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教学理念

2024-10-26

创新型教学理念(共12篇)

创新型教学理念 篇1

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有巨大潜能的, 同时初中学生正处在性格形成的塑造期, 虽说有一点“成年人”的感觉, 但孩子的好玩、爱动的天性依然没有改变。而快乐的感受是更好的学习的情感基础。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创新教学理念, 践行快乐教学。

一、创新教学情景,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快乐”教学气氛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分数为主, 采用“填鸭式”,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不可避免地出现“高分低能力的人”。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人的发展, 因此, 为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就必须迅速克服以前“只注重知识学习, 不注重能力培养”的倾向, 向“既注重知识的学习, 又注重学生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要把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接受学习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它能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 掌握思路和方法, 让学生少走弯路。如果所有的知识都一味地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去发现, 不但时间不允许, 教学进度将受到影响, 而且中差生也不具备这个能力。特别是在普通班, 相当一部分同学这方面的能力还可能更差。因此, 不能单纯把新课程提倡的这些学习方式理解为唯一的选择, 形而上学地认为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一概是不可取的。而要在教学中, 辩证地理解和运用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探究性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推行积极的接受教学。在教学中把握好“引”和“导”的度, 避免“满堂灌”, 避免机械重复的“讲”和“练”, 正确把握教学中的“教、扶、放”的关系, 以教法启发引导学生, 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通过接受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 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通过学生的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 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新教科书一大特点是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学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强调图文并茂, 以图为主。所以, 在使用这套以图为主的新教科书时, 我们不能简单地当成看图说话。那样就只会是干巴巴的表述图意, 说些不关痛痒的大道理。

如何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明确道德概念, 又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 办法当然很多:可以资料调查、游戏、利用科技手段来欣赏, 但我觉得课堂最常用也最实用的还是创设情境。这种创设情境其实也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的体验学习, 让学生在小课堂模拟大社会, 从而获得感性认识, 学会更好的选择、更好的行动。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 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 不要害怕学生“造反”, 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 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 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 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 师生间平等了, 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二、创新教学思路, 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乐在学习中

在思想品德教学时, 既要体现它作为思想品德修养普遍性的一面, 也要体现它作为思想方法特殊性的一面;既要明确反对思想品德教育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 同时又必须注意防止以“生活化”完全取代思想品德教学所应具有的特殊作用, 应该辩证地处理好教学思想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教学首要目标, 也是当前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必须将思想品德教学融入生活实际中,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 要让学生在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学好思想品德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 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于学会经营课堂, 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 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而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 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 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

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 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 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2. 列举“快乐”的教学案例。

政治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 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又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 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

3. 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它能做到图文并茂, 影音俱全, 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 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 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

三、创新自主性教学方式, 让师生在互动中感受教学的“快乐”

所谓自主性教学是就教学的内在品质而言的, 是以人为本的, 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教学。与之相对的是以本为本的, 被动教学、机械教学和灌输教学。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 教学方式是教师在教学时所具备的或所偏爱的方式, 是教师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倾向的总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各有特点, 那么教师的教学是否也各有特点呢?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教师也有自己的个性, 这在他们的教学中会自然地反映出来。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和教学主体学生的差异, 教学方式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这是人本的重要体现。然而, 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人本, 强调文本, 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教材的专制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 扼杀了教学的个性化, 教师成为了一个传声筒, 被动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课堂又变成窒息师生思想和创造力的炼狱。自主式教学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之弊, 通过话题目标、情境任务、谈话探究、考核实践, 重塑师生的个性, 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四、创新评价体系, 给予激励性评价,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用考试和分数来评价学生是现行基础教学的主要特征。实施新课程教学, 虽然要求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 但这并不表明要完全抛弃考试和分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不能把考试和分数当“靶子”攻击, 不能让形而上学到处泛滥, 把正确评价与分数评价对立起来, 要正确处理, 正当评价与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 保持正确的心态。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 所以在教学中,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 老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对于学生确实好的、正确的、新颖的观点, 应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 对考试成绩好的也同样要予以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 觉得自己有能力, 能胜任, 有独创性。同时, 要注意因人而异, 因年级而异, 切忌只见表扬, 不见批评, 从而形成学习成果正确的评价导向。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 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 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 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总之, 新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贯彻新课程理念, 必须教学理念更新, 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 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达到理论、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共同实现的理想效果。

创新型教学理念 篇2

新课改要求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除了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还能通过不断的改革研究,提升教学的成效。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不但提升了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动力

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发现了一个规律: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根据这一特性,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教师应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努力亲近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平等地对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教师应经常性地和学生开展交流,了解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对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和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可以让学生感受被尊重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引入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成效

现代化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不能再墨守成规,使得教育方式停滞不前,更不能以消极的态度抵制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应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通过教学手段的有效改革提升教学的成效。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手段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需要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在导入环节上,先播放相关的视频影音资料,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更积极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中。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教学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满足不了教学工作的要求。运用多媒体手段补充和拓展教材的教学信息,能对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发挥较强的促进作用。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信息容量大、演示方式新颖,能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有效提升。??

