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习作教学改革

2024-08-10

浅谈语文习作教学改革(精选8篇)

浅谈语文习作教学改革 篇1

挖掘快乐写作的源泉

——三年级作文教学初探

冯庙小学

冯晓颂

内容提要: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快乐写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

教学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快乐写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 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情有可愿,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 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这本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校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做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

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专 题 小 结

冯庙小学 冯晓颂 2016-06-30

小 结

冯庙小学 冯晓颂 2016-06-30

教 学 小 结

冯庙小学 冯晓颂2016-06-30

浅谈语文习作教学改革 篇2

一、培养情感, 创设习作氛围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感受的一种内心体验, 能够对认识活动起调节、强化的作用。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激发学习动机、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而且, 在课堂上除了知识的交流, 还必须有情感的交流。而情感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有为而作。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较为系统的、综合和实践的过程。首先,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生活状态, 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与他们交朋友, 使学生信任教师, 亲近教师, 与教师闲读生活趣事, 形成浓厚的习作氛围。其次, 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多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总得读, 读得好, 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同时也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由此我们知道, 最有效的阅读就是叶圣陶所倡导的美读, 即在读中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后, 教师应鼓励学生“有为而作”, 将命题权交还给学生, 让他们大胆而作, 自己选题, 自己选材, 自己动手,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写完作文后, 教师要真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作文, 指出作文中的用词是否准确, 情感表达是否是正面的。对于用词正确、情感正面的作文, 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热情的表扬, 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

二、在阅读中汲取营养

阅读是写作的启蒙老师。因此, 阅读不能是走马观花, 而是需要按照步骤进行, 让学生真正得到积累, 并学会应用。在阅读教学中, 我一般会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具体来说, 我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讲课题, 想想课文告诉我们什么。 (1) 再读了解课文大意。 (2) 熟读本篇课文。2.自学生字词, 思考词、句、段、的意思, 找出不懂的词语和问题。3.带着这些问题深入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这些步骤的干预下, 学生可以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一个习惯养成后, 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教师还应做好每一次的阅读训练, 让学生收集语言材料。词汇是语言的基地。斯大林指出:“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 语汇越丰富越多方面, 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有的学生语言水平很低, 说话干巴无力, 写的文章也就平淡无味了。这其中的一个缘故就是学生不善于积累词汇。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意词汇的教学。首先,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细致地分析文章中的美词, 并引导学生明白, 有了这些词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让人印象深刻。其次, 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换词等方法品读文章。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 (2) 瓶子里的水升高。尽管“渐渐”这个词语很平凡, 但在作者的运用下, 普通的词汇表现出了乌鸦的聪明绝顶。又如, 《草原》一文, 老舍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白云朵朵、草地上白色的羊群, 这些词汇让人在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构成了一幅草原美景图, 从而深刻体会到那里的天很蓝, 草很绿, 空气很清新, 使人仿佛置身于天堂之中。词汇所产生的语言魅力, 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而且, 小学阶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好时期, 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 学会运用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 从而发展语言。此外, 教师还应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自由发挥。

三、习作的实践与训练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我们的作文训练形式不能单一, 也不能拘泥于教材, 枯燥乏味。我们应让作文训练形式多样, 多元拓展, 让学生真正感到写作文的乐趣。首先, 我们可以组织社区活动, 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活动当中, 争当社区小帮手, 宣传环境保护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社区经验后, 他们在课堂上就能踊跃发言了。趁此机会, 教师可将其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习作。这时, 学生写出的作文, 别有滋味, 各有各的观点, 各有各的看法, 层出不穷。其次, 我们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在教学中, 我曾尝试让学生评改自己和别人的作文。刚开始时, 学生都不知道从何下笔, 找不出文章的优点, 也说不出不足之处, 顶多找一找错别字。每到改作文的时候, 学生都会来请教我。慢慢地, 学生改作文时也能找出文章的优缺点, 并有了自己的看法。但这一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 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 给予学生指导,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再次, 我们应让学生当小编辑, 定期举办作文展、习作比赛等活动。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办小报。这样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不仅择优荐稿, 还要修改作文。这种作法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同学间交流习作的兴趣, 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对于不好写的题材, 我的建议是仿写。仿写也是提高习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好的文章是别人创造的财富,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范文的长处, 然后借鉴过来, 经过学习后再创造出新的文章。

