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件制作

2024-08-15

地理课件制作(共12篇)

地理课件制作 篇1

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理性的知识, 这些抽象的知识是学生们难以接受的。生长在平原地带的学生, 要学习了解雪崩、冰川、地震、火山的喷发等现象, 这些地理知识把学生从日常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学生的思想要进入广阔的宇宙空间, 要想象行星的运动和太阳系, 熟悉地球在宇宙空间的位置, 这些单凭教师的讲述, 是不够的。无论教师怎样有经验, 讲得多么有趣, 如果手头没有一个地球仪, 就无法使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它的运动有直观的概念;如果没有气候地图, 就不可能把等温线讲解清楚, 不可能指给同学们看雨量分布的情形。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和理解程度大部分取决于教师选择的教具和直观教材。地理教具有直观作用, 而且形式多样,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配给了足够的教具, 这就要求教师多想点办法, 如果学校中没有足够的地理教具, 就可以运用学生地理小组的力量, 自己来制作教具, 使教具的数量逐渐增多。让学生动手制作教具, 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很有用处的。

一、学生制作地理教具的意义

在学习自然地理的过程中, 许多知识是属于理性的, 而理性知识的获得是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通过“做”来获得经验, 理性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而积累增长的。

学生自己制作教具, 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地理知识学习与提高, 并获得理性知识, 完成学习任务。在地理教学时, 我们可以收集许多素材, 将这些素材进行一些加工组织, 就可以形成一些教具, 如果把这些教具制作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 则对地理教学无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生自己制作教具, 不仅能帮助教师加强地理课堂的直观性, 而且对学生动手具有非常有效的提升作用。看课程进行时需要哪些教具, 由地理小组的学生自己来制作, 这个生动的创造过程, 能够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做新教具的工作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为他们对塑造、着色和剪贴都很喜爱。因此这种工作不仅可以吸收能力强的、积极的学生参加, 而且可以吸收那些中等的学生参加。经验证明, 那些在地理小组中热心做实际工作的学生, 一般都逐渐对地理课程发生兴趣, 成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地理小组也可以使学生和教师更为接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解决许多问题, 发展求知欲, 培养实践的技能, 复习学习过的材料, 并使之系统化。有时教师自己也能找到新的方法, 以改善原有的教具。

二、教具制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 由于学生自己制作教具需要花费时间, 有的学生得到

教具制作的任务, 不是动手去做, 而是想办法买现成的教具, 这需要花费不少钱, 会增加家长的负担。基于这种情况, 教师在布置制作任务的时候, 要考虑到这些教具是无法买到的, 在动手制作时材料应该是廉价的或者是可以废物利用, 在制作教具之前先考虑好制作步骤, 把准备工作做好, 并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 这样就不会花费很多时间。

2. 在地理小组中, 一些十分起劲的学生往往包办任务, 即使不是全部任务, 也要包办大部分, 而且是最有趣味的任务。

一般说来, 这种学生不久就会对任务冷淡下来, 不能贯彻到底, 而且对小组中其他学生也有不好的影响。结果是小组中只剩下两三个学生担当着过重的任务。教师应该适当地分配任务, 使大家的任务都是适度的, 大家都感到有兴趣。给学生留作业或习题的时候, 不仅应当估计这些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而且应当注意学生能不能做出来。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

三、地理教具制作小组的组织原则

1. 第一次要给一些容易的、很快就能完成的制作, 这是十分重要的。

除此之外, 还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人愿望。也就是说, 如果他喜欢塑造, 就可以让他做模型。

2. 进行地理小组的工作, 应当没有任何的强迫性。

给学生加分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把新制作的教具在教室中悬挂起来, 或者在上课时分析研究, 这对于那些制造教具的学生, 就可以给予很大的鼓励。

3. 制作教具的工作必须具有各种形式。

各种教具必须有不同的制作方法, 单靠一两种制作方法, 是不能制造出所需要的全部教具的, 并且会使同学们感到乏味。教师要掌握一些教具制作技巧, 减少片面性, 增强生动性, 并充分运用在教学中。

4. 要有具体的制作计划, 按计划进行制作。

5. 要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

自己制造教具不仅能使学生感到兴趣, 教师也会发生兴趣, 进行思考、制订教具制作计划时往往想代替学生, 但是我们应当抑制住自己, 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做。

6. 要帮助学生收集材料, 尽量做到废物利用。

地理教具是实现地理直观教学非常有价值的工具, 今天, 虽然我们广泛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但直观教具依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教具直观形象, 是可以操作的, 使学生的手动起来。

让学生动手制作教具, 虽然是小制作,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大收获。

地理课件制作 篇2

——邓其秀

计算机的大批量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着教师授课的方式: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个黑板到现在的计算机多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成为当前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制作课件的软件比较多,如Powerpoint、Flash、Authorwre、速龙易之课件制作系统等都可以制作课件。其中PPT(用office PowerPoint 制作的幻灯片)的编辑、播放、操作等简单易学,基本上可以满足平常上课的需要,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多媒体课件形式。

那么,如何制作地理PPT课件呢?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一、确定课题,深入备课,明确教学目标。

课件设计首先要确定教学课题,按照教学课题备课,熟读教材,精读教学大纲,仔细分析研究课题内容,理解重点、难点问题,明确该课题要实现的目标。

PPT课件的设计一定要注重顺序的编排。在备课中,要深挖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思考教学的先后顺序,确定课件内容的结构、表现形式及展示顺序。

二、制作课件

1、搜集素材

素材的搜集是课件制作的关键。搜集课件素材有多种方法,如各种杂志中的插图、风景图片、VCD、DVD光盘中的视频资料、图片及上网搜集等。其中,互联网是我们获取信息、材料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关于平时教学所要的素材,几乎都可以直接从网上搜索到。

