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2024-09-12

自然地理(共12篇)

自然地理 篇1

一、自然地理虚拟实验教学的价值

1. 弥补自然地理实验教学条件的不足。

目前, 很多高校自然地理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在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 往往会因为实验设备、实验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的原因, 使一些应该开设的实验项目无法进行。利用虚拟现实实验系统, 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 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实验, 获得与真实实验一样的体会, 从而丰富其感性认识, 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实践能力。由于互联网上的用户可以共享数据、软件、硬件等资源, 可以避免实验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 减少重复投资, 同时也不需要传统实验中的低值易耗品的消耗;有的实验由于存在一定危险性、实验周期长、不易观察、不方便在课堂直接演示, 而利用虚拟实验可以有效地拓展实验的范围, 帮助学生较好地观看实验现象, 更能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 突破时空限制, 开放性强。

由于自然地理学科特点的影响, 很多实验受时空条件制约较大, 实验项目更新缓慢。而虚拟实验教学中, 学生、教师可在学习、教学和科研的任何时段、任何地点进行实验。虚拟实验可充分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作用, 适应性好, 不受客观条件的影响, 可实现“实物实验”难以进行的实验项目。如远距离野外实验、特定气象、气候条件下的实验、耗材较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同条件下的重复实验;模拟宇宙太空环境、各种自然条件下的实验等。另外, 还可避免硬件实验带来的无关干扰, 如接触不良、仪器设备故障等所造成的影响, 也可随时随地反复进行同一实验。在协同虚拟环境技术下, 可实现远程实验、协同研究等。

3. 扩充实验资源, 实验效率高。

传统自然地理实验教学, 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 实脸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学生在实验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很难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虚拟实验室的数据库规格品种齐全并易于更新换代, 从根本上解决了因实验仪器设备不全、不足而影响实验的问题。虚拟实验室节省了大量的基于地理原型实验的劳动, 使用者集中精力研究实验对象的特性和规律。还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使虚拟实验具有良好的在线辅助和学习功能, 从而可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实验本身和达到实验研究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提高了学习和研究效率。

4. 营造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环境。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获得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巩固和运用知识的同时, 重点进行知识、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由于实验环境的约束, 传统实验教学多采用“注入式”, 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模仿性。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造各种可供自由探索的实验环境, 通过自主操纵、创设接近实际的实验环境、自然的理想观察模式、任意的假设, 并对产生的假设虚拟实验, 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实验, 达到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自然地理虚拟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案

1. 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开发。

虚拟实验的实施, 要借助互联网建立虚拟实验系统, 包含一个虚拟实验平台及与之配套的网上虚拟实验管理系统。网络虚拟实验平台仿真了计算机、路由器、集线器、交换机等4类常用仪器设备, 其中计算机又包含Windows与Linux两种操作系统的界面和功能。学生可以从器材栏选择需要的设备添加到实验区, 相同的设备可以选择多台, 利用这些仿真设备搭建虚拟的计算机网络平台, 进行参数设置与实验操作。[2]

2. 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

虚拟实验管理系统可以提供实验管理、个人信息、论坛、用户管理、报告管理等功能。系统分为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种角色, 不同角色拥有不同的权限。在本地端进行实验的学生可以直接访问应用服务器端的实验系统进行实验。登陆系统后首先进入主界面, 在主界面进行实验项目的选择。教师可直接在网上审阅实验, 并可利用实验管理系统进行成绩统计。此外学生也可自由设计实验。

3. 实验任务系统的设计开发。

利用自主开发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 开展《天文学》《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验证型实验是由常用的计算机网络配置等实验组成, 侧重于网络应用操作能力的训练;综合实验为DHCP、HTTP服务器等配置实验, 侧重于网络服务操作能力的训练;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实验平台, 让学生自由搭建实验网络, 侧重于实验规划设计能力的训练, 增强创新精神。[3]对于单门课程, 在网上每学期发布一定量的实验作业。公布实验要求与报告格式, 由学生操作完成之后, 直接通过网络提交实验结果、实验报告。

4. 虚拟实验室的集成与网络发布。

虚拟实验场景和实验仪器设备是单独构建的, 并且一个实验仪器设备、场景可能在多个实验项目中反复出现, 这就需要对虚拟实验进行集成。集成主要是根据实验科目将设计好的虚拟实验场景和该项目所需要的实验仪器集成到一个固定的虚拟场所中, 为了将集成好的实验室公开给学生随时随地使用, 则需要虚拟实验室进行网络发布。

三、自然地理虚拟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资源配置的“软硬兼施”。

软件资源在硬件资源的支撑下才有基础依托, 硬件资源在软件资源的运作下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软硬兼施”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因此, 运用虚拟实验时, 既需要扩建实验设施、扩充实验仪器设备、加强计算机网络等方法加强硬件资源建设, 又要通过科学设计实验教学课件、系统开发实验数据库、编制配套实验教材、建设实验教师队伍等手段强化软件资源建设。

2. 实验的虚实结合。

虚拟实验具有先天性的不足, 在自然地理领域中的现场动手实物实践环节不能被完全取代, 有些场景、细节无法虚拟。因此, 必须处理好虚拟实验与实物实验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要最终从虚到实。要注意虚拟到真实, 真实到虚拟之间的知识迁移。对于那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实验可采用实物实验, 而对于有危害性、价值昂贵、受时空制约的实验则用虚拟实验。这种虚实结合形式使得虚拟实验与实物实验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如星空的观测, 受时空条件影响较大, 设备短缺问题普遍存在, 因此非常适合用skymap软件进行虚拟实验;但熟悉和操作天文望远镜则需要实物实验。

3. 实验项目的合理设置。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实验教学是利用软件工具来构建不同的实验项目, 必需合理安排网络虚拟实验项目的系统架构:[4]根据实验项目知识与技能的综合程度合理设置验证型实验、设计型与综合型实验, 随着实验项目综合程度的提高, 综合实验活动也就越来越接近现实的真实, 并能够使学生获得有机整合的知识体系, 综合性实验因此成为实验的主流;根据实验项目量值的变换程度合理设置静态性实验与动态性实验, 随着实验项目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化, 虚拟实验向学生展示某一时期变动发展趋势, 能够使学生掌握各种理论与方法的适用环境与生存条件, 动态性实验因此倍受重视;根据实验项目内容合理设置模拟演示型实验、系统仿真型实验和虚拟操作训练型实验。

4. 加强实验教师的指导作用。

虚拟的实验因为是通过人机交互来进行的, 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该使人机交互截面尽量的友好, 并采用更加多样的手段, 个性化、人性化的交互策略来弥补。教师也可以尽量使用邮件、BBS、聊天室等方式来给予指导, 促进学生的学习, 并且起到一定的控制和监督作用。

摘要: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实现的虚拟实验技术, 是实验教学的现代化手段。弥补了自然地理实验教学的不足, 突破时空限制, 扩充实验资源, 营造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环境。自然地理的虚拟实验教学在操作中要开发虚拟实验平台、管理系统、实验任务系统和虚拟实验室的集成与网络发布。同时要在虚拟实验教学中注意资源配置的“软硬兼施”, 虚实结合和加强教师指导等。

关键词:自然地理,虚拟实验

参考文献

[1]瞿曌.网上虚拟实验的研究与教学[J].开放教育研究, 2004, 50 (4) :62-64.

[2]裘伟廷.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和虚拟实验[J].现代科学仪器, 2002, 32 (3) :20-23.

[3]赵阳, 赵继广.开发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关键技术[J].现代电子技术, 2004, 168 (1) :89-92.

[4]马汉达.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改革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1 (2) :118.

[5]张文.基于虚拟仪器的实验室建设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9 (2) :95-98.

自然地理 篇2

一、世界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概况: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3)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陆地概况:

(1)大陆:面积大于澳大利亚(亚欧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2)岛屿:面积小于澳大利亚(格陵兰岛)

(3)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阿拉伯半岛)

(4)大洲:大陆与它周围岛屿的总称(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5)大洲的分界:

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分界线:白令海峡

⑤欧—北美分界线:丹麦海峡

⑥南美南极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⑦欧——非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3.海洋情况:

(1)海:海洋的边缘部分

(2)洋:海洋的中心部分

(3)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大洋:

①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

②大西洋:形状如同“S”

③印度洋:

④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

(5)相对位置: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

二、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

(1)成因: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

②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2)实例:①青藏高原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②台湾海底的森林和古河道遗迹

③东非大裂谷的扩张

④地中海的面积缩小

2.大陆漂移假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3.板块构造学说:

(1)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火山、地震带: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

(2)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

(1)张裂运动:地表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

(2)挤压运动:地表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消失(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三、世界的地形

四、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与气候:

(1)天气: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3)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4)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2.气温与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测量:①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测量

②温度计放置离地面1.5米处

③日平均气温一般取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

(2)气温的变化:

①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

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

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3)气温分布规律:

①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相比,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③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0.6摄氏度/100米

(4)等温线:

①定义: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

②特点:

(I)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II)等温线呈封闭形状

(5)等温线判断:

①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②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③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④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⑤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⑥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

(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3.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

(2)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单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时和20时各

测量一次,测量结果之和为日降水量。

(3)降水分布规律:

赤道多雨,两极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少雨、东岸多雨;

中纬地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妞妞只活到一岁半,而离开我已经快三年了。妞妞活着时喜欢玩书,抓到随便一本书便会快乐地喊叫:“妞妞的书!”这声音一直在头脑里盘旋,叮嘱作者写出了这本真正属于她——至少是关于她——的书。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记述了一个仅拥有562天生命的小女孩——妞妞。因为妈妈在怀孕5个月时接受了大量X光照射,妞妞刚出生不到一个月就被确诊患有绝症。当父母终于下定决心,要给妞妞作手术时,已经来不及了。任何治疗都无法挽回妞妞的生命了。然而,妞妞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抛弃她,或是消极的等待亲生骨肉一点点死去,他们像养育健康小孩一样细心的呵护她,直到她停止呼吸的那一刻。

作者周国平是一位哲学家,而在这本书中,他却用极为细腻的笔法,记录下了他与爱女妞妞共同生活的562个日日夜夜。在日记般的记录中间,还穿插着他由此得出的对人生的感悟,隐隐透露出他哲学家的风范。

