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论文

2024-06-04

大学生学习论文(共12篇)

大学生学习论文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学生学习风格的生理和心理要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习风格提出具体而有效的学习对策,旨在提高大学生学习的成效与质量。

关键词:学习风格,生理要素,心理要素,学习对策

引言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习者。因此,最高效的学习就是符合学习者个性的学习。爱因斯坦、丘吉尔等人之所以能成名、成为大家,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有多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学习风格类型,找到了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学习方式。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不少大学生由于不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特点和风格,采用与自身特点不符的学习方法,造成了学习低效。所以,此文旨在介绍大学生学习风格,并提出有效学习对策。从而,期望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的成效和质量。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

不同学者对学习风格有不同的定义。但普遍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地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①。由于学习者喜欢的或惯用的学习方式和表现出来的学习倾向,经常是稳定的,很少随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构成学习者的个别差异,从而形成了带有学习者鲜明个性特征的、各自不同的学习风格②。

二、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的学习风格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1.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主要指大学生对学习时间、感知觉及学习环境的偏爱。例如,在生理刺激方面,有的学习者学习时需要绝对安静,有的则喜欢在背景音乐中进行学习;在时间节律方面,有些人喜欢清晨学习,有些人则喜欢在晚上或深夜学习。

2.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沉思与冲动、大脑左右半球型、内外向型、焦虑水平差异型等方面。例如,在内外向型方面,有些人喜欢独立学习,与他人一起时则难以集中注意力;有些人则相反,喜欢与他人一起学习。

每一位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学习风格,找准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依据学习风格设计学习对策

大学生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在学校、班级这个大集体中,其学习风格或类型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学习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③:一是采用与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学习对策;二是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进行有意识弥补的学习对策。我国现行的大学教育强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使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与学习对策

(一)学习时间

动物有生物节律,人类也不例外。生物节律简称“生物钟”,处于不同时期,人的身心状态会不一样。在高潮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情绪饱满、反应灵敏,学习工作效率高。在低潮期,体力衰退、容易疲劳、烦躁健忘、判断迟钝,学习工作效率低。生物节律在学习者身上表现为对不同学习时间的偏爱,在不同的时间段的学习活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根据大学生对不同学习时间的偏好,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清晨型(百灵鸟型):这类学习者清晨时头脑清醒,反应敏捷,记忆和思维效率高。

2.上午型:这类学习者上午学习的效率最高。

3.下午型:这类学习者喜欢下午学习,这时学习效率最高。

4.夜晚型(猫头鹰型):一到夜间这类学习者大脑清醒,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这时学习效率会特别高。

了解自己的时间偏爱后,大学生应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作息制度,遵循生物节律,在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高潮期”进行学习,以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率。

(二)感知觉通道

众所周知,人们接受外界信息、进行学习活动,需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和通道,如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摸等。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感觉器官和感知通道有不同的偏爱,从感知觉方面看,学习者主要有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三种类型④。不同感知觉类型的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表现不同,所应采取的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1.听觉型,听觉型学习者善于通过接受听觉刺激来学习。这类学习者一般喜欢通过讲授、讨论、播音、谈话等方式接受信息,但他们易过多地注意原有的知识,有时反而影响了潜力的充分发挥。这类大学生需多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会或不懂的问题先不要急于向他人请教,应该自己多动脑筋想办法,或借助查字典、查有关参考资料去寻找答案,逐渐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2.视觉型,视觉型学习者善于通过接受视觉刺激来学习。这类学习者一般喜欢阅读,充满自信,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学习有自主性和计划性,但也会表现出一种自负倾向,且有“书呆子”气。视觉型学习者应设法扩大自己的视野,主动向别人学习和请教,在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丰富自己的知识范围的同时,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3.动觉型,动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双手和整个身体运动进行学习,如做笔记、在课本上作标记、亲自动手操作等,他们一般不喜欢老师整堂课的讲解和板书,也不擅长言语表达。这类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尝试分散法进行学习;逐渐培养自己集中精力学习的习惯;同时,应该尽可能地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因为这样可以最小限度地避免分散他们的学习注意力。

上述三种类型学习者的学习各有长处。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后,积极主动的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三)学习环境

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偏好包括对声音、光线、温度、坐姿等。

1.声音偏爱,学习者对声音的偏爱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安静的学习环境,这类大学生可以选择较安静,不受进出干扰的地方学习。二是有一些背景音乐或其他非噪音的声响环境,这类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偏好设计、安排相应的音响环境,以提高学习效率。

2.光线偏爱,学习者在学习时对光线明暗有不同偏爱,主要有两种:一是喜欢在光线明亮的环境中学习,二是偏爱在光线柔和、偏暗的环境中学习。

3.温度偏爱,学习者对温度的偏爱主要有两种:一是喜欢在温暖的室内学习,另一是喜欢在凉爽的环境下学习。

4.坐姿偏爱,学习者对学习时的坐姿有不同的偏爱,有的坐姿正规,喜欢固定座位,端坐在桌前看书,这时学习效率较高;有的学习时坐姿随便,喜欢随遇而安,或坐或躺在椅子上、沙发上、床上。所以,只要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前提下,大学生可选择适当的环境和感觉舒适的坐姿学习。

五、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与学习对策

(一)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于20世纪40年代研究得出的重要概念,又称独立型和依赖型。场独立型学习者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成绩好,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而场依存型学习者则偏爱社会性科学,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场独立型学习者在学习时要注意与他人交流观点和意见,并认真考虑他人的看法和建议,不要断然拒绝;场依存型学习者学会在听取他人的要求、意见或建议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评判,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二)冲动型和沉思型

冲动、沉思型是杰罗姆·卡根等人于1964年提出的。冲动型学习者回答问题时很快做出反应,反应虽快但错误较多;沉思型的学生则不急于回答,深思熟虑后给出较有把握的答案,反应虽慢但错误较少。冲动型学习者需培养做事的毅力,多读些有趣的书,逐渐培养踏踏实实读书的习惯和集中注意力思考的能力。此外,还可用分散法学习,每天都安排短时间的学习,间隔变换学习内容,平衡地安排学习,克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习惯;沉思型学习者在课堂上面对老师提问,不管把握多大,都要鼓起勇气积极发言;抓紧学习时间,按计划执行,多参加室外活动,锻炼身心,培养兴趣。

