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激励

2024-09-12

学生数学激励(精选12篇)

学生数学激励 篇1

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在新课程标准》的宗旨下使学生爱学数学, 乐学数学, 会学数学。那么如何去激励学生爱上数学呢?我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

世间不是缺少美丽事物, 而是缺少发掘美丽事物的眼睛。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学感悟, 数学美的发掘, 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 它包括视觉上的美,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 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 如数学具有形态美, 她和谐、整洁、对称、有序;数学具有思维美, 她思路清晰、多向传导、构思巧妙;数学具有作用美, 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 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数学具有历史美, 每一个重要公式、定理, 每一个重要方法, 都隐藏着一个美好的历史故事。对于这一方面加以探讨, 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 陶冶情操,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激励起学生对美的兴趣和自己动手动脑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真正领略了数学美人才会爱上数学进而会爱学数学。

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于学科本身的兴趣和由此而产生的兴奋感和自信心。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时, 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如在教学“三视图”时我找到了其中三通管子现实生活中的模型, 并让学生搜集在生活中的实例, 畅所欲言,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是息息相关的, 与此同时我运用“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古诗来给出本堂课的三视图的含义,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也可以很有诗情画意。如在遇见学生最头疼的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关键句, 将题目用最简洁明了的语句表达意识, 找出解题关键, 如在做路程问题时, 无外乎三个量:路程, 速度, 时间, 在最后的语句中一定有这几个字, 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数学是如此的简洁明了。同时计算中往往总会有一些奇特的记忆方法, 运用通俗易懂的顺口溜等。如在解不等式组时, 解集的结果是同大取大, 同小取小, 比大小比小大取中间, 比小的小, 不大的大无解。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情感因素, 认识到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 使相当多的学生感到学习是个很痛苦的事情, 毫无兴趣可言, 学习在学生面前失去了本身的魅力, 产生厌学情绪。试想, 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他怎么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呢?因此, 课堂教学中, 创设一些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 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奇特之处, 产生兴趣, 在这其中获取乐趣, 爱上数学。

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有所得”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 将学生大致分个层次, 但是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 不宜对学生公开, 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 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分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学生评出好中差, 而是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来掌握、了解自己所需的知识, 给各层次学生留有递进阶梯。由于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 都会有相应的提高或降低。因此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每个小组进行相应调整,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不断进步。经过一段时间后, 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现有的水平再进行相应调整。这样做使每位同学都充满了信心, 懂得了要想争当最好的, 只有时时刻刻努力, 才能得到进层和提高。

在数学教学活动的学习内容的安排尽量不要过分的繁杂, 线条要清晰。教师应设法把学生的注意集中于学习知识的活动中, 排除分散学生注意的干扰,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使用眼、耳、口、手等感觉器官, 使得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 以提高课堂效益, 减轻课外负担, 让学生不再认为学数学就是做题, 而是一种享受, 从而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同样针对不同的学生也要分层次要求:特优生应加强对其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加深和拓广;中等生应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所谓的差生则应加强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不断进步, 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教师作用

“爱也是学习动力!”学生喜欢这个教师, 爱屋及乌, 也就会喜欢上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所以当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较好的结合在一起, 师生友好, 心情愉快时, 那么学生学习就会有兴趣, 对成功就会有信心。在课堂上教师应增强学法指导意识, 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维方法的训练, 通过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使学生学会过渡到会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自始至终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首先教师要钻研大纲, 吃透教材, 用好教材, 瞻前顾后的备好每一节课。铺垫练习教师要精心设计, 以旧引新, 在新旧之间架起桥梁, 为学生自学奠定基础, 使学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实现知识迁移。在课后, 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 还应给予一定的评论与指导, 提供如何保持与提高成就, 或如何克服与改正错误的方法, 这对于学习动机的激起与保持是很重要的。同时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不要做学生的保姆, 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奋斗、去探索;教师最好是在学生精疲力尽之时雪中送炭, 在春风得意之际锦上添花.从而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 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体现素质教育的成果。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

总之,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师, 应把握教改的脉搏, 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迪者和培养者, 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言:“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 在“探索”中获取, 在“合作”中发展, 激励学生真正爱上数学从而学好数学。

学生数学激励 篇2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设计一些悬念式问题,可创石破天惊情境。悬念一经点化,学生无比惊奇,从而激起亢进,强化学习动机。如引入“对数概念”时,可先设问:设想用厚度为0.1毫米的纸,第一次摞2张,第二次摞成4张,第三次摞成8张,如此继续摞到第三十次,这纸堆有多高?

