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型教学策略

2024-08-23

语文创新型教学策略(精选12篇)

语文创新型教学策略 篇1

我们都知道, 在本质意义上, 创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语文教学的创新呢?

第一.把课外知识引入课内学习

首先, 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内。要让学生去探索课外的世界, 必须先让他们感受课内的不足, 教师可先行一步, 课前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课上穿插介绍, 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教学时, 还可让学生交流课外获取的课文的有关信息, 帮助大家领会课文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体会了查找资料的好处,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 学生就能养成勤查资料, 课内外结合来学习的好习惯。

其次, 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语文课。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语言文字包容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教师上语文课虽有明确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 但也不是仅仅为了学习语文。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 又是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告诉一下、引导一下又何妨呢?

如讲授闻一多先生的《死水》,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与“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两句可用化学方程式分别表述如下:2Cu+O2+CO2+H2O===Cu2 (OH) 2CO3俗称铜绿 (绿色固体) 4Fe+3O2===2Fe2O

Fe2O3+x H2O===Fe2O3·x H2O (铁锈)

讲授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我们可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作者眼中的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多种学科知识的运用和渗透使语文课变得更丰富多彩, 变得富有情趣, 更有吸引力。

二.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学习

首先, 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去学习语文, 丰富积累, 增厚底蕴。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在学习课文, 理解其内容的同时, 更应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而有了丰富的积累, 在口头表达与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学习语文, 仅读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应注意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

结构心理学指出, 每个人的身心结构中都有积极性、上进心和求知欲, 只是他们往往处在一种沉睡的状态, 教育就应该把这些沉睡的东西唤醒起来。只要每一位语文老师不断地唤醒, 每一位学生也会爱上课外阅读, 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不断提高阅读的质量。

其次, 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去学习语文, 培养能力, 增加才干。

学生从课本上习得的知识是基础知识, 培养的能力也是有局限的。任何学科学习的知识并不能满足于解决书本上的问题, 只有当学生有能力用书本知识来解决生活乃至社会中的问题时, 学习才是成功的, 教育才是成功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更需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实践的能力。

学校的广播站, 文学社团等阵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虚拟的小社会,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而且极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交往能力, 增加了才干。

除此之外, 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类似论坛的活动, 针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形势、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发表见解, 提出建议。在这里, 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学生在关心国事、天下事的同时, 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 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再次, 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 感悟语言, 积累素材。

语言文字是人们对生活的记载和描绘, 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更好地体会语言、积累语言, 再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并用它们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会。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的课堂。

如鼓励学生课前即兴演讲三分钟, 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 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 记录下自己的情感起伏, 记录观察到的家庭琐事、社会现象,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养成细心观察生活, 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将为他们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职责不再仅仅是传道解惑。只有创新语文教学方式, 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语文创新型教学策略 篇2

首先,创新是事物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教育也是促进人类发展和创造实践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教育往往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价值。当教育和创新结合起来时,则就是创新教育,借助创新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技能的人才,所以语文教学创新对于促进语文学科发展,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实践创新应用能力十分重要,有助于引导学生成为具有浓厚语言及文化功底的创新人才。其次,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有助于引导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创新并不是完全推翻,而是改善和完善的过程,语文教学创新能够在坚持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要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言文字功底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性,完善其品的人格和修养,引导学生树立关注社会价值的理念,帮助他们科学设定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再次,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理念,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的前提基础是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这样他们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领会,并能够“学以致用”,这样一来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进步和个人成长,帮助学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提升了思考的深度。

二、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之路“行走”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通过多种合理的学习渠道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深化现有语文知识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新鲜事物,持续不断的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当避免在教学时“照本宣科”,而应当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教学创新,打破教材的局限,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教学方式,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勇于突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激发思维活性,待着饱满的教学创新热情投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比如,笔者在进行《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照本宣科进行文章教学,而是首先让同学们对我们生活中的石头进行观察,通过学生语言的描述,阐述他们看到的石头的样子。同学们收集了很多石头,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有的石头圆,有的石头尖,有的石头光滑,有的石头粗糙,每一块石头都不一样。之后,笔者再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学习中来,这时候同学们发现,李四光发现的“石头”和他们发现的石头更加不一样,而更加重要的是,李四光因为一块石头引发思考,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奇迹。通过这样的方式,从实践中出发培养学生们勤于思考和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二)创新教学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每一节语文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当把控全局,敏锐观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首先,语文教师应当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了解学生个性化差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更喜欢语文学习。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时不应偏离教学的主题和目标,在完全领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合理采纳学生对语文教学创新的可行性建议,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创新教学模式。