2、编辑素材

搜索到的相关素材与教学内容要求往往不是很相符,这就要求对这些素材进行修改编辑。如书本、杂志上的内容可利用扫描仪进行扫描处理、修改;VCD、DVD光盘上的内容,可用豪杰3000播放软件截取可用的内容等。然后把这些获取的资料整理成资料库,并命名恰当的名字,如图片、地图、视频资料等。

3、制作课件

将各种素材与课件内容的结构结合起来,按设计好的脚本制作成交互性强、操作灵活的、视听效果良好的课件。课件制作完成后要在大屏幕上播放以作最后的检查,如:各种动态效果如何,按钮的位置、大小是否合适;文字色彩、大小、粗细是否能让后排的人看到;图片是否放到屏幕的合适位置等。经过几次反复调试,课件制作才算最终完成。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色彩要协调,尤其是背景色彩与文字的颜色差别要大、对比性强,否则观众难以看清楚。

2、视频、动画效果、音乐、声音要处理好,避免喧宾夺主,力求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3、课件的交互性要好,既可跳跃,又可控制。

例谈高中地理微视频的制作 篇3

一、地理微视频制作的工具

地理微视频制作需要的常见工具有:电脑、录屏工具、麦克风、电子白板或者手写板。目前在学校教室里,比较理想的是采用电子白板与录屏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在家中书房可采用手写板与录屏工具相结合等方法。

二、地理主题的选择

“短、快、精”是微视频的核心。选择主题需要教师在研究视频标准、不同版本教材、考试说明、学生实际等基础上进行准确判断,并将比较多的章节内容,分解成一个个能在10分钟以内讲清楚的主题。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所包含主题可分解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仅“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又可分为“气候的形成”、“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类型”、“气候的影响”等知识,而“气候类型”也不是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可讲清楚的,还需进一步划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小主题。

三、思维导图的制作

确定主题后应围绕主题选择具体内容。如气候类型一般要掌握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地区,总结分布规律,特殊分布地区还应具体分析成因,掌握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形成原因、气候类型对应的植被类型和自然带、气候类型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一目了然地呈现内容框架,思维导图软件有很多,如Inspiration、MindManager等,图1是用Inspiration制作的“地中海气候” 思维导图。

四、PPT的设计

图文并茂和直观生动是PPT制作的最基本要求。由于微视频本身短小,PPT显示时间更加有限,为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找到视觉关注点,应挑选合理适当的呈现素材。

(1)片头及片尾制作。每个微视频设置片头一般有主题、主讲教师以及与主题相符的图片等,让观看视频的师生一目了然,乐意观看。片尾可以加上致谢语,如“谢谢您的欣赏!”等。

(2)选取合适素材。素材可以是文字、图片、动画、视频、背景音乐等形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如讲解地中海气候分布和特点,可呈现其分布图(图2)和气温降水图(图3),地中海气候成因可播放对应的flash(截图如图4和图5),让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进行季节移动,可发现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相关知识点讲完后,可用表格进行主题总结(表1)。为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也可穿插播放相应的电影、纪录片或新闻短视频,如介绍地中海气候特征时,可截取电影《憨豆先生的假期》中憨豆先生到达法国南部度假的片段。

五、师生互动环节的设计

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微视频也不例外。恰当的提问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适当的演示会调动课堂学习积极性。如播放完憨豆先生到达法国南部度假片段后,可在PPT上呈现问题:此时地中海气候有什么特征、是什么原因导致等,停顿片刻再告知答案,或者呈现相关典型例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地中海气候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六、地理微视频的录制

正式录制地理微视频时最好使用单独麦克风,需要在比较封闭的小空间里,保持一切安静使微视频没有杂音,然后打开录屏软件。常见的录屏软件如屏幕录像专家、Camtasia Studio、FSCapture等,尽可能做到讲解清楚,表述科学、通俗,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讲解速度应适中,将最精彩分析过程呈现于学生,供学习交流。为让微视频生动灵活,除恰当使用图片与视频,应在语言表述上适当增加一些幽默元素。endprint

微视频是指围绕某个课题、实验项目、知识点、重要方法、典型例题、学生错误等展开的以在线视频为形式,短小精悍的视频资源。微视频一般具有主题突出、讲解清楚、独立完整、短小精悍、视频清晰等特点。作为常州市中学地理李万龙名师工作室成员之一,在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笔者对地理微视频产生浓厚兴趣,并制作了地理系列微视频。本文以“地中海气候” 微视频为例,略谈地理微视频的制作。

一、地理微视频制作的工具

地理微视频制作需要的常见工具有:电脑、录屏工具、麦克风、电子白板或者手写板。目前在学校教室里,比较理想的是采用电子白板与录屏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在家中书房可采用手写板与录屏工具相结合等方法。

二、地理主题的选择

“短、快、精”是微视频的核心。选择主题需要教师在研究视频标准、不同版本教材、考试说明、学生实际等基础上进行准确判断,并将比较多的章节内容,分解成一个个能在10分钟以内讲清楚的主题。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所包含主题可分解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仅“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又可分为“气候的形成”、“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类型”、“气候的影响”等知识,而“气候类型”也不是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可讲清楚的,还需进一步划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小主题。

三、思维导图的制作

确定主题后应围绕主题选择具体内容。如气候类型一般要掌握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地区,总结分布规律,特殊分布地区还应具体分析成因,掌握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形成原因、气候类型对应的植被类型和自然带、气候类型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一目了然地呈现内容框架,思维导图软件有很多,如Inspiration、MindManager等,图1是用Inspiration制作的“地中海气候” 思维导图。