三、开展分组教学,培养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得到认可和重视。所以,教师应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重点位置,并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从三方面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可以让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应将优秀生和后进生合理分配,并保证小组成员在5~6人,这样,学习的气氛更加浓烈,合作研究的优势逐步体现。其次,可以改进教学的互动方式,教师在新型教学活动中,要设计出一些有助于思维发挥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的探讨和研究,引领学生掌握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提高答案的完整性与正确率。最后,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的3~5分钟,开展“当堂测试”,这样有助于改变因课后练习而信息反馈迟缓的现状,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及时地改进和实施下一步的教学方案,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

四、设置科学阅读,巩固薄弱环节

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大胆创新,在保证完成教学基本目标任务的前提下,针对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某些薄弱环节进行探究,努力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的读写水平有限,也是造成教学成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尝试将每周的一节早读课改为阅读指导课,通过课程设置的改变,科学地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可利用其中一节课的时间来确定本学期的阅读数量和制定本学期的阅读计划,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早自习中布置口头小作文,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和训练,让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作文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五、侧重因材施教,促进整体进步

只有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才能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成效,所以,教师绝不能轻言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将学生分成优、中、差三个层次,并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差异性,针对每一个层次,分别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层次的不同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可从提问到当堂练习中,体现学生的发展差异性,兼顾个性化需求。在考试的环节中,教师可设计A、B卷,针对后进生考查较低难度的知识面,以此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 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獻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也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提倡“多样化”算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能留给学生思考空间、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各种方法,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最优方法,主张让学生自己反思、评价并进一步探索,让学生在选择中选择,在合作中合作,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关注“大智慧”发展

“大智慧”就是指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三、倡导“发展性”评价

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即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和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发展性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

四、加强“实践性”活动

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有效地改善中小学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老师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

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作为课程内容,让学生极大限度地回归生活世界。

我在教学《百分数应用——利息》中设计,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压岁钱”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积极引导他们探讨思考,压岁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欢乐,更多的是思考,它需要我们客观评价和理性分析。

五、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由于开放式教学过程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教师要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有思维空间。例如,在“分数比较大小”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先提供几组分数,让学生自己选择研究哪组分数,然后每个小组挑选各自的方法,利用小组内的学习材料(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一段毛线和一把剪刀)进行探究。在小组合作交流后(约10分钟),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与全班同学们交流。以比较和为例,有的小组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三份和一份涂上阴影,然后再比较阴影部分面积的大小;还有的小组把毛线平均剪成四段,再比较三段和一段的长度。在交流中学生学会合作,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中经历丰富的(交流合作、成功、兴趣、愉悦)情感体验。

六、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题

立足教学实践,创新教学理念 篇4

一、直观教学, 引导开发学生抽象思维

由于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本身的逻辑思维不够而认识对象数学又是逻辑性极强的学科, 这样的特殊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具拼摆、直观感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的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通过连续性的动作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在头脑里形成相应的表象。在观察、触摸等感知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配合获得所学数学知识的表象, 引导学生以表象为依据进行抽象概括, 让他们及时把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或原理。如让学生在梯形的感知中获得“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等关键特征的鲜明形象。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能在动态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贯彻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原则的关键是直观与抽象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可综合运用先直观后抽象、边直观边抽象、先抽象后直观等多种形式实现这种结合, 以此一方面促进学生的认识由感知到理解、由具体到抽象发展, 另一方面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理解巩固, 引导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广泛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巩固运用中进行创新, 在探索创新中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其次, 我们应该优化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传统教学中数学大多采用题海战术, 大量重复的题只能让学生成为做题机器, 不善于思考, 彻底转变练习课方式是创新教学实践的改革, 必须让学生在做题中对所学数学知识有新的理解和发现, 以此实现练习巩固中的创新。具体方法是先改进习题的设计: 一是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 让学生通过解答这些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探索和解决问题, 拓展发散思维; 二是有意识地给学生安排一些反映生活实际的问题, 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寻求解答办法, 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探索和创新;三是调整习题结构, 难易结合锻炼学生综合性地分析解决问题,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四是鼓励学生采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解题, 通过解题促进学生的创新学习。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理, 在将分散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又有新的发现,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结语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 也必须扎根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用数学的语言诠释世界。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 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 将抽象的数学关系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相互转化, 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教育目标来看, 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创新和应用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建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新校园·中旬刊, 2011 (11) .

