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

2024-06-28

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精选9篇)

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 篇1

一、等一等, 让学生思考

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 想让学生快速成长, 快速学会, 所以在给学生提问题学生不会的时候, 就会着急告诉学生答案, 其实这会造成欲速则不达的效果.

案例1 “旋转的性质“的教学.

教师: 将△ABC绕着点C旋转, 记旋转后的三角形为△DEC ( 如图1) . 从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中, 你能发现什么? 图中有哪些角相等? 怎样用语言表述? 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 首先让学生独自思考, 然后再分小组进行探讨, 大概过个五六分钟全班学生一起交流答案, 这样就有很多学生会举手回答了)

学生1: 教师, 经过我的操作和思考, 得出的结论是: 在图形转动的时候, 当转到如图一的位置的时候D点变成了A点, E点变成了B点, C仍旧是C点, 并且在旋转的过程中其大小和形状都没有任何的变化, 对应的线段长度以及对应的角度大小都没有改变. ( 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大家思考这个学生归纳的, 然后给予鼓励)

教师: 嗯, 你归纳得很到位.

( 这时候学生的兴致就来了, 更希望表现自己, 在这个时候在对其提出稍难一点的问题. ) 教师: 将△ABC绕着点0旋转, 记旋转后的三角形为△A'B'C ' ( 如图2) . 你又发现了什么?

( 同样的还是要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 过4、5分钟后再交流)

学生2 ( 举手) : 我发现旋转前后的对应边长都相等.

学生3: 我发现∠AOA' = ∠BOB' , 这是不是说明旋转图形的旋转角相等呢?

教师: 你提的问题非常好, 确实是这样的!

学生4: 教师, 我发现旋转中心是点0.

教师: 大家能否用语言来概括旋转的性质呢?

(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 然后分组进行探讨3分钟后回答)

学生: ( 1) 旋转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 2) 旋转前后对应线段相等, 对应角也相等; ( 3) 对应的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 4) 图形中每一点围绕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相同. 评析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教的过程, 又是去发掘学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势的过程, 在案例中, 教师通过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思考的时间, 并不是浪费时间, 而是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等一等, 让学生交流

数学是一种思维过程, 都是在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解决等问题展开的分析、判断、推理以及综合, 并进行沟通的全过程. 因此其具有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以及发展性.

案例3 “相交线”的教学.

教师: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一组相交线, 并用语言描述出你所画的图形.

学生1: ( 到黑板上画) 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 ( 如图3所示) .

教师: 思考, 你所画的图形中有几个小于平角的角?

学生 ( 众) : 4个.

教师: 为了方便描述, 我们用1、2、3、4来表示这四个角 ( 如图4所示) , 如果把这四个角中任意两个组成一对; 一共可以组成几对?

学生2: 两对, 1与2, 3与4.

教师: 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3: 还有l与3, 1与4, 2与3, 2与4, 共6对.

教师: 很好, 注意是把任意两对组成一组.

评析: 教学本来是教师讲, 而在这里教师采用等一等的策略, 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对角的位置关系整清楚了, 使学生在一个题中就了解了所有的角, 因此, 教师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 也是引导者, 如何将课上的知识加以引申, 使学生有自主性的去学习, 是教学过程基本要求, 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也至关重要.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实施, 对数学教育的方法也不断在改变.课堂是学习的主要阵地, 然而现在实行的“减负”制度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断缩短, 而数学又是基础学科, 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才可以为高中和大学打下基础,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 将课堂速度放慢, 取消之前的满堂灌的讲课方式, 而是巧妙地利用等待艺术, 提高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等待艺术

参考文献

[1]李玮琴, 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 (9) :50-50.

[2]吴玉忠.关于开放式的数学教学初探[J].大观周刊, 2013 (1) :38-41.

[3]郭新海.“过程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 2013 (12) :11-12.

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 篇2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等待艺术

[摘 要]从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的教学内容、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及纠错评价等方面对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等待进行初步的探讨。[关键词]化学教学;等待;艺术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教育名家窦桂梅也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需要等待。”初三化学,是化学启蒙课程,基础知识点多而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讲课时,要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先易后难,不能操之过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一种艺术—等待。教师确立课堂中的等待意识,是一种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上台阶的表现。等待是一种智慧,一种高明,更是一种艺术。

一、等待的界定

“等待”一词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不采取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等待艺术是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且灵活恰当地运用技能技巧,直接发出或指令学生发出等待的行为,以显现期望中的教学效果,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化学课堂等待艺术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教学节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树立学生的自信。在教学中,探究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等待艺术,对于化学课堂教学程序的优化控制和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等待的必要性 1.学生自身的需求

德国M.韦特海默W.克勒和K.考夫卡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理论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知识结构组成的“完形”,当学生遇到未知的知识时,大脑中的“完形”就会产生空缺,这种空缺会使人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促使大脑兴奋地去完善空缺,形成新的完形。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人的成长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学生作为还未成熟的个体,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是比较缓慢且有待加深的,其思想和行为也更容易出现偏差,而其认识到这种偏差也更慢一些。因此,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这一成长规律,用等待来更多地给予学生认识和发展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2.教师外在的要求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被动地服从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许多老师在向学生提出其“精心设计”的问题后,会立即叫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教师就会改叫基础好的学生回答,或者通过在不断重复问题中迫不及待地暗示、启发,唯恐学生的“冷场”,打乱其教案中“教”的计划。这样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有问有答,实质上,如此的你问我答是肤浅的思维活动,是低效的教学行为。事实上,依据认知发展规律,教育是需要等待的。课堂上,教师对新知识不要急于分析、解释,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认知情况,有哪些学习需求,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容易认同掌握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与已有旧知的异同与联系,给足时间,“等待”学生去动脑、动手或动口。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个静心思考的时空,以有效的等待来成全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其历经“顿悟”,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化学课堂中的等待策略 1.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等待

