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创新谈(共12篇)
语文教学创新谈 篇1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提高教师素质, 增强创新源泉
只有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 才能改进教学方法、形成创新的教学观念。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段,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培训以及教学研究, 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 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 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2.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楷模, 用高尚的言行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
二、改变教学观念, 大胆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多是以教师为核心的灌输式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用央视的一句广告是“传承文明”但没有“开创未来”。过去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只有教师有了“一桶水”, 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完全将学生这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作为了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 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 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 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初中语文课的创新教育仍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 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 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语文课外书籍, 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 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设疑、多发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改进教学手段, 融入创新教育
初中语文课要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就必须改进教学手段, 改变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 而随着信息技术发展, 计算机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它几乎无所不包, 无所不容, 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 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 让学生变成爱创新、乐创新的一代新人。
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发展, 国家的富强, 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
关键词:教师素质,教学观念,教学手段
语文教学创新谈 篇2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
许多人理解的教学创新是一定要学生创造发明出前人没有的东西,把创新过于神秘化。过去,我们的教学追求结果的新颖,而不探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具个性的特色,使创新教育的探索停滞不前。表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是机械琐碎、答案唯
一、思维僵化。许多人学了十多年的母语,竟然写不好一封信。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一、创设民主的语文教学氛围
今天的教师应担任什么角色?韩愈在《师说》里讲“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讲的是能者为师。可是我们在教学的实践往往把师道尊严摆在高高的位置上,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应有的创造与特色。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要的是创设民主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具体体现在:
1、鼓励质疑问难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常有疑点和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发现,常有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中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是错误的发问,也不应该训斥和嘲笑,而加以点拨和引导。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就养成了想问、敢问、善问的好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笔者在平常听课中也常常发现许多精彩的发问。例如:有一位老师教《飞夺泸定桥》一课,就有学生问:题目为什么用“飞夺”?老师抓住这题眼,直奔课文中心,把课讲得紧凑精彩。学生理解得也深刻。
2、激励大胆的想象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通过扩想、续写、假想、画图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对课文概写或略写词句的内涵加以扩展充实,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可以让学生扩想一番:当时的战斗情形是怎样的,大娘是怎样送打糕的。又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让学生想象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形。
还有教《坐井观天》、《凡卡》等课文结尾言尤未尽,深刻含蓄,可让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会怎样。凡卡把信寄出后爷爷会不会收到呢?让学生续写。
对未经历也没体验过的事,凭借想象去假设一番。如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后,让学生联系课外阅读和影视,以《海底漫游》等为题让学生漫谈或作文。
把课文演变为直观形象的图画,是促进学生理解、锻炼想象的好办法。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詹天佑》等课文,可以让学生画简笔画显示金龙洞的内部情况,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3、培养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变通思维、逆向思维。如教《将相和》,有老师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有个学生说喜欢赵王,而不是蔺相如、廉颇。学生说的理由是蔺相如原来只是门客,而赵王重视他的才华,不拘一格起用他,他是个好皇帝。这个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保护这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世纪的学习方式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说明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团结合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教《圆明园的毁灭》,老师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老师把问题归纳成几方面的问题,就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解决一个问题,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归纳整理,把问题一一解决。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今年高中以全面开设研究性课程,小学引入研究性课程势在必行。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研究专题,主动地参加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如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对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做研究。我们不是强求学生必须提出一些什么新的观点,而是让学生通过研究,知道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新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体验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三、构建大语文教学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注意让学生建立一个整合的概念,把生活中、各科学习的知识整合、归纳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推陈出新,使语文教学真正提高效益。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谈 篇3
一、通过阅读诗歌,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诗歌来源于生活,但是已经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活经过了诗人的加工,便成了的一个具体的产品。所以阅读一个诗人的诗,就是和这个诗人进行沟通,就是和这个诗人进行情感交流,就是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仔细阅读的结果,就是在整个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完美地让诗人的情感再现,让诗人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这就要求阅读诗歌的人,不仅仅要有一定的鉴赏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加上有一定的心理感知,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内涵,品味出高层次的、优美的诗情画意。说到这里就涉及一个关键的环节:想象和联想。这就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质,使其进行丰富的想象,甚至是创造,通过头脑中形成的画面,来感受诗歌的文字。通过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感悟的加深,创造力也得到了增强。