(三)内外向型

内-外向的概念最早是荣格于1913年提出,他认为内向型人是安静的、富于想象的、爱思考的、退缩的、害羞的和防御性的,对人的兴趣漠然;外向型人爱交际、好外出、坦率、随和、乐于助人、轻信、易于适应环境。内向型学习者应努力扩大知识面,如阅读课外书籍,培养爱好和兴趣;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多与同学、他人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外向型学习者应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的读物,逐步养成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读书习惯;制定学习进度表,简明、扼要地把每天的学习进度写在纸上,督促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可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必须做的重要的事情记下来,也适合早起学习④。

(四)气质类型

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有不同的表现。气质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学业成就的高低。对大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清楚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努力发挥自己气质的优点,向积极方面发展,防止和纠正消极品质的形成,弥补自己气质的不足⑤。

1.胆汁质型,学习精力旺盛,热情、积极发问,大胆坦率,学习情绪易于外露,但思考欠周密,受到挫折容易冲动、急躁。该类型学习者应注意学业消化,加强复习巩固,做作业和考试时应多做检查,克服粗心的毛病,培养自制力,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学习时间。

2.多血质型,学习反应迅速,热情易激发,思维敏捷。 这类学习者需注意不能满足于知识的表面,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业深度,培养自己学习认真、工作扎实和专心的态度,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防止兴趣多变和任意转移,坚持在较长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固定的任务,如记日记等,加强自己耐心的培养,学会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努力向目标迈进。

3.粘液质型,学习勤奋、踏实,思考问题较稳重,学习耐受力强,注意力稳定但不易转移,反应较迟缓。这类大学生可通过参加一些需解决问题、转移注意力的活动来锻炼应变能力,努力加强联想能力的培养,注意多与多血质类型的学习者交朋友。

4.抑郁质型,学习敏感性强,认真细致,善于察觉细节,不喜发言,学习行动缓慢,学习易疲倦。这类学习者注意给自己制订合适的学业程度的学习计划,多参加集体活动,努力使自己合群,在与同学交往中寻找乐趣并争取表现的机会,努力扮演成功角色。

六、结束语

对于大学生学习风格及其对策地深入研究还有待于研究者做更大更多的努力。我们作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和深入地钻研自己的专业内容,更应该积极投身到有效的大学生学习方法的实践研究工作中去。对大学生学习风格及其对策的了解和有效研究,必定会对大学生学习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注释

1王新菊.学习风格的个体差异与教学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340-341.

2叶剑萍.浅谈“学习风格”[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10)37-38.

3祝茵,学习风格的个别差异与教学对策设计[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56-59.

4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5周艳华,气质类型与学习类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4)78-80.

大学生学习论文 篇2

泉州培元中学 庄勇

[摘要]把教学的内容溶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计算机硬件系统与DIY、计算机软件系统与个性化界面设计

[关键词]自主学习、DIY、个性化设计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已广泛进入办公、家庭等场所,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之一,各种教学软件应运而生,为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应用。很多学生都能很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既使家庭没有计算机的学生,大多也在同学、朋友处乃至在网吧中使用过计算机。因此可以说,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地有了一些实际操作经验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自20开始,信息技术课列入省高中会考科目,一级考试所考内容为Windows98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等内容。而这些内容由于绝大部分学生都用过,因此在上理论课时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教学,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学生希望每次课最好都是上机、上网。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教学内容溶为一体,成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水平的关键。将DIY(Do It Yourself)及个性化设计思想与教学过程溶为一体将有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DIY即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体会,而个性化设计可以让学生设计出有自己个性的界面,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把教学的内容溶入学生自主学习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得到知识,更重要的要懂得自己如何去学习。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学生往往只认为就是指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如何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成为教学的难点,我们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的播放来进行类比:使用计算机和看电视实际上是很相似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就如同电视机;如果电视机没有接上任何信号源,那么它是不能播放电视节目的,而计算机系统如果没有软件系统,计算机硬件系统就不能接受用户发出的指令,无法完成任何工作,它将仅仅是个摆设而已。通过学生日常接触的一些事例,就可以使学生接受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其实包含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

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由五个大部分组成。要让学生记住这五个部分,将是很困难的,可能会忘了这一个或那一个。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商品广告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如实达“梦天 2030C电脑” 其主要配置是:赛扬处理器900MHz/40G/128M/TNT2-32M显卡/17“纯平/48速及以上光驱/1.44M/3D音箱+木质低音炮/56K Modem/因特网键盘/Linux/梦天配套软件+家庭在线因特网应用解决方案。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第一个部分和第二个部分是运算器和控制器,这两个部分现在已经集成在一块芯片中了,也即中央处理器(CPU),即对应上面广告中的赛扬处理器,至于900MHz则是CPU的时钟频率,是表示CPU的运算速度快慢的。

计算机的第三部分是存储器,而我们知道存储器是分成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的,内存储器即对应广告中的128M,外存储器还可分成软盘、硬盘和光盘,分别对应广告中的1.44M、40G、40速及以上光驱。

计算机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输入和输出设备,它们分别对应广告中的因特网键盘(鼠标)和17”纯平显示器。

至于广告中的TNT2-32M显卡、3D音箱+木质低音炮、56K Modem可以附带做一些解释。这样,通过对一则广告中计算机各种参数的解释,学生对计算机的性能就会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了计算机硬件的各部分组成,以后看到商家广告也会有所认识了。再设计一个课题,让学生在限定价格内,自己DIY一台电脑,学生在课外通过找资料、找行情,所得到的知识决不是课堂上教师所能传授的。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从广告中的“ Linux/梦天配套软件+家庭在线因特网应用解决方案”,就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来。由此也说明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广告中的Linux、Windows等软件是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使用计算机的,属于系统软件,家庭在线因特网应用解决方案、文字处理软件、财务软件等则是专门用于某个方面的,属于应用软件。

通过让学生DIY一台电脑,并使之可以正常运行的过程,学生从中就可以深刻体会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Windows及应用软件的个性化设计界面,可以让学生设计出自己喜好的界面,并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在Windows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个性化设计:

1. 1. Windows的桌面任务条可以设置它的隐藏、大小和位置,并由此推广到任一窗口的大小、位置的调整,这样学生对任务条及窗口的`操作就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 2. 主题的设置、桌面图标的更改。通过让桌面呈现不同的桌面主题、对桌面图标的更改,可以让学生设置出更具有个性化的界面。

3. 3. 桌面属性的设定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显示分辨率、屏幕保护,还可以通过浏览图片设置墙纸,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对文件的管理方式。

