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艺术谈(精选12篇)
语文教学艺术谈 篇1
摘要:只有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 才能灵活运用教法, 使自己从那些窒息学生聪明才智的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 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新的提高。
关键词:情感,语言,胸怀
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 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 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课堂教学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因此, 如何实施教学达到课堂教学预期目的, 便成为教育界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所谓“更是一门艺术”, 大而言之, 是指学生在精彩的语文课的有限时空内会获得美的熏陶、美的净化、美的感染、美的教育。小而言之, 是指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技巧运用的艺术魅力。那么, 如何才能使一堂语文课充满艺术魅力呢?这不仅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求语文教师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素质。
一、丰富的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我们不妨说:“动学生心者, 莫先乎老师的情。”教育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是协同双边活动。教与学不可避免地贯穿着知、情、意、行的交互作用, 而愉快、有兴趣、信心十足的情感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催化剂。情, 可以感染人、触动人、调节人;情, 可以促使学生情随境迁、忧乐与共;情, 可以使师生在和谐的共鸣中, 实现最佳的信息交流。因此,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用一个“情”字贯穿始终。教师无论在备课时, 还是讲课中都要进入角色, 倾注感情。只有先“动情”于己, 而后才会“辞发”。
首先, 备课时要“入得去”。即应该深入钻研教材, 深刻挖掘出文章的思想内涵, 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使自己与作者同休戚, 共哀乐, 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还要全面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洞悉作者的生平思想, 挖掘作者写作的匠心。
如讲《荷塘月色》时, 若不深入了解朱自清先生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和写作背景, 就难以讲好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是那种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之情, 难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深沉的意境。所以, 备课时动情于心, 讲课时才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
其次, 教学开始, 就应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意境, 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 上课之始, 应当做到:未进教室, 先入角色;登上讲台, 满面春风;环视全班, 双目含情;开口数语, 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稳定他们的情绪。这一举一动, 引导着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第三, 还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因为语文教材大多是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 其中蕴含着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因素。所以, 要启发学生进行富有节奏和感情色彩的美读, 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样, 就需要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朗读功底, 不仅要读出课文的感情和韵味, 还要随着课文的内容, 营造一种氛围, 或是“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式的荡气回肠;或是“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一样自强豪迈的气概。通过老师这种美读, 就使课本无声的铅字变为有声、有形, 令人可听见的动情语言, 生动地展现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学生在这种气氛中, 既能得到理智上的满足, 又能得到情感上的愉悦;既能学到书本知识, 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灵魂的陶冶。由此可见,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任何没有动情的语文教学, 都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 一般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幽默的语言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今天,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说”。较高的语言素质是做好一名好的语文教师, 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 其中的幽默风趣是较高语言素质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 高明的教师总是积极创造和运用幽默进行教学, 从而给学生留下美好的享受和快乐的笑声, 并且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悟出道理。要想达到这一境界, 需要教师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审美能力, 而且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把握, 并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教学中, 幽默性语言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常用的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妙语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指教师开始授课时, 用妙言峻语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学生注意力被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所吸引时, 教师“投其所好”, 以获得感情上的共鸣。如有一次是在元旦联欢会过后的第二天去上课, 教室里同学都还沉浸在互相祝福的温馨之中。于是, 我灵机一动, 说道:“值此新春佳节之际, 我谨祝大家:好运时时有, 快乐天天在。祝愿大家乘坐上《幸福快车》, 满载上我的《365个祝福》, 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这样,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大家一片静寂, 继而一片哗然, 掌声四起。然后, 我紧接着说:“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在新年之际, 又是如何祝福的呢?”这就自然地组织了教学, 导入了新课。用这种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 比简单生硬的批评效果要好得多。
2. 俚俗故事法。
这种方法就是运用俗语、谚语、典故、相声等来说明事物的一种方法。俚俗谚语虽属“下里巴人”, 也不乏熠熠生辉之处, 给学生以听觉上的别开生面, 思维上的别开洞天。如在讲《恰到好处》一文时, 通过引用一个小笑话来说明:古时候, 有一个女婿不太会说话, 在岳父73岁生日那一天买了许多礼物前去祝寿。席间大伙纷纷祝愿老爷子“万寿无疆”、“福如东海”, 这位女婿也不甘落后, 说:“岳父大人, 俗话说, 七十三、八十四, 阎王不找自己去, 你可得留点神。”一句话, 把老爷子说恼了。过了几天, 正赶上小舅子的孩子过满月, 妻子千嘱咐、万叮咛:“这次你千万别说话了!”果然, 这位贤婿一言不发。不料, 快离开时却来了一句:“这回我可一句话没说, 等将来这孩子死了, 你们可别怨我。”一言既出, 把小舅子气得直瞪眼。这样, 通过这一幽默风趣的笑话, 使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怎样说话才能得体, 才算做到恰到好处, 同时也省去了单调枯燥的讲解。
3. 诗词变用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学生熟知的成语、诗词等灵活恰当地变用或借用, 以此达到一种新的教学效果。如引用《天净沙·秋思》教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这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以多彩的工笔手法, 创造了一个朦胧、素淡, 如诗如画的意境, 委婉地抒发了自己隐隐哀愁的心境和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情趣。为了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整篇课文的意境, 可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另创一首:盛夏深夜民屋, 微风小路蝉鸣, 淡月荷塘美景, 苦闷书生, 偷来片刻安宁。
这种寓庄于谐手法的采用, 简练地使平淡的内容增彩添色, 又收到了表达的特殊效果。
4. 漫画欣赏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欣赏漫画来领会书中奥秘和道理的一种方法。一般说来, 漫画直观、生动, 富有幽默感, 运用漫画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能力。如在讲《拿来主义》一文时, 可把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孱头、昏蛋、废物和对待文化遗产的四种正确态度———鱼翅 (吃掉) 、鸦片 (剔除) 、烟灯和烟枪 (存放) 、姨太太 (走散) 分别用漫画设计出来, 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而且运用这种方法, 往往可以给他们留下深刻记忆。
三、宽广的胸怀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虽然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大大超过学生, 但并不是说教师永远正确, 学生永远落后。“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教师同样也有出错的时候, 学生在某些地方更有超出教师之处。故此, 在教学中应欢迎和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质疑。当学生指出教师的问题时, 教师就应当诚恳接受, 而不要拒人千里之外, 更不能讽刺打击。这就是说, 教师要有容纳学生的气度。除此之外, 作为有现代民主品格和素养的教师还应及时地请学生平等地参与评教, 这不但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测试, 更是对其胸怀气度是否具有宽容意识的一种考验。所以, 要想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 就必须有勇气把对教学的评估权交给学生。应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评教恳谈会, 倾听其意见, 追踪其思路, 探究其心态, 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方法, 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材、教法和教师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教师又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 我们看到一篇虽不典范的课文, 如在教学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手里, 也能“书尽其用”, 从多方面给学生以启发, 教出质量较高的课来。反之, 在业务素质较差教师的手中, 即使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也会教得令人兴味索然, 让人不禁发出还不如自读几遍好的慨叹!
