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创新(通用12篇)
语文教学与创新 篇1
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育指导方向。这里所指的创新指的是教育理论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思想的创新, 也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创新。可以说, 没有创新, 就不会有教育事业的进步, 就不会有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现在许多的教育刊物都在探讨创新,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在不断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创新研讨活动, 更是涌现出很多具有创新形式和内容的课例, 这就充分说明, 创新意识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正在逐渐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 并且在广大教师的心中也已经得到认可。但是, 作为教师, 语文教学历来是教学当中的重头戏, 其中存在很多教学难点, 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创新成果。例如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就是被广大语文教师公认的教学难点, 多年以来, 一直是很多语文教师发憷的地方。因此, 研究与解决语文创新教学, 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示范意义, 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育者的重视。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急需创新
有很多学生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 常常会问老师:“学习语文到底有什么用?”这是很多学生的困惑, 也是很多教师不能回答的问题, 或者教师的大道理并不能使学生信服。确实, 语文在考试上, 远远不如数学物理那样得分直接;论学习效率, 语文也不如其他学科成绩上升得快。同时语文本身就是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才能够得以提升的学科。
长期以来, 一直困扰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语文教学效率较低。具体表现在:
1. 在考试中, 多数学生不能像数学、英语等科目考出较高的分数, 甚至是满分的好成绩。
所以,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 都会产生语文不好学的印象。究其原因是语文自身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语文知识点杂乱, 出题灵活, 一些题理解较难, 没有固定的答案, 尤其是作文部分和阅读理解部分, 要想获得满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2.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因为语文的复杂性, 所以在实际学习中, 往往有很多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 这也造成教师教学上的困扰。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所以往往在教师讲课的时候, 学生不能全身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众所周知, 学习的效率高低, 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学生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时, 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
3. 语文考试试题千篇一律。
在平时的教学中, 语文教师自己出题考试的越来越少, 多数教师都是从书店或者专业卖各种书籍资料试卷的人那里, 定制试卷, 虽然省却了教师的许多劳动, 但是试卷的质量却并不能得到保证, 很多都是质量低劣的简单印刷品。而这样的简单印刷品, 在教师省事的同时, 却间接毒害了学生, 错误地指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也错误地引导了教师的教学方向与内容, 对于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二、语文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
针对现代的语文教学形势, 语文教学需要进行创新改革, 不但要改革语文教学的整体思维, 还要改革语文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1. 转变教学理念, 大胆进行创新。
我们作为教育者都知道, 教育理念指导着教学行动的方向, 是教学活动的基石。因此, 广大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教学理念, 才会在其指引下, 做出正确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 在过去, 有很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 学生在课堂上用心听, 然后留作业检查即可。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认识, 即使在现代, 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沿用。实际上, 根据科学的教学理论, 我们知道, 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教学理念。也正是在这种错误的理念指导下, “填鸭式”“一言堂”等简单落后的教学模式才会出现。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多么得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已经和世界接轨, 世界上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已经逐渐地被中国教育界所接受, 并且在很多地方已经得到较大范围的实践,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中国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启发式”教学, “分组合作”教学, “杜郎口”教学, 已经被很多中青年教师所接受, 并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进行了改进。正是因为, 教师们的大胆学习接受, 再加上大胆的创新实践, 才会推动整个教育事业改革的进步。
2. 引进新的教学手段, 进行创新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我国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 许多新的教学用品逐渐在教学当中得到应用, 使原来陈旧的教学形式得以全面改观。新的教学手段,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阔了学生和教师的眼界, 使许多原来只能靠嘴去描述, 很难理解的东西变得简单化, 形象化, 直观化, 栩栩如生, 使原来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有滋有味, 妙趣横生。
例如现代已经步入课堂的触摸式多媒体教学设备, 不但可以播放教师准备好的课件PPT, 而且还可以联网, 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可视设备, 遨游网络的神奇世界, 既有趣, 还开阔了眼界,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升很多, 学习效率也大幅度提升。
3.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敢于创新。
学生创新的前提是教师要学会放手, 不要紧紧控制学生的一举一动, 时刻在脑海中绷紧一根弦, 这是一种传统的、错误的教学思想。纵观我国的教育, 虽然小学阶段我们的考试成绩比外国小学生好, 我们的课堂显得井然有序, 外国的课堂很随性, 但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所培养的学生, 创新思想却极为缺乏, 在成年后, 很少有较大的建树, 究其原因, 就是错误的教育思想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抹杀了学生敢于创新的天赋。
作为语文教师,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发言, 多探究, 多提出自己的观点, 即使学生的观点不正确, 也要正确引导, 积极鼓励这种敢于发现不同的态度。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不是一个“传道授业的”说教者, 而是一位能够和学生在一起积极探讨科学知识的“朋友”。只有这样, 才会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逐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 语文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 要想在语文教学上, 跟得上时代, 就要讲究科学的教学思想, 实践科学的教学模式, 不断在实践中去摸索正确的、有效的教学经验, 大胆地锐意革新教育理念, 就一定会取得语文教育的成功。
语文教学与创新 篇2
摘 要
新课标理念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追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改热潮中,出现了轻视语文双基的`现象。本文认为出现这1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没有正确理解“语文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实质涵义,因而没有意识到2者间的辨证关系。为此,本文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以新课标为根据,联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下观点: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双基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语文双基教学的根本目标,2者相辅相成,语文双基教学在创新教育中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我们在语文新课标中必须重视双基教学。
关键词:语文;双基教学;创新教育;新课标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new-goal class initiative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raise, but in the reforming upsurge of pursuing innovation spirit and the practice ability,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despising Chinese double-bas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ts basic reason lies in the people’s not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double-base Chinese teaching”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 real meaning, thus they has not realized their dialectical relation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using the materialism diagnostic method, taking the new goal as the basis, integrating language teaching reality in middle school elaborated the following viewpoint: the basic idea of innovative educational is to foster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The double-base Chinese-teaching is the essential method to train innovation spirit and the practice ability, and in turn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is the basic goal of double-base Chinese-teaching, the two complements each other, the double-base Chinese-teaching played the essential role in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so in new-goal Chinese classes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初中语文与创新作文教学 篇3