书中,作者把他对妞妞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微如一字,一词,大至一段,一篇,直至整本书,无处不充斥着他对妞妞的爱。妞妞刚出生时,她的眼睛还没被发现长有肿瘤。作者第一次见到她时,就形容“她双眼微睁,细长的眼线很美,眼珠不停地左右转动。她明明是在看!不过,那目光是超然的,无所执着的。”随后,妞妞被接回了家,她的一个小动作,一连串笑声,或是一声模糊不清的咿呀学语,都能引发作者一连串惊喜,写下一大段感想。这本书,无疑是一位父亲能送给女儿的最好的祭礼。

其间穿插的一系列的人生感悟,有些看似跟妞妞完全没有关系,谈及凡夫俗子,付出与报酬,永恒,神秘等等,但倘若你用心读他的一字一句,就会发现这些人生感悟不是空穴来风,每一段都与妞妞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每一段都是由妞妞所引发,由妞妞所启迪。例如在札记之二中的《命运之感》一篇,就是作者由其女儿悲惨的命运而引发对命运的感叹。他觉得他和妞妞终会再相遇,而妞妞“来这世上匆匆一行”,也许“只是为了认一认爸爸,为那永恒的相聚未雨绸缪”。可以说,是妞妞短暂的一生带给他对人生的更深一层理解。人在世上不妨去追求种种幸福,但不要忘了最重要的幸福就在你身边,那就是平凡的亲情。人在遭受苦难时诚然 可以去寻求别人的帮助和安慰,但不要忘了唯一一样东西能使你真正承受苦难,那就是你自己的坚忍。一个人懂得珍惜属于自己的那份情亲,有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苦难,乃是人生的两项成就。

妞妞的生命是短暂的,短暂到她还来不及对这个人世产生留恋之感,就已经离去。她甚至都不知道她的疼痛是由肿瘤引起的。但这离去对于父母来说却无疑是致命的,痛失爱女的痛苦,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然而,周国平(作者)不但承受下来了,而且还用他的笔,记录下了妞妞短暂的一生,让妞妞的生命得到了永恒。

高中自然地理模拟试题 篇3

A.太阳系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2.关于从广州开往北京的列车对铁轨磨损程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边铁轨磨损较重B.东边铁轨磨损较重

C.两边铁轨磨损一样重D.两边铁轨都无磨损

3.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 )

①北半球各地一定昼长夜短 ②北极圈上一定出现极昼现象 ③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④北极点太阳高度始终大于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下面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4~6题。

4.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这一天( )

A.亚洲大部分地区为冬半年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C.太阳黑子数目最多

D.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当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 )

A.南极圈出现极昼

B.北极圈出现极昼

C.南半球中高纬度昼长夜短

D.北京、伦敦、莫斯科、圣保罗昼夜平分

6.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 )

A.与位于B点相比,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C.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D.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读下面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7~9题。

7.当北京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时,地球所处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8.与其他点比较,当地球位于D点时,人们在晚上用肉眼能看到更多的星星,这是因 ( )

A.地球离银河系中心更远

B.地球离银河系中心更近

C.夜半球面向银河系中心

D.空气透明度更好

9.当地球由B移向C过程中,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非洲南端逐渐进入少雨季节

B.长江中上游地区可能出现梅雨

C.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D.长沙市白昼逐渐变长

下图为沿45°N近地面的气压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0~11题。

10.此时控制图中甲地的气压系统是( )

A.印度低压 B.亚速尔高压

C.冰岛低压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11.图中所示季节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我国东南沿海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B.贵阳多出现阴雨冷湿天气

C.日本南部正值梅雨季节D.印度半岛暴雨成灾

12.如果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则正确表示南半球状况的等温线图是( )

13.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14.下列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太阳辐射 ②地面吸收 ③大气逆辐射 ④大气削弱 ⑤地面辐射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④③② C.①④②⑤③ D.①④②③⑤

15.下列四幅海陆风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6.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按其内在联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折射和反射作用

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

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空气中的水汽多

17.由于上空空气聚积,产生下沉气流而形成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压带

18.关于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的规律,正确的说法是( )

A.12月22日到次年6月22日向南移

B.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相反

C.北半球夏季位置偏北,冬季位置偏南

D.6月22日到12月22日向北移

19.下列四副图中正确表示冷锋天气的是( )

20.下列发生的天气现象与冷锋无关的是( )

A.北方夏季的暴雨B.寒潮

C.北方春季沙尘暴D.台风

21.右图表示的天气系统为( )

A.南半球气旋

B.南半球反气旋

C.北半球气旋

D.北半球反气旋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于北京时间8月8日晚上8时正式开始。据此回答22~23题。

22.远在伦敦的中国留学生想通过电视现场直播完整观看本次开幕式的盛况,他们应于当地时间何时开始收看( )

A.8月8日12时B.8月8日13时

C.8月8日14时D.8月8日15时

23.本届奥运会举行期间,北京市最有可能( )

A.秋高气爽B.高温少雨C.温和湿润D.昼长夜短

下图是雅典和北京气候资料。读图,回答24~25题。

24.雅典所属的气候类型,适宜生长的水果是( )

A.柑橘B.香蕉C.椰子D.荔枝

25.与雅典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与气温特点是( )

A.降水较多,气温较高B.降水较多,气温较低

C.降水较少,气温较高D.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据此回答26~28题。

26.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27.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 )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 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④b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28.下列叙述中,其气温成因与b处相似的是( )

A.冬季,我国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漠河附近

B.夏季,我国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

C.冬季,同纬度地区相比,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

D.夏季,同纬度地区相比,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温

读下图,回答29~30题。

29.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 )

A.TB.QC.RD.S

30.在下页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P地相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3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

A.水分B.热量C.地形D.土壤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32~34题。

32.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3.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34.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下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35~36题。

35.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36.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下图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37~39题。

37.图中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 B.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38.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

A.③、①、②B.③、②、①

C.①、②、③D.①、③、②

39.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

A.河南省B.吉林省

C.安徽省D.福建省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问题。

40.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D.山地冰雪带

41.自然状态下,陆地自然带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最大的是( )

A.中国温带荒漠带B.巴西热带雨林带

C.北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俄罗斯苔原带

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锋(塔)夕照”的同时,能领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据此回答42~43题。

42.若旅行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

A.初二B.初五

C.初八D.十一

43.若该旅行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

A.初二B.初五

C.初八D.十一

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44~45题。

44.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

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

45.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

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

读下图,完成46~48题。

46.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

A.0°~20°NB.0°~20°S

C.20°N~23°26′ND.20°S~23°26′S

47.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48.若O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交点,则E点的时间可能为( )

A.5月23日8时B.6月22日18时

C.11月23日6时D.12月22日18时

下图为某气象台发布的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问题。

49.预计飓风中心经过70小时到达A市。到达A市时,所在地的区时为( )

A.8日13时B.8日23时

C.9日13时D.9日23时

下图是经纬网图,已知M地位于赤道,N地比P地先见到日落,此刻,图中70度以内为极昼,再过8小时,N地太阳高度达当日最大。读图,回答50~51题。

50.此刻,太阳直射( )

A.世界著名渔场B.世界著名油田

C.暖流流经地区D热带沙漠地区

51.图示范围内( )

A.此刻,各地在同一日B.此刻,大部分地区是黑夜

C.此日后,各地白昼逐渐增长D.此季节,N地原野一片片枯黄

如称以(38°N,0°)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半球为“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据此回答52~53题。

52.“水半球”的极点位于( )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53.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 )

A.非洲全部位于昼半球

B.北京市正值下班高峰

C.南极昆仑站处于极昼期

D.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4~55题。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图(单位:MJ/m2)

54.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55.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56.某国际机构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五区)主持视频会议,请中国的王教授在北京给远在非洲(西一区至东三区)的同行介绍经验。下列时段中,对三方最合适的是( )

A.华盛顿时间14:00—16:00B.北京时间14:00—16:00

C.华盛顿时间2l:00—23:00D.北京时间21:00—23:00

一些课外活动小组,分别观测了其所在学校旗杆日出时的影子和正午时的影子之间夹角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57~59题。

57.某校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间旗杆日出时影子与正午时影子夹角(以下简称夹角)接近直角,该校可能位于( )

A.中亚 B.西亚 C.东南亚 D.南欧

58.我国某学校,每年有两天不存在该夹角,该校可能位于的省区(简称)是( )

A.滇B.湘C.皖D.鄂

59.江苏某学校,在一个月内观测到该夹角发生了小—大—小的变化。该月是( )

A.3月B.6月C.9月D.12月

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

60.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是( )

A. 日月升落 B. 极昼极夜 C. 月相变化 D. 四季转换

61.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

A.23小时56分 B.24小时零4分 C.24小时56分 D.24小时

下图中a为晨昏线,c为经线,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读图,回答62~63题。

62.当a、c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

B.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

C.b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6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b地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 )

读下图,回答64~65题。

64.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发展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可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65.若判断图中的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台风的( )

A.形成原因 B.形成源地 C.移动路径 D.移动快慢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回答66~68题。

66.则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 西南风

67.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M地B.N地C.P地D.Q地

68.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时下列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下图中H地恰与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吻合,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东移。读图,回答69~70题。

69.上午10时,H地气温为12℃,甲聚落气温为17℃,到15时甲聚落的气温最接近( )

A.15℃B.18℃C.21℃D.24℃

70.甲聚落第二天的天气状况为( )

A.晴天转阴雨B.大风有浮尘

C.晴暖有微风D.阵风间暴雨

读下图,回答问题。

71.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甲地相同的是( )

A.德干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伊朗高原

下图是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读图,回答72~74题。

72.该月平均气温,图中②地高于附近地区的原因是( )

A.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

D.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

73.有关图示地区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日较差⑤地比④地小

B.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大

C.该月等温线图上,①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

D.该月等温线图上,③地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

74.对图示纬线经过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与③地之间人口稠密B.③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C.③地与⑤地之间森林广布D.⑤地以东夏季高温少雨

下图a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000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mm。图b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据此完成75~77题。

a b

75.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76.图b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

77.乙地位于亚热带的( )

A.常绿阔叶林带B.草原带

C.常绿硬叶林带D.荒漠带

78.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

大气圈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大气分层中,演绎着各种自然现象。据此回答问题。

79.在下列各组大气垂直分层中,总体而言,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一组是( )