四、PPT的设计

图文并茂和直观生动是PPT制作的最基本要求。由于微视频本身短小,PPT显示时间更加有限,为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找到视觉关注点,应挑选合理适当的呈现素材。

(1)片头及片尾制作。每个微视频设置片头一般有主题、主讲教师以及与主题相符的图片等,让观看视频的师生一目了然,乐意观看。片尾可以加上致谢语,如“谢谢您的欣赏!”等。

(2)选取合适素材。素材可以是文字、图片、动画、视频、背景音乐等形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如讲解地中海气候分布和特点,可呈现其分布图(图2)和气温降水图(图3),地中海气候成因可播放对应的flash(截图如图4和图5),让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进行季节移动,可发现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相关知识点讲完后,可用表格进行主题总结(表1)。为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也可穿插播放相应的电影、纪录片或新闻短视频,如介绍地中海气候特征时,可截取电影《憨豆先生的假期》中憨豆先生到达法国南部度假的片段。

五、师生互动环节的设计

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微视频也不例外。恰当的提问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适当的演示会调动课堂学习积极性。如播放完憨豆先生到达法国南部度假片段后,可在PPT上呈现问题:此时地中海气候有什么特征、是什么原因导致等,停顿片刻再告知答案,或者呈现相关典型例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地中海气候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六、地理微视频的录制

正式录制地理微视频时最好使用单独麦克风,需要在比较封闭的小空间里,保持一切安静使微视频没有杂音,然后打开录屏软件。常见的录屏软件如屏幕录像专家、Camtasia Studio、FSCapture等,尽可能做到讲解清楚,表述科学、通俗,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讲解速度应适中,将最精彩分析过程呈现于学生,供学习交流。为让微视频生动灵活,除恰当使用图片与视频,应在语言表述上适当增加一些幽默元素。endprint

微视频是指围绕某个课题、实验项目、知识点、重要方法、典型例题、学生错误等展开的以在线视频为形式,短小精悍的视频资源。微视频一般具有主题突出、讲解清楚、独立完整、短小精悍、视频清晰等特点。作为常州市中学地理李万龙名师工作室成员之一,在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笔者对地理微视频产生浓厚兴趣,并制作了地理系列微视频。本文以“地中海气候” 微视频为例,略谈地理微视频的制作。

一、地理微视频制作的工具

地理微视频制作需要的常见工具有:电脑、录屏工具、麦克风、电子白板或者手写板。目前在学校教室里,比较理想的是采用电子白板与录屏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在家中书房可采用手写板与录屏工具相结合等方法。

二、地理主题的选择

“短、快、精”是微视频的核心。选择主题需要教师在研究视频标准、不同版本教材、考试说明、学生实际等基础上进行准确判断,并将比较多的章节内容,分解成一个个能在10分钟以内讲清楚的主题。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所包含主题可分解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仅“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又可分为“气候的形成”、“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类型”、“气候的影响”等知识,而“气候类型”也不是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可讲清楚的,还需进一步划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小主题。

三、思维导图的制作

确定主题后应围绕主题选择具体内容。如气候类型一般要掌握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地区,总结分布规律,特殊分布地区还应具体分析成因,掌握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形成原因、气候类型对应的植被类型和自然带、气候类型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一目了然地呈现内容框架,思维导图软件有很多,如Inspiration、MindManager等,图1是用Inspiration制作的“地中海气候” 思维导图。

四、PPT的设计

图文并茂和直观生动是PPT制作的最基本要求。由于微视频本身短小,PPT显示时间更加有限,为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找到视觉关注点,应挑选合理适当的呈现素材。

(1)片头及片尾制作。每个微视频设置片头一般有主题、主讲教师以及与主题相符的图片等,让观看视频的师生一目了然,乐意观看。片尾可以加上致谢语,如“谢谢您的欣赏!”等。

(2)选取合适素材。素材可以是文字、图片、动画、视频、背景音乐等形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如讲解地中海气候分布和特点,可呈现其分布图(图2)和气温降水图(图3),地中海气候成因可播放对应的flash(截图如图4和图5),让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进行季节移动,可发现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相关知识点讲完后,可用表格进行主题总结(表1)。为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也可穿插播放相应的电影、纪录片或新闻短视频,如介绍地中海气候特征时,可截取电影《憨豆先生的假期》中憨豆先生到达法国南部度假的片段。

五、师生互动环节的设计

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微视频也不例外。恰当的提问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适当的演示会调动课堂学习积极性。如播放完憨豆先生到达法国南部度假片段后,可在PPT上呈现问题:此时地中海气候有什么特征、是什么原因导致等,停顿片刻再告知答案,或者呈现相关典型例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地中海气候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六、地理微视频的录制

地理国情普查正射影像制作 篇4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正射影像,检测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 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基础工作即正射影像制作, 下面我们就地理国情普查正射影像制作要点进行分析探讨。

1 前期资料准备及技术要求

1.1

确定数学基础:平面坐标系和高程基准。

1.2 数据内容。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集由数字正射影像文件、记录影像地理坐标信息的影像信息文件、记录影像投影信息的投影信息文件和元数据文件四部分组成。

如数字正射影像的分辨率优于 (包含) 1米, 应按照1:25000分幅裁切, 则一个1:50000图幅内应存在4个数据文件、4个影像坐标信息文件、1个影像投影信息文件和1个元数据文件。如数字正射影像的分辨率为2米, 应按照1:50000分幅裁切, 则一个1:50000图幅内应存在1个数据文件、1个影像坐标信息文件、1个影像投影信息文件和1个元数据文件。