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根据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需要教师于适当的时间进行合理的等待。比如新课伊始,学生思维处于逐渐集中阶段,教学密度要小。此时,教师要着重揭示课堂学习的主题,可留一些“等待”,重在引导,让学生用自由的思维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去;当学生思维逐渐进入亢奋状态,接受信息的能力增强时,课堂教学内容应全面展开,并进行重点、难点的阐述和讲解,此时教学要有较大的密度。当教学密度的高峰过后,又要给学生适当“等待”,让学生有思考回味的余地,有深化和升华的空间,此时教师应穿行于学生之间,解疑释惑,指点拔引,使教学内容在疏于“灌输”中得以消化。

2.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等待

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使用教学方法时,应有不同的等待方式。如初中化学中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本来就是精炼简洁而明快的,教师应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地讲解,接下来留下足够的“等待”,教师要确实停下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而不去反复讲解,这样可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对于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的理解、量筒读数时仰视或俯视是会产生什么影响等较为抽象的概念,则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讲解,辅以示意图和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但讲解还应让学生思考片刻,使其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

3.在合作学习时等待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因此,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中学化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应将合作学习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没有独立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究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教学“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①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变红后,红色马上又消失了;②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发现溶液恢复为红色;③继续加稀盐酸,红色最终又消失。有同学对实验中①与②产生的现象很不理解。为什么开始时红色消失;而滴加稀盐酸后却红色恢复了?教师这时,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明确的合作学习的要求“探究酚酞变色的原因”,让各小组学生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时,教师只是偶尔的指导,耐心的等待,由于教师在这个环节合理的使用了等待,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范围内,自主思维,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以及学习的强烈愿望。适度等待不但能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缩小学生之间的各类差异,而且能打造激情、快乐、有魅力的课堂。

4.在问题解决中等待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十分常见的方法。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时,学生就能让自己的所思所想条理化、清晰化、全面化,能更好地组织和表达语言。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开动脑筋,思维自然能够得到发展。“等待”并不是一味的“守株待兔”,而需要老师适时的点拨,恰当的评价,真诚的鼓励,给学生以新的体验和启发。

例如,在讲“燃烧与灭火”一课“烧不坏的手帕”魔术揭秘时,当学生沉浸在魔术惊奇氛围里的时候,老师问道:“你们知道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吗?”学生一时不知怎么回答,继而唧唧喳喳:“是因为手帕不是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等等,不一而足。此时的意见不统一,说明学生思路是多向的,头脑是灵活的。老师开始步步诱导:你们知道手帕没有可燃性吗?手帕与氧气隔绝了吗?燃烧的是什么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仔细思考后答出是手帕具有可燃性,没有与氧气隔绝,燃烧的是酒精,说明酒精的着火点低,而手帕的着火点较高。老师随即肯定:很对。学生此时一致回答出就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老师此时反问道:“难道酒精燃烧不放热,手帕温度达不到着火点?燃烧都会放热呀,手帕温度怎么会达不到着火点呢?”老师重复着“燃烧放热”这句话。我们知道,在教学中重复就是一种暗示,一种提醒,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轻轻的叩动。此时老师寄于学生一种期待,期待着一种富有创见的回答。而学生此时也处在紧张的思索中。老师及时提示:“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手帕烧不坏就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酒精燃烧也会放热。那么放热与达不到着火点的矛盾,我们怎么理解呢?”教室依然是一片宁静。但此时的宁静,却已是箭在弦上,弹入膛中后的宁静。只要触动机关,扣动扳机,学生的思维之箭,就将射向认识的彼岸。而触动这机关,扣动这扳机的,正是老师点拨暗示、引发学生联想的语言,真正衔接过渡性的语言。老师此时说到:“本实验用的酒精是纯酒精么?”这真是绝妙的暗示。轰然一声,教室里突然热烈起来。学生们醒悟了。一个胸有成竹的学生说:“实验用的酒精是混合物,白酒中有水,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手帕上的水份蒸发,而蒸发是吸热的,带走酒精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温度没有达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没有燃烧起来。”

于无疑处有疑,在无疑处激疑,是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的共同特点。但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无疑——有疑——释疑的完美实现,在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时,首先要求教师耐心启发引导,给他思考的时间,给他努力的机会,等待他自信地抬头。

5.在纠错和评价时等待

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的教师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在课堂教学中迫不及待地将教学内容和盘托出,知识点一波又一波地涌向学生而学生却没有时间好好地消化。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正确答案,一旦学生回答不出正确答案就马上换人回答,学生一回答错误就粗暴打断。教师认为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实际上,这种做法表明他们并没有弄清“学”的真正含义。“学”依靠的是学生的自我生成。一味灌输而学生又无法接受并不能节约时间,反而会浪费时间。当学生有了独立而自主的思考和消化时间时,教向学的转化将会变得更容易。这就需要教师耐心而恰当地等待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中,如果把纠错评价这个等待时机用好,就会把自信、个性、才华和机智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就会缓冲学生的压力,就会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在不断思考、交汇、碰撞中,再现新的信息,形成新的认识,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总之,教学中的“等待”艺术因课堂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处理的方法也各异,我们要积极钻研教材教法,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根据课堂气氛、思维变化的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进行艺术的“等待”,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等待艺术探析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82-01

小学生思维比较稚嫩,在教学中出现短暂的思维停顿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教师缺乏耐心,在课堂中随意打断学生的思维,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情况有充分了解,将等待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法,以完成探索意识的顺利启动,提高学习认知品质。

