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的艺术性

2024-07-23

浅谈数学教学的艺术性(精选10篇)

浅谈数学教学的艺术性 篇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小学 刘润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数学知识的传递,其间关乎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依靠语言的力量来完成。那么,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和粗浅认识:

一、数学教学语言中的理趣结合。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知识,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首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并可产生神奇的力量,得以激励小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要有个透彻的了解,切忌语言错误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课堂教学语言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洁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甚至发生有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口头禅”的次数,语言重复,拖泥带水,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

二、数学教学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其次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学生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辄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幽默语言时,应该注意将幽默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不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因为不管幽默批评多么高明,都难免不带有讽刺意味,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了。

三、数学教学语言中的情态把握。

教学中的情态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都是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学生,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语言虽然可以传递各种数学信息,但若没有手势,课堂教学就象运转机械一样冷漠死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教学毕竟与舞台不同,应强调自然和真实,无须刻意追求某形式,不过应该遵循下面的原则:不要过多地重复一个手势,以免学生感到乏味;不要把手交叉在腰或笔直地扶在教台上装作老成持重,更不要搔耳挠腮,转移学生的视线;不要把手势结束得太快,以免学生感觉突然;要保持手势自然适度,不要大动作,不要太夸张太过火。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四点所包罗,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浅谈数学教学的艺术性 篇2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应该从抓住学生的兴趣入手, 注重探究过程, 夯实基础,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的重要性,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一、从兴趣入手是关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不仅是数学教师, 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只有感兴趣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任何人都不愿意受到他人的强迫, 生活中感兴趣的事, 我们挤出时间来也愿意去做, 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呢?这是一个多方面的因素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科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师平时应注意培养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去, 与他们沟通, 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大朋友。有了感情基础, 就抓住了他们的一半, 喜欢数学教师, 很自然就会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是每一位教师都熟悉的课堂的第一个教学环节, 仅仅几分钟就能对整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良好的导入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 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意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创设情境方案, 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很多的, 教师应从兴趣出发,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从细节入手。

二、注重探究是根本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能力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师要适应学生求知的要求, 培养他们的思考力, 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 兴致勃勃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探究, 是个教学艺术问题。我们的教改也在反复研究这个问题。探究的主阵地是课堂,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形成探究式课堂。但是我们不能流于形式, 简单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堂模式, 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探究的场所, 培养发现型人才的摇篮。课堂中的探究要有深度、有广度。全员参与才是成功的课堂, 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要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而是通过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主动去发现知识, 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建立了成就感, 又便于知识的记忆, 不容易遗忘。在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探究的问题时, 可以进行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活动的开展, 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方法。首先, 固定的小组容易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形成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小组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独立意识比较强, 不懂得与他人合作是当今社会青少年的普遍现象。通过小组共同探究, 让学生从小树立合作意识, 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小组中要发挥组长的带动作用, 让优秀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 让师生共同努力, 形成以点带面齐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这样, 有些问题可能在组内就能够进行解决。对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让大家进行班内共同探讨, 可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可相机进行点拨, 进行适当提示, 教师的提示起到桥梁的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切不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果, 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相信这种没有束缚, 同时又具有挑战性的课堂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新型课堂模式。

三、训练是关键

基础知识的形成来自于平时的训练。根据遗忘的规律, 新的知识要通过及时训练才能形成内化, 完全掌握。而且还要在以后的时间里进行定期复习, 才能真正掌握。训练也是有艺术性的, 上面提到了, 要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和定期进行训练复习, 在时间安排上要恰当。

对于课上新学习的内容要当堂及时复习。学生在课上的练习效果是最好的, 效率最高。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阶段, 在教师关注下, 学生共同完成, 不受外界因素干扰, 是学生乐意接受的巩固训练过程。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新颖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所要训练的题目, 缤纷的色彩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训练的题型要多样化, 以免单一枯燥。再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 一定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热情, 积极地参与巩固训练。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还可以用竞赛形式开展, 小组与个人相结合,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留给学生巩固训练的过程, 切实做到探究与训练相结合。学生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还能够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哪里出现问题, 教师可及时进行指导与纠正, 让巩固训练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除了课内练习, 训练还应做到家庭作业与定期测试相结合。家庭作业不可过多, 但是要适量布置作业。家庭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也是课内的一个有效补充。家庭作业是学生脱离了教师的指导, 在课外独立完成的训练。首先要求学生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 认真对待。完成家庭作业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良好习惯。

测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常规性教学训练, 及时合理地安排测试会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同时测试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 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分数在学生眼中含金量是很高的, 大多数学生都期待着考试, 期待着新的分数。测试不仅是在检测着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且也是在检测着教师的教学情况。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够正确把握训练过程, 把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 把日常训练与定期测试相结合, 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相信, 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 在课堂之中不断探索发现, 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又有合理的训练作保证, 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定会稳步提高, 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也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模式。让我们使数学课不再枯燥无味, 展示出它应有的独特魅力。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数学教学既要讲究科学性, 又要讲究艺术性, 以激发他们更浓厚更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浅谈数学教学过程的艺术性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 艺术 兴趣 探究 训练

