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

2024-07-30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精选8篇)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 篇1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

1.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2.自律性差

3.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

4.没有学习的目标

5.没有上进心

6.对自己不了解

7.没有学习的压力

8.学习环境的变化

9.一大堆的ppt

10.课堂教学的时间与形式上的局限

11.老师讲课的方式与内容

12.课外活动的影响

13.生活习惯

14.被引导,别人不学习自己也就不学习

15.各种诱惑

16.太懒了

17.干脆不想学比如英语….18.课堂观念不强 可学可不学

19.没有耐心

20.不知道自己所学的在以后是否能用得上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 篇2

1 学习倦怠的概念及表现

学习倦怠的概念源自职业倦怠的研究。目前职业倦怠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助人职业工作者,如医护人员、警察、教师等,随着倦怠在工作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倦怠在学生学习领域的研究[2,3,4]。国外以大学生和助人工作者为对象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对于学校求学期间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助人专业工作者对于工作期间的工作倦怠程度[4]。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学习倦怠是大学生的一种经验[5]。学习倦怠这一概念的提出,将倦怠的研究扩展到了学生群体和学习领域,增强了倦怠研究的生命力。学习倦怠是一种持续的、负性的与学习相关的状态[6],指的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倦、疲倦、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7,8,9]。学习倦怠是大学生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抑郁、冷漠、迷惑、无力、低自尊等消极学习心理的表现,反映了大学生对待学习的负面态度,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8],主要表现在:生理上,身心俱疲,经常感到精力不足,学习时疲劳;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对学习失去兴趣,消极被动,情绪容易波动,感到压抑、焦虑,自我评价降低,缺乏自信,学习成就感降低,觉得学习没有价值;行为上,学习效率低,纪律松懈,对学习敷衍了事,态度散漫,出现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行为,对教师和同学冷漠、悲观、不尊重[1]。因此,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但造成学习质量的下降,更会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全社会范围内尚未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氛围,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依然有待改善。由于大学生择业机制尚不健全,就业中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等等,这些现象导致许多学生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10,11]。

2.2 学校环境因素

第一,我国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对大学生学习自由度的制约,主要体现在课程学习自主权很少,课堂教学方式与管理体制死板,考察大学生学习水平方式和手段僵化、单一。第二,课程设置多、校园文化单调、就业压力普遍增大、招聘单位对学历的盲目要求等,因此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任务超负荷,思想压力过大,产生心理疲劳,有些学生在压力面前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对学习产生倦怠。第三,教师授课方式枯燥单调、管理和教学方法陈旧,也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信心,从而产生学习倦怠感。同时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学生的学习倦怠存在交互作用,双方彼此互相影响[12]。第四,由于近年来学校不断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和技能操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同时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术科研活动(如科研课题、学术会议)的渠道较少,知识需求得不到满足,自身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导致学生无所事事。研究表明参与学术科研活动锻炼越多的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越低,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和成就感越好[13]。第五,人际关系失调。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失调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同学、老师的冲突都会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学习态度和自我评价。在人际冲突中体验到挫折、失望、沮丧、厌恶等情绪,也可能导致逃避学习的行为。另外,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也减少了社会对自己的支持[14]。

2.3 家庭环境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身上承载了整个家庭的希望与梦想。父母往往把一生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许多父母脱离实际情况给孩子定下一些违背孩子意愿的目标,结果使得孩子负担很重,压力增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更加厌恶学习。也有的父母刚好相反,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只想让孩子早点毕业,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这种过低的要求也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受挫[10]。

2.4 个体自身因素

环境因素只是大学生学习倦怠发生的诱因,起关键作用的是个体自身的主观态度和人格特征。导致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个体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缺乏远大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他们学习倦怠产生的深层原因。第二,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自我效能感降低。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的发展前景缺乏信心,陷入了“专业困境”,学习兴趣减退,缺乏必要的自我效能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第三,抱负水平低,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的抱负水平低,学习没有内在的驱动力量,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无知识需求,更无学习兴趣,厌倦学习,尽力逃避学习,学习没有劲头。学习动力与大学生抱负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要确立适宜自己的基础条件和智力的抱负水平,抱负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学习[15]。第四,对基础课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在大学里只需学好以后所从事工作的专业知识就可以了,以至基础知识不牢固而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10]。第五,人格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倦怠与本身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具有某些不良人格特征,如神经质、精神质[16]、低坚韧性[17]等的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Jacobs等对大学人格与学习倦怠之间关系研究也表明,个体积极的人格特征预测了低水平的学习倦怠;反之,消极的人格特征预测了高水平的学习倦怠。

3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

大学生要想专心于学业,不仅学生要努力进步,还需要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齐心协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而共同努力。