一、在思考中等待,期待思维升华

阅读教学常常是教师设计思考问题,让学生根据阅读感知情况,对相关问题展开解答。学生思维不到位或者存在表达障碍,都有可能出现回答中断的情况,这个时候学生往往处于持续思考的状态之中,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时间进行等待。为了降低干扰影响程度,教师在学生思考阶段要注意调整表情、体态和眼神,不能带有“逼迫”的意味,可以适当给出提示、启发,让学生快速调整思维方向,实现认知突破。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早》一课时,教师设计思考问题: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这样回答:“鲁迅先生在桌子刻一个“早”字,是对自己的激励,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我们应该向鲁迅先生学习……”学生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些什么,课堂出现了冷场。教师没有急于请学生回答,而是用信任的目光给学生以鼓励。学生继续说:“我们不仅不能迟到、旷课,还要认真听课、完成好每一次作业,做一个守时守信的人。”这个学生在回答过程出现了表达障碍,教师没有催促学生回答,也没有终止学生思考,而是耐心等待学生厘清思路。从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看出,学生思维出现短暂停滞之后还是成功地理顺了思路。这样教学,鼓励了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在交流中等待,启动探究意识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阅读教学常见的交流形式。在具体操作中,学生出现表达“卡壳”现象,如找不到恰当的词汇,弄不清表达意图,或者出现思维短路。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教师都要给学生一定的调整时间,让学生有意识地探寻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纠正。如果是师生交流,教师要注意打破尴尬气氛,不能出现太久的“冷场”,而是利用幽默的语言调节氛围,给予学生一定的调整时间。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一课时,教师在分析解读课文时提出问题:郑和七次远航,为什么作者只详写第一次,其他六次却一笔带过呢?学生讨论后纷纷说:“第一次太重要,所以要重点写。”有的学生说:“因为第一次面临的困难最多,遭遇的风险最大,所以要重点写。”这时没有学生再接话,教师等了半天没人来补充,再给出提示:如果每一次都详细写,恐怕这本书都放不下吧?学生继续发表见解:“这就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可见,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答,难免出现思维偏差,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实际表现给予帮助,当学生都陷入思维瓶颈时,教师要及时给出引导,重新激活学生思维。

三、在操作中等待,突破学习认知

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时,由于对操作程序不熟悉,或是不具备操作技能,很容易出现“暂停”现象,这时学生会比较焦急,急于摆脱困境,思想斗争很激烈。教师不可武断终止学生的操作,也不能给出过多示范,而是轻轻点拨给予一点提醒,让学生自行矫正思维方向,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语文课堂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体现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比较常见的是课堂演绎活动。教师让学生扮演特定人物,通过情节演绎感知人物性格思想。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谈礼貌》一课中有几个例子,非常适合展开课堂演绎活动。教师找到三个学生演绎第一个情节,一人扮演牛皋,一人扮演岳飞,一人扮演路人老者。表演开始了,牛皋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呔,老头儿!爷爷问你,小校场怎么走?“老者”看了一眼牛皋:冒失鬼。这时该“岳飞”出场了,饰演岳飞的学生上前来说:“请问方丈……”学生们顿时哄堂大笑,这“岳飞”被笑懵了,把后面的台词都忘光了。教师提示道:“岳飞来干嘛的?”演岳飞的学生才缓过神来,继续表演。在这段课堂演绎操作中,学生记错台词是意外,教师给出时间鼓励他回忆、思考,让等待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总之,小学生认知建立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热心,利用教学等待唤醒学生的主动思维,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等待环境,给学生带来了宝贵的思维成长契机。

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等待艺术

“数学课程的学习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除此以外, 着重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而非只是强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显得十分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耐心等待,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自觉进行知识建构, 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就形成了一个内化的过程。 从而达到学会的目的。

一、等待, 可能让学生迸发激情

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并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是学会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也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且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 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巧妙地串插在具体情境中, 以便创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机会, 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 从而产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二、等待, 能让学生积极探究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真正主人,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 学生在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 由于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 他们的探究过程就会变得多姿多彩, 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究, 从而等待学生的发现和探究。

三、等待, 能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

新课程的课堂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 它不是教师可以完全预设的, 教师也不可能牵着学生走进自己的设计的教学轨道。 再加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 对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 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 更何况,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有探索, 难免就会出错, 或理解有偏差, 或思维不够深刻, 或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 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时刻捕捉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 特别是要等待学生的错误资源, 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 提供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 让他们合作交流, 各抒己见, 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等待, 能让学生学会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 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就是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这样会有效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反思, 让他们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 个性得以张扬, 潜能得以开发。

五、等待, 能让学生张扬个性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理念, 也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主动构建, 自主探究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学习要非常重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个性化的理解,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共性的, 也就是知识本身的特征。 但是, 也不应该是每个学生认为都“整齐划一, 步调一致”的。 而应该要有学生个人对知识的理解, 从这一点上说知识应该是立体、丰满的, 带有学生个人色彩的感悟。

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 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倾听;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192-01

一、认真倾听——开启学生话匣子的“金钥匙”

倾听,是现代人在交际中的基本素养。因为,只有你专注而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了、听懂了,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应答。在语文课堂上也一样,我努力地尝试着能开启每一位学生的“话匣子”,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1、自己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

试问:如果当你满怀期待地想要与人交谈,而那人却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的话,你还是原先的兴趣盎然吗?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教师的应该认真地去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只言片语,要让学生感觉到有一位忠实的听众在聆听着自己,欣赏着自己,才能让他觉得自己说得值,使他乐说、愿说,达到挖掘潜质,在发现、探究中发展创造的教学效果。