我相信, 通过以上的做法, 一定能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定能让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轻松、自在又愉快。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浅谈语文习作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习作改革   教学方式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178

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课堂与生活脱节,造成封闭化、单一化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往往为考试而背作文,作文教学的质量令人担优。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改革和调整作文教学,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一、教学方式、手段的再创新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除了“一张嘴”“一本书”,就是“一张纸”“一枝笔”。这样的作文教学被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中,学生被紧紧关在教室里闭门造车,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地编作文,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空洞显得苍白无力。想要把文章内容写得具体形象、生动,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就得改变这种单一的习作方式,我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向生活开放。生活是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源泉。教师要把学生引向生活,指导他们自觉观察自然景物,观察社会生活,观察身边的任何事。这样,学生直接接触生活,真实地体会大自然,就不至于冥思苦想,闭门造车了。如我指导学生写作文《小河之春》时,就带领学生到小河边去观察小河春天的景色。看到那清清的河水,学生情不自禁地说:“瞧,小河是那么清澈明亮,花儿是那么色彩斑斓,小鱼是那么自由自在……”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认真观察,静静地体会。回到教室后,我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去写作文。结果这次作文让我眼前一亮。每个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眼中的春天小河美景。实践证明,走出课堂,把学生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为学生提供广阔天地,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写作水平。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录像投影设备、电化教育设备,特别是多媒体电脑,可收到直观、形象的效果,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发挥想象。比如,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大海》,可是学生没看见过大海,怎么办呢?我在作文课上,用多媒体放映出大海的景色。如波涛澎湃的大海,风平浪静波光粼粼的大海,早晨、中午、晚上不同时段的大海景色,看到这些景象时,学生发出阵阵的赞叹声:“哇!太美啦。”这样,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对大海直观形象的感知。在放映中,教师可加以情景描述,穿插动作演示,让学生来描述景物,效果出人意料地好。

二、训练途径、环境的再選择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讲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传统作文教学中,读与写两分家,读归读,写归写,而且学生除阅读语文书外,很少进行课外阅读,其阅读量实在少得可怜。其结果导致学生知识贫乏,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关在教室里,很少走进生活,收集材料,往往写出来的作文是凭空编造的。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训练途径、环境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作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认为,无论是作文命题、作文批改,还是作文讲评,都应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教师只能起引领导向作用。如果教师全权包办代替,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常常让学生根据写作内容加一个适当的题目,或教师规定一个内容范围,对学生选题、选材加以正确引导,由学生充分选择,如《我爱XXX》《我学会了XXX》等等,还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作文题目,教会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体验生活,逐步有所积蓄,然后再写作。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写《自己第一次做饭》,题目一出,学生个个一脸茫然,我笑着说:“今天不忙于写,回家后让家里人指导你去炒个鸡蛋,把自己炒鸡蛋的过程和步骤一一记录下来,还要把你这次炒的鸡蛋味道如何、家里人有何反应都记录下来,然后再写。”作文写好后,先由学生自己改,再由小组学生相互改,改完后,优劣由学生去评。教师在学生评的过程中加以指导,使学生更加认识到作文中的优劣,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且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实践证明,只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位置,学生才能“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同论,笔端不窘来矣”。

2.加大阅读量。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要使学生作文不干瘪、枯涩、思路狭窄,就必须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要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作品。笔者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多读些课外书籍,经常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介绍阅读方法,检查阅读效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见多识广,思路开阔,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丰富了词汇,日积月累,就自然把作品的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

3.作文教学需要开辟“第二课堂”。所谓“第二课堂”包括做游戏,学生观察、调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游览名胜古迹,获得真实的材料。这样,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既可以训练学生集材能力,又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三、考核计划、评分标准的再完善

