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语文阅读情境教学

2024-10-01

创新语文阅读情境教学(共12篇)

创新语文阅读情境教学 篇1

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提高阅读能力能够带动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情感。如何创设好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 作者体会如下:

一、自读提示, 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 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抓住文章总纲, 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朗读与思考相结合。学生在阅读课文中, 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 给予信任, 适当点拨, 指导他们对课文的正确理解。

二、品味课文, 畅谈心得

阅读教学是师、生、文三者对话的过程, 教师是活动的导演, 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品读文章要抓准重点名段和对主要语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品读课文。品读课文要不断深入, 用感情熏陶学生, 师生情感同步升华。通过自由阅读, 个人展示, 师生同读, 穿插结合, 使丰富的情感得以抒发。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反思形式, 景色描写文多采用欣赏优美的语句, 说明理由。写事记叙文多采用联系生活实际, 与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写人记叙文多采用将心比心, 与现实社会的人或自己进行比较。古诗词多采用与诗人对话、感悟诗词的意境。通过写阅读心得, 反馈阅读成果, 深化阅读理解。教师要允许学生在体会上存在差异, 但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阅读体会的交流与讨论, 崇尚社会真善美, 敢于批判假丑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阅读触及学生的心灵, 这是阅读应达到的境界。

三、精选资料, 积累运用

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阅读是感受别人的语言, 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阅读要积累语言。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创设展示平台, 让学生运用阅读所学, 增加练笔机会, 鼓励他们练笔尝试, 展示学习练笔成果。积累是语言的储备, 运用是语言的创造, 阅读促进积累, 积累推动运用。

总之,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的规律,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要拉近文本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重视朗读和默读,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多渠道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天地广阔, 阅读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创新,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 只有这样, 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才会更加生机勃勃。

(唐河县第一初级中学)

创新语文阅读情境教学 篇2

摘 要:读和写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占据重要地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效率,如何帮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实践和理论中探讨地问题。其中情景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阅读中应用较多的教学模式,情景教学的灵活性和兴趣性,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被广泛应用。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穿插活泼生动的情景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综合能力。

情景教学模式是根据语文阅读文本进行模拟,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情景教学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并不是新鲜词汇,已经被应用了近三十年研究史的情景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杰出的贡献。本文将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模式入手,简要分析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意义和具体应用。帮助高中语文老师充分了解在阅读教学适时适当的应用情景教学的意义,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间接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能体会阅读的乐趣和文学的魅力之美。

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的现状

阅读教学的定义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实践活动,因此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大部分教师在高等教育的压力下,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了语文阅读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单

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形式落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学习指标的压力和教师思想的落后,常常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和“教师强硬地讲、学生被动地学”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和互动,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不利于长久教育。尤其对于积累型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教学质量。

二、情景教学的必要性

情景教学是在课堂上引用阅读文本进行情感模拟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文本提供的背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还能丰富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帮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情景教学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响应新课改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情景教学的参与性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重要地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丰富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情景教学的灵活性,适应于阅读教学过程中多变的突发问题,教师只要正确的把握课堂的进度和收放程度,却把课堂教学气氛能学习能讨论能参与,就对应对课堂的突发状况;第三情景教学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充分应用有效的课堂时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因此完善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应用,是与现代化教学模式接轨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

1.情景课堂教学的原则

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育应用中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其一,在情景教学的应用时,要针对阅读内容调整情景假设的应用,不能在讲解《荷塘月色》的美景时插入《陋室铭》的补充扩展,两者虽然都有着借景抒情的微妙相识之初,但《荷塘月色》是对生活淡淡的感伤,而《陋室铭》则是托物言志。如果阅读课堂中没有针对性的教学,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不佳;其二是和谐性,即将阅读文本和情景设计有意识的糅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展示情景阅读的体验式阅读和情感交流的学习模式;最后是把握教师课堂引导的度,保证课堂的收放程度,可放可收,才能确保情景阅读教学的质量。

2.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应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成果不明显,如果教师只注重分数的积累,忽视了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就会形成学无可用的尴尬情景,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的使用性,才能从教学思想上转变教学模式。情景教学在阅读课堂上的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学方式,随着情景教学的发展和现代化课堂的进步,情景教学中看可以充分应用媒体教学设备,如在《荷塘月色》的朗诵中,播放背景音乐和相关画面,加深学生的理解。情景教学的另一个优势是在课堂知识框架的学习中,因为课堂情景的假设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来。

四、结束语

高中语文阅读情境教学的方法思考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教学

一、情境教学流程设计

1.第一步:情境导入

阅读教学的伊始是阅读导入。(1)恰当的情境导入,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在我们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典型情境导入:背景导入。采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引入文章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快进入学习状态;(2)悬疑导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点,通过各种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顺利进入文本学习;(3)实物导入。可以利用教具或是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文本,留给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

2.第二步:创设情境

由于阅读文本长短的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文本感知的难易差别:对于简短的文章,内容少,语言精练,学生整体感知速度较快;而对于一些长篇的作品,便很难整体把握。创设情境,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可创设诵读情境,感知短篇范文。诵读情境,能够增强学生对文本形象的感受,激发情感体验。其次,可创设讨论情境,概括长篇范文。讨论情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还能通过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3.第三步:深入文本

感知文本之后,就需要进一步地深入分析文章的材料组织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组合手段。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编写特点,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

4.第四步:升华情境

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在文本中感受到的文章意蕴。结课时设置升华情境,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感受感知,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学会举一反三,深化所学,从而健全学生的精神情感。

二、情境教学方法思考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诱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智力背景,或作指示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探索未知,或进行示范讲解,或扫除思维障碍,点拨解惑等等,这样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作答条件,还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此外,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

2.创设直观情境

直观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一方面,我们可以创设实物的直观情境,通过利用一些教具,展示实物原形,给学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创设多媒体情境,克服时空的限制,有效综合多方面的素材,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此外,多媒体情境还具有一定的弊端,过多使用会减少学生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因此,必须要把握好度。

3.创设想象情境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寻找能够引起学生想象的“导火线”,驱使学生想象,创设生动的想象情境。可以通过深情并茂的诵读形式,引导学生置身其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范读,利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带给学生无限的美感,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可留置续写、扩写、补写的教学任务,拓展学生的创造想象空间。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实施的过程和办法也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索来完善,将其作用在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正适合教学需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刘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例说[J].教书育人,2011(16).