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说:“说千道万, 教师提高是关键。”只有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 才能灵活运用教法, 使自己从那些窒息学生聪明才智的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 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新的提高。作为21世纪的教师更应该勇于创新, 敢于改革;更应站得高, 看得远。在培养自身丰富的情感、幽默的语言和宽广的胸怀的素质上下一番苦功。如若这样, 必将开辟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语文教学艺术谈 篇2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可以说老师是导演,课堂是舞台.要使课堂教学这一大舞台充满吸引力, 语文教师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并以感染和熏陶学生为突破口,或用深刻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或将学生引向情感体验的高潮,或运用诗的语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上注意了如下几点:
一、做好情感导控,拨动学生心弦
所谓情感导控是用与作品一致的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状态。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也说明了学生情感的导控和唤起学生情感的重要性。导控情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持久的兴趣。如光未然《黄河颂》的导引:作者笔下的黄河气势是如此的雄伟,波澜是如此的壮阔,襟怀是如此的宽广,历史是如此的悠久。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文字呢?这和作者个人的经历有关系吗?联系实际学生就会发现古往今来,黄河已成为许多文人共同歌颂的对象,因为他是母亲的象征。作者光未然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歌唱黄河成为他爱国的一种必然的表现。他将这种情绪放置到作品当中,就构画了一幅幅壮美的图画,那一连串的启发,导控,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到对作品的赏析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将学生引向情感体验的高潮
为了把学生真正引向深入赏析文章的境界,使之受到作品思想和艺术的陶冶,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利用教学艺术技巧去导演,注意对学生的激发。有时可以通过一个个小高潮逐层铺垫;有时甚至可以筑起一道道堤坎来实施情感的蓄势积累,以造出情感波涛涌支翻腾的胜景。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时。大部分学生说他们不喜欢林黛玉,因为她太尖酸刻薄,心胸太狭隘。这就表明学生对林黛玉的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了。我选取了三个片断《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黛玉葬花》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才明白“心较比干多一窍”多才多艺的黛玉在初进贾府时的处处留意处处小心是她的情境所使。她寄人篱下,远没有宝钗有母兄可依仗的后盾。在听说了“金玉缘”之后,难免要自嗟 自叹终日以泪洗面。面对处处以真心相待的宝玉,出于自身的孤苦无依,她怎能不半嗔半酸?这恰是她内心深处最最惶惑的写照。到此,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林黛玉的“酸”。当欣赏到黛玉葬花片断时,林黛玉唱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霜刀剑严相逼”不少女生居然为之泣下,完全和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交融,不禁深深的同情起黛玉的遭遇来。她居候门,四面楚歌,贾母爱宝钗之婉娈,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这邪说,而思厌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已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自然要大进谗言。而宝玉虽爱黛玉,又不能将之言于最爱之祖母。至此,黛玉悲怆的葬花词便 深深叩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深深同情起她的遭遇来。与人物产生了共鸣。
三、用诗的语言创设情境
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诗,有人浪费粮食时我们会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人不努力时,我们会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人取得进步时我们会鼓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诗句。在讲《天上的街市》时,读到牛朗织女的故事时我们可联想到“盈盈的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乡愁》中,我们迁移的诗句比比皆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学习被贬谪的古人作品时领会作者旷达襟怀时我们可吟诵“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诗的语言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加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也许是学文的,我的教学语言也充满诗意,我可以毫不费力气的把许多妙曼的文字组合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讲诗的时候我能这么说“中国向来以诗国自豪,中国古典诗词融会贯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字艺术,以它的美丽,精致、动人、缠绵、清新、深邃、意蕴深深吸引着每一个爱好诗词的读者。我品悟那些作者的感时之作,同情他们的遭遇,钦佩他们襟怀的博大,更长久的陶醉在那些亘久流传的诗句当中。古典诗词撷取题材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举宇宙人生,羁旅宴游,国计民生、边塞风云、春花秋月、岭云塞草、相思情爱、童真稚趣、鸟兽虫鱼无一不可入诗。诗歌风格多采多姿。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雅、王维的冷峻、苏轼的豪放、李煜的哀婉、李清照的清新,举不胜举却都流淌着诗人的才情。”在讲四大名著时我又能这么说“”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吟诵‘床前明月光’在‘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放飞希望。我们爱唐诗宋词的典雅清新,更喜欢四大名著的气势磅礴《红楼梦》让我们钦佩作者的博大,为宝黛的爱情掬一抹同情之泪;《水浒》《西游记》留给我们的是对英雄的崇拜,对正义的向往;然而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忘不掉的是羽扇纶巾、谈笑风生、运筹帷幄的诸葛亮的形象,尽管长江之水滚滚东去,但流不去的是我们对超尘绝俗的智者的景仰。
四、利用一切契机,激发兴趣
1、拓展教学时空丰富语文学习生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语文能力的培养乃千日之功。但课堂教学毕竟有限,讲完课本内容之后,很难留出很多时间给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些同学还是抱怨没有写作素材,因为没时间观察,或者不会观察,不会积累。所以,语文教学还应该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沟通、联系起来,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外,最大限度的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使课内外结合,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课内举一,课外反三,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比如,春天将课堂放在教室外,让学生体会一下《论语·先进》中孔子所描绘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乐趣。总之,不要让学生眼睁睁地看着屋外阳光明媚,而感觉自己生活在阴影之中,正在受苦受难。
另外,我还通过诗词积累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自搞论文小创作,比如说学生总结的有关乡愁的诗句,有关爱情的诗句,有关月光的诗句,并能形成小有规模的文字论述,效果非常好。
2、作业设计也要充满趣味性
总的目标:少条条杠杠,多变换面貌;少老气横秋,多生机盎然;少标准答案,多自由发挥;少就事论事,多发散思维。⑴ 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台湾学者黄维樑先生就经常让学生“自问自答”,自己设计题目,师生共同解答。在这种自问自答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学习要点,了解自己学习上的问题,体会解答问题的快感,培养自学能力。⑵ 注重作业的人文气息
受到美国某公立中学作业的启发,让学生自行编制从高祖父母开始到自己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份,培养学生的“寻根”意识。由此,还可请学生搜集资料,编定校史、校友史等,爱祖国,从爱自己、爱家、爱学校、爱家乡、了解自己的家庭、学校、家乡开始。
3、在翻译中找乐趣
本学期学完了诗歌单元以后,为了让学生再体味一下诗歌语言,我便找了几首英文小诗请学生做翻译练习。选择的诗歌比较简单,没什么生词,但有些哲理,同时提醒学生不必过分在乎诗中的时态问题,只要求学生翻译比较正确、语言简练即可。学生的兴致颇高,翻的情况也不错,有些同学还在翻译中加入了个人感情色彩,表现了创新意识。今后,还设想经常请学生翻译一些谚语、警句、名言。在翻译的过程中,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中英文的异曲同工之妙。4把练字与平时书写结合
浅谈语文教学艺术之美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尝试
教育艺术之美,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那么课堂教学的语言就必须具有艺术性,既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又要激情四溢,感人肺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寓教于乐,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真情挥洒,用激发学生情感的语言,把所教知识中无声无情的文字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利用具有情感激励的语言能够引起“投石激漪”“四溅浪花”的思维碰撞。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绪随师之心而动,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关键在于教学中你能否发现美、感悟美、创设美、传递美。可见,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文化底蕴,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之美。
首先,教学艺术之美的展现,要依据不同学科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比如语文课,语言要饱含激情,声情并茂,真情流露。但有的学科不然,如小学科学,则要以注重观察,实验为目的的术语进行教学。语言要认真、细致且突出重点,过于激情则会适得其反。
其次,语言艺术要求不仅有情,还要有度。节奏和谐,抑扬顿挫,起伏得当,会给学生美的享受。但依据教学目标不同,还要有時舒缓徐慢,有时高亢激奋,有时停顿间歇,有时一泻千里,这样方可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牵动学生的思绪,叩击学生的心弦。比如,小学语文课《哈尔威船长》这篇课文,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沿循一条主线感知课文,即描写哈尔威船长语言动作的句子,逐渐深入课文,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激情读文,真情感悟,学生利用角色合作现场领会。同课文激情对话,使学生如临其境,亲身感悟船长的崇高品质。
通过感人的语言艺术色彩,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激励,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自然得以实现。当然,情感的语言要适可而止,过多的激扬会使学生长时间情绪亢奋,难以自控,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消化。
第三,精湛的语言艺术,其功底要经过长期的积淀,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锤炼,方可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得到有效的发挥应用。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阅读,多读中外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红与黑》等,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并广泛涉猎各学科、教育名著等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见识,提升自己在课堂上的应对能力。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能力往往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那种饱含慈爱、关心、朴实、动人的教学艺术,足以感染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共鸣,使你的课堂活力四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可见,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 吉林省扶余市陶赖昭镇第二中心小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艺术 篇4