4. 4. 鼠标状态的个性化。

5. 5. 资源管理器中是Windows98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管理工具。通过自定义菜单栏、地址栏、常用工具栏、及工具栏上的常用工具按钮及摆放位置,可以让学生设计出更有自己个性的工作界面。并由此推广到IE界面,乃至Word、Excel等其它Windows环境下软件的工具栏。

6. 6. 在Word中,工具栏的个性化操作也是一个很典型的过程,通过格式工具栏、常用工具栏的自定义,把学生自认为最常用的工具按钮放在工具栏上自己满意的地方,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并通过编辑按钮图标,设计出系统末提供的各种功能按钮。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施展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思考、自己研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作者:泉州培元中学 庄勇 通讯地址:泉州培元中学 庄勇 邮编:36

大学生学习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学习

我看了很多有关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文章,自己也曾发表过,其中多數文章都是以自主学习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为主线进行阐述,间或也有些具体操作模式,但就学习过程中怎样让大学生将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效地结合而产生应有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能较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业方面的文章还不多见。

在懂得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具体操作方法后,学生都想尽快将其用于实际认知过程中并让它充分发挥作用。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大学生还必须依靠另一学习资源的帮助——课堂学习。只有明白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之间的重要关系并将其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地进入一个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这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尤为重要。

我认为,将它们有效结合的方式可用一公式来表示,即预习+学习+复习=成功。这个公式清楚地表明了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和结合的方式与结果。在此公式中,预习和复习部分均属自主学习的范畴,只有居于中间位置的学习部分代表课堂学习,即教师直接传授知识部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内容与时间应多于课堂学习的内容与时间。但是,自主学习是要靠课堂学习将其结合并形成一段严密的学习链条后才能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的。不难看出,两段自主学习均是为课堂学习服务的,就像主人与仆人。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搭配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是科学的,弄清这个关系也是学生运用此方法前所要做的第一步。

弄清这一关系后,我们就该谈谈至关重要的第二步了,也就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将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具体又该怎么做呢?下面用我们已提到的学习公式——预习+学习+复习=成功为基本构架,对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有效结合进行阐述并提供一些具体操作方法。

作为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预习不可忽略的,它是学习课堂新知识的重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以明白课堂教授内容为提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也就是提前熟悉将要接触的学习对象。例如:文科类,学生有必要先查阅一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如背景知识、事件大意、人物信息、文字解释等;理科类,学生更有必要先熟悉下课堂学习中要涉及的新概念、新方法、新词汇、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记笔记,记下准备活动中所有疑惑不解的内容,如果范围较大,我们可以用提纲的方式完成,尽量做到越详细越好,然后将准备笔记带到课堂学习阶段中。当发现在课堂学习中理解新知识的速度快于其他人,做笔记和听讲两不误,整个课堂学习阶段较轻松愉快时,就可以确定第一阶段的工作是成功的。如果缺乏以上的感觉,那说明第一阶段还做得不够细,还有待改进。

第二阶段是课堂学习阶段,也是连接前后两个自主学习阶段的重要主体部分,第一阶段的自主学习能否产生作用将在这个环节首先得到验证。首先,学生要做的是根据第一阶段中所做的功课,在听课过程中,尤其注意自己不懂或事先理解错误的地方并逐个做好笔记,对一些一时不能与导师达成一致意见的地方,如有可能要及时提出或课后尽快弄懂,同时也要做好笔记备查。

结束了第一、第二阶段的学习后,进入到第三阶段。虽然是最后的一个阶段但却是不容忽视的。它是对第一、第二阶段知识的巩固与确认,是对认知的最好检验。但有不少学生在这个环节上会出现失误,导致最终不能将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顺利完美地结合而深感遗憾。这部分学生也深知学习新知识后复习和练习的重要性,但他们往往只注意课后及时做练习,忽略做练习前看看自己的课堂笔记。

大学生学习论文 篇4

一、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上课总是那几个人举手,太没劲了!结果老师在上面讲得天花乱坠,多数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气氛不够好,学生缺乏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学习氛围,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在课堂上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才能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悦感,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才会爱学与乐学。如果老师“唯我独尊”,学生有的只是紧张和依赖,根本不可能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有自我探究的意识,何谈有自己的看法呢?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打造一个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才不会在课堂上循规蹈矩,亦步亦趋。

二、借助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课堂上常常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教学手段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多媒体教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声像效果带来的刺激,信息量的大幅增加,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他们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在教授《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由于江南水乡和黄土高原文化的差异,江南学生无法对安塞腰鼓这一表演形式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果仅仅是读一读,议一议,无法让他们体会到安塞腰鼓特有的魅力。于是,我先给学生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盛大场景,学生一下子被它的豪放、粗犷、强有力的节奏震撼了,他们兴奋了,陶醉了,于是很主动地沉浸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自主地感悟、探究文章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有的学生甚至想来一次远行,亲自去观赏一场安塞腰鼓!

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动作用能得到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大增加。

三、指导学生自我探究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一篇文章,能掌握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他们触类旁通的能力,多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会让学生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就会日渐浓厚。如“语言品味”这一块,是阅读中的重头戏,《课标》也有明确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据此,我专门设计了一组“记叙文中语言品味”的阅读材料。如“树林的确是个好地方,阴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一点地舔了去。”“地平线上,出现一片眩目的灯光,这是地上的星云,是人间的彩霞,是烂漫盛开的光之花,是奔流飞动的七彩瀑布。”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方法:(1)写了谁?写了哪方面?什么特点?(表层信息)(2)表现了谁的什么情感?(隐含信息)(3)修辞的判断及作用(表达效果)。之后,多数学生果然能够举一反三。

可见,帮助学生找到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让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大大提高。

四、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单单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多采用激励性评语。从心理学上讲,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是成功动机,所以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降低要求,经常不断地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才会激发他们潜在的力量。对学生的欠缺和不足要包容;学生富于创造性的个性表达,教师要及时鼓励,并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如此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够更好地挖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大学生学习论文 篇5

比如说选专业问题,我想做什么,我愿意做什么,我擅长做什么,这可能是选择的标准,如果变成了我应该做什么,可能内在就会有抗拒,学习的效率就会明显下降,最后反倒是一无所成。而有的时候,我们在学习方面则是很“贪婪”,什么都想学,“贪多嚼不烂”,这时候就需要有取舍,有舍才有得,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这其实取决于我们有没有一种能力——自主选择,能不能真正明白自己内在的需求,看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真正有效率的学习,就是我们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而不是所谓的取长补短。取长补短的结果就是让我们变得“一无所长”,它并不能将我们变成一个全能的人,反倒越来越平庸。“锥处囊中”,我们需要展示自己最擅长的部分。人与人的差别,就在那不同5%,我们不去发展那5%,而将力量和资源用在了那和别人一样的95%上,这就是不懂取舍。明智的人,会很好地使用二八法则:就是将80%的努力放在20%最突出的优势方向,发展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在这个方面,我们不能求同,要存异!

