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2024-08-15

精心设计打造高效课堂(精选12篇)

精心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篇1

课堂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由课堂导入、知识讲解、例题分析、练习巩固、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几个教学环节组成一堂好课,导入要引人入胜,讲解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例题要精心设计,分析要点拨到位,课堂训练要难易适度,课堂总结简明扼要, 作业布置质量相当. 作为教师, 必须巧妙设计,统筹安排,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学活动层层推进,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下面,结合多年初中教学的实践,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的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看书的时候,精彩的引言会让读者爱不释手,浮想联翩;演讲的时候,巧妙的开场白能让听众屏住呼吸,一听为快. 教学也是如此,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使课堂因此变得生动, 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教学环节,它需要老师用丰富形象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探究好奇,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从而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进入课堂学习之中.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1. 课堂导入要有时间性

即要掌握好课堂导入的时间. 课堂导入宜在3~5 分钟之内,既要避免因为导入时间过长,从而喧宾夺主,削弱其他教学环节的功能,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又要防止导入用时过短,使课堂导入流于形式,成为课堂摆设,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2. 课堂导入要有灵活性

即课堂导入的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种导入方法都应有其适用的对象与场合. 在教学中,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不同,采用的导入方法也应有所变化.

3. 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 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导入时,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从而把课本知识由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学生的直接需求,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以实现教学目的.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1. 旧知导入

每堂课的知识不是孤立的, 都是前后相联系的. 特别是数学知识,更是有着极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学生的学习,其实质是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些简单的练习(口头或笔头),使学生在获得复习旧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的基础上,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投入新课的学习. 比如学习“矩形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在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之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的“特殊”之处,兴致盎然的学生就这样被引入了新知的学习.

2. 设疑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而各种兴趣的价值又莫过于用疑问引起的兴趣. 教师在设疑导入时,要营造“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激活思维. 特别是当学生解决问题后,心理得到满足,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应用”时,我出示问题:在Rt△ABC中,a = 6,b = 8,求斜边c的长度. 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c = 10”. 紧接着又给出问题:在Rt△ABC中,a = 6,b = 8,求△ABC的周长.”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24”. 我提示大家:“题中并未交代c是斜边.”同学们一看情况不对,开始认真思考. 就这样,同学们很自然地被引入了新课的学习,应用定理必须看清条件:直角三角形,直角边,斜边……

3. 视频导入

九年级“正多边形与圆”的教学,应该是以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与特征为前提的. 我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摩登时代》的视频片段,看着卓别林拿着扳手在螺丝旁边机械转动的幽默诙谐的表演, 学生哈哈大笑. 可在笑过之后学生自然会产生问题:老师为什么给我们看这个? 这跟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我就势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正多边形的概念, 并让同学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身边的正多边形. 短短几分钟,通过学生喜欢的视频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昂扬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4. 故事导入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初中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喜欢听趣味性的故事. 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结合课堂知识,用短小、精悍的故事组织课堂导入,去吸引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启发学生思考,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我讲了《麦粒与棋盘》的故事:从前有个国王想要赏赐发明象棋的大臣,大臣说想要得到一些麦粒,他拿出一个棋盘,要求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颗,第二个格子放两颗以此类推,每个格子比前一个多一倍. 国王一听要求不高,于是就答应了. 我接着问:“国王的国库里有那么多麦子来满足大臣的要求吗? ”在同学纷纷猜测,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我顺势引导同学开始新知的学习.

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导入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有人甚至把它称为引领课堂发展的灵魂,对课堂的成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开动脑筋,不断探索,采用新奇有趣的课堂导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精心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篇2

打造高效课堂

南阳市第七小学 陈俊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发生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出来,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小学语文课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可喜局面,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但是,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 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作为学校教学的主阵地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高效的,高效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那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在此,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潜心读文本”—— 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统一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但俗话说得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使一节课成为一节高效课堂,,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要准备些什么呢?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就是读好文本。语文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 的就是教材,即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教师要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今年,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 “高效课堂”研究课和汇报课的活动,我也积极参加到这活动中。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喜爱音乐的白鲸》一课,从开始选定这篇课文到后来的上课,教学设计一共修改了六次。随着一次次的教材研读,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白鲸遇险情况之危险”、理解“转危为安,奇迹产生的根本原因”,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主线越来越清晰了,因此,我将重点难点放在了“究竟谁救了白鲸”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其它段落就做适当地略处理。通过体会“白鲸遇险情况之危急”从而理解“转危为安,产生奇迹的根本原因”,最终得到情感的升华。切身实践说明,要想创建出高效课堂,必须得备好课。

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二、“精心巧设计”——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实现了教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如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

