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创设

2024-10-26

精心创设(共10篇)

精心创设 篇1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 有很多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却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习效率, 便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因为在情境的作用下, 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联想, 唤醒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 从而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因而, 情境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具有很高价值。如何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让学习变成一种享受呢?以下是我在实践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上《搜索引擎》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对网络已有一定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搜索引擎, 我便以设计旅游行程展开课题:暑假里, 父母打算带你去北京游玩, 主要参观大学校园和知名景点, 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旅游行程。行程中应该包括每天的行进路线、交通工具、食宿、花费等, 同时提出此次旅游要注意的事项, 比如旅游费用的数额、旅游时间的限制等。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以及费用额度内设计一条经济实惠、轻松惬意的旅游路线。这个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合乎情理, 操作性强, 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因而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设计旅游路线的工作中, 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资料, 整堂课的气氛既紧张又愉快。

创设美感情境

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冲动, 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而言, 这种由美感而引发的冲动、情感、兴趣,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丰富学生的想象, 成为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驱动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美感情境, 激发起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上《Word中插入图片》一课时, 我用电视散文的形式创设了一幅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对比Word中单纯的文字描述, 增加了图像修饰的文字显得更加生动, 富有吸引力, 让学生意识到在Word文档中添加图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而引出本堂课的要求——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在课堂的评价环节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让学生比较哪件作品更能让人体会到春天的气息。整节课, 学生学习热情很高, 不断尝试在文字中插入、调整各种图片, 以期让自己的文档更加美观, 教学效果很好。

创设音乐情境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 音乐能使大脑内的信息交换加快、思维能力增强, 也就是说, 能使人快速地吸收知识、增强记忆力、加快思考反应能力。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 营造一种舒适、和谐、优美的课堂氛围, 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安抚某些学生急躁的情绪, 让师生都有美的享受。

上《网上获取文件》一课之前, 我在课间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 学生进入课堂后, 很快就被音乐吸引, 纷纷猜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音乐还能让学生从上一节紧张的课堂学习中放松下来, 全身心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时, 我就提出这些音乐文件都是我从网上找到的, 引导学生上网查找、下载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播放音乐所需的软件等。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往往很迫切地想要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文件, 进行播放试听。这一堂课, 便在音乐的陪伴中, 完成了网上文件获取方法的教学, 达到了教学目的。

创设角色情境

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 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的配角转换为主角, 从听教师讲转换到自己学。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角色扮演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因为他们也成了整个情境的一部分, 既是情境的感受者, 又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在为《Flash——形状补间动画》一课创设情境时, 我借用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它具有七十二变的本领, 让学生体验形变的效果。我是这样导入课程的: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经过一座山, 突然一阵怪风把唐僧掳走了。三个徒弟发现山上有一个妖洞, 为了不打草惊蛇, 悟空变成小蜜蜂进去探查情况, 发现了掳走师傅的妖怪。于是, 悟空又变成桃子, 被妖怪吃进了肚子, 妖怪在腹痛难忍的情形下, 被迫放走了唐僧。于是两个形变过程即“悟空——小蜜蜂——桃子”就形成了。妖怪不甘心唐僧就这么被救走了, 追了出来。这时八戒又不时地变成大树或者大石头阻挡妖怪。这样巩固练习便形成了, 即“八戒——大树或大石头”。这堂课, 学生始终沉浸在想办法救唐僧的情境中, 体验悟空和八戒的变形本领, 既紧张又有成就感。

创设竞赛情境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并合作的社会。现代人既要以积极的姿态, 主动迎接各种挑战、参与各种竞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又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取得成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采用小组比赛创设竞赛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小组间展开竞争, 评选最佳小组, 并给予奖励。每个学生就会为了本组荣誉而积极学习, 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为《复杂网页的制作》一课创设情境时, 我事先制作了一个学习手册, 把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这本学习手册中, 并设计了一个竞赛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竞赛规则的:以组为单位记分, 得分最高组为优胜组;每位学生只能回答一次, 但可以帮助同组内其他同学;答错不扣分;充分求助于学习手册。在这样的竞争机制下, 学生有多种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自己探索, 或求助于学习手册, 或求助于同组成员, 既达到了主动学习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实践证明, 本堂课的设计在优质课评比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教学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之产生高成就和高交往的需要, 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满足感的增长, 从而使本来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游戏情境, 可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喜欢追求刺激的心理, 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进行《文件与文件夹》教学时, 我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的小程序, 预设了层层关卡。学生只有正确完成了上一层关卡的操作要求, 才能进入下一层关卡。如果不能正确操作, 程序则给出操作建议, 学生根据操作建议完成这一层关卡。学生闯关完成时, 会有一个惊喜。这个惊喜可以是教师给学生的寄语, 也可以是一个小游戏的链接等。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利用了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 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 使抽象的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乐于学习,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 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只要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真正扣住学生的心弦, 就能使每堂课都变成一次愉快的学习旅程, 让学生在玩中练、乐中学, 获得情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