创新语文阅读情境教学 篇4

一、浅阅读的特征

(一)阅读速度快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为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在阅读时就自然而然地养成囫囵吞枣、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在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时,他们也会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缺少对文本的深入分析与解读,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阅读以浏览为主

阅读是获取信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而在进行浅阅读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行为习惯阅读那些感兴趣的部分,对于不明白、不感兴趣的部分则选择略读、跳读的浏览方式,这就给学生的阅读效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阅读内容碎片化

通过对少量信息的把握,学生很难对问题形成整体而全面的认识,阅读内容的碎片化是浅阅读的又一个主要特征。很多学生通过阅读标题或是关键词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造成学生认知的不全面。

二、浅阅读情境下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深阅读的兴趣

浅阅读虽然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对于中职学生的发展却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阅读,培养学生深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都比较薄弱,他们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字、词、句的用法,体会其表达出来的深层含义,让学生体会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识到自己的见识浅薄,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深阅读习惯。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成立读书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自由选择读物,在每周五的语文课上交流这一周阅读的收获,或是分享自己读书的体会,学生在这样的活动驱使下会认真地阅读文章,并慢慢体会到深阅读的好处,从而在阅读时会认真思考分析,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深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对于阅读的认识还过于片面,没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教师就要时时地督促学生,将读书任务列入语文综合测评当中,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都读书,可以是一篇短文,也可以是一本书的某个章节,但是要确保每个月能够读完一本书,并要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摘录下自己喜欢的段落,写下一些感想。为了让学生认真阅读,教师还可以以语文知识竞赛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几道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题,强烈的好胜心与荣誉感会使得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更加认真,从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传授学生深阅读的方法

要进行有效的阅读,恰当的阅读方法是必要的手段。在进行深阅读时,学生要想提高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就要在熟读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仔细思考,并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契合。但是大部分的中职学生都没有具体的阅读策略,他们在阅读时都是随性而读,这就造成了阅读效果的随机性。

在进行深阅读时,笔者觉得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吟诵、摘抄、批注的方法。对于一些优美的散文或是杂文,采用吟诵的方法进行阅读,学生既能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也会随着有感情的朗读进入短文中的情感世界,从而便于学生对文章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对于经典的句子或是段落,就可以采用摘抄的方式,方便学生日后的反复研读;对于文章中比较难懂的部分,可以采用批注的方式,标注出自己的疑问或是自己的理解,便于与老师或同学讨论,进而共同解决问题。

当然,对于不同的文章,学生也可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并为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书籍,比如《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等,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素养,提高内在的品质。

三、总结

总之,要促进中职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就要在如今浅阅读的情境下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深阅读,激发学生深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深阅读的习惯,传授学生深阅读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阅读形式,大众阅读也呈现出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化的浅阅读特质。而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的栋梁,浅阅读对于其人格的发展与素质的提高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主要介绍浅阅读的特征以及在浅阅读情境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浅阅读,中职语文,深阅读

参考文献

创新语文阅读情境教学 篇5

一、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错位 1.脱离实际,教学导向不正确 2.游离重点,教学目的不明确 3.忽视文本,语言训练不到位 4.滥用表演,独特体验不深刻

二、语文教学中情境有效创设的回归 1.有效创设情境,促进词语理解 2.有效创设情境,强化语言欣赏

3.有效创设情境,加深情感体验 4.有效创设情境,带动语言表达

总之,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要尽量剔除情境创设的非有效元素,避免教学中情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教学有效性的失落,让有效的情境创设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理解语言、品位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服务,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点滴收获: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或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境化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效性:是指教师创设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其次创设的情境必须对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起重要的辅助作用。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展现出鲜明的影像,辅之以生动的语言和音乐渲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像、开发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达到自由交流的目的。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用实物或图片直观演示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

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指的是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教学的特点:

1、情境真实 情境教学是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情境教学不是实体的机械复制,或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如在教学《月光曲》中,播放《月光曲》,学生品曲理解当时的情景,效果甚好。

2、情感渗透

情境教学需要情感的参与,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学生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在进行《千年年梦圆在今朝》教学中,我展示了古今飞天的图片、视频,学生真切感受到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祖国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3、与教学目标关联

情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学生的情绪,又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教师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学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把学生带到教学内容中的情境中。情境教学所展现的广远意境激起学生的想象,而学生的想象又丰富了内容。

情境教学正是具有以上所说的特点,使它为学生学习,并通过学习促进诸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生字词,掌握对新词语的理解方法,学会理解一篇文章的大意,学会表达自己意见,这是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的所在之处;至于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小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训练自己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该注重建立一个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过,现实的状况是,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在生字词的掌握上面,抄写生字、拼音加汉字、听写、默写„„这是最基础的,也是必要的,不过我不想因此而扼杀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于是,我在思考着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还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1.制造情景, 巧设朗读。