作文课虽是实践课,考核也十分重要,通过考核,反馈信息,检查成绩。作文考核应注意的问题是:(1)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可考查,可考试,可开卷,可闭卷,可口头,可书面。(2)既考查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查能力的提高情况。(3)兼顾学生特长和个性。由于先天察赋和个性差异,学生往往在文体、语体方面各有所长.考查时应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和爱好。(4)在考查时要参照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及自身基础的“提高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核。

语文《习作》教学反思 篇4

秋天是一个感恩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季节,

秋——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题记

“作文”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孩子们三年级刚刚开始接触作文,所以他们对作文的印象都是模糊、懵懂的。经过前两次习作的学习,这些“勤劳的小蜜蜂”在写作上有了较大的进步,让我有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觉。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

本次习作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作文的形式是看图写一幅秋天的图画。这幅画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自己画的图画。但选画一定要和秋天有关,可以是秋天的景物,也可以是人们在秋季里活动的场面。同学们根据我的要求,先准备了一幅画。然后利用将近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所准备的画,并要求同学们在介绍自己的画时,能够尽量把平时课文中学过的好词佳句用在自己的习作中。由于本次习作的直观性很强,加之学生们通过对这组课文的学习,了解了许多关于秋的知识。自然在交流时如鱼得水了。

看完学生们的作文后,我倍感欣慰!大部分孩子们的文章格式正确,标点使用恰当,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对秋天的那种热爱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描述了一幅幅风景迷人的画面。读了他们的作文仿佛自己都融入其中,陶醉在那美景里,真是一种享受!这些“小精灵”们转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真不错,把从课文中积累的好词佳句,经过巧妙的构思运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美中不足就是个别同学错别字较多,标点的正确使用及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作文结构过于冗杂,恰当的分段还应多注意。

语文《习作3》教学总结 篇5

据红领巾广播站记者王雨婷报道:

20xx年4月4日晚20:30分左右,一持刀男子从乌江故乡饭店巷子口冲出,前方一男子拼命逃窜。被追者逃进一家网吧,持刀男子失去目标,将菜刀塞进衣服,索性坐在马路边守株待兔。后有第三个男子追来,对意图伤人者进行劝解,最后说服该男子,两人离去。

《语文园地一·习作》教学随笔 篇6

作文难,难作文这是小学生作文的通病,也是小学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经常看到很多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愁眉苦脸、叫苦连天,因为学生所写的作文常常令他们读得无奈,听得乏味。对于同一题目的作文,很少有学生写得有条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究其现状,主要有体现在五个方面:

1、笔下无物,无话可写。

2、语言贫乏,难写生动。

3、主次不分,详略不当。

4、结构零乱,缺乏安排。

5、错字、句多,不善修改。

针对这不容乐观的现状,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带领学生走出这种不良的困境。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如此,写作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关键在好和乐二字上下功夫。爱因斯坦也曾言之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搞自然科学如此,写作文亦然。关键在一个趣和爱花力气!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激发和培养起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则作文教学就已成功了一半。要带领小学生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下面谈谈鄙人的浅陋之见: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源于生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对于客观事物,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才会有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美丽的大自然,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广阔空间。学生投身其间,其乐无穷,如果让学生稍加留意,并随时将自己耳闻目睹的、感到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东西用写观察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日子久了,学生就获得了作文的很多材料。这就解决了学生作文时瞎编一气,为躲过一次作文而撒谎,提纲式的几句话就交差的毛病。

如一位教师利用一节语文课跟学生一起交谈,问他们最近有什么新发现,为了表现自己,学生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就在他们说得正带劲时,教师忽然止住了他们的话题,用同情的口吻说:真遗憾,许多想说的小朋友没办法在这里说。可是老师还真想知道每位同学的见闻,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一帮老师吧!很多学生都想到了用写的办法把想说的记下来,让老师再慢慢去看,于是,教师赞成了学生的想法。老师对学生提出了每天都写写当天看到的人和事的要求,并教给他们写日记的格式,发给了每人一个本子,在本子封面上写下每天都有新发现。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让学生多读书,培养写作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阅读是一种资源,是吸收知识的过程,是作文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首先要把课本阅读好,理解透彻。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上,所选的课文大都是些名家名篇,实际上都是一些很好的范文,是学生获取写作知识,借鉴学习写作方法的好范例。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怎样选材,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照应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获取多方面的语文知识,培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李吉林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写漓江的水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本文句式的整齐、排比的作用,组织安排了一系列训练。