一、充分利用好多媒体
1. 使用多媒体, 增加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写字训练时, 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 蓝天上白云荡荡, 野地里芳草萋萋, 底幕上的田字格散发着室外的清新与芬芳, 格外惹眼。一只被同学们称为“马良神笔”的笔潇洒地给大家示范着每一个生字的一笔一划, , 轻声柔柔的解说, , 淡雅袅袅的音乐, , 在这种情况下, 哪一个小朋友会不爱写字?哪一个小朋友还一次次地写得歪歪扭扭?看着同学们的认真劲, 我的心情格外舒畅。
2. 让历史重现, 加深学习印象
四年级有一篇教育课文《开国大典》, 这篇课文有不同凡响的教育意义, 是引发学生继承革命优良传统的好文章。不过, 开国大典过去这么多年了, 已经成为历史。这篇课文的文字庄严肃穆, 抽象简约,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都较弱, 只有借助录像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开国大典中的万人空巷、激动人心的场景。录像一播放, 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重要的节日, 那庄重的场面, 主席庄严的宣告, 铿锵有力的声音, 全场几十万人的欢呼, 可谓气势磅礴, 普天同庆, 小学生们看得鸦雀无声, 怦然心动, 为学习课文作好了情感铺垫。
3. 多媒体让学生深入生活场景, 突破课文重点
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课时, 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这篇文章, 此文重在写景, 细致地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旖旎风光和丰收景象, 赞美了北大荒的富饶美丽。此文文字洗练、清词丽句, 全篇流畅优美, 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原野热闹非凡”。我让学生找出关于“热闹”的句子并划出来, 同学们马上划出诸如“乐呵呵地演唱”“哗啦啦的笑声”, 我给予鼓励以后, 发现“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没有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因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较薄弱, 他们无法感染到人们的喜悦之情。
我播放了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感受到了“成片豆荚、高粱成熟时发出的声响, 人们在田地里欢快的收割”的兴奋之情, 让他们体会到了“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的意境, 使得教学高效, 突破课文重点, 学生轻松地理解了难点。学生静静地上课, 没有喧闹, 没有心神不定, 下课了, 还沉浸在课件里的美丽画面中。
二、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朗读诗歌的过程当中, 仔细品味诗的特殊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 和日常口语有一定的区别, 和普通的散文、议论文等文章也有很大的差异, 它表现出来的是简洁和智慧的综合, 诗歌的文字都高度凝炼, 言简意赅, 往往改动一个字都非常困难。古人说得好:“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形象地说明了写诗的艰难, 也从这里能够看出一首好诗来之不易, 有的诗歌因为一个字而传神, 有的诗歌因为一句话而千古流传。所以, 在学习诗歌的时候, 不仔细阅读, 根本体会不了诗人创作的情感, 根本就得不到深彻的感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 都耐心地咀嚼, 都融入自己的情感, 这样才是对优秀诗歌的“优秀”阅读。
浅谈教学语言艺术 1 篇5
一、明确教学语言的要求
(一)教学语言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二)教学语言应具有生动的形象性
(三)教学语言应具有明显的节奏性
(四)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激励性
二、灵活运用教学语言
(一)讲求音律节奏中求美感
(二)进入角色,带着感情讲课
(三)运用修辞,让教学语言“活”起来
(四)选用诗句、名言,是教学语言文学化
(五)寓教学与娱乐之中
(六)恰到好处的使用语言的表达方式
三、用严谨的态度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要吃透教材
(二)要博众家之长
(三)要苦练基本功
(四)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浅谈教学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把无声含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溢情的语言。它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力争做到音韵美、文采美、情感美、情趣美、幽默美,富有生动性、启发性、形象性、感染性、催进性。而教师高超的语言技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下学习,使整个课堂教学一直在高效中运行。关键词:教学语言 要求 运用 提高 艺术性
浅谈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给予对方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都很重视语言的自觉修养。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彩,但教学语言的地位和作用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教学的基本原则告诉我们,教师要起到课堂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语言的传递而实现的。师生情感交流最多的便是语言。教师的话可以像一股清泉流入孩子心田,也可能像一把利剑刺入孩子心田。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精彩、恰当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选择语言表达方式,才能使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要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有艺术,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教学语言的要求
(一)教学语言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它明确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准确性,就是指教师能够正确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语言规范、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不使用含混不清的语句,不说无关紧要的话,从而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讲授内容;精练性,就是用词精当,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逻辑性,就是对每个问题的论证、推导理由充分,步骤严谨,无懈可击,合乎逻辑地引出必然的结论;系统性,就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讲话有条理,头绪清楚,层次分明,不紊乱。只有教师的语言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才能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否则就会导致概念不清或判断错误,推理上自相矛盾,既影响学生掌握知识,也阻碍他们智力的发展。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交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通过语言活动过程反映出来的。可见,语言对于展现交流心理过程至关重要。交流双方融合还是神离,成功还是不欢而散,在很大程序上决定于语言艺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用准确严密而简明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如果教师表达不清晰,要求不明确,换来的是学生面面相窥,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情绪。每一堂课,授课效果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师的话讲的多少,而是看教师的语言是否直达目的地,啰嗦而僵硬的语言让学生找不到重点。在实践教学中,我深有体会,一味地生硬的传授只会事倍功半,但能吸引学生的教学却能事半功倍,举个例子吧:在识字教学中,在已经朗读完准备教生字的时候,有的新教师时常会这样说:“小朋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学生字吧”;如果这样,学生只会枯燥乏味;但如果换一种说法:“同学们,生字宝宝来到课堂上跟我们交朋友了,你能准确地把它的名字读出来吗”“生字宝宝可淘气了,它把拼音帽子摘下来,你还能把它认出来吗”相信像这样的过渡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此外,由于小学课堂教学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训导和陶冶的任务,新课程教学里设有口语交际这个内容,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注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习惯,如听者要讲礼貌,学会听,认真听,听清楚;讲者要表达清晰和讲礼貌,在交际过程中我还教会学生使用文明用语:请、谢谢、不客气等。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化和示范性,使用值得学生仿效的的语言,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能。
(二)教学语言应具有生动的形象性
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娓娓道来是教师的理想追求。作为一名教师,课堂语言无疑须具备科学、简洁、规范、准确的特点,可这仅仅是语言表达的底线,长期沉浸于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免会感觉单调、乏味、缺乏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所以,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要追求语言的艺术化。
一节课如果只是一味地围绕课文内容去讲课,那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意志力才能做认真听讲。所以教师就要将那些抽象、深奥的课文内容生动地转化为通俗易懂、比较切合实际的讲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真正听进去。
学生理解事物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而教科书一般是以抽象概括的语言叙述的,文字虽然简练,但缺乏具体形象和情节,很难吸引人。因此,教学要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刺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点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恰当举例,选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或讲解,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后易于理解。马克思曾说,逻辑的发展完全必限于纯抽象的概念,相反,它需要历史的例证,需要与现实不断接触。教师完全可以用形象化的文字语言来表述认知与逻辑,这既是情商的体现,也是语言富有表现力的奥妙所在。也就是说要提高情商,就可以提高语言的形象性。要提高语言的形象性,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无声胜有声”,对学生来说这种教育会比不断地说教更具影响力。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次沉默都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乐学的氛围,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发生作用,这便是“无声语言”的独到之处。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在教学中,把“无声语言”引进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时候我会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符号来调动学生,如在整理学生的纪律时,我用符号“=”表示坐好,“‖”表示站立,“△”表示爬下静息,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也乐于接受,偶尔的训练比以往的说教效果要来得好。恰当优美的手势、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充满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使学生在爱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语言应具有明显的节奏性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器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