二、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地完成很多工作,合作学习是学习中的良好学习方式,同学们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有很多种,不一而足,只要能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功能,利用好合作学习的优势,就能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学习的枯燥感,从而增加对知识的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学习效率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降低了教师的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三、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激励学生
引进竞争调控机制,能够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争强好胜是人的特点,而喜欢表现自己又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在教学环节当中要经常举行诗歌朗诵、词语接龙、话剧表演等竞赛活动,比如说同桌竞赛、小组竞赛、全班大赛,在所有的比赛当中,学生们都能够全神贯注,热情高涨,课堂纪律非常良好,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由于年龄特点,青少年学习知识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作为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个心理特点,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的时候,直观现象特别能引发学生的感知,使他们能够从现象能够体会到本质。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教学效果才能够达到满意,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提高。
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要谨慎地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优化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
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拥有创新的能力,能否达到这一目标,就要看在教师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们去学习,或者说是采用何种手段去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具有出色的能力,要求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先要求最不同,再要求最出色,这一条是衡量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志。因为这一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就泾渭分明。多媒体的教学完全可以胜任这一点,因为多媒体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充分的想象的空间。多媒体的画面五光十色、色彩斑斓,能够刺激学生的眼球,使得教学内容非常直观具体,形象逼真。只有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想象能力得到提高,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一定的问题设计,才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冲击学生的大脑,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长此以往,新一代的人才就会脱颖而出,新一代的创新教育就会走进一片新天地。
总之,教学的创新方法多,不一而足,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窠臼,不断前进,打造出语文教学的春天。
谈高中语文的创新教学 篇4
一、注意自主和创新的结合
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自主和创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自主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自主的发展和提高。只有自主和创新做到完整统一, 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自立、自强、自信、自创的精神。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创造性。教师则加以正确的引导, 及时纠正, 调整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路回到积极、正确的轨道上来, 同时, 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性, 对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给予更多的鼓励、赞扬, 并善于发掘, 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二、确立教学思路, 改善传统语文教学理论
中国的教育思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似乎都太过重视那一张试卷上的累计分数, 最终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 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能掌握的、真正领悟到的实属不多, 学生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 思维被强加上枷锁, 长期的束缚最终也只能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泯灭。在当前的教育新时期, 我们要转变“应试升学”为“终极目标”的死板思想, 把目光从分数转移到培养人、塑造人上。而非把教学看成是灌输知识、理解知识并识记知识的过程, 确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目标体系。语文学科的特点, 决定了语言文字的灵活性、模糊性和多义性。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 容许学生中存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发现, 有效地将课上教学与课外熏陶进行有机的结合, 是非常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结合课外学习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通常都是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进行思考。吕叔湘先生说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什么作用呢? 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 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 无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因而, 若想实现教育改革, 实现教学教法的创新, 那么教师就要打开思路,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打破封闭式课堂的僵局, 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下给学生设定有一定创新价值的教学情境。
三、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问题, 或者让学生讨论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 结果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是以简单的活动次数为尺度, 也不是以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为标准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高效高质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比如, 在学习郁达夫的散文《古都的秋》时, 我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悲秋还是颂秋, 学生兴趣大增, 通读全文, 了解作者后, 形成了两派意见, 支持悲秋的学生提出了以下论据: (1) 全文的景物是衰落悲催的, 情感自然是悲伤的; (2) 文章整体的风格是悲凉忧伤的。持颂秋观点的同学认为, 作者不远千里, 辗转回到故乡, 其目的也在品尝故乡的秋, 再从结尾看, 作者甚至愿用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挽留北国之秋, 其对秋的眷恋、热爱、颂扬可见一斑。学生见仁见智,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寻找文章主旨的方法。我适时引导, 对作品的分析一定要和作者的家庭背景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 这种观点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思维视角, 联系到郁达夫幼年丧父, 从小就体验到了世态的炎凉和生活的艰辛。所以, 形成了忧郁的性格, 再加上当时社会腐朽黑暗, 作为一个正直善良、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自然是苦闷而消沉, 找不到生活的出路, 因而郁达夫的悲是发自内心的悲, 即便是笑, 那也是一种苦闷、恼人、悲到极点的无奈的笑。经过这样的引导、思考, 学生终于达成共识, 文章是悲秋的颂歌。
四、积累素材丰富语言知识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 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 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 而语文学科的积累又大致可分为积累字词、积累素材、积累常识、积累方法、积累思想等方面。其中字词的积累是基础中的基础, 却又是容易被师生忽略的地方。想想我们的各种优质课、公开课, 师生互动, 高潮迭起, 热闹非凡, 但一节课学完了, 却少见有关字词的教学或练习; 日常学习尤其是复习阶段, 一些学生完成所谓的任务后无所事事, 可稍加检查就会发现, 学生可能连文中的字词都掌握不准确, 也许在很多师生看来, 字词的学习、积累太“小儿科”。字词教学固然不是高中阶段的重点, 但字词积累却是不可忽视或轻视的。没有字词积累的扎实根基, 就无法建起语文能力的摩天大厦。
总之, 在教学中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措施,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激活, 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以创新精神为指导, 转变教学观念, 不断探索创新, 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21 世纪新人, 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优秀的民族, 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而努力奋斗吧!
