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设计

2024-09-22

浅谈语文教学设计(精选8篇)

浅谈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教学设计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本、语文学习本质是一个言语实践活动等;还需要学科的基本知识,如排比这种修辞是怎么回事,其结构有哪些类型,又如散文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散文该用怎样的方式阅读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设计技能与方法,如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馈等。下面就选择其中几个关键点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要领。

一、以课程观统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学点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近年来,有关教学设计的讨论有了新变化,许多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是否知道这个阶段(如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或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哪些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是如何排列的?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吗?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关键点,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怎么教”的问题。

学生的言语技能、思维等是否受到这节课的影响,在这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得怎么样”的问题。

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课过程中能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课后反思中,能经得起这些问题的检核,这说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课程意识,已经达到了在课程层面上的专业自觉。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达到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能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对各类文章有敏感的判断力,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应该对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具有理解、判断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语文知识表达能力才会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没有一个课程层面的自觉,他熟记的那些理论、概念、语文知识提问技巧,可能就是一些华丽的碎片,单看起来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课中则可能暗淡无光,有时还会互相冲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课标、教材、学生、教师等诸因素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成为一个支撑整体。

二、以实实在在的学情分析作为起点

其实,人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尤其着重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分析学生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首先,学情内容比较庞杂,涉及许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学情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很难落实为常规的具体的做法。其次,学情是课堂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也就是说,有时候,学情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又看不出直接关系,不能作为课堂的评价依据,正因为如此,虽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学生情况的重要性,但在备课中,这一问题却常常被部分教师所忽略。

下面就“学情”的内涵展开一些讨论,大体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这届学生整体的代际特点以及这个班级的基本风格。如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状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个性心理特征、学习需求、认知风格、兴趣爱好、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点。总体上说,是社会、时代的特点投注于年轻人、通过“这一群”人反映出来、又与学习活动有关的特质。

(2)与该单元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包括学生对课文所涉及的年代、社会背景的了解程度,对课文体现的价值观、情感色彩及审美倾向的认同程度,对该话题的熟悉与敏感程度,对该教材语言习惯的接受程度。例如,学习《背影》,是否熟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甚至交通条件,就直接关系到对课文的理解;与该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基本技能的准备情况等。例如,若是散文的教学设计,教师须知道学生以前学过哪些著名散文,他们可能了解哪些关于散文的知识等。这些信息都是很重要的。

(3)用于课堂教学组织的学习信息,大的方面包括班级常用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班级风格;小的方面诸如班级学生名单、座次、学习小组情况、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表现、学生的个性特征等。这类信息,可以供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完成课堂组织和调动。例如,某校有个很有个性的学生,他读书较多,善于思考,但好发奇谈异议,原来的一位语文教师怪他上课总喜欢打岔,便不太理睬他,他在课堂上也就越来越冷漠。后来换的一位教师,了解了他的情况,在讨论时,教师有意识地让他做总结发言,不仅调动了他本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常常能提升课堂讨论的层次,这样,上课的阻力变成了动力。这就是根据学情来优化教学组织的成功例子。

学情有许多内涵,在针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当作考虑重点,因此,判断学生哪方面的情况可能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就显得至关紧要。

三、确定具体明确、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这点上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总的说来,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师教鲁迅的《风筝》,开个“何为好的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些工艺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这显然更是远离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来个愚公很愚的批斗会,全然不管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学目标大而空,也是教学目设计的一大问题。华东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

教学目标多而杂,是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有一个集中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有老师从三个维度来撰写教学目标,每一个维度写3~4点,合计下来超过十点,试想,一节课40~45分钟,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知道这些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目标多了固然不行,目标杂了更不可能实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思路容易乱,学生也无所适从。当然,每一个教学板块可以设一个分目标,但这些小目标、分目标,都要围绕全课统一明确的贯穿线索,指向总的目标,共同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份额,阅读教学目标的选择目前大概有以下三种基本做法:

(1)重在理解课文介绍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教材’”。这种设计以课文内容为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说了什么”为主要目的。例如课文是议论文的,教学内容就是“理解题目含义,概括段落大意,领会文章的主旨”;课文是记叙文的,教学内容就是“梳理文章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体会这些景物有多么美、人物有什么品德”;课文是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就是“介绍了对象的哪些方面,突出了什么特点”。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观的接受过程,“教‘教材’”式的教学设计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辩证地看,“教‘教材’”其实是一种接近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设计,它本身具有两面性,不可一概而论。因为语文学习具有价值多重性,有的课文(教材)内容不仅有价值,还可能是核心价值。至少,具有思想文化内涵的经典,思想价值突出而文体与表达特点不突出的,如《论语》等,就不妨把其“内容”列为主要学习对象;另外,以介绍语文知识和表达技能的课文如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也不妨主要学其内容。

当然,有些课文的内容,只要学生有基本的识字理解能力,他们一看就能明白,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明白文章说了什么”,教学价值就很有限。因此,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文,最好还是能兼顾“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了解“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怎样写的”。