2、教学生成为自己的忠实听众

戏剧频道中有这样一句广告语: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等待着别人不同的评价。但是我认为:别人的看法、意见固然非常重要,但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先得认真地审视一下自己,给自己号号“脉”。那样才能在没有听众时,看到自己的缺憾,找到最佳的改进途径,使自己得到不断地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我尝试着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认真倾听别人,还要专注地倾听一下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最忠实的听众。

有了最忠实的听众,就不会再怕出错,孩子们就会勇敢地、毫无顾忌地去想、去说,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那原本令人沉闷的气氛还怕它活跃不起来吗?气氛活跃了,心情松弛了,回答踊跃了,久而久之,将形成令人为之疯狂的冲动和灵感,思维情感得到尽情地释放和发展。

二、耐心等待——激发学生灵性的“硬道理”

世界知名教育专家兰本达在她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中多次指出“耐心是一种品德,是取得教学成功的理所当然的必备条件”。这句话使我想到了我平时的教学,为了教学的进度,也为了使整个课堂能不节外生枝,有好几次因为我的一句:“坐下!”不知扼杀了多少

学生的灵性。事后我也常想:他那句“我还有……”后边到底想说些什么呢?像这样枉费心思地去猜测,为何当时不耐心一点等他把话说完呢?几次犯错之后,我吸取了教训。没想到一次耐心地等待后,给予我的竟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可以说整个教学圆满完成。在教师不断地引导,不断地等待中,在师生和谐的对话中,学生感受到绝对的自由,文思泉涌,内心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

三、善于赞赏——增强学生信心的“高速路”

其实,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肯定。但凡在一些领域表现出色或做出贡献的人士,他们的成功有一半离不开师长、父母、朋友的鼓励和赞许。如果一个人生活在鼓励之中,他的自信就会多过于沮丧,此时的他就好似一部加足了汽油,等待一跃而出的赛车,动力十足。反之,他将会一蹶不振,只能是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没人给他打气的话,永远只能呆在小角落里,无人问津。而我们,能让学生成为泄气的皮球吗?不,不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的职责是要让每位学生成为动力十足的赛车,以最佳的状态驰骋在人生的赛道上。所以,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我们决不能吝啬任何一句赞扬的话,任何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动作,哪怕是一个温情的注视和默许的眼神。因为一个人的进步与自信,一个生命的精彩和坠落往往就在你的不经意间悄悄失去,擦身而过。所以教师应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珍视每一个学生身上与众不同的最闪光的地方。

面对现实,作为一名教师,我无权选择学生,所能做的就是集思广益,尽心尽力用我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帮助每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这不仅包括天资聪颖、活泼开朗的好学生,更包括那些后进生、特殊生。在班级中,我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同样的地位和机会,一节课下来,人人都发言,那些自卑感强的、胆小的学生都叫几次,让他们常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特别是这些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后说出的、写下的话更是充满了真诚。此时的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赞赏,及时的肯定,恰当的评价……老师的每一次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表扬和鼓励都是对学生最有效而又最令人振奋的赞赏,它犹如温暖的阳光,撒遍每个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发现了自我的价值,增长了智慧,增强了信心。

总之,作为参与课改实验的新型老师,必须具有民主意识,正确把握“对话教育”的实质,让学生从师生对话与相处中,体悟民主与平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源”,而不是盛知识的容器,并在教学中试着多弯弯腰,多倾听,多信任,多给予学生一点赏识、肯定的话语,才能与学生一起,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学;才能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以达到教师会教、善教——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会学的理想境界,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充满人情韵味的温馨,其乐融融,我心荡漾。

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 篇6

当然, 教育的等待并非无所事事, 也并非守株待兔。教育的等待不是消极的无所谓, 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无声呼唤。等待的过程中, 我们要用鼓励的目光、真诚的微笑、激励的话语消除学生心中的不安, 用自己真诚的期待, 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这样的等待才是一种智慧的等待, 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个人的成长是漫长的过程,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读懂孩子的心, 学会按照孩子的思维来理解这个世界。因为来自遗传、环境、家庭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 成长的过程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

掩卷反思, 教育的确需要等待, 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等待。孩子一教就会, 一讲就动, 一点就通, 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天下的植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开花, 也不可能经过同样的时间便成熟, 时早时晚, 时长时短, 各有因缘。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 孩子的豁然开朗、顿悟清醒, 也许就在我们耐心等待的一刹那之后。再说, “孩子犯错, 就是上帝也会原谅”, 更何况是孩子眼中神圣的教师?我们怎么有理由不去耐心等待呢?教育是一个等待的过程, 而等待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是对学生成长的欣赏, 也是对自己工作的欣赏, 在等待中付出必然能在等待中收获。

学会等待就意味着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意味着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 不能心浮气躁, 不能急于求成, 不能指望几次活动、几次关心、几次谈话就立竿见影。因为一种好品质的形成, 一种不良习惯的矫正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的过程。对于顽劣的孩子, 就更需要循循善诱, 做到不知者不愠。

一、宽容学生

案例:几年前, 有一次我收到两个男生交来的作业, 这两份作业的内容一模一样, 连错的地方和错的方式都完全相同, 显然他们不可能是独立完成的。可是两个学生都信誓旦旦地坚称他们没有抄袭, 其中一个被我们认为是品行优良的学生, 更是很认真地反复强调。最后, 我说:“如果我把这两份作业交给任何评审人员来判断, 我相信他们都会认为, 作业里相似的地方除非是奇迹出现, 否则不可能纯属巧合。可是你们都告诉我, 自己没有抄袭。我不相信你们会对我说谎, 所以我必须假设真的发生了特别的意外。”多年后, 那位好学生遇到我, 问:“老师, 你还记得当年我们的那份作业吗?”“当然记得!”我回答到。“哎, 老师, 我对你说了谎话。那份作业是抄袭来的, 可是您相信了我。从那个时候开始, 我就一直忘不了那个谎话, 它让我难过痛心。”