《争吵》中有一段是讲安利柯与克莱谛争吵后不敢认错的矛盾心理,这时,班上是气氛是紧张而安静的,为了使同学们感受到这种气氛,我和某位同学预先合谋在课上上演一个意外,在班上制造一种紧张安静的气氛。然后再朗诵该段,此时同学们已心领神会了。《老人与海鸥》教学中,海鸥与老人遗像告别时我配了《离开你的那一天》的的曲子,制造了凄凉、悲伤的意境,学生在读文时如闻其声如入其景。

2.多提发散思维的问题

续写故事,或多提“为什么”,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想法,或在课堂结束前的五分钟进行收获分享,都是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对于一些较难的题目,我会提问一些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让他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对于中下生,我会在进行课堂总结时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如:在进行《千年梦圆在今朝》的教学中,补写第七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的内容,我先引导学生谈科技人员默默奉献的故事,然后再以有的人的句式补写,学生有话可说,仿写也生动感人。我们每节课都有小练笔,根据本课内容有效设计,对学生练习写作文起到了奠基作用。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设计的是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一夜的工作》教学中我设计的是与周总理对话;《匆匆》中我设计的是仿写第一自然段。

3、在课堂中创设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

语文的工具性最终目的在于利用语言、文字表达好自己。有部分家长也曾向我诉说过这样的诉求。而令我觉得高兴的是每节 “课初两分钟”给予了每位同学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的机会,我发现,即使是平时在课堂上较为害羞的同学此时也是比较放松和大胆的!而除此之外,我也在想办法在课堂中创设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创设更多学生提高自我表达能力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如:在辩论“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这一观点时,我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辩论,真是男女大比拼呀!同学们争锋相对、据理力争。所有同学都加入到辩论中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幻想是儿童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富有幻想、好奇心强几乎是所有儿童共有的心理特性。如何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呢?通过学习很研究,我们一致认为,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想一想等多种形式,亲近文本,走进文中的角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研讨,认为应该改变第一课时的程式化,学生的“读”要富有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相应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索,努力改变了第一课时的“读”的泛化 现象。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合理,既解决了第一课时的共性问题,又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努力做到“课前预习,课中扎实,课后延伸”。现在的课堂是书声琅琅、“读”领风骚。如何使朗读指导更有效?几位老师经过探讨,认为

过于紧张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更不会生出高效。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语言、接受教育;只有教师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产生感情共鸣,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教学质量才能发生实质性的提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感情。

一、诱情与续情:课堂起始和结束中的情境创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用饱含情感、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再现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创造出其乐融融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一节成功的语文教学课,不仅要有能吸引人的开头,而且也要有回味无穷的结尾,要让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继续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1、课始诱情。一堂课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课的起始便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例如,我在《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利用两分钟的时间,播放了歌曲《恭喜》与精彩的北京春节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顿时提高了,他们对歌词、音乐带来的喜庆,对新鲜、独具特色的北京春节民俗图片,产生了巨大的好奇,产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发起了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也受到同样的感染,于是,我们师生同乐同欢的《北京的春节》公开课拉开了课堂的序幕。

2、课末续情。语文教学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教室,又要带着满心的探究欲望迈出教室。因此,在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悬念情境,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内容或急切探究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例如,六年级的语文新教材,在第二组“民风民俗”中安排了《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四篇课文,学生对独特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教学《藏戏》,在课堂尾声处,我向同学们播放了《状元与乞丐》、《春草闯堂》、《秋风池》等著名、精彩的莆仙戏片段;同时,在配乐中向学生介绍了王少媛这位梅花奖得主不凡的戏剧生涯和辉煌成就。同学们在我的感染下,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更多的戏剧。我顺水推舟让学生迈向社会语文大课堂,鼓励他们走出文本、走向社会,进行多方面的调查、访问、查询,了解自己身边乃至世界各地的戏剧或民风民俗。

二、激情与抒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

1、想象激情。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当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共鸣,由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民俗,我紧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段来理解景色的奇丽。然后,我设计情境: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后、想后请他们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德国风光。通过这些情境引导,学生个个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德国风光。在学生充满激情之际,我又播放了德国街道鲜花盛开的课件,学生们完全进入了德国异域风情中,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样,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使人文性和工具性相得益彰。

2、设疑激情。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开放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留给学生学习活动较大的自由空间。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设疑激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例如《手指》的教学,在学习中指的特点与作用时,许多学生从“养尊处优,每逢做事,名义上它是参加了实际并不出力”这些语句中,认为中指的作用不大,是个没有什么用途的家伙。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不对!中指也有作用啊!”“那有什么作用呢?”我趁机追问,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二胡过九级的芳琪同学说:“我拉二胡中指帮我按弦,作用可大了!”“对,我弹钢琴也用到了中指。”“写字、打字、按鼠标也靠中指。”“老师,我发现作者在中指的作用部分是略写了,这样有详有略才能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看来,各种事物在被人们忽略的同时,却在默默无闻地为人们作贡献。”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促成了一段精彩的生成,学生能联系实际,更能从写作上来谈自己的看法,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3、表达抒情。语文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因此,教学中少不了训练的环节。当课堂气氛浓烈、学生情绪高涨时,教师应适时地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北京的春节》教学中,在同学们受到浓烈的春节气氛感染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年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再回顾全文,感受作者语言幽默朴实的独特魅力以及有详有略的表达方式。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阅读链接”,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并让学生谈谈:假如此时再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下来。在当天的《过年了》小练笔训练中,收到了惊人的成效!这正是学生对课文由感知到感受,由感受到感悟,进而受到感染的结果。教师利用教材中想与写的关系,正确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培养。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阳光课堂氛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尝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它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从教学有效性维度来看,“无效情境”和“有效情境”之别:近几年来,在新课程改革中,情境教学也频繁运用于我们的课堂。但是,不难发现,在这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形式,轻目标。有些老师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学科渗透”,什么唱歌,画图,听音乐,看多媒体录象等,情境多样化,但偏离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二是重形式,轻指导。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或小组合作探究,但缺少方法的指导,花了很多的时间,教学效果并不佳。三是重形式,轻训练。教师为学生精心创设诗情画意般的课文情景,却忽略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以上几类语文情境的创设只重在形式,是没有效果的,是不可取的。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的教学情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一、目标设计是有效情境的基础