[2]吕传楼.浅析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J].学生之友 (小学版) , 2011 (11) .

创新教育理念 加强教学管理 篇5

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日常工作,每天都在做,因此很容易让人形成思维定势。但墨守成规的管理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更谈不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只有坚持创新才有突破、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要以创新的理念为引领,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路开展教学工作。“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坚持高标准,力争高效率,实现高质量。采取静态的制度管理和动态的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探索出“动”与“静”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创新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成为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

1.全员参与教学研究与管理,营造支持教学工作的氛围

教学不单是教研部门的事,而是各部门的工作均要服从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党政领导都要重视教学工作、要经常研究教学工作,领导承包教研组,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教研组,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2.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岗位管理体系

学校要进一步强化责任人制度,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教学主任是组织实施教学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各任课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理顺三级治理网络(学校-教导处-年级组),教导处要加大平时教学工作监控的力度,作好平时情况的指导与记载,学校将教师教学工作实施情况作为对教

师业务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稳步提高平时的教学工作。

3.创新规范教学制度,实施动静结合管理

在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章可循、有矩可守。学校要破旧立新,进一步规范教学制度,实施动静结合管理,从而优化教学秩序,创建统一、和谐、奋进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静态管理方面,就是用 “不说话”的制度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一是严格执行“不说话”的课表:在安排课表时,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规定的各种课程及课节量,要求老师不准占课、不准送课,一些易被挤占的科目(如信息、体育、音美等),还要求班干部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登记,定期汇总,对挤占的课节要求补上。这样大大改变了过去只重主科不重副科的偏斜认识;二是严格执行“不说话”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校对教师执行的各项内容都重新进行详细的规定。例如备课(改变书写备课簿的传统模式,实行“活页备课”即批注+卡片式备课),上课(践行新课改精神,构建实施“三三制”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渗透最新教学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体现自身教学特色)、作业批改(拓新作业形式、如教师作业本、学生错题集、自选作业本,倡导新的批改评价方法)、辅导(延伸辅导内容、改革特殊学生辅导方式)等等方面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三是制定下达“不说话”的质量目标。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学校制定各年级各科质量目标及奖惩制度,对各级各科优秀率、及格率、提高率都做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毕业班专门制定《毕业班管理办法》、《毕业班质量奖励办法》,落实了教学质量分析

会制度,每学期召开月考、期中、期末三次教学质量分析会,从年级、班级、备课组三个层面全面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解决教师赶无目标、随意性大、没有紧迫感的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实行教学层次管理制度,学校成立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校长统筹安排,提出教学管理的宏观思路、支部书记监督教师教学行为、主管校长安排布置、教导主任指导督办检查、各教研组长主抓组内教师常规工作的落实。以上这四项“不说话”的静态管理制度,既体现了教学常规工作的创新化、规范化、精细化,保证了科学性、严肃性,因此学校教学工作一直平稳有序运行

在动态管理方面,学校主要从“听、评、谈、访”四个方面加强教学常规的动态管理。听:就是听课、学校领导对每位教师坚持每学期一次抽查性的推门听课,主要对象是随机抽查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每月一次观摩性听课,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指导和锤炼引领课堂教学方向的名师、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每学期一次评优式听课,主要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评:就是评课,实行“三点式”评课:发现一个优点、指出一个缺点、提出一个金点子。对每位教师的课实行听完就评(所有听课领导都参与评课),评完就改,改完再查,对听课不合格者量黄牌,实行专人帮带,跟踪听课,不断提高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谈,就是召开座谈会。每学期学校都要召开学生代表会,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发言、无记名留言等形式了解教师上课、辅导、批改、考核等教学常规执行情况以及课堂组织、班级管理、转差抓优等方面的工作状况,并将结果或在教师会上通报,或找教师交流改进意见,一些与课堂常规要求不符的现象都得到了及时纠正。访,就是访家长。每学期,学校都要通过召开家长会或教学开放日的形式,调查了解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看法和态度,并填好家长回音壁反馈单,这一活动增进了家校沟通,也促进了教学管理的进一步优化。

