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2024-07-28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篇1

新世纪需要创新性的人才, 新兴的人才需要有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创新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只有使语文教学不断创新, 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所以创新是当代语文教学发展的总趋势。

一、课堂教学的创新

长期以来, 教师忽视了学生心理愉悦因素而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富有灵性的语文教学肢解得七零八落, 学生感到味同嚼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只有对课堂加以创新,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

1. 营造气氛, 激活潜能。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情趣、充满活力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新颖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教《春夜喜雨》先欣赏雨景, 把学生带入情景, 由学生描绘雨中雨后美景, 之后, 播放《春夜喜雨》的配乐朗诵,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样, 学生才能学有所爱, 学有所得。

2. 创设幽默愉悦的氛围。

“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创设民主愉悦的氛围, 拉近师生的距离。愉悦的氛围, 使气氛活跃, 课堂融洽, 学习的兴趣浓厚, 思维活跃。

二、课堂提问的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好的课堂提问能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引导学生追忆、联想及进行创造性思维。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1. 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趣味性、预见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紧扣本课主题具有预见性的问题, 内容尽可能有情趣有吸引力,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问的内容要多维化, 引导学生探索,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

2. 提问的语言避免单一重复。

语调愉悦:声音亲切柔和, 感情丰富;语汇丰富:幽默诙谐含蓄;语言风趣:妙语横生、措辞清新;语言精练:字斟句酌, 言简意赅;语言质朴:不夸夸其谈;机敏善变。

3. 提问形式要丰富多彩。

丰富多彩的提问方式避免了教学活动单一。直问:对某一问题直接发问。曲问:从侧面发问。反问:对掌握不扎实的地方发问, 步步紧逼, 使学生幡然醒悟。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学生处于准备状态, 激励性的提问, 激发学习兴趣, 促使其进行知识的类比、转化和迁移, 把学生思维从抑制的状态调到兴奋状态。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需要疏导或提示, 在关键处发问, 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解决问题。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 得到肯定或否定回答后, 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 表现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便于易中求深。

4. 课堂提问主次要分明, 提

问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组织课堂提问时, 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

总之, 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了, 语文教学才可能创新, 学生的知识水平才可以创新, 因此, 创新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篇2

试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采用开放教学法、类比联想法、归纳发现法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 者:李海英 郭秋红 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学

小学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二、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小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五、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人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提高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语文是小学的基础学科,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 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来谈一下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看法, 如果有不妥的地方, 欢迎同行指正, 共同交流。

一、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 幼儿园的环境往往是比较宽松的, 当孩子进入小学后, 因为学习的关系, 就会受到来自教师各方面的“束缚”, 所以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往往是不适应的。对于教师的管理, 学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心存畏惧。因此,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 很多学生都怕教师, 也怕参加课堂互动。语文教师要善于观察这些问题, 要通过和小学生拉近关系, 和学生做朋友来打消他们心中的顾虑, 让他们能够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没有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地参与教学。

心理研究表明, 只有当一个人处于潜意识吸收的时候, 他的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所以, 我们构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根本目的也在于此。所以, 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激发他们学习上的灵感,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 灌输式学习方式已被我们广大教师所摒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而不是被动地在课堂上听我们读, 听我们讲。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 启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 在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 小女孩本是冻死在街头的, 如果我们在课上时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第二天早晨小女孩被冻醒了, 有一个善良的老奶奶发现了她, 把她带回了自己的家中, 然后小女孩的命运会怎么样呢?这个问题就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想思考的基础, 启发他们完成创造性的思维, 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分组学习的有效性

和传统教育不同的是, 素质教育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提倡, 那就是小组学习。同时, 进行分组学习也是“EEPO有效教学”中大力倡导的。通过小组学习, 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其他同学的一些思维和方法和一些解决问题的角度等等, 能够博采众长, 取长补短。比如上述故事中, 小女孩的命运到底怎么样了呢?由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实现知识共享, 完成创新学习。同时, 在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注意分组不能太随意, 学生之间的“梯次”一定要拉开距离, 在学生的性格上也有所考虑。小组内部的人数也不宜过多或过少, 6到8个人比较合适, 人太多不容易形成统一意见, 人太少也起不到对知识探究的目的。一个小组内部, 一定要有好学生, 也要有成绩一般的学生, 这样容易形成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小组成员自己选择一个组长, 负责整个小组的学习。教师还要举办小组竞赛, 小学生的荣誉感强, 都爱表现, 都不甘落后, 他们会为了自己小组拿第一而积极参与教学的。