事实上, 每个学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是可爱的。他们屡次三番地会闹出“小插曲”, 让教师原本就繁重的工作又增添了新的难题:欺负同学了, 违反纪律了, 恶作剧了;三令五申后还是故伎重演:又偷别人东西了, 又进网吧了, 又逃学了……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但细细想来, 没有一个孩子是真的不求上进的。由于自控能力差, 他们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失, 有时他们的某些举动往往是下意识的行为。如果教师动辄训斥、讽刺、挖苦, 学生往往会口服心不服, 敢怒不敢言, 甚至背地里消极抵抗, 暗中作乱。对于学生的毛病、缺点, 我们不要“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要想到:有的学生淘气, 或许是因为他的好奇;有的学生犯错, 或许是因为他的无知;有的学生顽皮, 或许是因为他的幼稚;有的学生捣乱, 或许是因为他对老师的逆反。

因此,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错, 我们就要利用一切可教育资源给学生一个台阶下, 其实就是给学生一个认识、改正的机会。学生也就会从教师的宽容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护和对他人格的尊重。从获得这个尊重开始, 学生就可能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 内心进行斗争。这是一个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醒悟过程。

二、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远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智力那么狭窄,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项智能, 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等。只是这八项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 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有人八项全能, 有人某一项或几项突出, 但其他方面缺乏。可大多数人都是某几项优异, 某几项稍差, 某几项更次之。因此, 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 而是存在着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么聪明的问题, 每个学生都应是独特的, 也是出色的。

案例:我班有个学生叫小伟, 学习不认真, 上课经常捣乱, 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 考试几乎就没有及格过。该学生懒惰成性, 还经常惹是生非, 不是打张三就是骂李四, 因此同学关系十分糟糕, 在大多数人看来, 他真是差极了。一次劳技课上, 教学内容是组装插座, 我意外地发现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 可以说是班级之最。我立刻在班上把他好好地表扬了一番, 然后请他在讲台上作示范。一节课下来, 同学们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以后, 他在学习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课认真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 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上例中的小伟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变化, 是因为老师发现了他身上动手能力强的优势, 并给他肯定的评价, 使他获得成就感, 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一般来说, 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些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人性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 当我们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 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 唤醒他内在的潜能, 鼓舞他们向着成功之路大步前进。

世界上许多著名人物如牛顿、拿破仑、爱因斯坦等在中小学阶段都被认为是平庸之辈, 甚至是不堪造就之才, 后来却成了影响世界进程的重要人物。这些都说明学生可塑性强, 教师不能一碗凉水看到底, 要善待每一位学生, 相信他们都有智能最佳点, 在承认个性教育的前提下, 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 实行成功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 要学会欣赏每个学生的长处, 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 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只要真诚地帮助他们, 奇迹就一定会发生。

三、完善自我

如果说宽容是一种美德, 那么等待就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修为就是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与综合素养的提高的过程, 更是教师心灵不断完善和内功修炼的过程。我们时常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 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 那是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真正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读《论语》时我们会发现, 孔子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 他通常是言语缓和的, 因循诱导的。这样的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是孔子的态度, 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更是教师应具备的气质。所以, 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像孔子那样, 从容不迫、气定神闲。

教师的修为, 又需要“为伊消得人憔悴”而“衣带渐宽终不悔”, 需要坚持。在等待中, 在坚持时需要静心, 需要心平气和。教师的修为, 更需要历经煎熬, 才能品出生命之味, 散发出独特的芬芳。要真正“守得住寂寞, 耐得住清贫”, 要在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中孤独地上下而求索。随着岁月的流逝, 某些人生的标准与追求愈加坚定, 而某些曾经的迷惑与羁绊逐渐舍弃, 真正的轻装前进。经历了心灵求索中的这份煎熬后将会得到另一番感受, 豁然开朗的感受, 那时的人生将达到另一个境界, 一个全新、通透的境界, 成功一定也就在不远的地方。所以说, 与其说是给学生以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更不如说是给自己完善自我的机会和天地。

等待是需要耐心的, 是远离功利的。等待是一种教育修养, 是一份神圣的誓言。只有大气的教师, 只有靠心去滋养教育的教师, 才会从含着露珠的嫩芽中嗅到硕果的清香, 才会从孩子的稚拙中发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的影子。

等待是一次历练, 是一次成长, 它会让教师心神更加专注, 生命更加顽强, 使命更加神圣。等待是一种渴望, 渴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但我们决不是消极的等待, 而是以生命成长为己任, 创设机会与条件, 让每个生命能得到更美地发展。等待是一种爱抚, 一种无形的爱, 是对生命的爱抚。在等待中, 教师的责任得以升华, 爱心得以扩张, 当爱心像绿草布满原野时, 花儿便会到处盛开。等待除了需要教师能够拥有一颗包容的心灵、有一双关注的眼睛之外, 还特别需要教师能够拥有足够的耐心———因为“花开的声音”, 只有等待的耳朵才能听到。

参考文献

[1]彭坤明.知识经济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叶上雄.素质教育的重点: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2) .