1.3 数据格式。

影像数据文件采用非压缩的标准TIFF格式存储。黑白影像以灰度模式存储, 彩色影像以RGB色彩模式存储。

1.4 数字正射影像平面精度

注:对于大面积单一地物地区, 中误差可以适当放宽, 但最大不得大于上表的1.5倍。最大误差不超过中误差2倍。

2 正射影像制作流程

2.1 基础资料收集。

收集外业控制点等资料作为影像纠正的控制基础, 收集测区范围DEM数据, 作为纠正使用。

2.2 影像数据预处理。

利用影像处理软件对卫星影像进行拼接, 数据格式转换。可利用软件中预处理模块批量处理将原始分块影像拼接成整景影像, 将拼接后的影像转换为RAW格式并生成相应的RPC文件。使用影像处理软件, 在GXL中给定原始影像路径和输出影像路径, 软件可自动将目录内的原始影像进行分块拼接, 并转化成PCI内部的*.PIX格式, 命名规则为原始影像文件名后分别加“PAN”、“MS”以区分全色和多光谱数据。

2.3 正射影像纠正、融合。

使用影像处理软件, 利用收集到的控制点, 进行区域网平差。在进行区域网平差时, 如区域网内落入了控制点且可进行转刺, 利用控制点及轨道参数进行区域网平差;如区域网内没有落入控制点, 则利用轨道参数进行无控纠正。进行区域网平差时, 连接点一般情况在景与景之间重叠部分均匀量取3个即可满足连接要求;不同区域网之间应布设相同的像控点以保证区域网之间的接边精度。

在GXL中给*.PIX影像路径, 并导入拼接后的DEM数据, 设定参数, 进行连接点匹配。平差过程由软件自动进行, 剔除粗差点后将平差结果写入*.PIX影像中的RPC参数。

利用区域网平差解算结果和DEM数据, 对全色影像进行纠正。在全色影像的基础上, 对多光谱影像进行配准纠正。

利用平差结果和DEM数据, 在软件中批处理对全色影像进行纠正, 再根据全色影像的RPC参数, 匹配多光谱影像的RPC参数, 并对多光谱进行配准纠正。

将纠正后的全色和多光谱影像通过空间格式转换工具转为*.TIF影像数据和*.TFW信息文件。

融合质量要求影像色彩自然, 层次丰富, 反差适中。影像纹理清晰, 无影像发虚和重影现象, 融合后能明显提高地物解译的信息量。

2.4 影像配准检测。

多光谱影像与全色波段影像的配准纠正以纠正好的全色波段影像为控制基础, 选取同名点对多光谱影像进行纠正。纠正模型的选取以及DEM数据选择与对应的全色波段一致, 但控制点一般每景不少于15个, 均匀分布整景范围内。多光谱与全色影像间的同名点量测要求精确到子像素精度。

为了保证融合效果, 配准纠正的控制点残差中误差原则上应不超过1个像素。纠正后应进行多光谱影像和全色波段影像的套合检查, 两景影像之间的配准精度不得大于1个像素 (多光谱影像上) , 典型地物和地形特征 (如山谷、山脊) 不能有重影。如达不到配准精度要求, 应增加控制点重新纠正。

2.5 影像精度检测。

利用外业布设的检测点对纠正后的正射影像进行精度检测;无外业布设的检测点, 则利用收集到的已有DOM数据选点进行进精度检测。满足精度要求, 对影像进行融合处理;精度不满足要求, 则需对影像重新纠正。

2.6 影像融合。

将全色影像与多光谱影像套合检查后进行融合, 用于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影像融合时波段按真彩色选取, 融合后影像应色彩自然、层次丰富、反差适中、纹理清晰。

2.7 正射影像的镶嵌、裁切。

(1) 影像镶嵌时, 应尽量保持景与景之间影像重叠处无重影和发虚现象, 地物合理接边。重叠区域有人工地物时, 应尽量绕开人工地物, 保持人工地物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2) 景与景之间重叠部分首先选择分辨率较高的影像, 其次选择影像质量相对较好且时相较新的影像。 (3) 依据《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对影像进行裁切。 (4) 如一幅数字正射影像由不同分辨率的影像组成, 则以1:25000图幅进行划分。当高分辨率影像占1:25000图幅3/4以上的, 正射影像分辨率按高分辨率进行重新采样;当高分辨率影像占1:25000万图幅3/4以下的, 正射影像分辨率按低分辨率进行重新采样。

2.8 二次纠正。

由于无控制或控制点稀少造成影像纠正结果不能满足地理国情数据采集要求, 需利用外业采集控制点进行二次纠正, 使其重新纠正的影像满足地理国情数据采集的要求。

3 文件命名

3.1 分幅影像。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的文件命名应清晰反映该数据对应的1:50000图号、基础影像数据源类型、分辨率、色彩模式、年份等内容, 其规则如下:文件名由25位字符组成, 其中主文件名21位, 分隔符1位, 扩展名3位。

3.2 整景影像。

整景纠正的影像和对应的元数据文件的主文件命名规则如下:文件命名应清晰反映该数据对应的数据源标识符、波段类型、时间和轨道信息等内容;主文件名的组成顺序为:数据源标识符+轨道号 (或订单号) +影像数据获取时间+波段标识符, 其中:数据源标识符:3位字符, 根据数据源情况采用不同代码。影像数据获取时间:八位, 格式为YYYYMMDD。波段标识:一位字符, 全色波段代码为“P”, 多光谱代码为“M”。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可视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制作及其产品已进入实用阶段, 由于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特殊性, 本文侧重研究针对地理国情项目影像制作的要点。

参考文献

星球版地理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了解我们位置的优越性。

2、知道我国领土的四至点,识记我们的海上和陆上邻国。

3、了解我国所临海洋和主要内海和岛屿。

【教学重点】

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我国的陆上邻国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用具】