(三)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语文教学创新离不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这也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应当适度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优化现有的语文教学资源,并对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教师书面书写的效率,从而为启发性教学和创新性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另外,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交于传统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思维活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继续创新。比如,笔者在进行《北京的春节》这一课程教学时,首先使用多媒体播放了我们国家在过春节时候的样子,红红的鞭炮、喧闹的热群、五彩斑斓的花灯都通过视频的实行直接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同学们仿佛不是在上课,而是已经进入到了年味浓郁的春节。之后,笔者让同学们说说自己记忆中的春节是什么样子,有的同学说要家长都会自己给压岁钱,有的同学说会在家中看春节晚会。此时,我则引导同学们对文章进行学习,让同学们了解一下北京的春节,并与自己记忆中的春节进行比较。这极大地促进了同学们进行文章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三、结语

创新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程,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也同样如此,其需要教师运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需要从方式方法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需要学生的积极努力,甚至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只有全体人员一起努力,创新的路才会越走越顺畅,才会让学生从教学中不断收益,才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地成长。

作者:岳慧君 单位:江西省丰城市张巷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谢玉梅.基于素质教育背景探究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30):5~6.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分析 篇3

关键词:新技术教学;创新;教学思路

正是因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中学语文创新教学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现有中学中实施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学校已有89.7%,并且大部分学校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近年来对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进行了一定研究,认为在当前教学实践基础上,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实现新技术教学

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并且直接影响到行业的长久发展,而中学语文教学作为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需要合理利用现代技术,并利用现代技术完成教学创新。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对现代技术应用多体现在多媒体教学中,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任务,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但是很多中学语文教师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板书书写并不多,所以对多媒体的运用也仅限于个别课程教学中,比如文言文学习或者语法学习中。本文认为,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模拟或者还原某些文学场景,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比如对于中学语文课文中某些场景描述内容,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素材,包括图片和视频等,这样学生对于抽象内容的理解就会深刻,同时学习兴趣也会有较大提升,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现教学方式共享,教师在课堂中开设多媒体远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感受不同教学方式,同时对于同样的文学知识,可能因为教学方式不同,或者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学生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对中学生而言,是尤为重要的。由此可见,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与社会科学接轨,实现新技术教学,是初中语文创新重要策略之一。

二、以学生为核心,丰富现有教学形式

新课程改革以后,中学语文教学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外,很多语文教师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中学语文创新教学,以学生为核心是关键。中学生与小学生和高中生不同,小学生对于课堂兴奋以及接受能力还处在较高阶段,而高中生迫于升学压力以及伴随个人的成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而初中生一方面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另一方面,初中生对语文课程存在一定的忽视心理,认为语文的学习对成绩并无直接影响,并且平时沟通交流已经是在学习语文知识,如此一来,中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就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中发现,中学生需要被重视,而叛逆心理的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学生寻求被关注的心态有关,所以说,在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核心,丰富现有教学形式尤为重要。一是教师在课程讲授之前,可以选择小组讨论的模式由学生对即将讲授的内容谈理解,并说出最希望在即将讲授的课程中学到的内容,而教师在相关授课内容的设定上,就可以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二是可以选择以学生为核心的体验式课堂教学、表演式课堂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等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充当整个课堂的主角,比如由学生对中学语文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情景剧表演,或者带学生去与课堂有关的环境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教学内容,或者适当尝试由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讲授的方式。总之,在教学形式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切实考虑学生的感受,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价值。

三、拓宽视野,打破现有教学思路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号召促使了大批中学语文教师在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式,但教学改革依然局限于现有的教学思路,比如课堂、教师、学生、理论等思想始终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而我认为,中学语文创新教学,需要拓宽视野,打破现有教学思路。比如,可以走出教学课堂的概念,选择大讲堂或者公司讨论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交流,让学生少一些课堂压力,多一些自主参与和互动,这就可以引入一些优秀的文学相关人才的讲座等,让课程真正丰富起来。当然,这些教学方式的应用,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学生把控能力,只有在保证整个过程可以掌控在合理范围之内时,才能应用,但是在未来,随着中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教学模式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丽.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之初探[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8).