数学课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应该怎样调整课堂结构,达到高效、寓教于乐呢?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不能流于形式。我们要对学生负责,因为改革的成败关系到一代人,关系到一个学生的一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把准备成熟的模式逐步调整我们的课堂,让课改后的课堂变成学生们喜爱的乐园,获得知识的平台。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抓住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探究过程,夯实基础,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一、从兴趣入手是关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不仅是数学教师,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只有感兴趣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任何人都不愿意受到他人的强迫,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我们挤出时间来也愿意去做,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呢?这是一个多方面的因素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科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平时应注意培养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去,与他们沟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大朋友。有了感情基础,就抓住了他们的一半,喜欢数学教师,很自然就会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是提高學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每一位教师都熟悉的课堂的第一个教学环节,仅仅几分钟就能对整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良好的导入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意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创设情境方案,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应从兴趣出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从细节入手。

二、注重探究是根本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能力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师要适应学生求知的要求,培养他们的思考力,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兴致勃勃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探究,是个教学艺术问题。我们的教改也在反复研究这个问题。探究的主阵地是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探究式课堂。但是我们不能流于形式,简单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堂模式,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探究的场所,培养发现型人才的摇篮。课堂中的探究要有深度、有广度。全员参与才是成功的课堂,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去发现知识,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建立了成就感,又便于知识的记忆,不容易遗忘。在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探究的问题时,可以进行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活动的开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方法。首先,固定的小组容易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小组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独立意识比较强,不懂得与他人合作是当今社会青少年的普遍现象。通过小组共同探究,让学生从小树立合作意识,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小组中要发挥组长的带动作用,让优秀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让师生共同努力,形成以点带面齐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这样,有些问题可能在组内就能够进行解决。对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让大家进行班内共同探讨,可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相机进行点拨,进行适当提示,教师的提示起到桥梁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切不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果,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相信这种没有束缚,同时又具有挑战性的课堂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新型课堂模式。

三、训练是关键

基础知识的形成来自于平时的训练。根据遗忘的规律,新的知识要通过及时训练才能形成内化,完全掌握。而且还要在以后的时间里进行定期复习,才能真正掌握。训练也是有艺术性的,上面提到了,要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和定期进行训练复习,在时间安排上要恰当。

对于课上新学习的内容要当堂及时复习。学生在课上的练习效果是最好的,效率最高。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阶段,在教师关注下,学生共同完成,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是学生乐意接受的巩固训练过程。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新颖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所要训练的题目,缤纷的色彩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训练的题型要多样化,以免单一枯燥。再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一定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巩固训练。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还可以用竞赛形式开展,小组与个人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留给学生巩固训练的过程,切实做到探究与训练相结合。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能够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哪里出现问题,教师可及时进行指导与纠正,让巩固训练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除了课内练习,训练还应做到家庭作业与定期测试相结合。家庭作业不可过多,但是要适量布置作业。家庭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课内的一个有效补充。家庭作业是学生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在课外独立完成的训练。首先要求学生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认真对待。完成家庭作业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良好习惯。

测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常规性教学训练,及时合理地安排测试会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测试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分数在学生眼中含金量是很高的,大多数学生都期待着考试,期待着新的分数。测试不仅是在检测着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也是在检测着教师的教学情况。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够正确把握训练过程,把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把日常训练与定期测试相结合,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相信,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在课堂之中不断探索发现,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有合理的训练作保证,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定会稳步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也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模式。让我们使数学课不再枯燥无味,展示出它应有的独特魅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艺术 篇4

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弱点,通常称为“三点”教学,它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也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在处理教材和讲授过程中必须认真推敲落到实处,既要准确把握“三点”,又要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好“三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抓住重点、突出重点

重点确立后,要通过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象众星捧月般地把它加以突出,即常说的“突出重点”。也就是抓住主要问题讲课。如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一节,依次出现了三个内容:①确定三角函数的符号;②三角函数的特殊值;③终边相同的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相等。而确定三角函数的符号是这节教材的重点,这要分别做出四个象限的角,从三角函数的定义式出发,先分析正弦、余弦、正切在各象限中的符号,再用余割、正割、余切分别是上述三个三角函数的倒数而分别对号成组(共三组),而特殊值与终边相同的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相等两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分散难点、突破难点

难点就是难于理解或难于掌握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难点与重点,有时兼备,有时不同。难,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由于学生难学致使教师难教,若教法不当,则学无成效,教与学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确定难点,要着眼于多方面,不能单凭主观臆断。突破难点,更为艰辛,要师生密切合作,协同作战,方可破之。突破难点要注重两点,一要把难点讲清,教师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展现,把知识的内在规律,清晰地交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化难为易,步步相扣;二是把难点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分散难点,各个突破。

三、寻找弱点、除掉弱点

还有一类问题,在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中须认真琢磨,它就是学生通常容易出现的`错误即称为弱点。如正弦函数图象的位移与初相,初等概率中的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函数y=1-x+x-1的定义域认为空集Φ等,这些学生容易混淆和疏漏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教训,根据不同弱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诱误,开门见山,对比等方法加深理解,改正错误。