A.对流层、电离层B.平流层、电离层

C.平流层、中间层D.对流层、中间层

80.下面四图中,与澳大利亚发生的热带风暴对应的天气系统是( )

81.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太阳黑子增多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

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82.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水汽少,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水汽少,地面辐射弱,地表降温慢 D.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读下表,回答问题。

非洲西海岸沿19°S的表层海水温度观测值

离海岸距离/km052104208312416520624728

水温/℃14.716.417.418.419.119.720.320.821.2

83.该海域沿岸( )

A.存在上升流,为热带雨林气候B.有暖流经过,为热带草原气候

C.有寒流经过,为热带沙漠气候D.盛行东南风,为热带季风气候

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84~85题。

84.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 )

A.①B.②C.③D.④

85.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

A.夏季流量小B.补给以降水为主

C.水量向下游增大D.径流年际变化小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86~87题。

86.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B.③C.④D.⑤

87.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B.Ⅱ——③C.Ⅲ——⑤D.⑥——I

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图,回答88~89题。

88.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89.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完全恰当的是( )

A.取水——保护水源地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90~92题。

9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91.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A.流向 B.含沙量 C.汛期 D.流量

92.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 )

A.地下水位下降B.河水流速减慢

C.淤积速度加快D.出现侵蚀后退

读下图,完成93~95题。

93.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94.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

A.河流水量更大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95.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

96.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

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

97.下列地貌形态中,经过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石林B.沙丘C.海蚀柱D.“V”型谷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回答98~99题。

98.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99.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一致的是( )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

100.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子的一端用潮湿的土壤分别搭起一座相同坡度的“小山”,从盒子的另一端倒入等量的水,形成“湖泊”;不同的是在其中一个盒子内,将一块微湿的海绵压入“小山”底端的土壤里(见右图)。分别用两个喷水壶,往“小山”上洒等量的水,模拟降水。观察、比较两个盒子内水面发生的变化。据此,回答101~103题。

101.放有海绵的盒子的水面与另一盒子的水面相比( )

A.高出很多B.高出稍许C.高度相同D.高度较低

102.实验中海绵代表的地理环境是( )

A.黄土塬B.沙滩地C.沼泽地D.自流盆地

103.该实验模拟的地理事实是( )

A.湖泊能够调节空气湿度B.坡度变化会改变地表径流

C.湿地能够吸纳地表径流D.降水变化能够影响自然环境

104.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流入海口常形成“水下沙坝”。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105.雪线为山地永久积雪区的下界。下列选项与雪线高度无关的是( )

A.纬度高低 B.降水量多少 C.植被覆盖程度 D.气温高低

参考答案

1.B 2.B 3.D 4.B 5.D 6.A 7.A 8.D 9.D 10.D 11.B 12.C 13.D 14.C 15.B 16.B 17.B 18.C 19.A 20.D 21.C 22.A

23.D 24.A 25.B 26.A 27.B 28.B 29.B 30.A 31.A 32.A 33.C

34.B 35.D 36.B 37.A 38.C 39.B 40.B 41.A 42.B 43.C 44.B

45.C 46.C 47.A 48.D 49.B 50.C 51.B 52.D 53.C 54.C 55.B

56.D 57.C 58.A 59.B 60.A 61.D 62.A 63.C 64.B 65.C 66.A

67.C 68.D 69.D 70.C 71.B 72.D 73.A 74.B 75.C 76.B 77.B

78.A 79.B 80.A 81.B 82.D 83.C 84.C 85.D 86.D 87.A 88.B

89.D 90.B 91.A 92.D 93.D 94.B 95.B 96.D 97.B 98.A 99.C

自然地理 篇4

一、“宇宙及其中的地球”内容的演变

在1932到1941年之间, 关于“宇宙及其中的地球”没有出现内容减少的情况, 而是在1932年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1932年重点学习的内容有: 地球五带及其所在位置, 地球之运动及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的变化。而1940与1941年的课程中不仅有“地球之运动及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的变化”, 在其基础上新加入了“浩瀚宇宙及太阳系”“月球及日月蚀”, 还有关于“地球形成原因”的内容。

自1963年之后, “宇宙及其中的地球”这类课程内容的难度开始逐渐降低, 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删除了一些知识点难度较大的内容。1963年课程内容将“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作为了最终制定教学内容的第一条原则, 所以在高中课程内容中自然地理内容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有关“宇宙及其中的地球”类的内容主要被安排在了两个课程标题中, 一个标题是“地球之运动”, 另一个标题是“地球和宇宙”。当时对“月球”和“历法”的内容、“测量本地纬度和地方时”等内容提出了要求, 到后来这些内容就变成了选修内容。在1990年与1986年之间的自然地理课程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动, 只是把“天球”变成了选修内容。

对太阳高度进行重新制定是难度降低的第二个表现。在1986年与1990年的课程内容中, 关于太阳高度的内容的要求是: “要求正确地画出北半球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并且还要求掌握解释示意图的能力, 即说明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带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的差别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具有相同纬度的太阳角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说出纬度不同的地带的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是比较难的。在1996年课中, 关于太阳高度的内容的要求是: “要求会画6月22日与12月22日两天中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并能详细地说出地球上不同地带的太阳高度角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这个要求难度比较高, 因为不同地带的太阳高度角要同时受到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影响。到了2000年, 就在1996年的基础上增添了“正午”二字, 即“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大大降低了难度。

关于“宇宙及其中的地球”内容的难度还曾发生过变化。知识点概略程度的变化和知识学习水平动词都是影响学习难度的原因。在1996年的地理课程中, 关于知识要求是: “理解地转偏向力、农业生产以及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到了2000年, “理解地转偏向力、农业生产以及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中的“理解”变成了“了解”。到了2003年, 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要求是“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进行分析”。要求中的“分析”和1996年中的“理解”的意思比较接近。但课程没有明确地说明是否要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进行分析, 所以知识的难度很难确定。

从整体上来看, 高中地理课程中“宇宙及其中的地球”的内容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动, 并且“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直都在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范畴之内。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内容的演变

作为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1941年以前高中地理课程中还不存在这项内容。直到1963年,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个名字也没有明确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中, 但是在课程中要求对气候、植被以及土壤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学习, 实质上就是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一种简化, 在1986年和2003年, 高中地理课程中都增添了这个理论, 并且在课程中自然环境的部分提出了“学习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求。在1996年, 高中地理课程中规定了“实地观察和了解地质、地貌特征以及水文和地植被的分布情况”, 到了2000年, 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又增添了“说明地质、地貌特征以及水文和地植被的分布情况之间的联系”的要求, 开始重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到了2003年, 高中课程中就降低了学习要求, 规定变成了“在本地条件的基础上, 对地质、地貌以及植被分布情况等进行野外观察”, 并未对它们之间的联系性提出较高的要求。从整体上来将, 高中地理课程中“自然环整体性和差异性”内容也没有出现大的变动, 并且长期被列入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结语

本文在论述高中地理课程中自然地理关于“宇宙及其中的地球”内容的演变时, 了解到其内容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动, 其中,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的内容虽然有变化, 但是始终都是高中课程中的学习内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内容的变化程度也不大, 并且长期被列入高中地理课程当中, 这足以说明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娜日苏, 海春兴, 刘广通.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02) .

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区位分析 篇5

一、人文地理区位分析原则

(一)农业区位分析 (二)工业区位分析

(三)城市区位分析 (四)交通区位分析

(五)商业区位分析 (六)旅游区位分析

1.全面性原则——综合思维、全面眼光

(1)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

①经济位置要素——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如临经济区交通要道。

②自然区位要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

③经济区位要素——资源、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等

④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产业基础、国家政策、民族国防

(2)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

2.主导性原则——结合产业、寻求主体需求

农业地域列举

主体需求

云贵高原梯田农业

地形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热量

新疆的哈密瓜、长绒棉

光照和温差

南方蔬菜冬季供应东北

交通运输

花卉业

市场、水源

乳畜业

市场、多汁牧草

旅游休闲业

环境、市场信息

3.因地制宜原则 ——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

因不同的自然环境制宜;因不同的经济环境制宜

(1)语言表达要因地制宜

例1: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交通区位——

①五大湖廉价的水运; ②密西西比河发达的水运;

③圣劳伦斯河与纽约河之间的运河; ④大西洋沿岸优良的港口.

例2:渭河平原的农业区位 ——

①地处渭河平原,地势平坦;②夏季高温多雨,水热组合好;

③渭河冲积,土壤较肥沃; ④渭河流经,灌溉水源充足。

(2)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

例1:美国“硅谷”的特殊区位——军事订货(政府政策)

例2:潘帕斯草原农业的特殊区位——曾是欧洲的殖民地,欧洲市场广阔

例3:“珠三角”的特殊区位—— ①邻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有众多的华侨外援; ②中国南方“门户”。

4.因时制宜原则——把握区位联系的变化和发展

(1)自然要素的改变 (2)社会经济要素的发展变化

例: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与区位因素的变化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区位因素的变化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生产结构单一

 

世界钢铁过剩

二、人文地理区位分析---设问类型

1. 评价区位布局是否合理——区位布局定了以后作出评价不合理。

①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该地盛行风向为西北风),造成城市大气污染;②位于流经城区的河流上游,污染城市水源;

③位于河流谷地,工厂废气不易扩散。

2.分析某类最佳区位的选择——区位布局之前作出区位选择

3.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例4 :北京昌平县兴寿镇从开始种植草莓,现有草莓温室大棚500栋,产品销往北京、香港等地。据此回答第1—2题。

1.昌平县发展草莓温室大棚的最主要自然条件是

A.距市场近B.雨热同期

C.平原地形 D.水源条件好

2.从社会经济因素考虑,昌平县发展草莓温室大棚的区位优势是

A.距市场近B.国家政策扶持

C.技术力量强 D.收购价格高

4.分析某区域某类布局的条件、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例5: 泛亚铁路(新加坡至昆明)将是联系东盟和中国的重要通道。其中,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的已有铁路为共用段,自曼谷至昆明的待建铁路有东、中、西三个方案,如下表和下图所示。

方案

经过主要城市

铁路总长度

需新建铁路

东线

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昆明

5520

433

中线

曼谷—万象—昆明

4180

1245

西线

曼谷—仰光—昆明

4321

1017

①运营里程长;②利用现有铁路长,需新建铁路短, 投资少;③铁路主要经过平原, 兴 建难度低;④所经地区人口较稠密,城市多,经济相对发达。

5.分析某地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①资源变化——煤炭资源枯竭;②交通变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③政策变化——改革开放、振兴东北.