中国疆域示意图,地球仪

【作业设计】

描画中国疆域示意图,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我国的领土四至点和临海。

【教学反思】

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

2、知道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名称。

3、识记重点省份的轮廓、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学重点】

重点省份的轮廓、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学用具】

中国行政区划图

【作业设计】

描画我国行政区划图,标出重点的省份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学反思】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理解人口政策的重要性。3、知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理解其原因。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分政策的内容,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教学用具】我国人口分布图

【作业设计】

地理课件制作 篇6

【关键词】地理;多媒体;课件;课堂;质量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就是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电子课件教学即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提高教学效果等,所以现在许多地理老师都会主动参与地理电子课件的制作。然而,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地理教师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否则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正确判断,选准课题

课件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适合每一节地理课。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更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否定,有的课题可能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授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还好。因此,我们要让课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就得结合实际和实效,选准选好课题。一是正确把握教材。因为教材阐述的是具体生动的地理事物或涉及到地理变化过程,而教材只有文字媒体或静态的图片。如《地球的运动》,涉及到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等诸多难点,仅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就很难理解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二是选好用好投影仪。因为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高中地理上册课本的第五章第五节《自然带》,如果不向学生展示各自然带的图片或影片,学生很难理解各自然带的特点,当然也就很难理解生物分布的地带性特点;三是加强无声语言的渗透。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很多内容难以用语言描述。

其次,吃透课件,讲演同步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是扮演一个辅助的角色。因此,在课件制作中必须围绕“辅助性”。在课件制作中切忌求大求全,一节课不能老用多媒体演示,教师千万不要总是在鼠标或键盘间来回移动,必须走进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板图、板画、谈话法、讨论法等)与电子课件演示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三,吃透教材,强化课件的交互性

交互性就是指电子课件的设计与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它是地理课件的生命所在。多媒体课件开发软件多有较强的交互制作功能,我们在课件制作中要合理的利用这些功能,让开发的课件可控性强。要开发交互性强的课件,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尤其要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这往往是编写课件脚本的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将教材划分为若干个知识块,同时找出各知识块之间的联系,规划好各知识块之间如何跳转。合适的交互响应不仅使课件更利于操作,真真实现“人机对话”,而且可以使课件的演示过程更加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第四,加强多种媒体的融合

电子课件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前,必须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需要去收集合适的媒体素材。如果课件媒体使用单一,往往会使课件本身成为一种形式,如有的课件主要使用文字素材,缺乏其他媒体资料,使课件成为了代替板书的一种形式;如果一个课件仅仅是几张静态的图片或地图,这与传统的投影幻灯和挂图几乎是一回事,这不是高效的多媒体课件。作为地理课教师,我们必须制作好每一个课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声音、视频等表现动态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等去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用动画模拟火山地震的爆发过程、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全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过程等等。

参考文献

文本框在地理课件中的应用 篇7

Flash中文本框共有三种类型:即静态文本框Static Text,主要用于显示文字内容;输入型文本框Input Text,主要用于用户与计算机进行交互信息的交流;动态文本框Dynamic Text,能动态地显示某些信息。其中输入文本框和动态文本框可与滚动条结合,实现更多的功能。下面从两个方面介绍文本框的应用。

一、文本框的简单应用

如:已知东经120度的地方时是8时,根据用户输入的经度,可马上计算出当地的地方时。

制作步骤(//后内容为对语句的说明):

第一步:在主场景中制作5个文本框,如图1①-⑤所示。

(1)如图1所示,①②是两个静态文本框,在主场景中放入文本框后,选择属性为Static Text。

(2)如图1所示,③是一个输入型文本框,在主场景中放入文本框后,选择属性为Input Text,同时为该文本框取一个变量名为srjd。

(3)如图1所示,④、⑤是两个动态文本框,在主场景中放入文本框后,选择属性为Dynanic Text,同时,为这两个文本框各取一个变量名分别为jd、dfs。

第二步:制作东、西经切换的按钮,如图1⑥所示。用户可以通过单击按钮⑥,来改变文本框④显示的内容,从而可以显示用户输入的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

新建按钮元件,命名为dxj_bu。

选中按钮,打开动作面板,输入如下语句:

第三步:制作计算的按钮,如图1⑦所示。该按钮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用户在文本框③中输入的数据,结合文本框④中的内容,可以计算出当地的地方时。

二、文本框与滚动条的组合——文本滚动条(UIScrollBar)组件

应该说UIScrollBar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组件,其主要功能是可以方便地浏览较长的文本。我们只需在场景中放置动态文本框,然后将UIScrollBar组件拖拽到场景中并将它粘缚在相应的动态文本框上,再利用LoadVariables或是其它的方法将文本内容导入到该文本框内,就可以利用ScrollBar直接控制文本的滚动显示了。

制作步骤:

(1)验证对象贴紧功能是否已打开:“视图”——“贴紧”——“贴紧至对象”。

(2)在舞台上创建一个动态或输入文本。用文本工具调整大小以适合你的需要。

(3)将UIScrollBar组件从“组件”面板拖到舞台上。

操作:“窗口”——“组件”——展开User Inferface——将UIScrollBar拖到舞台上文本框的任何一个象限内,滾动条会适应文本框的大小而紧紧地贴在文本框上。注意:自动贴紧时自动给出文本字段实例的名称。当改变文本字段实例的名称时,要修改此参数。方法如下:

点舞台的组件图形滚动条部分,在“属性、滤镜、参数”选项中”选择“参数”,修改参数_targetInstanceName后的内容,使其与实例的名称一致。参数horizontal指示滚动条是水平方向(true)还是垂直方向(false)。默认值为false。