漓江的水,静、清、绿,同学门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用上什么联接的词儿,就可组成句子?例句:

漓江的水既静又清还很绿。

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

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指点:

其实这一句就是这一个小节的概括。这样概括地写一句,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形容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

漓江的水静静的。

漓江的水清清的。

漓江的水绿绿的。

指点:

词语一重叠,程度加深了一些,但还不具体。

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该怎样组织排列?

例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书上就是感叹句。这样写,语气是加强了一些,但是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读者能感受到吗?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通过这一系列语文训练的铺垫,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语感,体会漓江之美。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细细地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的能力,对自己以后的写作绝对是大有好处的。

另外,李老师还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的题目,出示:我爱长江、西湖和家乡的小河。谁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排比句。

第一步(不加附加成分)如:

我爱长江,我爱西湖,我更爱家乡的小河。

第二步(加修饰语)如:

我爱浩荡的长江,我爱明镜般的西湖,我更爱家乡弯弯曲曲的小河。

我想,学生在这样的长期训练下,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让学生学好教材上的范文以外,还要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籍。《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要让学生广泛涉猎,厚积薄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知识,受熏陶(其中自然包括语言)。智力越是低下的学生,越应当多为他们打开一些认识周围世界的窗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窗口就是书。读书的时候,要求学生要真正读懂其意,体会其情,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所感悟,写出读后感,要学会摘录、仿写、改写、缩写、扩写、续写等。这样持之以恒,学生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多了,写起作文来也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也就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从下笔的畏难情绪。

三、上好口语交际课

我常告诉学生,不应该把作文看得太神秘、太难,作文不过就是我写我心,我叙我事,我说我话,我抒我情,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因此,只要做到作文前认真想好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怎么写,然后先自言自语说通顺,最后把怎么说的就怎么写下来,这便是写作文。我常常抓好语文课本中的口语交际,有时还自己随机设计一些题目,如介绍我的家,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动物,讲故事,说笑话,说说读后感(观后感),说每日新闻,演课本剧,学当主持人、导游,小小讨论,小小建议等等,学生说完演完后,就动手写下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习作起来很轻松,提高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如有一年我班组织了春游活动,活动后,我让学生以《_______的春游》为题写一篇作文。有的学生说:早知道要写作文,我就不去春游了。面对此状,我首先耐心引导学生进行全班口语交际,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议论出什么时候,我们哪些人,到什么地方干什么,一路上看到了什么,活动中自己做了哪些事,耳闻目睹了些什么,心情怎样,感受如何。然后让学生将这些内容有顺序地整理通顺,最后把自己所说的话写下来,怎么说的就怎么写。结果,学生普遍写得有血有肉,效果很不错。

四、多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

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跳绳、踢毽、打乒乓球、拔河、跑步、滚铁环、赛陀螺、老鹰捉小鸡等活动都是学生爱玩的,玩时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者,留心观察其中的喜怒哀乐,不管是自己参与的,还是没参与的都可以作为写作的良好素材。如几个同学玩赛陀螺之后,其中一个同学写到:赛陀螺真有趣。中午,完成了作业后,我们几个小伙伴拿出自己的陀螺比赛起来,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谁就赢。我们同时转动陀螺,我的心随着心爱的陀螺的转动咚咚直跳,害怕它早死了。眼看我的陀螺要死了,我在心头不住地给它打气、加油,让它再坚持一会儿,但后来还是输了,我的心思白费了。再赛的时候,我认真总结了失败的原因,最终我取得了胜利。看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才会成功。