一、利用想象,获取灵感
当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像力,特别是缺少创造想象力。写作文,仅写自己观察到的,往往使人觉得有骨无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没有想象的文章,是干瘪无味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大胆想象,以此来指导作文。
二、善于观察,发展思维
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倡他们写观察日记,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生活根基,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
三、方式多样,培养能力
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作文命题,必须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因此,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我们班的新鲜事》、《我当上了小老师》等题目,来自学生“生活近区”。自然有兴趣,也乐于写。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作文填空,连词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编写电视剧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
四、注意评价,培养人格
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这是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的。作文评价中,有的老师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判作“荒诞”,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这些评语无疑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泼上冷水,久而久之,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造火种。要想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真正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上这几个方面都是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做到的。
总之,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让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作为新时期的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都要努力为学生架起创作思维的桥梁,使学生的作文从小就有一个独特的创新见解。
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学 篇4
一、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 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 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要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 (莱格语) 的被动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根本, 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意识。
典型引路, 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 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 不畏权贵, 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 踏遍祖国山山水水, 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 寻访石钟山, 大胆否定前人假说, 深得石钟山命名原因;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 毅然弃医从文, 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 令学生钦佩。同样, 生活中的小小发明, 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如商业行为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 甚至一句优美的广告词, 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 跃跃欲试。
教法灵活, 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 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 敢于“冒险”, 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 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 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 学生大惑不解, 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 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 天平保持平衡。接着, 教师问学生, 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 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 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样, 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 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 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 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异义相析, 启发学生创新。“学贵乎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 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 问题就会越积越多, 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 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技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 学生心存疑虑之时, 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 教师应“相机诱导” (叶圣陶语)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 学生问:修筑长城, 巩固国防, 抵制外敌人侵, 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 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 能这样讲吗?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 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 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对这类问题绝不能一棍子打死, 否定学生的提问, 而恰恰相反, 应鼓励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 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 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 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布投入到学习中, 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张扬个性,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 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 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 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 因此, 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前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 张标学生人格力量。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 是在问题情境中, 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 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 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 当然也包括幻想, “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 (杨振宁语) 。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 许多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 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 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 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 教师都应鼓励, 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 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 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 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 激发灵感, 求得最佳创新状态, 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实践,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 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 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 以被动接受为主, 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担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 否则, 创新意识会谈化, 创新精神会消退, 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冲破写作藩篱, 让学生放胆作文。