有的说两米,有的说四米,最大胆的说:“最多有四层楼高。”可谁也说不准这230张纸摞起来到底高到什么程度以及怎样计算。这时老师先用210≈103粗略算一下堆高约为 108毫米,但这一亿毫米高度,学生仍感抽象。老师又通过单位换算并比拟说:这高度比11个珠穆朗玛峰摞起来还要高哩!学生不禁“哇”地发出一片惊讶声!老师郑重地说:估计是不可靠的,要靠数学计算,而对数就是数学计算的科学工具啊!学生顿时进入不可名状的奇境,而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迫切想要知道什么是 “对数”和怎样运算的,也增强了运用数学的眼光和头脑去看世界、想问题的数学意识。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励学生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激励;潜力

数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不仅需要学习者有缜密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更需要学习者对数学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迎难而上。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笔者就从教师语言的激励、合理安排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方向两方面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激励学生。

一、教师语言的激励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相信很多人在学生时代最头疼的就是数学课,甚至一提起数学就想到枯燥无味的测试题和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因此,想要提起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学会运用语言来激励学生,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及肯定,恰到好处的赞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树立自信心,甚至会改变学生的人生。因此,教师应灵活应用语言艺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合理安排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案

由于天资、环境等因素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应制定不同的激励方式以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成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综合条件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几个层次,分组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例如,将基础知识薄弱的學生分成一组,着重布置一些基础的概念性的习题,巩固练习,学生经过基础巩固,会掌握更多的解题方式,对于数学的学习也不再抗拒,并提高积极性。而针对成绩中等的学生要着重培养解题的思路,比如在函数的学习中,一些学生虽然能掌握基础的概念,但是对很多解题方法并不能多方面地掌握,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使学生的解题思路逐渐清晰起来,这样学生就不会抗拒一些难题和复杂的数学题目的学习,并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信。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在思考中获得成就感,继而更加自主地投入学习中。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带着兴趣去学习。

参考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互动 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励,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 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与学生是平等的, 主动地把自己置于学生的群体之中,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思维活动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才会感到受到了重视, 从而增强自信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提高, 主动参与意识才能不断增强。教师保留学生爱动、爱说的天性, 学生的思维才处于积极开放的状态, 自主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好。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亮点, 而是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 立足于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 实现有效的、高质量的互动, 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下面我谈谈如何创设情境。

1. 悬念情境创设。

例如在教学“矩形的判定”时, 我一开始就提出问题:“你能仅用一把刻度尺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是矩形吗?”在“三角形的内切圆”的教学中, 同样也提出问题:“有一快三角形的木料, 要利用它加工成一个圆形木盖, 怎样截才能使圆盖的面积最大?”设置了悬念, 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使他们产生了试一试的求知欲望。又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中,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解方程说出方程x2-10x+8=0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不知如何入手。这时可先向学生说出答案, 并对学生说:给出任何一个有解的一元二次方程, 老师都可以马上说出答案。可让学生给出几个方程进行试验,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想知道这类问题解决的“捷径”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实验情境创设。

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学习轴对称知识的时候, 我让学生通过折纸后剪出不规则图形, 打开后找出对称点、对称轴以及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的关系, 进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3. 桥梁情境创设。

教师在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的过程中, 以旧引新, 在新旧知识间构建起桥梁,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我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引入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小学我们就知道, 前面我们还学过平行线的性质, 能否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 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情境创设优美。

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人类高级思维的美的体现。在教学中, 根据教材特点, 从审美角度, 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 激发学生的数学美感。黄金分割中的黄金比是十分枯燥的数字, 若在教学中介绍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当气温为23℃时, 人身心感到最舒服, 因为气温与体温37℃的比是黄金分割比;身材好的美女的下半身与身高的比多是黄金分割比;教室中的一些矩形物体, 其短边与长边之比是0.618, 所以看去整齐悦目, 对我们有美的陶冶作用。那么0.618是怎样来的呢?然后再讲解课本中的黄金分割比, 使学生情绪饱满, 听课聚精会神, 把黄金分割牢牢记在心间。结合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顺便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5. 创设生活情境。

