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在执教《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我选择的是检查预习式的导入。但是普通的检查会让学生心烦,“课还没上呢,就让我们回答问题!”很多学生的内心会这样嘀咕。为了改变,我这样设计了导入:
案例一:请用括号中已给的词语完成语段填空。
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中回忆过往,____间似乎回到了月光下的百草园,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幻想自己变成了____的老和尚,拯救了书生;同样在月光下,孩子们寻找了月亮变化的轨迹,____地认为月亮是我们刻在夜空中的印章,让童心飞上月宫;而与月宫中的桂树相映成辉的一抹红色与绿色,就是陆地上那象征着生命和时间的三颗枸杞豆和那曾经在青黄不接时救过很多人命的、____一时的柳叶儿;当生命在自然中得以延续,坚强成为一种____,我们的生命里不再需要____与呻吟,痛苦与挣扎,我们会像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样,坚强起来!
(风靡恍惚无所不能倔强嗫嚅nièrǘ境界)
这样的词语检查真是耳目一新,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也进行了单元回顾,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此新颖的导入,接下来的学习不是更精彩吗?
二、巧妙的设计,关注生成
新初一的第一堂语文课,我总是进行小升初的衔接教育,一般会选择趣味语文入手,难度不到又容易让学生喜欢。那么选择怎么样的趣味语文呢?仅仅是一笑而过的“娱乐语文”吗?当然不是!
案例二: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当我把这个故事复述完,学生笑得是前仰后合,适当地等了学生几十秒,我平静的问:“大家笑也笑过了,那么从这个故事中,你读到了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学生甲:“那个画家太随性了,一会是老虎一回是马。”学生乙:“说话办事不能太随意。”学生丙:“马马虎虎不是一个好习惯。”听着学生的回答,心想:不枉我找来这样一个故事,你们倒也知道说话办事不能太马虎啊!我顺势告诫学生学习更是来不得虚假和马虎,一定要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会成功。
三、动态的生成,升华课堂
叶澜教授指出:“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者做智慧型的教师,关注只言片语,甚至是微表情。
案例三:一次研究课《生命生命》:
观看一段白芳礼老人的视频后,联系自身实际或社会生活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
学生先低头沉思、动笔抒写后教师组织大组交流:一女生边读边哭,最后泣不成声(她写的是自己从小耳朵不好,听力很弱,需要戴上助听器才能和人交流、听课。她妈妈为了给她治病不知跑了多少地方,不知花了多少钱和精力。)老师接过来继续读,也泪流满面,几度哽咽。台下听课师生:热泪盈眶。
教师:“××同学的母亲,她的生命因为有爱而美丽。那么,我们同学的父母呢?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关注而我们又忽视的生命:每天凌晨就开始扫大街的清洁工;过年过节仍然坚守在工作一线的工人;大山深处依靠铁索过河,守护乡民的医生;在汽车撞上时,毅然推开学生,自己却倒在血泊中的人民教师……
学生再次沉思,而后激情昂扬:“生命在于奉献!”“生命的价值在于灿烂,即使只有一瞬!”“生命的意义在于责任!”“生命的意义在于信守承诺!”“坚持住,生命继续!”……
课堂因精心预设而精彩 篇6
一、精心预设, 自主生成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 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 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盐需溶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 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学生的数学成绩差, 往往是从对数学的厌倦开始的。如果我们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所教学的内容,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 分析数量关系, 掌握解题思路, 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求知欲, 进而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这一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报数, 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然后让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再坐下)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同学站起来两次, 有些是一次。”
师:“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生:“报6、12、18、24……的同学。”
师:“报6的同学为什么站起来两次?”
生:“6既是2的倍数, 又是3的倍数, 所以两次都站起来了。”
师:“因为6既是2的倍数, 又是3的倍数, 所以我们就说6是2和3公有的倍数, 叫做公倍数。 (板书:公倍数) 刚才还有报哪些数的同学也站起来两次?”
生:“12、18、24……”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12、18、24……也是2和3的公倍数, 在这些公倍数中, 你能找出最大的一个和最小的一个吗?”