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之策略 篇4

一、新课堂, “新”教师

西汉学者杨雄在其《学行》中提出“师者, 人之模范也”的观点。这指出教师不仅要博学, 而且要在道德、行为上成为学生的表率。新课堂着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这就必然要求敢于突破传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教师来作出表率。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卡尔·罗杰斯提出“要废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角色, 以促进者取而代之。促进者的任务是: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 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这种主张颠覆了教师传统的传授者的角色,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人, 让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要让语文教师实现这样的转变, 就必须让教师树立一种全新的民主化的教育观念。语文教师应从原来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走下来, 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理解学生的特殊心理, 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 树立“教学”为“学习”服务的观点。将把握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前提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落实作为根本准则, 让学生主体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以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发展目标, 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就必须敢于创新、大胆变革旧的教学模式。大胆地把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还给学生, 教师只作为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同时, 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研究, 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加强业务修养, 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 完成教师角色创新的转变。

二、主体式的课前准备

通常在教授一篇新课文前, 语文教师常常严格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规定以及应付考试的需要出发设计教案, 设定细致的知识目标并主观地确定学生的学习难点, 设计课堂问题以及学生需要回答的正确答案, 甚至每一环节怎么讲都做了具体准备。这种传统的教案本位的观念完全脱离了学生的主观需要, 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陷入封闭、沉闷和程式化的境地。而创新教育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具有生命性、主体性、互动性和建构性, 以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课堂。因此, 新型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必须摆脱应试和教案的束缚, 打破旧有模式的封闭和沉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创造性地思考, 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教师以“促进者”的身份实施教学方案, 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正式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对学习对象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分析, 并提出自己学习的感受和疑问。教师再根据学生自学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组织课堂教学, 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对课堂学习产生一种渴望, 形成主动探究、自主建构个体知识体系的态势。这里笔者以初中课文《杜甫诗三首》的课前准备为例:

杜甫是著名的唐代大诗人, 他的诗作出现在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语文课本中, 而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杜甫的解读程度差异非常大。从小学到初一, 学生们都曾接触过杜甫的诗作, 而且也都了解外界对于杜甫的评价。但是学生们对杜甫的印象是模糊、表面化的, 缺少主观的感受和感性认识。作为初二的学生, 对诗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理解。教材中的《杜甫诗三首》是诗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 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杜甫。但由于笔者初涉初中语文课堂, 不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 不敢贸然进行教学设计。所以笔者向学生求助, 请他们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 把先前已经知道的杜甫的信息做一个整理: (1) 列出你读过的杜甫的作品, 并能自由背诵; (2) 找出你最喜爱的诗篇, 谈谈自己的感想, 如果不喜欢, 也整理出不喜欢的理由; (3) 在你心中设想一下杜甫的形象; (4) 在相关资料中查找有关杜甫的信息简介, 并说说你最感兴趣的部分。

由于笔者对学生知识体系不了解而发起的这样一个课前准备活动, 结果让所有同学都参与进来, 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奋程度, 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并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 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此可见, 新型的语文课堂完全可以在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的基础上, 开展课堂“双主体”的课前准备活动, 让师生主动参与课前的准备, 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以创新为核心的“自主问题”式语文课堂教学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寻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的教学基本模式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情景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 笔者以为构建新型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依样画葫芦”, 而是构建一种开放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即以创新为核心的“自主问题”式语文课堂教学。

所谓“自主问题”式语文课堂教学即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教学模式, 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完成“双基”教学任务为主要追求, 以“问题”导学为主要教学策略, 以给以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 以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为核心, 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本质状态, 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 是以其自身的经历为出发点, 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 并不能真正体现自主学习应有的价值。而在创新教育思想引领下的“自主问题”式教学是通过外在的教学即“问题导学”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 依托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实现其对知识的主体建构, 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 从而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特别是自主、独立探究的能力。

“自主问题”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为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 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借助问题来展开或完成。当然这里的问题必须具备足够的驱动力, 它应当是有一定难度的, 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的思索;它又是有一定成果再现的,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得到解决问题的喜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求动机, 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去。设计这样具有驱动力的问题需要教师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 然后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所关注的领域内设计出良好的问题, 教师要研究学生实际, 预见学习过程, 并关注问题生成后的艺术呈现。同时, 教师应当避免过多充当问题的直接发现者,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生成问题, 加强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孔已己》时, 文中有一句“ (长衫) 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可以提示学生如果让你写这句话, 你怎么写?启示学生这句话前后不能照应, 还可提出让学生课后在多媒体、文章中寻找病句, 这样就让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解决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 不仅掌握了有关知识, 而且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由此可见, 以创新为核心的“自主问题”式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以及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并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探讨论文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创新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新课改以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带领学生深入认识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迁移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学生具备优良的阅读能力,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认知意识,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实践中。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导致整个语文教学都存在不小的问题,阅读教学自然也深受其影响,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工作的良好开展。所以,在新课改时代,教师应该不断探究和发现,找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创新阅读教学提供理论依据。1、缺乏有效的阅读实践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较多的注重自身教学任务的完成、注重教学的进度,而较少考虑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忽略了在语文课堂中开展有效的阅读实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够得到有效的阅读学习,降低了教学效果。[1]就算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有过阅读教学的过程,但是也趋于形式化,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没有深刻地感受到阅读的作用和乐趣,从而降低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2、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一直以来,常态下的小学阅读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课堂上教师引导下的的抽读、齐读、自由读以及一问一答式的交流几乎司空见惯,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个性表达,很难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难以得到提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间和策略创新研究