对于实际问题, 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有的亲身经历过。如在台球桌面上有一颗黑球和一颗白球, 如何撞击黑球弹到桌子的边缘处反弹后撞击到白球?又如投篮球时, 怎样投球正好进筐?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时, 学生都跃跃欲试。急切想知道答案, 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

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 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 强大的交互性, 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由于他们对这一新生事物充满好奇, 因此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为提高。尤其在表现运动的图形中, 效果极其明显。

7. 评价, 让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的信心和意志。

在数学教学中, 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好评。适时的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评价,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使智力潜能处于活跃状态,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共享, 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持久维持。因此, 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 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一次好成绩的取得, 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 甚或是一种信任的目光, 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 使他们兴奋不已。

8.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持宽容态度。

教学中,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难免会出错, 如果教师处理不当, 会伤害学生自尊, 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我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参与, 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以期待的眼神、手势、微笑加以鼓励, 用宽容的态度、委婉的语言指出, 以便改正。只有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 他们才会有胆量参与互动活动。

学生数学激励 篇5

浅谈高等数学课堂对90后大学生的学习激励策略

作者:董建平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5期

摘 要:本文在考虑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等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学习激励的“动力+吸引力”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并详细阐述了该策略的具体措施和注意点。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高等数学 学习激励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b)-0197-02高等数学课堂对90后大学生进行学习激励的必要性

90后处在社会高速发展时代,身边充斥着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资讯,使得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增多,思想上的成熟程度超过当年的70后、80后。90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于安逸的环境之下,渴望独立,但受到的历练不够,性格上不够坚强;自信心强但抗压能力弱;积极向上,但自制力不够;视野开阔,但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足[1]。正因如此,90后大学生受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转型期的功利主义思想影响非常大,对人生发展充满困惑,价值观也受到影响,思想不坚定,导致学习不够稳定扎实。现在教师普遍感觉90后大学学生的学习劲头明显弱于以往的学生,90后大学生的这些思想特征表现在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中就更为明显。

高等数学,是大学数学内容的基础,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也是众多理工科课程的重要基础和创新发展的必备工具。由于高等数学的内容枯燥,且没有直接可以看到的实用价值,不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然而,高等数学是大学生入学后最先接触的课程,是他们大学学习生活的开始,对待本课程的态度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对待其他课程的态度,甚至可反映出学生对待大学生活的态度。

因此,在高等数学课堂对90后大学生进行学习激励十分必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有传授知识的职责,还应提升学生对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并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大学生活。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前进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激励的基本要求。本文在高等数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动力+吸引力”的学习激励策略,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具体的激励措施。高等数学课堂的学习激励策略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主要受其内在动力的作用,教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仅仅作用于我们所传授的科目或者某几门课。因此,对90后大学的进行学习激励的首要策略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2]。

2.1 让学生明确上大学的目标,提高学习自觉性

在大学生新生的第一堂高数课上,笔者会问:上大学的目标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学生会回答:上大学是为了找一份理想工作。这个目标看似明确,实则不然。随之笔者会问与之相关的问题:你们喜欢做什么工作,适合做什么工作,要做好这样的工作需要什么知识,现在要做什么准备。大学生仍处在发展成熟的阶段,他们对自身的认知还在强化,这些问题此时是没有确定答案的。但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规划大学生活,让他们明白,仅有一个遥远的目标远远不够,应当将目标具体化并细化,一步一步去实现。

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有太多幻想,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他们绷紧心里的弦,面对现实。笔者曾经开玩笑地和学生说:大学,就是“大量的东西需要学”。这句话确实是大学的实质。大学是学校和社会的连接点,大学生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和创新思维,还有待人接物的社会规范,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等。尽管高等数学的课程时间较紧,但笔者仍然坚持在适当的时候以各种方式给学生做相关的思想工作。

高等数学作为大一新生的课程,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明确自身的目标。这不仅有助于本课程的学习,也对学生的发展前途大有裨益。

2.2 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90大学生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学习目的性强。学习高等数学的必要性在哪里,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帮助?这是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笔者给学生解惑的措施有:

2.2.1给学生分析数学在国内外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举例说明。例如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指出注重数学类基础学科的教育是其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2.2将数学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在他们的知识框架中,高等数学是一个重要支柱,具备一定的数学水平和数学思维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

2.2.3除了数学知识本身的重要性,给学生强调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3]。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强调,即使将来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所用的数学知识不多,数学学习中所训练出的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不畏艰难的韧性,踏踏实实做事的稳重,仍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2.3 策略一的注意点