教师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用权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象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用权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语言抑扬顿挫是指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的高低起伏的统一。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调节器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象飞瀑激流,所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表达别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总是平淡低沉或是慢慢吞吞的声调使用权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会影响学生思考、品味,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以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顿挫,也叫停顿,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停顿,可以更好的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理解教师所讲的整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
教师在讲课时,要随着讲授的内容不同,内心的情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语速的快慢缓急,语音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调节器的刚柔抑扬也发生变化并有机结合为一体。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音量易于大脑皮层兴奋集中,清晰地反应刺激物;而刺激过强、过弱均易引起兴趣扩散,没有效果。教师讲授的语句不宜过长,否则学生就会对句子的全意不能精确理解。在语调节器上,重要的地方,声音应当较高;次要的地方,声音适当降低。这样有起有伏抑扬顿挫、铿锵自然,学生听来悦耳,就会全神贯注地听讲。
(四)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激励性 生动的语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产生心理的催动和激励作用,是教师口头语言的归宿。教师一句启示性的话,有时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激励性的话,有时能鞭策学生终生并使其铭记不忘。讲到学生心坎里的话,既有思考回味的余地,又能作用于人的心灵。“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导语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导语,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因此精心设计好一个导语,因势利导,那么上课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刘欢唱的歌曲《好汉歌》,让学生先听,从而激起学生心中的那股浩然正气。“听了这么雄壮的歌曲,你是否也有这种抱打不平的冲动呢?”从而让学生带着一种跃跃欲试的情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效果非常好。既为上好一堂语文课定下了基调,又活跃了氛围,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要他40分钟规规矩矩坐得端正那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那如何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呢?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语言要富有童趣,语言要简练,清晰。记得我在教《葡萄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时经过的那个地方吗?(火焰山)在这旁边有个美丽的地方——新疆吐鲁番,下面随着音乐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样引人入胜的设计,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带他们走进课文。
由此足见,好的导语就像磁石一样,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二、灵活运用教学语言
(一)讲求音律,节奏中求美感
教学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腔调来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高亢的声音表示激昂和感奋;柔和的声音表示温馨和愉悦;低沉的声音表示悲哀和哀婉„„使语言富有音乐诗词般的音律节奏和变化,讲者朗朗上口,听者愉悦轻松。生物学家认为,适宜的节奏作用于学生的神经系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教学语言的节奏过慢,学生的大脑会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学生会感到不解渴;节奏过快,学生来不及全面处理信息,会造成消化不良,教师也会在“忙”中出错,造成知识“漏网”。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调节语调、语速,使教学过程和谐、有效。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带进去。”
(二)进入角色,带着感情讲课
情感,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师教学的语言要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的艺术性课堂语言条件下,教师可以进入角色,感情充盈地使用一些词汇和语调,感染学生情绪,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结合教师整洁大方的服饰,丰富的面部表情、优雅的手势、会说话的眼睛等弥补口语表达的不足,使有声的语言于无声的语言有机结合,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自我意识的蒙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些“非语言行为”可以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情”的艺术并不是无原则地逗学生一笑,也不是庸俗地去油腔滑调,更不是把语言搞得花里胡哨,弄得课堂像一个剧场,而应是将课堂教学语言把握在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恰到好处的分寸上。
(三)运用修辞,让教学语言“活”起来
如果把教学语言比作一条小河,修辞就是在这条河上的片片白帆;如果把教学语言比作一棵绿树,修辞就是这棵树上的朵朵红花;如果把教学语言比作广阔的蓝天,修辞就是天上的缕缕白云。语言艺术离不开修辞,“浓妆淡抹总相宜”,教师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依照教学内容需要,巧妙地、恰如其分地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给平铺直叙的陈述增加色彩,使得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听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四)选用诗句、名言,使教学语言文学化
诗,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寄托,其原因不但在于它的思想和意境,还在于它富有感染力的美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需要,穿插引用古代诗歌、名言,在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此外,诗化语言概括、凝练、优美、课堂教学语言在严谨准确基础上,应不拘一格,夹杂些散文和诗化文学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听课的欲望,使之情绪高涨,学生听课如沐浴春风,知识会像涓涓小溪注入学生心田。
(五)寓教学与娱乐之中
天空之美,离不开云霞星辰的点缀;大地之美,离不开花草树木的点缀;生活之美,离不开真情与至爱的点缀。有了点缀,也就使原本单调的事物多了一份灵动的色彩,一串变换的音符。教师如果大胆地而有有分寸地引入歇后语、笑话、小幽默、小故事等娱乐手法点缀于课堂,同同样可以使课堂充满艺术魅力。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兴奋剂”。它可以把人的思维调动到最积极状态,寓教于乐,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在引用歇后语、笑话、小幽默、小故事时要注意分寸,否则,会使得其反,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六)恰到好处的使用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语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恰到好处的使用语言的表达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神态语:教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创造一个奇迹,我们顺手的摸一摸他的小脑袋,竖起的一根大拇指„„这对孩子们都很敏感,他们能从我们这一举手一投足间感受我们对他的关爱,而这些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神态语,可使学生感到亲切中严肃,肯定中有期待,否定中有鼓励,容忍中有警告。如在课堂中,当学生回答问题很紧张时,我会微笑着向他点点头,以热情、信任的目光让他得到信心和勇气。当课堂纪律松散时,我会用严肃的表情来表达我的不满,学生通过察言观色,感受老师的不满意。这些简单的动作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手势语: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学生都关注着,这时候,手势语起到作用。当学生回答问题很出色时,我会竖起我的大拇指表示我的赞赏,又如上课时,学生在开小差,我会悄悄地走到他身旁敲一敲他的桌子以表示我对他的警告。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用肢体语言让学生跟着模仿,将会大大刺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一旦喜欢上老师,就必然会喜欢上你所教的科目。
暗示语:暗示的最大效果,是要影响其心理,让他自动自发,不是完全听命于他人。通过赞扬的方法来暗示学生,使他们在和谐、融洽、轻松的气氛中懂得应该怎么做才对、怎样做才好。其教育效果远比使用教训的方式、强制的手段好得多。另也有期待、名言及爱的暗示,语言若能融注爱的暗示,将变得奇妙无比,教育的效果远远超出预想。导入语:即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所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之教学语言。短则一、二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导入语言要体现本课宗旨,具有一定概括力;要求具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富有鼓动性,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情感性,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提问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有兴趣的思考题,变老师的独自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思而后得,留下深刻印象。
表扬语:表扬要注意语言表达,要讲究方式,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个性,运用不同的表扬方式,力求取得最佳效果,还应讲究语言的应用。表扬学生是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好评和赞美。批评语:批评总是不受人欢迎的,而教师却又是使用这个武器最频繁的人,因此研究批评时的语言表达方式,要使学生听了能够在心中点头,肯定老师所说的话并加以改进!因此加强批评艺术的研究,探讨一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如何从学生的家庭环境、心理因素、个性特点出发,使批评收到较好的效果,要使批评的语言能入耳入心。
三、用严谨的态度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刻苦磨练,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的艺术性。
(一)要吃透教材 “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维的衣裳”。语言功力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以真知灼见为根本,言之有理有据,道之确凿无误和言简意赅。说到底,艺术性教学语言来源于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和对事物本身的透彻理解。教师要吃透教材,自身思维明晰,逻辑分明,语言贴切,达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的境地
