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大学生学习动力

2024-07-29

激励大学生学习动力(共11篇)

激励大学生学习动力 篇1

内部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有效运用激励策略可以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自主尝试,能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关注差异,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层设计,满足每个学生的选择需求,合理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需要学生背诵、积累的内容。不少学生往往对背诵课文比较头疼,因为太枯燥乏味。例如,《赵州桥》一课的第三节描写了赵州桥桥面石栏两侧的图案,这一节是要求背诵的。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图片,再为图片配上课文中的文字,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加深了其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在背诵环节,我设计了分层的要求:1.根据图片完成填空;2.根据图片背诵第三节;3.背诵第三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背诵方式来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二、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每一次的适时评价,都会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回答得真不错!”“真会动脑筋!”这些看似简单的语言却在不断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安抚的动作等肢体语言传达对学生的期望。

书面评价能和学生进行一种近距离的交流。学生通过教师的书面评价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例如,学生小凌的作文像他的性格一样活泼、幽默,非常吸引人,可是他写的字却糟透了。一次,在他的作文评语中我这样写道:“你的文章充满了童趣,每次老师读你的文章都觉得那是一种享受,可惜你的字却让这种享受带上了一些遗憾。下次能不让老师遗憾吗?”第二次,当我再打开小凌的作业本时,发现他的字迹端正多了。

三、快乐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动能

语文课上相对固定的“学生字—分层次—逐段分析—总结”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语文课成为学生较为头痛的一门课程。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葡萄是酸的》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排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在课文中任选一则寓言,排演成课本剧。待会儿请大家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最成功。”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各小组连忙占据有利“地形”,熟悉课文,学习生字,分配角色等。半小时后,一台台好戏“上演”了,学生们演得有模有样。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寓意有了深刻的了解,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三则寓言的区别所在。

另外,组织与教学相关的语文课外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能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自主学习,以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也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我校大队部组织的“寻找历史的足迹”考察的过程中,我结合班级中不少学生觉得作文没内容可写的实际情况,将考察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在带领学生参观考察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仔细看、认真听、用心体验。考察回来以后,我让学生们把在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体会写出来。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还学会了如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

激励大学生学习动力 篇2

关键词:评价 激励性评价 作用 方式 有效利用

评价(Evaluation)是指,通过评价者(Evaluators)对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根据评价标注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过程,最终得出一个可靠的并且逻辑的结论。评价一般具有三大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其中,评价的激励功能因为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被广泛使用。

所谓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它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激励性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做事情的兴趣:课内课外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并及时地予以肯定,学生就会更乐于去做正在做的一项事情,从而使学生对该事产生的浓厚兴趣。

2.激励性评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自制能力差,教师的正面引导、奖励与赞美能激发学生正确的动机并强化这样的动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激励性评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对学生取得的小小成绩加以肯定,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使其自我感觉良好,激发继续尝试和探索的热情及保持优点的自信心。

由于激励性评价的这些作用,在以“成长记录”为载体,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以此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促进能力的真正提高。为了激发学生使用好“成长记录”,我们采取的激励性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目标激励评价

构建明确而合理的目标,可以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矫正、激励作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成长记录”的使用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确定自己的达成目标,此时应当注意的是,目标过低,会导致学生在利用成长记录的过程中缺乏动力,马虎了事;目标过高,则是忽略实际情况,很可能造成学生不但达不到目标,反而为其所累,造成厌烦情绪。因此,最好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够得到”的目标。

每个学生都在使用“成长记录”进行好文章的摘录,或者进行作文的写作,表达的训练,但由于个人基础以及知识结构的差异,每个人所能完成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层次差异很大。因此,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们就应当结合实际,给他们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有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那么我们就不逼着他们非得每篇写上几百字才行,我们也不用要求他们一摘录好词好句就要非常优美的。总之,我们不能拿自己的思维来固定限制这一部分同学。此时,对他们的目标,我们就应当换为能够坚持每周摘录部分词句,写作时能够逐渐表达清楚自己的看法这样一些要求。当他们能够坚持达到其中任何一项时,我们都应该对他们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我们重在对这部分同学进行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对于那些基础较好,或者很好的同学,这样的要求显然过低,如果我们不加思考地将其运用,那么利用“成长记

录”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的目标将得不到实现。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则应该在“成长记录”的使用过程中,提出让他们每周至少完成两次精妙文章的摘录,对于摘录的句子数量,点评等方面都可以有具体要求;让他们能够在写作板块将所摘录的好词句加以运用创新等等。一旦他们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就要大力表扬,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使学生享受成功被认可的喜悦,从而更加积极地完成下一阶段关于“成长记录”方面的学习。

另外,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对于“成长记录”使用过程中各个层次学生对于各自目标的实现,可以允许学生有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然后再给予评价,这样推迟评价既可以让学生很好的学会所学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

二、标签激励评价

著名心理学家克劳特提出了“标签效应”,即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它启示我们:在“成长记录”的使用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写好“成长记录”上学生摘录或者写作的评语,就如给学生贴上“标签”,使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

比如,我所教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对语文一直不太感兴趣,所以在完成相关的语文作业方面自是拖拖沓沓,别说让他一个周完成两篇摘录,写好一篇作文了,就是摘抄一篇,他也是一副心不甘情不愿,像“上刀山,下火海”一样的痛苦。但是,我在评改他的“成长记录”的过程中却发现,他虽然每次像赶鸭子上架一样抱着不得不做的心态来完成作业,但并没有马马虎虎,只是数量不够而已。所以针对他的这一特点,我首先在他的“成长记录”上做好评语:“摘录非常仔细,这是一个好习惯,要保持。”然后,我再在班上表扬了这个同学的认真仔细,做事不凑合。没想到,下一次,这个学生不但沿袭了之前做摘录时的仔细,而且还多做了一份摘录。我暗自高兴,两三周后又对他的这个情况在班上进行真诚的表扬。渐渐地,他不但认真去完成“成长记录”,而且还会补上之前的内容,再不是以往那种勉强的态度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以“贴标签”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这不失为增加学生兴趣的一个好办法。

三、期望激励评价

积极的期望是成功教育的第一要素。承认每个学生有发展的潜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能够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从而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远期性期望),以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易于接受,转化为内在需要和自觉追求,从而使要求得以逐层实现,不断逼近远期性期望。

在“成长记录”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坚信学生可以通过训练得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相信他们能够出色地完成一系列的要求。只有抱着对他们的期望,我们才会做出更多的努力来帮助他们,同时,当学生感受得到老师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很关注,抱有很高期望值时,他们往往不会表现得令人失望。《论语》里有句话说得好:“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不能害怕对学生抱的期望越高,当不能实现时会产生更大的失望。在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前提下,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学生会尽力去完成你所期望的目标。哪怕真的不能达到,他也不会做得很差。比如你期望学生每次完成“成长记录”时可以对所摘录的文章进行精彩的赏析,那么你就需要告诉学生你对他的这个期望,同时加以方法的指导,这样他会尝试着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最后,你将会惊喜地发现,这个学生已经从最初的只会说“这个句子好。”到了能够对一个句子进行好词,修辞,语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一个好句子的分析了。