1、在呈象感形中发现美

2、在品词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从表象的美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三、“灵活用方法”——打造高效课堂的保障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选择和灵活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都可能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使课堂的氛围既轻松又和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我校语文学科带头人王静老师《一只小鸟》的课堂教学中,王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小鸟清脆的啾啾声,让学生感受小鸟的讨人喜欢,激发学生喜欢小鸟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他们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同时王老师尊重每一个孩子,对他们亲切自然,和颜悦色,这也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宽松祥和的气氛,40分钟的语文课堂像磁铁一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吸引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成为人人参与、积极思考的无限空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寻觅春天的踪迹》中,我根据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要求学生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选择合作学习。内容1: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在大自然中,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内容2:在生活中,寻觅春天的踪迹。说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天的踪迹。唱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寻觅春天的踪迹。内容3:在创作中,展示春天的踪迹。写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从中感悟春天。仿诗歌的形式,选一幅表现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给它配上几句诗;或选写春的诗或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能够表达诗意。我把学生4~6人分为一组,每个小组包括不同层次的男女学生。这样安排便于学生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积极的团结协作的关系。本课的学习需要收集一些适当的资料,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比较有限的。所以通过小组合作,组内分工和讨论,指导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通过课前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集体合作的力量:资料丰富,内容多彩,形式多样,活动有序。从这儿也让我认识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这样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四)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再者,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五)“巧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现在,多媒体普遍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以图文并茂,直观的声像、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学生合作、主动地学习,达到开启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和教学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多形式、多频率地呈现给学生们,使简单知识少呈现,甚至不呈现,着力使重点突出,难点化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称象》一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是让同学们了解曹冲称象的整个过程。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然后通过几幅生动的画面来演示曹冲称象的整个过程:①船上称“大象”;②记录船身被压低后的位置;③填入“石块”,使船身压得与记录位置等高;④秤杆称石块重量;⑤结论“大象的重量=石块的重量”。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打破时空界限,把曹冲称象的整个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借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文本的体验,这样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最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再演示,再读课文,最终达到感悟。不用我多讲解,学生就自然地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六)、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精彩的课堂结束语,或启迪思维、提升情感,或真情告白、诗意延伸,或创设高潮、意味无穷,或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使学生把课堂学习变成了一种艺术享受,如听美妙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如果我们把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比作一台戏,那么,结束语就好比这台戏的一幕压台戏。我们要用浓墨重彩为这幕戏着上亮色,因为演好这幕戏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精彩的活力,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文采、知识与气度,还能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尽情领略无限风光。如一位老师在《凡卡》结课时说:“九岁的凡卡在老板家过的就是这样痛苦的生活:挨打、挨饿、整天干活不睡不好觉,没有自由,没有尊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所以,凡卡才写信乞求爷爷赶快带他离开,逃离这种非人的生活,那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他的信吗?假如他爷爷把他接到乡下,他能否摆脱苦难的命运呢?”这样的结束,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理激起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我要学”的求知心理状态,看电视连续剧一样,看完了这一章、这一集,总想了解下一回、下一集的内容,像这样的结尾,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觉,既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性,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作好了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让我们精心设计课堂结束语,让每一节课的“终曲”都能余音绕梁。

精心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设计 高效 课堂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58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教学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如何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打造高效课堂是教师面临的问题。随着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的开展,我们组织了教研活动、教学沙龙、听常态课、学生问卷等实践活动。随着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完成,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问题日益突显,归纳起来有以下四方面:(1)练习的设计没有目的,常常是重复单调,杂乱无章的;(2)多是“一刀切”,没有层次性的练习;(3)侧重书面练习,很少创造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4)重视技能训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潜在知识点,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精心设计简约的练习,让练习丰盈内涵

莎士比亚说:“精练是智慧的灵魂。”为了能够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能轻松愉悦地学习,不被题海所淹没,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简约的课堂练习,即有针对性、递进性、综合性的题目,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变,力求达到在简约中求多变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一道题:

(1)小区内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圃,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求出边长为5m的这条边所对应的高。

(3)这道题的第(1)、第(2)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小区物业要给这块平行四边形的花圃重新铺上草坪,每平方米需要6元,铺这块地一共需要多少元?如果要在这个花圃里种月季花,每4平方米种一株,一共可以种多少株?

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是让 学生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一组相对应的底和高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图所示,已知一组相对应的底和高,学生通过审题和思考,很快就能求出第(1)问。第二个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已知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于第(2)问,根据已知条件,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通过题中给的另一底边的长,求出对应的高。第(3)问让学生反思:这道题的第(1)、第(2)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可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并将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有趣的练习,让练习充满活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由于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因此在结课阶段,学生的积极性减弱,注意力也不够集中。这时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并有一定趣味性的练习,才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把“要我学”的心态调整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2、3、5的倍数”时,我在课堂上设计这样的练习:放一把豆子在桌子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几分钟后,我问:“豆子数完了吗,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数的。”生1:“老师,我认为2个2个地数又快又对。”“不对。”生2站起来说,“5个5个地数更快。”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2个2个地数更快”“5个5个地数更快”,两种声音此起彼伏。这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人认为3个3个地数又快又对的?”生3说:“3个3个地数不好数,容易出错。”我趁机再问:“为什么会觉得2个2个或5个5个地数又对又快,而3个3个地数却不容易呢?”学生陷入了沉思,忽然生4站起来说:“2和5的倍数,个位上都有特征,我们好记、也好数,可3的倍数个位上没有特征,我们不容易数。”大家听完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在这里,数豆子的方法把枯燥的练习变得有趣,课堂变得特别活跃。

三、精心设计综合性的练习,让练习彰显成效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所有的题目都用乘法做,学习了分数除法应用题,所有的题目就用除法做。然而当不同类型的问题综合在一起时,学生就手足无措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考虑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瞻前顾后,做到新旧知识不断交替出现,使学生能把掌握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又能让旧知识得到巩固,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学习“分数除法”后,学生做题时往往不分析条件,就直接用数量除以分数得出总量。因此,我设计了两道题:

为了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找到分数乘法应用题与除法应用题的异同,加深理解,我运用画线段图和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给学生讲解,达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设计练习时,就要设计一些对比性强的练习,让学生辨别、分析、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认识,使知识达到内化的程度。

四、精心设计阶梯性的练习,让练习彰显时效

在设计练习题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而且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与生活实际。不但要有基础训练,还要设计综合型的、拓展型的题目。这样,后进生能巩固基础,中等生不断提高,优等生综合能力更强,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出练习的最佳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一)判断。

1.圆的半径越长,圆的面积就越大。      ( )

2.周长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也一定相等。( )

(二)只列式不计算。

1.半径是3分米,求圆的面积。

2.直径是8分米,求圆的面积。

3.周长是12.56米,求圆的面积。

(三)解决问题。

1.一个圆形旱冰场的直径是30米,扩建后,半径增加5米。扩建后的旱冰场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2.在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里剪下一个最大的半圆,这个半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这几个类型不同、难度逐层递进的练习,学生加深了对圆面积的理解,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增加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更加积极主动。

五、精心设计实践性的练习,让练习凸显数学的价值

设计练习不应只停留在巩固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实践性作业主要有:(1)动手操作型。教学“圆的面积”一课后,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卡纸,用来剪裁直径是4厘米的圆形,最多能剪几个?我让学生先动手在本子上画一画,试试能画几个,再让学生拿出纸张来剪一剪。通过动手操作,避免了学生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的面积来解题的错误。(2)调查整理型。如调查家中的各项开支情况,或是调查一分钟内学校门口经过的车辆,再从调查得到的信息中进行整理与分析,想想从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研究记录型。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用写日记或手抄报的形式记下来。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小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六、精心设计留白练习,让练习彰显精彩