精心创设情景 顺利引导教学 篇2

1 创设条件激发学生探索研究

教师在课堂上都希望能始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而新课的引入又起着关键作用。

笔者对此曾做过一些尝试。例如在初中物理《引言》一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上课就给学生演示了一个小实验——抽掉纸板(惯性实验)并观察发生的现象。为了作好引导,笔者没有轻视这个小实验,而是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求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操作研究,把实验做出了新感觉。学生们的兴奋,争先恐后的积极发言,表明了引入的成功。

2 把批评纠错转化为讨论自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一旦学生有错,就立刻进行严厉的批评,会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其时教师可以换种思维方式,利用学生的学习理解错误作为新课程的切入点,效果一定会更好。如初中学生画力的图示时,常常容易忽视某些细节。

笔者为了加强学生们纠错的效果,在新课进行后的下一节课开始时,画了一张推桌子的力的图示,问学生们图示有什么问题?学生们看见图示后,立刻很有兴趣的讨论起来。最后的答案主要有两类:其一是画的箭头不正确,其二是没有找准作用点,无法施加推力。对这两类答案,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第一类答案的得出,帮助了学生掌握力的方向及大小。而第二类答案,则充分表现了学生们善于思考和探索、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3 从自主学习引入新课

通过复习引入新课是教学中常用的课堂引入形式。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来达到新课引入的目的。例如,初中物理第一章长度测量学习结束后,能否运用新的单元复习法来代替教师从头到尾再讲一遍呢?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尝试:首先要求学生去认真发现、寻找和阅读有关信息和资料,并以长度单位米为第一人称,以所学知识和寻找到的信息和资料为载体,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写出演讲稿《你了解我吗?》。演讲稿准备好后再组织演讲,最后整理出一篇演讲稿,内容活泼,从米的大小以及他的“好朋友”——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之间的关系,到他们与实际生活中相等大的物体的比较,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引起的学生浓厚的学习总结的兴趣。这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帮助和启迪,一定比机械的依据课本复习这一章内容要好。教会学生读书,上好引入新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最有效的做法。

精心创设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篇3

一、设疑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 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吃透教材, 熟悉教材, 深挖教材, 设计问题, 针对全班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分心理特征设计问题。课堂教学结束后, 教师还要搞好课堂教学的延伸, 指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把课堂上学到知识、获得的体验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并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 活学活用, 触类旁通。

1. 课前设疑, 引入情境。

例如在《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时,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动物也互惠互助呢?”学生通过读文, 很快做出回答。接着教师又问:“为什么只要千鸟轻轻用喙打鳄鱼的上下颚, 鳄鱼就会张开嘴, 让千鸟飞出来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 教师通过反复引导, 让学生总结概括,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调动了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课后设疑, 引导想象。

讲完《狼和小羊》一课后, 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狼向小羊身上扑去, 小羊被狼吃掉了没有?”学生听后, 思维活跃各抒己见, 有的说:“狼扑向小羊, 小羊无力反抗, 成了狼的美餐, 正吃着被猎人发现了‘砰’一枪把狼打死了。”有的说:“凶恶的狼向善良的小羊猛跑过去, 小羊正巧一闪, 狼的脑袋撞到大石头上死了。”通过课后设疑, 请学生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学生情绪高涨, 积极思索, 达到了“课虽尽, 意未穷”的效果。