四、实物激励评价

普遍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需要得到老师,家长及同学口头的肯定鼓励之外,还很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实物奖励,以此表明自己的出色表现得到了确确实实的肯定。因此,一个写上祝贺语的笔记本,一支钢笔,一本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哪怕一朵教师自己制作的表示鼓励的小星星,学生都会从内心认可并珍惜通过自己努力所得来这些实物奖励。当这成为学生的群体性认识时,很多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努力去争取这些奖励。比如在使用“成长记录”的过程中,可以开展每个星期由小组推选出组内摘抄得法,写作突出的同学,然后由老师发给小星星,以此表示鼓励与肯定。学生可收集好这些小星星,在学期末进行比拼,小星星最多的同学,则可获得一份更大的奖励,比如一套自己喜欢的书,以此作为一个学期认真完成“成长记录”的回报。

我们也可以用小组互评,教师参评的方式推选出一个学期以来在“成长记录”的使用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然后把他们的“成长记录”进行展出,让更多的学生进行学习这些优秀的方面,促进更多人的完善。对于那些坚持不懈,完成得很好的同学,我们一定要做到充分激励,以期其做得更好,同时带动一部分同学的提高。学生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自然可以在兴趣的导向下,将事情做得更好。

总之,我们应该在“成长记录”的使用过程中,巧妙运用各种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兴趣,并以此为基点,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参看文献:

(1)《论语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2009年4月

巧用激励措施激发学习动力 篇3

激励性教育指的是以激励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思考、捕捉、利用、验证、开发教师所有教育生活中具有激励价值的细小的情节或问题,以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为核心,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优化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促进学生人格主动发展的学校教育模式。在班级工作中有效地使用激励教育,采取正确的激励手段,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动力,品尝到学习的快乐。那么,如何使用激励手段为学生搭起成长的桥梁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本班学生学情分析

笔者目前所带的班级学生大多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很多学生组织纪律性不强,眼中无规章制度,行为随意、懒散;做事情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甚至只说不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学习中的艰辛无法忍受,对自己的要求很低,宣扬读书无用论。班级59个学生中,一半以上的学生家长是做小生意的,文化程度不高,这决定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有失偏颇。作为这个班级的班主任,摸清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了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改进的缺点后,就该想办法来管理了。

二、激励性措施的具体运用

(一)树立目标,在奋斗中激励

有好的班风,才会有好的学风 ,一个班级的风气往往决定着这个班级的兴与衰。作为班主任,要让班级始终处于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中。笔者通过一系列关于目标奋斗的主题班会,如《给理想插上翅膀》《我的未来不是梦》《做好人生规划,创造精彩人生》等来达到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目的。对学生来说,每一次班会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班会期间,整个教室的墙壁布置都以该主题的内容为主。如在初一开展《给理想插上翅膀》的班会时,教室四周墙壁上既有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类的壮志名言,也有许多生动的励志故事来激励学生树立一个远大、高尚的目标和理想。初三开展《做好人生规划,创造精彩人生》的主题班会时,教室的布置则以上一届优秀的中考考生为主,让学生在羡慕别人的同时,在心里悄悄树立起奋斗的目标。笔者还把各示范性高中的录取等级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及时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学生有了理想,有了目标,就会找到学习的动力,学起来更认真,更专注。

(二)给予甜头,在兴趣中激励

我班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如果一味把他们跟层次高的班级进行比较,势必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因此,笔者跟学生说:无论你原来学习基础怎么样,你都必须要有积极进取的意识,哪怕你只有一丁点儿进步,就是成功,就会得到奖励。班规中有许多纪律上、学习上的小细节,比如每次作业得A或每次小测验得100分,就可以加操行1分;每次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也可以加分;月考、段考、期考有进步的学生,除加分外,还有棒棒糖、作业本、钢笔等奖励;参加学校举行的大型活动得奖,全班奖励,并且每人都有棒棒糖吃。学生钟爱棒棒糖,其秘密就在于棒棒糖所蕴含的激励价值——得到棒棒糖就是优秀的证明。给学生一点甜头,给他们创造品尝成功的快乐,就能让他们对学习更多一份动力。

(三)借助周记,在赞赏中激励

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笔者在批改学生的周记中发现,学生特别在乎笔者给他们写的评语,每次发周记本,他们首先看的就是老师这周给他们写了什么评语,然后争相传阅。笔者就想,何不把这作为一个教育的平台呢?于是,在以后的周记批改中,笔者都会结合学生本周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来写。比如,学生杨某在段考中进步很大,笔者给他的评语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祝贺你!”学生黎某在一周中违纪次数有所减少,笔者给他的评语是:“说到不如做到,本周你做到了约束自我,你是真正的男子汉!”学生黄某学习成绩差,但是在体育场上却是英姿飒爽,运动会后笔者给他的评语是:“运动场上,你犹如驰骋沙场的勇士,雄健有力,老师以你为荣;但愿在教室里,你也能拿出拼搏的勇气,挑战学习上的难关。”三年下来,周记已经成了笔者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也成了笔者激励学生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委以重任,在信任中激励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

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启示我们,要提高德育实效,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学生是德育主体的意识,要激励学生自发地、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班级常规管理需要通过激励性教育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起学生自我管理机制,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首先,笔者给每位学生分配管理任务。细化到每一个特殊岗位,除了班级常设的班长、学习委员等职务外,我们还有班级多媒体管理员、废品回收管理员,学科学习上设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等,负责该组学生学科上疑难问题的解决和背诵。有了职务后,学生觉得很光荣,觉得这是老师对他的信任,因此做起来很卖力,树立起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表现了自己、提高了自己。其次,对班上的纪律进行管理。实行各项细则操行评比,周周总结评比,由值周班长负责计算,先进的上光荣榜,落后的进警示栏。大胆放权,时时指导,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习课、上午、下午各个时段的管理都由班队干部负责,各种活动的开展都让他们自己组织安排,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给班级带来了活力!

总之,激励不仅对被表扬者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对其他学生也能起到启发教育的作用。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应经常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获得学生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缩短师生的心理差距,建立起浓厚的师生情谊。用激励让整个教室充满活跃、积极向上的气氛,从而使学生达到乐于学习的最佳精神境界,即“亲其师,信其道,重其教”,达到“人人在激励中奋发,在激励中创造奇迹”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昆.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J].班主任之友,2007(3).

[3]余凤凤.在激励氛围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11-17(6).

