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课件

2024-08-17

自然地理课件(共9篇)

自然地理课件 篇1

中学地理埃及地理课件

埃及,全称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位于北非东部,是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在经济、科技领域方面长期处于非洲领先态势。下面是中学地理埃及教案,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一)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非洲东北部主体和亚洲的西奈半岛)和首都开罗。

(二)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沙漠广布、气候干旱的特点,说明该国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棉花种植的;联系埃及作为文明古国,说明该国是如何开展旅游业的。

(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埃及(或苏伊士运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四)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五)收集并整理资料,说明文明古国埃及的历史遗迹和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教学提纲(板书)

一、地跨两洲

1.亚洲与非洲、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

2.民族、宗教、语言、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沙漠之国——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三、文明古国

1.历史遗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2古代文化:象形文字、天文历法

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1.工业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2.农业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

3.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埃及的地理位置

难点:尼罗河对埃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读图法、自学法、谈话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古代有一个国家,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建造陵墓。这些方锥形的巨大的陵墓,最高的竟达146.6米。现在,我们把这些陵墓所在的国度称为“金字塔之国”,那么,“金字塔之国”在哪里呢?

方案②:展示“金字塔“景观图片,提问:这是位于哪个国家的著名古迹

一、地跨两洲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埃及的地理位置,得出埃及的地理位置特点:地跨亚非两洲,非洲东北部

2、对照板图,讲述埃及的范围:埃及的领土组成是苏伊士运河以西的绝大部分和以东的西奈半岛。

3、学生完成活动1、2题,教师在版图上填注

(过渡)苏伊士运河是亚、非两洲的洲界线,而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从这一点来说,埃及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4、学生阅读P72文字,思考;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5、结合教材P73文字,说明埃及领土面积、人口、民族、宗教、语言和首都开罗。

二、沙漠广布

1、让学生看图3-14,可以发现在;在埃及地形图上,可以发现很多的点状符号,这表示了什么?从而得出结论:埃及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是沙漠广布,是名副其实的沙漠之国,回忆:这个自然特征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哪个地区的特征相似

2、设问:为什么埃及沙漠广布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3、小结: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特征深受当地气候、地形的影响

(过渡)埃及虽然沙漠广布,自然环境恶劣,但由于境内有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河流经,哺育了埃及人民,所以埃及仍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三、尼罗河

1、学生自读尼罗河材料,思考尼罗河对埃及人民的有什么作用?

2、在“埃及”图上指出尼罗河的位置及尼罗河岸边的海港

四、文明古国

(过渡)众所周知,埃及是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 么你知道埃及是凭什么跻身文明古国之列的呢?(学生回答)

1.学生阅读教材P74文字,回答

(过渡)不仅如此,埃及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文物古迹。

2、读图3-18,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并分析得出结论:文物古迹沿尼罗河分布的特点

3、按照文物古迹分布特点,要学生回答乘什么交通工具最为适宜?为什么?在指导学生时,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埃及特殊地理环境下的风光,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懂得应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发展经济。

4.小结:正是埃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埃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寻幽访古的游客。

(过渡)埃及古代文明离不开尼罗河水的滋润,把尼罗河称为埃及人民的.母亲河实不为过。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古代埃及人,它也是现代埃及经济发展的浇灌者。

五、发展中的工农业

1、引导学生观察图3-21,提问:埃及有哪些丰富的矿产?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其分布有什么特点?得出埃及农业分布的特点: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

2、回忆埃及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让学生明白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的自然条件很适宜棉花喜光耗水的特点。因此,在有尼罗河水灌溉的地方就有棉花的种植。这样,就得出埃及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读图3-21,加深棉花沿尼罗河分布的印象。最后点明埃及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两个世界之最。

3、读图3-21,从中找出埃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点明工业逐步成为埃及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

4、学生讨论完成活动2题,教师小结:尼罗河是埃及历史的创造者,是现代经济的财富之源。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成为撒哈拉大沙漠之中一条生机盎然的绿色走廊。

自然地理课件 篇2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专业水平。

放眼今天的课件制作领域, 常用的软件有PowerPoint、Flash、Photoshop、Premiere (或绘声绘影) 等。对于这些软件, 要尽可能地了解、掌握, 否则没法对你搜集到的课件素材依据教学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处理, 进而影响到课件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