二、提倡多思, 鼓励首创精神

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爱发言、喜用脑的学生, 对课堂提问经常回答错误, 牛头不对马嘴, 惹得师生哄堂大笑。对此, 教师不应只简单地说对与错, 还应深入考虑一下该生的回答中有无创造性的成分, 即使回答不对, 爱动脑筋的学生必然是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 教师要加以保护, 启发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敢于创新。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 教师才有讲头, 才能针对学生回答的缺陷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作文课上一位学生说:“菊花红得那样鲜艳, 像美女的唇。”说得多好, 我立刻表扬他:“你想得真好, 老师都没想到呢?”又如一次听课时, 一位学生将小白兔的耳朵比作荷花瓣, 听课教师都愣住了, 随即爆发出一阵阵掌声, 我何曾听过将小兔耳朵比作荷花瓣的, 不过细想想, 还真像,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举。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靠粉笔和黑板讲课, 学生靠纸和笔学习。这样落后的手段影响教学的效果,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要求小学语文课堂必须采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 因为这样教学直观、形象, 能使学生手、口、脑并用,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有利于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积极思维和探索。例如教学《荷花》一课, 我利用多媒体把不同姿态的荷花图片播放给学生看, 动听的音乐, 抒情的朗读, 美丽的画面, 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我随机引导:“现在, 有一群人来看荷花, 被荷花的美深深吸引了, 但是却描写不出来。你愿意像解说员那样, 来给游客介绍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 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进行朗读。在之后的“小导游”介绍中, 我发现学生把课文读得特别优美、生动, 这就是兴趣激发的力量。在学生第四自然段时, 我对学生说:“作者觉得自己也是荷花了, 那么, 谁愿意先来做荷花, 把它美的姿势表演出来呢?”学生兴致高涨, 表演时入情入境, 与课文产生了共鸣, 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昂, 兴趣浓厚, 充满自信。又如《恐龙》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把不同的恐龙用幻灯片展现出来, 让学生说出是什么龙, 有什么特征, 生活习性等, 教师根本不需多讲, 学生就兴致盎然。这种教学形式, 既节省了大量时间,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他们很快感悟和理解了课文内容,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范读传情, 潜移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 对所研讨所得, 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 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课堂教学时, 教师的范读做到以声传情, 景随声出, 不仅能让学生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也有助于情感的调动。教《二泉映月》一课, 在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声中, 教师范读, 开始如泣如诉, 渐渐深深地叹息, 伤心地哭泣, 激愤地哭诉, 倔强地呐喊。声调抑扬顿挫, 展示音乐的升腾跌宕……学生在教师范读中领悟盲人阿炳是用自己的心在演奏, 是用琴声“倾吐”自己对家乡、对生活深沉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学生进入角色, 入情入境, 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意蕴美和音乐美, 同时教师的激情范读, 把文中的情感潜移到学生身上。

精心创设 篇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以问题为中心,揭示矛盾,解决学生“欲达彼岸”的心理困境,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营造一种“韵味无穷”的教学情境。

教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则更是一门艺术。“问题情境”是‘人化’的,需要创设才能生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朽的话题。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圆的认识》,在课末用电脑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并设问:唐老鸭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做成圆形的。接着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车轴不在圆心上颠簸,设问:车轮已改成圆形的,为什么唐老鸭还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经过学生改进后的汽车上“嘎嘎”直叫,教师语言配合:唐老鸭在谢谢我们大家呢!这个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

二、创设“亲历”情境,化解知识难点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教育手段创设一种使儿童仿佛“身临其境”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的要点,化解知识难点,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进入课堂,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如,一位教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节约用水”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测量、绘制等知识,还从网上了解到了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概况等,真正体会到一滴水的价值,受到了良好的养成习惯教育和国情教育,可谓受益匪浅。

又如: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直角,学会了画直角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拓展题:经过个屏幕上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射线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转),要求学生用鼠标拖动、旋转两条射线,利用电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画出多少个直角(无数个)?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控制平台与教师直接交流,这样,因材施教也就落到了实处,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的过程。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质疑解难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教师要布疑、集疑、辩疑,学生要动脑、动口、解难。如教学“四舍五入取近似值”这一内容时,我说:“今天老师有一道非常难的题,请同学们一起与老师解决这一难题:小松的妈妈是鸿运商店的售货员,商店规定一捆铅笔10枝卖9.75元,可是小松的妈妈昨天卖一枝铅笔收了9.80元,这是为什么?”同学们被老师这一挑战性的问题难住了。这时老师恰到好处地诱导:“如果不知道,大家认真听讲,学完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怀着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投入学习。很快,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找到了答案,李敏举手回答:“小松的妈妈昨天是这样卖那捆铅笔的,每枝0.975元,四舍五入每枝应收0.98元,卖10枝的钱就是9.80元。”

可见,教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为学生提供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的条件,通过动脑、动口和动手操作,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才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四、创设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教学时,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地捆绑在教科书里,死记那些小学生感到枯燥的概念和公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强数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如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我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已经学过有关‘比’的知识,你们知道人的身体各部分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人的身高与两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有的说,人的胸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2。有的说,人的身高与脚长的比大约是1∶7。我继续提问:“知道了这些有趣的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吗?”学生兴趣浓厚,认真听老师介绍,若你到商店买袜子,把袜底在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自己是否合穿;公安人员破案时,如果发现罪犯的脚印就能推测出他大约有多高,为破案提供重要线索。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老师顺势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许多数学知识,这里是应用了什么数学知识来计算的,同学们想知道吗?其实,这里是应用了‘比例’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例’的知识。”这样就使学生从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中受到了启迪。