激励大学生学习动力 篇4

调查显示, 当代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动力普遍都不足。无论是学习计划或生涯规划的促进、上进心和自尊心的驱动、学业和就业压力的促使, 还是承载家庭期望的拉动、物质和精神奖励的吸引的推动等等, 被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表现为这些推动力或拉动力都是不足的。具体表现概况如下。

1. 没有大学生生涯规划或学习计划

调查发现, 12.2%的学生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并进行认真执行, 这部分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动力。69.3%的学生只是进行了一个大概的规划, 他们认为, 大学四年可能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到了时候才去想该怎么做, 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其中, 仅59.7%的大学生“正在进行”自己的计划, 19.5%的规划惨遭“半路夭折”, 还有20.8%的大学生还处在拖拉中, 还没有正式开始执行自己的规划。18.5%的学生没有进行任何规划, 他们没有进行规划的意识, 缺少完整的规划, 没有奋斗目标;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长远打算和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以后就业情况和所学专业的发展水平不甚了解, 对于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 根本没有学习动力。

2. 没有上进心的驱动, 没有学业的压力,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仅仅只有15.6%的学生受到上进心和自尊心的驱动。有18.1%的学生尽管也受到了一点上进心和自尊心的驱动, 但是由于缺乏强大的自控力和毅力, 进入大学后没能持之以恒。59.5%的学生的在课余时间的课后作业仅仅是老师布置的;16.7%的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课本知识, 另外还要自己再认真复习、学习课本知识;23.8%的学生的学习重点是备考专业证书或资格证书。可见,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学业压力的推动, 厌倦学习。上课出勤率低, 有的去上课也是玩手机、睡觉, 抄袭同学作业,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3. 物质和精神奖励不足, 学习没有成就感

32.8%的被调查者认为奖学金和学习成绩排名对自己很重要, 从踏入大学的那天起, 有些学生就会以获得奖学金和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为学习目标, 他们为了得到这些物质和精神奖励, 而努力学习, 动力十足。但是, 剩下的67.2%大学生对于学校制定的各项奖励政策没有任何兴趣, 对于惩罚措施也没有紧迫感, 完全根据自己的心情来选择是否学习或者去上课, 感觉不到任何责任和压力, 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一张文凭。

4. 缺乏学习热情, 学习无独立自主性

72.6%的大学生中缺乏必要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 不愿意学习, 缺乏学习热情, 没有学习的抱负和希望, 求知欲望非常小, 上进心严重不足, 学习比较肤浅, 满足于一知半解, 只要能应付过去课程期末考试就行。调查发现, 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周围同学学习气氛浓厚的, 就跟着学习, 周围同学都不学习的, 自己也不愿意学习, 依附性较强, 同时经历过紧张的高考之后, 心理状态也不太稳定, 进入大学后太过于放松, 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从众性强, 没有自己对于学习的主见。

二、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 高校扩招的结果

1999年, 在全国范围内, 掀起了高校扩招的浪潮, 近年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录取规模却持续不降反升, 高考升学率呈增长态势。2013年全国高考升学率为76%, 创历史新高, 部分省市高考升学率甚至高达90%。据教育部统计数据, 2014年全国高考升学率为74.3%。以前一个小区、一个村庄培养出一个大学生都是凤毛麟角, 现在大学生已经非常普遍。许多高校为了扩大生源, 一方面, 所谓的“热门”专业招收更多的学生;另一方面, 无论客观条件是否成熟, 软硬件设施是否达标, 师资力量是否充足也都不断的开设新专业。高校在招聘教师环节也基本上没有什么门槛, 有没有教师资格证都先招进来, 无论原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也没有限制。这样使得整体教师队伍素质下降, 部分老师上课的经验不足, 甚至于没有系统的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师必修课, 往往欠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威慑力, 进而带来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2.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缺乏来自逆境的推动力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在家里为独生子女的占85%以上。在我国,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家庭对独生子女比较娇生惯养, 从小在家庭里5、6个大人围绕孩子一个, 许多大学生习惯被看作关注的焦点, 思考角度也习惯从自己出发, 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缺乏独立性。在调查中, 80%的大学生因为父母的意见而选择了所在的大学、专业, 在准备考研的学生中, 应家里的要求而考研的占60%, 很多大学生的家人已经为这些独生子女安排好一条未来的道路, 他们也会接受家人的安排。这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 往往缺乏来自逆境的推动力, 自己对未来没有打算, 过着随遇而安的日子, 往往就缺少了勤奋学习的动力。

3. 与室友之间矛盾的束缚

当代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 与室友相处往往会因为习惯和观点不同, 而出现一些矛盾, 影响了各自情绪, 进而影响学习。来自不同城市的学生聚在一起, 饮食、习俗、观念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差异, 有的时候有些小摩擦在所难免, 但如果小摩擦处理不好, 就容易上升为矛盾, 尤其是女生, 一些小的不愉快不愿意沟通, 喜欢藏在心里, 低头不见抬头见却互相不理睬对方, 心里总放着这些琐事, 如果不能处理好, 不能正确看待, 容易分散学习的注意力, 破坏心情继而影响学习的心情和动力。“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室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对大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愿意透露真实的与室友相处情况, 35%的学生能与室友融洽相处, 45%关系一般, 20%相处的不好。

4. 学校课程设置有时缺乏适应性

调查发现, 42.6%的学生曾经很期待某一门课程, 71.7%的学生认为大多数课堂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中用不到, 对于以后可能用不到的知识, 仅有32.1%的学生还会去认真地积极地学习。很多大学生也向学长们交流过, 从学长那里“取经”, 有些学长往往会灌输一些“课堂上学的以后都用不到”的观点, 因此在校大学生容易产生松懈, 懒惰的心理, 从而缺乏积极学习的动力。

5. 辅导员、班主任或老师对学习成绩不够重视

52.8%被调查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对学习不重视。尽管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 班主任、辅导员重视学习对大学生的学习还是有很大的指引和促进作用。目前, 大学的班主任尤其是辅导员往往同时负责多个班级, 甚至负责几个跨年级的班级。由于一些班主任、辅导员本身还要上课、参加学校会议或其他工作, 就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离开高中时期天天见、时时盯的任课老师, 有些大学生有些无所适从, 缺少了学习的外部督促力。

6. 课堂氛围普遍沉闷, 没了学习压力的推动

调查发现, 有64.8%的学生认为相对较多的课程的课堂气氛沉闷了些, 学生学习很难有积极性, 缺乏了吸引力和拉动力。另外, 在大学里也没有阶段测试基本上没有期中考试, 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仅是期末考试, 而不少学生目标不高, 只要期末考试能及格就行。另外, 不少课程是大班制授课, 80%以上的课程都是2个班合班, 往往任课老师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听课状态, 又使得那部分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督促推动力。

7. 学生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 学习专注力受阻

大学生谈恋爱是一把双刃剑, 用的好能促进学习, 用的不好, 往往又会阻碍学习。在大学里, 由于没有了父母的看管, 可以随心所欲地玩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 网聊、玩游戏、网购等等。调查发现, 40.3%的学生做过学生干部, 其中51.6%的被调查者认为担任学生干部, 对学习有了一些的负面影响, 15.6%的认为工作严重影响了学习。

8.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学校相关制度不完善

制度具有指导性、约束性、激励性和规范性等特征。调查发现, 当前不少高校, 尤其是地方性高校, 发展起步比较晚, 还没有形成非常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在深层次的扩大学生学习激励机制方面, 在多方督学机制等方面, 还不完善。有的高校没有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不能实现家长参与的多方督学。有的高校缺乏对优异学生的培养机制, 在攻读双学位和考研方面缺乏支持和指导。有的高校制订了对开展学科竞赛、科技竞赛的规章制度, 但是深度不够, 不能很好的在精神和物质上来鼓励和支持专业老师去指导学生参与各项学科竞赛。学生参与竞赛所取得的成绩, 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指导老师的努力程度。

9. 高考失利, 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

大约15%的被调查学生中高考失利, 没能进入自己所心仪的大学, 或者没能被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录取。大约25%的被调查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 对专业不够了解, 在接触和熟悉后专业知识后, 对专业的兴趣不怎么浓厚。42%的被调查学生选择那些就业前景好的, 但其实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13%的学生所选择专业是父母建议或要求的, 而不是自己喜欢的。还有大概20%的被调查学生服从专业调剂, 被迫分入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这些情况无不使得学生进入大学后, 学习动力大打折扣。