摘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 但是, 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结合教学实践, 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希望能对高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教学,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杨岩.让高中语文课堂在简约中实现高效[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3) .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 篇5
【摘要】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需要积极的需要新形式、新内容、新观念的指导,要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写作积累,让学生积极的寻找写作表达中的新奇点、差异点,避免所有学生朝着一个写作模板创作,促使学生写作百花齐放。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对策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中文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作文在小学生中有普遍的畏难情绪,急需要通过教学创新来调整学生作文学习状态,提升作文表达能力。
一、当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常见问题
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相对僵化单一,作文主题缺乏与实际生活的关注,内容单调陈旧;教学形式上主要采用教师满堂灌,缺乏对作文学习的讨论分析,师生互动缺乏。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与写作表达喜好,无法依据学生具体情况做针对性指导与教学内容安排。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学生对作文学习的探究能力也较弱,更多的依赖教师指导?热萦敕椒ú僮鳎?缺乏自身灵活性处理。部分情况下,学生自身对生活、对自身的观察能力不足,作文表达内容编造的成分较多,虚假内容无法有效的展现学生真实情感表达,甚至部分学生会模仿优秀作文内容做大面积的借鉴模仿,没有实质上的调动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教师对于虚假内容置若罔闻,仅仅关注文字的表达处理。在家庭作文任务中,甚至部分学生会直接照搬作文书籍中的内容,缺乏自主思考,导致学生在新作文主题或者严格的作文创作环境中无法发挥优质的作文作品,作文能力起伏不定。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对策
(一)注重学生课外作文能力的积累
作文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更需要学生在课外做有效积累。作文的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小学生个人词汇量、语感的基础,而这些更多的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思维训练与文字阅览积累。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积累,甚至可以进行阅读报告,让学生不仅阅读,更是通过阅读来激发学生体验的积累总结,将阅读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能量。在课外时间,要多到户外活动,多参与社会活动,在人际交往与生活阅历中积累更多的个人情感体验以及对事物的认知感受,从而让作文有内容可表达,避免呆板枯燥重复性内容的运用。写作是个人情感积累到一种时候自然产生的创作欲望,需要充分的意识到写作之前学生内容的积累,避免临时抱佛脚。作文临时短时间积累往往不能有效的创作出优质的作品。
(二)指导作文表达技巧
小学生在知识储备量上相对较少,会因为作文无内容可表达而产生作文任务畏难情绪。需要做好必要的作文表达技巧指导,提升学生表达顺畅性。例如作文写作顺序可以采用倒叙、顺序、插叙等多种形式,同时也可以采用总分总、分总、总分等形式,尤其是总分总形式运用最为广泛,结构最为清晰。作文表达技巧上可以采用夸张、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方式。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文章结构是作文一种框架形式,就如同人体的骨干支架一般,可以展现更为清晰的脉络,避免杂乱无章。表达技巧就如同人的血管肌肉组织,可以有效的将所表达的内容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表达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可以适宜的让学生学习规范的写作方式,但是要鼓励学生采用更新的表达内容,避免反复性使用旧有的语言表达内容与形式,要有积极的作文表达创新意识。创新技巧上,要让作文表达的事物具有时代特点、新颖性,写以往人们没有关注到的内容。在比喻、拟人、排比与夸张等技法上,也需要积极地采用别人没有使用的方式。具体的创新可以完全性创新,也可以借鉴他人优秀的表达句法、形式来进行模仿,适宜的借鉴改良实质上也是一种创新的方式。但是要指导学生不要完全照搬别人的写作内容,要积极的创作属于自己的作文内容。要紧密的围绕生活中真情实感写作,这样才是作文创新的关键技法。自己最想说的,自己亲眼看到体会的才能更为真实的表现。要让学生意识到虚假的抄袭别人的表达无法有效的感受到作文的真实性,容易有娇娆造作之感。要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坚持真情实感的表达,才能形成学生长远的写作表达能力。要积极的观察生活中那些普遍可以发现,以及特殊少见的情况,日常坚持做好生活记录的习惯,这样在写作时才会有更多素材的积累。
(三)注重新技术的运用
要充分的运用网络资源做好写作指导,可以为学生家长推荐作文写作的网络资源,分享学生写作培养方法的指导文章,通过智能手机的社交平台,做学生日常写作培养交流,频繁的提供优秀阅读书籍参考,鼓励学生在课外做阅读积累的交流,谈论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思想的交流碰撞。多参与课外读书活动,多去图书馆,与其他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运用多媒体材料更好的提供写作素材展现,可以是新闻图片、影视片段等,让学生通过真实可感的素材激发自身表达情感,避免传统照本宣科。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吸纳新的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师多交流沟通,积累自身教学经验,针对实际情况做灵活多样性的处理,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篇6
关键词:创新 实践 途径
一、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的实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撑。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促进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主要表现为教师语言的艺术技巧,既包括运用话语策略的技巧,也包括语用的技巧。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诱导学生用逆向思维,独辟蹊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语文教学是动态活动的互动过程,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是一种复合交叉的互动,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对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将课文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發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3、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
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人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结语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 篇7
