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2024-05-25

语文教学模式创新论文(通用10篇)

语文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篇1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比较特殊的一块,但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职语文教学个性愈来愈鲜明,优势愈来愈趋于明显,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其个性化特点。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广大教师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进,打造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基础与实际能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语文教学要积极向课前延伸

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这就为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由于学生语文基础相对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体现重难点引导方面的突破,而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学习应当放在课前进行。笔者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充分重视了课前环节的指导,对学生提出预习的明确要求,让他们自行解决能够通过预习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生字词、文学常识以及熟悉课文基本内容、初步分析思考题等等。这样教学活动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腾出空间用于重难点突破和技巧辅导,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提升。相对于过去应试灌输模式,指导学生课前进行充分预习,对学生而言既是培养能力的过程,对教师而言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二、课堂之中要重视师生的互动

走进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堂,完全是自己在唱独角戏,所以流传着一句“教师在讲台前戴着镣铐跳舞”。学生与教师互动效果不佳,这对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中职学生都要面临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协作意识,不能被动接受教师讲解,要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在互动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笔者一般是设计任务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按照清晰的思路、借助于思考题对课文展开分析研究,这样的教学模式避免了学生完全漫无目标的学习,使整个教学完全处于教师的有效掌控之下。其次,教师在教学中既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同时也强化了重难点的点拨,让学生在和小组内同学的分析交流中完善答案,提高思维的深度、广度,培养了协作学习的意识。同时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发挥思维启发点拨的作用。

三、学习要求要体现差异性原则

十个指头伸出来都有长短,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学习基础的差异、能力的差异、技巧的差异以及情感的差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状况设置了差异性的目标要求,无论是知识性要求还是能力性要求都区别对待。在班级设置了三个层级,分别对应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无论哪一个层级的学生只要达到了规定的目标要求,都属于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差异性要求的引导下,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能够有效调动起来,特别是许多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属于文化基础薄弱的类型,语文学习难度较大,现在有了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信心可以有效激发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他们在学习中的信心、积极性明显增强。整个教学活动都应当在差异性目标的引领下有效进行,无论是教学提问、作业设置还是过关考核、阶段检测,都应当与差异性目标一脉相承。

四、教学环节要强化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中职学生这一即将走上社会就业的群体而言。笔者在教学中既重视知识点传授,更重视结合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以增强学生岗位竞争能力为目标强化语文学习训练。如对学生强化书写训练,让学生一笔一画注意间架结构,提高书法水平,写得一手好字,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多一份自信。再比如强化学生写作能力训练,特别是与学生未来岗位相结合的各类计划书、总结等应用文体,教给学生办公室公文处理的一些基本程序方法。这些对学生而言可以有效增强就业竞争力,缩短进入岗位以后适应本职工作的时间周期,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比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强化一些交际礼仪方面的训练,特别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实用技能。

五、流程设计要整合课外的资源

中职学生校园生活非常丰富精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学习。语文教学工作可以针对这样的状况,将课外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例如对于课堂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可以在课后进行相应的拓展巩固,组织学生针对学习中的某一项难点进行专门研究,提出解决的方法,提炼出学习的技巧经验,在全班开展交流供大家借鉴吸收。这样的课外活动,既帮助学生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与巩固,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梳理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技巧。再比如为了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教师可以针对某些社会现象包括校园的思潮等等,要求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既深入到生活之中观察了解,搜集整理素材,也经过共同努力对素材进行筛选整理,提炼出规律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撰写出调查报告。这样的活动既训练了学生观察、分析、研究的能力,同时较大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能力培养也是学生未来岗位履职的重要基础。

一言以蔽之,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就业为指导,树立“服务职业”的意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将创新创优与提高教学效率完美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沈丹华

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226200)

语文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篇2

一、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创新的必要性

1.社会飞速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在近几年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而高分低能型的学生早已不被社会看好。现如今, 社会各个领域都更加需要创新型人才, 只有当我国各领域的人才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时,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才能得到发展, 才能更加完善。因此, 初中语文教材应当积极响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教材上显现创新性, 从创新角度看待学生发展。当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结合教材创新的特点进行教学创新,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的创新改革要基本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 进行教材编排时, 不仅要做到教材内容充足, 还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以及能否真正帮助学生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进行教材编排时, 要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 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材编排。