3.1 社会的支持

国家和社会要充分肯定和切实提高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发展,将使知识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也会逐步提高。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全社会要转变对大学生不合理的期望,为大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同时,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完善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度,尽快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3.2 学校的支持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系统,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状态。为了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系统,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一个科学的途径;同时辅导员工作要到位,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设置合理的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有效的适合学生发展和学习的教学和管理机制。第一,学校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和有价值的课程和学科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同时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革教学方法,加快现代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要通过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师应尽可能采用教学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消除其厌学情绪。第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包括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高质量和足够数量的教学资源[14]。第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使其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所在。通过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对学生科研进行资助,建立大学生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和评选小组等机制,使他们体验到知识应用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与决心[10]。第四,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并及时反馈,防止学生间的不良竞争,提高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14]。

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要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拓展学生交际圈。要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换位思考,努力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保持心情舒畅,提高学习效率[10]。

3.3 家庭教育方面的配合

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优化家庭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给学生以适当的空间、适当的自由度,是消除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不可缺少的家庭因素[10]。例如父母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过高的期望和尊重他们的选择。同时,家庭和学校也要进行沟通,在如何培养大学生成才上达成共识,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14]。

3.4 学生个体的努力

坚定正确的专业学习信念和理想。学习的信念和理想是学习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因此,坚定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积极的学习信念,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与需要,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动机,对防止学习倦怠是至关重要的[10]。

适当地调整抱负水平和学习动机的强度。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调整大学生的抱负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是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到学有选择,学有目标。其次,在大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中,既应避免学习动机过强,也应避免学习动机不足。在给自己确定抱负水平时,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相结合,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状况,为自己设定恰当的抱负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取得一些较好的成绩,使自己在每次的学习成功中体验到快乐,树立起自信心[15]。

形成恰当的归因方式,增强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与归因方式密切相关。归因理论认为,不同的归因对成就与持续行为有不同的影响。低自我效能的学生由于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常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好、学习任务容易等外在因素。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正确理解学业成功的真正原因和归因: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或粗心大意,这样,就会增强自信心,继续努力与坚持,争取成功的机会[10]。

加强自我锻炼,优化人格。人格因素与学习倦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大学生应努力培养和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尤其要注重坚强意志和顽强性格的培养,增强对学习倦怠的耐受力[10]。

大三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原因研究 篇3

摘 要:为了找出大三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以进一步提出有效对策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出现,采用学习倦怠量表对120位大三学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发现:大三男生学习倦怠得分在性别、文理科差异和城乡差异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学生学习倦怠最突出的表现是情绪低落,并且显著高于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落得分,且在情绪低落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关键词:学习倦怠;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52-02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感到厌倦、疲倦、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当今大学生普遍产生了学习倦怠心理,尤其是大三学生,进入大学高年级阶段,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及其他事物的干扰,大三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越来越常见,而这会导致大学里宝贵的学习时间的浪费,以及失去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机会,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大学生的前途。因此,笔者以期通过实际问卷测试调查来了解大三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以便更好地预防或应对学习倦怠心理的不良影响,更好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

一、研究方法、对象

笔者选定某二本院校中文系和外语系各30名被试,物理系和数学系各30名被试进行大学生学习倦怠测试。总人数为120人。

二、研究工具

《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分为3个维度,即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与成就感低3个因子。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分数越高表示学习倦怠程度越高。

三、结果

1.学习倦怠与性别、文理科、城乡差异的关系

在性别T检验得到P=0.033,T=1.460,双侧T检验得p=0.148>0.05,文理科得T=1.531,P=0.129>0.05;城乡差异得分T=-0.393,P=0.762>0.05。可以得知学习倦怠在性别、文理科与城乡差异上不显著。

2.学习倦怠中三量表之间的关系

其中1代表男,2代表女。从表中可以看出男女在情绪低落上存在性别差异,在行为不当、成就感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3.学习倦怠表现与性别的关系

表中1代表情绪低落得分;2代表行为不当得分组;3代表成就感低落得分组。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可以推知大三学生学习倦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绪低落并且显著高于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落得分。

四、讨论分析

1.外界学习环境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逃课产生的消极后果,大学是个自由自主的空间,但人都有从众和惰性心理,逃课现象越来越严重,势必为学习倦怠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人又有一种惯性和侥幸心理,一旦一两次逃课成功就会增加日后逃课的习惯,坏的习惯一旦养成加上惰性的滋长,大学生对学习越发放松,渐渐不再想学习,加之身边其他同学的影响以及大学期末考试容易通过,大学生学习倦怠感越来越严重。