4.创新教学常规评价体系,及时有效评价常规工作

在管理中提出 “将常规做好、把过程抓实、让细节完美”的口号,并通过创新常规工作的评价体系,倾斜政策和奖惩规定,对成效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分别在评优、职称评定、入党等环节上优先考虑和照顾。例如为了能客观公正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采取了随堂听课,调讲问答、优质课评比“三项合一”的评价方式,使教师能够重在平时,效在课上。为了全面掌握教师作业批改情况,杜绝学校检查、教师临时突击的现象,改变以往提前通知,由班级把一至两科作业报送到教导处,教导处再进行常规检查这一做法,对作业检查方式大胆创新,尝试。由校长亲自带队,组成检查小组,深入班级,现场检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

检查中,学校班子成员全部参与,进行严格分工,每人检查一类作业,每班随意抽样检查。检查类别除了常规作业外,还有专人负责检查班级特色作业和创新作业。以此来准确地掌握教师作业布置情况、批改作业的数量、质量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检查结束后,检查小组又坐在一起汇总,总结检查情况,指出优缺点,对教师批改作业进行了量化打分,并对常规以外作业的批改进行加分。检查结果在全

体教师会上做公示,增加检查的透明度。这样的作业检查改革,不仅掌握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从侧面反馈出教师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同时,客观、公正的量化考核,大大鼓舞教师的工作干劲,真正体现了奖勤罚懒的原则,使教师更加敬业,在教学常规工作中,求实,求真,求效。这样,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型教学理念 篇6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无疑对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然而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和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以下几种方法:

1.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总体规划,它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教师在备课過程中不但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标,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知道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2.恰当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美国教育家波丽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主动发现。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而且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做法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时,教师可以如下设问:①植物为什么会向光弯曲生长?②什么是向性运动?③向性运动的产生是哪种激素调节的?④植物体内还有哪些激素?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很自然就知道什么是植物的激素调节。

3.巧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神经系统的激奋水平较高,大脑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列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常见的生命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体液调节》一节中几乎每一种激素都有对应的分泌失调疾病,如巨人症,甲亢等;《免疫调节》一节的内容和器官移植、疫苗制备等紧密联系;《呼吸作用》的知识就是酸菜和酸奶的制作原理……学生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很自然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

4.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例如在讲述染色体组的概念时,可以这样比喻:把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剩下的五十二张牌看作一个细胞中的五十二条染色体,同一数字的四张牌看作同源染色体的话,所有的红桃、黑桃、方片和梅花分别相当于一个染色体组;介绍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把DNA分子与螺旋楼梯进行类比,把DNA的主链比作楼梯的扶手的话,那么DNA分子内部的碱基对就是楼梯的台阶。把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等一旦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5.多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

在课堂上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照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用flash动画等演示就非常适合。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当然,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对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搜索、筛选和组合;为每堂课准备精美的课件,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需要更高的工作效率等等。

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与教具的使用、教师的表达能力、教师的感染力和个人魅力、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等许多因素有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尽可能发挥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就一定能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兆山。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改进教学理念,创新美术教学 篇7

一、用科学的范画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在美术课堂上, 教师现场示范作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现场示范, 教师可以系统地、分步骤地向学生一一介绍有关作画的技巧、方式, 为学生扎实作画的基本功打下基础。然而, 如果我们的美术教学仅仅停留在示范模仿的状态, 那就会出现很多的负面影响, 包括打击学生的作画兴趣, 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在美术课堂上, 一定要在科学示范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创作, 允许学生在尊重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另外, 教师还可以适当把实物引入课堂, 毕竟与教师的范画相比, 实物在呈现上更加的直观且具有立体感, 而学生照着实物进行临摹, 由于角度和风格等方面的不同, 最后画出来的效果也会更加的多样化。

二、丰富教学形式, 寓教于乐

一提到美术课堂,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枯燥乏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 这样的课堂的确很难不让人产生乏味的感觉。但是, 在如今新课改的影响之下, 我们的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这种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的危害性。因此, 纷纷努力尝试着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时, 就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首先,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质地、造型、风格各不相同的桌椅, 然后再给学生展示几套装修风格各不相同的房子, 最后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他们分别扮演采购员的角色, 为自己的房子选择恰当的桌椅, 使得这些桌椅能够与房子的装修风格一致。就这样, 在选购结束以后, 让各个小组成员派出代表来阐述自己小组选择的依据, 并分析这些不同造型的桌椅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通过这种娱乐的方式来开展美术教学, 不但可以为学生创设活泼的课堂,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同时还可以在这种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把美术课同实践活动相结合