浅谈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5

三 数学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语言的密度

课堂语言不宜过“疏”.有的教师上课时,说话慢条斯理,语句断断续续,从头到尾全是慢节奏。学生听时,神经松弛,注意力弥散,有的学生甚至会打瞌睡。

反之,课堂语言过“密”,整节课教师滔滔不绝,铺天盖地,学生听课时,容易疲劳,无法静下心来思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尤其是学困生,更是无所适从。

浅谈语文教学的板书艺术 篇6

龚少华

内容提要:本文是作者结合现代化教育理论和语文学科教学特点,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的对语文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认识。内容主要包括板书设计的艺术特点和板书设计的基本形式两个方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板书艺术;高度概括;形象美观;教学效果

板书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口头讲授,而在黑板上运用文字、符号、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书面表达形式。随着新课程的普及,教学硬件的更新,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幻灯机等先进的教学用具纷纷搬上教室,教学板书这一教学行为似乎失去了它往昔的生命力,许多语文教师因此而不再用心耕耘这块土地:随意书写的多了,精心策划的少了。然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板书是教师应该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图表有步骤、有过程地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最直观、最固定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板书既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又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练和浓缩。

一、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的特点

语文课板书的内容,大多是教科书中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它往往是具体内容抽象化的结果,是对事物本质的提炼,因此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得到认识上的深化与升华。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性:

(一)目的明确的特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学中,每一课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束时都应使学生清楚自己该掌握的学习重点,所以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各种活动。那么,作为课堂教学中最醒目、最持久的环节——板书,在设计时就必须依据课堂教学的种种需要来确定其内容、种类和形式。优秀的板书能够清楚地展示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及重点。如果远离教学目的进行设计,则板书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往往使学生不知所向,甚至毫无收获。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所以,设计板书时,首先应该针对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二)系统整体的特点

语文板书教学的系统整体特点主要体现在系统与整体上。语文板书教学属于语文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无论是板书设计还是板书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系统化,也要重视认识系统化,要想到整个语文教学系统的教学情况,考虑到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整个学段语文教材的系统要求。优秀的板书设计是一个充满生气的完美的整体艺术世界。良好的板书教学必须具有系统整体的特点,语文板书教学中的各种因素也必须符合系统要求,形成一个系统整体教学过程。因此,利用板书教学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知识技能;有利于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系统整体组合。

(三)高度概括的特点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重板书设计的概括性,让学生“管中窥豹”简明扼要地抓住文章的 “内核”。板书要传达丰富的信息,并不是将那些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不分巨细的写下;并不是要在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形若蛛网;也不要一二三四,ABCD,甲乙丙丁一起上,像开中药铺。这样的板书,学生笔记不及,心记不住,既耽误时间,又难以突出重点。因此,板书应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优化设计的板书要将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使板书少而精,让学生能一目了然。以最洗练的语言传达丰富的信息,板书才能发挥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直观形象的特点

语文板书直观形象手段的运用能够保证理性东西与感性东西的可靠联系,学生通过直接感知所学的事物、现象,通过模型、图示、图表、图像等获取生动具体的表象,形成科学的概念。语文板书直观教学的实质在于教学的每一阶段都保持了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运用板书这一直观形象的手段,能使学生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五)精巧美观的特点

板书设计是建构在视觉心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既要符合规范、科学的实效性,又要追求美的视觉和美的感受。板书不是文字与线条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精华的提炼而精心设计并画出的直观图形,它既要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又要有利于让学生从板书中得到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具有审美价值的板书要充分考虑到板书的构思美、形象美、布局美,语言美,字体美,色彩美,符号美等等。构思美,就是在梳理文章结构、写法、思想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展示;形象美,就是一定的构图能力,尽量以有趣、直观的形式展现重点,使学生受到足够的视觉冲击;布局美,就是既要照顾内容安排的有序合理,如对板书位置、大小、疏密的统一安排,也要考虑到板书层次的分明;语言美,即教师要以规范、简明扼要、雅而不俗的语言,体现出板书的优美情调,高雅品味。字体美也是板书设计上一个较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课堂板书时,要做到字体清楚、工整、美观,优美的板书字体不仅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内在素质及个人风格,同时还能对一堂优秀课起到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色彩美,教师板书时,应有意识的考虑根据学生视觉心理特点、适当运用色彩变化,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因此,精妙的板书设计,就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多年来教学实践表明,正确、巧妙的使用板书,会收到激发情趣、陶冶情操、增强记忆、开拓思维、培养审美能力的良好效果。正如朱绍禹先生所指出:“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形式多样,给人以丰富感;结构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在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板书的艺术性当成为所有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

二、板书设计的几种形式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所以,语文课堂板书总脱不开字词语句、篇章结构、语法修辞、写作技巧等几个方面。但是“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术无力”(刘勰语),正如“文无定法”,板书往往也因文而异,在基本规律中藏有不少变数。