2.3.1注意说话方法和时机。

切忌用枯燥的道理去说服学生,应该多用实例说明;注意激励的时机,不可过分频繁,凭空而发,例如为了说明学习高等数学的必要性,可以从最近的某一条科技新闻出发,对比国内外的科技水平,然后展开说明对基本学科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科技水平的差距。

2.3.2关注每一名学生。

每一名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出色的学习成绩并不是成功和成就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这样的想法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表现出来,深入学生内心。这样,既能照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自尊,给他们继续努力的信心;又可以提醒成绩出色的学生不可埋头死读书,还应提升自身其他方面的素质。高等数学课堂的学习激励策略二: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90后大学生思想上的成熟度较高,比较有自己的想法,不易盲从,对他们的学习激励更要讲究方法。下面我们从教师自身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两方面谈谈如何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3.1 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加强师生间交流

教师的个人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前面所阐述的关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的激励措施加上教师自身的吸引力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如何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如下三条:

3.1.1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笔者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时间,会讲述一些自身的求学经历,将自己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当时自己的想法与学生分享,这常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教师亲近感的加强。

3.1.2向学生呈现自身的优点

90后大学生从小就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的观念,广泛具有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自身优点。这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会越来越强,在知识学习中对教师的认同度会大大提高。

3.1.3加强交流,增进师生间感情

90后大学生渴望被理解,教师应成为他们可信赖、可倾诉的对象,亦师亦友。笔者每周安排的答疑时间,让学生不仅可以问学习问题,还可以问学习之外所有笔者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的问题。这些活动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2 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幽默起来,激活课堂气氛

90后思维活跃,厌恶死板,习惯于灵活生动的课堂教学。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枯燥且课时紧张,限制了教学方法的选取,但我们可以让授课方式轻松起来。笔者运用的方式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和行为对课堂教学具有神奇的效果。笔者经常在讲课中运用一些搞笑的语言,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名言警句,或者插入一些文言文、英文、网络流行语等表达方式,舒缓学生紧绷的神经,改变严肃的课堂气氛。

在实际操作中,要使幽默恰到好处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1)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对教学内容以及内容的前后关系要有深入的把握,才能够随机应变。

(2)幽默的思想很重要,很多话语和行为都是笔者在即兴的情况下做出的,实际是由笔者内心积极的态度所驱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学生的主动,更需要教师的主动,教师的积极带动作用非常关键。

(3)教师应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才能有针对性的营造气氛。

3.3 策略二的注意点

3.3.1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展现教师个人魅力的根本是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高校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生活观,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以及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这样才能在言行举止中感染学生。不仅如此,高校教师的任务包括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两者缺一不可,教学科研并重才能在教学中融入创新思想。

3.3.2找到适合自己的授课方式。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怎样让他们呈现到学生面前,教师有完全的控制权和主动权。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性格,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授课方式。结语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90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与70后,80后有很大不同,其个性和特点比较突出,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教育是学校和社会的连接点,是大学生成才的最关键一环。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是单纯的知识分子。因此,我们的课堂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还要教导学生如何去适应社会,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规划人生。这应该是所有大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着眼于大学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动力+吸引力”学习激励策略,供各位教育教学参与者和管理者参考,希望能够对90后的教育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例析激励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策略 篇6

关键词:激趣;促做;导学;拓思

一、激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参与学习

充满“诱惑”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認知活动的进行。例如,在教学“概率”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问题:有五张除字不同其余都相同的卡片分别放在甲、乙两盒子中,已知甲盒子有三张,分别写有“北”“京”“奥”字样,乙盒子有两张,分别写有“运”“会”字样,若依次从甲乙两盒子中各取一张卡片,求能拼成“奥运”两字的概率。问题一提出,学生一定想知道答案,此时就会产生心理缺口一一能拼成“奥运”两字的概率到底是多少?这样就可以将他们引入“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境界,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渴望积极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这种学习是自发的、主动的,也是最有效的。

二、促做——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参与学习

动手实践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的重要方式,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敢于“放”,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主动积极地学,要努力营造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一)”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的性质。笔者几经思考后,确定以“猜一猜、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四个层层递进的活动为载体来实施整个性质的探究。让学生观察,大胆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边之间、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再根据定义画一画:在格点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进一步感受特征;接着量一量:量一下与你的猜想是否一致?初步验证猜想。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地动起来、主动地学起来、创造性地做起来。