生:“不能找出最大的, 可以找到最小的是6。”
师:“两个数的公倍数没有最大的, 有最小的, 因此我们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时, 通常只研究最小公倍数。 (师在“公倍数”前板书“最小”。) 由此揭示课题。这样的情境不花哨, 但扎实、有效, 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自主生成的思维火花也能在情境中绽放。
二、灵活预设, 动态生成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 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 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 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
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教学的基础上, 还需要做一个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在教学中要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 这样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创造出发展的、增值的、生动的课堂和精彩的生成。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 教师在让学生简单复习面积的概念后, 给学生提供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时, 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的, 长方形的面积只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来。”“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此时, 该怎么办呢?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 选择“对猜想的验证”, 并利用手中的这些学具来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意义, 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弹性预设, 创造生成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 必须在弹性预设的基础上, 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 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来推进。教师做预案时, 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体现弹性要求, 其次, 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要有弹性。因此, 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些预备内容外, 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反应, 及时捕捉并利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有用课程资源来调整教学内容,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一课, 学生可能对结语中“任意”一词难以得出, 教师可预先作好两种设想:1.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得出, 此时教师可以顺水推舟, 给予“重锤”, 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 让学生自己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a+b>c, a+c>b, b+c>a。2.学生不能得出, 等待也无妨, 可留到变式练习时, 利用反诘法, 让学生自己悟出“任意”一词的必要。例如当学生判断“长为2厘米、6厘米、4厘米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时, 教师立即追问“那我倒不明白了, 2+6=8, 8厘米比第三条4厘米还长, 怎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多地预设各种可能,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创造性生成。
课堂因精心预设而精彩 篇7
很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理解就是玩电脑, 他们不愿意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 更不愿意进行乏味的训练。因此, 打造高效课堂,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巧妙的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 “信息及其特征”一课主要是知识的理解, 没有多少关于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中, 难免会出现无精打采的状态。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对课堂先进行巧妙预设, 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做一个游戏, 从而营造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如, 在教学文本的结构化和形象化时, 教师还可以出示学生感兴趣的图片, 如在云形标注图中有一张明星照片, 标注一句俏皮话, 或者一张学校的结构图, 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能够引发学生们对制作方法的思考, 产生学习的动力。再如, 在学习信息编程时, 教师可先演示一个小程序, 它能够自行计算学生在数学物理中学习的公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马上兴趣高涨, 自然能以一种很好的精神状态进入了学习。当然, 预设的方法还有很多, 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 符合实际预设, 真正激发学生兴趣。
2 精心组织, 打造高效课堂
打造高效课堂, 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合理安排、精心组织, 使课堂教学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自主探索中完成学习目标。
2.1 巧设活动, 学好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实践、应用的基础, 只有理解了理论知识, 才能消除在操作中的一些障碍。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是最枯燥的, 学生常常在上理论课时无精打采, 教师要能理解学生的心理, 巧设活动, 激活课堂,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打好基础, 从而打造高效课堂。例如, 在教学“什么是信息”时, 可以设置一个有游戏叫“心有灵犀一点通”。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 看看哪一组学生最有默契。游戏开始后,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 列举一条日常生活中的信息, 再小组明确信息都涉及到了哪些种类, 每组派一名同学前来汇报。在汇总的时候有的学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他在看报纸”这条信息该归于哪一类呢?他是描写的, 这种情境不能算是文字信息, 从而引出信息不光有文字、图形信息, 还有情境、状态信息。最后总结时发现学生写得最多的还是情境、状态等信息, 学生理解最多的文字、图形等信息却很少出现在分类中。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出了信息的其中一个特征, 信息是需要载体的, 最后总结出信息的概念和特征。这样在活动和由活动产生的课堂生成中,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还让学生在分类汇总中培养了学习能力, 掌握了关于信息的理论知识, 让课堂教学达到了该有的效果。
2.2 实践知识, 夯实学生基础
俗话说, 实践得真知,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实践是理论的运用,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理论实践相结合, 才能实现课堂高效。例如, 学校食堂要改善各方面的条件, 教师可让学生搜索资料, 为食堂的改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供合理意见。事关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生很快进入状态, 在最终提交的时候, 每个小组交给我的资料涉及多个方面, 有文字、有图像、有符号、有图形, 非常全面、生动、形象。这次实践不仅夯实了学生的学习基础, 还在精彩的实践生成中, 提高了课堂实效。
2.3 探索发现, 自主学习体验