课堂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要根据各年级段的课标要求;二要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三要结合教材重难点;四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这样的课堂情境才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促进他们的语文素养、心理机能和谐全面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二、问题探究是有效情境的内核

1、质疑问难

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如:针对课题质疑;针对教学重难点质疑;针对内容细节处或空白处质疑;针对文章中心质疑等。让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以求得真知。

2、自主探究

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好的“引路人”,在教师的点拨下,他们就能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进入课文情境。如教《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教师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读,而是根据教材的重点,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教师巧妙引导:“同学们在读了课文后,请你来当一回小老师,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几个问题,看谁最会动脑筋?待会儿来考考大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为什么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它在世界乐坛有着怎样的地位?学生在质疑,探究,品读,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维也纳这座城市浓厚的音乐氛围,领略了它“音乐之都”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氛围营造是有效情境的手段

1、以情激情

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首先必须教师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的遭遇、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

2、情境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如教《三亚落日》一课,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基于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教师便为学生播放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沙滩的南国风光,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同时穿插鸟声、风声、浪声。学生感到十分的新奇,完全被吸引住了。用心听,仔细看,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以“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开头,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这三方面来说一说它的迷人景象。这样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三亚”。通过生动的语言实践,灵活地积累文本语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四、空间拓展是有效情境的境界

1、想象空间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心里的话。

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教师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你会怎样生活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 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假如我是一只小鹿,我要尽情地在树林里飞奔。”„„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与小动物们为伴,去体验绿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2、合作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探索,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多交流的教学氛围。“新课标”下的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作的空间,通过阅读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

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之我见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情景教学;教学分析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课程教学手段,对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其心灵得到共鸣。

一、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多变化。科学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教师将一些智能化的教学仪器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不仅将很多抽象、难以理解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充满好奇,增加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讲课的过程中,使教师减轻负担,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其他国家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新课标的教学模式获得了高度的认可,也拉开了新一轮教学模式改革的序幕。目前很多国家实行弹性教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在语文阅读课程的设置中,可以选择以某个主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教学实验;以应用模式为主的情境式教学;组织阅读专题活动,等等。利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提高其综合性、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的目的与理念

1、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语文阅读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利用一定的教学模式,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语言运用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基本的概念、结论,掌握基础的阅读方法,达到能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做到:①通过教授语言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基础语言运用的技巧,在理解模型与技巧的基础上,体会语言所蕴含的思想及学习思路,进行下一步的学习。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学习思维,通过空间想象、抽象理解、灵活运用、熟练掌握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③在不同的学习环节要掌握不同的语言技巧,提高语文的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有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情境分析,提高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2、语文阅读情境教学的基本理念。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所学习的阅读技巧,足以让他们应对生活中用到的基础语言。因此,合理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尤为重要。小学语文阅读注重共同基础的构建,特别是在提供教育平台时,要注意发挥文字基础性的作用。小学阅读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仅仅局限在文字书面学习的表面,没有针对实际应用的学习。小学语文教育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使学生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语言基础。二是教师要做好理论知识的准备,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在以后的学习阶段,认真学习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三、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的应对策略

1、提供多样化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在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需求多样性的因素,制定课程教学模式时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考虑学校和教师的选择,为教师讲课提供便利。可以在学生中适当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情况,设定阅读教学课程,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教学模式。

2、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运用教学模式,还要适当对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创造性地学习,防止出现学习方式单调枯燥的情况。实际的教学过程不能局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能力。丰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方式,培养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行启发式教学,迎合学生多样性的需求。

在阅读情境教学模式中,提倡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学习知识,在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学习。适当调整阅读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知识的精髓,丰富自己的经验,在实践感受中认知、发展和创造,进而提高对语文的学习能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方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角度进行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养成发散思维的学习习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法研究 篇7

一、创设表演情境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情境教学中,表演情境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也就是让学生依据语文阅读的内容扮演文中的角色,也可以在不改变原有文章主旨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角色,让学生表演角色,能够激发展现学生的表演欲望。小学生表演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感受,并且比较新奇,在这种新奇的驱使下,他们会更加认真努力。通过表演能够获得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奖励和表扬学生,提升他们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使其能够产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主动参与到语文知识学习中。

比如在学习《小稻秧脱险记》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稻秧”“杂草”和“喷雾剂大夫”,还可以设置新的角色,比如“杂草”、“小稻秧的好朋友”等,让学生扮演角色并进行表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角色会说些什么,并带有怎样的动作。对于没有表演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对角色进行观察:他们有哪些不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表演?台上的学生能够认真表演,台下的学生会认真观察。班级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能够调动起来,对于语文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是极为有利的。