教师要适量地设计课堂练习,必要时可适当留白。留白是教师在某些环节留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去探索、体验、思考和解答。巧妙的留白,能起到无声胜有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后,我让学生听着音乐,感受不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验证方法,并让学生再想想还有什么问题?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另一个学生很快答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个直角加起来是360°,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四边形,所以说四边形的内角和应该是360°。”于是我说:“你能用这种方法分析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真不错!还能在本子上画一些非特殊的四边形进一步验证吗?”学生经探究和讨论后得出:把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由于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接下来学生在操作、分析、讨论中,还得出了五边形、六边形等内角和的特征,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虽然教师在备课时不能预见课堂上的所有细节,但是留有一定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课堂教学也会充满活力并彰显别样的精彩。

设计练习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少、精、活”。总之,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让学生既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受到错误的警醒;既学得生动,又学得扎实;既发展思维,又培养能力,就是最高效的数学课堂。

精心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篇4

课堂伊始,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时目标”:“大家和老师一起读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课堂:如此生硬地“搬”出课时目标, 这是语文课吗?从本质上讲, “语文教学目标是对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的预期。语文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当现实教学中, 广大一线教师喜欢把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的教师的行为 (即教学要求) 作为“教学目标”时, 是不利于课堂教学操作, 更不利于教学结果的检测与评价的。所以, 一堂课的课时目标不单是明确、切实可操作、可检测的, 还应当谙熟于教者心中, 在环环相扣的教学情节铺陈中, 逐一引导实现, 追求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美, 真正实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让语文课真正具有“语文味”。

接着, 教师多媒体展示作者蒲松龄的详细资料:“让我们一起走近蒲松龄”。

“走近”?教师提出这个要求后, 学生如何做?做什么?学生不过是读一读材料, 熟悉而已, 没有主观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也没有客观地训练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这何尝不是“填鸭式”教学?加涅指出:“离开了学习者的动力……不能引起学习。”简单就是高效:真理都是朴素的, 好课都是简单的。我认为倒不如直接提问:蒲松龄最擅长写什么?似乎更具体, 更有方向性。学生更能清晰地知道该从哪个方面、如何回答问题, 更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兴致和情趣。

接下来, 教师展示教学环节“读顺句子”:“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读通、读顺句子。”学生读了不到两分钟, 教师又布置新的任务:“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比一比哪组读得好。”

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并不多, 对文言文的初次阅读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教师应当在读前给予一定指导, 或是范读。 (诚然, 现在的公开课基本都变成了学习成果汇报课, 尤其在不需要借班上课的时候。) 在没有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如何做到“读通、读顺”?果不其然, 在后面的学生赛读环节, “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等重点语句朗读节奏均出现了问题。或许, 教者本就在等着类似问题的出现, 站出来纠正一番, 方显教师的指导作用?

或许是众多公开课执教者的共同心理:急于展示自己设计的环节, 全然不顾学生是否已完成上一学习任务。学生刚开始读文章, 尚未“读通、读顺”, 就已经开始准备小组赛读了。学生也生怕“配合”不好教师的展示。其实, 教师指导朗读后, 让学生多读一会儿, 又何妨呢?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给予相应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得到训练, 避免有些环节的设置流于形式,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进入到“读顺文意”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不理解的内容先组内质疑, 小组释疑, 组内解决不了的, 提交到班上解决。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疏通后,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友情提醒”:“请你解释” (若干词语) , “请你翻译” (3个句子) 。

应当说这一环节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合作学习”得到了较好的诠释。但教师的所谓“友情提醒”只是象征性地检测自己认为是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检测了解学情的方式有很多种:小组竞赛 (一人提问, 几人抢答;男生考测女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等竞争方式) ,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 但唯有教师的“友情提醒”, 较少地考虑学生的学情, 让自己的主观认识, 先入为主了。又如何做到突出教学重点, 实现高效课堂?

“读懂文章”。教师:“本文情节清晰, 层次分明,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梳理文章内容。”

须知, 教师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 一个“梳理文章内容”, 把学生弄得一头雾水, 为什么不换一个学生能够理解的说法呢?教师的要求只有具体明确, 才能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完成了一幅巧妙的板书, 但这些过程中没有学习新知识的惊奇与喜悦, 没有思想碰撞的火花, 有的只是按部就班的学习成果展示。这是细节, 但正是这些细节, 最终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节”。

“读讲故事”。教师:“不同的角度相同的精彩, 蒲松龄用他的生花妙笔把这一故事写得扣人心弦, 引人入胜。你能从屠户或狼的角度把这精彩的故事讲述出来吗?”……“没有同学举手啊, 那我就提问不举手的。”终于过了一会儿, 零星有几个学生举手准备回答问题了。“嗯, 有几个同学举手了, 我还是提问不举手的。”

抛开学生的心理压力、人格尊严受到挑战不说, 其实任何学生所谓的“不配合”情况发生时, 我们都要反思自己设计的问题的梯度是否合理、有序, 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 难度是否适中, 阶梯指导是否到位。此环节的设置, 显然是教者认为的“亮点”。只是学生对文本中屠户和狼的形象认知尚未深入展开, 跳一跳, 还是“摘不到”果实的。

“读评形象”。教师1:“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来?”教师2:“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可以看出来?”