下面笔者列举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美学方法设计板书的几种形式并加以说明。

(一)线条变化式

这类板书是通过运用文字及简单的符号(线条、箭头等)组成简单的图案,从而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的板书形式。这种板书常常要对教材高度概括,精简枝叶,提炼中心,使人感到简明准确,一目了然。较适用于分析作者或人物的感情变化以及情节的发展过程。板书中使用的箭头号、着重号、括号、波浪线等辅助性符号,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整个板书浑然一体。如:

这里用箭头的指向清楚明晰地展示了诗人复杂多变的心里活动,以箭头的高低变化直观地表示出诗人昂扬豪迈的乐观主义情怀。

这是教学蒲松龄短篇小说《狼》的板书设计,用简洁概括的文字配合箭头及直线表展示了故事的情节发展,一目了然,易于理解。

(二)幻化图形式

这类板书先用精练的词语对教学内容作高度概括;或是在对段落大意归纳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或是总结写作方法,标示主题思想。书写时有意按一定的顺序(图形设计),最后以简单的线条勾勒,使所书写的文字巧妙的连接成一幅与课题相关的图画,从而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这种板书常常因起初的有意零散使学生倍加关注,最后又因意想不到的勾连使学生豁然开朗,博得学生会心的一笑。如:

高度凝练的概括,清楚完备的分析,都巧妙地幻化成眼前“陋室”的门窗和屋瓦,这样的创意怎能不引起学生的兴趣?

巧妙地将荷花的外形特点与其精神内涵结合在一起,在这里形象地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展示得清楚明了。

安塞腰鼓的种种魅力、文章所蕴含的内涵和思想最后以一个“腰鼓”的形象和鼓椎飘带的飞扬得到了形象的展示,使学生多年后都将记忆犹新。

(三)鲜明对比式

这类板书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同时列举出来,通过比较,突出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内容的板书形式。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情况,通过对比深刻而含蓄的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据这一中心,就可将板书设成对比式:

(四)凸现文眼式

这类板书先概括文章内容,主要是对段落大意的归纳整理;书写时有意按一定的顺序,最后以简单的线条勾勒,使所书写的文字巧妙的连接成代表全文主题的文眼,从而再次凸现整个教学内容的重点。这种板书精当、巧妙,特别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如:

“熟能生巧”是《卖油翁》一文揭示的道理,这个板书别出心裁地将文眼“巧”字以空心字的形式凸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口技》一文所有的描述都围绕一个“善”字展开,因此板书设计时,我有意概括全文的内容与写法,最后将其构成空心字“善”,突出全文的文眼。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经验。这些板书设计在课堂上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而且由于它们的新颖独特、形象美观,更是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图形板书是在对课文充分理解浓缩之后再利用符号、线条、色彩等加工而成的。它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大脑皮层受到刺激,留下痕迹,把知识储存起来,即使长时间过后,把文字忘了,也可凭借图形特征,唤起再现性思维,把信息从头脑中提取来,所以它起到了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它是通过线条、色彩,配以精要文字构成的一个个形式优美、新颖,引人入胜的图形。这种板书的独特审美价值是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充分挖掘课文的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多种美的因素,利用形象化的手法,按照形式美法则精心设计而实现的。以上仅仅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粗浅的尝试,尚且缺少深入的探究,我殷切地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在黑板这块沃土上栽种出绚丽缤纷的花朵,使板书艺术大放异彩。

参考书目:

1.蔡高才、袁光华编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彭观仞 李思远 编辑《中学语文教学板书设计》 湖南人民出版社 3.刘勰 著《文心雕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篇7

一、数学教学体现了艺术的内涵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 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学有所为”的乐趣,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助于内化数学思想为个人素质的养成。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 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 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数学生活化, 让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 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用数学的思想去说明问题, 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对策, 用数学的知识去处理问题。

二、数学教学体现了艺术美

数学中还有一些美, 不是以色彩、线条、旋律等形象语言表现出来, 而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法则或公式, 并通过演绎而构成一幅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像。例如, 杨辉三角就充分体现了数学中的简洁与灵巧美!《面积与面积单位》中体现了图形的和谐美。除此之外, 在分数运算中, 由于倒数的建立, 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乘法可以转化为除法, 乘和除这一对矛盾达到了辩证和统一, 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

三、数学教学体现了艺术的手段

数学教学离不开语言、动作、线条、印象、色彩、图像等, 尤其是现代教学, 随着现代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表现出明显的形象化、情景化、审美化、艺术化趋向。尤其是教师语言的艺术化,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少说废话”, 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分化难点。

四、数学教学体现了艺术审美的功能

数学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辨别美、表达创造美的能力, 这可以说是教学的审美功能。英国数学家罗素讲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存在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数学中的美, 不仅表现在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 还表现在它的精确美、抽象美、逻辑美、简单美、符号美、和谐美、对称美、秩序美的统一。

从黄金数 (姨5-1) /2≈0.618中我们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简单、整齐、对称、和谐地组合数的性质美。黄金数0.618的优选法, 舞台主持人若站在黄金分割点上是最和谐养眼的。