二、注重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性的体现

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也是极为有利的。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与新课改教学需要相适应,将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经验能力等,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语文设计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例如在学习《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全家福带到课堂上,然后让学生向教师和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每个人的特点、爱好等,说一说对家庭的想法,借此引导文章内容的学习。在学生介绍家庭成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家庭成员的动作、语气等,通过比较简单的情境创设,便于学生理解语文阅读内容,实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教学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教学资源也得到大量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了极好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学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已经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观察知识,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司马光》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课件,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场景展示出来,通过动画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共鸣。再如学习《悯农》时,通过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看到烈日炎炎下,一位农民伯伯正在种地,汗水不停地滴落到田间,让学生知道粮食来的不易,今后能够养成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语文知识,强化其情感体验,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

四、开展师生互动合作教学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知识信息的有效互动,让教师明确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情况,将学生作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作用,实现高效的语文学习。

如在学习《卧薪尝胆》时,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对越王勾践的行为进行评价。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阐述,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通过交流互动也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总而言之,当前新课改不断推进,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也不断优化,对于强化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效果是极为有利的,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满足小学阶段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通过情境使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活跃,使语文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学习知识,强化能力。未来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地改善和优化情境教学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特点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阅读知识,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摘要:情境教学法其实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升,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让学生积极融入到情境中,并在其中自主思考分析问题,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形成学生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更加感兴趣,提高其求知的欲望,顺利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法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1):105-106.

[2]麻建芬.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9):159.

创设教学情境,创新语文课堂 篇8

一、巧设导语, 创设情境

成功地上好一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 其中巧设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 它像一座桥, 架在理解课文内容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 这座桥架稳了、架宽了, 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到达彼岸。导语的设计有多种, 可以利用语言、故事、歌曲、影片等方式进行。

1.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 并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导入。

如学习毛泽东《纪念白求恩》时我这样导入:“还记得七年级时我们学过的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吗?我们都为毛泽东笔下所描绘的‘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这样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美景所陶醉, 更被伟人涵盖天地、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众所周知, 毛主席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词人, 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主席满怀悲痛写就的一篇议论文《纪念白求恩》……”只言片语顿时勾起了学生们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忆, 更激起了他们学习新课的高昂热情。

2. 利用名诗名句导入。

《再别康桥》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古人云:‘黯然销魂者, 惟别离而已矣。’所以古人在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 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 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验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 让我们一同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一同来领略现代诗人笔下别样的离情别绪。”如此导入既自然合理, 又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邀约他们和老师一起穿越时空隧道, 钻入诗人火热的内心去体验最真挚的情感。

3. 利用歌曲导入。

在教授《父母的心》一课时, 我首先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母亲》MTV。当著名歌唱家阎维文饱含深情的“你入学的新书包, 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 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儿, 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 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时, 台上台下师生们的心都被深深打动了, 许多人的眼角都闪现着泪花, 大家不约而同地都跟唱起来, 课堂气氛一下就被激活了, 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就像火炬一样一下就被点燃了。

4. 故事导入。

在教授议论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有一个天神被钉在了高加索山上, 他长年累月经受着风吹日晒和电打雷击, 还得承受神鹰每天来啄食他的心肝的苦痛。他的心肝白天被啄食后, 晚间又长出来, 伤口愈合,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但他始终坚强不屈, 他就是违背宙斯意愿向人类传授各种知识与技能并把火带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千百年来他反抗强暴、牺牲自己、为人类造福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受到了人们的景仰和赞颂。普罗米修斯是神话故事中的英雄, 但我们翻开历史的进程, 同样可以看到无数个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的文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甚至生命, 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同学很踊跃, 立刻想到了因变法而被车裂的商鞅, 因变法被砍头的谭嗣同, 因捍卫真理而被烧死的布鲁诺, 因提出进化论而被嘲笑的达尔文……“这些历史的先驱虽屡遭磨难却永不妥协, 前赴后继, 矢志不渝。是什么让他们做到了这些?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样导入学生很感兴趣, 而且有参与的空间, 为学习本篇文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结合文本环境, 创设生活情境, 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 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 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 文本与学生脱节, 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 以便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激发其求知的欲望。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 朦胧的月色, 含香的水气, 令人自失的笛声, 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 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 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 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 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 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 在课堂上, 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 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 并通过视频向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大家说得有劲, 听得有味, 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 自觉地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 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三、运用现代媒体, 创设情感情境, 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 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 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自然是水到渠成。譬如在讲《水浒传》时, 我在多媒体上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中与课文相关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电视片段, 同学们兴趣高涨, 对鲁达的不畏强暴、嫉恶如仇和吴用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 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总之, 影音情境的创设能够给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四、结合文章旨意, 创设冲突情境, 让学生有感而发

认知冲突的产生, 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 进行积极思考。教师可以试着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 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 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 进而使之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 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在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的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 纷纷发表见解。通过这样的争论, 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五、创设障碍情境,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从心理学上讲, 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就是成功动机。因此创设障碍情境, 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两方面把握,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精细别致, 学生对情节内容容易理解, 但要悟透文章蕴涵的深情却是不易。为此我设计了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背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背影’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背景与主题有怎样的联系?”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 自然能细心地体会朴实语言中所蕴涵的父子深情。

六、运用文本, 创设角色情境, 体味人物的形象美

《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 学生对其内容大都比较熟悉, 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课堂上, 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将它改编成剧本, 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 展开心灵的对话, 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 受到人格的熏陶。

又如在教《变色龙》一课时, 我运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 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 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 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活跃了气氛,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使其乐学。

总之, 我认为情境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实质上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 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 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情境教学法既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是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要前提。

摘要:情境教学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方法。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创新语文课堂。

关键词:教学情境,语文教学,操作过程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韦志成著.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新语文阅读情境教学 篇9