三、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机制及对策建议

1. 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激发学生心理驱动力

学习动力是学生对学习行为的心理驱动力, 受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影响很大。目标的引力, 只有被学生理解, 在思想上认可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时, 才会有意识地控制个人情绪, 培养学习兴趣, 从而将个人学习与社会进步协调一致, 以此提高学习动力。因此, 大一的新生踏进大学校门后, 就对他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引领、榜样宣传、学习交流、竞赛评比等教育活动, 使他们尽快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进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观。

此外, 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远期和近期目标。事实上, 大部分学生有强烈的成功意识, 只是未能与学习联系起来。因而, 我们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学习计划结合起来, 真正帮助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 明确自身工作发展方向,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就业的压力感, 端正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驱动力。

2. 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学校教育首先要使得学校的软硬件条件达到要求, 尤其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让学生能够接触了解到前沿知识, 引起学习的兴趣。构建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有效促进学生之间良性竞争的意识。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 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离不开家庭的力量。调查发现, 家长在学生学业方面的帮助主要是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持, 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家长的思想开导和精神鼓励能够使他们在学习上更有目标和动力。

因此, 我们需要不断深化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联动教育, 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老师家访、邀请家长到校听课、寄送成绩单、通报学生违纪情况、搭建家校联系网络平台等方式增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庭教育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动力, 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

3.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构建课程体系, 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导向, 更新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 掌握前沿知识, 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拓宽知识视野, 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学习探究。在此基础上,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来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断探索, 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对学生学习既有推力又有拉力, 而教师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没有好的老师, 就培养不出好的学生, 高校应在教师选聘上设立门槛, 花大价钱进行发展培养, 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制度改革上, 提高教学在职称评聘条件中的地位, 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激励教师在工作中注重再学习、再提高,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启迪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袁庄鹏.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原因探究及对策[J].时代教育, 2016 (11) .

[2]胡超华, 侯林.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以及对策建议[J].科技资讯, 2015 (14) .

[3]李娜, 赵卓, 万鹰昕.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因素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4) .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篇5

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二、 优化导语,激起学习兴趣。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

四、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

五、抓住时机,适当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创设“学、比、赶、超”的学习氛围

“学”即踏踏实实的学,在学好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与自己成绩相当的同学“比”,找到差距后,迎头“赶”上,赶上之后,进而“超”过他。

七、开展适当的竞赛,提高学生的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比赛形式多种多样,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巧用激励措施 激发学习动力 篇6

激励性教育指的是以激励教育的思想为指导, 思考、捕捉、利用、验证、开发教师所有教育生活中具有激励价值的细小的情节或问题, 以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为核心, 运用各种激励手段, 优化教育教学管理过程, 促进学生人格主动发展的学校教育模式。在班级工作中有效地使用激励教育, 采取正确的激励手段, 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动力, 品尝到学习的快乐。那么, 如何使用激励手段为学生搭起成长的桥梁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 谈几点体会。

一、本班学生学情分析

笔者目前所带的班级学生大多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 很多学生组织纪律性不强, 眼中无规章制度, 行为随意、懒散;做事情雷声大、雨点小, 说得多做得少甚至只说不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对学习中的艰辛无法忍受, 对自己的要求很低, 宣扬读书无用论。班级59个学生中, 一半以上的学生家长是做小生意的, 文化程度不高, 这决定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有失偏颇。作为这个班级的班主任, 摸清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了解了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 找到亟待改进的缺点后, 就该想办法来管理了。

二、激励性措施的具体运用

(一) 树立目标, 在奋斗中激励

有好的班风, 才会有好的学风 , 一个班级的风气往往决定着这个班级的兴与衰。作为班主任, 要让班级始终处于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中。笔者通过一系列关于目标奋斗的主题班会, 如《给理想插上翅膀》《我的未来不是梦》《做好人生规划, 创造精彩人生》等来达到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目的。对学生来说, 每一次班会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班会期间, 整个教室的墙壁布置都以该主题的内容为主。如在初一开展《给理想插上翅膀》的班会时, 教室四周墙壁上既有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类的壮志名言, 也有许多生动的励志故事来激励学生树立一个远大、高尚的目标和理想。初三开展《做好人生规划, 创造精彩人生》的主题班会时, 教室的布置则以上一届优秀的中考考生为主, 让学生在羡慕别人的同时, 在心里悄悄树立起奋斗的目标。笔者还把各示范性高中的录取等级展示给学生, 让他们及时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学生有了理想, 有了目标, 就会找到学习的动力, 学起来更认真, 更专注。

(二) 给予甜头, 在兴趣中激励

我班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 如果一味把他们跟层次高的班级进行比较, 势必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因此, 笔者跟学生说:无论你原来学习基础怎么样, 你都必须要有积极进取的意识, 哪怕你只有一丁点儿进步, 就是成功, 就会得到奖励。班规中有许多纪律上、学习上的小细节, 比如每次作业得A或每次小测验得100分, 就可以加操行1分;每次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也可以加分;月考、段考、期考有进步的学生, 除加分外, 还有棒棒糖、作业本、钢笔等奖励;参加学校举行的大型活动得奖, 全班奖励, 并且每人都有棒棒糖吃。学生钟爱棒棒糖, 其秘密就在于棒棒糖所蕴含的激励价值———得到棒棒糖就是优秀的证明。给学生一点甜头, 给他们创造品尝成功的快乐, 就能让他们对学习更多一份动力。

(三) 借助周记, 在赞赏中激励

人需要赏识, 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得到赏识时, 就觉得自己有进步, 能学好, 有发展前途, 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 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 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笔者在批改学生的周记中发现, 学生特别在乎笔者给他们写的评语, 每次发周记本, 他们首先看的就是老师这周给他们写了什么评语, 然后争相传阅。笔者就想, 何不把这作为一个教育的平台呢?于是, 在以后的周记批改中, 笔者都会结合学生本周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来写。比如, 学生杨某在段考中进步很大, 笔者给他的评语是:“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 祝贺你!”学生黎某在一周中违纪次数有所减少, 笔者给他的评语是:“说到不如做到, 本周你做到了约束自我, 你是真正的男子汉!”学生黄某学习成绩差, 但是在体育场上却是英姿飒爽, 运动会后笔者给他的评语是:“运动场上, 你犹如驰骋沙场的勇士, 雄健有力, 老师以你为荣;但愿在教室里, 你也能拿出拼搏的勇气, 挑战学习上的难关。”三年下来, 周记已经成了笔者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也成了笔者激励学生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 委以重任, 在信任中激励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 但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启示我们, 要提高德育实效, 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学生是德育主体的意识, 要激励学生自发地、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班级常规管理需要通过激励性教育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形成合力, 共同构筑起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首先, 笔者给每位学生分配管理任务。细化到每一个特殊岗位, 除了班级常设的班长、学习委员等职务外, 我们还有班级多媒体管理员、废品回收管理员, 学科学习上设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等, 负责该组学生学科上疑难问题的解决和背诵。有了职务后, 学生觉得很光荣, 觉得这是老师对他的信任, 因此做起来很卖力, 树立起为同学服务的意识, 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表现了自己、提高了自己。其次, 对班上的纪律进行管理。实行各项细则操行评比, 周周总结评比, 由值周班长负责计算, 先进的上光荣榜, 落后的进警示栏。大胆放权, 时时指导, 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习课、上午、下午各个时段的管理都由班队干部负责, 各种活动的开展都让他们自己组织安排, 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又给班级带来了活力!