1、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目标是开展教学的方向指导,是开展教学的动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出阅读的有效性,就应该制定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并通过阅读教学达到目标。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好处,并且通过阅读能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优化教学效果[2]。比如在教学《匆匆)这一课文时,教师制定相应的教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把握“伶伶俐俐、赤裸裸、白白”等生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课文,感受太阳挪移的姿态,聆听太阳挪移的声音,朗读体会叠音词重复出现的节奏美感,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性,提高阅读质量。这样有目标的阅读教学能够始终让阅读教学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2、引导学生表述阅读内容

阅读是学生接收信息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表述能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积累与理解,把语言积累转化为学生的言语能力。比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雾凇》一课时,请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说说“雾凇”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交流之后,薛老师请同学们把课文中的词语“饱和的水气、雾气、霜花、雾凇”之间的关系,用几句话说清楚。这样一来,同学们明白了,雾凇形成的科学原理,都藏在课文中,自己通过连词表达,把模模糊糊的事物说得清清楚楚了。简单的形式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增强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3、开展创造性阅读

阅读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学生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创新,开展创造性阅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路、图书馆为学生的阅读创造更多的空间,让学生的阅读韵味更加生动,阅读途径更加拓宽,阅读书目更加丰富。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性,感受阅读的魅力。学生必将在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方面获得很大提高,成长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结语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不断创新和探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利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指导阅读教学,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闫晋晓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谢幼如,吴利红,黎慧娟,郭琳科,黄咏瑜,肖玲,杨阳.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6:36-42.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无疑是重中之重。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方法,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孩子。为了让小学语文作文真正在教学上发挥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摆脱原来教学单一的模式以及作文内容空洞的现状,本文从老师课上以及课下教学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课上教学创新策略

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课上教学极其重要,教师需抓住课堂教学时间来帮助学生改变无话可写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以下为一些有效的教学创新策略。

1.课上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想象力

在创新的作文教学中,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让课堂生动丰富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主动地去思考如何学习,所达成的效果会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好很多。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尝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不是一味地教给他们已有的知识理论。比如,在日常语文作文教学中老师都会教给学生一些形象的比喻,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直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的文章没有新的元素,吸引不了读者。但是,富有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同学就会根据已有的喻体联想出更为丰富形象的比喻,这样就会把一些普通、平淡的事情描绘得有声有色,文章内容也会充实起来,这样的文章会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写作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本身所具备的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来进行教学工作。因为其画面或者音乐的效果,可以通过刺激学生感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活跃他们的思维。学生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爱上写作,因此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从主观上改变对写作的态度,爱上语文写作这门课。例如,在写一个植物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顺利描述出这种植物,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他们看这种植物的图片以及它所生长的环境的图片,在一个个美轮美奂的图片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被高度集中起来。同时,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这种植物,对它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样,让他们描写起来就不再那么困难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的写作内容丰富了,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更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课下教学创新策略

课下教学也不容忽视,利用好也会让学生在写作方面有很大的改进。课下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以及教师自身的作文批阅工作,这些都是有效的创新策略,以下将从这两个方面详细阐述。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可以在课下多引导学生走出家庭,融入社会,走进自然。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东西会主动观察探究,因此在大自然或者社会中,教师带领学生,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观察社会现象,会让他们学到很多。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将这些事情作为他们写作的素材,让他们把自己的观察感悟写下来。比如,在写春天的美景这种题材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规模的春游,让他们在青山绿水中感受大自然在春天苏醒时的美丽画卷,这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每个景物的特点来描绘春天,例如,会有学生写“小草抽出了嫩绿的芽儿,仿佛一个新生儿对这个世界探出脑袋,好奇地张望着”“花儿争相绽放,争奇斗艳”等一些形象生动的句子。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仅增加了写作的素材,提高了写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2.作文精心批阅