学习不是记忆,不是重复,更不是原样照搬。学习的过程其实是梳理自己思维体系的过程。从别人的逻辑中借鉴,编织出自己的逻辑,用自己的逻辑去组织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将之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用实践和自己的经验总结相互印证,这是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方法比内容更重要,有了这样的一种思维,我们就可以举一隅而三反,闻一而知十,看起来似乎拥有了“生而知之”的上品资质!

大学生学习论文 篇6

内容摘要: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因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而呈现自身的特点。通过对上饶师范学院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的实证调查,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上有一定的差异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问题及不好的学习行为。

关键词:学习心理 学习行为 学习效率 师范院校

大学生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等[1]。在我国, 对学习心理学的集中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学习心理这一领域已做了不少研究工作, 主要包括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等方面的研究[2],但其研究的深度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学习行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活动,是学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具有自主性、仿效性、随意性、创造性等特点[3]。目前国内关于学习行为的研究还刚起步,关于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就更少了[4],研究成果很不成熟,且数量不多。

师范院校大学生大多数将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其学习心理及学习行为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的教育实践工作[5],将影响到我国未来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及其学习行为。本次研究首先根据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行为特点设置问卷调查表,然后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希望能够给师范院校大学生在学习心理调节及高效的学习行为等方面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问卷调查表》,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10题为基本信息题;第二部分11-18题,调查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及主要存在问题;第三部分19-20题,调查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有效性。研究对象为上饶师范学院1000名在校本科生,采用随机抽样且考虑了不同学科、年级、性别等的平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6份,其中男性428名,女性558名;一年级276人,二年级275人,三年级236人,四年级199人。调查结果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心理调查分析

由表1可知,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厌学情绪、考试60分、心理焦虑上差异非常显著,在学习热情上,女生明显更具有学习热情;在对待考试的态度上,72.4%的男生只要60分就行,而只有28.3%的女生考试只要60分,大部分女生都想通过平时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在面对就业形势严峻,学业繁重的压力下,女生明显比男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及焦虑情绪。

不同专业学生,在学习动力、专业兴趣及厌学情绪上差异显著。文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明显多于理科学生、而理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淡化,具有厌学情绪的明显高于文科生。

从年级来看,一年级、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动力较足,二、四年级的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四年级学生在学业压力及就业压力下,心理焦虑的现象与一、二、三年级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调查结果显示,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心理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及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的性别、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学习心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学习动机不明确,调研中,学习动机各因素排序为:自身的求知欲(28.6%),找个好工作(47.8%)、父母亲戚的督促(6.8%)、动机不明确(16.8%),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一种毫无动力的学习状态,走一步算一步。但随着年级的变化,学习动机逐渐明确,也变得更为现实。调查还发现,有67.5%的学生对本专业兴趣不高或者觉得本专业前景黯淡,这种心理严重打击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导致厌学情绪在学生中蔓延,从而失去了对知识追求的动力,在考试中就抱着只要拿60分的想法。而这种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学习态度往往使得一部分同学考试不及格,进一步加大了学生们的学业上以及就业上的压力,恶化他们的学习心理焦虑情绪。

2.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行为调查分析

由表2可见,从性别看,女生完成学习计划者多于男生,但男生比女生更善于安排时间自主学习,学习效率更高;在纪律性方面,男生缺课行为明显多于女生,考试作弊现象更严重。

文科生在制定好学习计划后,比理科生更能有效地完成学习计划,理科生更多地习惯于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考试作弊方面,文科生明显多于理科生。

从年级来看,一、三年级比二、四年级比较有计划性,但三年级比一、二、四年级更能抓紧时间有效完成学习计划;三、四年级比一、二年级更多地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但同时四年级学生缺课现象与一、二、三年级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调研中发现81.2%的大学生比较有学习计划,但能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并完成学习计划的只有18.9%。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中,一年级学生学习目标偏理想化,有学习计划,但不能抓紧时间完成,上课纪律较好,缺课的学生也比较少。而年级越高,上课纪律越差,缺课的学生也越多,四年级学生达到80%的学生有缺课现象。造成这么严重缺课现象,既有大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缺乏等主观意识的影响,又受到其他事情耽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师范学院的大学生有72.3%的学生知道自身应具备的教师职业技能,知道如何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身教师基本功技能,在这一点上女生更为突出,三、四年级学生比一、二年级表现的更好一些,而对于平时作业完成情况,65%的男生有过抄袭行为。在课余时间学习,52.4%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来寻求帮助。

三.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比较普遍,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学习心理差异也比较大。而大部分师范院校大学生将从事教师职业,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专业与性别的差异开设相对应的心理健康课程及合适的学习心理辅导,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应对心理压力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学习心理的自我调整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以便适应我国素质教育对人民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行为是以其学习心理为基础的,学习动机是大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积极的学习动机能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将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多的知识,随着大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又将促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升华学习动机。因此,师范院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重要性的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大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努力完成;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品质;加强规范师范院校的教师管理及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培养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同时建立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引导和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黄辛隐.当代学习心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2]冯梅梅.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8):100-101.

[3]刘晓华.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2):162-164.

[4]张晓普,熊筱晶.工科类高校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研究——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3,23(8)987-990.

[5]张媛,雷欣欣,白银霞.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465-467.

基金项目:上饶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饶师院科字[2014]21号)。

大学生学习论文 篇7

一、从多种角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教师应树立“教学活动”的观念, 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设计教学、开放教学, 切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待解决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 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报纸, 如果将它连续对折30次, 会有多厚?请你算一下, 如果将它连续对折40次, 会有多厚?

