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论文

2024-06-28

大学生犯罪论文(共12篇)

大学生犯罪论文 篇1

一、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但是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是完全成熟, 尤其是对情感的把控能力还很低, 这就造成大学生在面对一些感情事情出现问题, 严重者更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些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下面, 我就具体介绍一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1.大学生的心中理想与现实生活不符。就年龄来讲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 他们的心智趋于成熟, 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但是, 大学生自我认知却极易出现问题, 他们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 多数不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而是埋怨别人, 埋怨社会, 有些偏激者就会产生反社会倾向, 这样的心理状态是导致发生犯罪案件的主要诱因。2.大学生普遍存在很强的逆反心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 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相对独立, 自己做主的事情较多, 多年的束缚感一扫而光, 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开始抵触, 他们既要生活上的独立, 又需要家长的经济支持, 二者间的矛盾造成了学生与家长间发生冲突, 随着冲突次数的增多, 家长和学生间的隔阂增大, 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 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3.大学生自尊心强会产生心理问题。大学时代已经进入半社会阶段, 学生已经相对独立, 他们会有很强的自尊心。例如:大学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扬, 他们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但是, 大学生人才众多, 以前很多优秀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失去了优势, 他们的虚荣心已经得不到满足, 这种心理落差是有些学生不能接受的, 强烈的自尊心会让他们产生自卑感, 这种心态不转变过来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4.大学生孤立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情感波动很大, 每个人都需要朋友, 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 但是, 有些自闭学生不善于和同学沟通和交流, 他们既有迫切的交流需要, 又不积极和别人沟通, 这种矛盾的心态造成这些学生性格孤独寂寞, 发展时间过长后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诱因, 其案件类型以财产类案件和伤害性案件居多, 下面, 我具体分析一下影响大学生犯罪的因素。1.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行为的动力, 它是影响犯罪活动的重要因素。其犯罪动机包括: (1) 物欲影响。许多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偷盗案件, 这类案件排在大学生犯罪案例的首位, 发生原因就是大学生对物质需要起了贪念, 从而走向了犯罪道路。 (2) 报复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年龄还不够成熟, 想问题还不够深透, 往往因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行为, 也就是说, 他们的报复心在作祟。在大学生犯罪案件中, 许多人身伤害罪都是由于学生的报复心太重而造成的。 (3) 冲突带来的影响。大学生的生活相对独立, 与别人交往的机会较多, 但也就加大了人与人间的冲突。例如:震惊国内的马加爵杀人案就是由于马加爵性格孤僻, 心理不健康, 当与别人发生冲突后而杀人犯罪。2.价值观。人的价值观会给人的行为带来影响。在当今社会上, 社会风气会影响人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一些享乐主义、奢靡主义、拜金主义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特别是对于刚刚独立起来的大学生来说影响最大, 有些大学生失去了道德观念的束缚, 不仅在学校内违规违纪, 更染上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当消极的观念成为大学生的信念后, 他们就有了犯罪的心态, 从而做出了违法行为。可见, 人的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很大, 价值观的偏离会让大学生无视法律, 走上犯罪的道路。3.人格异常。人格异常是一种心理障碍, 是一种过激行为。在许多案件中, 我们都会发现犯罪者都有人格异常问题, 他们在变态人格的驱使下, 做出不符合常规的行为。其具体类型可分为:强迫型、变态型、分裂型等, 这些具有变态人格的人不仅没有责任心, 还不正视自己的错误, 当与人发生矛盾后, 他们会把问题都归咎给别人, 对别人有仇视心理, 做事情走极端, 他们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往往因为一些小事而做出过激行为。4.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发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心理存在偏差, 也就是说, 这些有心理问题的人会采用完全异常的处事方式, 完全脱离了正常的轨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他们不仅有人格问题, 还缺少责任感, 做事情冲动, 情绪难以控制, 禁不住困难的打击, 一旦受到挫折, 就会出现过激行为,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自卑感极强。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 难以和别人沟通和交流, 一旦和别人发生冲突, 就会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具有很强的报复心。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方法

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各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 各高校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大学生犯罪问题。下面, 我具体介绍一下学校的基本对策。1.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大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期, 可是, 多数高校在这个阶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 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不够重视, 在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 学生抵御不良意识的能力很低, 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犯罪事件的频发。2.增强法律意识。尽管大学生都是学习上拔尖的学生, 他们的智商应该很高, 但是, 法律意识淡薄是客观事实, 有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我国基本的法律, 因此, 学校加强法律教育,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很重要, 只有大学生学会了法律知识, 才会知道如何守法, 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而远离犯罪。3.培养健全的人格。大学生人格异常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 因此, 学校一定要认识到大学生的犯罪特征, 了解到导致大学生人格异常的病因, 从而加强人格培养, 引导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其具体方法包括:多开展集体活动;多指导学生处理问题;多与孤僻学生交流等。

结语

近年来, 大学生犯罪案件逐年递增, 这已经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各大高校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责任, 多分析大学生犯罪的具体原因, 从而有针对性的加强教育, 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发生。

摘要:由于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增多, 学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已经非常重要。本文重在探究大学生的犯罪心理, 希望本文内容对预防大学生犯罪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犯罪心理,心理问题,教育,案件

参考文献

[1]詹丽萍.试论大学生的犯罪现状及预防[J].教育与职业, 2006.2.

[2]陈天惠.浅谈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 2005.5.

[3]曹国辉.大学生犯罪的成因与防治:以犯罪心理为视角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大学生犯罪论文 篇2

一、自身原因:

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成年,但是,同生理上的成熟相比较,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水平提高的相对缓慢,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这些大学生不同程度还具有未成年人的某些心理特点。

情绪不稳定,自控力较差。尚没有迈入社会的大学生往往年轻气盛,自我约束能力差,感情比较脆弱、易冲动,缺乏对事件的正确处理与驾驭能力。在一定的突发事态刺激之下,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极有可能与他人发生冲突,容易产生偶发性犯罪。大学生犯罪中的伤害型案件多数都是起因于此。

依赖心理过重,无法应对挫折。现在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一直比较顺利。进入大学后,他们往往要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但其潜意识中仍然在寻求依赖,自我定位不准,对挫折没有思想准备,一旦遇到重大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难以调整自身对社会变化的认识。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队伍的日趋膨胀,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如大学生失业现象增加等等。这些使现代大学生不再有过去大学生拥有的那种自认是出类拔萃的优秀者的想法,他们的自我预期值下降,这就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的心理。

二、学校教育方式的缺陷:

某些院校包括一些名牌院校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学校的设施建设抓得比较紧,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学生在校外的活动情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学生的增多,大学内部对学生管理弱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及家长期望都很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其心理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加上为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他们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群体。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却相当薄弱。

法制教育流于形式。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在高等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应当始终把法制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目前的大专院校中,在大学一、二年级一般都增设了法学理论课程。但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大学生虽然知道自身行为违法犯罪,却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手段比较高超,不会被查获。可见,大学生仅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律知识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大学生们的脑子里装上法律这根弦,遇事知道用法律的标准来衡量。

三、家庭教育方式失当:

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家里能够出大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骄傲。因此,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好坏,很多家长都对自家的“骄子”给予了过多的溺爱。有的父母不惜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设计舒适的环境。经济条件好的,更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而这种习性成为诱发他们心理疾病的病灶,导致他们产生性格孤僻、自控力差、交际恐惧症、自闭症等心理问题和疾病,有些还发展为暴力倾向和行为。

浅析大学生犯罪及预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124—02

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令人担忧,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都会有一些大学生因触犯刑律而断送美好前程。而且随着大学生犯罪领域的扩大,社会危害性的增加,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大因素。因此,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相应对策,减少大学生犯罪,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1.犯罪的突发性。犯罪的突发性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以前犯意不明显,犯罪动机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往往是在遇到外物刺激、甚至是一些微小事物的刺激下,理智失去控制、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实施的犯罪。大学生犯罪,特别是暴力伤害罪,往往事先并无预谋。一般是在受到某一事态的刺激后实施的突发性、不可控制性行为。其犯罪动机和目的都比较单一、盲目,常常因一两句言语不和就有可能实施犯罪。

2.犯罪的具有广泛性。大学生犯罪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犯罪主体广泛性,二是犯罪类型和方式多样化。犯罪主体的广泛性是指作为犯罪主体的大学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呈多样化的特点。据相关调查表明,2010年比2009年犯罪率增加了97%[1],当前违法犯罪不仅仅出现于普通本科生中,受教育程度交较高的硕士生、博士生犯罪已经不再是新闻,现阶段女生犯罪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犯罪类型的多样化是指大学生犯罪的类型表现出种类繁多的特点。除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是特殊犯罪主体外,大学生犯罪几乎涉及了其它各类大罪,包括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等。其中涉及较多的罪名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盗窃等等。大学生犯罪类型的多样化,反映出大学生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3.犯罪的暴力性。大学生激情犯罪虽然都无预谋且时间短,但在激情爆发的瞬间,由于大学生处与自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估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这样一种状态,因而往往表现得疯狂和凶狠,尤其是在嫉妒、报复、怨恨等情绪下实施的犯罪行为,手段更是及其残忍。所以,大学生犯罪尤其是激情犯罪多为恶性犯罪,犯罪的后果极其严重,对社会的危害非常大。大学生激情犯罪不仅严重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断送了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命,给本人及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不幸与灾难。

4.犯罪的团活性与智能性。团伙性是指是指犯罪行为人有组织、有目的地纠结在一起,共同实施犯罪的行为[2]。结伙性犯罪由于参与的人员较多,作案时互相配合、互相勾结,因而社会侵害面广,犯罪成功率高,社会危害性尤其突出。同时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受过高等教育,熟悉计算机及网路,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大学生犯罪多是有有策略、有手段的智能犯罪,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反侦破性。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掌握较高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在智能化犯罪方面则具有更大的优势。他们把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犯罪活动中,从而使犯罪给社会稳定和安全带来更大的威胁。

二、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1.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懂法。大学生思想上没有法律的概念,不懂法是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对法律条文不是特别了解,往往已经触犯了刑律,还不知道自己犯罪了。二是不学法。对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危害性缺乏全面认识,认为只要自己不干违法的事、学不学法律知识都无所谓。三是不守法。现在虽然有的高校开设了法律的相关课程,甚至有的学生学的本来就是法律专业,仍存在犯罪的现象,甚至是恶性犯罪这是因为在部分学生心里,仍然是心存侥幸的,认为自己手段比较高超,不会被查获,所以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使教育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有的大学生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往往缺乏辨别能力。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特别是网络游戏人物对他们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3.大学生自身原因。一是大学生自身需要的倾斜。当代大学生作为“天之娇子”进入大学之后,有的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学习松懈,不求进步,贪图享乐,一味追求高消费,一旦家里无法满足时,犯罪变成了他们实现需求的途径,纵观近年来大学生抢劫、盗窃等犯罪居高不下无不与此有关;二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欠缺。近年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滑坡严重,主要表现为道德失范、不讲诚信、考试作弊、拖欠学费、欠贷不还等等。在社会变革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市场经济孕育催生的新道德观念,如自主、竞争、效率等被变为功利、金钱至上[3];三是大学生心理素质不成熟。纵观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就是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面对挫折。现代大学生,被称为是在“温室”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优越的物质条件、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使大学生群体中心理障碍者呈增多趋势。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数据表明,大学生中有15%~2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4]。主要表现为心理脆弱,无法面对挫折。

三、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及对策

1.完善立法,加强法制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关键所在。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因此,立法机关进一步加强立法。这不仅仅能够对大学生犯罪起到很好的作用,更是对全社会预防犯罪的重大贡献。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同样也是道德的基础。大学生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常常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而易入歧途。因此,在高校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当始终把法制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法治教育,使大学生不仅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培养一定的法律意识,遇事知道用法律来衡量,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犯罪的后果。比如刘海洋在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课,知道民法、刑法等,但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的,但现在知道了,自己也很后悔。由此可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仍很薄弱。对此,我们首先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其次,通过开展法律专题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再次,各大院校应与司法机关联系,由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所办案件,对大学生进行现实的法制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将打击犯罪与预防犯罪结合起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2.加强社会预防。社会环境中的因素,对大学生来说,往往使毒害其灵魂,诱发其走上犯罪道路的外在条件,如果仅仅通过教育手段对大学生施加良性影响,而不采取有效措施来净化社会环境,那么防止大学生犯罪现象是不可能的。在消除社会上有害因素的措施中,应坚持针对性、实效性的原则。一方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遏制社会的丑恶现象,建立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切实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使大学生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和爱。如继续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保证贫困大学生火家庭的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力培育、发展人才中介组织和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和发展途径;同时政府也要大力倡导健康文化的发展,严禁色情文化和暴力文化的制作和传播,防止一些污秽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腐蚀。

3.各高校要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要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比如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疏导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困惑以及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各大高校还应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他们的素养和修养。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态,必须着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注重因引导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其次注重大学生的精神修养,特别是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最后,注重大学思的基础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增强公民意识,培养正直、善良、有爱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春江.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EB/OL].http://www.lawbreeze.net.

[2]拓维文化.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96.

[3]魏丽,李娜,王金兰.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J].河北法学,2005,(7):56.