此处的教学环节设置显然应在“读讲故事”之前暂且不说。无独有偶, 我前期参加首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 有幸听了黄厚江老师执教的《黔之驴》, 其中也有这么一个类似的环节, 与大家共同品味。

黄老师在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从文中具体词句的理解分析“虎”和“驴”的形象后, 也有“讲故事”这么一个环节, 不过黄老师是分两步进行的:

第一步:黄老师:讲故事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发挥, 要忠于原文, 想象要合理, 我给大家起个头, 同学们发挥想象, 接着讲下去……

第二步:黄老师:我们讲故事, 当然要注意讲述者的角度, 揣摩角色心理, 下面男生以“我就是故事中的驴”为开头, 续讲这个故事;女生以“我就是故事中的那只虎”为开头, 续讲这个故事。

最后黄教师小结道:“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名人评《聊斋志异》”。教者展示名人评《聊》的多媒体资料, 学生在欣赏中结束本课学习。

教学文言文, 要教育学生从文言文的作者和背景入手, 回归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若是教者对蒲松龄屡试不中的人生境况有所知晓, 深知他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了解他是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 反映现实生活, 寄托自己的理想, 就不会在总结课堂、回顾学生从狼的角度讲故事这一情节时, 教者对于存在的遗憾, 鼓励学生振臂高呼“我一定会回来的”。模仿“喜羊羊”之形象逼真, 让听课师生为之鼓掌, 感叹, 课堂到此结束, 确是完美。我却认为教者早已远离文本, 远离作者。蒲松龄那对“禽兽之变诈”的满腔愤懑、冷嘲与不屑, 早已荡然无存, 看似“点睛”之语, 恰恰成了最大的败笔。精彩的课堂语言, 是要建立在教者丰厚的知识底蕴和精心的语言设计之上的。做到了这点, 就不难理解最后一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从而真正把握文章主旨, 升华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 因此, 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 使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 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打造高效课堂。

摘要:高效课堂首先是学科本质的课堂。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教师要具有丰厚的知识底蕴, 善于精读教材、整体把握、巧妙设计, 使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课堂语言, 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 从而提高效率, 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精心的教学设计成就高效课堂 篇5

教学设计简单的说是教学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之前教学的预设。具体地讲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孩子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教师们都有同样的感受: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课前精心的设计教学,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教学设计令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因此,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的常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精彩。要使孩子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数学教师要思考在课堂中怎样将教学方法进行加工,为孩子提供思想素材,让孩子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分析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中使孩子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孩子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一、把握教材为首要条件,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40分钟课堂的每一环节的目标、1 内容、活动等的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真正创建“有效的课堂”。把握教材,就小学数学教材而言,就是要抓住教材的本质,即掌握教材的知识点、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延伸点,知道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把握教材,必须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教材的一字一句,包括教材的每道习题和每幅插图,必须努力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包括与教材配套的指导书和参考书的分析和建议。课堂教学设计前教师应做一做例题和所有的习题,列出本堂课的知识点、生长点、重点、难点、关键和延伸点。设计例题教学过程,包括导入和新授;设计练习过程,包括尝试、巩固和发展练习。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符合教材教学要求的教学过程。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精心设计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师要将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融入学生丰富、生动的生活体验中,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孩子从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孩子会觉得亲切具体,更容易理解,真正让孩子从生活中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生活。我认为数学教师要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拿着人民币到商店买东西,他会很清楚地算出自己花了多少钱,售货员应该补自己多少钱。但是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用文字叙述成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很多孩子就茫然了,不知道怎么做了。于是在教学时我就灵机一动,让孩子把自己喜爱的玩具、学习用品拿到学校来模拟超市卖商品,每件物品标上价格。一个孩子扮收银员,一部分孩子拿着学具里的人民币图片扮顾客。整个过程让孩子自己操作,其他的小朋友就当评委,判断顾客付钱正确吗?如果顾客多付了钱,收银员应该找回多少?如:一个洋娃娃12元,小明拿着20元去买洋娃娃,收银员应该找他多少元? 再把这样的题目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解决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教学设计,我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中心,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巧妙结合起来,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吸引,每个孩子都想参与。抓住了孩子的认知特点,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从而使孩子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三、训练学生发展思维,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课堂练习是数学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配合完成前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巩固思维训练的成果,而且作为学生思维实践的主要形式,练习过程本身对思维训练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此外,练习的结果还具有检验和反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精心设计练习;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课堂情况,灵活安排练习,使学生受到激励,启发思维,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明家利用一面墙来围养鸡场。已知用长12.56米的竹篱笆围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请你想一想,这个养鸡场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需要灵活地运用 圆周长的公式进行计算。

又如:“给你一段20厘米长的细铁丝做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做几个?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通过思考,有以下几种:

长方形 长 9厘米 宽1厘米 面积9平方厘米 长8厘米 宽2厘米 面积16平方厘米

长7厘米 宽3厘米 面积21平方厘米

长6厘米 宽4厘米 面积24平方厘米

正方形 边长5厘米 面积25平方厘米

学生做到这一步都停住了,觉得问题解决了,不再深究。如果这样,学生得到的仅仅是这道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思维并没有一个提高的过程。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反思:这道题里还隐藏着秘密,你有发现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发现了长方形长、宽、面积之间的新的关系。“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的差越小,面积反而越大。”“周长相等的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大。”为了思维的再深入延展,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反思:这条规律是不是只在这道题目里适用?学生通过举例、小组交流,得出了这是一条普遍存在的规律。解题后如此反思,既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也使思维得到了提高。

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精心设计激励性评价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励性评价是激励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实施激励性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发展的主体来看待,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来满足学生兴 趣、情感的需要,点燃他们的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促进学生的生动学习和主动发展。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发挥激励手段的作用。

教师的信任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种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从而营造出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如2011春期我在蒲吕小学上片区汇报课时,体会很深。上的一年级的《认识钟表》,一年级的小朋友年龄小,教室后面坐着很多听课的老师,学生们就显得非常的拘谨。课前,我自我介绍之后,组织同学们起立,向后转,并向听课老师敬礼,大大消除了同学们的紧张情绪。在导入新课时以该班级是学校的优秀班级为切入点,对小朋友说:“我了解一年级(2)班是学校最棒的班级,每个小朋友聪明伶俐,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只要上过你们班的课的老师都很喜欢你们。”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大胆发表意见。当第一个同学发言后,我带头用掌声给予鼓励,接着说:“第一个同学的发言就这么精彩,相信其他同学一定也想表现表现!”“你瞧,通过努力,你说得很好嘛,你成功了,祝贺你”„„在我不断地鼓励下,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五、提高教学效果,精心设计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数学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总结重点,深化理解,强化记忆。它如同 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掷地有声、余音缭绕、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去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在小结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步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并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概括和提高。