加强分组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一点, 就是不能本末倒置。笔者曾经发现, 有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的“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只是起辅助、协调和组织的作用”这一原则, 在上课的时候, 把很多的时间都分配给学生自己支配, 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 有很多都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学习。如果我们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他们自己, 那样反而不能实现创新教学的目的。笔者认为, 小组的讨论教学时间不宜过长, 每节课有一刻钟的时间就够了。教师要进行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确学习和探究。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近年来, 多媒体教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来, 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在语文教学实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 考虑到小学生的感性思维比较强, 还占据主要的理解地位, 所以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多媒体具有集视频、图片和声音于一体, 可以最大限度地来营造情境教学中的特定场景, 也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展现得非常具体和形象化等的优点。对于小学生而言, 因为他们感性认识很强, 理性理解能力较差, 运用多媒体教学恰恰弥补了学生这方面的不足,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和机会。

创新主题教学策略 篇5

创新主题教学主要包括

(一)经典材料,精致分析;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三)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

一、创新主题教学的一般原则

1.根据教师的自身素养进行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好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个性色彩,体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简单照搬别人的东西,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为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自身的特长、优势,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自如驾驭课堂,展示自我风采。

2.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任何创新教学都必须建筑在充分研究课文的基础上。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学设应树立学生观,为学生而设计、为学习而设计是创新设计的基点。学生是课堂设计水平高低的真正评判者,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理解简单地推测学生的理解。创新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年龄特征、思维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先前已有的知识积累、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生源等,都是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例如点评法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设计,但它更多地适合于基础较好、有相当的评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我们不能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简单照搬别人的做法,最终极有可能落个出力不讨好的结果。总之,要成为有效的教学设计者,教师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规律,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有效接受作为创新设计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二、创新主题教学的基本技巧

1.找准创新教学的切入点。

2.打破常规的流程。教学自有其规范的程序,严格执行教学流程,看似四平八稳,实则容易导致刻板而失去生机。只有打破常规流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3.激发探索的兴趣。在创新教学时,教师要“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挑起兴奋点,激活思维;瞄准求知点,发展思维。

4.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创新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存在,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故意露出破绽,诱导学生质疑,并将学生的质疑作为很好的课堂生成的资源;在问题的提问上,应多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

其实,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教师有创新的意识,敢于打破常规思维,积极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就一定能创造出各式各样的课堂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 问题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30-01

1.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应用现状

1.1 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创新性不足

目前我国积极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尽力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为国家建设和繁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力在很多方面依然是很明显的。尤其是素来有“一考定终身”的高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社会和教育部门都把升学作为教学办学的主要评价标准。在传统物理学科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物理学科的知识。包括各种的公式、定理、实验等内容,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知识传授方式在很多80后的眼里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如今的95后甚至是00后们看来则是不可接受的。如今的学生已经与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融合在一起,他们需要通过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掌握新的事物和知识。

1.2 教育思想没有适应时代对创新的要求

在当今时代,创新成为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创新可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高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也可以说,虽然我们的国家和政府积极地推进创新事业的发展,但是在教育方面这些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力度不是很大。这就造成了教育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1.3 社会对创新教学的漠视

最近几年,国家积极的推动创新这一理念在社会上的传播和影响,极大地刺激了社会公众的创新热情,但是人们对教育行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模式却不是很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素质教育发展缓慢,应试教育依旧是树大根深,影响深远。社会公众一直把高考作为评判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这一标准与创新教学策略和模式没有必然的联系。许多的社会人员还会认为创新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考学是很不利的,耽误了学生太多的学习时间,而且学习的效果也不是很好。此外各地的高级中学也把应试教育作为办学的主目标,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积极地鼓励物理教师采用传统的题海战术进行物理学科的教学和备考。这些都表现了社会对创新教学的不理解和不接受。