三、导学——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参与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可供探究的学习内容,把学生引导到主动探究新知的前台,让他们自己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

“三角形全等条件(一)”的教学

环节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满足六个条件吗?满足其中的一部分是否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组织学生从最少的一个条件(一边或一角)探究,通过实践画图验证,用事实证明一个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环节2:增加条件:两个。学生讨论达成共识,分三种情况:①两角,②两边,③一边一角,小组讨论,仍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环节3:再增加一个条件:三个。学生分析,有四种情况:①三个角,②三条边,③两边一角,④两角一边。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着重对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探究,最终得到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

这样的探究学习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拓思——让学生在发展中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诸种能力的核心,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为终身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分式方程(一)”的教学

环节1:教师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得三个方程。

环节2:仔细观察所列三个方程,请你进行适当分类,并说明你的分类依据。(让学生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培养了分类意识与能力)

环节3:第一个方程我们很熟悉,这是什么方程?后两个方程以前没见过他们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板书),不是整式方程,你知道它们叫什么方程?(分式方程)

环节4:对第一个方程,我们都会解,那么,如何求分式方程的解呢?(学生先单独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追问:你是怎样想到去分母的?答:由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想到的。也就是说你类比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作出的猜想,从而求出x,但是你的猜想正确吗?分式方程的解法,教师没有靠讲授、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而以具体感性的活动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经验(类比含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被激活、调动,先作出猜想,然后验证解法的合理性,从而构建起自己的“分式方程解法”的认知结构。这样以知识为载体创设充分的师生对话、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

学生数学激励 篇7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老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是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这样设计: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我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生1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我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而是给学生留了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我就给他们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的公式要好得多。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不妨在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使教学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节数学考研活动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我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学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代表男队和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我还没有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但是全体同学早已蓄势待发,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是把新认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我组织了60秒抢答游戏,准备了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同学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代表。然后由我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教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效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创设有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对故事的选择,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而定。

五、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这样学生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不但可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现实中对学习厌倦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深厚,我们应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兴趣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将会事半功倍。

摘要:如何激励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针对这个问题,作者从激发、引发、提高、唤起、调动学生兴趣五个方面加以阐述,创设了五种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数学激励 篇8

1. 为什么要激励学生学习数学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数学的重要性人人皆知, 他是锻炼思想的体操, 而有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许多老师在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数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

1.1 学生积极性不高的表现

目前我国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仍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 学习的自主性不强, 缺乏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机会;学习动机过于功利化;对合作的认识较好, 但合作交流的能力不够、层次较低、时空较少, 具体表现为:学生不善于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 总是想记住老师讲过的知识, 追求的是记住老师的结论, 解题更是如此, 只是想拼命地记住老师的解题方法和结论, 不去想这种类型的题目是怎样思考得到问题的答案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有一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没有问题, 对数学的学习很感兴趣, 数学课上思维也比较活跃。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对学习数学有很深的畏惧感, 小学学得不好, 对中学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影响。学生怕自己学不好, 从而采取了放弃的态度, 表面上说要学好数学, 而实质上早就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学习不努力, 脑筋是特别好使的, 只是学习态度不端正, 而对于郊区的孩子来说, 父母亲普遍为了维持生计出去打工, 对子女的教育和管教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1.2 教师的激励技巧欠缺的表现

教师迫于教改形势的变化, 能够从理论上接受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在实践操作时仍然墨守传统、“穿新鞋, 走老路”, 老师经常说的话也是“记住了, 以后的解题就是这样的!”先进教学理念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具体表现为教学以多讲多练为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以分数定高低的现象普遍;教师参与教改的意识不强;对初中生目前的学习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能够从理论上认识到改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主要障碍。教师方面, 往往很多教师对数学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关注较多, 而对数学成绩不怎么理想的学生在教育方面也缺乏耐心, 甚至于个别的还有体罚、变相体罚的老师, 他们有的是在语言上给予学生打击, 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老师处非但得不到安慰, 还要承受比别的同学更多的压力, 而且大部分是心理压力。

2. 常用的激励技巧

基于上述的种种状况,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 我做了如下思考和尝试。

我觉得从各方面给学生树立信心是我所做的最多的尝试。自信心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种心理倾向。人的心理现象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2.1 教师耐心引导的技巧