(2)通过一篇课文,学习读文章、揣摩思考问题的路径,领会文章的写法,也就是“用教材‘教’”。经过多年的浸染,今天,“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的观念差不多已经被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中,能自觉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师并不多见。可以说,“用教材‘教’”的难度不在观念,而在于具体操作,即如何借助一系列教学活动,把“用教材‘教’”的理念落到实处。我们不妨依据下面几点来尝试:

教材、教参里明示过的特点或知识;

属于某类文体中公认的典型的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不能是自己杜撰的知识;

在这篇课文里属于比较突出的核心性的表达特点,不能牵强和凑数;

以前的语文课中没有学过、或值得重新认识的表达方面的知识,一般不要作简单重复。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特点有整体的、宏观的,有中观的,也有微观的。一般来说,宏观的容易空,微观的容易琐碎,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来说,以取中观的特点作为教学内容为宜。

三种层次教学内容的差异面的例子:

不过,需要强调两点,三种层次的大小是相对的,不要拘泥于概念;微观特点虽然不宜作为主要内容,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手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微观的语言特点。

(3)以课文作为引子,借题发挥,讨论社会问题。语文教学的主要教材是一篇篇课文,这些课文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历史、哲学、政治、艺术、自然,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想和议论。如有的教师可能本来敏于思考、长于议论,自然也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课堂教学中,以课文所涉及到的某个问题为焦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或当下的每个问题。

四、设计合乎学的逻辑的教学过程

“怎样教”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选择、教学技巧的运用等诸多问题。这里重点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就是一堂课的逻辑结构,由一系列教学活动组成,就是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法与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等各组成要素整合为一个以时间为维度的呈现顺序,使得一节课中一连串的行为具有课程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以怎样的步骤达成这些目标?这是教学过程设计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可以有不同的区分:

从时间流程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导入、学习准备、学习主活动、总结巩固等阶段;

从活动主体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活动、学生个体活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

从教学行为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讲授、读书、问答、小组讨论、评价等;

从课堂节奏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节奏的快、慢,铺垫、高潮、调整、结束等;

从达成的目标来分,教学过程要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匹配;

从教学质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还要考虑“哪些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应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与相应的活动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将上述各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以一节课时间为单位的教学流程图。这个教学流程,应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现一定的节奏,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结构”就是“把一堂课分成几个不同的板块或环节,主要板的学习目标相对集中,板块之间有清晰的内在逻辑”;“节奏”主要是指板块或活动之间应体现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以适应学生注意力和情绪上的变化。

按照这个规律,设计一堂课,也应该把它分成前后几个部分或板块,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划分教学板块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活动板块不宜太多;

每个板块的功能明确、指向集中;

不同板块之间逻辑关系清晰,指向这节课总的教学目标;

设计贯穿全课的主问题,使教学活动形成一条主线。

一节课一般在40~45分钟左右,从上课伊始到下课铃响起整节课上,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一直保持高参与度,学习的内容之间也有一些区别。这些特点都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一节课划分成许多段落,但一节课的时间总体又有限,不能切割太碎,否则也没有相对独立的时间完成某些教学任务。一般来说。一堂课以分为2~4个板块为宜。

从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有两种倾向是比较普遍的,一是教学过程不分板块,一口气到底,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二是时间分割太碎,活动太多,学习任务太杂,没有停下来集中学习的时间。尤其以后一类为多。许多教师总认为,教学若不涵盖该课文里的所有内容、不涉及有关知识,心里就不踏实。实际上,教学活动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很低,很难形成清晰有效的学习脉络,而游离状态的破碎信息稳定性比较差,很容易被遗忘。

每个活动板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二步,但仅仅如此还不够,为了增加教学活动的关联性,还应做到环环相扣,即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或前提,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深入与发展,这是教学设计的第三步。

设计主要活动板块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完成一堂课任务学习的主要保证,如何保证这个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可以设计一组相关联的问题,形成活动主线。这是教学设计的第四步。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根据各种因素判断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况,去丰富教学设计的细节,使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由宏观框架到具体细节、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趋于成熟。

五、设计合宜的作业,落实学习反馈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老师对作业的教学价值认识不足,在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上比较随意,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对作业量的要求考虑大于对质的追求,缺少有效设计作业的意识,这是不利于提高教学成效的。作业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需要指向教学目标

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它首要的作用就是促进学习内容的保持与迁移,所以,教师设计作业时,第一个关注点就是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是否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一致,学生的学与对学生的评价是否一致,这是考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标准之一。

2.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全体的学生,这是新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作业设计也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作业的难易度、作业量,乃至作业的形式,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家庭作业的个别化应当予以特别的重视。如果教师不给某些学生布置一些个别性的作业,那就说明他没有研究过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魏书生在《教师课上“十条”》中的第八条强调:“一堂课要留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作业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这两位教育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作业的难度等作业设计的针对性问题。

3.作业形式最好能丰富一些

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种种的差异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活动形式等都有不同的偏好。不同形式的作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需求。

4.要求具体、表述明确

作业是布置给学生做的,很容易因为理解障碍而影响学生对作业的感情色彩与投入。在内容上,作业应向学生提出指向明确、要求具体的任务,不要出现笼统、空泛的要求。具体说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明确作业涉及的范围,如读一段、读一篇、读一册,还是做其他事情;