(二)要博众家之长 良好的课堂教学语言修养是各方面知识综合运用的效果,教师要向哲学家学习语言的深刻,向逻辑学家学习语言的严谨,想语言学家学习语言的规范,向数学家学习语言的准确,向文学家学习语言的生动,向诗人学习语言的精炼,向相声家学习语言的幽默,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通俗。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储备才能丰富起来。
(三)要苦练基本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寓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教学语言的获得,要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练。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科学思维的“表演”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要像演员那样,”台下多下功夫”,“台上”才能吸引观众。
(四)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如果一个教师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他就不会拥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教师只有怀着对教学工作的高度热情,对学生深深的挚爱和对课程的浓厚兴趣,才能讲好课才能有利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发展。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把无声含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溢情的语言。它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力争做到音韵美、文采美、情感美、情趣美、幽默美,富有生动性、启发性、形象性、感染性、催进性。而教师高超的语言技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下学习,使整个课堂教学一直在高效中运行。
参考文献
1、《教师素质培养手册》 主编高长梅、欧阳慧 九洲图书出版社
2、《课堂教学艺术完全手册》主编张万兴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简析于永正老师掀起课堂教学高潮的艺术》作者胡海舟《江苏教育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艺术教学 篇6
1.语文生动的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生动的语文教学,首先是构建“生命”课堂教学,激活语文教学的人性。“生命”课堂教学是把课堂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有意义的部分。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满足对学生认知的培养,更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个性、价值观等得到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等同语言,只是把学习语文当作掌握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一种工具,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文化,它更重要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在于塑造人的个性发展。例如:《心中的鹰》若单从知识方面来说,对文章理解无非是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要保护野生动物。这当然比单纯泛泛的说教和《动物》课本上的教育要形象生动得多。但是,这忽略了文章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如果我们用人文的眼光、人文的情怀去引导学生体会那种心灵的失落、灵魂的黯然、思想的悲痛,肯定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强烈的震撼。那么,鹰的灵动、神圣、悲壮及那种极富
生动的教学是有人文精神的教学,要发掘语文精神,鼓励个性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把老师教给的东西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就语文而言,这“剩下的东西”便是语文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语文精神的重要内涵。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对自然和人生的关怀。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掘语文自身的潜在精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
2.语文生动的教学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包揽一切,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生动的语文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来获得语文素养的学习行为内化的过程。教师要组织生动的教学,一是教学设计的动态性,一般认为教师是课堂的导演,上课只不过是教师把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走下来便万事大吉了。事实上,课堂应该主要是学生的課堂,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生命活动,所以课堂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也不会像我们事先设计的那样,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可预测的。所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生命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使课堂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语文生动的教学,也是一个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语文教学要培养现代化的人,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知识,语文课堂要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在教学《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时,把人民大会堂的图片运用多媒体,按照说明的顺序来让学生观看,一目了然。而学生则对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有了更直接、更感性的认识,大会堂就会和他们心中的自豪感及对劳动人民智慧的由衷的赞叹之情,永远地联系起来。
3.语文生动的教学是读写结合的教学
读写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条经验,如何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做到读写的有机结合,这是语文生动教学的关键。“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现在被认为是语文生动教学的好的做法。以读促写,是独立阅读课改为“阅读评赏课”,即让学生通过阅读,自我理解课文内容,自我评论、欣赏课文,自我发现课文中的写作特点,汇报自学后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变过去那种被动的学习态度为主动地去学习吸收,获得更多的写作知识,以促进写作。学会读书,读是关键,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先反复阅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出重点,读出感情,才能发现问题,有所感悟。在读中感悟道理,在感悟中培养创新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设计,还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以写促读,是针对在阅读教学中有好多学生不认真读书,上课听听老师讲书,课下一点不懂的状态,发动学生动笔去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独特生活。所谓以写促读,就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精心设计写作练习,使学生带着写作任务去读书,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去写作。写是读书的出发点,读书是写的落脚点。这样就可以使读书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带着写作任务去读书,它是通过写来提高读的能力。
4.语文生动的教学是“文”、“情”、“理”高度融合的教学
语文是一门艺术,文学作品都有其精神实质。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文学情味,是文学大师们对生活、对自然的“情”和“感”,是“文”、“情”、“理”高度的融合。语文教学的生动性,是教师在教学时要教学生读出作品的情味,品味语言的艺术,纵观人生百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读文字,在脑中理解文字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作者情与理融合在文字中的那种情味。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是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的千差万别,所以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就在于将学习的共同性要求转化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使学习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中,发展起个人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生动性是语文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生活化与教学艺术化的表现,是教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必要做法。
浅谈化学教学艺术 篇7
关键词:化学,教育,教学艺术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并且与生活联系极为密切, 随着化学的发展, 生活中一些奥秘也逐渐被揭示。因此, 化学教育中必须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 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 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 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一、必须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教”, 而忽视学生的“学”, 如何让学生学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这方面的训练一直是教学中较薄弱的环节。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 学会学习, 才能受用终身。因此会学习应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宗旨。
高等教育应特别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注重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通过师生间的互动,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将无机、有机及分析化学中的试验部分抽提出来单独开设“化学实验课”。通过实验课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化学药品的用处和相互之间作用以及化学实验、试验器材等。并要求学生熟悉查阅资料, 完成各类化学试验, 借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明确化学语言的特殊性
人的思维不仅同感性认识相关联, 而且与语言密切联系着。从研究得知, 思维方式由知识要素、观念要素、方法要素和习惯要素所构成。化学家和化学教师总是要借助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信息交流系统开展研究或教学活动。也就是说, 在他们的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中, 化学语言是须臾不可分离的。
化学语言自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就现代化学及其教学来说, 只要我们拿到一本化学教科书或化学专著, 总会罗列出一串化学术语及形形色色的化学符号等, 这些术语和符号是有别于其他学科和该学科的教学的。这是由或化学学科的性质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众所周知, 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变化 (化学运动形式) 的科学, 与此相适应, 化学语言是中介、是人们理解物质化学变化的现实的最贴切、最丰富的符号系统。这里讲的符号, 指代表除了符号本身以外的某些物质及其变化。