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 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2. 根据教学内容, 培养数学兴趣。

在教初一数学“几何体”部分时,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 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 学生兴趣高涨, 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 答案有多种可能性, 此时, 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 再用剪刀沿棱剪开, 展成平面, 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3. 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培养兴趣。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 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 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 设置诱人的悬念,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适当分段, 分散难点, 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 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 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 找不出等量关系, 列不出方程。因此, 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 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 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 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 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 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 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 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 思维容易雷同, 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运用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1. 培养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学能力。

我们知道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从阅读开始, 学生阅读能力较差, 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 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 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 并指出记忆的方法, 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 让学生读题, 引导学生审题意, 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 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 设置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

2.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首先,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教给学生数学发现的方法, 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数学规律的发现既要靠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也要靠逻辑思维。数学推理既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也有演绎推理。一般由合情推理去猜想, 靠逻辑推理来证明。所以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观察问题。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我们要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确是十分困难的, 因为学习毕竟是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才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求知的迫切欲望, 才会去刻苦, 才会感到“苦”中有“乐”。

在《函数》复习中教学, 可设计以下的开放题:1.已知函数的图像经过 (3, 4) 和点 (4, 3) 请写出满足条件的二次函数。2.请研究二次函数y=x2+4x+3的图像及其性质, 并尽可能多写出结论。这些开放题不仅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很大, 而且极易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总之, 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情境, 让学生“学中做”。

3. 利用生活中的数学, 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 还要反过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面对新的数学知识, 主动寻求其实际背景, 探索其应用价值;面对实际问题, 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的策略。学生只有不限于教师提供的案例, 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 才能为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 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 体会数学的价值。如《数学》中的“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和“3x+5y还可以表示什么?”

大学生学习论文 篇8

一、学习压力及其表现形式

学习压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行认知和评价, 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 其实质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机体的内部状态, 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和生理上的唤醒。如果学生认为这些要求超出了自己的应对能力, 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焦虑、紧张等的情绪, 学习压力也由此而生。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 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心理失衡, 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 严重者发生意外事故。

二、学习效能感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学习效能感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自己能够胜任学习任务和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学习能力的主观判断和主观感受。自我效能和学习兴趣、目标设置、自我调节、考试焦虑等重要的学习变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 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绩有高相关

许多研究证实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显著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美国学者金克斯和摩根曾对城市、郊区、农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进行过研究, 发现这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相关, 学习自我效能是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预期因素。尼克斯发现儿童随着年级的上升, 自我效能感与阅读成就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麦卡锡发现:对大学新生而言, 自我效能是一个预测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何先友探讨了小学五年级学生数学自我效能与数学成绩的关系, 结果表明:数学成绩优秀和不良学生在数学自我效能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优秀生均高于不良生。

(二) 学习自我效能和目标设置有密切的关系

申克研究发现, 学习进步会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增加又能促进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此循环, 学生的学习成绩将不断提高。杨心德等研究证明,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所确定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都明显高于自我效能中、低水平的学生。相反, 自我效能水平低的学生一般不选择难以胜任的任务, 即使参与进去, 其坚持性也很差。

(三) 学习自我效能感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自我效能影响学习过程的情绪状态, 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业焦虑。张日升的研究表明, 大学生的外语焦虑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 即焦虑水平越高的学生, 其自我效能感越低。田宝揭示:在考试焦虑、自我效能感和考试成绩三者的关系中, 考试焦虑通过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变量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余朋等研究表明: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 高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

三、应对方式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和行为方式, 又可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 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 并进而影响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

大量的横断研究表明, 问题应对策略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改变环境来改善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具有更好的调节作用;相反, 情绪应对是通过调节由于应激引起的情感上的不适来应对应激, 损害个体的适应。但也有学者提出, 一个具体应对策略应根据事件是否可控来选择才能使压力反应达到最好调节效果。汤姆科斯等结合应对的两种功能 (问题-情绪) 和两种形式 (行为-认知) , 并参考了应对方式, 对应对策略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类。贝尔斯从评价、情绪和问题三个功能维度上将应对策略分为5种:逻辑分析、情绪调节、情绪释放、信息寻求和问题解决。皮特森、杨德森和姜乾金等分别从积极-消极两种维度将应对策略分为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

四、学习压力、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一) 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学习效能感对学习活动的影响作用是十分重要。杰瑞斯姆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特质性的个体资源, 影响人们面临应激情境时使用的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问题定向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与情绪定向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刘岩对学生概括化和特异化两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测查, 结果发现大学生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与应激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而特异化自我效能感 (数学自我效能感) 则与应激 (数学考试焦虑) 呈显著的负相关。

学习效能感影响学习应对方式。我国学者王才康对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问题解决、退避和忍耐三种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与发泄、幻想和求助应对方式无相关。李育辉、张建新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多地采取主动解决问题和寻求外部支持的应对方式, 较少采取内部消极评价和外部消极评价。

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调节学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学者通过实验证明自我效能感与认知策略、控制策略呈正相关。齐默尔曼和玛迪尔茨研究发现, 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组织、评价、计划、目标设置、控制等策略运用呈显著相关。

(二) 效能感与压力的关系

伊么斯等研究发现, 学习效能感、乐观倾向、应对压力能力评估与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业期待和学习适应性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吉尔等人研究了压力源、自我效能感、压力应对、抑郁、焦虑在血液透析病人中的交互作用, 认为在压力情境中的低自我效能感的病人比高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郁闷和担忧。

(三) 压力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有学者研究发现积极的情感策略可以增加语言应用机会, 从而提高语言能力。但是如果处理不好, 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例如过度地焦虑担心自己学不好英语害怕考试不及格或者害怕自己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丑等等都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起着“情感过滤”的作用, 而这种“情感过滤”阻碍学生完全接受语言输入。

五、展望

目前, 从研究效能感的作用来看, 多数研究局限于效能对行为表现、成就和动机影响的研究, 关于效能与其他变量间关系调节作用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对学习效能感与学习压力及其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从研究方法上看, 国内外关于效能感的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法, 来研究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效能感、教师教学效能感等。主观的自陈式量表虽能较好地反映效能感, 但方法过于单一, 缺乏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不能全面反映研究内容。实证研究少, 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学业成绩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内部心理机制的探讨上, 而有关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研究薄弱, 更没有学习效能感的实证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寇冬泉, 黄技.自我效能感研究概述[J].培训与研究一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 :77.

[2]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16.

[3]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M].心理学动态, 1999 (7) .

[4]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第272页.

[5]Pajares, F.Miller, M.D.Roleof self-efficacy and selfcon-ceptbeliefs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a pathanalysis.Journal of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4, 86:193-203.

