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主题

2024-06-04

巧设主题(精选3篇)

巧设主题 篇1

生物学属于自然学科, 是建立在对自然界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的生物生命理论性研究。基于生物学科具有这样的特征和性质, 要求教学方法也要与之相适应, 必须积极改善生物教学模式, 采用新型实验教学法, 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 对枯燥单调的理论灌输式课堂进行改革, 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新感受, 总结新知识,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设定主题, 将实验带进教室

生物实验通常较为复杂, 所需要的实验条件较多、困难较大, 为了克服客观条件的限制, 可以试着把生物实验引入教室, 开展学生亲自参与的全班组实验, 这种实验教学法不仅推动了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普及, 而且也积极培育了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在将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引入班级之前, 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设定实验主题, 明确实验目标和方向, 给学生讲解具体的实验步骤, 使实验教学能够有步骤、有规划地开展。

例如, 当学习“生物多样性”这一单元时, 可以采取全员参与的班组式实验教学方法, 教师负责将全体学生组织起来, 为学生设定实验主题:多种生物生活习性的探究;同时明确实验目标:通过实验分析并总结各种生物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等, 并得出自己的理论系统。

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养一个小生物, 例如, 种植一小盆植物, 饲养一只小动物, 并负责水分、养分等的维护, 通过这一系列过程获取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特征等知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获得了直接体验, 从而收获了知识。

在学生收获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引入照相机、摄像机或网络信息设备与多媒体工具等, 发挥这些现代化技术工具特有的截图、播放等功能, 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获取形象化信息, 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 达到理解认识上的升华。同时, 通过网络还能搜索到各种动植物的相关资料, 其中包含大量关于动植物生长的信息, 在理论信息与实践经验双向带动下, 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这种主题设置、分层引导的方法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实践探究以及计算机模拟紧密联系起来, 达到了逐层深入的实验教学效果。

二、分工合作, 将实验目标分层处理

初中生物中有一些知识项目的实验过程较为复杂, 单纯依靠个人力量无法完成,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实验、分层合作的方式开展生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间相互协作的热情。

例如, 在学习“细胞有丝分裂”这一知识项目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立实验小组, 同时通过三个层次的实验过程, 确保学生的知识技能逐层得到推进和拓展。

层次一:基础性目标。

这一层次的实验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操作步骤与技巧, 能够独立准确地进行实验。例如, 基础的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临时装片的相关制作、处理方法等。

层次二:发展性目标。

掌握“细胞有丝分裂”这一实验中的关键实验方法和技能。例如, 能够高效、准确地利用高倍显微镜来观察、识别目标物;能够独立制作临时装片, 并能达到要求的标准和精度;能够自行绘制生物图, 能够很好地掌握细胞染色方法。

层次三:拓展性目标。

这一环节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例如, 力图使学生可以自行制作精度较高的临时装片, 可以规范、自如地凭借高倍显微镜来察看目标物, 同时也可以根据其他实验过程来自行设计实验步骤, 开展实验活动。

针对“细胞有丝分裂”这一知识项目,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层次感较强、难易程度不同的实验素材, 通过科学分配实验材料来拉开实验的难易水平。例如, 洋葱、大蒜等植物的根尖是比较易于观察的实验材料;对应的豆类植物等的根尖材料的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则相对复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实验材料, 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 同时也能提高并拓展学生的生物实验才能, 以此实现对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接受能力等对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分步骤培养, 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最终达到这三层目标。还要培养小组学生互相帮助、相互讨论、彼此协作等能力, 使学生通过生物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获得更多的能力。

三、走到课外, 将实验引向自然

生物学科是对大自然一切有生命物体的性质、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的研究。基于生物学科的特点, 其研究不能局限于课堂, 而是要走进客观世界、走进大自然, 让大自然成为学生的实验基地。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可以有效补充、拓展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这种实验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掌握生物生命运动规律, 体会到自然界生物的神奇力量。

教师要善于寻找客观实验条件, 抓住每一个时机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现实的实验条件, 引领学生走向真实的大自然, 观察、体会并了解各种生物的生长规律、生命特征等。

例如, 在学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制造者”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城市周边的蔬菜大棚, 将蔬菜大棚作为学生的实验基地, 让学生组织成立研究小组, 深入观察各种蔬菜的生长特征, 以星期、月份为单位获取信息, 形成记录, 其中包括蔬菜植物种类、生长特点、种植结构等内容, 学生通过实物观察获取最直接的信息, 获得最直接的灵感。