现代化学及其教学中使用的化学符号可按形式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字母符号, 另一类是图形符号。若从化学符号的功能上界分, 则可分为:实体符号、状态符号、结构符号、条件符号及效应符号等。
与化学符号相伴而形成的无机化学命名原则、有机化学命名原则以及国际单位制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中有关化学量的规定等, 均体现了化学语言的特殊性。
化学语言具有其国际范围内的规范性和约定性, 同时, 也从交流的角度反映了各国民族语言的特殊性。我国文字和汉语不同于拉丁文语系。在译述或表征化学语言时, 也有其特殊性。这正是我国化学启蒙教育阶段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并加以克服的一种认知障碍。
三、应用化学知识, 提高环保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环境与地球生物的生存息息相关,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形成“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环境意识, 使学生能以自己的行动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做出贡献。如组织大家调查师生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情况, 并统计出每天丢入垃圾中的不可降解塑料的质量, 分析其危害, 并用漫画和板报的形式进行宣传。在此基础上, 学生还自觉发起环保倡议:为减少“白色污染”, 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饭盒等;为减少机动车辆有害尾气的排放, 少打的多骑自行车;为减少水污染, 实验时不乱倒废液;为保持环境卫生, 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垃圾……通过这次活动, 不少学生改正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了环保意识,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创设生活情境, 感受化学问题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所以, 我们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 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比如,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温室效应是如何引起的?臭氧空洞是怎么回事?酸雨和汽车尾气的关系, 这些问题我们平时都会遇到, 但未必能解释好, 将它们引入课堂, 学生既能学到知识还能联系生活。
五、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化学有许多基础性内容需要记忆, 因此, 学生应该学会正确而有效地记忆化学内容。对于文字较少而又零乱的难以记忆的小问题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奇特联想。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进行记忆。
另外, 我们还应该重视化学实验, 逐步培养自己的基本化学思维。化学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 我们应该积极大胆地开展实验。一方面, 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 也能通过实验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化学基础知识, 有利于我们同学了解化学知识的获取过程, 有利于同学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 建立正确的化学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基本化学思维, 那么, 无论多么纷杂的现象, 我们都能做到思路清晰。
六、根据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使命感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的教学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此, 要研究化学学习的类型和过程;要研究影响学习化学的因素, 包括学生自身因素和情境因素;要研究学习方法和培养能力的途径。在我们的实验器材不全的情况下,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验器材的用法、各类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将教材中的“能源和我”“水和人类”“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等内容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好地融合在人类生活中, 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谈组织教学的艺术 篇8
关键词:师生互爱,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组织教学的艺术涉及的面很广, 我仅就自己的体会谈以下几点:
一、师生互爱的情感交流, 使学生达到最佳心理状态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失去或活动得到满足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它是教学活动信息交流的传送带。所以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教学的过程, 而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交流的沟通, 才能引起师生思维的共鸣。
良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交流、情感角落的双边活动, 而教师发扬教学民主, 用平等的态度, 热情友好的心来对待学生是建立融洽和谐课堂气氛的关键。
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要让学生在惊恐害怕中学习。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指出:这和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是一样的。这说明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相处交往, 只有让他们感到“安宁和自由”时, 他们才能接受新的知识。
二、两种注意的巧妙结合, 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注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中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无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课堂上如果单凭借有意注意是不能持久的, 因为有意注意需要紧张的主观努力, 消耗的脑能量较多, 若持续时间久了, 脑细胞就会产生抑制现象;如果单凭无意注意, 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因为无意注意不能持久, 它会随着特殊刺激的减弱而消失。因此, 教师能否运用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互相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两种注意巧妙结合, 是组织好教学的重要条件。
三、语言、声调的感染作用, 有效地组织教学的全过程
语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 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着直接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声调的变化, 恰当地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低快慢, 以形成教学过程的节奏感和教学气氛的波澜起伏,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随之“沸腾”起来。
教师讲课的语言要达到主动、富有启发性和鼓动性的效果, 就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过渡语言的设计, 也就是说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学过程, 也要考虑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环节之间如何用语言给串起来。这样做不仅加强了授课过程的系统性, 而且用过渡语连接, 可以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四、教学组织严密, 要求明确具体, 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
教师教学组织严密, 一环紧扣一环,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思维处于紧张积极状态;各项活动的要求要明确具体, 才能保证操作和游戏活动井然有序,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谈 篇9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明确、精当, 符合科学性。
准确、精当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主要指用词贴切、准确。具体要求是鲜明、准确、恰当, 否则, 就会误人子弟。像“大概”、“也许”、“可能是”、“似乎”、“好像”、“差不多”应属课堂教学禁用语。精练也就是凝练, 言简意赅, 不拖泥带水, 不重复罗嗦。否则, 一是问题讲不清, 二是容易产生歧义, 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厌烦。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精练和逻辑性、系统性上, 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鲁迅)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避免言不及义的废话和不必要的重复, 不说不着边际的空话, 不讲套话, 不说半截子话, 不要口头禅。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 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 模棱两可, 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 以词害意, 甚至背离了科学性、教育性, 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简明扼要的语句, 使人听起来舒服, 言简意赅, 使人深得要领。如果课堂教学总在不停的“增”、“删”, 或者颠三倒四, 含混不清, 那么学生就无法明白教师要表达的完整的意思, 注意力也将被分散。洪宗礼老师说过:“讲授语文知识要能‘一语道破’, 要言不烦。”也就是说, 语文课讲到关键处能够以浅显的语言揭示课文的精髓和事物的本质, 做到深意浅解, 长话短说。有位教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 用“有钱眉开眼笑, 没钱六亲不认”来概括文章的主题, 言简意赅, 通俗易懂。有位教师在讲《紫藤萝瀑布》时用“看花”———“忆花”———“思花”来揭示作者的情感变化, 让学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思路。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通俗、形象, 具有生动性。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学研究中心专家罗伯特说:“讲课最主要的缺点就在于从本质上说, 它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 而这个缺点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倦。因此, 成功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和生动性。具有“生动性”才会有感染力, 才能促使学生精神亢奋, 思维活跃,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吸水”的效应。俗话说, 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不通俗不好懂, 不好懂怎么产生兴趣, 又怎么能积极反应消化吸收呢?可见通俗是教学语言生动性的基础。通俗就是要朴素自然, 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的专门化知识。而形象则是生动性的必备要素, 因为形象的东西要比抽象的东西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接受未知事物和新鲜信息时更是如此。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 富于理趣、情趣,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青少年学生精力集中一般只能维持15-25分钟, 而一堂50分钟左右的必须有不少于5个的兴奋点, 才能使学生始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师指导下有兴趣地学习。典型的符合学生体验感知的生活事例, 往往可以将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 也可以使教学语言生动、具体。高效率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 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 因而生动的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愈显重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 关键在于教师的语言能扣人心弦。