二、苏教版语文教学创新的具体方法

1.结合创新教材的编排, 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教材具有明显的侧重点, 不会把教学板块划分得过于死板, 七、八年级的教材就比较侧重于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辅助角色。教材内容明显与高中教材相衔接, 出现了较多文言文,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到文言文中基本字词的意思, 对将来进入高中学习文言文有较大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内容, 进行教学创新, 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观察, 发现生活中用到语文的地方。比如, 在进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部分的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家人间的说话方式, 发现与不同人说话应该使用的语气及说话方式, 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角色, 针对这些角色对学生的说话方式进行考查, 让学生学会将实际生活与语文学习相结合, 养成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并且运用语文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学习离不开兴趣, 在初中学习过程中, 一些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 这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关系, 学生因为对一些课程不感兴趣, 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就不能树立较好的学习态度, 形成恶性循环, 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教师要结合教材要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课外阅读大量书籍, 拓宽知识面。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选段, 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 比如, 在进行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汤姆索亚历险记》, 让学生在学习主人公优良品质的同时, 提高语文素养。

3.与学生融入到同一个学习环境, 了解学生学习动向。

初中学生的个性正在逐步形成, 他们变得越来越有主见。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时期学生的学习特点,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教师应该树立一定的威信, 但不要让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感。要顺利地完成教学创新, 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默契配合, 因此, 教师应努力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环境中, 让学生对自己能够做到敞开心扉, 耐心倾听学生对教学的要求, 然后酌情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平时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而语文又是一门对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 教师更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方式不一定要局限于口头交流, 也可以结合写作形式进行。比如, 在写作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写写最近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状态, 让学生学会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近期的学习动向, 就能根据他们的状态对教学进行调整,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创新。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创新充分考虑了三个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教材的编排层次较为明显, 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材创新的同时, 也给教师的教学创新留出了较大空间。教师在进行教学创新时要遵循教材创新的一般规律, 致力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当然, 教学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优化。

参考文献

[1]鲁芳芳.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蔡琨.初中语文教材选文要求与案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3]范晓红.关于苏北地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使用效能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 篇3

一、模式概述

“134”即“一个学案作引导,三步阅读作引领,四个环节作保证”。

一个学案:促进预习有效完成,引导学生的自学方向。

三步阅读:初读(解决字词,整体感知)——思读(理清思路,把握主旨)——品读(品味语言,赏析精妙)。以此引领课文学习的思路。

四个环节:学案自学——讨论展示——精讲提升——能力迁移。以此保证课堂高效。

二、操作流程

(一)学案自学

1.学案的编制要求:展示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点拨方法,引导自学。

2.学案的使用途径:授课前一天将纸质学案下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提前预习;课前十分钟将学案任务分解分配给学习小组;课上将学案下发到学生手中,当堂预习;课上以课件形式或小黑板辅助逐步展现学案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二)交流展示

1.学生自学效果检测。(1)在展示时,教师要解放思想,尽量给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以展示的机会,这样有利于这部分学生获取成就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2)展示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是板演或口答等。(3)展示成果时,要防止不展示的学生无事可做,可让他们细心聆听展示者答案中的失误并及时予以纠正,还可布置他们完成其他指定任务。总之,要做到时时刻刻人人有事可做。(4)教师要在倾听与巡视过程中,发現、搜集错误,记入课件或小黑板,供评讲时用。

2.学生讨论、更正。(1)学生在聆听展示者作答的基础上,找出其不足之处,加以补充更正。(2)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在学生充分相互质疑、讨论后,教师再加以引导、补充。如此就能最大限度地推行 “兵教兵的教学方式”,让通过自学学会的学生去教没有学会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精讲提升

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弄清错因和更正的理由;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升至理论并运用今后。

2.教师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3.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重视答案,而要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

(四)能力迁移

1.能力迁移的形式要多样,如拓展训练、课后作业等。

2.练习布置要注意以下几点:符合学生实际,既要典型又要适量;面向全体学生,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不同类型;练习评价要关注后进生,对其给予更多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三、模式特点

(一)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此模式力图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训练。并且在面向全体学生上下工夫:练习题设计凸显层次性,尊重学生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励其不断上进;提问对象锁定中差生,从对差生的关注做起,给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2.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模式以“学案自学”“交流展示”为先行,可谓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具有浓厚的语文味

1.以读引领教学,使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古语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应当有朗朗的读书声,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是沉闷的、没有生机的。此模式通过“三读”引领学生去亲近文本,“读”贯穿始终,使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2.落实对话教学理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形成对文本意义的建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就需要践行对话教学理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形成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此模式的设计落实了这一教学理论。