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探究 篇4

一、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1. 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虽然近几年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权力腐化、“官德”堕落;吸毒贩毒猖獗;人际关系冷漠;社会公德失落;职业道德下滑等方面,这都会间接地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如2010年发生在河北保定的“我爸是李刚”事件,此案曾一度红遍各大媒体。大学生李启铭醉酒驾车,撞倒两位女大学生后逃逸,造成两受害人一死一伤的惨剧,给受害人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事后李启铭却以我爸是李刚(河北保定市公安分局副局长)为缘由欲开脱罪名,并显示其“显赫”身份,此举遭到社会强烈的批评和指责,在舆论压力下李启铭公开在媒体上致歉。究其言辞,我们不难发现,他正是因为自信心的变相增加而产生了对他人漠视的心理。在现代社会类似这样利用亲属的社会地位或权势逃避罪责、增加自我价值筹码的行为随处可见,这种官二代、富二代不良习性的滋生势必会扰乱社会和谐,不利于公平公正社会制度的建立,并且容易引发部分大学生心理不平衡,有些大学生对社会产生怀疑和矛盾心理,失去了是非观念,甚至对正确的东西也持怀疑态度。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这部分大学生藐视国法,大胆作案,甚至结成犯罪团伙来做出反社会的行为。

2. 社会思想观念变迁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体制无疑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平等竞争性,强烈的冲击着封闭保守、等级特权、传统落后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形成追求实效、平等竞争、追求人生价值等新的观念。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者的私人利益差别为前提的,竞争性和功利性是其重要特征,市场主体具有强烈的趋利性,一旦渗透到人们的全部社会关系中,就难免诱发出人们的贪欲,使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念侵蚀人们的心灵。

3. 不良媒介的影响

由于文化市场的失控,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大学生犯罪的直接诱因。各种充斥着暴力、淫秽色情内容的音像制品,报刊杂志等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美国学者班杜拉认为:“电影、电视、网络游戏常常生动地描绘暴力画面,并且剧中的暴力被说成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它甚至反映了一种英雄气概,由此人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暴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于处理日常事务和人际关系。”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和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是未成年人最早接触的社会化单元,同时也是社会安定的基石。一个健康的家庭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好坏。

1. 家庭成员关系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影响

有些父母离婚或一方死亡而形成的单身家庭,父母有分居、婚外情或重新组合的,这样的残缺家庭,对大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得到的关爱和家庭教育也较少。单亲家庭的孩子,跟生活在完整家庭中的孩子比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人格畸形。一些未成年人还会产生深刻的情绪障碍,经常有悲观厌世、消极处世、情绪波动大、自卑、自负等心理特征,久而久之易形成反社会的倾向,一旦心理失衡就会引发犯罪。

2. 家庭成员的不良品性及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影响

有的父母自身素质比较低,不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没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只知道打骂,信奉“棍棒之下出人才”“不打不成器”的信条,甚至用侮辱性的语言对待子女,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会对子女的自尊心造成很大伤害。而且,有的父母或近亲属有赌博、酗酒、盗窃、嫖娼等不良恶习,都对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着极其负面的影响。

3. 家庭贫困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影响

当前不少家庭父母工作压力较大,家庭责任重,或因下岗造成家庭生活贫困入不敷出,而大学生的心理又极为敏感一旦受到外界攀比之风的影响,很容易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或心理失衡,更有极端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跨越道德底线去偷父母的钱,甚至到社会上进行诈骗、偷盗、抢劫、谋杀等违法行为。这些父母的不当做法都会直接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给他们的童年造成无法磨灭的阴影,尤其是不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无疑会对其人生道路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总之,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在幼儿成长阶段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的性格表现也因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所以对于父母来说教育子女是当代社会的必修课,更是一门学问。要想从根本处降低大学生犯罪率,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父母对子女的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学校是大学生离开家庭后的第一个舞台,是大学生走入社会的桥梁。学校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大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过,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一些缺陷和失误容易使大学生养成不健全的人格,进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 篇5

摘要: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逐渐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着手,较系统地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和原因,从而探寻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现象 犯罪特征 犯罪原因 犯罪预防

大学阶段是青春勃发、奋发有为的黄金阶段。当代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现各类媒体,且犯罪案件及人数逐年上升,犯罪类型也逐步走向多样化和智能化。一些被人们视为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却因触犯刑律而锒铛入狱,应该说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数量增加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

(二)类型多样化

大学生犯罪多以财产型和伤害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比如大学生卢某就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向好友传播,给该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达几万余元;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研制冰毒,从事毒品交易活动等等。

(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

二.当代大学犯罪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个体行为都要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

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新的变化,价值取向呈文化多元、选择多样、思想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物质利益成为现实生活的重头戏,一些大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这就诱发了个别大学生进行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拜金主义,盲目追求高消费,对物质的需求欲望不断膨胀,党内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上不良现象和歪风邪气对大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诱发犯罪的动机和行为。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介不断冲击传统的文化载体,国内出现了多种文化,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对大学生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则在社会上起着极其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感情丰富、思想活跃、感受灵敏、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做事情欠缺考虑,缺少健康的爱情观,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没有一个健康的处世心态,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诱发犯罪。

(三)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学校是大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环节。某些高校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品德、情操、心理、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学校和学生都非常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往往忽视思想政治的教育与学习,学生学习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流于形式,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心理调查、心理咨询工作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怠于对各种心理异常加以及时发现和正确的引导。虽然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但教学效果欠佳,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另外高校在学生管理上强调学生自立、自觉,尊重学生的个性,这

虽然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使许多本应及时发现的问题未能发现。

(四)家庭教育的缺陷

一个人出生以后便置身于家庭环境之中,家庭是人的第一生活环境。大学生的违法犯罪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大学生有父无母,有母无父或继父继母,这样的家庭一旦失控,便会使大学生的成长缺乏相应的支持,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些家庭内父母关系不好,无休止的打骂吵闹,必然给子女心灵造成阴影,给孩子心理带来极大创伤,甚至带来变态的心理。有的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据专家分析,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原因就在于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所以说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途径

(一)、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杨叔子院士说“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为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减少一些不必发生的悲剧。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三)、多形式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面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从刚入校门着手,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校园

内的案例讲危害,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法律意识的现象,我们强调要强化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四)、加强校园内的内部管理。

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因此要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尤其是集体宿舍的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配合有关执法部门综合整治,排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干预。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

(五)、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

司法机关对大学生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结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人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精神面貌、思想态度和行为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 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出发,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篇6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原因;暴力预防

1大学生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1.1大学生犯罪的概念

大学生犯罪就是指“我国各类高等院校中大学生所实施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的范围既包括国办大学中的大学生又包括民办大学中的大学生,就具体的学生层次而言,除了作为主体的本科生外,也包括专科生与研究生。

1.2大学生犯罪行为的特点

1.2.1犯罪手段智能化

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大学生犯罪也呈现出了智能化的现象,当前大学生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智能化,大学生犯罪智能化,表现出高技术以及高隐蔽性,犯罪行为人使用高智能手段从事违法犯罪获取非法利益高危险性,如利用电子计算机犯罪、利用窃听技术进行犯罪,利用生物学、化学、医药学技能进行犯罪。

1.2.2犯罪动机多样化

对大学生犯罪动机的把握对于抑制大学生犯罪具有重要作用,所谓犯罪动机就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

2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2.1从大学生方面分析犯罪原因

2.1.1法律意识的缺失

法律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罪主体的法律意识对其犯罪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犯罪主体行为受其思想意识的支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对其犯罪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法律意识淡薄是大学生犯罪频发的重要原因。

2.1.2道德意识的缺失

道德意识的缺失对于犯罪而言是一种重要的推动因素。當前大学生的性道德、网络道德以及公共道德都存在着缺失:就性道德而言,许多大学生持性开放的观念,如在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广东省性学会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等联合组成的课题组的调查中,就发现“大学生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开放的。