大学生学习论文 篇9

一、赏识教育, 是激发孩子兴趣最好的营养剂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实, 赏识就是激发孩子兴趣最好的营养剂。作为学生, 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赏识。如果老师能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就会看到学生的长处和进步。发现学生的优点时, 教师发自内心地鼓励、表扬学生, 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大做文章, 激励他们, 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从而产生积极的兴趣。这样他们必然会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前进。当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时, 他会不断前进, 创造出更多成功的记录。当然赏识要有技巧, 夸孩子不能简单地给其“戴高帽”, 否则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表扬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化, 要用真情打动学生。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 将会充满自信;在嘉许中长大的孩子, 将会爱人爱己;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 将来容易怨天尤人;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 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二、给学生一个平台, 让他走向成功

我们常给学生定目标, 我们定的目标千万不能盲目追求赏心悦目, 一定要让学生感到切实可行, 让他“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试想, 如果让我们一下登上2000米的高峰, 我们会觉得颇有难度。但要给我们搭上台阶, 我们就会一步步走向顶峰。记得前洛杉矶湖人队的教练派特雷利在湖人队最低潮时, 告诉12名球队的队员说:“今年我们只要每人比去年进步1%就好, 有没有问题?”球员一听:“才1%, 太容易了!”于是在罚球、抢篮板、助攻、抄截、防守一共五个方面都各进步了1%。结果那一年湖人队居然得了冠军, 而且是所有人感觉最容易的一年。有人问教练:“为什么这么容易得到冠军呢?”教练说:“每人五个方面各进步1%, 则为5%, 12人一共60%, 一年进步60%的球队, 你说能不得冠军吗?”湖人队教练让每个队员比去年进步1%, 结果湖人队得了冠军。我们的学生如果每天进步一点点, 天天坚持, 也一定会做到最好的自己。

三、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让他朝理想状态发展

心理暗示, 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微妙的,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调动人的内在潜能, 发挥其最大的能力。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拔·罗散塔鲁曾做过一个实验。他选定一所幼儿园的孩子作为实验对象, 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测验, 然后各班选出五名天赋较高的孩子的姓名给他们的老师。其实这五名孩子, 不过是教授随意挑选出来的, 并不是学习能力测验中的优秀者。一个学期下来, 这些被老师认为有天赋的孩子, 成绩都比其他孩子好。可见, 老师的态度和对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孩子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就是说老师的心理暗示使这些孩子变得优秀了。因为老师对于这些被认为天赋较高, 而实际上天资普通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期待和积极心理暗示, 于是他们就表现得比其他人更好。这个实验说明:当老师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时, 孩子也会更快乐地学习, 普通的孩子自然变成优秀的孩子。由此看来, 我们也应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让他们朝着我们期待的理想状态发展。

学生的学习行为, 包括兴趣与意志力, 自学与交流, 听课与记笔记, 复习考试与自我总结等。学生的学习行为因人而异, 但是适合不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 到是否正确地进行数学学习, 这是有差别的, 而区分的标准应该有以下两点: (1) 能否有效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2) 是否符合学习和教育教学规律, 也就是这些行为的科学性。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需要做到的是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行为, 以此为标准来帮助学生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

学生的学习活动既是一个需要多种心理活动参加的复杂的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在诸多相关因素中不论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 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要想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 必须从心理状态上同学生进行交流, 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才能找到帮助学生改进的目标和方向, 更好地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

大学生学习论文 篇10

关键词:学习策略,学习成绩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了解大学生学习策略, 为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被试为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学生180人, 有效问卷178份。

2. 研究工具

依据Oxford (1990) 对SILL量表的分值说明, 对北语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测定。平均值在1.0~1.4之间表明学习者从来不用某策略;平均值1.4~2.4属于低等程度使用者;平均值1.5~2.4之间表明学习者一般不用某策略;平均值2.5~3.4之间表明学习者有时使用某策略;平均值3.5~4.4之间表明学习者通常使用某策略;平均值4.5~5之间表明学习者总是使用某策略。

通过访谈法, 来了解学生在学习时, 每个学生个体主要采用了哪些学习策略。

用各学科的平均成绩作为学生的成绩评定。把平均成绩70分至80分之间的学生划分为中等组;把平均成绩80至90的学生划分为良好组;把平均成绩9 0分以上的划分为优秀组。

3. 数据的整理方法

问卷由研究者发放给学生, 学生做完后交给研究者。问卷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优等生、良好生与中等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

由表可知, 优秀组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上和学习成绩的相关值都为高度相关。说明他们能很好地运用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因此学习成绩也很优秀, 但社交策略的运用上, 优秀组只达到中等相关, 说明优秀组的学生运用社交策略的水平和他们的学习成绩并没有高度的相关。良好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的运用与他们成绩之间的关系都是中等相关, 并且相关系数不如优秀组和中等组高, 说明良好组运用这三种策略的能力不稳定, 有时利用的好, 则成绩有所提高;有时应用得不好, 则成绩有所下降。中等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和他们的成绩也为中等程度的相关, 说明他们运用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的能力也对他们的成绩有所影响。由此可见, 学习成绩的好坏, 与学生采取的学习策略有直接的关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运用得好, 学生的学习成绩就高, 反之亦然。

四、讨论

1.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认知策略可以分为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三种。 (陈琦, 2007) 。数据显示, 学生的认知策略, 中等成绩、良好成绩与优秀成绩的学生是呈现递增的趋势的, 并且, 优秀组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具有显著相关。说明, 成绩优秀学生使用认知策略的情况更好一些, 结合与学习的访谈情况, 研究者发现:在复述策略的应用上, 优秀学生常常会利用复述策略来进行学习, 他们会合理地利用记忆曲线, 在没有产生大量遗忘现象之前能及时复习;会采用自问自答、过度学习、部分学习与整体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相比之下, 中等成绩的学生利用复述策略就差一些, 有的学生没有做到及时复习, 也不采用过度学习等复述策略。他们一般学完一个单元后, 在考试前才进行突击复习。良好学生介于优秀生和中等生之间。在精加工策略的应用上, 优秀学生最常用的学习方法是对学习进行精细的加工, 他们会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联系实际生活, 如采用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关键词法等精细加工的策略。而中等生一般不太注重对学习材料再做进一步加工。他们学完一部分知识后, 往往把它丢在一边, 很少去参阅资料进行仔细地消化和整理, 笔者观察部分中等成绩者, 发现他们的书都是崭新的, 很少在书中的空白页或笔记本上进行一些精细的加工。良好学生介于优秀生和中等生之间。在组织策略的应用上, 优秀学生常常通过列表格, 做关系图等形式, 把学习内容总结得清清楚楚, 便于以后的提取, 而中等生一般不去做这些工作。良好学生介于优秀生和中等生之间。