五、数学教学体现了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教学中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供套用的, 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解决一切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根据自身条件, 形成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 这样就形成了教学的艺术魅力。数学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 是逻辑建构的产物, 所以, 数学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的认识和建构。按照认知学习理论, 数学学习是在学习者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 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 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同化”或“顺应”的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 因此, 建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应当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总之,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就是用教学的特殊性去体现教学的普遍性。课堂教学能够做到有规律地自由行动, “就是得法”, 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炉火纯青的标志。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 能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意识能力, 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让学生接受适应未来的现代化教育, 全面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真正实现为“生命奠基”的教育工程。

摘要:因为数学的抽象、含蓄、严谨, 许多学生认为它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如何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的美, 使数学学习变得轻松快乐呢?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阐述了课堂教学艺术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艺术,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浅谈物理教学的艺术性 篇8

摘  要: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是否生动形象,是否引起情感交流与共鸣,是否具有艺术性。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艺术的创造。本文提出了艺术教学的改革思路,用实例阐述了物理教学具有艺术性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教学艺术;科学美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观和审美原理的指导下,旨在省时高效地达到教育目的所使用的具有个性独特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1]。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事物、美的画面人人喜欢。在物理学中蕴含着美的现象、美的方程、美的理论,一个物理学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物质世界中美的物理现象,学习物理学理论中美的物理规律,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未知的物理规律,教师的教学就是成功的。这里需要教师有方法、有技巧、有能力、有激情,所以“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艺术的创造”。

目前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很不愿意看到:“低头一族”出现,上课一直在玩手机;“游戏一族”出现,彻夜沉迷游戏中;“宅男一族”出现,足不出户。我们也很不情愿看到:一部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对文艺明星的兴趣,宁愿花费巨资挤破头去看一场明星演唱会,也不愿在校园里免费听一场专业的专题讲座;一部分学生不关心大学期间学习什么,只关心将来怎样找个轻松高薪的工作。如著名翻译家杨绛先生给一个高中毕业倾诉人生困惑的人诚恳而不客气的话:“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不多而想法太多。”读书,读科技书,读专业书成了困难事。要让学生身心回归课堂,让青年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物理学,唯有改革教学;作为物理教师,也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

1.激发求知欲望

物理学是理论、实验与应用相结合的一门学科,理论严密,实验精巧,应用广泛。著名粒子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科学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将理论、实验和应用结合起来,要求教师课前备课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好的物理课程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规章制度可以把学生约束在课堂上,幽默风趣的讲解可以把学生思想吸引在课堂上,但是还不够!真正能深入学生头脑,打动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必须是教学本身!物理教学课堂上可以设计几个不合理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甚至可以故意出错引导学生改错。比如,讲解电磁学中电容的定义时,提出问题:同学们,老师请大家帮忙买个电容是1法拉的球形电容器好吗?同学们就会去思索和计算,单独一个球形电容器是孤立电容器,利用孤立电容器计算方法计算电容,(r是半径),得到。结果一出,大家惊呼,比地球半径大得多,可见法拉是个多么大的单位,所以才有微法、皮法等单位。这种教学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对结果也会有较深刻的记忆。

2.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我们曾对我校物理学院2014级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光电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做过调查,在最感兴趣的物理学前沿领域中,宇宙反物质的存在、黑洞与虫洞理论研究名列前茅;在最崇拜的物理学家中当然有爱因斯坦和霍金。经过一番准备,课堂教学这样展开:讲狭义相对论之初,引入爱因斯坦著名的“追光理论”实验和小时候“三个小板凳”的故事,从真实趣味的案例,引导学生从爱因斯坦的思索出发,揭示狭义相对论的发现和成果。之后,加入广义相对论初步知识,尤其是引伸出黑洞理论。这里介绍天才的英国物理学家、著名科普著作《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他爱打赌的个性引起学生的哄笑,可是在一次次打赌中,对科学问题的争辩和实验过程的验证,让这位大物理学家在黑洞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那个歪着头坐在轮椅上的霍金的照片,那个全身只有眼睛和三个手指能活动的物理学家,那个早已被医生宣判死刑,但大脑极度活跃的大师,以其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成就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他顽强的生命力、不畏困难坚强奋斗的精神在课堂上传递着极大的正能量。

“居里点”是材料在铁磁体和顺磁体之间改变的温度,是居里先生在实验室发现的磁石的一个物理特性。居里夫妇对物理学和化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在艰难的生活和艰苦的实验条件下,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尤其是镭的发现为许多人提供了一夜暴富的机会,却让生活贫困的居里一家买不起一克镭用于实验。面对记者的采访,居里夫人说:“请给我一克镭”。因为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因恶性白血病逝世。然而,一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以自己的生命为后人提供警示: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从未知到已知,无数伟大的科学家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如今,我们只有在特定的区域内穿好特定的防护服才能查阅放在铅盒里的居里夫妇留下的手稿。在物理课堂上,以规范实验操作、爱惜现在优良的实验条件、珍惜自己身体为主题的宣讲引起学生深深的共鸣。