命题趋向:1.对农业区位选择的考核转向为给出材料(文字或图表)多角度考查的方向发展。2.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要善于迁移,分析评价同类区域的特点。3. 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区域特征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注意区域差异的认真筛选提炼。

三、人文地理区位分析分类分块如下

(一)农业区位分析

◆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

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坡度

气候——光、热、水、温差

土壤——肥力、厚度

水源

市场、交通

土地、廉价劳力

农业技术

政策税收

饮食偏好

◆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某区域某农产品生产的区位分析

——从生活习性入手,主要考虑自然条件需求;商品性强的农产品还要考虑质量要求、营销特殊要求。

农产品类型

作物习性

粮食作物

小麦

耐寒耐旱、适应性强

水稻

喜高温多雨、地势低平

玉米

喜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

纤维经济作物

棉花

喜高温

黄麻

喜高温湿润气候和肥沃的沙质土壤

糖料经济作物

甘蔗

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甜菜

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农产品类型

作物习性

油料经济作物

花生

喜温干燥、砂质土壤

油菜

喜温暖气候,肥沃土壤

大豆

为中温作物

饮料经济作物

喜高温多雨、怕涝

热带经济作物

天然橡胶

喜高温多雨

水果作物

葡萄

喜光 需水

苹果

喜光、较耐寒

柑橘

喜温润,怕寒冷

例:陕西中部黄土高原地区苹果生产的区位优势

2.某区域某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分析

——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混合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

例:潘帕斯草原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都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地价(地租)与运输的影响,单位面积产值高的集约型农业接近城区,离城市越远,经营越粗放。“面状”城市商品农业(都市农业)的区位选择,市区----- 郊区 由近及远 布局如下:

①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园 ②乳肉畜蛋区 ③蔬菜区、花卉区、水产区 ④粮食产区 ⑤水果产区

(二)工业区位分析

◆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要素

经济位置要素

自然要素

经济要素

社会要素

环境要素

相对位置

土地

水源

土地租金

资源配置

交通通信

市场容量

科技教育

劳动力

社会协作

政府政策

工农业基础

发展历史

国防需要

个人爱好

工业惯性

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

命题趋向:工业区位分析由单一主导因素向综合因素针对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要重视中外工业地域的比较和评价能力的训练。

◆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要素的发展变化

土地租金

土地租金高低影响工业转移

资源配置

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动力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交通通信

发达国家交通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信息通信网络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增强

市场容量

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科技教育

工业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例: 美国硅谷发展的区位优势

1.某区域某工业区(带)的区位分析——传统工业区(煤铁复合体型、临海型) 、新兴工业区(意大利型工业区、高科技型工业区)

位置

位于旧金山市东南部,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地理位置优越

环境

属于地中海气候,冬暖夏热,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科技

大学与高技术公司多,科技力量雄厚

市场

美国国防部一直对硅谷的半导体元件维持着稳定的订货量

交通

邻近旧金山航空港,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捷

2.某区域某工业部门区位分析---我国宝钢的区位分析

水源

近邻长江,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大量水源

交通

滨海临江,水运发达,便于原料能源输入和产品输出

市场

邻近消费市场,为上海工业提供优质钢材

劳动力

上海科技发达,高素质劳动力多

社会协作

工业发达,社会协作条件好,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环境

远离市区,对城市污染较小

3.城市工业微观区位选择

——从“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角度采点

“风”

根据图中风向条件,保证有污染的废气物不吹向居民区

“水”

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保证有污染的废水物不流向居民区

“宝”

有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特殊需求,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力,接近科研中心等

“地”

地域空间联系和地形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地区地形环境对工业区的影响

4.某地经济发展区位分析—完全借用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要素来分析

例: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城市区位分析

◆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要素

自然要素

经济要素

社会要素

新要素

地形

气候

河流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交通

政治

军事

宗教

科技

旅游

国家政策

◆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要素的发展变化

1.某 “点状”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区位分析(宏观分析)

城市形成

多与自然条件相关

地形平坦

气候优越

水运、水源便利

矿产丰富等

城市发展

多与经济壮大相关

政治地位变化

交通的发展

经济的开发等

分析西安市发展的自然条件:

地形

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渭河谷地 ,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利于农耕,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气候

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气候温暖湿润

河流

有黄河中游大支流渭河流过,为该城市城址选择提供条件,并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

2.某 “点状”城市带(圈)形成区位分析(宏观分析)

例:分析“长三角” 都市圈形成的自然、社会条件.

3.某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区位分析(微观分析)

自然要素

历史要素

经济(地租)要素

社会要素

地形

气候(风向)

河流流向

植被

城市职能与知名度

城市风貌

距市区远近

交通通达度

收入水平

知名度

种族与宗教

4.某城市新区的发展区位分析——从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分析比较城市各个方向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重点方向

例:分析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区位优势。

(四)交通区位分析

◆影响交通建设的区位要素

自然条件

经济效益

政治效益

技术条件

地形

地质

气候

水文

自然资源

交通

人口与城市分布

经济发展

政治

国防

科技进步

◆应从“两头地域、沿线区域”建设的自然条件、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条件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1.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区位的宏观分析

例: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区位。

2.港口建设区位的宏观分析

有利条件

经济腹地

位于京津唐工业基地,是我国华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腹地广阔

建港用地

位于华北平原沿海地带,地形平坦开阔, 保证

港区用地

不利条件

泥沙淤塞河道; 港区开阔、风浪很大

陆域水

域条件

A港港阔水深

B港为河海港,泥沙淤积严重

国际航运

A港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 接近国际航运要道

腹地条

件变化

A港经济腹地广阔,成为该国大部分地区的集散中心

B港由于孟加拉国的独立而缩小了经济腹地

3.内河航运发展区位的宏观分析

例:分析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4.大比例尺图上城市交通区位的微观分析

(1)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与城市关系的微观区位

——多从城市的边缘通过,以维护城市的环境为目的,减轻城区的压力。

(2)港口的微观区位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上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水深、背风、避浪的海湾;与陆上其他交通干线联系方便的地方 。

(3)航空港的微观区位

气候——低云雾、少暴雨、小风速、能见度高 ;跑道沿盛行风方向修建

地形——开阔、平坦;地势——较高;坡度适当、排水通畅 ;地质——地基稳定 ;距城市距离——较远(地价、烟雾、干扰) ;有快速干道与之相连。

(4)汽车站的微观区位——位于城市交通干线两侧 ,与市内干线或其他对外交通联系方便的地方。

◆影响商业的区位要素

(五)商业区位分析

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

地形

气候

交通、市场(人口数量

居民职业构成民族构成 )

付租能力

商品生产能力

1.点状城市的商业区位分析

例:分析上海市成为全国商业中心的条件。

2.面状城市商业区位的微观选择

(六)旅游区位分析

◆影响旅游发展的区位要素

游览价值

旅游资源的质量

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旅游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

经济距离长短

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开发程度

地区接待能力

旅游配套设施

服务质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容人量的大小

1.某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区位分析

例15:近年来,泰国旅游业“一枝独秀”成为服务业的支柱和创汇最多的行业,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16:贵州省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旅游景观观赏价值较高,但其旅游业还有待大力发展和提高,试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2.某区域旅游发展的区位分析

例17:对比分析黄山与庐山旅游发展的区位差异。.

传统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NO.1 东北地区

我国东北地区虽然大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但由于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其民居风格体现着高寒民居的特点——窗口小少、墙壁厚重。

保温防寒是东北地区民宅的显著特征。提到东北民居,不得不说“火炕”,这是一种用做饭余热加热室内土炕来取暖的设施,为东北房屋普遍采用。内间的卧室,以炕代床。炕用砖与水泥砌成,横贯内室,一侧与外间的灶相连,一头通烟囱,可见一日三餐提供的不仅仅是热腾腾的食物。

NO.2 黄土高原地区

黄土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侵蚀,地形支离破碎。窑洞,这种就土山山崖挖洞用来供人居住的“民居”,则是这里的古老民居形式。

由于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暖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建在10-11米深处的下沉式窑洞则显示出其“冬暖夏凉”的独特优势。

下沉式窑洞的窑脸上开大窗,白天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能,提高室温;窗上设毯子、茅草、牛皮纸等材料做成的保温帘子或窗板,白天卷起,晚间放下。窑脸上部开设的高侧小窗,仅用于夏季通风。到了冬季,双层木窗上加设的塑料薄膜,减少了传热耗热量;门窗缝隙采的棉布条封糊措施,也是为了抵御冷风渗透。种.种做法的保温效果甚佳且节约能源,同时也解决了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大的问题。

另外,黄土高原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为150~750毫米。因此,下沉式窑洞的顶部与入口稍高,窑洞内设有十几米深的渗井,此举有效避免夏秋季多雨天气对建筑与居民的伤害。

NO.3 江南地区

江南,意为长江之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江南旧民居一般为连排建筑,左右屋之间开有侧门和通道,相邻之间可以穿行;连排屋在上下之间的一边或两边建有厢房,中间露出的为天井或小庭院。这种连体民居建筑使一个自然村庄户户相连,由于通风效果好,阴凉范围大,在气温偏高的夏天特别凉爽。

相比于北方而言,江南地区在地形地貌上的主要特征是多丘陵。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房屋组合比较灵活,以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另外,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素白色的墙体时常给人清爽宜人的感觉。

NO.4 华南丰沛雨带地区

华南,即中国的最南部。华南地区多数地方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天数在300天以上,年降水量为1400—毫米,是一个高温多雨、四季常绿的热带-亚热南带区域。

避雨遮阳是华南地区民居的重要功能之一。在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的“行人走廊”则是为适应这种炎热多雨气候而建造形成的建筑。“行人走廊”又称骑楼,是一种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近代商住建筑物。骑楼从街道两旁的商店二层楼向街心方向延伸到行人道上,或者将屋檐延伸以构成行人走廊。有了这种行人走廊,人们在街上办事可以不带雨具,在太阳毒辣的夏天也可遮挡太阳照射。