可以向文本框中直接输入文本内容,也可以导入外部文件。如果导入内容,可在第一帧处输写如下脚本:loadVariablesNum (url:string,level:number),url;string---变量所处位置的绝对或相对URL。level:number-个整数,指定flash player中接收这些变量的级别。如要导入aa.txt文件,可书写如下:loadVariablesNum (“aa.txt”,1)

浅谈多媒体地理课件的课堂效应 篇8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多媒体应用于地理教学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领域。地理学科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和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描述是最能发挥其功效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线的地理教师, 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以自己制作一些课件为例浅谈一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寓“乐”于教,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 思维主动活跃,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 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 因此, 利用多媒体课件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 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例如:在《台湾省》、《黄河》、《长江》等课件的片头分别加入《阿里山的姑娘》、《黄河颂》、《长江之歌》等视频影像歌曲, 当学生一进入教室, 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 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 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 让学生感到既轻松又新颖。又如, 当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 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 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 犹如身临其境, 乐而忘返。就这样, 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 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 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化“繁”为简, 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 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他教具教学, 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 重点不突出, 而且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 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如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 既加大了课堂密度, 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 在《台湾省》、《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分区分课件的设计制作中, 把位置、地形、矿产、经济、人口、城市、旅游等各个地理要素分开显示, 能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作用;而类似“土地类型”、“中国降水”、“人口迁移”等图幅, 可制作成复合投影片, 如“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则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分布等图幅,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逐一显示。又如, 在“世界人口迁移”的教学中可分解成二战前人口迁移路线图和二战后人口迁移路线图, 这样, 既有利于教师重点讲解, 又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在《水循环》课件中, 把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分别制作成三个动画, 在讲解时一一显示, 最后又把三个动画结合在同一动画上显示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这样, 学生不但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循环类型的环节,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 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 而是有联系的, 通过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变“静”为动, 活跃气氛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 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在教学中使用, 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 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在课堂上较为被动,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模拟, 使静止图像成为动态图像, 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 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 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课件里, 制作了多个动画, 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 都变成了动画显示, 学生看后一目了然,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这一动画, 先把画面做成水平岩层, 在力的作用下, 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 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 这时显示的图像是“向斜成谷, 背斜成山”, 然后再显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 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 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 使背斜部位渐渐成为谷地, 向斜部位反倒转为山峰, 即“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 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 使学生印象深刻, 经久不忘。

此外, 很多自制的课件里, 在动画显示过程中适当配上声音或音乐, 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地形雨形成的过程”、“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等动画显示过程中, 相应配上雷声、雨声;在《中国降水》课件里, 一边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 同时配乐朗读:“夏季风, 雨祖宗, 五月在南岭, 六月在江淮, 七八向北去, 入黄进辽松, 九月回江南, 十月去无踪”。这样, 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避“远”就近, 生动逼真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知识局限在书本上, 无论教者怎样发挥语言的才能和教具的演示, 都无法直观、生动地再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但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里, 倘若适当插入视频影像, 就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 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底地形等;也能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领略各种大自然的奇观, 如宇宙空间、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例如:在《太阳系》课件里, 以超级链接的方式插入了“太阳活动”、“九大行星的自转运动”等视频片段。在上课过程中, 不时把学生带到星光璀璨的太空遨游, 对提示宇宙的奥秘、提高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起到了宏观、生动的效果。

地理课件制作 篇9

一、注意选题, 使之更好地服务课堂

CAI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并不一定适合每一节地理课。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更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否定, 有的课题可能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授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还好。因此, 要想让课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有必要认真选择课题。一般来说, 具有下列特点的课题非常适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讲授:

A教材阐述的是具体生动的地理事物或涉及到地理变化过程, 而教材只有文字媒体或静态的图片。如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球的运动》, 涉及到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等诸多难点, 仅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学生很难理解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

B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如高中地理上册课本的第五章第五节《自然带》, 如果不向学生展示各自然带的图片或影片, 学生很难理解各自然带的特点, 当然也就很难理解生物分布的地带性特点。

C教材涉及的内容很广泛, 很多内容难以用语言描述。如初中教材中的《澳大利亚》涉及到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动物、人口、经济、城市等诸多内容, 仅用语言描述, 学生很难流下深刻印象。

总之, 尽量选择那些不易用传统教学手段讲授的课题,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的优势。

二、注意“辅助性”关注教学效果

前面提到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否定, 而是扮演一个辅助的角色。在课件制作中要突出其“辅助性”。许多教师在课件制作中往往求大求全, 一节课从头到尾都用多媒体演示, 教师一刻也不离开鼠标或键盘。笔者认为在一节课中将传统教学方法 (如板书、板图、板画、谈话法、讨论法等) 和课件演示有机结合, 有时候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课件制作中要突出其“辅助性”, 不可喧宾夺主。课件主要用来解决一节课中难以用传统方法讲解的内容, 这样既可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又可以减少课件制作的工作量, 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各自的优势,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意交互性, 增强灵活性

“交互性”是地理CAI课件的生命所在。多媒体课件开发软件多有较强的交互制作功能, 我们在课件制作中要合理的利用这些功能, 让开发的课件可控性强。要开发交互性强的课件, 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 尤其要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这往往是编写课件脚本的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 将教材划分为若干个知识块, 同时找出各知识块之间的联系, 规划好各知识块之间如何跳转。注意选择合适的交互响应形式, 如:按钮响应、热区响应、热物体响应、文本响应、目标区域响应等等。

四、注意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

地理课件制作 篇10

购买的新的影像数据为World View-2数据, 单位现有的软件与技术无法完成使用此卫星数据制作DOM, 在大队及分院领导的帮助下积极的出外学习与探索最终掌握了此项技术流程。