3.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

我们调查发现,学生对“纳米和纳米材料”的兴趣在所有物理学知识领域中是最高的。纳米尺度为10–9m,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这大约相当于10~100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纳米技术是用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纳米的神奇之处在于原子的尺度是纳米级,深入原子,可以使组合分子用人工或机器来实现,从而可以任意组合所有种类的分子,让“操纵原子不是梦”。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米曾说“如果有一天可以按人的意志来安排一个个原子,那将会是怎样的奇迹?”[2]。1981年美国IBM公司两位科学家利用量子隧道效应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达百万亿,同时在实验中发现了操纵原子的方法。另外,研究发现当物质达到纳米尺度时(大约在0.1~100nm范围内),物质的性能将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磁性材料如铁钴合金,如果做成20~30nm大小,磁畴变成单磁畴,磁性比原来提高1000倍。其原因是磁畴中每个原子排列并不很规则,而变成单磁畴后,各个原子排列很规则,对外显示强磁性。因此,人们在材料研究上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管是物理专业课程中的普通物理学(含力、热、电、光、原子物理)、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还是非物理专业的大学物理学课程,或简或繁,均可在课堂上适当地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物理学前沿领域知识。讲到半导体,“LED照亮世界”是最好的课题;讲到电磁感应,磁悬浮超导可以适当地引入。知道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有意引导,达到共振,教学效果的“振幅”才是最大的。

4.训练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包景东老师在《格物致理——批判性科学思维》一书中指出[3],目前大学物理教学通常的流程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正确的知识,学生在课后做正确的练习,但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引导。南开大学教授、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顾沛老师总结自己的教学个性中有一条:“故意出错”。在我们的物理学教学中,出现“错误”不可怕,能引导学生指出“错误”就很有益处。故意出错如同相声演员抖的包袱,能引起学生的思索与判断。在课堂教学中,抖出一个又一个包袱,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设置一个又一个障碍,让学生在批判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进步。笔者在课堂上曾设置一个场景:登上月球的两名宇航员,是不是必须穿宇航服?宇航服上应具备哪些功能,利用什么物理学原理来实现?两名宇航员如何才能对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设想:防冷,防辐射,利用无线电波,等等。这些设想综合运用了物理学中热传导、声波和电磁波、薄膜干涉屏蔽外界辐射等物理学原理。在讨论和批判中,许多物理学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

5.展示物理科学美,揭示物理理论内在美

天体物理学家邦迪(Hemann Bondi)说:“当我提出一个我认为中肯、合理的建议时,爱因斯坦一点也不驳斥它,而只是说,‘噢,好丑……,他深信美是理论物理学上探求重要答案的指导原则。”物理现象缤纷多彩,物理学理论简洁对称,却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科学美的典范是麦克斯韦方程组:形式简单,对仗工整,道理深刻,涵盖了电磁世界中所有的物理规律,使每一位物理学家都陶醉其中。后来,玻耳兹曼情不自禁地引用歌德的诗句说“难道这些是上帝写的吗?”[4]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引用唐代诗人高适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4]。他认为,一方面狄拉克方程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另一方面,狄拉克不顾玻尔、海森堡、泡利等当时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正合“风骨超常伦”。优美的诗句,描述了优美绝伦的图画和思想境界,却又完美地阐释了一个物理学大师的风格与理论。在狄拉克看来,“使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它去符合实验更重要。”

美亦是科学的本性之一。物理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时,无论是他们所运用的巧妙的思想方法,或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简单、和谐的物理理论,还是他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体现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无不向人们展示科学自身的至美,无不向学生传达物理学的本质是真、价值是善、追求是美。

艺术之所以具有诱人的魅力,在于它有三大突出特点: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是否生动形象,是否引起情感交流与共鸣,是否具有艺术性。爱因斯坦说:“在科学思维中常常伴着诗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想象过程。”把教学作为一次次艺术创作,做物理教学的艺术家,探索创新的物理教学之路,是我们青年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升. 教学艺术的特点及掌握之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1996(4):40-41.

[2] 白春礼. 纳米科技:梦想与现实[C].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04:1-18.

[3] 包景东.格物致理——批判性科学思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 杨振宁.美与物理[J].物理,2002,31(4):193-199.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197);河南科技大学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ZD-009)]

浅谈小学数学中“问”的艺术 篇9

摘要: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培养学生问的勇气法、问的能力,才能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完成新时代赋予数学课堂教学的使命。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新授之后教师问学生:对刚刚讲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通常都没什么问题,这里的“问”纯粹是走过场,没任何意义。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一、创设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陶行知的 “六大解放”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因未得到老师的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这火花随即熄灭。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二、设计情境,教会学生问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在课堂上问:“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古时候人们是如何计算时间的?”、“如果没有钟表你还会看时间吗?”学生对此问题都争先恐后地互相讨论、提问、质疑。有的学生说,可以看太阳知道时间,立刻就有学生反驳说没有太阳时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可以看滴水,立刻就有学生说如果走路没法带着。有的……又如在教学退位减时,当数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教师先不说,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来讨论解决。学生以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