2.2从家庭分析犯罪原因

鉴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社会化的特殊作用,当我们分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时,总能够或多或少的看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大学生犯罪的影响。父母作为与孩子接触最多、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成年人,有的将自身的社会价值观、社会不良习气带入家庭。传导给孩子,使孩子自由对社会消极因素的认同程度高;有的是当孩子在社会活动中、从媒体中或在同伴交往中模仿别人的不良行为,产生不良苗头时,父母未能及时的发现、引导与教育;有的是由于父母失职,而造成孩子在其生存中的家庭环境恶劣,或者父母以不当的方式对待孩子,造成孩子心灵的伤害与行为的扭曲,容易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2.3从学校方面分析犯罪原因

2.3.1心理教育存在缺失

大学生日常心理教育具有持续性、及时性,应能够给予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时的化解,从而平衡大学生心理、避免大学生采取极端行为以至于走上犯罪道路。但是当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日常心理教育存在缺失,许多高校并未设立大学生日常心理咨询机构、即使有些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由于教师专业素质不高,配备人员较少,对学生的起不到专业的心理辅导,学生得到的心理帮助收效甚微。

2.3.2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存在缺失

许多辅导员或班主任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热情,不仅缺少制度上的探索而且实践中也有推卸职责之嫌,他们更多的用学生干部进行管理,不能很好的深入学生做到学生的动态管理,而学生干部能力参差不齐,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学生干部本身的管理在全体学生当中缺乏威信,在相当程度上难以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预防措施

3.1对学生方面的预防措施

3.1.1增强心理素质

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与经济压力是许多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压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够较好的进行自我心理调试,对上述压力有一个正确的处理方式,而不是采取极端主义。尽管面临着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与经济压力,但是大学生应当对这些压力有一个正确的对待。

3.1.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对其日常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们活得更长久,更快乐,有更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3.2对家庭方面的预防措施

3.2.1注重家庭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庭品德教育。大学期间,父母不仅更要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孩子在校的品行表现,发现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时应及时制止并反馈给学校。

3.2.2重视家庭与学生、学校的沟通

父母应当积极主动的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的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学会倾听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通过与孩子的直接沟通解决孩子面临的困惑,使其感受到生活的信心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处事方法。

3.3对学校方面的预防措施

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堂上的培养,而且应当包括日常的法制教育,甚至是日常的法制教育对于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更加重要,因为日常的法制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除了法律知识问答、法律知识宣传、法律援助以及模拟法庭活动外,还可以聘请校外的法官进行具体案件的讲解、聘请律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法律交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法制沙龙,甚至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典型案件的旁听,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

透视大学生暴力犯罪现象 篇7

大学生暴力犯罪是指发生在大学生之间的, 以侵害大学生或他人的人身或财产为主的暴力犯罪。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学习压力的加大, 大学生暴力犯罪现象层出不穷, 这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研究发现, 大学生暴力犯罪者的年龄一般都集中在16-25岁之间, 且犯案地点大都在校园内以及校园周围。与其他形式的犯罪现象不同, 大学生的犯罪动机比较单一, 大多数都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另外, 容易犯案的大学生的性格大多为冲动型, 这就要求家长以及教师要通过对于大学生暴力犯罪特点的总结以及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的分析, 总结出控制以及预防大学生暴力行为的方法以及措施, 进而实现大学生犯罪现象的有效预防以及控制, 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健康、快乐地度过大学生活, 以实现大学的真正目的。

二、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特点

(一) 从犯罪年龄上看

从犯罪的年龄上看, 有暴力犯罪现象产生的大学生年龄大都在16-25岁之间, 尤其是21-25岁之间的大学生的数量居多, 主要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学习以及就业的高压力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 大部分人都面临着就业, 而在竞争压力如此强大的今天, 很多大学生存在“就业难”的现象, 这大大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另外的一部分学生正准备跨过考研这座大山, 同样面对着强大压力下的严峻环境。因此, 这一阶段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对于他们来说, 犯罪行为系自身情绪的一种发泄。

(二) 从犯罪地域上看

大学生暴力犯罪主要集中在校园及周边地区。笔者发现, 目前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轨迹为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 于是校园便成为其暴力犯罪的高发地点。同时, 校园周边的网吧、酒吧、歌厅等娱乐场所, 也常常成为大学生暴力犯罪的选择地点。

(三) 从犯罪动机上看

由于校园环境的单一性, 大学生暴力行为的犯罪动机通常比较单一。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暴力行为都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 或者可以说是这是对于自身情绪的一种发泄。当然, 笔者认为, 这其中也有极少数的人是为了钱财, 但并非具有代表性。

三、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成因

(一) 主观因素

1.生理因素

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 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精力充沛, 但由于自身心理发育与年龄因素的限制, 以及长期与社会生活的脱离, 导致部分大学生脾气较为暴躁, 容易产生叛逆、误解、愤恨等不良情绪。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 大学生难以排除自身不良情绪。加之外部因素的刺激, 较容易将此种不良情绪转化成一种暴力行为, 重者甚至构成犯罪。正所谓众多大学生口中的:“君子动手不动口”。

2.心理因素

如今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以其为中心建立的不健康家庭模式和其从小形成的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集体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 内心对于大学生活中的宿舍管理制度及民主决策理念十分排斥, 自我意识较为膨胀;另外, 受社会上众多暴力犯罪事件的不良影响不断地在心理较为单纯的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导致大学生暴力犯罪事件的频发。

(二) 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虽然说孩子进入大学以后要学会自主独立的生活, 但是父母仍然应该起到管教的作用, 要向孩子灌输法律方面的知识, 并且应该结合孩子的一些经历或者孩子的心理状态对孩子展开疏导。然而, 由于工作忙碌的客观原因或者是自身意识的薄弱, 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大学以后, 都选择让孩子独立生活、独立成长, 对孩子缺乏管教, 进而导致他们中大多数在思想或者是行为上出现偏颇, 进而促成了学生暴力犯罪行为的产生。

2.学校因素

作为学校来说, 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 更是要实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等多个方面的教育。然而在目前很多大学都存在这样一个相似的情况, 大家都注重于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理论的积累, 却忽略了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进而导致很多学生的三观出现偏颇;另外, 很多学校的管理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对于学校频频发生的暴力事件, 学校往往采取包庇、漠视、不处理的行为, 这样一来, 学生便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加剧了学生犯罪行为的产生。与此同时, 学校教师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 部分教师教态比较好,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然而部分教师缺乏师德的教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态度粗暴无礼, 甚至侮辱学生人格, 使学生精神受挫, 进而以暴力行为来报复或者是回击教师。由此可见, 学校是学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发源地”, 因此必须重视以及加强对于犯罪行为的控制和管理。

3.社会因素

除了家庭学校以外, 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影响到学生, 更是引发学生产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因素。例如, 很多大学生都要面临就业的问题, 在就业的过程中, 伴随着受贿、走关系等多种社会行为的产生, 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的同时, 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多的不公平性, 很多学生受不了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便开始实施暴力行为。另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 学校及周边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网吧、酒吧、歌厅、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屡禁不止, 甚至如雨后春笋般病态发展, 这些不良的环境也是诱发学生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