任何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美术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在美术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是我们开展美术课的重要目标。在美术课上, 我们可以适当把课本知识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这样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同时还能够培养出学生一定的实践能力。例如, 在学习了《变体美术字》以后, 我就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开动脑筋, 发挥想象, 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出变体美术字, 然后把它应用到一些生日卡片、邀请卡、新年贺卡等上面, 在上课的时候, 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 让学生在互相讨论和学习中获得新知, 提高审美能力。

四、打破教材的限制, 开放教学内容

美术教材是我们开展美术教学工作最为重要的依据, 但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拘泥于教材, 而是要敢于突破教材, 开放教学内容, 从外界吸取更多的有利于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内容。例如,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搜集更多的美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组织学生去野外或者一些公园进行写生, 这样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同时, 学生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更容易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 进而在情感的推动之下创作出更优秀、更具个性化的作品。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我们的教师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时往往都是按照相似度来给分, 也就是说, 学生所画的作品与范画越接近越容易获得高分。事实上, 这种评价机制本身就是一种扼杀学生创造力的行为。因此, 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就一定要改进当前单一的评价机制, 不要把“像不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样, 便可以充分鼓励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理念 篇8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 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但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还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基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需求, 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 就要对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重点做好教学理念的创新工作, 具体应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等方面入手, 使初中历史教学理念能够更好的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二、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学理念的创新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创新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初中历史教学需要, 在具体的教学理念创新中,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能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并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降低课堂教学难度, 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地位相对被动, 主动性不强, 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只有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才能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 创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再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探究式教学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理念, 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主动精神, 也有助于教师做好教学引导。

三、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创新过程中, 学生的作为主要的参与者, 其地位和作用是比较特殊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多数时间都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 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够, 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严重的制约。基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是教学理念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为此,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不但要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同时还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实现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良好互动,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应将学生作为课堂中心, 并做到围绕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 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四、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应启发式教学的观念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学记》中讲道而弗牵, 开而弗达, 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启发式教学关键是问题设臵要有梯度, 要有循序渐进的引导作用, 一步步开户学生智慧的大门,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人们的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 更何况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的心理发展阶段, 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恰当的给学生设臵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外在的信息刺激, 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品质。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 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但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还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基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需求, 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 就要对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重点做好教学理念的创新工作, 具体应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等方面入手, 使初中历史教学理念能够更好的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上官忠芬;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 (教师) ;2014年02期

[2]赵振;浅论初中历史德育教学和学生价值观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3年03期

[3]韩雪女;如何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J];青年科学;2014年03期

[4]程维玉;对于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06期

[5]孔书绵;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2014年02期

《基础会计》教学创新理念再造 篇9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

现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已经是我们当代教师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不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开发, 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基础会计》是财经类专业一门最基础, 最重要的专业原理必修课。该课程集理论与操作于一体, 涉及内容抽象, 不易理解, 特别是对于刚进入职业高中仅有初中水平、无任何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而,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不断地充实,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自信心, 使学生学以致用, 并能终身受用。

一、丰富教学语言, 活跃课堂气氛

基础会计教学涉及会计的基本原理、原则及大量的会计账户的运用, 如何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理论, 把各账户运用于相应的经济业务中, 是会计教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由于会计原理的复杂抽象, 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按教材照本宣科, 学生很快便会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造一种置身于具体问题和社会实践的情境, 即是说要联系实际, 多举实例, 以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 让学生有可想之物、可思之处, 感到会计所要反映的现实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而不是抽象的符号和公式,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例如在讲复式记账原理时, 可以去商店购物为例, 引导学生分析这一过程所引起的变化:口袋里的货币少了即现金减少, 同时手里多了他想要的东西即某项资产的增加。通过类似事例不但可以调节教学节奏, 活跃课堂气氛, 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优选教学方法, 合理安排思维空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应用独特、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 是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例如运用各种电教设备、多媒体进行教学, 使教材中呆板的知识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学生既有了兴趣, 又印象深刻。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必须废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充分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会思考, 敢于思考, 敢于质疑, 这是我们广大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 学生得不到“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 那么便无法激起学习的热情。因此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提高思维密度,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不但对学生提出思维要求, 而且要注意留有一定的让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例如在讲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时, 如何让学生理解“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 就不能简单地让学生照搬照记, 而是通过借方、贷方所规定的含义, 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 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 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发现规律并得出相应结论。在此基础上试算平衡原理及其应用也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

三、注重学法指导, 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创性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学。教师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是十分重要的。