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 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 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是活跃时期, 情感丰富, 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 怎样想就怎样写,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 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 不怕思想偏激, 只怕文章没有思想。广泛开展语文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 开展读书活动, 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 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 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 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 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 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 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 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撤炼。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学生自己结社, 三人一群, 五人一组, 你组稿、我排版, 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充实了学生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 认识了社会, 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 它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创新 篇5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创新
现代化建设要求学校造就大批开拓创新型人才,创新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教育必须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以及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教师要努力挖掘教学内容的创新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 者:覃夫尧 作者单位:广西省大化县百马中学,520805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分类号:G40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初中语文的互动与创新教学 篇6
【关键词】自主学习语文 互动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80-01
一、创新互动,体现在学生自学中的潜移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践行上述规定,笔者注重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契合在狠抓学生的自学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上。在十余年的工作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感悟也取得了小小的成就,那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为出发点,在课上布置出具体的自学内容和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
合理划分知识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班内小组的成绩为标准,将每课的教学内容分成需达标知识点和争达标知识点。需达标知识点就是班内90%以上的同学都能当堂识记的内容,主要为基础知识中的音、形、意包括两字词和四字词成语和俗语;争达标知识点就是难度系数较高,需要在有创新思维的前提下再通过自己的自学由教师点拔而达成识记理解的知识点。对于后者教师重在循循善诱,通过引导和鼓励,激发起学生内心的探索欲望进而在自学中产生创新的热情,从而达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科学制定学习方法。根据不同的年级,在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将语文教学方法的讲解穿插在整个学期教学中,科学安排。并且主要以打破原来创新过程中教师主导地位不易改变的情形,无论是课下还是课上都要给予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来自学,让学生的自学逐渐成为主体,而将教师的的主导地位变为辅导地位。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和自学习惯的养成中,始终贯穿着教育者的创新。
有效规划自学措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在课堂的自主活动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分组来实现小群体的自主学习,引导着各组同学之间的交流,充分讨论。并且弱化此过程中的教师硬性指导,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互启互发、互更互补,使学生的讨论热情充分显现,在热烈的互动气氛中完成自学问题的解决并直至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创新互动,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匠心营造
美国心理学家马期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概要,人就会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用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初中阶段的学生们,自我认同、他人认同意识体现较为强烈,学生们的这种认同感如果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满足,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而言事倍而功半。那么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匠心独运就尤其重要,既不是简单的对他们小学生式的表扬也不能局限于“是否”式的武断肯定。而是在整堂上巧妙营造氛围,不知不觉中建立起师生间的平等的身份,使学生在老师的有意引导下跟住老师的思路,烘托出课堂气氛的合谐。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笔者总是由学生来领读而自己则在讲台下与学生们一起大声朗读。不觉中学生渐觉情绪昂扬,室内书声更加琅琅,激情更加饱满,朗读更为流畅,直至在个体朗读时教室内气氛高涨到顶点,每个人都高高举起手,恨不得每个人都朗诵出自己最为高亢流畅的声音。
同时,老师还要对自己的课堂用语进行锤炼,因为语文教学本就是体现语言美与语言规范的过程,这就对教师语言的精确、凝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我们的课堂语言既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探究兴趣还要能撩拨出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好奇心。而这其中“停顿”的运用笔者觉得不可或缺,如同师生同在一张纸上做画,为师者就应该为学生留出适当的“空白”,由学生自己在教师设定的大框架内去涂鸦,至于是否即时达至了当堂的教学目标非为最重要,而是让学生在“涂鸦”的过程中感受语文之兴趣,满足他们对语文的好奇,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自主自学的目的,完成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厚积薄发同样也使得学生的创新有深深地共鸣,古典文学的意韵悠悠,格言警句的黄钟大吕,当教师脱口而出时,都能使学生陶醉而沉迷更会让他们有意识的模仿。不论是对学生的认同还是每堂课上有意识的营造每个匠心独运都会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丝丝的提高。
教师对“问”的运用,孔子说“疑,思之始,学之端”。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时我们如何鼓励,怎样利用是开启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当堂疑问采取“重欢迎、必归纳、巧奖励”的方式。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无道理,这实质上都是学生创新的开端,犹如嫩芽,虽生命力旺盛但极易受摧折,这时候教师就应本着“不论对错、允许有误、可以不懂”的原则积极保护学生的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心理。同时将课上全部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出症结,与需达目标与必达目标相结合,提出自己的看法,力争将学生的问题引导入自己的体系内。进一步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使同学们对所归纳出的问题产生兴趣,互相讨论,互答互评,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到对问题的分析与内容的品析上来,不觉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让学生们思维深度也在问难、质疑中走向深入。同时在课堂上选取最有利的时间,营造出最合适的气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提出问题的同学进行巧妙的表扬,使得学生们的探索欲望始终高涨。
三、创新互动,强化在语文实践中的五彩缤纷
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课堂及课堂之余应该有意识让学生们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让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成为语文课的课外实践活动,不论是辩论赛还是演讲会甚或于国旗下讲话都能让学生们品尝到生活中语文的创新带来的新味道。
笔者在学校中成立了“路鸣诗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们进行诵读,让同学们在感受语文之美、生活之美的同时,用笔记录下自己对生活、对语文、对美的感受,笔者窃以为这是课堂创新之延续。
语文教学的创新,实现于师生之间的课堂平等互动,实现于学生之间小组的深入讨论,实现于每节课上师者的匠心独运,实现于课下语文活动的强化。让教师从课堂上的“主导”变为“主动”,由“演员”变成“导演”,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保持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举手问、动口读、动脑思” 使学生提问的兴趣不减、探索的兴趣不退,创新的脚步不停。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新收获》——刘丹宁
[2]《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尝试》——吕永忠
语文教学与创新 篇7
《现代设计》是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它是在学生学完“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等课程的前提下, 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现代设计包括的内容比较广, 像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创新设计、并行设计、模糊设计、反求设计等都属于现代设计范畴, 这些现代设计有些涉及一些更深的基础知识, 已超出专科学生的知识范围, 因此在选取时, 将学生能够接受的, 反映职业特点, 又是当前最热点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编写在《现代设计》教材中。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将当今现代设计中最热点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介绍给读者, 使读者对这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等方面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绿色设计是上世纪末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围绕如何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一主题而提出的新的设计概念和方法, 被认为是设计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已成为现代设计技术研究的热点和主要内容。在这一篇中, 系统地分析了绿色设计的产生, 阐述了绿色设计的概念与特点, 着重介绍了绿色设计方法、绿色材料及其选择、绿色设计的关键技术以及绿色设计效益与应用。