规定或建议采用的方法,如上网查阅资料,向父母做调查、小组讨论、做批注等;

作业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如布置小组讨论,应要求几人一组,是否选出讨论主持、记录人、汇报人等;

作业质与量的要求,如完成时间、作业的字数,应尽量有明确要求;

发布、交流的方式,如网上发布,还是口头交流等;

评价的依据,大体给出评价标准,以便学生按要求做得更好;

激励的办法,告诉学生可能获得何种奖励,会激发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在语言表述上,作业要尽量做到句式简短,表意明确,不能出现含糊不清甚至有歧义的词句,否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5.适合教师检查批阅

一般情况下,一位语文教师总是需要教授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不少语文教师还要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加上备课、改作业、与学生谈心、家访等日常事务,工作量都不小,如果作业很难批改,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甚至会影响教师的日常生活。实际教学中,也有教师面对没有设计好的难改的作业敷衍了事的现象。例如,不少教师会布置“名著阅读”的作业,可学生一旦写好读后感交上来之后,老师往往只给了一个“阅”字,或者含糊其辞地给出“优”“良”“中”一类的等第,缺少翔实的批改。几次之后,学生得不到有效反馈,做起这样的作业来往往敷衍了事。反思这一现象的出现,很大原因是教师对作业批改的工作量、批改方式等没有进行设计,教师布置的作业很难批改,这样的作业是起不到什么训练效果的。与其学生做起来没劲,教师改起来马虎,不如选择有代表性的章节请学生摘录点评,既有针对性,有利于批改,作业也就起到相应的作用了。

以上谈的五点只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个复杂系统中的几个方面,做好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设计好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当然,除了系统性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随着对学生学习反馈的了解,教学设计会在反复修改中更适合教学的实际。

浅谈语文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用多种方式联旧引新, 精于开头、吸引学生铺垫搭桥, 自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通常要遵循: (1) 有针对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 怎么学, 为什么要学。 (2) 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入胜, 使学生喜欢学习英语。 (3) 有艺术性。新颖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这是老师导入设计能力的综合体现。 (4) 有效益性。导入新课, 不能喧宾夺主, 而是要在短时间内起到知识连接作用, 要有实效。这些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 其作用却是非同小可, 关系到本堂课的成败, 关系到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态度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实际条件采用了直观导入法、角色表演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对比导入、游戏歌曲导入、利用电教媒体导入等等。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为新课的导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课堂例句

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例句的选择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决不可忽视。例如讲解词或词组之间的差别时, 不能一味地只从教参书上把例句照搬到课堂教学上。作为高中教师, 可以选择一些代表的例句, 让学生能很快的理解例句所包含的知识点。巧妙灵活地设计课堂教学中的例句。例如:

例句 (1) 是在讲解同音异形词时所用的例句, 该句巧妙的运用了同音异形词“threw”, “through”。“threw”在此处是一个动词, 作为句子的谓语。用“through”虽然在此处也是一个动词, 但表示的是通过中间的传递, 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例句 (2) 通过结构简单的句子呈现了让学生辨识的词和词组———“look for”, “find”和“find out”。“look for”表示寻找的过程, “find”表示寻找的结果, “find out”表示寻找的最终结果。例句 (3) 用短短一句话呈现了不定式充当主语和表语的用法, 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to see”呈现了不定时充当主语, “to belive”呈现了不定式充当表语。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见且具有语用价值的媒介, 它联接教师信息源与学生信息接受库两个语言空间。但是它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 更深入地研究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语言交际技巧。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英语例句时, 还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 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He threw a ball through the window.

2.I am looking for my lost bike, but I can't find it.Can you help me find out the thief?

3.To see is to belive.

三、课堂活动——灵活对话、提高效果,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由于主体意识和客观条件的不同, 在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实施的策略以及效果上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小组内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巩固新课——创编故事、歌曲、小幽默、社会热点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

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英语歌曲, 这样不但能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 还可以使教与学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游戏, 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学习不是一件难事, 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英语课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习课, 英语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我们要想出不同的方法, 丰富课堂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使学生感受到美和体会到满足。让我们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 去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永远保持在一个亢奋的状态。

摘要:英语课程改革不再强调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英语教学中, 需要不但创新教学方法, 采取多种手段, 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训练,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语文课教学设计精巧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29

如果做一项调查,让学生回答自己最喜欢的科目,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如果让学生回答最不喜欢的科目,恐怕语文会毫无悬念地登上榜首。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这首先要看教师怎样上语文课。为此,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改理念

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改理念,注重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体系,确立单元教学的重点,确定每篇课文在本单元承担的任务,分析单元内几篇课文之间的关联,在整合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教学、单元内篇目的教学。教师对教材要有自己个性化的独到而深刻的解读,解读的重点不仅是对文本本身,更多的是对教学活动实施途径和方式的探究,不应囿于教参的定论,而应“立足教参,高于教参”,避免解读角度单一、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举例来说,设计阅读教学时,既要考虑讲清文本传递的信息,也要考虑讲清文本传递信息的语言技巧,如此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逐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否则,像《逍遥游》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时就容易以“课文说了什么”为教学内容,而对“庄子如何传达逍遥游”的妙处(即想象、比喻说理)予以轻视甚至忽视,这样的教学显然容易磨掉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难以优化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设计目标定位要恰当