住宅和特色建筑与当地气候特点息息相关,自然也与人们生活起居密不可分,或防风沙,或避寒,或防潮,或避雨,不同地域的人们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文化。

房屋背后的地理知识:

(本文来源于地理研学吧,标注)

影响传统民居特点的因素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下面通过几个案例的分析,带领大家领略不同的民居特色。

案例1 胶东海草房

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这就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当你走进山东省的渔村,就可以看到这些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极具地方特色的宛如童话世界中草屋的民居。

海草房的修建与当地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胶东沿海地区,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且风速较大。由于海草屋顶的整体性较好,层层叠压的海草不用任何粘合、捆绑材料加以固定,也不会被大风吹走。而且海草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胶质,耐久性可达四五十年之久,用它们苫成的厚实房顶,可以防漏吸潮,持久耐腐,且不易燃烧。

同时海草房的进深通常不足4米,海草房的屋顶的三角形高脊大陡坡结构设计,适应了当地风多雨频的自然条件,还便于快速排泄雨水,进一步避免了海草的腐烂。厚厚的草顶,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热保温作用,墙体所用石料也是很好的热稳定材料。因此,传统的海草房冬暖夏凉,保证了居住的舒适性。

【典型例题】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海草房是我国胶东半岛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主要分布如左图。

材料二:海草房是在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用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的海草层层叠压铺盖而成。(如右图)

(1)请分析胶东半岛多修建海草房的有利条件。(4分)

(2)胶东半岛现存海草房中有许多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请结合房子的特点说明其保存悠久的原因。(8分)

(3)图中房屋后面甲墙壁长满青苔,请分析其原因。(4分)

(4)近年来,沿海养殖使海草资源大量减少等多种原因,导致海草房不断减少。请为海草房的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8分)

【答案】(1)地处山东半岛,丘陵地貌,当地有丰富的石材(花岗岩)(2分)。地处沿海,浅海海草资源丰富。(2分)

(2)海草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胶质,具有防虫蛀防霉烂特点,易于保存。(3分)

胶东沿海地区,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3分)

沿海多大风天气,海草屋顶整体性较好,层层叠压结实,保暖性和抗风性优良。(2分)

(3)沿海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2分),甲面为海草房背阴面,光照少,气温相对较低,蒸发弱,潮湿易长青苔。(2分)

(4)培植海草,为海草房的修复提供材料资源。(2分)

保护水草的生长环境,恢复生态系统。(2分)

做好海草房建造技术传承。(2分)

建立海草房生态博物馆,加强宣传保护(2分)

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开发渔家民俗生态休闲旅游,提高其利用价值。(2分)

(每点2分,任答4点给满分8分)

案例2 兰屿“地下屋”

兰屿是屹立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西北距台东市49海里,距绿岛45海里,西南距鹅銮鼻41海里。岛上风景优美,椰风蕉雨,一派热带风光,有世外桃源之称。兰屿岛地处热带,年平均气温为22℃,全年月平均在20℃以上的时间长达9个月,全年多雨,年降水量高达3055毫米,降水季节分布比较平均,没有明显的雨季、旱季之分。夏季和秋季多台风,冬季东北季风强劲。

岛上住有2000多名达悟族同胞,仍然保留着传统和原始的生活习性。他们性格温和,忠厚纯良,能歌善舞。每个家庭的居住环境是由三个主要建筑物构成:分别是供睡眠及煮炊使用的主屋,供工作及储藏使用的工作房,与供乘凉及看海使用的凉台。其中主屋是建在人工挖掘的凹地,外围再累石成墙,使得整个房屋比地面低,这就是“地下屋”的由来。

又由于兰屿堪称“风岛”,是全世界著名的多风地区之一;夏季易受台风侵袭,而达悟族人为躲避风灾,所以巧妙地设计出此种住屋方式。所以兰屿的“地下屋”大都有百年历史,而且住起来冬暖夏凉,极具特色。

【典型例题】

兰屿是屹立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西北距台东市49海里,岛屿面积约45平方千米,岛上河流发育,为了适应当地严酷的环境,岛上传统民居大都建在约2米深的人工挖掘的凹地内,四周用鹅卵石堆砌,房屋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屋前向海的一面留有出入口。读兰屿地下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 与地上住宅相比,兰屿地下屋更

A. 抗震 B. 防潮 C. 防风 D. 保暖

2. 建造地下屋所用的鹅卵石多取自

A. 山顶 B. 河畔 C. 地下 D. 海滨

3. 兰屿地下屋顶的坡面

A. 前坡为迎风坡,坡度缓

B. 前坡为背风坡,坡度陡

C. 后坡为背风坡,坡度缓

D. 后坡为迎风坡,坡度陡

【答案】1.C 2.B 3.A

案例3 河南陕县地坑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

地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实用价值具有防震功能。艺术功能方面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园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应,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

在地坑院里种植花草树木,是院里主人装饰地坑院必不可少的工序。春暖花开,人们犹如生活在花丛中,置身其中有一种娴静的农家情调,心情格外爽朗。院子里再种上几棵果树,夏天既可以乘凉,挂果季节还有新鲜可口的水果吃。

【典型例题】

“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至今仍有留存。在我国的山西陕县,人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颗高大的树,树冠冒出地面。读“地坑院”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1. 人们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其主要作用是

A. 遮挡风沙

B. 遮阳挡雨

C. 防外人跌入

D. 美化建筑

2. 建造“地坑院”民居的自然条件是

A. 土质黏重,不易挖掘

B. 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

C. 地下水浅,易挖出水

D. 夏季降水多,地坑易蓄水

3. “地坑院”四周修建栏马墙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 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

B. 防止人们跌入院内

C. 使地坑院美观协调

D. 阻挡风沙、雨雪

【答案】1.C 2.B 3. D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左图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右图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 右图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A. 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 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 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答案】3. D 4. A

案例4 海南船型屋

黎族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鉴于这些优点,船形屋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典型例题】

船型屋是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而成的一种民居形式(如下图)。该民居的营造技艺,入选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

A. 海南岛 B. 辽东丘陵

C. 青藏高原 D. 黄土高原

2. 该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

A. 炎热潮湿 B. 高寒缺氧

C 地表崎岖 D. 多滑坡泥石流

3. 船型屋采用下空结构可

A. 防寒、防冻土

B. 防雨、防水淹

C. 防风、防滑坡

D. 防潮、防蛇

【答案】1. A 2. A 3. D

影响传统民居特点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请总结影响传统民居特点的因素有哪些呢?

1. 气候(气温、降水、采光、昼夜温差、风、空气湿度等)

2. 地形、地质(岩石、土壤、冻土、黄土等)

3. 水文 河流

4. 材料获取(就地取材、价格低廉)

5. 蚊虫鼠蚁(湿热)

2010年自然地理专题复习点拨 篇6

自然地理复习一般在高三的开学之初,虽然2010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尚未出台,但可以2009年的大纲或标准为基础,全面了解高考对自然地理各知识点的要求和考试范围。毕竟每年的地理高考考纲变化很小,同时考纲是命题的基础和标准,因此考纲是进行自然地理复习的纲领和指南。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①明确考纲对知识范围的要求;②明确考纲对能力方面的要求;③明确考纲中的变化趋势;④明确考纲中的试题范例。做到这几个明确,才能在复习中紧扣考纲、把握导向、提高效率。

收集归纳2009年各地区和本地区近5年高考地理试题,将自然地理知识按单元进行归类重组,了解自然地理命题的侧重点是今后复习的方向。同时,高考试题也是今后地理复习检验效果的“试金石”。综观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以等值线图、示意图等图表为材料,对地球运动、大气和气候、河流及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因此在平时复习中紧扣考纲的基础上,重视双基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复习是自然地理复习成功的“法宝”。

二、狠抓主干知识,夯实地理双基

由于自然地理在高考试题中具有考点集中、重复出现等特点,因此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是复习的重中之重。从历年试卷来看,自然地理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温度与盐度和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陆地水体的运动与转化、自然带、区域自然特征分析等几个方面及其派生知识点上,它们就是自然地理复习的重要知识点。要复习好这部分知识应注意以下几点。

1J知识体系和网络的构建

在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不同的知识“组织”,同时也将旧的知识在新的指导思想下经过新的组合、归类和联合以及迁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网络”。如空间分布的接近联系或对比联系:世界大洲的分布一板块的分布一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一年轻的褶皱山脉的分布一年轻的高原分布一某些金属矿的分布一古老的高原分布一主要的平原分布一与冲积平原有关的大河分布。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联系: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一气压带、风带分布一洋流的分布一气候类型分布一植被带(自然带)的分布。

通过知识体系和知识图表进行自然地理复习时,要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知识点的“深挖”。如复习“气候”时,可以这个知识点为中心,从气候的四大因子——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展开联想。尽可能拓展其外延,尽量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2,地图和图表信息的提取与利用

地图是地理学科最鲜明的特点,自然地理复习过程中也离不开地图这个重要的工具。通过地图将自然地理知识一一在地图上进行表现,从而使地图成为自然地理知识的载体。如复习气候知识点时,可以通过非洲地图等区域地图辅助复习,将非洲气候类型一一标记在空白的非洲地图上,而后归纳分析非洲气候的特点,并在每个特点后写明其原因;在各气候类型区填写该气候类型的特点及该区域的气候成因,总体归纳非洲的气候主要受哪些气候因子影响;并将平时试题中涉及非洲气候的等值线图表也转绘到这幅地图上。这样不但培养动手能力,而且将知识集中于地图上,通过该地图将气候知识落实到实处。

3,社会热点、焦点与区域知识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自然地理知识考查多以区域为背景,以社会热点隐性的介入为重要特点。如2009年安徽卷第33题,以新疆罗布泊消亡为背景材料,通过示意图呈现,综合考查考生读图、析图能力,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地势判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进行考查,新疆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地区,但没有直接考查热点。因此,平时复习时要经常留意当前国内外和现实生活中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宇宙探索、重大纪念活动、生态敏感区、地缘政治敏感区等方面的热点、焦点,用相关的自然地理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对热点时事和热点区域要注重对其地图的收集,将自然地理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知识整理,重点是自然地理特征原因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科学合理训练,提高复习效率