虚拟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技术。它涉及到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和产品设计等学科。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虚拟设计技术可以使计算机模拟整个产品开发过程, 保证产品开发一次性成功, 加快产品开发的进程, 提高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 降低费用, 使设计者、用户融为一体, 设计出市场需求的产品。在这一篇中, 在结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作者研究的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虚拟设计的基本概念, 分析了虚拟设计系统, 介绍了虚拟环境设计及其典型开发系统, 以及虚拟设计技术的综合应用。
创新设计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拥有大量的创新设计能力的人才就具备了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因此, 在21世纪, 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经济政策、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 并把创新设计作为提高产品质量、强占市场份额的有效武器。在这一篇中, 主要阐述创新的概念、创新思维的形式、创新思维的特点和过程, 系统地介绍了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法、创新设计法则和技法, 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创新技术发明实例。最后, 分析了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2 《现代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个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内容按照编写的教材内容进行, 而教学方法则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又可以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使之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较为理想的效果。
在进行《现代设计》课堂教学中, 使用了基于PowerPoint软件的《现代设计》课件, 覆盖了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 并在课件中增加了大量的直观图片、影像资料、科研成果和上机实验, 形象生动, 极大的增加了学习兴趣, 同时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更加深刻。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对“绿色设计”内容, 以大量图片为例, 说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一些国内外绿色设计发展的优秀案例与成果, 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增加了其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对“虚拟设计”内容, 在介绍国内外优秀虚拟软件的基础上, 以专题讲座形式重点介绍用如何使用虚拟设计的方法设计新产品,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并通过上机实验, 理论结合实际, 使学生能接触到先进的软件技术, 促进学生对虚拟和集成理念的理解, 并掌握了一些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对“创新设计”内容, 在介绍创新理论的基础上, 着重介绍创新的实例, 加深学生对本专业一些先进的技术及其发展方向的了解, 并以专题讲座形式重点介绍一些新的创新方法, 学生很感兴趣, 从中掌握了一些新的创新方法。
总之, 对理论性较强、大纲要求较高的内容我们以引导性的演绎推理、分析为主, 而对于叙述性的内容因其逻辑性不强, 学生感兴趣程度不高, 辅之以一定的图片实例, 给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以回答问题、发现问题的方式自学。此外, 对于内容相对独立的内容, 通过周密布置, 把课堂交由学生组织, 让学生来设计课堂, 然后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评。
在以课堂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中, 还十分注重课后教学过程的延续。首先是完善课后学习、复习和检测机制, 根据课程内容适量布置课后作业, 批改量为100%, 并及时进行点评, 检查学习效果。其次, 就是设计一组研究型问题, 让同学独立完成,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再者, 就是开辟信息反馈通道:授课教师向学生公布自己的BBS版主、chat聊天室、E-mail信箱、电话, 及时解答学生课后提出的问题、接受反馈信息。此外, 还开展问卷评价调查, 分别开展以教学内容为主和以教学手段为主的教学情况调查。根据每一篇的教学内容制作调查问卷,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自测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果, 并不断改进, 这一方法自从课程设置以来一直进行,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了创新方法, 进而提高了创新能力。
3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在进行《现代设计》课程教学中, 注意处理“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关系”和“现代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
3.1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关系
在《现代设计》课程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之间的关系。为此, 首先向学生指明现代设计是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把产品设计当作系统工程考虑, 强调创造性开发设计, 以产品整体功能为目标, 以计算机为辅助设计手段, 重视方案设计, 追求多种方案的比较、评价、优选。因此, 与传统设计相比, 现代设计是一种动态的、科学的、计算机化的设计。接着, 向学生进一步说明, 设计是一项涉及多种学科、多种技术的交叉工程。它既需要方法论的指导, 也依赖于各种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 更离不开技术人员的经验和实践。现代设计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设计的基础上融汇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而形成的。因此, 学习和使用现代设计方法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方法和经验, 而是要让广大的学生在传统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设计方法, 提高设计的创新能力。所以, 不能把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截然分开, 传统设计在一些合适的机电产品设计中还在应用。当然, 现代设计也不是万能良药, 因为各种设计方法都有其特定作用和场合。
3.2现代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
在《现代设计》课程教学中, 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现代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为此, 向学生强调现代设计, 既不是单纯指计算机技术, 也不是单纯指以设计的一般规律和一般途径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它应当包括一切先进的设计理论、设计技术和设计方法, 是一切先进而行之有效的设计思想的集成与统一。采用现代设计方法进行产品设计, 只能是以计算机为辅助设计手段。因此, 学习该课程, 最重要的是要领会各种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并掌握其设计技能。
4 《现代设计》课程内容的创新点
开设《现代设计》课程是整个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在《现代设计》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具有以下特点:
4.1突出最新科技成果
《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三部分内容, 均是科学技术领域中最新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绿色设计”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丹麦人提出的;“虚拟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创新设计”在我国则是20世纪90年代经常出现的字眼。
4.2具有适应性
《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三部分内容, 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又满足学生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这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 在介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特别注重实用性, 并收入了供学生查阅的参考文献。
4.3具有灵活性
《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三部分内容, 自成一体, 先上哪个内容, 后上哪个内容,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4.4具有扩充性
《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三部分内容的体系和结构, 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可以随时增加新内容、新成果。
4.5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
《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三部分内容中, 既有一些理论阐述, 更有大量的应用实例, 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5结语
在教学改革中, 选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于加强自主创新、适应市场的竞争,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关键。高等学校特别是技能型的职业院校,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地, 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各个环节, 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摘要:《现代设计》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突出了最新科技成果, 突出职业性, 具有适应性、灵活性、可扩充性, 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在教学方法上,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 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现代设计,创新能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鄂.“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1) :45-48.