就目前的情况看, PowerPoint是老师们比较熟悉的开发工具。从老师们的课件分析, 在“自定义动画”、“控件声音”、“插入对象”、“多媒体集成”、“幻灯片之间链接”等方面掌握不到位, 致使教学效果不佳。尤其是视频、音频文件, 经常出现做了链接而忘记打包的现象, 到了教学现场才发现问题。这如果是校内平时教学, 那还来得及取。如果是到校外交流或参加优质课评比, 麻烦就大了。在我校承接举行的安顺优质课评比中, 就不时有人跑来对我说, 他的课件在我校的平台上打不开, 待我打开其课件一看, 才明白原来是没把相关的音视频文件拷来的缘故。

还应尽可能地熟悉Flash、Photoshop、Premiere (或绘声绘影) 等软件, 对自己搜集回来的课件素材, 并非都能完全满足教学实际要求, 往往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工。只有这样, 才能开发出适合于你的教学实际的好课件。比如我在开发《西双版纳》 (获2011年贵州省优秀课件评选一等奖) 课件时, 想要一个视频短片导入新课, 到网上找了一阵子, 就是找不到我心目中想要的, 于是我就自己动手, 用Premiere把我搜集的有用的素材制作了一个短片。

二、定位好课件开发的在教学中的地位, 以便有目的地搜集课件素材。

课件的制作是教学众多环节中的一步, 是“备课”的内容之一, 要在充分了解学情、深入分析课标、再次整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课件的作用是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教材和教学目标的深度有机统一,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高效达到教学目的。这就对课件素材的选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选材”呢?接下来我就以一个实例和大家探讨一下。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地图》这节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建议 (见下表) :

清楚了课标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编排内容, 我们便可有的放矢地到Internet上寻找我们所需的素材了。除了参赛要求原创之外, 我认为完全可以找一个别人已经开发好的课件, 如果每一内容都原创的话, 那么这在实际教学中也是不切实际的。拿到别人的课件后, 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区位因素、教案设计等进行再次加工和整合, 补充必要的素材, 去掉不必要的内容, 力求达到学生、教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高度统一, 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依据新教学理念设计思路、构建课件内容。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要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从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认知的主体、课堂的构建者,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要有利于开放课堂的构建。不是将所有的内容和过程都写进去, 而是有所侧重和创新, 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内容丰富、一目了然。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 课件必须适合所用班级学生的特点,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自主探究的热情。

在近几年来的观察中, 无论是优质课的评选还是平时教学, 执教教师很多时候都因为课件设计思路不太合理、主次不分、只追求内容和过程的完整, 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前面说过, 课件的应用只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内容, 是用来帮助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 而不是阻碍教学任务完成的。

下面我就举一例说明我的设计。比如《天气》这一内容的课件设计, 我们可以先用一段模拟仿真的气象台 (站) 参观视频导入;然后展示几张当地气象部门最近的天气预报图并开展活动, 让学生从中识别天气符号, 进而读懂简单的天气图;最后, 展示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影响的图文材料、影视短片等实例, 培养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情感。这样的设计, 既达到了学生实地观察的目的, 又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都能有效达到目的, 而且,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把握时间。

四、精心设计课件中的课堂活动。

要想达到学生全面参与、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目的,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绝非“韩信带兵, 多多益善”, 活动的设计要依据教学目的而定, 活动过多了在课堂教学中要么开展不到位, 要么教学任务完不成。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何为“精巧”?根据新课程标的要求, 我认为:一是要有助于教学的目标的完成, 二是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学生完成的效果要好, 四是有利于课堂评价, 五是要有利于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

课堂教学活动数量不能过多, 也不能过难或过于简单 (标准因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 。过难了, 学生望而生畏, 参与性不高, 达不到目的;过于简单了, 则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活动的设计还要有利于老师的评价,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 通过评讲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比如北京四中有位老师在讲海陆分布时, 用一个软橡皮做的地球仪在班上传一圈, 然后分别让手触摸到海洋、触摸到陆地的同学分批举手, 现场统计, 从数学概率的角度讲述了海陆面积的比。这是一个简短而又有效的活动, 数分钟内让学生都参与了, 知识掌握了, 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上述论述仅针对课堂教学活动而言, 对于社会实践调查等开放式的活动, 由于学生时间充裕, 可查资料丰富, 要求就要深得多、难得多了, 这类活动的设计多结合乡土地理内容进行, 主要是让学生的综合地理能力得以体现。