一、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会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把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列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课前激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 成功的导入语就是良好学习的开端。另外, 组织开展读书活动, 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体会, 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进行有趣的辩论赛等, 也能使学生品尝到阅读的甘甜, 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主动地学习。高明的教师还可以通过种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把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富有情趣,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让阅读成为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 从而构建起充满情趣的阅读课堂。
二、创设情境, 唤起创新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 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明朗的, 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因而, 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一个自由驰骋, 宽松自如的情境, 让学生在此情境中迸发智慧火花, 唤起创新意识。创设情境可以采用插图、录像、录音、多媒体等, 有意识地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如教学《孔乙己》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的标题是主人公的名字吗?为何自认为满腹学问的人竟连个姓名也没有呢?”这样一问, 学生想了解孔乙己身世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就被激发了出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旧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处境。在理解人物的情况下, 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加深了。如教学《甜甜的泥土》, 首先可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大家熟悉的歌曲, 让学生体会母爱的温暖, 有妈妈和没妈妈的不同感受, 进而明白有妈妈的幸福, 再去阅读文章, 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就会积极置身于课文所创设的氛围之中, 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就增强了, 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
三、鼓励质疑, 激活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于漪也说:“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积极引导其自行解决问题, 不失为一个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 教师要想让学生思考创新, 必须善于设疑、激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生疑、质疑的条件, 精心设问, 激活创新思维, 启发诱导他们把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起来。由此, 激发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引导、讨论, 获得新的见解。如教学《社戏》一文, 有的学生提出:文章的题目是“社戏”, 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不多, 而多写社戏以外的内容, 建议将题目改为“平桥村的一夜”或“看社戏前后”。学生的这一问题很有价值, 于是我让大家展开讨论, 经过辩论, 学生们自然就理解了作者的用意。设想, 如果教师不是让学生质疑讨论, 而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 学生是不可能理解得这么深刻的。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 让他们各抒己见, 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教给方法, 促进创新
“教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 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各门学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良好品质, 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应指导学生获得基本的阅读方法: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快速获取信息等, 以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
同时, 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 自主思考。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 死而不学则殆。”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讨论会, 讨论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 让学生把在读书过程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 读《三国演义》, 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 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 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 于是两派唇枪舌剑, 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 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另外, 还可采用探究性的阅读方式, 学生借助阅读载体, 对探究性的对象进行感悟、审美、体验, 从而深刻领会作品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这种探究性的阅读, 教师更多起着指导作用, 在相互的学习与合作中, 教师应以自己的智能优势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
五、展开联想, 促进创新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在阅读教学中, 想象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 想象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学生的阅读过程, 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推进是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 可用人物形象的再塑造, 故事情节的续写, 诗歌意境的再现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孔乙己》一文后, 我让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改写。有的学生写孔乙己最后死了, 死时他的手里还拿着酒壶, 歪倒在蒲垫下面;有的写看见孔乙己走路一瘸一拐的, 在店铺帮人家写字;也有的写孔乙己60岁时终于中了秀才。这是多么富于创造力的想象啊!