基础会计教学顺序通常是先讲会计基本理论, 再介绍会计核算各个步骤, 如会计凭证的填制、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账薄的登记, 最后讲会计核算程序和报表的编制等。各章节的内容是前后联贯, 互相呼应, 形成会计核算的体系。每一章节的内容只是其中的一个结点, 若某环节出现脱节, 就会影响其他部分的理解与掌握。尤其是在学习会计要素——会计平衡公式——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时, 每个内容都是在前一内容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只要对其中某一内容不明了, 后面内容的理解也就会越来越糊涂, 最后就形成恶性循环。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教材内容的体系主线, 对各章节知识点及时归纳总结, 将其纳入整体知识框架体系中, 使学生觉得思路清晰, 条理分明, 将前后左右联系贯通, 练习训练熟练自如, 从而产生量变基础上质变的飞跃。

四、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增强岗位认知和专业操作能力

《基础会计》课程, 要注重把学理论与实习训练结合起来, 实行边学习边操作, 使理论为实习所用, 以实习提升理论。例如在讲账簿登记内容时, 可发给学生不同格式的账页, 它设一个登记账簿的情境, 结合书本上登账要点等基本知识,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重点, 通过实际的经济业务, 让学生动手体会如何登记账簿, 在登记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最后归纳总结出登记账簿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点拨,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解决, 虽然参与性不多, 但是整个教学过程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在主要章节内容讲完后还有必要让学生进行系统的模拟实习, 让他们亲自参与从取得原始凭证开始、到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总账和明细分类账、装订凭证、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核算程序。

五、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缺乏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的教学活动, 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真诚的情感付出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教师就要善于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的良好氛围, 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 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这样, 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时代呼唤创新, 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尽管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 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 尤其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立足本职, 更新理念,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创新型教学理念 篇10

一、创新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物理教材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需要让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 创设有趣的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例如, 在教学凸透镜的相关内容后, 我带领学生在晴朗的中午进行了白纸自燃实验。实验分为两个:实验一是用放大镜对着太阳光, 使太阳光透过放大镜形成的光斑对着一张白纸, 让学生观察白纸的自燃现象。实验二是运用足够的水, 透明塑料薄膜, 圆形支架, 白纸。让学生分析讨论, 如何进行实验可以使白纸自燃。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利用学到的凸透镜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试验操作, 他们把透明塑料薄膜装上水, 放到圆形支架上, 制成一个简易凸透镜, 把纸放到简易凸透镜形成的光斑下, 进行实验。经过十分钟, 白纸自燃了。实验获得成功后, 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涨, 他们认真分析两个实验的共同点和区别, 加深了他们对凸透镜知识的理解, 促进他们物理思维的深入发展, 让他们物理学习充满兴趣。

二、以学生为主体, 提供探究平台

随着创新教学模式的出现,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成为了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 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引导主动探究, 调动思维的活跃性, 深入分析物理知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使课堂教学获得实效, 需要真正对学生放手, 在让他们进行知识探究时,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 并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顺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时, 教师要为他们积极探究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能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环节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 促进他们物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注重课前预习, 提高学生的预习意识

课前预习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和促进因素。通过预习, 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基本了解, 对于不理解的问题能在课堂学习中进行重点思考和分析。通过预习, 让学生的学习具有了明确的方向性, 使他们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预习环节, 不仅仅是阅读物理教材, 而是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掌握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在积极的学习态度下, 使预习环节效果获得最优化。在预习环节, 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效率提高,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预习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能抓住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教材内容。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要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 使学生能对问题产生兴趣, 在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 逐步深入地进行预习, 使预习效率大大提高, 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四、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创新教学的开展, 教师和学生构建了新的师生关系和地位, 教师不再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由于学生的物理知识有限, 物理思维处于发展阶段, 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让他们通过整理、归纳、总结, 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 有效解决遇到的问题, 促进他们物理思维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使他们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学习物理知识, 完善物理知识体系,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在主动探究下能把握学习方向, 在探究教材内容时能直接、迅速地获取有用的物理知识, 促进他们物理探究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观察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科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学生,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基础。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可以在实验操作中加深理解, 同时理论知识能为他们进行实验操作提供探究依据, 使他们在科学、严谨的态度中顺利完成实验操作, 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试验操作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利用观察后掌握的信息促进他们的思维积极思考, 深入挖掘实验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能让学生在试验中获得别人不易察觉的物理规律, 在试验操作中认真观察, 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激活他们的物理思维, 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试验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探索, 把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 使他们创造性的完成实验操作, 并认真分析实验所得的数据, 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和精益求精的实验精神。例如, 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 自己准备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 在操作中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针对结果讨论等。在学生亲自参与的实验活动中, 他们的思维活跃, 能针对遇到的问题认真分析和讨论, 最终通过实验得到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成功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使他们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实现了高效的物理教学。