总而言之, 一个优秀的地理课件, 是在充分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有的是需要集众人之力才能完成的, 是有区域差异的, 也绝不是我能全部概括的。在此我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希望我们身居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能彼此交流, 共同开发, 借新课程改革这股东风打造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地理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多媒体课件与地理教学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资源;地理教学;优化组合;课堂高效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化地理课程教学是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四川省》课件的片头加入《神奇的九寨》等视频影像歌曲,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又如,当讲到四川的旅游资源时,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展示在眼前,欣赏的同时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身经历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课件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课件里,制作了多个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视频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动画演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变静为动,动静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动画模拟演示,能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直观化,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例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先把画面作成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像是“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显示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快;相反,在向斜轴部产生局部挤压力,抵抗风化侵蚀能力较强,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成为谷地,向斜部位转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使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印象深刻,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增加课堂上的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得教师可在课前将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事先精心设计并制作于课件之中,课件中方便的超链接与CAI展示教学内容所特有的高效率,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和工作量。尽管教师在备课或制作课件时工作量大大增加了,但在课堂上却带来更多的益处:一是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或教学容量得以增加,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紧凑和有效;二是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专注于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五、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

多媒体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地理学科的教育功能多元性和地理教学内容的边缘性特点,以及地理图册、地理挂图和实物教具,对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分布知识有自己独特的优越性,这是多媒体手段所无法取代的。如在学习有关地球仪、地轴、赤道、两极点等知识点时,只用一个地球仪就足可解决,无需追求华丽而滥用多媒体来模拟显示。对此,我们必须辨证地加以分析,在传统与现代教学中合理取舍、扬长避短、推陈出新。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地理课程的需要,优化组合不同的教学方式。

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借助现代教育媒体的辅助作用,注重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并恰当合理地运用,就能高效地解决地理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鄂大伟.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2001.

八年级地理课件 篇4

辽阔的疆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最高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中国人口》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 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 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 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 展示 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公元0年---- 公元20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 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 变

1990- 化 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 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 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 展示人口密度图 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 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 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长快、原因 国情→国策

3、国策:计划生育

高中地理课件:美国 篇5

高考考纲要求:

1、掌握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概况、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其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并以此分析其对工业、农业、城市的影响。

考向预测:通过不同尺度的区域图、等高线地图、沿经纬线的地形剖面图、气候(气温、降水)分布图、河流分布图或其他方式来考查美国整体或局部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如利用区域经纬网图考查美国人口迁移、农业带分布、工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沿海洋流及影响等相关知识;利用等高线地图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整治;利用美国的纵横地形剖面图考查主要地形的形成原因及对气候的影响;利用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考查美国气候分布及成因等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印象中的美国

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谈到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时区(跨西五区至西十区,有西五区的东部时间、西六区的中部时间、西七区的山地时间、西八区的太平洋时间、西九

区的阿拉斯加世界、西十区的夏威夷时间)、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农业、工业、服务业、财政金融、对外贸易(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三大出口国,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

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第六大进口来源地)、交通、外交(1978年与中国建交,12月,美国副总统拜登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文化、语言、教育、医疗旅游等。

教师:出示高考考纲:

第二部分:图说美国

教师利用多媒体提供几幅有关美国的地图,设计相关问题出示美国在北美的位置图,归纳:

板书:一、位置与范围

1、范围:本土:48个州、1个特区、二个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国土面积约:937多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开始有963万平方千米之说,包括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和河口、港口、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

2、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教师:出示世界政区图

【自主、合作学习一】

(1) 描述美国本土的位置特征,与中国对比其位置有何异同?