六、更新观念, 促进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 课堂以教师为主, 教师一人为主宰, 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这样的教学谈何创新呢?因此,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 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 拓宽自己的阅读面, 这样, 在阅读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阅读, 在教学中灵活应变, 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总方向。教师的创新意识有多强, 自身素质有多高, 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创新程度就有多高。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 建立一种“大语文”观, 变单一课本知识传授为多样化传授, 让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 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创新, 注重学生的知识发展过程。做到这些, 关键是要我们教师能够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有敢于进行创新教学实践的决心和毅力,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学改革, 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以取得创新教育的成功。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 篇8
一、加强写作基本素质的培养, 为学生作文创新奠定一个基础。
写作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 而学生的作文创新则是在熟练掌握语言运用这一基础上的新突破。所以作文创新是以写作的基本素质为支撑的。只有学生具有了一个决定的基石, 才有能力去进行作文创新的新突破。鲁迅先生晚年在《致赖少映》的一封信中曾谈到自己作文的经验, 他坦诚的说:“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里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这段话从文章圣手嘴里说出来自然非同寻常, 大凡作文之人多“耳熟能详”。对于写作基本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素材的积累和视野的开拓等方面加以引导和训练。
1、运用多种方法, 让学生有效地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 是无论如何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作文教学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我在教学中摸索出这样一些方法:a.“三个一”工程。即每天一句格言, 一首古诗, 每周一篇周记。b.每天200字的摘抄。c.每天一条新闻, d.课前3分钟的自由演讲。e.每月一份手抄报的活动等等。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仅获得了多种写作素材, 而且为以后的作文打下了基础。
2、积极开阔学生的视野。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之山水,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阅读教学若仅限于教材上的几篇文章, 学生便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 除了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 思考外, 我还经常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 欣赏一些著名的影片, 以开阔他们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词汇,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有一次, 我在课堂上给他们介绍了小说《围城》, 学生听的非常的投入。课后学生不仅把学校图书馆里的这部小说几乎借空, 有几个还特地到书店里买来阅读, 不少人主动写了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3、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尝试把每一单元的作文训练变为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 形式灵活多样, 效果也好的多。比如:在课堂上进行作文片段练习, 或开头, 或结尾, 或人物肖像描写, 或景物描写……然后随堂全班交流, 教师稍加评点。学生把整篇文章分解为几个环节练, 互相取长补多, 日积月累, 整体写作水平便得以提高。同时, 加强口头作文的练习, 或长或短, 围绕主题任意表达,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语言, 丰富词汇的能力。当然, 锻炼和检测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完整作文练习也是不可少的。
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和训练从而使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写作基础, 为他们作文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技能, 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一般要经过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修改等阶段, 但这些都有观察力, 记忆力、联想力、想象力等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就这一点来说进行作文创新教学, 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等各方面的思维力尤为重要。因为作文思想也好, 思路也好, 思绪也好, 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思维的问题。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学生要想写出别具一格的作文, 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审察关键在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 培养联想力。学生的联想力强化了, 想象力丰富了, 作文创新的环境也就开阔了, 学生在作文中就能思路独创, 文思敏捷, 写出创新作文来。
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创造作文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直觉思维是发明的先导, 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作文教学的情境, 增进作文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加上不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 且观察往往笼统, 不精确, 作文时无话可说因而造成作文难的现象。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能再现生活情景, 比较持久地吸引学生, 只要教师认真指导, 学生的思维状态就不大相同。
2、运用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更有人将想象比作思维的翅膀, 可以说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新, 没有创造。
大家都知道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 充分利用课文的优势, 结合课文的内容, 让学生进行改写、读写、扩写等想象作文, 就是再造想象的训练。中学语文教材上有许多篇目都适宜做这方面的训练。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把课本知识转化成能力, 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了熏陶。
三、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作文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孔子说:“少成若性也, 习惯成自然也。”长期习惯于怎样, 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当然很重要。因此进行作文创新, 就不能急于求成, 要在各方面先养成一种创新的习惯, 即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思维或行为。如果学生没有这种良好的创新习惯, 在写作中一提笔就可能落入俗套, 作文就写不出新意来。当然, 这种创新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教学训练和培养形成的结果。选材、构思、语言组成了一篇文章的架构,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 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有意识的创新, 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
1、材料创新。
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 老师给我补课, 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 生活日新月异, 丰富多彩, 只要用心观察、留意, “世事一切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校园活动、兴趣爱好、窗外风景等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 深入的挖掘, 新的素材就源源不断地涌出。
2、构思创新。
散文化的构思,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结局的出人意料, 文体的匠心独运, 科技成果的形象描述, 时代发展的超前预测, 社会生活的夸张介绍, 广告艺术的嫁接, 文学意识的引进, 均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并在作文中有令人鼓舞的表现, 如1999年高考, 有一篇满分作文构思就特别, 采用了“广告”的形式,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语言创新。