(三)做到了“以标定教”“以学定教”

1.学习目标的确立及教学流程的设置均以研读课标为基础。教学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为导向,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对接,与课堂的对接。从此模式的设计流程来看,自学习目标的确立到教学流程的设置均以研读课标为基础,从而真正做到“以标定教”。

2.教师以“三讲三不讲”为原则,做到 “以学定教”。此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以学定教”,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难点,讲易错点、易混易漏点,讲规律与方法,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也听不懂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交流教学模式,只是给同行一个教学的基本套路。我们不要被模式束缚住,要将模式化为无形。就像练武术一样,先学基本套路,然后上升至灵活出招,变有形为无形,达到最高境界。

(责编 张敬亚)

创新教学模式刍议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183-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学也在不断更新,从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填鸭式”方式,转变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态度的培养,教师也建立了一些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余映潮老师提出“板块式”教学模式、“主问题式”教学模式、“朗读式”教学模式、“话题式”教学模式等,它们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式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x为文本赏读,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读课文,让语文教学重生。

一、“板块式”教学模式

“板块式”教学模式是余映潮老师从中学语文教研员的角度,在对自己多年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板块式’教学模式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而彼此之间又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各个板块之间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板块式”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繁乱无序的问题,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整体感,体现了一种思考与领悟的统一―积累与整合的统一―高效与创新的统一。

从理论上来讲,“板块式”教学模式确实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无序,而且这种设计方法也正好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功能,那就是深入挖掘课文,精心设计,提炼话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在老师的安排下进入课堂,进行上课,进入思考,进行探讨,循序渐进。从实践情况来看,“板块式”教学模式实用性强,有助于教师的教,更有助于学生的学。笔者在江苏省盱眙县第一小学为期两个月的实践证明,“板块式”教学模式让课堂思路清晰,秩序井然,让教师把握课堂中心,学生掌握课堂主题,简约而不简单。语文教学不必是面面俱到,而是删繁就简;也不必是冗繁复杂,而是明快单纯;更不能顾此失彼,当追求浑然一体。

二、“主问题式”教学模式

余映潮老师曾说:“所谓‘主问题’,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提问的少、精、实、活,是高效阅读教学的一种保证,是激活课堂、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过多的讲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让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型与课堂教学结构脱颖而

出。”[2](P30)。

“主问题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三个作用:第一,在课文理解时,能够吸引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品读;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板块;第三,在课堂活动时,能够让学生积极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用几个“主问题”串起整个课堂教学的课,表现出一种“线索”之美,表现出“贵在这一问”的独特创意。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拓展是主要靠提问来支撑的。好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精华,在教学上能发挥出高质量的引导、激发、带动作用。

三、“朗读式”教学模式

朗读是阅读教学方法之一,朗读就是将书面的语言有声化,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的阅读方式。余映潮老师曾说过:“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又是审美的”,其实不管是语感,还是技能,或是审美,最重要是一种领悟情感的方法。朗读将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语句包含的意蕴领悟在心中,这里还有一种创设情境的意义,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将作者内心要抒发的情感表达出来,能在学生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引领学生进入文章的主题,无疑会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主题情感的意义。所以千姿百态的“读”应成为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①教读;②析读;③品读;④研读;⑤辨读;⑥评读;⑦说读;⑧写读;⑨听读;⑩背读。”。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文本,设计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让朗读变为教师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地占有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让语文课堂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有声朗读。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起到引领的作用,首先,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要学会基本的朗读技巧和方法;其次,朗读活动也要多种多样,朗读要求分层次,一步一步地递进,要体现不同的文体的特色;另外,教师也要握住朗读的中心,要将朗读的中心视点放在 “教学思路”上,要与听、说、读、写、思等结合起来,真正使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余老师建议学生这样朗读:

第一步: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余老师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读起来,而且是带着作者的口吻欣赏作品,学生不仅从中感受到人物形象,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表达意图。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顺其自然的进入第二步――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以故事中角色的身份来读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而第三步――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这一步不仅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也要求学生将自己从课文中读出的感情传递给其他人。这三个步骤的朗读设计一步一步加深,在最后一步得到升华,让学生深深地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话题式”教学模式