2.外部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

大三学生对于就业的关注度提高,就业形势好坏势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使得大三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怀疑,渐渐形成了在大学里学习不重要的错误观点。同时,由于外界诱惑大以及挣钱心切,很多大三学生已经找了许多兼职,有些学生不善于规划时间,这样学习时间大大减少,加上工作产生疲劳感从而对学习即便有心也无力。

3.个人学习持续性影响因素

由于各行各业竞争压力大,人们做事功利目的性增强,学习也一样,大学生学习效果见效慢,人们对学习的热情也就随之下降,加之大三对学校规章制度了如指掌以及十多年来的学习积累,学习倦怠感急剧爆发。同时,学生个性也影响同学的学习热情,大三学生虽然处于青春期末期,但叛逆感还很强,越是学校抓得紧的事越是反抗,还有些性格过于外向型的学生更是静不下心来学习,同时,过于内向的人又容易陷入自己的小世界对外封闭自己,缺乏外界支持,学习也就少了许多乐趣,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4.学习倦怠与生活满意度

生活在大学里如果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不满意的话,对于大学生活中的主体学习也就很难产生积极的态度,同时,对于只在一般的地方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一开始就有很大的受挫感,对学校周边的环境会很不满意,从而有积极改变的想法,而对于一个大三学生而言,如果两年多的时间来他还没有做到让自己满意的话,他会对生活缺乏信心,生活满意度极低。同时,在大学里相较中学得到他人的关注相对减少,较自我中心的人就很难得到认可与成就感,更加会诱导学习倦怠的产生。

5.学习倦怠的社会根源

时代变迁,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进入大学的门槛降低,大学含金量下降,再也不像以前只要上了大学,未来无忧,工作有着落,而现在上了大学一样要自己找工作,并且对于我们这种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处于劣势,大多数学生形成了“学不学无所谓,只要拿到毕业证就行了”的思想。同时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认可度降低,对学习成绩的重视度下降,使学生把精力投入到除学习的其他领域。另外学校对于学习的重视也下降,大学教师职业倦怠也很常见,并且大学里的学风不浓厚,没有学习氛围,整体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收获少,学习成就感也就消失了,学习也就没有乐趣。

6.学习倦怠与学校测评奖励制度的关系

行为主义很重视强化对行为塑造的影响,积极的正强化容易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习也一样,内在的自我强化和外界的强化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大学里都有奖励制度,而我们学校奖励制度的设置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奖励力度有待加强,奖励要求有待放宽,其他大学能够获得学院奖学金的学生很多,而曲阜师范大学能够获得奖学金的同学是很少一部分,并且一年才一次,奖励强化不及时,并且只以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并且大学生作弊现象很严重,学校惩治力度不大,这就存在一个不公平的问题,对于真正认真努力学习的学生造成一种愤懑不平的心理,进一步影响到对学习的坚持,而奖励面窄,大部分同学拿不到奖学金,他们就抱着反正我又不要拿奖学金,我才懒得去认真学,渐渐心思转移到其他上去,而当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时,对学习就再也没兴趣了。

7.学习倦怠中的人格因素

人格类型影响人的为人处世,李巍巍等的研究证实了学习倦怠与人格特征确实存在关系。学生的学习倦怠与本身的人格偏差密切相关。具有某些不良人格特征的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

五、结论

大三学生学习倦怠整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学科差异、城乡差异;但是在分项目上存在差异。大三学生学习倦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绪低落并且显著高于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落得分且在情绪低落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学生、学校、社会应当根据具体原因,采取措施,减少学生的学习倦怠。

参考文献:

[1]孙丽丽,许贵芳,张淑华.大学生学习倦怠、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3).

[2]倪建均,卜京琼.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透视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8,(10).

[3]李敏.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病因探讨及治疗[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任玲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9).

[5]张学众.大学生学习倦怠心理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5).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 篇4

浙江省奉化市城北中学竺云庆邮编31550

4摘要: 学生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枯燥无味,教师往往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容易落入单纯的“传授”“、灌注”的教学模式。为改变不少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 我针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进行思考,浅谈解决它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倦怠;现象;原因;策略。

一、思品课学生出现倦怠的现象

1、学生现象:

(一)心理情感

学生的思品学习却常推委、拖拉或希望同学帮忙,同学间常出现抄作业现象。学习中思想常常走神或学习时间内干其他事情,学生学习有了一知半解就感到满足,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学生学习不注重方法,分析问题思路杂乱,表达东拼西凑,思维不严谨。

(二)课堂学习

好动,爱讲话,课堂注意力难持久,自控能力差。思维简单,针对问题常常冲口而出,答非所问。学习的交流、讨论往往人云亦云,难树己见。观察分析无耐性,不细心,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学生不关心课本和练习、作业,考试不关心,应付完成。

2、教师现象:

第一、有些教师的课程观念落后,就教材教教材,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重点,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缺乏创新,实施课程没有个性,不知道如何创设课程情境,课程创造能力不足。

3、学校现象:

农村初中普遍缺乏专业教师,教师队伍水平低下,虽然思想品德是中考科目,但分值少,不被重视,初一 初二均由其他学科老师附带,教学质量难免受到影响。由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资源极度缺乏,已经严重影响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施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4、社会现象:

社会大环境影响,社会整体上对思想品德科学认识普遍不到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

二、思品课学生出现倦怠的原因

1、学生原因:

第一、缺乏学习兴趣

在初

一、初二,思想思品德原本就不是初中主要考试科目,一些学生就不端正学习态度,睡觉、看小说、写情书、听音乐等等,学生在思想上就不予重视,再加之,一些学生自身比较懒惰、好逸恶劳、意志力薄弱,不把思品德课及作业当回事,不预习、抄袭、甚至不做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倦怠现象。

第二、缺少参与活动

一些同学的课本,从头到尾“一尘不染”没有任何标记,自学教材时就像看

小说一样,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再简单的内容也要等老师讲过才算数,因此学生缺少参与活动,自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教师原因:

第一、思品德课不重视

思品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在初一,思品课常其他课所替代,思品课老师自己也不重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进行简单的讲解,没从心理认真的端正学习思品德的态度,这样导致学生获取的知识狭隘,打消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

如今,初中思品德教学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多复习。甚至有些教师上课只唱独角戏,从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学生学得无精打采,越听越没兴趣。一味的灌输知识,缺少情感心理因素。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真情实感,不能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思想性和趣味性,违背了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的协调关系,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厌倦原本就枯燥的思想教条,导致倦怠的状况。

第三、自主学习缺少

在各种压力之下老师总担心学生成绩考不好,一到复习老师会为学生整理非常详细的复习提纲,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如何总结归纳、如何学习,因为老师会为他们铺平所有道路。加之学生作业负担较重,大量时间已经被作业占用,也不可能花更多时间去主动整理、消化知识点。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日渐淡薄,消极等待思想逐步抬头,已经习惯被老师拉着走、扶着走。

3、外在原因:

第一、父母的思想灌输

有些家长思想比较禁锢,只认为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就能考上好学校。所以,在孩子身边“谆谆教导”,“其他学科都没用,只管学主科”。孩子的思想正处于接受阶段,模仿学习阶段。家长没有做好正确引导,致使学生在思品德课堂上无视教学,产生倦怠现象。

第二、社会风气的侵袭

现如今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侵袭。尤其现在科技比较发达,电视上的选秀节目如火如荼,还有一些一夜成名的人和事,这样就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总想投机取巧,走捷径,致使现在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也是学生产生倦怠的原因。

三、消除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策略

1、提高思品学科的重视程度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校根据“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要求,针对学生思想情况,把思想品德课教育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法律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为了充实教材内容,学校可以安排大课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如学校举行“九.一八事变”报告会,使学生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才能保证以正确的思想来引导学生,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学习思想品德。让学生贴近生活、靠近社会,才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内在含义,这样就提高他们的探究性趣,曾强了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兴趣。

2、有效教学,做好思想的正确引导

思想品德课虽然是枯燥的,但是也是思想教育性最强的学科。所以,要积极的培养学生对思品学科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消费观念的授课中,老师可以根据这个授课内容,将学生分组进行竞赛式教学。,“针

对校园食堂打包的现象”,“ 针对学生穿名牌的现象”,“针对学生上学请客吃饭的现象”等等,进行评判比赛。这样把课堂作为一个平台,大家尽情的畅所欲言,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在思品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思品学习中。采用探究式、引导式、多媒体教学及情景教学模式等等,活化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在进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教育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进行知识的传输。初中生小张,把平时的零花钱拿出来,去一家数码专卖店买自己心仪已久的Mp4,但是,在进行付款的时候,售货员对小张说:“如果不要发票,可以打折,享受九折优惠。”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张陷入了两难。这样老师就可以假设情景,假如你是小张你会怎样选择。这样从生活中提炼教学情境来服务教育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推进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的整合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它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考;它有利于设计和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和素材,供学生复习和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学生学习倦怠不但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质量,尤其在思想品德课上,教育者要通过思想的导向作用,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的面对学习、生活、压力。有效的遏制学习倦怠所带来的影响,促使学生健康、积极奋进,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魏珍.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个别差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7.[2] 祝婧媛.中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干预 篇5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一种心理生理反映,也是一种长期累积与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工作精力下降、工作热情衰迟、对他人逐渐冷淡、自我成就感降低等。它不仅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教师的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访谈调查中发现,来自社会、学校组织、职业特征和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