[2]陈为.现代设计[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4-209.
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8
一、改善语文教学方式,把创新渗透并融入到教学中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和教学中处于领导地位,而这种地位和角色往往使语文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主动教学,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甚至是灌输。语文教师上课的模式也是千篇一律的,在讲解一篇课文时往往就是按照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相关信息、段落大意、主旨思想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展开,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就不复存在和开展了。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是比较敏感和重要的阶段,学生的塑造性比较强,若不抓住此阶段进行创新教育,以后的创新教育工作进行的会更加艰难。教师应该改进上课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只顾讲得头头是道,却不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相应的锻炼和培养。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兴趣打开创新的大门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换句话说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他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事半功倍。兴趣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留给后人的箴言中提到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换句话说兴趣在学习工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学习知识与兴趣相辅相成。假如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是兴味索然,没有良好的学习情绪,把自身的听觉和视觉封闭起来,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创新就无从谈起了。相反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着饱满的情绪和兴趣,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强烈希望弄明白所学的知识并跃跃欲试,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既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发散性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传递给学生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以及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哲理; 形式上则体现着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以及文章的构成写法。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榜样对孩子进行相关的介绍,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陶冶情操行业升华情趣,这样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了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和德育修养,对孩子言传身教而不是夸夸其谈。让孩子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总结知识理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亲自体会美学理论。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人物和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地健康的成长,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并在这双翅膀的带领下自由翱翔在知识的天空。
四、教学观念的创新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教学和课堂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因此只有语文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让创新在语文课堂中融合。正如古人云: 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传送纽带,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传播给学生的知识仅限于课本,习题的答案多以教师的答案为主,这样不仅不利于新教学改革的进行,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那么教育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只有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丰富传授知识渠道,学生才能多动能和独立思考,从而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就会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容易和便捷。
五、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探究活动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实践探究活动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结果告诉我们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效的。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教学活动的形式也是十分多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的活动,例如朗诵比赛、创办手抄报或者是班级刊物、开展辩论赛等。教师还可以在每堂课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一些简短的演讲或者是感言,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记或者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将自身的真实想法表述出来,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好基础。
创新,与教学同行 篇9
一、从教出发,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曾有人说过,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发明家, 拥有无穷的创造力。刚入学的孩子围着老师问这问那, 课堂上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常常令人忍俊不禁, 这些想法便是最初的创新意识, 然而到了高年级在某些课堂中学生们连一个稍有新意的想法都没有, 所有的回答都是中规中矩, 创新意识荡然无存。究其原因, 教师的教是根本原因, 学生被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雷同的教学方式禁锢了思想, 一旦有超出标准答案的回答, 教师便是“你的回答不对, 你再想想”, 想来想去, 最后又回到教师的标准答案, 学生的创造意识便荡然无存。因此, 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萌芽, 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改变教师的教是要务。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常规的语文课堂中插入各种语文活动, “小小辩论赛”“我来当老师”“火眼金睛纠错员”“我是作家我会写”, 教师富有创意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树立起创新意识。其次, 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消除教师绝对权威化的分析, 建立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对于学生的质疑, 教师应加以鼓励, 允许学生给出错误答案, 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你的想法老师没想到, 能具体说说吗?”“这个想法真不错, 虽然不适用于这个问题, 但是你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就值得大家学习。”“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 我们一起来讨论。”教师及时的肯定和点拨启发, 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流淌提供了渠道, 开放性问题的答案更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索, 以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作为评定标准, 这样学生就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敢于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二、从学入手,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积极地从不同角度寻找问题, 运用多种方法, 寻求对问题的独特性解答的思维过程。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特有的思维特点, 从学生的学出发,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 以疑促疑, 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来自于疑问, 而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可贵。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现问题, 更要善于发现问题, 这需要教师精心设疑, 让学生质疑。如,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黄河的主人》时,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那种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感情, 在理解了作者情感后, 教师自然设疑:同学们, 在作者这样的心境下, 你再读读下面这个自然段, 你是否能够发现什么问题?学生经历了朗读, 读出作者的心境, 这样, 教师再来设疑, 那么学生的质疑就自然水到渠成:在如此危险的黄河上, 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风生?这个问题就触到了文本的核心, 这无疑得益于教师的精心设疑。