四、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一) 家庭方面

首先, 作为家长来说, 一定要多关心孩子, 多和孩子进行沟通, 从而进而提升孩子的思想教育。同时, 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对于自己的关心与温暖, 进而改善学生的自私、冷漠的心理;另外, 更要多询问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状况, 要看看孩子是否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进而对他们展开劝导, 从而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年人属性, 学会理性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味地采用暴力行为去进行处理, 进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校方面

1.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若想实现大学生暴力犯罪行为的有效控制, 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借助于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纠正大学生的错误思想以及错误行为, 进而实现对于暴力犯罪行为的控制;另外, 教师也可以开展案例驾驭, 所谓的案例教育指的是借助于已经发生过的一些暴力犯罪案例, 如马应龙事件等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让大学生意识到暴力犯罪行为会引发哪些结果, 同时, 教师也可以组织大家举办一些暴力犯罪行为表演, 借助于一些角色扮演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暴力行为的产生原因, 产生过程以及会引发怎样的后果, 进而全面提升大家的法律意识, 实现犯罪行为的有效预防以及控制。

2.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针对于已经发生的暴力事件, 对于产生暴力行为的学生, 学校一定要严惩不贷、严加管理, 应本着“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方针, 将相关的犯罪者交给司法机关进行教导。另外, 对于学校内部, 也应该加强管理, 要严谨学生在宿舍开展赌博娱乐, 同时, 要规定学生一定要按时回宿舍, 不能在外面逗留的太晚, 减少学生与社会复不良人士过多的接触机会, 以减少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发现, 很多学校目前还存在暴力犯罪现象, 针对于这些暴力犯罪现象, 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应该联合在一起, 实现综合治理, 加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进而实现犯罪行为的有效控制以及预防。

参考文献

[1]明廷强, 张玉珍.大学生暴力违法犯罪现象透视[J].青年研究, 1995, 09:26-28.

大学生违法犯罪对策研究 篇8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

大学生群体是青少年群体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犯罪学研究中, 对青少年的界定是14~25周岁。从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 青少年犯罪呈现逐年上升之势, 近年来占到了刑事犯罪的80%, 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17%, 占高校总人数的1.26%。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且以年平均2%~3%的速度上升, 大学生犯罪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 增长趋势十分明显。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

相对社会其他涉罪的犯罪主体而言, 大学生犯罪的范围、性质及其危害并没有质的区别, 但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一些特点, 主要体现在:

(一) 侵犯的客体以财产型为主, 犯罪类型多样化。

大学生违法犯罪涉及罪名多以财产型为主, 绑架、杀人、伤害、强奸等侵害人身权案件也逐渐有所抬头的趋势。在大学校园里, 70%以上的刑事案件主要涉及到盗窃罪、诈骗罪、抢劫罪等罪种, 这些罪种所侵犯的客体都是财产所有人或管理人的财产利益,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

(二) 犯罪主体范围逐渐扩大化。犯罪

主体范围扩大化包括几方面:一是从过去的犯罪学生主要来自高职高专与民办院校逐步向重点院校蔓延。例如, 马加爵案件、刘海洋案件等一些名牌院校的学生犯罪;二是高学历犯罪增多, 不乏硕士生、博士生;三是从年龄来看, 朝低龄化趋势发展;四是从性别来看, 受到一些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 女大学生违法犯罪比例增加。

(三) 侵害客体。

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熟悉的人, 如同学、老乡。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

(四) 犯罪后果。

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目标均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 如手机、现金、信用卡、相机、随身听等, 且涉案金额大小不一, 但多数都在千元左右;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一般轻伤为多, 严重者则是将受害人身体某部位致残。

(五) 犯罪团伙化、多元化和智能化。

在大学校园里, 集体团伙性的打架斗殴现象越来越突出, 并且这种犯罪团伙经常伴以社会成员。大学生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以及高危害性。如编制、传播计算机病毒;利用计算机网络诈取钱财;制作、传播淫秽音像物品;利用生化知识研制毒品等。

三、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

毫无疑问, 每个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都有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的背景基础, 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一) 社会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新的变化, 价值取向呈文化多元、选择多样、思想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一些大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拜金主义、盲目追求高消费、对物质的需求欲望不断膨胀, 党内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上不良现象和歪风邪气对大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诱发犯罪的动机和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 如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等容易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二) 学校原因。

学校是大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 实现社会化的重要环节。由于高等学校过度地扩招生源, 导致了某些高校重智育轻德育、管理体系跟不上学生数量的节奏、心理调查咨询工作滞后。另外, 一些院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重视, 课程设计单调, 课时少, 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教育部规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类公共基础课也产生草率应付考试的心理, 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三) 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的第一生活环境。据专家分析, 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 原因就在于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 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 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所以说, 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四) 自身原因。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典型群体, 正处在学知识, 长才干的时期, 心理与生理正趋向成熟型转变阶段。他们感情丰富、思想活跃、感受灵敏, 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 但同时心理起伏大、易冲动, 自控能力差、做事情欠缺考虑, 缺少健康的爱情观, 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 很容易误入歧途, 甚至诱发犯罪。此外, 看到学生失业现象的频繁, 感觉前途渺茫, 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同时, 在大学生中存在藐视法律的心态, 存在侥幸心理, 不惜铤而走险。

四、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对策

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纠正不良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大学生要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就要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坚定正确地人生信念, 注重自身的政治素质、教育培养, 增强公德意识, 遇事要冷静分析、辨证思考、理智行事, 杜绝任何盲目地冲动与跟从。

(二) 开展良好的心理教育。

21世纪, 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无形“杀手”。针对这些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特点, 高等院校要积极为大学生开展各种心理讲座, 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室。正确引导他们对两性、婚姻、事业、就业等问题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内心、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要特别留意、要特殊鼓励与照顾。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以及正确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尤其是大学生要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 热爱生活, 使自己的心理处于轻松愉快之中。

(三) 法制教育。

我国法制正处在发展与完善时期, 部分大学生面对一些发生的社会不正常现象, 产生误解, 片面地认为“目前, 中国社会是一种人治社会, 缺乏法制, 凡是都能通过金钱、关系主宰一切的观念”, 因此一些大学生恣意地以身试法。针对这些现象, 高等院校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 与司法机关加强联系, 结合具体的案例教育学生, 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法制教育, 不是片面地灌输法律知识, 而是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是把法律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价值准则和人格的核心, 避免空谈理论, 流于形式。

(四)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高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和学风,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管理工作, 建立公平公正的评议制度和严格的信息沟通机制, 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 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配合有关执法部门综合整治, 排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干预, 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

(五)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循循善诱, 以事明理, 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 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 相互影响, 共同提高, 形成良好家风。同时, 要积极与学校保持联系, 时常关心与询问孩子在校的生活学习状况, 听取管理方的意见, 配合学校管理方的工作, 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六) 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社会各方要积极动员起来, 为大学生营造一种良好而又健康的社会和谐氛围, 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决不能唯利是图, 诱导、教唆大学生从事违法犯罪事件, 并积极举报、配合有关部门打击一切诱导或教唆大学生违法犯罪力量。同时, 要对一些违法犯罪大学生事件持有包容的心态, 要贯彻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 以“教育为主, 以惩罚为辅”的原则, 鼓励一些因一时之念, 而又能积极改造的大学生早日回归社会, 不能歧视、不带“有色眼镜”看待回归于社会的违法犯罪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曹红卫.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文化建设, 2006.12.