三、引导探索,培养学生问的能力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就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插话、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概念时,教师启发学生问:“为什么角要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实质。

浅谈声乐教学中歌曲的艺术处理 篇10

[摘要]声乐教学集艺术、技术、知识和实践为一体,要求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段巧妙地融入歌曲中,使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充分地表现出来。众所周知,会唱一首歌却不一定代表能把歌唱好。而如何唱好一首歌就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了。因此,歌曲的艺术处理是声乐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将在下文中具体地分析这种声乐教学中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 歌曲 艺术处理

德国一位著名的女高音音乐家汉姆杜尔曾经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的角度去说明,我要说的是感动听众的才能。”从这句话中,我们明白了,最能打动人心灵的歌曲才是美妙的音乐。在声乐教学中,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同学生一起学习了解分析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词曲的创作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最终才能使学生达到用歌声来表达歌曲全部的思想的效果,达到感动听众的最佳效果。一.抓住歌曲的时代背景

只有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演唱者才能有方法将一首歌唱好。教师在教授一首歌词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在朗读歌词的过程中,要懂得深入细致地体会歌词中蕴含着的感情氛围,目的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演唱者只有对作品的理解得越透彻,演唱时才能表达得越到位越完美。比如,在教学《黄河怨》这首歌曲时,教师应该领导学生们反复地朗读歌词,试图去体会歌曲中一个妇女对日本鬼子残暴行为的哭诉,去更多地了解当时日本侵略我国本土的时代背景并且将那种悲愤之情带入歌曲之中。再如,聂耳和田汉便是在国难当头创作的《梅娘曲》。教师引导学生们反复朗读诸如“哥哥,你别忘了我呀”、“我是你亲爱的梅娘”这类的歌词去感受梅娘悲痛欲绝地想要唤起她心爱的男人对她的记忆的那种心情。只有这样,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去表达歌曲中的情感,而且透过歌曲背后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对于演唱好这首歌曲的信心。同时,准确把握音高和节奏,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掌握歌曲节奏的时候,既要保持准确稳定性,又要富有动感,充满活力。把握节奏的强弱,是一件困难又十分重要的事情。所谓的“强”并不是指使劲地吼出来,而是要拿捏好一个度,强到最佳。而“弱”是要放低声音去唱,但不是缩着声音唱歌更不能泄气地唱歌。相反,“弱”和“强”一样都需要用气。如若不注意这些细节问题,难免会影响到歌曲的表现力,势必也会影响到听众对歌曲的理解,甚至听众的感染力也会大打折扣。

二.情感投入演绎歌曲

音乐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即是声乐。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以优美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来充分地去表达真实的情感,从而打动观众的心灵。它就像一个人的心脏那样重要,少了它,歌曲就“死”了。所以,如何准确把歌曲中的情感演绎出来,决定了一首歌演唱的成败。1.发挥对歌曲意境的想象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只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表达出歌曲中的情感。比如,教师在授课《义勇军进行曲》之前可以先下载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播放给学生们了解。影片中描绘了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拯救祖国拯救人民,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相信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一定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接着,再让学生们用自己胸怀中那种对祖国的热爱来学唱这首歌,相信他们就能做到去完美地演绎这首歌了,也必定能使听众深深地感动。再比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们在尚德义《七月的草原》的前奏中去感受在那一片广阔无垠、绿油油的大草原中无比轻松愉悦的生活,微风带着阵阵芳草的清香迎面扑鼻,蜜蜂采花、蝴蝶起舞,羊群就像天边洁白的云朵,草场上小伙子在赛马,姑娘们穿戴着多彩的服饰。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将那种欢快的气氛带到歌曲当中感染听众。2.用感情带动歌声

一首成功的歌曲必定是能传达一定的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另一个任务便是要启发学生们运用掌握发声的技巧,唱出歌曲中特有的味道来,使听众也能感同身受。例如,在演唱《欢乐颂》这首歌曲时应展现出气势恢宏的情绪来,而在演唱《草原之夜》这样一首比较轻柔的歌曲时,就应该在平和的气息上用较高的声音来轻松舒缓地表现出来。声情并茂才是表达一首歌曲的最好方法。但是感情要有,但也要注意收,否则就会容易破音跑调。三.巧妙地掌控歌曲演唱中的声音变化

运用声音的变化来展现一首歌曲,是声乐教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声音的力度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首歌曲的表达效果。比如‘《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就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们在演唱时要懂得运用声音的变化来表达处主人公那种对党深厚的感激之情。

1.声音力度的强弱对比处理

想要完美地表现一首歌曲,是与声音力度的强弱表达分不开的,但是必须注意的一点的是要密切地与歌曲的内容结合。比如,在歌剧《伤逝》中子君演唱的《风萧瑟》这首歌曲,她就从mp逐渐过渡到f后又转回到mp,最终结束在p上。这样一来,歌曲中那种社会环境下一个女子追求幸福生活却又苦于封建势力的压迫最终因无力改变现实而徒留一个深重的思索的情感就展现得淋漓尽致了。再比如,演唱《保卫黄河》这首歌,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句歌词的时候要表达出人民打倒敌人拯救全中国的那种决心就要做到字字有力,铮铮有声,演唱的时候就要注意声音力度的强弱分明,要做到声音结实饱满且有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歌曲的思想感情展现给听众。2.声音速度的快慢对比处理