美国位于北美洲南部;三面临海;西半球;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北接加那大,南接墨西哥。

相同点: 都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大多属于北温带;都是临海国家。

不同点: 中国位于东半球,美国位于西半球;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美国位于北美洲南部,太平洋东岸。

(2)为什么说阿拉斯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它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阿拉斯加州位置:东接加拿大,南邻阿拉斯加湾、太平洋,西频白令海峡,北临北冰洋;北极圈横穿其中,地跨寒温二带,与俄罗斯隔海相望。

自然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等

(3)夏威夷按成因属于什么岛? 简析其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属于火山岛;

位于太平洋中部,是亚洲、澳洲、美洲之间的航空、航运枢纽,是太平洋中的重要补给站,

有“太平洋十字路口”和“美国通往亚太的门户”之称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岛屿成因类型:火山岛、大陆岛、珊瑚岛

板书:二 、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

出示:美国地形图

1、地形:(板书)

学生说出描述地形的要点:地形类型(分布)+ 地势高低+ 特殊地表形态

据图描述美国的地形特征:成三大纵列分布,西部为科迪勒拉山系,中部为中央大平原、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1830米); 以平原为主; 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自主、合作和探究二】

(1)美国东、西部地形特点有何差异,为什么?

西部地形特点:山脉多呈南北走向,多山峰,山间盆地、高原、地势高峻;

成因: 两大板块相撞挤压形成 (内力作用)(落基山脉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的超级火山可能是世界最大的活火山)

东部地形特点: 山地低矮平缓;

成因:久经侵蚀而成(外力作用))

(2) 中央大平原的地势特征如何,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地势特征:大致东西高、中间低;北高南低。

依据:河流流向。

(3)为什么美国东西向铁路修路成本较高?

穿过山地,河流;修建的隧道,桥梁较多,里程较长,修路成本较高。

【当堂检查】 资料P62例2(2)

2、气候(板书)

出示美国气候类型分布空白图,学生填写美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1)分布及类型

【自主、合作和探究三】根据图分析

(1)西部温带海洋性、地中海气候分布有何特征,为什么?

分布狭长;受山脉的阻挡作用。

(2) 为什么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很广?

①中部平原地形平坦,冷暖气流可长驱直入,温差大,大陆性强;

②西部高山高原阻挡了水汽深入,干旱区面积广;

【我的思考】

归纳: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资料P60—61)

1、平原对冬夏气流的通道作用。

2、高大山地、高原对气流的阻挡作用。

3、局部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形成独特的高山气候。

【当堂检查】 下列图分别表示某区域1月、7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a、b、c

三点分别表示三个城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三个城市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城市代号是: b , 其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

(2)a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该城市气候特点是:夏季凉爽(温和)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c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该城市气候特点是: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3)最适宜修建滑雪游览中心的城市代号是:b,理由是:冬季最冷月均温低于0℃,降

雪较多,地处山区。

3、河流与湖泊(板书)

出示美国水系分布图:

【自主、合作和探究四】

(1)描述五大湖的位置,简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位于美国东北部,美加交界处。

为工农业发展、提供水源,联通了大西洋,密西西比河,通江达海,提供了廉价的水运。

(2)为什么密西西比河径流量较大?(世界第四大河)

①支流众多,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广;

②流域内降水较为丰富;

(3)为什么圣劳伦斯河径流量很稳定?

①流域内降水的变化小;

②五大湖的调节作用明显。

(4)你知道冷湖效应吗?

盛夏季节,由于地面状况不同,空气受热程度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特别是陆地裸露地,当太阳光到达地面后,很容易被反射到大气中,加之地面热容量小,特别是中午前后,太阳暴晒就使得近地层上空气温度很高,成为一个“热源”。而湖泊或江面上空,由于下面是水,阳光可以透射一部分,反射到空中的热量较少,加之水的热容量较大,这样就使得水面上空的温度相对较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冷湖效应”。

与之对应的就是“热岛效应”。

冷湖效应的体现:在陆地上,有些地方增温较快,温度较高,可以连续不断地提供水汽和上升气流。当雷雨云团移到江河湖泊上空时,由于下垫面的“冷湖效应”,空气下沉,雷雨云团得不到上升的动力和水汽的输送,因此,它就会马上减弱甚至停止。

【当堂检查】资料P62例2(1)

【学生总结】美国自然地理特征知识框架

【提高训练】

读甲乙两地湖泊图,回答1~2题。

1.形成甲、乙两地湖泊的主要地质作用分别是(B)

A.断裂下陷、冰川作用 B.冰川作用、断裂下陷

C.河流侵蚀、河流改道 D.向斜拗陷、河流侵蚀

2.甲地湖泊周围钢铁、汽车工业发达。关于其有利条件的说法,不正确是(C)