总之, 激励不仅对被表扬者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对其他学生也能起到启发教育的作用。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教师应经常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及时获得学生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缩短师生的心理差距, 建立起浓厚的师生情谊。用激励让整个教室充满活跃、积极向上的气氛, 从而使学生达到乐于学习的最佳精神境界, 即“亲其师, 信其道, 重其教”, 达到“人人在激励中奋发, 在激励中创造奇迹”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昆.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J].班主任之友, 2007 (3) .

激励大学生学习动力 篇7

一、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学员的学习兴趣来自于对新颖教学内容的注意。新鲜事物的痕迹激起的反应是强烈的, 客观上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从而引起兴趣。教学就是要以新颖的教学内容引起学员的注意, 使其学有得。

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材, 但又要新颖, 这就要做到:一要抓准问题, 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针对学员的所需、所思、所用及时用新案例、新知识、新时事、新信息来充实拓宽学员视野, 给学员以新的启迪。二要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教员应帮助学员制定清晰、具体且具有挑战性的目, 让学员能够比较容易地观察到自已在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 增加成功经验, 增强学习兴趣, 而学习兴趣的增强反过来又促使学员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二、帮助明确学习意义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虽然有轻松、活泼的一面, 但治学的根本态度是严肃、认真的。教员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员了解学习的意义和目标。因此, 在每一单元或模块教学之初, 教员必须让学员了解以下的内容:即将学习的是什么 (是知识还是技能) ?用什么方法学习?怎样进行考核?学员了解这些问题后, 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有了目标与方向, 这种有准备的心理就会调整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此外, 还要通过严肃的考试、考核来促进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三、运用合理的方法激发动力

在课堂上激发学员学习动机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创设问题情境

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 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 存在着两类学习者, 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 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 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 学生都不会感兴趣。问题情境是一种适度的需要学员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疑难情境。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为此, 教员要熟悉教材, 掌握教材的结构, 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应该充分理解学员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 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员己有的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二) 根据作业难度, 控制适当的动机水平

教员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 恰当控制学员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学习任务较容易时, 应尽量使学员集中注意力, 使学员尽量紧张一些;而在学习较复杂和课题较困难时, 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当学员遇到困难或难题时, 要尽量心平气和地引导, 以免学员过度紧张和焦虑。

(三) 让每个学员都有成功的体验

学习动机是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假如追求成功的结果屡遭失败, 学习动机自然不能维持。因此, 教员必须针对学员的个体差异, 让每个学员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 要充分创造学员动手动脑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肯定自己的价值。同时教员对学员作业进行评定时, 不宜用团体标准, 而应把个人的进步作为成功的指标。

(四) 适当地运用表扬和批评来强化学员的学习动机

受教员重视、喜爱、信任, 经常得到教员关心的学员其自我效能感一般较高, 经常受到教员批评、很少表现出信任和寄予希望的学员其自我效能感往往较低。在对学员进行批评的时候, 要注意态度和方式, 要让学员感受到教员的友善态度, 让学员明白教员对自己的批评是善意的, 是对自己的爱护, 目的是帮助自己成长进步, 这样学员就容易接受。

(五) 恰当利用教员对学员的期望

教员是学员的一面镜子, 学员比较重视教员对自己的评价, 教员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对学员的学业期望和学业能力的评价,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员的学习动机。受教员喜爱、重视、信任的学员学习劲头大, 学习动机一般比较高, 而经常遭到教员批评的学员其学习动机往往比较低。在教学过程中, 教员向学员传达积极期望和暗示, 即教员相信学员是可以培养的有用之材, 学员是有发展潜力的, 这种期望和暗示可以增强学员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同时也可以使学员感受到教员对自己的关爱和友好态度, 这样学员为了不辜负教员对自己的期望, 会通过努力学习来实现教员对自己的期望, 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

(六) 适当进行归因训练, 促使学员继续努力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 把成败归因为不同的因素, 会对学员的情绪、学习动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 教员要引导学员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当学员获得学业成功的时候, 引导学员对个人进行肯定, 把成功归因为努力、能力、态度、信念、所使用的有效学习策略等个人内部因素, 能提高学员的自我效能感, 有助于激发和维持随后的学习动机, 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如果学员对某个学科学习态度很认真、也很努力, 但学习效果仍不理想, 则要引导学员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对、认知策略使用不当、缺乏与教员和同学交流等经过努力可以改变的可控因素, 使学员看到还有成功的希望, 继续努力学习下去。形式上可以通过小组先行讨论, 让学员自己分析成败原因, 再由教员进行全面分析, 对其积极的归因方式给予激励, 对消极的归因做合理的引导归因。另外, 还可以运用强化法, 定期让学员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 对于那很少做出积极归因的学员要给予暗示和引导, 促使他们形成较为正确的归因倾向。

摘要:学习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员应当重视学习动力的激励。学习动力的激励可从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运用合理方法激发三个方面着手。

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成就感,任务教学

一、引言

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如何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学生?对以课堂为主传播知识能力的高校而言,如何提高课堂质量是个关键的问题,也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自己的时间安排不好。学生从繁忙的高三过渡到自由时间比较多的大学生活,很多学生习惯了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模式。时间多了,反而不知道怎么安排了。自觉一点的学生会在上课前一天写写作业。很多学生都无所事事,上网打游戏的大有人在。导致第二天上课时候无精打彩。

二是学习模式没有转变。很多大一的学生都反映,为什么考试前没有模拟试题或者习题做做?这说明一个问题:高中时期学生们对熟悉的题海战术根深蒂固。大学生学习明显的特点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提到的一些知识,需要学生们课下的时候看看相关资料,很多国外的大学课程都是这样设置的,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需要读很多书籍。而我们中国的大学生很少有这样的意识,除非老师去留作业。

三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有些学生所读的专业是经过调剂过来的,本身意识上觉得是被动接受的,从心理上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再加上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思想影响,更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厌恶情绪。

四是从学习态度来讲,有种学习无用论[1]的观点,大学生受此观点影响颇多,认为大学时成绩的好差,掌握知识的多寡与今后的就业以及个人发展的联系不大,于是面对不及格面对重修等等问题,大学生们很是坦然。殊不知任何成功都是有知识做根基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

1.学习的成就感[2]。学习成就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实际上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成就感情绪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愿望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目标达到或实现时产生的满足感。这种学习成就感的获得会成为学习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从而产生一种进一步学习推动其再次去获得成功的兴趣和动机。

2.学习的兴趣[3]。创造、创新与兴趣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是天才的火花、创造的萌芽。许多著名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往往和他们的学习兴趣、专业迷恋分不开。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深感: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比如搞物理试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我急切地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与创新探索精神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兴趣是创新人才成长的诱因和源动力之一,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一旦形成,就成为积极探究知识奥秘或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倾向,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必然乐不知疲,精力旺盛。