五、从讲故事、听故事中培养写作兴趣

听故事是所有学生都喜欢的,讲故事、听故事,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口头作文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听完故事,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再讲给班上的同学听,回家讲给家长听,学生从中就得到了锻炼,收获多多。如听了《龟兔赛跑》故事后,可以续编《龟兔第二次赛跑》的故事。续编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吸取教训,学生的想象力和作文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有利于写作兴趣的培养。

六、抓好作文后的讲评和批改

讲评是老师在作文课上要做好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教师讲评有重点,学生印象就深刻,教师讲评的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在讲评时,对写得好的文章既要鼓励,又要指出其不足之处;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只要看到点滴进步就要当众表扬,以增强他们作文的自信心,使他们进一步努力。

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在于指出作文的不足之处,启发学生动手、动脑,有事可做。在批改上,我认为关键在批而不在改,如果教师细致改,改的地方多,费时也多,但学生不看或不认真去消化还是白费力气。把重点放在批上,既不费时,又可以在批阅过程中随手写下,便于学生拿到作文本后有事可做。不过,要使批起作用,老师不但要做好发动工作,更要做好检查督促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浅谈语文习作教学改革 篇7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使我深深地体会到, 重视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 日常教学中, 学生的每一篇习作, 第一稿我都会精心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在作文讲评分析后, 再让学生自行修改, 而后我再对修改后的习作进行评分。这种方法试行一段时间后, 收到了一定效果, 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去发现、修改自己习作中的问题, 在修改自己的习作中尝到甜头后, 自然而然增强习作兴趣, 使习作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就自己在作文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育学生明确修改习作的意义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 佳作常自改中来。”也就是说, 好文章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出来的。可是“长期以来, 语文教师工作的大半时间花在作文批改上, 而学生拿到作文后, 只看一下分数, 往抽屉里一塞拉倒, 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要让学生拿到作文后有事可做。”这是我国教育家叶老说过的一段话, 指出了批改作文中存在的弊端。我认为, 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精力不仅要放在学生习作的指导上, 更应该放在对习作兴趣、修改习作能力的培养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 而后认真思考, 再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来充实自己的习作内容, 并养成自己修改习作的习惯。在我的教学实践中, 常常会听到有学生说:学语文最怕写作文, 有时拿着作文题却不知从何入手。还有的学生, 按老师要求的字数写完了, 就认为完事大吉了, 根本不会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去考虑修改。他们在习作前对作文的内容、结构, 不思考, 不推敲, 写后又不会修改的情况, 是导致语文成绩低的主要原因。有的学生虽然考虑了修改, 也只是就几个不当的用词, 几处标点符号, 几个错别字进行改动;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根本不知如何修改, 更舍不得删除。

为此, 我特地跟学生讲了“推敲”的故事。讲了自己上中学时, 写的一篇读后感被老师“砍”去三分之一的经历, 讲了鲁迅先生作品《肥皂》发表后再版时还再次修改的实例, 充分让学生明白, 写作前进行推敲、筛选材料, 构思作文结构和完成习作后修改的重要性。要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必须从修改作文入手。要舍得删除, 要学会根据主题选取材料。长时间的训练, 学生逐渐认识到:要想写好文章, 不仅要重视选材, 更要重视修改。