例如,我在《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教学中,引导学生小结出“多加几就减去几,多减几就加上几。”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时,我这样小结:“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倍,用甲数除以乙数。”教师语言不多,但能达到思路明、方法对,效果好的目的。

精心组织,打造高效课堂 篇6

“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标准。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1.做好相关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增强进入情境的氛围。运用多媒体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我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及与课文有关的精彩画面给学生看,把学生带入了书中描写的情境,使学生感觉仿佛自己就是鲁提辖,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2.创设情境引兴趣。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会这样问:“如果你是某某(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深入人物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在学《背影》时,学生设身处地,仿佛看到了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感动得流泪。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

3.运用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让思维也运转起来,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三、课堂做好“预习—展示—反馈”

(一)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抽出小部分时间,开展预习竞赛活动,给那些优秀的学生予奖励。这样,班里的学生热情高涨,预习时积极研读教材,认真思考问题,交流预习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二)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板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1.交流展示要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展示如果仅仅是优秀学生的展台,学困生是看客、是陪客,就失去其意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在日常教学中交流展示要实现展示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都属于这个展示的舞台。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听到所有学生说“我想说”“我反对”“我想补充”“我还有更独到的想法”。

2.互动探究要深入。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3.互动探究问题的选择。首先,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其次,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对多个问题进行探究时可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在下一步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在班级交流时要注意适时点评(有时需要精讲),不能放任,应中肯、恰当地评价,使评价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等。互动探究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按方案去解决问题。

4.教师要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如各组完成任务中精彩表现、不足之处,教师要予以激励性评价和矫正性评价;有些知识与方法,教师要予以精讲点拨、补充。精讲点拨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不要频频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语言要简洁、精练,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讲解重点要突出。

(三)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写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的目的性才会更明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教师要及时地从学生的反馈中调整我们自己的教学,实现有效的教学反思,进而优化我们下一阶段的教学安排和就学流程,实现教学的时效性;同时,要全面育人,特别是对于成绩和基础相对较差学生,我们一定要予以更多的关注,防止这些学生掉队。

我们要转变观念,做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探索,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精心组织, 打造高效课堂 篇7

“高效课堂”, 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 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标准。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堂要高效, 教师就要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 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 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在备课时, 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 重点加以突破。课前备课必须充分, 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虽然设计得很精彩, 但是必须符合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 如果不符合, 就必须修改, 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营造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1.做好相关课件,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增强进入情境的氛围。运用多媒体创设以形象为主体, 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 我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及与课文有关的精彩画面给学生看, 把学生带入了书中描写的情境, 使学生感觉仿佛自己就是鲁提辖, 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2.创设情境引兴趣。在语文课堂中, 经常会这样问:“如果你是某某 (文中的人物) , 你会怎样说, 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 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充当其中的角色, 深入人物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在学《背影》时, 学生设身处地, 仿佛看到了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 感动得流泪。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 离别情绪, 又催人泪下。

3.运用丰富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情绪。在课堂上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 让思维也运转起来, 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三、课堂做好“预习—展示—反馈”

(一)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抽出小部分时间, 开展预习竞赛活动, 给那些优秀的学生予奖励。这样, 班里的学生热情高涨, 预习时积极研读教材, 认真思考问题, 交流预习情况, 明确学习目标。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二)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板块的学习成果, 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1.交流展示要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展示如果仅仅是优秀学生的展台, 学困生是看客、是陪客, 就失去其意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在日常教学中交流展示要实现展示的真正目的, 那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 都属于这个展示的舞台。在我们的课堂上, 要听到所有学生说“我想说”“我反对”“我想补充”“我还有更独到的想法”。

2.互动探究要深入。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 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 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 尊重学生人格, 鼓励大胆质疑,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3.互动探究问题的选择。首先, 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 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其次, 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 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对多个问题进行探究时可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 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探究任务, 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 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 在下一步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在班级交流时要注意适时点评 (有时需要精讲) , 不能放任, 应中肯、恰当地评价, 使评价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等。互动探究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此基础上, 小组合作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 并按方案去解决问题。

4.教师要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如各组完成任务中精彩表现、不足之处, 教师要予以激励性评价和矫正性评价;有些知识与方法, 教师要予以精讲点拨、补充。精讲点拨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 不要频频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语言要简洁、精练, 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讲解重点要突出。

(三) 反馈———反思和总结, 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 突出“弱势群体”, 让他们说、谈、写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学的目的性才会更明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教师要及时地从学生的反馈中调整我们自己的教学, 实现有效的教学反思, 进而优化我们下一阶段的教学安排和就学流程, 实现教学的时效性;同时, 要全面育人, 特别是对于成绩和基础相对较差学生, 我们一定要予以更多的关注, 防止这些学生掉队。

精心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篇8

一.什么是课堂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 指在最短时间达到最佳效果。如何来判定这个最佳效果?语文课程评价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课堂教学的最终评价是围绕学生能力提高程度来进行的, 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分析。

传统的教学, 尤其是语文教学, 更多的是老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下面记笔记, 而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和可能性, 由于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从而容易产生学习的倦怠心理, 课堂效率自然不高。因此, 只有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还课堂于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

通俗地讲, 课堂有效性即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学, 一是学生是否会学习。一节45分钟的课, 若教师单纯的当任务完成条条框框规定的目标, 45分钟如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 学生听起来自然会排斥, 不愿意听;一节45分钟的课, 若教师只是把知识一二三的告诉学生, 缺少了思考互动的环节, 45分钟过了, 知识点转瞬即忘, 学生不会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课堂有效性的核心即让学生愿意学, 会学习, 这样再去提高课堂质量则会容易得多。