教师对学生的爱一定要是大爱, 而不能是局限制于对优等生的小爱, 其实我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爱, 我尽量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因为我的关爱而抬起头走路。亲其师, 信其道, 心理相融, 情感相通, 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发生作用。罗森塔尔效应充分说明, 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待, 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 对学生发展具有推动和引导作用。

2.2 培养自信心激励的技巧

在课堂上, 我总是留一些不是很难的问题给那些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同学回答, 让她们增强自信, 使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无是处, 而是有能力学好的, 往往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回答出了问题总是满脸的喜悦, 而我也会不失时机的加以表扬, 每一个被表扬的孩子总是春风满面, 在不经意之间, 腰板也会坐直, 听课也就会认真了很多。潜意识中, 让学生知道, 我能行。

2.3 确定合理目标激励的技巧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指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力量, 学生的学习是按照确定的教育目的引起行为持久变化的过程。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而言, 他们在学习中缺乏动力, 学习效果不良, 而失败的学习效果是原有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 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恶性循环, 时间一长, 学生就会出现厌学。我觉得, 对于刚进初中的学生, 一开始就给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目标, 或者在每一个阶段的开始, 总是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我认为, 每一个学生, 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是希望自己能学好, 做班级的领头羊, 这时候也是学生最愿意下决心的时候, 决心下了, 我们老师还要经常去提醒, 以达到我们的目标, 不能刚开始有了动机, 不去强化,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老师只有做个有心人, 学生的学习动机才会持久, 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给学生确定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我让学生定下的学习目标总是可行的, 一般情况下, 努力以后总能达到。每一个学生定下的目标都不相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跳一跳, 够得到。当学生确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后, 他们就会积极的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如果目标太高, 学生达不到, 他就会放弃, 不去努力, 反正努力了也达不到。如果目标太低, 学生轻而易举的就能达到, 同样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3. 合适的交流方式使激励的技巧得以实施

在我与学生之间, 有一本专门用于交流的本子, 说它是日记也好, 说它是情感交流也罢, 我总是让学生把他的所学、所思、所惑写在上面, 而我也会很珍惜这个交流方式, 每天上班, 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交流本, 我知道学生的许多思维会在本子上暴露, 学生的一些想法会告诉我, 更有的学生会有求于我。我也会告诉学生, 我的好多的思维只是一般的常规的思维, 是通常状况下的思维, 不能代表就是最好的方法和最佳的思维方式, 我希望你们会有创新, 会有更好的思维。……这样, 一条一条的信息反馈给了我, 我也会不厌其烦的回答他们的问题, 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 学习上的困难。我觉得学生在不做思考的情况下是提不出这种那种问题的, 有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提高将不再是很困难的事情。而我也将对学生的一些要求写在交流本上, 这样学生感受到的是你的对他的关心, 对他的激励, 他就会以此为动力, 不放弃这门功课, 认真学习这门功课。

学生数学激励 篇9

关键词:有效教学,形式,对话,参与,评价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 “减负增效”一直是探讨研究的主题,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 比如从传统教学的“一讲到底”走向所谓的新课改的“一问到底”, 从以往的教师唱独角戏, 走向了低龄化语言游戏, 等等.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激发了我们对此问题的关注, 我们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 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 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 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 淡化形式———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自从新课标颁布以来, 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效率不高, 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教师们对一节好课有这样的误解:创设情境引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因此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时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形式, 只要有问题, 不论难易, 有否价值, 都在小组内讨论一番;讨论的时间无保证, 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 热闹的讨论后, 学生能理解明白吗?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吗?这种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因此,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进行教学.

2. 平等对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 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 营造师生教学“温馨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课堂情景, 就会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就绝不会轻易扼杀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笨拙的奇想怪想.

3. 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 让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探究, 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 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 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 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创设各种机会, 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如, 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 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 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但同学们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各占一半.那么, 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 (教师布置试验任务,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合作探究)

(1) 明确规则

把全班分成10组, 每组中有1名学生投掷硬币, 1名学生做记录, 其他学生观察试验是否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

(2) 明确任务

每组掷硬币50次, 认真统计“正面朝上”的频数, 并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 整理试验的数据, 做好记录.

(3) 各组汇报试验的结果

各组将测得的数据一一作汇报, 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 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累计, 填好书上的表格.