高效的课堂, 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的能力。例如, 《信息编程加工》这节内容对学生来说, 有一定的难度, 但也能激起学生征服困难的刺激感。教学时, 教师可先介绍编程的规则、算法的运用、代码的设计等, 然后给学生演示给数字排序的编程方法。最后让学生分为小组, 自己探索编一个小程序, 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感觉很刺激, 马上通过网上查资料、自己实践等方式, 列出算法、设计代码, 进行编程实验, 在运行中不通过, 就再次改正, 再次实验。最终在探索中, 每个小组都编写了一个小软件, 如进行简单加减运算、生肖的查询等。学生真正懂得了算法的规律, 代码的设计方法, 并进行了实践性应用, 在探索中巩固了知识, 在探索中发现新知, 在探索中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终整个课堂实现了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目的。
总之, 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精心组织,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抓住课堂生成的精彩瞬间, 激发课堂活力, 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用尽可能少的时间, 学习更多的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 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打造高效课堂是提高学习效率, 掌握更多知识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课程, 在高中阶段学好信息技术, 对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是教师们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因精彩而有效 篇8
教学目标:掌握 g k h与单韵母相拼的要领,并能正确、熟练地拼读。
教学准备:
1.三座蘑菇小房子。(房门后面分别写着g k h)
2.小朋友打鼓和拔河的图片。
3.鸽子、老虎、仙鹤的图片。
4.ē è ǔ g h h的卡片。
5.苹果树图片。(苹果后面写着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过渡:小朋友,你们还记得这些老朋友吗?大家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在卡片上小组开火车认读带调单韵母a o e i u ü )
二、学习新课
过渡: 今天,拼音王国里又发生了有趣的事儿了!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去看一看。
1.找朋友,联系拼读
(1)故事引入,教学ge。一天,小e(出示韵母e的卡片)要去大森林里找朋友。森林里多美呀,他看见天是蓝蓝的,上面朵朵白云飘,小河里的水是绿的,小鱼儿快乐地游着。小e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三座漂亮的蘑菇房子,它好想去交交新朋友,同学们,谁来帮他敲敲门?(请一生到上面打开房门,出现声母g)师:你能让这两个小伙伴手拉手吗?(让生将韵母卡片摆在声母g的旁边,组成音节ge)师:他们手拉手就成了一家人,(板书:ge)你能把他们快读出来吗?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三遍,请一小组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指导。(2)教学ke 。师:还有谁愿帮小e敲敲门?师:你能让他们手拉手,成为一家人吗?(板书:ke)生带领大家读,男女生比赛读。(3)教学he方法同上。(4)教学gu ku hu方法同上。
设计意图:富有童趣娓娓动听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敲敲门,找朋友”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其中,使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也让学生在摆放卡片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两拼音节的构成,和快速拼读的要领。
2.看图,教授音节词
过渡:同学们真热心,帮助小e和小u找到了朋友。瞧,他们和新朋友手拉手,再也不孤单了!师:走出了森林,我们又回到了学校,去看一场精彩的表演吧!(出示打鼓的图片)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什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学生回答,教师提醒句子的完整性,教师相机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g――ǔ ――gǔ)师:这个小朋友在___(师引说)打鼓(板书:dǎ gǔ)指名拼读音节词,教师相机正音。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拔河”音节的教法同上。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利用图片,让学生自主观察,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图意,即顺理成章地引出了音节词,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看图,拼拼摆摆
过渡:我们看完了小朋友的打鼓表演,又为同学们的拔河比赛加了油,下面,请我们的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去动物园参观吧!
(出示鸽子、老虎、仙鹤的图片)师:瞧!它们是谁,小朋友们认识吗?师:这三种动物不小心把属于自己的音节给弄丢了,它们可真是急坏了,小朋友能帮帮它们吗?(出示 h g h)ē ǔ è 师:我们先来帮助小鸽子,谁来说说,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指名回答,让生选择合适的字母,摆在鸽子图片的下面。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拼读音节。老虎、仙鹤的教法同上。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字母卡片为原材料,让枯燥的音节拼读变得具有趣味性和游戏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拼拼摆摆的动手活动中,锻炼思维,掌握知识。
小游戏:“摘苹果”
过渡:我们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又帮助了动物园的动物们。现在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我们一起去神奇的果树园吧。(出示苹果树)这可是一棵聪明树,树上结满了智慧果,只有最聪明的小朋友才能摘下这红红的果子,发现它的秘密。谁要做勤劳聪明的小果农?(苹果后面适当贴上本课没有教学的音节,让学生做提高练习。指名摘苹果)师:你发现了智慧果的秘密了吗?你能告诉大家,大声地读出来吗?(让一生带领大家读音节)其余音节方法同上。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读,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游戏来复习巩固、提升本课内容,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4.抄写音节
过渡: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学会了所有的音节,那现在我们就拿起笔,在四线三格中认真地写一写吧,注意把字母写标准,音节写漂亮。
设计意图:由读到写,转化练习形式,进一步加深印象。
三、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帮助小e和小u找到了朋友,看了打鼓表演和拔河比赛,帮助了动物园的动物们,还摘下了很多的智慧果,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也认识了很多的音节,你们都学会了吗?同学们,我们在课后可要认真练习,快快掌握拼音知识!下课,小朋友们再见!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能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教学形式活泼,方法多样,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充分享受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教师没有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只是将自制的图片和字母卡片合理的利用,有机生成有趣的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效率的课堂才能产生高质量的听课效果。
【课堂因精心预设而精彩】推荐阅读:
精心预设精彩呈现05-19
精心雕琢课堂细节 方能成就精彩课堂05-17
课堂因展示而精彩07-16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10-14
课堂因自主而精彩06-09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08-01
课堂因鲜活而精彩09-30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07-31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11-08
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