五、问题情境创设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没有创造性的教就没有创造性的学,没有创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为空谈。问题不同于常规的可以简单模仿例题的习题,也不同于起反馈作用的考题,不能光靠熟练程度来解决,它应是知识的升华,具有新异、变化、创造性的问题情境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池塘平均水深1.2米,一个身高1.3米一点也不懂游泳的小孩不慎掉进池塘里,会不会淹死?这个创造性的问题,不能光凭学生对平均数的求法的熟练程度来解决,而要靠对“平均数”概念的深刻理解。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将学生引入“不平衡——探究发现——问题解决——平衡”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学习。

精心创设情境, 有效导入新课 篇5

一、创设情境, 类比导入新课

生活中与学习中, 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还是比较多的, 我们可以抓住新知识与生活中某一事物的相似特点,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根据他们之间的特点自然过渡, 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案例1: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新课导入:

师:五一节快到了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生:爸爸您辛苦了!

生:爸爸, 我爱您!

师:哦, 我知道了, 你爱你的爸爸, 那你告诉你的同学你爱你的爸爸可以怎么说呢?

生:我爱爸爸。 (师板书:我爱爸爸)

师:你还想告诉同学什么呢?

生:我爱妈妈。 (师板书:我爱妈妈)

师:有时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可以怎么说呢?

生:我爱爸爸和妈妈。

师:很好。数学上有时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我爱 (爸爸+妈妈) 。

师板书:我爱 (爸爸+妈妈) 。

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 (爸爸+妈妈) 三者之间你会用一个关系式连起来吗?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 (爸爸+妈妈) , (师板书关系式)

由此, 教师引出了与新知识乘法分配律公式:a×b+a×c=a× (b+c) 。相类似的生活语言, 引入了新课。

二、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新课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通过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立即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集中精力于新知识的学习, 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选择恰当的故事引入新课, 可以利用故事中所讲的道理跟新知的联系, 引导学生对新知融会贯通, 使学生在享受故事中快乐地接受新知识。

案例2: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新课导入: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曹冲称象》的故事, 请看——— (播放《曹冲称象》故事视频)

故事结束后, 师:想要称大象的重量, 大臣们都束手无策, 年仅7岁的曹冲是想的什么方法来帮助爸爸称大象重量的呢?

生:把大象的重换成石头的重, 先称石头的重, 计算石头总重量的和就等于大象的重。

师: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师板书课题)

三、创设情境, 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动手操作引入新课, 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自己动手探索新知的机会,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 特别是当他们面对自己的作品时, 他们会享受到无穷的成功的喜悦, 对新知识的学习就会不由自主地充满热情。

案例3:苏教版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新课导入:

课前让每一位学生准备好一张长方形纸和一把剪刀。

师:请将长方形纸对折一次重叠好, 在折线的一侧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 (让折线成为你画的图的一部分) , 然后在重叠的纸上剪下你画的图。

师:打开纸, 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

(师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四、创设情境, 游戏导入新课

游戏是每一位学生都喜欢的活动, 游戏这一活动本身就是学生快乐学习的一个过程。创设情境, 游戏导入新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案例4: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新课导入: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并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 如果你读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 老师就能准备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有生疑惑地摇摇头:不信。

师:不信咱来试试看。

生:43度、68度。

师:69度。

生:37度、76度。

师:67度。

师:想知道为什么老师能立即说出第三角的度数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师板书课题:三角形内角和)

五、创设情境, 悬念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悬念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悬念的存在可以激发起学生急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欲望, 增强了他们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需求, 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严谨的态度。

案例5:苏教版五年级《倍数和因数》新课导入:

师:有2个同学比赛数数字, 每人每次只能数1个数或2个数或3个数, 看谁先数到48谁就赢。请问有没有一定赢的方法?有没有什么规律?