“话题式”教学模式:“用设置‘话题’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话题、展开话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分析与品读,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扩展。这种手法能够比较好地表现‘对话’这一理念,同时让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表现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这种话题讨论的本质特点是文本解读,表现在《散步》教学中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这样的活动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课文材料,进行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纵观余老师创新教学模式,它给学生带来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指导学法,始终把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品味鉴赏能力放在首位,激发兴趣,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互动合作,拓展创新,神采飞扬。同时课堂风格朴实,课件也简洁,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为学生着想,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这种重视文本解读、重视朗读训练、重视品析方法、重视学生活动的教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掌握和运用语文学习规律,才是语文教学最终目的。

谈钢琴教学创新模式论文 篇5

高校钢琴课是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教师通过钢琴弹奏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要不断提升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确保景观两年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必要的弹奏技能、音乐表达能力和相应的视奏水平,并熟悉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能够独立完成一定程度的乐曲。因此在当前的新环境下,高校钢琴教学必须要将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这两个方面来推动创新,有效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恒心,有效提升高校钢琴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真正推动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一、引入创新活动,激发学生思维

对于钢琴教学创新活动的引入,可以从创设教学氛围开始,只有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信心,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立足在高校钢琴教学内容和要求之上,积极引入创新活动,突破原本单一、枯燥的讲授型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于钢琴知识的掌握情况,积极开展课堂即兴表演活动,在满足学生表演欲望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特色风格。

二、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引导和启发,这同样也是构建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当前钢琴教学过程中,普遍都是采用传统集体式的教学方式,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同时还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专业基础都是不同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学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对于乐谱、技法和表现能力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是存在差异的,那这样就形成了教学中的矛盾,甚至还会影响钢琴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在高校钢琴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关注主动探索

探索式教学作为高校钢琴教学创新模式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探索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激发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主动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基础,去自主研究钢琴学习和练习中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探究式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减小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心理,利于学生自主感悟钢琴作品的演奏技巧,并有效掌握各个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建立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独特认知,利于形成学生独特的演奏风格。

四、重视音乐设计

高校钢琴教学本身就有八个级别,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的技术水平,来进行定级和音乐设计。比如在三级练习过程中,就可以进一步加强手指的独立训练和较灵活的跑动,学习和掌握装饰音、颤音和节奏较复杂的技术,并学用踏板,进一步加强音色和力度的训练,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有大小调音阶、琶音、和弦、减七、属七和弦等。学生可以练习叶露生编曲的《兰花花的故事》、贝多芬编曲的《献给爱丽丝》、储望华编曲的《闪闪红星放光彩》等。而一些学生在四级练习过程中,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各种弹奏技术,加强学生的速度训练,提升学生对于声部、音色、音量、力度控制的能力,其在曲目练习过程中,可以选择储望华编曲的《南海小哨兵》、陈培勋编曲的《旱天雷》、巴赫《二部创意曲》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技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真正推动学生的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钢琴教学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及时反思自身的问题,纠正自身的错误,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和技巧,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钢琴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非非.钢琴教学理论与方法的融通-评《方百里钢琴教学法》[J].大学教育科学,(05).

语文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篇6

【摘要】笔者针对朗读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系列问题,如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目的性不明确以及朗读形式化等,提出了创新朗读教学的策略:合理安排朗读时间;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在进行朗读训练时,体现分层次训练的原则;以朗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指导朗读,不断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关键词】朗读教学;克服弊端;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然而,随着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和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朗读这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却出现了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性不明确以及朗读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优化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目前朗读教学的弊端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上更注重老师的讲,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的讲课已经占用了课堂很多的时间,学生对课文能做到充分朗读最多也就几分钟,朗读训练过于形式化,如雁掠过,不能达到朗读的效果。甚至在课堂上老师虽有朗读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实际上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止,然后老师就要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的朗读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更别说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花样翻新。在朗读教学中,老师们绞尽脑汁地变换着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课堂气氛看似很活跃,其实效果不佳。另外,老师在朗诵前没有明确的朗读要求;在读的过程中,也没有有效的指导,学生兴致勃勃读完以后,没有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反馈,这样导致学生在读的时候不用心,只是接受老师的命令被动地朗读而已,朗读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学生甚至会养成不认真的习惯。

(三)朗读训练的面较窄

语文老师在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的时候,往往只重视班级的尖子生的朗读表现,对他们或指导或表扬,而一般其他学生几乎就像是听众,这样的朗读不能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发展,其朗读训练的效果可想而知。