2. 放飞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动力系统。语文文本的魅力在于文本中含有大量的意犹未尽之处, 这里面含有多种可能性, 教师要抓住这些不确定因素, 让学生放飞想象。如,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狐假虎威》时, 故事的结局是小动物们看到狐狸背后的老虎吓得都逃走了, 那么下次呢, 狐狸再一次碰到老虎会怎么样?小动物们再次看到这样的情景又会怎样?这里面有太多的可能性, 让学生放飞想象, 编写《狐假虎威续》。
3. 出奇求异, 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是以学生独特个性的发挥为必要条件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多层次地切入教学内容,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 出奇求异, 发展创新思维。如, 在教学生字时, 可以让学生说说用哪些不同的方法来记住生字, 在教学文本时则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进行辩论。如, 在教学《半截蜡烛》时,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是谁保住了半截蜡烛中的情报?有学生说是杰奎琳。教师继续问, 有不同意见吗?有学生又说杰奎琳的哥哥和母亲也有功劳。这时教师说, 既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那么就要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同一篇课文中找到自身独特的理解, 随着双方对话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思维也被多角度撞击, 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从练做起,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发展的创新思维如果不经过实践的历练, 那么, 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统一的班级授课制对于学生个体而言, 实践的机会显然不够, 因此, 各种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就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比如, 开展信息交流短会,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报纸、收看新闻、浏览网页等方式采集信息, 然后在课前几分钟进行信息交流, 拓宽学生视野, 了解国内外动态。通过评价各种信息, 提高他们对信息的筛选和再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三个方面: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一生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有所作为, 也应该是有效的。
一、关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性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 它以其创新性为特征而区别于其它思维活动。人的创新性思维是在一定的条件下, 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的。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应首先关注创新意识的培养, 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能忽视, 那便是前期的材料准备及其运用。孔老夫子的:“默而识之”、“多见而识之”、“多学而识之”便是就记忆问题论及思维形式的前期材料准备工作。语文教学中的社会科学类文章, 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人文素质, 为理性思辩能力的培养提供必需的材料, 为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只是影响, 应该放手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 但实际上要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社会方方面面都有了解是不容易办到的, 也是不现实的。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 能够帮助学生最便捷、较全面地了解这些, 并通过对理性思维经验的积累进而实现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涉及中外的哲学、历史、经济、教育、艺术等重要方面, 它的经验性是丰富的, 也是较为全面的。学生个人受其影响, 萌发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活力, 发展思维能力是自然而然的事。这符合“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一辨证法的发展观。我国现代文学巨匠矛盾先生曾经能够背诵长篇巨著《红楼梦》, 这可以看作是他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前期积累工作, 当然这仅是他丰富积累的来源之一。假如我们能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契机, 把学生引导到创新思维能力发展道路上来, 那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善举。
二、关于创新想象能力的培养
创新想象能力不依据对客观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 它常常要借助联想的翅膀, 但并不是说创新想象能力没有任何的依据。
创新作为能力, 它永远有一种养成过程, 需要培养, 语文教学当然是最好的培养途径。
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类的教学富有形象性, 它为创新想象能力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也颇具趣味性, 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创新想象的热情。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他们产生再造想象的愿望, 是激发他们描绘他们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的原动力。
新编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数量是很大的, 由于文学作品极富描写性、形象性, 因而对激发学生个体的创新想象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在《内部动机与智力开发》中特别强调“内部动机与成功需求”的和谐统一。真正着眼于发现欲和成功欲这一特征, 利用语文教材这华丽的文学殿堂激发学生个人的创新想象力的实践, 这将是我们最正确的抉择。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期望着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气氛, 为创新想象能力的培养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为创新教育作出努力。
三、关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所在, 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更应该放在创新实践能力上面, 否则便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要努力养成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框框, 大胆提出新见解, 自觉探索, 勇于创新。语文教学要把握创新性原则, 创造性地掌握教学进程, 促成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有效的促进它向创新实践力转化。但它要求老师必须认真作好这些事情, 这种培养和伴随培养带来的转化是有密切联系的。高尔基说过:“天才就是劳动, 人的天赋就是火花。它既可以熄灭, 也可能燃烧起来, 而使它成为熊熊烈火的方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劳动、再劳动。”必要的外部影响是培养创新能力所必需的。创新实践能力源于实践而超越实践。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影响促成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形成。
新一轮教改的课程计划已经把创新性实践活动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实践活动课将成为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课教学更应借助改革的东风使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再上新台阶。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创新 篇11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创新 智能教学 发展 策略 构建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有不同的智能结构特点。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模式也应该是多元的。这就为当前的新课程实施中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实施高中语文创新智能教学,以扬学生之所长,补学生之所短,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各种智能。
一、灵活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创新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师要把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创新教学相融合,善于针对学生不同智能特点,有意识地进行适合学生智能发展的创新教学设计,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能,并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例如:根据语言智能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互动。如进行辩论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考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语文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可由学生自主确定辩题,分组进行辩论。根据人际关系智能特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也有助于彼此间相互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根据数理逻辑智能特点,让学生归纳、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对未来作出预测等。根据空间智能特点,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根据音乐智能特点,语文教师可将音乐作为辅助教学、营造氛围的一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有效学习的良好情境。如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为之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根据身体运动智能特点,语文教师可以有效地采用活动式教学,如教话剧或小说等时,可以借助改编排演课本剧来试试,创新地进行教学。根据自我认识智能特点,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进行课文知识和思想情感的内化和深刻理解。如可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文中的人物时会如何等。