师:可以给你们2分钟, 同位两人试试看。

(2分钟后没有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这个问题等我们今天学习了《倍数和因数》后大家就能很轻松地解决了。

师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引入新课。

六、创设情境, 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去生活, 同时, 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实例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由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认识新知识, 将新知与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能很快地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知识的模型, 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知道学好数学是为了把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 激起学生学习数学新知的积极性, 主动性。

案例6:苏教版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小数比较常见, 所以学生对小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这种情况, 笔者在教这一节课时, 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导入,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认识小数的。

【师多媒体出示生活中有小数的很多图片】

师: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图片, 说说看你在哪里见过它?师:图片上的这个数你认识吗?是什么数?你会读吗?这些图片都来源去生活, 学生比较熟悉, 他们一定会有很多想说的, 接下来教师只要慢慢引导就可以了。

在数学课堂中, 创设一个有效的新课导入情境就像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宝库金钥匙, 会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渐进佳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创设的情境要找准跟新知识的联系点, 要导入的精彩才会扣人心弦, 从而使数学课堂更有效。

精心创设 篇6

一、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恰当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新问题, 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激活思维, 诱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进而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去证明、去模拟, 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 则课堂气氛活跃, 充满生机和活力, 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思维上的“共振”。

例1:已知椭圆x245+y220=1的焦点为F1、F2, P是椭圆上一点, 且PF1 ⊥PF2, 求△F1PF2的面积。

此题解法颇多, 结果为SF1PF2=20。讲授时提出如下的问题:

问1:椭圆方程变为x225+y29=1x249+y224=1, 结论如何?分组解答。

问2:观察解题过程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多数学生能发现:SF1PF2=b2, 那么, 这是一个偶然巧合?还是一个必然的结论?

于是强烈的探求欲望便油然而生, 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问3:已知椭圆x2a2+y2b2=1 (ab0) 的两焦点为F1、F2, P是椭圆上一点, 且PF1 ⊥PF2, 求证:△F1PF2的面积等于b2。

以上问题, 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 学生共同议论, 相互补充, 相互启发, 最后得以证明,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得以最大限度的调动。

二、展示思维过程,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数学教学要“思”, 即思考、思维, 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因此, 要层层设计系列问题, 使学生学会思考、善思考、勤思考, 在思考中, 依靠学生的“悟”性和层层问题的诱导领会概念、定理的实质, 法则、公式的妙用, 思想方法的真谛, 从而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

例2:圆的直径AB上有两点CD, 且AB = 10, AC =BD =4, P为圆上一点, 求 PC+PD 的最大值。

解: 设P点坐标为P (x, y) , 则ΡC+ΡD= (x+1) 2+y2+ (x-1) 2+y2=26+2x+26-2x

往下如何做?学生束手无策。教师故意展示几种错误解法, 陷入困境之中, 让学生处于“发现”者地位。每个学生都希望成为发现者, 从而冥思苦想, 跃跃欲试。有的解答如下:

据不等式a+b2 (a+b) , a, bR+,

则有:26+2x+26-2x2 (26+2x+26-2x) =104,

当且仅当26+2x=26-2x, 即x=0时, PC+ PD 有最大值, 此时有P (0, 5) 。

多么巧妙的解答!全班为之称赞。进而让学生回答他的全部思维过程, 其他同学则获益匪浅。解法的灵活变换, 结论的层层深入, 把学生思维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解决一题带动一片, 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及拓展延伸的能力。

三、营造创新氛围, 架设学生探索的桥梁

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 不断产生对他们自己来说是新鲜的、开创性的东西, 这就是一种创造。而学生的创造性往往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渐渐培养起来的,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变更问题, 架设解决问题的桥梁, 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例3:设x>0, 求证:x+1x+1x+1x52

学生解题时, 由已知条件, 往往发现

x+1x2, (1)

此时1x+1x12。 (2)

尽管2+12=52与题目右边相同, 但由于 (1) 和 (2) 两式并不能直接相加, 此时思维受阻, 于是对问题作如下变更:

x+1x+1x+1x1+11+11+11,

当且仅当x=1时等号成立。

问题的变更使学生实际地参与了问题的探索过程, 从中受到了转化、猜想、证明等思想方法的启迪, 提高了探索能力。

精心创设 篇7

1.移情 入 境 ,引 导 民 主氛围

师生互动是基于一定的情境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如果没有宽松和谐的氛围,学生的自主性就难以发挥,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造性行为。如果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他们的思维火花就难于迸发出来。因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教学交互氛围的前提。

本节课上,刘老师有“课前消费小调查”环节、有模拟消费活动环节、有现场采访环节、有配乐教师精彩总结环节等,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优化互动情境,促进师生互动,反过来又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2.移事 入 境 ,引 导 课前 预习

课前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按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学习的全过程,养成自己学习思考的习惯。

刘老师在课前开展“消费小调查”,把通过调查得来的本班学生真实的消费情况、消费趋向用饼状图描述出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最想买该类商品的原因、最不满意的一次消费的原因。同时,刘老师还通过现场调查让学生思考:你有过独自购物的经历吗?在你独自购物的过程中,成功地还过价吗?如果你家要购买大宗物品,你会给父母提建议吗?通过现实生活的具体案例,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分析、思考和矫正消费中的问题。