2. 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 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 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陈琦, 2007) 。数据显示, 学生的元认知策略, 中等成绩、良好成绩与优秀成绩的学生是呈现递增的趋势的, 并且, 优秀组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具有显著相关;良好组和中等组与学习成绩具有中等相关。说明, 成绩优秀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也更好一些, 结合与学习的访谈调查, 研究者发现:在计划策略上, 优秀学生的计划性很强, 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计划, 对一个学期的学习也有计划;细化到每天, 每门课程都有不同的计划。他们会有目标地进行着自己的学习活动, 不太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意志力顽强。情绪也比较稳定。中等生一般计划性较差, 他们往往受外界影响较大, 有考试任务时, 就突击一下, 没压力时, 就会放任自己, 很少主动进行有计划地学习。在监控和调节策略上, 优秀学生会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监视、控制和调节, 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按照既定目标顺利地进行下去。中等生很少意识和注意自己学习的进展, 他们也不太擅长去调整自己, 有时会抱怨看不进书, 但并没积极寻找其原因。

3. 社交策略是指学生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 为了保证交际渠道的畅通, 保证信息的传递以及交际遇到困难时设法维持交际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本次调查显示, 学生的交际策略, 中等成绩、良好成绩与优秀成绩的学生并不是呈现递增的趋势, 而是良好组分数最高, 社交策略和成绩这三个组都是中等程度的相关。研究发现学生利用社交策略不是很多, 一般都是自己来解决, 很少通过社交的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和学生访谈所了解的信息发现, 优秀学生往往通过网络、查阅资料等方法来解决学习的障碍, 他们一般认为总去请教他人会觉得没面子。而中等生遇到不会的问题时, 就放弃了, 他们也很少通过社交策略来把问题搞清楚;良好生在社交策略上稍微做得好点, 可能是因为他们既没有优秀生那么爱面子, 又不会像中等生那样对遇到的问题置之不理, 反而会通过社交的策略来加以解决。

通过研究发现, 学生的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成绩, 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该针对学生在学习策略上存在的问题, 多加注意和分析, 以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彬, 师言录.语言学习策略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关系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04

大学生学习论文 篇11

一、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所谓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好”。例如,教师从喝糖水谈起,如果太甜了加水冲淡;如果太淡了加糖,并演示。这就不知不觉地进入“浓度配置”的应用题的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了,课堂上就能收到很理想的效果。

二、紧密结合教材,适当引入一些故事、史实。把课讲得富有趣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数学史不愧是出色的教育指南”。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黄金分割”到“优选法”······一个个历史镜头会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境中,它将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

三、数学教师语言的艺术性,是培养 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实践也证明,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只能像一支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相反,有的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激情,具有煽情,就像兴奋剂,像磁铁,使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深深吸引着学生,唤起学习的激情。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做到准确、精炼、生动、清晰,力求层次分明,逻辑严明,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接简单的问题趣味化。

四、数学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形象兴趣的重要因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 挚爱,感受到积极期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 行动,成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的动力,便可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大学生学习论文 篇12

关键词:学习指导,素质教育,学生管理

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达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自己未来发展道路。但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指导作为和大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工作,并未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

一、大学学习指导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诸多教育问题呈现出来,其中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尤为突出,表现为大学生普遍重专业学习,轻基础学习;重科学技术,轻人文社科;重知识理论,轻实践体验;重显性学习,轻隐性学习;多被动学习,少主动学习;多死板学习,少灵活学习;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学习方式不科学。由此造成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难以保证,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下降,这些状况急需我们在传统培养方式之外寻求改善措施和补救办法。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学习指导工作是解决大学生学习问题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

新时期的“学习指导”是指高校相关部门和教师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特点,指导在校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规划设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利用学习资源,在吸收广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走出校园后的终身学习历程打下坚实基础[1]。

(一)学习指导是对市场条件下学生发展需求的有力回应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高校和广大学生之间兼具“教育关系”和“供需关系”,教育大众化更加剧了这一转变。种种调查表明,仅依靠传统课堂授课难以满足作为“教育消费者”的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和自我发展期待。这一点,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五缺”:(1)缺少学习的整体规划;(2)缺少科学有效的学法指导;(3)缺少必要的课堂教学指导;(4)缺少综合素质的训练指导;(5)缺少学习压力化解指导。学习过程中的“五缺”就是学生发展的“五需”,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成才目标,遇到困境的学生需要答疑解惑、专项辅导、走出低谷;学有余力的学生需要指导激励、超前发展、占得先机。在标准化、常规化、大众化的课堂教学之外设置学习指导是广大学生急需的教育形式。

(二)学习指导是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实途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一方面由于扩招导致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教室、设备、资金等资源面临紧张局面;课程多以大班讲授,课堂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另一方面,师资水平不足。高校缺少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新教师毕业留校,不加系统化培训直接上岗,大部分老教师则恪守传统教法。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现有条件下,通过一系列个性化的指导和咨询服务,支持和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是保障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办法。

(三)学习指导是达成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平台

随着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推广,大量高校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通识课程数量增多,专业课程时间后移、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加大,以此来推动大学生知识素养的全面发展。但当前大学生在进行学习安排时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缺乏规划性和针对性;专业学习阶段的后移使得学生对将来的职业发展知之甚少。原先设想的既专又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起来步履艰辛。学习指导的出现将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和学提供一个支持性平台。针对通识学习和专业学习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咨询,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求学生“会学”、“会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历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学习指导工作开展状况

(一)学习指导的主要形式

当前高校普遍意识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进程中学生数量和教育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教育质量的相对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开始引起各方的关注和重视。为促进学生学习,高校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如:开设学习指导类课程,建立学习发展中心或学习指导站,开展学习心理咨询服务,建设各类虚拟学习资源库等等。应该说为新时期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平台。

(二)学习指导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首先是高校对学生学习指导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学习指导工作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问题。目前学习指导者多由辅导员、班主任、心理中心人员、任课教师等兼任,这些教师为庞杂琐碎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或教学任务所累,缺乏足够的精力和动力去开发学习辅导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使得学习指导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向纵深发展。

其次是学习指导的覆盖面和普及度不够。目前大学开设的学习指导课或讲座多为导论性课程,介绍认知科学、学习策略方法等理论性的内容多,引导学生“实战”的内容少,更缺乏与通识课、专业课教学的有效衔接;少数学生仅凭个人偏好或为获取学分修读这样的课程,很难全身心投入学习。另外,当前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更倾向于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疾患,诊断治疗性强,学习发展关联性弱;且主要面向学生个体,相关教育和引导难以惠及全体学生。