二、进行探究性教学,挖掘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
在语文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和不足,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给予真诚的赞赏和鼓励,学生将“士为知己者死”,肯定会迸发出学习语文的不竭兴趣。而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在交流、切磋、沟通乃至冲突、碰撞中,他们会发现彼此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取长补短,发挥、发展各自的优势智能。语文探究性教学营造的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很高的学习语文的幸福指数,促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效能”保持较高的水平。
第一,引导开展大作业式的专题探究。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收集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后以大作业的方式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并与之共同商定符合学生智能水平的探究方向,根据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最终确立课题。再指导学生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实施方式、步骤等,积极开展探究学习,对课文作深层解读,形成自己的探究成果,可用结题报告等形式体现。我们可以是纵向课题探究。如研读《祝福》一文,可以确定课题为“‘我的形象之我见”,等学生对‘我理解较深入和全面后,再抛出“谈‘我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看鲁迅小说的‘我”等等。也可以是横向课题研讨。如研读《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中“笑”、“哭”的描写时,可进行专题拓展学习,将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作串起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失街亭》、《荷花淀》、《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孔乙己》、《药》等。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文中各色人等不同的“笑”、哭”的描写片断,再结合相关资料,以课题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如此描写的意图、方法、人物心理和学习借鉴的地方。这样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景与新问题之中,就适应了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改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被动地位。从而有效地落实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更好地开展语文创新教学,提升学生的智能水平。合作探究调动并综合了小组成员的优势智能,也在相互的学习、借鉴中发展了自己的某些弱势智能,在群体共同发展中实现了人人发展。
第二,课外泛读与课文研读相结合。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思辨,活跃思维,另辟蹊径,生成富有创意的见解或问题。为此,学生必须占有大量的知识,为其所思考的问题搜集足够的证据,这就促使学生去大量涉猎课外相关书籍,进行课外泛读,自主解决阅读课文生成的问题。语文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在探究研读课文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而当他们对所获得信息进行选择、分析、综合、表述之后,他们便能用更深、更透的眼光解读教材文本,可指导学生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要求。因此,语文探究性教学模式应当以教材文本为纲,以整理、积累知识为目的,重在知识的收集、归类、辨析,使知识条理化、集约化,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增加语文“内存”,夯实语文功底,发展相应智能。
三、提倡自主写作,促使学生多种创新智能的发展
语文教师要启发学生捕捉自己觉得有趣、有意思的事物,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特征、变化,在观察、发现、体验中思考,多方面地积累习作素材,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引导学生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建构自我认识智能。
写观察笔记、日记、周记和随笔,就是很好的自主写作方式。它们能很好地锤炼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表达手法。这种模式没有题材、体裁的约束,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驰骋在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创意表达的原野上,可让学生言而有物,言而尽兴,美文从而不断涌现产生。在自主写作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欣赏也很有必要的,对学生自主写作中的点滴闪光之处我们都要给予及时真诚的赞赏,可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哪怕只有一两段,也可在学习园地里展览、交流,推荐给同伴,以此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写作。
语文教师应当既注重学生自主写作,又构造写作学习情智发展的多维空间。重视学生不同侧面的智能,提供丰富的有利于“合作取向”的学习空间,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共同探讨,合作撰写调查报告,互相修改,互动点评,进行立体交流,展现个体的智能强项,扬长更要补短,从中博采众长,发展自己的弱势智能。如带学生到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太空蔬菜基地学工、学农,把学生五六个人分为一组,每组带着各自的问题去实践后,要合写社会实践报告,而后在班级让各组互相交流,由同伴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佳写作团体。
多元智能理论给语文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开辟了宽广的途径,为探索语文教学新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虽然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但只要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不同智能的作用,用多样、实效的教学方式去适应不同智能的学生,相信“人人有才,人人成才”的语文教学理念终会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②刘宏武主编.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③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④梅汝莉主编.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开明出版社.2003
⑤(美)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
⑥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12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一味地灌输, 学生一味地接收, 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教一篇课文常常是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五个方面。注入式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毫无联系可言, 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导致课堂上教师说得头头是道, 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 临考前搞题海大战, 以时间求生存, 结果事倍功半, 这样也就完全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教法必须改进。我认为要考虑以下几点: (1)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可见, 兴趣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良好习惯的形成, 是学生主动掌握语文知识的先决条件, 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 可见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 (3)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光有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还远远不够, 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 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潜意识。 (4) 改进教学方法, 要大胆挣脱课本的束缚, 让课堂成为创新的平台, 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 教师只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三尺讲台。