2.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推进创新教学模式的措施

2.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自主的把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机的融合,以创新性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知识交流和课堂讨论,不断地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课堂中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给学生更多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中学习,在动脑的同时进行知识的整合和总结,从而自觉地获取新的知识并且掌握新的学习技能和方法。这样的创新教学会使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以及易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通过提供材料、提示思路方法等,搭建學生认知的平台,使其获得成就感、荣誉感。其次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在丰富的生活中发现物理的魅力,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中寻找新的素材,组织新的教学形式,不能在教科书的固有模式中向学生灌输物理知识,教师要灵活教学,学生才能活学活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习并且学会学习。

2.2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切实的提高教学水平

在高中物理学科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推行创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但是当下的情况并不让人乐观。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转变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将塑造学生自主的人格,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作为自己的职责。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了更强劲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中教师必须抛弃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和智力的发展并不是同步发展的。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而且处于高中中学比拼升学率的教育背景下,教师们会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更多关注,而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喜欢钻研和创新的学生不够重视。注意体现物理思想、概念规律在认识上的创新和应用上的创新,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3 采取操作性强的创新教学举措

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采取应用性的措施,其一是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和工具,比如说多媒体技术,这种融合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方式的应用型的信息处理技术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感觉上的冲击,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的把物理教学信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讲解自由落体和离心力的时候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学的原理;其二是普及体验式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的时间组织学生自主的进行物理实验,从合作与亲身体验中理解物流知识,掌握一定的物理学技能;其三,教师运用教学语言为学生营造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语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深刻高效学习,比如说在讲解牛顿定律的时候可以设定学生在电梯的上行和下行为特定的教学语境,用过电梯的同学会很好的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原理以及给人带来的感受。

2.4 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创新的氛围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篇7

一、中职舞蹈教学的作用

首先,舞蹈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让学生的姿态和形体更具美感,起到锻炼学生身体的作用;其次,舞蹈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舞蹈的欣赏品鉴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再者,在掌握了舞蹈基本功后,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舞蹈创作,这样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日后工作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最后,舞蹈教学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一些群体舞蹈的练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中职舞蹈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职舞蹈教育不断改革,但是现阶段中职舞蹈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要实现中职舞蹈创新教学还需要继续改善教学方式。许多中职舞蹈教师仍然没有认识到创新意识在舞蹈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片面重视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舞蹈是一个辛苦的过程,中职舞蹈老师常常采用压迫式的练习方法,教育手段落后,学生的主动性不高,舞蹈教学质量低下。

三、中职舞蹈教学创新教育的策略

(一)以兴趣为指导,不断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师要做的不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技巧,而是想办法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探索求知和练习。中职舞蹈教师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用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传授舞蹈知识,更好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还要创新授课内容,避免枯燥的知识点的传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舞蹈视频,在给学生看视频的过程中穿插舞蹈知识的讲述,除了视频学习,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舞蹈家来学校给学生们上课演讲,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树立创新教学的理念,用自身影响学生

中职舞蹈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在日常舞蹈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导学生之前要重视自身的提高,坚持练习,保持良好的身形,用自身去影响学生。一个没有创造力的老师是教不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的,中职舞蹈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学的理念,能够改良传统教学方式,创新舞蹈教。此外,还要有自己的练习方式,能够创新舞蹈动作,并且能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教导学生,用更有效的方式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开拓创新的课堂氛围

在日常教学中,舞蹈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可以多组织舞蹈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感受比赛乐趣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在课后进行独立练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舞蹈技能。一味的模仿并不是学生喜爱的,往往是受知识和技能的限制,老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指导,让学生现学会在原有舞蹈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潜移默化地开始思考适合自己的舞蹈动作。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练习,可以试着让学生原创舞蹈,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对自身的艺术天赋进行全面的发挥。

(四)科学合理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进行合理的评价是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明确目标的重要方式。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资质和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建立符合实际教学与学生情况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发现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作总结,并不断研究突破。还要注重从多角度、多方面评价学生,给学生充足的信心,对于学生的舞蹈创作要给予赞赏,并积极帮助学生完善舞蹈动作,用恰当的评价语有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四、结语

舞蹈教育是艺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要促进中职舞蹈教育的发展必须创新中职舞蹈教学方式,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树立创新教学的意识,教导学生不拘泥于现有的舞蹈,而是能够开拓创新,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创作能力,为舞蹈教育发展带来根本上的动力。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艺术文化修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舞蹈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中职舞蹈教学的作用和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提出了几点创新舞蹈教育的策略,希望对促进中职舞蹈教学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中职院校,舞蹈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飞文.浅析中职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通俗歌曲,2014,(04):11-12.