(4) 总结交流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 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 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 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

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4. 适度评价———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具有激励性, 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 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 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 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也要防止评价的极端倾向.数学课堂上, 对于学生的回答, 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 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一节课上, 表扬的掌声不断, 我们应反思一下:无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笔者认为, 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 不能滥用表扬评价, 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 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含创新思维的想法, 在给予鼓励的同时, 再指出不足,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总之,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 做好铺垫, 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 更多地探索, 更多地说和做, 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 生活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南京市《九年级数学教学建议》 (2008年9月) .

[2]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生数学激励 篇10

关键词:离均差,目标激励,成功,乐趣

通常情况下, 一个班学生智力的发展却呈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形状, 即有少数的“优秀生”和“学困生”, 大多数属于“中等生”。与此相适应,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实施教学一般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不少教师往往对“优秀生”厚爱有加, 对“学困生”责备有余, 对“中等生”关心不够, 致使一些“优秀生”容易满足于现状, 不图进取, 养成做事不踏实、不认真的行习惯;一些“学困生”在责骂声中丧失了上进的信心勇气;而“中等生”则多处于冷漠的师生关系之中, 缺乏学习的热情, 得过且过, 竞争意识淡薄, 最终造成“两头”没有抓好, “中间”没有促起来。这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可忽视。笔者饱尝了这种事与愿违的苦涩之果, 并进行了反思。

怎样才能触及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入, 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 使之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动机, 这不得不引起师者的思考。古人云:“教子十过, 不如奖之一长。”针对初中生渴望被表扬、被奖励的迫切心理, 尤其对于“中等生”“学困生”而言, 他们长期不受他人的重视或饱受责备, 一旦受到表扬或奖励, 内心触动会很大, 很容易唤醒其求知欲望, 让他们鼓起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于是我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时, 采取了“离均差目标激励法”, 通过设立“学习进步奖”来勉励学生学习方法。

一、“离均差目标激励法”的操作程序

1.首先通过测试, 掌握学生的实际成绩水平和班级学生的平均数学成绩, 求出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与班级平均数学成绩的差额, 这个差额就是“离均差”。这样, 原来学习数学基础好的学生“离均差”呈正数, 原来学习数学基础差的学生“离均差”为负数。

2.以某次测试得出的“离均差”为基数, 与下次测试得出的“离均差”相比较, 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数学是否进步了, 以此兑现“学习进步奖”。对超过上次“离均差”的学生, 按超过分数的多少分别予以不同等次的表彰奖励;对低于上次“离均差”的学生, 应帮助他们查找原因, 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 促使其学习得到进步。

“离均差”为度衡量、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尺, 使一部分“中等生”“学困生”因超过了原定各自的“离均差”而受到肯定, 获得表彰, 得到鼓励, 使一些优秀生因没有超过各自的“离均差”而受到冷遇或鞭策。这样, 能使绝大部分学生心灵深处受到触击。

二、“离均差目标激励法”的特点

1.“离均差目标激励法”抛开了学生原有的智力发展状况, 而重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智力发展, 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作用, 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使学生在一个“水平线”上竞赛, 体现了竞争的平等性和公平性, 能让每个进步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2.“离均差目标激励法”让“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学习进步行为得到了肯定和表彰, 满足了他 (她) 们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对提高班级数学成绩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 打破了“优秀生”独占数学领奖台的局面, 促进了“中等生”向“优秀生”的转变、“学困生”向“中间生”的转化, 使数学成绩有进步的学生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而更加勤奋学习数学。

3.“离均差目标激励法”无疑给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带来了压力, 由于“中等生”“学困生”的崛起, 使得优秀生的优越地位受到了威胁, 从而迫使他们更加勤奋、更加刻苦, 变压力为动力, 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享受更多的乐趣;也使一些单凭智商、天资、学习踏实的优秀生失去了累加在他们身上的光环, 让他们也品尝到受挫折的滋味, 锻炼了他们随挫折的能力, 鞭策他们再度崛起, 起到了“鞭打快牛”“重锤敲响鼓”的作用。

“教学有方, 教无定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点燃学生不断求知的火炬, 达到“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措施有:

(1)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经常表扬。哪怕只是很细微的一点进步, 我都不吝表扬学生。比如一个学生的字进步了, 口算速度快了, 多举手了, 或解题的方法新颖, 我都会及时进行表扬, 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

(2) 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不大, 往往对物质奖励更喜爱。我就常常画些小图片, 制作些头饰、胸饰, 作为奖励表示对他们学习的肯定。