社会期望值过高。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 再加之家长对孩子期望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又转嫁到教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压抑感。此外,教师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在社会对教师报以高期望的同时,却出现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一系列的反差。倦怠通常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其付出与之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

(二)学校组织方面的压力

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是否有来自于学校领导的支持、同事的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学生的支持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此外,还表现为超长的工作负荷和超长的工作时间、学生的不配合、教师之间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都会诱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三)职业特征方面的压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建设者、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级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但是教师不可能把每一种角色都扮演好,这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同时教师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形成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会导致教师的情感衰竭和教学效能感的下降,引起职业倦怠。此外,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的知识量大大增加,同时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在很多时候感到力不从心。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感到知识的枯竭和应对学生问题时方法的枯竭,最终引发职业倦怠。

(四)教师自身的压力

外在的环境因素必须通过教师内在的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健全的人格是合格教师必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不同人格特点的教师面对压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另外,那些具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的人,很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二、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其一,热爱本职工作。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

其二,不断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等。

其四,摆正自己心态。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

其五,参与课余活动。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六,寻找宣泄场所。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我们教师最好办法,拿起笔来叙述学校社会一些不良现象、不公正的行为,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博客进行宣泄,展示学校管理中弊端,倾诉自己心中怨恨,提供给网友进行探讨,恳求网络进行帮助,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 篇6

职业倦怠是一种人们因为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不能妥善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而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作风懒散,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工作厌烦。严重的表现为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有跳槽想法。其结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又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一.客观原因

(一).来自社会的压力.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凰更是每一个家长的迫切希望,因此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家长们追求的目标.这一想法表现在行动上,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面对这一形势,有的教师由于适应得比较慢,加上自身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就形成了一种压力.如果对这种压力调整不好,时间一长,压力加大,就会达到压力的最高阶段----倦怠,从而对教师个体产生负面影响.(二).学生学情的复杂化.管教学生困难已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在发生着变化,不少传统美德正在经受着考验和冲击,加上影视网络书刊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准常常发生偏差,这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我们绝大多数学校还未实现小班教学,班级过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管理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尽管花费大量精力用在教学管理上,但有时收效甚微.教师自然会感到心力交瘁,难以适应,职业倦怠也就随之而生.(三).工作环境的不适,加剧了职业倦怠.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还很落后,多数学校还维持着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的现状,这在专业角度上,给教师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在生活上,由于学校办公经费投入不到位,教师们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室连开水风扇煤炉等最基本的必须品都没有,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

二.主观原因1.职业艰辛。中小学教师一般每天要上三、四节课,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教师们可算是绞尽脑汁。另外,还要批改作业、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等,这些都需要巨大的体力和精神消耗。

2.职业稳定性下降。过去,教师行业曾被认为是“铁饭碗”,如今,竞争意识已渗透到教师行业,“竞争上岗” “末位淘汰”等制度的推行,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复存在。并且,与同地区公务员相比,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低,导致部分优秀教师流失。

3.工作压力的加剧。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途径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值转变为对教师的高企盼、高索求。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使教师承受着极为强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重负。

4.学生问题行为的增加。家教方法的盲目,父母的离异,社会不良习气的侵入等,使学校出现了大量难管教的学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日益增多,隔代教育问题日益突显。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说破嘴皮打爆电话,学生行为仍不见起色。久而久之,学生情绪影响教师情绪,最终发展为职业倦怠。

5.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对教育的负面报导履见报端,因此,教师工作如履薄冰,事事小心翼翼,害怕出半点差错,时间久了,自然产生厌教情绪。6.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教育素养、业务能力不够理想。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率,效率低下的教育无疑会增加教师时间和心理的双重负担。

7、缺乏成就感,滋生职业迷茫.在工作中渴望成功,渴望成就感.然而,对于广大农村教师来说,由于环境条件所限,要想取得突出的成绩,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加上社会上其它行业的收入逐渐增加,而教师收入相对而言还不是太高,同付出的劳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调整自我,必然会产生内心的迷茫,进而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8、缺乏进取意识,工作得过且过.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工作中,有不少教师在工作中却不愿当一个“好士兵”,有“抱残守旧”的思想,认为教师职业很难有大的作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工资一样多,这样势必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时间一长,必将产生职业倦怠.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1、社会保障。一是政府通过媒体的正面报导,宣传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从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让“清贫”与“寒酸”淡出教师的生活;三是社会要对教师提出合理的期望,正确看待教师的平凡,不神化教师的职业形象。

2、学校关怀。一是学校要创设学习氛围,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二是学校要建立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三是学校领导要关心、尊重教师,实行民主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感和工作的灵活性;四是学校要多为教师进行心理输导,为教师减压,让教师走出亚健康状态。