此技术流程的掌握对以后的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将会有很有效的帮助, 因为以后每次的地理国情监测监测项目影像数据的制作必须要用到, 同时此项技术流程可以服务于其它的航测项目。

1地理国情更新DOM制作技术流程及工作量

1.1基础数据的准备

制作DOM的准备数据有World View-2影像数据、覆盖测区的DEM数据与影像控制点。

World View-2影像数据为TIL格式, 首先通过Erdas软件将其转化为img格式;第二, 将测区范围内的DE M进行拼接, 使用Arcgis将测区范围内的所有DEM拼接为一个大的DEM;第三, 由于无影像控制点所以采取“影像纠影像”的方法可以消除搜集或布设像控点的费用及人力物力时间等。

1.2全色影像的正射纠正

首先对现有的Erdas2013软件进行补丁升级, 使其支持World View-2影像数据的RPB文件, 然后使用Erdas2013软件的LPS模块对影像数据进行纠正。由于第一次做此类影像, 所以卫片像控点的布置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 同时摸索出每景影像应布置约100多个像控点, 同时注意像控点的布设要求, 城市地区可以选择道路交叉口、道路斑马线、操场跑道线等, 农村地区可以选择河流交叉口、蔬菜大棚等低矮建筑物的角点等, 山区可以选择低矮灌木、山顶等。

同时需要注意几度重合的影像处的像控点的联合使用, 像控点选择完毕后运行空三加密, 剔除误差大的像控点。

1.3多光谱与校正后的全色进行配准

使用Auto Sync Workstation加载多光谱影像与纠正后的全色正射影像, 然后进行点的自动配准, 一般配准点为200左右。计算配准点的匹配精度删除有较大误差的点位。

1.4影像融合、镶嵌、分幅裁切及降位处理

使用HCS融合方法将纠正后的全色与多光谱数据进行融合, 得到最终的整景DOM数据。

将融合后的整景DOM影像进行拼接, 得到整个测区的DOM, 此过程中注意各景拼接处的色彩调整。

最后使用EPT软件对拼接后的DOM进行批量裁切生成具有标准图幅范围的DOM数据供作业员使用。

1.5完成工作量

(1) 伊宁市地理国情更新DOM制作及水磨沟区地理国情更新DOM制作。

(2) 总结了一整套合理的更新DOM制作的方法。

2结语

针对地理国情普查的需要, 更好的为之服务, 通过上述技术流程作业后得到的数据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投入了生产,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该技术流程的掌握将为我队以后使用此类卫星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持, 可以节约出让外单位制作DOM的这笔费用, 对于技术人员的劳动力有很大的提高, 并将会为单位或分院创造更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要求 (汇编) [S].

[2]Erdas2013软件用户手册[S].

地理课件制作 篇11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以其主体明确、时间短、效率高、内容充实等优势获得人们的认可,且十分符合现代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学科包含人文、生活、自然和区域等多项内容,且在实际教学中有交叉,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的制作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微课制作 高中地理 教学策略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高中地理不仅涵盖了自然学科的特点,还包括社会、人文等学科的特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微课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且其方法与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具有很大的契合之处,不仅能够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探讨微课在高中地理中的制作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微课的基本内涵

严格来说,一个优秀的微课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一是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制作技巧,以正确地进行角色定位;二是微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解答同学对某一知识点的疑惑;三是微课时间应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并且应确保知识点讲解细致、主题明确。虽然微课制作方法很多,但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录像机+黑(白)板;二是屏幕录制软件+PPT;三是手机+白纸;四是屏幕录制软件+手写板+画图工具。

二、高中地理微课的特点

与普通微课相同,高中地理微课具有使用方便、时间短、容量小、内容少和交互性强等特点[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性质:

第一,具有综合化的特点。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知识信息,还要紧密结合地理学科的特性,明确知识点的主题,准确把握知识点讲解的切合点,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养成。

第二,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制作过程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学会实际应用,大都在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将其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尽可能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地理现象,并通过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等展示出来。

第三,具有趣味化的特点。作为一种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方法,高中地理微课可将大量的、丰富的地理信息通过动画、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等方式展示出来,有助于增强学科知识的趣味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策略

以“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为例。

(一)确定选题,帮助学生分清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确立微课主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与课程内容的大纲要求[3]。比如,讲解“地中海气候”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将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进行生动的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其他相关知识点举一反三。

(二)分析需求,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与要求。

首先,应分析微课的适用对象。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具备相关专业地理知识的讲解能力和多媒体操作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具备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简图的绘画能力,以及移动规律和对气候影响的阐述能力。

其次,应分析学习内容。在对教师与学生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双动态影片叠加的视频播放方式,使学生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及其对气候影响有直观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其分布与特征有更好地掌握。

最后,分析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使学生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够理解并掌握。

(三)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思路与方法。

首先,在流程与脚本的设计方面。一方面,在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的动态影片时,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充分地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制作全球气候分布图影片时,可将独立的动画显示按钮用于各种气候的分布图上,并确保在相应气候区域通过不同闪烁方法将其动态显示出来。

其次,在素材的汇编、制作方面。其一,为达到制作要求,应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筛选、分类、编辑。其二,注重两个主体影片布局与层次的制作。其三,在全球气候分布图影片元件的上层设置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影片,并将其透明度、颜色搭配和显示元素等进行合理调适。其四,完成主体影片的测试,以不断修改和完善课件的功能。

最后,在课件的整体测试与导出方面。一方面,在课件的整体测试中,应将整个教学流程进行修正完善,以确保课件的流畅性与交互性。另一方面,尽可能将作品发布改为可执行文件,提高课件的适用性。

(四)总结提炼,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记忆。

经过相关教学经验可知,学生在学期末复习时常常会遗忘一些学过的知识点,甚至出现混淆等问题。由于一些地区的位置比较特殊,大部分学生会将一些地理知识点遗漏,从而无法正确得出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规律。因此,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应注意融入一些具有总结性的知识点,使学生学会总结,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记忆与掌握能力。

四、结语

微课虽然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但其注重对课堂教学的综合把握,使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产生重大影响。作为一种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教学资源,微课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开展高效课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系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陆光明.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基本策略——以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5,01:54-56.