生动、新鲜的语言使文章出色、升格。3500个常用字能组成无穷无尽的语言组合。学生习作往往不善于变化词句, 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其实, 生活是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 只要训练学生注意观察、积累, 将鲜活的生活本身展示出来, 语言自然活泼, 富于变化。另外在通过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 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库, 加强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也有助于语言的创新。经过学习, 吸收消化后, 创造出新的符合语法规范的个体, 是语言创新的又一个境界。
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 篇9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法老师基本上就是填鸭式地满堂灌, 学生完全成为接受的机器。在课堂上, 老师的教学内容非常狭隘, 局限于课本, 也离不开教参, 看不到任何开放性东西;老师是唱戏的主角, 学生完全变成观众, 看不到有创新, 有发散思维;老师除了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 另一个则是喋喋不休的口舌, 单调、陈旧。小平同志说要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 那么我说教学改革首先教学理念要更新, 语文老师首先转变观念, 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而老师只能做驾驭全局的指挥员, 老师在新课标下应该传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语文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轻松教学情境, 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合作,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还原学生的活力, 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变厌烦、枯燥、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为学生感觉学习语文快乐、神奇, 美妙有成就感, 从而也改变了学习的理念。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课标要求学生达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为此就必须改变死气沉沉的一言堂教学模式, 我校推行新的教育模式:协同教学模式。这种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实行三案教学:导学案、检测案、诵读案。三案编制要求所有语文老师要精心集体备课, 使三案尽可能精致、严谨, 使导学案真正起到导的作用, 检测案真正起到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诵读案真正起到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比如小说《项链》导学案要构思出小说开端、高潮的巧妙, 同时使学生对结尾进行遐想;检测案对本课的字、词、句、语法、修辞以及本课的中心思想和启示尽可能一网打尽;诵读案选一些材料阅读题或者默写名篇名句, 形式开放,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唤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情趣、乐趣, 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乐园, 快乐的欣赏。
协同教学模式还要求老师灵活多变。大教育家孔子说过 :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也就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语文课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 也是丰富多彩, 协同模式要求语文老师把学生脑、口、手充分调动起来, 尽最大可能让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展现出来, 例如在学习《花木兰》时把花木兰的说、做等言谈举止都能让学生自己展示, 进行情境再现, 使学生感悟出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无奈、金戈铁马的战场和衣锦还乡的场景, 既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能激起学生阅读欣赏兴趣, 教学效果也有明显的提高, 语文课堂也能绽放出美丽和精彩。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过去的语文课, 老师的教学手段单调乏味, 难怪学生提不起兴趣, 概括四个“一”:一支粉笔, 一本课本, 一张嘴, 一块黑板, 鲜活的一堂语文课慢慢地就变成一潭死水了。说明一点, 教学手段该创新了, 幻灯片等多媒体的引进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活力, 能给语文课创设更多的情境, 多媒体通过声、像、图、文、情、境等生动、形象、直观的优势打破了过去语文课沉闷、被动, 唤起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引导学生欣赏词《南歌子》我做了多媒体展放, 在朗读这首词时, 播放展现词描写的情景, 同时进行抑扬顿挫的钢琴伴奏曲:一路侵斜阳, 溪窍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 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旅枕元无梦, 寒更每自长。直言江左好风光, 不到中原归思转凄凉。多媒体声、文、景并茂, 创设的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就连平时厌恶语文课的后进生都能沉浸在其中, 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也是我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一大亮色,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激起学生鉴赏诗歌寓情于景, 寓情与文, 感受作者作诗词的时代气息, 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四、教育对象能力的创新
教育的对象就是学生, 过去的学生一味等待一口一口喂饭吃, 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只是照葫芦画瓢, 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囫囵吞枣, 只会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 甚至有时老师无意传授的错误知识依然照搬照套, 真正变成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 对老师所传授知识不加思考, 不加质疑, 更不能拓宽, 考一些死知识的确OK, 但题型一变化, 特别现代文阅读或者说文言文阅读不是平时训练就茫然无措, 不知如何作答, 这就是说这部分学生应变能力差, 或者说没有创新能力。为此, 语文老师在讲现代文阅读时, 切忌单纯传授知识, 对一些探究性语文知识要敢于放手, 让学生克服羞涩的心理障碍, 自主合作, 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 并尽量让学生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动脑、动口、动手,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能力思维的养成。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言行和心理描写, 让学生思考林黛玉为什么进姥姥家还要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王熙凤讨好老太太体现了她什么样的人物性格, 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比较、运用, 这样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会润物细无声的得到提高, 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就得到拓展, 也就说由书呆子变成了既能埋头读书又能抬头看路了, 使学生由书内到书外, 由课堂知识到课外知识, 由机械呆板到灵活多变, 我希望我的同仁和我一样大胆尝试, 收到的效果也许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之,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老师要敢于尝试新教改, 敢于理念创新, 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通过不断的实践, 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我们必须做到授之鱼不如传之渔。
参考文献
[1]李颖.语文教学探究与实验[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6.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 重在能够让学生正确真切地体会作者情感目标, 只有正确理解作者情感目标, 才能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训练以及让小学生的阅读各项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要善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方面, 想象力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因此, 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 学生在发挥想象的同时更能够接近作者情感, 比如, 当作者描写景物时, 老师们让学生们根据阅读中的语句描绘画出一幅图像, 在绘画过程中,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以及思考还有想象能力, 这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走进作者的思想中去。因此, 老师要多引导和鼓励小学生在阅读课堂中发挥想象。比如, 通过绘画的方式, 通过观察阅读配图的方式。老师还可以给课堂多增加一些创新元素, 比如,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老师可以把阅读中出现的事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 比如, 用PPT或者是音频、视频等, 这样的方式都能够帮助学生发挥想象, 有利于学生们在想象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阅读文章的内涵,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二、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 小学阅读课堂是他们学习基础知识, 积累阅读技巧的重要时期。哲学上说量变促成质变。为了从本质上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应该有义务引导学生们拓展阅读的视野。