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录音机、投影仪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 但长期使用学生会腻的, 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 时间久了, 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计算机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它无所不包, 无所不容, 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 走进多媒体教室, 学生尝到了课件的甜头, 它容量大, 效率高, 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 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苦学为乐学,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 达到提高课堂质量, 加入创新成分的目的, 让学生爱创、乐创, 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努力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 知识传授只限于课本, 及就课论课, 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 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 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 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 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框, 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 应转变观念, 建立一种“大语文”观, 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为多样化的传授,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现、多质疑;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探索、尝试, 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全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1.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激发学生创新
现在的中学生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 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 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 不说;总怕错, 不说, 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 然后都举双手赞成, 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面对这种困境, 我在以下三方面做了探讨:
(1) 在读上下功夫。课外时间, 我让学生尽快把课本的所有篇目至少读完一遍。阅读时, 对文中的生字生词, 要用横线标记下来, 不懂的字词利用字典自己解决。第一个星期过后, 从第二个星期的早读开始, 我逐个检查他们是否都读完了本学期的篇目。检查时, 主要查看学生是否在每篇文章里作了标记并弄懂了不懂的东西。如果学生无标记者, 让其尽快补读完课文。
课内时间, 要求学生在开始上一篇文章时, 用较快的速度自己朗读该篇文章, 小组合作探讨解决自学未弄懂的生词。再让学生标出能体现文章主题, 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句、段。
(2) 在点拨上下功夫。这里指的是在小组合作交流后, 教师引导归纳文章主题, 点出文中能体现主题和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词、句和段落。我将全班前后两张桌子的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每个学生必须在自己的小组里发言、交谈、磋商。小组发言完毕, 每组各推一人代表本组在班上作限定时间的发言。此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听学生的发言内容。学生在班上发言完毕, 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情况作个简评, 主要是肯定他们的成绩, 指出他们发言中的不足之处, 并予以补充或纠正。如果有学生不赞同教师的意见, 允许双方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这样做的目的, 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 在学生评价上下功夫。这就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该篇文章作总评价, 或者是谈自己的收获、体会等均可。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的文章大胆质疑, 学会从文章中找“毛病”。不过, 质疑时, 要摆事实, 讲道理, 以理服人。不要只简单地说“我觉得作者的某段写得不好”, “我认为作者的某某看法不对”, 还要阐述“为什么不对”, “为什么不好”才行。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走向教材, 钻研课本后, 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 每个学生在讨论时都能积极发言, 互相质疑问难, 各抒己见, 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就调动起来了。过去由教师独占的“讲堂”, 就真正变成了学生的“学堂”;过去由教师独说的“一言堂”, 也就真正变成了学生讨论发言的“群言堂”;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地学习变成了主动地学习;过去学生是课堂的“奴隶”, 现在变成了课堂的主人。
2. 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
中学生阅读面应该不能只限于课内, 更多的应该是课外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 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的指导。
(1) 大量阅读, 与作者交流, 辩论。用实践来检验, 然后再思考、再阅读。在阅读、思考的循环中, 我们积累了写作所需的各种素材。在思考中, 有一些思想在跳跃。我们要及时捕捉这些思维的灵感, 及时记载这些一闪而逝的思维材料。长期坚持, 及时总结, 学生的写作灵感激活了, 坚实的素材也积累了。
(2) 对于经典名作、精品段落、佳词妙句, 我们要引导学生细细涵泳, 进行细细“品尝”, 吸收其中最富有营养的东西, 进而指导自己的写作。“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何来的妙手?“妙手”是在学习与模仿中创新而成的。常读名家手笔, 对提升文字表达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在阅读中, 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会品悟吸收, 这样才能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3)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中, 读者必然会对文本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与文本共鸣, 或与文本唱“反调”。因而, 只有与文本“对话”, 才能使思考深入, 只有思考深刻了, 深层的对话才有可能。在由表及里的对话交流中, 读者的思维能力增强了, 也才能对作者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对自己的写作又是一个无形的促进, 自然会有助于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升。
只有“读书破万卷”, 才能“下笔如有神”, 这是写好文章的真谛。有了材料, 才能写出好文章, 作文重在积累材料。在作文训练中, 我认为应当这样:提前明确写作任务, 让学生充分准备写作材料, 然后留给学生的充裕的写作时间,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稿进行面对面修改、交流,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还可借即兴作文、演讲会、办黑板报、向报刊投稿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提高写作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 下笔自能合度”的水平。
3. 突出“思”字, 让学生学会质疑
一直以来, 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大多高分低能, 何谈创新?只有“质疑”才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为此, 课堂上, 我常常根据学生实际质疑或让学生互相质疑, 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学生学会了质疑, 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 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 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 提供了可能。
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 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 创新教育这一课题, 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 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 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 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摘要: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 努力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 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 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语文教学与创新】推荐阅读:
中职语文创新教学12-08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06-09
语文教学方法创新06-25
语文教学模式创新08-14
语文教学创新谈11-26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11-03
初中语文创新作文教学10-16
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05-1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05-19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探究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