而对于“开花与结果”这一课, 教师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蔬菜栽培基地, 让学生亲眼看见、亲自感受蔬菜无土栽培技术, 学生一边听取教师的讲解, 一边观赏植物, 感受植物的生长与栽培过程, 通过这种实践方式来使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 体会蔬菜开花与结果的特征, 学生可以就无土栽培技术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实验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课堂局限, 丰富了学习氛围,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课外实验, 养成学生主动深入大自然、进入人工培育基地主动观察、询问与探究的良好习惯。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究与学习, 学生的知识量自然能获得提升, 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客观自然环境中的生物, 学生甚至能够凭借自己的观察、研究与实验总结出自己的见解与感想, 创新知识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 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 结合所学知识, 采取兴趣引导等方法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良好的生物学认知能力, 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姚志宏.四环节, 闪光的钥匙——浅谈如何上好生物探究性实验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6) .

[2]金水丽.用“多元智能”审视“生物学习评价”[J].中学生物学, 2008 (24) .

[3]李玉波.探究性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0) .

[4]王志红.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中学生合作技能形成研究[J].中学生物学2009 (25) .

巧设主题 篇2

什么是“课堂教学主题”?顾名思义, “课堂教学主题”就是贯穿一节课的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 通过这个核心问题把教学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融合在一起。同时也使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一个总纲, 使得教材的各个教学内容都围绕着这个主题或深化、或拓宽。而课堂教学主题的设定是否合理, 是能否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

那么该如何科学设定“课堂教学主题”, 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呢?以下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入研究教材是科学设定课堂主题的前提条件。

深入研究教材,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教学目标后, 就要对所教内容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进而找出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 找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所谓的难点就是一节课中学生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和能力, 而难点则是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难的知识点, 这体现在课堂主题上就是要注意重点突出, 难点能突破。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还需要把教材和教授对象相结合, 充分了解教授对象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 恰当选择教授内容, 合理处理教材, 优化知识体系, 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 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不同的师生关系, 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氛围和不同的行为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是居高临下, 具有绝对权威。学生则是规规矩矩, 不敢轻举妄动,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缺乏学习的激情, 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影响了课堂的有效性。现代师生关系则倡导以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的合作、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 主动投身学习中, 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所以, 政治课堂教学要重视师生交往, 强调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特别是高中生, 他们是一个即将长大成人的、心理逐渐趋向成熟的群体, 注重教师的尊重和平等交流, 更渴望自己认知需求的提升,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合理、恰当处理一些课堂事件, 如对课堂上开小差、说话的同学, 可以不采用直接批评的方式, 而是“不经意”地走到他们身边, 在他们肩膀上拍一拍, 用微笑给其暗示, 这既有利于和谐师生氛围的营造, 又不会干扰课堂教学, 还可以使课堂任务按计划完成,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巧设课堂主题, 提高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方式。

结合教学实践和长期阅读的积累, 我认为提高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课堂主题的设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政治课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枯燥且抽象, 晦涩难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要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 使学生因对所学知识热爱而想学。比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 我采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视频材料, 要求学生围绕材料谈谈“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个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学生都参与到了对材料的讨论中。轮到学生发言时, 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 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他们的发言中, 可知他们对材料已经理解, 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也做到了准确把握。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 那么学习只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2. 课堂主题的创设要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都希望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挑战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渴望成功的内驱力的作用下, 主动学习, 主动探究。例如, 教材中《多变的价格》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抽象, 就可以列举平板电视机近三年价格变化的案例吸引学生探究原因, 引入价值规律对市场的调节作用。这种教学方法,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3. 课堂主题的设定应具有多样性, 轻松活泼。

比如, 课堂主题的设定可以以一首歌来统领。例如学习高二上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 可以用一首备受学生欢迎的歌曲《十年》来统领整堂课。上课时先播放《十年》的MTV, 当画面上出现男女两人手牵手的情景时, 教师提问:两人为何手牵手?学生在哄堂大笑的同时会回答那是因为两人是恋人, 那么恋人关系不就是二人之间的联系吗?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引入本堂课的主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讲授“同一事物有着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的纵向联系”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继续播放歌曲《十年》:“……十年之前, 我不认识你……十年之后, 我们是朋友……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通过分析歌词中所描述的两人关系的变化:陌生人—恋人—朋友, 通过这一发展的过程, 老师进而归纳出:同一事物有着过去、现在与将来间的纵向联系。在讲授“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一知识点时, 再次回顾歌曲, 教师可以设问:“联系是客观存在的, 但人们在联系面前是否无能为力了呢?从歌词‘十前之前我不认识你’到‘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总结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 课堂教学主题的设置可以和现实生活相联结, 与时政热点相结合。