[2]程欣.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考试周刊,2014,69:134.

地理课件制作 篇12

公共警用地理信息是城市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可缺少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资料, 对于公共警用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来说, 提供的浏览、查询等服务都是建立在电子基础警用地理信息地图数据准确、完备及现势性的基础上的, 是系统平台应用的基石。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 服务于公安业务管理、信息共享和决策支持, 对全面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1 软件及基础数据成果要求

本项目以Geoway3.6作为数据加工平台, 在完成部分地区1:10000比例尺的基础地理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天地图成果脱密前的基础数据, 并按《警用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规定的格式要求填写分类编码及属性设置。成果数据要求:WGS-84坐标系, SHP格式共32层, 并且需要有空间参考信息。

2 数据制作流程

根据公共警用地理信息有关技术规定的要求和Geoway3.6的功能特点, 其数据制作流程为:首先, 将提供的POI数据进行脱密转换为SHP格式;然后将其导入相应区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工程中。GEOWAY导入对照时用移位后的POI兴趣点后, 如果还有少量点移不上去, 可以后在GEOWAY中处理;如果周围没有合理的房屋可移, 则不移点。

2.1 数据导入

按县市新建Geoway工程:geoway文件/**县 (市) /公共地理信息数据/**县 (市) .gwp, 导入POI兴趣点的SHP格式基础数据, 导入设置如图1、2。

数据导入后检查工程的地理坐标是否正确, 各地物类数据是否成功导入, 属性是否丢失。

2.2 方案加载

点击菜单“工程/作业方案/加载”, 加载“天地图对照用方案”文件夹下的“天地图POI分类方案”。

2.3 方案整理、对照

(1) 点击“专业功能->数据整理->方案整理”工具, 弹出如下对话框; (2) 选择新方案:新疆公共地理信息要素警用方案, 对照表文件:天地图转警用POI方案对照表, 以及对照后工程存储路径。 (3) 点击“确定”按钮, 软件自动执行方案对照整理。

工程中应有32个各种分类的地名层文件, 检查各层是否成功对照, 是否有名称、地址等应有属性。

3 数据检查处理

(1) 分类正确性检查。依次打开每个层的属性数据视图表, 依次检查每个地物类是否有不属于本类的地名点, 如有则将其放入正确的层及地物类。方案整理时, 天地图到警用地名已做了对照, 但天地图和警用两个项目的分类方式不一样, 分类存在交叉或多对一等现象, 加上天地图项目本身也难免有分类错误, 因此无法一一对应正确, 必须根据《警用公共要素 (兴趣点) 分类与代码表》每类都再查一下。对照时存在多对一的分类例举如表1, 可重点检查。 (2) 重叠点检查。不同名称的地名点不能重合, 需移开一定的距离。 (3) 地名点要垂直移动到路同侧的临近房屋上, 检查是否还有点没移到房屋上。可加载基础数据的居民地、交通层来完成此项检查处理工作。如果周围确实没有合理的房屋可移, 则不移点。注意:检查交通场所 (CS_JTCS_PT) 层“其他交通场所”中的“**公交站”移位的合理性时。针对“公交站、停车场 (室外) 、广场、步行街 (商贸场所的商业片区中) 、公园、风景区”将这几类点都移到房子上是不合理的, 应酌情判断。例如“公交站、步行街“点应放在路边;“停车场 (室外) 、广场”应放在空地上;“公园、风景区”内有房子可以放在房子上, 否则放在绿地上即可。“桥”地名点要放在水路交汇处。 (4) 名称 (MC) 错字检查, 看是否还有错字或名称不全的现象。 (5) 甲方要求名称 (MC) 属性字段中的地名、路名不能有括号, 因此须将括号中的内容放入备注 (BZ) 字段中。 (6) 甲方要求每个县 (市) 都应有县 (市) 政府、公安局地名, 因此着重检查是否有缺失的。 (7) 看临近区域是否有同一单位名称却位置不统一的点。

4 FLDM、GBDM属性赋值

点击“专业功能->数据整理->固有属性整理”工具, 赋FLDM, 选用对照表文件:POIFLDM赋值.txt;赋GBDM, 选用对照表文件:POIGBDM赋值.txt。检查FLDM、GBDM、GXSJ这几个必填属性是否都赋值正确。 (图4)

5 数据导出

经检查无问题后导出地理坐标系WGS-84的MDB格式实体数据。需导出空层, 选用对照表文件:“地名导出MDB对照表.txt”。设置如图5、图6。

“输入当前空间参考”选择。导出后的数据在ARCGIS下检查是否有缺层、属性丢失等错误。若无错误将MDB格式转换为SHP格式上交数据。

6 结束语

按上述数据加工流程完成的警用公用数据服务于互联网公众用户, 经过了数据脱密后, 数学精度符合国家要求并能满足公众查询需求, 将属性用注记标注出来更易于公众用户使用。不足之处采集的兴趣点有限, 不能完全反映县市的地名。因此, 为保证警用公共地理信息平台能更好的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 所以建议政府能每年投入必需的资金和人力, 建立补充和更新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新疆城市经济建设、信息化进程及公众地理信息服务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警用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 (送审稿) .

[2]北京吉威数据源软件开发有限公司.Geoway3.6用户手册.

上一篇:用地预审下一篇:科普出版