(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教学中,有的老师认识到了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读去感悟,所以在课上也安排了朗读训练,但朗读指导方法过于单

一、枯燥。要么没有明确的朗读要求,要么只注重学生朗读语气的指导,不能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也不能把理解和感悟融为一体。比如,有时候老师告诉学生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字应该读得轻一些,哪个句子读慢一些,哪个句子读快一些,这样的指导,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再比如,老师按照对文本比较“成熟”的理解,要求学生读出诸如愤怒、恐惧、欢乐、伤感等情感。事实上,这就有本末倒置之嫌。这样的形式没有什么实效,朗读也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形式,一种点缀。

二、创新朗读教学新模式的策略

(一)保证读书时间

在朗读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安排合理的朗读时间。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情况下,让学生再去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获得感悟,有所启发。学生读完后,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反馈,通过老师评或者学生互评,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二)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要想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语文教师要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投入地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朗读的时候,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去读,或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和创设一种良好和谐的读书情境等,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让学生愿意去读,乐意去读,争先恐后去读。

(三)朗读教学分层训练,实现共同提高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不一样,其所处的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学生的朗读能力难免会有差异。所以,老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体现分层次训练的原则,对朗读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朗读标准要求,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也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学生最多的鼓励和表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朗读的自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以朗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指导朗读

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训练和指导朗读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切忌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割裂开来。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只有充分地读,才能对课文有所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结合生活经验,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体会,来感受到文本的味道,尽管这可能与比较“成熟”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却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然能读出真实的情感。

(五)合理运用多样训练形式,不断提高朗读效果

朗读的形式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但是每一种朗读方式都有自己本身的作用和适用范围。比如,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或者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需要老师范读。当课文对话比较多的时候,需要安排学生分角色来朗读。当为了增强气势,有号召力的时候,需要学生齐读来渲染气氛,对朗读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专门进行深入培养等。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活动,使每一次的朗读都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在朗读训练教学中,要正确面对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朗读训练的面较窄,朗读指导机械匮乏等。在朗读训练中,采取积极优化的策略,保证朗读的时间,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分层进行朗读训练,以朗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指导朗读,合理运用多样训练形式,不断提高朗读效果。

参考文献

创设教学情境 创新教学模式 篇7

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具有更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书写能力, 具有创新精神的潜质, 更易于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 激发思维, 启发想象。下面谈一谈, 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并运用的几种创新方法。

一、转变角色法

教学文言文《包拯》一课时, 我根据学生爱看电视剧, 崇拜英雄的特点, 由电视剧《少年包青天》导入, 并将教学设计成改编电视剧。课文内容变为电视剧本, 师生角色转变为摄制组中的总顾问和导演、编剧、制片。导演负责为剧集命名 (即概括段意) , 编剧负责讲解故事情节 (即翻译课文) , 制片为大家讲解每集 (每段) 看点 (即分析人物形象, 感受人格魅力) 。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产生好奇心、求知欲, 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角色。特定的角色、任务又使学生在新鲜、好奇之余,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模拟导游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有人说, 兴趣是步入创造大门的台阶。有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学习才能入迷, 思维才会积极开展。

教学《小石潭记》时, 我又把课堂设计成了“招聘现场”。我告诉学生我是小石潭管理处的, 现面向大家招聘导游。要想竞聘成功, 你必须先对小石潭风景区有个详细的了解, 然后呈上一份优美的解说词, 最后由你来作全程解说。这样一说, 学生们兴趣高涨, 课文内容之熟悉程度自不必说, 交上来的解说词语言优美, 令人神往。所作解说, 真是让人如临其境, 仿佛置身其中。

三、改头换面法

国家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创新作文应运而生, 想象奇特, 构思怪异的作文, 越来越受青睐, 屡获高分。我以“手机”这一流行元素为载体, 又以“手机”为话题, 设计了一堂作文课。让学生从“感恩”“坚强”“奋斗”的作文圈子中跳出来, 迎接新的挑战, 开拓新的领域。

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科幻神话喜剧《魔幻手机》, 激发学生兴趣, 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然后通过课件上的手机模型将手机品牌、手机造型、手机功能、手机短信与作文的拟题、文体、构思、创意、语言等相联系, 找到手机与作文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的共同点, 进行作文教学。形式新颖的教学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趟作文课也让学生终生难忘。