二.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

语文课堂的工具性, 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养, 这些是成为一名教师必须达到的要求。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则要求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外, 还要能提高学生的感悟审美能力。如果说工具性培养出的学生如机器一般有着相同的系统与程序构成, 那么人文性培养出的学生就应该是有个性的而非机器般统一生产。正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让学生愿意学习, 会学习, 更多的就应该从我们以往忽视的人文性入手。人文性, 则需要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一种人文关怀。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现代的师生关系, 从教学角度看, 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 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 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 是人和人的关系, 是师生间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人格的碰撞的互动关系。这需要教师不再把学生当做学习机器考试机器看待, 而是作为互相平等的个体来看待, 给予学生关怀,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1. 激发兴趣, 让学生愿意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 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让学生愿意学习, 能主动学习的助推器。

语文的课堂, 是生动鲜活的课堂, 而高中生经历了小学和初中知识的学习, 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更为成熟, 已开始渐渐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思想和看法, 因而高中的语文课堂更是生活的, 是社会的。未来的世界有太多的奥秘等待这群16左右的孩子去发现, 正因为他们有好奇心, 是感兴趣的, 语文课堂, 就应该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 充分的挖掘他们对生活的渴望。语文课堂兴趣的激发,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 营造一个接近生活还原生活的课堂, 在知识中潜移默化的将生活的哲理融入进去, 让学生从知识里走入生活。如必修3《老人与海》一课, 知识点要求学生理解老人桑地亚哥的不服输不放弃的硬汉精神, 若是单纯的就小说情节来讲, 甚至可以播放相关电影或动画让学生欣赏, 但也只是生硬的让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点。不妨换个角度, 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接近学生现有生活的简单情境, “考试中的一瞬间”, 碰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 恰巧前排的同学的卷子没有折起来可以清楚的看见答案, 你是选择看还是不看, 若你看了, 有了解题思路, 自己就有机会再次获得第一名, 若不看, 则必定与第一无缘。这样的情境, 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引发他们积极思考, 到底应该用什么态度面对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 自己该如何抉择。学生思考了, 再结合课文人物, 明白了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 但重要的是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课文与生活结合了, 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会想, 原来语文课堂的学习, 就是一个浓缩的生活, 从而愿意主动去从课堂中学习生活经验。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能让课堂离学生的心灵更近, 能让课堂对学生更有启示与引导作用, 更好的让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当学生从这样的课堂中明白了生活, 正当他们正对未来生活有无限憧憬的时候, 这根渴望知识的导火索也就点燃了。

2. 交流情感, 让学生快乐学习

语文, 语即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之一。课堂教学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 是师生关系, 更是人与人的关系;语文学科, 语言比其他学科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 语文, 更是人与人之间用语言来交流的学科。只有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交流情感, 构建一种和谐的平等的关系, 学生不再害怕上课, 学生不再排斥教师, 而是快乐学习, 课堂效率才会更高。

情感的交流, 首先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把高中学生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展现自己的思想, 而不是符合标准答案的观点就是好观点。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 教科书上的标答不是权威, 只有去权威化, 才能真正的走入学生。其次, 情感的交流要真诚。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学生的观点和思想, 同时也要积极的对学生的观点做出回应, 不是简单的鼓励或指出不足, 而是采取说出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方式, 用真诚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在这里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为例, 练习中有这么一个问题, “你是如何看待孔子最后只对曾皙说了自己对另三名学生的评价”。此问题一出, 敢于举手回答的学生, 大都回答的是因为孔子不想当面批评另三个学生, 怕打击他们, 是孔子爱学生的表现。其实, 作为老师的我, 深知学生们心中一定有另一种想法, 就是孔子作为老师偏心, 只和曾皙交流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在课堂上开始回忆我的高中生活, 说到一次考试后, 老师讲完试卷在教室里走动, 走到我同桌旁边, 给他又讲了一遍他错的没听懂的题目, 要知道, 那道题我也错了也没听懂, 当时就心里觉得很委屈, 觉得老师没以前那么可爱了。说到这, 学生都笑了。而笑声过后, 学生们脸上的表情变了, 相信他们听懂了我的分享。于是, 有学生再次站起来说, 认为孔子作为老师偏心, 只和自己赞许的学生交流, 不当面指出另三名学生的错误是对的, 但事后更应该单独找他们指出问题, 避免他们继续犯错。于是, 我继续追问, 大家是否觉得老师我有时候也偏心呢?见学生不作答, 我接着说, 你们看, 有时候下课了, 会有同学来问我应该如何改进学习方法等问题, 我会和他详细的分析交流, 并给他帮助, 也许他的进步比其他同学更快, 是否是我偏心呢?“不是, 因为每次问问题都是我主动先找老师的”那个经常问问题的学生说话了。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再读读课文, 学生很自然发现是曾皙主动留下来问孔子的, 其他三人早就走了。通过一步步的情感的交流, 最终让学生明白, 学习应该主动, 只有主动, 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这个课堂问题, 也就很好的得到了解决, 从孔子是爱还是害学生的问题上很自然的转换到了学生该如何学习的问题上。而这一步步的引导, 不应该是生硬的, 而是自然的用学生常见的生活来说话, 在过程中享受思考的快乐。

只有老师乐于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 乐于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 放下老师的架子, 走近学生, 学生才会爱上这门学科。快乐的学习, 不仅仅是知识点, 更是鲜活的生活。

3. 沟通心灵, 让学生学会学习

愿意学习, 快乐学习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前提, 那么学会学习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当学生有了内在的动力愿意去学习时, 这时候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总是会或多或少有自卑心理, 因为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不会在一个水平上, 有优秀就有落后。学会学习, 不仅仅是常说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毕竟在校学生之间的相处时间更长些。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的整体交流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对学科学习的想法, 通过班级整体的力量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让学生在学校里乐于和老师, 和同学交流沟通, 真正体会到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 家庭中的成员有义务与责任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