教学设计目标定位要恰当,大小适度,为突出教学重点,必要时可大胆取舍,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三维教学目标,它应该是单元教学的目标,如果单元内每篇课文都设置这样的目标,显然定位过大。以《荷塘月色》为例,把教学目标侧重在“过程与方法”即讲授散文写景抒情的手法上,其他如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就不必纠缠了。再如《长亭送别》,作为经典篇目,又是古代戏曲,教学时戏曲常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曲词赏析等知识点是肯定要讲的,但如把上述内容都加入教学设计,不但课时不允许,而且有重复讲授之嫌。因为本单元《窦娥冤》一课已有涉及,教师只需抓住“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三支曲子长课短教,引导学生品味涵泳曲词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意境就可以了,不必浪费太多时间于字词文意上。

三、教学设计要新颖精巧

教师要通过新颖精巧的教学设计,撩拨起学生对语文课的盎然兴趣,让学生心中激起对文学作品无穷的联想,对每一节语文课怀有憧憬,课后又回味无穷。比如教学《荷塘月色》,过去很多教师讲这一课,基本上延续“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介绍—课文结构分析(逐段)—总结语言特色”的模式,不能说这种模式不对,但一节课下来,总感觉到没有什么亮点,时间长了,恐怕留给学生的印象也就寥寥无几了。是否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陈述自己对朱自清散文的总体评价如写景细腻、语言生动(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朱自清的好几篇散文),然后举第四、五两段引导学生重点赏析、品味,印证自己的评价(当然,可以允许学生持不同的看法),在个别句子理解有困难时,适时地穿插字词解释、背景介绍,重点还是引导学生咀嚼、涵泳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章法美。至于其他段落,只留几个问题供学生课外探讨交流。这样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要达成的目标就非常清楚,对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水平也非常实用。

四、教学设计要追求创新

教学设计要追求创新,但应符合教学需要。新课改推行以来,不少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存在华而不实、花里胡哨的东西,呈现泛娱乐化的倾向,实际上丢掉了语文课的本质。有些课堂,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教学,设计了很多问题,却没有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问题链,问得过于琐碎,课堂成了“满堂问”;为了拓展延伸,扩大知识容量,举了很多例子,却没有考虑例子是否恰当,是否与文本有关联,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课堂教学,这实际上架空了文本,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得到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启迪。因此,教学设计的“新”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准确解读上,所有的形式都应该落实到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上,不能追求表面的浮华热闹。如果为拓展而拓展,使得拓展游离于文本之外,语文课只能是隔靴搔痒,浮于表面。

好的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教无定法,面对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因为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智慧和激情相伴生成的过程,而不是预设好的一成不变的过程。语文课的最高境界就在于知识传授的水到渠成,课堂笑声不断,掌声不断。要想让学生回答出彩,生成智慧的火花并切中肯綮,教师就要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尽量少一些预设的、陷阱式的问题,多一些能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问题。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循序渐进而又不按部就班,前后勾连而又过渡无痕,不要让学生一头雾水,板书最好也随教师讲授进程和学生发言不断补充呈现。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地考虑周全,设计好相应的预案。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 篇4

【摘要】板书是语文教学的环节之一,具有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一个好的板书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板书设计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板书设计分为三个步骤:

一、仔细钻研教材,理清作者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选择板书形式表现内容。

三、修改润色。本文重点阐释第一环节,钻研教材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文章题目入手;

(二)从文章结构入手;

(三)从文章线索入手;

(四)从文章人、事、物入手。【关键词】板书设计 钻研教材

板书是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综合课文重点、难点,融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精心设计而成。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科学合理的板书设计能为课堂增加效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思路及写作方法,二是板书具有精、准、少、直观等特点,增强直观性,学生更易记忆。三是体现教师的思路,给学生留下清晰的思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走进有的教师的语文课堂,一节课下来,黑板上空空如也或粉笔字星罗棋布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样的板书不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反而还要大大减损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板书的好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虽然“教无定法”,但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还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关于这个问题,前人已有多人论述过了,这里就不详细论说了。总结他们的观点,大致如下:客观准确、直观简洁、条理清晰、整体把握、富有启发性。在遵循这些大的原则上,再来追求艺术上的创新,审美。后两者能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不能达到也不强求。

原则既定,那么怎样设计一个好的板书呢?