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研究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6-0227-02

近年来,我们注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和成绩,涌现出了一批深受大学生喜欢的先进教师典型,但在许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大部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佳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中宣部、教育部提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号召。由此问题倒逼反推,就要求思政教师进行多维度、多渠道的教学改革。如果我们比较分析这些教改成果就会发现,改革多集中于方式、方法层面,特别是新媒体手段的应用,很少触及教学理念的革新。传统的思政教学理念一般认为,思政教育要进课堂、进实践和进头脑,关键是进头脑。从上到下“进”的理念往往单方面强调“教”,即从教材到学生头脑的“单向输入”,让思想政治理论像士兵占领阵地一样,强制性地“入脑入心”,较少考虑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兴趣感受与内心需求,殊不知,该理念正是传统思政教育“灌输式”教学的思想根源,也是目前表面上繁花锦簇眼花缭乱、究其实质依然是“灌输式”教学的思想根源,更是很多学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理念决定方法,方法决定效果,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思政教育呼唤着从教学方法的革新上升到教学理念的革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一个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结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发现将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供求关系”模型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重新认识思政理论、转变思政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产品”的三个特征:效用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受益具有非排他性和人为消费的非竞争性[1],因此,思政理论可以被视为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由政府部门供给、非私人生产的“公共产品”。不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现代经济学,供求关系都是分析众多经济现象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型。特别是新古典学派,不但把传统的“供给决定论”和“需求决定论”改造成为“均衡价值论”,还以量化分析描述供求关系,使得这一模型成为西方经济学“万能”的分析工具。马克思在论及“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时指出:“要给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像只是同义反复”,[2]208在讨论市场与生产的关系时,他又进一步指出:“需求决定供给,反过来供给决定需求,生产决定市场,市场决定生产。”[2]213我们不用再引用更多的论断来描述“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供给是为了满足需求的供给(不是从资本所有者的角度),需求是立足于供给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供给分为两种:产品能满足社会需求称为“有效供给”;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即使凝结了人类的一般劳动,也是“无效供给”。

首先,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佳的问题可以用“公共产品”的“供求关系”模型进行解释:思政理论由于其特殊性,在高等教育中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目前四门思政主干课是全国在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假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类别由必修改为选修,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有选择的自由,就像在自由市场消费者自主选择购买商品一样,稍有经验的教师就可以预测,选修的群体不会很庞大,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市场失灵”。另一方面,目前思政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说为“强制供给”,如果有学生认为该“公共产品”没有或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会导致“消极消费”,即学生迫于必修课成绩必须合格的压力虽然“消费”了,但内心并不认同或低值认同该产品的实际价值,基于此种心理作用,谋求以最低付出应对该产品的“无效供给”。学习态度表现为不买教材和教辅参考书籍、逃课(绝大多数教师需要靠点名维持出勤率)、在课堂上睡觉、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其他课程作业、使用笔记本上网、玩手机、聊天等等,学习目的表现为考试只求及格,不计分数高低,所谓“政府失灵”。举例来说,相对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不是科学”而言,多数大学生更关注晚上宿舍能不能上网。调查表明,持此种心理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

其次,应用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我们也很容易解释大学生普遍对于思政课兴趣不大的原因。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量和消费者心理满足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量考察由此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相应变化。正如人从饥饿状态开始进食直到吃饱,这一过程中对食物的需求会先增加后减少一样,刚开始消费第一单位产品时,人的满足欲望最强,随着消费单位的不断增加,满足欲望也随之降低,呈现出一种满足程度递减的趋势,当满足欲望趋近于零但继续增加消费单位时,反而会抑制欲求,导致满足程度的负增长。以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例,大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已经系统地接受了近現代史教育(初中教材分为上、下两册,17万字;高中教材也分上、下两册,45万字),因此对这一特定时间段的史和论已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虽然有资深学者一再强调:大学阶段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即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相信中学教师也会在教学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而不是局限于具体史实),和中学阶段相比各有侧重,但大学生们是否愿意为了资深学者们说的那一小部分不同内容而多课时重复学习大部分的相同内容?资深学者在不断深入挖掘理论的时候如鱼得水,是否考虑到了青年学子从初中到大学学习同一段历史进程十余年的心态变化和兴趣保持度?同样是大学必修课,《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特》)也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但课程所涉及的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是基本吻合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理论成果都是必讲的,对大学生而言,应该说很多授课内容是相同或相似的,这也就解释了当下热火朝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什么搞一个活动(例如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可以很好地体现《纲要》与《毛特》两门课的大纲要求了;从教师角度而言,讲解《毛特》能离开中国近现代史吗?讲《纲要》能不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吗?利用“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就能很自然地解释,为什么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们觉得这个新增加的“一单位”的“公共产品”会造成满足程度衰减了。