笔者采用“离均差目标激励法”,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深有感触。如入学成绩平平的宋雯雯同学通过激励, 每学期学习成绩上一个台阶, 三年后被固原二中高中部录取, 数学成绩功不可没, 令人刮目相看。还有, 采用了“离均差激励法”的班级比未采用的班级数学平均成绩高出8分左右, 其主要原因是“中等生”和“学困生”学习进步的结果,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是,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任何好的方法都有潜在的负面效应, “离均差目标激励法”也一样。它很有可能使情感脆弱、虚荣心强、承受挫折能力差的个别“优秀生”一蹶不振, 一时难以摆脱受挫的阴影, 导致学习滑坡。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这些学生的思想脉膊, 及时平息学生内心的波澜, 使之保持正常的心态, 发挥积极情绪的正效应。同时, 为鼓励“优秀生”保持并提高成绩, 我把“优秀奖”和“进步奖”结合了起来, 以减少“离均差目标激励法”的负效应。

如果数学课堂内外能够适当添加上“离均差”这一“抓手”, 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愉悦、快乐的教学必将代替传统的枯燥、呆板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 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 培养其思维能力,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学生数学激励 篇11

一、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

能力相当的学生会取得不同的成绩,甚至能力差的学生可能比能力强的学生成绩更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激励的程度和效果不同所致。一般来说,学生的成绩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能力,二是动机激发程度。他们的关系可表现为: 学习成绩=能力x动机激发程度 从式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程度越高,成绩就越好。在这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

二、数学教学中激励原则: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进丧失进取心;对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其次,激励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无精打采、开小差 、不交数学作业等等,可以给惩罚,但惩罚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等;惩罚过轻会让学生轻视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数学成绩提升很快或者考试考得很好,可以可以奖励。但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

再次,激励要做到公平合理。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学生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学生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犯同样错误学生应该同等处理,不要应为好生就可以优待或者特殊等等。

三、激励在数学教学中具体运用

第一,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死”知识,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究,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著名数学家的传记,课堂精心设疑,一题多解及灵活多变的等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去深入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二,在数学教育中采用——榜样激励。榜样激励,也叫做典型示范,就是通过榜样 (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榜样是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教师要善于发现榜样,积极扶植和培养榜样,宣传榜样,组织大家学习榜样。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达到目标可以进行适度的表扬或者奖励,让学生有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如果达到目标什么表扬或者奖励都没有,会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學习兴趣和丧失信心,难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于达到目标。

第四,激励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激励,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数学激励式教学方法探析 篇12

任何一个学生, 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 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 分层提高, 让尖子冒出来, 使多数迈大步, 叫后进生不落伍, 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 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 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 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某一个性因素 (如数学兴趣) 发生变化, 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 (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其二, 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 变不会学为会学, 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 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 对全体学生的行动, 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 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 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 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 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 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 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 因材施教, 最终缩小差异, 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 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 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 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达到教材基本要求, 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 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 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 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 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 教师认真研究教材, 抓住问题的本质, 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 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 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 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 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 (1) 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 举正反例反复理解; (2) 定义应用, 充分理解“化简后, 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 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 (3) 定义的拓广, 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 (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

安排作业时, 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 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 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 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 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 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 又前后连贯, 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 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 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 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 一般5分钟左右, 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 即下有界 (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 , 上无穷 (定向启发, 课外发展) 。

另外, 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 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 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 交给学生讨论, 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 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 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 这时, 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 改革考查方法, 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 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 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 拓深题40分, 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 B组学生实得分= (120分-扣分) ×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 (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

(2) 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 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 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 (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 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 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基础得到了巩固, 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 (如超级提问, 超级作业) , 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 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 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 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 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 一期一般进行两次, 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 可随时升级。调级后, 老师订出新的目标 (如各组的最低分数) , 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实验五年来, 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届实验班实验前均为同年级较差的班级, 但是, 2006年和2008年毕业的学生, 合格率均为100%, 人均分高于市15.4分和18.6分。尖于面不断扩大, 毕业时, 达40%以上, 在市组织的两次数学竞赛中, 实验班有两人获一等奖, 4人获二等奖 (实验班只有32人) 。

同时,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养成, 毕业总合格率均高于对比班, 在实验阶段无一人违纪。

上一篇:院校教学文化建设下一篇:自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