可以说,指导内容的不完整性和指导对象的局限性是目前学习指导工作中比较显著的问题。特别是在不少学校实施通识教育后,平台一模块式课程、弹性学制使得学生自主选择余地变大,不少学生面对庞大的选修课程目录无从下手,急需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服务。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习指导体系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回应还显不足。

三、学习指导工作的原则、内容和保障

(一)确立学习指导的原则

首先是点面结合原则。学习指导既要有面向所有学生的基础性内容,如:学习指导课、工具使用课、认知理论课、专业教学中的方法论课程等;也要有面向个体或小群体的特色内容,如: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激励和指点,心理中心的咨询培训,任课教师的提优补差等。尽可能在学习指导的覆盖面和普及度上做文章。

其次是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学习指导既要有学习理论的传授,如元认知、方法论、脑科学等,也要有针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和培训,如科研训练指导、社会调查指导、专业课程学习辅导等。在强调学生“会学”的同时,也不能降低“学会”和“会用”的要求。

第三是创新发展原则。知识信息社会的来临,对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挑战。学习指导作为与教学息息相关的工作领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进创新。积极利用新颖的教学技术手段为人才培养工作搭建现代化平台,如:建立网上学习指导站、学习预警系统、学业政策信息发布系统、学习交流社区等,创造性地发挥学习指导的功能,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二)设计学习指导的内容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大多数人认同将高等教育分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部分。课程始终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根据广义的现代课程观,课程是指“学校指导下提供给学生的一切经验”,“是学校为使得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就而采取的一切有程度的学习活动和经验”[2]。为便于阐述,笔者将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看成是进行通识性课程、专业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的过程,其中前两者可视为知识性课程与体验性课程并列。

这样,大学的学习指导工作也对应分为通识学习指导、专业学习指导和体验学习指导三部分。以这三类指导分别对应支持大学生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实践体验课程)三个方面的学习。

1.通识学习指导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总体设计和规划,以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为最终目的;在学生学习进程中进行学习策略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学习、科学学习、高效学习;对主干通识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以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通识学习。

2.专业学习指导主要任务是解决大学生的专业困境、专业疑难,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

3.体验学习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实践中;指导学生在社会中学习,在实践中认知,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

(三)学习指导工作的保障机制

1.学习指导工作需要依托导师制。通过设立本科阶段的专职学业导师,与学生建立起全方位的学习指导关系[3]。需要强调的是指导教师的分类制,负贵日常管理和学业指导的教师应加以区分,负责通识学习指导、专业学习指导和体验学习指导的教师也应加以区分。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专职人员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分工协作会大大提高学习指导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由专兼职教师(或硕士生、博士生)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一部分指导知识学习,一部分指导实践体验,每位教师负责10-15人为宜。

2.学习指导工作要依托专门的负责机构。设立学业指导中心,以实体的单位或部门争取指导工作所需的经费、人员,在整合教学、学工、后勤服务和社会等各方资源的基础上,切实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化、实体化的学业支持平台。

四、高校学习指导工作的实施构想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与学生相关的事务被分割成“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为顺应时代发展,学生工作拓展出“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学生活动”、“资助奖励”等新的工作领域并设立相关机构或部门,但部门间各自为战,缺乏有机的工作联系。笔者认为,在高校现有的资源状况下,通过以下三个“衔接”来逐步整合与学习指导工作相关的资源,最终形成一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是相对可行的办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通过加强教学工作与学生学习的衔接实现整合

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分离状态由来已久,但学习指导工作横跨两域。完全可以通过相关的课程设计、教学管理改进等逐步改变分离现状,促成“学教”合作。

1.系统传授学习元理论。开设以“学习”为主题的正式课程,并将其纳入通识课程体系。目前该类课程在高校中尚未普及,且教学内容仅以概论性为主,可拓展的空间非常大。同时设计非正式课程,如讲座、培训班等,作为对正式课程的拓展与补充,针对性强,形式比较灵活。

2.日常教学中渗透方法指导。无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都有自己学科的特点,由任课教师结合具体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科方法论指导针对性很强。并且在主干课程教学的前后还可以设置配套的研讨和答疑,作为对该课程的预览、回顾、总结、梳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动分享学习经历,增进合作。

(二)通过加强管理工作与学生学习的衔接实现整合

以往的学生管理工作更多体现的是制约性、惩罚性,可逐步提升学生管理的引导性、服务性来促成学习指导的实施。

1.建立学业信息发布系统。提供全面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指导文件,同时及时地发布各种课程、讲座、培训信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专业要求、课程设置等信息,为自己的学习设计和规划提供便利。

2.建立学习预警系统。弹性学分制使得学生的学业规划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预警系统显得非常必要,通过成绩查询、学业进度查询、培养方案查询、选修课程查询、自我审核、学业政策咨询等功能的实现,分享教学管理信息,以管理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合理分配精力,及时反馈,及时改进[5]。

3.制定合理的考评体系。大学生的学习是多元的,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能只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分数。必须建立一整套适应于各种学习场所、学习形式、学习内容的科学评价体系,来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果予以总结和判定。目前各校尝试的第二课堂学分、创新学分、日常行为综合测评、德育考评、自我评价档案库是比较有效的尝试。

(三)通过加强校园服务与学生学习的衔接实现整合

校园服务应学生需求而生,并逐步扩大,现已涵盖心理、职业、学生活动、生活资助等多方面。增加学习指导专项服务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提供学习诊断咨询。包括适应学习环境的咨询服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短期培训班,培养学习品格和发展学习心理的个体以及团体辅导,促进运动员学生、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学习的辅导项目等。

2.支持大学生学习科研团队的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立大学生学习科研团队,并提供人财物保障,鼓励学生就一些学术疑难、社会现象、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大学生分工协作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

3.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及设施。争取各方力量为学生提供各式文字、音像、电子学习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和信息量;同时合理编制利用学习资源,建设阅览室、实验室、图书馆、语音房、档案馆、博物馆等教学设施,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4.维护隐性学习资源。校园的自然环境、组织氛围等都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也是学生间接或直接使用的资源。围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来建设和维护校园设施和自然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尽可能地提供舒适和便捷,如利用宣传栏、墙报、横幅、标语、名人录、地图、花草树木等一切环境布置来进行隐性的学习指导和监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然的学习效果[6]。

总之,围绕“学生学习”,通过教学、学工、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逐步建立一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需求的有力回应,也是高校对“全员育人”教育理念的一种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04.

[2]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138.

[3]李婷.学分制条件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3).

[4]梁茜.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

[5]任虹灿,李世晨.学分制环境下学习预警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5).

上一篇:巧设主题下一篇:移动电视宣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