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篇8

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如果一堂语文课仅仅通过课本指导学生,那么在课堂学习当中,一定会有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或者是出现精力涣散的问题。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善这一问题。多媒体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将枯燥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有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在指导学生学生《济南的春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前查找一些关于济南春天的代表性图片。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提出“你眼中的春天有什么特点呢?”“你喜欢春天吗?”等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播放济南春天的美景。很多学生都没有见到过济南春天的样子,也没有去过济南,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直观展现济南春天的美景,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对济南的春天产生一定的了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今天我们一同走入《济南的春天》,去感受老舍先生眼中《济南的春天》”等话语,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二、采用主题教学模式

主题式教学模式即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主题式构建,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形成一定的语文思维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和思考,产生更多的见解。

例如,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教师可以“鲁迅”为主题,指导学生进行主题式学习。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性主题研究。比如,有的小组可以《孔乙己》为研究主题,在小组合作模式下,一位学生负责查找相关资料,一位学生负责查找文章写作背景等等。在分工合作下,快速掌握文章主题及情感。文学即为“人”学,是人性之学。学生主题思考时,也是学生深入认识文学作品的时刻,对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以及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丰富多样的人文活动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内涵。在活动参与的过程当中,形成一定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例如,在《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等问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维引导,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学生自主交流和学习完成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内容及中心主旨分析,存在不同看法的学生可以进行反驳和辩论。

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的应用,需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通过“这个想法非常有创意”、“你们真厉害”等语言,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因素的价值,教师切勿维持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高高在上”的形象,应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游戏教学活动

在中学生心里,玩仍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学生喜欢玩,教师可以结合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游戏完美融合,真正实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文言文一直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情况较差,学习兴趣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文言文与游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五柳先生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其中的生字、生词或者是语句进行含义竞猜。比如提出“不慕荣利”“造饮辄尽”等词汇,让学生进行拼写,答对的学生可以获得1分,首先答对3分的学生为优胜学生,可以得到“自由活动”的奖励等等。在课文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软件,组织学生参与填词或者是填字的游戏,比如可以播放“亲旧知其如此,或____而招之”等语句,组织学生以教室中的“排”为基准,进行小组竞答,座位是一排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优胜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等等。在游戏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能力,同时也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与乐趣。

总之,结合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兴趣成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领路人,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何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9

如何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圣殿,对于学生们来说,课堂赋予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将来进入社会打拼的能力,能不能迎接挑战,就要看在课堂上储备的能力够不够强大。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课堂不但传授知识还变得很有趣。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反思,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的素质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是每位教师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当代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论,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的认知教学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冯忠良的结构一定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个别化学习理论等。鲁纳提出在教学中要采用“探索—发现”式方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苏贝尔的“有意义 的接受学习”理论,在于探索掌握学习的有效策略;班斯基探讨的是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各种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知识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友好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这些教学理论都对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指导作用。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 中心的学习,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我们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有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种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随着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教学的任务和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核心内容表现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模式也由单调的学校教学、广播电视教学向着依托互联网资源、开展互动教学模式,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受时间的制约课容量较小,不能兼顾到所有的学生,使得有能力的学生常有“吃不饱”的感觉,“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因素,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各种智能因素,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从单纯讲授知识的角色解脱出来,变讲授知识为传授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分为“网络补充”、“网络增强”、“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灵活地选择。(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表象思维的建立是有帮助的,但是怎样把零散的知识整合成知识体系,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认真研究与之适应的教学策略。(2)“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怎样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怎样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策略,仍需进一 步研究。(3)“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延伸,学生的合作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里,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有可能要对学生进行跨越时空和地域的管理。(4)“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此外,还需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优化教学。(5)“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问题。首先,在学校专题网站的建设中,怎样体现网络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怎样滤除互联网上的冗余信息、干扰信息,尤其是黄色信息。其次,教学课件中的网页设计问题,既要丰富多彩,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保证知识的科学性,以及界面交互的灵活性。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篇10

素质教育在强烈呼唤高效课堂的构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育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教育教学工作备爱社会各届瞩目,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就要以不断提升教师素质为突破口,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效课堂。具体来说,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下,学校必须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掌握新课程理念,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了好的教师,才能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有力的基础和保证。