[2]方玉凤.大学生犯罪的特征、根源与预防对策.文教资料, 2006.7.

[3]中国毕业生网.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预防大学生犯罪行为措施研究 篇9

众所周知,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 他们感情丰富, 心理起伏大, 易冲动, 自控能力差。如果没有正确引导, 很容易误入歧途, 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能够明显地体会到,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 需要社会的综合治理, 才能取得实效。校园及校园周边是大学生犯罪的高发区, 做好预防工作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根本措施。本文主要研究预防大学生犯罪行为的措施,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预防大学生犯罪行为的措施

大学生已经成为当前犯罪的主要群体之一。作为天之轿子, 在人们心目中, 升入大学就是成材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一名被社会视为“成功”人士的大学生, 其误入歧途, 走向犯罪, 必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高等学校是大学生学习期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 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法律主体, 因而高等学校应该采取切实措施, 预防学生犯罪。

首先, 高校应当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 尤其是集体宿舍的安全管理, 切实抵制各种不良文化侵入校园。同时, 高校应当建立校园“违法”公布制度, 健全学生管理的约束机制, 从制度上铲除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土壤”, 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安全进入社会, 给予应有的人文关怀。在此基础上, 高校还应切实改革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依托,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参观监狱、少管所等多种形式, 强化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用法律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道义精神帮助他们树立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 用以评价和预测他人及自己行为合法或非法的尺度, 遵守公平竞争的法律秩序, 尊重他人合法利益, 按照法律原则和道德观念, 公道正直地为人处世,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此外, 高校应当针对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人格尚未健全的特点, 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咨询队伍,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帮助他们解除压抑、发泄积怨、健全人格。高校要帮助学生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自我管理、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求职择业、情绪调节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和疑问,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途径, 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 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 珍爱生命、关心集体, 悦纳自己、善待他人;解析心理现象, 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

其次, 政府部门应当尽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排忧解难, 切实有效地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和风气。司法机关应当积极协助高等学校, 借鉴目前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的做法,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法律案件剖析, 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同时, 对于大学生犯罪应当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挽救一时失足大学生, 使他们尽快幡然醒悟, 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再次, 家庭教育是防止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 家长应当积极配合学校的德智教育, 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对孩子日常交往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家园。

第四, 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入21世纪之后,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而科学技术发展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好处显而易见, 这就导致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实践证明, 缺乏人文教育的高等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是不完整的教育, 对大学生不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锻炼, 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就是证明。所以, 高等院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加强他们对周围人和事的同情之心, 仁爱之心。

最后, 预防大学生犯罪关键要靠大学生自己。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集体之间的矛盾;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就业等各种压力、与挫折, 保持一颗平常心, 乐观、坚强、自信地直面一切, 不断超越和挑战自我。此外, 大学生应当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确立一个积极、明确的人生目标。有了奋斗目标, 就具有了内在驱动力, 就可以使人积极向上, 从而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避免因内心空虚或心理不健康而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三、结束语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不会一蹴而就, 立竿见影。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 是对社会的责任。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 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 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韦庆辛.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1) .

[2]孙朝霞.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与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构建[J].成人教育, 2010 (06) .

[3]刘文炳.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03) .

论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社会因素 篇10

一 市场经济竞争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竞争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导致市场优胜劣汰, 使优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另一方面却导致了社会某些不良意识和行为的滋生。无论是资产阶级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必须承认利益是市场最终的诉求, 然而这些利益追求要是脱离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走向极至, 那么, 这种利益追求必然会成为一种阻碍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反社会行为。21世纪的中国, 市场经济竞争日趋白热化, 面临竞争压力, 一些投机心理的人的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圣地, 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经济大潮的巨大冲击。部分大学生禁不住金钱物质的诱惑, 把利益追求最大化当成个人唯一的人生目标, 为此可以不顾人格、不择手段, 甚至不惜冲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样, 一个个无比痛心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享乐需求、拜金主义的犯罪案例刺激大众的眼球时, 社会必然出现这样的质疑:这些国家的栋梁之才为什么会为了利益追求不惜以身试法?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是怎么了?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负面诱惑为什么能轻易冲破他们的防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和防范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熟之时, 一部分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小康生活, 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奉为时尚, 向往挥金如土大富大贵的生活。这样的浮躁的氛围逐渐影响了大学校园, 使得一部分刚刚成年不谙世事的大学生迷失了方向。市场经济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 导致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追求的扭曲, 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金钱万能”论在部分大学生中得到极大的认同。一部分大学生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 抛弃道德, 放弃是非, 践踏法律, 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 政府管理机制、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影响

当代中国, 正在逐步着力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完善。但是政府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仍然是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有待提高, 权力运行的监管机制有待完善。这种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徇私枉法。部分腐败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和惩治, 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破坏了社会风气的健康和谐发展, 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形成。张小虎学者曾经对犯罪群体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的罪犯中有63.6%的人赞成社会改革, 认为社会改革很好或较好;13.1%的被调查罪犯持相反态度的, 认为社会改革不太好或很不好。调查还显示, 相当一部分罪犯对官员廉政、司法公正、社会风气存在着不满。高校大学生是社会敏感度较高的一个群体, 对于国家发展过程中某些不和谐现象, 尤其是涉及到政府、制度、官员等敏感话题的不良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甚至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意识的扭曲。一方面, 一部分大学生认同官员腐败现象, 认为官员腐败现象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物, 强调“为人民服务”这一概念是迂腐的表现, 觉得法律制度本身就是少数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掌控社会资源的手段。这种思想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热衷追逐权力, 以权力获取为自己人生的追求。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 部分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他们的越轨心态, 强化了他们的浮躁心态。另一方面, 某些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和谐的现象也很容易刺激大学生思想, 激发部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 尤其是一些贫困大学生, 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问题, 不能洞悉问题的本质原因, 对社会资源占有不均、分配差距、贫富分化严重表示极大不满, 一部分大学生甚至出现了仇视社会的反社会人格。

三 西方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形势下,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西方的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 这些思潮严重的挑战了我国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 其出发点是个人和自我, 认为市场经济和私有制对实现自身价值、个人利益是最为重要的, 认为在真正自由的国家里政府应当处在中立地位, 抵制政府、制度对个人权利的过多干涉, 最大化的保持社会价值的多元性, 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的政治思潮。正是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一部分大学生对“自由”这个概念产生了片面认识, 认为真正的“自由”只应该属于私人范畴, 追求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应当有权利想怎样就怎样, 没有约束地生活, 而成为极端个人主义者。这种意识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造成的严重的影响, 改变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一部分大学生因此无法和谐的与他人相处, 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据调查, 人际困扰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最为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期间人际交往关系日趋复杂, 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找到正确方法加以处理, 最终选择过激行为, 这样的案例也是大学生犯罪中常见的现象。消费主义主要是以追求享乐为目的消费状态, 是一种以过度消费和高消费为特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往往以自我享乐为最终诉求, 不惜使用各种手段达成个人物质享受的目的, 满足自我虚荣。这种思潮丝毫不去考虑个人物质享受的极大满足会给他人、社会甚至整个人类世界造成了什么不良后果。唯物质至上, 唯享乐至上, 无节制的占有和消费社会财富, 追求纸醉金迷的低俗生活, 在非理性的炫耀消费和奢侈消费中来实现所谓的等级分化, 并以此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部分大学生也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过高的物质追求, 不惜铤而走险, 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 消费主义泛滥是导致当代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 互联网时代的消极影响