比如,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老师应该在每节课结束之后, 给学生们分配一定的学习任务, 类似于当天学习内容的阅读练习, 或者是一些与阅读中知识相辅相成的阅读内容。作为老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给学生们抽出特定的时间进行阅读, 每周的阅读课, 老师应该尽量安排在每周的相同时间, 这有利于学生们在同一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生自主的阅读教学课中, 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安排特定的时间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所阅读的作品和内容, 让小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将自己觉得有用的内容摘抄下来进行知识积累。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们的视野, 提高学生们对不同阅读作品类型的兴趣, 还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另外, 作为老师, 也要适时地给学生们推荐一些有利于提高阅读的课外读物。以上这些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 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课堂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 良好和谐的课堂环境更有利于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投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应该努力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努力与学生们建立师生友谊。举个例子, 在阅读课堂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分角色阅读课文, 这样有利于学生们投入情节, 提高课堂的活跃性; 老师还要在阅读课中对学生们的进步予以表扬, 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增强学习自信和兴趣; 老师要多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和沟通, 多了解学生的想法, 走进学生的生活, 试着与学生打成一片。我们在很多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可以发现, 很多学生上课不听讲很多时候是因为课堂没有活力和吸引力以及对于老师的生疏。所以说, 作为老师, 要做走近学生,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这样, 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四、避免题海战术,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 很多老师在阅读课结束之后会让学生们完成相应的阅读练习。还有老师会在阅读课结束之后给学生们分布一定的额外练习甚至给学生布置超负荷的习题。这些现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反感的情绪。因此, 作为小学阅读老师一定要明确不能实行题海战术, 这只会消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耐力。另外, 在习题的布置与讲解过程中, 老师不要照搬答案只根据答案进行完成练习, 还要在做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多问一些为什么, 多补充一些问题, 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才能够不仅达到检验阅读理解的目的, 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每当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 老师一定要进行及时地讲解, 否则练习只会变成没有作用和效率的练习, 错误没有得到改正, 学生下次遇到还是会错。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们之间互相帮助, 对所完成的阅读内容进行互相提问。比如, 老师把学生们分成两个小组, 在深入分析一片阅读文章之后,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以所在队伍为单位进行互相提问, 如果能够答对对方小组的问题, 则可以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分; 如果回答错误, 则提问的小组加分。这样的教学方法, 不仅能够更好地检验学生们的回答问题能力, 还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 让学生们更善于提出问题, 分析阅读文章。同时, 也让教学课堂更有活力。
总而言之, 小学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离不开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改善提高, 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也要注重对学生量的积累以及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 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的重要部分, 其中阅读教学无论在应试教育中还是学生的能力培养中都占据着重要部分。因此,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素质教育
一、语文教学创新的意义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显著特征。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偏差
(一)观念更新不够彻底
一部分教师、教研员对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二)教师自身培训不够
新课改对教师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陈旧的培训方式,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三)外部条件不够
教学创新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发展空间。但现实中不仅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而且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索教学创新,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要求
(一)吃透教材,找准角度,激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各学科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就形式上讲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模式,更主要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差异,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一原则,因材施教,因人而宜,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授以不同的内容。对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可以讲高深的学问;对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不能讲高深的学问。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找准角度,要让学生知道祖国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祖国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激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懂得学好语文的好处。学生一旦明确了这些道理,自然就有了学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就不怕学不好语文。
(二)营造氛围,不断创新,不断开拓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就是要创造出不同于现有的东西,推陈出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寻找若干个答案或结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的方式很多,如启发学生把课文中的中心句或重点词,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序,组成多种不同的句子。针对课文中提高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都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种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善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敞开思路,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多加支持和鼓励小学生提出的一些新见解、新主意、新推理,激发他们去创造,去探索。
(三)结合德育教育,严以律己,树立良好榜样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课,对形成和发展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起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材思想教育性很强,内容也丰富。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他们除了对知识的渴求外,特别需要在思想道德上得到正确的指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思想内容的“传道”的作用,解除学生思想道德形成时的困惑,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教育作用,为小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点亮一盏航标灯。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较高的思想境界,热爱学生。除了传授知识外,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当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坚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学功底,过硬的教学手段,较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又要有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知识内化,书在其胸,用标准的语言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述,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培养学生,学生才会为你的才干所吸引,心悦诚服地跟你学。