“场景模拟”情境就是要学生自己作为一个角色去表演、模拟、呈现教学内容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动态过程的情境。这种对教学内容的模拟, 学生既感亲切、新鲜, 又乐于接受, 且又因为是自己表演, 所以全情投入, 使得其他学生一看就懂, 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阅读课教学中创设场景模拟情境的意义

1.利于学习热情的激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 没有积极性怎么能唤醒人, 没有蓬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例如在教《吆喝》一文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模拟活动: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叫卖声是哪一个呢?试着模仿, 吆喝出来给大家听听 (可以一个人, 也可以和同伴配合) 。问题一出, 学生们顿时来了劲头, 教室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在呈现表演时, 有一个组合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当时教室里静静的, 期待着两位同学的表演。突然, 其中矮个子的男生尖声尖气地喊了一声“一包糖来”, 过了几秒钟另一个五大三粗的高个子的男生用低沉、浑厚的声音喊了句“荷叶糕”。真是惟妙惟肖, 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学生在模仿表演中,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践, 课堂充满了活力, 沉浸在萧乾所写的吆喝的情趣中。

2.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

“教者有心, 学者得益。”实践证明, 开放式、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 能更好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时间、空间,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情境教学中创设模拟活动就是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大雁归来》一文时, 我确立的教学目标之一:感受大雁带来的生机、情趣和大雁身上的美好品质。我们来比较以下两种设计哪一个的教学效果更好。

第一种是传统的问答式:你觉得大雁归来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从大雁身上感受到怎样的品质?

第二种是创设场景模拟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以对话形式, 模拟场景 (在“大雁归来”“大雁觅食”“大雁集会”这三个场景中任选一个) , 每个表演者至少讲两句台词。

显而易见, 前一种设计很死板, 会使课堂气氛沉闷, 且学生没有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而后一种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模拟表演, 使得教材中的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学生成了热情的演员和观众, 全身心地进入了教材描绘的情境之中, 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效果得到优化, 更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3.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统领着课堂中的一切教学活动, 而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的, 课堂教学中场景模拟活动的设计也不例外, 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服务的。

例如在教郑振铎的《猫》一文时, 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挖掘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模拟情境:“猫眼看世界”—如果你是文中的第三只猫, 你想对文中的“我”说些什么呢?而学生们从猫的视角可以说“我”的偏见, 可以说“我”不该以貌取“猫”, 也可以肯定“我”的自省精神等。总之, 这个模拟活动是为了学生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一教学目标而设置的。

4.利于口语能力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要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 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而场景模拟活动会使学生在表演中经历读、说、议、演、评这样一个有效、真实的阅读过程, 学生在读中领悟, 在演中体验, 在议中鉴赏: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悟, 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这种再创造的过程, 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水到渠成。

二、阅读课教学中创设场景模拟情境的实施策略

巧妙的场景模拟情境的创设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根据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教师在创设场景模拟情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活动的目的性, 忌随意

我们在设计场景模拟活动时目的性要明确, 要清楚这样设计会达成怎样的教学效果: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文本的解读, 还是为了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效果的优化呢?而在这些目的性中, 首先要考虑的是场景模拟活动对教学目标达成所起到的作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统领一切的教学活动。而如果场景模拟活动的创设能具有多重功能 (一箭多雕) 那是再好不过了。

例如在教《生物入侵者》一文时, 我设置了这样的场景模拟活动:请你选择课文中的一种生物入侵者, 以它的口吻来作自我介绍。这样设计的目的:达成教学目标、激发学习热情、优化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一举而多得, 何乐而不为呢?

又如《核舟记》一文里多涉及空间位置, 教者可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三人的位置、动作和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动作、神态。而这样的表演活动也是具有多重教学功能的。

2.注重活动的人文性, 忌肤浅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标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 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 仍能留存的东西。”

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必须挖掘课文里人文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受典范人格的熏陶、陶冶, 关注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长远影响。而我们创设场景模拟活动时也一定要考虑该活动的人文价值。

例如《皇帝的新装》中, 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 老大臣观察的动作, 皇帝自欺欺人的语言, 故事结尾时小孩子喊出的真话等等。通过表演, 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 从而感受作品带给我们的真善美。

在教《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呼尔而与之”一句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场景模拟活动:黔敖施舍给这个饥饿的人粥时是怎么吆喝的呢?请你试着再现一下。结果学生们在表演时都体现了黔敖施舍给饥饿的人粥时的没有礼貌和侮辱性。而设计这样的活动就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不受嗟来之食者身上的“道义”:宁可死也不愿接受侮辱性的施舍。由此,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接受了典范人格的熏陶、陶冶, 该活动的人文价值就充分体现了。

3.注重活动的实效性, 忌形式

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语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投入最少的时间、精力,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在设计课堂时, 就要考虑清楚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效性。而在创设场景模拟活动时有的教师过于追求形式, 一味图热闹, 华而不实, 活动缺乏实效性。

某教师在上《饮酒》一文的公开课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那种闲适的意境, 设置了这样的模拟活动:请一位学生再现“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一情境, 当然该教师事先准备好了篮子和菊花, 而“南山”是通过多媒体呈现的。结果, 表演的是一个五大三粗的男生, 他自己也有点难为情, 在同学们的嬉笑声中草草结束了表演。当然诗歌中那种闲适、悠然的意境是没有表现出来的。

这个模拟活动的设计表面看是形式新颖, 活跃了课堂气氛, 注重了学生的个人体验, 但是并没有什么教学的实效性。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场景设置的不真实性, 和诗人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差甚远:菊花、篱笆、南山。

4.注重活动的生活性, 忌偏离实际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构建生活的课堂, 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起来, 打开学生的生活宝藏, 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创设场景模拟活动时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等。