当今中国是一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 互联网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思想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具有高层次、高素质、高智商大学生们, 已经把互联网作为他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 网络成为现代大学生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 我们也会发现, 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带来各方面便利的同时, 也给他们的思想意识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冲击。第一, 在道德意识上, 淡化道德观念、丧失道德人格。互联网往往体现为信息传播迅速, 言论表达自由, 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可以隐蔽的可以随意表达个人思想的平台, 然而, 这个隐蔽的虚拟平台欠缺基本的约束和监管。因此, 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里, 形形色色的思潮泛滥, 其中不免充斥着暴力、金钱、色情等不良信息。由于大学时代正是学生们从幼稚走向成熟转折的关键时期, 对于信息的选择、是非的判断和自我的调控还有待于发展和完善, 他们对于一些不良信息还不能有效抵制, 而这些不良信息的介入使大学生们产生了不良思想意识行为。同学们在互联网沟通和交流往往是匿名, 甚至身份背离, 这种特质会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抱有侥幸心理, 毫无顾虑的在互联网上发表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不负责任的言论, 而从不去思考由于自己言论的发布所带来的后果, 因此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在大学生中时有发生。如果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们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不加以及时的引导, 自然就会演变成为学生现实社会的道德背离。第而, 在价值导向上, 多元化价值观明显, 从而弱化政治信仰。目前, 信息科技的前沿技术仍然掌握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手里, 因此, 他们可以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在互联网上大肆宣传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年, 倡导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观, 这些通过互联网传播进来的西方意识形态对于中国当代大学生在树立个人理想信念、确立自身人生目标产生了消极影响。刚刚成年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 判断形势、明辨是非的能力还都待加强, 没有选择的接受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 尤其是鼓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信息, 严重影响了学生们思想观念的发展方向。他们逐渐抛弃了我国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 而强化了西方的意识形态, 赞同西方所鼓吹的自由民主, 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根本背离。第三, 在人生选择上, 只强调个性发展, 人格双重化严重。互联网世界的交流往往是人机对话, 缺乏基本的亲切感, 很难发展成真实、可靠、安全的人际交往关系。互联网是个虚拟的世界, 这样会让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一举一动和现实中的行为有较大差异。在互联网世界里。许多人沉迷于角色转换, 这样也会导致一些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大学生的统一人格形成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 使他们过分强调个性发展, 以自我发展和成就为中心, 致使人格双重现象严重, 导致他们从简单的成长时期的心理问题向严重的心理疾病发展。互联网世界的随意和自由, 使很多大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忘记道德、忘记法律, 忘记现实生活的约束, 这样会导致正处于心理转型期的大学生们没有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 最终变得脆弱和偏激。

大学生是社会一支特殊的群体, 高层次、高素质、高智商一直是国家的期望。然而, 这些肩负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的违法犯罪行为却与大众的期望呈现极大的反差, 导致全社会的困惑与不安。因此, 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既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不能回避的问题。

摘要:本文分析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社会因素。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令人痛惜, 为了预防和制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追根溯源, 究其原因是关键。本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违反犯罪的社会因素, 对市场经济竞争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政府管理机制、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影响, 西方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消极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以期寻找到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根源, 为社会、高校有效预防和制止大学生违法犯罪指明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违法犯罪,社会因素

参考文献

[1]顔小冬, 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年。

[2]吴殿朝, 中国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李德平, 基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 2006 (2) 。

[4]郭明飞, 全球化时代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思潮分析[J], 社会主义研究, 2007 (1) 。

[5]刘增芝, 当代大学生的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 (44) 。

[6]杨旭垠, 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心理成因及对策[J], 犯罪人研究, 2001 (1) 。

民办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探析 篇11

关键词:民办高校;违法犯罪;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174—02

研究民办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必须对其违法犯罪成因进行认真分析,这样才能掌握其违法犯罪规律,并制定出有效的减少和预防违法犯罪对策。可以说,违法犯罪原因是研究某种违法犯罪现象的基础。我们认为造成民办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四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原因

大学生违法犯罪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类社会开始就有的,它是特定社会的历史现象。它同其他犯罪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危害性,是犯罪学的一种特殊形式。马克思说:“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产生的。相反,犯罪和现行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由此可知,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形式的犯罪。民办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也不例外,它既不是随心所欲的现象,也不是改革开放固有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矛盾原因。

(一)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和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由社会腐败而导致的丑恶现象和形成的高消费浪潮,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在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道德观念,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斗精神,“先人后己,推己及人”的互助美德,“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的处世哲学等等,在一些年轻人乃至大学生心目中,都是“过时的”;相反,“缺钱是孙子,有钱是大爷”,这才是“实际的”。他们信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贪图物质享受。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特别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由于严酷的就业形势与“双向选择”体制的不完善,腐败的权力逞一时之威,不公正的因素导致贫困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给贫困大学生造成心灵创伤,当他们心灵创伤得不到及时愈合则会产生反社会心理。一旦遇有违法犯罪机遇时,他们就会在失望和不平衡的心理驱使下实施违法犯罪。

(二)劣质影视作品、黄色网站、书刊的影响。传媒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很大。好的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推动作用,劣质影视作品对大学生的成长起潜移默化的消极作用。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容易诱发大学生走上邪路的不良文化产品极多,如黄色书刊、画报、淫秽、暴力、凶杀录像带盒光盘等文化糟粕仍在泛滥,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和文化。民办高校一些正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大学生,由于自控力差,意志比较薄弱,面对“黄流”极易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对产生违法犯罪意念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民办高校周边的游戏厅、台球室的常开不衰,网吧业、歌舞厅、音乐茶座的方兴未艾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加入到高消费的行列中。尤其是网吧业,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不仅浪费时间,浪费钱财,荒废学业,而且还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一些武侠、言情小说、影视片人物,特别是带有传奇色彩的“黑社会”人物对他们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向违法犯罪之路。

(三)不良的人际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虽然有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不是很强,由于交友不慎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上了朋友,因受引诱、教唆,甚至胁迫而加入犯罪团伙,成为新的犯罪成员也不乏其人。