3、个体努力。

(1)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努力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求。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探索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逐渐普及, 大学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 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大学殿堂。“80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 “90后”学生成为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体。这些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大都有鲜明的特点, 追求个性, 崇尚自由, 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诸多原因导致当今很多大学生的自律能力越来越差, 对待学习的态度越来越不认真,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 因此, 如何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学习倦怠问题, 让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刻不容缓。

一、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与持之以恒的过程。大学生学习倦怠, 影响的不仅是个人的学业成绩, 从更深层次来讲, 影响的是全社会人才资源质量的下降, 从而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从个人层面来说, 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使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从社会层面来说, 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 将会使整体人才资源质量得到提升, 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从国家层面来说, 青年兴则国兴, 青年强则国强, 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 将会使国家更具竞争力, 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具体表现

(一) 上课出勤率低。有人说靠点名考勤留住学生的老师不是优秀的老师。这句话或许是正确的, 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逃课问题的严重性。大学生的上课出勤率是老师比较伤脑筋的问题之一, 逃课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越来越容易接受, 而且逃课理由也五花八门, 甚至让人啼笑皆非。有的学生逃课是因为兼职打工, 有的学生则只是为了睡觉或者打游戏、逛街等各种娱乐活动, 这充分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上课的不重视。

(二) 课堂表现不积极。好好听讲、认真学习是学生时代起就铭记于心的教诲, 认真听课是对老师的尊重, 更是对自己负责, 而现在有些大学生的上课表现却差强人意, 上课往后排坐, 课上窃窃私语、玩手机、睡觉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有些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漠不关心, 无法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注意力不集中, 回答问题不积极, 课堂不记笔记, 这些都是部分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普遍表现。

(三) 课后学习主动性不够。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做好课下的复习是提高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很多大学生仅仅满足并止步于听完老师的授课。对于老师安排的课后学习任务, 很多大学生敷衍塞责, 并且在上交的作业中, 存在大量抄袭的现象, 其中有的是抄袭同学的作业, 有的是从网络中抄袭的, 更有甚者, 根本不理会老师布置的作业, 经常不交作业。

(四) 自习室表现较差。在自习室中学习, 不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而且是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主要途径。主动学习的同学会自觉到自习室学习, 并一直保持认真刻苦的学习状态。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在自习室的表现较差, 不少学生无法自主学习, 经常在自习室玩手机、吃东西、聊天。而且在没有硬性规定下, 有许多学生很少会主动走进自习室学习, 对待学习表现的十分懒散和怠慢, 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 个人因素。一个人是否想做好一件事首先取决于他的态度, 大学生学习倦怠最首要的因素就是学生个人的态度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父母的呵护下没有经历过太多苦难, 因此部分学生的意志力和自制力较差, 贪图安逸, 吃不了太多苦, 适应不了高强度的学习。同时在没有高考的压力下, 当今有不少大学生无法清醒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便随波逐流, 得过且过, 不愿意自主学习, 失去了一个大学生该有的进取心。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学习倦怠最常见的一个原因, 也就是现在大学生口中所说的“不想学习。”

(二) 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一个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家长认为将学生交给学校, 一切都应该由学校负责好, 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如果家长对于学习重视, 学生对于学习也不敢懈怠。但是受制于文化水平、时间、地域的限制, 很多家长只询问结果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甚至很多家长只负责孩子在学校的花销, 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漠不关心。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 部分大学生对学习越来越不重视, 并逐渐产生了学习倦怠。

(三) 学校因素。学校因素主要分两方面。第一, 部分高中老师的误导。步入大学之前, 为了可以改变命运的高考, 无数学生夜以继日地学习。有的高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更有动力, 不断向学生灌输“熬过高考就解放了, 上了大学就不用这么努力学了”诸如此类的想法。学生渐渐认同了这种想法, 进入大学后就自然地认为不用像高中时那么用功学习, 应该好好享受“象牙塔”里的生活, 这就为日后学习倦怠埋下了隐患。第二, 部分高校要求不严格。一是部分学校把大部分重心放在了毕业率、考研率、就业率等即在利益上, 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没有作出本该有的关注, 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严格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渐渐降低, 只依靠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导致学生失去了该有的约束力量, 出现了部分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越来越差。二是大学更强调素质培养, 而素质不是单单用分数体现的, 这样便使经历了十多年应试教育的学生们迷失了方向。他们无法从成绩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也无法因为好成绩受到瞩目, 于是逐渐将学习放在了次要位置, 造成了学习倦怠不积极上进的现象。