首先应树立正确教学理念。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必将决定行为的效果与价值。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先进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规划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不被新的形势淘汰。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须树立以下三种意识:第一是主体意识,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须彻底摈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主体性,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是启发意识。课堂教学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适时适当地点拨诱导、设疑搭桥、总结提高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照亮学生思维的明灯。教师要学会启发教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是民主意识。教师与学生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切忌“惟我独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教师要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师生、生生进行平等对话,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是努力提升专业素质。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教材教法,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同时教师更应该做科研型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为此,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要求教师每个学期摘录学习笔记5000字以上,听课15节以上,每个月完成一篇教学心得体会或论文,每堂课后要有教学反思,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举办优质课竞赛、教师基本功竞赛、课件制作竞赛、优秀教案评比竞赛等活动。这样,我们促使教师把大量业余时间用在提高、充实自身素质上,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的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为达到这个目标,不但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还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组织好集体备课,实行“三案合一”

集体备课前,以学科组为单位,教师先钻研教材进行初备,写出简案,为集体备课交流做好准备。集体备课时,由备课组长进行专业引领,首先检查个人备课情况,然后按教学步骤逐项研究,由主备教师发言,其他老师讨论补充。然后主备教师负责把打印好的教案、学案、练习(即“三案合一”)分发到每个老师手中共享。集体备课做到了五个统一:统一划分课时、统一确定教学目标、统一自学指导、统一课堂作业、统一日日查作业。

我们这种建立在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三案合一”,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有备而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更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学习障碍的排除者的角色。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真正确立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三案合一”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老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提出问题,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思考、练习得多了,并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对知识进行消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我们率先在初二年级进行实验,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已取得明显效果。为了充分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要注意科学分组,合理分工。尽量使小组成员在性格、才能、学习成绩诸方面保持合理差异。小组成员最好四至六人。同时要选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任组长,充当老师的小助手。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特点,吃透教材。特别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讨论。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也可以每人独立思考,再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意见,大家再发表见解,更可以互相提问,再共同讨论。这样的交流探讨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

势互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充分实现生生互学,发挥“兵”教“兵”作用。即针对学生在自学、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兵”教“兵”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问题,而且还促进了优秀学生的提高,优秀学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今年上期中心校组织的初二年级抽考中,我校八个文化科目全部进入了全镇前三名,初二C154、C153分别名列中心学校综合评估第一、二名。

三、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法宝。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喜欢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的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要在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体验、感悟,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成材至关重要。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坚持搞好赏识教育。另外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提倡终身教育的理念,我们的教育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枯燥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这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最后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掌握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既能提高学习效率,扩大授课容量,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我校刘琪老师讲授《苏州园林》一课时,出示了大量苏州园林的动画、图片,既使学生准确把握了课文总体特征,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四、热情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古人曾经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勇于提出问题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是创造的基础,好奇、质疑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世界上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往往是从好奇质疑开始,它能激励人追根究底,去破译世界万物的奥妙,发现自然界内在的规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就是从怀疑亚里斯多德的话开始的,如果没有当时的疑问,这一成果也就不属于伽利略了。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规律,同样是从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落入太空的疑问中产生的。因此,质疑是创新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然而,为数不少的教师,受落后教学观的支配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在教学中照搬模式,追求答案唯

一、标准统一,对学生缺乏质疑、批判的训练,使学生受“权威”所困,思想禁锢,不敢有“越雷池”的非分之想。学生创造性的萌芽被扼杀,成为了接受知识的机器,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实在令人痛心。

其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培养学生爱思考、善质疑、敢批判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科目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质疑、批判、创新的火花呢?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起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 的思想。

再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上教要充分发场民主,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合理,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学习方法上,教师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动机,引导他们谈看法、摆见解。让学生注意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是否合情合理,经过比较提出新观点。在思考问题时,教师不要束缚学生思维,要鼓励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提出新的看法。其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得进去,接受、领悟、吸收人类的创造智慧,还要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思维的触角,以评判、辩析、质疑、引申、发挥等角度来审视。要鼓励学生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错误之处,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如我校小学部教师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充

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切切实实地阅读理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因疑而动。还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了几幅活叠动画,插入悠扬婉转的鸟叫声,把课文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把课文中的静态图画变为动态美景。这样学生在读、看、听的过程中,不断质疑、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提出了许多具有新意的问题,并在讨论和争执中得到了解决,真正地理解了课文取名为《鸟的天堂》的含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在热烈的讨论中解决了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潜然默化得到了培养,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 特别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想方设法,利用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上一篇:假安排下一篇:乡组织开展网上投票推荐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