心灵的沟通, 不是一两节语文课就可以完成的, 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长时间磨合与了解, 在课堂教学上可适当灵活处理, 拿出5分钟的时间结合课文内容来让班级充分的了解某一个学生。消除了学生之间,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膜感, 课堂对于双方来说, 是知识的殿堂, 更是心灵的栖息地。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关注并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是学科教学的灵魂, 抓住了灵魂, 才抓住了全部, 学科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语文学科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教会人们阅读、表达、交流、思考, 因此, 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学, 学有所用, 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至关重要;而这一点, 也需要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科教育的灵魂所在, 只有打造一个有效的课堂, 通过激发兴趣、交流情感、沟通心灵等方法, 让学生愿意学习, 快乐学习, 学会学习, 才能更好的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精心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篇9

一、直接导入法

即开宗明义, 不需其他过多的讲述, 直接进入新课的讲授。其优势在于直奔主题, 重点突出, 中心明确。劣势在于上课刚开始, 学生还处于课下的散漫状态, 还没有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这样直接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枯燥,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动力不强。因此, 要慎重选用, 主要适用于那些与其他知识点联系不大的知识讲授。如在学习氧气的相关内容时, 我采用直接导入的方法, 指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是一切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条件, 那么究竟氧气有什么性质?为什么离开它人类将无法生存呢?通过问题导入来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

二、故事导入法

化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都是些纯理论性的知识, 教学枯燥无味。初中生普遍爱听故事, 常常为故事中生动的情节、幽默的语言等所吸引。将故事引入课堂, 可以使学生的大脑产生兴奋点,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为课堂教学打下情感基调。在教学中, 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 广泛地收集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故事, 寓抽象的知识讲授于动听的故事中, 让学生在听故事的愉悦状态下积极地进入学习中。

三、联系生活导入法

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许多化学原理都是科学家们从大量的生活事实中抽象得来的, 学好化学可以更好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现象来导入新课,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来学习化学, 同时让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 解决生产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反过来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如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 我举出学生所熟悉的酸雨的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酸雨是如何形成的, 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危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他们根据自己的所学以及在电视上所得到的一些信息, 对酸雨的形成与危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与探索中来, 既顺利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硫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的危害, 从而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悬念导入法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通过设置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 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使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利用初中生的特点, 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艺术性与探索性的问题, 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以使学生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内容时,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 会有新的物质生成, 那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是变大、变小还是不变?

五、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真理都是在科学家无数次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直观的材料, 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可以为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增添乐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 我为学生演示了实验———烧不坏的手帕, 先让学生猜测结果, 然后进行演示, 当实验结束时, 所有学生都充满了好奇, 为什么手帕会完好如初呢?这样的实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进行新知的学习。

六、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进入了教育领域, 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图文并茂, 声像同步, 动静结合, 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现着自身的优势性。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激起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欲望;多媒体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 化无形为有形, 化静态为动态, 化微观为宏观, 化抽象为形象, 利于化解教学重难点, 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多媒体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 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识记效率。利用多媒体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可以用优美的图片、动态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绚丽的文本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集中学生的精神,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与耳目一新的感受, 从而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意愿, 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七、联系旧知导入法

化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各章各节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利用知识间的联系, 以旧知来导入新知, 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又使学生认识到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从而利于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利用所学知识来探索新知,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 真正学会自主学习。

精心巧设质疑,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篇10

一、由主“教”转向“问”, 由主“记”转向“问”

如果只教不问, 这样呆板僵化的教学课堂就肯定缺少创造性、新颖性、趣味性, 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当然也失去了兴趣性, 其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老师教得无奈, 学生学得困惑。 如果学生只记不疑, 对问题囫囵吞枣, 渐渐地就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趣, 导致很多疑难的问题理解不透而无法消化, 时间长了会产生对老师的依赖状态, 学习方法、学习内容都不能产生新的突破, 也就不能产生生疑、质疑、解疑的思维, 所以英语课堂教学由主教转变为主学。 例如, 在教学初中英语上册第九课时, 单元主题Know yourself, 对性格描述单词organized, modest, curious, patient等, 对连词but, and, not only...But also...等, 本来学生只要敢于提问, 老师举几个事例就可以解决, 但因为不敢提问导致在考试中就无法化解这个问题。 如果学生在问中学, 就可以锻炼学生的用脑子的思考能力, 例如:What never asks questions but gets a lot of answers.学生很容易掌握句子结构。

二、激发质疑的兴趣, 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

在师道尊严下, 学生不敢挑战老师的权威, 英语课堂上学生不敢问, 加之英语老师英语教学缺失情境, 对讲授的内容照本宣科, 没有艺术感染力, 索然无味, 自然也就失去质疑的欲望, 体验不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造成学生不愿问。还有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和能力薄弱, 他们对提问感觉紧张和顾虑, 怕因为提问不合理遭到师生的嘲笑, 树立不起质疑的勇气和信心, 不敢问, 不会问。为了树立学生对老师的英语教学质疑的勇气和信心, 激发要问、想问的兴趣, 英语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质疑环境, 融进学生之中, 与学生一起探讨疑点、难点, 减轻学生不愿、不会、不敢质疑的脆弱心理, 鼓励学生多提问, 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 给他们挑战的平台。对于那些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 要予以激励、表扬, 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 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 与他们一起讨论加以引导, 并纠正错误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让学生找到提问的兴趣和成就感。比如在教9A Unit3Main task时, 我们可以创设“Millie is a little weak inmates and she often fails in moths tests.So she is afraid of moths and-even hates moths”这样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她的压力, 发现问题所在, 从而加强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三、善于设置问题情境, 对学生质疑授之以渔

好的英语老师是对学生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 老师除了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 实施师生角色转换,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载体, 还要善于灵活多变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使英语教学中的难点, 重点, 通过老师巧妙设置的问题, 师生探究, 生生合作, 在质疑中深入浅出地把问题化解。 下面具体介绍学生质疑的方法。

1.老师多设启发性问题情境。

有效提问的灵魂就是设置启发性问题情境, 就是要抓住学生的思维, 提问由浅入深, 循循善诱, 用创新性提问、发散性提问、设置悬念性提问方式, 使学生由对问题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助于获得并理解关键信息,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以6A Unit5“ On the Farm”为例, 阅读材料较长,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 What are Helen and Nancy talking about?

(2) What did they do on the Nation Day holiday?

(3) What did Helen do on Monday and Tuesday?