高中生作为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 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 也更希望了解一些社会热点事件, 渴望倾吐和交流。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政治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 又可以以现实生活为媒介, 引起学生对一些政治基础知识的关注与探索。如教学高一《经济常识》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如何判断什么是商品, 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置了一些问题:你身上穿的衣服是商品吗?我们使用的教科书是商品吗?我们喝过的饮料瓶是商品吗?饮料瓶作为废品被废品收购站收购了是商品吗?我们互相馈赠的礼物是不是商品?知识与现实密切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我认为通过以上几种方式, 就可以巧妙设计课堂教学主题,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政治课堂的有效性, 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当然, 设定合理的课堂教学主题, 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切实落实新课标要求, 让我们为之继续努力。

摘要:课堂教学主题的设定可以把教材的各个教学内容贯穿在一起, 对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影响, 设定主题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 其次要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定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 使形式多样化, 既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切实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巧设主题 篇3

许多研究成果表明,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年龄特点来与之交流会很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学习上也是如此,一节课在学习活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进行思考或是实地调研,创设一个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现有水平的,同时又能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情境,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轻松的心理,消除对学习新知的紧张与排斥。我在教学《制作电子贺卡》一课时,设计的主题情境是制作一张母亲节贺卡,课前我先深情地带领学生们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伴随着优美音乐,学生与老师齐唱,他们的感情瞬间充沛了,泪花浸润了又眼,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我也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情境,与母亲有关的诗句、格言,写给母亲的心里话……学生们一节课都沉浸在对母亲感恩的、浓浓的深情中。教师情境的创设成为新知识的一个载体,贯穿始终,自然达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意境。使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同畅游浏览妙境一样,流连忘返。

二、精心设计一个任务的主体——引出问题

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途径,是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习是不是也可以沿用这一途径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有效的。在主题情境下,教师以和学生谈话,引入作品欣赏,倒叙引导成果观察等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他们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任务。我在教学WORD《挑战九九乘法表》一课时,就是采用倒叙的手段,把制作好的表格给学生观察,然后问:“你用已经掌握的关于表格的知识来制作这张乘法表还存在哪些困难?”这样使学生自主发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激发出同学们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欲望。此时会达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效果。教师不是领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学习过程的展开是学生迫切的需要,这样的学习过程帮助我们实现了教学“共产主义”的理想。

三、耐心帮助学生分解任务——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确定任务以后,教师要通过启发和帮助使学生对任务问题进行分析,产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独立完成的子任务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运用知识迁移、类比、推理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有探索的落脚点和突破口,使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呼之欲出”的感觉。我在教学《美化WORD文档》一课时,帮助学生把美化文档这个大的任务分解成了两个子任务:一是利用格式菜单中的字体对话框进行修饰;二是运用格式工具栏中的快捷按钮进行修饰,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四、放心让学生自主协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是如今信息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自主协作的组织形式,各组按照学生的异质水平进行组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时,在引导小组合作时要特别注意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每组里谁先做完做对就自然成为组长小老师),要负责帮助、检查或教会其他团队成员,保障实现着全组过关的目标。我教学的名班级,每个班都有几个我最得意的小组长,他们在课下负责与我沟通,使我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都能够尽可能的接近学生;课堂上他们是我的得力助手,传授新知识时他们帮我辅导学困生,做练习时他们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帮我及时反馈;在合作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又会成为讨论交流的组织者,总之学生们能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完成解决问题的学习任务。此时他们自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五、开心给任务画一个完满的句号——实效评价

每个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爱表现的天性。在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寻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完成了学习任务,欢呼雀跃的时候,教师应该地为他们创设展示的平台,并且对他们在课堂上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提升学生自信的同时,为设置下一个任务做好铺垫。

总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前精心地去设计“任务”,课上平稳有条理地加以驱动,这种实在又好用的教学方法的确优于其他传统教法,它将单一的探究法与问题教学法有机地进行了融合,大大解放了教师的一言堂,减小了教学问题的模糊程度及难度。

相信如果您也能善用大脑,巧妙地设计课堂任务,那么您的信息课堂必将灵动出异样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王晓坤.如何培养小学计算机学习兴趣[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06期

[2]沈媛媛.为增效而非热闹——浅谈信息技术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渗透[J].教师2011年22期

[3]张小洪.倾听,使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更精彩[J].考试周刊2009年36期01期

[4]桑周尼玛.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J].青海教育2005年04期

上一篇:人生至关重要的提醒下一篇:大学生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