[3]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任者春.内外互动德育教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等待:教育的一门艺术 篇7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 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可爱的笑脸, 每天都有许多学生来看它。这天早晨, 又有许多学生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 一边赞不绝口。这时, 来了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 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 摘下来抓在手中, 然后从容地向外走去。学生惊讶极了, 有的非常气愤, 有的甚至要上前阻止那个小女孩。正在旁边散步的校长看到了, 走过去, 弯下腰, 亲切地问小女孩:“孩子, 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妈妈病得很重, 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 妈妈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 看过后我再把花送回来。”女孩害羞地说。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 学生不语了, 校长的心颤动了。校长牵着小女孩, 从花房里又摘下来两朵大玫瑰花, 对她说:“这朵是奖给你的, 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妈妈的, 因为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位校长就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给我们做出了表率, 对孩子没有说教, 没有批评, 有的只是鼓励和奖赏。他用自己的那份耐心等待, 明白了孩子对家人的关爱, 明白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感恩和向善的种子已深深地种下。等孩子长大了, 她自然会知道不能随意采摘鲜花的道理。可见, 对待孩子的成长, 来不得半点浮夸和急躁, 更不能越俎代庖。教育, 首先应该从等待开始。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 你慢慢来》中写下一段话:“我, 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 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 慢慢来。”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 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境界。这样, 幸福的不仅是孩子, 还有自己。生活需要等待, 我们的课堂同样也需要耐心地等待。而对于简单的“等待”二字,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 有时却难以做到。

在学校, 很多教师的课堂像做工程一样抢进度、赶时间, 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大梯度……在我多年的语文教学中, 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上公开课前, 自己总是认真地设计, 反复地演练。到了上课时, 却一直担心:准备这么多内容, 我能不能上完?于是一心背教案、一心赶速度, 结果却是准备的内容很快上完, 尴尬地提前下了课。后来去听别人的课, 总算明白一点:一堂好课的标准并不是有没有把准备的内容上完, 而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掌控教学速度, 让学生学有所得。当遇到学生很难理解的地方时, 就应该放慢速度, 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和学生一起静静地享受我们的课堂。由此可见, 教育需要教师尊重学生, 需要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不断调整学习方法与学习节奏。这种尊重落实到具体教育活动中, 就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一件艰难的、费时费力的工作, 所以说它本身也只能是一个慢的等待过程。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等待 篇8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师生教与学负担的重要保障.构建理想课堂, 深挖教学内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理想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模式, 丰富多彩, 科学深邃, 涉及广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上合理地等待, 可以激励学生展开思维的双翅, 在知识的时空里自由放飞.可以切实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等待环节浅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新授知识点时, 教师要善于等待

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新授某一知识点时, 教师提出一系列相关的准备性习题之后, 要给予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 教师此时要善于等待.让学生启动思维的机器, 使新旧知识点之间交汇碰撞、对比融合、有机衔接.随着思考的进一步深入, 学生的思想会在合理与矛盾, 有序与无序, 清晰与模糊, 正确与错误之间抉择, 合理的解决方案会慢慢地浮现.教师如果进行单刀直入地讲解, 简明扼要地表白, 轻轻松松地展示问题解答的全过程, 往往会抑制学生的思考欲望, 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节奏.长期下去, 学生就变成了不懂得思考、不会思考、只是会灌装知识的容器, 更谈不上训练学生如何去应用知识、发展能力了.例如:在新授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前, 可以设计出表格,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整理出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性质.教师要留时间给学生, 让学生独立地去进行回忆、筛选、归纳等相关的知识准备, 教师耐心地等一等.一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新旧知识点联系的顺利建构作为新授知识点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知识点及典型问题深层剖析, 教师要善于等待

课堂教学启动后, 学生顺利地进行了相关的知识准备后, 教师要适时地展开本堂课里学习内容的框架与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知识点所涉及的典型问题, 要作深层次的剖析.精明的教师揭示问题之后, 会留出时间给学生去阅读问题、感受问题、审视问题, 而教师只需悄悄地等待.课堂教学过程中务必防止两种倾向.其一, 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闻不问, 只求得到问题的直接答案或只是进行粗线条式的判断, 只是用正确或错误来结束整个解题过程,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不顾不问, 坐失训练学生思维的良机, 有时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误以为, 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思考, 因为老师会直接讲解的, 只要耐心地听老师讲解就行了.其二, 教师包办解题的全过程, 从展示问题、审思问题, 包括对题目中相关条件的筛选, 以及对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与破译, 由教师独自进行到底.这样做的结果, 往往严重地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教师独霸讲台, 一言到底.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所能做的, 只是点头与摇头, 课堂学习效率极其低下.针对以上不足, 比较科学合理的做法是, 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双向多边互动过程中, 当问题揭示之后, 教师一般可以圈定问题, 放大疑点, 紧扣难点, 分清主次, 区别对待.对于一些热点问题、重点内容, 在展示题目内容之后, 唤起学生独自读题、审题的兴趣, 非要探个究竟不可!教师耐心地等一等, 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去讨论交流, 甚至争辩, 教师有机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机一旦成熟, 教师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模式和途径, 力求让学生在模仿老师的思维方式、方法的基础上, 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细致的筛选与点击, 重温相关知识.在训练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 进一步巩固相关的知识点, 其效果十分显著.比如:在复习基本不等式一节时, 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当x∈ (0, π) 时, sinx+4sinx4, 试判断该命题的真假?问题提出之后, 教师耐心地等一等, 让学生去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基本不等式应用要素去考虑.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调控, 学生会想到“一正, 二定, 三相等”, 很明显上述问题不能取到“=”, 命题为假命题.伴随着问题的解决, 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这些知识的掌握, 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同时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时, 如何去分析问题, 如何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思维的双翅, 自由放飞.