四、教育方法

1.注重案例教学。通过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调查发现:大学生很重视学习的目的性,即我所学的这些知识在我走上社会之后,对我有什么样的帮助?我是否用得上这些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更重要的是实践技能的讲授,提倡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穿插大量的案例,在案例的选取中实施案例教学。应多与实际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密切相关,同时鼓励学生编写案例,加强学生分析和动手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提高课堂质量[4]的根本。高质量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地学习,而主动学习的动力就是学生的学习欲望。青年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也是人生的迷惘期,对于生活对于责任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理想对于目标也不是都能进行准确定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认清本专业对未来社会的影响;让学生了解课程与实际工作需求的联系;让大学生主动学习,深入学习而不是仅仅依靠课堂的简单教学。

五、解决方法

(一)引导学生爱上自己的专业

积极引导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行行出状元”就是说在任何一个专业、职业领域都有佼佼者,只要你肯下功夫,就能成为成功者。现在有很多高校都提供给学生转专业的机会。大学生们都非常重视本专业在本校所占据的地位,纷纷奔向当前的重点专业,热门专业。对于当前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们的做法也无可厚非。没有机会转成热门专业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他们有些会极端的认为自己所在的专业没有前途。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重在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当然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尽量找到与社会需求适应的课程内容和实验,配合技术先进的设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跟进技术前沿,使得学生懂得“知识就是力量”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毕业时找到合适工作做好各方面准备,如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学习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中引导学生接触华三交换机和路由器,再开设网络工程师培训班,给学生在通信和网络搭建就业领域创造更多的基础和机会。

(二)教育方法上注意两点

1.专业课程的处理方法。专业课程关系到大学四年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生本身都会增加对该课程的精力。对学生应介绍该课程的重要性和与它相关的后续课程,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该课程的”价值”。例如本人就是给大一学生讲解C语言,这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也是他们的第一门编程课程,当然除了学习最基本的语法外,还需要多激发学生的编程灵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后续课程还有数据结构,Java课程.NET等编程课程。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学生们基本上都会拿出比较多的时间来学习这门课程。

2.非专业课程的处理方法。非专业课程一般设置为基础课,或者是选修课。通常是学生感觉重要程度不高的那一类。对于这样的课程,需要教师采用任务教学。就是每讲一个知识点,就给学生一个任务,限期完成,并给出相应的分数。这种方法是对学生成绩的量化,其实是符合学生需要学习成就感的理论。得到的分值越高,越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这种模式其实在中学广泛使用,当然也适用于大学。短期范围内的激励和惩罚总比期末挂科来的更有意义。

本人讲授过《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面向的是全校的大二学生的选修课,更多的是文科学生,而且里面不乏大一的。通过调查,学生们都觉得这门课太难了,肯定学不好,但最后的效果不错。原因就是我们把知识点分解,分解为:安装数据库系统;建立一个简单的表;如何处理数据库的移植问题;如何建立一个学生选课的数据库;如何做单表查询;如何做多表查询;如何建立视图等等。分解完任务,我们都会给每个同学的任务打分,并且会在讲解下一个知识点之前给他们看自己的分数,如果觉得不满意,还可以重做。在期末总结的时候学生反映学到了很多东西,还希望安排更多的学时去学习更多的东西,有的学生还建议我们建立学习小组,完成更大更复杂的实验任务。

六、结论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学习伴随着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现在提倡终身教育,而终身教育又要求在高校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具有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要求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由维持性学习转向探究学习的转变。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和长期的任务。只有这样,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才不会被日益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孙翠琴.浅析在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甘肃科技横,2007,(04).

[2]杨光,周文丽,王婷等.大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7,(8).

[3]王子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0,(09).

激励大学生学习动力 篇9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它所强调的是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从而促使人们在学业上、事业上取得成功.激励教育就是创造一种教育上的合适环境,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促使他们在学业、品行和个性方面主动、健康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非智力因素,诸如情绪、态度、兴趣、动机的影响.非智力因素构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普通学校的学生都是智力发展正常者,亦即能力系统处于完好状态,因而其学习活动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动力系统的状态.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从1921年开始对1000多名超常儿童进行的延续了几十年的追踪研究表明,高成就者与低成就者在心理素质方面的显著差异是在理想、进取心、自信心、坚持性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因此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以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学生只有在受到激发和鼓励的情况下,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才会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争取进步,从而产生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成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方式鼓励学生.

一、语言激励与动作激励

作为班主任,每天都有大量的时间和学生相处,你看着学生学习、思考、做事、相处,你会发现学生身上有许多闪光点,你的夸奖、赞美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是送给他们的最好礼物,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我曾经接手一个“沉默”的班级,不管哪个教师上课,问什么问题,学生总是保持沉默.然而这个班级男生居多,据我了解男生多的班级一般比较活跃,常常无所顾忌并能积极发言,相比较而言这个班的情况有些异常.经过了解我才知道,他们在高一的时候,班主任特别严格,要求学生不要轻易发言,甚至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不能出错,答错了就要挨骂或者罚站,这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以至于学生没把握就不敢发言,即使有把握也缺少自信发言.了解情况后,我先和学生拉家常,“套近乎”,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说一些他们喜欢的书籍和电视节目.无论他们说什么,我都找出闪光点加以肯定.几节课下来,学生活跃多了,也慢慢地开始发言了,后来一个个几乎都成了“铁嘴”,我只不过是抓住一切表扬机会让学生们自信,学生的转变就这样的惊人,表扬的力量真的是无穷的.除了口头语言激励,还可以运用态势语来激励学生.一个期盼的眼神,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个亲切的抚摸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爱和肯定,都能让学生激发潜能,在快乐中得到发展.年纪越小的学生,越喜欢肢体接触,你不妨利用一切机会去摸摸他们的脑袋、拍拍他们的肩膀,当然要注意度的把握.教学无小事,在你有意或无意的言行激励中,学生获得了肯定,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二、榜样激励

即使在高中阶段,榜样的激励作用也是无限的.利用榜样来激励学生,无疑也会事半功倍.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时期,容易产生崇拜心理.周围良好的榜样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对学生能起到规范和激励作用.树立典型形象供班级学习是班主任常用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挖掘每名学生的闪光点,让每名学生都成为某方面的榜样.学生崇拜榜样,是对榜样的肯定,当学生知道自己也可以是榜样的时候,无疑是非常兴奋和激动的,进而就会产生自我约束力,使自己“更符合一个榜样的形象”.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刺头”学生,任课教师和该班同学都认为该生“油盐不进”.我从侧面了解到该生是单亲家庭,母亲没有固定工作,带着他很不容易,该生对其母亲非常孝顺,洗衣、做饭都能干.他的母亲对他的学习很不满意,但认定他在家里是个好孩子.我找该生谈话,表扬了他在家里的表现,他听后有些震惊,也有些恼怒,还有些惊喜.母亲节的时候,我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在班级表扬了该生,并且说他是孝顺母亲的榜样.我发现他表面不好意思内心其实挺自豪的,同学们也对他刮目相看.在此基础上,我不断地鼓励他,后来他进步得很快,这就是一个“榜样”的力量,每名学生都是“宝贝”,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并且让学生自己也发现自己的长处,得到自信,得到发展的动力.