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重视批阅,其实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教师的批改对学生是一种指导。其实有很多学生知道如何去写,却不懂得如何去改,因此教师不仅要做到每次都认真批改每位学生的作文,还要帮助学生养成多改作文的好习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同学生一同批改,或者当面批阅,重点指导。教师同样要注意及时批改学生作文,并找出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课下也要多让学生单独探讨作文,对他们进行作文讲评,让作文不再成为他们的心头患,甚至成为他们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作文水平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教师需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的写作风格,让学生自己有一个创新的写作思路。目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还有待创新,需要每位教师重视这个问题,希望本文可以为更多的教师带来启发,也为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钱晓燕.三年級起步作文教学的创新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5(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篇7

一、树立正确阅读理念,创新阅读思想

阅读不是为了做课后题,也不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自己的一种愿望,想要从书本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这一观点,摆正自己的阅读态度。 而老师不要将阅读的任务提前给学生,最好先从“ 你对文章有哪些理解和问题” 开始,让他们轻松阅读,深入思考。 阅读如同给人输入新鲜的血液一样,能唤醒人的活力,同时也开阔视野。 小学生就要有这样的阅读启发,不断创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一直处在学习的非饱和状态。

二、丰富阅读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上课之前,老师都会有教案,但是这并不代表课堂会按照老师的规划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是无法预料的。 因此老师要更丰富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案,多准备一篇阅读, 防止有意外情况的发生。 而且老师还要积极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小意外,可以灵活教学,而非随意教学。 创新教学手段,积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结合阅读的内容进行最恰当的扩展和改变。

三、情境阅读教学法,身临其境阅读

阅读之所以能够开阔人的视野, 就是因为在自己身上从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或是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思考。 所以我们阅读的东西是新的,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 小学生还没有这样深入思考的能力,就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诱导。 如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给学生创造阅读中的客观环境,然后将氛围也烘托起来。 之后让老师进行情境想象的阅读方法,自己去体会作者的心态。 在这样的情境教学当中,学生能够对文章做最清晰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不是用眼睛或嘴巴读书,而是在用心读。

总之,创新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其本质就是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本质,深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件乐事,而非一种学习压力。

摘要:语文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技能。其实阅读与其说是一种学习能力,不如说是一种生活能力,一种从书本获取信息,从文字中思考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阅读习惯。以此为目的,简单谈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篇8

一、课上教学创新策略

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课上教学极其重要,教师需抓住课堂教学时间来帮助学生改变无话可写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以下为一些有效的教学创新策略。

1. 课上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想象力

在创新的作文教学中,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让课堂生动丰富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主动地去思考如何学习,所达成的效果会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好很多。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尝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不是一味地教给他们已有的知识理论。比如,在日常语文作文教学中老师都会教给学生一些形象的比喻,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直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的文章没有新的元素,吸引不了读者。但是,富有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同学就会根据已有的喻体联想出更为丰富形象的比喻,这样就会把一些普通、平淡的事情描绘得有声有色,文章内容也会充实起来,这样的文章会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写作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本身所具备的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来进行教学工作。因为其画面或者音乐的效果,可以通过刺激学生感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活跃他们的思维。学生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爱上写作,因此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从主观上改变对写作的态度,爱上语文写作这门课。例如,在写一个植物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顺利描述出这种植物,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他们看这种植物的图片以及它所生长的环境的图片,在一个个美轮美奂的图片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被高度集中起来。同时,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这种植物,对它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样,让他们描写起来就不再那么困难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的写作内容丰富了,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更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课下教学创新策略

课下教学也不容忽视,利用好也会让学生在写作方面有很大的改进。课下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以及教师自身的作文批阅工作,这些都是有效的创新策略,以下将从这两个方面详细阐述。

1.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可以在课下多引导学生走出家庭,融入社会,走进自然。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东西会主动观察探究,因此在大自然或者社会中,教师带领学生,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观察社会现象,会让他们学到很多。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将这些事情作为他们写作的素材,让他们把自己的观察感悟写下来。比如,在写春天的美景这种题材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规模的春游,让他们在青山绿水中感受大自然在春天苏醒时的美丽画卷,这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每个景物的特点来描绘春天,例如,会有学生写“小草抽出了嫩绿的芽儿,仿佛一个新生儿对这个世界探出脑袋,好奇地张望着”“花儿争相绽放,争奇斗艳”等一些形象生动的句子。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仅增加了写作的素材,提高了写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2. 作文精心批阅

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重视批阅,其实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教师的批改对学生是一种指导。其实有很多学生知道如何去写,却不懂得如何去改,因此教师不仅要做到每次都认真批改每位学生的作文,还要帮助学生养成多改作文的好习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同学生一同批改,或者当面批阅,重点指导。教师同样要注意及时批改学生作文,并找出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课下也要多让学生单独探讨作文,对他们进行作文讲评,让作文不再成为他们的心头患,甚至成为他们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作文水平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教师需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寻找适合每个学生的写作风格,让学生自己有一个创新的写作思路。目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还有待创新,需要每位教师重视这个问题,希望本文可以为更多的教师带来启发,也为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力。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个性发展非常鲜明突出的时期,充满了创造潜能,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忽略了创新教育,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分,而使学生的作文固定格式化,必然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语文老师应重视对儿童个性的发扬,发掘学生潜能,对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钱晓燕.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创新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5(8).