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论证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是近年来地理高考的主旋律。高考对考生的要求是能够“活学活用知识”,具体的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因此,平时的复习中,要求在抓好基本概念、原理学习的基础上,对这四方面的能力按照《考纲》规定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专项训练和归类训练,特别是选择题、综合题以及各项能力要求的专项训练,从中能更好地领会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另外,要重视规范性训练,必须按照高考的要求来进行,以便养成严谨的审题和答题习惯,从而尽可能减少非水平性失分。

精选试题,摆脱题海,提高做题的效率。平时要用好练习资料,适当购买一本资料即可。“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错误试题练习应该学生自己先订正,有机会再请老师批改,上课认真记录相关讲评材料,总结自己错误原因,将知识拓展和能力必备认真添加在试题空白处,课外多浏览并在适当时间再抄题练习一番。

四、注重几重关系,实现知识迁移

从知识内在联系来看,系统地理的复习不能脱离区域地理,因为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从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来看,对系统地理中基本原理、规律的考查一般是建立在区域认识的基础上。因此,只有将系统地理的复习与区域地理有机结合,才能使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学科结构来看,初中地理由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两部分组成,其中自然地理与高一必修地理的内容有大量的联系,甚至重复,教师可以进行知识归类,避免学生知识系统紊乱和重复劳动,有关这些内容的复习可以放人高一必修教材的复习中,如世界地理的地球、地图、陆地地形、地形的变化、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世界的自然资源;中国地理中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国的自然资源等。这样的复习方法既节省时间,也便于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系统树。学生头脑中系统知识树的建立,不但有利于明晰地理知识的脉络,也有利于应对试题中知识的纵横迁移。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体系初探 篇7

1. 基础实习。

具体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岩矿、地质构造、化石、植物等的认知性实习。二是指借助相关仪器进行观测的技能性实习, 如气象要素观测实习、水文测验实习等。这类实习除了认证自然现象, 还具有为其它类型实习奠定技术基础的作用。因此, 也属于技能和能力培育的实习。它们一般不安排集中的实习时间, 而是在课堂实验实习之后, 就近选择典型地点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单一性的实习。

2. 要素实习。

主要是针对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6大要素的实习,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基本特征。同时通过要素实习, 不仅获得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理解, 而且也从中体会和掌握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方法。要素实习具有验证性和技能性的双重特性, 是任何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必不可少的内容。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模式进行: (1) 就近选择典型地区进行单要素的短期短途实习; (2) 在较大地区范围内进行多要素联合实习, 时间相对较长。

3. 综合实习。

多要素的联合实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习。因为如果野外实习只停留在各个具体要素的认知验证上, 就不可能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有清晰的认识。所以, 综合实习必须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为首要任务。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中不仅要认识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特性, 还要揭示区域内部不同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也就是要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可见, 综合实习要求学生通过全面细致的分析比较, 最后总结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它着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代表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方向, 一般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有序地进行。

4. 应用实习。

自然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具有理论性, 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意义。自然地理学理论对开展资源环境评价、区域环境整治、区域规划和开发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自然地理学应用性和实践性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规划建设单位的关注和认可。有基于此, 我们认为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中应该突出应用性实习的内容。这不仅是学科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要求, 而且也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的需要。

5. 创新实习。

创新使教育活动充满了活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关键环节。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体系建设中, 要更新观念, 加强创新实习教学, 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创新实习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过程的升华。通过创新实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补充, 达到只有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才能实现的目的。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来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 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标准和方法, 独立地或者与他人合作开展野外调研工作;二是申报各级大学生科研项目, 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野外调研, 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三是结合自然地理方面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进行。

由于学时的限制, 上述五个层次的实习并不都要求在计划的学时内进行。根据需要, 有些内容可以以第二课堂、开放实习 (实验) 、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参与教师科研成为老师助手等方式进行。从时间上来说, 五个层次的实习体系,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伴随于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全过程。随着实习层次的提高, 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不断缩短, 对社会了解逐渐增多, 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加强, 技能和能力的培育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朱高龙, 吴文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6) .

[2]倪杰, 龚建周, 林淑玲, 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课程优化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 2010, 13 (3) .

自然地理 篇8

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蕴涵了命题人大胆的构想与创意, 展示了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从整体上来讲, 2012年高考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侧重考查考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在材料选择、情景设置、图像设计等方面更新颖, 无偏、怪、难题, 难度基本保持稳定 (以中等难度为主) , 能力考核要求稳步提高, 较好地落实了“四项基本能力”的考核目标。从对自然地理的考查来看, 高考强化了对核心主干知识和原理的考查, 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侧重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和光照图的判读) 、常见天气系统、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河流水文特征、洋流分布及其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差异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下面选取部分自然地理典型试题加以分析和解读, 供广大考生参考。

模块一地球与地图

(全国文综新课标·10~11) 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 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2题。

1.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解析】该组题考查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以及地理计算能力, 难度中等。

第一问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推测Q地外围第一条等高线的数值是解题的关键。河流沿线地势较低, 左右两侧地势较高, 据山峰高度、河流位置和等高距为100米这三个信息可推知从山峰到Q地等高线的数值可能分别为500、400、300、300和400, 进而可判断Q地的海拔范围为400~500米, 故选D。

第二问较好地考查了考生思维的灵活性, 确定桥梁附近海拔高度的范围是解题的关键。由第一问解析部分可知临近河流的 (左右两条) 等高线数值为300米, 则瀑布和桥梁附近的海拔范围应为200~300米;又因桥梁位于瀑布下游且瀑布落差为72米, 可推知桥梁附近海拔应该大于200米、小于228米, 故桥梁附近与山峰 (580米) 的高差为352~380米, 故选C。

【答案】1.D 2.C

【错因分析】该组题的等高线图简洁明了, 有效信息暴露充分, 不能根据山峰高度及河流位置分析区域地势高低状况是考生错选的主要原因。根据山峰高度和等高距信息判断山峰外围第一条等高线的数值是解答该组题的重要突破点。

模块二行星地球

(福建文综·10~12) 下图中N为北极点, A、M、B位于地球表面, NP为经线, M、N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读图完成3~5题。

3.若AM为昏线, 则此时节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4.若观测到M地日影最短的时刻是北京时间12时40分, 则M地大致位于

A.66°N, 110°E

B.67°N, 110°E

C.66°N, 130°E

D.67°N, 130°E

5.若在M地垂直立竿, 则下图中MM′所示日照竿影朝向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该组题综合考查了光照图判读、时间计算和太阳高度等知识, 侧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调用能力, 综合性较强, 难度较大。

第一问, 考查晨昏线和季节的判定。同一条经线上, 纬度相差1°, 距离相差111千米, 因此由M、N两地间的最短球面距离可知M、N两地相差23°, 故M地纬度是67°N;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过渡到夜的分界线为昏线, 由AM为昏线可知67°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此时应为北半球冬至前后两三天。A项和B项分别出现在北半球的秋季和春季, C项出现在北半球的夏季 (或南半球的冬季) , D项出现在北半球的冬季, 故D项正确。

第二问, 考查地方时的计算。由第一问解析可知M地纬度为67°N, 排除A项和C项;M地日影最短时当地时间为12时, 此时北京时间 (120°E地方时) 为12时40分, 时间相差40分钟, 经度相差10°, 且北京时间较早, 则M地位于120°E西侧, 经度应为110°E, B项正确。

第三问, 考查太阳高度和影子朝向。影子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M地位于北极圈以北 (67°N) , 夏至日0时太阳位于正北方上空, 物影朝南, A项错误;5月1日日出东北, 物影朝向西南, B项错误;10月1日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 该地物影朝向正北, C项错误;秋分日地方时12时, 阳光直射赤道, 北半球物影朝向正北, 故D项正确。

【答案】3.D 4.B 5.D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C。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中逆时针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 考生往往因为不能根据相关知识和图示信息判定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而错选。潘帕斯草原位于南半球, 7月为当地冬季, 草木枯黄;1月为当地夏季, 草原葱绿。

第二问易错选D项, 主要原因是不理解“东加西减”的含义和计算能力差。

第三问易错选A项。考生应明确, 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M地位于北极圈以北, 地方时0点时, 太阳位于正北方, 地方时12点时, 太阳位于正南方。

模块三地球上的大气

(全国文综大纲·10~11) 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 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6~7题。

6.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7.30~48小时之间, 甲地可能经历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

D.沙尘暴天气

【解析】该组题考查风向的判定和天气系统的影响, 侧重对读图能力和知识调用能力的考查, 难度较大。

第一问, 从动态角度考查风向的判定。据图中比例尺及该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和方向可以判断, 24小时后甲地大体位于高压中心西侧外围闭合等压线边缘, 所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体指向西方, 又由北半球各地风向偏向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可知此时甲地应主要吹东南风, 故B项正确。

第二问, 考查低压槽的移动对所经地区天气的影响。30~48小时期间, 图中低压槽线东移并穿过甲地, 低压槽附近水平气流快速辐合上升, 易产生降雨天气。由于该气压系统的移动速度较快, 槽线在甲地停留时间短暂, 可能会给甲地带来强对流降雨天气, 故C项正确。持续晴朗的高温天气由高压控制而形成, 排除A项;连绵阴雨天气多是由暖锋过境造成的, 据图中低压槽位置及槽线两侧风向可知该低压槽的东移会产生冷锋天气, 排除B;夏初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梅雨天气, 植被茂盛, 地表无沙源, D项错误。

【答案】6.B 7.C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A, 不能根据图文信息算出24小时后甲地相对于天气系统的位置是造成错选的主要原因。

第二问易错选B项, 考生往往认为夏初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从而导致错选。解答此题时只有分析A地气压的具体变化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当然, 明确高 (低) 压、冷 (暖) 锋系统产生的天气现象也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北京文综·6~7) 下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 回答8~9题。

8.该游牧活动

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

B.随着雨季南北移动

C.向南可至南回归线

D.易受飓风灾害侵扰

9.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最可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解析】该组题考查东非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及该气候对农牧业的影响, 难度中等。