[2]李娉婷.中职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4):63.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篇8

一、传统初中政治教育情况

1. 落后的教学看法。

在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 很多政治教师单纯地把政治知识的学习当成是对于政治教材内容的吸收, 把政治教育当作政治知识内容的传播活动。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带领下, 传统初中政治教学都将教师当作中心, 减弱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热情。

2. 陈旧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政治教育方式基本上都是教师传授政治知识内容、学生认真听并且适当做笔记。即使有适量的政治课堂导入, 问题也不足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热情。政治作业题目的设计比较落伍, 缺乏创新, 单单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应试水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主动性。

二、新课程标准下创新策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1. 创建教育环境。

政治课程由于有着道德说教意味, 一直都激发不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将已经确定下来的政治知识内容教给学生, 很少传授其他政治拓展知识, 而且不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感情成长。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政治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教育环境来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比如, 教师在讲解法律知识的时候, 可以设定一个专门的模拟法庭的场景, 让学生分别饰演法官、律师、原告与被告等不同的角色, 再通过对于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某件事情的判别,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的举动。教师应该增强对学生的指示、指引与提点, 不应该使用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看法, 不可以使用模式化的解答来取代学生的答案,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方式来处理教材中的难题。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要有创造意识, 创建合适的教育环境。

2. 加入时政竞赛。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只是要传播政治教材上的内容, 还要及时进行时政内容的分析。进行定期的时政内容分析训练, 不但能够扩展学生学习政治的知识范围, 还可以培养学生判别对错的能力。那么, 怎样来实施社会时政知识内容的教育呢?笔者觉得, 借由玩游戏与进行政治知识比赛的策略, 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生正处在人生阶段中的黄金时期, 对周围新鲜的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多动的性格使得学生很难在上政治课时集中精力认真听课, 所以, 借由玩游戏的策略给学生传播有关政治知识内容是非常切实有用的。此外,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喜欢竞争, 争名逐利, 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个特征, 运用时政竞赛的方式, 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实现对于时政知识内容的理解。

3. 创造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的创造, 主要是借由其他教学工具的使用来完成的。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 多媒体技术这个教育工具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在政治教育之中。初中政治教育方式的创造, 也能够借由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来完成, 比如, 教师可以开设一个网络教室, 学生上课的地方不再是从前的教室, 而是换到现在的机房。在机房里, 学生能够借由网络这个线上资源, 寻找和查阅与政治有关的信息, 补充时政方面的知识内容。还有, 教师也能够使用网络上众多的教育信息来进行模拟考察政治知识内容的考试, 测试学生在各个时期的政治学习情况。借由这些教学方法, 学生能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提升政治学习效率。

4. 进行科学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很难满足新课程教育的要求, 所以, 改变传统的政治教育策略, 还要构建科学的评价系统。科学的评价方式, 不只是对于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结果的评价, 还要评价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整个过程, 研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与奋斗的过程。而对于政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依然努力学习的学生, 教师要进行积极的激励, 建立其对于学习政治知识的自信。此外, 教师还要依据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来进行不一样的教育评价, 尽可能多地给予积极的教学评价。另外, 合适的评价制度还应该包含教师对于自己的反省、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学生对于政治教师的评价。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 传统的政治教育已经不适应政治教学的要求, 因为传统的政治教育约束了学生政治学习思想的进步, 减弱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所以, 政治教师只有给学生营造恰当的教育环境、创造科学合理的政治教育方式、构建科学的政治评价体系, 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与整体素养。

摘要:伴随着现代教育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初中政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越来越明显。对于这些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政治教学要通过实施创新策略来进行解决, 以期待培育出更加适合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邓秀峰.初中政治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J].成才之路, 2012 (29) .