首先,我们得回归到教材,仔细钻研教材,理清作者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新课标中巴金的《小狗包弟》,作者的思路是:引出小狗包弟,回忆包弟的种种,对包弟的歉疚,怀念。这样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列出这样一个提纲式的板书,使学生一目了然。

而在钻研教材时,可以先从文章题目入手,文章的内容都是为题目服务的,是对题目作进一步解释。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应该明白他是要写月下的荷塘,既是月下必定先有月,才有了月下荷塘美景图,看到美景便有了其他的一些联想,文章顺理成章的发展。还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新闻本来就是时效性很强的,那么没有新闻怎么还是一篇得奖的新闻呢?从这个问题入手,逐层深入,从而解决问题。

也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如《小狗包弟》是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可以从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个结构来设计板书。这样结构清晰,对学生掌握文章思路,文体的写作特点更为有利。从结构入手,更多考虑文体特点,议论文通常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环节,而在本论环节要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这在板书中要有所体现。其他文体就不一一赘叙了,在设计板书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结构的安排往往按一定的线索来安排的。如鲁迅的《药》有一明一暗两个线索,明线是华家给儿子治病需要血馒头,暗线是夏瑜被杀而有血馒头。这两条线索从平行到交叉,再平行交叉,共有这两个交织点。板书时从线索入手,突出这两个交织点,能较好展示本文的结构,而暗线更能表现作者思想。

还可以从文章的人、事、物入手。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分析林黛玉形象时,可以从她的几次哭来看,不同场合哭得不一样,而板书就提炼为一个哭。分析王熙凤形象时,可以从她的几次笑入手,一颦一笑总关情,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满面含春威不露,从而更好地把握她的性格。

经过对教材的仔细钻研,接下来就应该考虑该用什么样的板书形式来表现内容了。板书的形式多种多样,提纲式,结构式,对比性,图标式等,一般还分主板书和副板书。而板书形式的选择与教师的个人喜好和教师的审美艺术,创新能力有关。不管选用哪种方式都必须遵从上面的基本原则,还必须与所教学的内容相得益彰,不能为板书而板书,喧宾夺主,反而不能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板书设计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在具体教学时要根据需要对原来的板书进行局部调整,修改,争取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整体性与重点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翟启明 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8

2、邓素姨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的原则 [J] 龙岩师专学报 2000(s1)

3、彭小明 语文板书原则新论 [J] 语文建设2004(01)

浅谈小学教学设计 篇5

关键词:心理学案例研究学情调查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施的效果。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仍囿于教材,围绕例题的中心知识点进行设计,偏重于思考教师如何教,忽略关注学生如何学。这将导致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有实质性的参与,造成教学的低效。一切的数学教学活动最终都应落实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而只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教学工作才有可能超越纯粹经验总结的水平而上升为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坚持以钻研教材与学情调查并重,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同时,对于某些“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仅凭教学经验往往难以获得有效的解决方法。因为有些经验是有效的,有些经验看似有效,实际上却可能是“有害”的。更进一步讲,仅凭经验难以确定这样教是否科学。本文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隔位退位减》为例,试论学情调查的方法对教学设计的意义,以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何

借鉴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将理论与实际切实地结合起来。先看两个不成功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执教者吴老师是位有近十年教龄的区骨干教师。

教师根据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02-108。

师:先算什么?

生:个位2减8不够,向十位借1,十位退1。

师:十位能退吗?(不能。)为什么?

生:十位上两个数全是0。

师:被减数十位是0,表示没有。那怎么办呢?

教师拿起计数器。大部分学生回答“用计数器算”,也有学生说“向百位借”。

师:百位退1给哪一位?

生1:十位。

生2:个位。

教师未对生2的回答做出回应。指着十位问:十位拨几颗?生:1颗。师:1颗吗?

生:10颗。

师:为什么?(在十位拨10颗珠)

生:10个10是100。

师:个位怎么算?(12-8,个位上是4。)10是从哪里来的?生:从十位上退1。

教师放下计数器,先在黑板上竖式的百位、十位上打上退位点,然后写下个位的“4”,接着指着十位问学生是多少,学生说是“9”。师:为什么是9?

生:退给个位1。

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教师完成黑板上的竖式,并请学生说一说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有“退位点要和数字对齐”,“减法不要算成加法”,“要打两个退位点”,“退位后就不是原来的数”。

教师请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根据课堂观察,全班28人,出现错误的有18人,约为全班人数的64%。以1000-537为例,学生的错误得数有573,433,473。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学生虽然打了退位点,但并不清楚在相减过程中究竟表示几,正像他们计算1000-537的得数所反映的:十位上应当是6,而很多同学认为是7。

吴老师为此也很困惑,她认为这节课很难教,学生学习难度很大,因此也借助了计数器,将相减的过程一步步地演示。同时也设计问题,请学生回答“要注意什么”,以此引发学生关注“0上打点想作9”这一难点。但她表示,根据她的经验,隔位退位减中出现1000-537=473这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也无法消除,需要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在“订正”中修正算法,记住“0上打点想作9”这个事实。

[案例二]执教者王老师是有五年教龄的区骨干教师。

她听了吴老师执教的课,认为应当让学生自己探究,因为退位减法中 的两种情况(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一)学生刚刚学过,应该能自主探究出算法。她认为W老师一对一的提问过多,课堂气氛沉闷,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所以正确率不高。

王老师在根据情境图引出202-108后,问学生“你们会算吗”,学生回答“会算”。于是教师让学生试做。片刻后,有几个学生没有算出结果,听课教师小声地与他们交流,学生反映“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但十位没有,不知道怎么办”;其他大部分学生都已算好答案,教师请了得数不同的同学板演。学生的得数分别有4、106、104、94、194五种情况。

师:某某同学的答案是4,你能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吗?

生:个位2-8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12-8=4;十位0-0=0;百位1-1=0。

师:你个位上2-8不够,向前一位借1,是向哪儿借?