语文创新型教学策略 篇9

一、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夯实创新教学基础

人的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生理基础和知识基础为前提。同样, 师范生教学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有赖于深厚的知识基础。综观当前师范生的知识结构状况, 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知识缺陷, 为弥补这些缺陷, 必须对专业类课程加以整合。

1. 普及创新教学基础知识

目前, 高等师范教育尚未单独开设有关创新教学的专门课程, 师范生对教学创新缺乏足够的认识, 这是一个明显的知识缺陷, 小学教师教学创新情况调查结果也表明:尽管小学教师参加创新教育培训率达100%, 但关于教学创新基本知识的认识情况却参差不齐, 不尽如人意, 这是职后培训的弊端所致。所以, 应利用师范生在校人员集中、年轻易接受新事物的优势, 采用集中培训方式进行创新知识的教育, 以弥补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足, 进一步充实师范生的知识基础。

教学创新通识教育的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加深对教学创新内涵的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学创新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过程。”[1]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是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深化和细化,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二是学习掌握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价值性原则、自主学习原则、对象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综合优化原则、实施以能力为主的评价原则”, [2]以及成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个性教学法、创造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三是培养创新个性品质。“培养创新个性品质就是要培育和增强自身利于创新的个性因素, 抑制和消除自身阻碍创新的个性因素。”[3]对师范生主要是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追求卓越、坚强自信、勤奋好学、团结合作等方面加以培养。

教学创新通识教育的方式可以是专题讲座和自学讨论相结合, 也可以整合到教育学和教学法等专业课程中, 还可以用黑板报、知识竞赛等方式辅助进行, 不管使用何种方法,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确保其普及性。

2. 强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缺乏是师范生又一严重的知识缺陷。如在实习教学中出现的教学秩序失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愿配合教学等现象, 实际上就是师范生缺乏实践性知识的典型表现。“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4]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师范生而言, 实践性知识不是通过课堂教学教出来的, 而是由实践者本身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感悟、体验、去建构和创造。所以, 教育实习 (包括见习) 课程是师范生习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审视以往的教育实习, 忽略了教育实习作为实践性知识来源的功能作用, 视教育实习为可多可少的课程, 随便缩减实习时间, 实习内容形式也较单一化。为了强化师范生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 必须对教学实习课程进行改革。

其一, 延长实习时间, 扩大实践量。实习时间与数量是决定师范生习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因素, 所以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实习时间和次数, 不能以任何借口随意缩减实习时间和实习授课量, 保证师范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体验教学, 获取更多的实践性知识。

其二, 丰富实习内容, 尝试实习新形式。以往的教育实习内容往往只限于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两方面, 局限了师范生对各类教育情况的接触与体验。为拓宽师范生的实践面, 实习要增加诸如教育现象调查、开发教学资源、校园文化建设、科技艺体、校园团队等方面的内容。形式上也要有所突破, 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阶段性实习与连续性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如:星期见习式———每周固定一天到小学参与各类教学活动;学徒制式———允许个人选择名师跟班学习;支教实习式———让师范生到小学顶岗实习教学。

二、强化模拟训练, 掌握创新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为促进学生学习所作出的教学技术或行为。[5]教学技能一般包括:分析教学任务和对象、设计教学目标和过程、课堂的导入、提问、结束、板书、组织、评价、交流、辅导、媒体和决策的使用等技能。它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并调控课堂气氛与学生注意力, 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教学技能的娴熟、灵活使用是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 是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之一。所以, 必须通过强化训练,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应用能力, 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因师范生在校期间不能时时亲临小学的实际教学情况, 故用模拟试教形式训练其教学技能。试教是指在模拟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尝试教学的实践活动, 它是培养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训练各类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试教的流程一般为:备课 (包括个人或集体的备课) ———设计教学 (编写教案) ———说课———上课———评课。备课阶段能训练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设计教学目标等技能;设计教学阶段能训练编写教学计划, 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等技能;上课阶段能训练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问、结束、板书、组织、辅导、交流、评价、媒体使用等技能;说课评课阶段, 主要培养教学反思能力。