在教《金色花》一文时, 我就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位学生演文中的“我”, 另一位演文中的母亲。虽然初一的学生刚刚脱离小学的生活, 心智还是天真、稚嫩的, 但他们在朗读表演中, 也放得开手脚, 在分角色朗读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体会纯真的母爱。

5.注重活动的程序性, 忌无序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场景模拟活动的一般程序如下:教师首先明确场景模拟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学生研读文本 (任何活动都是基于文本的) ;小组内分工合作 (分工要明确, 人人参与) , 编排试演;在班级呈现表演, 师生点评;表演者谈感悟和收获。即:创设情境—研读文本—分工合作—表演体验—师生点评—感悟收获。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当学生们感性地体验完动态的情境后, 教师应该有跟进的问题设置, 引领学生理性地、深入地思考。这样会使活动更有实效性, 也会使课堂有深度。比如在学生们表演完自己喜爱的吆喝声时, 设置的问题是“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吆喝声”, 这样就会把萧乾笔下“吆喝的特点” (内容丰富, 语言生动, 声调富于变化, 节奏上合辙押韵等) 梳理出来, 这样萧乾笔下吆喝的魅力就不言而喻了, 文本解读就深入了。而如果课堂仅仅停留在学生热热闹闹的活动的层面, 就会“华而不实”了。

三、结束语

创新语文阅读情境教学 篇10

一、立足教材,分析学生实情,创设有针对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教与学的依据,问题是思考与探究的载体。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钻研教材,发掘教材隐含的情感与能力价值,然后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顾及情境内容与创设方式应与学生能力水平与认知水平相适应,贴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其产生认知冲突,积极探究。其次,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语文教师还需营造出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主发现、勇于提问,敢于表述自己观点,积极思索。这样,教学活动是多向的、互动的,可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活跃阅读教学氛围。

例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可紧扣文本提出问题:①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三件事均突出蔺相如的性格。那么在“完璧归赵”故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段,由哪些侧面来展现蔺相如的思想性格?②对“完璧归赵”故事中蔺相如表现的历来看法不一,明代王世贞认为“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对此,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随后,多媒体课件呈现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学生可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二、联系生活,发掘课外资源,创设生活化、拓展性问题情境

一般而言,新知学习是以已有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形成的生活经验也属于认知结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使他们生发出新知识,形成新经验。如在课文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比文章内容,进行交流沟通,从而激发学生情感,使其主动融入文本阅读学习中,深入思考。

例如,教学《十八岁和其他》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分析两代人的矛盾:①文中作者提及的两代人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②你们是否认可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怎样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③你们和父母有过矛盾吗?那时你是怎样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怎样去做的?你是不是认可父母的做法?这样,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来深入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其次,教师还可巧用课外资源巧设拓展性问题情境。在新课标下,教师需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将学生由课堂引向社会生活。如在语文阅读探究环节,教师可适当穿插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资源,以补充阅读素材,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其深刻领会文本,并将文本内容延伸至社会,使课堂教学更具现实意义,升华情感。

例如,学习《十八岁和其他》一文,教师可进行拓展性阅读——胡冬梅的《家教》,提出问题:①文章结尾写道,后来她走了,嘴里说着:“儿子……唉!”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②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对《家教》的阅读感想。③比较阅读胡冬梅的《家教》与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亦或课外拓展:示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游子吟》等,教师指出父母的爱是是崇高而无私的,毫不张扬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一刻……

三、抓住错误,注意学生提问,创设自主性、探索性问题情境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还可利用学生答问、练习、讨论中的错误看法,巧设问题情境,并利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与自评等方式来引导他们探讨问题,提高学习效果;亦或根据教学需要,教师故意展示错误看法,引导学生自由表述,获得正确观点。其次,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自主提问,亦或及时捕捉学生疑问,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样,不但保护了学生课堂提问积极性,也激活了课堂探究氛围,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听听那冷雨》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标出不懂之处,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教师整理学生所提问题,选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①本文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②作者想通过雨给我们传递一种什么样的情感?③为什么作者在雨前要加“冷”字?有哪些含义?④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是谁在喊呢?这样,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提问,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问题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无疑处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因语言文字本身具有模糊性,因而文学作品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是独特的、不同的。这一独特性既体现在人物评价方面,也体现在文本意义的理解方面,更体现在文本意象与意境的领悟上。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限定答案或结论,而需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于无疑处生疑,实现个性化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 弊端 方法

引言

众所周知,我们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人才是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加快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提高国家的整体人口素质和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安天下者,唯在用的贤才”都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的培养既然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培养,怎么样才能更有效的培养,从什么时侯开始培养呢?答案是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因此,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知识文化的教育就必须做到位、做到实、做到令家长满意、令社会满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这些弊端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阻断了学生继续阅读语文的高涨情绪,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出现逃课的现象,这些无疑不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情境创设,利用新颖、有效、具有感染力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一、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常常采用教师读课文,或学生读课文,最后主要由教师分析阐释课文的内在意蕴的模式。学生参与程度低、表现机会少、发挥个人优势的几率变低。且课堂氛围显得沉闷,学生易枯燥乏味。往往一节课结束后,当问到学生课堂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本课文的中心主旨在说什么,你对本科文的阅读有什么感悟等问题时,学生就会变吞吞吐吐、忧郁不决,言辞间含糊不清。这样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课方式,缺少学生自身积极性的投入、缺少学生个人思维与情感的输出,无情的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然而被动往往意味着不利、有危害。对于学生的这种危害是潜在的,爆发式的。当时间沉淀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厌学情绪、逃课现象与学习语文的价值观错乱就会浮出水面。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网上的帖子,有以一名小学生的身份在寻求某某课文的读后感,或读书笔记。这样的敷衍了事的行为,对学生的未来的心理健康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正确、有效、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不断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增强感知语言文字、感悟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情操的培养,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实践操作证明,新途径——情境创设,即最有效的方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