二、教给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方法

学生明确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后, 我就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给他们修改的方法。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时, 我只教给修改方法, 并做适时的点拨。到底怎么改, 改哪里, 让他们自己去考虑。我只帮助学生找出“修改点”, 并且要依照先大后小的顺序修改。首先, 要看作文的立意是否深刻, 中心内容是否明确;其次, 要注重材料的选择, 还要仔细分析材料是否全面、恰当, 详略是否得当。第三, 要看结构是否合理, 是否缺少主要过程, 段落及层次是否有一定的顺序。第四, 要仔细推敲修辞手法是否恰当, 用词是否准确。第五, 删除罗嗦的字、词、句、段。第六, 要鼓励学生质疑, 对自己的习作先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 再围绕中心筛选出需要回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修改, 补充。第七, 要看标点使用是否恰当。最后, 检查是否有错别字, 及时改正。学生学会了修改习作的具体方法后, 就动手修改自己的习作。由开始的不全面、不详细到逐渐达到老师的要求, 必须经历一段较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 不断地讲解和指导, 对个别学生甚至要手把手地指点、帮助。这样, 长时间的坚持就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三、帮助学生提高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实践中, 我清楚地认识到:作文是一种独创性的精神生产, 它反映的是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 内心独到的感受和见解。因而在作文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在共性的材料中, 勇敢而充分地呈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我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调整习作结构的能力。在进行同题目不同选材的能力训练中, 要求学生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去寻找或发现许多事件的共性中的个性, 通过对细微事件的描写或思考, 写出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深刻的感悟。如, 上学期在写《我与书的故事》的习作时, 大部分学生在我的指导后, 能从各个角度去选材, 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经历, 内容异彩纷呈。有个学生却从我去买书的故事中发掘出人们爱书的内心。这种选材的角度就比较新颖、独特, 是仔细观察、训练的结果。它充分反映了学生的个性。因此, 这篇习作得到学生的喜爱, 获得老师的认可、称赞。

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通过大量的习作训练, 修改习作方法的指导和修改后的讲评, 充分调动了学生修改习作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和能力。我深深地感到:习作训练要重视修改, 提高习作水平必须从修改入手。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是小学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还能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习作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72-01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开渠导源印活水)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起到举足重轻重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顺序,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目的。重点的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次要的、跟观察的事情无关紧要的都不必多说。比如有一次习作,要求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不少学生都写了猫、狗、兔子等小动物,写了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我选了几篇写“猫”的习作草稿来查看,结果发现学生们对“猫”的印象不清,有的写猫嘴两边各有三根胡须,有的写猫嘴两边各有五根胡须;有的写猫的耳朵很大,有的写猫的耳朵很小……我把这些有歧义的语句读出来,让学生回家对猫仔细观察,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另外,我还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猫的眼睛、爪子的特征,因为这些特征与猫的捕鼠习性息息相关。第二天,我重新检查了习作草稿,发现习作内容准确多了,这就是“有意注意”的好处。原来“猫嘴两边各有十来根胡须;猫的耳朵不大,但很灵敏;猫的眼睛圆溜溜的,夜间,瞳孔可以放得很大,适于夜间捕鼠;猫的爪子下有一块厚厚的肉垫子,所以跑起来没有声音,不会惊动老鼠;猫爪子又尖又弯,很锋利,适于攀爬和捕鼠……”总之,通过这次习作指导,让学生明白了认真观察的重要性,并自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阅读,夯实学生的习作基础(广泛阅读打基础)

学生掌握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些学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却无法“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农村的儿童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课外书读得少。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我充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引导他们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摘录下来,并熟读成语,融会贯通,以强化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储存。当然,这远远不够,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刊,让学生把自己仅有的几本课外书带到班上来,同学间互相借阅,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以此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象能力,从而获得知识,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狠抓习作练笔,积累习作经验(开阔思路筑通道)

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意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积累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光靠一学期七、八篇大作文是远远不够的,还须辅以各种各样的小练笔,来积累习作经验。

首先,每周固定写一至两篇日记。原先,我要求学生每天一篇日记,结果发现效果不佳,许多学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甚至把它当作“负担”。后来,我改变策略,每周只写一至两篇,反而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日记内容不限,可以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可以记录一天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事、景、物,也可以发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

其次,要求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如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感受最深的内容有哪些?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假如把这本书传给你将来的孩子,会在扉页上题什么话等等,都可以写。每学期,我校都会放两部爱教影片,每次我都会指导学生写观后感。如果有好的电视节目,我也要求学生写观后感,谈自己的感受、评价电视中的人物等。

四、以成功的喜悦,激发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小荷才露展开台)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小作者的眼睛会一亮,神情高兴。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我要让学生从作文本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有一种“我会写作文”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第三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段、篇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写作的尽头更足了,写出的文章也更具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上一篇:实践教学项目中期检查下一篇:我最欣赏那张凳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