模拟试教训练可以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划分分为: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五个专题进行试教。每个专题可组织多次试教, 既有分组试教又有集中试教形式, 分组试教能保证训练面向全体, 而集中试教则有利于教学交流。专题试教能综合性地训练教学技能, 但每项教学技能都具有它的独特性, 所以有时采用分项训练的形式, 因其针对性强, 效果也显著。多种的训练方式, 各有利弊, 相辅相成。

三、开展教学创新活动促进教学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

教学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的形成需要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实践是一个催化的关键环节。所以, 为激活师范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要经常性地发展教学创新活动, 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创新成果的平台, 创造“人人成功”的机会。开展教学创新活动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 要注意活动内容的开放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 有教学技能类的, 如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设计评比、教具制作、课件制作赛等;有教学研究类的, 如课堂教学赛、观摩课、研究课、精品精研究等;还有社会实践类的, 如教育教学现状调查、教学典型调查、教学资源开发、参观访问先进小学等。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有个人赛、团体赛、综合赛、单项赛, 还有校级、系级、年级等的比赛, 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参与。

第二, 要注意活动的群体性和活动的系列化、制度化。首先, 活动目的要鲜明。开展教学创新活动不是选拔尖子, 培养少数人, 而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锻炼和提升创新能力, 追求的效果是全体参与, 全员创意, 所以比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只有整体的提高发展, 才能达到真正的培养愿望。其次, 活动贵在坚持, 开展创新教学活动要统筹安排, 根据师范生在校时间分为若干阶段, 并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开展活动。前阶段重在打基础, 以教学技能类活动为主。后阶段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类和社会实践类的活动。衔接有序地安排使活动形成系列。每个阶段的活动项目还要固定下来, 形成书面计划, 长期坚持形成制度。

参考文献

[1][2]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16-30-40.

[3]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 262.

[4]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45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篇10

一、课堂教学的创新

长期以来, 教师忽视了学生心理愉悦因素而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富有灵性的语文教学肢解得七零八落, 学生感到味同嚼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只有对课堂加以创新,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

1. 营造气氛, 激活潜能。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情趣、充满活力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新颖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教《春夜喜雨》先欣赏雨景, 把学生带入情景, 由学生描绘雨中雨后美景, 之后, 播放《春夜喜雨》的配乐朗诵,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样, 学生才能学有所爱, 学有所得。

2. 创设幽默愉悦的氛围。

“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创设民主愉悦的氛围, 拉近师生的距离。愉悦的氛围, 使气氛活跃, 课堂融洽, 学习的兴趣浓厚, 思维活跃。

二、课堂提问的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好的课堂提问能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引导学生追忆、联想及进行创造性思维。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1. 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趣味性、预见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紧扣本课主题具有预见性的问题, 内容尽可能有情趣有吸引力,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问的内容要多维化, 引导学生探索,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

2. 提问的语言避免单一重复。

语调愉悦:声音亲切柔和, 感情丰富;语汇丰富:幽默诙谐含蓄;语言风趣:妙语横生、措辞清新;语言精练:字斟句酌, 言简意赅;语言质朴:不夸夸其谈;机敏善变。

3. 提问形式要丰富多彩。

丰富多彩的提问方式避免了教学活动单一。直问:对某一问题直接发问。曲问:从侧面发问。反问:对掌握不扎实的地方发问, 步步紧逼, 使学生幡然醒悟。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学生处于准备状态, 激励性的提问, 激发学习兴趣, 促使其进行知识的类比、转化和迁移, 把学生思维从抑制的状态调到兴奋状态。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需要疏导或提示, 在关键处发问, 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解决问题。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 得到肯定或否定回答后, 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 表现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便于易中求深。

4. 课堂提问主次要分明, 提

问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组织课堂提问时, 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策略探讨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分类号】G633.3

引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是集“教”与“学”为一体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开展情景教学,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度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开展情景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回答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重点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还要在学生心中留下平易近人的形象,这样会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具体来说,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在留给学生问题后,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讨论中既可以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又可以获知其他人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和观点。同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加深。教师要对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分析。如果学生的观点有错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改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缺陷,争取做到更好。此外,教师还要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嘉奖,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初中语文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学情景要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便更好地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二是,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创设问题情景的时候要体现全体性。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保证所创设的问题情景是面向全体学生,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三是,在初中语文课堂创设问题情景的时候,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四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应该注意情感的投入,让学生能够在所创设的情景中, 与语文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有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语文问题,并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说出来进行讨论。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倾听他人的观点来拓宽解题思路,可使他们的思维向多元化发展。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过程中,要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能深入分析问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受到启发,还能让他们在互相合作和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加深同学间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要提高合作探究方式的有效性,教师在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还要给他们留下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讨论问题。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能立刻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要引导他们逐层深入地进行探究,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处于轻松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在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时没有压力,思维更活跃,分析得更透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责任感、合作精神等。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在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被削弱。