“公共产品”理论和“供求关系”模型告诉我们:不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产品在市场上就会出现“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边际效用递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具体表现为实效性不佳、接受度较低、无效供给和公共资源的高成本消耗。因此,思想政治理论作为“公共产品”,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既要保证“供给”,又要满足“需求”,这是我们应该树立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那么,思政课应如何顾及大学生的需求呢?以《纲要》为例,对于还没有进行《纲要》课程学习的大学生群体,要调查其教学期待,了解他们在经过初、高中近现代史的学习后,到底在头脑中留下了什么,积淀了什么,已有学习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树立了什么样的历史观,中学近现代史教育的成果是什么,对这门课程还有哪些未来预期等等;还要调查修完《纲要》课程的学生,要调查其需求满足度,了解在通过该门课程后,相对于中学历史教育有哪些收获,得到了哪些新知识、新观点,教师是否满足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需求,是否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是否对学生感兴趣的史实进行了讲述,对教材有哪些建议,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什么意见,对课时、授课条件、考核等相关因素有何看法,如何看待《纲要》与《毛特》两门课程的关系等等。只有长期问卷调查每届学生学前和学后的需求满足度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的“供给”与“需求”结合起来。

总之,思政课教师作为党中央和大学生之间思想上的“联系人”,应该着力寻找和把握国家统一“供给”的教材内容和当代大学生内心“需求”的“结合点”,通过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教学设计,不仅体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又能符合青年学子的兴趣感受和内心需求,避免“市场失灵”,摆脱“政府失灵”,使思想政治理论这一“公共产品”变成实实在在的“有效供给”,真正提高实效性,让该类课程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吕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求关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4):65-6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更新理念,有效创新初中语法教学 篇12

一、以教材为本, 情趣导入, 唤起学生学习语法的热情

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指的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兴趣是学习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对学生可以起到内驱和强化的作用, 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快乐地学习, 能够发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而课堂的导入就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语法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影响, 常常枯燥乏味, 因此, 语法课堂的导入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 所教学生的认知情况而灵活设计。在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 语言材料内容联系社会生活,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在每单元进行语法教学时, 通过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Vocabulary板块的学习, 已为语法学习做了词汇、语篇、文化背景知识的铺垫。本单元语法已在语篇中渗透, 课堂导入可以根据知识铺垫, 设计导入的方式、导入时间长短、导入师生的互动等, 而且要借助课堂观察研究课堂导入效果的调查。这种导入效果的调查可以通过教师本人在导入环节直接感受, 可以通过学生课后座谈获取, 可以采取设计课堂教学效果调查表来调查导入的效果, 同学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 相互切磋、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讨论下次导入最佳的方式及时间,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

二、遵循教学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 加强语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以知识为本的课程理念下, 教学的模式是以教师、课本及课堂为中心, 这种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人才去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以人为本, 为了适应这种教育理念, 教学模式要与之相适应, 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为了教学的主体, 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 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语法教学中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语法教学, 采取任务型教学方法, 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逐步培养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语法课堂中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讲, 死记硬背知识的接受者。牛津初中语法教学板块, 语言材料丰富生动, 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首先, 可以采取任务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例如, 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4 Grammer Using conditional sentences to talk about possible situations, 就可以设计一系列的任务链, 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完成任务链从而完成语法项目学习的任务。Task One: (1) Task:Match the first parts of the sentences on the left with the second parts of the sentences on the right. (2) Goal:To learn and master the If-clause and Main clause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enses in the If—clause and Main clause. (3) Language materia:5groups of If-causes and 5groups of Main causes. (4) Language skills:Reading and Writing. (5) Activity form:First individual, second in pairs. (6) Process:任务的设计要遵循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原则:形式与意义 (Meaning and form) 相结合的原则、循环性 (Recycling) 原则、在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原则、扶助性原则 (Scaffolding) , 只有这样才能强调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的结合, 强调语言功能与语言结构密不可分, 才能加强语法教学的有效性。当然, 在把任务指令展示给学生时最好用母语, 以便学生理解到位, 明确指令任务。

上一篇:皮肤创伤修复术下一篇:精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