生:2。

师:向百位的2借吗?

生:是的。

师:你们同意吗?

其余学生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同意,还有几个在忙着改动自己的竖式。

师:从百位借1,表示1个多少?

生1:1个十。

生2:不对,是10个十。

师:是啊,1个百表示10个十,你把它当作1个十,这样算对吗?做出得数是4的学生开始在座位上改正自己的竖式。

师:再看这个竖式。某某同学算出的得数是106,你是怎么想的?生:个位2减8不够,要向十位借1,十位是0。(说到这里有些疑惑,停下来不说了。)

师:你是不是看十位是0,所以就用8-2了。(生点头)个位上应该是2减8,用8减2行吗?(其他学生回答“不行”。)

这时王老师意识到这样说下去,时间会不够用。她请学生对其余三种情况进行验算,让学生知道94才是正确的。

师:怎样才能算出正确结果94呢?谁来说一说?

生:个位上2减8不够,向百位借1,就是10个十,12-8=4;然后十位上9减0等于9;百位上2借走1个,还剩1,1-1=0,所以得数是94。

师:她说得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大多数学生说“明白”,老师感觉他们并不明白。于是又拿出计数器,逐步讲解计算过程。)教师放下计数器,边说边完成竖式。

师:刚才十位退1到个位,和2合成12,12-8等于几?(4)十位上还剩多少?(指计数器,学生回答9)9减0等于9,百位退走1个,1减1得0。所以得数是(94)。请算错的同学订正。

学生将原来错误的竖式得数擦去,直接写上正确结果“94”。教师问大家是否会了,学生都说会了,于是开始练习。从反馈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仍不会计算。以403-146为例,全班28人中计算错误的有16人,错误得数有263、167、267、297、347等情况。二

上面两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刚学完退位减的两个例题,隔位退位减虽然难一些,但与前面例题的联系仍是相当紧密的,因此是可以“同化”的。在教法选择上,可以让学生以探究学习为主。X老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正是如此。从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思考的依据仍是以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为主,并没有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认知“距离”。事实上,如果学习内容中包含太多的要求学生修正自己的认知结构以后才能获得的知识,那么学生必然会出现两种状态:或者被问题弄得不知所措,从而放弃对问题的解决;或者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从而采用一种“自适应”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正如学生直接将百位的1退至个位当成10所理解的那样)。

因此,教师对教学难点的分析就不能囿于对知识的分析,还应重点关注基于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不恰当建构”。奥苏伯尔的观点是“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如何将奥苏伯尔的观点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性行为呢?这就需要了解学生学情的教学技术——学情调查。

王老师课后很困惑,她感到课的发展与原来预设的轨道完全不同,以至于产生了“无法控制课堂发展”的感觉,所以一节预想“探究”的课演变为一节“单向接受”的课。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正是教师对学

情缺少足够的了解。课后,我与X老师从另一个还未学习这一内容的班级中随机选了6个学生,他们的学习水平在班级处于中等。出示202-34的竖式后,问他们是否会算,他们都表示会计算,于是请他们不讨论,自己独立完成,出现的解决方法有:

202-34=172。思路:个位2减4不够,向十位借1,但十位是0,就用4减2;十位0减3不够,向百位借1,结果是172。

202-34=78。思路:个位2减4不够,向十位借1,但十位是0,就向百位借1到个位,12减4得8;十位0减3不够,向百位借1,结果是78。

202-34=178。思路:个位2减4不够,向十位借1,12减4得8;前面20减3得17,结果是178。

不会计算,个位向十位借1,但十位是0,不知道该怎么算。

根据我们后续的学情调查,学生的解决方案有7种之多,上述的情况是较为常见的。解答正确的学生也有,但是总体看来数量较少。从学生口述的思路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生在解决该题时,都自觉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相应的解题经验进行了自我建构,尽管答案不正确,但是在他们自身看来都是合理的。这就说明该题的难度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不匹配。在这种情况下,再盲目地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来发现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就显得不合适了。只有当教学情境中问题的新奇性、差异性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时,才能出现主动学习。

从学生口述的思路中我们发现,尽管学生对退位减有相应的解题

经验,但是对“隔位退位减”无法从已有认知结构中获得支撑。因此,这个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是需要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变革的“顺应”,而不是教师原先设想的较为简单的“同化”,所以,教法应选择“有意义接受”。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板书设计 篇6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板书设计

潘远华

板书,作为教学技能之一,极易被我们所忽视。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已悄悄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尤其是现在班班通的广泛运用,更加拓宽了教育的点和面。许多老师都用声像俱佳、声情并茂的课件替代了传统的板书,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了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很少在板书设计这一环节上下功夫了。板书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高度概括的提示,它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提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好的板书,有助于学生有层次地掌握知识的体系,有助于学生做好笔记,领会知识,强化记忆,启迪思维,还有助于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板书的设计,它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掌握了它,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此,我想谈一谈我对板书设计的浅显认识。

我认为要使板书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板书设计要有目的性

板书作为教学手段,它就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必须严格为教学目的服务。语文教学的板书决不是简单地、盲目地、随意地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而是根据教案中确定的目标,实施教学。因此,板书设计也应该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整个教学意图。课前需要认真的钻研教材,精选教法,才能科学地进行设计,这样设计的板书,才能具有实用性。