(四) 社会因素。在社会众多的诱惑中,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网络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 正确利用可以提高成绩促进学习, 不当使用则会导致学习倦怠。虽然大部分学生只把上网当作一种娱乐方式, 但是有部分自制力不强者却迷恋其中, 有的学生为了玩网络游戏、追剧等不吃不喝不睡, 这不仅对身体造成了伤害, 而且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社会中的物质诱惑是对学生的另一大考验。进入大学后, 学生们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有的甚至出现了攀比现象。高端手机、名牌包、奢侈的服饰逐渐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 有些学生逐渐忘记了来到大学的初衷, 他们往往通过兼职打工的方式外出赚钱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被遗忘, 学业被耽误, 成绩日渐落后, 最后形成恶性循坏, 造成了学习倦怠。

四、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解决对策

(一)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名大学生, 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 并最终落脚到如何更好地践行的问题上。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 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自己所肩负的重任,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 强化高校学风建设。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是决定学校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业的要求, 切实加强学风建设, 建立明确的学业奖惩措施, 对学习上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大力鼓励, 对不认真对待学业的学生给予明确惩罚。高标准严要求并不会降低学校的毕业率, 反而会使学生更有压力和动力, 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术水平, 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三) 提升育人工作水平。有的学生之所以学习倦怠,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一个指路人。而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辅导员老师扮演的正是这一角色。为了使学生克服学习倦怠这个问题, 辅导员应该深入基层, 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表现, 对于一些苗头倾向和不正确的行为及时引导、纠正、教育, 还应多鼓励学生, 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从而形成良性循坏。同时, 辅导员老师应与学生家长多沟通交流, 家校联合, 双管齐下, 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四) 加强感恩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 无数的亲人朋友为其付出了太多的汗水与泪水。家长的关心, 老师的教导, 是学生走进大学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当前不少学生受新奇事物的诱惑对这些视而不见, 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别人对自己付出是应该和理所当然的。因此, 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明白, 他所担负的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未来, 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民族的希冀。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 家长和老师为自己的学业所付出的一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懂得感恩父母, 懂得感恩老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压力, 进而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才能在课堂上听的进去, 在教室里坐的下来, 对待学习的态度由消极怠慢转化为积极主动。

(五) 增强励志教育。当今“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是在家庭的关爱与亲人的呵护下长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 很多学生在离开家庭的庇护, 进入开放的大学校园后会迷失方向, 吃不了苦也不愿意吃苦成了普遍现象。针对此种现象, 应该对学生多进行励志教育, 让学生明白, 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通过自己辛勤的付出和奋力的拼搏, 才能拥有美好的前程;只有认真踏实地对待学业、全力以赴地努力学习, 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五、结语

要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 思想教育是关键。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 家校联合等多方面、全方位、积极稳妥的思想教育, 尽可能地引导大学生改变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及早遏制学习倦怠这种不良之风。只有这样, 大学生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从而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奋斗拼搏、争创佳绩, 为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魏婷.大学生学习倦怠初探[D].合肥工业大学, 2007:1~35

[2]付立菲.大学生学习策略及其与积极心理资本、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 2009:1~50

[3]王小新, 苗晶磊.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192~196

[4]梁丰.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子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14, 37 (12) :127~129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 篇8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堂 倦怠现象 原因分析 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不少学者如蔡基刚等建议取消大学英语课程,或将大学英语课程改成学术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于是不少院校纷纷仿效,匆匆上马,开设了特殊用途英语。一些专家学者则持反对意见,反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学术英语。王守仁(2011)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不能轻易地提出取消高校普通英语教学。他认为特殊用途英语是全国所有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会逐渐成为主流的观点,有商榷之处。王守仁(2013)大学英语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性质成为其在大学开设的一个坚实理据。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加强和改进,而不是被弱化。高中英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简单的英语,适合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认知特点。大学英语是高中英语的延续、拓展和提高,其语言与认知的复杂性将远远超过高中英语,具体表现为文本的抽象性、语法结构的复杂性、词汇的丰富性等方面。

学术界对大学英语改革的讨论可谓见仁见智,各执一词。可是不管大学英语以后如何改,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大学英语课堂的倦怠现象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和足够重视。笔者从以下方面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探讨对策。

二、原因分析和对策

1.教材方面的原因

大学英语课堂的倦怠现象的出现原因之一与教材有关。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与高中重复现象严重。我国外语教材的编写应该说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虽然出版了一些好的教材,但与我国庞大的外语学习者队伍不同层次的需求极不相称(束定芳,庄智象,2008:144)。“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一些教材或多或少地滞后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蔡基刚,唐敏,2008),“还很难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陈坚林,2007)。孔德亮(2014)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和编排方式虽各有千秋,但存在教学阶段关联性不强、体裁单一、实用导向缺位等主要问题。除了内容之外,阅读词汇量要求小,没有挑战,教材练习大多是单人练习,缺乏语言习得应有的交互。相对于教材的外延式发展,教材的内涵式发展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过多对语言技能的练习训练,与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符。在文本材料的摆放、练习的设计等方面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国内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基本都有配套的教学课件和试题库,过于依赖教材的配套资源扼杀教师的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千篇一律,如出一辙。