(四)鼓励实践,开展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览导读服务活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实践和拓宽,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辩论中得到锻炼。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文学社、广播台。创新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发挥他们自己是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他们体会成就感,为不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
谈初中语文创新教育 篇12
为实现语文的创新教育, 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师生关系的和谐, 抓住“教师和学生关系”这一主要矛盾,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要充分体现出语文学习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目标的综合性, 这样才能使学生勇于创新。
1. 创设并保持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使之成为学生仿效和认识的榜样;注重促进多向交流, 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 产生创新的兴趣,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有利于调动语文教学动力, 不断推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完善、和谐。
2. 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 焕发课堂活力。
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兴趣, 使学生勇于发散思维, 紧跟教师思路, 焕发课堂活力。
二、鼓励质疑, 激活思维
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在提问过程中, 要保证所提问题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潜能, 凸现学生人性, 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被认可、被赏识, 并由此而激发最强烈的求知欲望。
1. 对提问进行创新, 提问要注意吸人眼球, 引人入胜。
作为语文教师, 应当努力将先进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进行课堂提问一定要切忌直来直去, 启发性不强, 假如我们把问题换一种更新颖的方式提出, 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 形成思维的跳跃。
2. 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针对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深入研究, 多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思考。在初中语文提问中, 扭转目前教师主导课堂的现状, 要多设置情境性问题, 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感受, 有利于激发其思维活动。因此, 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 抓住契机, 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
三、重视人文特点, 增强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 初中语文教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的发展。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因此身为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 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 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
1. 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向学生传达语文课本的人文精神。
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 为引导学生体验父爱的深沉博大, 我用作品中的情感和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濡染父爱氛围, 达到丰富学生人文情感、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进一步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 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这样既发挥了语文教育的优势, 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塑造了学生的美好心灵, 完善了学生的人格。这些都需要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新教学,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2. 要结合教学内容, 创新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使学生在逐步掌握语文工具性的同时, 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 印象也更深刻, 而且其求知的欲望和激情也会被点燃, 创新能力会得到增强。
四、倡导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
传统的语文课堂中, 教师居于主体地位, 往往是一讲到底, “一支粉笔一张嘴”, 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 因此, 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 勇于实践, 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1. 创新教育需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因此在教学中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开放性课堂环境,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 使学生顺利获取新知识, 以期达到实现语文课创新教学的目的。
2. 主体参与。
在教学中, 学生才是主体, 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发挥其主体作用。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找准教学的“突破口”, 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 教《天净沙·秋思》时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等, 使学生的思维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 让学生感受到美, 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 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并真正成为课堂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
3. 精心设计, 激发主动参与的动机。
主体参与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因此, 教师应先转变观念, 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入手, 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 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 做到有的放矢, 从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有很大的作用, 它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因此, 需要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创新完善教学方式, 让学生喜欢语文课,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只要我们有创新的意识, 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就可以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摘要:创新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新方向, 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加强新课程改革理念, 创新理论的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 切实转变教学行为, 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只有在教学中积极创新, 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也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金素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J].硅谷, 2009 (14) .
【语文教学创新谈】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谈10-17
浅谈初中语文创新教学08-09
从改变教学方式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05-17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11-29
历史教学创新谈06-22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08-30
高校篮球教学创新谈09-03
作文教学创新点滴谈09-18
浅谈创新作文教学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