这些课堂环节的创设足以体现刘老师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通过不断生成,努力将他们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出来。课上,老师又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分析教材,查阅资料,并进行相互讨论、交流、争论,从而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

3.移物 入 境 ,引 导 学 生 探究

教学实践证明,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习,创设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真实场景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因为它能唤起求知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学习欲望,唤醒、鼓舞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习,使他们具有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从而获得最佳的自主学习效果。

刘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模拟消费活动”,让学生从现场的八瓶饮料中进行模拟选购,并现场采访:你为什么会购买这一瓶饮料呢?你对有的同学拿饮料当水喝怎么看?你知道如何选择饮品吗?那么,这些信息在哪里可以找到、在商品的包装上你还看到什么信息、哪些图标你在商品上见过?等等。通过材料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展开了真情实景的探究。

4.移法 入 境 ,引 导 发 现 规律

课堂上,怎么提供材料给学生、教师提供了材料给学生后应该做些什么等,都可充分体现出教师是否是真正引导航向的人,是否真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上,我们欣慰地看到:当教师把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不作示范,不提建议,不告诉这或告诉那,也不总是在某个学生旁边转,而是鼓励学生去寻求某种特定的结果;当学生没有立即回答出来时,教师总是耐心地等待;当学生得出正确答案时,教师总是询问学生是如何分析出这一答案的。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孩子“真正”在发现问题。

精心创设 篇8

一、精心设计导入, 奠定教学基础

课堂的导入语要起到交代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或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学生迅速调整心情、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对于历史课堂, 精彩的导入无疑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本课的导入设置了2分钟的影音资料导入。本部影片前半部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社会的描述:工人失业、人们等待救济、对自由放任政策的愤怒等;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罗斯福的生平。本节导课视频试图达到教师“埋伏”的四个目的。目的之一, 一箭双雕, 既复习上节课美国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又明确罗斯福新政实行的社会背景。目的之二, 激发学生了解罗斯福是如何实行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好奇心。目的之三, 引导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来比较学习自由放任政策与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的不同之处。目的之四, 通过影片介绍罗斯福个人生平及性格特征, 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埋下伏笔。短短两分钟的导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了完美的铺垫。

二、精心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激情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课文正文的处理主要采用了情境体验的教学方式。历史教学的情境可分为表演情景、问题情景、语言及音乐情景等多种。这一课基础知识主要采用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 分为四个层层递进的情景体验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通过历史隧道穿越回20世纪30年代, 你会看到美国社会哪些现象?假如你是罗斯福, 会从哪些方面来解决当时的经济危机?”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时间。这一问题情景的设置刺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学生将自己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 通过自己来总结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然后考虑第二个小问题如何来解决美国的经济危机, 同时这也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起到自我激励和心理暗示的作用。然后教师用恰当的语言纠正学生的不恰当的问题解决方案, 帮助学生进一步落实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第二环节设置“材料一: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 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 课了垄断资本家的商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敲富人竹杠’和‘天天吃烤百万富翁’, 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然后让学生进行体验“假如你是罗斯福的智囊团一员, 你如何帮助罗斯福反击他的政客对他的不公正的评价?”这个问题, 利用了学生之前对罗斯福总统产生的好感, 学生内心会有小小的不平, 因此, 会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反驳思考, 然后继续给予学生进行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时间,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教师“狡猾”的问题情景设置,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实质的学习和理解。

第三环节设置“假如你是评论家, 你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这个环节比较简单, 基于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 学生会基本上自己学习和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教师仍然利用恰当的语言予以纠正和确定正确的言语结论。

第四环节设置“假如你是历史教师, 来自己出题考一考大家。”这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真正的动脑、动手, 使学生感觉到“历史课堂我能做的很好”。然后教师通过点评学生的出题情况, 进行鼓励。

情景教学的方法, 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习的方式, 情景教学教师是有目的的创设具体、形象、生动的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能够在情景中理解教材、发展心理机能。教师貌似“退居二线”, 实际上仍然是一个课堂的“操纵”者。

三、学生自主小结, 当堂训练, 检测教学效果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的回顾和总结, 其任务之一是将本课的知识点串联一起, 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 让学生落实重点与难点, 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 进而构建起知识框架。任务之二是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自己总结课堂内容,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掌握归纳总结学习法, 自主探索研究, 不断地从学习中得到动力和成果。最后的当堂训练是本节课质量验收的“材料”, 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检测, 同是也是教师个人教学信息优劣的回馈。由于上一个环节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已经做出相关问题提问, 那么当堂训练教师需要准备一些难度稍微加深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 深化基础知识。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课堂中做到身动、心动、神动, 使每个学生肯学、想学、会学。”同时对于历史教师的知识、能力等业务上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践行课堂高效教学模式, 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强连红.关于高师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书育人, 2011 (12) .