三、目标激励

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且想方设法提高自己,是每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但当这种意识还没有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我们不妨用用目标激励法来激励学生进步.目标激励是教育教学的预期结果,是师生活动的共同指向.在成长阶段,目标不宜过大,以近期目标、学生感兴趣的目标为主,具体、明确的目标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对于不能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来说,目标就是实现一个月不违反学校纪律;对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来说,保证每周按时完成作业就是他的目标;对于不讲卫生的学生,要求他每天保证洗漱就是他的目标;对于上课睡觉的学生,能保证上课认真听讲就是他的目标;对学困生来说,能取得中等成绩就是他的目标;对中等生来说,能取得尖子生的成绩就是他的目标;搞好学习让父母开心是目标;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获得奖励也是目标……相对成人世界,学生的目标小得多,也具体得多,相对也容易实现.但每个目标实现后,教育者一定要抓住契机适时表扬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以及努力获得的成功.

激励教育方法多样,但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两点:第一,表扬要符合实情,要真心实意,要发自内心,否则效果适得其反;第二,激励教育是表扬教育,但与惩戒教育并不矛盾.宽严都是爱,只有表扬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只有惩戒的教育也必定失败,只有宽严结合,表扬和惩戒结合,才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做什么能受到肯定得到尊重,做什么受到否定不被允许.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大学生学习发展动力之初探 篇10

[关键词]学习动力;学习氛围;就业前景;教育体制改革

一.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对外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和学生感到非常大的压力。而大学教学的首要问题是从大学新生抓起,针对转型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学习的初期激励和教学准备。

大學新生的学习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学习目标缺失,大学的学习与中学时代的学习已经是两种模式了,很多学生因为失去了中学时代的学校、教师、家长的几重监督和升学高考的压力,迷失了目标,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二是外界诱惑因素增加致使学习动力下降,大学入学后,学生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学习生活上也有许多不良的榜样和刺激,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本身变得越来越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丧失,学习动力明显下降;三是学习方法不当,有许多学生一到了大学,成绩下降明显,根本原因在于不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不善于掌握学习技巧且时间分配不合理,因此,即使是成天用功,成绩也不见提高。

学习动力是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大学生的学习是由一定动力支配所引起的有目的的活动,学习动力在大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一定动力的支配下,能自觉地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向一定的方向努力,争取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自主性。大学生的学习既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但相对于中学生的学习又具有较大自由度和弹性,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等方面都需要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效果。另外,从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意志品质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某些弊病,造成了部分学生思想素质不高,在学习上显得被动和依赖。例如:学习动力不足、畏难情绪较重、惰性较大、自控力较弱等等。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动力是可以引导、改变,甚至是可以人为地去帮助形成的。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机制,是探索培养和激发大学生正确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学习动力影响因素

学习动力是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源泉,也是直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内部力量。它能促进学生最充分释放内在的智慧潜能,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积极的态度,进而转化为新的探求知识的欲望,进一步产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提出的学习动力机制的建构与创新研究,就是从构建良好的机制入手,通过建立目标体系、营造良好氛围和实施活动激励,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有力提升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和谐健康发展,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显然,创新激励机制是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根本所在。因此,大学教学必须以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为前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主要有拉力因素、压力因素和推力因素。这三种因素及其关系构成了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的动力机制。拉力因素是指学习的外在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对学习起引诱作用。压力因素与客观现实环境对学生的要求有关(考试竞争和升学),对学习起强制作用。推力因素与学生对学业成就本身的追求有关,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和要求。在有意义学习中,拉力因素和压力因素必须通过推力因素起作用。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的新技术,分析真实的学生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利用决策树算法帮助学生选择各自最适合的学习方式。

三.大学生学习动力因素的调查问卷

1.问卷结构。本次调研方式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校学生调查有关大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情况。希望通过调查能够了解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想法,通过分析深入探究内在与外在、个人与社会的原因,从而能够深刻体现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大学生学习动力激励体制的必要性,同时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问卷主要针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对于大学生学习动力因素的调查,针对高校大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判断学习动力的来源。问卷根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在大学给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分类,将问卷的调研方向分为A.顺利拿到大学文凭B.学习有关专业知识C.获得奖学金D.考取各类证书E.找到好工作F.提升自我G.为出国留学做准备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更细节化地得出何种方法适合不同目标的高校学生。

2.问卷内容。本次调研方式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校本科生调查有关大学生学习动力因素的情况。通过调查能够了解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想法,通过分析深入探究内在与外在、个人与社会的原因,从而能够深刻体现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大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必要性,同时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造成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原因,如社会多元化下,面对迷乱的选择项无法识别脚下的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某些消极思想观念的影响;某些地方出现“知识贬值”现象,选拔人才不看能力。二是学校原因,教育本身出现问题,如有的学校课程设置不当,教学方法陈旧刻板,学生短期内感受不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对学生赏罚不明,处理失当,学习环境差等。三是个人原因,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认识片面、观念偏颇、惯性影响,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的理想,错误的认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被迫无奈学习;缺乏自我效能,学习自信心不足;错误归因为自己运气不好,命运不佳;自我约束力太差,对“动力动力”的否定;现实与理想落差太大。

nlc202309021053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所学专业以及对目前专业的态度。接着问卷分为了A,B,C,D,E,F,G七个部分分别了解有关大学生学习动力激励不同方面的情况。A着重了解分析大学生对于目前学习和大学文凭的看法;B则侧重与大学生目前所学专业的分析;C主要了解了大学生对于所在学校奖学金制度的态度;D部分则是针对当前各大高校大学生出现的一股“考证热”所设计的问题;E则涉及到了大学生以后就业所应该做的准备;F则又回到了当前大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况和课余生活;最后一部分G则是对于当前“出国热”的调查分析。所以此次问卷是从各个不同但又全面的方面來分析大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问题。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对象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5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96份,有效回收率为95.9%。问卷采用匿名方式。一年级412人,二年级398人,三年级388人,四年级298人。男350人,女1146人。通过据分析与挖掘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总体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专业兴趣、学习成绩、工作去向、老师的评价、获奖情况、学习氛围、家长期望、考证准备、出国准备。不同性别的学生动力的因素也有所不同:男学员更多的来专业兴趣、工作去向、出国准备;女学员更多的来自学习成绩、老师的评价、获奖情况、学习氛围、家长期望以及考证准备等因素。从学生调查结果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对于将来的工系作去向更加关心,其学习动力因素63.5%来自工作去向。其次是考取各类的证书和学习成绩,分别为55.0%和47.6%,从此可以看出目前学生对于“考证热”的学习动力程度已经超过了对于学习成绩的动力。这也说明了目前就业市场上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证书要求依然没有改变。专业兴趣在此次调查中仅占33.4%,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已经不是很在意,他们的学习动力也不在于此,而更多的则是关系将来工作和去向的问题。

2.学生总体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包括对班级学习氛围差、缺乏学习自信心、学习压力小、家长不关心、就业前景差、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差等。不同性别的学生认为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不同:男同学认为更多的就业前景差、教师教学效果差以及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因素;女同学更多的是对学习氛围差、缺乏自信心、家长不关心、以及学习压力小等因素。从学生调查结果总体上来看,大学生认为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学习氛围(57.8%)与就业前景(40.1%)差等两大主要因素,而对于专业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差、学习压力小、缺乏自信心以及家长不关心等因素则在其次。