A.有便利的水运 B.有丰富的铁矿

C.具有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 D.水资源丰富

读沿37°N世界某地地形剖面及降水量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内华达山脉两侧海拔米处的降水量差值约为( B)

A.250mm B.500mm C.750mm D.1000mm

4.造成②地降水量较少的主要因素是(B)

A.寒流影响 B.太阳辐射

C.植被分布 D.山脉阻挡

5.读某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甲地气候 大陆性(大陆性或海洋性)特征显著,其主要原因是 深居内陆 。

(2)图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区域所表示的地形区是阿巴拉契亚山脉 (名称),有何地形特征 低矮平缓 。

(3)图中A地为冬季多雪地带,试解释原因?

冬季西北风掠过五大湖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降水

(4)B河流段每年约4月出现最高水位,原因是:B河段的主要水源是积雪融水

6、美国本土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哪些方面?

(1)三面临海,交通便利,对外联系便利;海岸线长,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

(2)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热量较为充足,降水丰富, 同时温暖的气候便于人们生产生活。

初二地理下册课件 篇6

知识和能力: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学习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学习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法与学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提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

举例:(大屏幕显示)

活动2:(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板书):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山脉)、 (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

西藏自治区 南方地区

北京 西北地区

上海 青藏地区

4.填图(图见课本)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区域的划分

自然地理课件 篇7

一、注意选题, 使之更好地服务课堂

CAI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并不一定适合每一节地理课。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更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否定, 有的课题可能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授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还好。因此, 要想让课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有必要认真选择课题。一般来说, 具有下列特点的课题非常适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讲授:

A教材阐述的是具体生动的地理事物或涉及到地理变化过程, 而教材只有文字媒体或静态的图片。如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球的运动》, 涉及到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等诸多难点, 仅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学生很难理解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

B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如高中地理上册课本的第五章第五节《自然带》, 如果不向学生展示各自然带的图片或影片, 学生很难理解各自然带的特点, 当然也就很难理解生物分布的地带性特点。

C教材涉及的内容很广泛, 很多内容难以用语言描述。如初中教材中的《澳大利亚》涉及到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动物、人口、经济、城市等诸多内容, 仅用语言描述, 学生很难流下深刻印象。

总之, 尽量选择那些不易用传统教学手段讲授的课题,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的优势。

二、注意“辅助性”关注教学效果

前面提到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否定, 而是扮演一个辅助的角色。在课件制作中要突出其“辅助性”。许多教师在课件制作中往往求大求全, 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多媒体演示, 教师一刻也不离开鼠标或键盘。笔者认为在一节课中将传统教学方法 (如板书、板图、板画、谈话法、讨论法等) 和课件演示有机结合, 有时候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课件制作中要突出其“辅助性”, 不可喧宾夺主。课件主要用来解决一节课中难以用传统方法讲解的内容, 这样既可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又可以减少课件制作的工作量, 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各自的优势,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意交互性, 增强灵活性

“交互性”是地理CAI课件的生命所在。多媒体课件开发软件多有较强的交互制作功能, 我们在课件制作中要合理的利用这些功能, 让开发的课件可控性强。要开发交互性强的课件, 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 尤其要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这往往是编写课件脚本的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 将教材划分为若干个知识块, 同时找出各知识块之间的联系, 规划好各知识块之间如何跳转。注意选择合适的交互响应形式, 如:按钮响应、热区响应、热物体响应、文本响应、目标区域响应等等。