第一问, 据图中气候资料信息可知两地纬度较低, 干湿季明显, 为热带草原气候。该区域游牧活动要逐水草而居, 故B项正确。

第二问, 图中甲位于南半球的赤道附近, 向南游牧至甲地, 说明此时赤道低气压带南移至甲地附近, 当地正值雨季。联系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规律可知此时节最可能是10月份, 故选D。

【答案】8.B 9.D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A或C。东非虽处于赤道附近, 但由于该地地势高, 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由图中比例尺可以看出多多马与赤道的直线距离约600千米 (纬度相差1°, 实际距离约为111千米) , 据此可知该游牧活动向南最多可至6°S附近。

第二问易错选B。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干湿变化深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着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方向, 太阳直射点移来时降水逐渐增多, 移去时降水又逐渐减少。雨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降水丰富;干季时受信风影响, 降水较少。

模块四地球上的水

(全国文综新课标·4~5) 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 (a) 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 (b) 。读图, 完成10~11题。

10.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 (1) 地B. (2) 地C. (3) 地D. (4) 地

11.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 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解析】该组题考查大气降水对河流流量的影响及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难度中等。

第一问, 图b显示局地暴雨后甲水文站先出现洪峰, 说明暴雨出现在甲水文站上游, D项正确。

第二问, 由图b可知, 乙水文站的洪峰水位低于甲水文站, 且时间滞后, 说明甲、乙水文站之间的湖泊起到了蓄水分洪的作用, 故选C。

【答案】10.D 11.C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B, 主要是由于不清楚图示各河段的流向。据图示流向箭头及图b信息可知各河段水流方向是 (4) 地→ (3) 地和 (1) 地→ (2) 地→ (3) 地。

第二问易错选D, 其原因是没能正确理解水库对其下游水位的调节作用。湖泊对其下游水位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 洪水期分流蓄水可降低下游水位, 枯水期放水可提高下游水位。

(海南地理·1~2) 下图中格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 甲、乙分别是北美洲和英国的港口, 甲、乙之间的虚线示意航线。十八世纪邮政长官富兰克林调查发现, 沿北美洲和英国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 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最有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在

A. (1) 附近

B. (2) 附近

C. (3) 附近

D. (4) 附近

13.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

A.海浪的影响

B.暖流的影响

C.海风的影响

D.寒流的影响

【解析】该组题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侧重对区域定位能力的考查, 难度中等。

第一问, (3) 附近有拉布拉多寒流流经, 该寒流自北向南流动, 可能带来来自格陵兰岛附近的大块冰山, 故选C。 (1) (2) 和 (4) 受来自低纬度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较大, 不可能出现冰山。

第二问, 甲、乙之间航线附近为北大西洋暖流, 甲至乙顺流, 速度快, 耗时短;乙至甲逆流, 耗时长。故选B。

【答案】12.C 13.B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 (4) , 这是由于考生片面地认为 (4) 地纬度高, 冰山多。其实 (4) 地附近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四季不冻。

第二问易错选C, 其原因是错误地认为西风就是海风。甲、乙之间的北大西洋暖流在西风影响下, 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动。注意:西风不是海风。海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形成的, 白天和夏季吹海风, 夜晚和冬季吹陆风。西风的形成和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有关。

模块五地表形态的塑造

14. (山东文综·3)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 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析】该题考查地壳变动过程和读图分析能力, 难度中等。沉积岩中, 岩层越老, 其位置越靠下, 故沉积岩Ⅰ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Ⅱ。甲处顶部岩层缺失, 后又被沉积岩Ⅰ覆盖, 说明该地先发生了侵蚀作用, 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花岗岩由岩浆侵入冷却而形成, 图示花岗岩穿越两种不同的沉积岩, 说明岩浆侵入发生在两种沉积岩形成之后。故选D。

【答案】14.D

【错因分析】考生易错选B, 主要是因为不理解花岗岩的形成原因。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类。花岗岩由岩浆侵入地壳后冷却凝固而成, 喷出岩则是因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15.[安徽文综·35 (1) ]根据材料和下图,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 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解析】该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调用相关知识阐述问题的能力。由图例和注记可知, A地为断块山, B地为洪积—冲积平原。断块山是由岩层受内力作用断裂, 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的;B地处在相对较低的区域, 岩块下降, 并受流水冲积作用, 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答案】断块山洪积-冲积平原内力作用形成断层, 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 A侧岩体相对上升, 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 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 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错因分析】该题地貌类型的判定比较容易, 但在描述它们的形成过程时, 考生会因描述不准确、不严谨而丢分。描述时要注意联系图例, 并调用所学知识详细阐述。

模块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北京文综·4~5)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 回答16~17题。

16.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 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17.该山地位于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解析】该组题考查山地垂直带谱的分布及读图分析能力, 难度中等。据山地海拔以及南坡基带名称可判断该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南坡为迎风坡, 降水量大, 故山地南坡雪线的下界低于北坡, 故选C。山地自然带的形成是植被长期适应山地气候的结果, 其界线是相对稳定的, A错。图中显示针叶林上界北坡高于南坡, B错。喜马拉雅山南北坡山麓海拔高度相差很大, 这是导致南北坡基带不同的主要原因, D错。

【答案】16.C 17.A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B, 主要原因是读图不细致。也有些考生因不明白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呈负相关这个知识点而错选其他项。

第二问难度较小, 用排除法解答更容易。

18. (上海地理·十九) 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 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 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 回答问题。

(1)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 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 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 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3) 丙地虽然远离赤道, 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简析其原因。

【解析】该题综合考查了非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较好地考查了读图分析能力、知识调用能力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1) 该小题考查描述区域自然特征的能力。描述时, 要在交代刚果盆地各自然要素特征的同时, 注意说出各自然要素间的关系。

(2) 该小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水、热差异是导致植被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与气温相比, 从图示看甲、乙两地的水分差异更大, 因此应主要从降水角度来分析。

(3) 该小题实质是考查丙地高温多雨的原因, 联系该地地形、风向和洋流即可解答。

【答案】 (1)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位于刚果盆地, 地势低平, 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 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 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 7、8、9月多, 12、1、2月少, 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 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3) 该地处于迎风坡, 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 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 因此丙地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错因分析】该题难度较小, 但考查知识点较多, 重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考生往往会因为思维不严谨、语言欠规范、要点不全面而丢分。

模块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天津文综地理部分·2~3)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回答19~20题。

19.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图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A.水产品养殖

B.棉花种植

C.林产品加工

D.水力发电

20.在图示区域中, 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灾害, 主要是由于沿线

A.山体坡度大

B.地表崎岖不平

C.河水流速快

D.泥沙淤积严重

【解析】该组题以区域等高线图为载体, 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及区域定位能力, 难度中等。

第一问考查东北林区的开发。读图可知该区域林地分布广泛, 适合发展林产品加工, 故选C。

第二问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图中河流西侧的a~b路段等高线密集并穿过一个山谷, 说明这里坡度大。联系该区域季风气候多暴雨的特点, 可知这里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19.C 20.A

【错因分析】第一问易错选D项。图示区域有河流流过, 但河流沿线落差小, 且不具备建设水库的地形条件, 故不适宜发展水力发电。

第二问易错选B。图示区域地表崎岖不平, 但道路沿线地势平坦, 故B说法错误。

21. (海南地理·23)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 外出时打“绑腿”。

根据图文资料, 分析图示区域地形和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

【解析】该题考查区域地形和气候对居民着装习惯的影响, 侧重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和调用相关知识阐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难度中等。答题时首先要描述该地地势和气候特征, 然后说明居民着装特点与地形、气候特点的相关性。

【答案】图示区域以山地为主, 地形起伏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湿热 (植被茂密) ;穿着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 (可减轻酷暑高温带来的不适) ;打“绑腿”利于在山间及林中行走;防蚊虫、蛇等叮咬;冬季防寒等。

【错因分析】区域定位能力差, 不能说出该地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从而导致丢分。语言表达能力差, 不能交代清楚着装习惯与地形和气候特点的相关性, 也是丢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然地理 篇9

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材编排及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思路“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不提倡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分离和割裂, 但从知识内容的比重看, “地理一”主要是自然地理, 重点是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内容。 [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列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与知识教育三者有机统一。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该教材在强调地理思想, 使之有“魂”;注重问题探究, 使之有“理”;联系现实生活, 使之有“用”;尝试多种表达, 使之有“趣”的基础上构建了教材的体系。同时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等, 而这些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

二、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法分析

地理教学方法类型多样, 哪些方法与目前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最适宜, 哪些问题适合选择某种教学方法解决, 这些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 而且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十分具体。 [2]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对增强地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知识分类为基础, 将自然地理知识分为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四部分, 在此前提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 [3]

1.地理基本概念———谐音巧记+“图”、“例”并举。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 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应用不同方法学习。

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 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 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地 理事物演变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缩短地理事物间的时空距离, 增强形象的真实感化枯燥为生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优化教学过程, 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突破难点, 取得常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现代教学多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跨时空、跨地域地展示事物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刺激学生, 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地理知识形成过程一步一步地演示出来, 不仅降低知识难度, 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乐于接受,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4]

3.地 理基本原理 ———模 拟实验法 。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地理必修一中基本原理部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欠缺, 掌握起来难度大, 甚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探究过程中, 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当然离不开观察, 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 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 有时可用模型做实验, 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 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 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以热力环流为例加以说明。

实验用品的准备:长方形的玻璃缸 (长100cm, 宽30cm, 高40cm左右 ) 、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 、火柴等。

活动步骤:

(1) 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 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 在塑料薄膜的一侧 (装冰块的盆上方 ) 开一个小洞。

(4) 将一束香点燃 , 放进小洞内。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引导学生提炼此实验过程和结论, 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 )

(学生观察 ) :香的烟雾先下沉 , 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 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 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 形成一个循环。

(得出结论 ) :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教师引导 ) :非常好 , 请大家看课件动画。 ( 引导学生分析, 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 )

4.地理空间分布 ———情 境教学法+“图”中 探索 。

以洋流的分布规律为例:

情境设置:展示北太平洋局部地图, 1941年12月, 日本突袭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

问题设计:其舰队航线没有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南航线。而是选用冬季自然条件恶劣的北航线。这是为什么?