三、针对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及回答, 教师要善于等待

教师对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或回答教师提问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不要急于否定和责备, 请耐心地等一等.让学生把话说完, 充分地暴露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允许学生说错话, 做错题.教师的一个期待的眼神, 往往会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真诚和殷切希望, 师生间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教师围绕学生的错因进行诊断分析, 抓住时机, 准确客观地给予学生科学有力的指导, 适时地助学生一臂之力, 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课堂总结时, 教师要善于等待

步入一堂课的尾声阶段, 多数教师习惯于自己总结, 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常是一脸茫然地点点头.比较科学的做法是, 教师应该引导和组织学生自己去小结, 教师耐心地等一等.引导学生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认真地梳理一遍, 理清难点, 摸清疑点, 明确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学习目标以及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便于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合理的补充.

必须指出的是,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巧妙、适时地等待, 不能误解成教师短暂的休息、学生片刻的放松.此时教师的内心活动是剧烈的, 要监控课堂的进展状况, 分析反馈来自课堂的多方面信息, 紧凑安排课堂教学的进度, 稳步推进.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不断地思索, 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领悟、享受和应用.切实向45分钟的课堂学习要效率.长期训练后, 学生会慢慢地懂得为什么要思考, 怎么去思考, 思考什么, 为进一步汲取新知识提供了有力保障, 也能够充分地体现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做到教学相长.一切以学生的学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教师合理地等待,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轻松愉快地交流、共同进步, 精心打造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 切实可行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葡萄酒:等待的艺术 篇9

提起葡萄酒,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以浪漫著称的美丽国家——法国。公元前1600年,希腊将葡萄种植技术以及葡萄酒的酿制工艺传到了法国,法国南部建立了以生产葡萄和酿制葡萄酒为主业的马赛城,从此之后,葡萄酒制造工艺便在这里繁荣发展起来,法国慢慢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葡萄酒产地。

人们好奇为什么法国的葡萄酒能有如此大的魅力,然而,如何酿造好酒的秘诀却是出乎意料的简单:将葡萄种在充满阳光的斜坡上,这个公元1世纪的发现延续至今。优质的土壤,合意的气候是长出能够酿出好酒的葡萄至关重要的因素。

法国葡萄酒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独特的酒庄文化。法国著名的11个葡萄酒产区内,拥有8万家左右的葡萄酒庄园。这些酒庄以长达几个世纪,甚至超过千年的历史以及80余万公顷的葡萄园种植面积和46亿公升的葡萄酒产量,构架起了法国葡萄酒在全球的经典声誉、显著地位。法国的酒庄文化,起源于教会,从前,有修道院的地方就有葡萄园,现在,有葡萄园的地方,便能找到修道院或是修道院的遗址。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认为,喝法国葡萄酒,会体味到一种与天国执手相连的感觉。

法国列级酒庄与1855年分级体制

1855年,法国正值拿破仑三世当政。三世国王想借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契机将波尔多的葡萄酒推向全世界,于是,他命令波尔多葡萄酒商会筹备一个展览会来介绍波尔多葡萄酒,并要求提供一份“本省红葡萄酒全部列级酒庄的名单,尽可能详细和全面,要明确每个酒庄在五个级别中的归属及其地理位置”。波尔多商会随之把责任委托给一个葡萄酒批发商的组织Syndicat of Courtiers。4月18日,就在世博会即将开幕的前期,Syndicat of Courtiers根据当时波尔多各酒庄的声望,和各酒庄葡萄酒的价格,确定58个酒庄命名为顶级酒庄,他们将所有酒庄分为五级,其中有4个一等酒庄,分别为拉菲,罗斯柴尔德庄园、奧比昂庄园、拉图庄园、玛歌庄园;12个二等酒庄,14个三等酒庄,11个四等酒庄和17个五等酒庄,这个分级里的酒庄大部分在梅多克地区,唯一例外是格拉夫地区(Grave)的奥比昂庄园,名列顶级一等酒庄的行列。

从1855年后一直到2001年,酒庄的名称、所有者、葡萄园甚至葡萄酒的质量都有很多变化,有的酒庄被分割,有的酒庄被合并,而定级从来没有做过相应的修订。唯一一次改变发生在1973年,木桐·罗斯柴尔德庄园在主人菲利浦男爵几十年的努力下,凭借着自己非比寻常的声望和底蕴正式加入了一等葡萄酒的大家庭。此时,一等酒庄的数量增加到5个,这5个一等酒庄就是人们常说的“波尔多五大酒庄”。

如今,波尔多酒庄享誉全球。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期待品尝波尔多的佳酿。而越来越多的洋酒拍卖,让这种分享变得更加便捷。

葡萄酒的收藏市场

5月21日、22日,香港苏富比举行洋酒专拍,“Cheval Blanc,Yquem及Dom Perignon酒庄直递珍贵窖藏”和“七个星级窖藏”两个专场,推出919件拍品,创下5609.3183万港元的成交额,成交率100%,其中全球首度面世之香槟王唐培里侬“至尊粉红香槟”垂直酒款,以133.1万港元成交,刷新单一香槟拍品拍卖纪录,也是香港苏富比首件逾100万港元成交的洋酒。

曾几何时,对于洋酒拍卖并不熟悉的中国人也开始加入到洋酒收藏的行列,中国新贵一族的参与,使得全球洋酒市场有了新的气象,据世界最大的精品葡萄酒电子交易和信息平台Liv-ex(伦敦国际葡萄酒交易所)2009年12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一箱(12瓶)1982年的拉菲在1999年12月31日的交易价格为2613英镑(一瓶平均218英镑),2009年11月30日已涨至2.5万英镑(一瓶平均2083英镑),10年增长高达857%,成为历史同期英国市场投资回报最高的商品,超过了英国股市表现最好的英美烟草(增长率454%),超过了黄金(增长率297%),也超过了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的莫奈名画《蒙梭公园》(增长率71%)。