精心创设 篇9

关键词:启发性;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逆向性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如何培养学生能力,是深化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的核心。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中产生的,有了问题情境就能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

一、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启发性的问题不能太难,不能把学生“一棍子打死”,而要使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的感觉,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例如:有一瓶溶液的PH=4.5,如何使溶液的PH值升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大胆设想。学生思考后,讨论非常热烈,从而得出不同的方案:加水、加入碱性溶液、加入PH值比4.5大的溶液。

通过这样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问题的提出,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也易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精心设计梯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梯度问题,就是教师设置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性的问题系列,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提问,让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地步步展开。它具有连锁性、延伸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梯度提问实际上解决了强度等同的“刺激”得到的“反应”平淡、产生的效果差、学生思维没有高潮的问题。同一低层次的问题,会使学生往往感到单调、乏味、枯燥,而同一高层次的问题,又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放弃的情绪。梯度提问正好解决了以上这两个问题,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我在和学生们共同探讨CO2的性质这一课题时,课件展示了“死狗洞”的情境(画面的大意是意大利有一奇妙的山洞,人进入山洞安然无恙,而狗进入后便会死亡)。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有层次的系列问题:你猜想是什么物质置狗于死地?你能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吗?CO2有毒吗?既然CO2无毒,那么狗为什么会死亡?人为何没有危险?能说明CO2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为了确保人进入深洞不发生危险,可以做什么样的实验?通过有目的多层次的巧妙提问,抓住主题不放,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以初步培养。

三、精心设计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变的提问主要在习题课中进行。通过一题多变的系列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发散,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做大量的练习而效果差的现象,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例如:NaOH潮解后极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而变质。为测定实验室一瓶放置已久的烧碱中的NaOH含量,某学生取适量的烧碱样品溶于一定量的水得到200g溶液,再加入200g稀硫酸(足量)充分搅拌到不再放出气泡为止,称量溶液为395.6g。试计算(1)反应产生的CO2的质量为g;(2)若所取烧碱样品为50.0g,则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在做完解答后,我进行追问:那么此样品在没有变质前的质量是多少?从而引出一个新的知识点。通过以上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变得很有条理,找到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培养了学生将具体问题抽象化的思维能力,并使思维变得更具深刻性、灵活性。

四、精心设计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问问题,支持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应教育学生不要迷信教师、教科书,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对正确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以肯定,给以鼓励;对不正确的见解也要引导学生讨论研究,予以纠正。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巩固了知识,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

五、采用逆向性提问,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是思维活动中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思维的角度是不相同的。正向思维有时又可称为习惯性思维,教师的陈述、讲解易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而学生逆向思维的形成则必须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如设置巧妙的问题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当好学生思维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大胆地参与不同形式的学习、实验等创新性的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抓好每个环节,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创设思维环境,让学生多思考、多设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在学习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实践与研究》,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第8期

3.《青少年科学探究》,河北教育报刊社,2009年第6期

精心创设 篇10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因为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 具有科学性、人文性、探究性和活动性。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 创设具体实效的教学情境, 营造出浓郁热烈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 参与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发现和探索、掌握的过程, 实现教学目标有效高效完成。

一、创设生活情境, 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现行的高中化学新教材的设计尽量贴近生活实际。“化学课程标准”指出, 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以, 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 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的价值, 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在教授“二氧化硫会有什么性质”的内容时, 就完全改变以往由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再到其具体用途这样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 而从二氧化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 将学科与学生生活结合融通, 创设教与学的情境。

我首先向学生放映了一则有关“以硫磺熏蒸方法处理有毒桔梗制作咸菜”的新闻:辽宁沈阳警方在集中打假行动中, 查获被黑心干菜批发业主用二氧化硫薰方法制作“狗宝咸菜”的有毒桔梗1440余公斤, 其二氧化硫含量超标92倍。这些桔梗是用二氧化硫薰制过的, 虽然颜色白净, 柔软湿润, 口感好, 但却因为其干桔梗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高达每公斤4.6克而成为“食品杀手”。通过这则极具生活气息的新闻事件, 我提醒学生明白两个道理:一是那些看上去离我们很远的化学用品却时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是那样的密不可分;二是只有我们学好化学知识, 掌握化学物品识别能力, 才能凭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能力造福人类。这样就为学生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用途创设了一定意义的生活情境, 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接下来, 学生很自然地了解到二氧化硫为无色气体, 具有窒息性特臭气味, 属于第二、三类有毒气体, 对眼、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同时, 他们也明白了长期接触二氧化硫后, 会有头痛、头昏、乏力等症状, 可诱发鼻炎、气管炎等多种疾病的生活小常识, 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并行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 实现化学课堂教学探究化