教师:这些都与洋流有关。那么什么叫“洋流”? 它空间分布有何规律?是怎样形成的? 下面我们就共同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 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明学生所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体会学习知识和生活紧密相关, 同时为最后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通过问题的解决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开展有效教学。 [5]

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读图观察并思考: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在南半球也是这样吗? 在印度洋冬季、夏季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给足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

教师可结合世界轮廓简图版图, 表示相应的洋流流向。

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采用求同法, 即按同一类地理事物分布的相同性或者相似性, 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在此基础上建立世界洋流分布的空间图像模型, 这种直接归纳的方法, 使规律明晰, 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既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讲解, 又能有效帮助学生探索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掌握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通过充分应用图像, 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图文分析的综合能力, 培养基本的地理素养。

摘要:本文阐述了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并在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编排的基础上, 根据自然地理知识的类型针对具体课程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 以期对一线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然地理,多媒体教学,教材,教法

参考文献

[1]陈澄, 樊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8.

[2]李晴.论地理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9, 9.

[3]郭秀更.高中地理会考知识分类复习教学法[J].飞 (素质教育版) , 2013 (3) .

[4]段敏, 蒋春富.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自然地理教学难点[J].探索与实践, 2012.

白城地区自然地理与水文地质分析 篇10

白城地区气候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4-5℃, 日温差大, 年蒸发量大于年平均降雨量, 四季多风, 春季风大, 偏西风最多, 统计近十年来该地区降水量、蒸发量如表1, 纵观白城地区以多风、干旱为特征, 并从东南向西北由弱而强的有规律变化。

洮儿河和霍林河为区内主要河流, 均发源于大兴安岭, 自西向东分别流入嫩江和查干泡、大布苏泡、花敖泡。[2]该地区为堆积平原, 按照形态可以划分为由冲积、洪积和冰水堆积作用而成的高平原和由河湖堆积作用而成的低平原两大单元。

以上叙述不难看出, 白城地区是由大兴安岭、松辽分水岭和东部高平原所绕的, 并向东北开口的半封闭型的低平原。周围山地、分水岭和高平原属隆起上升区和上升幅度相对较大的地区, 低平原则属下降幅度相对大的地区。现代和古水文网的分布, 迳流的形成, 现代和古地形的配置, 堆积物的分布, 质和量的空间分布等都在以上因素影响下形成的。这些控制着该地区地下水的形成以及质和量异同和演变。

地下水的形成, 可分为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的排泄和地下水的迳流三个方面。[3]

1 地下水的补给

白城地区是大兴安岭东坡、松辽分水岭北坡和松嫩平原高平原的汇水区, 地下水的补给可分为以下几类:

1.1 大气降水的补给影响全区, 从地层和岩性结构看, 该区岩石以砂、砂砾石、亚砂土类土为主, 垂向上无粘性土隔水层, 加之地形平坦, 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份, 比较容易接收补给。

1.2 地表水的补给可以分为河水的季节性补给和内陆水系的散流补给。嫩江和洮儿河做为该区河水季节性的补给, 嫩江是一条季节性补给河流, 对地下水的补给仅表现于雨季的高水位期, 历时不长, 其所影响的范围仅限于河谷地带;洮儿河上游可形成长年补给。霍林河主要做为内陆水系的散流补给, 其补给量接近于洮儿河水量。

1.3 地下水侧向迳流的补给, 是山区冰水台地和高平原地区的基岩裂隙水和孔隙水对低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 白城地区主要以山区裂隙水的补给方式来进行补给, 山区基岩裂隙水含水层与低平原区孔隙水含水层直接接触, 具有水力联系, 基岩裂隙水可直接流入孔隙水含水层中, 如图1所示。

2 地下水的排泄

白城地区的地下水排泄方式有三种, 即河流排泄、蒸发排泄和溢出排泄。河流排泄的主要通道是洮儿河下游和嫩江。洮儿河的排泄主要是在洮儿河的下游或中下游;嫩江在全区都起到排泄地下水的作用。溢出排泄体现在洮儿河冲积洪积扇的前沿, 是扇腰和扇尾岩性变异所致的结果。蒸发排泄只对潜水有影响, 表现为叶面蒸腾和地表蒸腾两方面作用。

3 水文地球化学概况

根据白城地区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和特征, 可以将该区地下水分为第四系松散岩含水系统和前第四系固结岩含水系统。又可细划为全新统风积含水层、上更新统———全新统冲积含水层、中更新统湖积含水层和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含水层, 以及泰康组和大安组两大主要含水层。该区由于挽近构造运动, 在西北、东南部平原隆起带差异性上升, 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层缺失。[4]但无论是第四系松散岩含水系统或前第四系固结岩含水系统地下水的化学组成都是在地质构造的拗陷背景中———碱性的化学环境中形成的。所以, 即使两个不同的地下水系统之间也会具有许多的共同特征。表现在第四系松散岩含水系统的第一含水层———潜水、第二含水层———下更新统承压水;前第四系固结岩含水系统的第三含水层———上第三系泰康组和大安组都是由重碳酸、重碳酸氯化物、氯化物重碳酸和氯化物四个化学水组类型组成的, 只是在地下水矿化度及补给区和迳流区的分布存在不同而已。

通过研究了解到白城地区地下水是在地质构造及地表水系的影响下形成的, 特别是新构造因素的影响最为强烈, 不但影响地下水的丰贫, 同时也控制着地下水化学组份的迁移和富集。该区地下水资源丰富, 系统间不存在垂向上的分带性, 防氟改水主要应着手于上第三系泰康组和大安组含水层, 基本可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水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殿发, 林年丰.洮儿河流域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研究[J].土壤与环境, 1999, 8 (3) :179-183.

[2]肖长来, 贾涛, 梁秀娟等.五家子灌区引水对镇赉县低平原的环境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 2007 (2) .

[3]王顺荣.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87, 5.

自然地理 篇11

【关键词】自然地理;高中地理;作用

自然地理学是用来研究地球表层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它研究地球表层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介绍地球表层的相关知识。地球表层是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特殊圈层,涉及的范围较广,它涵盖了原生态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人类活动而发生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内容都是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主要是自然地理的基本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自然地理内容,可以很好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好的高中自然地理教材可以让人类正确的认识地理环境,从而指导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产活动。

一、高中地理教材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分布有了明显的变化。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是现在学习文化知识的需要,而且对人们以后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作用。我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范围的自然地理知识,且高中自然地理着重研究地理环境中自然方面的知识。它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了相对的知识系统。高中地理是一门偏理科性的学科,即是文科中的理科,具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对人类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它能够人类的素质和地理修养。它的内容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地理性,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三种性质也在不断增强,教学内容从原来零散的地理知识向系统性强的地理知识发展,包括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目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以人地关系为线索,从环境保护出发,讲述了大量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其中涵盖宇宙环境、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等知识。如此一来,人文地理知识得到了加强,而人文地理内容是从最基本的人类活动为切入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关系密切。在这种基础上,展开其他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自然地理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地理是一门跨文理两个学科的特殊学科,它在高中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且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分布较为合理。

1.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分布具有层次性

自然地理内容贯穿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分布有明显的推进作用。学生在了解了宏观的宇宙环境知识后,逐步接触宇宙中的地球相关知识及其地球周边的宇宙环境,再接着熟悉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具体来说,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就是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研究某一区域内这些要素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的变化规律。人类再根据这些规律,进行生产活动。总体来说,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其他地理知识关系密切。

2.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布比例大

改革后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大部分都是介绍自然地理知识,较少介绍人文地理内容和大气环境保护。除了介绍我国三国经济地带和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及现代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作,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多项工程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及工程建设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对策等内容外,其他都是涉及自然地理内容,从现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分布来看,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分布比例大。由此可知,自然地理在高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布合理

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布较为合理,比较符合人类生产、生活实际,是根据人们的教育观念与社会发展的改变来编排的,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地理学的发展,引导了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用另一种眼光来认识世界。

三、结语

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潮流,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开始注重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自然地理作为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内容分布广泛,贯穿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加上自然地理知识与其他地理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对学习其他地理知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且自然地理知识逐步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相符合,指导人类在社会中稳步发展,使人类更好地适应发展潮流。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议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的有效使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08(05):16-17

[2]周亚秋.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的处理技巧[J].中学课程资源,2011,11(09):20-21

[3]娜日苏,海春兴,刘广通.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2011,21(02):153-154

认识自然热爱自然(节选) 篇12

自然孕育了人类。当人类刚出现时,和其他动物一样,是依靠天然的潜能和自己的体力维持生活、繁衍种族的。他们过着艰苦、朴素然而和谐的生活。但在以后的发展中,人类迅速地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万物之灵和自然的主宰。特别是近二百年来,西方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使地球上出现了极其灿烂的人类文化。这种文化在浩渺的宇宙中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十分稀罕的。表面看来,人似乎真的认识了自然,征服了自然。

然而,我们却看到许多不应出现、令人震惊的后果:这几百年中,一些西方国家凭借手中的科技、经济和军事力量,贪婪地开发和糟蹋着自然资源,无情地奴役着落后的国家和人民,疯狂地破坏、污染环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曾经覆盖地球的森林植被消失了,代之以沙漠、秃山和混凝土森林。整个地球被污染了,空中飘着黄烟,地上流着黑水,要找一块净土是愈来愈难了。人口已猛增到60亿(注:2011年已突破70亿)以上,而曾经和人共处在地球上的物种却在迅速减少,很多物种只能在动、植物园中可以看到,更多的只留下标本,甚至连标本也没有留下就无声无息地永久消逝了。破坏生态、消灭其他物种的人,最后也终将消灭自己。能够说,西方的高科技已经正确认识自然了吗?

对于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胜利后,我们片面地强调了斗争哲学。除了与人斗争外,就是与自然斗争了。我们认定人多力量大,发誓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似乎只要坚决斗争,万物皆能为我所用,事物都会按我们的意志发展,自然是完全可以征服的,成为驯服的工具。于是干了多少错事、傻事,其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人类似乎应该重新思考,需要正确地、全面地重新认识自己。“改造自然”似应改为“适应自然”,“征服自然”似应以“与自然和谐共处”代替,“开发资源为我所用”似还应受到适度消费、让大自然休养生息的约束。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很多团体、志士仁人为此呼吁。也许个别的提法、做法有可议之处,但大的方向和要求该是正确的吧?

上一篇:学生数学激励下一篇:急诊PCI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