二、学校原因

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民办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不健康的校园文化都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1.学校管理有待提高。学校管理工作严格规范,对于一些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很多民办高校处于新建扩建阶段,校园管理方法没有相应提高,管理滞后。对大学生的夜不归宿、吸烟酗酒、沉迷网络空间、贪玩厌学等不良行为,未进行有效控制;对迟到旷课等违纪行为未给予及时或适当的处分和控制。一方面,由于学校纪律不严密,管理紊乱,各部门不履行职能,班主任(辅导员)不认真负责,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了解,以至于学生行为任其发展,从不良行为到违纪行为最后违法犯罪,学校全无所知。另一方面学校管理不严,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处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执行。再者,校纪校规存在漏洞或者违纪违规的处分规定不合理,难以得到执行。如有的民办本科高校为了堵住学生考试作弊之风,明文规定凡在考试中作弊一经发现,就取消其申请学位的资格。但执行纪律的老师却犹豫了,因为这对学生来说,后果太严重了,四年大学等于白读了。身为人师,于心不忍。有的则担心学生承受不了打击做出一些不堪想象的事,如自杀、报复监考老师等。这样,这条看似能堵住作弊之风的纪律却因没有执行而被学生淡忘了。一些学校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缓解眼前的矛盾,其结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为学校管理埋下了严重隐患。

2.学校的思想教育薄弱。学校在学生的个性品行培养上起主导作用。然而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多数民办高校的通病。即使开设相关课程,也都是由以前从不登讲台的班主任讲,收效不大。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更是“严管”多于疏导。学校说“不”太多,如“不得随意出校门”、“不准谈恋爱”等。与学生沟通太少,使他们的思想问题越积越多。大多数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此外,学校在课程教学中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缺乏必要的分析,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如何抵御丑恶风气侵袭的专名课程,学生缺乏免疫力。

3.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校园文化是区别于课堂文化的第二课堂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当其冲的是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和校内环境。一些高校的周围几乎被录像厅、歌厅、舞厅、书摊、游戏厅所包围。经营者为了谋利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招揽生意,黄色、暴力书刊、录像、电影充斥其间。有些高校校内也有类似的娱乐活动场所。这些娱乐设施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甚至对社会开放,致使学校娱乐场所人员拥挤,秩序混乱,极易产生摩擦,导致斗殴事件的发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学校教育与管理矛盾恶性发展的产物。

三、家庭原因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场所。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家庭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社会控制角色是各种犯罪社会学派的共识。正像美国犯罪学家戈夫(W·Gove)指出的,“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中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始于家庭,其早期生活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每个人社会规范的教授、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立、行为方式的养成、生活技能的掌握和社会角色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往往是造成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1.家庭结构的缺陷。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起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许多资料表明,青年大学生违法犯罪与家庭结构残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家庭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的缺损、家庭经济结构的缺陷、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谐等。从它对犯罪的影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缺损家庭:指夫妻离异或疾病死亡使孩子无父或无母或父母都没有的家庭。(2)贫苦家庭。(3)有不道德、违法或犯罪成员的家庭。(4)不和睦的家庭:这种家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夫妻感情不和,另一种是父母与子女感情不和。

2.家庭教育的缺陷。我国的家庭教育失当现象相当严重,主要存在的不当教育方式有溺爱型、粗暴型、放任型。其中大学生家庭存在的溺爱型最为普遍。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寄予很大的期望,这种过分疼爱导致一种畸形形态,会使被溺爱的子女加速或增加自我放纵和过分欲求。这些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强,受不得丝毫委屈,一旦心理失衡,就用暴力解决问题,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违法犯罪是人的一种行为,它受人的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大学生犯罪的主体意识是民办高校大学生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入学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差,混日子、混文凭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个人法制观念差,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埋下了犯罪的隐患。

少数大学生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影响,以获得金钱等物质利益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尺度,不切实际地追求金钱、贪图享乐。当家庭经济条件不能满足私欲时,就无视法律,不择手段地实施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少数大学生则因难以满足的物质占有欲导致心理失衡,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极少数大学生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甚至放弃了最基本的道德,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校园内外不良社会习气的影响,诱发犯罪的上升。如在校内的谈恋爱,在校外上网夜不归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使学生主观上的法纪观念淡化,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当他们现有经济来源满足不了这些需要时,利用犯罪手段获取不义之财便成为他们的选择。

总之,民办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是由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旭垠.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心理成因及对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1).

[2]章成斌.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和心理健康教育[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4).

[3]李旭春,陈瑞英.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4]喻晓玲.女大学生犯罪心理探析[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

大学生犯罪问题的原因与预防 篇12

一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特点

1. 广泛性

大学生犯罪在犯罪主体和类型上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在教育层次、年龄等方面近年来呈现扩大化的趋势, 而在犯罪类型上也从以财产性犯罪为主转向多样化的犯罪类型, 特别是暴力性犯罪与性犯罪等案件较为多发。

2. 突发性

大学生犯罪呈现出突发性的特点, 犯罪主体往往是在受到一些事物的强烈刺激或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实施犯罪行为, 在事前并无明显的预谋性。有些暴力性犯罪发生的原因仅仅是由于日常行为或言语间的不和所导致的, 在行为动机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3. 技术性

犯罪行为的技术性是大学生犯罪的又一鲜明特点。由于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 并且在分析判断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 部分学生正是利用自身的学科与专业知识优势, 实施具有一定技术性的犯罪行为。

二大学生犯罪问题产生的原因

1. 主观方面存在的原因

第一, 价值观念失衡。一些学生价值观念失衡, 缺乏明确的人生追求与奋斗目标, 不能较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对处理人际关系也缺乏一定的认识与技巧, 严重者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 法制意识淡薄。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仍然有待于提高。一些学生缺乏对中国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的深入了解, 对法律常识以及自身的权利义务缺乏明确的认识, 法制意识较为淡薄。

第三, 心理素质欠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犯罪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中存在的焦虑、压抑等消极或负面的心理因素及情绪若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时, 就可能导致犯罪动机的产生, 进而发生犯罪行为。

2. 客观方面存在的原因

第一, 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导致了一些不良因素的产生, 给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 诱使部分学生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一些地方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严厉, 也使一些学生产生了侥幸心理, 导致学生犯罪问题的产生。

第二, 学校教育的失衡。从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 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低, 而忽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造成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存在偏差, 容易误入歧途。同时, 对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常常流于形式, 学生的偏差行为在一些情况下未能得到及时的纠正, 这同样会导致犯罪问题的发生。

第三, 家庭教育的缺位。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放任或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以及父母的不当言行与教育方式, 都可能会起到负面的教育效果, 使子女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在行为上失范。

三大学生犯罪问题的预防

1. 完善社会预防机制

首先, 应完善社会法制环境, 努力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 提高全民的遵法守法意识, 这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关键。其次, 要努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与物质基础, 减少大学生在个人发展上的障碍。最后, 要努力净化社会风气, 倡导积极、正面、向上的价值观, 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首先, 应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建立以独立的法律基础课为基本的法制教育模式, 提升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并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行业法律教育, 加强学生对行业性法律法规的了解, 提升未来的职业素养。其次, 应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并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及时进行科学疏导, 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或心理压力。最后, 应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 利用主题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与习惯, 最终使学生能够做到知晓法律、遵守法律与正确运用法律。

3. 改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或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都有可能对子女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而改善家庭教育对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发生同样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 父母应该履行好自身的教育责任, 约束自己的言行, 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其次, 父母应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及时了解他们在校期间的生活与学习情况, 关心其成长, 并进行正确引导, 重视良好品德的养成。

四结束语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下一篇:课程整体德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