鉴于此,教师应灵活结合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发挥教师讲解与管理的主导作用,避免“机器依赖症”(孔德亮,2014)。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王守仁,2012)。

从教材编写来说,应进行全面升级,注入内容驱动力,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等问题。当前,大学英语内容驱动力依赖于层次性、丰富性、针对性强的教材,并且教材编写和出版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更新、升级。丰富性是指确实改进教材内容,而不是单纯变化内容载体。丰富性首先要求内容体裁多样化,涉及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新闻评论、剧本等体裁,涵盖生活、学习、情感等普通话题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深度话题。

目前,以互联网、信息与交流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全球引发了教育信息化热潮和包括英语在内的各个学科教学的革命。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资源。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地获取信息成为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的信息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七种信息能力:获取、评价、处理、管理、整合、交流和研究能力(秦美娟,何广铿,2009),弥补教材内容和编排上的不足。教师应结合课内引导和课外自主学习,扩大课堂引导的外延和影响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效率;提高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程度,增强学生的生活英语表达能力;比较英语和汉语、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发挥比较性动力。

2.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因素

制约外语学习的因素很多,如学习环境、年龄、性别、学习动机、态度、语言学能、个性特点、认知风格、学习策略、情感因素等。学习动机是制约中国外语学习者的策略选择和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虽然学生学习英语存在工具型动机,但不少学习者从高中时代过渡到大学之后,存在“转型期”的困难,他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学习英语的目标不清晰,学习计划不明确,更多情况下是被动地按老师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学习。为以后找工作,为考研,而找工作,考研又是几年以后的事,因此英语学习缺乏紧迫感。现在一些学校淡化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学习少了一定的压力。任课教师为了控制课程考试的不合格率,迫于学生评教的压力,对学生降低要求。因此,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不足。

除了学习动机外,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是制约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成效的一个主要原因。学习策略指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取的方法和一系列行为。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直接作用于语言学习的效果,是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少学习者外语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出现倦怠现象,在于策略意识不强,策略选择范围狭窄,主要局限于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不少外语课堂以语言知识的传授为主,很少触及学法的点拨。学生对学习缺乏认识和反省。缺乏元认知策略的学习者,根本没有方向或机会计划学习,监控他们的进展情况,或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确定未来学习的方向。

因此,学习策略训练和指导应成为大学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目标、制订适当的计划、灵活地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做到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增强自主学习意识,自觉监管学习全过程。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调查问卷,面谈,让学生记学习日记等),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及对策略教学的评价,不断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3.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

大学英语课堂的倦怠现象与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无关系。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正承受着学历、职称、科研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出现认同危机(唐进,2011),导致教师职业生涯停滞、职业发展方向迷失、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唐进,2013)。提高科研能力不仅是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是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迫于考核和评职称压力更愿意花时间在科研上,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教学上。教学更多的是一份良心活。在教学中,某些教师“各行其是、各自为战”,分散用力。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教育部对教师培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力度大。中小学教师分类、分层、分岗进行培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大学英语教师培训力度不够。教育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学工作的性质,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使教师不得不面对变革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变动频繁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无所适从。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发挥集体智慧,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专题讨论”方式强化团队意识,增强凝聚力,避免“各备各的课、各走各的路”式的单打独斗。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高教育学、心理学学识,增强课堂管理能力、跨语言跨文化能力、中国语言文化修养、语言测试能力、跟踪调查能力、经验总结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理论科研水平和信息素养,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英语教学信息化资源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不再进行重复性、低技术含量的课堂体力劳动,改变纯粹教书匠式的职业方式,消除职业倦怠。

三、结语

针对大学英语课堂倦怠现象,可以通过学习策略训练和指导让学生明白社会需求,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教师明白学习者需求,清楚“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在教学方式上,教师积极更新观念,多运用参与式、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教学资源库,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教师的职业动力、教材的内容动力和学生的学习动力三方面为大学英语课堂寻求新动力、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程月芳,马广惠,董娟.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语言学习策略问题[J].外语界,2003(2):47-54.

[2]文旭,莫启扬.大学英语教材.问题与思考[J].外语学刊,2013(6):97-101.

[3]孔德亮.大学英语教学的动力机制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4(5):67-75.

[4]秦美娟,何广铿.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探讨[J].外语界,2009(5):19-25.

[5]唐进.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编制[J].外语界,2013(4):63-72.

[6]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5.

[7]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9-13.

[8]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83-291.

上一篇:油库安全现状评价报告下一篇:高中生宽容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