仅2009年一年。各拍卖行在香港地区举办名酒拍卖会达到14场,总成交额达4.96亿港元。香港已成为超越伦敦,仅次于纽约的全球第二大葡萄酒拍卖市场。

今年,香港苏富比特意增加洋酒专拍。中国大陆买家成为最活跃的葡萄酒竟投者。苏富比洋酒部国际主管及葡萄酒大师施慧娜表示:“很明显,仅春秋两季拍卖洋酒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购买需求,尤其是中国大陆买家,现已占到我们所有买家的40%左右,一般来说。我们洋酒拍卖总成交额的60%都是这些大陆买家的功劳。”

价钱并不能完全代表一瓶葡萄酒的价值,一瓶好酒是不需要任何金钱符号来证明的。白马堡酒庄总经理及狄康酒庄行政总裁Pierre Lurton面对日益繁荣的葡萄酒市场,也曾说过,葡萄酒买来最好自己享用,不要只为投资赚钱,那样就失去了品味葡萄酒的真正意义。

唐培里侬:一个年轻修道士的梦

确实,葡萄酒背后有着太多的人文内涵,不对此有所了解,也会使品味佳酿的过程逊色不少。

在法国,每一个列级的酒庄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尤其是那些年代悠久的葡萄园,更是有着耐人寻味的历史。前文提到创拍卖纪录的香槟王唐培里依“至尊粉红香槟”就有着这样的故事。

在遥远的17世纪末,Marne西边山丘的Benedictine Hautvil-liers修道院里,有一个名叫唐培里侬(Dom P6rignon)的年轻修道士,为了使修道院发展得更加繁荣昌盛,他被分配担任酒窖的管理人,这个充满抱负的年轻人,从那时起,便立下了一个目标 “酿造世界上最好的酒”。此后他不辞辛劳,精心地照理着葡萄园,从种植葡萄开始,整个酿酒过程一丝不苟。

唐培里依30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尝试,使他永载香槟史册。

1668年,唐培里侬无意中把各种葡萄酒勾兑在一起,用软木塞密封后放进酒窖,第二年春天,当他把那些酒瓶取出时,发现瓶中酒色清澈,明亮诱人,他一摇酒瓶,“砰”的一声巨响,瓶塞不翼而飞,顿时芳香四溢,这便是我们现在熟知的香槟酒的由来。

自此,唐培里依终其一生致力于香槟的酿制技术,直至1716年去世,从未放弃过梦想。唐培里侬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试验的热忱,经过47年的摸

索,终于对酿造技术进行了创新和完善,并使之深入人心。他的关于香槟酿制方法和技术的记录被誉为“香槟圣经”。法国波尔多1855年列级酒庄协会主席菲利普 卡斯迪亚曾说: “同一年份的葡萄,两个不同的人都用50%的梅洛配50%的赤霞珠,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这可能取决于他们的习惯、当时的心情。”可见,酿酒人对于葡萄酒的重要。

唐培里侬为平淡无奇的酒注入了灵魂和魅力,井赋予其优雅的形态,香槟从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他还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香槟品牌,唐培里侬香槟到今天依然是香槟中的极品,尤其是由于有了玛丽莲,梦露的钟爱而愈发吸引人们的关注。

在美国电影《七年之痒》中。玛丽莲,梦露扮演的那个女孩为自己的22岁生日买了一瓶香槟,而在现实生活中,梦露不止生曰时喝香槟,每天陪伴这位佳人的,除了香奈儿五号香水,还有睡前的那一杯唐培里侬。

1962年6月22日,时装摄影师波特,斯特恩受((Vogue))杂志委托,希望为梦露拍一组只“穿”香奈儿五号香水的写真,梦露的助理告诉他,条件只有一个:准备3瓶唐培里侬。

每瓶唐培里侬都是在气候适宜、葡萄质量俱佳的年份酿制。通常十年中平均只有三至四年才会遇到葡萄的丰收佳年,而唐培里侬就只在这些最佳的年份里出产,并需要长达六至八年的成熟期,因此,有唐培里侬出产的年份也慢慢成为了法国葡萄酒最佳年份的标志之一。

唐培里侬以前做白香槟,据说,第一瓶唐培里侬香槟王粉红香槟诞生于1959年。1971年,在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举行的纪念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创建波斯王朝2500周年豪华庆典上,那款典藏佳酿才首次在世人面前揭开神秘面纱。至今大约有20款唐培里侬粉红香槟存世。

唐培里侬粉红香槟的产量仅占酒庄香槟总产量的5%。粉红香槟的选料较之白色香槟更为严苛:通常只采用法国Ay、Bouzy地区以及传奇园区Haut villers葡萄园中向阳一面最上乘的莎当妮和黑皮诺来酿造,酿好的酒要在窖里陈上八到十年,最终由总酿酒师决定它的最佳风华上市吋间。由于唐培里侬粉红香槟近乎苛刻的酿酒要求,唯有最稀有和品质最佳的葡萄才能用来酿造顶极香槟,这意味着每一瓶唐培里依粉红香槟都将成为生活品鉴家们热衷的经典珍品。2008年4月,Acker Merrill&CondiE公司在纽约组织顶级葡萄酒和香槟拍卖会,最早两瓶唐培里侬1959年份粉红创出厂8。47万美元的拍卖纪录。

上一篇:我国幼儿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犯罪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