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形象, 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全神贯注, 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反之, 如果教师本身语言贫乏, 反过来复过去总是那么几句话, 枯燥乏味, 那么, 学生只能是昏昏欲睡, 哪里还有多少教学效果?我在讲关于“通过……使……”的病句修改时, 除了必要的病理分析以外, 让学生记住:这类病句“去使 (死) 就活, 死去活来”, 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类病句的修改办法。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一个深秋的夜晚, 夜深了, 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 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 洒进了屋里, 一位诗人倚窗而立, 时而低头沉思, 时而抬头眺望, 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 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 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学生不约而同地朗读起来, 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 再联想引申到李白的《静夜思》为代表的乡愁名篇诗词。因此,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要求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 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智慧的言辞, 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要求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 绘声绘色, 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 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 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 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 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动手去操作, 并从中获得知识。
课堂教学语言要层次井然, 具有条理性。
文章有篇章结构, 知识有内在联系, 课堂教学也应该有条不紊。好的课堂教学语言也一定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出色的教师其教学语言都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我们知道, 课堂教学传授的是科学知识, 而“任何科学都应用逻辑 (黑格尔) ”也就是说, 每门学科都由“逻辑思维的链条”结构起来的, 有自己内在的层次和条理性。要把这种具备内在固有层次和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学的语言表达应有相应的严格的逻辑思维结构, 如果没有相应的严格的逻辑思维结构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 无论是讲述、讲解, 还是分析、论证, 其语言表达都要有板有眼、有条有理、脉络清晰。先讲什么, 后讲什么;主讲什么, 次讲什么都需环环相扣, 井然有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或“天女散花”式地进行教学。教师讲课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 那教学效果一定很糟。要让学生听得清楚明白,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条分缕析, 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要把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得井然有序, 重点突出。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范围, 在这一范围内要有一定的比较完整、系统的内容, 要能精确地阐述所涉及的科学概念、定义、定理及其内在联系。不能海阔天空, 随意发挥, 更不想一句说一句, 东拉西扯。新教师常犯的毛病, 总是想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统统的讲给学生, 却没有分析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的要求, 是否符合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教师要认真设计每一堂课的语言结构, 怎么开始, 怎么分析、概括、解释, 怎样提出问题等, 都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听了有理有据、有论有证、脉络清楚、环环相扣的课, 会感到充实, 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有位教师在讲授《苏州园林》一课时, 打破传统的“串讲”, 先创设情景导入, 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 然后仔细阅读课文, 从2~9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 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 分组讨论, 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节的句子, 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 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又如学习《变色龙》一文, 有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 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 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 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 但有一点是没变的, 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 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 教师就顺势利导, 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 环环相扣的设问,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课堂教学语言还要引人深思, 富有启发性。
有些脍炙人口的诗文, 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好的课堂教学语言还应该是言简意赅, 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 从而激发学生大脑产生兴奋, 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积极活动。教学中, 教师若能通过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善诱, 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线索, 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讨解答问题的方法, 从而获得知识, 则必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思维规律告诉我们, 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 引导学生质疑问题, 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 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 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 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深入浅出, 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 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 探求新知识, 掌握新内容。
有位教师在上《伟大的悲剧》一课时, 设计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将这次的南极探险称为“悲剧”?又为什么将这悲剧定义为“伟大”?由这两个问题切入, 学生对事件的发生、事件的意义、人物、人物的精神都能做深入地思考。又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木兰这个形象, 有位教师请学生将熟悉的中国古代女子, 包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形象, 如穆桂英、林黛玉等, 与木兰作比较, 分析木兰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女子共性的一面及她独具个性的一面。再如《丑小鸭》是一篇学生极其熟悉的童话, 教学时老师请学生看了迪士尼拍摄的同名动画, 然后提了个问题:影片对原作做了哪些改动?你认为这些改动有助于表现丑小鸭这一形象吗?通过比较, 对作家塑造的这一形象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如此几问之下学生很快就把握住了形象的关键。
语文教师应该“不动声色”的讲课, 更应该在准确、精当的基础上, 力争达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 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恰是这样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课堂教学语言是基本功, 也是一门艺术, 一门学问, 只有不断努力,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 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 但“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因此, 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摘要:课堂教学语言是基本功, 也是艺术和学问, 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水平的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不仅可以丰富知识, 启迪智慧, 还能产生美感, 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因此,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方法, 使之不仅符合科学性, 还具备生动性、条理性和启发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科学性,生动性,条理性,启发性
参考文献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洪宗礼:《语文教育之“链”》
李一帆:《教学环节与方法》
张峻岭:《中学语文教学法概论》
张雪岩:《德育教学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谈 篇10
一、课堂导入艺术
教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 不能把所讲的东西都写在黑板上, 所以好的板书要中心突出, 立意鲜明, 眉目清晰, 条理工整。例如我在进行一年级拼音教学时, 有这么一节课, 一上课, 我说:“今天这节语文课,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你们爱听故事吗?”一年级小学生一听要给讲故事, 都来精神了, 你看我我看你, 齐声说“爱听!”私下里还偷偷地笑呢!我接着说:“好!我看谁坐得好听得认真, 老师一会儿还奖励他红花呢!”我看小同学一个个坐得笔直, 就开始讲《jqx和小ü交朋友》的故事。当我讲到小ü和j交朋友时, 就学习j这个声母, 并与ü练习拼读。待学生掌握后又继续讲故事, 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起来。就这样边讲故事边学习, 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 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尾时我问:jqx为什么和小ü交朋友, 而不和大u交朋友呢?至此又对小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学生对jqx和ü相拼去掉两点记忆非常深刻。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效果显著。
此外, 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问题导入, 审题导入, 妙语导入, 练习导入等等, 但不论哪一种导入方法, 都要求简练, 短小精悍, 以尽快进入主题。
二、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发情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 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它是一切教学智慧与机智的艺术结晶。
课堂上的偶发情况是相当复杂的, 教师不可能都预料到或防止它的发生。在偶发情况下, 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它, 以从容的态度面对它, 并灵活机智地处理它, 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甚至获得比原来预期还要好的效果, 这是一种高智慧的艺术。