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引导、指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3、开展情感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是,积极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好、感受美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广泛涉及人物、自然、社会等多方面信息,其中展现了道德美、人物美、风景美等诸多领域的审美。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内涵丰富且易于教学,课文不仅读起来通俗易懂,而且意蕴深远,细细品味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之中,从而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内涵。

二是,积极利用语文诵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朗读文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引导并鼓励学生热爱朗诵,形成朗诵文章的良好习惯。在每天的诵读中积累感触,强化体验领悟能力。教师最好能在平常的教学中与学生一起诵读文章, 带动并激发学生的情感, 努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诵读文章是培养学生美好情感的重要方式, 通过诵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韵律与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诵读文章的遍数越多越有助于理解文中的含义。

三是,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学应该是一种开放性且多元化的形态,教学过程如果过于呆板生硬,就会在无形中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情感投入,尽量运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情感投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都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教师只要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学习成长。教师在授课时,要努力创造与课文相贴近的情境与意境,注意训练并调动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展示,帮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充分展现出语文的无穷魅力。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每位教师都要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全面贯彻,认真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水龙.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文理导航,2014(13).

[2]宋万东.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探讨 篇12

一、创新课程导入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同时自控能力较差, 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做好课程导入, 力求在课程开始的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将所授课程的背景及相关信息进行查阅, 尽量多搜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与课文相关的材料, 作为一个导入来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将课程导入部分设置成各种小游戏。这样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保证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注意力集中。

例如, 《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 在进行教学之前可以安排学生对自家的宠物、动物园中的小动物进行观察, 特别是它们的脚印, 并在授课之前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升对这一课文的好奇心, 让学生喜欢学习这篇课文。这一导入, 还能够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生活, 让他们喜爱动物、爱护动物。这样的导入不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还降低了授课的难度。

二、创新情境创设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创设, 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好的方法。对情境创设进行创新, 就需要教师运用好各种教学工具。现代小学的教学设施基本完善,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教学设施进行合理地利用。情境创设首先离不开文字的描述, 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做好准备, 将所需要创设的情景进行自我模拟, 对其所需要的语言不断进行完善, 力求选择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句。这样才能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同时, 这一过程也离不开背景音乐、图片、道具、视频等物品的配合。小学生的情境创设可以选择多种道具, 从而更好地帮助其理解课文。

例如, 《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 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或者安排学生制作小白兔、小灰兔、老山羊的头像, 并准备关于白菜的图片, 并用课件制作出菜园、小车、白菜的生长过程等视频, 给学生创设一个比较逼真的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分角色表演, 从而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并逐渐加深对语文学科的喜爱。这一情境的创设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样对情境创设进行创新, 帮助学生更好地配合教师进行阅读教学。

三、创新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之后, 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真正的将学生看作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首先教师要转变教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不断地融入新的教学手段, 使阅读教学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 选择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课本剧编排、师生合作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 并激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例如, 《晏子使楚》一课就十分适合进行课本剧的编排。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晏子出使楚国的过程分段进行情景表演, 并选出表现最好的 “晏子”。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 还能让学生在进行课本剧的编排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了解晏子的聪明机智。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故事更感兴趣, 从而帮助教师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创新课后作业

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 无法给其安排高强度的家庭作业。而为了保证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需要教师对课后作业进行创新, 力求让学生能够在 “玩” 中学习。课后作业并不一定要以纸质形式呈献给学校和家长, 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掌握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 可以安排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 这样不仅方便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 还能加深家长与孩子的感情, 并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一些课文还可以进行内容上的扩充与改编, 从而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 在学习过 《小摄影师》一课之后,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与家长共同搜集高尔基的其他作品, 并进行阅读, 在下节课上课时讲给其他同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尔基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 体会人间疾苦。同时, 也要注意跳出这篇课文, 让每位学生都体验一下摄影师这一职位, 回家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或者大自然中拍摄下自己喜欢的景物。也可以拍摄自己的家人, 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来。并在全班进行展示, 选择出被更多同学喜欢的作品进行一个小型的展览。这样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教学并不是死板的文字, 而是生动灵活并且与生活密切联系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在课程导入、情境创设、教学手段、课后作业几方面进行创新,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落实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 并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 2014.

[2]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 2014.

[3]田春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5, (06) :160-161.

上一篇:新型能源汽车的前景下一篇:生物浮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