[2]陈建斌.新课程改革创新视角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探究[J].成才之路, 2012 (22) .

[3]丁昭光.论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J].新课程, 2011 (7) .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篇9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发挥学科功能,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大学中, 如果学生物理学科掌握得好, 其自身的素质无疑会得到提高, 因为大学物理学科的综合性和推理性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主要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应该起到必要的引导性作用。

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可以使用各种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景, 让学生自由发挥, 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激发学生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 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 并在有限的课堂上,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并得到解决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 有利于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 启发学生思考, 以提出更多的疑问, 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 会提问题比会解决问题更有现实意义。在教师的具体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加强师生感情交流,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改变传统的、旧有的“领导者”的角色, 努力将自己的课堂设置成可以跟学生“平等”交流的场所,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授课。

2.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展现个人特点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展现个人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有“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思想, 对学生提出某个问题时要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3. 重视情境教学, 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在高校的教育中, 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 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用有限的知识发挥无限的想象, 促进科技的发展。所以,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情境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它比较适合现代科技的发展, 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需要。

二、发挥学科实验优势, 培养创新能力

在大学物理实验课中, 应充分发挥学具的优势, 激发学生的灵感, 达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目的。课程的实验安排一般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设计制作的无纸化的教学材料, 它以具体的形象性, 易于激发兴趣, 便于建立表象、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 不仅可以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而且可以自觉探索、自觉发现、合作学习, 从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 在上实验课时,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思考的能力,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质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质疑既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 也是他们深入认识的前奏, 其整个过程是思维过程, 也是主体发展的过程。由于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动、好试, 富有想象、爱好模仿、毫不拘束的特征,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要多给学生一些探索尝试的机会, 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训练学生挑剔质疑的敏锐眼光, 给学生思维的广阔天空, 培养他们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

2. 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作保障。优化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融洽师生关系。师生感情融洽, 学生在课堂上就敢想、敢说、敢问, 就能诱发创新意识, 碰撞创新的火花。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应当制定计划, 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训练, 要摆正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要着眼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刘美志.大学物理活动课的开展形式[J].广东教育 (综合版) , 2007 (12) .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篇10

一、体育游戏的内涵

体育游戏是指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以娱乐身心、陶冶情操、增强体质为目的的游戏方法, 具有娱乐性、竞争性、趣味性、普及性、知识性和技能性等特点。开展体育游戏可以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竞争, 在竞争中体验到愉悦。把体育游戏融入到田径教学里, 能有效提高学生神经中枢的兴奋性, 符合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 不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和枯燥。体育游戏内容广泛, 简单易行, 需要的器材、场地可多可少, 可以说, 体育游戏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身心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游戏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1) 体育游戏在短跑教学中的应用。短跑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 在短跑课程的准备阶段, 一般选择锻炼动作位移速度、反应速度的体育游戏。如, 锻炼学生听到信号后突然启动的反应能力时, 可以采用“走步冲刺”游戏。游戏方法为:将学生排列成四路纵队, 两列之间间隔两臂, 在教师的口令下齐步向前走;过程中, 教师突然击掌, 学生在听到击掌后, 队伍排尾处的学生立即以最快的速度从本队左侧冲向排头, 到达排头位置后继续齐步前进。然后, 根据各队伍的先后顺序排列名次。此外, 也可采用“听数抱团”“贴膏药”“站姿/坐姿背对背喊号追人”“站姿/坐姿面对面喊号追人”等游戏。当学生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时, 可通过接力游戏来激发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达到增加运动量的目的。如, 在重复完成60米赛跑后, 学生易疲劳、懒惰。此时, 可以安排“迎面接力赛”游戏。游戏方法为: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两组相距30米相向而站, 进行迎面接力赛, 先跑完的一组获胜。这样, 既能完成教学规定的运动量, 又能逐渐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2) 体育游戏在中长跑教学中的应用。中长跑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耐力与毅力, 但是, 如果一味要求学生绕着田径场一圈一圈跑, 肯定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恐惧等心理, 既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中长跑教学中, 可以安排“长距接力赛”的游戏, 游戏方法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进行8×200×2~3轮的接力赛, 在接力赛中, 每个学生平均需跑500米左右, 最先跑完的一组获胜。一般, 每组人数应在6人或以上, 因为人数越少, 每个人的练习密度就会越大, 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 但人数过多也会导致间歇时间过长, 起不到练习目的。除此之外, 也可采用100米快跑+100米慢跑×6~8的游戏, 也可进行越野跑, 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和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锻炼。