3.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我们当前应该解决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因素包括: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授课水平、加强课堂管理、营造学习氛围、改善教学设施、改革教育制度、提高奖学金金额见。不同性别的学生看法不同:男同学更倾向于提高授课水平、营造学习气氛、改革教学制度以及提高奖学金金额;女同学更倾向于加强师资力量、加强课堂管理、以及改善教学设施等。从学生调查结果总体上来看,学生对于提高奖学金金额、提高授课水平、加强师资力量以及改革教育制度等因素都是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有利因素,其中提高奖学金金额占61.7%,提高授课水平占50.3%。这说明目前对于大学生的奖学金激励机制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应在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中得到提升。

根据研究学生调查问卷的反馈,我们发现,如何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在学习进程中不断地给予他们反馈,在让学生知晓自身学习状况的同时,制定相应的对策,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学生的反馈来制定个性化的方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教学。与此同时,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从而增加自身的学习动力。

作者简介

孟维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

宋丽珏,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大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方式研究 篇11

“激励”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就是激发人行为动机的导向和强度的心理过程。 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在激励调查中发现, 一个人要是没有收到激励, 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 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 甚至更高[1]。 由此可见, 激励能对人类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 激励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内在潜力, 鼓舞大学生的斗志, 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 我们对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方法进行研究, 从而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激励的含义及相关理论

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 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那些实现组织目标的自觉行为的活动或过程[2]。 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激励就是激励者运用某种方式, 物质的或非物质的,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力, 使他们主动向着目标努力, 实现自我超越。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管理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激励理论, 国外主要包括:美国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等等, 国内主要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熊川武教授提出的全面激励理论。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 激励主体主要是指学校的教育工作者, 激励客体是在校大学生。 高校通过制定相关制度, 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实施有效的激励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能积极进取, 勇于超越。

3.激励方式

对大学生的激励, 其本质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挖掘学生内在潜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 激励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3.1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所以, 教师在讲授每一门课程之前, 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以及学好这门课程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 只有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起发现问题、 探讨问题与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

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用心教化和感染每一位学生,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自制力, 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2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年级、类型的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激励。

在高校学生管理激励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制定一切激励措施的出发点和归宿, 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需求是大学生激励的基础, 如果能正确把握甚至是引导学生的需求, 则容易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力, 从而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

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创造性, 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 他们喜欢独立思考问题, 喜欢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不轻易接受现成的结论, 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片面性。因此, 只有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激励措施, 开展激励活动, 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其次, 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大学生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影响, 其个体差异千差万别。 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的激励措施, 因材施教, 才能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

处在不同年级的学生, 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低年级学生, 应了解专业课程学习的教学培养计划和目标, 明确学习方向。 了解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努力学好专业基础知识。 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就业、考研情况, 初步探索与专业关联度较高的职业发展情况;中年级学生, 应深入学好专业知识, 积极参与各类科技竞赛, 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研究水平。 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 完成就业、考研等需要的相关准备;高年级学生, 应认真完成毕业论文, 选择就业的学生要学习求职技巧, 学会制作简历, 撰写求职信, 了解面试求职技巧和流程。 选择考研的学生要做好研究生考试的相关知识的充分准备。

因此, 激励时应根据大学生处在不同年级需求不同的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材施教, 给予恰如其分的激励。

3.3 公平合理, 对待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 人们行为积极性的高低受其体会到的公平感的影响[4]。 在他看来, 人们通过将“自己”和“别人”相比较判断自己行为结果的公平性, 如果他觉得公平, 就会保持工作的积极性, 相反就会影响其行为的积极性。

当代大学生的公平意识非常强, 并且都有很强的自尊心, 希望平等和尊重, 激励是否公平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性高低有很大影响。 大学生很重视老师对他们的评价, 当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很客观, 就会感到很公平, 否则就会产生不公平感。 因此, 老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 尽量做到公平合理, 努力消除不公平、不合理现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对学生一视同仁, 绝对不能厚此薄彼, 造成人为的不公平现象。 只有公平的激励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当激励得到公众舆论和激励对象的认同和支持时, 激励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3.4 制定合理目标, 发挥激励的最大效力。

实施激励的一个根本原则, 就是要把握激励的正确导向。 激励目标应与高校育人目标相一致。 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 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 激励作为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一种管理手段, 把学生个人需求和高校育人目标结合起来, 这样的激励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 才能发挥激励的最大效力。纯粹满足学生需要而脱离育人的激励目的背离了激励的初衷。 所以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 无论运用哪种激励方式, 都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 塑造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 要明确不同阶段、 时期的目标, 围绕这些目标激励学生。 合理设置目标至关重要。 制定的激励目标必须是可行的, 即制定的目标既要适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又不能过高或过低, 并且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达到。 只有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对大学生才有激励作用。 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 学生凭借自己条件根本就无法达到, 不仅没有激励作用, 反而会影响学生积极性。 目标设置太低, 学生无需付出较大努力就能达到, 就谈不上激励作用。 因此, 激励目标的设置必须切合学生实际需求, 经过努力是能够达到的。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 各方面都在不断变化, 所以要保持激励目标正确可行, 就必须根据大学生实际变化, 及时调整激励目标。

4.建立良好的激励反馈系统

激励结束后, 应对激励效果进行评价, 从而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进一步提升激励水平。

对激励效果进行评价, 首先, 评价激励过程。 激励过程, 是指确定激励对象和目标, 选择激励内容和方法, 向大学生传递激励信息的过程。 评价激励过程的目的是找出存在的问题, 总结取得的经验, 为下一次激励打好基础。 评价激励过程, 包括评价对大学生的分析结果、评价激励目标、评价激励内容、评价激励方法及评价传递激励信息的工具。 对大学生的分析结果, 决定着对大学生的激励目标、激励内容、激励方法和激励工具。 如果对大学生的分析结果有误, 则会把激励引入歧途, 导致激励失败, 所以要检查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 评价激励目标, 主要是评价激励目标的方向性、准确性和可行性。 评价激励内容, 即评价是否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并以精神激励为主。 评价激励方法, 主要是评价激励方法是否恰当、合理及运用方式是否正确、科学。 评价传递激励信息的工具, 即评价其是否发挥了作用及确定的激励工具是否合适。 其次, 评价激励结果。 对激励结果进行评价, 就是对激励活动的价值作出鉴定、认可、判断及区分等级。 因此, 评价的标准是是否取得了较好的激励效果。 取得了较好的激励效果, 则应发扬光大;没有取得较好的激励效果, 则要发现问题, 吸取教训。

5.结语

我院建设的IT人才实训基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中包括: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3+1”实验班, 灵活开放实践环节的兴趣小组, 开放实验和科技活动小组, 以及推动各类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 等等。大学生激励必须根据学生需求进行, 各种激励方式要综合运用,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个体差异、所处大学生涯的不同阶段等不同需求, 给予恰如其分的激励, 促进其“自足其性”的发展。 而且, 激励效果必须有相应反馈, 这样激励主体才会根据激励客体的反应进行激励方式调整, 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完整的激励周期。 激励既是一种教育方式, 更是一种教育手段, 当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协调系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 218.

[2]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12.

[3]王忠民, 王陆海, 韩俊刚.工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30) , 223-224.

上一篇:软件插件技术下一篇:条码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