通过这种启发式设问, 学生水到渠成地解决了问题。

2.提问新颖别致, 提高提问的趣味性。

问题设置要有趣味性、新颖性, 成为有效提问的润滑剂。例如教学“Who is he/she?”时, 我摆脱明知故问的提问, 请一个学生到到讲台说一句英语, 让全班闭眼, 其他学生用“Who is he /she ?”来询问, 在猜测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及时展示相关的词汇、句型, 如“Is he/she tall /shot / strong / thin /fat ?”。

3.寻求在合作研讨中解决疑问。

化解英语的问题, 需要发挥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 又能共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 如何理解初中英语的英汉构成差异问题, 我分成小组讨论, 让每一个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得出利用汉语正迁移的作用, 得出英语单词、词组的含义。 例如放下来构成是put down, 坐下来构成是sit down, 其中的单词down汉语意思指的是向下的, 走进去英语是go up, 站起来英语是stand up, 其中的单词up汉语中的意思就是向上的。 学生通过合作的共同质疑, 了解单词构成规律, 对今后英语单词背诵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总之, 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 贵在学法。 我们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大纲, 依据学情, 创设出别具一格的舞台情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 赞赏学生对疑难问题刨根问底, 给予学生足够的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让师生在质疑中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一定会打造高效课堂。

摘要: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疑问是有艺术性的, 特别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如果能设置巧妙、有效提问, 就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 激活英语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开阔的思维, 使学生轻松化解英语教学重点、难点, 强化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质疑艺术,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以人为本,精心打造高效课堂 篇11

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中职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学生当中的大多数因在原学校班级中的成绩长期处于“下游”,从而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现象,甚至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非常缺乏。如果教师不予以正确引导的话,那么,将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每一门学科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教师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手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物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物理学科的学习内容,看似抽象,却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情境,导入物理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惯性定律》这一内容时,可以拿出事先准备的陀螺,让学生抽动陀螺转动后再停止抽动,继而观察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却继续转动的陀螺。然后,教师再发动学生积极发言,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此类现象,当学生举出诸如在乘车过程中,遇到刹车时身体会前倾等现象时,教师应大力赞扬,让同学们从教师的认可中得到身心愉悦的同时,激发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最后,教师再趁热打铁,提出问题:“同学们,这就是惯性。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讲《惯性定律》这一课……”

教师在讲解之前,利用有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注重能力的培养,作为中职学生,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得学生在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将学习的知识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实验的组织,促进学生心智与操作的有机结合。比如,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公式加深理解与记忆,教师在组织同学们开展物理实验之前,可以先拿出事先准备的两个小球,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并现场做实验,利用实验比较出两个小球的质量的大小。当有学生给出“用手感觉一下两个小球是不同质量的”答案时,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场掂一下两个小球,把“掂量”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当有的学生给出“用天平分别称一下”的解决方案时,教师也让学生走上讲台,将两个小球进行称量后,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当有的学生提出“如果这两个小球是同种材料做的,可以通过测量其体积大小以分辨出两个小球的不同质量”的方案时,教师就让学生亲自测量一下,也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与此同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和实验,直到有的学生提出“用两个小球进行碰撞”以测量两个小球的大小时,教师因势利导,在赞扬学生的创造性的同时,带领同学们进行物理实验,以得出最终结果。

教师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同学们在物理实验中动脑、动手、动口,以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综合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结构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经济建设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发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出了许多死读书、读死书的“高分低能”者,因此,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同学们思维的开发,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践,从而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真正能够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去。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电学中的“电路串联和并联”的基本知识时,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指导同学们根据所学习的知识用导线连接电路,让学生自行观察小灯泡的亮、暗、灭的变化,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与思考领悟出“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的区别,并通过交流讨论,进行总结,给出结论。最后,教师再进行汇总,给出准确的理论结果。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完“尖端放电高精度打孔的方法”之后,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明白“尖端放电高精度打孔的方法”的精度远远高于镗床、车床、钻床等机械打孔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掌握高新科技的求知欲望,使得同学们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出于物理学美好未来的憧憬,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加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开发。

教师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同学们共同探索与研究,积极向学生灌输物理学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引导同学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认真探究,从而促进了同学们思维的开发。

综上所述,教师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人为本,努力提升同学们的物理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积极沟通、通力协作等优良的品质,积极提升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中职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快速适应工作需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精心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篇12

一课前教学设计要细致化

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内容, 结合学校实际, 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调整教学顺序,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 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 从导入环节到活动的开展, 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的处理等, 教师都要预先考虑。应该考虑怎样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很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学活动的每一个任务, 哪些适合于学生自己解决, 辅以教师点拨;哪些须老师精讲或略讲, 哪些需要讲练结合;哪些任务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与此同时, 在每个活动中, 思考该怎样进行课堂提问, 该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使用哪些教学手段, 哪个环节需要多媒体教学辅助, 在某个环节出现意外时, 教师该怎样调整教学活动等, 才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英语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 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的主阵地交还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活动要任务化

课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尽管教师课前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 但是课堂教学能否按照预先的设计顺利实施,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课堂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的保证。

1. 师生关系新型化

英语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任, 做学生喜爱的教师, 就要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只要师生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 学生就能“亲其师, 信其道”,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教学活动任务化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 该模式的特点是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帮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 使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法来学习语言。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来完成听、说、读、写的英语学习活动。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因此, 在任务型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是互动的过程, 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扮演不同的角色,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中, 遇到困难时, 要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帮助,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课堂激励评价要及时化

在课堂上,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一句简单的表扬都会让学生兴奋不已, 让学生感受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快乐感, 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善于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哪怕点点滴滴的进步, 也要给予及时的鼓励, 真正做到春风化雨, 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

四课后教学反思要常态化

再好的课也有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 这就需要我们在上完每一节课后, 及时进行反思, 看看是否有某个环节或细节还值得推敲改进, 以便今后更好地实施教学。在一次次的反思中趋向成熟, 在一次次的教学中趋向完美,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步步走向高效, 走向完美。

上一篇:性格类型下一篇:草莓缺素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