于永正老师说:“人生是花,语文是根。语文教育应重情感、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语文情境教学就是这样一种集所有优势于一体的方法。它在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课堂阅读中,要采用情境教学。具体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幾点:

2.1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

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投入的增加,使得当前的教育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小学的教育设备和设施比较完善,教师可以采用电脑、音响设备、投影仪、幻灯仪器等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学,将课文中的人、景、物全面而生动形象的再现于学生的眼中,流进学生的心中,为学生呈现一场能够满足其视觉与听觉的“饕餮盛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例如,在教授像《蜜蜂》、《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这样的文章时,可以在课堂上放映一些相关的音频,让学生对蜜蜂有更多深刻的了解,仿佛走入自然去碰触蜜蜂;让学生领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同的美丽景象,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美丽的大花园”。通过这种将语言文字转换成动态画面的形式,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与启发。

2.2倡导交流式的品味阅读

阅读课文要提倡自由阅读,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情感和语调。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对文章情感激昂欢快与否的讨论与界定,来品味文章,教师再在学生阅读情感的展现上来分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的程度。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做一些课堂笔记或读后感,指导学生对于不同的题材可以采用不同的总结方式,例如,欣赏类题材的课文要写出优美的段落,并给以自己的理由,成语类题材要尽量写出对自己的启发。通过阅读心得体会的展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增加。

2.3将学生带入生活

语文教学的每一篇文章都源于生活,情感的抒发也是借物传情,托物言志。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再生动的语言、再美妙的文字,只要是超出他们的理解与认知的范围,最终都很难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就更谈不上情感的培养。因此,在情景教学时,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贴近现实,再辅以教师语言的描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时令季节、待教授的文章来选取场地,制定计划书,安排观察顺序,总结指导学生观察的启发性导语,使情境创设具有针对性和鲜明性。

结语:

语文阅读情境的创设,最终目地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从小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期对学生未来的口语交际能力、理解能力和情感的培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存在种种弊端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势必要遭到淘汰,新的合理的情境教学也必将成为必然,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今社会,实施阅读教学的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交流式的品位阅读,将学生带入生活之中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科学的情境创设方法,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勇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12):129

[2]王俊旭.如何创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09):40

创新语文阅读情境教学 篇12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精妙的导语,可烘托出特异氛围,把学生的感情引入到课文情境中去。教师如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设出各种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设置各种导语,如诗词导入、音乐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实验导入等等,让学生一开始就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氛围中。

比如,我在教授《鸿门宴》时,我采用了诗词导入法:首先利用多媒体,分别在屏幕上展示项羽和刘邦的诗歌:《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然后,让学生默读理解后全班齐读。我在侧面提示学生理解两人不同的心境,从而引导楚汉争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看似简单的诗词导入,却创造了一种朦胧未知的意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老师设置的情境中。因此,教师能抓好上课的开头,即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

二、创设音乐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音乐能给人很强、很直接的感染作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就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强烈的情感氛围。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中,我选择的是《春江花月夜》古筝演奏。考虑到如果单纯地讲解诗句,只会破坏整首诗歌的韵味和美感,显得支离破碎。因此,我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之前,先播放与文章的基本情调一致的《春江花月夜》古筝演奏,给课堂渲染古诗特有的气息,要求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轻声朗读诗作,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落月摇情满江树”,随着乐曲的流转,学生的情绪也被逐渐感染,大多数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当中,课堂氛围宁静而又和谐。不少学生课后说,在听到古筝乐曲的时候,眼前就仿佛已经出现了辽阔的海面、皎洁的明月,不用老师多作讲解,也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优美情景,好像作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由此可见,良好的情境创设对于学生领会文学作品的内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鉴于这样的成功尝试,我在后来的《再别康桥》、《荷塘月色》、《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现代和古典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或播放钢琴曲,或插入古筝独奏等,虽然在备课中要多花很多时间和心思,却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沉浸于作品当中,真正激发学生的领悟能力,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三、创设画面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大量文学珍品,其作者的生活背景、文化阅历、文学修养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都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之上,甚至是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那么,如何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作品展现的时代,培养想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创设画面来刺激学生感官,使他们有意识地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和意蕴。

比如,我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给学生展示一幅幅骏马奋蹄图,配上豪迈奔放的音乐,让学生既能感受到寥廓万里、生机勃发的意境,又能体会到一代伟人面对苍茫大地所抒发的壮志豪情,更能产生对青年毛泽东的一系列联想和想象。在教学《故乡的榕树》这篇文章时,选择了一棵苍老而蓊郁的榕树和一个古老的小村庄的画面展现在幻灯片中,榕树以它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渲染了夏天的悠然自得,小村庄则在夕阳下显得静谧温馨,再配上《童年》这首歌的音乐,画面轻快活泼而又略带忧伤。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让学生阅读全文之后,再去感悟整篇文章中作者所寄寓的那种对故乡和故乡的榕树所特有的思恋情怀,就和作者的情感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又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在教学戴望舒的《雨巷》,我给学生展示一幅幅雨景图,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想象主人公在雨巷孤独前行时的彷徨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设置适宜的画面情境,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自然地进入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思之中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通过巧妙提问,创设悬念情境,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里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上一篇:合胞病毒下一篇:数字艺术文化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