2、板书设计要有直观性。

板书和多媒体课件一样是一种直观性教学活动,是为教学服务的。它必须通过一切简洁、形象、直观的形式,将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以及所要传达的教学信息,清晰、准确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容易掌握、理解和记忆。有一些 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用口头语言教学往往说不清,道不明,这就需要板书来弥补其不足了,教师可以用精炼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地“点睛”,可以用简明的表格来归纳,可以用形象的画面来图解,这样浅显明白,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板书,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容易认知。只有这样,板书才能发挥直观性作用,让学生心领神会。

3、板书设计要有示范性。

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行神态,读书写字,无不是在向学生作示范。这种示范作用,在板书中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所以板书的文字必须正确、规范、美观、艺术;文句必须文从字顺,通情达意;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布局必须美观大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受到潜移默 化的影响,养成好的学风。反之,教师的板书不好,就会导致学生养成粗枝大叶,敷衍塞责的坏习惯。

4、板书的布局要有合理性

板书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可分为提要式、线索式、情节式、思路式、对比式、网络式、图表式、综合式、词语式等。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应讲究布局合理,即排列对称、整齐美观,内容美和形式美和谐统一。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板书产生美的情感,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

5、板书设计要有生动性。

板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直观教学手段,因而应该灵活而不呆板,力求用生动、具体形象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学习热情。板书时可以采用符号、图形来标示课文内容,还可适当(特别在低年级)运用红、蓝、黄、绿等彩色粉笔配合标示,加强板书设计的艺术性,使板书更加美观,更加活泼生动,更加鲜明醒目,从而发挥更好的效果。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7

一、设计好训练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训练 (音、字、词、句、篇) 、培养语文能力 (听、说、读、写) 、实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四个方面的任务。可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之丰富, 涉及面之广泛。然而一堂课只有40分钟, 课堂训练既照顾不了方方面面, 也不必面面俱到。若贪多求全, 就会造成训练力度不够, 课堂教学效果势必投入大、效益低。由此语文课堂教学应选择少而精的训练点 (教学内容) 加强训练, 做到训练一点, 掌握一点, 巩固一点。怎样才能选择好训练点呢?一是钻研教材, 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等;二是要研究学生, 掌握学生的接受能力、生活实际和薄弱环节, 然后,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 有的放矢地确定训练点, 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把力使在点子上, 强化训练。这样因文施教, 因材施教针对性强, 效果好。

二、设计好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也叫教学过程或教学步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路的设计要做到清晰、有条理, 又要因文而异。所谓有条理就是科学安排先教什么, 后教什么, 教路清晰, 条理性强, 课堂程序才不紊乱, 学生才能“遵思路识斯真”对学习的内容获得系统的认识。所谓因文而异就是要不拘一格, 随文而变。灵活地设计好教学思路是增强课堂双边活动的关键, 一般常见的教学思路有顺式、逆式、跳跃式、。顺式是按课文内容的顺序教学的方式;逆式是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逆向教学的方式;跳跃式是从课文内容中抽出某一内容先教, 后教其他内容的形式。至于选择什么教学思路, 这要视教材的特点设计。经常变换教学思路, 就能避免学生思维定势, 激发学生听课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落实教学内容, 完成教学任务。

三、设计好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得法, 能使学生以“爱学乐学”作舟达到“学会会学”的彼岸。可见, 设计好教法是使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恰到好处的有效途径。然而教学方法很多, 有直观法、谈话法、讲读法、读书法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教学方法也应运而生, 如读写结合法, 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 教无定法而教学有法, 因而采用就必须因人而异, 因文而异, 突出特点, 体现风格, 方能达到课堂效果最优化。

“教是为了不须教”。遵循叶老这一教学思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予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予学生学习方法。因此, 每一节课都必须在设计好教法的同时设计好学法的指导。学法也可以这样设计:1.引导学生从教法中悟出学法。教师是依照一定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的, 教学到了一个段落, 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反顾教学过程, 努力帮助学生了解老师的教法, 使学生从教法中悟出学法, 实现教法与学法互通。2.引导学生在用法中提高自学能力。学生掌握了学法以后, 老师要善于实现学法迁移, 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求得之。其间, 老师只在学法的疑难之处作提示、点拔, 让学生自行矫正不断完善学法。因此, 持之以恒, 以教法带学法, 实现学法与教法同步, 知能并举,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设计好板书

板书,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好的板书能使人一目了然课文思想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思路等, 便于学生学习记忆, 提高学习效果。因而, 要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就必须注意板书的形式、方法的设计。一般来说, 常用的板书形式有提纲式、图示式、结构式、对比式、表格式、回环式等。选择什么样的板书形式, 必须根据教学目的而定, 若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 为作文服务, 可采用结构式;若为了便于学生复述课文, 可采用词语式等。所以, 板书设计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 又必须体现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 使板书设计具有目的性、科学性、艺术性。