大多的化学课堂教学看重的只是知识的直接传授, 甚至在一些概念性、原理性等知识板块方面还运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完全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发现问题、善于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根本做不到在问题的思索中得到学识的增长、能力的养成、素养的提升, 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实现这一任务的一个主要“节点”便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将惯有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这种“探究式学习”必须要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创设有针对性的适宜我们学生具体情况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的教学手段。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 就不要急着往下进行。因此, 教师必须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问题任务, 使学生处于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为了摆脱这种处境, 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 甚至调动思维, 大胆探究, 千方百计地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从而促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在进行必修2“原子结构与位置”的课堂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体会并运用“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知识要点, 我特意设置了多个提问, 力求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提问引出学生对问题的思索与解答。

问题1:指出它____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问题2:指出N、S、Na、Al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问题3:指出33号元素、40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在教学中我先抛出第一个问题, 目的在于让学生直接理解和运用“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这个知识点。抛出第二个问题的时候, 学生会发现无法直接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经过思考, 学生自然想到要先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再利用公式解题。当面对第三个问题时, 学生自发地动笔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但是学生又发现在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时, 最外层与次外层的电子数确定有困难。此时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告诉他们又一个新的知识:要确定20号以后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一般不用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不需运用“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这个知识点, 而是根据就近稀有气体元素的位置来确定。

在这次问题的设计中, 我们特意设计了三个难度递增的问题, 由易到难,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困难面前, 产生思维的停滞与阻遏。然后通过适当的点拨, 疏通他们的思考节点和思维关隘, 最后突破解题通道, 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与增长。

必须指出的是,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学识经验,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裨益。

三、创设实验情境, 实现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化

实验是化学教学之本, 通过实验教学, 能实现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主学习探究的目的,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 去认识与人类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化学, 积极探究化学反应的奥秘, 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 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在当今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存在许多不足, 实验教学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只看重实验数量, 不注重实验质量;只关注实验结论的获得, 不注重实验过程的展示与观察;照搬照抄的验证性实验偏多, 探索性、设计性、活动性兼顾的实验偏少等等。因此,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应以实验活动为载体, 力求理解与探究的辩证统一, 力求实验与思维的有机结合,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之中, 这样既优化了实验教学的过程, 展现了化学自身的魅力, 又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学的要求。

有意识地创建实验教学的氛围和情境, 在熟知实验情境的创设技巧基础上, 关注实验演示的导向功用和激励作用, 关注实验现象的分析探究, 关注试验活动的本质揭示, 更要关注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解决等科学能力, 确保学生在化学实验的活动中做到动手动脑, 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通过有效实验情境的创设, 走出实验误区,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的探究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随着课堂实验教学的深入, 师生之间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 课堂就会暴发出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不仅能够长久地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性格, 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教授《实验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节内容时, 大部分高三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认为在高二就已掌握相关要点, 认为此节课不会有什么新意, 因此都带着无所谓的态度来上课。为此, 我特意引入了“晴雨花”实验:将一朵粉红色的自制纸花展示给学生, 接下用酒精灯烘烤纸花, 学生惊讶地发现, 纸花变回了蓝色。接着又用喷壶往纸花喷水, 学生又惊讶地发现, 纸花变回粉红色了。这一实验演示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我趁势告诉学生, 粉花色纸花是因为浸泡过氯化钴溶液, 遇高温则显示蓝色, 反之则为粉红色, 从而引出“二氧化钴水合物存在下列平衡, 温度改变, 平衡将发生移动”:

通过这么一个精心设计的小小实验, 一下子改变了学生无所谓的学习心态, 整个课堂进入一个充满好奇、愿意探究的学习情境之中, 实现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良好的情境能让人们轻松兴奋, 有利于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适宜的情境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干扰认知过程, 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因此, 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 最终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性、探究性、活动性并重的学科,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实现化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情境成为我们教师必须高度关注的教学元素。精心创设课堂教学中的生活、问题、实验情境, 是追求化学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境,创设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

[2]论语·述而

上一篇:创新型教学理念下一篇:国内外标准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