(3) 体育游戏在其他教学中的应用。除快跑与慢跑外, 田径教学还包括很多其他内容, 如铅球、身体素质练习等。在铅球教学中, 为了锻炼学生的出手角度,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田径场围网, 在围网距地面2、2.5、3米处做不同颜色的标记, 让学生在离围网4米处练习投掷实心球。可以在练习中加入比赛机制, 如进行分组比赛,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然后每人投掷一次, 哪组投掷超过3米的人最多, 哪组就获胜。此外, 可以安排其他投掷游戏, 如将不同的投掷距离分成若干区域, 规定好每个区域的分值, 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投掷后累计各组得分, 以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这样, 既能活跃教学气氛, 又能提高教学成果。

身体素质练习是学生进行其他田径练习的基础课程, 因此, 必须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身体素质练习通常动作难度小, 但负荷较大, 较为单调, 学生在练习时很容易产生枯燥、厌倦的思想。如果安排一些体育游戏, 就能明显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如在锻炼学生的腿部力量时, 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双人蹲跳”“蛙跳接力”“跳房子”“互背身蹲起”“方块跳”等游戏。在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时, 可安排学生进行“平衡角力”“推小车”“小球赶大球”“推人入卷”等游戏。在锻炼学生的灵敏性时, 可采取“打活靶”“扔沙包”等游戏。总而言之, 将体育游戏融入到身体素质练习中, 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增强身体素质, 具有明显的效果。

结语:大量实践表明, 在田径课程中, 只要我们大胆突破, 勇于创新, 善于把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丰富教学手段和教育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摘要:田径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 却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究其原因, 主要是田径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较为枯燥、单一, 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辅助手段, 能摆脱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关键词:体育游戏,高职田径教学,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篇11

关键词:创新能力 核心素质 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教学策略 学生自己的潜力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江泽民总书记也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为其打好基础。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之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

一、更新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 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大都是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2. 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

3. 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4. 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

5.注重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

三、语文课外活动的创新

思维活动要占领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生活阅历和较宽的知识面,这些是进行再造想象、进行创新的基础。学生必须把握好教材中学到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但知识涵盖仅局限于教材,学生的视野将是狭窄的。人的“知识量”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就谈不上创新。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进行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其基本途径有如下三种:(1)课内外结合。(2)与大量的课外阅读相结合。(3)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人才。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篇12

一、解读新教材中的实验观察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中包含着科学的方法和基本技能。实验教学是掌握科学基本技能,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生物科学教育中重视实验、观察,其本质就是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所以,实验课应让学生真正在实验中体会、学习进而理解科学的方法,尝试体验科学的过程,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新课程改革也确实非常重视实验教学,遵循此理念编写的新教材便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实验活动和不同形式的实验观察方法。现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为例,作如下粗略分析。

二、实验教学中的学生自我检核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取向下,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改变过去过分注重分数、注重等级、注重量化的做法,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除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学习日记、作业等开放性的方法。

为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尝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检核。实践证明,学生的自我评价检核表是教师了解学生实验过程,调控实验操作行为的重要工具。下面仅举两例。

实例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直接观察)

(一)还原糖的鉴定

(二)脂肪的鉴定

(三)蛋白质的鉴定

实例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显微镜观察)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我们编制检核表时可主要根据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两个纬度进行。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水平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外显行为特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否积极参与———加入试剂振荡后,我看到的颜色是怎样的?是否独立思考———为什么要水浴加热,加热多少时间?我应注意什么?是否主动探索———新制斐林试剂如何配制?我会配吗?是否自由表达———我观察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我最大的收获或疑问是什么?是否敢于否定———这和上面实验斐林试剂的加液方法有什么区别?我注意到了吗?是否兴趣浓厚———我还看到了其他现象吗?

上一篇:地方品种下一篇:课程教学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