五、设计好练习和作业

语文是指语言文字。顾名思义, 语文教学实质是语言文字训练。“训”是教导、教诲, “练”是练习使用, 是对训的内容进一步巩固, 达到训与练的同步。课堂“练”的主要形式是课堂练习和课堂作业。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一要有针对性。课堂练习和作业要围绕内容来设计, 保持与练的一致性, 切勿训这练那, 使训与练脱节。二要有灵活性。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应避免机械重复, 力求形式多种多样, 使“练”“万变不离其中”, “形散神不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三要做到份量适度。课堂练习和作业量过重, 增加学生负担, 容易诱发逆反心理, 有悖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份量过轻, 好像隔靴抓痒, 使练不到位, 印象淡薄。“练”应以学生掌握为主,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内化知识, 提高能力, 达到阅读的有效性。

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设计才能使阅读教学收到好的效果, 本文从五个方面浅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设计:一是设计好训练点;二是设计好教学思路;三是设计好教法和学法;四是设计好板书;五是设计好练习和作业。

浅谈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 篇8

一、歌曲导入法

优秀歌曲都是高尚情感的产物,利用优秀歌曲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学生置身在优秀歌曲中,必然会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置身情景,缘景明情。例如:在《采薇》教学中,根据文本内容,我以歌曲导入。伴着优美的旋律,师生看着视频,同唱《说句心里话》。同学们自然会有思乡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采薇》里头体验一下当时士兵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当然,语文课本中的有些古诗词,已由今人谱上了曲,导题时可以变朗诵为歌唱,也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欣赏李煜的《虞美人》时,我运用了这样的导语:李煜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名国君,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公元978年,沦为阶下囚的李煜写下了《虞美人》这首词。词中表现出一名亡国之君深沉的故国之恋和深切的亡国之痛。20世纪80年代,有位作曲家给这首词谱上了曲,在赏析之前,请听老师唱一曲《虞美人》……有了背景介绍,又听了哀婉低缓的歌曲,学生很快便能沉浸在这种氛围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词的兴趣和热情,更为后面的鉴赏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设疑导入法

教师根据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导入新课,往往能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学习的状态。《孔雀东南飞》是传统篇目的课文,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采用设计小思考题的形式进行导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人们对所有恋人的美好祝愿。在中国古代,四大经典爱情故事,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一直被后人广为传诵。请问,你们知道是哪四大爱情故事吗?它们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谁?这些故事都反映出一个怎样的主题?学生以前都学过有关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课文,加上课外一定的积累,就能说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名称。真正陌生的反而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由此切入新课,并结合另外三个故事,揭示这类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反映的共同主题:揭露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男女青年的忠贞爱情,表达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勇敢追求。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引起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探讨意识,教学目标的实现自然水到渠成。

三、主题导入法

主题是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教师如果围绕主题精心设计导语,往往能化难为易,使学生有拨云见日的感觉。消除学生畏难心理,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氓》的教学中,笔者避开常规的导语,从诗歌主题出发,对于女主人的命运的探讨这一重点和难点,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先问男同学,你们选择女朋友的标准是什么?男同学抢着回答:善良、勤劳、漂亮……接着问女同学:你们选择男朋友得标准是什么?女同学纷纷举手抢答:诚信、开朗、有事业心……那么,今天将要学习的《氓》的故事中,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不慎择友带来了怎样的后果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也为后面探究女主人的悲剧命运做了铺垫。

四、图片导入法

图片往往有直观、新颖、醒目的作用,教师如果能留心生活,寻找并运用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精美图片,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教《项脊轩志》这篇回忆性散文,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在教学前猛然想到了校园里的一间老房子,它曾经是不久前才退休的一位教师的书房,我照了照片,用多媒体展示,问学生见过这座老房子吗?学生兴趣高涨,异口同声回答:见过。那么看到这座老房子,我们会想到什么,同学们略作沉思,想到了书房的主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项脊轩”,看作者归有光回忆了与轩有关的哪些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又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月色下的荷塘景色,配以舒缓的钢琴曲。教师再因景吟读“月映清荷,风摆弱柳,独斟清茶于盈盈一水间。昔时古人对月畅饮,对酒当歌,慨怀世事,直抒笔下,挥毫镌写出篇篇流传千古的诗篇,朱老也曾于荷塘月色旁抒己之情,安然于这般的恬淡。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品读吧。这样的导入,既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那纯美的景色,也能透过美景让学生感悟作者的独具匠心。

五、情景导入法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可这样设计情景:同学们,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子女理应回报父母,这不仅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更是一项自然法则。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代代相承,繁衍生息。我们不但要回报自己的父母,还要回报任何一个像父母一样关爱我们的人。大堰河,一位平凡的农妇,用自己的乳汁养大了养子——艾青,然后又在寂寞里卑微地消失在这个世界的尽头。这时,谁能理解诗人艾青的心呢?谁能理解艾青对千千万万个“大堰河”以及像“大堰河”一样滋润他成长的这片土地的情怀呢?还是用艾青的名句作为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课的导语吧!“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气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当然,课文导入的方法还很多,但教学时应根据教材内容和重点合理选用,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力求简洁、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要导之以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要导之以趣,引发学生求知欲;还要导之以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上一篇:中小型企业互联方案下一篇:城市投资招商宣传片解说词——吉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