三、课堂形象艺术
课堂形象艺术指巧妙地利用具有直观可感性的事物、图形、模型、模式等来描绘抽象知识的原型或者模样的课堂艺术操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精讲重点, 又要展示变化多样的板书与板图, 图文并茂, 二者有机结合, 更能加深学生以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教学效率。这样, 学生就会一目了然。
课堂教学形象艺术主要有手势、体势形象、口语形象、板书形象、挂图形象、模型教具对象等。
口语形象是指用口头言语的语词语句和语气来描绘事物形象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声母bdqpg的形体, 我教给他们顺口溜“正6b, 反6d, 正9q, 反9p, q字拐弯变成g。这样经过一番口语形象的艺术操作, 汉语拼音变得有趣又好学。在教生字时, 为了便于记忆, 提高学习兴趣, 我出字谜让学生们猜, 如“高”:一点一横长, 口字在中央, 大口没关门, 小口里边藏。还有“心”:半个锅炒三豆, 蹦了一个, 跳了一个, 锅里还剩一个。这些语词语句生动丰富, 使抽象知识形象化, 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了。
此外, 还有手势形象、板书形象等。例如:识字课上, “闯”字形体难记, 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扇门, 一匹小马“闯”进门去, 学生们看了很感兴趣, “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 这就是板书形象所起的作用。
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 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 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 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四、课堂情绪艺术
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 以调动学生情绪, 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课堂教学活动虽然是一种理性活动, 但它需要内心力量的激活和驱使。课堂上教师以充沛、高昂、蓬勃向上的情绪讲课, 并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 学生精神振奋、愉悦, 如饥似渴地学习, 必然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 课堂教学艺术, 不仅仅具有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实用价值, 而且因其创造性和令人愉悦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是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所应追求的最佳教学效果。
摘要: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一种, 是受制于教师个性风格, 具有美学价值和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艺术的个人才华的体现。课堂教学艺术实质上是教师本人的教学技巧与他或她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倾向相结合的产物。
谈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问 艺术性
语文是一门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学科,课堂上应该洋溢着浓厚的时代和人文气息。它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为学生设置必要的疑问,精心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好的問题犹如斯芬克斯之迷,让学生沉浸在文学遐想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艺术。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我认为这和教师提问的技巧有很大关系。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几点看法:
一、提问要注意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意味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的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的饶有趣味。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要注意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他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有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有说完就停止了,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一面》一文,教者可以这样提问:作者对鲁迅的刻画,主要抓住什么来写?写了几次?分别怎样写?三次的肖像描写都抓住了他的什么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写?经过这样的提问,教者就可以顺水推舟,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些肖像描写,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这样,经过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就使学生把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再如如《变色龙》一文,教师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会使学生顺利解决本文的重点难点。
四、提问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这样既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方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还有对一些问题的回答,可以问学生:如果不改变其意思能不能换一个词?这样,学生通过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这就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举一反三,灵活变通。还有就是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学习《驿路梨花》这篇课文,学完后思考:如果梨花姐妹在驿站上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又怎么看?通过各抒己见,知道雷锋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举出例子来说说。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问”,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以达到最佳效果。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艺术谈 篇12
一、在应用中反复记忆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 有一种随文识字的模式, 即把生字识记放在阅读分析课文的同时进行。这样的教学, 学生很容易附着一些其他的信息来认识和记忆生词, 效果自然比较理想。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可以借鉴这一模式, 让学生在应用中反复记忆来提高效率。英语单词的应用一般是以句为单位的, 那么, 我们可以分别实施词单位教学和句单位教学。词单位教学, 注重的是生词的个体性, 从单词的语音、拼读规则入手, 再讲到词汇自身的基本意义, 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句单位教学, 则是结合了词汇自身的语法特点, 把单词放在具体运用的句子里, 让学生从分析单词使用的句子开始记忆, 结合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进行操练。教新词, 用学生熟悉的句型, 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单词, 而且学会了具体的运用, 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教学“cook”这个单词的时候, 教师举了一个例子, “Liu Yiwei is a famous cook, do you want to be a cook like him?”因为学生对名人是十分感兴趣的, 所以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单词。
二、在情境中形象记忆
情境式教学强调的是生活情境的再度创设, 让学生在模拟构建的情境中进行表演, 使词汇教学与听、说、用等实践性的场景结合起来, 在具体实践中体验, 在具体交流中应用, 在具体情景中记忆。情境式教学的形式有很多种, 一般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利用实物记忆词汇, 如教师把各种水果带进教室, 然后向学生提问“What’s this?”“What colour is it?”等问题, 让学生在相互的对话中认识并记忆水果和颜色等词汇。二是利用图片记忆词汇。图片是实施的静态影像, 用配套的教学挂图同样可以起到与实物相似的效果, 而且挂图有时可以发到每位学生的手中。三是利用体态语记忆词汇。运用多种体态语, 可以使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学生兴趣盎然。如介绍clean时, 教师可以做出许多的动作进行介绍, 学生也可以跟着老师的动作一边做一边说“clean desk、clean the blackboard”等, 以此加强学生的记忆。四是利用简笔画记忆词汇。简笔画结构简单, 易于诱发学生思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在规律中集群记忆
作为一种语言, 一定有着自身的规律, 在教学词汇的时候, 如果仅仅只是就词讲词, 那样效率会非常低下。对于教师而言, 应该尽可能地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总结词汇的内在规律, 以掌握语法规则的方法, 规模化记忆词汇。比如可以通过掌握构词法的手段去记忆单词。构词法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前缀、后缀、转化、派生等, 让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 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探索的乐趣, 而且可以举一反三, 促进记忆。比如以“ation”作为后缀的单词有:conversation, discrimination, education, application, generation等;以“pre”为前缀的单词有prehistoric, preview, premature, prepay等。当然, 在教学词汇时, 还可以通过词与词之间的联系, 把有限的词汇知识转化为无限的词汇生成, 以此来加强词汇教学的广度。如学习了“happy”一词后, 可以引申到“happily, unhappy, unhappily, happiness”等词语。
四、在联想中相关记忆
联想是词汇教学生成的重要手段, 运用联想来增进记忆的策略是以线索依存遗忘理论为依据的。词汇教学重在记忆, 而克服遗忘就必须寻找到一个相互触发的记忆依存点。利用这一理念, 如果对某一词汇产生暂时性遗忘时, 学生就可以根据当初预设的联系点进行探寻, 提取线索, 促进记忆。比如学到cupboard时,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像, 器皿柜、橱柜里有些什么东西:bowl, fork, knife, dish, plate, spoon, chopstick 还有kettle, gas, tap, wash cloth, bottle及sugar, bean, source, salt, wine, oil等, 以后, 如果cupboard出现遗忘, 学生可以顺藤摸瓜, 借其他的词汇想起这个词语。更为重要的是, 相关记忆可以将一些零散的词有机地联系起来。
五、在变化中科学记忆
艺术化的教学方法还应该包括授学生以记忆之“渔”, 让学生掌握多种科学记忆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师注重改善教学方法的时候, 可以适当渗透一些相关的记忆法, 辅助内容的记忆。具体方法如分类记忆法, 让学生对纷繁的词汇进行分类, 如体育用品类、颜色类、人称类等, 在类群中加强记忆;图表记忆, 让学生将复数变化、人称变化、级的变化、五种代词列成图表, 利用图表独特的直观性加强记忆;卡片记忆, 让学生自制小卡片, 随时记忆等。其他的方法如感观记忆、口诀记忆、回放电影式记忆等, 都可以在可能实行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配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记忆。
【语文教学艺术谈】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谈论文06-12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应变艺术11-05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学中评价语言艺术09-25
浅谈声乐教学艺术技巧08-08
浅谈钢琴教学的艺术10-11
初中文言文教学艺术谈07-12
教学名家谈语文11-21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05-28
浅谈数学教学的艺术性07-23
小谈中学英语教学的导入艺术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