四、注意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

浅谈多媒体地理课件的课堂效应 篇8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地理课堂 教学改革

多媒体应用于地理教学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领域。地理學科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和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描述是最能发挥其功效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线的地理教师,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以自己制作一些课件为例浅谈一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寓“乐”于教,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例如:在《台湾省》、《黄河》、《长江》等课件的片头分别加入《阿里山的姑娘》、《黄河颂》、《长江之歌》等视频影像歌曲,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到既轻松又新颖。又如,当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他教具教学,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且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如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既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台湾省》、《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分区分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把位置、地形、矿产、经济、人口、城市、旅游等各个地理要素分开显示,能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作用;而类似“土地类型”、“中国降水”、“人口迁移”等图幅,可制作成复合投影片,如“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则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分布等图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逐一显示。又如,在“世界人口迁移”的教学中可分解成二战前人口迁移路线图和二战后人口迁移路线图,这样,既有利于教师重点讲解,又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在《水循环》课件中,把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分别制作成三个动画,在讲解时一一显示,最后又把三个动画结合在同一动画上显示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循环类型的环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通过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变“静”为动,活跃气氛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在教学中使用,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像成为动态图像,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课件里,制作了多个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都变成了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先把画面做成水平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像是“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显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渐渐成为谷地,向斜部位反倒转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此外,很多自制的课件里,在动画显示过程中适当配上声音或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地形雨形成的过程”、“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等动画显示过程中,相应配上雷声、雨声;在《中国降水》课件里,一边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同时配乐朗读:“夏季风,雨祖宗,五月在南岭,六月在江淮,七八向北去,入黄进辽松,九月回江南,十月去无踪”。这样,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避“远”就近,生动逼真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知识局限在书本上,无论教者怎样发挥语言的才能和教具的演示,都无法直观、生动地再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但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里,倘若适当插入视频影像,就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底地形等;也能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领略各种大自然的奇观,如宇宙空间、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例如:在《太阳系》课件里,以超级链接的方式插入了“太阳活动”、“九大行星的自转运动”等视频片段。在上课过程中,不时把学生带到星光璀璨的太空遨游,对提示宇宙的奥秘、提高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起到了宏观、生动的效果。

地形地貌地理课件 篇9

【教材分析】《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地形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也是影响我国气候、河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对于我国而言,地势的特殊性又影响着方方面面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归纳我国地势特点及三大阶梯的分布。

2.知道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水能资源、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初步学会评价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1.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剖面图等图像资料找出我国地势的特征。

2.联系生活实际归纳我国地势对其他自然因素及经济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重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特点。

【难点】认识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注重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学情学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于是我抓住学生的特点,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且依据新课标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古诗《长歌行》有一名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首诗句说明我国的众多河流东奔入海,你还能说出哪些反映江河东流的诗句或歌曲?

学生: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

学生:《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天上星星参北斗……)、《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主题曲。

新课:

教师:上述诗歌反映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下面我们完成本节课第一个活动,观察我国地势除西高东低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一: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本27页图2.9,观察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和沿我国东西向(北纬36°)地形剖面图,根据图片信息分析出我国的地势特点,最后尝试画一张简略地势示意图。然后教师出示两张自己所做的图,让学生观察自己和老师的图,选出老师的两幅剖面图哪个更能准确反映我国的地势特点,并试着说明原因。教师予以评价。

《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学生观察后回答:图B,因为中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

教师总结归纳:中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过渡:中国地势分为三个阶梯,那么它们以什么作为界线?每个阶梯里有哪些主要地形区呢?下面我们通过第二个活动,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学生活动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2.9,找出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然后结合课本23页图2.2“中国地形的分布”把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东南丘陵用不同的符号在三级阶梯上找到合理位置进行标注(如高原用▲,盆地用◎,平原用■,也可使用其他符号),教师对学生标注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可以展示较好的标注图,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各组选派代表展示本组探究成果,教师予以评价并进行总结归纳。

阶梯与分界

海拔

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分界

第二阶梯

分界

第三阶梯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顺口溜,进一步体会我国地势特点。(可以把顺口溜的部分内容空白,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填完整。一些词语也可以改动。)

我国西高东部低,地势大致呈阶梯。一级海拔超四千,青藏高原是屋脊。

一至两千是二级,宽广高原和盆地。丘陵平原为三级,海拔低于五百米。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地势的特点,那么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和气候和社会发展有什么的影响呢?下面我们通过第三个活动对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三:结合课本27页地图和29页活动3图2.11中国主要大型水电站的位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流向、河流落差与水能利用、交通等的影响,然后将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派代表进行展示。教师对各族探究成果予以评价并进行归纳总结。

地势对气候影响探究组: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江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东部地区气候宜人。

地势与河流流向探究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我国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所以会有“百川东到海”的壮丽诗篇。

地势与水能利用探究组: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人们建设许多大型水电站。如一、二阶梯交界处的二滩水电站,二、三阶梯交界处的三峡、葛洲坝水电站等。

地势对交通影响探究组:优势:我国众多江河滚滚东流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劣势: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

上一篇:四川大学理论力学答案下一篇:演讲-用细心筑起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