声音的速度就像是人的心脏和脉搏一样,不能随便乱跳。掌控声音速度的变化要达到这样一个领域:快而不抢、慢而不拖。例如:在演唱欢乐活泼的歌曲的时候,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控制演唱的速度放快些,而学生们在演绎凄惨悲催的歌曲时则适宜采用低沉缓慢的速率等等,当然还是要注意控制速度的度。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歌曲,在它的结尾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就需要注意用比较快的速度反复三次演唱达到理想的效果,最后再用宽广而缓慢的速度对“还看今朝”这一句进行收尾,从而达到饱满完整的绝佳效果,这样听众就可以从你的声音速度的快慢中体会到《沁园春·雪》这首歌曲想要表达的情感。

3.声音色彩的变化对比处理

歌曲的表现力体现在声音色彩的变化中。不同的声音色彩演绎不同风格的歌曲。声音的色彩越丰富就越能感染人。一般来说,在歌曲的开始之处,类似于坚定的、有力的、行板庄严的、舒缓宽广的等表情术语就会标注在上边,这不仅有利于引导演唱者对情感的把握,也代表了这首歌曲的特定情绪。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声音色彩的变化又是演唱形式的变化。除了齐唱之外,还有独唱、分唱、对唱、轮唱等演唱形式,而这些演唱形式又是依据歌曲的内容和曲调的特点。例如,在演唱《牧羊姑娘》这首抒情性较强的歌曲时,就可以安排音乐素养不错的学生领唱,再采用合唱或者齐唱的演唱形式演绎副歌部分,这样就能使音色丰富起来。甚至,对于一些适合轮唱的歌曲,教师可以对全体学生进行轮唱的训练,巧妙运用音色的变化来对比变换演唱形式。歌曲的演唱形式丰富,不仅使歌曲本身增色,而且也能活跃课堂气氛,甚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四.演唱韵味的处理

一首歌曲一旦唱出口,它是具有阳刚之气,还是阴柔之美,都与音韵有关。“韵”是声音的和谐,声音的和谐就需要歌唱技能技巧的帮助。韵味泛指一种艺术风格,一种情绪,而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地方语言有密切关系,比如说,陕北民歌《赶牲灵》中的“盏”唱成zan,“我”唱成e,“不”唱成be,“是”唱成si。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特别注意歌曲韵味的处理。波音、装饰音、滑音、重音、顿音、变化音等的设计都是歌曲韵味艺术处理的手段。例如,为了展现歌曲的流动感和舞蹈性,就可以在歌曲中较多地运用波音和装饰音。例如,在歌曲《克拉玛依之歌》中,像“当年我赶着马群找草地”这个乐句中的“我”和“赶”这两个字就经过了波音的处理。再举个例子,在《高原之歌》中“谁见过水晶般的冰山”这个乐句里的“见”和“冰”这两个字就经过了变化音的处理。教师在教授《克拉玛依之歌》和《高原之歌》的时候,就可以要求学生们细致入微地反复练习并且润色修饰使歌曲演唱得更加有韵味。当然了,对歌曲表达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吐清歌词。明代著名戏曲音乐理论家魏良甫之《曲律》一书中提到“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以及诸如“以字代声”、“字正腔圆”、“以字行腔”等都是评判声音的标准之一。字音要唱得清楚首先就要把字音读得准确。只有将字音唱得做到“字正腔圆”这种境界,听众才听得懂也就会懂得去欣赏你的演唱。因此,我们要力求使生动的人物形象能够更好地在我们的歌声中展现出来,使得听众能够感受到歌曲本身的音乐情感,在演唱歌曲的时候,我们既要做到咬字吐清的基本要求,更要注意各地方语言的差距,突出地方特有的语言色彩,增添歌曲的韵味。

[结语]综上所诉,声乐教学没有器乐教学那么直观,它需要反复不断地研究琢磨才能领会到一首歌曲的灵魂,它只能通过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的努力,通过抓住歌曲的时代背景,将情感投入到歌曲中,挖掘歌唱技巧,巧妙地掌握歌曲演唱中的声音变化,而且还要学会艺术处理演唱的韵味。当然,每一首歌曲对声音本身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上述的各种手法在不同的歌曲中就要有所侧重,但它们始终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为了将歌曲更好地呈现在听众耳前,带给听众一种美的享受。这样看来,声乐教学中的艺术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 梁卡乐.浅谈中学生声乐基本训练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研究.2009(01)

[2] 赵朝阳.高中音乐专业生声乐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尝试与探索[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6)

[3] 杨晓亮.自然、优美的音色是歌唱教学的灵魂[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2(08)

[4] 李丽君.形象性教学是声乐教学的最佳途径——中学声乐教学体会[J].黄河之声.1995(06)

上一篇:初一难忘的暑假周记800字下一篇:中国航天技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